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探究范文

2024-05-23

舞蹈创作探究范文(精选10篇)

舞蹈创作探究 第1篇

佤族地区民间舞蹈的创作离不开当地重要节庆和古老的民俗祭祀活动, 有“拉木鼓节”、“取新火节”、“修水节”等等, 其中“新米节”是佤族人民为了庆祝每年稻谷丰收, 祭祀祖先岩林和谷物的活动, 人们这天会身穿节日的盛装, 载歌载舞, 到处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同时举行丰富的文艺活动。佤历“格瑞月” (相当于公历十二月) , 是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活动的时节。在节日的头一天, 头人和“魔巴” (祭司) 带人乘黑夜里赶到预先选定的高大红毛树前, 举行祭祀 (献祭、驱魔、诵经念咒祈祷) 之后, 祭司挥斧砍下, 然后其他人连夜把这棵树砍倒, 捡了三块石头放在树桩上, 意为给树鬼的买树线。然后根据所需木鼓大小尺寸的滚筒截断树干, 凿出鼓耳, 系上藤条。第二天清晨, 全寨男女青年及老幼身穿盛装, 上山拉木鼓。“魔巴”右手举起树枝, 领唱“拉木鼓”歌, 指挥人人协调动作。人们在经过木鼓的地板上撒水酒, 拉木鼓的人一面拉, 一面歌舞, 其他人或欢呼呐喊, 或送酒送饭。把木鼓毛坯拉到寨门外停放两三天, 祭司杀鸡祭奠, 然后拉到木鼓房边场地上, 让木工建造。这一天的拉木鼓, 男女同拉, 互相挤在一块儿, 据说是谈恋爱的好机遇。一边拉, 一边歌舞、逗趣, 要闹很久。木鼓做好试敲令人满意, 人们把它带进木鼓房后, 又一次狂欢, 人们合着鼓点, 跳起粗豪的木鼓舞。祭祀性舞蹈在佤族也非常盛行, 如“木鼓舞”它与整个木鼓祭祀活动室紧密联系在一起, 木鼓被佤族认为是通天通神之物, 敲木鼓、拉木鼓, 都被认为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 伴随着一整套祭祀活动, 用歌舞来表现敬畏祈祷之情, 既可娱“神”, 又能娱己, 让佤族人民在精神上得到寄托与满足。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区, 有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原始民族, 但也是迁徙来到云南, 氐羌族群、百越族群、百濮族群、苗瑶族群, 而佤族属于百濮族群, 有刚中带柔的民族性格, 在舞蹈中也体现了刚柔并济的风格。佤族先民大多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传一代, 用肢体语言、生动形象的舞蹈流传下来, 人人参与其中, 与木鼓相结合, 增添了多彩的艺术形式。在云南各民族的舞蹈中, 通常一个或几个典型动作特征就能让观众辨别出是哪一个民族的舞蹈, 这也就成为优秀作品的成功关键, 其次通过用舞蹈艺术手段来揭示本民族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文明……

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 云南省文化厅举办了全省农民文艺汇演, 此时神秘的木鼓走出佤山, 第一次登上舞台, 让人们眼前为之一亮, 近百支木鼓从舞台经过, 豪迈的佤族男女在边敲木鼓边舞蹈中展现在观众面前, 歌颂了民族精神, 热情豪迈, 实如佤族大地的鼓声中走向太阳、走向希望。以前的木鼓是放在木鼓房里, 由祭司来打,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生产、生活的发展和提高, 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 佤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木鼓被搬上了舞台, 人人都可以打, 舞蹈也加工了有较多的动作、舞姿、再配音乐, 把人们带入到苍茫而沸腾的佤山, 体现了“木鼓响是山寨兴旺的象征”。从砍头祭谷到成为舞台上的艺术瑰宝, 走向世界, 受到中外观众的欢迎我们应该去思考、去研究。首先传统文化是珍宝, 是先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一成不变, 它必然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民族的舞蹈更是如此, 长期以来很多民族舞蹈从民间走到了舞台上, 让人们了解各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与美感价值所在, 如《孔雀舞》《荷花舞》《铜鼓舞》等等, 都是在民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们现在常说原生态, 按照我的理解, 原生态的舞蹈是指在民间, 在各地区生态环境下流传的舞蹈, 但也必须要经过演员和编导家的艺术加工, 整理, 方能走上舞台, 走向世界。

云南五十余年的舞蹈创作, 编导们在绞尽脑汁的想法设法的再能保留住本民族的风格特点的同时进行创新, 具有时代感, 佤族男子群舞《阿佤》并没有拘泥于佤族舞蹈动律特点的完整呈现, 而是把作为文化层面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从审美的角度加工、提炼、升华为艺术层面的民族舞蹈, 这就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少数民族舞蹈表现形式, 也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现在已经是21世纪, 有许多编导家在对原生态民族舞蹈进行改编时, 在继承与创作、保存和发展、古老的民间舞与现代的审美需求所结合的形势下, 应要对本民族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探究, 整个民族舞蹈伴随着整个民族走过了千百年, 它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必然源远流长, 决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肢体动作, 这就要求我们编导家了解其中的民族学、民俗学、历史等内容, 这样编出来的作品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又不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拉木鼓》舞中, 反映了人民求生存求发展的顽强拼搏精神和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向往。佤族是一个具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明显落后习俗的舞蹈, 我们更多的要去认真的进行分析, 去不断创新, 沿着其自身规律去发展去提高, 然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而今的阿佤山, 人人都意气奋发地建设着美好的家园, 而体态蛙式特征, 韵律有的动作重拍向上, 有的则向下的特征等让人们更加丰富、充实, 在舞蹈中让我感受到了佤族人民热情、豪放、奔放、豪迈、粗犷, 生机勃勃, 颇具感染力, 人物的刻画与个性特征都十分突出、鲜明, 这正是佤族舞蹈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刘金吾.中国民族舞蹈与稻作文化[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2]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临沧市文化局.云南佤族民间舞蹈[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

[4]陈美含.西盟佤族木鼓舞的文化变迁[D].云南艺术学院, 2013.

舞蹈编导创作初探 第2篇

【关键词】舞蹈编导 编导创作 独创性 可变性 具象性 创作思维体系

一、舞蹈编导含义及其先决条件

舞蹈编导,即舞蹈作品的编创者和导演。由于必须同时担当编创者和导演的双重角色,因而也就决定了其职能的高难度、高要求,而绝非每个人都能胜任之。要成为一个舞蹈编导,我认为其先决条件有两个:

首先,前提必须是一个舞者,即从事过舞蹈训练和学习,掌握一定舞蹈知识与技能的个体,而且这个舞者还要有坚实的舞蹈基础。我们知道,舞蹈是一门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简而言之),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肢体语言表达能力的人能胜任编导这一项工作。而只有切身地贴近舞蹈,进行大量的舞蹈实践,掌握丰富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才能具备驾驭舞蹈,进行舞蹈编创的能力。

其次,能够融入生活,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将为舞蹈编导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艺术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任何艺术就会变得虚无和空洞。作为编导,要善于用舞蹈专业的眼光观察、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寻找一切可能,发现美,提炼美,从而基于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与人们产生共鸣,其创作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二、舞蹈编导创作的特性及要求

新时期,舞蹈事业迅速发展,舞蹈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新变化和新特点。“桃李杯”、“荷花奖”、“全国舞蹈大赛”、“CCTV电视舞蹈大赛”等轮番上演,而各路优秀的编导和优秀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总结其现象,我们得出舞蹈编导创作的以下几个特性:

1.独创性

我们知道,舞蹈艺术要寻求新的生命力和长久的发展,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要求我们站在继承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舞蹈文化,不断挖掘、总结,并使之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固本强基,做到有新突破,新创造。

独创,也就是要寻求“个性”、“与众不同”。古人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情,我想作为编导也要有“舞不惊人死不休”的精气。不拘泥于老套,标新立异,有“亮点”的作品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秦俑魂》是陈维亚的创作当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在惊叹舞蹈演员黄豆豆精湛技艺的同时,更折服于编导的出其不意和巧妙构思。其开场采用舞蹈演员藏身于秦俑的雕塑当中,一下就把观众带到了特定的时代和环境。随着音乐的进入,雕塑破裂,给人产生秦俑复活的错觉,从而很好的诠释出舞蹈的一个“魂”字……当然,编导要做到创新、标新立异并非轻而易举,没有长期的创作实践积累和巨大的努力付出是做不到的。

2.可变性

创作强调的是一个“变”字,“穷极则变,变则通”。有很多初学编导创作的人都有一种困惑就是出动作难问题,而且动作和动作之间缺少联系。实则上他们就是没能抓住这个“变”。以编导技法的运用为例: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把大量不相干的动作堆砌到一起,而是通过改变原有动作的时间、空间、力度等,使之产生发展变化,从而动作变得丰富了,其内在联系还是依然清晰可见。

谈到创作的可变性,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灵活性。灵活、巧妙、多变地使用道具将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新颖的感觉,为作品增色不少。《扇舞丹青》作品中对扇子的运用可谓达到了极致。舞者运用古典舞中绕、翻、甩、转、抛、旋、拧、撩、云、盘、点等多种技法,时开时合,时正握,时反握,让扇子的舞动产生了最大可能。作为舞蹈编导我们就要在创作过程中要不断探索道具运用新方法,新变化。

3.具象性

舞蹈创作要有具象性,就是指编导对舞蹈形象的准确把握,无论是刻画人物,还是模仿实物,以及表达情感都应清晰、明确,切忌模糊。

在平时的舞蹈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舞者在台上一气狂舞,整个舞蹈充斥着动作,尽显其技术奇能。一路舞下来,观者却不知所舞为何?其实要做到具象,我们可以通过化妆、服装和道具等来塑造,但从舞蹈本体来说,要尽可能用肢体动作来表达,即从动作入手。《中国妈妈》的编导在作品中用了一个“身体前倾,同时双手轮流向下抓,起身收回腰际”的动作,并把这个动作贯穿作品始终,其清晰准确地表现了一个在田间辛勤劳作拔玉米的母亲形象。也正是类似大量的表象性的动作在该作品中呈现,整个舞蹈形象才更加突

出,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才更加准确。

三、舞蹈编导的创作思维体系

创作思维也就是创作方法。每个编导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会使用自己特定的创作方法,形成一定的思维体系。根据其文化程度、情感经历以及创作习惯等因素,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体系:动作思维体系和语言文字思维体系。

动作思维体系指的是以动作先行,通过对动作的发展变化,运用时间、空间、力度、以及解构、重构等技法,形成特定的舞段或小品,然后再赋予其思想内涵和情感,相互融合后形成完整的作品。

语言文字思维体系指的是从主题思想出发,确立基本的感情基调,选取具有表现意义的动作或动机,再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含义进行发展变化,形成整体的动作结构,以至于作品结构。

根据两者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动作思维体系,还是语言文字思维体系都是编导创作的有效方法,只是它们的切入点不同。动作思维体系是以动作为核心的体系,即先有动作,后有主题;而语言文字思维体系则以作品的思想含义为核心,即先有内容,后有动作。通过观察研究,长期以动作思维体系创作的编导能在动作的创新,技术技法的运用上获得更多的进步,而长期以语言文字思维体系创作的编导则注重文化知识的熏陶,对作品的宏观把握较强。因而,编导如果能够把这两种体系进行很好的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将给自己的创作之路开辟更新的天地。

四、编导创作与教学

编导创作和编导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编导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基本的编舞能力,即形成一定的创作思维,掌握一定的技术技法,也就是学习掌握已经经过提炼、总结后的知识体系;而编导创作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打破常规,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发展、新突破,最后之于作品的呈现。由此可见,教学是基本,创作是动力源泉;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地进行创作,而创作则是用来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两者相辅相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也不断增加,我们的编导创作与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舞蹈编导课程,加强舞蹈编创人才的培养。这种对舞蹈编导学科的重视必将促进舞蹈编导教学体系的发展完善,必将给舞蹈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带来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让我们共同展望舞蹈编导创作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流变[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

[2]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舞蹈创作探究 第3篇

《新媒体舞蹈概论》一书是顺应新媒体艺术环境下舞蹈教学观念创新及舞蹈艺术创作方法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而编写的。此书为当代艺术管理类书籍,它是由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的硕士生导师张朝霞教授,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此书总结了新媒体舞蹈所涉及的语境、创作、谱系及技法等多方面知识,它视角独特、理念新颖、内容丰富,从发展、管理等角度入手,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舞蹈教科书及舞蹈创作技巧指导的工具书。

一、引领了新媒体艺术环境下教学方式及创作技巧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艺术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艺术具有了网络虚拟性与数字性等新媒体特征。在新媒体时代,我们面对的艺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舞蹈艺术也走进创新时期,正以崭新的面貌迈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舞蹈艺术彻底脱离了古老的艺木表现形式,它在传统舞蹈艺术为根基的前提下,广泛吸收各门类新兴艺术的特征,舞蹈艺术彻底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它的印象,突破了实体场景的限制,也不只凭借肢体动作来表达舞者的内心世界,而是在将科技成果融入舞蹈的基础上,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其具有更强烈舞蹈的内涵及情感表达方式,视觉效果更强烈,并且以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达到更完美的艺术效果。在舞蹈艺术步入多元化、科技化发展的时代,其创作技巧自然也具有多维性及互动性等特点。随之而来的舞蹈教育及舞蹈创作自然也需要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及创作方式融入多元化因素,培养新时代舞蹈人才。

新媒体舞蹈,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所表达的并非先验论,而是用舞蹈的形式来描述现实,从而来传达知识。舞蹈创作过程中体现了互动性,换言之,实质为通过编导的思维,使意识物质化的一种过程,它超越了舞蹈。由于编导对这种体现新媒体特色的舞蹈作品没有足够认识,同时大众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传统内容已满足不了大众对舞蹈艺术越来越高的审美要求,因此舞蹈作品必须运用新型创作方式来进行创作。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家更要具备全新观念。意识以思维方式为基础,编导所具有的创作意识决定了舞蹈创作的模式,传统创作凭编导个人感觉来引导创作,观众的审美影响着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在舞蹈编排与创作的过程当中,逐渐脱离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变为集观赏、互动等多维一体的形式。舞蹈家的创作已经开始走立体化的思维路线。

传统舞蹈是在劳动中创造的,它通常是人们对大自然万物的模仿,然后用舞蹈的形式体现出来,或者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及劳动中对情感的提炼,再用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升华。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也开始出现,众多之前人类所无法完成的舞蹈动作,都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实现,许多传统舞蹈做不到的事情,今天在新媒体舞蹈中均可以实现,因此新媒体创建了一个新的舞蹈模式。

空间限制了传统舞台的发展,而有了新媒体技术,这个限制被现代舞台所打破,使舞台形式越来越趋向多维、立体的发展方向,LED屏幕的使用,多通道音频、虚拟成像等科技成果的运用,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的虚拟世界。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突破了以往对舞蹈的感觉,其主要表现在“三面墙”的运用,使空间无限扩大化,创造了一个越来越多样化的虚拟空间,空间的超越及交互,使观众在这特殊的再现空间中,获得以往传统模式中所没有的审美体验。

新媒体环境下创作与排练的舞蹈作品,已经逐渐脱离了陈旧的、固有的文本叙事与描述手段。更多地选择了软件所呈现出的虚拟成像效果及动作捕捉效果来进行舞蹈编排,因此使得舞者在舞蹈中的参与程度降低,甚至可以达到不直接安排演员的神奇艺术表达形式。表演者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因此,科技作品成为未来舞蹈发展的全新方向。《新媒体舞蹈概论》一书对新媒体舞蹈创作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均有一定的研究。

二、新媒体艺术环境下的舞蹈审美理念

舞蹈艺术本身就来自生活,它既反映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也满足了人们强烈的审美需求。我们处于日新月异的社会,新媒体艺术带来了舞蹈艺术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因为艺术必然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也必然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果的集成,舞蹈所传承下来的美学理念、创作方法与传输形式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技术给舞蹈创作及传播带来了无限的拓展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艺术的不断创新,科技和艺术的结合成为舞蹈发展的新方向,而舞蹈自身的创新也在不断进行,传统的艺术也必然会接受新理念,吸收新知识。当时代继续发展,新媒体舞蹈艺术也必然会随之产生更大的改变,舞蹈情感不再依赖其概念进行表达,而是通过感觉,媒介已逐渐感性化,越来越呈现思想媒介的特点。

《新媒体舞蹈概论》一书从一个崭新的视角阐述了舞蹈艺术的这个变化。此书引导我们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欣赏舞蹈艺术,尤其是引导我们欣赏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艺术。这无异于给舞蹈引进了新的教学理论与方式。

人的审美观通常反映出极其复杂的状况,并且呈现出多层结构的特点,人们关于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结构,大体而言,可以将其区分成感知和理性。其审美结构实质上是基于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呈现出的特点,例如心理学、生理学等。人们的意识通常情况下取决于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人们意识的变化。因此,了解并掌握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结构及其特点的舞蹈,通过互动能够达到最有效果的审美体验。对新媒体而言,舞蹈艺术的审美也取决于审美主体与对象。舞蹈只有在审美对象的特征比较出众时,才会引起审美主体的格外关注,从而导致审美主体的兴奋,也因此而形成审美体验。只有审美主体自身的不断发展与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审美素质,也只有抱着积极的态度与内涵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来感受,才能形成最好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新媒体舞蹈艺术以及其他艺术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创作和审美。创作质量影响着审美的效果,艺术因为审美而存在,关于审美的问题,艺术创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新媒体舞蹈概论》一书在此方面均以新颖的视角予以阐述。

三、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及学术研究价值

《新媒体舞蹈概论》一书使我们对新媒体舞蹈艺术不再陌生,使我们认识了舞蹈家族的新成员。新媒体舞蹈艺术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新媒体舞蹈艺术在高科技环境下诞生并发展,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是采用新媒体艺术为载体,对舞蹈艺术的传播提供更多形式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舞蹈的特点最显著地体现在“新”上,技术新、理念新、载体新,是全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的舞蹈艺术的核心是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创新了相关的概念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现代性、灵活性和交叉性等。

舞蹈创作:追求现代意识 第4篇

关键词:舞蹈创作;现代意识

【作者简介】

丁雪芹: (1975--)女,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编导毕业, 1993年-2008年在三明市歌舞团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舞蹈家协会会员、三明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十佳健身小姐和福建省健身小姐冠军,三明市第九批市管拔尖人才。目前供职于三明市艺术馆。研究方向:舞蹈创作;理论;实践

舞蹈是表现人体美的一门艺术,素以人体动作为表现载体,讲究的是形体、动作、线条、姿态等无声的美,是一种将创作者的美学思维通过演员的表演,呈现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再现形式,也是人体及其生理、心理交互作用、动作及其时空力交相辉映的艺术产物。因此,美是舞蹈的本质,任何背离美学思维的舞蹈创作都无法体现舞蹈的基本品格和艺术功能。如今,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多种多样的舞蹈表现形式大量涌入我国,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因此受到巨大影响和强烈冲击,尤其是在舞蹈创作上,这种影响和冲击更为突出。而纵观我国现代舞蹈创作近年来的总体发展趋势,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在艺术创作中,其美学追求、价值取向、艺术表现形式,紧扣时代脉搏,力求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相吻合,在多元文化并置和多层文化需求的氛围中,呈现出舞蹈创作多维拓展的趋势。这表明,现代舞蹈创作的任何类别,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都必须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反映时代风貌。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好的艺术作品,才能使人们觉得好看爱看,并从中感受到舞蹈独有的魅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那么,在现代舞蹈创作中,如何体现舞蹈的现代意识,创造出一个真正能给人以艺术吸引力、感染力的舞蹈作品呢?本文力求针对现代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着重论述现代舞蹈创作中如何体现现代意识的问题。

1.舞蹈创作“现代意识”的主要特征

舞蹈创作的“现代意识”是指,舞蹈编创者在舞蹈编创中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是用现时代的眼光感觉、思维现实生活心理过程的总和。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决定舞蹈编创者艺术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1舞蹈创作现代意识的时代性

我们所说的现代舞蹈是指现(当)代人创作的、有别于传统舞的新的舞蹈,它包括舞蹈分类学上的现代舞,也包括大量的新创作的当代舞,还包括现代人创作的“古典舞”。舞蹈创作的现代意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受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舞蹈创作的现代意识也随之不断提高。为创作出能够反映现时代人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所悟所感,反映时代发展轨迹的好作品,在舞蹈编创中,舞蹈的编创者必须用时代的目光来认识现实生活,挖掘现实生活的真善美,抨击假丑恶,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因此,舞蹈创作的现代意识是现时代的产物,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2舞蹈创作现代意识的相对性

传统与现代是人类社会永远需要面对的一对矛盾,也是理论上永远不会完结的话题。古典与现代、传统与现代都是一个时间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古典在当时都是现代的,而现代人创作的作品经过若干年后也会被后人当作古典。最耐人寻味的是现代舞,它从诞生到发展至今仅仅百年,有的却已成古典,被人称作是“古典现代舞”。可见,每一时代艺术的发展实际上都是承前启后的,任何一种艺术成就的产生都不是完全抛开旧的传统而凭空出现,即不可能在彻底抛弃旧传统后在一张白纸上产生。就现代舞蹈创作而言,现代舞蹈创作也是在保持旧传统的某些精华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包括用现代人的审美观点、艺术表现形式而创作的传统舞蹈作品,还包括用现代人的视觉角度对传统舞蹈艺术进行的“现代化”改编。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现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意识不是绝对的“现代”,在保持必备的时代性的同时,又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1.3舞蹈创作现代意识的开拓性

勇于“否定” ,敢于“创新”是舞蹈创作的内在动力。被称为“现代舞之母”的美国著名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在当时以芭蕾为主要表现形式、并具主导地位的历史环境下,以自身深刻的舞蹈体验、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针对芭蕾舞违反自然的动作,矫揉造作、毫无生命力的表演,脱离现实专以仙女王子之类表现仙凡恋、人鬼情等现象,毫不留情地喊出了“反叛”的口号,并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建立了现代舞体系,像一枚“响雷”,惊醒了舞坛。开创了现代舞蹈发展的历史先河。实践证明,她的“创新”具有跨时代的历史意义。如今,邓肯时代虽然过去了近百年,但她对舞蹈艺术的大胆创新精神,却一直激励后人,激励着当今舞蹈编创者们开拓进取,推动舞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和源泉。那么现代舞蹈的生命力也同样源于创新,众多优秀舞蹈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无一不是编创者别具匠心开拓性创作的结果。现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意识也就被赋予开拓性的色彩。

2.舞蹈创作为什么要具有现代意识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舞蹈作为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作为现实生活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的发展要相对滞后于现实生活的发展。而时代却强烈要求和呼唤不断产生新的艺术作品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舞蹈编创者必须具有很高艺术修养和素质,具有对现实生活敏锐的洞悉力,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超前思维,引领时代潮流。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最准的表现形式创造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深刻社会意义的优秀舞蹈作品。这就好比各种媒体、杂志以及梯形舞台上所展示的现代时装设计作品,虽然从首次发布到真正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着装,有相当一段时期的接受和适应过程,但是现实证明绝大部分的“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那种“习以为常”、“露胳膊露腿有伤风化”的年代早已成为了永久的历史,吊带、超短裙甚至透视装已经成为了现时代的着装主流,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天生的黑发也变成了“七彩的世界”。如果没有设计大师们艺术技能上超凡的素养,审美追求上敏锐的洞悉力,就不会有今天多彩的时装世界。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都是相同的,舞蹈创作也要遵循这一发展规律,要求编创者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创作出洋溢着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不具现代意识的现代舞蹈创作,在发展上将失去动力和源泉。现实生活中无数符合观众审美意识,震撼人心的优秀舞蹈作品,无不渗透着编创者浓厚的现代意识。

3.舞蹈创作中如何体现现代意识

3.1从作品的表现形式上体现现代意识,把握当代舞蹈文化的审美契合点

舞蹈的表现形式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时刻把握当代人对舞蹈文化追求的审美契合点,它既要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又要能够敏锐反映现时代的审美意识,使其艺术呈现方式独到新颖,不仅是属于舞蹈所特有,而且是属于作者表现之独创。一个完美的舞蹈总善于抓住观众的心理,努力开拓舞蹈篇幅,进行多端变化的舞蹈表现,从而感染人、震撼人。比如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中国古典舞蹈《踏歌》,作者构思匠心独运,形象新鲜。舞蹈中大量运用一群少女的顺拐动作(顺手顺脚),是那样地纯朴,新颖。作品给观众传达的审美信息,不仅仅是肢体语言,而且是在美的流动中体味到生命的萌动,似乎是少女们摆脱了严冬的困扰,在春风中苏醒,在春风中荡漾,融入春风,一种不可遏止的生机意蕴。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古代民俗的一个景象,作品刻画了少女们惬意的情感,在这一情感基础上,却能引起联想,而正是这种联想,激活了人们审美感受的深度,并且也丰富了作品,多层面展示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生活角度。这一作品之所以如此成功,正是因为编创者紧紧抓住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把握了当代舞蹈文化的审美契合点,使得作品与广大观众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3.2从作品的内容上体现现代意识,以丰富深刻的内涵引起观众的共鸣

舞蹈创作的价值领域是审美活动,而这种审美活动是编导与观众的对话,是在舞蹈与观赏者相互交流的形式中完成的。只有真正切入到人的生命精神状态之中,准确地把握并开掘人的深层心理变化,深刻地呈现出人的特定生存状态的舞蹈作品才能真正引起观众的共鸣。由于社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审美角度又各不相同,客观上就必然要求要创作出多种多样的文艺作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精神需求。虽然,如今的舞蹈已逐步打破了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界限,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理调节剂,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身心活动,不再是仅供观赏的“贵族艺术”。但就其艺术价值和未来发展而言,在内容上,舞蹈创作的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舞蹈创作的“本体”和“纯舞性”,以及着重开掘“人性”舞蹈上。

所谓“纯舞性”就是指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志、情感和个性无法用语言说清楚,只能用舞者的肢体、以其流动的线条和结构在舞的过程中表达。当舞蹈创作向“本体”回归的同时,必然引起传统舞蹈动作的某种程度的变形。它似乎不像原来的样子,失去了所谓“原汁原味”,但它更具有舞蹈特性,更具有艺术性,也更具有现代审美意识。如此注重“本体”和“纯舞性”的舞蹈,才真正现出自己应有的华彩。

而吴珍艳的现代舞《也许要飞翔》在开掘“人性”舞蹈的创作上,追求的则是一种能够感动人的情感形式,作品注入了编创者自己的个人感受、体验,表达了对时间流逝过程的主观感受,这恰恰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这种源自生活的哲思,是创作者独特的生命感悟。这种体验与感悟,在舞蹈作品中以精美的意象、造型和流畅的线条加以表达,使舞蹈进入到一种“纯舞性”的艺术阶段。从已享誉全国的《也许要飞翔》、《胭脂扣》、《只是舞蹈而已》等等,到刚刚由万素老师指导的、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02级现代舞编导班创作的《农民报告·城市滋味》,这类作品举不胜举。可见,当今的舞蹈编创者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叙述故事、摹仿自然或塑造典型人物,而是更深层地追求表达人内心的灵动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即“人性”舞蹈创作的开掘。这些都是舞蹈创作现代意识的具体体现。

3.3从作品编创手法上体现现代意识,提高作品审美效应

作为舞蹈创作者,在创作中不但要做到本体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要打破惯性思维,最大限度地丰富编舞手法。西方的芭蕾舞传入中国后,逐渐打破了中国传统审美对圆形美的追求,使人们的审美意识走向了多样化。那么,舞蹈创作多样化的编舞手法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因此,一些更加新颖的编舞手法不断被挖掘出来。比如,1994年万素老师编创的《扇妞》就突破了传统的编舞手法。该作品以无音乐形式与观众见面,在舞蹈中,呼吸声和扇子开合声互相交错,形成了另一种音乐形式。这种大胆尝试已不再像以往那样,根据音乐去理解舞蹈和猜测舞蹈作品的内涵,预期动作的发展和变化,而是先创作主干动作和结构作品,然后再配制音乐,让音乐只起背景和烘托气氛的作用。这时,人们关注的已不再是音乐的节奏,而是舞蹈本身的节奏。有些舞蹈动作甚至可以不合音乐节奏。这样一来,舞蹈可以摆脱音乐的限制,编创和表演过程就更加自由,更加富于变化。同时,在编创手法上该作品还打破了以往秧歌舞蹈动作的原始规范,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尽可能将动作幅度加大,表现出现代人对自由的追求。这种编创手法使作品多彩多姿,出人意料,取得非常好的审美效应。

4.结论

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了舞蹈编创的现代意识问题。舞蹈创作的现代意识问题,一直是舞蹈界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本文仅仅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一点粗浅认识,尚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影响,世界文化在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作用下,也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趋同性,这是一种客观趋势。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理所当然地变成了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隔离和封闭,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拒绝与世界文化交融,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中国舞蹈的编创正是在这种大趋势下,在迎接挑战和表现主体个性的过程中,向世人呈现出自己的现代审美意识。这种现代审美意识,正是中国舞蹈编创走向世界、与异域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基础。只有走向世界,拥有现代审美意识,才能最好地保持具有深层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这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舞者的艺术使命。因此,在当今舞蹈审美多维拓展中,作为基层的舞蹈创作者,应该加深对舞蹈创作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和提高舞蹈创作的现代意识,批判地继承传统的舞蹈文化,开拓地发展现代舞蹈文化,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不断创作出真正具有当代审美文化品格的优秀舞蹈作品。(作者系福建省三明市艺术馆副馆长)

参考文献

[1]林君恒.当代舞蹈美学.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

[2]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1998

群众舞蹈创作与专业舞蹈创作的区别 第5篇

关键词:舞蹈创作,艺术魅力,美学情感

一、舞蹈创作灵感的本质内涵

舞蹈源于生活, 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艺术, 其本质已经说明了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因此, 舞蹈创作势必会与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紧扣舞蹈创作的基本技法, 掌握正确的创作经验, 抓住舞蹈艺术表现魅力的根本, 并且通过不断的组织与探索, 势必会有更多的舞蹈作品闻名于世。

二、群众舞蹈与专业舞蹈创作的特点差异

(一) 群体性差异。群众舞蹈针对的群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舞蹈的娱乐人群来源于各行各业, 不论及其生活状况以及社会背景, 每一个人都有参与进来的权利。无论是妇孺老幼, 还是达官贵人, 大家都能够平等享有舞蹈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譬如广场舞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因此, 在群众舞蹈进行创作时, 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 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要符合群众的需求。

然而, 专业舞蹈立足于培养出为国效力的技术型人才, 培养后备教育力量, 维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传播与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由此看来, 专业舞蹈的针对群体主要是舞蹈实践型人才, 参与人员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专业舞蹈知识, 还要具有较为完善的表演经验以及肢体协调能力, 继而对于舞者要求十分严格。所以, 在进行专业舞蹈创作过程中, 就要率先考虑到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不仅要达到国家舞蹈规范的标准, 还要保证每一个参与人员都能够较为顺畅的完成拟定动作。因此, 就针对群体方面, 群众舞蹈创作与专业舞蹈创作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 规范性差异。群众舞蹈主要是锻炼身体, 并没有严格的规范性动作, 人们群众在运动过程中, 不需要具备高超的舞蹈表演技巧, 也不需要懂得太多的专业舞蹈知识, 只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用肢体表现出来, 广大群众乐在其中, 享受舞蹈所带来的乐趣。因此, 在群众舞蹈创作过程中, 要遵循“娱乐为民, 健康利民”的宗旨, 创作一些简单、直接、怡情怡性、娱乐性强的舞蹈, 从而保证新作品能够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 较为容易打动人心, 便于被人民群众接受。而专业舞蹈对舞者的整体规范程度要求较高, 需要经过专人进行培训, 不仅需要舞者具备浓厚的专业舞蹈知识, 还要能够较为流畅地完成规范动作。因此, 在专业舞蹈创作过程中, 要首先依照国家舞蹈艺术规范的既定政策, 保证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符合国际化标准;其次, 要规范舞蹈作品的美感与观赏价值, 使其在表演过程中, 能够充分展现出美学效果, 给人以一种视觉冲击, 继而塑造艺术魅力, 并且在人们心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最后, 要规范舞蹈作品的传承性, 其表现为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并且通过人们的不断感悟、理解去深化舞蹈所展现出来的魅力, 从而为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 美感性的差异。群众舞蹈在美感方面并没有严格的要求, 只是按照自身的意向进行情感抒发。因此, 在创作过程中, 要着重考虑作品的实用性, 同时也要关注各地区的风土人情, 描绘出当下社会主义时代新风貌, 从而在舞蹈中展现出时代美学特点。

而专业舞蹈在美学要求上恰巧与群众舞蹈相反, 舞者必须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在观众眼前。因此, 在创作专业舞蹈作品过程中, 要紧扣肢体语言艺术的魅力, 抓住各个动作所要表达出来的内涵, 使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将自身的感情元素注入到作品之中, 在观赏者面前塑造出美学效果, 从而达到使观众印象深刻以及在舞蹈中有所感悟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 群众舞蹈与专业舞蹈创作在情感上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三、总结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肢体艺术的综合体, 无论是群众舞蹈创作, 还是专业舞蹈创作, 其本质都是为了构建出一定的舞蹈形象, 创作出优秀且耐人寻味的舞蹈作品。此外, 二者在表演过程中, 都在为人民群众展现出一系列精神风貌、道德情感、人格魅力等特性, 人们能够在舞蹈作品中找到共鸣, 并且升华自身的人格魅力。现阶段群众舞蹈与专业舞蹈在创作上仍存在一定的区别, 因此, 明晰二者的差异所在, 能够有效促进彼此发展, 互相借鉴各自的优势, 为创作出经典作品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许锐.从技法到审美的舞蹈创作[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 (3) .

[2]姜涛.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 2009 (5) .

舞蹈创作中主题选择的创作取向 第6篇

舞蹈主题的选择往往取决于舞蹈创作者对生活、社会、自然的关注角度,同时也反映着舞蹈创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舞蹈主题的选择与诸多因素相关,下面从舞种、舞蹈创作的时代背景、舞蹈的观赏人群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舞种对舞蹈主题选择的影响

每个舞种都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对演员的肢体演绎、音乐服装等的选择也具有差异。古典舞是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从选题、表现形式、动作语言上都有一定的程式性和排他性,追寻一定的审美原则,人物塑造上有传统典型的意义,表达情感上有审美的共性,身体动作语言符合古典舞的审美。因而这类舞蹈在主题选择上就得较为慎重,可以从传统文学著作、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找寻灵感,也可以从生活场景出发进行艺术渲染,但如果表现成极为夸张、躁动的主题就不甚切合了。再如街舞,这类时下极受年轻人喜爱的舞种,多以青春活力、动感时尚为主题,若配以舒缓柔和拘谨考究的古代宫廷风主题,似又有画虎成犬的尴尬。因而在舞蹈主题的选择上一定要结合舞种,进行恰当的考虑,做出适合的选择,才能为进一步的艺术创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舞蹈创作的时代背景对舞蹈主题选择的影响

时代的更迭变化往往会催生出许多新的产物,舞蹈的创作很多时候会顺应一定时期的变化,呈现一定的时代特征主题。从舞蹈出现之初的以求偶为主题的肢体舞动到古时以祭祀活动为主题的舞蹈,再到纪念战争胜利的军旅主题舞蹈以及庆祝节日的欢快自由主题的舞蹈,时代背景总是鲜明而深刻的。抗战时期的舞蹈慷慨激昂、悲愤动容,是对革命烈士的歌颂也对战争胜利的渴望,此时的主题绝不会是闲适轻快的家长里短,也鲜有宁静淡漠的歌颂自然甚至夸张搞笑的轻快喜剧,因为在这样沉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难以出现别样的插曲。在七八十年代,全国大力发展工业建设的背景下,以歌颂劳动人民为主题的舞蹈成为主流。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经济飞跃前进、人们个人素质日渐提升的今天,舞蹈主题的选择更加的多远和开放,但积极向上、更具深层寓意的舞蹈主题成为更多舞蹈创作者的选择。舞蹈创作的主题离不开时代的环境背景,切合时代、内涵深刻是作品得以传世必备的条件。

(三)舞蹈的观赏人群对舞蹈主题选择的影响

舞蹈作为一种强烈、直观的艺术演绎形式,在舞蹈创作者和舞蹈观赏者之间形成对话和思想交流。不同的观赏者对舞蹈的内容有着不同的期待和倾向。面向少年儿童的舞蹈演出往往是从小朋友感兴趣的视角出发,结合童话故事、动画作品、奇幻探险等内容,围绕积极阳光、快乐轻松的基调进行舞蹈主题的选择及创作,如果在儿童舞蹈演出剧场出现激烈的打斗或性感的舞蹈,相信小朋友不喜欢、家长也会极为反感、舞蹈的编导也会受到指责。在以老年观众为主要观赏群体的舞蹈演出中,舞蹈的表演主题往往要从生活、自然出发,舞蹈的表现形式大都舒缓优美,此时,表现街头风格的动作激烈的舞蹈就往往不被老年人认可和欢迎了。不同的民族或国家往往有自身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如回族是禁止提到猪的,如果面对回族的观众表现自然、动物等为主题的舞蹈时,提到了这类动物,则是这类观众很大的不敬。

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对美的认知及生活的感悟是不同的,只有投其所好,选择适当的舞蹈主题和演绎风格,才可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达到舞蹈创作惠民优民的目的。

二、舞蹈主题选择的主要来源

(一)直接来源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主题的选择往往也取自日常生活。生活是灵感萌发的沃土,身边的各类新闻事件,如人物事迹、自然现象、奇闻异事等都可以作为主题选择的方向,它们或关于情感、或关于技术、或关于幻想、或关于灾难,通过筛选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以及情感的融入、场景的深化、艺术的再加工,是体现舞蹈独特的美丽和吸引性的重要方式。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家杨丽萍女士通过对孔雀惟妙惟肖的舞蹈艺术化创作,为我国舞蹈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张艺谋导演创作的“印象刘三姐”,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漓江山水风情的提取、加工和再创作打造出了饱受盛誉的地方舞蹈名片。

(二)间接来源

舞蹈主题的间接来源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文字、音乐、美术作品及戏曲影视。首先是文字类,包括了小说、诗词、名著、传说等;音乐类包括中西经典歌曲作品、弦乐乐曲、钢琴曲等;美术类包括绘画、雕刻、泥塑、壁画等;戏曲影视包括电影电视作品、地方戏曲、话剧小品等。这些方面都有可待进一步挖掘和深入的可能,从这些作品中提取所需进行进一步的创作,是提高舞蹈创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舞蹈主题彰显的重要手段。

舞蹈创作中主题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舞蹈作品的成败,得到较优的主题并非易事,往往需要舞蹈创作者花费极大的心血来寻找和感悟,这也跟舞蹈创作者的自身修养紧密相关,舞蹈创作者在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对舞蹈创作的艺术水平,这样才能不断创造出好的艺术。好的作品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择优而取之,方可觅得良品。

摘要:舞蹈是源于生活、显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人类艺术的产物,舞蹈的创作使舞蹈得以呈现,舞蹈的主题又使舞蹈内涵和灵魂得以凸显。好的舞蹈主题的选择是创作出舞蹈精品的重要步骤,从哪些方面来进行主题选择,创作取向对舞蹈的主体选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本文思考和探讨的方面。

关键词:舞蹈,创作,主题选择,艺术呈现

参考文献

[1]哲他,张思颖.论舞蹈编创中主题动作的形成及运用[J].音乐与舞蹈学学术论坛.

[2]王诗云.从作品“十娘尘缘”解析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不似之似”[D].北京舞蹈学院,2014.

舞蹈创作探究 第7篇

一、舞蹈运动的舞蹈空间特征分析

舞蹈空间有内外两层含义:其一是内空间, 即舞蹈空间是以人体为结构内容的空间;其二是外空间, 即以人体外部的结构为空间。舞蹈作为一门空间艺术, 是存在并体现于视觉空间的艺术, 舞蹈因此也被称为空间艺术, 这就需要舞蹈的编创不仅要注重对形态内空间结构的理解, 而且还要着力于对物态外空间的把握。

舞蹈空间的特征如下:

(1) 对舞蹈空间的理解是多视角的。舞蹈空间不仅存在抽象的空间形象, 而且还由舞蹈观看者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及其综合作用来共同决定舞蹈空间的构成。例如, 观众在整个舞蹈表演过程中看到的舞台场景和形象就是舞台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此外, 舞蹈空间的体现主要取决于舞蹈编导的自身意图以及对编导技术手段的运用。

(2) 舞蹈编导要深入理解“空间调度特征”的深刻内涵, 即舞蹈编导要通过跳舞者的运动方向、跳舞者的位移变化以及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特征与静态特征来开展工作。空间调度尽管千变万化, 但由于它要通过运动位置和方向变动来实现, 因此仍然有很强的规律可循, 如横向、纵向、斜向、环形、上下等空间调度。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 在考虑空间调度形式的时候, 要遵循局部应服从整体的原则, 即要将空间调度形式和舞蹈表演的整个场面相结合。

二、舞蹈编导需要深刻理解舞蹈空间

1. 对真实空间的理解

从实际情况来看, 观众通过舞台画面感受到的舞者的活动空间都是真实的物质空间, 也就是舞蹈表演过程中各种类型人物个体以及个体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所依附的物质空间环境, 具体包括天然的自然景观和人为建筑的空间总体这两大部分, 上述元素不仅是形成心理空间、心灵空间的载体, 而且也能够通过衬托舞蹈人物思想、性格等特征来引发矛盾冲突, 体现出美学意义, 当物质空间的建构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舞蹈编导就应该要求舞者注意“无界”与“无限”的区别, 前者属于延展关系, 而后者属于度量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 空间是一个广阔无界的三维概念, 舞蹈动作不仅可以通过空间来传达和扩充观众的感官认知, 而且舞者的身体在探索物体的可能位置时也离不开空间的支持。因此, 舞蹈编导要从上述用途中不断加强对舞蹈物质空间的理解, 并且, 舞蹈物质空间的无限性决定了舞蹈编导对于舞蹈真实空间的探索的无止境。

2. 对虚幻空间的理解

“虚幻”是人们通过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感觉、知觉、情绪体验以及其他相关心理元素。虚幻空间是指因观众的情感动因而形成的空间形象, 即反映人内心活动的形象空间。

具体而言, 虚幻空间要求舞蹈动作空间和舞台的整体环境氛围有机融合, 并通过跳舞者舞蹈过程中的空间变化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空间形象, 由此形成特定的舞蹈造型风格或特定的象征意义。

此外, 由于虚幻空间会随着人的情绪结构、动作运动规律等的变化而形成多种不同的造型形态, 因此这也正是舞蹈编导在今后需要重点突破的地方, 同时还能够以此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舞蹈观众对舞蹈艺术审美的实际心理需求。

舞蹈的内容需要通过以人物为主体来表现, 由于不同跳舞者对同一舞蹈作品本身的理解以及对舞台空间环境的运用都有所不同, 由此形成的思维内容也各有差别, 因此, 舞蹈编导如何能够使舞者通过深入研究、并对心理空间的造型以及舞蹈动作的特点规律进行深入体会和探索, 是提高我国当代舞蹈编导工作水准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从舞蹈编导的指导层面来看, 首先要让舞蹈练习者深刻理解虚幻空间在舞蹈中的重要功能是用来揭示、体现人物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变化的抽象空间, 因此就要以舞蹈动作为基础, 并由此具体到舞蹈练习者内心和情感层面的真与假、正与邪、美与丑、善与恶等具体内容的表达。同时还要密切结合人类的实际生活来分析。

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皆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格, 因此, 舞蹈编导工作一定要密切结合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通过对此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研究来发掘和提炼对人物心灵具有强大表现张力的优秀素材, 由此不断总结并最终形成丰富的舞蹈动作以及典型的造型, 通过对虚幻空间的理解来形成有血有肉的舞蹈作品, 从而对观众形成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三、舞蹈编导创作过程中的重点问题

1. 对空间的灵活运用

舞蹈编导要以舞蹈动作创造为脉络来反映现实, 这就需要具备极强的洞察力。舞蹈空间中不仅隐含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动感因素, 同时还具备一种历久弥新的奇妙光彩, 因此, 对于舞蹈空间的运用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真实与虚幻相伴生, 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脉络的持续发展过程。

舞蹈编导在日常指导过程与创作过程中既要全神贯注, 又要保持适当的度, 可看作是对传统和叛逆的有机结合, 当养成了良好的创作空间思维之后, 舞蹈编导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编排方式都有可能被夸大或缩小, 舞蹈的动作与造型也不再受限于仅仅关注与具体和抽象之间的区别。舞蹈编导在舞蹈的实际编导过程中, 要想培养舞蹈练习者对空间的有效运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数次的练习, 每一次练习都是人心智活动的自我冲击和反馈过程。

空间无所不在, 它接受转化空间性的选择, 且具有扩张性, 由此体现出舞蹈创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活动, 对空间的良好把握还能避免舞蹈编导和舞蹈练习者陷入约定俗成的、固有的造型表达困境中, 通过可挖掘和动态调整的方式来表达出舞蹈编导的思想轨迹, 并通过舞蹈演员的熟练表演得以充分展示。

在实践过程中, 舞蹈编导对于空间运用具有二重性, 既是随机和混乱的, 又体现出一定的秩序。例如, 舞蹈中“重构”和“拆解”这一对概念就非常类似于舞蹈动作的“放松”与“收缩”这一对概念, “放松”对跳舞者在同一空间意识中回归自然形态提出了要求, 是在纵深的感知中探索;而收缩则对跳舞者身体的某一分解动作进行前后左右或平行移动, 并由此让身体形成重叠压缩状态提出了要求, 同时也可把“收缩”看作是试图用人的意识来突破空间定义上的限制的过程。还需要注意的是, 舞蹈编导过程是一个创造和发展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第一, 从智力方面来看, 舞蹈编导不仅需要具备足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还要具备很强的逻辑思辨能力;第二, 从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来看, 舞蹈编导更需要持续培养舞者丰富的情感、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意志以及鲜明的个性, 这些都是重要的非智力支撑要件;第三, 舞蹈编导既要具备对社会文化生活的良好洞察力和深切感悟, 又要具备能够有效协同舞台音乐、灯光、舞美、服装道具等因素, 并通过空间动作来提高上述社会文化扩张力和表现力的能力, 因此, 舞蹈编导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这一过程中, 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变化都足以对整个舞蹈作品的成功或失败产生重大影响, 这就需要舞蹈编导要在必要的时候要摆脱以往对细节的关注, 而从宏观上对整个舞蹈过程进行有效掌控, 让整个舞蹈过程从原有的无序状态过渡到有序状态, 以此在有限的时空状态中创造出意蕴深厚的舞蹈作品。

2. 创作过程中激发灵感的方式

(1) 仿生模仿激发式。就舞蹈编导在舞蹈创新发展过程而言, 仿生模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指以动物的本能、植物的功能为模仿对象, 并由此进行舞蹈编导创作灵感激发方式的一种方法。

从实际的舞蹈作品来看, 无论是赵明的《无言的战友》、张继刚的《野斑马》, 还是王勇、陈惠芬的《藏羚羊》, 或是杨丽萍的《雀之灵》都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 这就说明舞蹈编导能够从对生物的模仿中受到启发, 并以此不断激发出舞蹈创作的灵感。

(2) 变化模仿激发式。变化模仿是舞蹈编导创作过程中灵感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吕艺生在《舞蹈家:智能结构的选择》一文中认为, “模仿力对一切人来说都是缺少不了的”, 历史上许多着名的文艺家都采用过这种有效的方式, 例如莎士比亚作品的许多成功剧本都完美地吸取和发挥了前人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从现实生活中来看, 人类从降生之日开始, 除了先天的生理躯体功能之外, 一切后天的本领都是从模仿开始, 人类进入成熟期之后有了能动意识, 模仿也就随之产生, 人们之间就开始互相模仿。

尽管创造力是舞蹈艺术的最高成就标志, 但对于舞蹈练习者来说, 创造力不可能凭空产生, 而是要以模仿为基础和起点, 因此模仿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由此进一步可知, 激发舞蹈编导创作灵感的总体路径是模仿—创新—再模仿—再创新。

(3) 逆向思维激发式。逆向思维是指从逆序的角度把看问题的方式或角度进行转变, 从而获得新的启发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创作过程中, 舞蹈编导往往习惯于遵从前人已形成模式化了的传统编舞方法, 在固化的顺向思维中自然也就无法创新, 此时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来激发出舞蹈编导对舞蹈创作的灵感。尽管逆向思维非常难以把握, 但一旦得到成功运用, 舞蹈编导将能够从中激发出巨大的灵感。

参考文献

[1] (美) 乔纳森卡勒.论解构[M].陆扬译.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 1998.

[2]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浅论舞蹈鉴赏与舞蹈创作的关系 第8篇

关键词:舞蹈鉴赏,舞蹈创作,舞蹈教育

舞蹈鉴赏借由不同的鉴赏形式,能有效提升艺术审美水平,可以说舞蹈鉴赏是舞蹈教育的最根本,在鉴赏陶冶的过程中能让人的舞蹈德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让审美品质和艺术理论水平都得到巩固和弘扬,舞蹈鉴赏将德育的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人接受,是一种美的教育,是实现道德的修炼和素质的回归的良好的方式。

一切都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追求人性的本真,追求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在这个方面,舞蹈鉴赏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优势。诚然,任何艺术都是讲求感情的抒发和宣泄,但舞蹈艺术的感情却可以通过用最强烈最纯粹的肢体舞动来表达,给予观赏者最大的心灵震撼。

一、舞蹈鉴赏的意义

(一)有助于舞蹈创作观点更新

对舞蹈的理论研究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舞蹈的独特规律和艺术内涵,这也为舞蹈鉴赏独立于一般美学和舞蹈理论提供了依据。舞蹈鉴赏是舞蹈创作特有的教育课程,其教育体系的构架和内容对舞蹈创作非常重要,其鉴赏内容形式多样,涉及范围广泛,扩展鉴赏宽度和深度,可以促进舞蹈创作更加系统化。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更新自身创作观点,与时代同步,这一点通过舞蹈鉴赏可以有效保持和发展。

(二)有效提高审美感受力

先天赋予和后天塑造同时影响着人类性格的塑造过程,这是一个长时间、多元素的综合影响过程。所以说,舞蹈鉴赏能帮助观赏者形成基本的审美感受力。其次,通过舞蹈鉴赏课程进行一定程度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对于舞蹈各方面的系统化鉴赏教育。在舞蹈鉴赏过程中,形体技术教学只是一个方面,最容易以及最先应该发展的还是舞蹈鉴赏能力。在很多高校中开设舞蹈鉴赏课程,对于帮助人们建立对于音乐及舞蹈的热爱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尤其是针对幼儿,通过舞蹈鉴赏能能为孩子从小培养起基本的审美能力,对于发展孩子对舞蹈想象、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对幼儿早期音乐审美的培养,是新时期舞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教育方式,使孩子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得以全方位的提高。

二、舞蹈鉴赏和舞蹈创作之间的关系

(一)舞蹈鉴赏是舞蹈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目前的舞蹈教材中,不管是内容还是编排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舞蹈鉴赏的意义没有突显出来。一方面,有些舞蹈编写能力很强的人,不具备足够的舞蹈鉴赏水平,因此,他们编撰的教材偏向基本理论,没有把舞蹈鉴赏作为舞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舞蹈鉴赏课实践起来只是形式;而有些教学鉴赏水平很高的人,却存在编写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将自身鉴赏经验和理论知识严谨、科学地编写出来,造成舞蹈鉴赏教材内容不够理想,加上一些编排上的问题,许多舞蹈鉴赏教材都难以负荷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使用者的水平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有些使用者本身对舞蹈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难以发现舞蹈教材中存在的漏洞。

(二)舞蹈鉴赏的积累是舞蹈创作的素材

舞蹈的美在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塑造饱满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所以,在舞蹈鉴赏其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总而言之,通过鉴赏可以获知只有表现得恰如其分,才能被真正称为美的作品。舞蹈鉴赏和其他教育相同,都是讲究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来让其学习客观规律知识以及从中体会到人类纯粹的情感之美。哲学教育中说,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因此舞蹈鉴赏也需要时刻随着时代的步伐做出改变,并通过教育积累及实践来验证这种变化。通过无声的舞姿来展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用真情去唤醒人类对于美的本能追求。换句话说,如果舞蹈鉴赏脱离了教师心中的情感的表达,那么就会显得枯燥无味,也会丧失其独有的艺术特点。通过声音和肢体动作等多样元素的有机组合,唤醒人们对于本性的认知,对于美的本质的探求,渲染出一种追求真情感、真行为、真性情的本真氛围。

(三)舞蹈鉴赏可以激发舞蹈创作的想象力

舞蹈鉴赏的核心是感情世界的教育,是人性的交流,是通过表演者的表演让观众的心灵世界得到净化和升华。从现实社会中的嘈杂环境中把人们的心灵脱离出来,抛却功利,抛却欲望,一切都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追求人性的本真,追求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在舞蹈鉴赏中所获得知识或灵感,本着本真心态充分的展开想象力。在这个方面,舞蹈鉴赏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优势。诚然,任何艺术都是讲求感情的抒发和宣泄,但舞蹈艺术的感情却可以通过用最强烈最纯粹的肢体舞动来表达,给予观赏者最大的心灵震撼。

三、结语

舞蹈鉴赏要遵循舞蹈教学的客观规律,开发人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逐步学会自如的运用舞蹈知识,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舞蹈教育观念,尊重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才能帮助人们发展德体,丰富情感,实现综合发展,便实现了舞蹈鉴赏教育的基本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茜.艺术与审美升华——浅谈舞蹈艺术中的审美渐变过程[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9.

[2]田培培.中国舞蹈艺术需要与经营联姻[J].舞蹈,2010,10.

[3]龚剑.浅谈对舞蹈艺术特性的认识[J].安徽文学,2007,09.

[4]汪明涛.浅谈舞蹈艺术的意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5.

浅谈校园舞蹈的创作 第9篇

所谓的“校园舞蹈”是一种无创作意识的“创作”体现。它的创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选曲、取材上自由而宽泛,他不拘泥于任何格式和限定,是一种自然的青春的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校园舞蹈是用实践去创造这一定义。它是一种独立一体的,与其它舞种相区别的,若有若无地始终存在于校园的一角,并以其独特的姿态立于校园文化之中。它使人放松,又催人振奋,让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一种过去的寻找回来的世界。

舞蹈创作有专业创作和业余创作两条战线,校园舞蹈属于业余创作,而它的创作主体又是业余舞蹈专业人才的创作。在这一点上它是高层次的。他们的意识是超前的,是相对独立的,必须有一颗“校园人”的心。例如:现在各中高等院校中的师资力量大多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民族学院,获曾受过专业的正规课程训练,她们共同接受过科学的、综合性的舞蹈教育体系,从而使她们毕业后在各自的舞蹈艺术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应用创作上,首先掌握三条编创的基本元素:

a.创作需要灵感。就象牛顿由苹果落地而发现地球引力一样,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更如火花般稍纵即逝。通常许多作品都是由艺术家从某一单纯一闪而过的想法中诞生而来的。

b.动作是舞蹈的骨架。舞蹈是以动作为基本手段,而动作是表现情感的第一信号。如何呈现、选择动作是编创当中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编导专家万素老师的说过:“以一组最简单的动作为基础,在不出现新的动作的基础上千变万化。”这里涉及到处理技术性,动作之间节奏呼吸与停顿,处理好对比关系,处理好轻重缓急,动静结合。在考试课中,有的同学运用了所谓的“技法”,固定的模式反而舍弃原有的精华之处。后来经过老师的启发,例证。我们意识到了技法对每个实例而言,它可以千变万化。一切技法的出现,选择是手段。是为了你要的那个东西而存在,那个存在不是技法本身,是通过技法转化出的容量,这才是技法存在的意义。这是很多人在编舞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我们深深明白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在经验中体会“书本理论”。

c.即兴是产生动作的必要手段。即兴是一种感受,是一种相对超越的自我感受,是一种潜意识的扩大。例如这样一组即兴练习:不是简单的跌倒,而是一种“倾倒”随之顺势落地,借落地的力产生第二次运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要作为“落点”,接触地面,运动方向是全方位的。通过这种即兴练习,可以加强能力,重视了“借力与发力”即身体不同部位的起动,带头的空间变化,从而消失脑中固有的外形。动作的选取重要一环也是“即兴”。因为通过这种从内外化力量,使感性有了认识,再通过理性去整体调整、提高。所以在编舞过程中,常可出现针对性强的“即兴”练习。

创作主体的创作目的是要体现它开阔的思维和逼人的生灵,就是为了体现他们自己――校园人。所以它不能盲目的追求专业性的深沉与抽象。它有自己的独特内容和相应的形式。

校园舞蹈的创作和职业舞蹈的创作不同。表现为创作主体不同,专业舞蹈的创作主体是当前艺术学校专业舞蹈的师资或早已告别舞台的老演员,或在学校学习表演专业的青年教师,擅长创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渗透着个人的世界观,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都是时代、阶级和民族的产物。他们立足于本民族的舞蹈传统,为发展和提高舞蹈事业作出大胆的设想和创造。专业舞蹈的创作题材大多具有典型思想内容,或感人泪下,或激人奋起,他们呼唤时代的最强音,产生强烈的震慑力和穿透力,表达作者的心声,使观众产生共鸣与谐震。

而“校园舞蹈”针对对象顾名思义即为“校园人”。他(她)们的舞蹈基础很浅,身体条件较差。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各种各样的舞蹈文化,提高全面素质。在他们接受舞蹈过程中,从专业训练的角度上去談要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1、如何让他们发挥天性中的舞蹈潜能。2、如何让他们的身体乐感化、舞蹈化。3、如何让他们的舞蹈为他们服务,即自给自足。

校园舞蹈的创作效应和专业舞蹈的创作效应不同。两者的立足点,目的性都不一样。校园舞蹈的创作立足于自由――没有框架,为人接受。自娱――用自己所知的肢体语言去描绘与交待人物关系和每件事,就是表现自己。它寻找一种途径,就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自娱性的,具有浅层审美意味的,能够增进人际感情交流,拓宽人类情感渲泄的途径,弥补现代人的心理缺撼的舞蹈样式。它在表现外在形式上着重共性与个性两种。共性:参与性和普及性。个性:表现一种舞蹈文化的风格。它之所以产生影响还有一个内在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别于专业创作的具有强烈的自娱性,这种自娱性是极为鲜明的审美特征,决定了它在表情上侧重于个体的情感抒发,而不是单纯去引起观众感情的共鸣。校园舞蹈的创作从本质上来讲是“拓宽人类情感渲泄的途径。”所谓情感的渲泄是人类情感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它着重在个体“情感的任意表露”并借此达到恢复心态平衡的目的。它的明显特点在于表露自我,而不要求他人与之共鸣。也正因如此,才得到现代校园人的喜爱,因为这是一个表现自我的时代。正如“校园民谣”的盛行决不是偶然的,它与现代校园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以及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校园民谣与校园舞蹈一样,都是诉说自己的故事。它适应了人类浅层情感的表情需要,以强烈的自娱性和高度的刺激性赢得了“校园人”的爱戴至大众的接受。至今,各院校早已成立自己的舞蹈团,说穿了即:一群舞蹈艺术的爱好者成立了一个能够渲泄自己情感与舒展青春肢体的较好的交流环境。

校园以其特定的文化修养及心理特征,成为社会最敏锐的一角,校园人选择决定他们的舞蹈“性别”,这种“性别”既有时代感又有现实意义,在九十年代二十世纪人文语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分币的两面。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最重要的表现语言即是一个人内心的体验,而非什么正统的艺术素养。这是一种原始、粗糙与直接的方式。呈现在当代人精神世界里那难以名状的情绪及生命状态。懂得这一点对一个艺术者来说极其重要。

舞蹈创作探究 第10篇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不断深入,中国舞蹈也受到西方舞蹈的影响,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舞蹈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新的舞蹈是对旧舞蹈的继承。从现实情况来看,舞蹈的创作变得越来越难,似乎遇到了瓶颈。一些新的舞蹈看起来毫无新意,就是将简单的肢体动作组合起来,看起来十分勉强。为提高舞蹈的新颖,必须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

一、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创作素材

创作员与灵感,灵感来源于生活。作为舞蹈编导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舞蹈素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元素进行加工即可成为新的舞蹈。舞蹈编导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带着观察的眼光,通过舞蹈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点滴。所谓创新就是对生活中的元素进行改编,成为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舞蹈其实就是对生活的缩影,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可以看作是生活中的片段,舞蹈动作跟随时代的发展也意味着人们的生活跟随时代发生变化,因此舞蹈只有通过与时俱进才能被人们所接受,舞蹈只有接近生活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舞蹈编导只有将舞蹈创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舞蹈。

二、将思想与创作进行结合

舞蹈编导的根本任务是创作出符合实际被人们所接受的舞蹈,因此在创作舞蹈时需要将时代思想与舞蹈相结合。舞蹈编导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除结合实际思想外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舞蹈只有在现实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编导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让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并利用自己新的思想结合舞蹈动作。

舞蹈编导在创作以过程中需要多思考、多积累,将自己的思想和和动作进行全方位结合,注重舞蹈动作的创新,在舞蹈中添加一些新的东西。很多舞蹈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不敢进行大胆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如履薄冰。这种思想导致舞蹈的发展受到阻碍。作为舞蹈编导,需要学会将一些奇思妙想应用到舞蹈的创作中,多利用一些别时尚、前卫的想法,舞蹈的主题需要新颖独特,动作上并非越花哨越好,而是要符合主题,保证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不脱离主题。动作亦不可过于单调和大众化,一定要保证舞蹈需要具备足够的感染力,就被语言无法取代的特性。

舞蹈的创作其实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对于舞蹈编导来说,既要保证舞蹈具备足够的感染力与创新力,又要保证不落入形式舞蹈的范畴。将动作与思想进行结合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舞蹈编导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将生活与舞蹈进行结合,因此在思想上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先进性。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对舞蹈的积极性,舞蹈的创作取决于灵感,并非光靠努力就能创作出好的舞蹈,保持一定的积极性是激发灵感的基本条件,也是培养创新思想的前提。

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在思想基础上加上足够的创意,并通过不断的尝试寻找出最佳的动作组合。舞蹈编导工作的创新性是极强的,有时候舞蹈的创作可能是舞蹈编导初期都不曾想到的,因此在表现时具备意想不到的效果。创新是舞蹈创作过程中最难的部分,也是推动舞蹈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综合多重因素进行舞蹈创作

舞蹈的创造不仅仅是动作上的编排,同时也是对与舞蹈相关因素的结合。在舞蹈编排过程中,需要将动作与服装、表情、配乐等进行全方位结合。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时不仅需要有足够的舞蹈功底,还需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舞蹈的表演一般伴随着音乐,通过音乐的衬托,能够帮助观众融入到舞蹈表演中。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过程中需要想想舞蹈表演时的音乐基调,想象舞台场景,配合各个细节进行创作,将舞蹈创作与音乐充分结合,让观众在听觉和视觉上享受舞蹈和音乐带来的冲击。

四、特色的舞蹈效果

与其他传奇感情的介质不同,舞蹈主要通过肢体表现形式来传递艺术,摆脱了音乐通过歌词直述的方式,舞蹈演员在实际表演过程中通过肢体动作与观众产生共鸣。舞蹈编导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需要利用独特的表现手法,留给观众无尽的遐想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舞蹈观众在观看同一个舞蹈时的感想也不尽相同。针对这样的情况,舞蹈编导需要结合人们的这一特性,在进行动作设计时注重舞蹈的表现效果。利用舞蹈演员间不同的队形配合以及舞台绚丽的效果,将整个舞蹈表演的意境营造出来,从舞蹈表演的各个角度融入自己的感情,并在舞台上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五、改变传统舞蹈的表现形式,推陈出新

很多经典歌曲只要改变其唱法,重新编曲配乐就能成为新时代作品,对舞蹈而言也是如此,很多经典的舞蹈由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其实很多舞蹈只要改变其表现形式,使其具备这个时代的思想即可。在传统舞蹈拥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温故而知新,创新的原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通过走出时代的束缚创作出符合时代的舞蹈,通过对经典舞蹈的改变有助于舞蹈编导走出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对自己以后进行舞蹈创作有重要意义,创作的舞蹈具有一定的创新元素,又不脱离这个是时代的主体,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眼光。

结束语:

上一篇:全周期质量控制下一篇:玻璃幕墙的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