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景范文

2024-07-10

创设生活情景范文(精选12篇)

创设生活情景 第1篇

一、留心观察, 发现生活中的语文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越, 生活单调, 学校和家庭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对社会上的事知之甚少, 更别谈感悟生活、感悟社会了。他们的知识大多是从课本上获得的, 基于此种情况, 学校有必要调整课堂设计, 让学生走上社会, 参与实践, 亲身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 犹如鱼只有放入河里才能自由自在地畅游。

课堂上可以从识字入手, 根据词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生活情景, 让学生理解词意的同时理解生活。如教学有关春天的成语“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时, 教师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带领学生来到选好的景点处, 询问学生:“小朋友, 现在是什么季节呀?你们发现身边有哪些变化呢?”当学生回答后,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接着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学生自由活动, 寻找春天。这样把课堂搬出教室, 搬进大自然, 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学成语, 除了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之外, 我想学生还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

社会是个大课堂, 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多留心周边的事物;语文来自生活, 到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如回家路上看到的广告牌, 可以学到它们是用什么语气吸引人的;工矿企业的厂名自己认不认得, 遇到生僻的字记录下来回家查字典;买东西时看看附带的说明书, 学习它们表述的严谨……可见, 在生活中可以学到和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 让学生走向社会, 有利于他们拓宽生活视野, 培养发散性思维, 参与关心、思考、评论当下时事, 为自己积累丰富的语文写作素材。

二、用心聆听, 感受语文的生活 魅力

低年级的孩子虽不识太多的字, 但他们已听得懂很多事, 根据儿童充满童真, 易喜易悲易冲动的特点, 教师必须用心选择好“听”的材料, 再辅以恰当的手段便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播下美的种子。如学习儿童诗《小童话》, 首先请学生聆听诗歌, 诗歌开始写道“在云彩的南面, 那遥远的地方”, 立刻就把小读者从现实引发到想象中“遥远的地方”, 并在想象中完成“叶子与花”“小蝴蝶”等美的形象的再创造, 展开丰富的想象。再借助于多媒体技术, 孩子听得喜形于色, 由听而读、而诵、而演, 兴致盎然。美好的大自然, 美好的情感为孩子们的一生积淀了丰富的营养。

教学《草原的早晨》时, 先播放草原的录像, 接着聆听歌手腾格尔演唱的《梦》一曲的前奏, 乐曲婉转悠扬, 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歌声。当学生说出嘹亮、动听、响亮、优美等词语时, 教师相机提示:这么美的歌声被风传到很远的地方去, 连白云都能听到, 书上用了哪个词语?学生回答:回荡。通过创设这种音乐情境, 给学生呈现一幅草原的广阔情景,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去想象, 去领会文中的词意, 富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外, 小学生最喜欢听人讲故事了, 老师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启发性强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让他们在听故事中深受教育, 懂得什么是美丑善恶;启发他们在听故事时插上想象的翅膀, 憧憬美好的未来。

三、加强交流, 在生活中应用语文

现代的教育倡导“回归生活”“贴近生活”, 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也只有这样, 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才不至于脱离实际, 而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到的知识更加丰富了课本知识。语文教学应紧跟时代的脚步, 让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营养, 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二册口语交际《指路》时, 指导学生脱离课本进行练习对话, 鼓励学生到台前表演。一个学生扮演家长来校开家长会, 不认识会议室在问路, 另一个学生表演自己在为家长指路,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方位还比较模糊, 东南西北有时还搞不清, 老师干脆带他们走出教室进行实践, 然后画简笔示意图, 再让学生说一说具体路线, 许多小朋友都举手回答, 又知道给人指路首先得自己讲得明白, 方能给人指条明路。在实践中学生们体验到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且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交流着, 讨论着, 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锻炼并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创设生活情景 第2篇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牛津英语4AM1U2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会正确问答句子How old are you?并能运用祝贺生日的对话Happy birthday to you!为了使课能顺利进行,我在课前了解了学生的生日,当一进教室,我就说”今天是某某同学的生日,Miss wu想对她们说Happy birthday !”接着又为她唱了一首英语生日歌.看见老师在祝贺学生生日,同学们一下子就激动了起来,我就问:”你们也愿意祝贺她的生日吗?”“愿意”异口同声的回答.于是你一句,我一句“Happy birthday!”伴着歌声回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此时我想这句话已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我又抓住机会,顺水推舟,问大家“生日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就说“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生日蜡烛…….”我就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顺势教了“cut,cake,blow,present”等单词,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然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在别人生日的时候,用英语说一声生日快乐和唱一首生日歌,并且制作一张生日贺卡.不久后的一天,我走进教室,顿时大家一起对我说“Happy birthday.”并唱起了生日歌,是呀,今天是我的生日,最让我高兴的是同学们已经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这怎能不让我感动.

这节课是一个即兴的任务型教学内容,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但我感觉它是成功的,它是教师与学生真实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也是语言的自然流露,学生就是这样简单的学会了语言并能正确使用起来.实践证明,在这种更巾近生活,更真实自然的任务型交际活动中学习英语,学生更容易产生举,更容易理解语言的意义,掌握语言技能,帮助他们尽快地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在这节课中,我就利用了学生生日这一有利条件,它是完全真实的,又是从学生那儿来的,和他们蝗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即使是即兴的,也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当然这节课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问答“How old are you”操练太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虚心学习,更加努力做得更好。

语文课堂生活化的情景创设 第3篇

一、利用艺术手法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1.优美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思,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渲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借助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音乐或歌曲。

2.简笔画刻画情境,彰显生活

借助简笔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直接具体化、形象化。除了多媒体展示图片外,教师的简笔画同样能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

3.巧用书法板书情境

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框架,也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适度变换书体,一定能折服学生,使他们的目光聚焦于黑板,对老师所板书的内容印象深刻,甚至于模仿老师的书法,产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动手写字的良好习惯。

4.伴奏朗读描绘情境

教师的诵读,对于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作范读时,就不能仅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适当找好背景音乐,感情充沛,抑扬顿挫,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情感变化。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文体,创设不同的感情基调。

5.课本剧表演塑造情境

在戏剧、小说、散文的教学中可以借助表演来创设情境,设置美感的情境,直观再现课文中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编自演,分组表演。学生们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相互讨论。他们在相互表演中,揣摩课文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二、要求学生自主实践,体验生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地陶冶。

三、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创新生活

“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唤起孩子们的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一种浪漫主义精神。”这说明对语文教材的理解、记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积极思维中理解语文,想象生活,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大教材。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续写、改写等写作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四、加深阅读的辩证分析,感悟生活

“文以载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载体或工具,而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就升华了语文的灵魂。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触摸作者情感的脉搏,一遍又一遍地品读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才能深刻分析文章所蕴涵的生活哲理,对生活有新的感悟,这是语文新教学的一大境界。

因此,既贴近生活又过滤生活,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立足于课内,又延伸于课外,是“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重视学生长远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努力为学生的语文世界打造明丽广阔的天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这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创设生活情景 第4篇

一、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

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甚至是身上的生活事例, 学生比较熟悉, 有直接的接触与切身的体会, 自然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会集中注意力去探索去实践。平时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 熟悉与把握他们的现实经历、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在教学中, 教师就地取材, 利用学生经历过的事实、活动, 教授数学知识, 学生往往会注意力集中, 投入思考与讨论之中。在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后, 开始学习有理数的加法。为使学生对“两个有理数相加, 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有较深的认识, 我通过一个学生们熟悉的有关足球比赛的事例来教学:

我们知道, 足球比赛既有赢也会有输, 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如果我们规定赢球为“正”, 输球为“负”, 打平为“0”, 比如赢2球记为+2, 输3球记为-3。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 上半场赢了3球, 下半场赢了1球, 那么全场共赢了4球.也就是: (+3) + (+1) =+4。

2. 上半场输了2球, 下半场输了1球, 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 + (-1) =-3。

再由学生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由于教师创造了既具有生活化, 又具有趣味性, 适宜学生领悟的情境,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激发出强烈的探求欲望。

二、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数学中的许多问题、知识、内容并不一定由学生亲身经历接触过。但可能是他们熟悉的, 感兴趣的。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数学课堂教学同样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不等关系, 首先列举了如下例子: (1) 某城市对车辆有限速要求, 行驶速度不得超过40千米/小时: (2) 乘公交车时, 身高不超过1.20米的儿童免费; (3) 某航空公司规定, 空姐身高不得低于1.66米; (4) 某大桥对车辆吨位的要求是不超过15吨。提问: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的数量关系,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 学会用不等式表示各种不同的不等关系。

在讲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条件时, 可以设计下列情境:小陈与小黄在操场上踢足球时, 不小心踢到教室窗玻璃上,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装饰玻璃被打碎了 (教师运用硬纸片展示打碎的样子, 其中A, B, C为三顶点) 。小陈与小黄拿着打碎的玻璃到玻璃店让店员配玻璃。店员马上配好了与先前形状大小相同的玻璃。问学生:“你们知道店员是怎样配的吗?”学生们会饶有兴趣的思考、讨论, 从中把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征。

三、借助实物演示生活情景

实物是真实的存在, 直观, 可见, 可触, 可感。数学教师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教具如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外, 还应努力创制其他实物教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时, 事先准备了一块纸板, 上面画一个五边形的广场, 五个角分别标着A、B、C、D、E。教师一边讲述, 一边演示:小明沿着广场周围的小路, 按逆时针方向跑步, 问: (1) 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 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 (2) 他每跑完一圈, 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 (3) 在图中, 你能求出1+2+3+4+5等于多少吗?你是怎样得到的?从而引出课题。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上课时, 教师要学生们帮老师想想办法, 怎样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学生们会想出不同办法, 如爬上去量, 找根长竿量等。教师拿出旗杆模型, 引导学生:“有一个比较方便的办法, 就是借助手电筒和尺子。怎样量呢?学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后, 你就明白了。”本课学完之后, 再组织学生借助实物, 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出旗杆的高度。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多媒体能将静态化为动态, 抽象化为具体, 理性化为感性, 再现、演示、模拟现实生活情景, 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 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的数学世界。利用多媒体, 通过生活化地演示、解释, 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与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原理、定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 在没有实物杆秤的情况下, 可借助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用杆秤称物体, 移动秤砣使秤杆平衡时, 秤杆上的对应星点表示的数字即为所称物体的重量, 秤砣越往右移, 所称的物体越重;运用多媒体演示温度计温度在0度以上、0度和0度以下的几种变化情况。由此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认识数轴的概念。

当然, 生活化情景的创设还有很多, 而且各种途径、手段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处处显生活。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 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情景, 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摘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把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还原到生活情景中去, 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抽象的, 而是富有情感的、贴近生活的, 具有活力的课程,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情景,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骆建富.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初探[J].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7, (06) .

[2]吴华江.初中数学生活化例题举隅[J].数学教学通讯, 2006, (02) .

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 第5篇

牛津英语教材的内容设置生活性强,紧随现代生活的步伐,接近学生,围绕社会,符合教材内容,实物材料丰富。以生活中可以信手拈来的实物作为教具,直观形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又能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把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3BM2Unit3的形容词时,我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在摸摸,尝尝中学习单词和句型,学生学的容易和有趣。他们在经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后对单词soft,hard,smooth,rough,hot,cold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其后的拓展环节中由于学生有了实物的帮助,他们能很快说出The---issoft.等句型,学起来也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运用物主代词"my,your"等词时,我让学生各自拿着自己的钢笔说:"Thisisapen.It’smypen."然后我指着对方的钢笔说:"It’syourpen."于是学生之间产生了对话,我又指着其它学生的钢笔(男、女各一人):"It’shispen.It’sherpen…."这时,学生就自在地变换实物说:"It’smyruler(pencil-box).再进行Isthisyour…..?的问答。这种真实的情景,轻松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掌握了所学新知。如果有些内容不能以实物展示,我便用简笔画代之,以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副妙趣横生的画面。这些有趣的画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人人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提高了上课效率。

创设生活情景 第6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设情景 理论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40-02

本文以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实施探究性教学展开,结合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在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序言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电解水的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并且认识由水可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燃料和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树叶与酸雨”、“镁条或锌粒与酸雨”、“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实验认识“酸雨”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二、设置化学问题,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

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中,可以激发探究欲望,并从问题中,学习到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是一种提高。像这样“化学问题”情境创设是信手拈来,如“为什么在有雾的早晨,一妇女骑着车等绿灯,而她的前面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晕倒了。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气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三、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展示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试验图片,我国首次合成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四、通过新闻报道,创设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新闻中会涉及到化学知识情景,例,有一报道:一下水道发生爆炸,炸伤几名路人。据调查,这一事故是因有人将液化石油气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的。学生阅读后,深感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认识,同时,也对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了解。在这里,也可以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并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安全是多么重要。

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aa新鲜感,阅读与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内容,创新情景,教学效果更好,比如在学习“天然气”时,我市报道了,“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其中涉及到天然气的成分,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煤气燃烧相比,天然气与煤气燃烧热值的大小,最后,引导市民计算价格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创设学生学习“天然气”知识的良好情景,让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又让他们感受到实用。

所以说,新闻报道在创设情境中有宽阔途径。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立竿见影的目的。

五、调查与实践,设置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在学习“水的净化”时,联系身边的黄河已受到污染,那么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水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学习“水的净化”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又如,据报道,有位农妇到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就可以提问,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可以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并且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又添了重重一笔。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创设情境,增加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存在的化学情境,是无处不有,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利用,使我们的化学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总之,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活情景 第7篇

1.利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 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 使学生有相见似相识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

足球是许多同学喜爱的体育运动, 在上圆周角时以“亚洲杯”小组赛中于海的一个精彩头球射门镜头引入新课:足球训练场上教练球门前划了一个圆圈进行无人防守的射门训练如图, 甲、乙两名运动员分别在C、D两地, 他们争论不休, 都说在自己的位置射门好。如果你是教练评一评他们的说法。

对此问题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思考问题, 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C、∠D的大小关系。即“研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大小关系问题”, 导入新课。

又如图:“亚洲杯”赛场上蒿俊闵, 梅方, 于海三名队员互相配合向对方球门进攻, 当蒿带球冲到如图C点时, 梅、于也分别跟随冲到图中的D点、E点, 从射门的角度大小考虑, 蒿应把球传给谁好?请你用数学知识帮忙合情说理、分析说明。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可见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中, 并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 具有强烈的采新猎奇的心理倾向, 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创设新奇的生活化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卡通图形是学生最喜爱的“问题情境”之一, 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思考、猜测, 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教材“丰富的图形世界”, 首先出示一幅以现代化城市建筑为背景的图形, 让学生在感受世界丰富多彩的同时, 还配上“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著名诗句, 下一句不言而喻, 让学生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世界, 这样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觉地走进本章的探索。

游戏是最能亲近学生的“问题情境”之一, 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征, 使学生感到不枯燥, 从而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喜爱数学。

如新教材“谁转出的四位数大”的游戏, 设计游戏规则:

(1) 自由转动转盘, 每人分别将转出的数填入四个方格中的任意一个, (2) 继续转动转盘, 每人再将转出的数填入剩下的任意一个方格中, (3) 转动四次后, 每人得到一个四位数, (4) 比较两人得到的四位数, 谁的大谁就获胜。这样的设计方法, 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新教材设计玩“24 点”游戏, 从一副扑克牌 (去掉大、小王) 中任意抽出4 张, 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 (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使得运算结果为24 或—24, (红色扑克牌为负数) 。通过这样的游戏,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讨, 既可以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方法,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3.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创设生活化情境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不断遭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 使其产生矛盾心理, 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应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来创设生活化情境, 使学生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的冲动, 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 激发学生去思考, 逐步引入佳境。

例如:在讲授“同底数幂的乘法”时, 提出问题: (-3) 2与-32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相同吧?那又该如何理解呢?于是产生疑问, 教师利用矛盾冲突, 激发学生思考, 逐步诱导。

前面学过乘方的意义, a2表示2 个a相乘, 那么, (-3) 2与-32表示什么意思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 (-3) 2表示2 个-3 相乘, 结果是9, 而-32表示3 的平方的相反数, 结果是-9。此问题情境具有较好的发散性, 即问题情境的设计能充分激发学生联想, 扩展学生思路,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这个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其产生多向联想。

4.利用学生的实验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因此, 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实验环境,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亲身体验, 掌握实验技能, 发展探究能力。从而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 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数学新教材“有趣的七巧板”一节, 七巧板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魔板”七巧板虽然由七块板组成, 但用他们可以拼出多种多样的图形。教学中组织交流, 拼出下列所给图案, 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 一般要经过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发展阶段。动作思维是一种初级的、基本的思维方式, 可以促进其它两种思维的快速发展。而实验就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去制作、设计、发现, 通过探讨、归纳总结、发现规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或者是借助于软件平台进行模拟实验,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去探究问题,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建构新知创造条件。

如一个梯形, 只剪一刀, 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若不能, 至少需要剪几刀?

(1) 实验器材:普通形状的梯形纸片若干。

(2) 提示问题:若要拼接, 需要相等的线段, 如何剪?

(3) 动手操作。

学生经过反复操作, 尝试错误后, 展开讨论, 认为取一腰的中点, 可得到相等的线段, 根据中心对称, 可进行拼接, 学生忽然明白其中的奥妙 (顿悟) , 如图 (2) , E为CD中点, 将△ADE剪下, 拼接至△FCE, 得△ABF,

同理, 如图 (3) , 若剪痕EN//AB, 则可拼接得到平行四边形ABNM, 这时, 学生陆续有新的发现, 还可用类似的方法将一个普通梯形只剪一刀拼成一个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同时发现要拼成一个矩形, 至少要剪两刀, 如图 (4) 。

学生正是在这种可见的实验情境中, 满怀激情地展开探索,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进而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 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

5.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

多媒体网络技术能跨越时空的限制, 能生动的再现生活情境, 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 并且能动态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利用计算机设计的图形, 特别是动画, 结合多媒体优势,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过程, 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数学新教材七年级 (上) “从不同方向看”, 对小明拍摄的一组轿车照片情境, 按照顺序把照片编号。在教学中, 发现不少学生能说出多种合理的编号顺序, 这样的“问题情境”真正起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又如“台球桌面上的角”的“问题情境”如下:如下图所示, 打台球时, 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 此时∠1=∠2。

借此引导学生画出桌面上的几何图形, 让学生探讨各个角与∠1 的关系。学生在这个问题中, 很容易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更有助于应用。

再如新教材“平行”, 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如“自动式扶手电梯”、“铁轨”, 让学生讨论如果它们之间宽度不相等, 会出现什么情况?从而揭示“平行”的概念。这样通俗易懂的问题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形式, 可清楚地再现生活中的情境, 比枯燥讲解生动有趣,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同时又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 就是我们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 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但作为一名教师, 特别是在当前全面推进新课程的新形势下,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提提供的大量“问题情境”, 从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 开放的教学氛围, 合理的教学程序, 激起学生的强烈的问题意识,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的、积极的思考和学习, 主动参与每一个学习过程, 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在日常的生活中。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 而是乐在其中。同时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蕴涵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这样就不会掉到老方法的窠臼里。把自己置身于教学研究中, 教学过程就会充满情趣, 课堂就会有无穷的魅力, 新课程改革才将会不断前进。

摘要:所谓生活化情境, 就是教师利用生活中真实现象, 应用多种方法创设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具有趣、异、疑为特征的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难度的生活化情境,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 第8篇

一、创设语境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 用简单的身势语言来组织课堂, 尽量在课上少讲汉语。平时学生所听、所说、所读、所写大多是汉语, 课堂是学生接触英语的唯一的机会。其次课余时间和学生交谈时也尽量使用英语口语, 引导学生开口说。

二、创设词汇教学情景

一部分名词可以用实物进行教学, 也可以借助卡片和简笔画进行教学, 并且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游戏如:school things, colors, parts of a body, clothes, names of countries and so on.

教学时可以借助手势、动作、表情等, 或让学生根据单词做手势、动作和表情等进行词汇教学。如:happy/sad/angry/violin/piano/drums/in/on/under/behind/in front of等。这样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具体的行为和事物, 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感知和记忆,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设对话教学情景

教师根据对话内容创设真实或类似真实的语境, 让学生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如在学询问方向的对话时, 学生看图去找地方, 经常会弄错。我们可以把教室变成一张地图, 桌子之间拉开一些路, 某些桌子上放上几个地名牌子, 老师先教学生怎样走, 然后学生指挥他的partner在教室里走, 这样他们更容易掌握, 也很有趣味。同时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使用。

四、创设语法教学情景

传统语法教学是讲解式教学, 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语法放到具体的情景中去教学。如:祈使句的教学, 老师可以指挥学生做或不要做一些动作。

Stand up.

Open your mouth.

Go out.

Don’t sleep late.

Don’t look at me.

然后学生指挥学生做动作, 老师稍加讲解, 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祈使句。又如:时态的教学, 我们可以让学生拿个苹果、拿个板檫、拿把扫帚等,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问答练习。

T: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S1:I’m going to eat an apple.

T:What is he going to do?

S2:He is going to eat an apple.

让学生把画线部分改成其他短语进行练习, 并和学生一起归纳一般将来时的结构。其他时态的教学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创设电教手段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景, 往往受到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运用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片等电化教学手段来移植情景, 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 做到声像结合, 图文并茂。教师将学生要学的对话融入其中, 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形象之间建立起联系,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交际活动。

创设情景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第9篇

1 实施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1]。把内科护理学教学置于创设的疾病情景中,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愿望, 充分挖掘大脑的潜能, 训练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 扩展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同时优化了课堂教学, 能突出重点、易解决难点, 增加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效率, 让枯燥乏味的教学生动丰富起来, 提高了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

2.1 再现疾病情景, 强化理解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感具有驱动和催化作用, 在愉快的情感下, 心智会更敏捷, 更有成效。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 恰当使用各种教学媒体, 再现疾病的情景, 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 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的体验。

2.1.1 创设声音情景

在进行风湿性心脏病杂音的教学中, 用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到杂音的性质。在语言解释的同时看心脏瓣膜的模型, 现场播放风心病杂音的录音, 就能让学生真切地听到二尖瓣狭窄的“隆隆样”杂音, 二尖瓣关闭不全和主动脉狭窄的“粗糙响亮的吹风样”杂音, 主动脉关闭不全的“叹气样”杂音;对吹风样杂音柔和与粗糙的区别;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区别;奔马律的声音等, 在听的同时教师辅以解释, 让学生闻其声、临其境, 把不易理解的知识形象化, 具体化, 学生一听就明白, 使不易讲解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让笔者体会到情景教学的成功和喜悦。

2.1.2 创设症状情景

内科护理学的概念抽象, 学生对疾病的症状很难理解, 用传统教学老师教, 学生听, 课后背, 理论和实践完全脱节, 易培养出“高分低能”学生。创设症状情景, 再现疾病的表现, 能让学生记的深、理解透, 有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课件左边用文字表述, 右边分别插入疾病病状的图片或疾病录像。图片:玫瑰疹、斑疹、丘疹、淤点、紫癜、蜘蛛痣、色素沉着等;视频录像:甲状腺亢进的面容, 二尖瓣面容, 满月脸等特殊面容;甲状腺肿大的分度;甲状腺亢进症的良性和恶性突眼;病理反射的阳性表现;腹水、黄疸等的临床表现等, 使学生一看就明白, 易理解、记得深、忘不了,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创设出逼真的疾病情景, 使学生能观其症状、听其声音, 仿佛身临其境, 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1.3 创设结构情景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评估内容深奥、抽象, 有效地使用模型, 能较好地展示呼吸、循环的结构情景, 如用支气管树模型再现肺内气管、支气管的分布;心脏循环模型能展开心脏的瓣膜和循环过程, 使学生一目了然。

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身体作为实物学习, 如人体心瓣膜区的位置和心电图导联的连接等护生从自己身体上寻找位置, 使其对模糊抽象的知识有了具体形象的记忆。

2.2 设置问题情景, 培养思维能力

古人云“人贵于思, 思源于疑。有疑, 才有问, 有问, 才有究, 有究才能知之理。”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 构思形式多样、发人深省的问题情景,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2.2.1 病例引导设疑

用多媒体展示病人临床表现的视频录像, 分析:这是什么病?如何进行护理评估?有哪些护理诊断?最影响病人的护理问题是什么?以创建情境, 将学生带进一个完整的问题空间中, 使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发学生思考, 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2]。在提问过程中把握关键问题, 扣紧学习主线, 使学生在内科护理学习中能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 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有机衔接, 真正明白所学内容的前因后果, 明确目标, 活跃思维, 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点不明、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等问题。一节课有好多个知识点, 应把教学内容连贯起来, 运用问题层层设疑把护生涣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引发一个又一个学习的高潮[3]。

2.2.2 评判思考设疑

护士要真正具备在特定的环境健康、疾病问题情景中进行严谨的质疑和分析推理能力, 以最佳途径解决病人的各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 就必须从各方面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如在讲授“上消化道出血”一节中, 笔者设计如下问题:上消化道出血有何表现?出血多少会引起休克?休克有哪些表现?休克如何抢救?为什么要这样抢救?门脉高压性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如何止血?非门脉高压性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止血措施有什么不同?如何观察病情?出现什么征象是出血未止?经过集体探讨, 在活跃的气氛下, 学生可轻松地弄明白上消化道出血的知识要点, 不但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尊重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动口、动手和动脑, 张扬学生的个性。

2.2.3 横向比较设疑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巧妙适时地进行横向比较, 能起到画龙点睛, 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总结复习内科病人吸氧浓度时, 问学生什么是低浓度低流量持续吸氧?高流量和中流量的流量是多少?什么样的病人采取这样的吸氧?同学们情绪高涨, 讨论热烈, 激发护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纵观全书, 把内科病人的吸氧浓度系统地进行比较得出: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肺性脑病、Ⅱ型呼吸衰竭病人进行低浓度 (25%~29%) 、低流量 (1 L/min~2 L/min) 持续吸氧;急性肺水肿、Ⅰ型呼吸衰竭、一氧化碳中毒、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危象等抢救中都采用高流量 (5 L/min~6 L/min) 吸氧;其余的多为中流量 (3 L/min~4 L/min) 吸氧。适度向外扩展延伸, 将学生原有的同类知识激活, 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加工和处理新知识, 主动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 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横向比较能让学生记牢关键知识点, 开发学生的思维。

2.3 创设实验情景, 训练动手能力

把书本和临床情景相结合, 在生动的情景中, 学会对人的健康评估能力。

2.3.1 模拟病房练习

我校有和医院病房同样设置的模拟病房, 在教师的示教后, 在VCD播放体检录像下, 学生6人1组, 互为病人和护士进行体检练习, 教师边巡视, 边示范, 结束前请学生回示教, 全体同学进行评价总结。

2.3.2 角色扮演演习

在进行健康教育教学时, 让学生进行病人和护士的角色扮演。演病人者展示病人的情况, 主诉其主要痛苦及症状, 演护士者运用沟通和交流技巧,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护患交流, 教会病人和家属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在课本的基础上大胆去想象, 去构思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语言越接近现实生活越好, 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 强化他们的体验, 做到寓教于乐, 寓乐于教, 提高学生综合护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入情景—担当角色—体会角色—表演角色—自身与角色的统一”。让学生们从模拟病人的实践中体味病人的痛苦, 用心用情体会疾病, 体会病人, 理解病人, 关爱病人。病人身体上受着疾病的折磨, 焦虑自己的疾病, 还要忍受治疗的痛苦, 护士更应该多关爱病人, 多帮助病人, 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做生命的保护神, 让学生在扮演中体会护士职业的角色内涵, 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达到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目的。

2.3.3 真实环境见习

组织护生到医院见习典型病例的阳性体征, 感觉医院的真实场景, 增加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如内窥镜、血液透析等护理, 学生一看就明白, 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除定期组织学生见习以外, 每学期都安排学生集中到医院见习二周, 尽可能缩短护理教学和护理临床的距离。

3 效果

选择2002年级高职护理4个班200人, 全部为女生, 为初中毕业五年大专, 同一老师授课, 1、3班100人为实验组, 实施情景教学; 2、4班100人为对照组, 用传统的教学法。 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u检验和百分比对比检验。把每次理论成绩用平均成绩进行u检验, P<0.001, 具体结果见表1、表2。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9%的学生认为情景教学对疾病内容理解大有帮助, 95%的学生认为情景教学法新颖灵活, 印象深刻, 减轻了学习压力, 85%的学生认为情景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 78%的学生认为情景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 62%的学生认为情景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会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教师应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把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融于多姿多彩的情境中, 化抽象为直观, 化呆板为生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使教师的讲解如虎添翼, 学生的学习如鱼得水, 给内科护理学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艳霞.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情景教学中的应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7 (1) :84-85.

[2]陆一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护理》课件制作和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12:73-74.

创设有效教学情景的技巧 第10篇

一、设置问题引导,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之一。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针对学生思维疑点、难点设计问题, 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这就是“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学生思维能力和生活实践为基点, 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 自主思考空间, 力求在启动学习思维的基础上, 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中创造一种悬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体验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创设问题情景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 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在现实中, 具体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课知识、思想和方法;才能亲切地感受和体验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构建生活课堂, 创设良好的故事情景

思想品德教材是以讲故事为基本线索, 从故事中阐明道理, 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培养道德情感, 指导道德行为,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原本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具有吸引力。教师要上好思想品德课, 就需要在掌握大纲要点和教材重点的基础上, 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水平, 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 分析和研究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及心理, 把与教材相关的趣味知识、故事引入课堂。在讲述时,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 动之以情, 为进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铺平道路, 使课堂产生愉快的学习气氛。

三、运用多媒体, 创设良好的视听情景

思想品德课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是指放录音、放影片, 播放歌曲、播放故事。通过音响和屏幕把与思想品德课有密切关联的内容情景、歌曲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的心理随着屏幕上辗转起伏的视听情景产生共鸣, 以强化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技术最大特点是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教师针对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利用多媒体优势, 不断开发多媒体资源, 特别是本校资源, 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 营造出“视———听———感”三维立体教学情景, 从而丰富浓厚课堂的快乐气氛, 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新知识产生新奇感、惊喜感,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想象力,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由此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 教师在创设视听情景时, 一定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才能创设有效的视听情景, 而不能流于形式, 更不能远离或背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四、注重心理体验, 创设良好的实践情景

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体验的, 但教师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如果教师不能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氛围, 创立一个民主的、和谐的、愉快的教学气氛, 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践情境教学改变了原来政治课堂的沉闷和枯燥, 它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 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很快能够“入境”。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如果能经常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作为教学的媒体, 贴近学生的实际心理感受, 学生会觉得老师非常亲切, 感觉老师就像朋友一样, 老师并不是在单纯说教, 而是在和他们谈心、交朋友, 将会拉近自己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的接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创设生活情景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育;品德与生活;情景创设

针对小学生性格特点开展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和认识生活,进而对这门课程形成一种特殊的思想和感受,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并且在上课时也比较容易走神,再加上这门课的教学结构比较复杂,在如此艰难的教学环境下,如何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就较为重要了。教学情景的创设对这门课的开展极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度。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创设情景的意义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往往与自身的性格特点、周围的环境诱导因素有着直接的关联,再加上自身对实际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但是这些都需要家长或教师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若小学生只是单方面去理解,就可能走向歧途。既然小学生思想品德观念需要实际生活的影响,那么小学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就应该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在课堂上创设实际的生活情景,情景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吸收课堂上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新课标也指出,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展应该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要素,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实际生活有所了解和感悟。所以,在课堂上创设情景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能够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搭建一个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连接的教学桥梁,教师则可以通过这座桥梁来培养学生理解社会生活的意识,让他们能够去充分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优化小学生实际生活当中的思想道德问题,在让他们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向其输送一定量的知识,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景的有效方式

目前,很多品德与生活教师都喜欢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向学生播放一些家乡美或国家美的视频,创设出一定的情景,随后引出一系列的品德与生活教学话题。但是这种方式是比较肤浅的,真正深切的情景创设应该是将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而让课堂教学显得有真实性和灵活性。

1.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寓教于乐的情景创设

开展教学活动游戏,能够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创设出游戏性的教学情景。例如,当教师在进行《一起游戏快乐多》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开展游戏教学,讨论自己所喜欢的游戏活动,并注意游戏安全,要遵守游戏规则。但是若只是理论交流,那么这节课就显得空洞无味。这时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走到教室外来开展游戏活动,进而让整堂课都活跃起来。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发现哪些学生表现良好,性格优良,哪些学生不遵守游戏规则、性格随意,进而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2.以文学诗歌、音乐和寓言故事的方式创设情景

除了通过游戏创设情景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寓言故事等因素来创设相对应的教学情景。例如,在开展《我的动物朋友》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两个或者多个教学情境,讲述汶川地震当中存活下来的“猪坚强”,还有就是消防犬协助消防队员从废墟下救出十多位灾民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必须要爱护动物,动物是大自然母亲赋予我们人类的好兄弟,进而增强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和观念。再如,在进行《生活中的音乐》时,教师则可以在某个教学环节向学生演唱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从而让学生感到教师容易亲近,甚至可以邀请学生一起来进行演唱。

3.创设实践性的情景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的情景创设还应该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因此实践教学活动就十分重要,只有学生亲身体会才能够展现出品德生活教学独特的教学意义。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景,并且积极响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号召,让整体的教学工作能够快速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的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上的情境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

[2]兰巧云.情景教学在小学思品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2015(19).

[3]张益锋.创设情境,营造快乐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J].新课程:中,2015(08).

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果 第12篇

(一) 贴近生活, 激发兴趣

我们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学习、能自主学习、自愿学习。自愿, 来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 贴近生活实际, 创设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 变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例如, 在“循环小数”的教学设计中, 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如一星期七天的循环, 一年四季的循环, 一年十二个月的循环, 日出日落的循环等, 让学生把熟悉的自然现象迁移到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的数字, 如0.333……, 1.5171717……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总结, 从而很自然地认识数学中的循环现象, 进而认识循环小数。

再比如在“比多少”的教学中, 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做媒体进行教学, 如教室里的男生和女生人数比, 各班人数之间的比较, 老师和学生人数比……通过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从这些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中形成“比多少”的概念, 自觉感知“比多少”的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

(二) 动手实践, 化难为易

在数学教学中, 有些数学知识、数学概念本身非常抽象, 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 学生很可能是糊里糊涂。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贴近生活实际, 创设一定情景,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 将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 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 放一分钟学生喜欢的音乐, 让学生跳绳、拍球、读书、写字, 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实践, 体会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 从而比较直观地感受一分钟的长短。教学“认钟表”时, 就带领学生参观钟表店, 让学生观察墙上、柜台中不同形状、型号的钟表, 让学生在钟表现场中认识钟, 发现共同特征, 学会准确地识别整时数。同时适时出示两幅图, 两幅图上的挂钟都是十点, 但一幅的小朋友在睡觉, 另一幅小朋友在上课, 让学生通过比较, 识别白天与晚上的时间。再比如在“大数量的估计”的教学中, 让学生估计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 这对孩子们来说确实没有什么体验。于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如先数出200粒, 称一称, 重量为4克, 那么平均一粒米的重量是:4÷200=0.02 (克) , 再算出13亿粒米的重量:0.02×1300000000=26000000 (克) =26吨。26吨到底是多少还是很抽象, 再让学生来试一试一袋25千克米的重量, 算一算, 26吨相当于1040袋。回家调查, 一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1040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假如全国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 那要浪费多少米!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 使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学生能够具体体验和感知的形象过程, 既让学生感受了13亿粒米有多少的抽象概念, 又教育了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三) 立足生活, 增进情感

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 但教师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如果教师不能创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愉快的教学气氛, 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要经常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拉近自己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一年级“比大小、比多少”的教学中, 教师对同学使用这样的语言:“老师的年龄和你妈妈同样大”, “你家的人数比老师家的多”, 这样一年级的小朋友会觉得非常亲切, 感觉老师就象妈妈一样, 老师不是在说教, 而是在和他谈心、交朋友, 知识的接受自然水到渠成。

上一篇:竞赛能力下一篇:媒体的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