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程选择范文

2024-05-14

进程选择范文(精选10篇)

进程选择 第1篇

一、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背景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折的剧烈动荡变革时期, 为维护当时已近崩溃的周礼, 孔孟在周朝礼治和明德慎罚的思想基础上, 推出了仁、义、礼、智、信这一儒家思想核心的五常, 使儒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但儒家思想以礼为社会制度的思想没有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在各国兵战连年的历史背景下, 统治阶层需要的是能够加强专制独裁主义的思想。诸国中的秦国就选择了极力主张君主集权, 专重于法、术、势的法家作为统治思想工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 反对儒家的礼治思想, 对于法律极为重视, 期望通过法律达到定分止争、兴功惧暴的目的。事实上, 经过商殃变法之后, 秦国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为后来秦始皇平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因法家思想而崛起, 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了春秋以来五百余年间诸候割据、战乱连年的局面, 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1]65—73。但其法自君出、极端专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以及举措太暴、用刑太过的残酷统治, 很快导致百姓揭竿而起, 使秦朝在短短的十五年间便迅速走向灭亡, 这也意味着法家暴力统治思想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汉高祖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 由布衣而君临天下, 其间亲眼目睹了秦朝因暴政在十数年间由盛及衰, 因此在汉朝的建立过程中十分注重吸取秦亡的教训。早在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入关中要地、攻进秦都咸阳时, 为争取民心便将秦朝所制定的严酷刑罚公开废除并约法三章, 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俱除去秦法。这也成为汉朝法制的开端。经过反秦战争、楚汉争霸,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都长安, 开创了真正的统一时代。然而长年的战乱不止、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已经被严重破坏, 社会秩序和经济状况极度恶化。据《汉书》记载, 西汉初年, “民失作业, 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乖牛车”。在这种情况下, 汉初统治者必须将恢复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 稳定社会秩序作为首要任务。因此, 汉初七十年, 统治者选择黄老之学来作为统治思想, 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注重发展农业, 奖励农耕桑蚕, 减轻农民徭役、赋税和兵役, 并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以德化民。在法律方面, 由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制定了《九章律》, 并依据当时的形势减轻了秦代制定的一些较严厉的条文, 在此之后又逐步废除修改了秦时的一些律令。《九章律》之后, 博士官叔孙通又制定了朝觐、宗庙、婚丧方面的礼仪制度《傍章》。《傍章》和《九章律》是汉初极为重要的立法成果, 加上之前制定的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 都是较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这些政策经过汉初几代君主的贯彻执行, 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汉朝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经济和财富有了较大的积累和发展, 社会秩序也比较稳定, 到汉武帝时期, 西汉已经拥有了较雄厚的物质与政治基础。

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随着西汉国力的昌盛与强大, 也逐渐显露出各种弊端。由于中央放松了对于地方诸候国的控制, 汉初时分封的诸王在自己的属地内享有极大的实权, 助长了诸王的势力膨胀。随着诸候国实力的不断提升, 本是为了拱卫中央而设的诸候国反而对中央集权形成了较大的威胁。中央皇权与地方属国的矛盾日益激化, 并于公元前154的汉景帝三年发生了著名的西汉七国之乱。虽然仅三月便得以平叛, 削弱了诸候的权力,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裂割据的局面。对外匈奴始终是西汉最大的威胁, 秦末汉初时匈奴趁乱控制了大片地区并因此迅速崛起。刘邦曾亲率大军攻打匈奴反而被围困于平城, 吕后面对匈奴的骄横也只能忍辱负重。汉初时采取和亲的政策来缓解匈奴对边境地区的骚扰, 但自汉文帝开始匈奴日趋猖獗边患日重, 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已是一触即发、在所难免。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空前强盛, 加之汉武帝刘彻身怀雄才大略, 对内欲削弱诸候国势力, 对外欲平匈奴边患, 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明显已不能适应当时统治阶层的需要, 西汉急需一种不同于先秦法家思想的暴力, 但却比黄老思想更为有力的统治思想来从政治上、经济上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种情况下, 汉武帝于公元前134年召集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策问。由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 将儒家五常与法家三纲相结合, 建立起与时俱进的新儒家思想, 并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与采纳, 从此“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2]139—142。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 而法律的儒家化也成为必然。

二、汉代法律儒家化的体现

在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一和专制王权的统治思想后, 汉代的法律也势必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春秋决狱制度的形成。《春秋》是孔子编撰的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被列为儒家典籍的五经之一。董仲舒主张赋予《春秋》极高的法律地位, 将其中的义理作为决断复杂疑难案件时的分析依据和适用法律, 这实际上是法律儒家化的一种体现。春秋决狱通常运用在无法律明文规定的复杂疑难案件中, 但如果某个案件明明有相关的法律条文, 却不符合儒家思想甚至有所违背时, 那么儒家思想就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威, 实质上儒家思想就成为了法律原则。春秋决狱制度的主要原则是原心定罪, 董仲舒认为在客观犯罪事实清楚无误的前提下, 着重看其犯罪动机是违背还是符合儒家的仁、忠、孝等精神。如果是违背了儒家精神, 即使没有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也要给予严惩;相反若是符合儒家精神, 就可以从轻处罚。在现今所存董仲舒所判决的案子中即有这样一例, 当时孝在儒家精神中有极高的地位, 不孝的罪名往往处罚非常重。在这个案例中, 父亲与别人言语争斗, 被人用佩刀刺, 儿子用杖去相救却不小心误伤了父亲。若是以殴父论罪, 儿子当枭首。而董仲舒依据原心定罪的原则, 认为儿子的动机是为了救父亲, 符合儒家精神中的孝道, 因为赦而不诛。应该说, 原心定罪在某种程度是以道德至上为原则, 其本意是强调犯罪者的动机善恶, 寻找道德与法的最佳结合点, 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由于过于忽视犯罪的客观事实及所带来的伤害, 影响了法律的公平性, 也容易造成酷吏任意安置罪名。亲亲得相首匿是春秋决狱中的另一项重要原则, 源自孔子的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的思想。至汉宣帝时形成明确规定, 除了诸如谋反叛乱等威胁皇权统治的大罪之外, 其他的一般犯罪在血缘相近的亲属和夫妻之间是可以相互包庇隐瞒的, 不得向官府告发更不用作证, 而且不会因此背负任何刑事责任[3]64—67。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深刻体现了儒家的家庭、宗族伦理观念, 在当时既保护了人类维护亲人的本性, 也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同时又为统治者博取了仁义道德的美名, 因此在后世一直被沿用, 并成为中国历代法典中重要的法律原则之一。此外, 先告自除其罪也是汉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 儒家思想历来将内心修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认为犯罪也是因为内修不够的原因。如果在罪行未被发现前能够先告, 即类似于现在的自首, 便已是完成了内心的自我修养, 这样就可以免除其罪。汉代法律还将人年龄划为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阶段。其中只有成年人才需要负刑事责任, 这种矜老怜幼的原则源自儒家思想中尊老爱幼, 是礼法合一的体现。

春秋决狱制度作为儒家思想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矫正了过往法律中的残酷性, 体现了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 同时与法家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辟了礼法结合的道路, 开创了我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虽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弊端, 但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着积极作用, 因此不仅对汉代的影响巨大, 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法律进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霍存福.法家重刑思想的逻辑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5 (6) .

[2]杨翠兰.汉初黄老思想及其对封建法律思想的影响[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12) .

进程选择 第2篇

基本内容

wmiprvse -wmiprvse.exe - 进程信息

进程文件: wmiprvse or wmiprvse.exe

进程名称: Microsoft Windows Management Instrumentation

描述:

wmiprvse.exe是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部分。用于通过WinMgmt.exe程序处理WMI操作。WMI 包括对象储备库和 CIM 对象管理器。对象管理器负责处理储备库中对象的收集和操作并从WMI provider (在WMI 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其他系统的组件之间充当中介)收集信息。运行管理工具中的某个应用程序的时候,在系统进程管理中可以看到wmiprvse.exe进程。这个程序对你系统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出品者: Microsoft

属于: Microsoft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

系统进程: 否

后台程序: 是

使用网络: 否

硬件相关: 否

常见错误: 未知N/A

内存使用: 未知N/A

安全等级 (0-5): 0

间谍软件: 否

Adware: 否

病毒: 否

木马: 否

所处位置

C:WINDOWSsystem32wbemwmiprvse.exe

C:WINDOWSsystem32dllcachewmiprvse.exe

wmiprvse.exe 有可能会被病毒修改,如果发现 不存在于上述目录中,则有可能是病毒文件。如:IRCBot蠕虫病毒,他运行之后会实现自身复制,并给系统开启后门。这种情况下,杀毒软件可以识别出来并查杀,无需过于担忧。

详情综述

Windows管理规范(WMI)是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个组件,提供管理信息和企业环境中的控制。通过使用业界标准,管理者可以用 WMI 查询和设置关于桌面系统、应用程序、网络,和其它企业组件的信息。开发人员可以用 WMI 创建事件监视应用程序,当重要事件发生时通知用户。

在 Windows 的更早版本中,提供程序和 Windows 管理服务(WinMgmt.exe)一起被载入进程内,运行在 LocalSystem 安全帐户下。一个提供程序的失败导致整个 WMI 服务失败。WMI 的下个请求重新启动服务。

从 Windows XP 开始,WMI 属于有着几个其它服务的一个共享服务宿主。为了避免当一个提供程序失败时停止所有服务,提供程序被载入一个名为 Wmiprvse.exe 的分开的主机进程。Wmiprvse.exe 的多个实例可以同时运行在不同的帐户下: LocalSystem、NetworkService,或LocalService。WMI 核心 WinMgmt.exe 被载入名为Svchost.exe的共享的本地服务宿主。

注: wmiprvsw.exe 是Sasser 蠕虫!

注: wmiprvse.exe文件寻找,正常的应该在C:WINDOWSSystem32Wbem 文件夹。如果在其它文件, wmiprvse.exe 就是病毒、间谍软件、特洛伊木马或蠕虫! 用安全任务管理器检查这。

注释: wmiprvse.exe 是存放在 C:WindowsSystem32 下的子目录 - 正常是 C:WINDOWSSystem32wbem。已知的 Windows XP 文件大小为 218,112字节 (占总出现比率 88% ),245,248 字节,203,776 字节,207,872 字节,203,264 字节,206,336 字节,225,280 字节,229,376 字节,226,304 字节。

已知的一些病毒,如W32/SillyFDC-AW(蠕虫病毒)、W32/Sonebot-B(木马后门)等会使用相同的名称来感染Windwos系统。

病毒处理

表现为不停调用wmiprvse.exe,或使wmiprvse.exe进程达到数十个。或许不是病毒,只是xp的系统问题。

解决方法如下:

1.建议使用XDelBox删除以下文件(如果存在): (使用说明:解压安装在系统盘区根目录,删除时一次过复制所有要删除文件的路径,在待删除文件列表里点击右键选择剪贴板导入不检查路径,导入后在要删除文件上点击右键,选择立刻重启删除,这个时候系统会重启并进入到XDelBox 启动菜单。不用自己选中。让XDelBox自己执行。删除完毕会再次重启进入正常系统。运行xdelbox前最好卸载所有可移动存储设备) C:WINDOWSsystem32driversKnlrun.sys C:WINDOWSsystem32driversEntech.sys

2.删除重启后使用SREng修复下面各项: 启动项目 -- 服务--驱动程序之如下项删除: (使用说明:SREng-启动项目-服务-驱动程序中“选中”隐藏已认证的微软项目“然后删除下面名称的驱动程序(选中有问题的驱动后,点”删除服务“,点”设置“按钮即可,注意弹出的窗口中要点”否NO"才是确认删除服务) knlrun/knlrun ENTECH/ENTECH。

进程选择 第3篇

【关键词】中国梦;图书馆发展;道路选择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提出了“中国梦”之后,各行各界对“中国梦”都进行了研究。2013年3月,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习总书记再次描述了“中国梦”的美好前景,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俄罗斯报》《共青团真理报》《独立报》等俄罗斯媒体高度关注“中国梦”,将“中国梦”与“强俄梦”置于全球化语境中点评,体现了全球性视角。巴基斯坦《每日时报》发表了题为“中国希望一个和平繁荣的亚洲”的报道,尼泊尔前总理巴布拉姆. 巴特拉伊认为,“中国梦”完全不同于“西方梦”它是让全世界人民享受自由、让全人类享受和平与繁荣的梦想。

一、关于“中国梦”的内涵的界定,大致有“一元说”和“多元说”的说法

“中国梦”包含着文化梦,即中华民族应该在文化上应该有更多的文化人才和成果。图书馆是承载着文化的沃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要把实现图书馆员的价值作为实现图书馆梦的首要价值,把激发图书馆员奋斗作为实现图书馆梦的基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定义包含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内容,具有其特殊意义。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当前中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当前中国层次最深、领域最宽的价值认同的过程。探寻中国梦的内含价值,会大大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充分认识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梦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目标指引。“中国梦”内含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图书馆的第一要务是读者工作,因此“读者至上,读者第一”是根本。图书馆要坚持一切为读者着想,去博得读者的心, 提高对读者的服务质量。

二、在中国梦的进程中,图书馆员要本着“以人为本”,诚信为本的理念,打造图书馆的精品服务

中国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最新阐释,其理论内涵的客观真理性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体现在正确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以及客观展望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发展的核心目标,把中国梦的实现根植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的统一上,是中国梦的重要表现。坚持中国梦的真理性,就是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发展的方向;坚持中国梦的价值性,就是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切实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满足的权利。中国梦,以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规律作为根本方法,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基本实现途径,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实现梦想的尺度要求。

中国梦既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民主体的价值追求,也是具体到每个人的个人主体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民族的整体梦想,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具体梦想,突显个人主体性是“中国梦”价值尺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中国梦最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体现在所有中国人的具体生活上,最终既要落实在人民群众的方方面面的要求上。

三、要秉着和谐的理念,塑造图书馆文化,图书馆员要科学理解“中国梦”,立足本职工作和社会实践,发挥正能量

高校图书馆就是要为读者服务、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只有把图书馆工作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始终坚持以一种崇敬的心情和饱满的热情对待图书馆工作,对图书馆事业抱有自豪感和责任感,热爱图书馆的书刊、热爱图书馆的读者,才能做好图书馆工作。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体现,是推动图书馆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因为有了读者,图书馆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图书馆人要怀着高尚的人文情怀,以读者为中心,主动和读者交流,了解读者需求,切实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做好文献资源保障工作。

图书馆是汇集了人类文化的地方,集合了人类千百年智慧的结晶。我馆还开展了读者座谈会、馆员经验交流会、青年职工座谈会等交流活动,通过听取意见和建议相互学习和交流,提升馆员的业务和自身素质。图书馆人的中国梦,要以的创新思维去寻找新方法、新途径。创新是一个团体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对于图书馆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要考虑读者需求,积极采用各种先进的方式方法满足读者需求;第二,要热爱图书馆工作,留心读者的建议和需求,不断实践创新才能进步;第三,用新方法去解决图书馆现实存在的问题,图书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我馆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的工作中无处不闪耀着创新探索的智慧火花。从调整馆藏布局到延长开馆时间,从每学期不断更新和改进读者座谈会,到读者沙龙,从“4·23世界读书日”到举办“读者服务宣传月”等活动,都是图书馆员们努力与创新的成果,都凝结着图书馆员们对读者的满腹深情和对图书馆事业的无限热爱。各种各样的图书馆文化活动,得到了学校师生们的好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促进和指引作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气氛,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图书馆在“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使命,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迅速发展,图书馆理应走符合其发展特色的道路,提升文化服务,创新文化服务,图书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打造图书馆精品服务;要秉着和谐、心灵的理念,塑造图书馆文化;要从理想与现实出发,做到自信与实干的统一。“中国梦”对图书馆未来道路发展的意义重大,同时对于推进“中国梦”走向学理、走向社会、走向世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徐艳 女(1980--)吉林市人, 北华大学图书馆 馆员, 硕士。研究方向:信息服务。

城镇化进程的中国式路径选择 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化,路径,公共福利

一、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及历史启示

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 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 达到6.9亿人。中国城镇化趋势不可逆转, 汲取其他国家的城镇化经验, 有利于我们寻找到正确的城镇化道路。

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选择的道路各有特色, 按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先后顺序, 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 这些国家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步调一致。城镇化与工业化积极互动。以1841-1931年间英国为例,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关系数为0.985, 法国1886-1946年间为0.97, 瑞典1870-1940年间为0.967, 整个发达国家为0.997。第二类是拉美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拉美国家的城镇化速度快与工业化速度。农民迅速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后, 并没有被其他产业所吸收。游离在稳定的社会生活以外。第三类城镇化进程以中国为代表。中国率先推动的是国家整体的工业化进程。利用城乡二元结构为工业化提供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 诸多限制农村人口城镇流动的政策使中国城镇化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衡量,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96美元, 但用城镇化率衡量, 中国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只有49.95%。

二、中国城镇化的新旧时代

(一) 改革开放后“伪城镇化”进程

数据显示, 中国城镇化水平在世界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即便如此, 其中还包含着某些虚假的“城镇化”。一方面, 上个世纪90年代, 国家重新调整行政规划, 许多地、县直接改为市。周边郊区直接成为市区。建制变化、名称变化却没有改变这些周边的农村,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达不到城市的水平, 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都没有得到提高。另一方面, 中国有3亿农民工, 他们虽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 由于户籍限制, 又不能分享城镇化成果。第三, 农村土地囿于政策上的不得流转使得农村人口天然失去了土地交易的收益, 这恰恰导致了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在财富上的第一次分野。既便有土地交易也是在政府强制改变土地用途后的间接交易。农民获得的也只是微不足道的补偿, 巨大的土地利差还是留在了政府手中。

(二)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学术界与实务界关于城镇化的内涵有诸多的争议。但有一些内涵是可以得到一致认同的。城镇化一定是伴随工业化过程而进行的, 不论这种伴随是紧密还是松散。形式上城镇化表现为过去的村民现在居住在城市或城镇。内涵上说, 它是人们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公共福利及基础设施城乡差距缩小, 直至平等的过程。中国新型城镇化具体可以表述为农村人口定居与市辖区与建制镇, 在物质、文化与公共福利方面与原城镇人口趋于一致的过程。

三、中国式城镇化贯穿原则

(一) 政府主导原则

从世界城镇化历史的角度看, 政府在城镇化中所起的作用巨大, 尤其是对基础及公共福利方面功不可没。英国于1909年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律。英国中央政府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发挥显著的主导作用。西方国家政府由于宪政体制的约束, 使得他们的功能只是局限在规划, 社会福利等方面。在巨额的投资, 全面的拆迁等系统性工程则会显得力不从心。

中国事实上的“大政府, 小社会”的格局决定了中国政府绝对掌控能力。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起全面长远的社会规划和巨额的建设投入。从短期来看, 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模式还将维系, 从推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 政府也必然会对城镇化全力以赴。

(二) 产业城镇一体化原则

世界城镇化进程告诉我们, 城镇化一定会伴随着产业化, 产业化一定会促进城镇化。稍有不同的是城镇化与产业化可能同步也可能不同步。但最朴实的道理在于无论是村民成为市民还是市民成为村民, 人们居住在哪里就需要在哪里就业发展。具备产业支撑, 才会有持续定居的公民。优化产业布局, 打破城乡产业偏见, 农村积极地参与到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活动中去。城镇化需要注重为农村配套产业服务, 产业项目要立足于对农业富裕人口和转移人口的吸收。产业化为城镇化铺设了一条内生增长的发展路径。 (三) 城镇化质量原则

“城镇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目的。城镇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存空间, 更改善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道理素质。和谐、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承载于新型城镇化中, 农村转移人口的生存技能会得到提高, 生活水平也会有长足进步。城镇化的艰难不完全在于城镇数量的多寡, 与人有实质意义的还是城镇化的质量。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 创立城镇化指标考核体制, 让转移人口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看得见, 摸得着。城镇化效果可以评估, 教训可以总结, 经验可以推广。

(四) 新农村建设服从与城镇化原则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将所有的村民都变成市民, 而是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向城镇要生存空间。农村人口适当转移后, 农村人口也会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数量水平。相对这部分农村人口来说,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会相对富足。新农村建设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对集中, 农民的增产增收,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农村与城市差距都可以妥善解决。

四、中国城镇化进程约束条件

(一) 超大规模城市的虹吸效应

中国工业化进程首先伴随的是城市化, 而不是城镇化。工业越发展, 城市做为载体则越发得到加强。这种加强体现在城市的扩张, 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 城市的发展机会, 城市的福利水平等等。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被定义为村民在城市或建制镇的生活。因此, 在未来很常一段时间, 农村人口会通过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来实现自己的城镇化之梦。在近郊的农村这几乎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农村人口就地转为城镇人口, 享受均等城市化待遇。远郊或者落后地区的农村就不一定如此幸运, 即使在落后地区实现了城镇化的转移, 可能依然存在经济社会水平相对落后的问题, 到中心城市或者核心城市寻找机会注定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从今天北京、上海、广州不断上涨的房租、房价可以看出这一端倪。远郊或落后地区的村民被中心城市或核心城市汲取, 远郊或边远地区的城镇可能又一次沦为空城。

(二) 城镇化的产业支持困境

产城一体化是贯穿整个城镇化的灵魂, 但关键问题在于产业发展本身。产业发展瓶颈化、产业转移水平化, 是我们在产业问题上挥之不去的梦魇。问题不单存在于城镇化方面, 更重要的是整个世界经济都在做这样的徘徊。自信息化浪潮之后, 世界第三次产业革命呼之欲出却又迟迟不来。无论是美债危机还是欧债危机都说明一个事实, 过去的产业发展体系已经为时代所抛弃, 钢筋、水泥、汽车不在成为进步的标志。世界要做什么?中国要做什么?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因此城镇化要靠怎样的产业持续支撑, 其实是个难解之迷。在中国, 一些固有的产业不成配比关系, 产业链条断裂。新兴产业屡屡尝试但却举步维艰。多晶硅产业、风能产业, 生物产业无不如此。在产业发展迷茫的这一大背景下, 城镇化又怎能独善其身。

(三) 城镇化的环境约束

城镇化必然伴随工业化, 这是历史规律。工业化必然伴随污染也是历史必然, 无论如何预见, 中国最终还是走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历史老路上去了。英、美、日、巴西、阿根廷等国在城镇化达到加速阶段时都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日本1960—197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2.5%, 然而空气质量和水质受到巨大的污染。到20世纪80年代才基本解决城市环境问题。2012年底, 中国大陆的雾霾天气成为全球舆论的焦点, 漫天雾霾横贯东北到西南。延绵三分之一国土面积, 空气净化器销售趋于断货。雾霭的成份主要是能源有关的煤灰, 汽车尾气和建筑粉尘等。雾霭的致命性已为专家所一致认同。这其实也宣告了中国高耗能发展模式的终结, 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趋于极限, 若城镇化不能改变发展模式, 中国所有的经济与社会成就都会因为环境约束而毁于一旦。

(四) 人口结构约束城镇化进程

就地城镇化是城镇化最好的结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工业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过程, 这注定异地城镇化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外来人口在异地打拼中, 或把握机遇实现了异地的农转非。更多的则是在异地颠沛流离。奉献了热情与青春换回的则是这块土地的漠然与离弃, 其实原因一开始就注定了, 他们并不属于这块土地, 不能享受打工地的医疗教育与养老和其他福利。人口输入地在提供公共服务时, 也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求。这样又必将导致整体上公共服务的不足。打工者终将老去, 他们在35岁-40岁后被迫放弃工作或返乡。这样的迁徙具备了城镇化的形式却无法具备城镇化的实质, 那就是生存与生活的均等化, 物质与文化的均等化。

(五) 城镇化的制度藩篱

城镇化就是消除农村与城镇的制度壁垒、福利壁垒、文化壁垒。现行制度下, 这些壁垒造成了农村与城镇的巨大鸿沟。城镇土地可以商业化流转, 农村土地不能够流转, 因此农民不能够享有资产性收入。人口的流动性加剧了社会保障方面实质的不平等, 农村的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培训制度等都与城镇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村人口要成为城镇人口, 需要的就是打破制度的藩篱, 多渠道地增加农民收入, 改变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进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现有的城镇制度使城镇在扩张过程中不注重农民的固有权益, 经济补偿不合理, 也未对离开土地的农民作出制度上的安排。

五、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

(一) 引导规模化城市集群形成

城镇化的向上提升就是城市群的形成。规模个异, 大小不一的城市群以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吸纳着来自农村的村民。城市群的出现还分散了核心城市的人口及公共服务压力。城市群间可以形成不同城市的差异化定位, 不但可以避免城市间的恶性竞争, 还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城市群的形成体现的是集约型的城镇化思路, 把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转移都放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这样释放出的耕地将有所增加, 缓解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耕地紧张问题。

(二) 城镇化、产业化、信息化三化互动

核心城市近郊, 希望派生出能够服务于中心的现代服务业, 现代安全的农业等等。资源产出地则会立足于资源的增值工业, 进而提高从业村民的收入水平。近工业区的城镇则希望通过为工业区提高劳动力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来发展。因地制宜、个性化发展是产业与城镇共生的基本前提。但是当前的产业化与城镇化都是在信息化这一世界背景下进行的, 信息化要求产业化线上线下互动一体, 信息化要求城镇化中蕴含智能城镇软硬设施。与此同时, 信息化会使产业发展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 使城镇化变得与世界同步发展。

(三)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绿色生态产业做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生态产业包括循环农业, 循环工业等。对于城镇化的转入者而言, 嵌入绿色生态产业不但是自身经济收入的要求, 同时也能更好履行人作为自然之子所应尽的义务。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等都在以更具魅力的形式丰富着绿色生态产业的内涵。

(四) 顺应迁移趋势, 完善迁移制度

人口作为基础性的市场要素, 一经市场调配就必然产生出活跃的流动性。制度性障碍撕裂着这一迁移。要顺利实现城镇化目标就是要使人口自由的流动起来, 即包括从城市到农村的迁移, 也包括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逐步取消城镇户籍上所承载的福利差距, 在住房价格、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城镇人口的一体化, 在此基础上提高社会保障层次, 促进人口流动的更优化。

参考文献

[1]肖金成: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发展途径研究[R].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专项课题报告.2012

进程选择 第5篇

一、社区建设的内容

社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环境、卫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加强民生建设、社区参与等角度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关注。

(一)提升居民社会福利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

简单地说,社会福利体系由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服务以及公共福利和社会支持网络五个子系统构成。提升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应该从这五个方面进行。

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市场经济的减震器,可以为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矛盾、保障弱势群体提供一张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在社区中的实施,就是社区保障,其主要内容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前,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努力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

第二,推进专业社会工作的“社区介入”。社会工作是在利他主义的理念下一项专门帮助人的专业和职业,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制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制度保证,是社会安全措施落实到公民身上的政策手段,那么,社会工作就是将社会服务传递到受助者手中的一个必要的中介。

第三,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服务网络。社会服务是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建立社会服务网络则是社会服务最好的实施方式,包括政府、社会、社区、各种非营利组织以及邻里之间的服务网络构建。社会服务的内容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其形式有老年人服务、儿童服务、残疾人服务以及针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服务。通过社会服务网络的构建,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增加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第四,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社区中个人、群体与社区之间的相互沟通及互动,增加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本,提高和改善社区居民“他助”与“自助”的状况。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精神与心理支持、关系支持以及社区照顾。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可以促进社区成员的自助和互助,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第五,加快公共福利事业建设。公共福利事业面向大众,旨在促进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公共福利事业是以国家为主体、以全体公民为对象的服务性和福利性的公益性事业,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公共福利事业强调政府供给,国家和政府承担全部或主要的费用,实行免费或低费服务。

(二)以社区居民参与作为社区建设的平台

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和动力源泉,只有社区居民广泛、直接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才能逐步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社区意识,使社区自身的各类资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与最充分的利用,从而推动社区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在事关社区环境、卫生医疗、治安、文化教育等事项的决策中,充分与社区居民协商、沟通,征求意见,发挥居民社区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使居民感到社区建设与其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在社区参与能够有效维护其利益时,社区居民自然就会萌发参与社区事务的动机和期望,形成国人的“社区人”理念和社区意识,使他们逐步意识到自己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与义务,最终促进社区自治与和谐社区建设。

(三)积极培育社区组织

社区建设中的伙伴关系建立,主要在各种社区组织这个平台进行。我国的社区组织是新生事物,还需要扶持与培育。社区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可以弥补政府资源不足,扩充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为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物质保证。培育社区组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需要让出一定的社会空间,由社区组织来做具体的事务,而不是政府大包大揽。政府逐渐向社区组织购买服务,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同时政府从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进行宏观的管理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推动社区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二、社区建设的制度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的社区建设,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治,街道党组织和街道办的权力不断加强,党组织与街道行政系统对于社区的控制能力远远强于实施社区建设之前。在国家自上而下地对社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政府始终是社区建设中的主导力量,结果致使社区重新变成一个行政化的大单位,而不是一个社区共同体。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迁,有一个替代、转换和交易的过程。当前社会面临急剧的社会转型,社区建设的环境发生改变,客观上要求变革制度及制度体系。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并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同时改变原有权力结构在演变中导致的社会不公,提供促进经济主体创新的激励机制。

有效制度能够发挥对行为主体的激励功能,鼓励经济主体创新,实现动态社区和谐。和谐社区要求稳定,但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片面强调社会的稳定会遏制人的创造力,无法让社会充满活力。社区建设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否则社区建设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社区建设的模式选择

社区建设并没有一个适应各地的统一模式,必须依据各地的实地情况进行积极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社区建设模式。美国学者罗斯曼在总结美国社区工作实践基础上提出社区工作的三大模式,其中,地区发展模式和社区策划模式,值得我们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借鉴参考。

(一)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认为,社区的居民对社区的事务漠不关心,社区居民间的关系比较淡薄。针对这种情况,地区发展模式的目标是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居民的自助、互助,增强社区居民的团结。其主要策略是鼓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解决那些与居民利益相关的问题,具体方式是使社区居民和各利益团体相互沟通,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其策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以内部资源的动员、参与、行动为主,外界的资源帮助和技术引进为辅;二是内部以广泛的讨论协商一致、团结合作为主,避免冲突,化解矛盾;三是注重居民的组织和教育,培养居民发展项目的能力高于在社区引进新项目;四是自下而上地发动动员、广泛讨论、民主决定社区公共发展事务,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精英决策。

(二)社区策划模式

社区策划模式认为,每个社区都有一系列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健康和娱乐的设施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社区生活就不稳定。所以,社区策划模式主要就是解决社区内各种社会问题。社区策划模式要求详细收集有关社区问题的所有资料,系统分析各种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比较中按照轻重缓急原则进行选择,逐一解决社区内的所有问题。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步骤包括:澄清规划机构的服务理念和规划者的能力;社区问题的调查分析;需求和目标的界定;澄清自己可动员的资源;服务方案的制定、分析和优选;方案测试和调整;方案的执行、反馈、调整和评估。

作者:周沛为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黑龙江城镇化进程中融资模式选择 第6篇

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融资供求分析

1.1 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分析。

2013年的《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十二五”期间, 黑龙江将继续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到2015年, 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城镇人口达到2350万人。这对黑龙江省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有更高要求, 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镇化的基础, 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增加。在交通设施方面。在公路建设上, 以功能配套建设和管护工作为重点, 进一步完善城乡路网和高速公路与一、二级公路功能配套;在铁路建设上, 以哈牡、哈佳、哈漠三大铁路干线建设为重点, 坚持提速提重并举, 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和效益。在城市承载力方面。黑龙江省将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功能,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 特别是要充分释放工业基础好、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的比较优势, 实现二者紧密融合, 促进工业与农业良性互动, 城乡一体化发展。

1.2 地方政府资金的供给分析。

在现行的财税体系下, 黑龙江省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资方式包括:税收收入、中央对地方财政补贴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地方政府债务等方式。1.2.1税收融资。黑龙江省的地方税收入主要来自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建税以及与中央共享的增值税、所得税等, 2013年黑龙江省地税系统共组织税费收入1413.1亿元, 同比增长11.8%, 增收149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实现825.8亿元, 同比增长8.3%, 增收63.2亿元。1.2.2中央对地方财政补贴。中央对地方财政补贴主要有两种形式, 即:一是根据某种特殊需求, 实行定额拨款, 一般实施期限为五年,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另一种是按项目定额补贴, 项目建成补贴随即停止。财政补贴具有临时性。1.2.3土地出让金收入。是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有偿转让, 收取的大量出让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一五”期间, 伴随着黑龙江省地铁、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增大, 财政支出的缺口多以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土地抵押贷款等弥补资金不足。1.2.4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是政府信用融资的载体。黑龙江省地方政府在2003至2013年, 先后成立了哈尔滨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大庆风险投资公司、哈尔滨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工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哈尔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等融资平台公司。这些融资平台积极开展融资活动, 为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

2 黑龙江地方政府融资困境

2.1 传统税收融资面临挑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税收收入随之不断增加, 但由于税收本身具有固定性, 其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我国地方税收一般都是税源比较分散、税收收入较少的税种。目前, 地方税体系还不健全,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带来的税权变化, 以及开征新税种时间的不确定性等都难以使地方税收有明显增加。因此, 地方政府必须寻找新的融资渠道来弥补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

2.2 土地财政融资难以持续。

过分依靠土地财政方式来进行融资势必造成对地方稀有土地资源的过度依赖, 一旦土地市场出现波动, 就会对地方政府的经济产生巨大影响。首先,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地方政府寅吃卯粮的行为, 势必会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的不可持续问题。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 一次性获得巨额的土地出让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资金来源, 不是长久之计。

2.3 债务融资蕴含潜在风险。

尽管从经济发展趋势和财力规模看, 黑龙江省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但是仍然有部分市县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较快, 部分地方和行业债务负担较重, 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土地收入依赖程度较高, 在未来会为黑龙江省债务融资带来一定风险。因此, 黑龙江省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外部融资, 创新融资方式来筹集新型城镇化所需的巨额资金。

3 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融资模式的建议

3.1 以项目为牵动进行融资。

3.1.1 TOT融资模式。TOT (Transfer Operate Transfer) , 即移交一经营一移交融资方式。它是政府有关部门将建设好的公共工程项目移交给外商企业或私营企业进行一定期限的运营管理, 企业组织利用获取的经营权, 在期限内获得收入, 合约期满之后, 再交回给所建部门或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开展TOT项目融资, 其主要好处有:第一, TOT模式可以盘活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 发挥其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提高基础设施中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效率问题。第二, 采取TOT模式可以增加了社会投资总量, 以基础行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稳步增长。黑龙江省在未来涉及经营性的基础设施类型, 如市区的跨江跨河大桥、过江过河隧道、公共交通、自来水、煤气和污水处理厂等大部分市政设施, 都可以选取TOT项目融资方式。3.1.2 PPP融资模式。公私合营模式P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 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融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私人与政府之间在某一准经营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建立合作关系, 共同进行项目的融资和建设的一种融资方式。PPP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第一, 它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利用私营部门参与项目能推动在项目设计、施工、设施管理过程等方面的革新, 提高办事效率, 传播最佳管理理念和经验。第二, 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可以取长补短, 发挥政府公共机构和民营机构各自的优势, 弥补对方身上的不足。可以考虑将PPP融资模式用于交通、卫生、公共安全、教育和公共不动产等领域。

3.2 发挥融资平台的作用。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 根据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融资需求, 探索融资平台的融资模式, 合理定位, 加强公司化改造进度, 规范融资方向和范围, 加强平台债务控管, 提高项目绩效管理水平。通过规范融资平台发展方向和融资范围, 采取市场化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成本, 对投融资项目引入绩效管理机制等策略, 使融资平台成为独立的经济体。

3.3 推行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 (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 , 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 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 使其具有流动性。是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筹资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在于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提前变现, 解决流动性风险。黑龙江省有许多建设与开发项目前景良好, 未来也有比较稳定的收益, 但在建设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采用ABS融资方式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彦坤, 邵靖.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模式与债务管理分析[J].调查研, 2010, 9 (9) :78-79.

[2]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J].西南金融, 2009, (09) :33-35.

[3]苏英.不同融资模式下的地方政府债比较研究[J].中央财经报, 2011 (11) :13-17.

进程选择 第7篇

一、中国电视业大规模推进制播分离的条件已经成熟

1. 中国电视产业化概念的确立。

电视是不是一项产业?这是一个曾经争论不休的命题。作为新闻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电视业的政治属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高于一切的, 其产业属性一直得不到明确。但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以及电视业本身的快速壮大, 这一命题已经得到了事实上的肯定回答。目前, 全国电视产业固定国有资产总额达4500亿, 电视广告额已占全国广告业的48%。如此庞大的经济规模, 如果继续以单纯的“政治宣传工具”来定位电视业, 而无视其日益突出的资本经营功能, 必然是对生产力的一种极大束缚与浪费。所以说, 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 “中国电视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总体上已具备了作为信息产业群中的独立子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体系中发挥作用的主体资格”。

既然作为产业, 中国电视业目前普遍存在的“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模式”就必然要被“开放的、协作化、市场化的社会大生产模式”所替代。如果说, 电视产业化是中国传媒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结果, 那么“编播分离”则是加快中国电视产业化进程的一项必然选择。

2. 发达国家电视业已基本实行编播分离。

据了解, 目前世界上开办电视事业的186个国家和地区中, 绝大部分实行编播分离的运作方式。英国BBC每年交给独立制片公司完成的节目长达1339小时, 价值1亿多美元。日本NHK的四个频道中, 委托制作公司制作和向其他电视台直接购买的节目, 两个地面频道达到总播出量的29%, 两个卫星频道达到总播出量的73%。香港凤凰台只有3/8的节目是自己采制的, 其余都是外购或者定制的。美国的NBC、CBS等主要电视网, 依靠自制的只有新闻类节目 (如《六十分钟》、《今天》等) 和少量特色栏目 (如《彩色世界乐园》等) 。

而电视市场的竞争必然呼唤更加集约型的节目生产方式, 这将催生了第二层面上的制播分离:在某个电视台频道里播出的节目不一定是这家电视台自己制作的, 电视节目可以按照市场原则实现来源的多元化。

二、编播分离将促进解决诸多妨碍中国电视业发展的难题。

1、促进电视节目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

迄今, 我国电视台实行的体制是“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 其中“企业化管理”主要是指电视台依靠广告收入自我发展, 并未涉及电视节目的商品化运作。在自制节目方面, 电视台对社会 (宣传) 效益的考虑要远大于市场 (经济) 效益。据统计, 目前电视台从市场上购买电视节目, 一般在30~100元/分钟, 而自己制作节目, 成本则高达800元~3000元/分钟。造成这种巨大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电视台制片的绝对成本较高。由于电视台对节目采制的成本控制相对较松, 采编设备使用、人力配备、后勤保障等环节都存在严重浪费现象, 而真正企业化管理的制片公司在这些环节上的支出要精打细算得多。二是电视台制片的相对成本也较高。这是由于电视台制作的节目基本上只在本台播出, 而制片公司出品的节目一般可以同时卖给多家电视台播放, 摊到每家电视台的相对成本就较低。

制播分离后, 电视台的节目将通过“面向市场, 货比三家”的方式购买, 电视台与这些公司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过去台与节目生产部门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 而是市场供求双方的关系。电视台收购节目的价格将直接与它们的长度、质量和收视率挂钩, 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足够的广告收入) 将成为主要标准, 这将极大地促进电视台的经营模式由现在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 有进有退, 集中力量办好优势节目。

编播分离必然会带来电视台对一些节目采编的放弃, 这会不会削弱电视台的舆论导向作用和节目市场占有率呢?事实上, 目前电视台“小而全”的节目制作模式, 就像一台高速但是低效运作的节目制作机器, 每天都要保证庞大的播出量, 这不仅造成制作经费的急剧膨胀, 而且节目质量也无法保证。相反, 电视台依靠引进部分节目, 可以腾出一些人力、物力, 集中力量办好一些优势节目, 倒如新闻节目, 这是电视台“差别竞争”的法宝和立台之本, 也是争取本地电视观众的关键, 制播分离后, 电视台可以“有退有进”, 集中力量办好体现舆论导向的新闻节目。

3. 实现电视节目投入主体的多元化。

一个产业要取得跨越式的大发展, 仅仅依靠自我积累是无法实现, 必须能够吸引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的介入。作为信息产业的子产业, 电视业一直是资本市场伺机进入的行业。以《中国娱乐报道》等电视节目闻名的北京光线就是一家民营电视公司。它出品的5个系列电视节目在全国100多家电视台同步播出, 实际上这已预示着民间资本对电视产业的介入力度。相信随着制播分离的实施, 类似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会越来越多, 从而带来电视产业所有制的多元化, 其意义必将超出了单纯的传播学范畴。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中的技术选择 第8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中国企业,技术选择

一、技术创新可供选择的对象及其基本界定

从目前世界上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看,进行技术创新可供选择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传统的称谓中并没有将上述几种技术选择对象进行基本的界定,或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界定同一对象。所谓高新技术一般指投入高、资金密集、技术程序复杂、不易推广和消化、未达到成熟状态的技术,一般指“中心”拥有未向“外围”输出的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指高新技术发展到成熟状态并由“中心”向“外围”输出的技术;中间技术是指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环境,比那些最新、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相对简单、廉价、易于推广和消化,同时又比初级原始技术优越的适用技术,简言之就是指介于“镰刀和收割机之间的技术”;适用技术指既满足了技术引进国家为了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又考虑了技术引进国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目前的技术状态和技术创新的吸收能力等因素,技术引进国能在技术引进中获得最佳效益以充分满足人民基本需要的那类技术。

二、技术选择的依据

进行技术选择的依据一般有两个:

(一)生产的最优化

生产的最优化,即产量最大,成本最小。如美国和日本早期在进行技术选择时,均遵从这一规律。比较典型的事实是,美国早期资源丰裕,劳动相对稀缺,因而选择以资源耗费和节约劳动为特点的技术予以创新;日本早期资本稀缺,劳动相对充裕,当国内纺织机械落后于英法时,就大量地投入劳动以弥补机器设备的不足。从技术选择对象看,选择高新技术进行创新时投入成本巨大,预期收益也较大,收益期远远滞后,即期收益小或没有甚至亏损;先进适用技术投入也较大,但比进行高新技术的创新投入则相对要小些,收益期相对滞后,预期收益较大;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则投入较小,收益滞后周期短,即期收益比较明显。当然,因不同的国家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不同,投入、收益的配比也会不一样。

(二)几种技术创新的J曲线效应

从收益和创新周期的对称性看,选择高新技术进行创新时,投入大,即期收益低、预期收益大、创新收益滞后周期最长,收益在创新周期内最不对称;先进适用技术次之;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再次之(见图1)ㄢ

三、中国企业进行的技术选择对象应当主要是先进适用技术或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

(一) 从全球的角度看, 中国所谓的大型企业 (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 规模小, 效益低。全球500家大企业中, 除海尔集团外, 中国没有其它制造业企业进入。在投入有限、技术基础较差、即期收益较低的情况下, 中国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选择对象应当主要不是高新技术, 而是先进适用技术、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 否则不仅不能获得预期的较高收益, 甚至投入的高成本会抵消即期收益。而选择先进适用技术进行创新的优势是通过迅速的消化吸收, 缩短技术创新的收益滞后周期, 维持即期收益的稳定, 在获得较为稳定的即期收益的情况下, 去拓展预期收益。当然, 少数规模相对较大、效益较好、投入较充足的企业可以考虑选择高新技术进行创新, 另外, 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少数较为落后的行业也可以考虑将高新技术作为创新对象, 以形成后发优势。

(二) 中国的中小企业因效益较差、实力较弱, 投入有限, 存在人才缺口, 因而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实际状况, 通过市场差别化细分, 选择适用技术或中间技术予以创新, 以即期收益为主, 缩短滞后周期, 加快自身的发展, 再在积累的基础上去寻求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进程选择 第9篇

1. 农村城市化整体水平低。

从统计数据看, 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1万亿大关, 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8%以上, 城市化水平是43.9%, 但人口城市化远远滞后于经济的非农化。同时考虑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劳动力人均赡养系数的城乡差别, 以及由于种种原因, 坚持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未真正意义上地完全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如教育、就业、就医、养老等优惠政策, 可以说明我国城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乡镇企业及后来民营企业的发展相比较, 农村城市化水平也远远滞后。1992年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中, 乡镇企业产值就占2/3。而在1979—1984年, 市镇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了4%, 年均增速0.85%, 1985—1994年, 经济增长较快的10年, 市镇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只提高了5.61%。年平均增速降为0.56%, 这表明我国城市化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而农村人口城市化速度反而降低。由于乡镇企业分布不集中, 农村城市化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对应。

2. 农村城市化地域差异大, 城镇空间布局急需调整。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各地的发展不平衡, 人口分布密度差异较大, 所以各地农村城市化水平差异也较大。在我国现阶段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大中城市郊区及农村工业发达地区, 农村城市化进程快、水平高,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京津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地区, 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 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还很缓慢。与此相应, 我国城市的空间布局差异较大。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偏多, 西部地区的城镇偏少, 中部地区的建制镇也略少, 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西部的资金人才纷纷“东南飞”, 进一步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形成低水平循环陷阱, 不仅阻滞了中西部农村城市化进程, 还影响了中西部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发展建设小城镇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小城镇建设出现的问题制约着农村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主要问题如下:小城镇经济结构转换滞后, 不适应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需求。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小城镇一产比重下降, 二产比重提高, 三产比重提高不明显, 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未形成联动, 脱节现象普遍。同时小城镇就业结构的转换也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虽然前些年很多地区开展了撤乡并镇行动, 小城镇的管理范围和城区规模有所扩大, 减少了建成区附近的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体制上的阻力。但是小城镇人口规模仍很小, 远不能发挥聚集效益, 土地集约程度不高, 非农人口比重无大幅度提高, 农民工“两栖性”较强。与大中城市相比, 小城镇吸引力较小, 缺少真正懂市场和经营管理的大批人才和企业家及有一技之长的科学技术人员, 小城镇的政府也缺乏专门的规划人才。现行的财政金融体制使得小城镇缺乏必需的建设资金。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还存在投资环境差, 市场开拓不力等问题, 缺少吸引区域资金的优势, 削弱了小城镇的发展力量。

二、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作为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转变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必然有其发展的规律和动力机制。

1. 农业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总的来说, 农业发展之所以成为农村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主要是基于以下四点:首先, 农业为非农产业人口提供商品粮, 商品粮越多, 工业化进行的速度也就越快, 反之则会滞缓城市化的进程。其次, 农业为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再次, 农业为农副产品为主的轻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原料。最后, 农业发展也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取得了全面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农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从而使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具备了新的内涵。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对剩余, 给农村城市化提供了充足的商品粮支持。粮食自给率基本达到100%, 棉花、蔬菜、水果等一些经济作物也出现了地区性过剩, 这就要求一方面农业必须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适应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城市化进程应当加快, 以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生产向产业化、专业化和区域化方向转变, 信息化、知识化也露端倪, 为农村城市化更好地结合当地优势发展奠定了基础。各地农村和小城镇都可以结合当地优势, 以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区域化为基础避免产业雷同和小规模低效率发展, 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 从而推动农村尽快加速城市化步伐, 为农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20世纪90年代后, 国家实施税费改革, 农业从“纳税”走向支持和保护, 而后又取消了一切税收, 对农业进行各种补贴, 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反哺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了绝对数量和份额两个转折性变化, 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农村城市化所需的最丰富的人力资源。1992年是一个转折点, 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绝对数量开始持续减少, 到1997年农业领域的从业人数比1991年减少了3955万人。第二个转折点是1997年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数量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已下降到50%以下。这两个转折性变化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改变农业与非农产业间相对国民收入份额, 缩小城乡差别有着积极作用。

2.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证明, 工业化过程与城市化是密不可分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和加速器, 城市化所提供的聚集效应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然而中国经济增长走了一条不同于国际常规的道路, 在过去城市化发展本来不足的情况下。农村工业异军突起, 吸纳了上亿劳动力, 占全国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是农村及农业的主体, 成为农村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 第三产业是农村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世界性的产业结构变动规律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第三产业开始崛起, 逐渐取代工业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在我国农村也不例外, 农村的第三产业主要是以小城镇为聚集载体。

三、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1. 农村城市化的规划设计。

农村城市化的规划是在全面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以及区域性的人文地理的基础上做出的全面的、系统的, 具有相对稳定和一定约束力的综合布置, 是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管理的政策依据。有了科学规划、政策方能保持连续性方向。规划的目的在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建立合理的解决地理空间结构, 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与生活环境, 促进农村和城镇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使农村城市化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2. 农村城市化的农业政策选择。

要加强农业保护力度, 增大农业投入比重, 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 缓解人地矛盾和粮食生产矛盾。并调整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与政策, 大力推进产业经营。同时积极培育平等竞争的多元流通主体, 形成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 加速农村就地城市化。

3. 农村城市化的农村工业政策选择。

正确认识和把握乡镇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使农村城市化呈现勃勃生机, 是制定乡企政策的立足点。农村工业的政策选择应遵循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 因势利导, 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 抓大放小, 推动乡镇企业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使之适应新世纪、新情况的要求。

4. 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政策选择。

为科学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必须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 要鼓励参与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企业驻足小城镇, 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使小城镇成为居民能享受城市文明的居住中心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聚集中心。在农村基础好的小城镇, 政府应对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尽量集中到县城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 在指导力度、生产基地选择、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从地域空间来看, 推进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制度。目前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应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一是必须建立统一协调的企业规划体系, 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科学地确定小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 把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到区域规划体系之中, 避免以往高资源浪费的利用方式。二是土地整理力度, 使拆迁地、废弃地及时复耕, 真正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积极推进小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摘要:农村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分析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并形成了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祁金立.中国城市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179-184.

进程选择 第10篇

建国初期, 党和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 把土地分给了农民个人, 但集体经济尚未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 中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村经历了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 后来又发展为人民公社, 农民也由以土地入股 (所有权归农民) 发展到土地归集体所有。合作化运动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后来的合作化推进过快, 人为确定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 最终阻碍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集体将土地承包给农民, 同时实行必要的统一经营。在行政体制上, 撤销了人民公社, 建立起乡、村和村民小组。80年代初, 社区农村股份合作制这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出现了。它在农户和集体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 解决了集体层次的财产及其收益归属谁的问题[1]。

二、城镇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影响

十五大 (1997年) 之前, 城镇化的概念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探讨。从十五大到十六大, 城镇化概念获得广泛认同, 党的十六大 (2002年) 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十八大 (2012年) 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大城市、城市群已成为主流认识。城镇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农民转为市民的同时, 也给农村集体经济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挑战, 是决策者们必须思考与面对的问题。

1.城镇化征去大量的农民耕地, 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的, 农民依附于土地,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离开土地, 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虽然失地农民能获得部分经济补偿, 但对于没有较强谋生技能的农民来说, 补偿的货币并不能使农民维持太长久的生计。失去了土地, 集体经济该如何发展?才能使无所依靠的农民获得依傍与保证, 在维持正常生活水平的同时, 甚至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而不是沦为城市贫民阶层?

2.原有的集体资产该如何处置?在有的乡村, 除集体土地外, 都办有集体企业或者是集体共有的厂房、门面、商铺等等。在城镇化后, 原来村落的生态与空间结构与组织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 集体资产如何处置?是分光用光, 还是作为集体资产继续保留, 成为全村农民的福利?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村落的地域被割裂, 城镇化后, 人口流动加快, 有更多的外地人口涌入, 也有本区域的人口迁出, 村落相应变为城市社区。在新的社区空间架构上, 拥有更为复杂与多彩的元素, 如何发展村落经济, 进而处理更为复杂的社区社会问题, 从而营造一个平安、祥和的社区环境[2]?

4.失地农民如何再就业?是发展集体经济, 充分吸纳失业农民, 还是另谋途径, 为农民创造就业门路, 从而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

以上问题, 从各个方面剖析了城镇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影响。当然, 城镇化对集体经济也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比如外来因素的涌入, 使集体经济获得进一步变革与发展的动力。这好比一个耗散系统, 熵的变化, 也可能使其进化到更高级的阶段。

三、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

(一) 深圳模式

1980年, 深圳成为特区, 深圳的城镇化也加快推进。其集体经济的演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 加工贸易业。深圳洗脚上田的农民, 凭借靠近香港的优势, 大力引进香港的加工贸易业。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 主要提供土地、厂房与水电, 同时获得加工费, 这些都成为农民福利的重要来源。 (2) 物业经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当初的农村地区, 成为繁华的商业区。集体原来所有的商场、酒店, 便成为可以出租、赚取大量租金的物业。 (3) 社区经济。政府考虑到集体经济组织和失地后农民的生存与发展, 给集体和个人均预留了土地。集体经济组织演变为现在的城市企业, 而这些企业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与社会职能。当然, 上述经济形态存在于一定时期, 在新的形势下, 它们也需要再生。有学者提出, 应该让深圳这些集体经济民营化, 去接受市场的挑战[3]。

(二) 北京模式

20世纪90年代, 北京城郊开始出现城市化的浪潮。城市化, 给当地的集体经济同样带来很多问题, 如生产资料的匮乏, 农民就业困难以及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城郊的一些村级组织, 及时觉察到这些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集体产权改革等等。他们把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算, 在清查人口的基础之上, 将集体资产进行量化配股, 集体股、个人股各占一定的比重, 并最终组建股份制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后, 他们把集体商铺、酒店、客房进行出租, 把剩余的非规划土地打造成生态园区和批发市场, 同时对全村的商品房进行商业运营, 并大力发展仓储等第三产业。这些举措, 在增加集体资产的同时, 为失地后的农民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生活保障[4]。

(三) 苏州模式

苏州经历了“苏南模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城市化、乡村城镇化到新区与开发区建设的扩张型城市化的过程, 其城镇化过程, 为国内外学者瞩目。随着市场的发展, 苏州原有乡镇企业的优势逐步散失, 其经营性企业向股份制合作经济转化, 农户家庭大都拥有资本与股份, 每年都能进行分红。同时, 他们大力兴建标准厂房、商务楼、集宿楼, 发展租赁经济;重点发展农业生态园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这些举措, 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2]。

当然, 以上仅是列举了深圳、北京、苏州等先行地区的先进经验。在国内外, 还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先行者的经历与经验, 将为后来者所学习与参考。

四、中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后集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上述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 是基于不同的背景与环境的, 后来者并不能完全照搬, 必须加以分析与鉴别。例如, 深圳的加工贸易业, 并不是所有城镇化地区都可以借鉴的, 因为深圳靠近香港;而苏州众多乡镇企业的顺利转型, 其他很多城镇化地区也不具备, 因为有些地区根本没有乡镇企业。而在中西部地区, 便面临与发达地区不一样的条件与环境, 在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的同时, 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

以湖南衡阳为例, 城镇化后集体经济的发展, 便面临很多问题。中共衡阳市委讲师团对衡南县新塘埠村、白沙洲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地的失地农民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得到的结论为[5]:

1.失地农民生活支出明显增加, 而总收入与生活水平明显下降。因为失去了土地, 农民没有收入来源, 大米、蔬菜等基本食物消费都得自己支出, 不得不节衣缩食。

2.农民就业创业难, 养老保障难。农民文化教育水平低, 缺乏谋生技能, 而失地农民, 又没有统一纳入城镇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 因而面临的风险更大。

3.很多失地农民, 失去了土地, 也就失去了集体经济的依靠, 生活没有保障, 因为失地补偿金支撑不了多久。而很多城镇化后的地区, 没有集体企业, 或者农民对集体资产不享有收益权, 农民没有更多的依靠, 生存与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

在中西部其他地区, 如湖南张家界、邵阳, 河南、甘肃等地区, 同样存在上述问题。集体经济是否应该保留, 是否应该大力发展, 国内外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对于主张完全私有化, 完全废除集体经济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在很多地区、很长一段时间, 尤其是失去土地后的城镇化地区, 更加需要集体经济的支持。从集体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及所发挥的作用, 从集体经济在发达地区城镇化后的地位来看, 我们还不能够离开集体经济, 尤其失地农民, 暂时不能离开集体经济, 甚至需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五、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对原有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算, 实行股份化改造。我们可以看到, 不管是在深圳、北京还是苏州, 都对原有的集体企业或资产进行了清查后的股份制改造。其中, 既有集体股, 也有个人股。这样, 既明晰了产权, 也保障了广大失地农民的利益, 使失地农民能够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当然, 我们要对这些改制后的企业,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 加强财务审核制度与有效财务监督, 并引入外面的战略投资者, 以激发企业的活力。

2.给城镇化后的农村地区, 预留土地。这块土地, 究竟用于何种用途, 可由集体决定。既可以作为商业地产开发, 如底层门面, 上层住宅, 住宅可以自己住, 也可以出租;也可以发展成酒店、商场, 发展物业经济;或者发展综合的服务楼或者社区服务中心;同时, 土地本身也可以出租, 城镇化后土地的租金是比较高的;当然, 还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乐园;在一些河滩废弃地, 还可以集中一些农民发展种植业或者养殖业。预留的土地不管作为何种用途, 其收益都应该归大家分享。

3.加大政府对集体经济的扶持。对于集体经济, 可以优先发展, 可以享受税收与贷款优惠, 同时, 政府可引入战略投资者, 对集体经济进行投资, 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4.对农民加强就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程度, 对年龄较大、缺乏谋生技能的农民, 可纳入城镇低保, 实行覆盖面更广、政府支持力度更大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5.加强当地农民与新涌入的外地居民的融合, 营造和谐、共赢、共发展的良好局面。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开放与碰撞中都应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建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改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08.

[2]何兵.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研究[J].小城镇建设, 2011, (9) :25-28.

[3]袁晓江.城市化中集体经济的困境、分化与再生——深圳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J].理论动态, 2007, (20) :28-40.

[4]张群, 林燕.城市化进程中村级集体经济制度的变迁——以北京市昌平区白坊村为个案[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8, (7) :38-4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进程选择】相关文章:

设计进程05-09

创新进程05-14

进程展望06-13

民主进程06-21

优化进程06-23

进程结构07-02

发展进程07-13

进程与方向06-19

教学进程表05-30

进程管理论文提纲09-04

上一篇:盆底肌肉锻炼锻炼法下一篇:小说评论的写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