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研究

2024-07-25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研究(精选11篇)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研究 第1篇

一、以新课标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是高中语文学科实施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从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发展语文基本素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教育机会。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为教育基础。

(一)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生活经验来选择教学方法。教师激发学习兴趣,点拨学习方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但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即在整个教学中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语文学习的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能独立完成多少就让他们完成多少,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得到肯定,增加了学习的信心,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使很多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学习规律,最终弄懂。

教师也需要对教学提纲进行有目的的安排,因为教学提纲可以为学生的自学指路,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自学铺平道路。因此,在要求学生加强自学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自学时需要的“扶手”。例如,在《别了,司徒雷登》一课在要求学生进行自学之前为他们拟的提纲是:1.文章题目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作者是如何对不明事理的知识分子进行教育的?4.美国的侵略政策实质是什么?本文从哪些方面进行揭露的?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从这几个问题入手,同时通过自学把自己弄懂的部分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将不理解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注重个体的素质培养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面临两个选择,一个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另一部分则面临走向社会,不管哪一种选择,素质教育都必不可少。传统应试教育把重心放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将重心落在全体学生身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实际活动中。以少代多,以点盖面的教育是不可取的。

二、引入情境,共同创造激情

从人的情感方面来讲,情境能够激发人的情感,使这种情感与人所处的环境产生共鸣,进而达到目标,这也正是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精妙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开创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开启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感知和思维能力创创一个适当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觉得是个负担,而是觉得能够在课文中畅游,进而能够使课本中的内容及其所传达的知识、情感和意境生动地进入学生头脑中。情境创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优化课堂上具有特别有效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的主动力来自于学生的内部力量,即学习动机的培养。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由学习动机来支配的,而动机的产生来源于他的自身的需求,这种需求支配一个人活动的主要动力。学习动机的培养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灵活地将一些教育思想的内容穿插进来,从而在教育过程中不忘素质教育。例如在学习《雨中登泰山》一文时,不但讲解雨中泰山的美,还可以将热爱祖国锦绣山川和文化传统的感情融入教学中来,领略雨中泰山的特有风貌和雨中登泰山的特有情趣,教育学生不但需要在课文中领略我国美丽的河山。在这里可以不仅仅讲解泰山的悠久的文化,更应该从这种文化中得到启发保护名胜古迹。

一个人的情感是这个人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动力,调节着人的认识和行动。教学中需要利用生活中的情感来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激情和情感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情感来点燃的。所以,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激情的点燃者。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讲解时需要自己先进入角色,为学生创立一个美好的情境,然后吸引学生进入这种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兴趣了,对能够对语文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学生的兴趣的培养是学生能力和智力开发的前提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立相应的情景,然后再利用情、境、景等各种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学生进入情景了,才会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走,才会在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四、结论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其次因为高中的特殊阶段,培养好学生的语文素质也是学生能力的另一种表现,所以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马文华.论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

[2]孙茂荣.素质教育别论[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 第2篇

一、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只是对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和句法等内容进行讲解,并根据考试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很显然,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只是停留在语文知识的表面。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从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需要从语文课文中提取出一些和审美相关的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对文章意境加以体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离骚(节选)”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离骚”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由于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字,所以教师应该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要将原诗中的韵味和深意去掉。教师将“离骚”翻译成白话文,可以使学生对整首诗加以理解,并从中体会到屈原的情感激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够得以提高。

二、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扩宽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

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将注意力放在字词这些最基本的方面。事实上,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将教学关注点放在能力培养上。而审美能力又与语文课结合紧密,所以教师就应该从这一因素出发,帮助学生拓宽审美想象空间。高中语文涉及到文言文、白话文以及诗歌等文学体裁。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使学生能够受到文学熏陶。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琵琶行并序”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作品。教师可以对诗句加以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和扩充。比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就表达了江边送客的情景。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这种意境。通过对诗中用字和用词的研究和分析,学生就能够和诗人共鸣,体会诗歌的内在美。

三、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開展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以往,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在讲台上讲述,学生就在台下听讲。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黑板呈现。这样不仅加大了教师的板书负担,同时还可能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文件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教师可以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网络渠道找一些相关电影和电视剧,并让学生加以观看。学生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阅读文章的欲望和兴趣。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开展教学。“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这本小说。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电视剧的情节,使学生在电视剧中感受到贾家的富贵以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视频的方式,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方式推动语文审美教育。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扩宽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最后,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开展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研究 第3篇

一、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基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 可以得知他们还处于情感比较敏感、思想较为活跃的成长阶段, 但是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 希望得到亲人、朋友、教师的关心,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容易被不良思想所影响, 若是不能及时进行正确的情感教育, 很可能让学生形成太自我的思想, 或者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 甚至情感冷漠的现象, 尤其在面对挫折时, 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笔者认为, 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 基于高中语文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情感渗透是有必要的, 能一定程度帮助学生进行消极情绪与心理压力方面的疏导, 引导他们走出情感困惑, 更好的面对未来。例如, 学习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当中的课文《相信未来》 (苏教版) , 本篇课文所表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 始终不逾地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 培养学生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 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向命运挑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具体应用

(一) 深入挖掘课文主旨

高中语文教师要将课文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挖掘出来, 并通过良好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书育人”, 高中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 有必要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当前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感, 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要将课文的内在含义挖掘出来, 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中心思想与美好情感产生共鸣, 并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例如, 学习课文《父亲》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内容, 体会文本伟大、深沉的父爱, 能真切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朴素的叙述与清丽的抒情相融为一;感悟作者对父亲深情的怀念, 以及父亲对儿子拳拳之心。

(二) 与学生实际生活充分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将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有助于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根据实际生活创作出来的, 也有作者根据自身生活经历而书写出来的。这样创作的文章对高中学生来说较为易懂, 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需要对课文艺术性中真实性的特征进行掌握,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反复回味的同时, 要正确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同身受, 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情感教育与引导。

(三) 积极开展各种真情表达活动

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有效的资源, 积极开展各种真情表达的活动。例如,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 并结合各种有效资源, 以有效的教育模式, 积极引导学生实现真实情感的表达, 有助于提升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渗透力度。如在学习鲁迅先生文章《药》的时候, 首先学生应该对这篇课文进行自行阅读, 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模式对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经过小组交流与讨论之后, 可以得知答案:本篇文章主要讲作者过去亲身经历的追忆, 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无奈和愤怒之情。既然明确了课文的思想情感,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反映当时社会背景的图片或者影像展示给学生, 并在讲解的过程中配以富有感情、生动的语言, 保障学生的情感能随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发展。另外,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 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以读后感的方式写出来。对各种有效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四) 巧妙设计教学情境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较为丰富的情感语言, 设计各种教学情境, 并且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 将自己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 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与思想情感, 这也是进行情感渗透的良好手段。例如, 学习诗歌《蜀道难》, 教师还是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与李白和蜀道有关的图片播放出来, 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关巴蜀地区的相关影视资料, 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 进一步了解作者李白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诗歌的背景。学生掌握诗歌基本感情之后, 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问题情境:文章中作者是怎么样表达思想情感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积极思考, 并有效地将自己融入到诗歌感情中, 深入领悟作者李白当时的情感。最后, 学生可以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想拿出来分享,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态度以及情感态度。

情感是每个人行动的指南针,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在大力推崇素质教育的形势下,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文技能与语文知识, 而要求教师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情感的洗礼, 引导学生走进情感世界, 让学生在情感渗透中体会到真善美, 拥有丰富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陈清开.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1 (02) .

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初探1论文 第4篇

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

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一句话,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我的探索,最初是从九三年启动的《扩展式语文教学实验》开始的,九五年十一月成功地通过吉林省教

育学院的验收;九六年七月又经受了高考的严峻考验,升学率达90%以上。

去年,在省教育学院的直接指导下,我校在高一学年开办了两个实验班,由我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和教

改任务。这次实验借鉴了上一轮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它作为更为深入的一轮探索,纳入“面向21世纪基础

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这一“九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的运作轨道,业已整整一年。现将其初步

成果汇报如下。

一、以《东方时空》突破封闭的教学机制

我们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开设《东方时空》课。每周二到周五早晨7点钟,我便与学生一起端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阅读中央电视台精制的这本电视新闻杂志。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各位主持人、记者、播音员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导师,而我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每天组织学生收视,每周批阅91篇观后感。尽管开课仅仅一个半学期,但我已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思想、情操、文化等诸多素质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收看《早间新闻》,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

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曾使弟子们义愤填膺;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去留,曾使弟子们牵肠挂肚;阿以争端,非洲难民,震撼着弟子们善感的心弦;我国领导人频频出访获得成功、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连连告捷,更振奋了弟子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至于《时空报道》更是震聋发聩;无论写真与打假,都是社会瞩目的焦点;无论扬善与惩恶,都是大众关注的热线;无论颂美与批丑,都是时代交响的强音。日熏月陶,耳濡目染,国家的兴衰正在逐步取代个人的鸡毛蒜皮;改革的大潮正在日益压倒追星

用心爱心专心 1的时髦;人民的冷暖正在重新调整爱的天平。总之,这一切正在潜移默化地纠正着过去死背时事却不懂政治的误区,使学生心系华夏冷暖,胸怀五洲风云。

《生活空间》领着我的弟子们,从繁华的都市走进“生命的禁区”,从老外欣赏川剧的茶馆走进沙漠地

质队员的帐篷,从“最后的七月”里悲欢离合的字庭走进中国音乐神童在德国的花园式寄宿学校„„人生百

态,酸甜苦辣皆有味;感悟千端、悲欢哀乐总关情。弟子们在感悟他人百味生活的同时,也在编织着自己多彩的梦。

《东方时空》课的最大作用,在于开拓了学生的心胸和视野,有利于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其

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二、以文化讲座突破狭窄的应试课程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学与文化内涵,实验班开设了周六专家讲座。在讲座课上,学

生只管听、只管记;课后,既不复习也不考试;全凭专家感化和学生的兴趣,在熏陶渐染中使学生的文学与文化修养得以提高。

一年来,我们请《吉林教育》副编审奚少庚主讲《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杨

佐义、东北师大博土生李立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请吉林大学教授陈方竞、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许消友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刘菊香主讲《台湾文学》;请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扬春兴主讲《古代汉语》;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王鹏伟主讲《余秋雨·文化苦旅》;请吉林师范学院讲师陆峰主讲《严肃音乐欣赏》;请吉林大学教援薛纯华主讲《美学》。一共举办了8个种类27次讲座。

其中《文化苦旅》讲座之后,曾辅之以写读后感来巩固听讲效果。《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讲座之后,则在部分文学爱好者中间开展了不定期的旧体诗词创作活动。最近吉林市“雪柳诗社”出版的一本以“庆回

归,颂金瓯”为主题的诗集,就收录实验班学生的几首旧体诗习作。还有一些同学已开始养成在日常学习和

生活中以诗来表情达意的习惯。虽然实验刚刚迈出一步但细察学生的文学与文化品味,业已呈现“草色遥看

近却无”的早春景象,其前景是十分乐观的,三、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

: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

96年入学前的暑假和去年寒假,我们都留了课外阅读作业,共有中外名著2部,《古文观止》12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13篇。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

日常课外阅读,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每期《中学生阅读》都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的,大

体分自读篇和教读篇。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教读篇,按要求读,靠毅力啃,在老师帮助下完成。教读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则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例如,我们曾删掉了《崇高的理想》一文,补充了周国平的《救世与自救》;配合学习《琐忆》,补充了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的《大哲与大洁》。

选读名句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

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贬时弊或领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四、以调动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而。

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

学没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我在《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的演讲中,充分论述了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了不敢发言的病根。同学们听罢,心悦诚服,热血沸腾,无一例外地报名参加了“敢死队”,课党上很快出现了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热潮。

但是,为了克服旧习惯的强大惰性力,使热潮不致降温,还必须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六由队

长调查队员在各科课堂举手次数(自己随堂记录),排出名次榜;下周一由老师当众发表成绩并做讲评;期末将课堂发言成绩记入档案。自从开展“每周一评”的活动以来,语文和其它各科的课堂发言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局面。第1周评比,人均举手不足10次,最后一周评比,已高达80次之多。

“课堂发言敢死队”的建立和发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教师和学生突破了“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

一切”的应试观念的束缚,从“举手发言”这一看起来小做起来难的环节出发,树立了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念

1.既求应试分数高,又求品学素质好。2.志如高山百丈松,行似以平原一寸草。3.不做填鸭等人

喂,要学饿虎自求饱。4.羞做课堂缩头龟,敢当发言出头鸟。

这种学习观念,目标是求全的,原则是务实的,态度是主动的,心理是强健的。只有树立这种新观念,养成这种新学风,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才能使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变成全面提高素质的训练场。

五、以“无人监考”突破消极的管理方法

考试作弊,如今似乎成了一个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现象。而实验班从组建之日起就向考试作弊发出挑

战,其主要作法就是实行期中、期末考试不安排监考老师,让学生实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我班“无人监考”在吉林市教育界激起反响,《江城晚报》曾经组织过一次专题讨论。有的同志说,无

人监考“有赖于学生水平”,就是说,“倘若学生缺少良好的道德品质,‘无人监考’就将是一句空话。”

这种意见只看到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无人监考”的制约作用,却没有看到“无人监考”对学生思想道

德水平的教育作用。

我们实行“无人监考”,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扔在考场不管,而是首先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向学生反复宣传两个基本思想:第一,要把实行无人监考当作学校教育中的“打假”来看待。要让学生认识

到,在所有的伪劣假冒的商品中,“假人才”是最祸国殃民的。我们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就应该上不骗

祖国人民,中不骗父母师长,下不骗自己良心,使自己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人才。第二,要把无人监考

当作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实验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自胜则强”。“无人监考”只是没有老师监考,事实上每个同学自己的良心和全班同学的几十双眼睛,是比两个老师的四只眼晴还严密得多的监考。

在充分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还搞了民意测验,在绝大多数同学都乐于实行的条件下,才开始实

施。每次考试之后,还以不记名的方式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保证无人监考的健康发展。

同学们在谈到参加无人监考的感受时,无不充满喜悦和自豪地说,无人监考使我真正觉得考场是一个十

分庄重的地方。监考时想躲开老师的眼睛也许是办得到的,而无人监考时想躲开自己的良心是绝对做不到的。

有的同学说:“老师监考是别人战胜自己,无人监考是自己战胜自己。

还有的同学说:“自信+自律=自强。”

据调查表明,在实验班的91名同学中,初中阶段考试常作弊的有4人,偶作弊的有55人,不作弊的仅有32人。而期末无人监考反馈信息表明:真实率为100%。看来,在无人监考中起码有59人,占实验班学生总数63.7%的同学,经过自律改正了作弊的恶习。

事实说明,只要把无人监考当作一种教育手段认真抓起来,其效果远远大于有人监考。归纳同学们的切

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品质研究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品质;提升

G633.3

语文教学品质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品性、思想和见解等,强调将教师的人格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不断丰富教学的境界和内涵,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以及人文情怀。本文结合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提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语文教学品质的主要对策。

一、语文教学品质概述

品质是一种衡量事物质量、能力、風格的判别标准,能够将事物的优秀之处或特色概括出来。[1]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品质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见地、品性等教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格与自信,有品质的教学必定是有内涵的教学,既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又要对学生产生强力的吸引力,让他们更好的投入教学当中,在良好的互动中得到必要的人文教育与精神力量,实现学生的进步与成熟;二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协调与创新,将知识变为学生的素养,将教学变成一种艺术,这是语文教学品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实现课堂教学协调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说,高中语文品质教学,就是将教师的人格与教学活动相融合,让教学变得更加有境界与内涵,以提高学的人文情怀与情感修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品质教学与高质量教学或有效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品质教学更注重语文教学的内在价值,而其他两类教学往往以教学乘机来衡量,不足以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真谛。[2]从目前国内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妨碍了语文教学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新高考背景中,语数外总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所考院校的档次的高低。因而,几乎所有的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真正喜欢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生比较少,更多的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存有被灌输的感觉。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几乎没有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想直接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大部分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作业,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久而久之,少数学生把语文课当做听老师说书的空间了。

2.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中遇到较多的困难

知识积累方面,有部分学生不能读准多音字,不能辨别多义成语的意思和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尤其在文言实虚词的解释上,学生们大有猜谜的感觉。另外,古诗文阅读中的典故无法准确把握。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极少,尤其是农村的学生,由于教育硬件设施等得滞后,学生无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籍,只得偶尔买点文摘、小报看看,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量显而易见是不足的。

3.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创新性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安排也是品质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高中教学都遵循成套的模式与步骤,十分中规中矩,但也恰好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方法方面缺乏创新能力,虽然从表面上看教学形式十分完整,但绝大部分教学并不注重教学品质建设,教学过程与方法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获得学生有效的认同感,而缺乏学生的认同与接受的话,这节教学就不算成功,更谈不上是一节有品质、高水准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

三、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策略

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是时代的迫切需求,它可以确保师生从多个维度去看待高中语文教学的内涵与品质建设,使得高中语文教学真正融“启发、过程、探究”为一体,打造高品位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课堂。

1.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为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提供了良好的途径,通过各种形式的美让学生的情怀得到熏陶与感染,可以达到增长学生智慧的品质教学目的。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各种美育活动,让学生得到健康、积极的学习体验,还要培育学生全面的审美眼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学习中浓重的人文思想与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美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最缺少的是学生的言语表达。在应试的传统下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当今生活中,言语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它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与智慧、教养与风度。新课程教材在口语交际的设计上有形式齐备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流畅、准确的朗诵中传达出作品中蕴涵的生活美感和作者的情感起伏;应指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讨论。从而让学生在表达中自信地展现自己对生活的思想见解,愉悦地领略到生活中的美善之处。

3.加强育人教育,为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以确保他们心理健康,也成为提升高中语文教学重要手段。高中语文教学中育人教育以教学为载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开展各种各样的交流与对话,让学生既能得到心灵之间的交流,又能体会到强烈的来自于别人的尊重,使得他们树立起良好的语文学习自信心,为他们的个性成长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与空间,从而为更好的塑造学生善良与美好的品德奠定坚实基础。

4.通过教育评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真正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还需要教学评价的帮助。科学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语文学习,改善他们不良的学习状态,使得他们能更好的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所以,对于语文教学评价的完善,应从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等多个层次进行,在一种开放平等的环境下开展各种教学评价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行为与效果。

四、结语: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和内涵,通过不断反思总结当前的教学,积累教学经验,然后将其应用到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琼.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探究[J]. 语文建设,2013,03:1+4.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研究 第6篇

在周朝, 我国形成了“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体制, 根本上注重人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从当今的美学角度来讲, 传统教学体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美”, 这里的美包括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气度美、书法美。而今语文作为一门充满“美感”的学科, 汲取了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文情并茂, 语文审美教育成为一项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创造性的综合性教育活动。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首先讲述了当前我国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从实际出发讲述了加强语文审美教学的几条策略, 具有一定实际价值和借鉴意义。

2.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 审美教育边缘化, 教学目标流于表面形式

高中应该是一个学生最为宝贵的阶段, 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 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榨取了学生时间和精力, 语文教学成了博取“高分”的训练场, 审美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此外, 当前的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过于重视形式, 教学过程程序化、机械化, 审美教育缺乏灵活性, 过分注重表面功夫, 某些语文课程成了“读课文、做习题、考高分”, 语文审美教育成了无足轻重的边缘化教学。

2.2 教学方式随意模糊, 教学节奏松散零乱, 课堂练习放任自流

教学方式随意模糊是我国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常见的弊病, “满堂”、“哄堂”、“冷堂”、“拖堂”时常出现, 教学节奏松散凌乱, “穿新鞋, 走老路”依然存在, 语文课堂练习以习题为主, 机械化、条例化的答案僵化学生的思维。此外, 高中语文教学过分重视只整体感知、语句理解和架空分析, 却对文章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视而不见, 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成了无足轻重的部分。这种情况也造成语文教学成了“老师讲的多、学生想的少、面面俱到却又面面不到”的“填鸭式”教学。

2.3 任课教师缺乏审美意识, 多媒体课件泛滥成灾, 缺乏审美情趣

在新的教学体制下, 高中语文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有充分的只是积累, 而且要有审美、教授美的能力。语文教学要掌握“活”的精髓, 但是又不是教书匠方式的照本宣科。但是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过分注重课程进度, 而忽略高中生内心对美的需求, 造成了“审美教学”的真空。此外, 老师难以掌握学生课余时间, 这造成学生对“网游、玄幻”等快餐文化的沉迷, 而快餐文化对审美教学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3.提高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几条措施

3.1 扩展语文阅读范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审美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美并不是只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美来源于生活, 所以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语文课本”而是应该扩展到生活中, 但是高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 对美的理解和追求还存在不足。语文审美教学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 让学生在输入信息的同时感知语文的“美”, 进而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雄传》、《平凡的世界》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给高中生带来阅读的快乐, 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美。

3.2 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品味生活, 积累素材, 激发审美兴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 所以语文审美教学应该从本源出发, 让高中生在生活中汲取美的元素, 一幅画、一首歌、一支乐曲都应该成为美的载体。老师和家长应该借助多种多样的手段和因素创建一种艺术情景和气氛, 比如观看电影、画展和电视, 举办朗诵比赛、写作比赛、书法比赛, 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动情其中, 细细品味, 进行情感熏陶, 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 丰富学生的情感, 将所见所感积累成辨别美的能力, 然后反馈回归到语文审美教学, 形成良好的循环, 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3.3 丰富课堂形式, 张扬学生性格, 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 提高语文审美教学应该从课堂出发, 改变原有的“老师站着、学生坐着、老师讲着、学生听着、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的模式, 而且应该以弘扬学生性格为根本, 丰富课堂形式, 形成一种灵活的、互动式的课堂形式, 比如学生将心中的疑问提出, 其他同学通过讨论给出答案, 老师给予补充, 或者老师和学生互相提问解答, 将语文审美教学从单一方向推广到双向教学。

3.4 加强老师“再学习”培养和多媒体教学, 增强语文教学审美的直观性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老师的作用也有所改变, 所以加强老师的“再学习”培养势在必行。老师应该适应这种改变, 不仅要在行为上改变, 也应该在思想上顺应时代潮流, 比如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 老师不仅要学习多媒体知识, 而且要将课堂知识融入其中, 构建一种立体式、综合化的课堂形式, 将美“感官化、直观化”, 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的时候, 老师可以从物理学角度讲述相关原理, 然后播放形象而生动的相关影片, 学生直观的理解课文其中的美。

4.结语

综合上述, 高中语文教学时一项“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工作, 不仅需要政策上面的推广扶持, 也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加强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力度, 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田忠辉, 李淑霞.语文教育中审美素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01) :11-12.

[2]章承董.语文课审美教育方法浅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3, (22) :23-24.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研究 第7篇

一、生命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每位学生生命个体为根基的。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语文学科的悠久的历史又为我们留下了富饶的文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仅是语文工具性能力的获得,到了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学生思维不断发展成熟,更应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完善个性生命,建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所以,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从字面来看,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包括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的生命能力的提升和价值的实现,狭义的生命教育是对自我和他人的生命关注。“生命教育”原本是对20世纪中叶时期美国社会出现的吸毒、自杀、他杀等危害生命的现象而制定的策略,是所谓的狭义的生命教育。而现如今,中国课堂中“生命教育”的呼声是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尊重,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实现学生的生命价值。正如《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生命教育的宗旨是促进青少年身体、心理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关爱生命,创建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感悟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的价值。所以,在语文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和学生的互动中,通过对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的赏析和交流,不仅要强调语文知识的工具性,更要强化人文素养的教育,欣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建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必要性

经过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中阶段逐步形成,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自我的主见,但又未对世人有着固定的观点,所以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最为恰当的时期。但由于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和一定的叛逆心理,所以在进行生命教育中,往往将其融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来,而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言语互动以及文本内涵的赏析交流,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地生命教育的影响。

首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教学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难看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注点,注重学生的成长,完善学生的情感认知。其次,高中语文课本不同于小学、初中语文课本,它增加了多种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多样化、丰富化,体现着当代的时代特征,融入了古人和今人的智慧,体现了生命的传承的勃发,无一不包含着选文作者对于生命的重视。最后,由于题材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高中学生语文阅读不断增加,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和感悟总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宣泄,引起学生的共鸣。语文的阅读课堂,通过师生的交流和感悟,带领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去感悟作品,读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发现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体现着人学,是对“人”的生命的礼赞。

(三)高中语文阅读课程中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课程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的高中生,他们追求的是成功的人生,希望自己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精神状态,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大有裨益。语文教育培养的不是精神侏儒,人云亦云,而是要有自我判断力,具有道德和生命意识,达到自身与社会、自然相和谐的个体“人”,学会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甚至发展生命。生命教育的渗透更有助于学生学会体贴他人、关注自然和关心社会,减少社会上青少年残害动物、漠视生命等事件的发生,甚至不再发生,这对于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罗曼·罗兰曾说:“伟大的灵魂犹如崇山峻岭……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的呼吸与脉管的血液;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3)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阅读中的生命教育的传授,是使得学生站在更高的精神支点上,追求崇高的理想,精神世界的品性和高度不断提升,从而在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挫折或者困难,都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设计出自己美妙的人生,活出生命的精彩,成为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四有”人。

二、现状堪忧:高中语文“生命教育”的不足

由此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纵观当今中国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对生命教育的实践却是尤为不足,令人沉思。

(一)语文阅读课堂注重知识点教学,淡化人文生命教育

在中国教育中,高中教育在学生一生的求学道路中是重中之重的,很多的家长和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分数都是密切关注的,高考分数决定命运,这句话似乎还是起着不可更改的作用。所以高考这种标准化“一纸定天下”的考试模式使得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强调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以及各种答题技巧、答题格式的传输,关注的是高考语文怎么考,怎么分数更高,语文老师就怎么教,由此直接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影响了学生对语文人文内涵丰富的吸引力,使得原本具有生命意义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工具化,越来越标准化、考试化,让学生觉得语文课的魅力荡然无存,与数学课、物理课等公式化的课堂没有差别。当然,也有语文课堂中传输了课文中的生命价值的意义,但是由于高中课程紧张,在阅读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往往都是纯粹的生命价值灌输,忽略学生的人格、道德、精神、意志等的培养,没有真正落实语文教育中“语文素养”“生命教育”的所在,只是游离于学生的精神意志之外而已。

(二)语文教师忽略生命关怀,缺乏与学生的生命价值意义沟通

吴惠青说:教育即生命,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新认识,是生命化的教育,不仅实现了工具式教育轴心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表达了“本真教育”的本质。(4)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不能忘却“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但是,如今的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阅读教学环节内容单一、环节不连贯、教学目的功利化,使得语文课堂中生命教育难以达成。在阅读环节中,教师拿到一篇文章,往往不是研究这篇文章所要表达出的人文内涵以及所透露出来的生命意义,往往是想着如果是高考出现了这样的文章,会考哪些题目,这样功利化的目标往往割裂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感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的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中,甚至不与学生互相沟通交流,还是实行的填鸭式的教育,这时,学生没有自己对文章阅读的生命体验,与教师、与文本、与文本的作者的对话都是隔离的,所以无法体会到文本表达出的生命的价值,以及选文的价值意义所在,更不用说激发学生对自我、他人、自然以及社会的关心和思考。所以,社会中往往出现的高中生打架斗殴致死、不堪压力自杀等现象的发生,大都反映出学生遇到精神问题,但由于高中阅读课堂中语文老师对生命教育的漠视和不关心,学生找不到精神支柱,内心的情感得不到发泄,封闭在自我的内心中,由此变得冷漠生命,轻视生命。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对学生人文“生命价值意义”的教育得不到清晰的实施目标,忽视学生的生命教育,重视学生的分数,漠视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引导,那么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得不到良性的发展,也只是一个“高分低能”的冷漠“机器”罢了。

(三)高中生叛逆轻视生命,生命价值感悟不够

高中生正是十六七岁的青春年华时期,他们有着自我的想法,不太容易接受家长、教师等对他们一些错误想法的纠正,容易固执己见,想要证明自己,然而就是这种太想要长大独立的想法,但又缺少强大的内心精神的寄托,往往遇到困难时,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采取的大都是封闭自我内心甚至是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据有关方面调查,自杀已经成为未成年学生的第一大死亡因素,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成年人自杀的比例更有低龄化的趋势。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学校的课程紧凑,家长的满心期待,作业、试卷漫天铺盖,分数的重视,学生在这些压力下,往往被动考虑的是是否有利于提高分数是投入学科学习精力的多少的标准,而语文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慢慢提高的过程,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分数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学生投入语文学习不足,成了只参照标准答案答题的考试机器,轻视了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意义的追求,感悟不到语文阅读课堂中生命的价值意义、体验不到生命的丰富性,对生命的敬畏、热爱、重视以及探索都慢慢消失,他们理解不了生命中的生与死,对生的不够珍惜,对死的不够慎重,甚至最后终将会造成大错。

三、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生命教育渗透的建议

于漪曾指出:“教育要给学生提供四大精神支柱。但现在呢?作业笼罩了整个学习过程。作业=读书=学习=求知,这是极为荒唐有害的。现在中小学教育的普遍倾向是重理轻文,毛病都出现在‘急功近利’这四个字上。这是要负历史责任的,因为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会导致国民素质的下降,导致国家民族的灾难。我们再也不能办没有灵魂的教育了,否则,我们怎么对得起可爱的孩子啊!”(5)从于漪老师的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教育是教导学生面对不同的重大生命问题时能够学会解决,而不是逃避,是要丰富学生的生命意义,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生命教育的教学迫在眉睫。

(一)发现并用好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

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区别于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它的内容性、思想性和人文性更加丰富,更加深度化,对高中学生认识生命、感受生命、提高生命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不同程度的含有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有着众多具有生命教育的阅读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在处理这些文章时,要发掘阅读素材中的生命意义,用好这些素材,在阅读课堂中与学生交流语文的人文生命价值。例如在苏教版必修语文课本中,就有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的体现。如在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中,《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等等诗歌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悟到青春生命的昂扬,对生命价值的不断追求,实现自我目标,奋勇前进,这些都是非常激昂向上的生命礼赞。再如必修二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最后的常春藤叶》都体现着对有限生命的礼赞,生活中虽然都有挫折,但仍然要珍爱生命,要做精神的强者,要有自我的精神寄托。这些例子无不体现出生命意义教育的不同方面,而这些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对学生精神、意志、人格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给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课文中的这些篇目如果能被高中语文教师用好、挖掘好,对学生感受自然、社会、情感、生命都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的。

(二)教师阅读课堂中学会引导学生探寻生命意义,启发生命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处于引导者的地位,所以,在阅读课堂中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意义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师在阅读环节中不能填鸭式地告诉学生阅读素材中的生命意义是什么,那么就失去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了。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感悟阅读素材中表达的生命意义,从而带动学生在阅读其他的文本素材时能够自发地感悟文本内涵。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生命教育渗透环节中,语文教师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加强与学生的精神情感世界的沟通,让学生在阅读文本、赏析文本中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运用共情法,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动之以情,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讲解课文,描述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沟通教材中选文表达的情感和学生情感相连接的桥梁作用,带着学生走进课文,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感染他们的情感,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中《祖国山川颂》一诗中,教师可以先范读,要注意读的情感,断句、重点词怎么读,带入情感,融入其中,而后让学生朗读,从读中悟,从悟中读,去感受这首诗歌表达出来的对祖国大自然山川的生命热爱。此外,在课堂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倾听,将文本的素材生命感悟的主动权交于学生之手,让学生自我去感悟情感,相互交流,思想发生碰撞,如果发现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对生命的感悟有过激或者消极行为,由于语文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这时候就可以及时地科学、善意地引导这些学生,使得他们的生命教育得到良性的发展。

(三)开展高中生课外阅读,提高生命价值,加深生命感悟

对高中生生命教育的渗透除了来自课堂中学校必修教材中课文素材,高中生的视野更加宽阔,对世界的求知欲更加浓厚,所以课外语文的阅读,也是不可减少的。从更加宽广的生活中学习,众多的书籍中探索生命价值、感悟生命魅力,对培养高中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无论是拓宽眼界或者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高中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必要,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这一专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老人与海》这一本课外名著去感悟这一生命意义。通过感悟主人公圣地亚哥在面对大自然的凶恶环境中,不是选择躲避或者失败,而是通过强大的意志力和顽强的勇气与鲨鱼进行殊死搏斗,从而论证了他的那句“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名言,激励着多少不畏挫折、不肯放弃的青年去奋斗、实现自我目标。所以,在学生阅读之后,语文老师可以组织阅读交流会,让学生去讨论圣地亚哥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价值和人生追求。在这样的讨论交流下,学生很容易感悟到圣地亚哥身上不畏惧死亡、不愿屈服,直面人生,奋勇向前的生命意义,而这些意义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困难也是能起到模范作用的,激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要畏惧失败,要积极向上,努力攻克难关。因此,通过课外语文阅读,更加加深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感悟生命丰富的精神意蕴。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个体的人格、精神、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达生命的气息。”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让高中生在获得语文工具性知识的同时,唤醒生命的认知,增强生命能力,感悟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生命价值观,达到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热爱生命,超越生命,让高中生青春活力的生命绽放灿烂的光彩。

注释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吴惠青.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0(2)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第8篇

一、开掘教材,让教材成为源头活水

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资源从何而来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 深刻把握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在体验,有效地将学生的审美教育与语文教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了大量的经典诗词、散文,它们都是不同时代人类文化的高度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元素,具有浓郁的情感内涵。这些都是鲜明而具有活力的美学教学资源,是构建学生认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情感认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 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 ,教师就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根据这一文本以及高中学生内在的心灵特点,确定了言语之美、形式之美和意境之美的教学总体目标, 再将作者朱自清蕴藏在课文中的优雅景色、人文情致开掘出来,为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交流对话,让审美能力碰撞提升

美学资源不仅源于对文本内涵的高度解读, 更表现在彼此体验的相互交流中。因此,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学生学有所悟的基础上,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认知体验的互动和碰撞,从而激发学生深刻情感的内在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对话交流中、在心灵碰撞中,感知作品的内在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教师为学生出示了秋天的图片,播放了相关视频,将学生的身心拉伸到课堂之外,并形成初步体验,然后,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父母畅谈对故乡的感受,并有机地与作者内在的感受进行对比,最终引导学生创作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开掘文本的情韵之美, 体验家庭的亲情之美, 表达自己形成的体验之美,融感知、交流、表达于一体,使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多维并举,让审美品质立体呈现

文本的语言本身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媒介。但缺乏了相应的品析能力, 很多学生就无法从僵硬枯燥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语言的精美, 更没有办法通过语言的媒介想象其表达的对象。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则可以通过色彩明丽的图片、生动活泼的视频等鲜活直观的视频资源,将语言之美,尤其是语言所欲表达的事物、场景有效地再现出来,从而切实提升学生内在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过程中感受景色的美好。还以教学《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事前收集的各种荷塘中的荷花集中起来,并将其与溶溶的月色交相辉映,让学生将白天的荷花与月光下的荷花进行对比, 进一步明晰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从而突出荷塘月色的重要作用。而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结合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独特心境,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资源、生活资源以及作者的独特心境进行结合,让学生感受整体的教学之美,提升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四、步步为营,让审美类型各个击破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美学资源的感知体验必然要经历“体验、联想、创造”的认知过程。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认知差异,而高中三个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差异性也较大。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在不同的年级段侧重某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深入引导, 继而在不同类型和层次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一年级教材选用了大量的现代和古代的经典散文,所以,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特别关注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意境之美。到了二年级,教材内容则充分展示了中国各类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以及戏剧等形式丰富多彩。由于文体的特点决定,这就要求学生在品味联想中充分走进课文的内涵, 在历练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到了三年级,则更多是议论文,这就决定了要将学生内在的评判能力作为训练的基础, 让学生在辨析思维、论证思维过程中进行思考,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性之美。

总而言之,任何一门学科本身都是美学的一部分。而高中语文教学更要从教材实际出发,从教学策略出 发 ,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美术原本隶属于哲学范畴之中,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在综合素质的不断发展。因此,文章提出更新理念,让审美融合阅读课堂,开掘教材,让教材成为源头活水;交流对话,让审美能力碰撞提升;多维并举,让审美品质立体呈现;步步为营,让审美类型各个击破,从而扎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第9篇

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语文自清末单独设科后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然后在语文教学大纲对古诗文的课程目标一般的设定为“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在日常教学中, 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往往对古诗文目标要求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 基于这样的理解偏差, 很多教师就会出现把古诗文教学当成是对一板一眼古代字、词、句法的用法和意义, 变成了古汉语教学, 肢解了古诗文本身存在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重视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有助于我们能够纠正对古诗文教学意义的认识, 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更加注重古诗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学习。

(二) 现实意义

从2001年到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在课程性质上始终如一, 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提出了“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2]。人们从观念已经认识到古诗文教学需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大多一线教师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 依旧在字、词、句一遍遍枯燥地讲解。这种后果导致老师讲得没劲, 学生也厌烦。古诗文应该成为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在高中阶段, 对其进行古诗文传统文化的教育, 可以使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 塑造青少年热爱祖国, 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以及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 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1.古诗文教学沦为“外语”教学, 有言而无文。古诗文教学原本应该联系古诗文当时的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 注重文意思想情感的体悟, 感受当中的文化精髓, 得到思想的体悟。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更加注重对字、词、句的理解, 割裂文本, 导致学生在不懂文章的思想情感下死记硬背, 使整个古诗文教学索然无味, 学生对古诗文怯于靠近。

2.古诗文教学中存在教师勤教、学生懒学的状况。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也努力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但是古诗文教学却依旧如故, 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师台上勤勤恳恳不停讲解, 学生台下认认真真笔记不停;依然是教师不断灌输, 学生或生吞活剥或囫囵吞枣;依然是教师独霸课堂, 学生失去独立性和创造性。高中阶段古诗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4]。这样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显而易见不能“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5]。

(二) 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

1.古诗文由于与生活相隔甚远, 理解本身有一定的难度。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语音语义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比如古诗文常使用单音节词, 而现代汉语多使用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古代汉语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固定句式、倒装句、特有的名物、特殊称谓等都与现代生活截然不同, 对此给学生学习古诗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不正确的古诗文教学模式, 肢解了古诗文的魅力, 导致学生“望古文生厌”, 影响了学习古诗文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 一般都是教师按部就班逐字逐句满堂讲, 破坏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灵魂, 学生根本得不到美的享受, 得不到与作者的情感沟通, 导致学生不爱学古诗文。

3.在高考指挥棒影响下, 教师急功近利, 以成绩为纲。在考试的压力下, 为追求卷面分数, 大多数教师只好采取硬性灌输的方式教学, 使文言文失去其真正意义。我们知道, 能够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的优秀文章, 能够帮助我们感受不同时期的风情, 文化特征, 体悟中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思想。我们学习古诗文的真正目的不是考试, 而是学会欣赏, 学会品味经典, 感受经典, 形成传统文化底蕴。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一) 在教学目标中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在《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中, 我们能够看出古诗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对文言字词、句法句式用法的理解和掌握, 理解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文言知识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古诗文教学作为一个立体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活动, 那么,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古诗文教学同样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高中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和一定的阅读能力, 所以, 我们应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尽量利用古诗文的文化内涵熏陶感染学生。因此,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 教学目标的设立中, 应该把握好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的熏陶三个方面的平衡, 我们应该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 结合高中语文出现的古诗文篇目, 制订符合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熏陶的目的。我们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定, 因为只有目标确定了, 教学活动才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

(二) 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文阅读是师生、教材编者、文本、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维的碰撞, 是心灵的沟通, 是一种动态的对应过程。学生作为阅读教学中学习的主体, 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思考, 得出自身对古诗文阅读理解的个性化的解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应该帮助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态、阅读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的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根据学生特点和高中教材中文言篇目的分布特点, 可采取纵向三个步骤:

第一, 对古诗文的文言字词、句法进行初步的学习和理解, 形成初步的较系统的认识。可以放在高一的第一学期实施, 侧重文言字词、句法的学习。

第二, 高一第二学期侧重提高阅读能力, 这主要在学生能够翻译文章大意的情况下,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一定量的阅读基础上, 结合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阅读训练,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更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欣赏需要, 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第三, 在高二、高三实施侧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对近些年高考试题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考察。对于高二、高三的学生来说, 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都有一定的提高, 在这一阶段, 学生应该更加注重欣赏、品读、感悟, 在此过程中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

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又有所区别。这要求我们在每个阶段有所侧重, 这样才能使古诗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平稳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黎泽渝.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情感因素;情感氛围;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基本都是文学大家的精品佳作,其中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以及独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自身所具有的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丰富的情感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策略与途径进行一番探讨,望能抛砖引玉,给其他同仁在高中语文情感教育问题上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挖掘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

古诗有说:“文章不是无情物。”的确,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无论什么题材,其中都或多或少的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挖掘出这些情感因素并加以利用,就能使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随着课文中的情感变化而出现寂静无声、情绪高昂等不同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接受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在具体学习某篇文章时,应积极挖掘出蕴藏在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情感因素加以分析、品味、解读,以此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情感。

以必修二第二册中《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为例,因为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且属于经典名篇,文章作者郁达夫通过饱含深情地为我们描绘一幅典雅质朴、神韵清绝的北国秋色图,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但由于故都的秋与学生现实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无法真正领悟到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于是,在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预习。如了解郁达夫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个人性情以及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等;课堂上,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并尝试自己与文本内容进行多层面对话,让学生通过仔细品味作者细腻、丰富的语言,来感受郁达夫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以此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自此,我们也达到了培养学生丰富情感的良好教学目的。

二、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高中语文教材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所限,文本中的情境与学生现在所处环境有着巨大差别,所以,如果仅靠教师口头语言地讲述和学生地自主理解,学生很难体会到文章作者真实的情感感受,这时,我们就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手段,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以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情感氛围,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化。我个人认为,利用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是能实现上述教学目的一种有效手段。多媒体技术融语言、图像、文字、动画、音乐等多种电子信息于一体,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它可以将高中语文教材中冷冰冰的语言文字以悦耳逼真的声响效果、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等方式展现出来,便能将学生带入文章作品所特有的意境氛围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触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以必修二第二册中《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为例,为了让学生正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真切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在为学生讲解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了月色下的荷塘,如:晶莹剔透的荷花、舒展时像舞女裙的荷叶、凝碧的荷波、脉脉的流水……所有的景物在月色的映衬下,变得轻柔安谧,同时,配以温婉柔和的古筝笛子曲——《荷塘月色》,这样,文本中典雅清丽、富有韵味的文字就以配图画、古乐的方式,给予了学生色彩逼真的视觉享受和生动悦耳的听觉享受。在这种图、文、声相互融合的情景氛围下,学生也很快感受到了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也会比传统的直白说教好得多。

三、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

对学生进行丰富的情感教育,课堂教学固然重要,然而,要想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光是靠教材中的百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将其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比如,我们可以在学习了某些文章之后,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其情感表达类似或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课外读物,这样既充实了学生单调枯燥的高中生活,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乐观、健康的情感品格。

比如,在学习了古代议论散文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荀子的《劝学》等之后,我们可推荐学生阅读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著作《论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本著作去领略古代圣哲孔子独特的智慧以及理性的道德;在学习了《中国建筑特征》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中国建筑研究的书籍,如《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国小品建筑十讲》等,以此使学生了解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了《雷雨》《哈姆雷特》这些文学作品之后,我们可为学生推荐其他一些文学经典,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文化苦旅》《平凡的世界》等,让学生与文学大师直接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并从中汲取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样我们也能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目的。

当然,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和途径还有很多,以上仅是我个人几点简单的陈述。总之,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后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与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好教学,以便学生能够自然进入教学情感氛围,以此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陈成龙.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浅析[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12).

[2]费洁.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家教世界,2012(8).

[3]冯明德.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10).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研究 第11篇

生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对于每个人仅有一次。总体来看, 学生们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珍爱生命。但是,近年来,在部分中学生群体中,消极厌世、忽视生命的现象也时有出现。浙江健康教育所的一份调查显示,在中小学生中,曾有13.3%的人计划或考虑过自杀。除了伤害自己,个别学生伤害他人、残虐小动物的现象,也时见报道。为什么我们如花般的、在学校受着良好教育的青少年,会如此漠视生命呢?追根究底,笔者认为,是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过于注重考试分数、注重智育,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德育,忽视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关系。其实,生命教育关系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现在及未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学校开设的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以其浓郁的人文性,毫无疑问,最应担负起生命教育的重担。 目前,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比较多,而将生命教育与具体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应用研究较少。下面,就高中语文阅读课如何渗透生命教育进行探讨。

二、在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通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就可以发现,字里行间皆充盈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而人性中最主要的东西———生命和爱, 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精选的每一篇语文教材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品味文本,发现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和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学生了解生命、感受生命、珍视生命,提升生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生命展露出最美好的色彩。比如陆蠡的著名散文《囚绿记》,记录了自己“爱绿”———“囚绿”———“释绿”———“怀绿”的心路历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对那一段因爱而生害的心路历程的自责和忏悔。这就是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文学是人学,是人心之学。语文教师教语文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成长成才的过程,要用人类的精神文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深化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教育学生,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更要珍爱别人的生命;不仅要珍爱人类的生命,也要珍爱动物、植物的生命。

三、在课堂中提升生命教育的意识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实就包含重视生命教育,提升生命品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流露出作者对苦难人生的深刻体验,对母爱和母亲的理解与追忆。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勇敢地面对人生,即使在人生逆境之中也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追求新的生活,对未来始终洋溢着乐观与自信。同时,有感于当今社会亲情日渐淡漠的现实,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教育,引导他们理解母爱的艰难、 隐忍和伟大,温润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生命教育的意识。

四、在体验与对话中感悟生命的价值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积极思考,切身体验。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处于体验的主角,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他们兴致盎然地去探求知识、生命的奥妙。也只有让学生去充分体验,在体验中与作者、文本、同学、自然、社会进行对话,才能让他感受到生命的鲜活,在丰富的体验中、在自由的对话中,激活情绪、感受、理解、联想、感悟等心理活动。生命化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活动与体验,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搭建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与理解,让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生命灵性、培养健康生命观的乐土。

五、在合作与探究中开发生命的潜力。

合作学习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它克服了传统教育的许多缺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而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对其生命成长来说,意义重大。统计资料表明,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则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达成率达85%以上。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的,作为教师,要提早为其生命潜力的开发、人生幸福指数的增加做好准备。如在教学《祝福》时,为了进一步理解祥林嫂背后代表的社会悲剧性,笔者围绕祥林嫂之死展开了一个合作探究型的大讨论:“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讨论先分小组展开,规定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的任务:有的负责听、有的负责记、有的负责写、 有的负责说,让学生各司其职,不让一个学生空闲。这样的激情四溢的合作探究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感知到合作的力量,有利于他们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 在合作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合作,领悟到了人际交往中的核心———参与、倾听、接纳、尊重。

六、结束语

上一篇:构建高校社会实践下一篇:复合土工膜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