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

2024-06-2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精选12篇)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 第1篇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师生所接触的最有活力, 最为广泛, 最具创意的一种文化形式。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健身、健心,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教给大学生体育技能, 培养他们的体育参与热情, 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人人参与体育, 显示出体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赋予体育以新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从教育学、体育学、社会学等多维角度对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功能、现状和构建途径进行分析, 期盼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分析与讨论

2.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师生所接触的最有活力, 最为广泛, 最具创意的一种文化形式。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化表现, 大学精神则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源泉。

2.1.1、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形态

体育运动是以人体本身为作用对象, 在科学训练原则的指导下, 以一系列有规律的身体运动方式对人的有机体直接产生影响, 使人体的生理结构、解剖功能得到积极的生物学改造, 从而取得骨骼健壮、肌肉发达、精力充沛、反应灵敏的直接效果。在体育运动基础上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 是一种以人体的物质形态即人体本身为作用对象, 以师生为主体, 以实现运动能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为目的的物质文化形态。

2.1.2、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形态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中,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积淀、整合和提炼出来的反映校园体育文化的行为准则, 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具体来说, 其包括体育价值观念, 体育精神, 体育道德, 体育意识, 体育行为风尚和体育理想等。校园体育文化一经形成, 便不易改变, 能持续较长时间并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最终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明确的指向性, 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价值取向, 规范着每一个学生的行动, 并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2.2、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2.2.1、校园体育文化的沟通功能

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学生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以及年级, 专业之间, 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鸿沟。而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桥梁, 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技比赛等, 扩展校园内的交往空间, 从而拓宽情感交流的渠道, 改善人际关系, 使得全体师生员工之间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 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2.2、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与课堂教学功能不同, 它不是以强制性的手段使学生接受教育, 而是在潜移默化中, 寓教于动, 寓教于乐。它是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 通过严密的组织、统一的规则和约定俗称的规定, 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校园体育文化教育, 并内化成习惯、觉悟和信仰的内在品质。

2.2.3、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国家实力的日渐提高, 高校学生面临的将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竞争意识是体育运动最为突出的意识特征。体育运动提倡公平竞争, 学生在参与这种竞争的同时也逐渐树立了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的意识, 以自身的拼搏争取胜利, 从而更好得认识自我, 正视自我。良好的竞争意识的树立为大学生今后的良好竞争行为打下基础。

2.2.4、校园体育文化的娱乐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功能就在于以普遍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性和游戏性的活动方式迎合广大师生, 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置身于各项体育活动中, 在活动中忘记繁重的学业和繁忙的工作以及紧张的心理压力, 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和自由, 保持乐观的情绪。

2.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高校各项体育工作也普遍开展的较好, 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对于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道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 就目前状况来看, 由于传统文化, 固有价值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主要现状如下:

2.3.1、校园体育文化精神需求匮乏

目前, 在中国高校, 受传统价值观念影响, 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还有很大偏差, 有的甚至认为体育可有可无, 更有甚者视体育为累赘, 他们认为只要师生身体健康, 会活动, 会运动就可以了, 至于体育意识观念和体育精神文化的树立和培养, 非专业需求大可不必如此强化。大部分人往往看不到体育潜在的强大力量, 更谈不上用体育的精神去激励人的意志, 鼓舞人的斗志了。

2.3.2、校园体育文化制度限制较宽, 误区较多

目前, 各种传统管理体制下的条条框框束缚较多, 尤其是沉闷、乏味的体育评分制度较大得限制了学生体育活动朝个性化方向的充分发展, 许多的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比如平时不注重学校体育活动, 却迫不及待得追求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的表面形式。热闹之后, 一切照旧。这种形式主义作风, 激发不起广大师生参与体育的热情与兴趣, 更不能影响其体育观念的树立和转变, 因而也不能达到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目的。

2.4、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途径

2.4.1、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构建

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构建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主要包括体育场馆及其内部设施建设, 体育建筑的风格等。完善的体育设施建设最重要的保障便是经费的投入, 经费不足, 或者投入过少都是造成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陈旧落后的重要原因。并且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场地、器材及人才优势, 改善场馆经营状况, 加大开放力度, 延长开放时间, 提高场馆及各项器材设施的有效利用率, 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4.2、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构建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 要积极弘扬高尚的体育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竞争开拓精神, 拼搏进取精神。作为全校师生共同创造和普遍认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 校园体育精神具有无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其激励下, 师生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这也有助于促进高校学风, 校风的建设。

3、结论

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功能的多维发挥;有利于高校校风、校貌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效率;有利于高校良好校风的形成;有利于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体育文化资源, 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 构建发展模式, 从整体上把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去、现状和发展趋势, 找准重点, 攻克难点, 发展重点。通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建构高品位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4、建议

4.1、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必须长期得从物质、精神层面加强建设, 尤其要在精神层面上思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通过体育文化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思想行为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4.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长期从物质、精神层面加强建设多方面协同配合, 立足与现实, 着眼与长远发展, 用现代体育思想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先进的体育文化完善高校管理, 突出高校特色, 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的事实与执行。

参考文献

[1]钱杰, 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和谐校园文化中构建体育文化论文 第2篇

一、和谐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指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校师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技、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则指学校师生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它是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将从广义校园体育文化层面来讨论如何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

二、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广义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构建分价值精神、制度规范、技术物质三个层次。

1.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最深也是最核心部分,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生命中枢,有极强的渗透力、影响力,超越一切的体育现象,贯穿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又渗透在每一个体育文化现象之内,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中国有句古话说:象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有什么样的体育价值精神,就会反应出怎样的体育文化规范和体育文化风貌。基于这的个基本理念,我们必须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体育精神文化。

(1)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首先是校园内的体育工作者校园内的体育工作者由校行政领导,体育系部领导,相关协作部门领导和体育教师及学生工作处和学生辅导员共同组成。他们是体育精神文化的首要受众者和宣导者,应该由体育系部领导牵头,以体育教师为骨干,首先通过课堂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并身体力行,以课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社团、俱乐部及工会倡导的教师系列体育文化活动为依托来展现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并带动相关领导、协作部门,学生工作处及辅导员老师一起体验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为校园文化增添活力和色彩。以此来激发校园全体师生内在的体育精神并在此形成共鸣与互动,使校园体育文化精神从每一个参与者的生命中流露出来,传递给身体的人,使整个校园呈现出体育价值精神层面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自我超越精神;重在参与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精神;公正对待他人,公平参与竞争的团结协作精神;追求友谊勤勉互助的大同精神;道德至上、全面发展的和谐精神。

(2)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其次是校园内的教师员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经实施了近18年,这一纲领性文件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深刻而又久远的影响,校园内广大教师员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涨,体育需求也不断扩大,广大教师员工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和身体力行的积极参与,将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推向了更深更高的层次,校园体育文化的标准也高了。各种赛事在各校园间展开,如江苏高校间的“校长杯”杯乒乓球赛已经形成传统,各高校同职能部门间的赛事也意兴阑珊,这为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3)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构建

基础是在校的广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更直观、更活泼、全时间、全方位,更多地是通过学生的体育活动表达出来。所以学生体育价值精神的构建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构建的重中之重。学生体育价值精神的构建,不单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风貌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学生是祖国和社会的未来,他们对体育价值精神的体认就体现了未来社会对体育文化价值精神的体认。所以,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的构建是基础性的构建。校园体育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是全院师生员工互动的群体生物链,如同一个有机生物体的彼此关照,协同配合。校园体育文化整体焕发生机,是体育工作者,教师员工,广大学生积极克己坚守,积极参与的结果。

2.制度规范层面的构建

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的构建,既是宏观也是微观的,既是立体也是具体的。体育文化的制度规范层面规定了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有序表达提供了和谐的基础和保障。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的宏观性和微观性主要体现在政府及体育职能部门颁发的纲领性文件,如《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青少年阳光体育工程》等以及各级政府和职能机关部门根据政府及职能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制定的地方性指导性文件并实施的各种蓝皮书、研究结果报告及所涉及的各种研究计划项目等,更体现在具体的执行单位为贯彻执行这些纲领性文件所制度的执行制度和管理制度,还有并各种体育设施的使用指南和效果说明。这从宏观到微观的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在执行中的由上到下的结构特征也体现了它的立体性和具体性,它甚至可以具体到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状况而拟定的锻炼计划。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立体到具体的体育文化规范制度的结构特征同样适用于个体的校园。校园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也可以仿效这样的结构来构建。

3.技术物质层面的.构建

体育文化技术物质层面的构建,是通过一切感官可以感知到的具有体育文化“标识”的体育现象,来展现体育文化文化的整体风貌。所以体育文化技术物质层面构建的重点是体育标识的构建。

(1)标识性的体育人物

“榜样”在中国的语境中一直有着历史性的影响力,宣传榜样的事迹,介绍榜样的生平,为榜样冠名塑像可以带来无穷的影响力。“榜样”为体育文化带来的影响力是直观又彻底的。在校园宣传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为学校所争得的荣誉可以加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为和谐校园带来正面的效应和影响力。

(2)标识性的体育建筑设施

体育建筑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学校体育文化最好的标识。体育参与者对体育建筑设施的认知和理解直接体现了该校园的体育文化特征。根据学校的特点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标识性建筑设施是体育文化历史传承和历史积淀的最好方式。

(3)标识性的体育口号

体育口号代表一个群体对体育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校园内的体育口号一样有这样群体性的特征和效应。在口号中体现的人们对体育的态度也体现了人们对校园的态度,提出具有凝聚力和震撼性的体育口号一样可以焕发人们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影响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构建研究 第3篇

摘要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对高校的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意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方法以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构建做出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 发展 构建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学校的学风、学生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综合的反应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加强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包括广大高校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体育行为、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运动水平以及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体育精神和体育价值观、所形成并认可的体育规范和体育道德等多个方面的丰富的内容。它是广大学生和教职工人员,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具有鲜活的生活特色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的特点,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在体育任课教师的引导下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高校体育文化对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和运动能力、推动学生人文精神和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参与性很强,其自身具备的时尚性和趣味性的元素能吸引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而在参与的过程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所具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会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并将体育运动中有价值的、积极的方面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极富创意和教育性的文化形态。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很多高校的体育工作已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为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和个性全面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受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影响,高校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情况却明显重视不足,现在只有极少数的高校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必备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实施。从而导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

首先,人们对高校体育文化的认识不足,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不强,缺乏深层次的体育精神文化。虽然校园体育文化在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观等方面有着其它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学生对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导致人们对高校体育文化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很多人仍然把体育放在教学的次要地位,将体育文化构建当作可有可无的方面,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不强,很多人只是简单的把体育理解为身体健康、能参与体育活动,而忽略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导致了体育精神文化的匮乏。

其次,很多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限制较多,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构建。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考评方法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考试评分和达标测试等方面,评价方式单一化,教学方式模式化,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创意组织,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从而导致了学校的很多体育活动都流于形式,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比较低,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强化。

第三,高校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等必备的体育设施,是学生能顺利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校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速度却远远滞后于学生的人数的增加速度,从而导致了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相对不足。另外,在体育设施的调配和管理上也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合理的调配和管理能大大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以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体育设施是体育运动的基础条件,所以要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要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方法

(一)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促进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促进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高校在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和引导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和体育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首先,体育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论内容的讲解,要引导学生透彻理解体育的本质和社会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要定期的举办体育文化活动,如体育文化讲座、体育文化竞赛、体育文化展等,从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拓宽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最后,可利用高校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协会的方式,分门别类的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体育活动规则、裁判规则等方面进行强化,让学生在通过體育放松和娱乐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体育文化素质修养,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利于现代信息手段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和传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手段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和传播过程中也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网络在传播速度和内容容量上都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完整、有效、迅速的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使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形成更加全面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一般是以课堂教师讲解、示范的模式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偏重于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的传授,而对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涉及则很少,忽略了体育活动中思想和文化的方面,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十分不利,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则能有效的弥补这一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综合大量的信息,并以图形、动画、声光技术等诸多生动的方式加以呈现,使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得到充分的激发,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从而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三)改革高校传统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是高校体育文化活动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传统的高校体育校园文化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一般是由学校或院系的体委、体育教研室等具体组织和安排的,学生在整个的过程中扮演的只是参与者的角色,而无法涉及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这样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会严重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所以,要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文化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做出一定的调整,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组织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能力的发挥,站在学生的立场来选择体育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让学生直接的、民主的参与进来,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除此之外,通过体育活动的筹划和组织,在联系和协调的过程中,学生还能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学校还会因学生的积极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体育活动筹划组织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将学生纳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和管理过程,对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明显的成效

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重视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组织开展的数量和质量会直接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丰富的、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对传统的体育课程起到一个良好的补充作用,能让学生在娱乐和放松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和技能水平,培养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修养,营造一个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所以,高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多组织开展多样有趣的课外体育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如:趣味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摄影展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体育精神内化为自身品格的一部分。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要注意凸显本校特色

每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周边的人文环境不同,学校已有的文化传统和资源优势也不尽相同,所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凸显本校的特色。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合适的体育活动,并且在活动组织和开展过程中注意总结,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有自己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会更丰富、更活泼,而且有利于已有精华的传承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要注意紧跟时代脚步,不断推陈出新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必须要能反映时代的特色和需求,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只有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始终符合学生的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也才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培养社会认可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让校园体育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所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要注意紧跟时代脚步,始终把符合时代需求作为一个基本的原则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中。

除了紧跟时代脚步之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要想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还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创新不但能拓宽已有的发展思路,还能让校园体育文化在继承既有精华的基础上,始终保持新颖性和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以及其他教职工人员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得到教育和锻炼的同时,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要注意体育小群体的发展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体育活动和体育行为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其主体是高校师生,然而因为个人的身体素质水平、体育运动能力、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等因素的不同,参与者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并且选择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相对稳定的体育小群体,比如篮球队、足球队、健美操兴趣小组等等,这些相对来说比较固定和稳定的体育小群体,就是一个个小的体育文化圈,这些小的体育文化圈的综合才形成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所以说,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体育小群体的发展,只有这些小群体健康发展了,才能营造良好的、有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黃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关系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

[2] 侴丽松.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3] 程利群.对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04).

浅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第4篇

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述

校园体育文化是发生在学校范围内的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 具有强烈的个性, 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 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 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 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 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高等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重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思想素质,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教育。高校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科学知识, 而且更应该具有社会公德和健康的心理。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大意义, 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体育比赛中自由发挥的创造精神、挑战生理极限的挑战精神、服从团队和裁判的规则意识都是高校学生最重要的文化素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 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 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去了解、接触社会, 培养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 学校的办学思想, 行政决策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具体营造。其次,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坚力量。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具有“传道, 授也, 解惑”的职责, 还因为体育教师的知识, 能力, 兴趣, 爱好, 个性, 专业特长等都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体育教师通过运用体育课, 运动竞赛, 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途径, 全方位实施体育教育, 建设体育文化, 以形成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风气, 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3.1 体育课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形式

体育课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 宣传体育文化, 组织学生学习体育技术, 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高校开设体育课, 对体育文化的建设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一方面是学生通过体育课能继续接受包括身体, 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是学校体育文化的主体, 体育课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 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较全面的, 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 认识体育文化,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使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因此, 体育课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 养成日后自觉积极坚持锻炼的习惯。

体育兴趣, 是指对体育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在对体育的特点功能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和形成的, 它可以转化成体育活动的动机, 成为激励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推动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 让体育课不仅体现知识性, 科学性, 组织性, 和趣味性, 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对自身提高能力, 促进良好个性形成方面的作用。这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3.2 体育理论知识是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

体育活动的健康知识是体育文化特有的形式。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 运用已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自我锻炼,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 现代健身体育的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其它教育不能达到的。实践证明, 体育教师把发展身体素质理论, 身体锻炼方法, 人体运动基本规律, 运动损伤预防及简单处理等体育理论知识, 通过多角度, 多形式的教学传授给学生,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掌握和运用, 加强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科学性认识。如在技能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强调某些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方法。还可以利用体育活动开展专题讲座。这样可以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之中。

3.3 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具体表现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要求的同时, 更多的是创造条件, 提倡积极的体育氛围, 从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入手。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和保健体育。这些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 不仅增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学生们活跃在运动场上的身影, 也成为了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4 体育设施是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

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中, 物质文化是基础, 是前提, 是保障。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学生自发, 都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因此, 高校要重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在招生人数日益增多的情况下, 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应不断得到改善, 从而进一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4 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4.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需坚持正确的方向, 有明确的目标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至关重要。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 应该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围绕提高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个中心, 努力建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具有本校特点和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4.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要不断提高品位

在充满挑战激烈竞争的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国际间的竞争, 关键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如前所述,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育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上真正发挥作用, 因此,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应避免过多追求形式, 不注重内容的误区。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 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 应该特别重视增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科技含量, 帮助广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引导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

4.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体现特色

创特色是现代学校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不例外, 只有创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体育文化才有其无限的生命力。高校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 应紧紧围本校的办学特点, 加强宣传和引导, 注重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建设, 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为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探讨了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从而为促进高等院校体育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许桂艺.高校体育文化载体的理论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10, 5:116-118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 第5篇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积极意义,而且能够帮助其树立加强自主健身、锻炼的健康意识。将排舞项目引进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使其成为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排舞项目的开展有很多需求。它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强化校风建设的需求

校风建设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个学校精神内核的塑造。排舞是一种情态饱满、举止优雅的舞蹈,它在教学、表演、练习等方面具有非常严格的统一性标准。集体性排舞训练、表演等,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意识。此外,排舞项目还具有帮助学生磨练意志、培养学生形成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排舞是一种饱含激情的青春舞蹈,通过排舞训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激情和活力,促进其更加积极地成长和进步。与此同时,通过排舞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行为的干扰,对其他不良文化进行自发自觉的抵制。总而言之,排舞活动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促进其以更加积极、开放、上进的姿态向前发展。

2.深化校园文化功能的需求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增长见闻。排舞作为一种校园文化项目,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同时,排舞作为一种自我表现艺术,也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表现价值观,并使这种自我表现成为影响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重要依据。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排舞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良好行为意识的形成具有渗透作用。对于学生内在精神的培养也有极其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3.活跃校园文化的需求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排舞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排舞是一种能够进行大范围普及的舞蹈活动,通过学校进行组织,将有一定舞蹈基础或者对舞蹈有热情的学生聚集在一起,通过排舞俱乐部的形式对大家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和辅导。使他们成为排舞活动最早的参与者和积极分子。同时,通过各类排舞比赛,来达到帮助学生丰富业余生活、提升学生对排舞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这项舞蹈活动之中。也能达到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的目的。

二、排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排舞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需求。这得益于排舞活动的开展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体系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1.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担负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任。排舞是一种简单、积极、向上且有极强互动性的健身舞蹈项目,同时,它还融合了各种时尚、流行的舞蹈元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追求潮流的思维意识,因此,排舞项目在高校的开展一直是备受大学生们欢迎和喜爱的一项体育文化活动。此外,排舞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舞蹈音乐极富动感性,动作元素的种类也十分广泛,这些个性化的特征都能显示出排舞项目旺盛的生命力。而大学生们通过参加排舞活动,可以不断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友爱、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也能使其人格品质得到完善,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参加舞蹈锻炼,最直接的就是能加强身体锻炼,充分展现其强健体魄、热情向上的积极心态。排舞的艺术功能、教育功能以及体育功能的发挥,使校园文化的层次更加丰富,校园文化的氛围更加浓厚,对于帮助大学生积极融入大学校园生活,努力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提高大学生的团体凝聚力,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排舞是一种可以实现万人齐跳的集体性舞蹈,这种集体性决定了舞者之间必须短暂地建立一种稳定的群体,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理解和信任来表现舞蹈艺术。加强排舞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尊心、对完美的追求、对成功的渴望等。在这个练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问题,相互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摩擦,通过这个过程的磨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艰苦奋斗、努力创新以及团体合作的意识。同时,团体合作项目还能强化参与者的组织纪律性,让其能够在团体氛围下实现个人的进步和发展。排舞这种集体排排跳的舞蹈,对服装、动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这种整齐划一的动作、昂扬的精神面貌,无论是观赏者、还是参与者,都能从中感受到愉悦、饱满的氛围,感受其带来的热烈情感。而集体性排舞通过团结协作又能从中看到集体风貌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3.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实现终身受益目的

排舞是一种大众化的健身项目,它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就算是没有舞蹈基础的人,也都能参与排舞活动。排舞的舞曲跟随动作的变化,包括的音乐元素的种类也非常多。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等特征的不同,都有相应的排舞舞曲。学校阶段的排舞学习只是以大学生开展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学生通过参加排舞锻炼,可以从中感受到排舞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形成一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终身学习的意识。排舞包含多种舞蹈元素,加强排舞练习,可以从中体会到各种舞蹈形式的艺术魅力,还能增加大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以后学习舞蹈打下基础,通过这种方式来达成终身锻炼、终身体育的目的。

4.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缓解心理压力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 和谐 校园文化

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在80年代中后期以独立的文化形态跻身于社区文化,之后逐渐成熟完善。(含义百科)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的特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从属于社会文化系统的一种亚文化。它主要指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学习交流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崇尚的最高追求目标、价值标准、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它既包含物质文化,又包含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在学校的特定范围、特殊环境中产生的,从属于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二、当代校园文化中凸显的不和谐现象

(一)过分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邓小平曾经说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如果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比作一个人的话,物质文化建设是人的骨骼,精神文化建设就是人的血肉,所以缺一个都不完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给予高校的是经费的支持,而高校利用这些经费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很多,比如:修建了许多的教学楼,行政楼,餐厅等等。校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但大多数建筑物不能体现大学精神追求,比如一些建筑设计没有显现自身学校特点,不能结合学校发展和学校精神追求,不能体现其育人性。虽然这些建筑外观宏伟但是缺乏人文底蕴。

(二)校园精神文化受到不良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的一些“垃圾”文化借助报刊、电视、网络、广播等大众传媒的大肆宣传,涌入了高校校园。表现为攀比,盲目崇拜国外的文化,欣赏一些低俗化、功利化、物质化的东西,无意识中排斥了主流的校园文化。在“消费主义”、“快餐文化”等思潮的影响下,“快乐男声”、“超级女声”选秀风潮兴起,“月光族”、“啃老族”群体增多,正在慢慢地渗透着校园文化。目前,多数高校开展的校园文化节大多是缺乏一定教育意义的娱乐型活动,“搞怪”、“无厘头”、“山寨文化”等活动形式占据上风,摧残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上散布的一些暴力、粗俗、虚假、色情信息使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校园文化出现了低俗、媚俗、庸俗的“三俗”势头,降低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品位。

(三)制度文化内容陈旧

现在高校发展处于转型期,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在不断提升,扩大的招生规模与紧缩的教学管理资源出现了矛盾,外延式的快速发展与高校的内涵建设出现了脱节。许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模糊,制度建设上不能与时俱进,一方面造成很多高校提不出新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规章制度、条条框框不仅约束着学生个性品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制度文化建设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和谐理念,致使制度文化建设的管理功能、教育功能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构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路径

(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所谓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指既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同时凸显精神文化内涵。曾经有位著名的教育实践家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校园物质文化是通过在校园内建设标志性视觉物,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建设蓝图,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比如:校园主体建筑物如图书馆、教学楼、行政楼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和谐文化的继承者,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环境,为教学和社会公正做了贡献,让广大的学子从中汲取营养,营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学术氛围,陶冶广大师生员工高尚品质和思想道德情操。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不仅要举办传统的知识型和娱乐型的演讲、征文、歌咏、体育比赛活动,而且要举行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些学术前沿讲座,多邀请一些学术界泰斗或其它领域有巨大成就的精英来校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这样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又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整个校园浸润在一片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海洋中。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并非无差别的统一,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有差别的统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仅要弘扬古代的民族精神,还要弘扬学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过程中的民族精神,举办传统教育座谈会、演讲会、红歌赛;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校会、国旗下讲话、专题讲座、专题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习惯,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和艰苦奋斗,推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完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是校园和谐的良好保障,好的制度则会引领校园走向和谐的理想状态,反之,则会使原本的和谐变得不和谐。要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相结合。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需要以科学、民主的制度作保障,目的是让所有的人都沐浴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含人文气息的氛围中。在这个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员工不同利益群体及群体内部的正当需求,保障师生的各项民主权利,使领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融洽相处。当然学校制度文化在强调将以人为本思想的同时,需要完善科学的管理手段。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让全体成员从传统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赋予其充分的创造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张苏峰.试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2008.

[3]徐玉明.和谐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 第7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足球运动,校园足球文化

1 概念的界定

1.1 足球运动

足球运动是一项技术性强、快速变化、全面锻炼身体、对抗十分激烈和易于开展的运动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培养良好的心里品质及思想品德,能培养学生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优良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改善学生的心里素质。

1.2 阳光体育

在全国所有的青少年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要让青少年学生都走进大自然,在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带动及掀起群众性的体育锻炼热情。阳光体育的宣传口号是:“健康、运动、阳光、未来”。阳光体育的开展目的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深入研究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以体育为手段,来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理论及实践问题。

1.3 校园足球文化

校园足球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殊群体中,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选项课教学,比赛和以足球为主题的体育锻炼及活动中充分发挥足球运动的魅力,在校园内普及足球运动的观念和意识。足球运动是高校非常普及的运动项目,易于开展。校园足球文化包括教学、比赛、啦啦队、宣传、校外赞助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大学文化和精神,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足球文化的和谐构建可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2 研究背景

校园足球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校园文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人数多,涉及到的活动多,易于开展。在大学生的全面人才素质教育中,以其自身的影响力和特点功能激发学生潜力。足球运动是世界第一大运动,在校内外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年轻的大学中普及率更高。但是开展足球运动的同时,更要加强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改善场地设施,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校园足球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足球课教学为辅,课外活动为主,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发扬校园文化精神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群体活动。高校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同时,最终目的就是I想你过程一种“热情、参与、合作、拼搏”的校园足球特色文化,并且通过足球比赛的开展,增进各专业间的相互交流,用独特的育人方式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型人才。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校园足球文化、青少年足球发展规划、阳光体育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发现研究阳光体育和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居多,校园足球文化构建的比较少,通过对国外校园足球的开展模式对中国校园足球文化构建提出建议的论文更少。国内外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模式不同,国外主要以业余俱乐部为主,参与人数多,更灵活;国内都是通过社团、竞赛、公共体育课教学等模式来开展。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4 . 1校园足球的特点和功能

4.1.1 有利于良好的心理品质及思想品德的形成

经常进行足球体育活动,能够培养青少年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坚忍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品德,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感、与他人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守纪律等思想品德,并对自身良好性格的形成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4.1.2 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经常进行足球体育锻炼,既能提高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也能改善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尤其是增强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从而使人体得到全面的锻炼,健全体魄并促进人体的健康。据测定,一名优秀足球运动员的肺活量要比正常人要多出2000~3500 m L,安静时的心律要比正常人低了15~22次/分。

4.1.3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以足球为主题的活动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许多城市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一些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踢球过程中得到情绪体验、在观看球赛过程中得到艺术享受、从谈论足球中得到思想交流,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改善了生活质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高校这一团体更应该开展足球运动,发挥自身优势,发展足球运动。

4 . 2校园足球的开展存在的问题

4.2.1校园足球的场地与设施

通过调查发现,校园基本上都有标准的11人制足球场地,但是场地设施的优劣程度不一,投入大的学校除了标准足球场还有7人制足球场,铺设人工草皮或者天然草皮,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足球比赛。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中获悉,1万学生人数以下的学校要保证有1片标准足球场;1万~2万学生的保证要有2片标准足球场;2万学生以上的应保证有4片标准足球场,还要有足球教学老师指导,并有足够数量的标准足球。学校还应配备体育馆,室内足球场,灯光及音响设备齐全到位。但是大部分学校都达不到要求,不能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

4.2.2学校领导重视

学校应该设置完整的领导体系,有校长或分管校长主持,学生处,各分院相关部门配合,由学生足球社团负责足球运动开展的一切工作。经济上要加大投入,全体师生积极配合,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4.2.3足球教学的课程改革

足球课包含选项课及课外的足球活动,是校园开展足球文化的组成部分。足球选项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足球理论知识、技战术理论辅导,基本技术的学习,基本战术的学习。是学生提高技术能力,科学锻炼身体和培养学生足球意识的重要途径。足球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助活动,借助图像资料、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足球比赛录像,并且和学生讨论比赛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比赛双方采用技战术的手段和方法。课外足球活动作为足球课程的延伸,各个高校可以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及师资力量,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足球活动项目,比如参加校外组织的足球比赛,学校间的交流比赛等。

4.2.4 建立完善的校园比赛体系和连续的校园联赛

根据各学校的年级、专业、班级的设置情况,合理安排各级联赛,各个参赛队伍要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以专业特点设计队名队徽。学校领导牵头,足球社团要建立完善的竞赛规则,比赛时间、场次、对战双方、裁判等工作。根据比赛结果,设立各种奖项,如最佳球员、最佳射手、最佳门将、最佳阵容等,还可评选体育道德风尚奖和最有进步奖、最佳“啦啦队奖”,并在联赛开始和结束举办开、闭幕式并进行表演,邀请校领导参加观看等。制作精美的足球联赛秩序册和宣传册,到校外引进品牌赞助商,建立比赛口号,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足球活动中来,让校园足球铺满每个角落。

5 结语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 第8篇

关键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校园体育文化

新的教学模式替代旧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文化结构,形成新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活动发展的趋势,体育俱乐部制在高校的实施,对高校体育文化构建将会有很大的影响。[1]

1 课程体系的改革对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

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改变学校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变必将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因此校园体育文化结构将面临重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满意程度

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俱乐部的管理主要是学生自主管理,因此,俱乐部的管理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很自然学生对学校体育的满意程度会更高。

1.2 传播方式与途径

旧有的“一锅端”的模式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完全依赖于学校老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校举行什么比赛,学生不喜欢的就应付一下,喜欢的也难找到兴趣相投的同学,就是找到了相互之间熟悉的程度也不高,训练水平与比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俱乐部模式让学生有了主动思考,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从各俱乐部迸发了,不再局限于老师的指导,方式的改变让学校不再担心学生总是窝在寝室里玩电脑了。以往的学校体育文化传播途径是从学校领导到老师到学生,俱乐部模式后学生有了自主权和无限的创新思维,途径将得到彻底颠覆。

1.3 参与体育文化传播的自愿程度

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就是对旧有模式的改革,学校只起到管理和引导作用。改革的根本就是将权利下放,还权于民。在学生高度自主和自理的俱乐部模式里,学生要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方式更好的传播下去,让自己的体育运动方式在学校有一定的影响,进行相关的体育文化传播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因此他们在参与体育文化传播的积极性是不容质疑的。[2]

2 灵活的体育活动参与模式对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

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改革就是将主导权、参与权交给每个学生,通过大家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抉择,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体育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学生中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更大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不同方式去组织比赛、参与比赛、宣传比赛,这样也将构建不一样的校园体育文化,这样的文化有利于广大学生的吸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推广,更有利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灵活的体育活动参与模式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也将添上精彩的一笔。

3 参与体育活动群体的稳定性对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

旧有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安排体育活动的项目,并且经常更换项目,没有对体育活动项目培养一个固定的群体,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在学校的传播也没有深入到每个学生当中去,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产生聚集了一批批对他们所选项目的忠实爱好者,群体相当稳定,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也就具有可持续性,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更大。各项目俱乐部活动的开展,将会给学校披上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4 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对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

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为竞技和体育娱乐。由于群体的多样性,活动形式也要求多样性,满足不同身体素质、爱好、性别等不一样的学生群体。

4.1 竞技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活动是各项目俱乐部中的精英直接参与的赛事,大部分俱乐部成员是赛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都是赛事的关注者,是校园体育文化最共鸣的部分。其实竞技的体育活动形式很多,包括项目的正规比赛、单个的技术技能的比赛、不同群体的比赛、不同级别的不同范围的比赛等。[3]4.2体育娱乐活动

体育娱乐活动是与各项目俱乐部相关的健身、休闲、娱乐、文化传播、相关的探讨等促进俱乐部发展的活动。

4.2.1 辅助指导模式

举办俱乐部的创编、原理、方法理论讲座;格局设计竞赛;自编、自创、自演比赛;制定自我健身锻炼计划竞赛、一般性或专门性准备活动设计方案比赛;系列讲座和竞赛等活动。

4.2.2 学导参与模式

体育骨干、运动员和裁判员学习班、培训班和强化班课程,使大学生熟悉或掌握竞技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方法和竞赛组织与编排等内容,以理论为先导,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比赛裁判工作,学生在俱乐部内组织各种小型多样化的体育竞赛,从组织到策划全由俱乐部来承担。

4.2.3 探究式模式

每年组织俱乐部内新生赛事,组织俱乐部会员参加社区、部门、学校周边单位的友谊赛,做到俱乐部与社会接轨整合,促进友谊,拓宽学生的体育观。

4.2.4 互联网模式

俱乐部邀请体育指导老师进行及时交流,在网上咨询、答疑,开展网上体育知识竞赛、网上指南等活动。[4]

5 体育俱乐部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对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

体育俱乐部模式开展的特点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去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更多的业余时间走出网吧,走出寝室,走向运动场,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各项目俱乐部内容不一样,组织形式不一样,参与群体不一样,所形成的俱乐部文化体系也不一样,由此可见,体育俱乐部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体系,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1-85.

[2]潘晓波,华厚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9):37-38.

[3]王小娟.论大学校园体育社团的地位与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1):30-3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 第9篇

民办高校指的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 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4年12月14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办高等院校 (包括独立学院和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共计718所, 在校学生人数达到5 575 218人, 约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22.6%。民办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大, 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 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民办高校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内涵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办教育的发展。

2 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 是现代体育与现代教育交汇的结晶, 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1]。校园体育文化系统可以分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四个层面[2]。

3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的构建与创新

3.1 实施新生晨练制度

实行新生晨练制度, 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从2006年建校开始至今一直坚持新生晨练制度, 经过八年多的建设实践, 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形成具有锦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每周一至周五从早上6:50开始进行晨练, 7:40左右结束, 规定练习内容为距离2000 m左右的慢跑活动, 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练习, 由班委负责点名, 辅导员进行监督管理。慢跑完后由学生自行安排其他体育锻炼, 由社团组织、体育老师指导的集中训练, 如跆拳道、太极拳、健美操、啦啦操等练习项目;也有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自由练习, 如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打篮球等;还有学生单独进行身体锻炼, 比如快走、跑步、健身等。

3.2 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

高校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建设基础, 是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占地1000余亩, 体育场地设施一流。拥有标准田径场一块、标准足球场一块、篮球场20片、羽毛球场20片、网球场2片、以及形体房、健美操馆、啦啦操馆、跆拳道馆、乒乓球馆、健身房等室内场馆, 能够充分保证课堂教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竞赛训练活动, 为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3.3 一流的体育师资

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 是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坚力量, 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推动者。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虽然是一所年轻的民办高校, 但已初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 富有朝气的体育师资队伍。其体育师资建设特征主要重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把握好招聘关, 校人力资源部根据学校发展总体规划, 体育教学部的具体要求, 严格招聘适合学校发展的老师。其次, 学校为体育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个人待遇保证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保证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3.4 精彩纷呈的体育课堂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工作, 是建设和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路径。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体育课实行必修+选项的教学模式, 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全体学生必修太极拳, 锦江学院地处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 彭山是有名的中国长寿之乡, 对开展太极拳运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同时, 太极拳运动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一年级下期男生开设篮球课, 女生开设健美操课, 篮球课和健美操课是当代大学生的运动主流, 这两门课程的开展很好地普及了这两项运动;大学二年级实行选项课教学, 由学生进行自主选课, 课程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散打、跆拳道、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瑜伽、交谊舞等, 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另外, 学校还专门对身体有残疾、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同学开设了《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等体育理论课, 让这些同学也能够顺利完成体育课的学分, 并学有所获。

3.5 严格执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教育部体卫司根据新的形势, 针对以往体质测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与完善, 于2014年7月18日印发了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修订) 》[4], 测试内容更加完善, 测试标准更加科学。通过严格执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激励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 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每一学年都把体质测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通过召开专门校务会议, 研究并制定具体测试工作方案, 由体育教学部牵头、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后勤保障处、宣传部、校医院等多个部门协调配合, 高质量、严标准完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教师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查询数据, 可以为有需要的学生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运动处方,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学体育锻炼。所以通过严格开展体质测试工作, 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6 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的重要补充, 是学生拓展兴趣、展示自我的舞台, 也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是锦江学院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 学校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持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 并取得不菲的成绩,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也向外界展示了该校学子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良好精神面貌, 为学校赢得了荣誉。2014—2015学年该校在开展校级运动竞赛方面, 总的参赛人数达5215人, 比赛项目场次达897场, 观众人数达76 400人次, 这些体育竞赛活动很好的推动了广大学生以及教职工的锻炼身体、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对增强学生体质, 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有着良好影响和重要作用。在省内外运动竞赛方面更是获得了喜人的成绩, 取得了全国比赛二项冠军一项亚军, 省比赛十项冠军六项亚军的好成绩, 提振了学校声威, 提高了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

4 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校园体育文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学们体育课堂学习更加认真, 课余体育锻炼更加积极主动, 体育竞赛取得了更加优异的成绩, 校园文化更加和谐, 通过学生体质测试纵向数据分析, 身体素质也有一定程度提高, 在以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下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对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185.

[2]顾春先, 邬红丽, 肖波, 等.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 2010 (8) :41-47.

[3]吴云.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 :142.

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第10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按这种划分方法,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也有这三个方面。校园文化的物质方面是指高校的教学、科研、生活以及校园环境美化等方面的硬件设施, 它是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校园文化的制度方面是指高校的各种教学、科研规章制度、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等管理方面的总和, 它反映了高校的管理特点, 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精神方面是指高校的优良历史传统、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方面, 它是校园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反映的是高校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 也是学校在社会树立形象的主要因素。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所起的作用

(一)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客观物质条件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高校丰富的物质资源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性保障,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师生为主导的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 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物质文化做基础。他包括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教学办公设施、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场所和校园的绿化等等。良好的高校校园物质环境, 可以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高质量的校园整体布局和规划可以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良好的教学设施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优美的校园美化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

(二)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

精神文化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结构, 他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主要是指校园中主导群体共同遵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风范、精神信念及其作为表现形式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不同的校园精神文化反映着一所大学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和品质追求。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引导广大师生努力拼搏, 会时刻提醒自己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师生员工会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引下有着正确的价值追求, 学习生活充满活力和信心。教师之间和谐相处, 真诚相待;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互相帮助;可以说精神文化一直在引领着构建和谐校园。

(三)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坚实保障

制度文化是规范高校教育教学行为, 维系工作生活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 构建和谐校园, 就必须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制度文化包括文明公约、大学生守则、师德公约、学籍管理规定等。校规、校法等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引导作用和约束作用。一所高校建立起切合实际的校园制度文化, 就会被师生与员工所接受和认可, 学校所倡导的, 大家就会自觉的参与, 学校反对禁止的事情, 大家就会自觉抵制。在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的约束下, 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学习会进一步规范化、民主化、合理化, 为和谐校园的构建起到保障作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一) 建设、美化校园物质环境, 创造高品位、高质量、和谐的育人环境

发展是和谐的基础, 在“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就更为重要了。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管理好学校的有形资产, 继续规划好合理的生态化校园, 构建集绿化、美化、园林化为一体, 融公园、家园、文化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 实现以师生为主体的全体师生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比如在教学楼、宿舍等公共场所悬挂一些名人的画像和名言, 或是树立一些名人的塑像, 这些物质层面的硬件设施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利用校园内的无形资产的作用, 在学院内书写、张贴意义深刻的校训或积极上进的标语。设置宣传栏、校园文化墙, 要做到科学协调、美观大方,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总之, 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要反映出一所大学独有的文化底蕴, 要富有鲜明的教育特征。

(二) 弘扬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 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气氛

精神文化是学校形成学校品牌和社会形象的核心内容。对于高校来说, 要求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要着力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家园认同感以及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让每一个学生经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后都能以校为荣, 以学为荣。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把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互联网植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例如, 我们可以把高校的校歌制作成视频文件在网络上进行播放, 在学校的校园网站上大力宣传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 积极报道学校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代表。多多奖励在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师生员工。以此来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形式把全新的理念和科学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员工, 使他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营造出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 促建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 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育人管理机制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 我们要实施人性化管理, 促进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始终要贯彻落实“平等、民主、合作、尊重”的人本思想, 以诚待人, 以理服人, 但同时也要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守则来影响学生, 着眼于培养师生员工良好的职业工作操守和职业意识。校园的规章制度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觉形成良好的品格。在进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时候, 要注意以下方面: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的制定者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分析, 不能“闭门造车”, 要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 体现平等民主性;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只有建立有序的校园制度文化, 才能创造出和谐民主、平等的育人管理机制。

只有科学发展, 才能实现高校校园的真正和谐, 学校要以育人为己任,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建立客观、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 实施人性化管理。高校管理者应该提高文化意识, 树立起强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断推进科学化管理,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校园文化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不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

参考文献

高校校园幸福文化模式构建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幸福文化;模式构建

一、校园文化研究概论

在全球化、信息化、立体化的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文化的融合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判断受到了冲击和影响,使得他们追逐幸福的方式产生了一定偏离,似乎游走在幸福的边缘。自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之后,各大高校纷纷进行大幅度的扩招,高校的学生人数比起以前大大增加,教师们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量也在逐年增加,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职称、科研、学历等方面竞争的加剧都导致了高校教师压力的产生,职业成就感未能得到很好的实现,长此以往的士气受挫,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没有职业幸福感的体验,渐渐地使得教师们产生一定的厌教情绪。随着这些问题的突显,高校校园中师生的幸福感研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二、校园文化研究意义

寻求切实提高高校师生的精神境界与抗挫能力的应对策略,探寻增强高校师生体验、创造幸福的能力有效方法,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引领大学生们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创新校园文化内容,充分发挥文化、人才优势,促进高校更好的实现现代教育目标,最终对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针对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比较少涉及到与幸福文化结合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一定意义上补充拓展了校园幸福文化建设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构建高校校园幸福文化的模式,为高校校园幸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新视角。从现实意义上来讲,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为高校师生提升自身幸福力提供一定思考,引导师生认识到提升幸福的重要性,能够进一步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容,同时引导高校逐渐确立一种尊重知识、崇尚学术、引领时尚、“以人为本”的理念,促使学生积极追求梦想,使得教师获得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为高校师生如何提升幸福体验指明方向,给相关学校及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高校校园国内外文化模式构建研究概述

(一)国内关于幸福、高校师生幸福感及高校校园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包含的思想当中,体现出的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基本思想都一致,即把幸福看成是人生要实现的完美境地,主张要实现真正的幸福就需要对自身欲望进行自制,同时对自身内在修养的提升。国内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对幸福基本涵义的诊释、对影响特定人群幸福要素的分析、对对特定人群的幸福观构建等方面。林永鸿认为,幸福是快乐,并且是一种持久的快乐,是针对不幸的否定,它不仅包括生理上的快乐,还包括精神上快乐。唐凯麟指出,幸福是人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因为感受到自身的目标和抱负的达成,产生的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日照军的《大学生幸福观的认识与构建》对大学生健康的幸福观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他认为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氛围,加强学生责任创新意识、人文素养等各方面的素质来构建大学生健康幸福观。周静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的启示》一文中提到,当代大学生要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下,从学校要强化德育课教学,大学生自身要处理好个人、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等内容来阐述构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张秀春在《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一文中谈到,影响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的因素,包括贫困生的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情况和生活事件在内的客观因素,还包括人格特质方面的主观因素。国内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献数量多,研究范围广,从前至后经历了两个主要探索阶段,即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论探索和怎样建设校园文化的理论探索阶段。

国内在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如何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方面有一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经历过了摸索阶段,现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然而目前对高校校园幸福文化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

(二)国外关于幸福、高校师生幸福感及高校校园文化研究

西方对于幸福问题的探讨先后出现了理性主义、感性主义、功利主义和基督教幸福观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研究者们研究幸福分别从社会学、哲学、伦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出发。英国哲学家罗素在《罗素论幸福人生》中指出,幸福的法门便是尽可能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善的去对待感兴趣的事物,和睦的去对待感兴趣的人。英国学者爱伦在《幸福的蹊径》中写到,幸福来自于善良美好、宽容忍让、富有同情心以及奉献精神等高尚品格的融合。德国心理学家斯特凡在《幸福之源》中说到,幸福是可以学会的,是来自于个人的身体,是个体一出生便有的一种感觉,社会理应提供一个公平、平等、在1967年威尔逊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出版之前,研究者们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对幸福感进行单一的描述,研究的水准也只是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在这以后的研究水平便达到了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也开始了有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目前,国外关于幸福的相关研究方向,主要是齐聚在个体对幸福感的理解和体验上,关于高校学生幸福的感研究文献较为有限,对高校教师的幸福感进行研究的文献也不多,但是不少论著都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由所教授的科目和教师自身的水平引起的。还有学者对职业幸福感与年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职业幸福感与年龄呈U型曲线,工作的压力与年龄成相反关系。有学者认为,高校教师在职业中所体验到的幸福感,有的来自于自身对自我的评价,有的来自于工作中的成就,自我评价和工作成就越高,职业幸福感则越强。有学者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教师的满意度调研中发现,教师关于自身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等工作内在内容方面较为满意,但是对师生的关系、自我的规划以及自我归属感等一系列外部环境和因素感到不甚满意。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献资料方面,国外的研究侧重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设计。美国的高校发展有着其特殊性,注重建立完善完备的大学竞争制度、对个体的培养、突出主流思想及高度适应能力的管理制度建设。有学者提出,美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国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理念的培育、加强对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服务、注重学术文化建设等方面。

四、研究重点

本文通过对幸福观及幸福文化概述、高校校园幸福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功能、高校校园幸福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较为完整的高校校园幸福文化模式构建思考、并对此模式的特征和功能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在以往关于高校文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幸福”为落脚点,结合应用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知识,探讨幸福文化注入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魅力与功能,与为数不多的高校校园幸福文化研究文献中侧重于单纯的硬件条件改善、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对策、师生幸福感的加强对策等方面研究的文献视角有所不同。

高校校园足球文化构建探讨 第12篇

1 校园足球文化解读

校园足球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提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校园足球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校园内一切与足球有关的活动,包括足球课、足球比赛、足球赛事转播等,还包括师生对足球的认知与重视程度。校园足球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其娱乐性。高校学生精力旺盛,喜爱体育运动,而校园足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培养创造力、释放青春能量的广阔天地。

2 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现状分析

2.1 足球课程

由于教学体制、足球场地、器材和理论课时数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学习足球运动时无法发挥主体性,造成足球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影响课程的正常推进。足球课的教学内容陈旧,授课形式单一呆板,考核评价的片面 性,这些问题导致 了足球的本身 魅力被遮挡,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下降,更拉低教学质量。

2.2 足球竞赛

一般高校内足球队数量都不少,对比赛的需求也高,但学校不够重视,没有对校园足球赛事进行统一的管理制约,加上足球比赛时间长和场地需求大等诸多原因,就形成了校园足球比赛的无序发展。校际足球赛事类型较为单一,比赛场次也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观看足球比赛的需要。

2 . 3 足球氛围及信息

由于高校足球运动往往独自存在和发展,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缺乏新势力的推动和激发,这就造成了足球运动火爆、比赛繁多但整体水平却不如预期发展,甚至长期停滞不前,基本是低水平的足球运动重复。现代教育下的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渴望得到更多的足球资讯并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但是学校对这方面不够重视,关于足球的专题讲座和沙龙发展缓慢,不能提供更多的途径来解决学生的求知欲望。

3 高校足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3 . 1 高校对足球文化的传播不够重视

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影响着足球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近年来我国足球的屡屡战败也影响了足球运动在校园的普及。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将重点放在文化课的提高上,对体育课的重视不够,甚至视为教学负担。再者,修建足球场地的费用巨大,学校领导一般会认为足球文化就是简单的踢球而不会在此投入大量经费。高校领导的不重视和其 他偏见,也导致了校园足球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发展缓 慢。

3 . 2 高校足球运动普及度不高

许多高校中足球运动的普及度不高,甚至部分学校没有专业的足球场地,或者足球场地的建设只是一处天然草足球场和人工足球场,无法有效的开展足球运动和有规模的竞赛。即使有专业的足球场地,也是提供给体育专业的学生使用,还常常在周末出租给社会企业进行比赛,这就减少了学生的足球活动时间。而公共体育课动辄100多人共用一个场地,而且只有两三个足球可用,足球教学老师难以管理,教学质量可以想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多被分配使用天然草足球场,但这种球场的维护费用较高,高校方面因此维护次数不多,才导致足球场地的质量跟不上,难以进行各类型的足球比赛。学校方面为了避免比赛中出现意外,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比赛,甚至明令禁止学生自己组织比赛,这就使得足球运动的开展难以进行,校园足球文化也难以形成。

3 . 3 校园的足球比赛不稳定

大部分高校举办足球赛的频率不稳定,没有固定的时间。而有部分学生热爱足球,希望学校能举办有规模的正规足球比赛,以此来证明自己,但学校方面为防止意外发生,往往只能兴办小型的足球赛,这就降低了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观赏情趣。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院自行组织足球赛来满足学生们对足球的狂热,但多少有一些安全隐患。高校校园足球比赛是构建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观看比赛、参加比赛和积极策划足球比赛,这些都对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产生推进作用,然而不正规的校园足球比赛当然也就不能对校园足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 . 4 校园缺少高水平的足球运动队伍

培养自己学校高水平的足球队伍对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有极大的推进作用。若学校的足球队能够在校际比赛中拿到优异的名次,就能够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这种现象能丰富和带动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并且可能因为一场球赛而使整个高校的知名度有很大的提升,得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中国高校足球的现状却是缺少高水平的足球队,无法调动学生对参与足球比赛的积极性,也无法参加各高校之间的足球联赛,这对构建校园足球文化是大大的不利,还会对现有的校园足球氛围产生破坏作用。

4 高校校园足球文化构建策略分析

4 . 1 提高对足球文化的认识

首先,高校相关领导要提高对校园足球文化的认识,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 和相关足球 运动的开 展都离不开 校领导的 支持与规划。高校的足球教学管理员要明确校园足球文化的真谛,让高校学生通过足球文 化培养坚强的 意志,陶冶情操,丰富枯燥的课 外生活,足球文化还能引领学生在文化课堂中的积极性,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新的突破。以校园足球文化带动全校进入一个奋发向上具有青春活力的激情氛围,这才是建设足球文化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高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带动校园文化的全面发展。

4 . 2 推进足球教学理念的改革

构建校园足球文化必须要加强教学中对足球的教育理念的重视和改革。只有在思想上认知和接受了足球文化,才能够在现实中推进足球运动的开展和足球文化的构建。高校应当重视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政策和经费方面予以支持,保证相关足球运动和足球比赛能够顺利进行。足球课程的进行是传播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相关的足球教材就是传播的重要载体。教材选取的科学性、时代性、合理性和趣味性都会影响高校大学生对足球的兴趣,教材的选择要全面考虑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尽量满足学生对足球文化的学习需求。另外,开展足球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要灵活多样,满足足球新手和足球老手的不同需要,还可以增加师生互动沟通的环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足球文化教育,全方位渗透至学生的生活中,从而取得更好的足球文化传播的效果。

4 . 3 积极开展校内外的足球竞赛活动

不论是高校内部的足球比赛,还是高校之间的足球联赛,都是推进校园足球文化传播发展的有力手段。高校通过学校内部的足球比赛,可以丰富大学生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提高大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对足球比赛的激情,活跃校园的体育氛围。足球比赛可根据不同的参赛群体和参赛对象选择不同的比赛方式,如对抗赛,并调动所有积极因素,提倡师生或者保安、后勤都参与进来,营造一种全校皆参与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并带给所有参与者身心愉悦的感觉。而高校之间的足球联赛,则可以由企业赞助建立每个学校自己的强项足球队伍,代表高校进行参赛,为高校和国家培育更优秀的足球人才,在高校之间互相传播校园足球文化。

4 . 4 对高校足球设施的建设加大投入

高质量的足球场地设施是保证足球运动能顺利进行的保障。学校应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响应国家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号召,发动所有可运用的能力兴建足球场地,加大在足球设施方面的投入,提高足球教学设施的质量和数量,为更多的足球爱好者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足球场地,给热爱足球运动的大学生一个良好的足球学习环境,从而更好的开展足球运动和足球比赛,传播和发展校园足球文化。

5 结语

综上所述,足球运动是高校体育项目中有代表性的经典项目,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也是校园文化的经典构成部分。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对于大学生足球运动甚至我国足球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高校足球运动和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高校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相关教学老师认真负责,学生对足球文化有深刻认识,全方面共同推进,才能促进校园足球文化的良好形成和传播。

摘要: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和传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通过足球文化的教育,可以为校园传播积极向上、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对构建和谐校园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都具有积极作用。该文通过研究分析校园足球文化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我国教育的现状,对构建高校校园足球文化提出了几点建议,从而促进校园足球文化向更科学、更重要的方向发展。对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上一篇:医院工程项目下一篇:校际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