中学美术欣赏范文

2024-07-12

中学美术欣赏范文(精选12篇)

中学美术欣赏 第1篇

一、学好专业知识和文化理论知识, 历练教师基本功, 为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一个非常光荣的职业, 他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艰巨任务, 因此, 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 在校期间, 就应该加强本专业的学习, 努力学好文化理论课, 历练教师基本功, 为将来的实习乃至今后长期从事的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美术课虽然已经淡化了专业技能的强度, 但是, 作为教师, 并不等于就可以降低自己的专业技能, 相反, 还更应该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前提下, 加强技术技能的精湛学习, 作为学生, 在校期间就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当今是一个知识大爆炸, 信息快速化的时代。学生了解世界, 感知世界的方法和渠道很多, 他们接受新思想, 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很强。老师知道的他们可能知道, 老师不知道的他们可能也知道, 他们在某些方面对知识的感知力和接受能力并不比老师少或差, 这就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 在校期间除了要学习本专业的国画、油画、版画、素描、水彩等课程外, 还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学习三字一话、电脑制作等教师基本技能的课程。从以往的情况看, 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在校期间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学习各方知识,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以至于走上讲台才感觉到知识的贫乏和匮缺。现在的中学教学是一个融多学科为一体的教学, 尤其是美术欣赏课更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来支撑, 所以, 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较全面的文化理论知识和社会知识, 教师, 只有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广阔的知识, 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所谓“要给别人一碗水, 自己须有一大缸”正是这个道理。

美术专业的学生, 由于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 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就相对要少得多, 因此, 美术专业的学生, 大学期间, 在学好本专业知识情况下, 还应该多选择与文学艺术有关的课程学习, 如音乐、古典诗词、天文地理等, 以增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理论知识。如今, 大学本科学校基本上都开设有各种各样的选修课, 为学生的选择学习提供了方便。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美术欣赏课要改变以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的传统模式, 实习老师更不能借用大学老师教授自己的那种“讲授式”方法教授自己的学生。一堂欣赏课, 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 不仅不能起到传授知识引领学习的作用, 反而会遏制和抹杀了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特性, 极大的违反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毋容置疑, 美术课在中学是得不到领导和老师重视的, 作为一门副科, 老师和学生都是被动的去接受任务和完成任务, 但是, 美术课恰恰又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学生在被大量的“枯草无味”的数理化及英语单词弄得昏头转向以及头脑发胀之后, 想换一下“口味”, 美术课正是这种调味品。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能带给同学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和美的享受, 能开启学生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美术课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吸引学生, 除了它本身具有的美的特性外, 还和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及灵活性有很大关系。

1. 走出教室, 走出学校, 到大自然, 到社会中去体验教学。

美术课, 尤其是欣赏课的教学一般都是在教室由老师讲解或图片欣赏。千篇一律, 没有新意, 没有创新, 很容易让学生犯困和厌烦, 更谈不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沉不变的, 尤其是美术欣赏课, 更是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如在上《中国传统服饰》一课时, 除了收集大量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之外, 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现场参观学习, 直接了解民族服饰外观外貌、结构形式、图案花纹等, 感受民族服饰与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在上《中国建筑》、《陶器欣赏》等课时, 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展览厅、工厂、厂房等现场参观教学;有些课程还可以用看电影的方式, 交谈的方式等等去进行。总之, 走出教室,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更能激发和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2. 改变以讲为主的方法, 讲演结合, 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特点和长处。

实习老师都是美术院校即将毕业的专业学生, 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也是为了展示实习老师的专业特点和长处,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课堂教学, 实习老师还可以采用现场示范和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在上《中国水墨画》时, 摒弃惯用的以欣赏名师作品为主的方法, 可采用先由老师示范后再欣赏名师作品的的方法进行。当同学们看到老师挥毫泼墨间, 一幅幅生动有趣, 笔墨酣畅淋漓的水墨画作品呈现在同学眼前时, 接下来的教学便是水到渠成。在上《西方美术》时, 通过老师的现场演示, 顷刻之间, 在薄薄的白纸上面凸现出三维立体图形, 再通过老师进一步讲解, 同学们对西方美术就会有个大致的了解。

3. 灵活运用其他学科知识, 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多彩。

中小学教学早已提倡多学科综合运用, 让知识交叉进行, 学生更容易了解知识和接受知识, 学习也变得更加轻松容易。美术欣赏课更是需要加强多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 如上《梅花》时, 可先由老师或学生朗诵一首首有关梅花的诗词, 或播放有关赞美梅花的歌曲, 让学生在回忆和温习有关梅花知识的同时进入主题;在上《花鸟》或《建筑》课时, 还可以请一些学生到黑板上画一些几何图形, 老师再把它们组合起来变成不同动态的鸟类或形状各异的建筑物,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就容易得多了。

三、引入民族民间艺术, 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现在的统编教材, 不管是湘版浙版, 还是贵州版本, 其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即有中国的传统艺术, 也有外国的现代艺术, 总之是囊括了美术的方方面面, 但是, 我们还应该拓宽教学内容, 引入民族民间艺术——这种学生“身边的艺术”来丰富教学内容。民族民间艺术, 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中, 因为生活的需要或对生活品位的追求中逐步形成的艺术,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市场需求, 但在

(下转第205页) (上接第234页)

当今的社会大生产中, 许多民间美术已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有些已不再被人们所重视甚至被遗弃。把民族民间艺术引进课堂进行学习, 不仅是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艺术, 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情结,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现今, 在国家教育主导部门的倡导下, 有条件的学校已收集整理当地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编印成出版了校本教材, 作为美术统编教材的补充和必备。但很多学校并没有这样的条件, 这就需要我们实习老师自己去挖掘和整理。当一幅幅精湛的民族艺术, 一件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身边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 同学们那种惊讶、激动和兴奋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四、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 展示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优势和魅力

现代化教学以其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 已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普遍欢迎, 尤其是欣赏课, 更以其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声话同步等特有的表现形式, 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青睐。现在一般的县级中学基本上都有多媒体教室供教学使用, 但是, 一些乡镇中学还并没有完整的供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 即便有, 也是僧多粥少、供大于求。对于没有条件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学校, “准老师”应该多方努力, 尽量想办法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可提前借用简便式的投影仪、幻灯机等等, 以满足欣赏课的需要, 不能因条件的不足而放弃对完美教学的追求和高标准的要求。

五、虚心请教, 努力掌握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反思 第2篇

来源: 发表时间:2011-1-14 19:27:54 访问次数:2326

中学美术欣赏课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还能让学生正确认识美学观。但想上好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对欣赏课感兴趣,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研究的内容。我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尝试了很多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课前学生收集资料、用文字形式谈谈作品感受等。虽然课堂效果比较好,但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慢慢的进行摸索。用心上好美术课——美术教学反思 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地对我说:“你们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特别是在跨入新世纪,接受新教材后感觉上课越来越难,对美术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应该说,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质的内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而这,与我对美术课美术教师的期望正好吻合。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思考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春天的畅想》这一创作课里,教具是教师的范画,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准备了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及各种形式的作品让同学们欣赏、学习并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一些作品的特点,为学生进行创作绘画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思考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当然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学生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学生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人合作完成,同学们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学生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思考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大人看孩子的画往往摇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孩子们的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学生喜欢色彩,有的学生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学生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作业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画中闪光的东西。课程标准是新的,学生是新的,在教学中肯定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路值得我们去思考,任重而道远。

在学习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3课《绿洲》时,这节课是以学习“ 造型·表现 ”为主,结合 “欣赏·评述 ”为辅的综合课。主要是让学生接触超现实主义绘画,感觉超现实主义新奇的视觉形象与效果,结合体现环保意识的招贴画的艺术构思对应分析,学习掌握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一些技巧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与环保主题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情景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发散性思维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鼓励发散性思维,培养审美个性,审美意识.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学习《绿洲》的教学中,我出示自己的两幅环保作品,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我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河水被污染了,鱼儿变成了白骨;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画面形成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出环境被污染的严重;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画面,空气被污染了,树木砍伐光了,沙尘暴的肆意倾掠;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学生对作品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我接着问:“看了作品后,我们的内心都会有自己的一片绿洲,你心目中的绿洲是什么样的 ? 你会画成什么样 ?”,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参与意识都想来说出自己心中的绿洲是什么样的,会怎样去表现他。有的认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有的说绿树成荫,鸟儿飞,鱼儿游,孩子们在无忧无虑的玩耍;有的说只要是自然的不被污染的都很美;有的认为蓝蓝的天,绿绿的水„„。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位同学尝到了跳着吃果子的乐趣。可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审美意识。

二、鼓励发散性思维,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

高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些因果关系,其存在或改变都会导致他们产生“可能”或“不可能”的判断。如果老师人为地打破这种因果关系,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陌生和惊异,从而促使他们探索这种“不可能”现实的奥秘,或创造者的意图。我们从赏析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的作品《绿洲》入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分析评价作品,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对作品的认识。有的认为画的是一种客观世界不可能存在的景象——在反透视的桌面上,立着三棵树;有的认为云彩部分有的画在树前,而有的画在树后去了;有的认为更奇的是天空与大地的距离太小而显得非现实;有的认为沙漠里怎么会有桌子;有的认为树怎么会长在桌子上,云怎么会在树上„„等很多与正常逻辑关系相反的画面,充分活跃了思维。我们可以看出《绿洲》是在现实中抽象出一些 “形象要素 ”(树、白云、沙漠、桌子),然后按照艺术家的构思重新进行不同寻常的组合,变成了超现实主义观念下的作品,其特征形象新奇,视觉冲击力强。

其次是教师综合分析评价,既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整体分析评价作品。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陈述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观点引发学生对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兴趣,通过图片范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超现实主义艺术创新表现,进行创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尝试,去体验其中的方法和作用,通过学习与借鉴,鼓励学生发表“奇思妙想”,正确地认识理解和选用表现手法。给学生五分钟的思维拓展时间,运用空间重组的艺术处理手法,描绘包含有树木形象的环保主题作品。尝试巧妙改变树木原有的空间位置和环境,创造出新奇的视觉形象。

三、鼓励发散性思维,激发艺术创造和表现。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愿意积极尝试与借鉴新奇、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手法,有意图地表现环境保护的主题,传递环保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有效性的探索,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第一,鼓励发散性思维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了学生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发挥。

第二、鼓励发散性思维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作品结果。完成一张好的作品固然重要,但在完成作品的全过程中,所进行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探索和创造更为重要。

第三,鼓励发散性思维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能使更多的学生作品标新立异,画面中充满着成人眼光中的“怪异”,而这种怪异正是创作的灵魂。

试论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第3篇

一、美术作品欣赏分类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有令人称道的技巧,也具备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行鉴赏的。下面就从作品分类和欣赏角度两方面来论述。

(一)美术作品分类

中学美术教材中,可以欣赏的作品有很多,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名作欣赏。古今中外的美术发展史上,出现了很多旷世佳作。中学美术教材中精选了很多经典作品,让学生来鉴赏,如《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八骏图》(徐悲鸿)、《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星空》(梵高),等等。这些作品虽然艺术风格各有不同,但是其技巧性、艺术性都是首屈一指的,也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重中之重。

2.范图欣赏。所谓的范图,就是指在每课开始之前出现的范画插图,它直观地体现出绘画中的概念、技巧,让学生一目了然,一看就明白,使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

3.同龄人作品欣赏。教材中还选取了一些中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天真浪漫,富有想象力;或技法娴熟,很有借鉴性;或是反映青少年的心理活动。这些作品贴近学生的心理,学生易于接受。

4.其他门类欣赏。除了绘画作品外,还有雕塑、剪纸、拼贴等其他门类的欣赏教学。这些作品具备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学生非常喜欢。

(二)欣赏角度分类

美术作品的欣赏角度很多,具体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直接欣赏画面。也就是对画面描述内容的直观欣赏。如《开国大典》,其内容表现的是新中国宣布成立那一刻天安门城楼上的激动场面,其对每一个人的衣着、神态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2.欣赏艺术特色。也就是对绘画技巧的欣赏,画家怎样构图、怎样铺陈色彩、如何表现等。如在《最后的晚餐》中,画中人物全部面对观众,众人的表情一览无余。

3.讲授作品背景。也就是对艺术家生平、作品创作背景等进行讲授,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如欣赏《虾》时,讲解齐白石是怎么观察写生的,怎样磨练绘画技巧的例子。

4.挖掘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需要我们进行挖掘探索。如《八骏图》,徐悲鸿画的是八匹骏马,以此来表现勇往直前、永不妥协的精神。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类型

合适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学情等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这样几种:

(一)解说型

这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并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虽然也是讲解的方式进行授课,但是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更注重解说技巧,对欣赏话题认真研究,深入探索作品的内涵,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二)问答型

即通过对欣赏作品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索作品,在一问一答间完成学习任务,感受作品中高超的技巧表现,领略作品的内涵,达到欣赏的目的。

(三)讨论型

即将学生按照相应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心得体会。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实现共同进步。讨论型与问答型教学形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讨论型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真正成为欣赏课堂的主人,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四)自由型

这是学生最为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即让学生自己选择作品和鉴赏方式,自由地欣赏。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欣赏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欣赏教学,很快地掌握了鉴赏能力,学习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他们可能迷失了方向,感觉无处下手,进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手忙脚乱之下根本就不能提升欣赏能力。

三、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充分备课

教师对于美术教材要充分钻研,吃透重难点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一方面教师要写好教案,选择合适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因为每一件美术作品的美点不同,所要表达的信息也不一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另一方面,教师要“备”学生。学生的学习情况各有不同,学习兴趣、学习心理等参差不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合适的美术欣赏作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欣赏要有重点

每一件美术作品表达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有的单纯地表达技巧,有的表达思想内涵,我们在欣赏时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欣赏,不能一把抓,面面俱到。如《南昌起义》,学生更多地要体会作品的思想主题,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欣赏绘画技巧、艺术特色上。

(三)欣赏内容要与学生学情相符

中学生的欣赏水平、欣赏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时,涉及内容不宜超出学生的能力。一般而言,欣赏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相符,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直观欣赏,如欣赏作品的构图、色彩的明暗变化等,对于较深的知识,教师不要过多设置,免得学生因为听不明白而丧失了学习兴趣,那就得不偿失了。

(四)欣赏时间要适度

教师要掌握好欣赏教学的时间,避免过长的时间导致学生审美疲劳,心理产生厌烦感。同时,要安排好欣赏教学的频率,最好将欣赏教学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在欣赏优秀作品中传授技能,在技能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五)欣赏手段要丰富

教师在欣赏教学时,可以运用丰富的欣赏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美术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屏幕上给学生展示美术作品,让学生全方位地欣赏。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干巴巴的讲解带来了心理抵触感,在多样化、生动化的教学手段面前,学生肯定越来越爱学。

(六)欣赏后要巩固

欣赏教学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用提问、考试等方式来检验学习效果,及时检查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复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于塑造学生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学美术教师要重视欣赏教学,并不断地探索研究,以便大幅度提升欣赏教学的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刍议 第4篇

一、自主式教学

在欣赏教材中, 有的课欣赏容量较大且图片多文字少, 容易有“多而乱”的感觉。如果采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 在有限的时间内, 学生走马观花的被动欣赏, 收到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我便大胆尝试, 采用了“分系列预习, 互补式讲解”的新方法, 将知识和课堂转移到学生自己的手里, 真正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分两课以竞赛得分的形式完成, 在第一课上, 我将教材的内容根据每个班的实际情况分出若干个研究的课题。例如:按教室的座位, 每一纵列为一组, 分八个组, 每一组领到一个研究课题 (一幅或同系列的两幅作品) 。布置任务:课后以小组为单位, 自己协调分工。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资料, 提示:资料内容包括 (作者、作者生平、作画风格、画面讲解、背景介绍、细节描绘、故事情节……) , 资料最好以书面形式保留。分配剩下的作品, 我作示范讲解, 让同学们在欣赏知识点的同时注意一下欣赏形式、欣赏要点、讲解方式……第二课的时间相当紧凑, 具体安排如下:

A.竞赛安排方式:每小组派一位同学作评委, 坐在前排, 为其他小组的表现打分。首先:负责讲解的代表 (可以1~3人) 就自己组的研究课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讲解。其次:讲解结束后, 其他课前并没有接触到该系列作品的7个小组的同学, 可以就自己欣赏时不能解决的要点、难点提出问题, 作准备的研究小组必须尽快详细、准确地作出回答。最后:老师针对画面的重点、难点或同学的遗漏作补充讲解, 作总结和点评。

B.时间分配方法:每小组讲解3分钟, 答题2分钟, 总用时5分钟。

C.得分分配方法:每小组讲解为50分, 回答问题为50分, 满分100。小组之间展开竞赛!

教师再用最后的5分钟作作总结和点评。

第一课的布置相当顺利, 同学们都很快的明白各自的分工和竞赛的要领, 可是我对他们是否会在课后作充分的准备并没有太大的信心, 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第二课的课堂时, 我欣喜的发现, 几乎每个班的同学们都作了相当完善的资料收集, 课堂的气氛既紧张热烈又井然有序, 我只是在极个别的班对少数的作品作了补充的讲解, 绝大多数时间我只需要表扬和肯定, 同时充当掌握时间的角色。同学们“自我预习、自我欣赏、自我安排、自我调节”的能力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二、互渗互补式教学

互渗互补式教学就是指学科之间或者是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真正的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是一种深受同学喜爱的课堂组织形式。

例如在“中国古代陶瓷”的欣赏课中, 我先出示具有代表性的陶器、瓷器的器皿, 先让同学眼观、手摸, 亲自体会陶瓷的肌理、质感, 然后根据年代、特点进行分析讲解, 再让同学们讨论归纳, 最后请代表品评总结。为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课堂上穿插安排了他们倍感兴趣的知识小亮点, 有“成化斗彩”传奇优美的视频故事, 有“青花瓷”委婉动听的MV歌曲, 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拍卖会现场……整堂课气氛轻松而又热烈, 高潮迭起。在欣赏中国画作品时, 更可以很好的利用互渗互补式教学。例如:欣赏古代山水时可以配上古朴高远的音乐, 让同学在优雅的音乐氛围中去体会古人的出世的心境, 去欣赏画面中淡雅的色调、柔和的笔触以及感受画家的文人气息!也可以辅以诗歌的形式加重气氛的渲染。以视觉为主, 加上听觉、触觉、嗅觉的相互作用, 有效而完整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自主鉴赏的能力!

三、情境式教学

为了深化主题, 突出作品鲜明的时代、民族个性特征, 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 用有关的音乐、故事、影视等方式创设背景情境。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

情境式教学最离不开媒体的介入。所谓媒体, 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 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在教学中, 媒体的合理利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媒体的使用, 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 变抽象为形象, 变模糊为清晰, 变难为易。例如讲透视规律, 这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 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让学生们在短时间里透彻理解, 而有效的利用演变教具就会轻而易举的让学生发现规律, 理解规律。例如讲解色彩、色调时, 利用软件制作调色动画, 既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 又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幻灯投影从视觉角度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同时, 还可录制与课文内容吻合的音乐、制作精美的课件。

美术教学中学生欣赏力的培养 第5篇

单位:津南区实验小学

学科:美术

姓名:付金梅

内容提要:

新课程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强调趣味性学习,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张扬,培养各种能力。同时我认为美术教学中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欣赏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他们的欣赏力,让他们为美而感动,为美而震撼,自然而然地将这些形象刻于记忆,融于实践。

一、突出学生主体——追求欣赏自主性

二、强化情境交融——突出欣赏的娱乐性

三、把握“问题”——突出欣赏的创造性

四、组织合作——突出欣赏的互动性

五、在欣赏活动中学会欣赏

美术教学中学生欣赏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提高想象力及审美意识。新课程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强调趣味性学习,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张扬,培养各种能力。同时我认为美术教学中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欣赏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他们的欣赏力,让他们为美而感动,为美而震撼,自然而然地将这些形象刻于记忆,融于实践。由此引

发我对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欣赏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突出学生主体——追求欣赏自主性

首先,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传统的角色,而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阻碍。而新课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会欣赏的基础上学会审美。例如,在一年级教材《我在空中飞》一课中,在表现“我在空中飞”这一主题时,可先请学生列举会飞的物体,然后教师出示收集的图片资料等,让学生欣赏感受在空中看地面、天空的美丽景色。通过欣赏感受,再请学生说一说,空中的什么最吸引你,如果你能飞上天空,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让学生讨论:你怎样才能让自己飞起来呢?交流时比比谁的主意最妙,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飞的时候你会看到什么?这时看到的东西与站在地面上看到的一样吗?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欣赏的自主性。

二、强化情境交融——突出欣赏的愉悦性

新课标中情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课后的成功与否。在美术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美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例如,在上《闪光的烟花》这一课时,利用教学的趣味性,先用多媒体播放国庆欢歌并在高潮时加入烟花喷射出的咚咚啪啪声。因为人

们的心情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时学生的激情自然就上扬。随即教师提问:这咚咚啪啪的声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同学们回答说是烟花。再问:你们想象一下烟花的形象。之后,让学生观看燃放烟花的情景。这时学生发出感叹:“哇,真漂亮!”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这时我抓住机会提出让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制作烟花作品。这时学生们制作出的烟花各具特色,作品丰富多彩,课堂效果非常好。如学习《探索海底世界》这一课时,我先请学生们观看了《海底世界》的录像,让学生欣赏荧屏上出现的各种美丽漂亮的鱼类、贝类等。同时,我紧紧抓住海底探宝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告诉他们,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到海底探索奥秘,如果你们从现在学习好本领,将来也能到海底去。这些话撞击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激情。此外教学中还可以运用音乐及其他手段创设情境,创设愉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三、把握“问题”——突出欣赏的创造性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新的情况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找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问题解决强调学习的主体性。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解决问题还要强调学习创造性,也就是学生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进行低年级的造型游戏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书中的范例,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直观感受,引发他们的联想,然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根据想象进行制作,再在制作的基础上进行装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组织合作——突出欣赏互动性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例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我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质,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例如:《鱼儿游游》一课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选用各种材料制作或绘制小鱼,最后,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小鱼放到鱼缸中或者贴在鱼缸的表面,然后各小组介绍自己的作品,选择一个最佳角度,谈谈哪些鱼是作品的主角,其它物体是怎样来衬托它的,教师最后要评出最佳配合默契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更加增强学生欣赏自己及欣赏他人的意识。

五、在欣赏活动中学会欣赏

新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欣赏力的重要环节,途径可以是组织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使

自己的作品更完美。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其审美意识,让学生在一种文化的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第6篇

一、中学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孩子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学生将对彩色图片反应强烈一些。

2.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3.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4.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1.创造审美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在保证出行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观看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参加各种重大的节日活动,浏览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广告宣传设计,这是扩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领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好方法。新的世纪,要求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美术欣赏课使学生在教室内就能欣赏到人类艺术的精髓,体会到《纺织女》中的劳动美,理解《牧羊女》中的丰富人生;知道齐白石“似与不似”的艺术真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美术欣赏课能使学生开拓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其全面发展,适应新的世纪。

2.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3.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4.多媒体教学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艺术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形象、生动,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乐于接受,可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炼”成为现实。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百分之八十来自视觉,一部分来自听觉,一小部分来自嗅觉、触觉和味觉。就是说,如果既能看又能听,还能动手操作,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知识量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中学美术欣赏 第7篇

一、分清角色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复杂的精神活动, 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 产生喜悦、爱好和认识的过程。可见, 作为观赏者的学生理应成为审美主体。现行的中学美术欣赏课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 教材编写时常常把美术史和美术欣赏交织在一起, 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将两者混为一谈, 以美术史替代美术欣赏, 美术课上教师大讲特讲美术史, 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存在, 这就完全与欣赏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 能否分清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显得非常关键。

首先,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 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自主能力和增强他们的主体人格。

其次, 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活动, 与他人互动, 与环境互动, 与人类的文化互动的能力。

再次, 教师还应对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应承认每个学生是独一无二的, 尊重并爱护他们。

例如,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课前可以布置一些预习的作业, 如查阅资料了解画家生平及作画的风格, 比较全面的感受画家其人其作品,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上, 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 不要自己讲解, 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 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 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把握不了的难点, 教师不应直接讲解, 最好提出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 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 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 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再如, 笔者在“自然与生活的定格·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这一课的教学中, 先引导学生自己读《雪中猎人》这幅画以及教材中的分析, 再欣赏《海港日出》, 体会画中展现的风景, 交流自己的感受。比较法国与荷兰画家的作品的不同风格, 可让学生在小组间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感受不同国家的不同风情, 以及不同画家的不同风格。在静物画的欣赏中, 因为它有一些难度, 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如静物画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些静止的物体上你有没有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盛开的花朵、掰开的石榴给你怎样的联想?你还能找到哪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静物?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握静物画的特点。通过欣赏、分析、讨论, 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思考的习惯,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在欣赏教学中,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欣赏体验、集体讨论、交流评述等方式, 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当然, 教师也要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 做好向导和顾问的工作, 不可以放任自流。

二、创设情境

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或思想, 或意境, 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在审美直觉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 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 这时教师应积极运用各种手段, 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 激起他们丰富的情感和想象。

1. 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动于一体, 有其独特的优势。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课程的内容转换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信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 多维度、多角度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强化记忆,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并能更快地进入欣赏情境, 更好地体会画面的意境,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在学生欣赏图片时边放映图片边播放与图片相协调的音乐, 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在欣赏作品前播放一段有关作者与其作品的介绍视频、影像, 往往使欣赏事半功倍;在欣赏教材上的作品后,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增加一些图片, 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风格。

多媒体情境, 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

2. 故事情境

在欣赏作品之前, 讲述一段与作品创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故事, 能够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 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品内涵。如苏少版美术18册第一课《凝固的音乐·外国建筑欣赏》, 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们讲讲金字塔的故事, 介绍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一些情节, 特别是与巴黎圣母院这个教堂有关的情节,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欣赏作品时更投入, 教学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

3. 问题情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有时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是为了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不协调——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三、多角度欣赏

《美术课程课标》对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提出建议:从多元化的视角进行绘画艺术的主题欣赏, 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因此, 在欣赏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欣赏:

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同时细致入微的情感表现还展现了人物的内在气质;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

二是作品艺术风格的欣赏, 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 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凡·高的《麦田上的群鸦》、《向日葵》等作品, 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让人感受到火一般的激情;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作者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手法, 采用全景图式, 把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霍贝玛的《林间小道》, 通过两排树木高低不一、疏密有致的组合和排列, 树木和小路近大远小, 创造出了一个透视感极强的空间。

三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 如雕塑《五四运动》、《英勇就义——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等, 表现了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先烈们大无畏的精神, 学生可以从这些精神内涵上受到很好的教育, 产生无限联想、强烈感染和对先烈们的无比崇敬。

四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了解, 包括艺术家的生平、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还可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从美术史研究的角度了解等等。

多角度欣赏,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欣赏和表达的空间, 以此加深他们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印象, 这也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需要。

中学美术欣赏 第8篇

笔者感到, 这很像是一次对平面美术作品习惯性欣赏方式的更新与挑战, 由此也获得了几点与美术欣赏教学相关的启示。

启示一:研读经典作品的意义

经典作品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 被历史筛选出来的最有价值、也最能表现本行业精髓的, 最具代表性和完美性的作品。

本次世博会, 中国国家馆选择举世仰慕的旷世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重点展示, 不能不说是悉心思谋、精心策划后的神来之笔。北宋张择端在宋徽宗时供职于皇家画院, 为翰林待诏。这幅《清明上河图》在美术史上流传久远, 是众多画家、收藏家及爱好者的珍宝, 八九百年来, 摹仿者甚多, 现存摹本多达30多种。在我国的古代绘画中, 山水花卉的比重较大, 而人物画较弱。在人物画中则多为帝王后妃、上层官宦的生活场景, 也不乏士大夫高人逸者的孤芳自赏, 再则, 神仙佛道也占有相当比例, 这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主体。马克思说过,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因此, 旧时代把这些对象作为绘画的主体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历时数载, 用大量笔墨精心描绘了当时民众的世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 人物达500多个, 并且将劳作着的平民百姓置于此画的主人翁地位, 加以准确、传神地艺术再现, 这在我国美术史上, 十分少见, 实在弥足珍贵。清明上河图高不过24.8CM, 然而人物虽小却意态生动、比例适当, 衣着举止都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行当, 是古代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典范。张择端是古代文人中不随士大夫欣赏趣味、而移弃自己性情的有个性的画家。如今忘记人民、忘记火热的社会实践是艺术源泉的“艺术家”不在少数, 看看《清明上河图》应会有不少感悟。《清明上河图》在艺术、考古和城市人文文化史上的极高价值, 绝不在任何国家馆藏的镇馆之宝之下, 用它来做民族文化的代表, 较之说不清楚的缶和莫名的祭孔礼仪要高明多了, 足以令华夏子孙们引以为豪。

经典作品本应受到极力的推崇和发扬, 然而在时下各学科的教学中, 讲授经典作品却未能成为风尚。不少同行都有一种感觉:面对中学生, 以往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经典知识几乎没有用武之地。长此以往, 其结果往往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缓慢, 对教学产生倦怠, 对讲课缺乏激情。究其原因, 多认为基础性教学不强调、不接触经典, 并不妨碍学生的考试和升学, 因此, 是否介绍经典也就成了可有可无之事。然而, 我们却忽略了教育的后续性发展和育人的规律, 基础性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也不可能立竿见影, 教育者需要有耐得住寂寞、刻苦钻研、高瞻远瞩的品性, 切不可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特殊时期, 这一阶段不容忽视。初中生已摆脱了部分儿童的特征, 处于心理和生理的矛盾时期, 他们既成熟又幼稚、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感;初步出现反省思维;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但自控力不强。如果用一棵植物的生长来形容人的发展阶段, 童年是发芽期, 那么, 初中的少年就好比是正在长出繁茂叶子的时期。如果此时不正确施肥, 就难以结出果实, 更不用谈结出硕果了, 因此施好肥便成了关键。教师全力为学生介绍优秀的、经典的作品, 就是为学生树立了一种标杆, 就是为学生标出了高品位的精神追求, 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学生在最初就有了品鉴好作品的慧眼, 也就有了识别排斥劣质品的能力, 会受用一生。

经典的作品往往包含了作者在某一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所创作的, 能充分表现其思想精华的, 融铸了其最成熟、最富于表现力的技巧与丰富的心灵世界为一体的产物。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概括和代表。它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渴望与热爱, 给人以前进的动力, 激励人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展示经典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培养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

台师大的王财贵教授极力推崇“经典教育”, 他曾在北师大的演说中讲道, “好的东西耳濡目染, 坏的东西也耳濡目染。”确实如此, 经典作品树立了一种标杆, 它会“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和熏陶学生的心灵, 教师勇于选择经典的作品, 从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和呈现中外经典的巨大价值, 给学生最好的东西, 学生才会真正提高辨识作品优劣的能力。

启示二:坚持文化民族性的事物多元规律

世博会是一次民族文化艺术的大展示, 也是民族美术的大展示。各国都展示了其独有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美术元素所构成的视觉形象, 比如, 波兰馆在视觉上的基本构成——剪纸艺术, 法国馆的近现代标志性的艺术符号——印象派绘画, 俄罗斯馆的民间图案和俄罗斯套娃, 非洲馆的黑人艺术, 等等。中国馆的造型则是古代砖木结构建筑斗拱“勾心斗角”元素的简化版和放大。中国的美术元素更是十分丰富:水墨勾勒和晕染、书法线条、皮影剪纸、木版年画等, 而《清明上河图》的美术元素则是典型的中国画中的水墨勾勒浅絳敷彩。

《清明上河图》本是长卷形式, 观赏时边展边卷, 虽然也是动态的, 但画本身毕竟还是静止的, 即使放大上墙, 还是像看一张大壁画。根据“运动着的形态”最引人注目的原理, 为让静态的名作动起来, 专家们利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 经过抠取人物、牲畜、流水, 制作成动态并包含情节, 在保持原作笔墨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 由此, 有5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就活起来了。

看到如此生动的画面, 我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 回到了八九百年前的北宋京城开封, 北宋时期的百姓众生相好像就在我们身边。而这也恰恰是现代人喜欢的理念, 也适应了现代动态视频观赏的节奏, 既和各国展馆的动态荧屏协调了起来, 又显示了中国的特色, 这分明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的演出!《新闻晚报》中关于世博会的一篇报道有这样的描述:“在程民生教授、韩顺发先生等宋史专家的指导下, 创作团队参考了《水浒传》等古典小说的绣像素描, 研究这些图画所反映出的北宋服饰特点, 把它们融入到人物设计中, 包括画面中出现的驴车、牛车……使它们尽量接近北宋时的原貌。”

笔者曾让学生自由创作动画形象, 但画出来的作品几乎80%是对日本、欧美动画形象的模仿, 很少有学生喜欢画中国动画形象的。环顾四周, 我们被外国动画形象包围着, 淹没了。我国动画艺术在探索动画民族化道路上曾经有过十分辉煌的时期, 《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渔童》、《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 熏陶了几代人。然而之后是一度沉寂、一度呆滞, 我们自己的动画不见了, 日本、美国的动画充斥着社会。稍后出了几部虽略为可看, 然而在风格上不是仿日就是仿美, 把祖宗的好东西都忘诸脑后。不仅是我们的学生, 甚至包括一些搞儿童读物的设计者和美术工作者, 画出来的孩子也西方化了:大眼睛、长睫毛、黄毛、红毛、蓝眼珠。其实日本动画造型不少也是西方化的;背景画则几乎是西方世界的通用版, 不知道是哪国的景色。如果我们的孩子忘记了祖宗、忘记了民族, 甚至耻于做中国人, 向往西方, 努力做西方人, 中华民族是否应当有些隐忧?

初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不少学生都盲目复制流行。脑子总要装东西, 你不给他东西, 就由社会的时髦来填满。因此, 教师应当在美术教育中多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丰富精湛的艺术珍宝, 引导学生创作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造型。笔者对此颇有感触, 由于曾在教学中尝试介绍中国辉煌的动画与历代伟大画家的作品, 学生已经开始以能描摹和鉴赏中国风格的作品为荣了。此次世博中国馆用了大手笔使清明上河图活了起来, 实在是一次宏大的中国风格动画向世界的献礼, 也是对铺天盖地的洋卡通形象说的一声“不”。只有最具备强烈民族风格的美术元素所构成的视觉形象, 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致在各民族文化争奇斗艳、五光十色、万象同辉的光焰中被埋没、误认。

鲁迅先生曾在《致陈烟桥》中写道, “有地方色彩的, 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 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后被人发展成表示热爱民族文化的朗朗上口的名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用在此处, 甚为合适。

启示三:注重创新在继承中的生命价值

传统的中国画往往计白当黑, 不画投影、不画倒影, 天上勾一弯月亮或者描一杆蜡烛就是晚上了, 所以很少有用光影来表现夜景风光的。解放前后一些国画家已经开始尝试吸收西方的光影手段来加强国画, 但是动作不大。“活”的清明上河图在不改变原作笔墨的前提下, 用光影叠加在水墨勾勒的画幅上, 确实是大胆的创新, 而且取得了极佳的效果。当了解到北宋时期曾取消了“宵禁”制度, 之后中国城镇便开始了长达千年的夜宵历史, 设计者们遍查古书, 考证了北宋灯具的样式, 决定要增加夜景的效果, 最终将传统美术与新科技完美地结合起来。城市的白天美好, 城市的夜晚也同样美好, 甚至更加迷人, 正完美地契合了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夜幕降临下的《清明上河图》, 岸边停靠的渔船点上了灯, 小酒馆里传来猜拳声, 还有酒保的吆喝声。如果仔细听, 在房前屋后还有阵阵的蛙鸣声。只讲究线条、平面着色的静止的中国画, 现在成为了调动观者各种感官, 从多维、立体的角度来理解的, 一曲立体的、光影交辉并具有三维效果的古代都市夜景的交响诗。在继承弘扬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 使古代名作焕发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也使世界人民品尝到了当代中国革新风采的音视大餐。

鲁迅先生说过, “没有拿来的, 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没有拿来的, 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没有一个民族不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而骄傲和自豪, 失去了民族文化便失去了这个民族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将要消亡, 这不符合事物多样性发展的规律, 单一性也不符合人类繁荣发展的规律。李长春同志曾谈到吴冠中是如何对待传统艺术与创新关系的:“吴冠中提倡艺术家要尊重传统, 但不要盲目迷信传统;提倡要为我所用地吸收外国现代艺术长处, 反对照搬洋人的艺术, 主张中国人要挺直自己的脊梁,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正如强盛的汉唐时代以开放的襟怀容纳异族文化, 如今依然使我们惊叹的霍去病墓前石刻、画像砖、帛画、唐三彩和众多石窟艺术……都可以看出匈奴、印度、波斯艺术的影响, 但是汉唐艺术并没有失去自己, 依然充沛着中国气派、中国精神。

美术创作只有在发展中继承, 在继承中发展, 才能获取新的生命力。没有继承的发展, 只能落入他人的窠臼, 丧失自己民族的独特性;没有发展的继承, 就不能与时俱进, 给传统以新的载体、新的生命。

世博会是一扇开启智慧和灵感的大门, 教育者首先接受教育, 课堂中鲜活的生命不能只困守在课本和教室里, 教师必须走出校门, 打开眼界, 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时时更新教育理念, 才能在日益聪慧、生机勃勃的学生面前, 时时有新的思想闪光, 才能引领学生, 与他们亦师亦友地互动前行!

摘要:欣赏经典美术作品, 可树立一种标杆, 对奠定和提高学生辨识作品优劣的能力十分重要;精湛丰富的民族美术能让学生喜爱中华民族特色的动画片, 激起热爱祖国的文化的情感;美术创作只有在发展中继承, 在继承中发展, 才能获取新的生命力。2010年的世博会, 我国对本民族艺术的高度推崇及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 将唤醒国人的民族美术意识, 并使之重新认识民族美术的不朽价值。

关键词:世博会,《清明上河图》,美术欣赏,民族文化,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德意志意识形态[M].

[2]动的《清明上河图》和新的“清明上河图”[N].新闻晚报, 2010-05-01.

[3]鲁迅.鲁迅全集 (第13卷) :致陈烟桥 (1934-4-19)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81.

[4]鲁迅.拿来主义[A].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探索农村中学开展美术欣赏课的途径 第9篇

关键词:必要条件,专业化,自主性和创造性,感知能力

一、正确认识学科地位是有效开展美术教学的必要条件

如今在倡导教育公平和全国上下努力加强农村学校基础建设的大好形势下, 现在农村的办学条件较以前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观, 教育设施、设备等硬件的配备已经基本能满足学科教学的需要。对美术学科的欣赏课而言, 要想改变只以教师讲、学生体会为主的授课方法的做法, 我们要从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人, 全面发展出发, 端正认识, 解放思想, 从应试教育的漩涡中跳出来, 着力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审美情趣的培养。我国教育方针明确要求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学校尽可能配备能支持美术教学活动的教室, 配备能完成教学工作的教具 (教材要求的挂图) 、器材 (画架、画板) 、模型、仪器等;学校尽可能安排计算机等现代教育设备参与美术教学活动;学校尽可能安排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书画展、学生课外兴趣活动等相关的美术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就能为美术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创造条件, 也能为美术欣赏课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加强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和继续再教育

由于历史原因, 广大农村学校, 特别是农村中学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 大多数学校美术课都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授。这样, 授课教师由于没有专业的美术知识, 教授美术课时只是安排学生抄抄课文、随便画画, 完成作业次数而已, 根本谈不上完成教学任务, 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使是有专业教师授课, 而学生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所谓的英语和数理化等主要科目上, 基本无法按照大纲的要求开展美术课的教学工作。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应该把音体美与英语、数理化一样对待, 不分主次。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是社会的要求, 是每个学生的要求, 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学校配置专职美术教师刻不容缓。有教育家说过:“要使学生有一碗水, 教师必须有长流水。”作为专职美术教师, 在知识不断更新、新知识迅速增加变化的今天, 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充实自己, 时刻要向古人学, 向今人学, 向周围的人学;时常参加专业培训, 加强专业自修;多写、多画、多做, 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时刻展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以满足现代美术教学的需要。

三、在欣赏课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现代中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引导下, 他们要学习必要的美术常识、美术原理、美术方法与技法, 来形成一定的审美标准。因此美术欣赏课中, 教师凭一张嘴一讲到底、学生只抄抄写写, 随便画画的办法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种教授方法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本上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可能达到学习欣赏课的目的, 长此以往会毁了学生, 也会毁了教师自己。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要转变观念, 用所学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学习, 变单一的讲说传授知识为利用多种手段启发诱导学生学习, 从学生的兴趣着手, 全方位设计教学过程, 反复探索, 不断反省, 以达到传授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教师采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图片资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法, 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和审美意识。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美术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专业知识固然为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起到关键作用, 但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直观的情境中获得更多知识才是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事实证明,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中, 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更加突出, 美术欣赏课会关联到课文所涉及的各科知识, 多媒体资源的广泛普及为实现美术欣赏课的高效开展创造了条件。教师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查找、学习获得美术学科所需求的各种辅助知识和材料, 配合教师积极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为开展直观教学活动的课件,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 美术欣赏课和其他美术形式的关系密不可分, 它们互相依存。教师还可以通过绘画、手工、雕塑等美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样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更加灵活, 动手能力更强, 为美术欣赏课的高效开展注入了活力。而且, 在美术欣赏课中, 教师时常鼓励学生想象, 鼓励学生敢说、敢做, 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我们高效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尤其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为时不易, 需要教师、学生及其制约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的共同使力, 齐头并进。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东方.如何上好农村中学美术课[J].课外阅读旬刊, 2012 (8) .

中学美术欣赏 第10篇

一、目前美术课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学校和老师盲目注重学习成果, 导致学生严重偏科, 过于忽略美术、音乐等课程。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例如药家鑫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素质教育失败事件。药家鑫的父亲在采访时说:“我对孩子太严厉了, 同时我也忽略了与孩子沟通。”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的, 应让学生知道社会上的哪些事物是美, 哪些事物是丑。如果药家鑫的父亲能够注重孩子的心理, 培养孩子该如何看待事物的对与错, 美与丑, 能够正确处理突发状况, 让孩子有个正确看待社会的心态, 那么我想也许在车祸发生后药家鑫的处理方式也许就是积极地送伤者去医院而不是以后发生的场面。

二、如何改进美术课存在的问题

第一, 提高家长和教师对美术课的重视。教师要积极提高意识, 不能盲目追求学习成果, 也要考虑学生的素质教育。整个世界在孩子的眼里都是美丽的、奇异的。中小学生天性就是好动、好奇、好问、好寻找奥秘, 我们就可以通过绘画让他们来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 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笔者认为, 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 我们很难改变, 只有转变教学观念, 从课堂抓起, 培养其兴趣, 只有学生对某个学科感兴趣了, 他们的求知的欲望才能够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科, 美术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众多的学生之中, 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很高的天赋的, 因此,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著名的艺术家。初中美术作为入门级别的教育, 需要在整体上对学生进行培养, 然后去努力发掘那些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学生, 这样, 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不会埋没他们的艺术天赋。

第二, 重视学生课外写生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既然想提高学生兴趣, 那么外出写生应该具有一定效果。我们要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带学生去体会大自然的美, 让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美唤起他们作画的欲望, 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的心境。对自然美的正确认识, 还必须认识到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 正因为人类生产力的提高, 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 才会对大自然有了更多的留意, 有了更多的看法。我们要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主动地观察事物, 表现事物, 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能够让学生乐于学习, 主动学习, 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第三,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正处于萌芽阶段。我们都知道, 美术的实践性很强, 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够实现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的提高。因此, 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师, 也要本着对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美术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美, 如艺术品的美、生活的美、世界的美, 来帮助学生感受、体会美的规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美。

第四, 教师要争取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为美术课是副课, 所以还是有很多家长担心学生在美术科目上投入过多会影响文化成绩, 以致不少家长教育子女说, “美术课不用那么认真, 随便画画好了”, 这也导致学生对美术不重视, 减少兴趣。那么我们美术老师应经常做学生、家长的工作, 让他们重视美术, 直至学生能主动学习美术。

如何上好中学美术欣赏课 第11篇

关键词:欣赏;情趣;价值;修养

美术欣赏课作为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他对于激活广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欣赏课,利用美术欣赏这一极富有艺术性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爱美术、学美术的积极性。但是应该怎样做好美术欣赏课呢?

一、教师自身要有丰富的理论修养

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对美术时间有亲身的体会,更需要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对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于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科学有深厚的了解和掌握,还应该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定的修养,对中外美术史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懂得美术史里面的艺术语言极其复杂性。美术史每一门类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区域,甚至不同的艺术家手中,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在传统中国画的理论范畴中,找不出同西方绘画理论范畴相对应的概念。举例来说,西方绘画中的“明暗”,与中国绘画中的“阴阳”相比,其内涵指向并不一样。前者专指光线找在物体上所形成的影像,后者不仅是指所描绘食物的阴阳向背关系,也包含所描绘事物的内外表里关系,甚至还指整幅画作传达给人的美学感受。

二、激发学生兴趣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什么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美术也不例外,美术这种直观且形象的视觉艺术,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最后的晚餐》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们大多都知道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而画中出现十三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却吸引了学生,到底哪一个才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耶稣处于场面中央光线最亮的位置,犹大则放在人群中,背景晦暗。在这画家用了三角形的构图,把门徒分成四组呈四个三角形平分在耶稣左右,用十二个人不同的手势与姿态将各组联系起来,最终集中在中央,形成一个对称的有变化的统一体。作品的主题-----抨击伪美颂扬真善美,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了出来。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画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三、通过多媒体技术为美术欣赏课程增姿添彩

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历史性的改革。原来很多无法用语言表现的东西,现在通过多媒体就可以很简单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不但在视觉上受到艺术的冲击,而且还可以在听觉上得到享受。多媒体技术的用途,在美术欣赏课上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首先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把上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也没有多少兴趣。而多媒体技术却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影像资料,以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教学所需的视频,供学生欣赏。

只要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就可以通过电脑等技术设备,为学生展现一场视觉盛宴。不但可以欣赏教师索要学生欣赏的美术作品,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详情,以及画作提前制作好的欣賞配音,既有视频资料,又有声音的解说,多方面的感官感受,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立体的,是多样的,是多种刺激集合到一起的,所以这样的感觉就会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身在课堂,却能够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美术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辅助教学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情境感,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大大助力于美术教学,使之变得更加高效,更加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徐悲鸿与马》的时候,在原来教学时,我往往会搜集十多幅徐悲鸿的作品,并且还要提前准备徐悲鸿的生平介绍,以及他爱好画马的原因,以及艺术成就。这些基本上都是提供我的嘴,向学生介绍,具体每一副画到底好在哪里,应该怎样欣赏,很多时候我的语言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上课没意思,学生感到听课难理解,枯燥乏味。而当多媒体在班上应用之后,一切变得就不再相同。电子黑板的超级大电视上,已经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所需画家的作品是怎样的,有什么艺术性,需要怎样欣赏,配上音乐,学生们都说,上美术欣赏课,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于教学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自己的教学活动增姿添彩。

四、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和课后总结工作

美术欣赏课的课堂评价和课后总结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在教学大纲中已经有明确的要求。也是很多教师极易忽视的部分。教学就要有始有终,是对教学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完成后,一定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因为你的评价直接会影响学生的个人情感,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赞扬,会激发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美术课;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进行适度的批评也是他们进步的原因;课后的总结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知识的升华,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课堂评价和课后总结工作。

总而言之,上好美术欣赏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的意义也非同一般。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是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修养,对于提升学生整个人的艺术修养,以及整个的健全人格的形成,都会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行动上具体实施起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人体艺术欣赏 第12篇

在学生学习人体艺术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一、独特的人体艺术

人体艺术是个奇妙的世界, 站在人体绘画或雕塑面前, 许多人会因为它们的不遮不掩而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感觉“说不出”不仅是因为说不清, 更主要的是因为这感觉里有“我”。当学生直面人体的时候, 有羞涩、好奇, 还有一种因感觉到了“我”而产生的一种莫名其妙的“难堪”。

在欣赏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用四年时间完成的《西斯庭天顶画》时, 教师结合圣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这幅巨作以表现人体为主, 分为《上帝分光明》《创造日月和动植物》《创造水和天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等9个主题画面。在作品中, 米开朗基罗以他非凡的人体造型艺术能力, 描绘了赤裸的上帝如何造出了赤裸的人与万物。然而, 画面所具有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却几乎让人惊呼:是人创造了上帝和世界!米开朗基罗用他的人体艺术作品震撼了西方乃至整个世界。试想, 假如当时米开朗基罗在创作这幅作品时, 让所有被描绘的人都穿上衣服, 恐怕就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轰动了。人体艺术的独特性, 人体艺术能产生独特艺术魅力的原因, 正在于它的赤裸, 在于它“强迫”观者直接面对它的“肉体”, 在于这种“直接面对”所带给人心灵和思想的震撼与启迪。然而, 更重要的是, 它让观者感觉到了其他任何一种艺术都不能让人感觉到的人性的亲和力。

二、唯美的古希腊艺术

古希腊的人体艺术是西方各国引以为母体的艺术。从古希腊人体雕塑那完美的造型、端庄的表情和优美典雅的动态刻画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古希腊人体艺术完美和崇高的表现形式、“静穆的伟大”的风格, 演化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古希腊艺术巅峰。

三、张扬的政治意识

政治, 是人类社会产生国家以后的一种阶级及其利益的产物。当人类有了群体利益的意识, 当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产生冲动、热情、决心, 从而形成坚定的意志、坚持的毅力, 并以此去努力、去奋斗, 而且在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时候, 政治就会焕发出最斑斓的光彩。西方许多艺术家用人体画表现他们对政治的这种认识和理解。

德拉克洛瓦是19世纪法国的一位浪漫主义画家。他32岁那年, 法国正发生“七月革命”事件, 有史料记载, 德拉克洛瓦目睹了一场悲壮激烈的巷战。圣德克区的莱辛姑娘一马当先, 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 少年阿莱尔为把这面旗帜插在巴黎圣母院的一座桥顶上, 最后倒在血泊中。“七月革命”过后不到一年, 德拉克洛瓦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一幅题为《自由引导人民》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最为引人注意的, 是对一个象征自由的女性形象的刻画。她被安排在画面的视觉中心的一个三角形上端。她头戴红色费里吉亚帽, 左手紧握着一杆长枪, 右手高举三色旗, 在向右转过头来号召市民去参加法国大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特别有意思的是, 这位女性形象被称为“自由女神”。她上身赤裸, 露出两个丰满的乳房。这个女性形象为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政治主张作了最生动的诠释。她成了一百多年来资产阶级经典的政治形象。当然, 这幅画也因此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此外, 在西方人体艺术史上, 我们还可以看到罗丹的《思想者》, 达利的《内战的预兆》这样的人体艺术作品, 它们都表现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关于艺术家与政治的关系, 毕加索曾经说:“你以为艺术家是什么, 一个低能儿?如果他是一个画家, 那他就只有一双眼睛;如果他是音乐家, 就只有一对耳朵;一个诗人, 就只有一具心琴———不, 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 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 (转引自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 第894页) 这话真可以启发和告诉那些想成为艺术家的人, 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当然, 也让那些想了解艺术、想了解艺术家的人知道, 许多艺术作品之所以魅力不衰, 恰恰是因为它们拥有深刻的历史政治内涵, 这一切, 是与艺术家的政治素质分不开的。

四、悲哀的僧侣情结

人类发展史上有这么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国家体制或一种政治思想能象宗教那样对人类产生那样大的影响。宗教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点, 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可以感受到。宗教一直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着稳定的地位。即便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后主张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时期, 宗教仍以种种形式存在于绘画、雕塑、戏剧、音乐和建筑等艺术里。

在文艺复兴时代, 僧侣情结难解似乎是艺术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 越是著名的艺术家, 这结越是结得紧, 米开朗基罗是典型的一例。他在24岁那年, 雕刻了一尊《哀悼基督》, 因此一举成名。在这件作品中, 圣母就像是人世间的一个普通母亲。对于儿子的死, 她没有流露出太多悲痛的神情, 她让死去的基督———她的儿子静静地躺在自己的膝上, 似乎不忍心让他醒来再三遭罪。基督像个疲惫的年轻人, 赤裸地、舒服地躺在自己母亲的怀里, 似乎愿意就这么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地一睡不醒。在圣母衣袍层层皱褶的衬托下, 基督年轻的肌肤光滑而滋润, 越发显出其生命的可贵。在艺术家精巧构思下, 坐着的圣母与躺在圣母膝上的基督构成一个稳定的金字塔形式, 它将圣母悼子的感人情景永远凝固在世界上。

五、自我审视的拓展

人体艺术, 是人类对人性和人的性做最直观、最形象的自我审视的一种艺术形式。想当初,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们在石壁上画下赤裸的人体画像时, 一定没有什么难堪和不好意思的感觉, 因为他们所画的是和他们自身的形象相一致的。但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不穿衣服成了一种被唾弃的不文明行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此用“文明”把自己的身体遮掩起来, 赤裸带给了人们“羞耻”的概念。

然而, 在艺术上, 进入文明以后的东方和西方关于人的艺术却走了不同的两条路。中国的史前艺术中尽管也有许多精美的裸体作品, 但进入历史时期, 中国艺术中的人大多穿上了衣服。“衣冠楚楚”不仅成了中国生活和艺术的方式, 也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特点之一。西方不然, 不但在史前丰富的裸体作品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独特的人体艺术, 使其成为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还使人体艺术成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西方的人体艺术长廊中徜徉, 你会发现, 我们人类如何在自己的身体上认识和发现了自我, 又如何在自己的身体上不断否定自我而后超越了自我。

参考文献

[1]陈醉.裸体艺术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

[2]李书崇.重新邂逅——东西方文化漫谈[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上一篇:传媒的光荣与未来下一篇:作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