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描写范文

2024-06-18

对比描写范文(精选3篇)

对比描写 第1篇

关键词:契诃夫,鲁迅,情景描写,对比分析

鲁迅与契诃夫分别是中国和俄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们二人的作品对中俄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结二者情景描写的相似之处, 深入分析其不同之处, 以寄这些研究能够让我们对两位文学家的作品风格及表现形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契诃夫与鲁迅情景描写的相似之处

两位作家在描写景色时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周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结合来反映社会问题。或采用正面烘托, 或反面着笔, 都是用典型的情景描写来为整个文章打下感情基调, 为后面事情的发展, 人物的塑造打下基础。

情景描写的简洁性是契诃夫和鲁迅作品中另一共同的特点, 寥寥数笔、略施笔墨就把事情发生的情景描写得一清二楚。简单的情景描写有利于表达思想、深化主题, 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无限的深意, 引人深思。

两位短篇小说巨匠, 总是通过对情景的刻画、事件发生背景的描写客观地表现出感情和看法来, 耐人寻味, 需要读者反复研读方能理解作者的用意。

二、契诃夫和鲁迅情景描写的不同之处

(一) 民族文化差异导致情景描写特点不同

俄国和中国是两个特色迥异的国家, 不论从文化上、风俗上、历史背景上都有着极大的差距, 这就造成了两个国家人民性格的不同, 以及作家作品上的差异。

契诃夫作品中情景描写都是俄国特有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情景描写充满了异域特色, 多粗犷、豪放、外向, 充分表现出俄国的民族特色。例如景色描写最多的《草原》, 小说中俄罗斯草原辽阔广大, 千姿百态, 草原上的气候, 千变万化。生活在这广阔的土地上的俄罗斯人具有吃苦耐劳, 善良纯朴, 思维广阔的俄罗斯传统气质。契诃夫借景抒情, 将草原美、人更美这一潜意识的情思渗透在整个作品和字里行间。作品开头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广袤、清新、生机勃勃的俄罗斯草原壮丽风光图, 然而, 笔调一转, 天气的转变, 赶走了清新、剥离了生机, 又让我们看到一个沉重压抑而又单调乏味的草原。

而鲁迅先生的情景描写极具东方特色, 描写的多是当时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 因为当时社会黑暗, 官僚腐朽, 所以描写的基调多是灰暗沉重。如《社戏》中对江南初夏的景致极尽诗意之美的描写。记忆中的儿时故乡曾经是那么的美好, 儿童是那样的快乐。这在当时黑暗的旧中国, 就像沙漠里忽现的绿洲、黑夜中闪烁的星光一样, 寄寓着鲁迅的一种热烈期望与渴求。

由于中俄两国地理环境, 文化风俗, 民俗国情有很大差别, 因此契诃夫和鲁迅作品中的情景描写存在很大差异, 各自体现其国家和民族的特色。从这些有特点的情景描写中我们也可以更多地了解中俄两国文化风俗和风土人情。

(二) 表现手法不同

由于汉语和俄语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方式有很大不同, 所以两位作家写作时的表现手法也必定存在很大差异。

鲁迅的作品是中国文坛上极具特色的, 第一:新鲜贴切的比喻和生动具体的事例相结合, 在情景描写中常常使用比喻、借喻、白描等创造手法。在《药》这篇小说中, 夏瑜牺牲后, 被埋在西关外靠着城根上的一块官地上。这里用“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比喻坟墓的形状和数量多, 揭露出反动派杀人如麻、不计其数, 表现出对反动派残忍血腥的控诉。而鲁迅作品中白描的运用更是比比皆是:那花脚蚊子飞舞着的临河土场, 那种着紫红桑葚、碧绿菜畦的百草园, 那摆放着曲尺形大柜台的咸亨酒店都是鲁迅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的场景。这些场景虽没有大量的环境渲染和氛围烘托, 却能简单明了地介绍环境的特点, 为人物的塑造和事情的发展做好铺垫。第二:爱恨分明的强烈感情。对可笑、可鄙、可恶的事物加以精炼、夸张, 予以辛辣的讽刺。例如《风波》中开头一段描写的是乡村黄昏时候祥和、宁静、欢乐的场景, 像一幅色彩鲜明的乡村生活图。但接下来的事情却恰恰相反, 人们因为剪辫子而烦恼不已, 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人们对革命的理解仅仅是剪辫子。这里用宁静祥和的情景来反衬后来的辫子风波, 讽刺了农民的无知、麻木, 也是对革命不彻底、脱离群众的批评。

契诃夫的作品多短小精悍, 简练朴素, 结构紧凑, 情节简单生动, 笔调幽默, 语言明快, 富于音乐节奏感, 不靠悬念吸引读者, 但自有一种震撼人灵魂的力量。

与鲁迅稍显晦涩的语言不同, 契诃夫的语言多是直白易懂, 并且作品风格也是简单明了, 没有冗长的说教, 而是通过简单却往往震撼人心的情节吸引读者、引人深思。例如《普里希别叶夫中士》, 这个作品中的故事复杂而且生动, 如果用叙述故事的方式可以写成逗人发笑的滑稽故事。但是, 由于是短篇小说, 所以契诃夫别出心裁的选取了审判这个场面, 把所有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都集中在这一个场景上, 把该叙述的内容都变成描写的方式, 这样在这篇三千多字的小说里刻画出一个高度概括的讽刺典型。

由此可见, 不同文化的影响, 不同语言的使用, 造成了两位作家的作品情景描写方面的差异。只有对两人作品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 才能更加深入研究两位作家的作品, 进而更好地研究俄中两国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姜丽娟.文坛‘孪生’作家鲁迅与契诃夫[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 (1) .

[2]白焕玲.浅析鲁迅作品色彩词语的运用[J].文学教育 (下) , 2011 (4) .

[3]高远东.走进鲁迅世界[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对比描写 第2篇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在对比描写中突出人物形象 第3篇

读了这段文字,虽然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小作者对爸爸发自内心的夸奖,但小作者的爸爸并没能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描写太过笼统,无论是自己的劳动体验,还是爸爸翻土的动作,描写得都不够细致,致使爸爸的形象显得比较模糊。

那么,怎样突出爸爸的劳动形象呢?可以采用对比的写法,抓住“我”和爸爸翻土时的动作、劳动的成效、内心的感受,以及所用锄头的不同等方面进行细致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突出爸爸的劳动形象。

星期天上午,我跟着爸爸去翻土。到了地里,我学着爸爸的样子,举起小锄头翻起土来。先还比较轻松,我每次都能挖起跟我手掌差不多大的土块来。可不到十分钟,我的手掌就被磨得红红的,火辣辣地疼。不到一米长的锄把握在我手里,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似的,重得我举不起来了。翻土这活儿好累呀!我干脆丢下锄头坐在一边看爸爸翻土。因为太热了,他把上衣都脱了,光着膀子挥动着比我的小锄头大一两倍的大锄头翻土。别看爸爸个子矮小,力气可真不小呢!他双手握住锄把,高高举起使劲一挥,把锄头深深地嵌进土里,然后握住锄把往上一抬,把结实的泥土撬松,再往自己身前一带,砖头大小的泥块立即翻卷起来,露出新鲜的一面来,接着轻轻一磕,一拖,泥土就变得细碎而平整了。爸爸干得好轻松啊!我问他累不累,他笑着说:“习惯了,不累!”爸爸真能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比描写】相关文章:

译本对比05-05

分类对比05-06

中德对比05-08

对比研究05-14

市场对比05-20

句法对比05-20

发电对比06-19

对比引导06-21

示范对比06-22

语音对比06-22

上一篇:角度把握论文下一篇:管理缺陷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