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说明文写作教学

2024-06-30

初中生说明文写作教学(精选9篇)

初中生说明文写作教学 第1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初中第三册,说明文的写作教学是一个重点。在教学的实践中,不少学生反映:与记叙文相比,说明文显得难写,对一个事物的介绍、事物的阐述,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主要是此前对说明文接触较少的缘故。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说明文的写作教学,使他们能较好地掌握写作说明作文的方法与技巧呢?

学生要写好说明文,除了多阅读说明文,掌握说明文写作的一般知识外,教师还应该解决一个写作教学的程序问题。

所谓写作教学的程序,指的是一个文题的完成过程。我在实践中将它区分为五个阶段,即指导、观察、写作、评点、巩固。

一、指导

作文的实际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作文前的指导。

1.定题的指导。教师的指导由定题开始,每次作文前需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阅读资料,确定写作的内容范围。初二学生开始学习写作说明文,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结合学生的熟悉程度,可以从训练简单的事物说明文开始,选择一些并不复杂的事物,如文具盒、书包等。

2.观察前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对事物进行观察,要有针对性,重点是指导观察的角度、观察的顺序及观察的内容。如介绍文具盒,主要是指导学生由正面到背面、由外到内进行观察,观察内容包括文具盒正面的图案设计、制作材料,以及文具盒的内部构造、功用等。

二、观察

观察就是要考察说明对象的特征,它是学生作文言之有物的物质基础,是防止说空话、说假话的有力措施。初二学生觉得说明文难写,其中,观察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是接触事物少、感性知识贫乏,二是观察不留心,视而不见,没有多少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办法,第一,引导学生实地或实物观察。可以观察的对象有很多,一棵树一朵花可以观察其形状和姿态;一件工艺品或玩具,可以观察它的造型;庭院、校园,可以观察它的构造和方位,等等。第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只有细心观察,才可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关系,才能把握事物的状态和进程。

学生观察时,要做好三项工作:

1.教师要当好解说员。如介绍建筑物,教师要解说建筑物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主要部件的名称、数据等。

2.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观察,让学生明确,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这个对象应说明什么,重点说明什么。

3.学生要做好观察笔记。

三、写作

写作,是学生将观察结果进行组织、形成文字的过程,前面的指导、观察都是为这一阶段服务的。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

1.帮助学生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学生虽然进行了实物观察,但对事物的特征还不一定把握的准,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比如:刚才我们进行了观察,你认为这个事物的特征有哪些?而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统一认识。

2.帮助学生确定材料。对一个事物,学生观察到的东西可能有很多,根据事物的特征,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哪些要着重介绍,哪些可以一笔带过,学生要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精心选择。

3.引导学生清理说明内容的条理。有时,观察顺序就可以作为说明的顺序,有时,观察顺序与说明顺序可能不一致,这就需要重新组织了,如介绍建筑物,通常可采用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发展,通常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事理关系,通常采用由因到果、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四、评点

在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要及时地组织评点。通常采用典型评点,即讲评一、两篇文章,最好是选取中等水平的,能够从优缺点两方面说明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先由教师说明用意,然后由教师或学生本人朗读,接着由学生本人说明写作思路,再大家展开讨论,发表看法,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发言。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让大家参与,能多方面发现优缺点,最后的教师总结又可以抓住关键。

评点的内容包括:

1.有没有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2.所用表达方式是不是以说明为主;

3.有没有根据对象的特征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4.所用说明方法是否恰当;

5.说明的语言是否准确。

当然,可以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其中的某一两个问题作为一次评点的重点,不是每次都应面面俱到。

五、巩固

学生在写作初稿的基础上,经过了课堂评点,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目标更明确了。教师就要求学生针对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修改。这实际上是一次再创造,能有效地巩固写作的效果。

初中说明文写作教学一得 第2篇

连林风杨怀云

一、立足基本点

初中说明文写作教学是以培养记叙能力为基础的写作教学新阶段。说明文的写作必须具备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这是写说明文的两个基本点和根本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切忌对学生泛泛要求,要以记叙为基础,用分解法突出抓好两个基本点。其一,文体特点要突出“说清楚。”首先着眼于说明文的科学性,强调写清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方法应不限于平实解说。初中教材中的《蜘蛛》、《晋祠》等课文,大半是生动的描述。《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既说明了建筑结构,又介绍了革命史迹,通篇表现出浓重的记叙性。起始阶段应把这种说明文类型作为文体要求的起点。因为对事物的情趣与感受是学生写作的主要诱因。若只强调平实介绍,无益于用记叙基础实现“说清楚”的目标。其二,基本题材要紧扣“熟知的事物”。初中说明文集中体现出一个基本题材——建筑物。尤其是第三册集中安排了一个建筑类说明文单元。这是因建筑物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最密切。起始训练应把建筑物作为基本题材之一,由简到繁集中命题,以求依题成格,触类旁通。

作文题材除了要注重课文依据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熟知的事物。如《怎样淹渍西红柿》、《怎样写阅读笔记》等,可先让学生实践,使训练活动成为育人的一个步骤,这样,写起来既是介绍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又可使学以致用。

二、突破认识关

范文网【】

写说明文必须对被说明事物有完整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真观察,深入了解。

初中生观察事物的通病是走马观花。因而,指导观察应有针对性。可先列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逐步观察,随手作笔记和图示。观察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主次,主要掌握概括性观察和特写性观察。有条件的最好摄制些教学录像图片,提供观察框架,通过声像并举的画面进行观察训练。这样,不仅可有效地纠正学生笼统观察的毛病,还可培养学生选点设框的观察能力。

但是,完整的认识仅凭观察是无法形成的。古人观了赵州桥,“不知其所以为”。今人游故宫难以发现皇上的宝座是在北京城南北轴线的中心点上。一些特定的原理、数据、掌故是不可能观察到的。综览教材,凡说明文,都可分出物象说明和意象说明的成分。物象说明只是从空间上说明事物的“形”,而意象说明则能从时间延续、掌故原委上说明事物的“神”。而要进行意象说明,就必须具备有关说明的知识。写说明文的最大难点也就在此。所以,教师指导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积累知识。起始阶段,教师应多方引导,必要时要“下水”示范,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材料丰富的半成品,让学生整理选择取舍,力争写一篇成一篇,获得规范的写作体验。

三、借助仿写桥

学生对被说明事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还会遇到行文障碍。因此在章法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必须排除一些难点。从整体上说,有效之法是仿写。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是技能形成的捷径和桥梁。

但是运用教材范例指导学生仿写,必须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模仿点,而不是雷同。如《香山红叶》和《人民大会堂》都是以行踪为序组材的。前者是散文,行踪露得很实在,充分表现了“我”与同游者的感受,外化了散文作品的感情意蕴,主观性叙述贯穿全文。而后者是说明文,“我”和建筑师的行踪表现得很简洁,只在

2、9、1

2、14段中点了点,成为一条虚线,等于带读者将大会堂游了一遍。把教材中的范例举出来,作为按行踪顺序介绍的一个仿点,可提高学生习作的成功率。教材中的仿点很丰富,要针对学生实际,循序而仿。通过借助仿写这个捷径和桥梁,让学生深切地体会说明文的章法安排、语言运用的特点,进而掌握说明文的写法和结构。

初中生说明文写作教学 第3篇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初中生写作心理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相对性、个体性等特征。首先,很多同学对写作有一种很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们喜欢写作的感觉,另一方面他们又抱怨老师的命题限制、写作的困难、灵感的缺乏等,这种对写作的困惑心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写作的态度。第二,初中三个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快,其写作心理也容易曲折多变,别人的评价、教师的影响、自身的成熟,甚至某时某地的情境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写作心理产生变化。第三,初中生的写作心理是相对小学生和高中生而言的,因而具有相对性。十四五岁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学生们开始消逝了小学时的天真幼稚,逐步走向成熟懂事;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高中生的那种成熟的心态和老练的文笔。走过初中这段青涩的日子,相信他们会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之路,甚至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第四,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很大,不同的知识积累、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心理。这中间学生的个性对写作心理和写作能力的影响几乎是最大的。比如生性豪放的学生,一边口里喊着喜欢写作,一边却不能很好地付诸行动,即使写了,也只是敷衍了事而已;而性格细腻、内向的学生,大都比较喜欢写作这种能淋漓尽致地表露内心世界的方式,能真切地写出自我的真实感受。

而学生的种种写作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影响。李海林教授曾说:“能力是一种非传递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存在主体内部的一种素质结构,它不可能存在于主体之外。因此,他人的能力并不能外化从而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能力的传递。能力的生成必须通过主体内部的活动,从而在主体内部形成一种牢固的神经联系。”的确如此,同一位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写作能力会参差不齐,即使是原来小学时写作能力差不多的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不同的写作心理,也会导致其写作能力产生巨大差异。喜欢或爱好写作的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写作的作用,能具体感受到写作的快乐,故能积极主动地写作,且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足够的自信,容易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写作状态。而畏惧或厌恶写作的学生,往往会放任自己的惰性,任由自己的写作热情销蚀,甚至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最终进入“畏惧写作——写作能力差——更加畏惧写作”的恶性循环。

那么初中生写作心理特征和写作教学的关系如何?它能给写作教学带来什么启示?这就得从写作教学的程序说起。

写作教学,是师生共同合作,努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方式,它一般包括命题、写作、批改和讲评四个环节。从心理角度来看,第一个环节一般以教师为主导,直接命题,或者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确定题目,使师生心理最终得以趋同。第二环节是学生以自我为主体,在第一环节的心理指向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相对自由而又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思想、抒写性灵的过程。第三环节,教师通过阅读学生作文,揣摩、理解、感受学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捉他们在这次写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变化,并对其写作结果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第四环节是写作教学效果的验收和反馈,更是师生情感和心理的汇合交融,是对此次写作教学的再认识与提高的平台,也是下次写作教学的起点和心理动因的力量源泉。可见,在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心理跟教师的写作教学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但同时我们知道学生的写作心理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也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研究学生写作心理,随时改变写作教学策略,迎合学生的写作心理,以达到写作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首先,不能忽视消极写作心理对写作教学的负面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写作技巧和方法指导,容易忽视学生的写作心理困惑,而学生也很少向教师倾诉自己的写作心理困惑,导致学生出现消极的写作心理。消极的写作心理常常有以下两种表现:一是那些基础较差或抗拒写作的学生,每次写作前,就已经有了一种心理假设:“我不会写,我写不好的。”“写作真是件麻烦的事,太讨厌了。”在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下,他们的写作热情受到抑制,对教师的写作指导会产生一种抗拒甚至厌恶、害怕的心理。二是有些学生对某次写作命题不认同,认为这次写作毫无意思,且毫无意义,就敷衍了事,对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也不理不睬。教师所搜集的材料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教师的种种努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本应正常开展的写作教学双边活动成了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写作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要及时解决学生的这些心理困惑,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情绪,使之朝良性循环的方向转化。

其次,我们要重视积极写作心理对写作教学的推进作用。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写作教学更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尤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写作。学生对写作兴趣盎然,听课时聚精会神,写作时一丝不苟,竭尽全力,调动一切知识储备,全身心投入,即使基础较差,也能写出自己比较满意的作文。而那些语文素质较好的学生,更是如鱼得水,信心百倍。他们认真搜集素材,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兴之所致,文思如泉涌。学生的这种积极写作心理,还能帮助教师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在这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广泛的命题形式,灵活的指导过程,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这样,在学生的良性互动下,写作教学的成功就有了可能。

然而,人的心理本身就是复杂而微妙的,初中生的写作心理也不例外,除了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个性差异外,单独一位学生的心理也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状况。因此,初中教师在制订写作教学策略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写作心理,根据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从学生写作心理出发,在解除妨碍学生写作的束缚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觉写作意识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把握好学生的写作心理特征和写作心理需求,选择适合大多数学生心理的写作教学策略,就能使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回归到写作行为本身上来。

谈谈初中说明文教学 第4篇

一、要明确说明文的教学目的

教学说明文, 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逐步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的规律以及各种说明方法, 提高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当然, 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 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 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在认真学习语文新课标的基础上, 深入钻研教材, 了解课文的性质和特点, 领会课文的写作意图。既要弄清教材为什么要选这篇课文, 又要明确教这篇课文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样, 教学就能高屋建瓴, 从宏观上把握说明文的教学, 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 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 教学目的不明确, 是造成不重视说明文教学的思想根源, 是导致教学不得法的根本原因。如有的教师把说明文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来处理;有的教师将说明文作为简单的“常识”课来上;有的教师则把说明文与记叙文、议论文一样来对待。凡此种种, 皆因教学目的不明, 以致不懂得说明文究竟应“教什么”和“怎么教”。由此可见, 要教好说明文, 教师首先要明确说明文的教学目的。

二、要按照说明文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

根据说明对象、写作意图、主要表达方式、语文特色的不同, 可将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程序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和实用性说明文四种类型。

(一) 介绍性说明文

主要是介绍人、事、地、物, 使人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通常采用抓住特征进行介绍的写法, 语言平实、准确、简明、浅显。教学此类说明文, 应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抓住特征进行介绍的方法。

(二) 阐述性说明文

主要是阐述事理、事因、物理、物因, 使人不但知其然, 而且还知其所以然。文章结构严谨, 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周密, 科学性强。教学此类说明文, 重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 学习科学地阐述事理、物理的方法。

(三) 记述性说明文

主要是科学地记录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 使读者增长见识。此类文章常采用边叙边说、以说为主的写法, 语言平实、简洁, 通俗易懂。教学此类说明文, 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地记录自然现象、程序, 有条不紊地安排说明顺序。

(四) 文艺性说明文

这类说明文运用文艺的笔调, 运用文学语言来介绍科学知识, 寓科学知识于艺术趣味之中, 使人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 得到艺术的享受。写法以说明为主, 带有叙述和描写。语言生动、形象、活泼。教学此类说明文, 要指导学生学习用文艺手法去传播科学的知识的方法, 注重语言教学和训练。

(五) 实用性说明文

这是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应用到的说明文, 诸如通知、启事、计划、合同、申请书、介绍信、会议记录、工作总结等等。教学实用性说明文, 重在指导学生多读多写, 掌握各种实用文体的格式要求。

总的来说, 不管教什么类型的说明文, 都要从结构入手, 指导学生分析说明顺序, 掌握说明方法, 进行思维与语言的训练。这样, 学生在学习了各种类型的说明文后, 就能掌握比喻说明、定义说明、比较说明、举例说明、分类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 把握各种类型说明文的结构形式 (如空间结构顺序、发展变化顺序、逻辑关系顺序等) , 了解课文安排说明顺序的依据 (以事物本身的条理为依据;以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以说明的目的为依据等) 。这样, 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讲究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一) 教学说明文要有整体的教学计划

教学说明文, 要订出科学的序列化读写训练计划。每篇课文, 说明文教学究竟“教什么”、“怎么教”, 定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制订出具体的、周密的、系统的说明文教学计划, 以克服教学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 注重单元整体教学, 运用比较教学说明文

教学说明文, 不适宜采用“逐句讲解”的方法。也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进行, 教这篇不管那篇, 教这单元不顾那单元, 这样教学效果都不好。教师必须注重单元整体教学, 并指导学生加强比较, 这是教学说明文的一种基本方法。例如,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共有五篇说明文, 都是写建筑物的, 但它们的结构顺序却不相同。其中, 《故宫博物院》一文, 作者运用了移步换形的顺序进行说明。如果《苏州园林》也采用该文的说明顺序的话, 按照空间顺序将苏州的几百个园林逐一加以介绍说明, 不但琐碎, 而且也不可能。作者采用“总—分—合”的结构形式, 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然后分别从各个侧面来说明这个总特点。本单元里其余几篇课文的结构顺序, 有的与《故宫博物院》大致相同, 有的与《苏州园林》大同小异。通过比较, 不但使学生了解了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形式, 而且进一步弄清作者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依据。

(三) 读写结合, 增强写作训练

初中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第5篇

观察要有针对性。要带着问题观察,而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最好能在观察前列出观察提纲,观察时要记笔记、画图标。要善于提出问题。

观察时要分清主次。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观察的顺序。观察有概括性观察和特写性观察之分。前一种方法有助于抓住事物的概貌,后者则利于把握观察对象的细节和特征。由概括到特写、由全局到局部,是观察的一般原理。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简析 第6篇

關键词:说明文;兴趣;引导;策略

一、正确认识文体,明确教学目标

初中时期的语文教学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以及学生审美情趣的教学。说明文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一个文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说明文的特色,在教学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进行引导授课,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融入教师感情,引导学生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感情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教师对说明文的阅读感受来感染学生进行说明文的学习。因为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说明文比较枯燥、单调、乏味,其文字感情色彩薄弱,对中学生的吸引不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师感情,以弥补文体不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引导教学。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对说明文要有浓厚的研究基础,如果教师对说明文都没有好感,那么自然不能做好学生的引导教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主动加入到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小的时候,上学要走很远的路,特别是在夏天,路上往往遇到下雨,可是我又经常忘记带伞,就常常会被雨淋,后来我读了一篇课文之后,发现原来天气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认真观察天上的云,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的看出天气的状况,于是,后来我就根据云来识别天气,很少被雨淋了。在学生感慨之余,我就引出了要学习的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的《看云识天气》便是当年我看到的文章,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大家都可以成为天气预报员。通过这样的形式,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挖掘趣味元素,提升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说明文虽然表达方式较为单调,但是其中说明的对象却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我们能够学习到更多、更丰富的事物,可以不断地拓展我们的见识,这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而言也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篇目的学习中,就需要教师挖掘文章中的趣味元素,引导学生做好文章的学习,比如:对景物的描写就能够让学生“足不出户,尽享旅游服务”,在提升他们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他们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四、课内课外结合,加强联系教学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内外结

合,在做好课本教学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知识拓展,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比如:在学习完《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研究本地的桥梁,让学生去观察家乡的桥梁,

用说明性的语言来写家乡的桥梁,在引导学生学好说明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五、重视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素质

说明文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以及严格性,其中的措辞用句都十分讲究,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去发现、多去学习,不断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比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永霞.说明文因“文”利导教好.陕西教育,2005(4).

[2]李小莲,陈向洲.新课标下如何教说明文.湖南教育:综合版,2005(18).

浅谈初中说明文教学 第7篇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性质和说明的主要内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表达方式,说明的语言。下面谈谈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教说明文。

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性质和说明的主要内容

教材中的说明文从说明对象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事物性说明文的说明要点是名称、方位、规模、布局、历史沿革、价值等;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要点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特征性质、发展变化、益害或用途;了解各类文章的说明要点,便于尽快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应当说明的是,文章对个要点的说明并不是等量奇观的。作者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在处理材料上总是有详有略的。凡详写的地方,一定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反映的最充分的地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以赵州桥和芦沟桥为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艺术价值上的成就。而介绍这两座桥竟占全文2/3的篇幅。因此,必须分析文章的详略,从详略的分析中,抓住对象的本质和特征。

二、分析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说明的顺序,主要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凡写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动植物的生态变化过程)或生产过程的文章,常将其自身的变化规律与时间顺序统一起来进行说明;凡介绍建筑物或其他静物的文章,常按空间顺序来说明。

什么是逻辑顺序呢?逻辑,讲的是人们的思维规律;以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规律为序,就是逻辑顺序。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性的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然后,指出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的艺术水平,最后,综述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

在教材中的说明文里,除上述两种顺序以外,还有从一般到特殊,如《中国石拱桥》;从现象到本质,如《看云识天气》;由此及彼,如《眼睛与仿生学》。这些顺序,都反映着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都归入事理的逻辑顺序这一类。讲读这类课文,不仅要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而且要作具体的分析。这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很有益的。

三、分析说明的方法

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以下几种。

1. 举例和描摹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讲到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就举了1962年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的晚,农作物受到低温浸害的例子。《看云识天气》一文,对云的形态就有许多生动的描写。指导学生分析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描写,可以丰富感性认识,更好的理解抽象事理,更鲜明的认识事物的特征。

2. 图表和数字

图表的作用是直观。《故宫博物院》中就有几幅插图,边读文字边看图,文字所说明的内容就一目了然。数字也很重要。《中国石拱桥》中就用了一些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这些数字比“高”“快”“大”等模糊语言就具体得多。

3. 分类和比较

在复杂一点的说明文里,分类和比较常常同时用。首先,是分类。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分类的角度只能是一个。阅读中注意这一点,有助于条理清晰地思考和理解文章。如《说“屏”》一文,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类说明。其次,是比较,分类说明中常常离不开比较。《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在说明卢沟桥的坚固时,说到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凶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未出过事,通过这座桥与两岸河堤作比较,可以达到鲜明形象说明事物的目的。有比较才有鉴别。认真分析说明文中的比较的方法,可以迅速而准确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4. 下定义和作诠释

下定义,要求言简意明的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方法是:种概念=属概念+种差。例如,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种差,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属概念,就是物候学——种概念。作诠释,是对事物的某些非本质特征的具体解说,起补充说明定义的作用。例如,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在文章中,定义和诠释常常一起用。两者同时用,可以准确而详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上面所举的离子就是这样。阅读中,认真分析定义和诠释,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对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也是有益的。

四、分析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初中生写作教学策略 第8篇

一、通过写日记、周记,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英国诗人和剧作家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可得益。”俄国思想家、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是激发兴趣而不是强制。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虽然生动活泼灵动有趣, 但是, 每个班级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厌学语文, 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怕写作文和不会写作文。因此, 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下笔如有神”的写作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 必须引导学生一以贯之地坚持写日记、周记, 把写日记、周记等当做日常生活与常态学习中的一件既快乐又不可或缺的事情。当然, 到了初中阶段, 学生的日记和周记的数量与质量应该有一定的要求了, 不能再像小学阶段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能写多少字就写多少字。一般而言, 初中学生的日记每篇不得少于300字, 每篇应该详细记录当天发生的最令自己苦恼或喜悦或惊讶等感受最深的人物或事件等, 以此训练学生观察、体味生活的能力, 为写作积累素材并逐渐训练写作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之基本功;学生写周记一般要求每篇600字左右, 可指导学生对一周来发生在身边的主要事件进行归纳和整合, 也可以是一周来自己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小结, 还可以就某个中心话题、热门话题等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学生的日记还是周记, 教师都要定期检查, 并对其内容严格保密, 尊重学生的隐私, 博得学生的信任。对于日记、周记写得好的学生, 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如此, 则可以促使学生不仅感到有话可写, 有感可发, 还可以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用笔表达的浓厚兴趣。

二、借助教材中的插图,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写作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联想力与想象力极为丰富的年龄段, 初中语文教材中诸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中的插画可以有效启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力等多向思维。比如, 在教学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时,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插图展开想象与联想, 然后紧扣插图内容自选文体 (诗歌除外) 、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学生可以写成说明文, 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三味书屋的格局与布置;也可以写成记叙文, 记叙“我”或者“他”在三味书屋读书和与先生、同学等朝夕相处的情景。再如, 教学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时, 上课伊始, 我并不忙于导入新课, 而是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将这篇课文中的插图放大投影到白板上, 然后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说说这幅插图的具体物象有哪些、这幅插图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怎样与动物生命绝唱有关的震撼人心的故事等, 然后引导学生将上述讨论整理成文, 要求行文做到中心明确、表意清楚、语言通顺流畅生动简洁。对于看图作文写得好的学生, 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

三、借鉴教材, 学习写作的基本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可谓字字玑珠篇篇文质兼美, 不仅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是学生学习写作时不可多得的经典范文。所以, 教学时, 我们可以从中精选诸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等结构完整、语言优美、表意明确、文体特征凸显的说明文等, 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细细揣摩、深刻领会课文内蕴、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等美学特质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或者创新写作。

比如, 教学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后, 我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河流沿岸去仔细观察不同材质、不同结构、不同建筑风格的木桥、石拱桥、斜拉桥、浮桥等, 并指导学生将上述桥梁用照像机或者手机拍摄下来。回到学校后, 将学生拍摄的图片加以集中与整理, 精选出拍摄角度好、画面清晰、有代表性的桥梁艺术摄影作品投影到白板上, 引导学生自选其中的某座桥梁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说明文。其布局谋篇可以借鉴《中国石拱桥》中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采用先分后总或者先总后分等方式;其表达可以学习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中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画图、描摹、打比方、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准确说明写作对象。

四、拓展课外阅读, 为写作奠定语言基础

在语文常态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不仅要引导学生细读深品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 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所有适合于他们阅读的课外书。比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 再如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的《飞鸟集》等外国文学作品等, 还有《读者》、《意林》、《格言》等当代著名期刊等, 还有《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考满分作文》等书籍, 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总量,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品鉴文学作品等的浓厚兴趣, 快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与写作水平。与此同时, 每周尽可能安排一节课时间, 组织学生开展“我爱名著, 我爱读书”活动, 以此为平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书, 与同学聊聊喜爱读的理由, 谈谈自己读了某部文学作品后受到了哪些教益、得到了哪些启示。然后, 在“我爱名著, 我爱读书”活动课中“留白”8到10分钟,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写作能力, 将自己在活动中说过的话整理成文字, 有条不紊地写在专用的“随堂写作”作文本中。如此, 则可以在短时期内促使学生有效扩大阅读数量, 提高阅读质量, 为每天语文课均有可能进行的随堂写作训练活动积累素材, 创设良好的写作基础。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写作要素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要素分析

写作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个人的思想,诉说个人的情感,是自我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写作源于生活,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经过文字的形式展示给世人。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必须赋予情感,融入真情,才能展示出被写作对象的真实和生动。

一、从生活和读物中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生活的著作将是无本之源,泛泛之作。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山中避雨》一文中,如果作者不設身处地去实地体验,就不会有“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这句话了。如果鲁迅先生对生活没有切实的感悟,那么就不会写成真切的《风筝》。写作要反映现实生活,要走进生活去体验。书籍是前人对现实生活进行体验、思考和加工的人类文化精髓,读前人的文章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借鉴别人写作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取那些具有感染力而且很风趣的读物,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语文写作教学任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农村初中学生在语文写作练习中,没有太多的课外书籍可以阅读,所以对教材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师应该利用好每篇文章。

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作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对于很多社会事件有自己的思考,这往往是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可以在作文训练中引入一些社会热议的话题或者是社会时政新闻。可以首先引导大家对于这些内容展开思考与探究,让学生都能够结合这些时政热点谈谈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这会让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学生会慢慢发现自己有很多想要表达的观点,这也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在写作时的表达欲望。

有很多社会时事都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例如,2012年4月,在青海玉树的地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和家园,站在地震后的废墟上,望着远方,眼睛里流露出一片茫然。2013年在岷县地震中,一个年仅12岁的小男孩失去双亲和奶奶在一起,当在父母下葬的那一刻,小孩那种镇定的表情,我们觉得小孩能够面对现实,是个多么坚强的小男孩啊,从而激起了我们的诸多感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好的写作题材,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于社会热点新闻的留意。这不仅会帮助学生积攒更多好的写作资源,这也是对于学生写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锻炼。

三、注重积极的鼓励和评价,提高初中生材料作文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作文写作意识,营造一种热爱写作的班级氛围;在教学中把写作教学与娱乐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娱乐中形成对生活表达的兴趣,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完成相应的写作要求。此外在材料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作文做出明确的评价,对于优秀的作文应该赞美、表扬,认真修改、批注,对于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对不足进行指导,给予鼓励,让学生增加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四、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材料作文写作中有话可说

师在语文写作教学时应该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让初中生从生活中学会自我感知,并用自己的文字语言正确地表达,激发初中生表达的欲望。所以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盲目开展教学活动,布置的练习作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发展学生的纵向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把作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让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感悟,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便可以有话可说,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注重审题,增强初中生材料作文的立意深度

在材料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审题是确保材料作文质量的第一步,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材料,以准确把握材料中的主题含义,对于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注重分析,概括材料中的暗示性意义,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含义。此外还要注意对提供材料的应用,一方面不能照搬材料内容,导致文章中经常出现内容牵强附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能出现文章中毫无资料的现象,而是要做到灵活应用,注意明引与暗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材料的角度出发,注意开阔思路。

六、注重差异,分类指导

1、作文教学要有指导序列,循序渐进。作文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为弥补教材编写的不足,教研组、教师应对初中的作文教学有整体筹划,各年段,每册应有作文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的重点文体、写作知识、写作要求,训练范围与题型,作文训练的次数与时间安排,大小作文的配合,以及每次作文的指导方案。各单元的作文教学应有训练的侧重点,扎实、有序渐进,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作文教学要凸现学生的个性。作文是学生的个性再现,这是作文的本质特点,让学生依据生活有感而发,抒写心灵,再现思想。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提炼思想观点,构思作文。学生根据作文要求,通过对人事物景的叙述与议论,发表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看法,表达有此引发的思想与情感。最高境界是学生鲜活的个性跃上纸面,读其文而见其人。

总之,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系统工程。要想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教师要从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兴趣,并且组织系统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辅导,将理论方法落到实处,便一定会收获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陆丰.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若干思考[J].时代教育.2011.

[2] 程梅.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 D ]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湖北省高校学生下一篇:伺服电机的无线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