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创新范文

2024-07-28

颠覆与创新范文(精选12篇)

颠覆与创新 第1篇

招贴根据其不同的作用分为最基本的两大类, 一类是商业招贴, 一类是文化招贴。今天我们主要要谈的是文化招贴。如果说商业招贴所注重的是一种信息的传播, 那么文化招贴则更重视一种精神一种意念的传播。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中, 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和观念, 平面设计者们的工作便是运用自己的设计头脑、设计思维和设计方式把这些蕴涵着现代文化精神的作品呈现给人们, 在反映他们内心精神层次结构的同时, 也向他们传播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并对他们的新观念的形成以及个人的行为举止加以正确的引导。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个调子唱得过高, 其实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便会发现, 文化招贴正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对其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文化招贴的特点

1. 文化招贴的主要内容

简单的归纳一下, 文化招贴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和平

和平是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恒古不变的话题。因为战争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因此人类开始祈祷以和平的方式去解决每一次争端。在现代社会, 更多的人在众多呼唤和平的方式中选择了文化招贴这一媒介。在设计者的精心构思下, 一幅幅宣扬世界和平的文化招贴, 表达了人们乞求和平的心声, 给人类的心灵带来了一次又一次强烈的震撼。

(二) 生命与健康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这是每个人只能拥有一次的东西, 也是一旦失去便永远无法再重拾的东西, 因此唤醒人们对生命的重视则显得由为的重要。而要保证生命的存在,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人类的健康问题, 现代社会中, 有许多忽视健康的行为存在, 比如抽烟、酗酒、吸毒等等, 这都是人们对健康和生命问题的忽视所引发的现象。因此, 更多的文化招贴设计者开始以戒烟、戒酒、远离毒品、安全驾驶等等与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设计的主题, 以唤起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重视。

(三) 环保

众所周知, 导致全球变暖的根源在于人类长期对环境的肆意破坏, 为了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砍伐森林、猎杀动物、污染水源、污染空气等等, 而如今这一切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正狠狠的对人类敲响着警钟, 环保问题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于是呼吁环境保护的文化招贴也吸引了人们更多的目光, 设计者们正是借着这些招贴传达出了人类渴望与大自然和平相处的美好愿望。

(四) 社会道德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 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遵守社会当中一切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宏扬优良的传统和美德的文化招贴主题, 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等早已被设计者们大量的应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的社会问题又在不断的涌现, 善于捕捉的设计者们很快又找到了新的主题, 例如:反对家庭暴力、警惕网络诈骗等等。

当然, 上诉几点并非是文化主题招贴的全部内容, 仅仅因为它们具备文化招贴的一些显著的特点, 于是在此特别提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关于文化、生活、思想类的主题都可以作为我们设计者们的素材, 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加以释放, 给更多受众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

2. 文化招贴的精神性追求

文化招贴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它的精神性。文化招贴与商业招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针对某一种商品或者某一个商家而做出的宣传招贴, 它更多反映的是一种精神层次的主题, 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或是一种社会普遍宣扬的品质等等。能够清晰的传播某种观念和思想是文化招贴的核心和根基, 而招贴本身所具备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则是它的灵魂所在。因此一幅优秀的文化招贴在内容上需要具备高度的精神性, 能够包涵深刻的意义, 同时又能够让人们从作品中理解到所要传达的主要思想, 并且在心灵上产生强有力震撼, 引发并诱导人们与之相应的行为习惯。

3. 文化招贴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原则

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应该是在几乎所有的平面设计领域中都必须遵守的原则, 那么在此为什么又还要特意的提出来呢?其实这也是文化招贴的某些特殊性决定了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特别的注意此原则。

我们都知道, 招贴是一种大众化的传媒工具, 我们可以说商业招贴有相对固定的目标消费群体, 但是文化招贴所要面对的则不是社会中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小群体, 而是为整个社会大众而设计的。所以设计者在构思、制作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大众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及一种普遍的审美尺度, 用句最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做大众喜闻乐见的招贴作品。设计不是纯粹的艺术, 设计是为人而做的, 不是为自己, 而是为他人。特别对于文化招贴这种媒介,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文化招贴多是宣扬某种积极的精神、风格和行为习惯的, 我们需要用视觉的语言去影响人、打动人, 甚至改变人。所以, 我们更应该把握的是我们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是否能为大众所接受并喜爱, 而这些形式又是否能准确的传达出招贴中的内容与思想, 最终达到让作品渗透进观者思想深处的目的。

二、文化招贴的创意形式

一件文化招贴作品仅仅是有丰富的精神层次涵义以及深刻的思想性, 那还不能称之为上乘之作。平面设计的宗旨始终是它新颖而独特的设计形式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 文化招贴也不例外。因此, 设计者在明确了招贴主题以后, 能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 用多层次、多角度、多焦距的表现方式来烘托出主题思想, 那才能实现“上乘佳作”的目的。

1.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文化招贴的表现主要是依靠图形符号来完成的。图形符号是一种高度概念化且极具象征性的视觉形象, 它与美术作品之间有着明显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性质, 它注重对象的设计感, 强调形象的简洁性, 同时又需要具备明确的指向性和丰富的信息内涵。

传统的图形符号多是用手工技法来实现的,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 它的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延续和发展, 现代的设计者大量的应用了摄影、电脑软件等处理手段将图形符号演绎得更加的丰富和精彩。而不同的符号语言又蕴藏着不同的文化性质, 于是在设计者的巧手妙心之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视觉语言系统, 并成为了文化招贴媒介传播中的主要信息载体。

在电脑软件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界的今天, 我们的设计多数选择在电脑屏幕上完成, 于是不管是手绘素材也好, 摄影素材也好, 设计者们都习惯于用一些软件技法来对它们加以重构或修饰, 甚至用我们常见的矢量图形式来对素材进行全新的展现。其优势在于部分性的取材方式可以加入设计者自己的更多思想, 让设计者完全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同时精彩的软件应用技巧也可以让画面更加美观, 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 从而使设计一步步地趋于完美。

2. 创意思维的多角度性

在做文化招贴时, 设计者往往会为找不到更好的切入点而感到头痛。人往往习惯于平视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总是对象最普遍的一种形象, 而正是因为它的普遍认识性, 也造成了很难让人产生某种心灵震撼。相反, 当我们用另一个角度去看对象, 比如俯视, 比如仰视, 在这个时候我们便能挖掘到一些不寻常的东西, 便能看到一片新的天地。一个优秀的设计者就是要善于用不同的视点看问题, 要善于发现新大陆, 并讲它们带给你的观众, 让所有的观众为你的作品, 也为你而喝彩。

因此, 当我们在进行文化招贴时, 切忌钻死胡同, 只要掌握到大的方向, 不管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走, 都不会偏题、不会迷路。试着去走一条新的路, 你会发现一片美丽的风景!

颠覆与创新 第2篇

【课程背景】

在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行业创新发展的模式很多,如万科、绿城、长城、金地、保利等等。这些单位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环境,始终秉承创新理念,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在探索智慧物业、升级服务方式和提升管理方法等方面开展大量有益的工作实践,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今天的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受CPI物价指数的上涨、人口红利的消退,物业服务费定价机制的缺失,物业管理企业市场竞争力在不断的削弱,根据官方统计数据,57.76%的物业管理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物业管理企业如何拥抱互联网,利用互联思维重构物业管理模式,搭建社区020商务平台,重塑创新盈利模式,突出经营困局,寻找未来的利润增长点和新蓝海战略,是每一个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课程收益】

1、全面分析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和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

2、深入剖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颠覆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启发;

3、从新技术角度解析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社区平台建设;

4、全面分享标杆物业APP、微信、微博等移动客户服务端的开发与建设;

5、深入分析020社区商务平台建设的步骤和SWOT分析;

6、从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战略的角度,分析和探讨物业企业的创新盈利模式;

【课程特色】

物业导师:邀请顶级讲师独家讲授,最专业的讲师传授+最负责的机构+最完善的售后服务,全程实操性教学,保证学以致用。

人才交流:各地物业管理企业高管之间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参加此营,提升职业价值,拓展人脉!

创新授课: 讲师讲述 + 案例分析 + 分组讨论 + 互动答疑 + 情景模拟

【金牌讲师】

汪老师: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常务理事,资深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物业管理实战型培训师、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房地产管理硕士、PTT国际职业培训师、AITA国际职业高级管理咨询顾问、MTP物业管理实战性才能训练课程开发人,中国房地产培训协会网首席培训师。曾服务于招商银行总行、金地集团、雅居乐集团等知名企业的物业高管职务。

个人著作《物业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物业管理社区价值》、《MALL大型商业广场物业管理服务特点》《物业管理行业保安队伍职业化建设探讨》等。

【学员对象】

1、各房地产企业分管物业领导及物业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区域总经理、市场总监、品质总监、人力资源总监及物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等。

2、各企事业单位、政府、学校、医院以及军政机关从事物业及后勤管理的负责人;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

【课程大纲】

一、沟通的距离——人类沟通交流方式的变迁

1、口口相传

2、烽火传警

3、鸿雁传书

4、电报传信

5、电话传情

6、搜索的世界

7、移动的时代

案例分析1:深圳XX知名物业管理企业客户满意度调查方式的变迁

二、颠覆的世界——互联网行业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的思考

1、倒爷的消失

2、暴利时代的终结

3、服务界面的重建

4、商业模式的颠覆

5、信任的成本

6、服务成本

案例分析2:“零物业管理费”下的Freemium商业模式

案例分析3:互联网思维下的物业管理五个价值模型

三、焦虑的行业——当前市场形势下中国物业管理企业面临的困局

1、物业服务费与前期定价机制的缺失

2、通货膨胀与物业管理成本

3、人口红利与劳动力成本

4、房地产野蛮生长与上游产业

5、业主集体意识与服务消费意识

6、社会维稳与政府职能定位

案例分析4:当前形势下物业管理企业面临的10个主要经营困局

四、寻找物业管理的新蓝海——移动互联网时代带给物业管理的启发

1、消费崛起爆发的内需市场

2、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口迁徙

3、城镇化进程导致的居住社区化

4、城市交通带来消费方式的改变

5、移动互联改变服务模式的颠覆

6、LBS带来的社区服务畅想

案例分析5:物业社区电子商务模式的逻辑模型

五、科技助力管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物业管理模式升级

1、物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升级

2、物业车辆管理模式的升级

3、物业远程监控管理模式的升级

4、物业设施设备管理模式的升级

5、物业工程与维保计划管理的升级

6、业主沟通与客户服务模式的升级

7、客户投诉与关系管理的升级

8、社区文化建设体系的升级

9、物业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升级

10、物业服务品质监控体系的升级

案例分析6:某标杆物业企业智慧社区管控平台解析

案例分析7:某物业的社区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整合的成功案例

六、移动改变服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物业企业商业模式转型

1、O2O社区电子商务模式

2、资产运营与管理商模式

3、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4、0-12社区教育平台模式案例分析8:彩生活社区管家/万科幸福系/绿城园区生活体系/长城一应云

案例分析9:某标杆物业企业的社区电子商务平台解析

案例分析10:O2O社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八个实施步骤

七、移动互联网时代物业管理商业模式重构的六个前提与注意事项

1、粉丝经济

2、用户体验

3、大数据

4、跨界经营

5、性价比

6、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工具与平台

【费用说明】

【主办单位】中房商学院

【时间地点】2015年4月25-26日 郑州(具体地点开班前一周统一发《报到通知》另行通知,详情请咨询会务组)

【培训费用】2680元/人(含学习费、场地费、资料费、茶歇),会务组提供酒店代订服务,如需住宿请在报名回执单中说明,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中房商学院是中国房地产智业高端品牌。以“唯有实战,方有实效”的服务理念,服务4000多家房企,培养6万多名房地产精英。业务包括:房地产培训、房地产内训、房地产管理咨询、工程管理、房地产考察、房地产策划师、房地产MBA等。

低调做事与颠覆创新 第3篇

而在深入实地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最深的依然是魏桥创业的低调和务实。无论是和企业高层论道发展,还是和员工促膝交谈,他们的言语中没有任何夸夸其谈,更多的是如何把当下的事情一步一步地做好,低调务实的作风已渗透到魏桥创业的每一个人身上。

不断推出创新举措是记者对魏桥创业另一个深刻的印象。在外界看来,魏桥创业似乎发展平稳略显常规,但实际上,从最开始的棉纺织产业,到后来的铝电产业,每一步的发展都是来自于魏桥创业敢舍敢得的创新气魄。

当下,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棉纺织行业,可谓整个纺织行业中发展最为艰难的行业。

一方面,国内棉价高于国际棉价,严重制约着我国纺织品出口。虽然去年国家停止了收储,棉花价格也大幅回落,国内棉价每吨仍高于国外棉价2000元以上。与此同时,国内棉价大幅下滑也给纺织企业带来较大损失,造成库存产品大幅折价,甚至亏本。

另一方面,目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等国家依靠棉花、劳动力及产品出口发达国家零关税的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抢占了不少国际市场份额。而我国仅限制棉花进口,但不限制棉纱进口,大量进口棉纱严重冲击国内市场,使国内棉纺企业面临着内外双重挤压的尴尬境地。

面对艰难的行业形势,魏桥创业也正在“谋变”。

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质量竞争是魏桥创业的重要转变之一。“嘉嘉家纺”是山东魏桥旗下的家纺品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该品牌发展迅速,以其款式新颖、做工精细、用料考究的特点在市场上独树一帜。

记者在“嘉嘉家纺”的展示厅看到,各式各样的家纺产品琳琅满目,既有床上用品,也有婴幼儿用品。据魏桥创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嘉嘉家纺”从2006年起已获得OEKO-TEX100认证证书,并同国际知名公司协作共同研发出亲水性易去污、超级免熨烫、阻燃、纳米抗菌、香味整理、防蚊虫、抗菌防病毒等功能性产品,力争同客户共同开发市场,共同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据了解,“嘉嘉家纺”也是山东省首个获得生态纺织品认证的企业,2014年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除了“嘉嘉家纺”品牌外,“魏桥”品牌已经连续12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今年更是以高达390.26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第66位,在上榜的39个纺织服装品牌中名列第2位,在上榜的42个山东品牌中名列第3位。

前些年,魏桥创业一直都是在上游产业发展,而这些年来魏桥创业也在家纺、服装等终端产品上进行延伸,而打造这些终端产品,品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所以在未来魏桥创业会加大力度对旗下的品牌进行重点打造,扩大魏桥在终端产品上的影响力。

除了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质量竞争外,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在“十三五”期间,魏桥创业还将努力实现其他三个方面的转变。

首先是继续加大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产业链的力度,全力推进纺织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进程,加强对新型特宽幅印染产品、工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的研究和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的最终制成品,实现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加快转变。

其次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新产品开发,在高档精梳、多种纤维混纺、功能化纤维混纺及高支高密、交织、色织织物和功能性整理面料上狠下功夫,实现由制造环节为重向研发生产营销并举加快转变。

再次是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和客户关系管理,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电子商务营销,丰富营销手段,扩大覆盖范围,奋力开拓市场,实现由依靠线下向线上打通加快转变,确保国际市场份额稳定提升。

用张红霞话来说,实现以上“三个转变”,其主要目的是要全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巩固企业在世界棉纺织行业的领先地位,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企业集团,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有行业资深人士对此点评说,“三个转变”不仅仅是魏桥创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同时也勾画出我国纺织行业未来提档升级的发展思路。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魏桥创业在“十三五”规划中树立的目标是从规模化转向品牌化、质量化发展,并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企业集团。

对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魏桥创业在经历过这么多年的风雨沧桑后,一定会再次谱写出新的传奇篇章。

颠覆与创新 第4篇

一、大数据

大数据的出现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Mikinse(2012)对大数据的定义如下:大数据指的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与此同时,麦肯锡强调并不是一定要超过特定TB值(1TB=1024GB)的数据集才算是大数据,也就是说,不能以单一的数据量作为定义大数据的标准。国际数据公司(IDC)从大数据的特征角度来定义大数据,即具备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的数据可称之为大数据。John Rauser(2012)对大数据的定义极其简单:大数据是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量。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大数据的定义各有见解,众说纷纭,目前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都认为大数据具有数据规模大、数据处理复杂等特点。

这些定义在关注大数据的规模、处理复杂等特点时大都忽略了大数据的价值,该价值不是大数据本身具备的,而是使用者经过分析和利用才使其具备超大的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大数据定义为:数据量极大以至于无法用传统的软硬件技术完成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等的数据集合,且对该数据集的分析和利用可带来极大的信息价值。

企业作为应用大数据的主体,应该关注的不是大数据的数据量大、数据实时性、数据多样化、数据价值大等特征,而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应该保持的思维方式——大数据思维方式。大数据思维方式要求企业正确理解大数据的内涵,正视大数据所带来的影响与冲击,并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发现和利用有价值的数据。

二、会计目标

目标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预期达到的成果,也是个人或组织努力的方向与动力,会计目标就是会计预期达到的状态。在整个财务会计系统中,目标是指引方向的,所有其他概念、原则、程序的研究都要服从于同一目标。因此,在探讨大数据引领财务会计变革之前,必须先明晰会计目标。会计目标虽然是人们主观意愿形成的,但它并非一个纯主观的概念。由会计目标的演变可以看出会计目标虽然是人为提出的,但是它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会随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目前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研究的观点主要包括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而这两个观点都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判断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即评价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判断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首先,会计信息使用者既包括现时的,也包括潜在的,而现时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潜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的判断标准也是不同的。其次,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层次不同,包括董事会层次、管理层次、业务操作层次,这些不同层次的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异,对同一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的判断也必然是因人而异的。再次,同一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不同时刻或时期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存在差异,这也必然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评价存在阶段性。最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专业水平不同导致其对会计信息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存在极大的差异。针对同一会计信息,理解能力强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可能觉得有用,而理解能力弱的因为没有读出其中的有用信息就会觉得这个信息没用。

有用的会计信息从主观上看应该满足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又受到客观因素(会计信息系统在功能上能否加工并提供多元化用户所需的信息等)的影响。可见,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需求与会计信息系统客观功能的辩证统一。因此,在研究会计目标的实现时必须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为信息使用者所需;二是会计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的会计信息,以及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即能否以较低的成本提供质量较高的会计信息。

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必须能够量化,企业必须按照会计目标和信息质量的要求将所有会计信息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据此划分要素并进行确认与计量,最后以财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本文在会计目标的指引下,从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四个角度对大数据背景下的财务会计变革进行分析。

三、大数据为财务会计注入变革基因

(一)会计基本假设

社会经济环境是动态多变的,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了合理、有效地对会计主体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必须对不确定性因素和会计核算范围、内容、程序、方法等进行事前的假设,这便是会计基本假设。1922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首次提出了会计假设的概念,并引起了学术界和会计职业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会计假设的认识逐渐明晰,并最终形成了会计界普遍认同的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与货币计量。会计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会计的数据加工和信息生成的程序、方法与技术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应的会计基本假设也在不断变化。当下,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并且数据复杂多变、时效性极短,同时“互联网+”使得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这些都对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 会计主体。

众所周知,会计主体是对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界定,只有明确会计主体,才能确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提出会计主体假设之初,企业的形式主要体现为实体企业,它们的空间范围比较容易界定。而互联网普遍应用的今天,虚拟企业越来越多,实体企业相对减少,并且很多虚拟企业的存在并非是为了持续经营,可能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或者一个订单,在任务或订单结束后虚拟企业便可以消失。此外,大数据环境下,企业靠单打独斗很难获得竞争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赢成为当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企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的界定也变得模糊。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明显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对于实体企业和虚拟企业的会计主体界定标准是否应该统一?如果标准统一,如何体现二者的差异?如果采用不同的标准,分别应该是什么?

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下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企业存续的原因千变万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组织边界模糊,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与界定。

2. 持续经营。

在现有会计理论框架下,许多计提和分摊的会计处理都需要建立在企业能够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地经营下去的基础上,即持续经营假设。比如,固定资产购置时不进行一次性成本摊销,而是按照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进行分摊,这里就隐含着企业能够持续经营至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期。若企业已不满足持续经营假设前提,则企业进入清算阶段,需要按照清算的程序与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可见,持续经营假设的提出及使用是有必要的,但是持续经营假设容易给信息使用者一种企业会持续、正常经营的错觉,这样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于企业存续期间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大且复杂,企业持续经营的风险明显增大;另外,很多企业成立之初就没有要持续经营的意图,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信息使用者并不了解企业实际的规划与意图,极易被误导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或其他决策。

经过上述分析,不得不思考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应如何重新考虑持续经营假设,是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正,还是将该假设去除掉?去除掉之后有没有必要重新设置替代假设?

3. 会计分期。

会计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目前提供信息的方式主要是报送报表,而报表的编制需要一定的时间界定,即提供的信息是什么时点的或什么时间段的。企业需要针对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确定时间点或时间段,而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没有特殊情况下企业会一直持续经营下去,也就是没有期限,所以我们必须人为地对整个持续经营期进行合理的分期,即会计分期假设。瞬息万变的大数据对现有的会计分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大数据环境下,如果仍按现有的会计分期假设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那些待确认、计量与报告的经济业务很可能已经过时,相关的信息已不被信息使用者所需。如此一来,会计分期假设迫切地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是取消会计分期假设还是继续保留而只做修正?如果取消会计分期应如何应对会计理论中对于计提、分摊等问题的处理?

4.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假设的提出与提出该假设时所处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满足当时社会环境的需求,同时受当时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企业不得不以提供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为主。在大数据时代,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再是企业的实物资产,而逐渐表现为企业的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用户粘性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管理需求方面的变化,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务操作方面,货币计量都显现出严重的不足:首先,货币计量只能计量实物资产,对于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无法准确计量;其次,货币的持续贬值问题使得长期资产或长期负债的货币计量相关性、准确性欠缺,从而影响人们对于货币计量信息的正确评价;最后,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的类型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如果仅仅选择以货币计量进行反映,必然使得信息不完整。

因此,需对货币计量假设重新思考: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补充、改进以弥补货币计量假设的不足?如何计量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用户粘性等?如果仍保留货币计量假设,应如何考虑货币贬值问题带来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是评价会计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准,会计信息质量是结合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统一而得出的,因此,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经营管理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面对大量的数据资源,信息使用者如何在众多的数据中发现和查询对自己有用的且及时、完整、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以及如何在大数据环境下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1. 对已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产生冲击。

(1)更加强调相关性。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产生的速度、加工的速度甚至变化消失的速度加快,有时甚至是瞬息发生。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我们还是强调可靠性而忽视对相关性的关注,那么很容易导致为保证可靠性而造成信息缺乏相关性最终使得信息无效的问题。另外,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剧增,以指数形式增长,企业在进行决策时不一定非得等到数据之间有因果关系了才去做出判断与决策,而是可以根据数据与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分析判断其关联度从而预测事件的结果。因此,企业在进行判断时不再仅仅依靠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更多地关注数据与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相关性特征的关注。此外,企业在关注相关性的同时,需要注意扩展相关性特征的内涵与外延,不仅包括特定信息所具有的自身相关性,同时还包括不同信息之间的关联程度所引起的相关性。

(2)重新认识与界定可比性。现有的可比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会计期间采取相同的会计政策以实现纵向可比,不同的会计主体在同一会计期间采取相同的会计政策以实现横向可比,这里隐含的情况是可比性是针对报送的财务报告信息是否可比而言的。但是,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各行各业开始按需设计商品、提供商品,越来越强调个性化需求,对于会计而言,这也必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即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按需提供信息,而非统一提供相同格式的财务报告。由于不同信息使用者所需信息千差万别,继续使用传统的可比性原则将无法实现对不同会计主体进行比较的目标。

(3)重要性需赋予新的涵义。会计主体的业务数量繁多,考虑到核算工作量的因素,可依据金额大小与业务性质两方面的标准提出重要性原则,即对于金额较小的业务可以作为不重要的事项进行简要处理,同时,虽然金额小但是其变化直接影响业务性质的业务仍要作为重要事项详细处理。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以指数形式增长,相比较而言,从量上来说,几乎每项数据在整个海量的数据集中都是微乎其微的,如果仍用现有的重要性原则去做判断,则无法准确辨识出重要事项。因而,大数据要求重要性原则不再注重精细的量的要求,而是关注信息与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即“质”方面的要求。对于与结果相关性强的信息应作为重要事项,反之,可以作为非重要事项。

(4)及时性变革为实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将月、季、半年、年等作为特定报送时间按时地提交信息。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形式多样,包括文本、视频、音频、网页等,而这些信息由于其自身格式、更替速度等原因,随时会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如此一来,如果多种形式的数据成为会计主体提供信息的数据源之一,那么现有的及时性已无法对其进行质量判断。必须针对数据瞬息变化的特点,将其修正为实时性,即能够随时地提供信息,不再设置会计期间的时段性限制。

(5)取消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在对按照一定格式和要求编制的财务信息的理解程度上提出的判断标准。为了让大多数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信息使用者能够读懂财务报告,可以用可理解性来判断企业信息是否可读、可懂。但是大数据环境下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是按需提供信息,即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不需要将业务信息按一定的标准与格式进行加工再提供,而是直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需信息的相关业务资料,然后由信息使用者自行进行业务资料的加工、处理并进行进一步的利用。

可理解性的要求看似是站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考虑的,一般认为企业按照一定的格式与处理规则对信息进行加工会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理解。然而,到底是加工处理后的信息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判断,还是业务信息本身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判断还有待商榷。同时,企业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按照自身的理解删除部分业务信息、保留其认为重要的信息,但是信息使用者是否真的需要企业保留的信息,删除的部分是不是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都是无用的,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

此外,能够去查阅信息、了解信息的使用者都是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并且明确知道自己所需的信息是什么,也知道自己获取的信息应该如何处理才能满足自己的决策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可理解性不应作为判断会计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应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删除。

2. 提出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增加多源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多源性可以理解为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形式要多样化(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来源要广泛化(包括原始凭证信息、合同信息、交易信息、重要的经济活动信息等)。众所周知,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的交易行为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实物交易(根据交易手工开单、入系统、进行相关处理),更多的是进行虚拟交易或利用EDI系统直接实现物联网,即实物直接扫描进入系统。如此一来,在面临海量数据的情况下,手工开单或人为地进行信息筛选与处理必然会过滤掉部分信息,这部分信息对于信息加工者而言可能是无用的,但并不代表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是无用的,因此,为了考虑到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与个性化,企业不能再主观地有意或无意地将信息筛选加工后再对外提供,必须将交易信息全面、完整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此外,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判断时所需的信息不仅仅限于凭证中反映的信息,凭证以外的信息也可能对信息使用者有用,而这些信息的形式可能是视频、音频,来源可能是摄像头、会议录音等。如上所述,在大数据的环境下,要更好地实现会计目标就必须增加多源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增加可视化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可视化:一是可视化是将声音转化为可视的图或文字,使复杂的信息简单化,以增强理解;二是可视化是将要反映的信息以图形或图像信息表示并呈现在信息使用者面前,使他们能够观察、模拟和计算。如前所述,大数据的特征之一是数据形式多样化,而半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大多是不可以直接用文字或二维数据库来记录与分析报告的,因此,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可视化的特点,用以反映半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另外,可视化的数据可以带给信息使用者多种角度的、全面的信息,既可以提供直观的文字或数字信息,又可以提供无法用文字或数字表示的信息,比如说话的音调、视频中的表情等,这样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判别。

(三)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1. 确认。

新兴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技术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价值的增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带来了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得用户数量、互联网平台、信息资源等因素成为互联网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来源,而在传统的资产确认业务中这些资源由于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作为资产进行确认,因此必须拓展资产确认的范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2015)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中就针对这一问题对资产的定义进行修正,认为资产是过去事项形成的由主体控制的现时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是一项能够产生潜在经济利益的权利。

这里对资产的定义不再强调是未来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是放宽标准,只要能够产生潜在经济利益即可。这样对于将互联网用户、平台等信息确认为会计主体的资产提供了可能性,能够更好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情况。但是,仅仅对过去事项形成的现时经济资源进行资产确认是否能够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的各种变化?对潜在经济利益的判断如何把握?其他要素在确认时是否也应该做进一步修正?这些问题都有待理论界与实务界结合大数据新环境做更深层次的探讨。

2. 计量。

商业模式的创新、新技术的更新换代等使得新兴经济资源越来越成为主导企业的核心要素,传统的计量属性已难以满足计量的需要。因此,在新环境下需要对计量做出新的思考。计量属性的选择与应用能否因会计主体而异?即企业是否可以根据自身的商业模式特点或其他特征自由地选择适合反映自身的计量属性?不同的资产其价值创造的方式不同,价值的时效性也不同,“一刀切”的计量属性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资产形态多变的特点。

(四)财务报告

目前,财务报告主要是报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等相关信息,报告方式主要是文本形式。大数据的冲击要求财务报告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本文将从报告内容、报告形式、报告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1. 扩展报告内容。

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类型增多且复杂多变,若只报告符合确认条件的内容必然导致部分有用信息被过滤掉,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判断与使用。而将所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信息都进行报告既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又缺乏规范与统一标准。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冲突,本文认为财务报告内容应该融合结构化数据、半结构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特点,进行适当的扩展,即以会计要素信息为原点进行信息辐射。报告内容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报告主体的整体信息或与确认、计量、报告内容没有直接对应关系的信息,例如网站、博客等互联网上对于报告主体的评论;二是与确认、计量、报告内容有直接对应关系的信息,例如无形资产按资产确认条件进行确认计量并以货币形式报告的同时,围绕无形资产的核心主题,关联展示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信息——该项无形资产涉及的技术在当前的形势分析、网络对于该无形资产技术的相关评论、其他媒体资源对于无形资产技术的报道等。

2. 创新报告形式。

一方面,现有的会计理论中的会计核算仍存在大量的计提、结转业务,而计提、结转业务尤其是涉及报税等事项的通常需要在会计期间结束时才能进行,这成为财务报告实时报送的一个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的瞬息万变、时效性低的特征又迫切要求财务报告能够实现实时报告,以提高信息对决策的支持作用。本文认为,在二者不能互相替代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权衡,采取定期报告与实时报告相结合的报告形式。首先,以是否必须计提、结转才能出具实时信息为标准将报表中的项目分成两类:实时项目与非实时项目。然后,对于实时项目进行实时报告,并在实时报告中对非实时项目采取估计的方式(列示前期数据并附加影响该项目的交易明细,或在前期数据的基础上考虑报告时刻交易的影响)列示相关数据。最后,按规定在期末提供定期的财务报告。

3. 丰富报告实现方式。要实现报告内容的扩展与报告形式的创新,报告编制也必须同步进行相应的变革。

基于报告内容扩展的视角,财务报告的编制除采用传统的编制方法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报告内容进行方法的拓展。对于互联网相关内容的报告,可以采取“简要说明+超级链接”的方式(直接链接到相应的互联网网页);对于纸质媒体相关内容的报告,可以采取“图片+超级链接”的方式(将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其他形式的报告信息存放在数据库中,通过超级链接获取相应的信息);对于电视采访等视频相关内容的报告,可以采取“视频+超级链接”的方式或者“视频转换文本+超级链接”的方式。

基于实时报告与非实时报告的视角,改变传统的报表编制流程,采取实时信息的数据加工流程。(1)对于实时报告项目采取直接获取凭证信息加工生成的方式。目前的信息系统在编制报表数据时,报表数据获取公式都是基于账簿信息设置的,而从数据的增值角度来讲,账簿信息与报表信息均来自于凭证信息,只是二者对于凭证信息的汇总方式、汇总程度不同而已。立足于账簿信息编制报表的思路是手工方式下产生的,能够提高手工方式编制效率与结果计算的准确性。在大数据背景下,采用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效率与计算准确性已不再是问题,登记入账、从账簿中取数生成报表中的数据没有增加信息的价值,反而增加了流程的中间过程,影响信息的实时性。因此,本文认为在生成实时财务报告信息时,报表项目直接从凭证信息中取数,将账簿信息与报表信息作为同级别层次的信息。(2)部分不涉及报告主体外部信息的计提、结转类业务可以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实时处理。比如,制造费用结转生产成本,可以在每笔制造费用发生时就进行相应的结转,而不必等到期末将所有的制造费用汇总再进行结转。在实现方式上可以采用信息系统中的自动结转功能设计结转凭证模板(包含未记账凭证),也可以利用简单加工语句直接从凭证库信息中进行制造费用结转。

四、结语

现代互联网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并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会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必然为受环境与管理需求影响的财务会计注入变革基因。本文从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四个方面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财务会计变革,以期引起学者们对大数据环境下财务会计变革的关注与进一步研究。

摘要: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呈指数增长的大数据,大数据的出现给财务会计带来了颠覆性变革。本文通过对大数据基本概念的定位与理解,从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等四个方面分析大数据变革环境下的财务会计变革。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会计,创新,变革

参考文献

Mckinse.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J].Fujitsu North America Technology Forum,2012(1).

齐萱,杨静.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相关性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15(28).

周洁.论大数据对会计核算原则的冲击[J].财会月刊,2015(25).

陈娟英.互联网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5(14).

夏红雨,刘艳云.对大数据会计三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6(25).

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王小娟,万映红.大数据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5(14).

财政部.关于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财会便[2015]30号,2015-06-26.

陆燕.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实践与创新--企业利用大数据为管理会计服务创造全新价值[J].中国会计报,2016(3).

Miklos A.Vasarhelyi,Alexander Kogan,Brad M.Tuttle.Big Data in Accounting:An Overview[J].Accounting Horizons,2015(2).

颠覆与创新 第5篇

互联网时代很多创新不是从企业自身出发,而是从改善用户的体验出发,有时候甚至是让企业做了一些很不起眼的创新。但是这个微小的变化给用户带来了一种新的感觉,一种冲击。一旦打动客户,这个“微”创新实际上一点都不微。

作为360公司的董事长和CEO,周鸿祎的“微创新”理论正在由小众走向业界主流。360作为微创新的典型案例,其快速的发展速度和颠覆式创新也给业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方都市报主办的2011年3C创新传媒大奖即将于12月揭晓获奖名单,周鸿祎作为“创新人物”候选人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周鸿祎认为,颠覆性创新是马后炮,“微创新”是最适合创业型企业的方法论和价值观,而不是“点子大师”。采访中周一再强调用户体验,“微创新的世界观就是用户利益至上,企业应该忘掉技术,微创新,人人都是产品顾问”。“所谓颠覆性创新,实际是马后炮”

南都:360在互联网行业打拼多年,很多举措都是颠覆性的。但您最近却一直在宣讲“微创新”理念,能不能谈谈其中的逻辑?

周鸿祎:“颠覆性创新”的经典教材我都读过。其

一、所谓颠覆性创新在刚出来的时候基本上属于微创新。颠覆的出现,实际上都经历了好几年,甚至是五年到十年一个更长的时间。开始的时候都是从一个很不起眼的局部市场先切入。其二,颠覆性创新从来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他所谓的改进有时候是技术上的改变,但更多时候是用户使用或者体验上的一些微小的改变。它通过这些不断的微小创新,逐步从市场中拿到市场份额,最后就把原来的市场给颠覆了。所谓颠覆性创新,实际上是一个马后炮的总结。

其三、连推动创新的发明者本人都未必意识到这个东西可能是一个颠覆。比如说现在很多人认为苹果颠覆了这个颠覆了那个,但实际上今天苹果所有的一切都是从MP3做起的。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iPod,当时刚出来的时候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个东西是一个颠覆。iPod就是在一个成熟的产品中做了一个微小的创新,进而得到用户,然后再在技术上将iPod改造成iPhone,把itunes变成appstore。所以说,不是说没有弄出几百个专利,没搞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创新就不能叫做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特别是创业公司来讲,本身就没什么资源,也没能力,可能连活下去都成了一个问题,他怎么去十年磨一剑呢。基本上每个人都在谈创新,创新基本上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号和标签。我在思考有没有一种创新适合创业公司去做的方法论,后来我觉得微创新是一种成本比较低,每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创新方法。

“微创新就是从用户的体验出发”

南都:您是“微创新”理论最早的倡导者,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商界的主流观点,理论的出现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周鸿祎:从行业来看,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用户体验为王、消费者驱动的时代。以前用户购买商品更多是一种被动选择,没有主动权,可是随着互联网及社区的出现,你会发现用户的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发现,用户和公司里做产品开发的人看问题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产品开发的人来看,是想想我要用怎样的技术去教训用户,我要用户感觉我的产品怎样。但用户看产品往往是这样想,这个东西怎么用起来很方便很简单,可以为自己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所以,互联网时代很多创新不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改善用户的体验出发,有时候甚至是让企业做了一些很不起眼的创新。但是这个微小的变化给用户带来了一种新的感觉,一种冲击。一旦打动客户,这个“微”创新实际上一点都不微,可能成为占领市场的巨大力量。

我提出这个微创新,就是看到很多企业很自负,老想着怎么去搞出一个大的创新,但是从用户那边来看,即便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没有打动用户,你的创新可能是投入很大,但却无法占有市场。我们企业认为不重要的东西,用户可能觉得很重要。比如微软(微博)研发Vista的时候都是从微软的角度来看的,着力于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和文件系统、界面。这导致研发周期很长,但实际效果上看Vista并没有打动客户。Win8开始关注开机速度了。开机速度在搞操作系统的人看来可能很小儿科的技术,但是在客户看来,开机速度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一个微小的创新如果打对了点,能够改善用户的体验,并且让上百万上千万的人因为这个微小的点来用你的产品,这个微小的创新一点都不微。

“人人都是产品顾问”

南都:具体企业如何实践“微创新”?

周鸿祎:实践“微创新”,一、企业要有价值观上的转变。做微创新的时候你要去忘掉技术,忘掉之前的成功,要求你真正地转换看问题的视角,从用户的角度去看,从中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像我们当年做杀毒软件的时候,很多企业都认为他的杀毒软件已经很好了,每年可以卖几个亿,但是用户发现这些杀毒软件并不好,做得很复杂,而且不能解决电脑的很多问题。

二,就是企业重视用户,重视用户的体验,就是要把用户的体验和利益放在最高。我碰到很多企业说是用户第一,但一旦用户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冲突时,你就很难真正做到用户第一,也就很难做到真正的创新了。

三,既然是微,不要老是想着创一个大牌,弄一个大的专利,搞一个可口可乐秘方,期望一招制敌,我觉得微创新就是点点滴滴地,从很多细微的地方去改进。让用户用起来更方便了、更简单了、更便宜了,甚至只是一个细节的变化,我认为这些都是创新。

四、微创新实际上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不是让企业制定一个很大的战略,然后分开来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离用户太远了,把那些基层人员、做客户管理的一线管理人员发动起来,让他们提出很多建议来。这样的话微创新不需要搞专利实验室,不需要科学家才能搞,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够提出改进。这样就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由外到内的推动模式。所以我提出:“微创新,人人都是产品顾问。”

媒体转型中的颠覆与创新 第6篇

用狄更斯《双城记》中这一段话来形容传统媒体人此刻的心情再合适不过。从新媒体、自媒体的兴起,在纸媒自救和纸媒必死的种种报道中,传统媒体转型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那么,作为以各地域商人为主要传播读者和服务对象的商人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布局和重生?商人媒体如何成为保留纸媒的最后一块值得挖掘的土地?

10月18日,一年一次的全国商人媒体联盟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来自《浙商》、《苏商》、《徽商》、《新晋商》、《川商》、《闽商》、《赣商》、《天下楚商》、《滇商》、《冀商》、《天下吉商》,以及此次会议的东道主《商业2.0豫商》等国内14家商人媒体主要负责人论剑郑州,以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转型为主题展开热烈探讨,呼应着背景板上的主题“布局和重生”。

与会的嘉宾普遍认为,衰退是必然要面对的,纸媒体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传统媒体需要重新在新媒体时代思考新的模式和生存哲学。

那么,新媒体时代我们还要秉承“内容为王”的理念吗?与会嘉宾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内容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浙商》杂志出版人朱仁华的观点是“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对于纸质媒体来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信息思维和媒体思维,转向产品思维,构建影响受众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的媒介产品,才是创新突破的关键。

《苏商》杂志总编辑俞文勤以“存在感和强关系”给出转型的观点:传媒的一切事业与生意,无不是建立在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基础之上的。在互联网时代,媒体人的存在感如何,关键还在于我们能否少一些新闻人的色彩,多一些企业人的心态,尽心竭力为商人群体提供“高性价比”的内容和服务,并在不断满足其需求的过程中与之形成“强关系”。

如何形成与商人群体的“强关系”?不同的商人媒体有着不同的“招数”,《闽商》杂志总编辑张建春围绕数据库展开经营和服务,《新楚商》出版人李玉申打造“投融资俱乐部”和“艺术品贸易平台”,以及《新晋商》常务副总经理马得原给企业家进行更贴近的服务,成立公关公司和地产代理公司等。

从这次研讨会来看,传统媒体尤其是商人媒体向服务平台转变,从内容不断延伸出贴心的产品和有效的服务,才是“布局和重生”的关键。

三年前,全国商人媒体联盟在杭州成立。联盟的宗旨是:传承传统商业精神,创新现代商业理念;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商人群体间的融合;为民营企业发展呐喊,共同推动新的商业文明。

朱仁华 《浙商》杂志社社长、出版人

从目前来说,新媒体都是赔钱的,新媒体怎么布局,我们还是要量力而行,这个东西我们是要做的,但是不要投入太多的精力,我们主要的精力还是要放在怎么样来打造一个平台上面,也就跳出了杂志,跳出了媒体公司,去做一个平台型的东西。通过整合资源来把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这是我们浙商传媒一直在探索的路子。

下一步怎么把平台做好,在平台上面打造更多的产品,然后进行更多的服务,这些我们目前的考虑。另一点就是把微博微信做好,扩大影响力,把交流圈做好。

我们现在做的是学游购,学就是培训这一块,要继续做好做大,成为新的增长点;游就是旅游,今年成立了浙江天下旅游有限公司,预计明年会有较大的增长;购,就是卖产品,在这个平台上整合更多的为我们企业家服务的产品,线下电商的模式肯定是我们这个平台要做的,我们坚定地依靠我们的读者,我们的优质群体,怎么样深耕,怎么样把他们的需求更好地掌握起来,然后去卖这些东西,这一点大有作为。

韩新东 《徽商》杂志总编辑

我们的方法就是三句话,第一个是做强主业,第二是做大副业,第三是做优创业。这个主业就是要牢牢抓住我们的内容,同时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上,在主流媒体的认同感上下工夫。做强主业恰恰是我们找到自信,找到定位,找到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做大副业就是徽商要打造的五大平台,从内容平台到网络平台,到企业家的平台,到我们的研究平台,到我们组织的平台。这个副业既是资源的整合,也确定我们在传媒当中的话语权。做大副业就是由做强主业产生的一个边际效应,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效应。做优创业就是要牢牢依附着我们商会资源、企业家资源、理事会资源、徽商联盟服务中心资源等,架好一个很好的未来可以稳健发展的平台。例如我们推出的品牌活动,徽商奥斯卡,两年一届,第二届徽商奥斯卡这一单项活动我们收入上千万,光网络投票这一块就有三百多万,而且网络投票只是我们打开渠道的一个通道。

俞文勤 《苏商》杂志总编辑

媒体现在的变化正由影响力向凝聚力时代转变,对于商人媒体来说,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从关注影响力到关注凝聚力,你到底有多强的凝聚能力,把人凝聚。对于媒体来讲,对于商人媒体来讲,我们的盈利模式从本质上来讲已经是从影响力,向凝聚力,再向我们的购买力转变,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动员市场的营销能力和购买能力,直接决定你在大客户中的影响,这是一个趋势。

我们不是在跟我们同行的传统媒体在竞争,我们在跟一个强大的互联网思维下的硅谷思维下的新媒体在竞争,现在是平台的竞争。从内容到平台的竞争,本质上来讲,竞争的是什么?是关系,是建立一种强关系,是建立面向商人群体的强关系。现在的媒体应该做加法、减法和乘法、除法。要做加法的是内容和载体,特别是载体,而做减法的就是我们的盈利模式,在经营的手法上面,不要去想做全。做乘法就是利用我们的品牌和资源,构建战略合作联盟。做除法就是一定要除掉依附于我们这个平台,想利用我们这个平台掏空我们的资源,同时给我们带来不好影响的那些人,要优化我们的小圈子。

于 莉 《商业2.0豫商》杂志执行总编辑 总经理

nlc202309030055

3年前,在杭州,刚刚成立一年的《商业2.0豫商》找到了组织。几年来,在南京、在安徽,一年一次的聚会伴随着杂志的成长。作为全国商人媒体联盟的一员,内心充满了温暖和自豪。

《商业2.0豫商》创刊4年来走过了一条探索、成长、阵痛、转型之路,大家可能还记得安徽我发言时的感触。2012年是杂志最艰难的一年,那年冬天,我办公室随手插上的枯柳枝,竟然发了绿色的芽。从那一天开始,不论有什么困难,我们再也没有退缩过,我和我的团队以冲锋的姿势迎接2013年。2012年底成功召开了“第四届豫商年度峰会”,到会800多人,除年度人物外,新推出十大产业集聚区,为2013年打下了基础。

今年,调整杂志内容及版式,增加投资与公司板块,增加星公司栏目,关注豫商好项目,关注中小企业好的商业模式。追求内容的实效、有价值、微观、服务性、注重方法论。设立新媒体部,注重微信微博营销。调整战略,打造平台,拓宽赢利模式,用“创新”把杂志内容、年会和豫商创新工社和豫商成长营紧密结合。今年已经举办了近10场有影响的大活动。2013年豫商年度峰会暨创新工社·豫商成长大赛即将拉开帷幕。让我们点燃心中的火炬,照亮前行的路,温暖同行的人。

张建忠 《闽商》杂志总编辑

闽商杂志在去年把做电子数据库作为重要的一块,把所有建立联系的企业都建立了数据库。我们闽商在异地有738家商会,包括省级地级县级以上的商会,从2007年开始我们做细致的探访。数据库建立之后,为我们闽商俱乐部建立了非常好的基础,数据库的存在可以给客户分享一些我们所掌握的闽商资源的分类,我觉得数据库这一块是未来商帮媒体一个重要的事项。未来媒体的转型升级就是从我们原来很重视读者,到未来需要打造我们所需要的消费者,将读者转化为用户和消费者。互联网激发了更多的用户需求的产生,未来的商人媒体一定是一个综合的平台,是传统媒体加数字媒体包括数据库包括一些传播形式的整合。

我希望我们商人媒体未来在媒体这一块,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话题,包括房价包括城市地产业等都可以做一些整合合作,建议打造一个共同的财富或者经济的论坛。

李玉申 《新楚商》杂志出版人

六年前我们这本杂志叫鄂商杂志,从去年开始改名叫新楚商,现在新楚商是隶属于楚新传媒下面的一个期刊,目前楚新传媒有三大板块,第一个是全媒体板块,第二个是投融资俱乐部和第三方理财的板块,第三块是艺术品和贸易板块。

我有个想法,希望我们新媒体这块能够跟外地的媒体在内容上打通,如果能够做得好的话,它会是一个目前市场上认可的主流的财经门户网站。我认为现在对我们商人媒体来讲还是有非常好的机会,今天可能形势很严峻,明天可能更残酷,但我们后天一定会更好。

李新科 《赣商》杂志总编辑

我借这个机会对我们的联盟谈谈我个人的两点想法,一个是提升,第二个是合作。我们的商人媒体联盟已经进行到第四年,这个圈子也越来越大,除了联盟的一些纲领、目标和任务,我觉得可以加入一些新的东西,全国商人媒体联盟应该有更大的担当和志向,进一步扩大影响,比如我们可以考虑联手召开一个有影响力的、更高层次的论坛。第二个我觉得全国商人媒体联盟可以在打造平台上面下工夫,比方说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的产品,我们联盟是不是可以对我们的产品做一个统一的包装,体现我们全国商人媒体联盟的品牌形象,这些都能提升我们媒体联盟的影响力。

马得原 《新晋商》杂志社常务副总经理

最近我们对平台机构有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我们把原来依附于杂志社的活动机构完全剥离出来,成立一个以杂志社为基础的独立的公关部门公司,独立的营销顾问公司。既然我们有这么多企业家资源,我就在想怎么为企业家服务呢?企业家有很多做公关做企业咨询管理的活动,因此我们也从北京引进人力资源构建了一个团队,直接引入到顾问管理公司,为我们的企业家提供咨询服务,这个公司我们的目标希望用两年的时间实现两千万的营收,有五百万的利润。

刚才几位主席讲的存在感和强关系,其实我们现在做的正是建立强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我认为深入的咨询服务也是一种强关系,深度的公关服务也是一种强关系,包括我们和一些地产企业形成一些代理关系,都是强关系。

张浩涵 《冀商财富》杂志总裁

我总结了五条,第一是我们冀商财富杂志做的是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是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有思想的视觉读本,另外一个就是数据库,我觉得我们做杂志的本质不是在做杂志,而是在做数据库。第二是两种客户。我们关注两种人,一种是对生意追求极致的人,一种是对生活追求极致的人。第三是三种需求,我们满足客户的哪三种需求,就是他的面子里子圈子。我们要为冀商或商人满足他的面子就是形象,里子就是他的思想,圈子就是他的朋友。第四,我们要促进四种资产的流动,资本、资讯、资源、资质,也就是人、钱、项目和信息。第五就是打造五种能力,就是学习力,服务力,吸引力,影响力和销售力。

通过以上五条我们实现对冀商对高端资源的系统化分类服务。

苏薪懿 《天下吉商》杂志主编

面对转型,面对挑战,内容为王是服务企业服务商家服务读者的法宝,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内容为王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内容为王不仅包括栏目的设置,版面的设计,标题的体验和文字的技巧,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要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要制作出有新意有特色有吸引力有感召力的内容,才能赢得企业家客户和读者的认可,它所体现的就是我们商媒人的责任和能力。

今年年初,天下吉商社长提出了一个要营造大吉商的理念,我们做到了四个服务,一是不仅仅服务高端,还要服务寻找商机的个体业者;二是要服务紧张拼搏发展创新事业的吉商人;三是要服务那些带着责任,带着梦想,奔赴在祖国大江南北甚至其他国度的吉林籍的商人;四是要服务那些从天南海北汇集到吉林大地的外省的创业精英。

nlc202309030055

董晓辉 《粤商》杂志社社长

商人媒体的方向就是平台模式,这个平台模式的理念和互联网是过渡的,包括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这种服务意识也是互联网的平台的模式。

今天各位前辈的经验探索给了我很多正能量,大家都知道粤商,广东经济连续四年都是全国第一,粤商的整个经济活力和实力在全国都是位居前列的,现在又属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大时代,我们为我们粤商群体怎么做好支持,怎么做好他们的服务,对于我们来讲就是把这种平台模式,把强关系建立起来,来参加这样一个会,学到了很多经验,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站立在巨人的肩膀上,做起来可能会更轻松。

汪子尧 《滇商》杂志主编

云南是一个资源大省,文化大省,民族大省,这个背景是很好的。滇商群体一直都处于比较保守比较低调的态势,所以滇商杂志也带着一种使命感出现。

我说一下我的两点感悟。第一个就是关于内容为王,内容为王大家一直都在提这个概念,过去讲内容为王是为了争取读者,为了造成市场的影响力,闯市场,我觉得更多是一种竞争导致的。今天的内容为王我是这么理解的,我觉得我们的读者跟客户是重叠的,过去是霸道式的为王,主观式的为王,今天是被迫式的为王,被迫为王实际上就是为了读者,为了多争取客户,今天的内容为王更多的是客户说了算,如果还迷信读者的概念的话,我觉得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第二个是关于转型的创新能力方面。创新能力一个是传统的产业链的运营方式,产业链的运营方式包括传统的三驾马车,传统的模式已经落伍了,如果还按传统的模式去做,只会越走越反。推进新媒体跨产业跨行业的运营方式,这也是我们布局与重生一条必经之路。

盛 红 《川商》杂志投资交流部主任

川商杂志创刊的时候起点并不低,我们2008年创刊,创刊的时候正面临着汶川大地震,四川的很多民营企业都遭遇了重创,但集团给我们下达的指标一分都没减,我们在创刊当年实现盈利并且给集团上交了六十多万的利润,当时我们只有十几个人,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做到这样的成绩当时也是特别欣慰的,集团也看到了我们的发展空间,立刻把川商从华西都市报独立出来,作为与其平级的媒体。

接下来我们的努力方向,首先要在平台的构建方面下工夫。第二,对圈子进行细分,现在我们有几百个会员单位,下一步怎么去细分它。第三,我们跟省级异地商会这一块也有了一个比较密切的合作,下一步怎么去扩展业务的方向。第四,我们要对二级城市进行深度的挖掘,在四川二级城市也埋藏着一个商人杂志的富矿,我们是可以去做很多事情的。

孙 伟 《天下楚商》杂志社常务副总经理

我想做好我们商人杂志,特别是像我们这些刚起步的杂志,首先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影响力,第二是宣传力。怎么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做大这一块的影响力,因为我们的股东是湖北广电和省工商联,我们第一就是把主要的电视媒体和广播媒体进行嫁接,将电视广播和杂志这个平台打通。第二个就是参与湖北省的跟商会组织有关的活动,通过省里的活动来放大我们的影响。

颠覆与创新 第7篇

切身经历物流之痛

正如中联网仓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俊杰所说的那样,很多颠覆式的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切身的经历和体验。

据了解,作为中联网仓的母公司——骏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简称“骏浩科技”)之前一直从事服装出口业务(外贸不属于制造业)。在2008年外贸形势严峻之后,恰好赶上中国电子商务兴起,给骏浩科技带来了一次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机。2011年3月,该公司名为“Aeroni”的网店进驻淘宝商城,很快便迎来了销售量的几何式增长。然而,在经历一次一次的聚划算大型促销活动后,骏浩科技面临不断搬仓、临时招聘作业人员、订单处理差错率与退款率大幅上升等种种问题。这也让王俊杰意识到电商行业对供应链后端整合仓配一体化的迫切需求。

王俊杰指出,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第三方的仓储中心还是电商自建仓库,在土建的逻辑、系统设备的选择、团队和操作等方面,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粗放式发展的背后,暴露的是低效率、高出错率、糟糕的购物体验以及对于人力的高依赖性。而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一个强大的市场和行业强势增长的爆发点。

找准突破口

在感受到物流仓储行业对电商发展的制约后,2012年初,骏浩科技开始对第三方仓储物流配送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评估。经过半年多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最终决定启动后端供应链整合一体化项目。2012年中,骏浩科技与浙江网仓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3月20日,江苏中联网仓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定位于专业的高效仓储物流配送服务及系统设计、优化、运营服务的提供者,致力于成为全球第三方仓储物流配送服务的领导者和专业的第三方系统、仓储、物流的合作伙伴。

与很多企业不同的是,中联网仓并没有向全国铺开,而是选择将发展重点集中在江浙沪地区,将大量资金投入仓储现代化建设。因为在王俊杰看来,现代化的物流需要以大量先进机械设备代替人工。

2013年6月,中联网仓与世界领先的物流系统集成商和设备供应商TGW集团合作,在位于丹阳的一期华东旗舰仓实施了TGW提供的全自动化物流解决方案,建成了这座大规模、高自动化的配送中心,实现了从收货直到发货的全自动化作业程。

作为该项目的重要合作方,TGW也对这次合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TGW集团总裁Georg Kirchmayr在开仓仪式上表示:“中联网仓和TGW的战略合作模式塑造了国际仓储领域合作的典范,双方的宝贵合作使得中联网仓的现代仓储服务业达到国际服务业的先进水平。我们衷心地希望帮助客户实现物流的信息化、物流设施的现代化、物流作业的高效化。”

打造高智能化仓配中心

走进中联网仓一期华东旗舰仓,无论整个配送中心的布局设计,还是全套自动化设备和操作流程,都体现出这座国内首家高自动化电商仓配中心的技术含量。

据介绍,该配送中心占地2.6万平米,其中仓库长度为145米,宽度为75米,共五层,整个仓储面积合计5.5万平米。库内设80万个最小货位,可存储商品500万件。整个作业流程用长达10公里的输送线串联起来,末端包裹处理采用高速分拣机。在处理能力方面,按照每单3件,每日工作两班来计算,配送中心日订单处理能力为33万单、100万件商品,单个订单平均处理时间约为0.17秒。另外,为应对大促活动几倍几十倍于平时业务量的峰值订单,系统划拨专门区域处理,使日订单处理能力可以达到100万单。

配送中心内设一层订单处理中心、收货月台、质检换包区,以及二至五层存储拣选区、播种合单区、包装区、滑块分拣区共7大功能区域。整个配送中心呈L型分布,南侧区域为收货区,6个(锯齿状的)收货月台便于大型车辆的卸货。卸下的货品在经过质检、打码后,都放到贴有条码的料箱中。料箱上的条码是货品在仓库内的身份证,货品无论仓还是出仓,WMS软件都会根据条码给予指引。东侧区域为发货区,与分拣机直接连接的24个发货月台,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出货速度。

同时,为了解决传统仓储作业中过多人工操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中联网仓还自行开发了“货到人”系统。即,执行订单拣选时,货品通过传送设备送到拣选员面前,而不需要拣选员移动、搬运货品,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拣选效率并杜绝野蛮分拣。

在系统应用方面,中联网仓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自主开发了WMS和LSCM系统。其中,与美国翰珍Highjump公司联合开发的适用于中国电子商务及第三方仓储配送市场的WMS系统,可以做到提前将订单整合、分类,并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准确率,完成下发订单、整合质检、上架、拣选、播种、包装、发货等环节。LSCM系统则可以实时掌控市场变化以及公司运营情况,并支持与淘宝、京东商城、亚马逊等多平台的订单接口,支持与E店宝、管易、Shopex等多数第三方软件的直接对接,保证供求双方系统数据安全、同步。

该配送中心合理的布局与流程设计,大幅提高了订单处理准确率,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系统具有充足的柔性来应对不同货主的要求。业内人士指出,高自动化的配送中心投资需要几亿元规模,一般的电商企业是不敢尝试的,但如果真做起来,其高效、自动化、提高发货速度、减少人力成本,降低了整个仓储物流环节的支出,对于电商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

携手进军供应链末端

基于高智能化的仓配中心,中联网仓还将触角伸向了供应链末端。2013年10月,中联网仓与江苏EMS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就未来合作事宜达成初步共识,确定了合作的五个战略方向:仓配一体化、区域仓配联动、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国际仓配一体化。

据悉,在此次合作中,EMS将基于覆盖全国的运营网络和邮政专网的核心系统,借力中联网仓的系统集成能力、仓内配送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对传统快递的运营模式进行改制,使之更加符合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而中联网仓则在充分发挥其仓储、拣选、包装等仓内运营能力的同时,结合EMS后端物流网络和可靠安全的配送服务,提高订单处理效率,进一步帮助电商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这一探索将为中联网仓开展电商行业仓配一体物流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计划,中联网仓将与中国邮政速递EMS总局合资建设约20万平米的高标准仓库,合作打造与EMS南京分拨中心相匹配的仓配一体化中心,使之成为国内最顶级的电商仓储配送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仓配一体化服务。该项目建成后,业务年产值可达42亿元。据了解,目前中联网仓已经开始着手向EMS输出相关技术。

未来:一张大网

在谈到目前中联网仓的目标市场时,中联网仓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发展部总监叶萍萍表示:“在我看来,现在已经没有传统企业和电商之分了,如果不做电子商务,将无商可务,只要有B2C业务,就是我们的客户。”据介绍,目前中联网仓一期华东旗舰仓的客户主要来自母婴、食品、服装、化妆品等行业,在柔性化系统的支持下,各项业务得以高效有序运转。

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中联网仓提供了按照存储面积、库位、件数3种不同的合作模式,收费标准包括:仓储费、订单处理费、快递费、增值服务费4项。“我们会把客户的费用罗列的很细,而不是一口价,帮助客户把费率控制在一个健康的范围内。”叶萍萍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提供专业的第三方仓储物流配送服务,中联网仓还对外提供高端的自动化系统集成服务。据中联网仓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于明坤介绍,利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中联网仓已经开始对外参与业务梳理、数据分析、方案设计、系统集成等项目。这在平衡公司业务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今后搭建全国网络埋下伏笔。

按照中联网仓的计划,未来将建立7大中心仓、15个二级仓,不仅仅服务于电子商务,更致力于为汽车配件、零售、保健品、食品饮料、第三方配送等各个行业提供服务。而借助开创行业先河的优势,做出并输出所有关于仓配中心建设和运营的标准,无疑将有助于中联网仓在下一步全国布点的过程中吸收并整合一些区域的优质资源,迅速实现全国网络布局。

不少业界人士在参观中联网仓一期华东旗舰仓后,对该项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些认可和肯定也让王俊杰和他的团队坚信,这样一个创新的样板作为一次探索、一个支点,将为电商仓储配送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变革。

颠覆与创新 第8篇

佛吉亚相信,“坐享互联驾舱”将重点关注在所有驾驶情况下的安全性、幸福感与舒适度,提高互联性、适应性和预测性。“创赢绿动未来”的解决方案则集中在提高空气质量与燃油经济性上。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环保、互联性以及自动驾驶方面的技术变革,其商业模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佛吉亚在巴黎车展上所展示的那样,集团致力于成为可持续移动和未来驾驶舱这两大领域的领导者。”佛吉亚集团首席执行官柯瑞达说道。

颠覆与创新 第9篇

惠普的市场占有率多年来一直雄居榜首, 近年来却麻烦频频;诺基亚也曾15年稳居全球智能手机霸主地位, 现在却不断传出破产消息;最先发明数码技术的柯达公司, 恰恰在数码技术的风暴席卷下风雨飘摇……不论公司、战略、技术, 还是商业模式、运营策略、管理制度, 曾经的“巨头”、“伟大”、“经典”的标签都在被重新定义。比尔·盖茨曾戏言:“自从克里斯滕森提出颠覆性理论后, 出现在我桌上的每一份提案都自称是‘颠覆性的’。”

成功是失败之母

按照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的定义, “颠覆性创新”是指与维持性创新相对的, 打破原有创新途径、开辟新的市场需求、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创新模式。他指出, 许多曾经优秀的大企业之所以丧失了行业的领导地位, 是由于它们着眼于不断改进原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主流用户的需求, 低估或漠视了新兴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的潜力。例如, PC的创新取代了小型计算机, 而原来小型计算机市场的宠儿DEC公司却无法适应, 被当时新创的PC厂商如康柏、苹果打败。可口可乐公司先在果茶饮料的开发中落后于Snapple公司, 又在运动饮料领域让Gatorade公司抢占了先机, 后来在纯净水领域不敌雀巢公司。

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 不断聚焦于开创新的市场, 这是颠覆性创新最擅长之处。以太阳能技术商业化投放为例, 当许多企业在发达国家的传统电力能源市场上厮杀时, 无论是通过改进技术、提高性能和服务, 还是依靠政府资助, 都无法获取欧美市场用户的青睐:这些地区的传统电力供应价格低廉、全天服务, 对太阳能热情不高。然而, 当面对较难获得传统电力供应的非洲市场时, 太阳能的前景分外灿烂:非洲许多地区如果建立传统电站, 会面临繁琐的批准程序, 太阳能相对便捷而几乎没有其他电力供应方式与之竞争。甚至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也可以降低, 例如用成卷的塑料基底取代原来的硅胶基底, 成本的降低也更适于贫困地区市场需求。

克里斯滕森指出, 有些产品和服务刚开始从主流客户关心的性能角度评价, 可能并不高, 但这些创新的颠覆性在于, 它们并不以满足当前市场的最大客户需求为直接目的, 而是另觅蹊径。就像嘉信理财 (Charles Schwab) 以折扣经纪商的身份进入证券市场, 最初只提供基本服务, 相对于美林证券这类提供全面服务的对手, 并不能满足原客户群的需求, 但它“有所不为有所为”, 赢得了自己的一片天。

当这种破坏性创新让新创企业崭露头角后, 就会给领先企业当头一棒, 甚至让其溃不成军:因为领先企业的资源、流程是适应延续性创新的, 本质上很难对破坏性创新积极响应。例如, 在全球钢铁市场, 新建大型综合性钢铁公司的成本在80亿美元左右, 而小型钢铁厂用电弧熔炉熔炼废弃钢铁的话, 甚至能以低于大型钢铁企业20%的成本生产同质产品。

颠覆性创新似乎给“成功是失败之母”这句话找到了依据。一方面, 外部的威胁来自于新创公司的星星之火;另一方面, 克里斯滕森对上述巨头公司衰败的深层原因, 给出了一个蕴藏于技术、市场之下的解释———正是内部“良好”的管理导致了这些企业的衰败。管理模式领先、有效、稳定, 并不意味着能长盛不衰。许多企业的CEO们往往执迷于过去成功的经验, 自身成为了阻碍创新的瓶颈———如果颠覆性创新与现有的成功获利模式相违背, 有多少经理人还愿意一试?为了维护股东的现有利益, 有多少高层管理者愿意放弃持续性创新?如果无论从发展方向还是具体策略的一招一式, 普通员工都习惯于全部听命、等待、依赖于决策层的号令, 那么员工创新的责任感也就会减弱了, 一旦团队上下的思维方式陈旧、僵化, 失败也就不远了。

当然, 聪明的创新者绝不会坐视市场萎缩、管理方式陈旧, 颠覆者的智慧在于知道何时、何处、如何举起创新之剑, 迎接新的挑战。

创新之剑要靠颠覆者挥舞

3M公司亚太分公司副总裁Tony Gastaldo曾说:“创造仅指有闪光的思想, 创新则指思想具操作性, 并能付诸实践。”颠覆性创新也不例外, 恰当的时机、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组织和人的配合都是创新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克里斯滕森坚信, 颠覆性创新者关键要精确计算时机和风险, 因为过度超前的创意和维持性举措都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 在掌握技术信息和潜在市场机会的基础上, 选择在最适当的时机进入, 才能准确斩获成果, 避免被自己的创新之剑所伤。

英特尔是一家懂得如何面对破坏性创新挑战的企业, 它在最适当的时候推出创新产品, 以快速跟进策略后发制人。2000年末, 芯片设计厂商Transmeta推出了一款CPU芯片Crusoe, 它在体积与热耗功率上胜过英特尔的任何一款产品, 但市场却并不买账:一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运算速度, 二是英特尔宣称要推出更强大的芯片。3年后, 英特尔的Centrino芯片问世, 虽然Crusoe芯片也提升了速度, 但却最终失败收场。可见, 创新之剑不是那么容易挥舞的, 颠覆者要对新兴市场和技术进行深入观察和研究, 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和规模效应, 综合运用品牌、服务、营销等手段, 以较低的创新风险来获得利润。任正非在华为的干部大会曾提出, 进行颠覆性创新, 一要加大前瞻性研究和基础研究, 不光是要适应客户导向, 还要超越客户需求;二要集中资源, 坚持压强原则, 迅速跟上, 建立广泛的客户基础。

“打铁要靠自身硬”, 灵巧地挥舞创新之剑, 必然需要颠覆者苦练内功。克里斯滕森强调, 避免创造力退化的一条途径是确保团队未老先死。丹麦Oticon公司CEO拉斯·科林德曾说:“我们一个产品开发组在一种数码助听器产品上足足花费了一年时间。我炸掉了那个组织。在三个小时内, 一百多人挪了位。根据项目时间而非职能组建了新团队。”这倒印证了克里斯滕森的主张:要保持企业充满活力, 高层管理者可以适当打破企业的组织状态, 特别是面对新产品、新事业开发的时候, 大可采取“另起炉灶”的形式, 以设立独立组织来从事这类创新项目, 给经理人从事颠覆性创新的空间, 从外部招聘新的人才、组织新的核心能力、运用新的风投机制, 提升组织的创新活力。

对此, 皇家荷兰壳牌公司发动了名为“游戏改变者”的项目, 为员工创造参与变革的机会:先挑选一批各具特长的中层员工, 组成核心小组, 对各种创意进行评估。通过第一轮评审的计划进入“创新实验室”, 进行加工完善。下一关则是受到“可行性实验室”的检验———使方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具体实施。这一系统化的创新, 建立了一个“员工检验审批”的程序, 模拟了一个市场机制, 使创新与资源、用户密切结合。

创新无定式, 但那些希望驾驭未来、获得持续进步的企业, 都对创新怀有强烈的激情。克里斯滕森建议, 不管采取何种资源配置和市场方案, 你最终都要坚持:以小公司的心态, 保持对不可知的敬畏。

大师小传

1953年, 克莱顿·克里斯滕森 (Clayton M.Christensen) , 生于美国盐湖城。

1975年, 在布里格姆·扬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相继获得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及哈佛商学院MBA学位, 并在波士顿咨询公司担任顾问。

1995年, 获得《哈佛商业评论》颁发的本年度最佳论文奖“麦肯锡奖”。

1997年, 出版《创新者的窘境》, 提出“颠覆性创新”的概念。

2003年, 在《创新者的解答》中认为, 良好的管理导致了许多企业的颓败, 过去的成就变为了创新的绊脚石。

理论贡献

颠覆性创新的原则

创建一个围绕突破性技术的独立部门, 不受主流客户左右, 融入那些需要突破性技术的客户中。把责任下放给规模恰好与目标市场相匹配的一个小组织, 对小型市场机会做出反应。突破既定思维模式、不断学习所需要了解的知识。

资源、流程和价值观理论

颠覆与创新 第10篇

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以及后发企业如何实现赶超在位企业, 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后发企业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型企业, 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他们远远落后于领先企业;或者是发展国家和地区的后来进入的企业。因此对于后发企业到在位企业的转变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1997年, 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 (Christensen) 首次提出了“颠覆性创新”理论 (国内亦有学者译为破坏性创新) , 为后发企业赶超在位企业提供了新的战略途径。他把对现有主流市场产品性能提高做出贡献的创新为维持性创新, 而将发端于非主流低端市场, 并对现有主导企业竞争优势起颠覆性作用的创新为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由于破坏了在位企业产品的市场基础, 改变了产业的现有规则, 因而极易导致在位企业既有竞争优势的丧失和后发企业的兴起。正因为如此, 该理论自诞生之日起, 不仅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同时也引发了发达国家的警惕, 有关颠覆性创新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理论界的热点。

作为一个崭新的理论, 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颠覆性创新概念的界定、特征的描述和案例的分析, 而对于其基础理论, 如形成的内在机理、创新的扩散等问题涉及较少。笔者认为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基础立足于后发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 对后发企业而言, 要想与在位企业分庭抗礼获得竞争优势, 它就必须实现从竞争劣势状态转变成竞争优势的状态, 而这一转变必须依托企业内部资源以及能力的转变。

后发企业由于历史原因, 一开始就面临资源匮乏的状态, 在竞争中处于严重的劣势。后发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 必须使其拥有的资源实现如下转变:从资源匮乏转变为普通资源、从普通资源转变为战略性资源。如图1所示:

Barney (1991) 认为战略性资源应该具备“有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转移性”, 而通过把战略建立在战略性资源之上, 在位企业成功阻止了竞争对手的模仿或者用其他资源替代, 同时也为资源匮乏的后发企业设置了追赶障碍。

因此, 后发企业如果想实现从后发劣势到在位优势的转变就必须攻克这种资源匮乏的现状。后发获取普通资源是其前行的第一步, 而后发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 连接、资源杠杆和学习 (Mathews2002) 是后发企业获取普通资源的有效流程。如图2所示:

企业是在价值链的某个阶段从事分工活动的实体, 不可能拥有从事全部活动所必须的全部能力。而在位企业为了弥补其缺失的这部分能力就必须与其他企业进行连接, 这为后发企业融入世界经济, 并获得普通资源提供了条件。而契约、合资以及购买是后发企业与在位企业实现连接的有效途径。

之后, 后发企业可以将连接作为质点, 而将已获取的资源作为杠杆, 利用“资源杠杆” (“资源杠杆”的本意是用来解释卓越的领导者企业如何通过联盟和合资的形式来获取产品多元化所需要的资源从而跟上最新的发展) , 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

研究同时表明, 后发企业通过学习在位企业的先进经验, 可以更快提升自己获取普通资源的能力。通过连接、资源杠杆和学习, 后发企业可以将自身更好地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 这就使得后发企业获取了普通资源, 也为后发企业将自身资源提升到战略资源并最终获取颠覆性创新赢得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性。

诚如前文所言, 检验战略性资源有四个指标:有价值、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不完全可替代性。而后发企业对战略资源的获取就是对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的不完全可替代的隐形知识的获取。

获取过程中的知识类型转化, 可以用著名的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式来表达。野中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式分为四个基本模式——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与内部化, 它们形成了一个“知识螺旋”, 体现了企业的知识进化过程。如图3所示:

(1) 社会化, 也就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野中次郎把此模式称为“潜移默化”, 就像传统的师傅到徒弟, 徒弟与徒弟之间的交流, 其过程是默默地, 不能清晰被表达的, 因此潜移默化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虽然后发企业通过学习, 能够共享到隐性知识, 但没有掌握在位企业技能背后系统化, 所领会的知识、技能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

(2) 外部化, 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清晰表达那些过去是隐性的知识, 需要标准化、概念化、可重复, 最终达到工业化。后发企业通过隐性知识的学习, 将其吸收内化为标准化、可重复的资源和技能。

(3) 组合化, 也即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这是一个显性知识的运用、演绎的过程。后发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 通过对市场分析, 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资源及能力。

(4) 内部化, 即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随着显形知识在企业的推广、演绎进化, 员工将其内化, 不自觉地将其拓宽、延伸和重构为新的隐性知识。当后发企业掌握了新的隐性知识, 意味着其资源具备了:有价值、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不完全可替代性这四个特质, 也完成了后发企业从资源匮乏到战略性资源这个质的变化, 这为后发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 并最终成为在位企业打下了在最坚实的一步。后发企业战略性资源的获取是其向在位企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也是其开展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前提, 而在资源获取的过程中, 后发企业所拥有的动态能力是一大关键因素。

对后发企业而言, 动态能力是指通过获取知识, 在消化和应用进口技术和知识基础上的创造能力, 从而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动态能力演化包括吸收能力、转移能力、整合和重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是和知识传导的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

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认识新的外部信息的价值, 吸收它们并应用直至把它们转化为商业结果的能力。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 (学习能力) 、创造新知识的开发能力 (解决问题的技能) 。

但是吸收能力阶段个体学习的直接控制是相对困难的, 此时, 企业需要运用转移能力, 转移能力的演化方面在于构建了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间的相互联系, 其可延展性比吸收能力大。转移能力是把所获得的知识架构起来的能力, 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知识联系起来, 以实现知识在企业内的流动和共享。

整合和重组能力是能力深度演化的最重要的阶段。整合能力一方面获取和消化企业外部的知识, 另一方面将其与企业内的知识、规则、职能和专业间整合。

创新能力是能力深度演化的逻辑终点, 也是能力深度演化循环的起点, 是知识得以应用并创造出相应的产品, 同时实现了知识创新和知识增量的能力。

正是这四种能力所构建动态能力在企业资源获取的过程中的穿针引线, 帮助后发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后发企业在产业中处于追随者的地位, 无论在资源和能力上都与在位企业有着根本的不同, 后发企业通过颠覆性创新跃升为在位企业, 追根溯源, 必须先实现从竞争劣势状态转变成竞争优势的状态, 而这一实现依靠的是对战略性资源的最终获取, 而影响这一获取的关键因素是后发企业的动态能力, 后发企业必须充分调动其动态能力, 通过学习、吸收、整合及重组改变其资源状态, 最终完成颠覆性创新。

摘要: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提出的“颠覆性创新”理论为后发企业赶超在位企业提供了新的战略途径。从后发企业资源及能力的角度出发, 认为后发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跃升成为在位企业的基础在于其对战略性资源的获取, 并最终赢得竞争优势。深入探讨了资源匮乏的后发企业获取战略性资源的轨迹, 并详尽叙述了动态能力所发挥的作用, 表明了颠覆性创新中后发企业到在位企业的转变途径。

创新就是要颠覆 第11篇

think different(想象差异化):

创新必须差异化,想想和大家的不同在哪里。

创业并不是一味满足用户需求,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需求都已经被满足了。比如你想造一辆好汽车,大众可以造,福特也可以造,你必须得想出一些和他们不一样的点子,让需求变得不普通。

think big(大梦想):

创新要有足够大的梦想,小情怀、小聪明很难做到大颠覆。要确信这件事情一定会在未来成为主流才值得做。变化足够大,未来足够好,领先者才难以模仿。

而具体到实际操作上,什么才是颠覆式创新呢?

第一,渐进改良不是颠覆式创新,过去有个词叫微创新,把别人没做好的事情做好一点。但这很不靠谱,花了大量力气,对手很快就可以跟上。

我在改造金山毒霸的时候,做了一件当时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把三百多人的研发团队拆成了几十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独立面对用户。

接下来,创新挺多,但是对手两周内就赶超上线了,而且我们的声音比别人小,用户群比别人少,所谓的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渐进式改良本质上是不属于创业者的,属于大公司对已有优势的不断填补。除非他们犯下巨大的错误,否则你根本没有赢的可能,但这个机会就和中彩票一样微渺。

第二,做产品时,我们容易把很多创新点糅在一起,并不考虑用户是否有时间和机会认知。其实,创新点越多,用户的认知成本也越高,到最后,或许会成为负担。真正好的创新用户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

当年我们做“clean master”时曾有人说,以一款清理软件作为企业发展的着力点,是不是太单薄了。我说单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站在了第一个台阶上,然后才有第二个台阶,第三个台阶。事实也证明,要先找到单点,才能带动后面的体系和矩阵。

第三,长期的小众喜好不是颠覆式的创新。部分小众喜好未来可以演变为大众喜好,但是长期的小众喜好是不值得花费精力的。颠覆是创新的本质,是领先者很难去做到的产品复合渠道,如果他要模仿,可能需要放弃优势。

大部分诺基亚的产品经理都不可能设计出像苹果一样的手机,因为诺基亚的特点是待机长、不怕摔、全键盘输入;而苹果则是超大屏占比、金属边框与外壳。诺基亚若想模仿苹果,意味着之前所有关于键盘、结构、电池的积累都要放弃掉。

即便后来诺基亚做了大屏手机,消费者也抱怨纷纷。因为投入的力量不够,没有办法把优势全部转移到劣势上。当年360颠覆金山毒霸,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免费,但当我打电话给雷总,想让他把金山毒霸的引擎给我们做免费杀毒时,雷总说,我们一年收入两个亿,你如果是CEO,会同意吗?这两个亿的收入既是优势,同时又是最大的包袱和累赘。

所以要去想,领先者的优势是什么,有没有可能去把它的优势变成劣势。不要成为领先者的教科书,要在一个新的视野和格局上去想。最好的超越往往来自于新机会中,让对手的优势成为他们的劣势。

由上看来,我总结了颠覆式创新的四个特点:

1.找到现在市场的边缘,即新赛道,不要找领先者做得不完美的地方。

2.新赛道必须是大趋势,未来的风口。有时候新赛道过了五年还是新赛道,这就是羊肠小道。

3.找到一个破局点,足够简单,简化成一件事,就有机会去建立高地,倾巢而下。

颠覆与创新 第12篇

目前, 全球诸多企业加入到开源阵营, 在Linux与开源项目上持续地投入, 国外有红帽、IBM、英特尔、亚马逊AWS、戴尔、惠普、Net App等企业, 国内的华为、联想、曙光等表现积极。

企业开源创新之旅加速

在近日举行的2015红帽高峰论坛上, 红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ames Whitehurst指出, 工业革命以来, 创造价值的方式在发生变化, 当今的价值创造更多集中于信息科技的创新。对现代商业社会而言, 信息技术创新的价值已经开始削弱其对物质基础的依赖。很多传统企业也开始使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并尝试拥抱开源。

但在这个过程中, James认为企业面临巨大挑战, 要把握机会需要更灵活的方案, 开源将成趋势。James表示:“企业要做到创新, 首先在技术上要有优势, 要使用开源软件。企业逐渐意识到敏捷性与灵活性的重要, 并希望利用云解决方案助力自身业务的发展。”

从全球趋势看, 开源无所不在, 而且非常可靠、安全。据悉, 在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 全部的航空公司、电信公司、商业银行和医疗保健公司都采用了红帽的开源技术, 超过90%的企业选择了开源技术, 这印证了开源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发展势头。

中国企业表现积极

在国内, 中石油集团、中国银行、华为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招商银行等企业均加入到开源技术应用或研究“大军”中, 并在积极寻求合作, 这进一步促进了开源技术市场繁荣。

比如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最核心的业务系统即新一代交易系统中, 使用了红帽Linux和JBoss等产品及服务, 其下属公司的行业云服务也在使用Open Stack技术。

深圳证券交易所技术主管表示:“近几年深交所开展了开放平台和开源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的大数据技术也逐渐开始采用开源技术, 深圳证券交易所正走在开放与开源的路上, 我们希望得到业界企业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采用开源技术多年的中石油集团赖能和总工程师表示:“我们所有的软件都在红帽上开发。使用开源技术非常好, 但是在开源的同时, 技术的创新也需要持续的支持和服务。”

上一篇:人支原体下一篇: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