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研究性学习

2024-07-18

高职教育研究性学习(精选12篇)

高职教育研究性学习 第1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习型社会,职教师

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学习型社会。20世纪70年代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此后, 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在全球广为流传, 许多国家将其作为教育推广的目标。在学习型社会提出的年代, 教育观念过于陈旧, 普遍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景、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作好准备。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 而当时的经济和科学的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因此, 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进行改革, 人们意识到要学会生存和生活, 必须不断地学习, 只有把教育和学习灌输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后, 我国也面临着当时国际社会类似的背景, 因此, 2001年5月, 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指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创建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 把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作为未来的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境界, 突出地提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面前。

我国很早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改革开放中经济的发展和各项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具有丰富技术的各类型人才。高职教育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身, 为社会培养具有针对性技术的人才。高职教育的发展,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 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技术支持。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 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们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因此, 这一部分人群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培养。在目前终身学习的环境下, 研究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也更有利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笔者选取所在城市的两所高职院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样本60份, 有效回收58份, 以此了解所在地区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需求,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继续教育正式引入我国, 是1979年在墨西哥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之后。进入21世纪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 各国越来越重视继续教育, 主要针对在职的技术人员, 通过持续的学习而获得自己所在行业的最新动态。据笔者对两所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 其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情况为:48个受访者认为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 占到总受访者的82.76%;10位受访者认为继续教育是能力补充教育, 占到了总受访者的17.24%;没有受访者对继续教育不了解。

可以看出, 大部分样本认为, 继续教育是作为一种补充的学历教育, 接受继续教育是为了得到学历的提高。回顾继续的发展历程, 在早期, 继续教育的确主要是作为一种学历教育的弥补而存在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目前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包括思想道德、教学和科研能力。可以说, 受访者对继续教育的认知还是有一定的偏颇。当然, 这一情况的出现与目前教师的考核体制和职称评定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造成目前一些所谓名义上是培训机构, 实质是买卖文凭的伪继续教育机构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分析

据笔者通过问卷对受访者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的调查, 34人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占到总数的58.62%;16人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所在学科的前沿知识, 占到了总数的27.58%;因为上级要求或者跟随其他同事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分别为5人和3人。大部分人对于自己参加继续教育有明确的目标, 因此在选择继续教育时有明确的方向。选择上级要求和跟随的合计占了8名, 这一小部分是被动的继续教育接受者, 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广大高职教师对于自身的发展有明确的要求, 希望通过自身的继续努力, 提高综合素质。这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无疑都是巨大的推动力。因此, 学校应想办法尽量满足教师的这种积极向上的需求, 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 打造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同时, 对受访者目前是否正在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 得到的结果是只有10位受访者正在参加继续教育, 占到了总数的17.24%。这一比例与前面的强烈需求有明显的反差。这其中的原因, 既有高职教师本身的因素, 也有继续教育机构的因素。

三、参加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职教师对于继续教育有强烈的需求, 但同时在参加继续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样本进行的调查发现, 这些问题主要有三类:日常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参加、缺少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机构、收入有限而参加继续教育费用较高。其中的主要问题是, 认为目前社会上提供的继续教育, 不能够满足被调查者的需求。有23位的受访认为其针对性差, 占到了总数的39.66%。这一现象主要与目前社会上的学历文凭导向有关, 该导向造成众多培训机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雷同, 它们不顾及学生的需求, 以完成学历教育为目的, 以发放文凭为目标。因此, 很多人为了获得学历, 不惜高价参加培训机构,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机构的费用上涨, 并且出现了文凭买卖现象。有20位受访者认为, 继续教育的费用较高, 特别是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而言。这部分人有着强烈的学习需求, 但收入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面临这一现实矛盾。同时有15位受访者认为, 平时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繁忙, 而无法参加进修。这一部分人群主要是一些工作年限较长的教师, 他们手中有一定的科研项目, 平常还有教学和行政事务, 同时又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有老化的趋势, 想继续学习但却受困于现实的琐碎。

四、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 目前高职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有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 同时对于继续教育有强烈的需求, 但是因为种种的现实问题而无法完成自身素质的提高。圆满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高职教师本身、学校、继续教育机构都是一个乐于见到的局面。教师素质的提高, 无疑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使得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从中获取收益。根据上面的分析, 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 高校自身应该注重和加强教师的综合培训

高职学校和教师本质上是雇佣和被雇用的关系, 高校对其员工本身的需求应该很了解, 同时也有义务对其员工进行培训,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一方面, 高校有很多先进的教育设施以及部分学科顶尖的教师,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软硬件设施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 这不仅可以解决工学矛盾, 也可以节省培训费用。同时, 高校应该利用一部分经费加大对继续教育培训的投入, 特别是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 应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 对于取得明显成果的应该给予奖励, 以示鼓励。同时高职院校在提供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科学技术能否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 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很大一部分作用还是要依靠企业推动。因为任何一项技术成果的发明, 到真正转化成产品, 其中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这一切就需要企业的运作。企业对于科研单位的成果能否真正成为生产力有深刻的了解。因此, 加强学校、科研单位与从事生产的企业的项目合作、科研交流, 能够相互启发, 相互促进。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 很多企业也从学校引进了高级科研人才, 所以, 邀请行业内的科研人才到学校进行科研项目或者学术交流,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能够让学校教师更加深刻地了解技术的前沿发展情况。当然, 学校教师的理论建议, 也能够对企业的生产有帮助。学校可以考虑与企业建立定向的人才合作战略, 形成常规性的培训, 形成校企双赢的局面。

2. 继续教育机构应加强创新和改革

自1979年继续教育这一概念引入我国以来, 继续教育机构对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迁, 继续教育机构的发展有相对滞后的趋势, 出现了种种问题, 如重规模轻质量、课程同质化、教师素质下降等。

我国在党的十五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其实, 作为经济发展重要因素之一的人才, 同样应该施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只有培育众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众多培训机构肩负着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 这些培训机构除了要在教学内容、方法、硬件等方面提高, 应更加注重教育观念的创新。要改变以往那种注重招生规模、忽视教育质量的利益驱动的教学观念, 彻底突破旧的观念, 以培养创新、适应性、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改变以往的灌输教育方式,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的特长, 获得自己有用的知识, 更加强调人的发展和人文关怀。

继续教育机构在进行了观念的改变后, 应该注意提高软硬件设施, 这样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特别是在教师队伍的管理、课程的创新以及对学生的管理方面。首先, 对于教师的管理。聘请的教师在思想品德上必须过关, 能够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模范影响。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同时最好有较长的行业实际经验, 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对于教学管理, 要加强对授课老师的备课情况、教学秩序、作业批改情况的检查, 时刻督促教师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继续教育机构应该时刻注重, 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并维持教师队伍的稳定,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其次, 教育机构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大胆创新课程, 把最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市场为导向的培训才是主流, 而不是以获得学历为导向的。最后, 对于学生的管理, 应该实行宽进严出的方案。宽进是为了更多的学生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 严出是为了对学生负责。每位学生毕业时应该通过毕业设计或论文, 严禁抄袭, 论文的选题要结合实际或自己的兴趣爱好。

3. 高职教师应该提高能动性, 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知识的更新日渐加快, 终身学习更为必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使得学习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通过虚拟的网络, 教师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互动, 学生参与度较传统教学方式要高。因此, 高职教师在完成了日常教学的同时, 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只有了解自身的知识结构缺陷, 加以有针对性地学习, 才会有更好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众多的青年教师更有可能不局限于实体的继续教育机构, 通过互联网进行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不仅费用相对较低, 而且极其方便, 可以随时进行。在线继续教育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优点, 学生可以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 并且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进行学习, 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因青年教师收入相对有限而工作繁忙的矛盾。因此, 高职教师应该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地学习, 不仅自身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 也可以把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于日常工作, 丰富教学手段, 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 高职教师应该注重同业间的交流学习, 去同类型学校进行观摩, 或者参加所在学科举行的研讨会, 在与同业中的优秀人才的交流中吸收有利于自己的知识, 从而获得进步。积极投身教学科研活动, 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因为科研活动往往是对自己熟悉的一些领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研究, 这些问题的解决, 需要参与者深入地学习, 高职教师在参与科研活动的同时, 不但获得了知识, 同时还解决了问题。

4.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 规范继续教育市场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 很早就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先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 但教育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一直不高。我国从1993年就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这一目标, 而让人尴尬的是, 从2002年开始, 政府教育投入占GDP的份额竟然持续走低。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落实把“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这是我们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首先, 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 特别强调财政收入对教育的投入, 确保教育投入资金使用到位合理, 加强资金的使用审计。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提供符合现代化教学标准要求的教学场所、教学设施等教育基础硬件设施。硬件条件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但不是最重要的, 更加重要的还是软件设施。政府应该加强投入, 打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收入, 特别是西部地区。因为教育的发展, 始终离不开教师队伍, 只有保障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生活条件, 他们才能安心地从事教育工作。其次, 政府应该注重对继续教育机构的规范。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注重规模而忽视质量的文凭买卖机构。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的清理和整顿, 规范市场的准入制度, 为继续教育机构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笔者通过对当地两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调研, 发现高职教师对于继续有着普遍而清醒的认识, 且对于继续教育有较大的需求, 但因为工作、收入等原因而无法参加继续教育。相信通过学校、继续教育机构、政府和教师自身的努力, 采取上文所述的措施, 必将能够改善目前继续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局面。让更多有需求的高职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 获得真正适合自己的知识, 进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为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具适应性和创新性的人才, 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红梅, 张瑞庆.发展职业教育对继续教育的启示, 继续教育研究[J].2010, (6) :72-73.

[2]王金波.以“三轨”为基础的多元化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探悉[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10, (7) :65-66.

高职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第2篇

根据国家及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校把育人为本作为“十二五”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并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以实现学院发展的新突破。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以,育人教育、职业技能培养、实际应用及新创业教育应作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

坚持育人为本,认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特性,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古往今来的教育家无不推崇“修德”和“传道”。为此,在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按照高职教育的特色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始终把理想信念与道德品质教育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一是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治理论的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贯彻中央 “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指示,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适应经济建设“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举措。本文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人才规格的特点,确定了高职人才质量构成的五个要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理论探讨。

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我们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否则,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最好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及时发展起来的。因此,其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例如,工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或生产线的安装、调度、检测、运行、维修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工科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

业生产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三、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四、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艺术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到文化部门从事艺术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五、培养手段的多样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施教育的参与对象上,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师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向化,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料、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教和学成为双向式教学过程。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现代化,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迅速、高效地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研究性学习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学习心理;优化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如有些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高职院校是差生的选择,因而产生自暴自弃、放松自己、不求上进和不重视学习的心态。另外,由于高职生源复杂,很多学生不了解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将二者相提并论,因而学习思想出现偏差。还有的学生受“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影响,产生了不想学习、只想工作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多种学习心理问题相互交织,往往容易影响学生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部分学生存在的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情况,也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学校的正常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有教育制度的原因,也有高职教育模式的原因。本文拟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的方式,在深入调查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探讨产生各种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措施,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力,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是在原宁波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办学起点较高,是浙江省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院校,被浙江省教委确定为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院已积累了十余年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师资、教学设施设备较为完善,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生源较为广泛。因此,选取该院的学生研究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及原因探讨

研究对象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旅游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信息学院一年级、二年级和毕业班的部分学生为样本,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研究方法采取抽样问卷调查法对各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统计调查数据,了解学生普遍的学习心理状况与学习状态。采取访谈法与学习心理存在较显著性差异(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积极性中等、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进行面谈,了解其学习心理状况,并探寻形成不同心理状况的原因。为使调查结果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课题组还对几个学院的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期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探析课题组围绕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的开展等方面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包括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学生选择高职教育的动机、目前的学习状况、采用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对考试的认识、课外学习的情况等内容。调查表明,多数高职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对课外学习、考试、实习等方面的认识较为理性,并在以下几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1.对高职教育认识模糊。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和定位很模糊。在所有的调查问卷中,有45%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是考不上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选择,有21%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没有区别,有12%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与职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区别(在访谈中部分学生认为高职院校还不如职业高中),只有22%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学到技能,有利于就业。这说明很多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清楚,选择高职教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多数学生认为上高职院校是考不上普通高等学校的无奈选择,这种认识也存在于广大的学生家长中。学生由于没有考上普通高等学校,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能力比别人低,到高职院校学习只是为了拿个毕业证,甚至部分学生产生退学的想法。所以,从入学起,认真学习,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为数不多的学生想通过高职教育作为跳板继续“专升本”深造,因而专业学习热情不高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另外,不少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没什么区别,这一方面说明这部分学生心态比较好,但同时也说明高职教育还没有体现出办学特色,其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另有一部分学生将高职教育等同于职业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甚至在接受访谈时,部分学生认为高职院校除了学历比中职学校高以外,所学内容还不如中职学校具体。这说明学生特别想学到基本技能,同时也说明学生还不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区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不同培养重点。

2.学习方式方法趋于合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表明,只有接近28%的学生愿意在课堂上跟着教师学习,调查数据显示,这部分学生主要是一年级的新生,说明学生对纯粹课堂讲授的方式不是很欢迎。既然学生不愿意跟着教师进行课堂学习,就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对理论课与实训课、技能训练课的课时也需要更加合理地搭配。有39%的学生愿意自学,而另有33%的学生喜欢与同学讨论。这种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追求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熟化、理性化,迫切要求变革当前的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主讲为核心的授课方式逐步发展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实践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时安排上应考虑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3.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忽视理论基础。对学生喜欢的课程类型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4%的学生喜欢学习专业技能课,28%的学生喜欢文化、历史等人文课,15%的学生喜欢音乐、体育等素质课,只有3%的学生喜欢专业理论课,这说明学生非常重视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在对学生希望的考试方式的调查中,有86%的学生希望采取技能考试或技能考试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喜欢学习专业技能课,这与高职院校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非常一致,说明学生在课程类型的选择上更加理性。然而只有3%的学生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也说明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自身的发展方向。存在这种认识的误区往往与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学习专业技能有关,也与教学方式有关。过分忽视专业理论课,学生学到的只是技能,而对理论基础掌握甚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的相关知识,发展潜力不是很大,创新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性较差,而且与中职教育的比较优势也体现不出来。同时,导致课堂上跟着教师学习的学生较少,给教师授课带来了困难,培养计划难以执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学习文化、历史等课程,说明学生对文化、历史等人文课有较大的兴趣,学校应该增加这类人文课的课时,这既有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也能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还能为部分专业的学生提供创新的思路。另外,在所有的调查问卷当中,有66%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多安排讲座,尤其是社会成功人士的讲座,以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借鉴。

4.激励学习的动因各不相同。在调查中,有36%的学生因为对专业感兴趣而积极学习,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有27%的学生是因为就业的压力,为了能够将来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而努力学习,这部分学生常常将学习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起来,对所选择的专业课程不是非常感兴趣,往往更关注招聘市场急需的专业及其技能,而忽视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与专业学习的长期性,需要加以引导。另有23%的学生由于被周围浓厚的学习氛围所感染而努力学习,还有5%的学生因受到教师不断的表扬而努力学习,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大,从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也较差。还有9%的学生学习动因不明。有目标才能有动力,在调查过程中,有20%以上的学生对大学学习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而失去了学习动力,缺乏前进的方向,其中有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二年级的学生,应充分重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使其尽快找到明确的方向。

教育优化对策

加强引导,深化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受这种说法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家长、社会过分看重普通高等教育,对高职教育还存在着片面的认识甚至是偏见。这种认识不仅给学生自身的学习带来了压力,也给学校的教育增加了困难。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对高职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减轻他们的负担,让学生认识到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及其优越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在开学典礼上多讲职业教育学习成功的案例,班主任、辅导员、教师可以多做国外高职教育现状与特点的讲座,不断强调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加深学生的认识,培养他们对高职教育各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的动力。另外,在加深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基础上,要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加以区别,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的目标。

加强实践技能教学的比重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调查过程中,这也是学生反响最集中的一个方面。有68%的学生选择高职教育,是希望能学一技之长,找到一个好工作;有54%的学生喜欢专业技能课;有86%的学生希望采取操作技能考试或操作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其学习成绩;另有90%以上接受调查的学生反映操作技能课时较少,希望增加操作技能课。这些数据说明高职学生迫切希望能学到技能知识,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技能课时偏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可能是导致学生不重视理论课的一个原因。因此,应加强实践操作技能课学习的比重,在教学方式上,实践操作应穿插在理论教学中,边进行理论讲解,边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同时,应加速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将校企合作办学落到实处,利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调查显示,学生越来越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应调整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要围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组织,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性,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求学校在教学安排上予以调整,尽量多安排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课程类型较多,学生不一定能消化,尤其是高职学生,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对课程的类型一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另外,要多开展一些专业技能操作或专业技能创新比赛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针对高职学生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科学,因而导致综合素质较差的特点,引导他们广泛学习和吸收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加强人格修养、思想信念、价值观念以及文明礼仪的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学到一身过硬的本领,而且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做人、做事、协作共事,学会适应环境,学会生活等。受社会、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改变这种状况。很多学生迫切希望多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在学生喜欢的课程类型中,人文素质课仅次于专业技能课。目前高职教学的人文课程,除了“两课”外,教学大纲规定的还有文学欣赏、应用写作、普通话等,素质教育的内容虽有所增加,但还需落到实处,真正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人文课程,如中外文化、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社会心理学等,使学生既能从中学到知识,又能提高素质,减少学习心理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姚梅林.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高等职业教育,2003,(12):42-44.

[2]方晓红.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26-27.

[3]倪筱琴.论高职学生专门化培养与全面发展[J].高职教学,2002,(23):38-39.

[4]吴红梅,宋敬.如何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39.

[5]刘绍斌.高职教育改革——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5-6.

[6]李高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19.

作者简介:

高职教育研究性学习 第4篇

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核心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职院校肩负着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任, 因而, 提高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效果必然是当今重要的课题。

1 信息技术教育范畴

1.1 信息技术教育的涵义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 包括提供设备和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信息技术教育[2]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 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理解信息技术教育, 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方面理解信息技术教育。本文所研究的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信息素质, 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1.2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1]。理论领域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科学, 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 具有课程教学论的一些特征, 包括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原理、命题、模式、方法论等研究内容。实践领域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 一种工作实践, 一项教育现代化事业, 具体包括信息技术软硬件的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学习指导、评价与管理等。

1.3 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

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3]。这里, “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 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以达到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操 (意) 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 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为此, 应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换句话说, 就是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 运用各种传统与现代的信息工具促进学生的学习, 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创新能力。

2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2.1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

依据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高职院校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公共课程, 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以满足信息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江苏省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面向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 并设为省统考课程。信息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素养。

2.2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公共课程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简单的软硬件知识学习, 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包括理论 (知识) 和实践 (知识) 两大部分[4]。

(1) 理论 (知识) 部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 内容知识覆盖面广 (如图1所示) , 使学生掌握有关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数字媒体中100~200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原理 (方法) 和知识。

(2) 实践 (知识) 部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指导教程, 主要通过导学软件和自学的方式, 完成7~9个单元的大约25个实验, 使学生掌握Windows, 电子邮件, IE, Word, Excel, Power Point, Front Page等常用软件的功能与操作。

2.3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目标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 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常用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网络、软件和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培养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实现信息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目标, 江苏省检验学生信息技术技能水平, 省级统考中信息技术考点知识涵盖面也非常广, 各部分知识占比见表1。

3 提高高职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化学习的途径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因为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 还没等到学生学通就可能已经过时, 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7],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即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和创新。

3.1 提供信息技术自主化学习的资源交互共享平台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可以提高高职学生信息技术技能水平,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目前大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着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等问题。而本课程又是一门省级统考课程, 在《学生手册》中也有明确规定:学生必须通过该课程的统考, 否则不能毕业。因而必须为学生提供自主化学习的平台。建构高职公共课程大学信息技术自主化学习资源平台, 实现高职公共课程资源交互共享, 通过课程资源交互共享跟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在跟踪过程中, 教师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训课题作品进行对比评价。在评价时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严格一些, 使其知道自己还有不足之处;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应多些鼓励, 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交互。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有利于实现“抓差补缺”。

3.2 提供信息技术自主化学习的有效资源

(1) 运用导学软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组教师深入实践, 共同制作大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验导学软件, 图2列举了导学软件的几个典型窗口。重视大学信息技术实验导学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摆正大学信息技术实验导学软件在实训教学中的位置, 既不能完全依赖导学软件而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也不能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对于操作难度较大的实训课题模块, 在上机前教师应做演示, 并在学生上机时进行巡回指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利用导学软件学习时, 遇到问题可以反复实践、相互探讨, 使学生掌握大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信息技术课程实训题库和上机测试评分软件训练策略

课题组教师深入研讨, 共同开发信息技术课程上机测试评分软件 (如图3所示) 。该软件以省级统考题型方式研发, 近20套题库中涵盖信息技术课程所有内容。该软件方便安装和使用, 在限定时间内, 学生每做完一套题, 软件自动评分。该上机测试评分软件还提供操作答案, 学生可以点击“显示答案”按钮显示相关答案, 帮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该软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和巩固信息技术知识。

(3) 信息技术课程省级统考考前急训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省级统考考前急训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省级考试。课程组教师克服种种困难, 放弃大量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信息技术课程省级统考急训。急训前课程组教师共同商讨急训方案, 精心备课, 设计急训学习流程, 并根据自身经验整理考试要点、常见题型等复习资料。急训期间, 学院中心机房每天免费开放两小时, 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课程实训题库和上机测试评分软件自主练习等级考试内容, 如图4为考前急训题库示意图。

4 结束语

通过实践信息技术“自主化”学习, 大大提高了省级统考通过率, 近5年信息技术课程省考成绩统计如图5所示。“自主化”学习在提高省级统考通过率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了成功、收获了信心, 潜移默化中也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对今后专业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也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提高, 以适应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更新, 成为真正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摘要:高职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信息素质。通过导学软件和测试评分软件的研发, 使信息技术课程“自主化”学习成为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后必要的补充, 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导学软件,测试评分软件,自主化学习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EB/OL].http://www.bjedu.gov.cn/.

[2]信息技术教育[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73096.htm.

[3]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21世纪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J].中国远程教育, 2000 (11) :7-10, 63.

[4]张福炎, 孙志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5]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 (一级) 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要求 (试用) 及使用说明[EB/OL].http://www.doc88.com/p-390245501750.html.

[6]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7]陈小利.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J].北京:信息通信, 2013 (5) :159-160.

《高职高专教育学习材料》通知 第5篇

校内各部门:

学校评估办公室编写的《高职高专教育学习材料》已经印发给你们,为积极配合做好迎评工作,根据评估办的要求,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一次《高职高专教育学习材料》的集中学习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学习《高职高专教育学习材料》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校处在迎评促建的紧张时期,深入学习《高职高专教育学习材料》,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总结多年来办学经验,对于加强学校全面建设和落实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师生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全校教职工的高度重视。

二、学习《高职高专教育学习材料》的主要内容

1、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工作会议纪要(重点)

2、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模式探讨

4、关于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重点)

5、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重点)

6、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纪要

7、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重点)

8、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9、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10、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改革与建设研讨会纪要

11、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

12、周济讲话:谋划发展,规划未来(材料附后)(重点)

三、加强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全校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此次学习活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带头学习,各部门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检查督促本部门教职工认真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和讨论记录,使教职工了解和掌握有关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要求和规律。

四、学习《高职高专教育学习材料》的要求

1、此次学习活动,要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加强高职高专建设的经验,要充分利用以评促建,领会高职高专教育实质,把握学习重点,认真落实。

2、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对全校教职工的教育,要常抓不懈。各部门要联系工作实际抓好教育,使高职高专教育渗透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

3、各部门要采取多种方法,组织教职工开展与高职高专教育有关的座谈会、交流会活动。

4、及时完成学习总结。各部门要将学习情况总结材料以书面形式(需附磁盘)于8月5日下午5:00前报至校办。

高职教育中的合作学习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合作学习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80-02

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合作学习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纪元初期。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夸美纽斯在确立班级授课制之时,便明确提出班级教学的一个优点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学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被广泛应用,随后,于20世纪70年代初现代合作学习理论在美国兴起。然而这些研究多偏向于基础教育中的合作学习,专门针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是少之又少。为了更好地推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高职教育中的合作学习研究势在必行。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规定。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调努力,充分发挥自身以及同伴的学习优势。”杰克布斯则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地协同努力的原理和方法。”综合而言,本文中的合作学习是指两个或两人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

二、高职合作学习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作者根据社会凝聚理论、动机激发理论以及维果斯基等人提倡的认知发展论,并结合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兰州外语职业学院2014级以及2015级全体在校师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调查问卷法以及访谈法,针对高职教育中合作学习展开了为时一年的质的研究。在经过研究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后,作者发现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合作学习已初步形成模式,且符合高职学生教育的特色,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高职院校的合作学习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职院校合作学习的特点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任课教师在进行分组时,每个互助合作小组内体现了合理的差异,因而各班小组间实现了大体的均衡。组内异质为小组内任务的分配以及互助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保证了各组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条件。

(2) 任务分割,成果整合。合作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依赖所有成员的努力,整合大家的资源、智慧以及实践能力,最终将成果整合,形成代表小组努力的任务成果,因此,各组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了很强的相互依赖性,保证了全体学生共享资源、积极投入。

(3)公平竞争,合理评价。在分组合理的前提下,根据以往的学业表现以及学生的性格差异,合理规定任务完成规则,只有在同样的起点合理竞争,才能起到调动每组成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完成小组任务。

(4)分配角色,分担领导。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以技能学习为主,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多学生望而生怯。因此,在进行小组指导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合理地角色分配,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从而增强小组实力,同时也不会因为任务不对口,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5)任务适当,实践为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根据这一目标,教师在分配任务时,更应该注意任务的选择,对于理论知识的任务,教师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帮助完成,从而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的机会,这样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由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欠缺而影响教学进度。

2.高职院校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访谈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示已经习惯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带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一位平时不喜欢学习英语的男生表示:“在完成小组任务中,因为怕同学笑话、怕影响小组成绩,自己不得不认真背单词。”同时也表示;“有些作业要查资料,没有地方去查。”作者综合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数据,发现高职教育中的合作学习仍存在一些问题。

(1)学习资源有限。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学习资源远远不如本科院校,很多学习资料都无法充分获取,这给学生的搜集信息造成了很多不便。在访谈中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表示相关资料的搜集主要靠手机百度,而对于维基百科以及万方、知网等权威学术网站知之甚少。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合作学习硬件设施有待加强。

(2) 基础差,分组难。高职院校的学生较之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多呈现学习水平差异性较大的特点,这给分组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具体学情以及所授知识的实际情况,只是简单地按学号分组,没有做到因人而异,按课分组,从而产生了组间差距大的现象,使很多基础差的小组逐渐放弃任务,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资源弱。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较为复杂,有师范专业出生的教师,他们的教学理论较为成熟,但技术实践体验较少,所以合作学习的任务布置缺乏实践性;有各科行业专业出生的教师,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强,但理论知识较弱,所以合作学习的任务布置缺乏科学性。

三、结束语

维果斯基曾指出:“在人类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人类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因此合作学习势在必行。然而面对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差异性较大、师资培训薄弱的现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首先,充分利用各方力量,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软硬件设施建设,能够保证教师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查资料,能查很多资料,能很好地查很多资料;其次,合作学习的同时,应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打好合作学习的团队基础;再次,国家、政府以及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师培训,及时解决教师在合作教学中的问题,保证合作学习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25.

[2]马兰. 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4(4)14-17.

高职教育研究性学习 第7篇

一、分班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班教学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具体操作形式。一般意义上的分层教学, 以学习能力差异为依据, 笔者尝试的分班教学, 是以高职院校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所受教育的不同, 即生源的类别为依据而进行的。分班教学分为全职高班 (职高生占100%) 、全普高班 (普高生占100%) , 并以职普混合班 (职高生和普高生各占50%) 作为参照。

优化课堂教学, 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 这是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长期探讨的问题。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法或教学手段, 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 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 是最好的, 最适合于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体的安排方案。”[1]分层教学融因材施教的思想于班级教学之中, 试图在班级教学不同的学生学习水平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中实现两者的互补, 从而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环境, 达到培养、提高与补差并举。

从主体性教育角度看,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最终能摆脱教师的“教”。即“教是为了不需教” (叶圣陶语) 由于遗传素质、家庭影响、所受教育及学生个人的主观努力的不同, 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分班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用“区别对待”的教学方法, 就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上, 满足学生个体的认知需要, 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佳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个性不同的学生, 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2]。

二、分班教学的实施背景

我国高职院校两种来源不同的学生在原来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是不一致的。具体而言,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职高生主要接受的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2/3, 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为一学年[3]。普通高中教育是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 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4]。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 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4]。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走进高职院校的普高生和职高生自然具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 造成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差异。一般来讲, 职高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 但专业基础较强;普高生文化基础较好, 但没有专业基础, 对接受高职教育与职高生相比有一定的影响。面对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学习能力的差异, 在高职院校的班级教学过程中, 对普高生和职高生应采用“区别对待”的教学方法。

三、分班教学的案例研究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笔者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03级果蔬专业班为组1 (全普高班) , 03级园林设计专业班 (全职高班) 为组2, 03级园林管理专业班 (普混合班) 为组3。本研究收集数据的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 同时进行了一些访谈和观察, 对全职高班和全普高班以及职普混合编班学生的成绩及教师与学生效能感进行探讨。每个组选取25名学生, 收集他们高考的语文、英语成绩与大学中的英语、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成绩, 统一转化成标准分进行纵向对比, 再对各组大学基础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进行横向对比。

2. 实验过程与结果。

本研究是对各变量在不同阶段进行的对比实验研究, 在实验研究之前各变量没有受到任何控制。3个组相同课程尽量由同一个教师讲授, 同一门课的授课总学时数、教材、讲授方法和教学大纲要求一致, 以确保同质性。本实验选择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和有代表性的专业课进行对比研究, 得出普高生和职高生入学后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总体差异和特点是: (1) 普高班学生在大学里的应用文写作、英语口语、大学英语成绩平均分为506、500、502, 高于其在高考中的上述3科成绩平均分430、464、438; (2) 职普混合班学生在大学里的应用文写作、英语口语、大学英语成绩平均分分别为520、520、512, 与其在高考中的各科成绩 (平均分为537、501、517) 接近; (3) 职高班学生在大学里的应用文写作、英语口语、大学英语成绩平均分分别为482、492、472, 落后于高考中的各科成绩520、526、538分 (1) , 说明职高班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尤其是大学英语课程时基础弱、后劲不足。

通过对03级农科类果蔬全普高班、园林设计全职高班、园林管理职普混合班各25名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看出二类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总体差异和特点: (1) 职普混合班学生7门课程平均成绩为511分, 高于普高班和职高班学生平均成绩500和495分; (2) 职高班学生在大学里的成绩与普高班学生成绩接近。

任课教师对其所教过的班级评价调查显示:12名任课教师在3个不同班对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的态度进行评价, 采取10分制, 1-3分为差, 4-5分为一般, 6-8分为良好, 9-10分为优秀, 其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自信心培养”、“合作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启发”等指标, 职普混班平均得分7.5, 高于单纯普高班6.25分;职普混合班教学比全普班教学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和自信心、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实训课的教师对两类学生分班与合班的教学效能感不同:公共基础课的教师认为普高班在“计划与准备”、“控制与调节”、“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的效能感比混班和职高班要好;专业课、专业技能实训课的教师认为教职普混合班和职高班的效能感要优于普高班。因此, 公共基础课程对于两类学生采取分班教学效果比较好, 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而专业技术课、技能实训课对于两类学生采取合班教学效果比较好。这也说明, 职普合班并不是一无是处,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分班分层教学并不否定有些科目的合班教学。

四、研究结论

1. 分班教学要以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目标。

良好的高中文化基础不仅是获得现代技术知识与能力所必需, 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较强适应性的技术型人才的必备素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生产、建设、管理领域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而技能型人才所掌握的职业技术能力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体系。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 大多数专业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术能力。分班教学从尊重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出发, 适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 实现不同层次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衔接, 从而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分班教学要注意促进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

调查结果与分班分层教学实践证明, 提高高职教学效果, 必须注重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优势, 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 适当实现分班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 有的放矢, 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其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普高生和职高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教学过程不同, 尤其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课程组成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造成高职教育的生源水平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这种客观差异, 努力实行分班教学、分级指导, 尽可能扩大课程的选讲内容, 充分满足学生的选择权。

3. 分班教学要激发不同类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研究中的分班教学不仅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从其他统计数据来看, 分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策略、成就动机、责任心、需要水平、学习方法、学习热情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不同教育背景下的职高生和普高生考入同样的高职院校, 学习中表现出差异是必然的, 关键在于, 教师必须正视这种差异, 顺应其特点进行教育。如普高生自学能力强, 听课时精力集中, 那么普高生的理论课就要讲深讲透, 在上好理论课的基础上侧重加强技术技能方面的培养;而职高生具备一定的岗位能力, 但基本理论、自学能力相对薄弱, 那么在强化其技术技能培养的基础上,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其专业基本理论水平。

在高职教育中基于职高生和普高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实施分班教学, 有助于教师最优化地制订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选择最佳学习方案, 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当然, 实施分层教学并不是否定合班教学, 而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问答[M].李玉兰, 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2]刘小丹.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可行性探讨[J].湖湘论坛, 2006 (02) .

[3]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教职成[2009]2号, 2009.

高职教育研究性学习 第8篇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助学者在时空分离的情况下进行基于网络的问题解决与知识共享的学习系统。在该共同体中,学习者在助学者的干预下,进行学习沟通和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和某种“共同体文化”[1]。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线协作学习模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网络学习共同体就应运而生。目前,网络学习共同体(也称在线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企业、IT培训机构等都已经开发了很多基于共同体理念的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共同体的新理念应用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中,国内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所研究[2]。例如,就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开发学习共同体学习平台等。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事业,众多的高职生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备受社会的关注,然而,幼儿教育高职生的职后教育和学习支持机制处于缺失状态,无疑不利于幼儿教育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基于华中师范大学“985”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的一个子项目———教师职后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给幼儿教育高职生职后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职后学习支持机制。基于该数字化学习港体系架构[3],构建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能够更好的为幼儿教育高职生的职后教学实践以及教研学习等提供实时帮助,真正为幼儿教育高职生的继续发展建立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2 幼儿教育高职生职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设计

2.1 幼儿教育高职生职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特性

2.1.1 系统性

该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有机系统,幼儿教育高职生、教育专家/导师/幼儿园一线教师、教育资源等都是系统的子部分,为整个有机系统提供应有的价值。幼儿教育高职生可以通过与教育专家/导师/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交流获得教学、教研方面的提高;同时,幼儿教育高职生本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也为教育专家的教学科研提供真实材料,为今后完善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培养方案等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际依据。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的补充和完善。教育资源本身是一种生成性资源,通过幼儿教育高职生、幼儿园一线教师、教育专家等的相互交流而不断产生新的策略、技能,丰富并优化教育资源的内容。任何一个子系统的缺少都会影响整个系统。

2.1.2 生态性

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具有生态性特征。具有系统性的学习共同体,幼儿教育高职生向教育专家、导师、幼儿教师提出疑问,进行交流,教育专家、导师和幼儿教师通过交流产生的新方法策略丰富了教育资源,同时幼儿教育高职生又可以从这新的教育资源获取知识,这是个循环的过程;同时,教育专家、导师和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高职生进行辅导,幼儿教育高职生获得的教学经验又丰富了教育资源,教育专家等又可以从这新的教育资源促进自己的研究,更好的辅导幼儿教育高职生,这又是一个循环过程。该共同体聚幼儿教育高职生、教师、教育专家、教育资源于一体,因此具有群聚性;幼儿教育高职生之间的学习本身就是富有竞争性的,逐渐构成了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同时该组织是由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幼儿教育高职生通过与教育专家交流,提升了自己的教研能力,教育专家、导师和幼儿教师也丰富了自己的经验,教育资源也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因此整个系统的子系统都是动态的、循环增长的过程。那么,这个学习共同体,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子系统都要相互适应,达到各自新的平衡位置。因此,该学习共同体具有生态性。

2.2 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学习共同体是基于网络的实践学习共同体,有别于传统的实践共同体,能够为异地工作的幼儿教育高职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互的平台,促进幼儿教育高职生的教学能力和护理水平的提高。在线共同体一般由学习者、助学者、信息流三个方面组成[4]。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则包括幼儿教育高职生、教育专家/导师/幼儿教师、教育资源三个部分。

2.2.1 幼儿教育高职生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支持特别是幼儿教育的发展,致使在线学习群体中多了一类学习者———幼儿教育高职生,这些幼儿教育高职生承担着幼儿性格塑造、思维启蒙的重任,上承婴儿教育,下启学前教育,因此,幼儿教育十分重要。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生来说,丰富的教学经验、护理经验是他们渴求的宝贵财富。基于网络上的学习和交流活动,能够有效的满足他们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该学习共同体可以激发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促进自身的教学水平,并且能够解决日常教学问题。同时,身处异地的幼儿教育高职生只能通过网络进行长期学习,在线学习过程中不免出现孤立感,如在对美国院校的23门网络课程进行的评估中,学习者反应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习者之间缺少交互[5]。因此,我们应尽力构建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为幼儿教育高职生的继续发展创造环境。

2.2.2 教育专家/导师/幼儿教师

教育专家、导师、幼儿教师从学习共同体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来讲,充当助学者角色,是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引导者”和“经营者”。教育专家、导师、幼儿教师有着具体的任务分工,教育专家为幼儿教育高职生提供专家角度的高层次指导,导师则对幼儿教育高职生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培养进行指导和跟踪,幼儿教师则提供来自一线教学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心得。他们一起帮助幼儿教育高职生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和生活问题。他们不仅仅提供教学知识方面的援助,更多的是设计基于教学的学习活动,让幼儿教育高职生积极参与进来,同时能解决幼儿教育高职生学习时出现的孤立感,帮助他们建立社会角色投射和集体归属感。学习者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6]。

通过设计学习活动,可以为幼儿教育高职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教育高职生知识迁移,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认知能力。基于专题的开放性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极大的调动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维广度和深度,加强幼儿教育高职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与成长。

生活援助体现在帮助解决幼儿教育高职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孤立感.方式是通过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促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到学习共同体的环境中,积极学习,主动和同行交流。英国开放大学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注重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每一名学生指定专门的课程辅导教师兼咨询顾问,负责学生的教学辅导及提供选课建议、指导学习方法等咨询[4]。

2.2.3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共同体进行协作学习的前提要素。丰富的持续更新教育资源能够提高幼儿教育高职生的信息获取量。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最新的教育资源发展动态,吸收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华中师范大学“985”创新平台中的一个子项目,通过研制教师教育资源建设规范[8],保障幼儿教育高职生所需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幼儿教育高职生进行共同体活动交流的基础,没有教育资源,就没有交流的话题,更没有交互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教育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学习港体系平台对幼儿教育高职生、教育专家、导师、幼儿教师进行发布与传播。

教育信息资源包括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教研资源和心理资源等四大类。学习资源是为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的专业学习提供网络课程、图书资料、专家指导等;教学资源是为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的教学服务的,包括很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等;教研资源是为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的教研工作提供动态延续性的服务;心里资源则是为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的生活方面提供实时的关注,保障其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教育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包括研究案例、教学设计、与幼儿教育、护理专业相关的网站等等。教育信息资源的媒体呈现方式体现多样化特点,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和音频等。

2.3 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过程模型设计

网络学习共同体不是临时聚集的松散结构,而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组成的在线学习共同体[4]。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也不是一个临时组织的松散结构,它是为了完成幼儿教育高职生的职后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知识的获取,这样明确的目标而组成的一个共同体结构,该结构具有组织管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互技术支持等特点。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包括规范的形成,学习活动的设计、协作分工、评价与反馈等过程。

2.3.1 规范的制定

在幼儿教育高职生进行学习交流之前,必须针对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要求制定基于个体的学习行为规范,以约束其行为,更好的实现网络共同体的良性成长。同时该行为规范可以修改补充,在网络共同体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以优化共同体的效果,塑造一个良好、文明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共同体构建的意义和价值。

2.3.2 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共同体构建的重要过程,基于学习活动的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共同体是一个交互性十分强的组织,能够有效的带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习者的教学、教研的兴趣,进而带动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要基于幼儿教育高职生当前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开放性,在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让幼儿教育高职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护理知识,也相应的提高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创新型的开放性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培养创新型教师、未来创新型教育家的必要保障。

幼儿教育高职生数字化学习港体系为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该体系包括学习服务支持和教研服务支持。学习服务支持内容主要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提供服务,以及学习管理服务。学习资源包括课程学习指导,专业学术动态,学术成果展示、图书电子资源等。学习工具包括学习日志、知识点导航和检索导航。学习管理是对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学习进度、登录次数以及在线学习功能等监督和管理。教研服务支持包括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管理工具和诊断评价工具的提供服务,还包括教学研究服务支持。教学资源包括优秀教师教学案例,教学、护理经验与技巧、教学设计和学科素材库;教学工具包括课件制作工具,组织学生协作学习的工具;教学管理工具包括自适应测试工具、学籍管理工具、课程管理工具和自动分班工具;诊断评价工具包括作业提交、阅卷批改、成绩评定、成绩分析、成绩管理;教学研究服务平台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交流平台,与同行交流,与导师和教育专家交流;一个是科研资源,研究方法类课程和优秀教学案例等。

2.3.3 分工协作

分工协作是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运行的必要过程,没有分工协作,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就形同虚设,没有了灵魂。分工协作体现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生态性和系统性特征。学习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到所有幼儿教育高职生的不同学科性。所以分工协作就成为了必然。分工协作为不同教学学科的幼儿教育高职生在一个有着整体性的系统前提下,明确了各自的任务角色。

具体的协作分工如图所示,设计好的学习活动是可幼儿教育高职生进行有效的交互的,因此,学习活动包含基于幼儿教育高职生的任务,任务设计是基于不同任务范畴(主题A、主题B、主题N)的,任务的对象是该学科的幼儿教育高职生,为了体现不同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特点等,不同任务映射着不同类型的幼儿教育高职生。学生A1和学生A2之间的交流是学科内部的交流,能够极大的补充和完善相互之间的知识漏洞,因为幼儿教育学科内容知识的交叉性十分强,同时不同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都可以得到极大的交互,形成优势互补,达到学习效果最大化。幼儿教育高职生相互交流,在整个学习活动的大环境下,交互能够把握和掌握整个学习活动的情况,把握整体意识,形成一个宏观的印象,更好的服务自己的知识的把握,能够营造一个大家庭的氛围。在生活、情感等其他方面所得到的交流,能够提高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个体的集体归属感,满足他们的自尊。学生在与同行进行交互的同时,还可以和教育专家、导师和幼儿教师进行交流,实现交流的立体化。整个协作分工的进行都是依托整个网络共同体所具有的技术应用服务。

该学习共同体的技术应用服务包括学习交互平台和心理交流平台。学习交互平台包括E-mail、聊天室、BBS论坛和QQ群组聊天等。心理交流平台则提供交友平台、心理咨询服务、特约专家专栏和心理常识。学习交互和心理交流能够有效的促使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学习生活轻松有效。

2.3.4 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一个必要成分,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共同体,必须对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基于过程的评价,同时,对专家、导师和幼儿教师设计的开放性活动进行反馈。对后续的活动设计提供修改和完善,体现更强的针对性,因为幼儿教育高职生是个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一个稳定的特殊群体,因此,构建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对后续步入幼教行列的群体提供一个高效的服务组织,对提高幼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结束语

幼儿教育高职生职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该共同体要素的表现程度、教育专家、导师和幼儿教师有没有取到管理监督和指导作用、活动设计实施的情况、协作分工的部署情况和监控情况等。该学习共同体是基于幼儿教育高职生职后教育实践的需求而成立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学习共同体能够有效的改善整个幼儿教育高职生的教学技能。同时,该学习共同体所体现的社会性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教育高职生的教学意愿和教研兴趣的培养。长远意义来讲,为培养未来优秀的幼儿教师和教育家提供实际的服务。同时,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能够加速不同区域的幼儿教育高职生的教育资源的共享,跨越数字鸿沟,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化,达到城乡基础教育资源一体化,为教育发展与改革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静.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建构的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07.

[2]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Zhang Yi,Du Chao.To Construct the Architecture of Digital Learning Port for Free Normal Students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n Teacher Education[A].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and Games,Entertainment 2010[C],Changchun:Springer,2010;287-297.

[4][7][9]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4):33-35.

[5]牛丽娜,丁新.基于网络交互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3(6):49-51.

[6]凌晨.基于Web2.0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支持平台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浅谈协同学习与高职教育 第9篇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 我国的高职教育很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灌入式”, 理论脱离实际, 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把立足点放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上, 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学历教育上, 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这样的高职教育, 一方面造成“高分低能”, 学生因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而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找不到急需的实用人才。这两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反差。那应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更成功?

协同学习是近年来在教学领域逐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技术系统的新框架, 协同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室环境下, 学习者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为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学习绩效而进行互动、互补的学习方式[1]。学习者彼此信任、互补长短, 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全力以赴, 并不断扩展创造未来的能力;个体得以在学习中品尝合作的意义, 实现共同愿景[2]。那么在高职教育中应用协同学习能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协同学习的内涵

协同这个词是从古希腊语中借用来的, 它标志着开放系统中大量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的、集体的或合作的效应。协同学 (Synergetics) 即协同工作之学, 是德国功勋科学家哈肯创立的。合作与竞争是协同的途径, 表现为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协同学来源于物理学的研究领域, 现在在多个领域作为方法论证被广泛运用。

相比较于协同学习, 我们对合作学习、协作学习更为熟悉。那么这三者是否是同个概念?若不是有何异同之处?协同学习 (S yn e rg i st ic Le a rn i ng)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及协作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三者的共同点在于, 它们都强调实现任务、目标的统一性, 属于个体在集体活动中展开学习或工作的方式、方法范畴。三者都适用于两人或两人以上的群体活动。但是这三者又是不同的, 有本质上的区别。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它倾向分工细作, 独立完成, 彼此之间缺乏往来与沟通;协作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侧重各司其职, 协作完成, 个体之间共享一些资源与成果;协同学习 (Synergistic Learning) , 着眼互动互补, 强调的是学习技术系统各个要素, 包括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及其交互形成的学习场之间的协同关系与结构, 其目标在于获得教学协同增效。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概念在广泛使用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对二者作出明确的区分。协同学习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动态概念, 它包含了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这两者。

2、高职教育中应用协同学习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人类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具有协作性和社会性, 绝大多数的工作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群体协作来完成的。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 这种协作不仅没有削弱, 反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的出现, 变成了信息社会的主要工作方式。将协同式学习方式引入高职教学, 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协同能力, 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符合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 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具有群体性、交互性、分布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群体协同过程支持社会建构, 并从协同的角度对社会建构的假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协同学习不仅能让人们更容易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也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有助于工作协调能力的培养。,

2.2 符合高职人才标准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最早鲜明地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类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竞争的激烈化, 对高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他们必须成为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整合型、实践型高等技术应用型的人才。具体说, 他们必须具有: (1) 人文素养与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合作能力;具有现代竞争意识和积极开拓创新的能力;具有能承担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心理素质; (2) 立体交叉整合的知识结构。以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 以专业为主干, 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 又有较宽的综合知识面; (3) 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 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具有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的能力。这些能力恰好可以在协同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2.3 符合学生的需求

学生需要协同。人的未完成性, 就促使人要不断地学习。而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向他人解释材料及同伴间的相互交流。长期以来, 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 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互教中收益, 同伴间提供的经验通常更易被接受, 而收益最大的是那些给他人做详细解释的学生。学生间的协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 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学生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 表现出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以上方法都必须在协同中完成。其实归根结底学生还是社会性的人, 而协同学习正好符合人的这一本质属性。

再者, 任何人, 当然包括学生, 是不能穷尽所有知识的。网络时代知识的浪潮扑面, 每个人如饥似渴地吸取着知识, 这些事实都清晰地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穷尽所有知识,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夸口说能够独自完成一项现代工程。如何努力穷尽知识只有依靠大家的力量。于是, 现代社会中, 协同精神的有无, 将最终决定一个人取得知识量的效率及多寡, 直接成为影响一个人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现实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协同学习意识非常必要与迫切。

协同学习打破了作坊式 (个体) 学习模式走向协同化学习 (群体) , 它能充分发挥群体潜能, 并能与今后工作环境平滑过渡, 成为教育改革必经之路。在高职教育中采用协同学习的方式, 能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技能相结合, 为更快社会职业工作奠定基础, 是现在乃至以后职业教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江卫华.增进课堂协同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26 (8) :49-53.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6.

[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 (2) :5-8.

高职教育设计阶梯型学习目标的探索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阶梯型学习目标,模式,职业发展

本文以基于工作过程《饮料加工》课程学习为例, 提出在高职专业课教学设计中采用梯型学习目标, 论述设计梯型学习目标必要性和设计方法。

一、设计阶梯型学习目标必要性

(一) 阶梯型学习目标形式

阶梯型学习目标就是依据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别, 确定不同层面学习目标, 学生在达到较低层面学习目标基础上, 再继续进行高层面学习目标的学习, 就像台阶一样, 层面越高能力要求也越高, 要达到高层面目标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本研究将阶梯型学习目标分为:基本目标、素质目标和英才目标。

(二) 确立学习目标的标准

确立学习目标的标准是让学生觉得取得成功是有可能的, 但不是轻而易举的。如果学习目标定的太低, 学生无须花费多少努力就能完成学习目标, 目标不仅对学生起不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还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学习目标定得太高, 学习任务对学生的挑战太大, 学生可能会丧失信心, 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 基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 基础和求知的欲望差别较大。一部分学生是中职毕业继续进行高职学校的学生, 该部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 分析问题能力较弱, 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一部分学生由于高中学习阶段偏科和学习兴趣等原因, 高考总成绩较低, 但这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组织能力很强, 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具备从事生产管理的潜质;还有少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经济意识和风险意识。

以上分析表明, 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差异较大, 未来职业发展前途差别更大, 所以在确立学习目标时, 不能搞“一刀切”, 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做到人尽其才。在设计课程学习目标时, 要着重考虑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因人定标, 因材施教, 按照确立学习目标的标准设计不同层面的阶梯型学习目标。在满足学生就业基础上, 学生在完成一个学习目标时, 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上一个新的台阶, 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确立个性化的学习目标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是职业教育目标改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二、设计梯型学习目标方法

(一) 依据职业岗位提炼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重视工作过程知识的迁移与提高, 满足职业工作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切教学活动以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作为依据, 专业骨干课程的学习目标要遵循职业性原则, 依据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和围绕这些职业岗位技能提炼出的相应的职业能力, 作为课程的学习目标。为此, 《饮料加工》课程教学团队全体教师深入到饮料生产、研发、销售等企业和科研单位, 通过大量企业调研、消费需求调研、同行学习、聘请专家进行研讨等教学研究, 对从事饮料行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人员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归纳、总结和预测, 提炼出从事饮料行业职业岗位必须具有的职业能力。这些职业能力就是要适应饮料行业的职业需求, 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也就是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二) 确定梯型学习目标

将从事饮料行业职业岗位必须具有的职业能力进行分类, 职业能力可分为三类, 分别是从事饮料行业现场操作工具备的能力、生产管理人员具备的能力、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具备的能力。根据这些职业能力分类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 将学习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即阶梯型学习目标:从事饮料行业现场操作工,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基本目标;成为生产管理人员, 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素质目标;即升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成为企业精英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英才目标。设计阶梯型学习目标, 培养具有不同职业能力的人才, 以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阶梯型学习目标的模式

(一) 基本目标———普适性学习目标。

基本目标确定的标准是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所以专业骨干课程的基本学习目标是满足学生在本行业就业需求所必须达到的目标, 基本目标是要求100%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

学生在课程学习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成员合作设计饮料加工制作方案,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学会了饮料加工工序、会安全使用饮料生产设备、能按照国家相关的标准加工制作饮料产品, 并能展示制作的产品。在该目标完成过程中, 学生具备饮料加工的基本知识和加工制作能力, 具备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素质, 能够顺利在饮料行业就业, 成为一名合格的饮料制作工。

(二) 素质目标———持续性学习目标

素质目标确定的标准是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基础上, 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 学生能够根据产品质量问题和用户需求开展质量攻关和产品研发工作。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同时要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设计该目标要具有一定的难度, 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 素质目标是要求40~60%学生能达到的目标。

在达到课程基本目标要求基础上, 学生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师和企业专家指导下, 分析和解决产品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设备故障等。学生制作的产品首先进行小组自评、互评和市场调查等工作, 找出产品质量和加工工艺、设备使用等存在的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制定攻关方案, 与指导老师进行研究探讨确定攻关方案, 实施方案提高产品质量。在完成素质目标过程中, 学生能够根据用户反馈的质量问题, 分析质量问题或缺陷产生的原因, 进行质量攻关活动、加强工序和设备管理等,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产品质量等。在此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具备从事生产管理和产品研发的职业能力。达到素质目标的学生, 毕业很快适应生产技术管理岗位的要求, 可从事饮料行业技术和管理工作。

(三) 英才目标———前瞻性学习目标

英才目标确定的标准是在学生实现素质目标基础上, 发挥学生的管理才能, 为未来企业经营和创业奠定基础, 为学生职业发展指明方向。英才目标是学生成为企业管理精英的职业发展需要达到的目标。可能仅有5%~10%能达到学习目标, 这在职业教育里属于“拔高”学习目标, 但该学习目标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和方法。本课程学习过程中, 可以模拟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如将“美滋滋饮料公司”模拟经营的作为实现该目标的教学项目案例, 学生可以根据饮料市场需求和现有的生产设备, 制定饮料生产计划、组织生产、销售, 进行成本核算和市场开拓, 并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季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市场计划, 进行质量攻关和产品开发等工作。在完成英才目标过程中, 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学会公司经营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达到该学习目标的学生不远的将来学生将成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者, 也可能成为行业的创业者。

四、设计阶梯型学习目标意义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因材施教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三) 学习目标间可以相互促进

学生在进行质量攻关和产品研发完成素质目标过程中, 需反复加工制作饮料产品, 更加熟悉饮料加工工序和更熟练使用设备, 促进基本目标的更好实现, 使课程的基本目标得到巩固, 符合认知规律;同时, 学生在质量攻关和产品研发完成素质目标时, 了解了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会更加增强责任心, 在岗位上能更好遵守企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做一名合格岗位工。

(四) 利于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定位

通过阶梯型学习目标的项目案例实施, 学生以不同的角色组织或参与教学项目案例的实施, 与企业实际生产、管理和经营过程一致, 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职业岗位, 设计阶梯型学习目标利于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规划, 也为大学生创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会梅.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2008, (12) .

[2]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8) .

高职教育研究性学习 第11篇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水平较差,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恐怕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的普遍特点。以我校学前专业的学生为例,生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中职学生通过参加高职升学考试入学,另一种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参加高考入学。这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又经过了长时间的应试教育的煎熬,惰性较大,对英语缺乏兴趣,积极主动性不强,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太差,这些都给我们开展教学带来了阻力和障碍。

二、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必要性

面对当前英语教学的现状,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查,英语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于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虽然学生自己知道读学前教育专业,学好英语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还有的同学甚至说:“我就不喜欢学习英语”听到这样的话,可以看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状况,但是我们相信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所以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

三、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方法

(一)以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永远是兴趣的好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也要在学习实践中进行。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

体会到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高职学生精

力充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互动情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情景。老师在课堂上可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一组由 2 名学生组成,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表演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如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xxx”“How old are you”?“I am five years old”,(你叫什么名字?我叫 xxx,你几岁了?我五岁了)。通过努力创设真实的现场情景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从静态的听课状态转变成动态的互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二)渗透儿歌进行教学

儿歌深受儿童的喜爱,因为它所具有的特点非常符合儿童的天性。语言浅显、形象具体可感、音韵自然和谐、富于动作性。当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喜欢唱跳的特征在任何学科中都体现得很明显,所以英语儿歌也很受这些学生的欢迎。学前教育学生特别喜欢学唱简单而轻快的英语歌曲,一堂英语课下来,他们很快学会老师教授的英语儿歌,并且很有满足感,觉得这趟英语课才有收获。在学儿歌的同时,老师已经把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融人进去。这样学生们既能轻松学习英语,又能容易的记住英语知识。那么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就完全的体现出来。自然学生就不会再厌烦英语课,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儿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有意义的语言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及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据调查.80%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都很缺乏,尤其来自农村的部分学生更是连单词都读不来,也不敢开口。基本上不具备英语学习的听说技能,经常老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学生都感到很头疼。一节英语课开始后,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老师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英语诗歌或歌谣也是一种“开好头”的好方法。有时,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疲劳时,老师可让全班同学起立,跟着节奏,动作表演一首生动活泼的英语儿歌。英语儿歌的音律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很好的方法。进而提高英语听说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这样,能让学生立刻从疲劳中恢复过来。宛如给课堂注入了一支兴奋剂.重新调

动起学生学习积极型。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英语知识。下面是学生们自己编排的一首关于动物(animal)学习的英语歌谣,既简单又有趣。如下:

你拍一。我拍一,淘气的猴子叫monkey。

你拍二,我拍二,大象elephant笑开怀。

你拍三,我拍三,鸭子duck在河边。

你拍四.我拍四,熊猫panda吃竹子。

你拍五。我拍五,tiger就是大老虎。

你拍六,我拍六,cow就是胖奶牛。

你拍七,我拍七,小兔rabbit跑第一。

你拍八,我拍八,小狗dog摇尾巴。

你拍九,我拍九,小猫cat在招手。

你拍十,我拍十,老鼠mouse在偷食。学生能在如此轻松的游戏歌谣中.很快就记住了十个动物单词。这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英语教学尽量用故事、动画放出来

从教学方式上看,教师应该创设情境,积极应用现代多媒体等高科技设备教学和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具体的图像、声音、动画的方式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它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它绘声绘色地体现了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当然喜欢听、喜欢看。另外,多媒体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能帮助教师创设语言环境,对于英语语言教学非常有用处。采用这种手段教学,学生会很容易进入状态,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充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动机。

四、总结

高职高专数学教育中的学习文化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文化,心理文化,生产科技文化

“文化”一词,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要提到它。在我们的教育领域, “文化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范畴。笔者在这里主要从 “数学文化”的特点结合高职高专的数学教育目的, 以及高职高专的教育的特殊性,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 阐述一下高职高专数学教育观点, 与同行们共勉。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不少大家从各自不同的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至今没有一个满意的定义。比较认可的 “广义文化”界定: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表现形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生产科技文化, 另一种就是精神思想文化。内部结构看又可分为,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心理文化 ( 包括思维方式) 。从人的角度则表现为广泛的知识面和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数学是自然科学, 其特点: (1) 是追求一种完全正确, 可靠的知识; (2) 数学具有简单性, 深刻性, 统一性; (3) 数学可以自我反思, 自我完善; (4) 广泛的应用性为其它学科服务。这是数学的四大特点, 人类文化最重要的一种是生产科技文化, 数学文化是生产科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心理文化。心理文化的内涵之一表现为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统一性原则。

高职高专数学教育目的是: 学以致用, 提高素质。多年来受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般人认为数学是工程师, 金融学家、科学家才有用一系列技巧和方法。导致很多人对数学偏见, 厌恶。因此导致我们的数学课堂出现为了学分学习, 缺泛一种激情和向上的动力。见于此笔者就怎样设计数学学习文化提出几点意见。

其一, 高职高专的数学课程属于高等数学范畴, 主要是极限, 导数, 微积分在其它学科当中的应用。但在教材中, 淡化了高数严格的理论推证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合理的。建议上完极限以后, 提出问题: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主要区别在哪里?

公元前五世纪, 芝诺发表了最著名的阿基里斯悖论, 他提出乌龟在阿基里斯1000 米处开始, 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 倍, 比赛开始后, 阿基里斯1000 米用时间t, 乌龟领先100 米, 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0 米, 乌龟领先他10 米, 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 米, 乌龟领先1 米……芝诺认为阿基里斯可以继续逼近乌龟, 但当决不可能追上它。

这个问题困扰人类上千年, 直到十八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发表著名的 《无穷小分析引论》, 阿基斯悖论才得于彻底解决。数学分析的历史表明, 很多变化状态的比较复杂的变量, 都可以转化成一种简单而又重要的变量, 即 “无穷小量”我们常常把变量理论称为“无穷小分析”。

回答上面问题, 用 “无穷小分析法” ( 极限法) 得到的数学成果为高等数学, 否则就为初等数学, 以后的导数, 微分、积分都是“无穷小分析”的产物。

其二, 历史上第二次数学危机———数学的自我完善

微积分, 这一锐利无比的数学工具为牛顿, 莱布尼兹共同发现。这工具一问世, 就显示出它非凡的威力。许多疑难问题利用这一工具, 变得易如反掌, 但不管是牛顿还是莱布尼兹所创立的微积分理论, 都是不严格的。两人的理论都是建立在无穷小分析之上的, 但是他们作为基本概念的无穷小量的理解与运用都是混乱的。遭到不少人的攻击。经过很多人的努力, 主要是柯西用极限法定义了无穷小量, 微积分理论完善———体现了数学可以自我完善的强大功能。

数列极限的定义: 对于数列{ an} , 如果存在一个常数A, 无论预先指定多么小的正数 ε, 都能在数列中找到一项an, 使得这一项后面的所有项与A的差的绝对值都小于 ε, 即n > N时| an- A | <ε 恒成立, 常数A叫做数列{ an} 的极限, 记为n→∞ , an→ A, 极限的定义抽象难以理解, 但有一点是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那就是|an- A | < ε 因 ε 可以任意小, 就说明n→ ∞ 时, an无限趋近于A, 例n→∞ , 但是学生往往把极限理解成 “近似值”即n→∞ , An≈0 这是对极限的极大歪曲, 原因在于把 “趋近” 与 “无限趋近”混为一谈。

其三, 麦克斯韦方程组———把数学分析方带进了电磁学研究领域。

麦克斯韦诞生前半个多世纪,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于1831年发表了电磁感应定律, 是电机、变压器设备的主要理论基础, 还有库仑、奥斯特、安培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几十年过去了, 实验室中的电, 无法成为市电, 是什么原因呢?

实验没有借助数学的力量, 麦克斯韦全面审视了库仑定律, 法拉弟定律把数学分析的方法带进电磁学的研究领域, 由此导致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诞生———麦克斯韦微分方程组建立。从此以后 “市电”走入千家万户。这就是数学作为生产科技文化重大意义所在。

还有复数中的应数最早让人们觉得没有实际意义, 随着电磁理论发展, 人们发现没有复数就没有电学, 没有电学就没有现代文明。武汉大学数学博士齐民友先生著有 《数学与文化》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议论 “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 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注定是要衰落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热身练习下一篇: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