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文献信息系统

2024-05-08

标准文献信息系统(精选10篇)

标准文献信息系统 第1篇

关键词:标准文献,信息系统,资源汇交,分布式加工,内容揭示,信息推送,门户网站

1引言

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是“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建设”项目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标准文献资源建设与运行服务的技术保障。在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项目组充分考虑“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标准文献平台”)运行的整体效果,重点进行了平台门户、资源整合与汇交、标准文献分布式加工、标准文献内容揭示、标准信息智能推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接口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保证了标准文献平台标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开展。

2平台门户

标准文献平台门户系统以国家标准馆的标准文献资源为基础,整合了行业、部门与地方资源,构建的是一个资源齐全、信息权威、深度揭示、动态更新、技术先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它的建立满足了政府机关、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和各类企业对标准文献资源开放共享的需求。标准文献平台门户首页如图1所示。

2.1系统特点

2.1.1理念先进。

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资源来自国家、行业、部门和地方各标准化机构。中国国家标准、国内外技术法规全文免费浏览。

2.1.2资源丰富。

涵盖了标准题录、技术法规、期刊专著、图书音像以及标准全文等信息。

2.1.3技术领先。

信息更新快、访问便捷,可承载大量用户同时访问。

2.1.4服务高效。

采用网上订单流程式管理,实现订单当日处理。

2.2重点栏目

2.2.1信息检索。

a.内容丰富。包括标准、期刊、法规、专著与内容揭示等信息。

b.检索方式多样。提供模糊检索、高级检索、中国标准分类和国际标准分类检索。

c.检索条件多样。提供文摘字段、标准全文字段的检索,以实现查全率和查准率。

d.可进行二次检索。

e.检索结果可进行品种聚类实时统计。

f.标准信息自动关联销售原版实体。

2.2.2网上书店。

a.信息实时。实现标准出版社书目信息动态自动发布。

b.检索方式多样。提供精确检索与分类检索。

c.在线订购、实时处理。

d.精品推荐展现,精品书目信息实时维护。

e.提供图书订购或销售排行信息。

2.2.3服务项目。

a.服务范围广泛。提供有效性确认、专题查新、委托检索和标准代译等多种服务项目。

b.可随时在线提交服务订单。

c.可与服务人员进行在线咨询与交流。

2.2.4用户管理。

a.免费注册。可查看并维护个人信息。b.查看个人充值与消费历史。

c.可查看并统计个人订单。

d.可定制并查看推送信息内容。

e.用户在线下载打印购买过的电子版标准,下

载或打印过程中提供电子全文保护技术,在规定时间内多次重复下载或打印同一标准。

2.2.5订单管理。

a.重要客户身份注册、激活与变更。

b.订单流程管理,提供订单接收、任务分发与处理。

c.可进行订单查询与统计。

d.实现用户专署管理。

e.可进行用户委托注册与提交订单。

f.提供自动提醒功能。

2.2.6热点领域门户。

a.实时性、动态性建设。

b.数据资源权威。

c.信息多元化,包括标准、新闻和政策法规。

d.提供重点领域标准信息专题数据检索。

3标准文献信息资源整合与汇交系统

标准文献信息资源整合与汇交系统(以下简称“汇交系统”)实现了资源共建的理念,并在国家级标准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国各行业、部门与地方的特色资源,将资源进行整合,使标准文献平台项目实现了建立资源齐全、信息权威、国家与地方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目的,为满足社会各层面对标准文献信息开放共享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汇交系统包括3个部分:中心节点系统、汇交网站系统和子节点系统。

3.1汇交中心节点系统

3.1.1系统采用C/S架构。

3.1.2提供汇交上传数据的自动格式检验。

3.1.3可制定、派发汇交数据的质保任务。

3.1.4统一管理汇交管理节点和汇交子节点。

3.1.5可灵活配置汇交子节点的汇交数据模板。

3.2汇交网站系统

3.2.1系统采用B/S架构。

3.2.2支持在线方式汇交数据。

3.2.3提供汇交结果查询与统计。

3.2.4汇交管理节点可查看并处理下属子节点的汇交结果。

3.2.5汇交子节点可查看本节点的汇交结果。

3.3汇交子节点系统

3.3.1系统采用C/S架构。

3.3.2可批量和逐条进行标准文献数据录入与更新。

3.3.3提供标准文献电子资源的管理。

3.3.4提供标准文献电子资源的检索。

3.3.5提供自动汇交功能。

4标准文献分布式加工系统

标准文献分布式加工系统(以下简称“分布式加工系统”)是“标准文献共享服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式加工系统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文献资源加工的地域约束,使全国各地方、各行业的专家参与到文献资源的加工过程中,充分发挥专家们的专业特长和智慧,使标准文献共享服务系统中的数据更加专业与权威。

系统包括两个部分:分布式中心系统和专家加工系统。

4.1分布式中心系统

4.1.1系统采用C/S架构。

4.1.2可制定、派发、统计和查询加工任务。

4.1.3可对提交的加工任务进行质量保证。

4.1.4可灵活设置加工模板。

4.2专家加工系统

4.2.1系统采用B/S架构。

4.2.2在线方式进行加工任务的接收、加工和提交。

4.2.3提供文献参考功能。

4.2.4提供全文查看功能。

5标准文献内容揭示系统

标准文献内容揭示系统(以下简称“内容揭示系统”)的建设可实现地方与行业专家对文献资源进行技术指标的深度加工,为高效、快捷、专业的标准信息咨询服务打下了坚实的文献资源基础。

内容揭示系统包括4个部分:内容揭示中心系统、任务分发系统、专家加工系统和检索系统。

5.1内容揭示中心系统

5.1.1系统采用C/S架构。

5.1.2提供标准体例结构和本体词的维护。

5.1.3可制定、派发内容揭示任务。

5.1.4提供内容揭示任务的质量保证。

5.2内容揭示任务分发系统

5.2.1系统采用B/S架构。

5.2.2可在线接收、提交内容揭示任务。

5.2.3提供内容揭示任务检索功能。

5.3内容揭示专家系统

5.3.1系统采用C/S架构。

5.3.2提供深入加工功能。

5.3.3支持文字、图片和表格等多种形式存储。

5.4内容揭示检索系统

5.4.1系统采用B/S架构。

5.4.2检索方式多样。

5.4.3检索范围广泛,准确度高。

6.标准信息智能推送系统

标准信息智能推送系统是以“标准文献共享服务系统”数据库为基础,以标准信息服务门户网站为渠道构建的信息推送系统,实现了为用户提供定向、精确标准信息服务的目标,提高了标准文献的个性化服务水平。

6.1系统特点

6.1.1统一的推送规则库模型。

6.1.2支持定时启动推送。

6.1.3可设置推送计划。

6.1.4支持邮件、手机、网站等多渠道推送途径。

6.2系统功能

6.2.1多种订阅及退订方式。

a.按标准品种和国标分类订阅和退订。

b.按推送清单订阅。

c.按购买历史订阅。

d.用户个性化订阅。

6.2.2推送信息管理。

a.推送信息查询。

b.推送历史信息维护。

6.2.3查询统计。

a.服务人员可查看用户的订阅方式与内容。

b.服务人员可按多种方式对订阅情况进行统计。

7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接口系统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接口系统实现了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到国家标准文献中心门户的单点登录和资源访问对接,使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用户在线访问国家标准文献中心门户的标准信息,通过国家标准文献中心门户对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用户提供服务,满足了标准文献信息开放共享需求。

7.1系统特点

7.1.1数据实时、动态和快速检索。

a.实时远程接口对接访问。

b.实现快速检索。

c.采用XML格式进行数据交互。

d.数据进行加密传递。

7.1.2系统间无障碍访问。

a.实现单点登录。

b.采用安全的访问认证技术。

c.记录用户访问历史信息。

7.1.3跨平台提供服务。

a.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用户能享受国家标准文献中心门户D类用户的所有服务(包含信息推送)等。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第2篇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SIMS)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 是一个由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的用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 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二、发展历程

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企业当前运行的数据进行处理来获得有关信息,以控制企业的行为;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数据及相应的模型,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能从全局目标出发,对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予以辅助。从工业发达国家来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至1965年)单项数据处理阶段,也称电子数据处理(EDP)阶段。这是电子计算机在管理领域应用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当时计算机硬、软件的限制,数据处理的性质只是使用计算机代替人的手工劳动,进行简单的单项数据处理工作,如计算工资、数据统计、报表登记、编制计划等。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集中式的批处理。

第二阶段:(1965年至1970年)综合数据处理阶段,也称事务处理系统(TPS)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硬、软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用户的分时系统,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对某一个管理子系统的控制,并具有一定的反馈功能。如库存管理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等。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已发展为面向终端的联机实时处理。

第三阶段:(1970年至今)管理信息系统(MIS)阶段。这个阶段是在企业中全面的使用计算机把各种管理子系统的功能集中起来,构成了计算机化的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即现代管理信息系统。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组成分布式处理系统。它的特点是使用数据库和分时处理的计算机网络,并充分利用运筹学等数学方法,实现了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

现阶段学校学生信息管理是学校教务管理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和基础。现在我国的大中小学校档案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纸介质的基础上,这样的机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模式下利用人工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效率底,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更不便于查找,更新,维护等。诸如这些情况,令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信息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也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 使用日趋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来实现学生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易修改、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数据处理快捷、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便于打印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用计算机制作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Internet网及时的向学生的家长传递该生在校的最新成绩,有助于学校与家长的信息互动,为更好地把握学校的教育方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学籍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成绩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报表功能。具体系统功能需求描述如下:

1.学籍信息管理

通过这一模块,可以实现学生基本情况的添加、删除、更新。还能查询各个学生的情况,姓名、家庭电话、家庭住址、学号等各个消息。还能修改个人密码。2 班级信息管理

实现班级的添加、删除、更新。查询班级的所在系别,辅导员等。

3课程信息管理

每个学期都会增加一些新的科目,通过本模块可以轻松的添加以及更新课程。可以根据学期条件或者班级条件的选择,也可根据课程名、课程号或者班级的选择,并对值的输入,可以看到数据集中显示符合条件的课程数据信息,而且可以根据教工的修改要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的操作。

该项管理对课程的属性进行了具体化的分类,比如可以分辨是考试科还是考察课,而且根据条件的选择大大得提高了对各学期课程数据的记录操作,很大得帮助了教工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4成绩信息管理

本模块实现了成绩的输入、删除、更新。还能查询到平均成绩以及单科最高最低成绩以及个人成绩。把成绩统计这个繁琐的工作简单化,为学生成绩的管理方面提高工作效率。

5系统管理

因为本系统是供多人一起使用的,必须对某一些人进行限制。于是设置了管理员,非管理员只能进行查询操作,不能进行更改。

6报表功能:根据学生成绩自动生成成绩报表打印

四、选题的意义

21世纪全球信息电子化的潮流势不可挡,计算机渗入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它的广泛应用给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升学率普遍提高,各类大专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管理,所涉及到的信息量之大,数据之繁琐,可以想像用手工对这些数据进行操作有多么的复杂与繁琐,因此自动化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五、开发工具

1、C#拥有C/C++的强大功能以及Visual Basic简易使用的特性,是第一个组件导向的程序语言,和C++与Java一样亦为对象导向(object-oriented)程序语言。C#拥有简洁的语法、精心地面向对象设计、与Web的紧密结合、完整的安全性与错误处理、版本处理技术、灵活性与兼容性。

2.数据库:Access

Access 是关系数据库开发工具,数据库能汇集各种信息以供查询、存储和检索。Access 的优点在于它能使用数据表示图或自定义窗体收集信息。数据表示图提供了一种类似于 Excel 的电子表格,可以使数据库一目了然。另外,Access 允许创建自定义报表用于打印或输出数据库中的信息。Access也提供了数据存储库,可以使用桌面数据库文件把数据库文件置于网络文件服务器,与其他网络用户共享数据库。Access 是一种关系数据库工具,关系数据库是已开发的最通用的数据库之一。Access 多用于中小型企业来设计中小型数据库,一般的学校教务系统的数据库用Access 来设计完全能达到要求。由于考虑到本系统是应用在单机系统上,只建立起一个数据库。

六、结论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其他系统提供学生的基本信息,同时它也需要如教学管理系统提供课程设置数据等。这些系统在具体应用中构成一个大系统,相互调用对方的数据。

而学生信息管理的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能够为高校学生信息管理提供一种更加高效,实用的管理手段,为学生信息的存储,统计,分析,交流提供一种更加快捷,安全的信息平台.并且能够减少大量的人工操作,以及在人工操作中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数据错误,保证学生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管理人员能够轻松,正确无误地完成各项工作,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七、参考文献

1.c#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精选,明日科技,张跃廷,韩阳、张宏宇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2.c#2.0实用开发详解,丁士峰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3、丁宝康:《数据库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4、c#程序设计,杜四春,银红霞,蔡立军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c#程序设计实用教材,唐耀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NET框架精髓》,王敏之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

标准文献信息系统 第3篇

关键词:党校系统;数字化;整合资源;网络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G25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73-03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全球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图书馆从过去的具有分散性、单一性、封闭性的传统图书馆,发展成为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即数字图书馆。它使图书馆的工作环境和职能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信息运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整个图书馆事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给传统图书馆的运营模式带来了质的变革。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指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院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发挥天津市党校系统信息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针对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如何使党校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并进行整合,建立起具有党校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平台,从而提高全市干部的综合素质服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网络平台的发展状况

据新华社报道,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各类图书馆在网络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发、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如今,一个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一)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络平台的发展状况概述

“十一五”以来,公共图书馆通过实施县级图书馆建设、县级图书馆修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重点文化工程,使各地公共图书馆服务设施不断改善,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不断增加,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队伍素质稳步提高,社会效益明显增强,公共图书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的良好发展局面。设施网络日趋完善,设施网络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此外,我国各级政府将数字图书馆建设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目前已建设了一批省、市、县级数字图书馆,以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支持,以在互联网上发布的网站作为服务平台,以馆藏数字资源作为基础,以超越一定地域的网络读者群作为服务对象,将整合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该网络平台为区域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书馆服务。

(二)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络平台的发展状况概述

高等学校图书馆担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是高等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全国性的面对高校师生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是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了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与此同时,各省级高校也相继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起了自己的“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本地区高校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信息服务。

(三)我国其他系统的图书馆网络平台的发展状况概述

中国科学院建设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科技部建立了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部队系统等也建设了自己系统的数字图书馆,已基本形成行业数字图书馆系统,使得上述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得以通过自己建立的网络平台为本系统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

(四)党校系统的图书馆网络平台的发展现状

党校图书馆主要为党校学员和教学、科研服务。党校特色是党校系统图书馆相对于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军队图书馆系统,以及其他专业图书馆系统而言的。建设党校特色的网络平台,就是要为党校系统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党的干部教育服务、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

随着我国其他系统图书馆网络平台建设的初具规模,以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契机,通过整合资源,紧密围绕“三大文库”建设,正在搭建全国党校系统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平台。同时各省级党校也相继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共享平台,逐步形成以中央党校网络平台为核心的全国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体系。

二、建立天津市党校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平台的重要意义

(一)党校、行政学院、干部院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

党校图书馆是党校的文献信息管理部门和知识服务保障部门,其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平是党校教育事业总体状况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不仅与党校的发展相适应,而且与党的、国家的、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党校在培养干部的同时,还承担着党政决策咨询和思想理论建设的任务。党校图书馆更多地还是为党政干部队伍的建设服务,主要面向来党校进修、培训、学习的各级领导干部、各类学员。今天的党校学员,通过驾驭知识信息,提升信息素养,明天有可能走上行政领导岗位从事党政决策工作。这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党和国家未来的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二)我市党校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天津市党校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平台,是把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重点,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重要任务,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和各方面能力。党校图书馆只有适应党校教育的任务、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加快现代化建设和改进信息化服务,才能生存下去。

而如何通过整合一个地区党校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地区核心党校数字图书馆为中心,通过网络传输等现代化手段,将本系统、本地区和相关行业的有关干部教育培训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传播到每个基层党校,乃至每个基层党组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整合天津市党校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内容

(一)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和全市党校系统信息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以市委党校和全市73所基层党校的近200万特色数字图书资源,4000余种数字期刊资源,以及4万余种报告、讲座、精品课堂、内部资料性、纪实性视频资源等为重点;通过有效地整合200余万册纸质图书、千余种内部纸质资料,以及各地区、各系统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等,将其数字化。

同时结合《全国党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规划》的精神,借以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库、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库、中国国情与地方志文库等“三大文库”建设,搭建全国党校系统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平台为契机,将中央党校和其他省级党校的相关数字资源列入其中,逐步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信息资源库。

(二)建设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天津市党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文献信息资源平台

1.通过调查研究,对全市党校系统文献信息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作用情况进行摸底。

2.以市委党校数字图书馆为中心,通过网络传输等现代化手段,对全市党校系统(含73所区、县、委、局、总公司大企业和高等院校党校)、兄弟党校(含中央党校和其他省级党校的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公共图书馆、部分大学、相关科研院所和我校即将推出的“干部学习网”的各种与干部教育培训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

3.将数字化的相关文献资源,经由网络(安全模式)等形式,按照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特点,通过党校系统的网络平台按需传送至全市73所党校,充分发挥党校文献信息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

4.创造条件使上述文献资源,经由特定的网络平台逐步覆盖全市各级党校和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实现资源共享,以使具有党校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为推动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保障、信息支撑和知识支持。

四、天津市党校系统文献信息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作用的现状

(一)所拥有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型和数量

以我市73所基层党校为例,拥有纸质图书164.7万册;报刊4368种;内部刊物51种;本地区(系统)特色纸质资源95种;数字资源51种(有重复),;自建数据库20个;本地区(系统)特色数字资源66种;视听类资源31859种;特色服务项目10个。

(二)文献信息资源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我市73所基层党校拥有一支160余人的文献信息队伍,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占97%;拥有高级职称的占25%;其专业年限在10年以上的占了一半以上。

(三)不同类型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服务现状

在我市这73所基层党校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服务中,区县党校有18所,较好地发挥了培训各级党务和行政领导干部的职能;而各行业党校是将干部的党性教育和行政能力的提高与其系统业务培训交叉进行。

五、天津市党校系统文献信息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不平衡,捕捉信息资源的视野不够开拓

由于地区、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不同地区、行业对党校文献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同,使党校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效率、模式与机制、知识扩散的路径、影响因素、保障体系等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尤其是部分行业党校,由于机构的频繁调整,使得队伍的不够稳定,从而造成了捕捉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视野无从开阔。

(二)文献信息资源队伍建设相关素质亟待提高

在目前党校系统文献信息队伍中,特别是在高学历人员中,从事本专业的年限普遍偏短;而高职称的人员中,一般年龄普遍偏大;虽然这支队伍中的知识面较广,包括了哲学等社会科学专业,但是在图书馆学、信息管理、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人员相对匮乏,对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制约。

(三)对基层干部日常教育的覆盖能力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

在相对发达地区和行业,部分党校已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传递,一些党校通过内部网络对本地区本系统将经过系统筛选的有关干部教育培训的有关信息资源,虽然覆盖或部分覆盖到所辖地区和系统,但是其内容相对匮乏,形式相对单一。而大部分党校还没有形成相对的覆盖能力,甚至没有经费、资源和人力来保证这项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以使这项重大的工程得以实施。

六、充分发挥天津市党校系统文献信息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作用的对策

(一)全面整合全市党校系统的信息资源

共享兄弟党校、公共图书馆、部分高校和其他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一个基于网络的干部教育培训的文献信息资源平台。

(二)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文献信息资源库

包括“专题库”、“案例库”、“课题库”、“政策库”、“知识库”等;拟开辟“科学理论武装”、“市情与发展战略”、“经济理论”、“社会热点”、“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领导能力”、“党性修养”、“人文历史”、“心理健康”、“高层声音”、“咨政名言”、“党史今日”“理论热点”、“专家问答”、“好书共赏”等栏目。

(三)不断提高文献信息队伍专业素养

作为党校文献信息工作者除了要具备图书馆馆员所具备的一般素质外,要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具有高度的党性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敏锐感;要使之成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使之成为传播人类文明、科学知识的先行者。

要形成本系统的专业业务培训机制,通过专题培训和定点指导等方法,使每个基层党校的至少有一名文献信息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独立掌握计算机和捕捉现代化信息的能力。

(四)运用网络传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传递,实现资源共享

以市委党校图书馆为中心,以73所基层党校为支点,运用网络传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传递,实现资源共享,逐步覆盖全市各级党校和基层单位。

按照中央的部署,“党校、行政学院、干部院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而在党校教学科研是基础,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是基础的基础。而如何使党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充分发挥文献信息传播的桥梁作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作为省级党校肩负着指导下级党校的神圣使命,尤其是作为省级党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更要在干部教育培训的宏大的系统工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中枢作用,通过整合全市党校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市委党校数字图书馆为中心,通过网络传输等现代化手段,努力将本系统(含全国党校)、本地区(含公共图书馆)和相关行业(含大学图书馆和市委相关单位)的有关干部教育培训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传播到每个基层党校,乃至每个基层单位,为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庞桂香,增强党校图书馆的“网上服务职能”[N].学习时报,2010-12-27.

[2]周和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在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的主旨报告[EB/OL].新华网,[2011-10-26].

[3]百科名片——数字图书馆,http://baike.baidu.com/view/8181.

htm,2012-02-06.

[4]朱满良.党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5).

[5]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情况及“十二五”发展目标[EB/OL].http://kejiao.cntv.cn/program/tushuguan/20111024/100278.shtml.

[6]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EB/OL].http://project.calis.edu.cn/calisnew/calis_index.asp?fid=1&class=1.

[7]徐伟新,加强合作与交流推进党校信息化和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在华东地区党校行政学院信息化和图书馆合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ccps.gov.cn/syzblm-

广西标准文献馆信息化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标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标准馆,数字标准馆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以及标准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标准文献的日益增多,标准文献的资源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文献早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标准文献信息作为重要战略资源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为了满足知识经济的需求,进一步把国家标准馆广西分馆文献信息管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国家标准馆广西分馆(简称广西分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为全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政府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标准技术服务。

1 标准文献的定义

标准文献是记录标准化活动、知识与成果等的各种载体。狭义的标准文献主要是指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及其他类似文件所组成的一种特殊文献体系。广义的标准文献是指标准化领域中使用的各种文献的统称,不仅包括标准、规范、标准汇编等,还包括标准化法规、标准分类资料、标准检索工具、标准化期刊、标准化专著、标准化手册、标准化工作文件、标准化会议文件等。

标准文献是开展标准化工作、质量工作的物质基础和依据,也是重要的科技文献,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科技文献,它是直接指导现代化生产建设、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技术文件。

2 标准文献资源馆藏概况

国家标准馆广西分馆作为广西境内标准资料的业务归口单位,既是广西地区标准文献资料的收藏中心,也是集标准情报分析、研究和标准信息报道、检索于一体的服务中心。标准文献馆具有标准文献馆藏品种齐全、标准文献加工能力强、服务手段相对先进及标准搜集渠道畅通等优势,现有馆藏部分的主要品种包括国家标准4类、行业标准38类、国外标准8类及广西地方标准4类。同时,收集、整理、翻译了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国家的标准,数字化加工电子版近1万个,充分发挥了文献信息知识资源在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发展中的“耳目、尖兵、参谋、创新”作用。

3 现状分析

3.1 标准文献信息资源拥有状况

标准文献信息资源是指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经济标准及其他具有标准性质的文件所组成的一种特种文献,是标准文献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广大用户从中获取有效标准信息的主要来源。目前,全世界已有各种标准1 000多种、80多万件,但是广西分馆收藏的国内标准和国外标准品种不全,例如66个行业仅收集了43个行业制定的标准,国外标准仅收集了20个世界各国的国家标准,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发达体的标准收录较少或没有收录,标准化会议资料和技术报告几乎没有收藏。

3.2 标准文献数据库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标准文献信息资源的总量有较大幅度提升,2010年广西分馆利用信息化手段,自主研发了广西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和东盟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两大平台,为社会各界提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外标准的文本信息及全方位的标准技术服务,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分馆标准信息资源建设仍然存在数据库少、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服务发展较差、标准文献资源不够丰富等问题。

3.3 标准文献服务现状

标准文献信息服务是联系标准信息资源和用户之间的纽带或桥梁,是利用标准信息资源工作的各种功能和手段,将标准信息资源传递给用户的过程。广西分馆目前的标准文献服务形式主要有标准文献借阅、咨询、定题、翻译、发行等。针对当前纸质文献较多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创新服务形式和方法,比如编制企业标准、跟踪客户标准、综合分析对比标准文献数据、翻译国外标准、实现文献数字信息化等。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标准文献服务,进而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特别是基于信息化条件下如何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是一个为适应当前发展而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4 目前标准文献信息存在的问题

4.1 标准信息资源的布局不够合理

目前,广西分馆的标准信息资源收藏量已有相当的规模,但仍存在标准信息资源重复收藏与遗漏共存的现象,像常用的国外八大标准(ISO、IEC、ANSI、ASTM、BS,NF、DIN、JIS),许多标准文献信息服务机构都有收藏;对于有些标准,用户需求并不少,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国家标准,还有国内、国际上的一些专业团体(学会,协会)标准,而国际、发达国家的专业标准由于渠道不畅通、收集困难、价格高等原因几乎没有收藏,出现了收藏种类集中、覆盖面不广、信息系统不兼容等问题,造成许多用户常常找不到真正需要的标准文献。为此,国家层面须统筹规划、积极协调各省标准化机构,使标准信息资源的收藏在全国有一个整体的战略布局。

4.2 标准信息服务人员水平有限

长期以来,广西分馆标准信息服务规模小,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最近几年才慢慢形成。部分标准信息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滞后,现代化服务意识不强,制约着标准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存在专业知识结构老龄化,信息技术知识和小语种人才缺乏等现象。此外,服务手段单一,针对服务人员的培训不多,深层次服务支撑不足。

4.3 标准信息加工与服务技术落后

信息技术正在整体换代,内容开发已从传统的信息存储和检索向高精度检索、多媒体内容存储和检索、文本挖掘和识别、知识发现、信息内容可视化、概念词库、知识搜索引擎、语音识别等领域发展,同时也在向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比如标准中引用专利、国内外标准具体指标比对分析等。而广西分馆的信息检索目前仍以文本信息为主,信息服务基本处于以“标准文献资源”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标准信息化加工和服务技术落后,未能发挥互联网互联互通的快速传播和共享作用,造成服务能力和水平受限。因此,主动地、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将标准文献信息推荐给用户,变“用户找标准”为“标准找用户”,成为标准文献工作领域的新方向。

4.4 网络媒体宣传不够,文献机构被动服务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没有针对特定群体和客户做好文献服务的宣传工作,一方面仍然靠传统的宣传方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互联网信息工具的广泛性和及时性;另一方面,多数仍靠客户找上门,被动提供服务,这使得大批潜在客户对文献提供者了解甚少,服务范围受限。因此,应对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媒体为自己做好适度适当宣传。

5 加快标准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如何将标准文献工作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目前比较好的方式是建立数字标准馆。数字标准馆是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传播网络化、文献信息中心虚拟化、文献信息工作产业化、文献信息人员专家化和文献信息提供智能化的一个综合性的标准信息资源中心。数字标准馆的特点是简便、快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电脑终端可以连接网络,就能获取信息,客户能以最简捷的方式获取最丰富、最有价值的标准信息资料。而标准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广西分馆要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快速、高效的建设目标,就必须走特色化、节约化的道路,在每个建设环节注重实用、节约资源的原则,加快广西分馆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5.1 确定统一、系统的规范体系

数字标准馆作为基于网络环境提供数字化标准信息资源和服务的系统机制,需要建立和遵循关于数字化加工、资源描述、资源组织、资源互操作和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保证资源和服务的使用性、操作性、持续性和安全性。随着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方式的丰富,数字标准馆系统正走向开放、集成并与其他数字信息系统灵活融合的发展阶段,因此数字化标准文献管理标准化非常必要,同时也是实现网络化、信息共享的基础条件。标准文献信息的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必须重视其立法工作,依法解决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因此,在网络信息立法方面应依据国家制定的有关规定,做适当的修订,例如建立网络信息保护体系,只有建立和健全网络信息保护体系,数字化标准文献信息才能真正实现共享。

5.2 继续推进数字标准馆信息化建设,提供标准化个性化服务

信息服务是数字标准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用户满意程度及标准信息资源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衡量数字标准馆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长期的文献资源建设,广西分馆已拥有了丰富的馆藏资源,将其转化为数字化信息资源是该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现有资源中提取核心技术指标和要求形成数据库,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检索服务。该模式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

(1)第一步是构建用户信息库。广西分馆的标准信息服务人员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用户行为或让用户填写相关注册信息等方法采集、了解用户信息和兴趣,并建立相应的用户信息库,个性化定制内容,系统将用户定制的内容生成用户档案并保存到用户信息库。

(2)第二步是搜索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根据用户信息库中的信息,按用户特定需求在网络中进行标准文献资源搜索,将结果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并整合。

(3)第三步是信息的发送与反馈。系统将整理好的结果信息通过邮件或网页的方式推送给用户,用户可以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评价,系统通过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后调整用户信息库的内容。

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开展专业化标准数据库建设,针对我国重点进出口产品,构建专业化数据库,服务行业发展,比如构建机电产品标准数据库、农产品标准数据库、食品安全数据库等,既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又促进和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5.3 优化数字标准馆馆藏文献资源,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

馆藏文献的采购应按比例分配,小部分支出购买纸质版的文献资源,大部分支出购买电子版的文献资源,增加电子文献的数量,购买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出现同一文献多次重复购买的情况。与国内比较大的数据库合作,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标准信息服务机构,并向对方购买标准文献数据,不定期地对广西分馆的数据库进行更新,为用户提供最新的文献信息资源。同时,广西分馆应该大力开发地方资料,将自己有特色的馆藏文献(如东盟标准)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建立东盟技术标准数据库和满足本地需求的专题数据库,提供网上咨询服务,与各省标准信息服务机构之间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彰显特色资源和服务特色,使其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5.4 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并创新管理方式

制度和程序是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规范管理行为的措施,是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制度是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及工作目标能否达成。广西分馆2007年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相应的人财物等管理制度,改革不适宜的规章制度,科学合理地优化程序,强化执行力和效率,形成不断持续改进的“PDCA”循环。

要提升广西分馆的管理水平,关键在“人”。一是把“以人为本、客户至上、诚信第一”的服务理念深入全体馆员心中,应用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民主管理与规章制度约束并重的管理方法,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二是从管理的末梢到部门,采取定岗定编,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运用量化指标、严格考核、绩效管理等方法创新管理模式。三是为了适应标准馆中标准文献信息化的需要,采取制定一系列分层次的激励制度、动员全体馆员参与管理、调整馆员专业结构等管理方法,形成一种高度和谐、友善、融洽的工作服务氛围,提高全馆人员的工作能力,有效地开展数字标准馆标准文献信息化的开发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

5.5 加强标准馆馆员队伍素质的培养

标准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新时期的数字标准馆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涉及专业面广,只有拥有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工作人员的信息素质及应用能力的高低,是标准馆的标准文献信息化能否落实的关键。因此,要大力加强对职工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倡导和鼓励通过在职学习、自学、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知识和素养,培养既懂信息化又懂标准文献管理、信息组织与计算机操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标准文献信息化服务的软实力。

5.6 与国内外同行开展交流合作

同国内的安徽、浙江、福建、广东、上海、重庆等地的标准信息服务机构共同开展东盟技术标准合作研究,同时加强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之间的标准信息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统一的平台向社会发布相关研究动态与成果;加强与东盟标准信息、研究成果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定期组织会员召开研讨会或互访,取长补短,不断推进数字化标准馆建设,为标准的信息化服务提供经验基础。

6 结语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标准馆的标准信息服务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广西标准服务机构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由传统标准文献服务模式向主动化、专业化、知识化、综合化的新型标准信息服务模式转变,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中稳步发展。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术和资源优势,建设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特色化的数字标准馆,将信息资源数字化这一技术手段运用到标准馆中,有效地解决行业标准信息服务机构资源不足的问题;创新文献、信息、知识资源服务方式和标准馆管理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发挥标准馆数字资源的能效及实现信息服务最大化,提高信息化服务效率,更好地为我国标准化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10国际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4-5.

[2]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11中国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48-49.

[3]王玮.我国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3 (14):22-23.

[4]王丽丹.数字图书馆如何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346(4):20-21.

[5]郝俊勤,刘伟,刘桂玲,等.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6):26- 27.

标准文献信息系统 第5篇

(或毕业设计)

文 献 综 述

工资管理信息

系统设计和实现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613工作室 指导教师 徐老师

二级学院

信息学院

专业名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级 04信息2班 学 号 0404

2008年1月5日

工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现 文献综述

摘 要: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工资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一些大型企业的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已经达到了普及的程度,而一些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资管理信息系统。本文在 阅读一些小型企业的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所写的一篇综述。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工资管理;设计

1.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必将成为企业提高工资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有力手段,也是未来企业工资管理适应环境变化的主要发展趋势。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将是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于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都至关重要。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的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信息,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不少的困难。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并已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企业的工资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和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是70年代初“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其发展的初期,是单一的人-机系统,系统功能简单,效率低,对管理的作用有限。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大力发展,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入网络化的发展时期。世界发达国家已建立起了完善的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体系。他们在数十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经验,在企业管理方面也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规范。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及与其相应的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均非常成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是全国性的,覆盖了全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国外公司的人事部或劳工部一般均建立了计算机信息系统,负责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或劳工管理。所以,国外的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己非常普及。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已实现全国联网,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的管理信息系统大发展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相继建立起了“金卡”、“金关”、“金桥”工程,多数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局域网和广域网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迈进,无论是基于工业经济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是面向少数专家和管理人员的专家系统(ES)或决策支持系统(SS),其处理对象和服务对象,自身的系统结构,处理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T技术更广泛的应用于企业工资管理,如何提高工资部门的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成为企业管理者重点关心的问题。目前,国内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基本成熟,主要原因在于人事工资管理系统本身具有业务清晰、数据处理规范等许多优点,为其实现计算机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优越条件。加上近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国内各企业的高度重视,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基本上已进入了普及应用的阶段。国内近90%以上的应用计算机及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司和单位均开发并运行了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其他没有和正准备开发计算机应用或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司和单位,也把工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其应用与开发的首要目标。加上国家劳动主管部门及国内计算机应用开发商的共同努力,国内目前己有多种通用的工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供企业单位选择使用,而且还有多种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通用工具供企业开发自己的工资管理信息系统择用。应该说,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期。

3.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黎红曾在《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中将信息系统的发展里程分为三个阶段:

3.1 面向事务处理阶段

面向事务处理阶段也就是部门内的信息集成的阶段。在开始阶段, 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 使员工从机械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典型例子是独立的会计核算系统。接下来, 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在业务处理自动化的基础上, 对业务数据进行事后分析, 向个别的部门提供一些管理和决策的信息。1996 年, 我国所提出的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财务软件就属于此思想的信息系统产品。

3.2 面向系统阶段

面向系统阶段也是企业内过程集成的阶段, 此时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提高信息处理的实时程度, 为企业提供战术决策的相关信息。MRPⅡ、ERP 等管理软件属于面向系统阶段的信息系统产品。

3.3 面向决策阶段

面向决策阶段也是企业间的过程集成阶段, 这个阶段的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为企业提供战略决策的相关信息。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CRM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等都是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与外部实体实现集成的途径。

这种划分把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全部都表现出来了,也把各个阶段信息系统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4.企业信息化

卫少军和徐钊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信息系统开发模式》一文中提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和企业信息化的三个阶段:

4.1 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1)重视程度差别较大。

(2)行业、区域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一致。(3)信息化建设模式各异,效果不一。(4)信息化建设中重复建设严重。

4.2 企业信息化的三个阶段

(1)信息化的认知阶段

从认知阶段来讲,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还不能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不能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有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设备和软件时却却所适从.这就造成他们很难选择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进而提出一整套对应其业务特点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2)信息化实施阶段

企业信息化经常存在的情况是,企业从硬件设备的采购、应用软件的开发直到系统的集成建设都要面对不同的厂商;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系统的兼容性、稳定性不够;一旦出现问题,供应商之间经常互相推委。这导致很多企业希望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加他们的竞争力,但面对信息化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却无所适从。(3)后期运营维护阶段

从信息化系统的维护、运营阶段看,由于企业的业务运营分秒不停,这也就要求企业的信息系统必须得到长期可靠的运营保证。因此不同的企业根据其自身能力和业务特点,也许需要随时能够接通电话支持,也许需要维修工程师随时到达现场解决问题;但目前国内IT产业的状况还远未达到这样的水平,多数厂商还只能提供如一年上门、三年保修这样的服务。除了对少数大客户外,用户的个性化维修服务要求尚不能满足。

从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正是由于缺乏针对客户需求的IT方案和服务,才造成了企业信息化步履维艰。

5.工资管理系统需要具有的特点

对于小型企业,功能上的实用、够用,是企业选择软件产品的重要条件,这里的实用性主要表现为软件的管理方式要符合企业原用的管理习惯。

在我国,大量小型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尤其是各个行业间,更是有其鲜明的行业特性,即使是同行业间,其管理方式亦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于一个可普遍使用的工资管理系统,一方面应即有通用性,更需要有效高的灵活性。如,允许企业根据实际需求取舍多种计工薪方式;或根据实际制订薪资条目及条目间的逻辑关系等。

小型企业信息化人才比较缺乏,对于这些企业,CIO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概念。同时,为节省运营成本,小型企业在用人上往往会采取从紧方式。对于进入小型企业的信息化产品,容易使用、高效实用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薪资数据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的基础数据。同时,计件工资数据自然关联到企业的产量、成本以及质量等商业机密。所以,对于实行计件(计时)工资混合制的小型企业,其对工资数据的安全性要求,会较一般的企业为高。

小型企业是我国最活跃的经济体,属于成长性群体。其群体中的大量的优秀企业,会迅速成长为中型,甚至大型企业。提供一个高可扩展性的工资管理系统,将有利于保障小型企业的信息化的投入,以及应用上的延续性。

当前不乏优秀的企业信息化产品,但其高昂的应用代价,使大量的小型企业望而却步。对于这些企业所需的工资管理系统,一方面要求软件系统本身价廉物美,另一方面也要求其相应的硬件投入要相对较低。同时,在应用过程性,尽量降低维护成本,包括人力成本、技术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等。通过工资数据的有机管理,可以从中挖掘出产品、产量、产品质量以及员工技能水平等信息。为小型企业建立一套基于Delphi的工资管理系统,符合广大小型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现实需求。

6.相关技术

系统设计中用到的控件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但有些模块如输入模块、报表模块,虽然设计的窗体比较多,但设计思路基本相同,在设计时,将最复杂的窗体设计出来,其它窗体按着此思路进行设计,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Delphi应用平台虽然也有自己的数据管理系统,但它的数据管理能力远远落后于其数据应用能力,往往容易出现数据滞后于应用程序的现象,而SQL SERVER具有很强的数据管理能力,而且跟现有的WINDOW系列操作系统完兼容,所以在数据库管理系统选型上选用了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如何使Delphi开发的应用软件能够访问SQL SERVER,如何将从SQL SERVER中读取或写入、更新数据,是系统设计的一个难点,可以使用开放式数据库连接(ODBC),通过Delphi自带的BDE功能访问ODBC数据源,但ODBC连接一般是在操作系统的控制面版中进行手动连接的,而且一般用户也不懂如何建立ODBC连接,所以在系统中必须设计出一个独立的模块供用户进行ODBC连接,此中涉及到注册表的修改和如何将ODBC连接信息保存到系统配置文件中的技术,设计时用到了写注册表的OLE命令如: WriteString(′Database′, ls_database);/ /数据库 WriteString(′Descrip tion′, ls_desc);/ /数据源描述

WriteString(′Driver′, ′E: WindowsSYSTEM sqlsrv32.dll′);/ /驱动程序DLL文件

Writestring(′LastUser′, ls_login_id);WriteString(′Server′, ls_server_ip);/ /用户名称

IniFile.WriteString(′Form′, ′Username′, edit4.Text);IniFile.WriteString(′Form′, ′Password′, edit6.Text);IniFile.WriteString(′Form′, ′Server′, edit5.Text);IniFile.WriteString(′Form′, ′Logmode′, s);IniFile.WriteString(′Form′, ′ODBCmode′, sl);上述是有关设计系统时所需要的一些技术方面的知识。

7.总结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设计和实现一个基于Delphi平台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可行的。在实用性方面,通过这个系统公司在计算员工工资方面减少了人力的支出,提高了效率和可靠性,同时还为企业的日后查询提供了方便。在技术方面,该系统准备采用Delphi作为数据库前台开发工具,后台数据库采用的是SQL Server 2000。

参考文献

[1] 胡曼、刘广宇:“基于MIS原理的工资管理系统构建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第08期。

[2] 甘容、李明东:“人事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员工工资信息查询模块的实现”,《甘肃科技》,2007年第03期。

[3] 徐绪松:《信息系统原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00-272页。[4] 朱志强:《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开发及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09-194页。

[5] 张剑平:“信息系统: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浙江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第04期。

[6] 屈成鹰:“谈谈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厦门科技》,2001年第81期。[7] 刘宾:“小型企业工资系统数据库的应用”,《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02期。

[8] 程燕:“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上海电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04期。

[9] 黎红:“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第03期。

[10] 卫少军、徐钊:“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信息系统开发模式”,《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年第01期。

[11] 刘仕莲:“工资管理系统”,《广州造船》,2005年第01期。

[12] 祁昌平:“用Delphi设计人事工资管理系统”,《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05期。

[13] Kenneth C.Laudon, Jane Price Laud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6-82页。

[14] 何勇、郑文钟:《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及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1-79页。

标准文献信息系统 第6篇

专利文献与信息是人们获取专利相关知识、信息和情报的重要来源,也是交流和传播专利知识、信息和情报的最基本手段。专利文献与信息是科学技术的宝库。作为重要的科技情报源之一,与其他科技文献相比,专利文献与信息能以其他文献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科研、生产等领域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息容量不断膨胀、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当今社会,专利已成为人们智力活动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合法权利的重要保障,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专利文献与信息对于专利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对促进我国专利事业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为全面提升专利综合能力和服务能力提供有力保障。我国很多专家学者为专利文献与信息的积累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政府更是把专利文献与信息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

2 专利文献与信息的国内外标准化现状

专利信息与文献工作涉及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等多过程,记录了专利的创造、获取、运用、保护、服务等过程,是专利导航、专利检索、专利分析、专利预警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面对海量的专利信息文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资源,为产业发展和政府决策服务,为数据挖掘、知识发现、辅助战略提供服务,这就需统一的信息与文件格式,高度标准化,并且具有统一的分类体系,这些都为专利文献与信息的标准化建设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实现专利信息文献的有效加工、处理、存储和交换,实现专利信息工作的有效分工协作和数据共享提供实现基础。如:专利文献与信息数据规范从SIPO检索和数据交换的实际应用需要出发,全面分析了102个国家/地区200余种专利数据,参考WIPO ST.25、ST.26等标准,借鉴DOCDB、DERW ENT等世界主流数据库的经验,以及XML4IP的先进理念,最终从6,032个元素中筛选提炼出915个元素,通过分类、命名、定义、编写代码等搭建了标准框架1,完成《专利文献数据规范》,统一了海量的专利文献数据,用于指导各种数据资源转化为标准数据资源。《专利文献著录项目标准》规定了专利文献著录项目的名称和相应国际承认的数据识别代码的标识及使用规则,是为提示专利文献中所包含的技术、经济信息特征,以及可供进行综合分析的信息线索而编制,一般登载于各种专利说明书的扉页、专利公报及检索工具中。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的专利文献与信息方面的国家标准3项,ZC行业标准17项,主要是专利文献与信息标符识、编码规则、元数据、载体、叙词表、文档格式、摘要、索引、参考文献、专利公报、XML格式的数据加工等方面的标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是一个致力于促进使用和保护人类智力作品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联合国组织系统中的16个专门机构之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的专利文献与信息相关标准主要包括专利、商标和设计的一般用途标准、有关缩影、专利文献、政府公告或公报和机读形式等方面的标准。

标准规范建设旨在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联系紧密、相互协调、层次分明、构成合理、相互支持、满足需求的标准体系并贯彻实施。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各类标准,就能从技术上和管理上把各方面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保证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建立起专利文献与信息标准化发展的规划与蓝图。通过标准体系建设,理顺相关标准之间的相互支撑与相互配合的关系,减少彼此的交叉重叠,重复冲突,为专利文献与信息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专利文献与信息标准的多维度分析

为更清晰地展示和认识专利文献与信息标准体系,我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需求对其进行切片分析。

3.1 专利生命周期分析

从业务流程的角度分析专利文献与信息的产生及流动过程。专利的生命周期阶段包括:专利培育——专利申请——专利审查——专利授权——专利维护——专利运用——专利作废。涉及的用户包括:企业、技术专家、专利代理服务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社会公众等。这些角色和用户,既是专利文献与信息的用户,也是专利文献与信息标准的用户。

3.2 表证单书规范化分析

通过调研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提到的表格、文书、证书、单证等相关模板资料,从中分析有几方面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标准化。如:表证单书中的命名、格式、排版不规范,邮编、邮政编码;申请号、国家申请号、国际申请号;地址、详细地址;电子邮箱、电子信箱、email等等。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摘要等仅是一张白纸,没有规定任何格式,需进一步提供相关规定,将一些通用的格式,或者共性内容模块分别进行说明;类似于八股文,按照标准化格式编写,限制内容的自由发挥。

3.3 企业专利情报管理分析

3.3.1 专利情报战略和需求

斯坦福大学的罗伯特A.伯格曼教授在《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一书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对市场进行的技术开发活动,“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终极标准是在商业方方面面而非单纯是技术方面”。如图1所示,确定专利情报管理的需求,是专利情报管理的前期,应在根据确定技术创新现状及需求的基础上,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行业技术的现状;

——目标市场的需求;

——竞争者的动态。

3.3.2 专利检索与筛选

根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以及对专利信息的需求,结合企业的技术研发、市场布局及专利布局战略,针对性地开展专利情报管理工作。专利检索是专利信息管理的第一步,通过关键词、分类检索等不同检索策略,对某专业领域的专利文献进行查询,了解专利的创新性、新颖性及其保护范围等相关信息。为避免侵权或被侵权,掌握行业产业最新的发展趋势,掌握竞争对手的技术关注点。

此外,由于专利信息来源杂、数量多,并存在大部分的虚假或重复信息,有必要对检索结果进行清理和筛选。这就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员从良莠并存的专利信息中,识别关键的专利,选取对企业有利用价值的部分。

3.3.3 专利情报获取

根据企业的业务需要,针对性地收集、整理该行业领域的专利情报信息,包括定期的专利情报跟踪、收集和获取。情报跟踪、收集和获取,包括对国家知识产权局定期发布的专利公告、期刊杂志等信息,跟踪国外所关注技术领域内的最新专利情报进展,跟踪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的最新专利情报。

3.3.4 专利情报加工整理

根据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对获取的专利情报进行著录、标引等相关操作,存档入库,以备专利分析使用。

3.3.5 专利情报分析和研究

根据研发需要,专利信息分析人员,在浏览并掌握大范围相关专利总体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专利分析的重点领域和范围,尤其是注重对竞争对手所有专利的阅读。重点研究相关的技术方案、生产工艺、专利保护范围等,重点分析对产品有直接保护的权利要求,掌握各个专利的技术保护范围。

3.4 专利文献与信息标准分层模型

借鉴ISO-OSI模型开放系统互联模型的分层方法,结合专利文献与信息业务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上文对专利文献与信息标准专利文献与信息业务相关工作分为六层,分别是:载体层、内容层、处理层、服务层、管理层、展示层(如图2所示)。

3.4.1 载体

专利文献与信息载体是承载专利文献与信息的纸张、缩微平片、胶卷、光盘、移动硬盘等各种媒体介质。考虑到专利文献的查阅、存放、维护、管理,以及长久保存的需要,对不同的载体都有明确要求。

3.4.2 内容

专利文献与信息内容是专利文献与信息所蕴含的专利法律信息、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包括对专利文献与信息的标识符、编码规则、信息代码等标准,对专利文献与信息的分类方法及分类体系,对专利文献与信息的数据描述(含元数据规范、数据元等),对专利文献与信息相关内容,比如专利摘要,权利要求书等撰写的技术语言规范,以及在专利申请、审查、授权、运用、维护、报废等过程中通用的叙词表。

3.4.3 处理

专利文献与信息的处理是对于采集到的源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便于信息化查询、共享、存储、分析和决策等。包括:专利文献和信息的采集,通过互联网检索、购买数据,以及原始数据的采集等各种形式,收集专利文献和信息;专利文献和信息的加工,通过著录项目、摘要、权利要求、说明书、序列表等进行加工整理,便于大数据的深度分析;专利文献和信息的存储,指专利文献和信息存储在数据库、档案室、缩微媒介等,进行专利文献与信息的长久保存;专利文献与信息的共享,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企业范围或联盟范围)进行信息分享,都有权均等访问;专利文献与信息的保护,是对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关键信息进行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行为,如对某特定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专利信息的获取、加工、分析等行为及分析结果进行保密。

3.4.4 服务

专利文献与信息的服务是专利加工处理的基础上,对专利信息进行深入开发利用,以服务于技术创新的活动。通常包括专利的检索服务、分析服务、翻译服务、咨询服务、网络访问服务、数据交换服务等。

3.4.5 管理

专利文献和信息管理,主要指企业将专利文献和信息作为一种战略情报资源进行管理的活动。包括专利情报管理,专利信息化管理系统,专利文献的长久保存要求。

3.4.6 展示

专利文献或信息的显示,专利文献与信息的人机交互环节。包括专利相关文献,如表(表格)证(证书)单(单据)书(文书)的尺寸、字体、字号、行间距等排版信息。

4 专利文献与信息标准体系

基于专利生命周期分析、表证单书规范化分析、企业专利情报管理分析和专利文献与信息标准分层模式的多维度分析,载体、内容、处理、服务、管理和展示的标准分层模型的更适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文献部标准体系结构的搭建(如图3所示)。

4.1 基础标准

基于多维度分析提出的专利文献与信息标准体系结构适用于专利文献与信息领域的基础通用标准,主要用于为专利文献与信息标准制定统一的标准化原则和要求,总体技术框架,总体原则,提供统一的概念。主要包括:专利文献与信息标准化通则、专利文献与信息术语和词汇等。

4.2 载体

承载专利文献与信息的纸张、磁带、缩微平片、胶卷、光盘和磁盘等媒体介质的标准,主要用于统一保存专利文献与信息尺寸、硬度、材质、可阅读性等所需要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专利文献的编号、标题等方便查阅、分类管理的外观、包装要求。主要包括:专利文献与信息纸张要求、专利文献与信息载体技术规范等。

4.3 内容

专利文献与信息内容相关标准,包括专利文献与信息的标识、分类、描述、专利用技术语言编写、命名规范、叙词表等标准,适用于专利文献与信息的加工、检索、分析、服务,以及相关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管理维护。主要包括:专利文献与信息的编码规则类标准、专利文献与信息分类与代码集、专利文献与信息分类通用要求、专利文献与信息通用数据元目录、专利文献与信息的元数据系列标准、专利文献内容编写要求、专利编写简明技术汉语、专利通用叙词表、专利文献号、专利文献种类标识代码、专利文献版式、专利文献著录项目等。

4.4 处理

对专利文献与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共享和保护等与数据加工处理相关的技术要求,适用于专利文献与信息源数据加工。主要包括:专利文献与信息的采集要求、领域专利文献数据深加工规则、专利文献与信息标引指南、数据的加工规则、质量要求、评估、改进等质量管理规范、专利文献与信息存储(库)技术要求、企业专利文献与信息共享访问要求、企业专利文献与信息的保密管理要求、专利数据交换格式等。

4.5 服务

专利文献与信息资源部门对社会公众、对企业内的业务部门、对客户提供的服务规范,涉及服务原则和方法、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主要包括数据加工服务、数据存储与访问服务、专利检索服务、专利分析服务、专利分析可视化规范、专利分析报告规范、专利翻译服务等。主要包括:专利数据加工服务、数据存储与访问服务、专利检索服务、专利分析服务、专利分析可视化、专利分析报告规范、基于专利信息的创新评价规范、企业专利信息利用指南、高校、科研机构专利信息利用指南、专利信息服务指南、参与联盟及相关组织专利管理指南等。

4.6 管理

专利情报管理规范是对统一规范企业专利、知识产权等的事项规范,适用于建立企业专利情报管理业务体系,建设和运营维护企业专利情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企业专利情报管理、企业专利信息管理系统、专利文献与信息保存规范、专利文献与信息的安全管理、专利培训管理规范等。

4.7 展示

面向将专利开发利用的结果表示或展示给相关人员的规范,包括专利文献与信息的显示、文档格式,数据库展示或重点专利的推介展示等。主要包括:专利文献格式、专利数据库、知识产权文库加工管理规范、专利展示、专利数字图书馆规范等。

5 问题和建议

专利文献与信息标准化工作是专利事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内在需求,是专利文献与信息加工、处理、存储、交换等的技术依据。在现有的52项WIPO标准、3项国家标准和17项ZC标准中,大多是专利文献与信息相关标准。虽然我国目前专利文献与信息标准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专利文献与信息已有一定数量的标准,但其标准化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标准制定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国际标准转化较少;业务过程涉及的表证单书不规范;企业之间的标准不一致;文献与信息数据交换格式需要统一等。

标准文献信息系统 第7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 我国国内主要标准科研机构先后搭建起了各自的标准文献检索平台。标准文献检索平台是通过标准数据的集成、分类标引和著录建立起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种面向用户的具有多种检索途径的专业检索系统。相比传统的手工检索, 平台检索标准文献资源更为快捷、方便,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通过平台来检索所需标准。开展标准文献服务工作, 应从用户角度出发, 提升平台检索效率, 提供让其满意的精准检索结果。

1 标准文献平台的检索途径与现状

标准文献平台的检索途径是用户获得所需标准文献的依据, 主要检索途径包括标准号、标准名称、标准分类号 (ICS、CCS) 等。不同途径可单一使用, 也可变换组合使用, 实现多条件限制、准确定位。

1.1 标准号途径

标准号是标准的重要标识, 一个标准号唯一对应一个标准, 它一般是由标准组织代号、标准顺序号和标准年代号三部分构成。如ASTM F1646-2013就是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的序号为F1646于2013年发布的一个标准。由于标准号具有唯一性, 因此用此种方法检索能够快速定位到所需标准, 提高检索的查准率。

1.2 标准名称途径

标准名称是对标准内容的高度概括, 一般包括中文/英文标准名, 通过输入关键字, 就会检索到标准名称中包含输入文字的全部标准。使用此途径检索出的结果比较宽泛, 需待人工进一步筛选, 或与其他途径组合检索。

1.3 标准分类号途径

标准分类号途径是依据标准文献分类法的分类目录为依据进行检索, 常用的有《国际标准文献分类法》 (ICS) 和《中国标准分类法》 (CCS) 。其中ICS是等级、数字分类, 共有三个级别, 其中第一级包含40个专业领域, 第一级和第三级是双位数字, 第二级是三位数字, 各级之间以实圆点相隔;CCS是字母和数字混合的形式, 共有24大类 (用字母表示) , 二级分类用两位数字表示。使用分类号的途径便于用户快速定位某一类别的标准, 提高了所需领域标准的查全率, 但若要提高查准率则还须比对分析或配合其他检索途径。

此外, 标准组织代号、年代号、状态等途径也常与上述主要检索途径组合使用, 可通过多方面限制条件, 准确获取到满足用户需求的检索结果。

表1为笔者统计的以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上海标准化服务信息网、山东标准信息网和深圳标准化信息研究院标准信息服务网为代表的我国国内主要标准文献检索平台提供检索途径的概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标准号、标准名称和分类号的检索途径四大平台均已提供, 而代替关系、引用关系和采用关系的检索途径则未普遍采用。除此之外, 山东标准信息网还提供了比较有特色的经济行业分类号、标准类型、起草单位等检索入口。经检索还可发现, 平台多是将详细的标准字段信息放于细节页面中显示, 而非有选择地提供更多便于提升检索效率的入口。

2 影响标准信息检索效率的原因分析

文献检索系统有两个普遍采用的衡量参数, 即查全率和查准率。查全率是指在进行一项检索时, 该系统中实有的相关文献量在多大程度上被检索出来, 查全率=[检索出相关文献量/文献库内相关文献问题]×100%;查准率是指在进行一项检索时, 检索出的相关文献量与检索出文献总量之比, 它反映了每次从文献库中实际检出的全部文献中有多少是相关的, 查准率=[检索出相关文献量/检索出文献总量]×100%。从整体上讲, 查全率与查准率是一对矛盾体, 难以两全齐美, 两者最佳交集是75%。因此, 文献检索系统在设计时就要在查全率与查准率之间选好平衡点, 兼顾的同时使二者尽量均能提升。

介于标准检索平台是面向用户的, 平衡查全率与查准率对于用户而言无非就是以快捷的方式获取全面、准确的标准文献信息。要探求提高检索的效率, 就要从分析用户检索中常见的问题着手。笔者根据标准文献服务的工作经验, 总结出影响标准检索效率的原因包括著录信息质量不高、平台检索功能不完善和用户不熟悉检索方法。

2.1 著录信息质量不高

标准文献的著录工作是对标准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 是检索的前提和基础, 著录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检索的效率。由于著录内容有误、著录字段不齐全而影响检索结果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同一标准在不同检索平台显示的状态不同, 则会令用户无所适从;此外, 一些平台还存在着分类号著录不全, 替代关系、作废依据等字段未全面标注, 这些都会影响到检索的结果, 使用户不能快速获取所需标准。

2.2 平台检索功能不完善

标准文献检索平台属于一种信息检索平台, 应具备基本的信息检索功能, 如布尔检索方法、精确/模糊检索、全文检索等, 可我国现有不少标准文献检索平台却未普及这些基本检索功能, 这就会影响到用户检索结果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表2就对国内四个主流标准检索平台的基本检索功能进行了比对。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上海标准化服务信息网提供的专业检索功能较为完备;山东标准信息网、深圳标准化信息研究院标准信息服务网则尚未提供基本的信息检索功能;笔者还发现上海标准化服务信息网、山东标准信息网和深圳标准化信息研究院标准信息服务网三个平台均采用了“不包含关键词”的检索途径来实现“布尔检索”中“逻辑非”的功能。

2.3 用户不熟悉检索方法

用户不熟悉检索方法也是影响标准检索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有:一是不恰当的选取关键词———使用不规范表述的词汇、当检索结果有限时不懂得用上位词来扩大检索范围, 如当使用“高低床”关键词检索时, 若检索结果中未得到所需标准信息的, 就可尝试更规范的表述“双层床”或其上位词如“床”“家具”等;二是检索途径单一, 不善于采用多条件组合检索的方法;三是不熟悉基本的信息检索功能, 如布尔检索、模糊检索等。

3 提高标准信息检索效率的对策

经上述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要提升标准信息检索效率, 宜从标准信息的加工、输出、使用传播全流程中努力, 在各环节中都要充分考虑让用户便捷、准确地获取标准信息。

3.1 完善著录信息

在标准信息的著录环节, 要保证各字段信息准确、全面:一是每条信息的著录都要以标准文献的正式文本为依据, 细致, 准确地分析、选择并记录;二是除了常见字段, 也要完善摘要、适用范围、主题词等内容的著录, 从而更好地揭示内容, 也便于关键词检索时的精确定位;三是加强对作废依据的标引, 既能提升自身标准状态信息的可信度, 又方便用户对标准有效性确认时追根溯源。

3.2 改进检索功能

平台检索是用户获取标准信息的重要手段, 要从方便用户角度改进检索功能。如通过提升检索技术水平, 引入布尔检索方法、精确/模糊检索、全文检索功能, 使著录信息按用户需求得以精准、高效地输出。

3.3 加强信息推送

在日常标准服务工作中, 应创新工作方法, 以主动推送的形式来促进检索效率的提高, 提升用户满意度。如做好标准知识宣传, 通过官网、知识手册、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来介绍、推送常用的标准检索方法、技巧;也可深入企业推介标准服务, 普及标准知识, 让用户了解、掌握标准信息的获取方式;还可提供“代替标准提醒”“专题标准推荐”等服务, 便于用户检索时更有针对性。

摘要:介绍了标准文献平台常见的检索途径, 探究了国内主要标准文献检索平台在检索途径方面的现状, 并从著录信息、检索功能及用户三个角度分析了影响标准信息检索效率的原因, 最终得出了提高检索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标准文献,平台,检索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敏华.标准化教程[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0.

[2]于军.标准文献的检索方法[J].质量探索, 2014 (4) :53-54.

[3]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DB/OL].http://www.cssn.net.cn//pagesnew/search/search_base.jsp.

[4]上海标准化服务信息网[DB/OL].http://www.cnsis.info/book/Standard Query Upgrade.jsp.

[5]山东标准信息网[DB/OL].http://www.bz100.cn/bzquery/search/standard!advanced.action?ouidop=402881b436e7105a0136e80033430002.

电力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应用 第8篇

电力文献的管理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电子资源使电力系统的信息来源不再限于任何具体文献载体, 用户可按自己的要求链接到网上, 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由于信息、数据繁多, 处理工作量大, 容易出错, 且不易查找。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个电力文献管理系统, 使电力文献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 从而避免电力文献管理的随意性, 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

2 系统功能

系统能够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 面向用户提供网络信息资源, 并将将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系统采用J2EE架构, 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 系统基于B/S结构的模式, 数据库支持多层服务模式, 灵活性和安全性好。系统以TCP/IP协议为基础的, 企业内的服务器可以接受安装有Web浏览程序的Internet终端的访问, 作为最终用户, 只要通过Web浏览器, 各种处理任务都可以调用系统资源来完成。具有即时统计绘图功能, 通过各种信息及指标, 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类, 并按时间关系、数据大小关系、数据按日期变化关系、统计数据等关系, 对数据库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 用统计图表现出来, 从而让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 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出来。

3 系统结构

3.1 数据库建设

系统以数据库为核心,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 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更新、加工、统计和传播等操作。数据库可进行信息整合, 存储信息并支持用户检索和更新所需要的信息。对于数据库系统, 规划是十分必要的。要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软件和相关硬件系统, 将用户的要求转化成有效的数据结构, 并使数据库结构易于实现用户新的要求。

数据库设计中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数据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数据库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1) 针对不同的应用要求制定不同的转储计划, 发生故障能尽快将数据库恢复到某种一致的状态, 尽可能减少对数据库的破坏。

2) 在数据库运行过程中由于应用环境的变化, 对安全性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 如原来机密的数据现在可以公开查询了, 新加入的数据又可能是机密的了。系统中用户的密级改变。这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原有的安全性控制, 可以设置数据库密码及用户权限。同样, 数据库的完整性的约束条件也会变化, 需要不断修正。

3) 利用检测系统性能参数的工具, 在数据库运行过程中, 监督数据进行分析, 找出改进系统性能的方法, 并做适当调整;数据库运行一段时间后, 由于记录不断增、删、改, 增添、修改的数据不能为空, 否则不能保存到数据库中。使数据库的物理存储情况变坏, 降低了数据的存取效率, 数据库性能下降, 这时要对数据库进行重组织, 或部分重组织, 需要设计数据重组织实用程序, 按原设计要求重新安排存储位置、回收垃圾、减少指针链等, 提高系统性能。

3.2 读者管理

1) 系统可以按照用户权限和实现功能的不同分为两部分:外部学生对数据库的查阅访问和内部管理人员对图书记录的管理维护。这两部分都调用的是同一数据库, 只不过内部管理人员能实现所有管理功能, 而外部人员访问数据库时, 一些功能被屏蔽, 只能进行查阅。

2) 以读者类别编号为流动方向的依据, 来达到添加、修改、记录读者类别记录。为了数据的一致性, 进行这些操作的同时, 也对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检查, 检查是否有重复的记录。如没有则可进行添加。

3.3 电力文献流转管理

1) 图书类别管理基本信息流程:

图书类别基本信息的流动首先是以图书类别的编号为依据, 来达到添加、修改、查询图书类别记录。同时, 也对数据库中的图书类别表的编号进行检查。

2) 图书信息管理基本信息流程:

图书基本信息的流动首先是以图书编号为流动方向的依据, 来达到添加、修改、记录、删除图书记录。为了数据的一致性, 进行这些操作的同时, 也对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检查, 检查是否有重复的记录。如有则不能进行添加。

3) 管理模块:

输入模块, 查询模块, 修改模块、删除模块、退出模块等等。

3.4 系统安全管理

包括修改系统用户密码和增加新用户两项功能。采采用了加密登录, 安全性好, 排除了非法用户侵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系统搭建了电力文献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了相互的交流与共享。并具备持续扩展的功能。系统能够安全、稳定、正常地运行, 实现了电力文献的电子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和控制;优化了文献的流转程序。

摘要:介绍了电力文献信息管理的功能, 结构及其应用情况。

标准文献信息系统 第9篇

同财务审计研究相比,信息系统审计研究相对落后,国内学者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新研究内容的出现,国内学者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少,在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相对较少(如表1所示)。信息系统审计是计算机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式审计离不开信息系统审计。若将信息处理过程视为生产过程,则信息系统是生产信息的机器,开展数据式审计的前提条件为数据是真实、可靠的,而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是数据真实、可靠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信息系统审计在计算机审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截止到目前,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仍散落于各项审计规定之中,国家尚未颁布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审计规范建设的滞后同理论研究的滞后存在极大的关联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研究,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制定制定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夯实基础,同时让更多的学者关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问题研究。

注:2016年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4月。

信息系统是生产财务数据的“机器”,在审计目标、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与财务审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有鉴于此,本文将从信息系统审计目标、基本内容以及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对现有文献加以梳理与评述,分析其对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研究的影响,推动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也为未来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研究和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研究提供一些方向。

二、信息系统审计目标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

审计目标的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审计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具体活动本身总是依存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并为其服务,因而,审计目标的内容必须反映其环境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审计目标本身又是由认识了周围环境的客观需要的理论工作者结合其内在功能而确立的。本部分将在信息系统审计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信息系统审计目标与信息系统规范之间的关系。

(一)信息系统审计目标的本质分析

没有审计,就没有受托经济责任;而没有受托经济责任,也就没有控制(Mackenzie,1966)。审计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手段,是一种保证或落实受托经济责任的控制机制(Flint,1988)。蔡春(1991)指出,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信息系统审计是现代审计功能的拓展,不同于传统财务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为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这仿佛与受托责任履行不存在任何关联,但信息系统是处理企业信息的“机器”,其产生的信息主要服务于组织的管理活动。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为更好的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开展财务报告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等,对财务报告等信息产生的载体进行审计变得十分重要。信息系统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环境审计等的关系如同生产产品的机器与产品一样,对生产产品的机器进行维修,其最终目标是生产更好的产品。信息系统审计的本质也是一种控制活动,其目的在于保证对信息系统的资产保全责任以及对信息系统运行效率等受托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信息系统审计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信息系统审计师将收集的有关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运行活动的数据,与已有的相关内部控制规定以及其它法律规范或者是手工处理的结果等进行比较,来判断被审单位是否在信息系统中嵌入了非法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对计算机硬件、软件等资产履行了保全责任等,并将结果及时传递给管理当局、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通过管理当局控制活动、政府部门的监督活动以及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等对被审计单位的行为施加影响,以实现对被审单位的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因此,笔者认为信息系统审计的本质目标仍然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二)信息系统审计的具体目标

信息系统审计的具体目标随着周围客观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审计对象以及人们主观认识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对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具体目标,国内外学者或机构不存在统一的观点。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协会(ISACA)认为信息系统审计的具体目标是确定资产得到适当保护,数据完整和具有可靠性、有效性、效率性。Strous(1998)认为,信息系统审计目标包括可靠性、安全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内容,审计人员需要在保证独立性的基础上对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吴沁红(2002)认为,信息系统审计目标包括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性等内容,这同Strous(1998)所提出的观点基本一致。Wulandari(2003)认为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是评估和报告系统内部控制、效率性、经济性以及安全性等。刘汝焯(2007)认为信息系统审计目标包括三个方面:评价被审单位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评价被审单位信息系统的漏洞与薄弱环节;审计评价被审单位信息系统的功能。唐志豪(2007)认为信息系统审计的总体目标与财务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信息系统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其具体目标包括行为责任目标与报告责任目标两个方面。庄明来、吴沁红、李俊(2008)认为信息系统审计目标是对被审单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性发表审计意见。我国于2008年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在该准则中,将信息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定位于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是否达成信息技术管理目标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陈耿、王万军(2009)认为,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包括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保密性、效果、效率和效益。张金城、黄作明(2009)认为,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包括资产完整性、数据准确性、系统有效性和效率性四个方面。谢岳山(2009)认为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审计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进行审计,从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审计;另一方面,为审计人员开展数据式审计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数据审计环境。崔孟修(2012)对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目标进行了研究,研究后认为国有企业的审计目标直接决定着其信息系统的审计目标,即信息系统审计目标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等。信息系统审计从本质上讲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履行的特殊经济控制制度。虽然不同的学者或机构对信息系统审计目标所涵盖的内容持不同的观点,但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受托经济责任的分解(如图1所示)。

信息系统审计的受托经济责任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两个方面。由图1对信息系统所肩负的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分解,其具体审计目标也可分解为信息系统的资产保全、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效率性、效益性目标以及报告公允性目标,值得关注的是信息系统审计的资产保全目标与效益性目标。随着数据式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信息系统这项特殊资产的保全责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索洛生产率悖论”使人们对“信息技术给组织增加了哪些价值”这个问题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也更加关注信息系统的效益性目标。正如前文所述,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也是随着周围客观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对信息系统这项特殊资产的安全目标以及效益性目标也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信息系统审计目标对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影响

信息系统审计目标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审计目标决定着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内容,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就应制定什么样的审计规范;同时也只有制定和实施完善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才能达到既定的信息系统审计目标。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包括行为责任目标与报告责任目标两个方面,具体包括保全、安全、可靠、控制、效率、效益以及报等。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机构应当围绕这些具体目标来制定与发布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为实现信息系统审计的资产保全目标,在审计规范中应详细规定计算机软硬件等资产的盘查计划、盘查程序等内容;为保证信息系统审计安全性与可靠性目标的实现,安全管理评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入侵检测、病毒及其它恶意代码、指纹识别控制、安全性评估-穿透测试和弱点分析、系统生命周期评审、应用系统评审等审计指南与审计程序的提供是相当必要的;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审计、应用系统内部控制评审等规范的提供,则是为实现信息系统审计的有效性与效率性目标;而信息系统审计报告公允性目标的实现要求,准则制定机构应当制定信息系统审计报告的基本准则与审计指南。因此,制定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必须考虑审计目标的具体要求,并将审计目标反映在审计规范的各个方面,否则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就会脱离审计实践,不能有效地发挥审计规范应有的作用。此外,信息系统审计目标的清晰界定对于指导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界定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没有进行约束的区域,信息系统审计人员也可根据信息系统审计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活动。

三、信息系统审计内容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

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涉及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为深入分析信息系统审计内容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之间的关系,笔者在回顾国内外关于信息系统审计基本内容论述的基础上,以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为基础分析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

(一)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

同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一样,国内外学者或机构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也持不同的观点。国外信息系统审计所涵盖的领域比较广泛,James A.Hall(2000)提出了一个用于确定潜在计算机风险关键领域的风险评估模型,并提出信息系统审计与鉴证的关键领域包括计算机操作、数据管理系统、新系统开发、系统维护、电子商务和计算机应用几大部分。ISACA从知识结构的角度认为,信息系统审计可分为六大方面,即信息系统审计程序、IT治理、系统与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IT服务的交付和支持、信息资产的保护以及业务持续和灾难恢复,具体到实践中,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形态包括:信息系统专项审计、为财务审计服务的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等等。国内学者(张毅,1989;张金城,1991;黄颂翔,1995;王如燕,1999,马万民,1999)早期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上面,信息系统审计所涵盖的内容并不丰富。2000年以后,国内学者开始注重对非财务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信息系统审计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拓展。王献锋(2000)认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程序审计、计算机文件审计和计算机内部控制审计。吴沁红(2008)认为信息系统审计内容涵盖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维度来看,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既涉及系统开发审计又涉及系统运行审计和系统维护审计,包括软硬件获取审计、软硬件管理审计、系统开发审计、系统维护审计、应用系统审计、应用系统控制审计、应用系统安全审计、灾难恢复计划审计等。中国内审协会(2008)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中认为信息系统审计通常包括对组织层面信息技术控制、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及业务流程层面相关应用控制的审计。张金城、黄作明(2009)认为信息系统审计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系统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数据文件审计等内容。

尽管国内外学者或机构对信息系统审计所涵盖的基本内容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笔者认为信息系统审计基本内容的界定是基于对信息系统组成部分认识的(如图2所示)。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平台、计算机软件平台、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运行规程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软件平台与硬件平台是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对软硬件平台的管理包括软硬件的获取、管理与维护,具体到信息系统审计实践则表现为软硬件获取审计、软硬件管理审计与软硬件维护审计。系统开发与运行维护构成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为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质量,提高信息系统设计的质量以及信息系统开发与获取过程的质量是相当必要的(Boritz,2002),审计人员必须较验输出过程是否可靠(Cash et al.,1977;ASCPA,1994;Cullen,1995)。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审计活动包括系统开发审计、系统交付运行后对应用系统的审计和系统维护审计。对信息资源、信息用户与运行规程的管理活动主要体现在企业或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上面,包括规划与组织控制、系统开发控制、软硬件控制、操作控制、数据资源控制、系统维护控制以及灾难恢复控制等一般控制制度和输入控制、处理控制与输出控制等应用控制制度,因此,对信息资源、信息用户与运行规程的主要审计内容表现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效率、效益和效果评价是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与持续运作的重要保障,在信息系统审计实践活动中,具体表现为信息系统完全审计和信息系统绩效审计。

由上可见,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应用系统生命周期审计、信息系统软硬审计、信息系统安全审计与信息系统绩效审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为计算机数据审计的开展夯实基础,提供线索,服务于财务审计。笔者在本文所论述的信息系统审计不仅仅是指为财务审计服务的信息系统审计,而是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系统生命周期审计、软件硬审计、安全审计以及信息系统绩效审计等内容。

(二)信息系统审计内容对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影响

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在信息审计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Boritz,2002)。信息系统审计的执行有赖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审计活动的性质、保证审计活动开展的准则与相关实施机制等(J.E.Boritz,2002)。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在信息系统审计活动的执行过程中密切相关。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而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则是围绕这些基本内容制定的。清晰界定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可以促进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完善。相反,若信息系统审计内容界定的不清晰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不完善。ISACA是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权威机构,其规范也主要是围绕着ISACA对信息系统审计内容的理解颁布的。ISACA从知识结构的角度认为信息系统审计可分为六大方面,包括信息系统审计程序、IT治理、系统与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IT服务的交付和支持、信息资产的保护以及业务持续和灾难恢复。ISACA基本准则中的审计计划(S5)、审计工作的实施(S6)、审计报告(S7)以及后续工作(S8)、审计计划中风险评估的运用(S11)、审计重要性(S12)等是关于信息系统审计程序的规范,IT治理(S15)、IT控制(S16)是关于IT治理的规范,ISACA审计指南中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评审(G2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审核(G23)等关于系统与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的规范。在审计指南也包括信息系统审计程序、IT治理、IT服务的交付和支持、信息资产的保护等相关指南,本文在此也不进行一一列举。由此可知,我国欲制定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应当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进行清晰界定。

四、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方法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

在ISACA发布的基本准则《审计报告》(G7)中指出,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必须叙述实质性或重大的缺陷,和此缺陷对达到监控标准目标的影响。面对庞大复杂信息系统,不借助于计算机工具和技术对信息系统审计,就可能带来很大的审计风险(庄明来、吴沁红、李俊,2008)。只有采用适当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才能在执行信息系统审计时全面充分地了解被审单位信息系统的情况,并有效地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活动。

(一)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与方法

国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信息系统审计技术进行了研究,IBM公司在1956年出版的《The Auditor Encounters 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手册中制定了电子数据环境下的内部审计规则和组织方法,介绍了许多诸如测试数据、并行模拟等新的审计技术。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77年发表了著名的《系统可审计性及控制制度的研究》,简称SAC报告,提出了多种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进行审核检查的开创性探索。Wand&Weber(1989)提出了信息系统中不同层次子系统如何追踪传输变化的模型。这个模型为审计人员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方法用于识别控制和审计程序需要修正的地方。ISACA(1998,2008)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简称CAATs)运用的范围,采用CAATs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CAATs运用的步骤及范围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CAATs可运用于交易的详细测试、分析性复核程序、一般控制与应用控制测试以及穿透性测试之中。ISACA(2010)对CAATs与持续审计、持续认证进行了区别,提出CAATs是各种各样的自动化审计技术,而持续审计、持续认证是一种审计方法,同时,ISACA在其审计指南《持续认证》(G42)中对持续审计与持续认证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与审计报告中运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规定。

国内学者对于信息系统审计技术的研究相对较晚。张金城(1991)鉴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组织形式、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变化,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技术进行了探讨。葛世伦(1995)初略阐述了绕过计算机进行审计、透过计算机进行审计和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以及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与类型等。吴沁红(2002)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信息系统审计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对综合测试、快照和系统控制审计复核文件等三种并行审计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庄明来、吴沁红、李俊(2008)基于使广大审计人员熟悉信息系统审计技术的思路,对信息系统审计初步审查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描述,同时认为询问、检查和观察等财务审计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在信息系统审计中依然适用,但在执行信息系统审计时,询问、检查和观察的内容会有所不同。中国内审协会(2008)认为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与方法包括询问、观察、审阅、穿行测试、追踪交易、验证系统控制、利用专业机构审计结果等方面。

相比财务审计而言,信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也使得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但目前还没有一整套审计技术可以全面解决信息系统审计的所有问题(王振武,2009)。综合国内外学者或机构对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与方法的观点,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方法不仅包括在财务审计中试用的询问、检查、观察和函证等审计方法,同时也信息系统审计环境中所特有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包括测试数据、综合测试、平行模拟、审计软件、嵌入审计程序、快照、追踪、映像、专家系统、实用软件、系统文档审核等技术方法。面对众多的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人员或审计机构应根据被审单位信息系统的特点、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以及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合理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执行信息系统审计活动。同时,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与方法选择的关键在于CAATs的选择。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在选择CAATs时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技能与经验、时间约束、审计风险水平、信息系统与IT环境的整合程度、运用CAATs代替手工技术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可适用的CAATs与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等(ISACA,1998,2008)。在准备采用所选择的CAATs时,信息系统审计人员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ISACA,1998,2008):(1)设置CAATs的审计目标,它可能包括在了解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后认为有必要采用的;(2)确定组织的信息系统设施,包括了解被审系统、被审程序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用性;(3)清楚地了解被审系统处理数据的组成,包括数量、类型、格式和布局;(4)确定采取的程序(如统计样本、重新计算、确认等);(5)确定输出要求;(6)确定资源要求,如审计人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与技术、处理环境(组织的信息系统设施或审计信息系统设施);(7)获取对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设施、应用程序、被审系统和数据,其中包括数据文件的定义;(8)CAATs运用的文档,包括目标、高阶流程图和运行指令。在确定采用CAATs之后,从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到正确选择CAATs和相关的测试数据,可能需要很多时间,审计人员应当及时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ISACA,1998,2008)。

(二)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方法对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影响

信息系统审计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审计活动,其执行有赖于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与方法的选择,审计技术与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同信息系统审计的成功与失败密切相关。无论是财务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发布的财务审计规范,还是ISAC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等机构发布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都比较重视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相关规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2006年修订并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对财务审计方法的相关准则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存货监盘》、《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函证》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等。而在ISACA所发布的信息系统审计指南中,为引导信息系统审计人员选择正确的CAATs,ISACA于1998年发布了信息系统审计指南第3号———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G3),并于2008年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对G3进行了更新,在G3中,ISACA对选择CAATs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步骤等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规定。与此同时,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8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中也对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审计技术与方法的选择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当前环境下,针对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复杂多样性,如何引导信息系统审计人员选择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与方法有赖于相关规范的制定与发布。

五、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研究深化建议

上述关于信息系统审计理论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研究仅仅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其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学者关注信息系统审计理论问题研究。在信息系统审计目标、信息系统审计内容、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指引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一)信息系统审计基本内容研究

上文对信息系统审计基本内部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个人的观点,但上文对于信息系统审计基本内容的研究力度是不够的。虽然信息系统审计与财务审计存在着区别,但两者存在着诸多联系。一般而言,信息系统审计实质是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是财务审计或数据式审计的前提。如何实现信息系统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融合,有赖于准确定位信息系统审计基本内容。

(二)低成本信息系统审计方法与技术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内容会加大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增加审计成本。因此,开发低成本的信息系统审计方法与技术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信息系统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问题

评价标准是信息系统审计的基础。当前,我国尚未制定一套统一的信息系统审计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在不同的时点审计同一套信息系统,或者不同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同一套信息系统时,其所得出的信息系统审计结论往往是不一致的,这与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评价标准滞后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信息系统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的整合问题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企业内部控制规则已经逐步嵌入到信息系统中,信息系统审计在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审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审计的数据来源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决定着财务审计数据的可靠性。审计规范是指导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指南,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整合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将成为未来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研究的方向。

(五)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信息存储的介质发生了深刻变化,审计人员置身于大数据环境之中,“生产”数据的信息系统直接决定着数据式审计的效果。一旦数据式审计开展的前提条件数据不可靠,那么数据式审计将演变成“数字游戏”,审计结论也将毫无意义。由此可见,数据式审计应当更加重视信息系统审计,而数据式审计条件下的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流程也是值得探讨的。

(六)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政府审计规范、内部审计规范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资源整合问题

标准文献信息系统 第10篇

伴随1999年扩招导致的大学教育的大众化, 我国大学毕业生毕业人数连创新高, 1998年高校招生总人数为115.61万人, 1999年为164.08万人, 到2010年迅速增加到710.4万人, 增长了6倍多, 形成了目前的毕业生“供过于求”现象[1]。虽然社会的发展造就了职业种类的增长, 社会上不同职业对于从业者的具体要求各不相同。就业形势的变化要求高校和高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所有课程教育按年级和班级上课、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要求的授课方式, 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的大四年级完成他们需要的个性化就业前准备, 具备适合自己能力的素质、技能, 才能适应职场的需求和竞争, 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否则必将面临就业难或者失业的困境。《文献信息系统自动化》是在学生掌握了图书馆业务工作流程、计算机基础与计算机系统、网络知识之后, 进一步学习文献信息系统自动化的设计、流通、采购、借阅等各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实现及设计, 为学生全面、深入、系统地应用计算机技术, 服务、发展图书馆事业打下基础。本文将在分析当前《文献信息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在培养不同就业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阐述对本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并介绍我校在《文献信息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二、《文献信息系统自动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1. 理论教学内容多, 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难以完成。

《文献信息系统自动化》既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又是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技能提升的素质拓展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学生必须掌握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系统功能, 在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同时, 又要具备各个子系统的实现等系统设计和编程能力。目前我校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此书分为三编, 第一编为图书馆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术, 第二编为图书馆自化系统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编为数字图书馆理论与相关技术, 因此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内容较多。

2. 实践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实践内容就是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以及各子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这些内容如果对于计算机技术掌握好、对信息系统的相关行业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完成这种小型的程序设计和实施易于反掌;但是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和网络管理比较薄弱的同学来说, 实施起来就较复杂和难以完成实践内容, 同时也不能从受教的过程当中获得收益。

3. 教学方法单一, 手段落后。

教学主要过程仍是沿用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 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式的知识吸收。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的思考时间少, 与学生互动少, 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少。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授课过程枯燥乏味, 大部分学生感觉像听天书。这样的教学过程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不能很快地与已有知识框架建立联系, 学习的目的只为了应付考试, 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 师生交流少。

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师生的互动也有密切的关系。尽管我们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也用诸多的教学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 但是课后师生的互动的平台、渠道都很少, 学生很少在课后主动到教室办公室来与任课教室进行交流和疑难解答。究其原因, 一则教师上班在办公室的时候, 学生在上课, 师生的课后见面的时间不统一;二则当面交流, 学生可能不能够充分畅所欲言影响交流的效果。

三、基于因材施教的课程改革举措

经过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涯, 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专业认识和素养, 对自身在专业发展上的优劣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文献信息系统自动化》课程安排在高年级时学习, 针对高学生的特点和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着重在专业拓展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2]。

1. 调整教学内容, 把教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分开。

理论教学内容着重对该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普及教育, 每位学生必须了解文献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现况、系统与子系统功能结构, 同时在课堂上补充最新科技研究成果, 让学生始终紧跟科技创新步伐, 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采取重点施教, 对于在程序设计方面有能力同时又想在此方面有所发展的学生采用任务教学方法, 让他们自愿组建小组在教学的指导下完成一个文献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效果, 让那些有志于文献自动化管理与设计的学生能有一个很好的实践锻炼过程, 同时还能够避免让个别对这方面没兴趣的同学在形式上为完成学习内容而浪费时间和精力。配合学院的导师制, 通过导师对这些同学在其他课程方面进行培养重点培养[3]。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理论课程的讲解。

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的单项灌输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较多的改革。对于“图书馆信息化基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等章节教师采取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 用模拟实训软件还原系统功能的方法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对于“数字化图书馆及相关技术”章节,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事先给予学生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先进行自学和前沿发展的信息查询, 然后分组结合预习的结果制作课件, 最后课堂上抽签决定哪组同学进行与教师身份互换的教学内容汇报。这种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图书馆的信息安全技术”章节, 采用课前小论文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在上课之前的几周, 给予学生这个题目, 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后写一篇关于对“图书馆的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小论文, 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讲授这个章节的时候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更能专心听讲, 提高教学效果。

3. 构建师生交流平台。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加强师生交流。本课程构建了多渠道的师生交流平台。教师从学期任课开始, 就建立起课程交流QQ群, 这样就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让师生能够实时交流。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补充课堂教学。利用该教学管理平台, 教师可以有效的管理课程、制作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学生可以实现模拟考试、学习讨、师生答疑等网络在线学习。这样通过多途径的交流平台, 促进了师生交流,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结语

本文所提到的教学改革方法已在作者所带班级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施, 具有可行性。且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这些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适合自身的素质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武毅英, 杨珍.扩招背景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高校教育管理, 2011, (6) :81-85.

[2]刘天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提升职业适应能力[J].就业与创业, 2011, (9) :31-33.

上一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下一篇:浙中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