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程教学范文

2024-06-07

阅读课程教学范文(精选12篇)

阅读课程教学 第1篇

一、高屋建瓴, 制定阅读教学计划

在阅读教学中若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甚至根本不制定阅读教学计划, 就会导致阅读教学的盲目性。很多教师都是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中, 临时◎给学生增加一点阅读方面的知识, 没有专门的阅读教学课。其实, 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大失误。任何无计划的教学都将是失败的教学, 如果没有给阅读教学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 就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转变观念, 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把阅读教学精细化、系统化。在七年级初始阶段, 教师根据语文知识的系统性, 为学生拟一个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 不同年级应该达到不同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同一年级的不同阶段也要达到相应的阅读水平。教师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阶段都要拟定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 使阅读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系统化、成果化。

二、立足课堂, 张扬学生个性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 是学生主体活动的场所。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 挖掘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有些教师拘泥于文本, 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应付考试。其实,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 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 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不可多得的美文, 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 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 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慢慢地提高。

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 成为学生阅读的向导、作文本与学生的中介, 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 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 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 只有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创造性的阅读。

三、授之以渔, 学会有效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 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 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 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 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 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 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 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 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才能充分提高阅读质量, 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地阅读。

四、培养兴趣, 养成阅读习惯

农村中学受经济水平、教学条件的限制, 没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和专门的阅览室。因此, 农村初中学生少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些学生把时间只能花费在看电视、玩电脑上, 却不喜欢读书。他们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 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 知识虽多却流于肤浅。因此,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读书报、读书汇报会、阅读课、书友会等不同形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使他们逐渐养成阅读和动笔的习惯, 记录读书所得、心灵感悟, 在阅读中获得收获, 促进阅读教学。

五、拓展视野, 扩大阅读范围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只有大量地阅读书籍, 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 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 在教学中, 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阅读书目 第2篇

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文献

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徐梓著《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曾祥芹等编著《古代阅读论》,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潘新和著《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潘新和著《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郑国民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版;

张鸿苓等编《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理论著作

黎泽渝等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朱自清论语文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孟宪范编《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张必隐著《阅读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纪人主编《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李海林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马笑霞著《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汪潮著《语文学理——语文学习的心理学原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刘淼著《作文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朱晓斌著《写作教学心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郑国民著《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潘新和著《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荣生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课程教材

叶苍岑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第3篇

1.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如我在讲授《雷雨》一文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试着用了创新教学法。在讲授前我提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系统的预习,并要求学生利用晨读时间熟读课文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朗读。

第二天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我是这样开始的:首先我给同学播放了一段有关影片片段,然后让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观后感,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分角色朗读。接下来边播放多媒体上的教学片段,边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很明显两次的效果截然不同。这样第二节语文课上我又开始引导学生分析话剧中的人物特点,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自主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增多了,教学过程中我也轻松了很多。事实证明:联系实际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合理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2.联系实际,施行教育

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必须重视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先进有效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大力发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文体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时同一文体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主要文体有记叙文、寓言、诗歌等。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其教学内容及其学生的学习现状有目的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记叙文一般是围绕引导同学分析六要素→分析结构特点→分析细节描写→把握不同侧重点来展开教学的。寓言教学中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形象,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诗歌教学,教师必须以激发情感、引导体会句子含义、启发想象、领会意境、重视吟诵的思路展开教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细致研究教材,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其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创新理念带入课堂,选择最恰当的授课方法,让阅读教学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3.比较阅读,开阔视野

从语文教学改革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基本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在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主题而选裁不同的文章等等,都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在比较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部分重点语段的含义。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有意识地抓重点,在比较中有目的掌握修辞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边读边想,发展智力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现代学生不仅拥有完全属于他们自我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出的问题越多越深刻,争议越激烈学生就越能在这种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古人云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觉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自读寻找、发现、提出问题。同时还注意及时激励和引导,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不一手包办,而是通过小组讨论或让他们查字典、查资料解决,或通过认真读全课文来解决,或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解决。总而言之,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想办法打开智慧的大门,逐渐培养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大至篇章结构,小至字词句,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教师要将其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寻求科学的阅读方法,专心致志地去阅读,认真地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既包含字词教学又包括语法教学。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仅靠课堂40分钟是不行的,它需要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多读相关课外书籍,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9号

[2]白金声.怎样教好语文 怎样当好老师.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日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第4篇

关键词:日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

阅读不仅是日语学习的目的,而且是日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日语阅读能力是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开设日语阅读课程能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了解日本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知识。笔者就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拟在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批评之上,对日语阅读课程的特点和教材的选定及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日语阅读课程的特点

阅读课是日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新语法和巩固旧知识的主要载体。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在现在的各类各级考试中,阅读都是考试的重要部分,是重中之重。笔者以日语教授法为基础进行了一些尝试。

二、教学理论

心理学界对阅读过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三种阅读模型,即“自下而上模型”、“自上而下模型”、“相互作用模型”(陈贤纯,1998)。

日语阅读中的所谓“自下而上模型”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文所写的文字、语句的意思和语法关系逐一进行分析来把握整体,即“假名—单词—词组—短句—句子—语篇”的线性序列来读取信息。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对文章进行仔细的分析,使读者理解文章。我国日文阅读教学主用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型,但它忽视了预测等在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自上而下模型”是学生运用根据文字提供的线索,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预测,利用下文内容来证实或修订最初的预测,并同时为下一步的预测做准备,即“猜测—验证—修改—继续推断”的循环中进行的(程晓堂、郑敏,2002:104)。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地阅读文章,但却不利于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由此,笔者在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时采用“自上而下模型”;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时采用“自下而上模型”,使两者有机结合,达到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培养的目的。

三、整体教学模式

(一)教室座位的配置。

传统的教室排列形式是行列式的,学生直接面对教师的座位排列方式。它的缺陷在于许多学生可能距离教师太远,觉得与班上和上课的主题相隔阂,或因旁边的学生无意之间挡住了视线而不能看清楚教师和学生的动作,或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范围狭窄。如:前排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排的学生就不一定能听得清楚,而且前排的学生不容易得知班上的同学对他回答的反映,后排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也无法听清楚同学们的反应。

恰当的座位安排可以烘托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在快乐或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授课人数为45人的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为例进行说明。

1.教师可以把学生按9人一组分为5个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可围坐在四周,但要确保能看见授课教师(如图1所示)。每组可以用粉笔标出自己的组名,这样的小组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变动性。每次开始上课的前几分钟进行热身活动,教师可以让每组的一位同学移到另一组。这种“流动式学习小组”,可以无形鼓励学生与不同类型的同学合作,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

2.如果文章是就某一问题的正方面观点进行论述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可以自愿,也可以由教师指定),将小组长或那些具有领导潜力想要发挥的学生安排在全组可以看见的中间位置。

教师处在缺口处。最后,教师让每组选一位代表陈述各方观点。学生通过辩论加强了理解和交流。这种排列的目的在于既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讨论,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又可以使学生处于教师的有效监控范围内。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一道讨论研究。

(二)教材的选编。

笔者选用的教材是针对日语专业二年级大学生所编写的《日语泛读教程2、3》,在选材上遵循了:1.题材的广泛性;2.题材的多样性;3.题材的趣味性;4.题材的时代性。下面是一学期所采用的教学内容:

△電子メディアは道具である(科技)

△ことわざの誤解(日本文化)

△国を担う若者(教育)

△21世紀への新しい道(科技)

△日本的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人間関係(社会日本人的生活)

△地域の特色は英知で守る、ITを支える人材の育成が急務(经济)

△日本の年中行事(社会日本人的生活)

△動物はなぜ多産なのか(其它)

△現代人の「福禄寿」(日本文化习俗)

△循環型社会元年(经济)

(三)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日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大胆学习、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潜能,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如:以笔头形式对文章进行改写、提纲、评述等。或通过设计各种形式的口头交际活动:看图说话,情景交谈,复述课文,问题讨论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达到运用日语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

在教学流程中,对于文章的学习,笔者将其分为以下3个阶段:

1.阅读前期———预习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预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预习,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做到心中有数,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学,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日语泛读教程2》中第7课为例,笔者在让学生学习本篇文章之前,就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图书或上网查询等手段找出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问题,同时又布置一项拓展预习作业: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或对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主要措施。通过这两项作业的布置,学生对文章的梗概有所了解,保持了对文章的新鲜感。

2.阅读中期———课堂教学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快四”、“慢二”课堂教学模式。

“快四”: (1) 教师导入新课快。传统的教学中,新课导入部分都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述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或中心大意,或对阅读的材料进行整体概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他们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和刺激接受者。这样做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笔者通过创设情境,或利用插图,或通过对话,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用简明扼要的几句话,迅速导入新课。 (2) 学生整体阅读快。很多学生阅读时总是逐词地读,且常伴有一些习惯动作:用手指、摆头等,这些都是速读的障碍。整体阅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它首先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目光要尽可能少地停顿,要从整体把握句子的含义。如:背伸びしたり見栄えを張ったり派手に振舞ったり「分不相応」のことのほうが目立つ世の中になってしまった。我们可以把句子分成三部分来理解:背伸びしたり見栄えを張ったり派手に振舞ったり∕「分不相応」のことのほうが∕目立つ世の中になってしまった。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停顿阅读。 (3) 回答问题快。鼓励学生简洁表达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教师给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快速回答,以加深其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4) 复述文章快。在学生精读和老师精讲之后,我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复述文章大意,以此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日语表达能力。

“慢二”: (1) 学生精读文章速度稍慢。精读课文是阅读课的主体,也是阅读课的中心任务。要求学生细致把握文章内容和知识。根据文章后的不同要求或题目带着问题去仔细阅读文章,并找出关键词。 (2) 教师精讲节奏稍慢。教师在精讲中,应该指导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或小组之间的互相回答来解决文中出现的知识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而对文章的把握,可以让学生在整个语篇学习的基础上给出一些思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找出关键词(按5W1H (1) 的方法进行);概括大意;对于难于理解的单词和句子设问;对于段落的理解设问。

3.阅读后期———小结和自主阅读

在整个课堂中学生的精神高度紧张,课堂的密度非常大,因此,在课堂结束之前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总结是学生回顾、深化和拓展知识不可缺少的一步。同时把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只有当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和自主发展的需要时,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做法一:每周选择三到五篇难易适中、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读物,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课后阅读,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阅读理解题,有效地巩固知识。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做法二:采用一些有声读物和视听读物(VCD, MTV, Videotapes)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这些材料特点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且把握了时代特色,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模式所作的一些探索。虽然经过几年来的辛勤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但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改进,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2]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阅读书目 第5篇

I.语言学理论专题研究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Robins, R.H, General Linguistics.4th ed.Harlow: Longman.1989。3.杨忠,《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乐眉云《应用语言学》(第二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II.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

**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Larsen-Freeman, D.and M.H.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3.London: Longman.1991 3.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III.跨文化交际研究

** 1.McKay, Sandra & Nancy H.Hornberger, 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Jack C.Richards,《论语言教学环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Larry A.Samovar, 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Byram, Michael Fro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o Educ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Essays and Reflections,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8

IV.英语教学论

** 1.Brown, H.D.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2.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科学出版社,2000。3.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Keath Johnson,《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6.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V.外语教学流派

** 1.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gers ,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C.J.Brimfit and K.Johnson,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3.Michael P.Breen and Andrew Little John, Classroom Decision-mak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5.4.Cook.V ,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Second edi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Ur, 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VI.英语课程论

** 1.F.Dubin & E.Olshtain, Course Desig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邹晓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Richards, Jack C.and Charles 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VII.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2.胡郑辉,《英语学习策略》,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 3.Cohen, 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Spolsky, Bernard.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VIII.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1.Dörnyei, Zoltan 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and Mixed Methodolog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文秋芳,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Wallace, J.M..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4.肖东发、李武,《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5.陈燕,《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6.Wajnryb, R..Classroom Observation Tasks.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6本 共计:40本

期刊

当代教育科学 **中小学教学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 中国教育学刊 教育研究

**中小学外语教学(北师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师大)中学外语教与学

新课程中的阅读教学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教学;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160-01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其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就体现了开放性。

1更新观念,创设开放的阅读教学情境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观念陈旧,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更新观念,解放师生。

1.1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1.2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应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1.3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

语文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新课标倡导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2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形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2.1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语阅读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抽象的,甚至都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

2.2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

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如课程标准所述的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应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往活动。从而在交往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3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笔者认为,要在保质的前提下达到140万字的阅读量,必须减少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借鉴山东烟台双轨教学实验的经验,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在课内,应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阅读指导课的主要形式应包括以下几种:①阅读方法指导课;②推荐读物课;③自由阅读课;④阅读汇报课;⑤阅读欣赏课。通过以上课型,指导学生如何去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的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及时接受学生课外阅读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例如《草船借箭》一课,可以布置学生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专题性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不同章节,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笔者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课外举行诵诗活动,知识交流会等,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立足于开放,运用新语文课程的全新理念,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才能在阅读活动中求愉悦,求新知,求发展。

In New Curriculum Reading Education

Hu Yanli

Abstract:The new language class sign pointed out: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should be the opening, but innovates richly the vigor”. Therefor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reading education, only then utilizes the new language curriculum the brand-new idea, can stimulate the intrinsic demand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

新课程下阅读教学评价初探 第7篇

一、转变评价观念, 引导学生自主评价

传统教学中的评价以知识为本, 以教师为本, 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学生的参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实施评价方式上,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我反思, 自我教育, 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超越自我, 并形成民主的课堂氛围。

(一) 鼓励为主, 激发自评兴趣

在阅读教学评价中, 教师决不能吝啬赞许和鼓励, 对待学生课堂上到位的回答, 精彩的朗读, 独到的想法, 应给予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赏。即使学生回答的不正确, 也要给予期待、鼓励性的评价。这样在教师和同学们真诚的赞美中, 学生更容易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 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

(二) 注重指导, 掌握自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时, 可以先让学生对朗读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然后对照评价的标准, 让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阅读理解和朗读水平, 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促进学法的反思。

在感悟、理解、表达的训练中, 学生的评价语言要适当、合理、有针对性, 还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 不能急于求成。如在上《蒲公英的梦》一课时,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教师就在黑板上画出表格, 依次填上:合作、积极、大胆质疑、表达准确、完整、言之有理、爱动脑筋等评价词。在合作学习, 互动交流的环节, 让学生选择上面的词语, 适当、中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发现自己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从而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三) 自我展示, 体验自评乐趣

语文课堂不仅传播知识、培养能力, 而且也是学生自我展示的一个平台。教师可以采用竞争机制, 如小组加分值, 奖励一颗进步星、合作旗、一朵小红花等,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同时, 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信心, 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丰富评价语言, 激发学习信心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的回答, 总是用“好”、“很好”、“不错”, 或是富有激情的“棒, 你真棒”等来赞赏大多数学生的回答, 这些语言只是教师挂在嘴上没有意义的空话,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被表扬的学生本人也得不到其他同学的认同, 领略不到自身群体地位的提高。由此我们想到, 教师肤浅的单调的评价语言, 要变得丰富, 要深入而富有针对性, 把这些过场话更多地改为赞赏学生为学习付出的努力, 欣赏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这位同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等等, 这样让学生逐渐明白自己在学习中具体的哪些做法是对的, 值得发扬和保持, 哪些需要引起注意, 应该加以改正。

评价的语言要给学生以新鲜感,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 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你读得声情并茂, 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动了。”“你读得投入, 你的朗读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等等。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中, 成功的喜悦一定会充溢他的心房。当学生善于运用学习方法学习时, 教师要热情地赞赏, 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并为学生的正确学习指明方向。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 引导学生体会文末两个“幸福”的含义时, 激烈的讨论中, 有学生抓住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女孩可怜的词语、句子以及第二部分五次点燃火柴时小女孩的渴望, 体会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进而理解到这两个“幸福”的真正含义是受罪和死亡。教师马上给予肯定:“你真会读书, 你会联系上下文来思考, 真是太好了!”———联系上下文来思考, 正是我们要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将学法的指导蕴含在评价中, 评价就更具导向性。

三、延长评价时间, 拓宽思维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多数教师常常对学生的发言赞赏有加:“你读得最棒!”“你的回答真是绝妙无比, 让老师太高兴了!”……不可否认, 这种评价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但对学生的回答过早地下这种封顶式的评价, 一方面容易让被表扬的学生滋生骄傲的情绪, 另一方面也会挫伤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认为自己已经不如别人, 从而导致思路僵化, 不会再有更精彩、给人更大惊喜的答案。在学生探究一个问题, 做深入讨论交流的时候, 教师也不妨延长一下评价的时间, 不立即做评判, 而是鼓励学生深入阅读, 畅所欲言, 给学生更多思考空间和时间, 从而集思广益, 获得更多的创新灵感。

四、实施开放性评价, 张扬学生个性

语文是一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 对于很多问题的答案一般具有不唯一性, 所以不宜用标准的答案。同一个文本不同人眼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解放思想, 以自己的眼光判断、分析、找出体现自己思考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 新的评价要走出甄别的误区,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反应, 允许学生不同的解答。如在教第九册《小麻雀》一课时, 对于小麻雀和老麻雀的看法, 学生的答案是多元的。有的学生认为小麻雀有弱点:自作聪明, 不听劝告, 所以“吃亏在眼前”。有的学生认为小麻雀有积极的一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对待妈妈的回答能大胆地质疑……教师在评价时, 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 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引导他们做到有理有据, 使学生在求异思维中明理, 同时使个性得到发展。

总而言之, 在阅读教学中, 要避免浮光掠影, 轻描淡写式的评价, 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积极运用延时评价, 实施开放性评价, 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求知的满足感、情绪的愉悦感、学习的成功感。

参考文献

小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探析 第8篇

一、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逐步发展, 英语已经成为我们对国外传输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好坏, 决定了他在今后吸收有用信息的数量。成功的英语教学依托于语言材料与实践。在英语阅读教学训练过程中帮助学生得到乐趣, 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为英语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阅读更是增加词汇量的最有效的方法, 而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起步阶段也是英语日后学习好坏的根基, 因此小学英语教学我们必须更加重视。

学好英语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总结出符合小学生需要的阅读策略, 提供给学生, 加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良好的阅读习惯, 加强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必须要求学生读懂简单的英语读物, 作为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 要告诉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 培养学生英语的拼读能力, 学生通过见词能读音和听音写词的能力, 防止死记硬背学习英语的坏习惯。中高段的学生对语音比较敏感的, 发音不准形成习惯之后在今后很难更改的。因此, 应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必须使用标准的录音, 培养学生形成标准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 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1. 针对中低段学生需要采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进行全新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激发阅读的兴趣, 对课堂气氛的活跃有很大帮助, 教师与学生必须共同积极参与。教师在英语最开始的教学阶段首先通过绘生绘色地用英语配合中文讲述有趣的故事、运用故事中简单的实物、在配合适当的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 加强学生对英语的初步感知, 并对英语阅读产生丰富的兴趣。接着在阅读之前提出一部分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 通过老师的讲解对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进行理解。

2. 针对中高段学生采取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英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阅读教材, 这极有利于将英语知识化难为易。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 英语教师需要提出几个指导性的问题, 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之内带着提出的问题进行快速阅读, 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 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等学生阅读完毕在提出一些细化的问题, 要求学生在进行详细的阅读, 师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小范围的交流、讨论, 全文信息进行梳理。然后要求学生跟读录音, 对语音、语调、语感进行正确的掌握, 进一步对英语课文的加深了解。

三、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

英语阅读教学发生在课内与课外两个场所。英语阅读教学的主渠道应该是在课堂, 因为课堂中的课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能在课上引导学生如何从文字信息中获取事实、观点和信息;如何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如何欣赏;如何评价等等。但紧紧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根本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因此我们要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与培养, 鼓励高段学生在课外定期对英语报刊和英语书籍进行阅读, 还可以采用网上阅读的方式进行阅读, 同时也需要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习惯进行监督和督促。只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阅读技巧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这样才能提高英语阅读的能力。

综上所述, 教师要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认识, 改变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材料, 教师要了解小学阶段各个年级阅读教学的不同标准, 站在更高的角度透视阅读教学的发展, 加强英语阅读教学各个阶段需要抓的教学重点, 避免发生前松后紧的教学状况。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是为了有效增加小学生词汇量, 加强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语感, 是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感受英语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阅读教学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程度, 划分学习的阶段, 开展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目的,英语教学模式,英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鲁宗干.小学英语教师手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商务英语阅读课程教学初探 第9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阅读,教学改进

随着各大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试办,商务英语教学已经走上了一个新层次。商务英语阅读教学在培养商务人才中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实际教学经验,作者总结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阻碍,并就此提出一些教学的改进意见。

一、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阻碍

1.阅读做不到“四不”

阅读既要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读完,同时又要做到获取最多的信息量。因此阅读速度是至关重要的。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的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做不到“四不”,从而导致阅读速度的下降。所谓“四不”,即不有声阅读或心读、不指读、不译读、不返读。有声阅读就是读出每个字的发音。有些人虽然没读出声音,但在脑子里读出每个字的发音,这也是一种有声阅读的形式,称为无声阅读或心读。指读是指阅读时用手指或其他东西指着所读内容。译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习惯将英语逐字逐句翻译成汉语。返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将目光移至刚读过的内容上进行复读。这四种阅读方式,都会大大降低学生的阅读速度。

2.专业术语和词汇匮乏

在商务英语文章中,总会遇到涉及营销学、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如syndicated loans,L/C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词汇,才能真正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掌握这些词的特征,才能不断扩展词汇量。而且一些普通词汇放在商务英语语句中词意就发生了变化,如“accept”在一般情况下表示“接受”,但在商务英语中表示“承兑”。学生往往缺乏专业术语和词汇的积累,不了解一些普通词汇在商务英语中的特殊词意,导致阅读障碍。

3.专业背景知识缺失

学生要具备阅读能力,就要具备丰富的专业与背景知识。必要的专业和背景知识对准确理解经贸文章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做到各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阅读才能通顺,理解才能透彻。虽然学生有时阅读文章时没遇到专业术语的障碍,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仍然会阻碍文章的阅读。但对于专业领域知识和背景知识,学生了解和掌握太少,造成实际阅读过程中的困难。

4.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承担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师,或出自语言专业或出自经济学专业。前者尽管英语底子过硬,水平较高,但商务英语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缺乏商务英语专业和背景知识。而且由于毕业后就开始进入学校教学,他们同时缺少商务活动的工作经历和相关知识培训。所以商务英语的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照本宣科、现学现卖的现象,对学生学习商务英语有很严重的影响。后者尽管经济商务知识丰富,但英语水平却有待提高,而且工作经验往往也一样匮乏。所以,由于缺乏商务英语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商务英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因为师资力量的不足,担任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师配备较为随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知识。

5.教学方法不当

由于商务英语的特殊性,教师在对待商务英语阅读时,不能像对待传统的英语阅读一样,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讲解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上,因为商务英语阅读注重的是商务英语知识的传播。而目前的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商务专业知识的讲解,也没有专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这就导致商务英语的学习障碍。

二、初探商务英语阅读教学及改进方法

通过上述的商务英语阅读中面临的五大障碍,不难发现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更要注重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改进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作者认为,在商务英语阅读课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是学习并掌握商务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的培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做到“四不”,并让学生按照意群和英语的思维来阅读和理解课文。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比如,给学生一段简短的商务英语文章,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写一个summary,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又能增强理解能力。在阅读技巧方面,教师要讲授最常见的阅读技巧,如extensive reading、skimming等,并在阅读前设定一些问题,如作者的观点、文章的主题等,让学生运用这些阅读技巧去文中找答案。

2.丰富商务英语阅读语料并控制难度

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掌握了阅读技巧之后,教师就要注意选择教学语料的难度。如果一开始就选择较难的语料,学生完全读不懂文章,就会丧失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所以一开始教师要选择和学生水平相近的语料,并且由浅入深地讲授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如在学生了解了job等话题后,教师可以拓展一些关于human resources等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就能一步步的掌握商务英语知识。商务阅读的语料也不能太单一,要具有多元性。教师应广泛选材,所选语料应涉及经贸、商业等各个领域。文体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商务英语信函、文件、表格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接触和了解商务知识。

3.教授学生学习专业及背景知识的方法

教授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是进行商务英语阅读的必备条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商务词汇,教师通常采用让学生背单词的传统方法,但这种方法却往往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甚至排斥心理。因为商务英语阅读的课文本来难度就大,加上陌生的专业词汇,学生本来就有一种惧怕心理。如果还一味的让学生机械的背单词,那就会适得其反。面对生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脱离词典,并根据上下文来推测出生词的意思。也可以设计几道包含生词的小题目,让学生去思考,从而引起学生学单词的兴趣。但仅仅有了单词量还是不够的,商务英语文章中蕴含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学生只有了解背景知识才能更加深入理解文章。面对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商务英语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在每节课的课前精心准备一些相关的课外背景知识并设计一些课前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了解了背景知识之后,再阅读文章,这样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只有了解了企业内部职能分工,学生阅读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才能理解的更加透彻。

4.提倡“由面到点,在语境中教与学”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教授学生学习商务知识的方法是商务英语阅读的课程目标。评价学生完成课程任务与否,并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专业词汇或理解了多少疑难杂句,而是看学生是否学习并掌握了课文中所要表达出来的信息。生词和难句只是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小障碍,教师讲述这些内容目的在于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而排除这些拦路虎,切不可一味机械的强调这些内容。如果将生词难句作为教与学的重点,对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会造成学生从一接触到这门课程就会觉得难懂,对生词难句产生恐惧,进而丧失学习的信息和兴趣。而教师如果把重点放在讲述生词难句这些语言学习上,就会造成讲课内容枯燥和讲课时间紧迫,难以和学生进行互动,进而造成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兴趣。所以商务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必须按照“由面到点,在语境中教与学”的方式进行。学生的语言功底是时间慢慢积累的,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商务英语课程应当在加大学生阅读量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对于文章中出现的生词难句,不用花大量时间讲述,因为当学生的阅读量和专业知识增加了,这些语言点自然而然就无师自通了。

总而言之,商务英语阅读不同于传统的英语阅读,既包含语言知识,又包含商务专业知识。教师不能过分看重语言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商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收获阅读能力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知识,教师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出真正的商务英语转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兴国.商务英语阅读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10篇

一、阅读教学中必须体现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的正确导向

新大纲告诉我们, 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读为本”的正确导向, 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也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感悟自得、自主发展。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加大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力度。“以读为本”就是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主, 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机会, 让他们潜心读书, 边读书边思考, 学习理解地读;要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使他们投入情感地读, 有感悟地读, 学习带着个人情感地读。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 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思路, 逐步积累成功有效的学习体验,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渐入“自能读书”的佳境, 为今后的主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充分地阅读, 用心地感悟, 反复地揣摩, 不断地积累、运用, 他们才可能真正地体味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 真正把语言学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学生由读去感知语言、感受生活, 丰富情感, 同时积累语言。

这里的“读”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方法, 学生的“读”是基础,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的“读”又是广义的读, 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 包括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理解、品评赏识在内的所有自主学习活动。阅读教学中的读, 始终把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看作是阅读教学的墓本方式, 在阅读中学知识, 在阅读中训练思维、训练语言, 在阅读中渗透训练学生的读书方法、能力与习惯, 在阅读中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

阅读教学把启发式贯穿到“读”中去, 以读促思, 以读促悟, 读思结合, 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把听、说、读、思、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整个课堂统一于“以读为本”的整体教学之中, 达到智与能的和谐统一发展。

二、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积极感悟

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 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体验,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学《凡卡》一文, 读到“过了一个钟头, 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 我创设了一个想象情境, 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实现了的情景, 再把学生拉回现实中来, 让学生在这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 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感情, 并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它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兴趣; (2) 指点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方法; (3) 帮助学生解除语言实践活动中的疑难; (4) 评价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结果。

三、阅读教学中情感的引发

阅读教学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 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文人情, 悉心品味, 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 以求在心潮澎湃, 物我交融中强化情感的渗透。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注入, 使学生受到熏陶呢?

1、创设情境, 引发情感冲动。

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主动贴切的教学情境,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如讲《草原》一文时, 我采用“畅想旅游”的方法, 先播放汽笛长呜的声音告诉学生现在坐在汽车上要到景色秀丽的草原去旅游, 学生顿时个个精神振奋, 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接着展示草原上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学生随着镜头欣赏草原上迷人的景色, 听到羊群的欢叫, 内蒙古人民的歌声, 产生了浓浓的爱国之情。这样, 用图像、音乐渲染的情感创设, 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2、以情激情, 引发情感共鸣。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震撼学生的心灵, 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文凝聚着作者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的憎恨, 其情深沉、含蓄。如在课文开头朗读时声调低沉, 渲染凄凉、冷漠的氛围;当读到小女孩产生幻想时, 语调欢快, 充满希望;课文末尾, 语调低沉悲哀, 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鸣不平。如此范读, 以声传情, 以情激情, 可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阅读教学的手段、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改进。然而跟任何事物的两面性一样, 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倾斜。其表现在: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口语表达的训练, 着眼于课堂上学生能回答课后问题, 疏通了课文内容, 抓住了文章主干这一单一的环节;忽视了进行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运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反馈训练。学生灵活、主动的思维形式被呆板、枯燥、被动的教学模式所代替, 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阅读能力得不到迅速提高。

新课程下的小学阅读教学 第11篇

一、注重明确目标,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阅读

在阅读课文之前,学习目标要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在上课之前兴奋地说:“小朋友,外面在下雪,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们出去尽情地去玩一玩雪,好不好?”教师带领学生去雪地里做游戏,并有意识地和学生比脚印,观察各种鞋子不同的花纹。在玩雪之后,教师又充分引导学生说自己许多感受,并说一句现在最想说的话,同学们争着举手,教师再引申到小动物们对冬天下雪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进一步去研究小动物们各种不同的脚印。显然,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培养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品味语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着急的语气读出了小男孩急于救助小鱼的心态,从学生读这一句话的轻重缓急体现出关爱生命的情感。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生命的重要,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尊重其理解水平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对教师大胆提出疑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有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大惊小怪,应当在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同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创造中的错误往往是创造成功的先导。

四、阅读教学要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是叶圣陶的话。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做好学生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反思 第12篇

一、准确把握价值引导: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都对人文性和工具性作出恰当的要求;三个学段的要求相互联系, 螺旋上升, 最终达成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新课标教材都是以专题形式组织单元, 思想主题明显, 但是训练序列不够明确, 造成部分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把握不准, 从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因此,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 要辩证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系, 消除“非此即彼”的认识误区, 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价值引导。一方面, 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了解各个学段的具体目标, 准确把握教材, 确定认知目标及文章主旨, 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机地落实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 该训练时要训练, 做到优化而非淡化。另一方面, 在文本语言解读中要鼓励学生的自主体验和独特感受, 教师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有敏锐的感悟, 及时给予引导。发现错误的引导纠正, 模糊的引导澄清;做到该否定时就否定, 不能含糊其辞, 给学生明确的说法, 以正确的价值引领孩子成长,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学生的语言发展和个性张扬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二、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内涵式与拓展性并重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 倡导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学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多种多样, 应根据教材的本身特点, 选用其优化的课堂结构形式。这样, 才能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 我们往往难于把握教学过程的内涵式发展和拓展性发展的关系, 出现极端的发展倾向。一方面是用很短的时间匆忙学完课文, 在学生还没有掌握课文内容的时候, 就向课外拓展延伸, 使语文教学成了综合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把语文阅读课上成美术课、表演课和展示课, 学生积极参与并加入自己的想象, 学生轮番上阵, 课堂上则热热闹闹, 使语文教学成了活动性教学。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 语文学科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因此,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 要辩证认识内涵式发展和拓展性发展的统一关系, 合理调控阅读教学的过程优化。一方面, 内涵式发展的学科课程转型的关键,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学科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所在, 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应当始终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阅读教学要抓住课文中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训练, 应当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 拓展性发展是学科课程转型的方向, 延伸和开放要做到适度合理。阅读教学要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认真钻研文本、和文本对话的基础上,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指向, 适当地把阅读教学由常态形式向课外拓展。

三、有效转变学习方式:主导性和自主性并重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 广大教师都已经能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语文课堂一改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沉闷窒息局面, 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喜人景象。但是, 却又出现了令人担心的另一面。自主学习浮于表面, 让学生放任自流;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探究学习成了花架子, 放弃文本基本价值。这样的结果是使语文教学内容异化、泛化, 使阅读教学的课堂陷入了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如:教学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时, 老师问学生喜欢用什么方法学习?学生有的说用画画, 有的说用表演, 有的用朗读等等, 老师就笑眯眯地说:“好下面就这样, 喜欢画画的到这边, 喜欢表演的到这里, 喜欢朗读的到前面。”于是学生嘻嘻哈哈相拥一起, 表面上看学生积极主动, 参与其中。大约经过三到五分钟的学习后, 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的理解只能是字面含义, 老师也只是形式化的给予表扬, 没有提升。又如:有位老师教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开始就让学生展示各自搜集的资料图片, 讲解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接着教师又向学生展示大量有关西沙群岛的风景与物产的图片、视频资料, 让学生讲述自己去西沙群岛游玩的亲身感受, 整整一节课没有让学生亲自接触文本。这样, 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是外在形式的展示, 教师退居幕后, 主导地位后移, 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看似活跃的“自主”却是华而不实的自主, 即便是参与, 学生也不过是应景的附和。

因此,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 要辩证认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自主性的统一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习惯和态度等, 都要进行有效地调控和指导, 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习方式的深层次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是需要长时间培养的;不能因为为了迎合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曲解了本意。让学生放任自流, 教师对学生既缺乏必要的指导, 又缺少必要的约束, 长此以往, 学生“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 便会养成随便的不良学习习惯。所以,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更需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和学习伙伴的权利, 教师要在教法上多动脑筋, 进行必要的指导。

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预设性与生成性并重

新课程的课堂应当是开放性的,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等都会有差异, 给教学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因此, 新课堂更要关注“动态生成”。但是在课堂上, 学生提出不懂问题时, 有的教师往往因为不是事先预设的, 就对学生的问题不予理睬。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 正在讲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有位学生突然提出:“为什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 而第二自然段却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老师当时一愣, 说:“这个问题以后再说, 坐下!”“学生悻悻地坐下了。其实, 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 完全可以引导孩子研究:为什么要写爬山虎的叶子呢?

和谐的教学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没有预设的课堂是盲目的教学;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机械的教学。预设, 不是对生成的禁锢, 而是对生成的充分准备;生成, 不是对预设的否定, 而是对预设的智慧发展;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是和谐课堂的必然要求。因此,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 要辩证认识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关系, 在预设的基础上更注重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立足教学预设, 适时抓住学生的读书发现, 积极创设适合研讨的氛围, 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 这是合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前提, 更是构成动态课堂的关键。课堂上教师要有敏锐的目光、听力及感悟能力, 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随机调整教学预案, 把“动态生成”作为学习资源, 构建开放生成的课堂, 开放学生的思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正确认识教学效果:互动性与实效性并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儿所讲的对话不是语言学的“对话”, 而是教育理念上的互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 深层交流。它不仅具有人与人的言语交际特征, 更突出的是人与文本的对话, 是学生在读文章时的理解、体味、批判、反思、运用及两个或更多人在读文章时的言语交际与碰撞, 是阅读教学效果的应有之义。然而, 一些教师却把这种对话片面地理解为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或师生、生生间的讨论, 以至淡化了读书, 导致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错位和语言学习上的不到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趵突泉》时, 提问:“你认为描写‘大泉’和‘小泉的段落, 哪一段是详写的?哪一段是略写的?”学生回答:“‘大泉’段落写得详细, ‘小泉, 段落写得简单。”老师说:“对, ‘大泉’段落是主要的内容要详写, ‘小泉’段落是次要内容要略写;以后我们写文章的也要做到有详有略。”显然, 分析习作方法并非主要的教学目标, 教师没有正确把握文本价值, 训练点随意乱抓, 师生互动失去了应有的实效。

上一篇:问题场下一篇:后现代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