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重组论文范文

2024-06-12

央企重组论文范文(精选7篇)

央企重组论文 第1篇

6月8日,中国中车正式挂牌上市开启2015年央企合并大幕,此后中海系、 中远系等相继停牌,引发了关于央企合并重组的各种传闻。

央企合并重组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国企改革、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央企作为国家队,整合必须符合国家发展大局,更不能是简单的1+1。显然,整合只是推动央企做大做强做优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央企大集团的综合运营效率和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习近平主席7月调研时明确提出了国企改革的三条硬标准,表明了国家层面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的决心。毋庸置疑,央企整合有望在顶层设计方案出台后迎来高潮。

央企重组论文 第2篇

主要结论

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以减少央企数量、突出央企主业和增强央企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央企曾经历过一轮兼并重组高潮,随着央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再次到了整合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企改革历程中,大范围国企重组已出现过六七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前的分是在改革初期,为了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国内竞争。现在的合,是为了适应国家“走出去”、“一带一路”新战略,摒弃国内巨头之间的内耗。

二、央企合并符合我国“走出去”战略:

“一带一路”是***的国家战略,而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关键。互联互通包括路上互联互通高铁、海上互联互通海运(造船)、空中互联互通航运。而实现这海陆空“三通 ”,首要的就是我国这三类企业要具备走出国门、与国际优秀同行企业竞争的能力。

三、合并事项不是自下而上所能决定的:

典型的一个案例,2013年,当北车等企业竞标阿根廷动车订单时,南车“后发制人”以127万美元的低价介入竞标,结果北车败北。现在南北车合并了,形成中国中车(601766),这样国内企业之间的内耗竞争就不存在了,更有利于与国际优秀企业的角力和竞争。高铁作为路上丝路的重头戏,南北车合并已经率先开展。而海上丝路,先是南北船合并的传闻,随后又出现四大航运公司合并的传闻。虽然这几家公司都先后澄清传闻,但丝毫不影响市场对央企并购重组的炒作。这主要是合并是大势所趋,是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需要,且这些合并事项不是自下而上所能决定的。

四、航运、建筑、电力、铁路、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众多央企将面临大规模的合并重组:

2015年是国企大重组、大整合的一年。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表示,国企的合并与拆分,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所追求的目标有关。当年拆分多个行业,是为了引入竞争格局,比如南车和北车,就不负众望,提高了竞争力,特别是高铁出现之后。“随着经济发展,竞争的需求从国内变为国外,主要竞争对手是国外的企业。”王志钢说,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国企要走向市场化,由市场配置资源。同时,企业国际化的需求,更要求企业在资源、规模上达到一定级别,才能获得话语权的提升。

五、通过对央企合并相关政策的梳理,我们基本可以看出央企改革合并并非阶段性炒作,而是规划由来已久:

从2010年前的国资委、工信部等部分部门的文件表示,到2010年后的系统性规划,国务院态度由“支持”合并提升为“大力推进”,政策规划逐步走向务实,细化。

六、投资机会:

根据央企各集团的情况以及改革动向,我们建议关注央企整合的投资主线,根据集团整合预期的强弱,首推的航运系、汽车系、船舶系,其次推荐中铁系、钢铁系。分别对应的推荐标的:中海集运(601866)/中国远洋(601919)、一汽轿车(000800)/东风汽车(600006)/东风科技(600081)、中国重工(601989)/中国船舶(600150)/中船防务(600685)、中国中铁(601390)/中国铁建(601186)、宝钢股份(600019)/武钢股份(600005)。

正文

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随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出台预期的升温,以及央企各类并购重组动作的实际进行,央企整合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类传闻也纷至沓来。

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以减少央企数量、突出央企主业和增强央企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央企曾经历过一轮兼并重组高潮,随着央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再次到了整合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国企改革历程中,大范围国企重组已出现过六七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前的分是在改革初期,为了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国内竞争。现在的合,是为了适应国家“走出去”、“一带一路”新战略,摒弃国内巨头之间的内耗。

二、央企整合相关政策支持

通过对央企合并相关政策的梳理,我们基本可以看出央企改革合并并非阶段性炒作,而是规划由来已久。从2010年前的国资委、工信部等部分部门的文件表示,到2010年后的系统性规划,国务院态度由“支持”合并提升为“大力推进”。当局政策也从局部领域的点到为止到了整体规划出台具体方案的程度,政策规划逐步走向务实,细化。我们认为,政策层面首先关注的重点是国家强调要保持绝对控制力的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七大行业。

三、央企系别梳理

3.1 航运系

提升服务质量也是我国集运企业未来的努力方向。龙头马士基的规模效应带来服务与成本管控优势。2013年,行业龙头马士基在其他集运企业纷纷亏损的情况下一枝独秀,取得了15亿美元的好成绩,其运营理念对于我国集运行业的改革有着指向性的作用。马士基的高盈利来自于其有效的成本管控和优秀服务带来的运价溢价。然而,服务与成本端优势的建立离不开公司的规模效应。马士基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在集运行业“没有规模是万万不行的”这一道理。借助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也是我国集运企业未来的努力方向。

经营压力+国改深水区,集运央企或通过并购提升效益。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层面第一个关于海运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是第一次对海运发展工作的全面系统部署。标志着海运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意见的出台将会加速行业扶持政策的释放和航运央企改革的进程。本次出台的“意见”中,国务院明确表示要推动海运企业转型升级。完善海运企业治理结构,转变发展理念,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加快兼并重组,促进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做强做优海运主业的同时,适度开展多元化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资海运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同时,结合国企改革的思想,国务院要求深化海运业改革开放。深化国有海运企业改革,积极发展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等交叉持股、融合发展的混合所有制海运企业。坚持规则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从事海运业务。

航运央企重组传闻其实在 2010年之后就一直在坊间流传,大多关于“中远”和“中海”系上市公司,背后逻辑主要是:1)两家航运集团船队大、体量足,连续亏损可能引发国家层面对航运企业的战略布局;2)市场重合度高,双方强强联手、改善经营存在理论可行性;3)因历史发展原因,双方集团及旗下公司高管、经营层主要领导很多都具备两家公司的工作履历(目前中海和中远集团一把手都曾在对方公司担任过高层职务),具备整合的基础。

结合两大公司近期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二者重组必将带来显著的协同效应。重组之后船队结构也能进一步优化,减少内耗;航线能够共享,内外贸相结合,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拓展和巩固客源的同时增强自身服务,适当抬高航线运价,着重管控燃油成本。重组之后,各自取长补短,必将使得我国的集运央企的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四家航运央企的主要资产已实现上市,在国内上市的子公司如下图所示。中外运长航集团旗下的长航油运(600087)已退市。从四家航运央企的运力来看,中远集团排第一,中海集团排第二,两家共占比近八成。航运主要分为集装箱(班轮)航运(如:中国远洋、中海集运;中国远洋集装箱船队规模世界排名第六,中海集运的集装箱运力世界排名第七),干散货航运和油轮运输(如:中海发展(600026)、中海海盛(600896)、招商轮船(601872))三类。

投资建议:从联动的角度出发,建议积极关注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之间资本运作的可能,我们将密切跟踪,对应的受益标的:中海集运/中国远洋。

3.2 汽车系

此处传闻的东风汽车公司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酝酿合并事项。5月6日上午,东风集团召开干部大会,中组部正式宣布,现任吉林委副书记、一汽集团前任董事长竺延风将接替徐平出任东风汽车董事长,而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徐平则前往长春,担任一汽集团董事长。但目前仍未有官方任职公告。在当前央企整合重组的大背景下,此次两大汽车集团掌门人变更,引发市场对于一汽集团和东风集团战略整合的预期。

两大集团存在整合的潜在可能性: 1)若两大集团合并,将成为国内第一大汽车集团。2014年东风汽车、一汽集团分别销售 380 万辆、309 万辆,位列国内第二、第三;上汽集团(600104)销售558 万辆,位列第一。若两大集团合并,合计销售规模将接近700 万辆,成为国内第一大汽车集团。2)两大集团没有重复的合资品牌:东风旗下拥有东风神龙、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雷诺、东风悦达起亚、东风裕隆;一汽旗下拥有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一汽马自达;双方没有重复的合资品牌。但与此同时,由于两大集团业务庞杂,尤其在自主品牌乘用车业务,也面临巨大的整合压力。

建议重点关注:一汽轿车/东风汽车/东风科技。

3.3 船舶系(“神船”系)

据3月25日报道,中船工业集团(简称“南船”)和中船重工集团(简称“北船”)进行领导层对调:1)中船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胡问鸣任中船重工董事长、党组书记;中船重工原副总经理孙波任中船重工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董事;2)中船重工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董强任中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中船集团副总经理吴强任中船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南北船业务协同性进一步增强。1999年,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分拆为南北船。南北船本属于一家,共同承担我国海军几乎所有现役舰艇建造任务。船舶系统大部分研究所集中在北船,南船则在建造能力上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因此近年来海军舰艇的建造形成了北船设计、南船建造的格局。船舶工业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此次南北船领导对调,我国加快海军装备升级比较明确,未来海军驱逐舰、护卫舰等重大舰艇建造量很大,并将有多艘国产航母的建设计划。

目前中国南船总资产2123亿,拥有广船国际、中国船舶、钢构工程(600072)3 家上市公司;北船总资产 3710亿,拥有中国重工、风帆股份(600482)、乐普医疗(300003)3家上市公司;其中,中国重工、广船国际、中国船舶存在同业竞争的关系,整合概率较大,完成后将进一步确定其市场主导地位。

我们参照南北车合并的实施方案推测,未来可能的合并将以北船为主(北船上市平台中国重工的市值大、收入规模高,中国重工可能成为最终整合平台),因为此次人事任命同时还规定中船重工将设立董事会,进一步规范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北船的体制建设及管理体系更加完备。但由于南北船旗下资产众多整合起来相对比较复杂,应该会定位几个资本平台归类实现资产证券化,包括广船国际和中国船舶的整合。

南北船系出同门,合并利于优势互补、提升国际竞争力:南北船合并有利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化解产能过剩、提高国际竞争力、护航“一带一路”; 南北船合并非空穴来风,强强联合增强装备国际竞争力。我们认为此次南北船合并传言也应该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南北船合并符合国企做大做强的趋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有效解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打造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如果南北船合并,将带来两家公司各自旗下资产及上市公司的重新定位。

投资建议:综合现有公司的规模及未来可能的资产整合,中国重工、广船国际、中国船舶存在同业竞争的关系,整合概率较大,完成后将进一步确定其市场主导地位。建议关注标的: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船防务。

3.4 中铁系

中铁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中国中铁、中铁二局(600528));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旗下:中国铁建)。

中国中铁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科研咨询、工程监理、资本经营、金融信托和外经外贸于一体的企业,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是全球第三大建筑工程承包商。迄今为止,中国中铁已在境外逾55个国家和地区承建超过230个海外项目,同时公司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进入三项500强名单的基建和建筑类企业。而中国铁建前身是铁道兵的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独家发起设立,于2007年11月5日在北京成立,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特大型建筑企业。

合并传闻缘何而起?此前,有媒体援引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梦恕的话称,中国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合并计划。王梦恕昨日对《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表示,之所以会有人提出对两大基建巨头的合并研究,是因为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在海外竞争中斗得厉害,不仅造成相互压价,在国际上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同时,王梦恕认为,两家公司的负债率都已接近或超过90%,中铁总还经常利用两家公司在国内的竞争而压价。合并以后,可以增加和中铁总的谈判筹码。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在36家与高铁相关的上市公司之中,中国中铁多次成为原铁道部的“头号债主”。中国铁建、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应收账款数额也分别紧随其后,一度位居前四。这一方面是因为上述4家公司在过去业务上对原铁道部依赖太大,另一方面的确是因为相互竞争的订单压力,造成在中铁总“甲方市场”主导下的谈判话语权弱小。

即便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双双否认合并传闻,但从南北车合并的敲定,以及王梦恕所述有关人士对两大基建巨头海外恶性竞争的担忧来看,未来中国企业出海,尤其是以“高铁出海”为代表的同类企业的海外竞争,都有望得到国家层面更好的统筹。不过,也有基建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中铁、中铁建因起始渊源不同,如果真的合并,融合难度会远远大于南北车合并。

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成败紧密相关。要想中国高铁动车走出去,必须先修铁路,铁路基建是先锋。与中国南、北车合并异曲同工,中国中铁与铁建并后,合并以后也可以避免腐败,可以靠真正的技术和中铁总合理谈判,有利于发挥我国高铁、城轨建设在世界竞争中的优势,消除内部相互压价的恶意竞争和内耗,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利润。

因此,建议关注标的:中国中铁/中国铁建。

3.5 钢铁系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市公司:宝钢股份、宝信软件(600845)、八一钢铁(600581)、韶钢松山(000717);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旗下上市公司:武钢股份。

宝钢股份是我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国际钢铁市场上属于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公司专业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采用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主要产品均获得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在成为中国市场主要钢材供应商的同时,宝钢股份产品出口到包括日本、韩国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从事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研制。《世界钢铁业指南》评定宝钢股份在世界钢铁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为前三,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钢铁企业。

武钢股份是由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控股的、国内第二大钢铁上市公司。拥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炼铁、炼钢、轧钢等完整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钢材产品共计7大类、500多个品种。主要产品有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等,商品材总生产能力1000万吨,其中80%为市场俏销的各类板材。

工信部近日就《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出进一步组织钢铁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兼并重组,到2025年,前十家钢企粗钢产量全国占比不低于60%,形成3到5家在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钢铁集团。钢铁行业的结构优化调整与国家经济再平衡息息相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今日表示,要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再平衡的实现,实质性的过剩产能退出和调整必不可少,否则过剩行业的价格不可能回升。

武钢、宝钢合并恐并非空穴来风。合并后联合体的硅钢在国内的市占率将达85%,目前武钢股份硅钢产能在国内最大,未来两家公司在硅钢领域的竞争关系将消除,有利于产品价格上涨。1)企业层面,解决恶性竞争、提升对上下游的话语权、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参与国际竞争等;2)行业层面,对地方国企整合带来释放效应,加速行业洗牌、改善行业竞争格局。

从市场格局、管理难度等方面看,由于宝钢、武钢两大集团分处华东和中南不同区域,不同于河北钢铁(000709)、山东钢铁(600022)等省属钢企的兼并,整合起来难度较大。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标的:武钢股份/宝钢股份。

四、央企投资机会汇总

2011:央企重组向纵深 第3篇

年底岁初,国资委为央企重组布下了两步棋。

一步棋是国资委在2010年12月23日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中“鼓励中央企业进行不留存续资产的整体上市”,另一步棋则是“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新公司”)正式挂牌,为央企改革重组搭建平台,并为央企整体上市铺路。

棋子落下,盘面豁然开朗。曾经在2010年下半年略有停滞的央企重组又紧锣密鼓地展开。著名国企改制重组专家、上海天强顾问管理公司总经理祝波善预测,2011年央企重组将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前的央企重组主要是数量、规模上的变化,而今后的重组将更看重产业链整合的效果。”央企重组质量为上

回顾2010年,仅有7家央企完成重组或者合并,距离原定减少到100家的目标相去甚远。“但是,一味强调央企数量上的减少,为了减少而减少没有任何意义。”祝波善认为,

“央企重组更应当关注的是,重组前后能否带来企业价值和竞争力的提升。”

2011年新一轮的央企重组比上一轮央企重组将会有更深层次的变化。一位正在参与某央企重组的投行人士告诉记者:“新一轮的央企重组无疑更加谨慎,更加注重协同效应,同时也更加注重整合后整体效率的提升。”

而对于号称“中投二号”的国新公司所扮演的角色,祝波善表示:“国新公司与之前的诚通控股和国投公司完全不同,当时诚通和国投的诞生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处置不良资产,而国新公司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合中央企业整合存续企业资产和非主业资产。”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打算划入国新公司的企业,多数都是不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是关键领域,且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与其他大型中央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大,它们之间重组的资源优化配置效应不佳。或是某些承担公益性等特殊职能,不宜进人某一家产业型企业的企业。

“国新公司为央企重组服务的初衷不会改变。”专业人士分析称,

“但是现在的角色看来仍不明朗。将来的走向,关键在于国新公司里面到底会装进去什么资产。平台整合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将净资产规模做大。通过平台整合将净资产规模做大之后,新的公司才会有更强的融资能力。”

热点领域蓄势待组

对于2011年央企的重组思路,国资委主任王勇在1月7日国资监管会议上明确提出,重点要“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向公共服务领域、传统优势产业、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支持优势企业充分发挥在重组和产业链整合方面的主导作用”。

沿循这样一个整体思路,除了前期受到广泛关注的军工领域之外,机械、医药、电子、化工、冶金、建材等领域的内部资源整合,都将成为2011年央企资本化的重点领域。

中信证券研究所认为,在军工领域,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等央企,由于其特殊的行业性质和赢利性,在2011年会继续向资本化积极迈进。其他重点领域的代表性公司,如医药领域的国药集团与华润集团、机械领域的国机集团、化工领域的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有色领域的五矿集团、电子领域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等,也将成为2011年央企重组的大热门。

另外,在122家央企中:规模排名靠后的央企以及科研院所也将成为2011年央企整合的重点。截至2010年底,已有16家央企科研院所被其他央企收编,现在仍有7家科研院所未被整合,其中4家科研院所旗下均有上市公司。包括武漢邮电科学研究院旗下的烽火通信与光迅科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旗下的大唐电信与高鸿股份,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旗下的北矿磁材与当升科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旗下的有研硅股。

资本市场制约进程

在重组“财富风暴”中,几乎与同期21.65万亿元A股总市值的相接近、资产总量高达24万亿元(截至2010年11月)的央企,势必掀起市场狂澜。与此同时,央企重组、整体上市的进程,无疑也受制于“看不见的手”——资本市场。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市场可以接受的定价高低将直接决定融资规模,这将对央企重组上市产生直接影响。”

2010年央企重组指数相对上证综指的累计超额收益率高达62.35%,央企重组相关个股均受到市场追捧。但2011年的A股市场的环境,情况可能就没有那么乐观。1月18日,新上市的五家上市公司纷纷落马跌破发行价。“今年的资本市场与当年中石油、中国建筑IPO时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央企整体上市将为资本市场注入新增优质资产,增加市场投资机会,是个利好消息,但同时也将为资本市场带来较大的扩容压力。

据本刊记者统计,2011年将有数家千亿元规模的央企准备整体上市。其中包括资产超过1300亿元的五矿股份,其旗下囊括了5家A股上市公司五矿发展、金瑞科技、*sT关铝、*ST中钨、株冶集团,3家H股上市公司五矿资源、五矿建设、湖南有色,1家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爱博矿业。另外一家则是资产总额超过千亿的中国化工集团。该集团由蓝星集团与昊华化工集团两家大型央企合并而来,旗下A上市公司更是高达10家,包括沈阳化工、天科股份、风神股份等。

重组给央企所带来的影响 第4篇

改革开放30年, 中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增长, 但国企改革之路并不顺畅, 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解决, 这必将影响国家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因此, 如何调整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和战略, 使国企成为我国民族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力量至关重要。

商品市场使得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了某些实质性变化, 那种完全指靠国家吃饭过日子的企业已少见了。对国有企业改革来说, 商品市场所带来的变化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前提。在商品市场取得重要进展、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 它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越来越显而易见。这些问题有些是根源于传统体制的老问题, 有些是随着商品市场发展而引出的新问题。如果没有商品市场的发展, 这些矛盾或者缺少发生的依据, 或者虽然存在但不会尖锐。

二、国有企业重组的内涵剖析

企业重组, 是针对企业产权关系和其他债务资产管理结构所展开的企业改组整顿与整合的过程, 包括产权重组、资本与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组织机构重组等。央企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捷径, 抢抓国内外大企业低成本扩张的契机, 切实加大开放式重组的力度。当前, 我们更应该审时度势抢抓机遇, 进一步加大企业开放式重组的力度, 促进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三、国有企业重组有利因素分析

(一) 国内环境和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为拉动经济有效增长, 国家通过扩大内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为存续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更多的机遇。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政策环境, 以引导和推动其改革。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国资委起草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 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 中央企业党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党的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 深化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近年来,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国有资产出资人层层到位,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得到落实, 有力地推动了中央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时, 加强了企业财务监督和监事会监督, 对中央企业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管理、提高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央企重组带来的影响

(一) 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企业重组的另一价值是增加管理效率。现在的管理者以非标准方式经营, 当其被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后, 管理者将被替换, 使管理效率提高。由于国有资产的监管体系和激励、约束制度的完善, 使企业的管理更加透明化、规范化, 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

(二) 保证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多方面的改革, 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虽然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 但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

(三) 我国国有经济实力和国有企业整体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 从实际出发, 调整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布局中的比重, 降低对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的成本, 同时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改制, 以明确国家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经过改革与重组, 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依然是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柱, 质变后的新型国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微观基础。

(四) 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下降。

支持国有经济收缩战线, 重点是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这既是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引导和推动了非国有经济的稳步发展, 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五)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断完善。

在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 逐步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形成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和管理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建立明确而有效的激励约束关系, 依赖产权约束强化, 主体责任明确、运行机制灵活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 增强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与活力。

(六) 深化国企改革, 加速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央企重组是发展资本市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 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丰富资本市场产品。

央企重组有悖于改革方向 第5篇

2014年年底,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合并的市场传闻拉动股价疯狂上涨。2015年以来,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宝钢与武钢、一汽与东风汽车、中电投与国核、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中石油与中石化等央企合并重组的市场传闻,更是不断刺激股市一路飙升。实际上,国企重组特别是央企重组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是2003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坚持把直属央企缩减为80-100家甚至30-50家这一战略性重组政策的持续性动作。通过12年的重组实践,中央企业已由2003年的196家重组为目前的112家。上行下效,省属国企、市属国企乃至县属国企都是如法炮制,如北京市把市属国企从2003年的74家重组为目前的41家。

从独立核算的法人角度看,到2013年底,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法人企业共计15.5万户(不含金融类、文化类国企,下同),其中中央国企5.2万户,省级国企4.2万户,地市级国企1.6万户,县级及以下国企4.5万户。至2013年年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04.1万亿元,全年营业总收入47.1万亿元,净利润1.9万亿元,上交税费3.8万亿元。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内地上榜91家,其中82家为国有企业(央企占47家)。

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在发挥着“擎天柱”般的作用,但这恰恰也是屡遭经济学家诟病的地方。国企重组特别是央企重组,将会显著地提高产业集中度,乃至会加重市场垄断程度,不仅有悖于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也注定了资源配置的动态低效率,从而阻碍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

首先,从直接动机来讲,国企合并重组试图做大做强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确,在国际市场中的很多场合,确有国内出口时相互压价或进口时相互抬价等“兄弟相争”现象,减少了所谓的“国民福利”。于是,有人想到,若把国内竞争者重组为一家企业,岂不就会产生“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效果?但如此以垄断方式去争夺国际市场,我们不得不有所考虑:一来别国也可以如法炮制,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二来国内省际间竞争时各省政府也如出一辙,怎么办?如此一来,不仅会造成全球化、国内统一市场征程中的倒退,严重时还会造成“关闭市场”的恶果。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肯定不愿看到各国盛行“贸易保护主义”乃至“经济民族主义”,那么换位思考,我们也就不该带头以垄断方式去提升所谓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以垄断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长期会弊大于利,得不偿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也是获得繁荣的必经之路。只有在竞争条件下,企业才有压力进行各种创新,才有压力不断降低各种成本。否则在垄断条件下,则是“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垄断企业就会坐享垄断利润,从而过着“平静的幸福生活”。届时人们就会看到,经济学教科书所讲的规模不经济、无谓损失、X-低效、组织管理低效、动态技术低效、垄断价格、“消费者剩余”减少、高管腐败等诸多“大企业病”,鲜活地呈现在现实中,并足以抵消垄断所产生的利益。特别是中国现阶段,国企高管腐败问题愈发普遍和严重,而铁路、石油、电力、电信、能源、烟草等垄断行业,恰恰是国企高管腐败的“重灾区”。从极端意义上讲,国企重组,无论带来多大的国际竞争力收益,也抵不过垄断后高管的“腐败成本”。

第三,以垄断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历史上鲜有成功的先例。事实上,通过合并方式做大做强企业的做法向来是一厢情愿。本来是指望通过有机生成引发“化学反应”,但由于事后人事、制度、文化整合中摩擦造成的“物理反应”,最后不仅不能实现“1+1>2”效果,相反往往是“1+1<1”的现实。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合并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们不能看到少数成功的合并案例就一窝蜂式推广到多数企业中。中国是大国市场,国内市场永远是我们的主体,国际市场只能是补充。即便是日本、韩国等小国市场,当初以垄断大企业去“打拼”国际市场,只是取得了短暂的成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最大30个财阀中倒闭了15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等众多垄断企业“大而不能倒”的尴尬,已经成了社会的包袱和累赘。实际上,中国的国有企业已经不是规模小的问题,而是规模太大了。中石化、中石油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已经位居第三和第四位,每家都已经“臃肿”不堪了。若真像市场传闻的再合并为一家企业,真不知要把中国石油石化业引向何种境地?

最后,合并重组造就的国有垄断企业,将会加剧国企与民企竞争的不公正性。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国企,多属行政垄断行业,石油、电力、电信、银行、建筑、汽车、钢铁、电子、煤炭等行业基本成为世界级企业的孵化器。行政垄断行业中的“巨无霸”式国企集团,基本上都是靠行政手段重组“装筐”而成,是靠行政手段“拉郎配”的结果,所减少的国企成了另一家国企的全资子公司。从一级国企看数量减少了,但二级国企数量并没有变化。如北京41家市属国企,所属子企业户数平均近百家,其中所属二、三级企业户数平均为65家,所属二、三级企业之外的企业户数平均达31家。以垄断方式搞发展,属于不公平不公正的发展。2002年中共十六大和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都提出了“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改革任务。遗憾的是改革进展甚微,至今徘徊于“深水区”当中,此时需要的是以更大勇气和决心进行“持久攻坚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的任务。国有企业除了遍及铁路、电网、电信、石油、邮政、烟草、供热、供水、供气等垄断行业外,90%的国企主营业务遍布于钢铁、煤炭、汽车、电子、发电、建材、房地产等为数众多的竞争性行业,规模上均属“大块头”。再进一步合并重组肯定会大幅抬升行业集中度,加剧本来就已存在的行政垄断态势,对市场竞争无疑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竞争性行业中的国企集团,根本没有“自然垄断”的任何属性,本应有秩序地“战略性退出”,而进一步合并重组直至垄断显然不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使命。可以设想,合并重组造成的垄断国企,市场势力自不待言,“暴利”将会成为“新常态”,与民营企业形成了鲜明对照。2012年中国民企500强净利润合计4328亿元,不及中移动、中石油、国家电网、中石化、中海油、神华6家央企净利润合计,只有4大国有商业银行净利润总和的60%,很多年份甚至不如中石油和中移动两家的净利润合计。国企与民企之间地位不对等,实力不相称,竞争不公平,绩效不可比。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没有竞争,不知市场经济为何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将会沦为空话。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本是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的好契机,但若是以通胀刺激需求、以股市拉动增长、以垄断促进发展,岂不是相当于饮鸩止渴的做法?即便是短期达到了某些效果,长期的“综合杂症”必是致命的。基于此,笔者呼吁,应该继续深化垄断行业国企改革,即便是允许行业国有制偏好,多家国企竞争也会优于独家垄断的资源配置效果。相竞而进,相争而奇,为“竞争性市场经济”起见,应该立即叫停目前大规模的国企合并重组行动。对于必要的国企合并,亦应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有关“经营者集中”的审查范围。

央企重组论文 第6篇

备受市场各方关注的央企债转股正式破冰。昨日晚间, A股上市公司中钢国际发布最新公告称, 公司收到控股股东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中钢集团”) 的通知, 在国家政府部门的指导、支持下, 在各相关方的共同努力下, 中钢集团债务重组方案正式获得批准。

公告同时表示, 中钢集团将以债务重组为契机, 进一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发展四大优势产业, 努力打造成为为冶金工业和相关产业提供资源、科技、工程、装备集成服务的国际化企业集团。中钢集团债务重组方案的实施, 将对改善公司融资环境、提升公司业务承接能力和订单执行能力产生积极作用。

此前, 2014年, 由于钢铁行业严重产能过剩, 钢价、矿价出现大幅下滑, 中钢集团陷入经营困境, 并于同年9月份爆出贷款逾期消息。中钢集团方面也曾公开回应称, 由于历史包袱沉重, 且集团前期发展中快速扩张, 经营粗放等问题在行业低迷时期集中暴露, 从而出现了债务危机迹象。

据悉, 截至2014年12月底, 中钢集团及所属72家子公司的债务总额逾1000多亿元, 其中金融机构债务近750亿元, 牵涉境内外80多家银行, 还有一些信托、金融租赁公司。

对此,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钢债转股的获批将对国内企业债转股产生示范效应, 预计后续债转股相关政策将会很快出台。

不落幕的央企重组 第7篇

企业重组的话题,差不多国资委成立之日起就一直伴随着决策者的左右。国资委最初接手的196家央企,多是从各部委处剥离的,资产规模及经济效益差别很大,小的太小,大的很大,好的真好,差的真差。正是基于央企团队实力参差不齐、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力有限的因素,国资委成立之日起,就开始按国务院的要求,把央企重组作为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步骤的实施。2004年央企数量调整为178户; 2005年央企数量调整为169户; 2006年央企数量调整为159户;2007年央企数量调整为151户;2008年调整为142户:2009年调整为129家;2010年目标是将央企减少至100家。

从196家到100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数字游戏,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企业联合、合并、兼并、收购、破产、承包、租赁等进行的企业组织的再造,实现包括企业组织结构、资产结构以及资金结构最大优化,以提高企业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截至今年8月,央企已调整至123家,这就意味着还有23家央企将被重组整合。怎么完成今年既定的重组目标?当然不能只靠行政手段,而应该按市场规律行事。有行家预言,有国资委精心打造的“大胃王”——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吃”进二十多个国字头企业没有问题。这种简单化的“吃”和“合”,显然理解错了国资委所布局的央企重组的宗旨。即使以“国新”旗舰为主重组其他二十多个央企,也是要按市场规律来实施;如果违背市场规律,只是将原来的一些业务雷同的单位合并在一起,而没有对内部包括决策机制、人力资源、生产、科研、营销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将带来的只是集团“内耗”,最终会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

这些年,国资委领导的央企重组在优化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促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推动我国市场化经济的转型中,做出的尝试和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但企业重组不会有穷期。即使今年完成了将央企减少至100家的目标,也并不意味着就大功告成,因为国内外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变化就有谋略的调整,包括企业规模和各类要素的重新组合。

上一篇:作文教学要读写结合下一篇:病房对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