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的性事特点

2024-06-13

中老年人的性事特点(精选9篇)

中老年人的性事特点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选取60例宫颈癌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妇科肿瘤学》[3]中有关宫颈癌诊断标准, 60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得以确诊, 另外对于存在以下情况者给予排除: (1) 心、肝、脑、肾及肺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疾患者; (2) 进行过类似本次研究者; (3) 孕妇及其他肿瘤患者; (4) 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执行者。回顾性观察60例研究对象病历资料显示青年人群 (35岁以下) 30例, 平均年龄 (28.00±1.00) 岁;中老年人群 (35岁以上) 30例, 平均年龄 (54.00±1.20) 岁;同时所有患者或是家属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观察方法

回顾性观察与分析60例宫颈癌患者病历资料, 同时按照《妇科肿瘤学》[3]及目前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标准, 设计《不同人群宫颈癌患者临床观察与分析报告表 (Case Report Form) 》, 并由专人对表中内容 (包括患者姓名、年龄、病程、发病原因、孕产史、性生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 进行观察与详细记录, 同时对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处理, 然后分析其结果。

1.3 指标评定标准[4]

按照TBS分类标准进行评定 (2001年修改版) 。

1.3.1 标本满意度评估

(1) 满意标本; (2) 不满意标本。

1.3.2 细胞学诊断

总体分类: (1) 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或恶性细胞 (NILM) ;a.病原体:有滴虫、真菌、某些细菌、单纯疱疹病毒等;b.非瘤变发现:包括反应性细胞改变、子宫切除后的腺细胞和萎缩。 (2) 其他。 (3) 上皮细胞异常:A.鳞状细胞异常:a.非典型鳞状细胞 (ASC) , 包括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 (ASC-US) 和不除外上皮内高度病变鳞状细胞 (ASC-H) ;b.鳞状上皮内病变 (SIL) , 包括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 (LSIL) 及高度病变 (HSIL) ;c.鳞状细胞癌 (SCC) 。B.腺细胞异常:a.非典型腺细胞 (AGC) ;b.非典型颈管腺细胞倾向癌变;c.颈管原位腺癌;d.腺癌。 (4) 其他恶性肿瘤。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所观察到的全部数据均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 采用t检验, 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人群临床表现对比

通过表1中相关数据可知两种人群临床表现除了腰部酸痛外, 其他临床表现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

2.2 两种人群辅助检查

通过表2中相关数据可知青年人群非鳞癌发生率明显高于中老年人群▲P<0.05, 青年人群细胞分化程度明显高于中老年人群▲P<0.05。高危型HPV感染率青年组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

3 对比分析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 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染性疾病, 该病对妇女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研究表明, HPV已被确认是宫颈癌发生的必然因素[5], 因为我们知道其原因, 认真的普查和随诊、早期干预可以预防, 早期的诊断可以治愈, 因此加强宫颈癌临床特点对比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

鉴于此种情况, 我们本次对青年人群宫颈癌与中老年人群宫颈癌临床特点进行相关对比, 从表1及表2中相关数据可知: (1) 青年人宫颈癌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为主 (占63.33%) , 而中老年人则以不规则阴道出血为主 (占70.00%) , 另外青年人群宫颈癌发生率逐年升高; (2) 青年人群非鳞癌发生率明显高于中老年人群且细胞分化程度也明显高于中老年人群 (▲P<0.05) 。 (3) 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 且青年人宫颈癌病人HPV感染率更高。 (4) 液基薄片细胞学检查是早期诊断宫颈癌最重要的手段, 本文液基薄片细胞学检查检出了所有的宫颈鳞状细胞癌, 且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基本一致, 与李莉等[6]的报告相似。出现此种结果, 结合文献, 我们分析如下:近50年来, 宫颈癌年轻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一些宫颈癌危险因素的改变可能对宫颈癌的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如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开放、生活水平提高、性观念改变, 青年人开始性生活年龄提前、多个性伴侣、患性传播疾病等, 使HPV感染逐年增高, 此外年轻妇女中吸烟及口服避孕药的应用增多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腺癌也呈上升趋势。另外青年人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对致癌物敏感性较高, 所以使此类人群宫颈癌发生率升高。且此类人群机体雌激素水平高于中老年人, 以及鳞-柱交界处移到宫颈外口以外, 因此此类人群宫颈癌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为主且细胞分化程度明显高于中老年人群等, 所以两类人群的临床特点也就存在异常。年轻患者的增加, 要求提高治疗后生活质量, 对保留卵巢和阴道功能的要求尤为突出, 少数要求保留生育功能, 患者的年轻化和病理类型的变化以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 加强不同人群宫颈癌临床特点观察与分析及对其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对降低该病的发病率、提高临床诊断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88.

[2]朱文群, 刘秋华, 林明辉.青年子宫颈癌患者42例临床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36 (4) :515-516.

[3]曹泽毅.妇科肿瘤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22.

[4]章文华.子宫颈病变的诊治要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4-51.

[5]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 (临床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84.

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 第2篇

罪如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等严重犯罪较为突出,犯罪整体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趋势。笔者试以光山法院近几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为对象,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其预防加以分析与探究,以期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主体知识层次较低

通过对本院近三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统计表明,未成年犯罪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0%左右,多数人有学业失败的经历。50%以上的表示在学校从未受到过老师的表扬,部分人破罐子破摔,中途辍学,在社会上受到不良影响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犯罪团伙性、成人化强

首先,团伙犯罪案件增多。未成年人在学校结成“小团体”,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容易相互影响,形成共同犯罪。2008年本院审理的汤某(17岁)盗窃一案,就是辍学前的两位好同学邀其一起“搞钱”,而到高中校园盗窃,引发共同犯罪。其次,在未成年人犯罪中,部分未成年人似乎有清醒认识,行为方式上表现为成人化、有组织、有目的、有预谋,甚至有分工。以上述汤某等三人盗窃一案为例,三人行动前,准备了相应工具,对盗窃校园环境进行了“踩点”,得手后对赃物的处理等均进行了明确分工。

3、以物质享受为目的 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均不成熟,容易形成和别人攀比的心理,别人吃、拿、玩比自己好时,心理有时就失去了平衡,时间长了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通过抢劫、盗窃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本院2002年审理的贺某、文某、徐某等抢劫杀死“同心网吧”老板上官一案就是因几个青少年为享乐而无钱,与网吧老板发生矛盾,进而产生抢劫念头,闯下大祸,酿成悲剧。

4、具有极强的随意性

未成年人由于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在喝醉酒后或闲逛时,由于某事一时冲动而走上犯罪道路。本院2007年审理的甘某故意伤害案,就是甘某等几个青少年在饭馆就餐,有了醉意后,偶为小事与他人发生争吵,即一时冲动,用水果刀将他人捅伤,受到法律的惩处。

5、受网络等不良社会因素诱发较多

经统计,本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中,80%以上的青少年与“上网”有关。他们或是因为“上网”缺钱而抢劫、盗窃、抢夺,或是因受“网络”色情、暴力影响而强奸、伤害。2008年4月本院审理的张某、李某团伙抢劫案,在公安机关侦查及法庭审理时,四名被告人(其中二人为未成年人)均谈到为寻求刺激而模仿网络、电视上暴力镜头效仿实施犯罪行为。本院2008年审理的史某(15岁)强奸案,也是因受电视、网络色情情节影响而强奸一上学的小学生,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定型。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时期,主观上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意志薄弱、抵御能力差,极易受各种不良风气和思潮影响,并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冲动性,如果引导教育不当,极易走上犯罪道路。2008年7月,本院审理的卢某、刘某、蒋某、王某等五人团伙抢劫案,五人就是因同事、同学、老乡等关系纠集在一起,“结拜”为兄弟,为追求享乐,开始是盗窃自行车,后干脆抢劫,虽是未成年人,但亦因犯罪性质严重分别被判处了刑期不等的有期徒刑。

2、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及外来腐朽思想和文化的腐蚀。不少青少年缺少应有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容易将腐朽的坏的东西当成“流行”的东西去追求。如本院2008年审理的刘某贩卖毒品案,其开始仅仅与一些年龄相仿的二十岁左右的朋友一起在“ktv”厅模仿吸食毒品,后因缺乏毒资,并认为毒品赚钱容易,即贩卖 “k粉”,被依法判处了有期徒刑。

3、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法治道德教育滞后。各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创造“名校”效应,往往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虽然开设了少量的法治品德教育课,但流入形式,不少青少年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教师对其不管不问,缺乏必要的关怀和尊重,这些学生经常逃学打游戏、玩台球、逛舞厅,为寻求刺激或筹钱消费,即盗窃、抢劫,或参与贩卖假币,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本院2008年审理的陈某(不到15岁)抢劫犯罪案,该被告人家庭条件较好,但父母在外地工作,由其爷爷负责日常生活,上初中时因为学习跟不上,即经常与其他同学纠集一起逃学玩游戏,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与指责,后破罐子破摔,最终与高年级同学在一天夜里持械蒙面抢劫住校学生财物,被依法判处一年有期徒刑。

4、缺乏必要的家庭管教。随着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留守青少年缺乏父母经常的约束、管教,特别是近年来“离婚”率不断增长,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全面的关爱,甚至不少家长也认为没有知识,只要勤奋,一样可以

赚钱养家。对孩子的约束放纵,加速了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自觉不自觉地走上犯罪道路。如本院2008年审理的代某抢劫案,代某年仅17岁,父母忙于赚钱,很少过问孩子的成长,代某与郑某、张某等一起到学校盗窃不成即持刀向学生索要财物,在遭到拒绝反抗时,持刀将学生刺伤,后该三名被告人以抢劫罪分别被判处了三年、二年、一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5、社会各方的某些原因也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重要因素。如对违法犯罪分子打击不力,给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产生侥幸;社会提供的就业不足,给青少年在精神上造成打击及伤害,极易诱发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进而走上犯罪;某些学校入学时门槛过高,无学可上的青少年极易走上犯罪道路。2008年5月本院审理的程某故意伤害一案,2004年、2005年时该被告人因盗窃和寻衅滋事均因不到刑事责任年龄而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该被告人未吸取教训,同时也因家庭缺乏必要管教,又故意伤害他人,终被本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三、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1、政府应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规定,重视未成年人犯罪的巨大社会危害性,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措施,积极营造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学校要加强法治道德教育。将素质教育摆上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日程,通过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对差生多给予引导,要看到其长处,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做一个有益社会的人。

3、家庭要担负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责任。每个家庭、家长平时要多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注意经常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父母因工作等原因而与孩子分开生活的家庭,应考虑一套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案,避免孩子失于管理,在亲友的配合下,在孩子周围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监督圈。

4、扩大就业。广开就业渠道,最大限度地解决青少年的就业门路。

5、加强娱乐、文化场所的管理。尽量减少青少年与社会不良因素接触的机会,为青少年积极营造健康活动的场所,避免有不良习气的青少年交叉感染。

6、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活动,通过实例教育广大在校青少年学生、辍学青少年,帮助其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中老年人的性事特点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抽取本次研究的88例患有半月板损伤的中来年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常规组患者中男26例, 女18例;年龄47~84岁, 平均69.2岁;半月板损伤时间2个月~11年, 平均3.1年;微创组患者中男24例, 女20例;年龄46~82岁, 平均68.5岁;半月板损伤时间4个月~12年, 平均3.5年。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实施治疗;微创组:采用关节镜技术实施治疗。具体操作为:患者接受持续硬膜外麻醉处理后, 行膝关节镜术常规入路。先按髌上、髌内侧、髌下及髌外侧顺序对关节腔展开彻底的清理, 并对关节软骨面进行磨削游离, 将侵入软骨面的滑膜予以彻底切除, 并将游离体摘除, 切除骨赘, 最后展开关节清理术。针对水平破裂者实施咬切以及刨削法进行处理, 将已经发生开裂的部分去除, 针对退行性破裂者均采取刨刀打磨修整成形方式进行处理, 对于复合型破裂者均采取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术处理;纵形破裂者可采取半月板缝合术, 针对破裂部位可采取切除成形处理。针对斜形破裂以及瓣形破裂者均采取部分切除成形术进行处理。对两组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进行对比研究。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优:膝关节生理功能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关节的症状表现和体征彻底消失;良:膝关节的生理功能已经基本正常状态, 活动过程中偶尔会产生疼痛感;可:膝关节的生理功能存在程度轻度的障碍, 活动过程中会出现程度轻微的疼痛感;差:手术治疗后症状没有任何改善[1]。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χ—±s) , 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 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常规组患者经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为:优8例, 良9例, 可17例, 差10例, 关节功能恢复及格率77.3%;微创组患者经关节镜手术治疗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为:优14例, 良17例, 可10例, 差3例, 关节功能恢复及格率93.1%。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2.2 术后恢复时间和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

常规组和微创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分别为 (10.64±1.25) d和 (7.31±1.48) d,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组间差异显著 (P<0.05) ;常规组和微创组患者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分别为 (152.85±14.27) mL和 (31.72±7.93) mL, 两组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膝关节功能不断发生退行性改变, 半月板也会由于逐渐失水而不断变薄, 弹性会明显降低, 有些由于滑膜炎性改变的影响而导致出现粘连症状, 活动度相对较差, 因此在膝关节进行日常活动的过程中半月板的弹性应变及分解缓冲应力作用会明显减弱, 极易导致撕裂或磨损现象的出现。以磨损为主原因的半月板损伤现象, 在与关节软骨损伤对应的部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内侧半月板与外侧半月板比较更容易出现退行性变, 内侧半月板常会累及到后内1/3部, 外侧半月板则常会发生在患者的体部。

中老年患者半月板损伤患者大多数均存在病史长, 且无明确外伤史等共同点, 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支持半月板损伤诊断的指征如关节交锁、关节弹响、Apley征、McMurray征等不具有典型性, 曾有学者指出McMurray征的阳性率一般在30%~63%之间, 相对较低。患者的主要症状则表现为关节反复肿胀、持续性疼痛以及关节间隙压痛等。

由于半月板损伤是导致骨性关节炎症状发病和进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因而临床对半月板损伤进行治疗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高。采用关节镜技术对半月板损伤现象进行治疗, 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的最佳方法, 该项手术治疗技术主要具有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速度快、总体治疗效果好等优点, 患者接受起来更加容易。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在关节镜的辅助下对该类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由于治疗手段越来越多, 镜下分型与治疗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紧密。在对半月板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可以使对半月板组织结构的破坏减少是治疗的主要目的, 使半月板正常组织尽可能多的得以保留显得十分重要, 也是该项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2]。

摘要:目的 对应用关节镜技术对患有半月板损伤的中来年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88例患有半月板损伤的中来年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 平均每组44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对常规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关节镜技术对微创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微创组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结论 应用关节镜技术对患有半月板损伤的中来年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关节镜,半月板损伤,治疗

参考文献

[1]董天祥, 王秀莲, 沈素华, 等.膝关节镜视下半月板手术 (附128例, 134次手术) [J].中华骨科杂志, 2009, 12 (15) :147-148.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性格特征 第4篇

“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一界定把人的精神、情感、心理活动作为健康的重要标志,因这些活动和变化的本身就是人体各项生理活动、功能状态是否正常的综合性的反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日趋明显,这已成为21世纪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全世界大于60岁的老人已达6亿,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亿多人,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80岁以上的人口达900余万。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根据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开展老年护理工作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老年期生理特点

衰老过程是人们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它给老年人带来许多不适、烦恼和困境 1.形态的老化 衰老引起形态的变化必然导致老人不满意自己的形象,挫伤老年人自尊心,并由此提示老年人已是来日无多。离休或退休,必然带来社会角色的改变。进入老年后,人的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这必将引起心身一系列变化。

2.感觉器官功能下降 老眼昏花、听力下降、味觉迟钝,这些都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带来诸多不便。例如,由于听力下降,容易误听,误解他人谈话的意义,出现敏感、猜疑、甚或有心因性偏执观念。3.神经运动机能缓慢 老年人的行动以及各项操作技能变得缓慢、准确、不协调,甚至笨拙,操作性动作缓慢、迟钝。这些都会减少老年人外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的积极性。、4.记忆减退 老年人的记忆特点是:近事容易遗忘,而远事记忆尚好。速记、强记虽然困难,但理解性记忆、逻辑性记忆常不逊色。二.老年期心理特点:

1、感知衰退: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

2.记忆衰退:

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3.思维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迟钝。

4.智力变化:受许多因素如教育水平、某些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影响,智力也不同程度下降。

5、情绪情感变化:老年人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情绪易变而不一定外露,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6、人格行为变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楚。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拘泥刻板,速度减退,趋于保守,会产生多疑、依赖、易激动的情况。

三.老年人性格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事物和对整个生活环境所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在进入老龄阶段,人的生理活动逐步趋向衰退。多数人在青少年时期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性格特点,到了老年几乎已完全消失,而代之以低沉、缓慢、沉默、冷淡的性格。人的性格,一般是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而相应地成熟、固定下来的。老年人由于经历复杂,经验更丰富,因此性格特点也就更加突出。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有四种年龄标准,即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地位年龄和人际关系年龄。

生理年龄在60岁左右就基本停止,而决定你是衰老者还是精干者,则取决于后面三种年龄标准。

从总体上讲,老年人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老化的时期,但是,心理的老化不一定和生理的老化平行发展,也就是说,其发生的迟早,依个人的心理能力而定。心理老化的标准,不仅是个能力问题,还包括人生在态度.学习的欲望.欣赏、享受满足与愉快的能力.兴趣的广泛性以及人的意志能力等等。在衰老的发展方面,个人的生活“动机”特别重要,一个人退休、卸下家务之后,如果不想求仪表、态度、生活方式的更新和追求,就可能较快衰老。

许多人心理早衰,并不是他们天赋差,而是他们未能尽量发挥生命的潜能。这个对老年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明显地反映在“老年人格”的五种类型上。

自主型

这类老人对自己的一生有清晰而客观的认识,有智慧,富有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生活充满朝气,很愿为社会公益服务,或继续从事一些有技术的劳动。理解自己与晚辈的关系,不苛求别人。心理上能自我适应,不依赖别人,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问题与困难。兴趣广泛,对未来并不感到苦恼,虽然与家庭环境不尽协调,但主观感受积极丰富,不怨天犹人。这类老人为数并不多。

安乐型

没有过多的个人追求,对家庭和环境的要求也不高,只求生活的清闲和安适,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悠然自得。但实际上,家庭环境是这种人的庇护所,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在物质上,特别是在精神上依靠别人的援助。如果家庭气氛比较协调,他们可以生活得很好。但这类老人没有强烈的个人兴趣,不欢喜工作,胸无大志,满足于现状。

操劳型

对闲暇持否定的看法,用不停的工作来抑制自己对衰老的担忧。他们不轻易放弃对家庭生计的主持,希望掌管家庭大权,为家庭的各种事务操劳奔忙,对子女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控制欲。希望用自己的献身劳作换得人间温暖。但他们辛苦付出如果得不到感情的回报,就会变得嫉妒和不满。

愤恨型

往往有不如意的生活经历,或者过去顺利,到了老年受到了承受不了的挫折,所以怨恨自己未达到人生目标。这种自我不满继而转换成对亲人、眷属的敌意和苛求。对人要求较多,好指责、埋怨别人;对人存有偏听,好追忆过去,个人又缺乏独立的个性,对未来表现得消极,抑郁。常表现得执拗、固执、自我拒绝。

自暴自弃型

它是愤恨的另一种表现。这种人常把不满、愤懑压在心底,常责备自己的无能与不幸,对一切事物都兴趣索然,消极悲观。在行为上有极端退缩,深居简出,拒绝与人交往,整天形影相吊,孤独孑然。这些人一旦有了疾病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更容易轻易了此一生,走上绝路。

在老人社会中,前三种类型,可以说是以不同的方式寻找晚年的生活适应,能在各自选择的生活中得到欢乐的满足,而后两种是不适应晚年生活的老年人格,实质上是一种软弱的老年人格,这两种人格类型的老人衰老异常迅速,更容易出现老年人的精神障碍。社会和家人,应从各方面为这两种老人提供心理帮助和公益服务。

老人们的经历不同,因而造成其性格表现也千差万别

在老年人经历的漫长岁月中,由于他们的遗传因素、所处环境、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等条件不同,因而其性格表现千差万别。心理学家将他们的表现分为以下类型:

进取型:他们正视现实,克服体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们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晚年的学习、生活,发挥自己的专长,贡献余热。他们心胸宽广,不为小事苦闷、生气,因而能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健康。

安乐型:这类老人承认或接受现实的自我,对现在或将来没有计划,无所追求、只想悠闲自得地生活。认为自己操劳了一辈子,该享点清福了,他们养花种草,钓鱼下棋。由于他们善于适应晚年生活,有利于消除孤独感、失落感,在心理上容易获得满足,生活得逍遥自在。

抑郁型:他们较难适应离开工作岗位、社会地位或角色发生了变化的晚年生活。他们常常留恋过去,对人对事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由于生活单调、空虚、无聊,心理上更增加了寂寞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容易发展为抑郁症。

易怒型:这类老人常为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特别在家里动辄火冒三丈。他们不愿承认和接受自己已衰老的现实,把自己不得志的原因归咎于他人,对一切缺乏兴趣。

自责型:他们把自己的不幸归罪于自身,常自责自罪,悲观失望;对别人漠不关心,十分孤独。他们认为衰老和死亡并不是一种威胁,而是一种解脱。有的甚至用自杀来了却一生。

偏执型:这类老人习惯于以固定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固执偏激,情感不稳,也不愿接近亲友。

拘谨型:这类老人往往谨小慎微,缺乏勇气、进取精神和上进心。这种心理状态往往降低了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容易加速生理衰老和心理衰老的进程。

混合型:有些老人的性格不稳定,有时呈现抑郁型,有时却表现出自责型,或者偏执型的症状,我们称之为混合型,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则老人性格也可以由 原来内向型的沉默寡言,变成外向型的灵活开朗,好与人来往,喜欢社交等。总之,老年人 的性格比其他年龄组更容易受疾病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另外,遗传因素不仅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关,而且对性格的发展变化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一个人身上反映出其父母的性格特征,即使到了老年,这种父母性格的影响也依然存在,清晰可辨。老年人的性格特征:

1.长者心态由于社会与家庭角色的转变,使得他们更倾向于教育者的姿态与人沟通,那样可增强他们的自尊;表现为啰嗦、爱“教训”人。2 怀旧心理老年人都有将自己的记忆和经验与他人分享的的心理,只要别人对那些故事感兴趣他们就会感到有自豪感和成就感;常见于对过去用过的物品、相册、信件等有特别的依恋情结,常在有人来是拿出来把玩介绍。“自私” 老年人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表现为行动迟缓、活动减弱、小气、爱唠叨、疑心重、固执,尤其表现在护“犊子”上,等等。悲观厌世 这种情况多由于缺乏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温暖,缺乏与家人的沟通交流,疾病的折磨、生活的困难等因素。“自闭”随着年龄增高,精神活动、功能自然趋于减退和欠灵活机敏,由于器官功能的减退,感觉能力特别是视、听、味、触等的感觉灵敏度以及意志行为逐渐减退,生病住院时诸多顾虑,情绪低落、焦虑等。多表现为刻意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喜怒悲恶等情绪。

老年患者性格特征的成因除了老年人生理机能与疾病影响外,很多外界因素亦可引起,如退休后社会交往少,生活方式单调,生病住院不适应环境,或因丧偶等致孤独、寂寞、情绪的低落、焦虑,使忧郁症、癌肿的发病率会相应地有所增高,老年人生病住院后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下降,经济不富裕等。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因长期体弱多病导致情绪焦虑、忧郁 老年人常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给晚年生活带来痛苦和不便。因为体弱多病,自然会想到与“死”有关的问题,并不得不做出随时迎接死亡的准备。多数老人表示并不怕死,但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死”。一般老人都希望急病快死,最怕久病缠绵。

焦虑紧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抑郁: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认为自己对社会、对家庭没有贡献了,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而导致抑郁,也有的丧偶后,一个人独自生活,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对老人缺乏关心、照顾,老人长期生活在孤独与寂寞、单调等待之中,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而导致抑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也有的长期生活在躯体疾病的折磨之中感到生活没有希望而采取自杀行为。

2.生活方式的变化引发

由于离、退休和体弱多病,使老人与社会的交往减少。看的想的少了,必然孤陋寡闻,慢慢对外界漠不关心、反应迟钝并缺乏生活的动力。有人误以为这是“享清福”,实际上,老人的生活安排,也应遵循“生命在于运动”的原则,适当地做一点家务劳动,参加一些社会工作,从事一些爱好和消遣,是老人最好的精神营养。部分老人到了晚年才开始吸烟和饮酒,这种生活方式当然对老人的健康不利。但他们常辩解道:“我对烟酒没有瘾,抽点烟、喝点酒是老年人的一种生活享受。人老了,还不会享受,那有什么意思呢!”近年来,社会上赌博成风,沉溺于赌博的老年人颇多。这不仅对老人的心身健康不利,也常是老人犯罪的基础。

3.生活事件导致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遭遇一些不幸的生活事件,给人招来烦恼、忧愁与痛苦。而在晚年遭遇到生活事件,对老年人的精神打击尤为沉重,不仅留下心灵创伤,也可诱发一些躯体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甚至在精神创伤的折磨下,加速老人的衰老和死亡。重大的生活事件常有以下几种:

丧偶 老伴死亡,自己形影孤单,寂寞难熬,对未来丧失信心而陷于孤独、空虚、抑郁之中。有人统计,在失去配偶的人中,在一、二年内相继死去的人数,高于夫妇都存在者的死亡人数的7倍。

再婚 老年人再婚常有阻力,使老年人苦恼。阻力或来自社会舆论,或来自子女的阻挠。婚后,老年人也不一定都幸福愉快。原因在于有些老年人再婚的动机不正确,多从实用主义出发,如找个老伴侍候自己;对方物质条件好,可化为公用。或有利于解决自己子女的就业问题……。所以,老年人再婚,既要慎重,也要有个恋爱过程,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和培养爱情,有了真正的爱情,才会为老年人的再婚带来幸福。

丧子(女)晚年丧子是人生一大恸事,这不仅基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还涉及到老年人日后的瞻养及善后问题。

4.家庭不和睦 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时代差异的因素。两代人由于对社会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诸方面的看法不一致,彼此之间又缺乏了解和理解,常导致抱怨、争吵、指责、甚至发展到关系恶化、歧视和虐待老人。婆媳关系不和,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总之,老年人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已不再是来自外部,而主要是集中在家庭内部。家庭不和,为老年人的晚景投下了阴影,危害老人的心身健康

5.经济困窘 老人的退休金不够时,在通货膨胀的威胁下,就会人心惶惶,有一种对前景的不安全感。靠儿女赡养的老人,则有寄人篱下,看儿女脸色屈辱生活之感,这些都会挫伤老人感情和自尊心。

此外,有的老年人还可能遭遇到自然灾害、财产损失、车祸、外伤或亲友死亡等意外生活事件,造成极大痛苦和不幸,冲击老人的心身健康 日常老人心理护理须知

1、确立生存意义、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

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2、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

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避免“养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3、生活规律、适度脑体劳动

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4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

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5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基础,是我们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的前提。对与当今各种生活方式病的流行,预防胜过治疗,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成为预防各种老年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老年人对自身心理健康关注意识并不强,他们往往不能长久坚持,而良好的生活方式需要老人持之以恒,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不下去,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所以需要有人,或组织机构对它们进行专业的健康管理。

总之,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身体及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前提下,由于精神心理因素致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首要问题。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变化特点,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变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及时治疗慢性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使之愉快地度过晚年。一般评估入院老年人心理是否健康判断三原则: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2.心理与行为的整统性。如遇到一件令人庆幸的事感知应有愉快情绪反应并以愉快语调和行为来表达用不快语调诉说一件愉快的事或对痛苦的事件作出快乐的反应这就是异常。3.人格的稳定性。如一个平常开朗、乐观、外向的人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说明他心理行为偏离正常。我们在分析判断时要全面考虑其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相互影响综合所有信息和个体具体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常用有观察法、交谈法、和测试法。测试法一般由经过心理学培训的人员或心理咨询师专业人员进行。护理员一般在平时日常护理中运用观察法和交谈法,来进行老人心理评估,评估做法:

1.做好与认知、心理活动有关的一般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会导致老人的情绪改变,如焦虑、紧张、恐惧或痛苦。同样老年人心理不适也会有血压的升高、脉搏增快等表现。

(2)面容表情:注意观察老人因情绪改变而引起的面容和表情的变化如高校、激动、兴奋、紧张、焦虑、痛苦、愤怒等。

(3)情绪情感:注意观察老人内在的情感反应,如自卑、自责、悔恨、内疚、自信、自尊、自豪等。同时也应倾听老人对自己情感的描述。(4)姿势步态:注意观察老人老人是否有因情绪情感活动所引起的身体姿势与步态的改变,当出现手足无措、坐立不安时往往反应内心的焦虑、惊恐、紧张,当手足发抖甚至身体发颤时,要注意老人是否很气愤等。

(5)精神睡眠:注意观察老人的精神面貌与睡眠情况,有无萎靡不振、长吁短叹、消极悲观的精神状况,了解老人是否有入睡困难、早醒和多梦情况。(6)动作行为:注意观察老人的行为和动作,是否有举止不端、不修边幅、衣裳

爱整洁现象,在言语表情方面是否有懒言少语或喋喋不休、语调低沉或高昂,在动作方面是否有动作迟缓、不协调现象等。2.做好与认知、心理活动有关能力的观察

(1)一般能力观察:一般能力即是指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的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判断力、记忆力和计算能力,评估者应根据需要设计情景与问题,便于观察分析老人的一般能力。

(2)特殊能力的观察:特殊能力是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需的能力,它只包括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包括动作能力、机械能力、核对能力、美术能力、音乐能力、数学能力、体育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评估时对老人创造实践机会,通过实际表现来观察其上述相应能力,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其对娱乐、体育的兴趣爱好是否广泛,兴趣是否易变,对日常生活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如何,能否独立生活,是否能与过去一样对某些活动保持兴趣,并有专业的表现。护理员常用心理服务方法

敬老院要为老年人提供宽松而愉快的休养环境,不仅从生理上给予关心和照顾,更多的是要从心理上给予关爱和呵护,根据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文化程度、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活动,指导老年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参加一些阅读、音乐、棋类等文化活动。护理员还可用聊天谈心方式经常关爱老人,具体的沟通方法如下:

(1)注意沟通要避开老人就餐、午睡或正忙碌的时候,同时注意老人是否愿意进行交谈。

(2)态度诚恳自然、尊重老年人提供充分的时间与耐心,多倾听且鼓励老年人畅所欲言,不随便打断老年人的谈话。

(3)适当的身体姿势、适当的语言、平等的谈话方式、语言剪短、扼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非专业语言。

(4)以适宜的称谓称呼老年人,说话的速度和缓且清楚,提供老年人足够的时间理解和反应信息。

(5)当发现入住老年出现精神异常如独自流泪、唉声叹气、拒绝见任何人、面容紧绷、愁眉紧锁、坐立不安等,要引起高度重视,尽量能帮助解决引起心理危机的问题,除进行一般的劝说和疏导以外,应及时汇报院领导安排心理医生进行诊疗,发现有自杀行为者及时报告院方,根据老人情况与家属协商,严密观察老人的情况,有严重精神问题者做好转院治疗工作。

青年人胃癌的病理特点探讨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资料共计76 例, 均为该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的青年患者, 其中男性32 例, 女性44 例;年龄27~35 岁, 平均年龄 (30.6±3.2) 岁;同期收治的胃癌患者总例数为760 例, 青年人胃癌患者占10.00%。

纳入标准:患者术前均行胃镜和 ( 或) 消化道造影检查, 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 均为原发性病变, 肿瘤位置超过食管或胃交界者除外, 无其他器官恶性肿瘤证据。

1.2 方法

利用《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对这76 例青年患者进行病理分析及统计, 其中需要统计的有病人出生年份、性别、问题部位、发病症状、肿瘤转移情况、Hp感染情况、误诊记录等相关病理特征。 如果病人存在消化道问题, 应采用内镜进行检测并记录情况。 对于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病人, 可以利用尿激酶进行检查。 对于早期胃癌大体分型, 医学上通常采用日本内镜协会的方法, 而对于进展期胃癌大体分型一般利用Borrmann分型的方法。

1.3 观察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胃镜检查结果、病理组织学类型以及HP感染情况。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采用门诊复查, 电话或书信等方式进行, 随访截止日期为2014 年12 月31 日, 无失访例数, 随诊率为100.00%, 总生存时间为手术日期至死亡日期或截止观察日期。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在这76 位青年患者中, 出现呕吐症状的有20 例, 所占比例26.32%; 出现呕血的有12 例, 所占比例15.79%, 出现腹胀的有29 例, 所占比例38.16%;出现腹痛的有52 例, 所占比例68.42%;出现黑便的有26 例, 所占比例34.21%;出现食欲不振的有41 例, 所占比例53.95%;出现吞咽困难的有6 例, 所占比例7.89%;出现贫血的有29 例, 所占比例38.16%, 出现腹水的有6 例, 所占比例7.89% ; 出现消瘦的有41 例, 所占比例53.95%;出现腹部包块的有3 例, 所占比例3.95%;1 年内确诊的有50 例, 所占比例65.79%, 其中出现病情半年内就医的有13 例, 所占比例26.00% (并未进行胃镜检测, 误诊为胃炎) ;1 年以上确定病情的有26 例, 所占比例34.21%。

2.2 胃镜检查

其中有44 例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测, 所占比例57.89% 。 其中被认定为胃癌的有29 例, 所占比例65.91%;疑似病例有12 例, 所占比例27.27%;还有3 例被认定为胃溃疡, 所占比例6.82%。 另外, 问题部位方面:胃角病变的有6 例, 所占比例13.64%;胃窦部病变的有18 例, 所占比例40.91%;胃体病变的有12 例, 所占比例27.27%; 胃底贲门病变的有3 例, 所占比例6.82%;全胃病变有5 例, 所占比例11.36%。 由此可见, 病变主要发生在胃窦部, 然后是胃体。 问题状况:属于Ⅲ型胃癌早期的有3 例, 观察发现一圆形且直径约1 cm的溃疡, 周围参差不齐。 另外还有41 例处于进展期患者, 其中6 例属于Borrmann I型, 观察发现3 例出现溃疡, 3 例有糜烂现象;另有9 例属于BorrmannⅡ型, 均出现直径≥2 cm的溃疡, 形状各异, 参差不齐, 有些还有出血现象;还有20 例属于Borrmann Ⅲ型, 也出现了溃疡现象, 且粘膜有充血迹象甚至糜烂, 而且溃疡影响了胃壁的伸缩性。 溃疡的直径大小≤1 cm的有两例, 其周围也出现了糜烂现象。 其次还有9 例属于Borrmann Ⅳ型, 出现了大片的病变, 还有糜烂现象, 部分粘膜还有渗血迹象, 形状也发生变异, 胃壁伸缩性差, 蠕动能力弱甚至无法蠕动, 扩张能力低。

2.3 病理组织学类型

对于黏液腺癌、管状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分化, 我们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要求。 在这76 位青年患者中, 有7 例属于中等至高等分化腺癌, 所占比例9.21%;35 例属于低等分化腺癌, 所占比例46.05%;12例属于中分化腺癌, 所占比例15.79%;12 例属于黏液腺癌, 所占比例15.79%。 通过比较分析44 例处于胃癌进展期的患者, 了解到癌细胞会扩散到内部平滑肌内, 甚至是浆膜层, 另外还可以看到扩散时的淋巴管和血管。

2.4 HP感染情况

尿素酶检测发现有67 例感染了Hp, 所占比例为88.15%, 9 例未出现感染迹象, 所占比例为11.84%。

3 讨论

在我国, 胃癌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癌症之一, 其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另外, 马银龙、许亚丽等研究数据显示[2], 相比于其他地区, 扬中地区的发病率更高, 说明地区也是影响胃癌发病的一方面, 而且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会感染上。 但相对来说, 该病主要还是发生在20 岁以上的人群, 且随年龄递增[3]。 然而, 最近这几年青年患者却越来越多。 例如该院这几年所接纳胃癌患者中未满35 岁的占总患者数的10.00%, 这与文献报道一致。 对于具体的胃癌发病原因, 医学上并未作出明确的解释。 但临床经验表明, 胃癌发病原因与Hp感染、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有密切联系。 另外, 醉酒、抽烟、吃垃圾食品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作息都有可能诱发胃癌发生。

胡祥等[3]在报道中提出, 青年人胃癌的发病部位集中于胃窦部以及胃体部, 发病原因与未及时就诊和接受治疗有关。 该文研究的青年患者出现问题的部位主要是胃窦部, 然后是胃体部。 青年患者的病情容易恶化, 且主要分为粘液细胞癌和低分化细胞癌两种类型, 此次研究就有12 例患者属于低分化腺癌, 所占比例为46.15%, 另外还有7 例位患者属于粘液细胞癌, 所占比例为21.92%。 通过分析本文统计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现, 没有及时就医和确诊是导致青年患者增多的根本原因, 与胡祥等[3]的研究报道一致。

数据表明, 青年人发病率的提高与就医不及时和误诊密不可分。 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需重视这几点。 第一, 避免在提取检测材料时的失误, 一定要采取活的癌细胞而不是已坏死的或胃粘膜细胞。 第二, 科学正确地制作切片, 对于不合格的需重新制作, 不可随意了事。 第三, 认真观察, 准确判断病情。 第四, 切勿混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 把癌细胞当成正常细胞。 因此, 在观察切片时应谨慎小心, 将误诊的概率降到最低。 另外, 数据显示, 青年女性的胃癌发病率比男性的更高;对于此现象, 大部分研究者都赞同雌激素是导致胃低分化腺癌的诱导因素之一[4,5]。 导致女性青年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在于就是雌激素的产生。 而且胃癌发病快, 青年患者防范意识差, 感染后也不易发现, 且容易被错误诊断为胃炎[6]。 所以, 需要加强青年人对胃癌的正确理解, 提高他们对疾病的预防意识, 增加对疾病知识的了解, 一旦有任何异常现象, 及时就医, 并积极配合检查及治疗, 并定期复检[7]。

由上可知, 通过对这76 例青年患者的病理分析及总结, 人们对青年胃癌的认识将更加全面, 从而给青年胃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对于近年来青年胃癌患者越来越多这一现象, 需要医疗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改善这一现象, 同时也要求青年人加强自身的警觉性, 一旦发现异常的特别是上腹部出现问题, 及时就医并配合检查。 对于家族内出现多人患胃癌的, 特别是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 需要及时进行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查[8]。 总之, 对于一切疑似病例, 一定要谨慎小心, 避免出现错误诊断或疏漏

摘要:目的 探讨青年人胃癌的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的76例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内镜下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青年人胃癌早期无特殊症状, 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主。44例经内镜检查的患者内镜下形态:BorrmannⅠ型6例 (7.89%) , Ⅱ型9例 (11.84%) , Ⅲ型20例 (26.32%) , Ⅳ型9例 (11.84%) 。早期胃癌7例 (9.21%) , 进展期69例 (90.79%) 。组织学类型:高分化腺癌7例 (9.21%) , 中分化腺癌12例 (15.79%) , 低分化腺癌35例 (46.05%) , 未分化癌10例 (13.16%) , 黏液腺癌12例 (15.79%) 。结论 预防胃癌需要从增强青年人防范意识入手, 配合及时检查、及时就医, 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的降低发病率。

关键词:青年人胃癌,病例特点,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钱才良, 沈世红, 程中安, 等.胃粘膜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四川肿瘤防治, 2013, 16 (2) :80

[2]马银龙, 许亚丽.青年人胃癌13例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13, 26 (7) :29-30.

[3]胡祥, 曹亮, 于艺.淋巴结转移对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2) :133-136.

[4]刘仁哲.青年人胃癌消化内镜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10) :1845-1846.

[5]田林, 任建林, 王岚, 等.青年人胃癌52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6 (13) :89-90.

[6]章平禄, 余震, 邵初晓.青年人胃癌和老年人胃癌的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比较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12, 9 (11) :143-144.

[7]龚西, 马俞.胃粘膜活检中粘液细胞癌的诊断[M].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3, 13 (3) :271.

老年人常见青光眼的特点 第6篇

1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理机制

青光眼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视神经病变, 临床上表现为特征性的视神经萎缩是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的直接表现。病理学证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变性最终死亡的方式是凋亡。

造成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主要因素是眼压的病理性升高, 同时也存在一些患者的易感因素如远视眼、近视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传统上有2种理论:机械压力学说和血管缺血学说。前者强调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障碍导致眼压升高, 升高的眼压作用于筛板直接压迫视神经纤维。后者则强调在易感眼自身存在血液循环功能障碍以及眼压对视神经血供的影响作用。目前认为是机械压迫和血供障碍共同参与了青光眼视神经损害, 伴随着眼压的升高, 视网膜视神经血管的自我调节机制障碍, 可能促成了视神经的损害。近年来又提出了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自身免疫病理机制新学说。

针对青光眼的上述可能病因机制, 目前临床上的有效措施就是采用各种方法, 阻止和预防视神经的损害, 保护视功能。降低眼压是唯一经严格证实的青光眼有效治疗方法。至于其他因素, 相信随着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 临床多中心的科学验证, 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将应运而生。

2 老年人常见青光眼的特点

2.1 原发性青光眼 (primary glaucoma)

我国主要的青光眼类型是原发性青光眼, 约占86.7%, 发生在成年以后人群。一般系双侧性, 但二眼的发病可有先后, 严重程度也常不相同。依据前房角解剖结构的差异和发病机制不同, 临床上将原发性青光眼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2类, 虽然最终都表现为典型的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 但其易感人群、临床表现过程及早期治疗原则有所不同。

2.1.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

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 尤其是在我国;黄种人最多见;女性多见, 男女之比约为1∶3;多发生在>40岁, 50~70岁者最多。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比例约为3∶1, 是我国最常见的青光眼类型[2]。其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是:①眼球解剖结构的异常。主要是前房较浅 (尤其周边前房) , 晶状体相对较大较厚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明显) , 房角入口狭窄。晶状体的前表面与虹膜紧贴的面积增大, 使得房水从后房经由瞳孔流向前房的阻力增加, 造成后房压力升高, 将相对组织薄弱的周边虹膜向前推移, 关闭堵塞房角。②促发机制的存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往往有内在的或外在的促发因素, 包括眼局部性的、全身性的;生理性的或病理性的。临床上最多见的是情绪波动, 亦见于过度疲劳、近距离用眼过度、暗室环境、全身疾病等等。可能机制是这些刺激直接或间接引起眼部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 促使青光眼发病。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 有急性和慢性2种临床表现型。

2.1.1.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临床上多见于虹膜膨隆型的明显窄房角眼, 由于瞳孔阻滞造成突然且大范围的房角关闭, 因此一般有眼压升高的明显表现。根据其临床发展规律, 可分为4个阶段:临床前期、发作期 (包括小发作和典型的大发作) 、间歇缓解期和慢性进展期。

典型的急性大发作表现是:眼压急剧上升, 出现明显的眼痛、头痛, 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视力高度减退, 可仅存光感。眼部检查可见球结膜水肿, 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 角膜水肿呈雾状混浊, 瞳孔扩大, 多呈竖椭圆形或偏向一侧, 对光反应消失, 前房很浅, 以及眼部刺激征等, 眼压升高多>50 mmHg。体征上可有作为急性大发作的标志而遗留下来的三联征:角膜后可有虹膜色素沉着 (色素性KP) , 虹膜色素脱落和 (或) 扇形萎缩, 以及晶状体前囊下灰白色斑点状、粥斑样的混浊 (称为青光眼斑) 。不典型发作仅仅为患者感到有些轻微的眼胀和头痛, 白天视物呈蒙雾状, 夜晚看灯光则有虹视。时间短暂, 经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但往往会多次反复地发作, 而每次发作都可产生部分房角损伤和永久性粘连, 这样就转入慢性进展期, 眼压就会逐渐持续升高, 视神经乳头就逐步发生凹陷性萎缩, 视野也开始受损并缩小, 最后完全失明 (称绝对期) 。

2.1.1.2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

这类青光眼的眼压升高, 同样也是由于周边虹膜与小梁网发生粘连所致, 但其眼压水平是随着房角粘连范围的缓慢扩展而逐步上升的。所以往往不易引起患者的警觉, 多在作常规眼科检查时或于病程晚期患者感觉到有视野缺损时才被发现, 因此更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多见于50岁左右的男性, 临床表现类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但通过前房和房角检查能够明确诊断。它的特点是病理性房角粘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患者可以逐渐适应高眼压的病理状况, 因此患眼可以表现得非常“安静”而无自觉症状。导致周边虹膜逐步与小梁网发生粘连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房角狭窄是最基本的条件。

这里要提醒注意的是:急性发作患者常因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而忽视了眼部的表现和检查, 临床上有将青光眼误诊为偏头痛、急性胃肠炎、脑血管意外等内科疾病, 甚至给予解痉药如654-2、阿托品等治疗反而加剧病情。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除了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外, 常缺乏自觉症状, 如果检查不细致, 可被漏诊或误诊为眼科的老年性白内障等而贻误有效的治疗。

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一旦确立, 就应根据其所处的不同阶段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主要是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作为术前的眼压控制和术后的补充。

2.1.2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

这一类青光眼有以下特征:①两眼中至少一只眼的眼压持续≥21 mmHg;②房角开放且具有正常外观, 没有与眼压升高相关的病因性眼部或全身其他异常;③存在典型的青光眼性视神经乳头和视野损害。大多数资料表明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为1.5%~2%。在我国的原发性青光眼中, 开角型明显少于闭角型, 但近年来临床上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 可能与代谢性疾病、近视眼等的发病率增加, 以及卫生保健和诊断水平的提高有关。年龄多分布在20~60岁, 随年龄增大, 发病率增高。具有家族倾向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心血管疾病和血液流变学异常、近视眼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等患者是其高危人群[2,3]。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虽然前房角外观正常并且开放, 但其引流房水的功能受到了损害。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开角型青光眼具有多基因或多因素的基因致病倾向性, 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临床表现也有2种形式。

2.1.2.1 高眼压性开角型青光眼:

早期几乎没有症状, 只有在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时, 患者才有视力模糊、眼胀和头痛等感觉。眼压波动较大或眼压水平较高时, 易于出现眼胀、鼻根部酸痛。到了晚期双眼视野都缩小时, 则行动不便和出现夜盲等现象。部分患者的病史回顾存在进行性近视加深为早期主要表现, 常有视疲劳。早期病例视神经乳头特征性的形态改变有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 局限性的盘沿变窄以及视乳头杯凹的切迹, 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才能识别。病程的继续进展, 视乳头的杯凹逐步扩展, 最终导致杯/盘比的明显增加。到了晚期, 视神经乳头呈盂状凹陷, 整个乳头色泽淡白, 视网膜中央血管在越过视乳头边缘处呈屈膝或爬坡状。

在诊断这类青光眼时要注意与高眼压症及生理性大视杯鉴别。前者是眼压超过正常水平, 但并不出现视神经和视野的损害, 长期随访提示少部分 (5%~10%) 高眼压症最终可能发展为开角型青光眼。另一个临床上易于与青光眼混淆的是生理性大杯凹。人群中视乳头的生理性大杯凹比率为5%~10%, 约50%可以有家族性倾向。通常两眼对称, 盘沿宽窄符合“ISN’T”规律, 没有视盘出血、杯凹切迹和神经纤维层缺损改变, 其眼压和视野均正常, 随访也无进行性改变。

治疗的手段为降低眼压达到靶眼压、改善视网膜视神经血循环以及直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 主要方法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 可以联合采用。对已有明显视神经和视野损害的病例多主张积极的手术治疗, 并给予相应的神经保护治疗。

2.1.2.2 正常眼压性开角型青光眼:

具有与其他类型青光眼类似的视乳头凹陷扩大和视野缺损但缺乏眼压升高的证据, 国外报道约占开角型青光眼的20%~50%, 尤以亚洲, 特别是日本、韩国最多。流行病学调查以40~60岁年龄组最多, 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3]。

早期往往由于无症状和中心视力尚好而延误, 患者就诊主诉常常为视力减退和视野模糊、缺损, 这时眼底视神经乳头已有明显损害改变。虽然这类患者的眼压在正常范围内, 但存在日夜波动, 平均眼压偏于正常范围的高限一侧 (18~20 mmHg) , 说明这类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阈值较低, 不能承受相对“正常”的眼压。一般认为峰值眼压不应>21 mmHg, 需进行24 h眼压监测, 尤其是夜间眼压的监测。另一方面, 有研究认为可能与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自身调节异常所致缺血缺氧、视神经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自身免疫损伤等有关。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易患危险因素有:近视眼, 血压异常 (低血压或高血压) , 血流动力学危象 (如失血、休克) , 血液流变学改变 (如高血黏度等) , 自身免疫疾病,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周围血管痉挛 (如雷诺症, 偏头痛) 等。

治疗主要是降低眼压和改善循环, 保护视神经。通常认为以降低原先眼压水平的1/3幅度为好。目前重视改善眼局部血供, 同时应用视神经保护剂的治疗, 但这方面的特效药物尚待临床评价。

2.2 继发性青光眼 (secondary glaucoma)

是以眼压升高为特征的眼部综合征群, 其病理生理是某些眼部或全身疾病干扰了正常的房水循环。

2.2.1 晶状体相关性的继发性青光眼:

主要是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和晶状体残留皮质性青光眼。

2.2.1.1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为老年人过熟或成熟的白内障中高分子量的可溶性晶状体蛋白大量逸出, 阻塞了小梁网房水外流通道所致的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 但前房房水明显闪辉 (可溶性晶状体蛋白为主) , 较大透明细胞 (巨噬细胞) 及小颗粒物在房水内循环, 房水中有呈彩虹样或明显折射的胆固醇结晶颗粒是其特征。晶状体完全混浊, 皮质液化, 核漂浮, 囊膜上有软性白色斑点。

治疗处理需针对病因摘除白内障。一般在白内障手术后青光眼可得到缓解和控制而不需施行抗青光眼手术。

2.2.1.2 晶状体残留皮质性青光眼:

大多数见于白内障手术后, 残留的晶状体皮质、囊膜碎片、手术中使用的黏弹剂等阻塞房水外流通道所致, 但也可是手术后的炎症反应造成虹膜周边前粘连或瞳孔后粘连等, 常在术后数天至数周发病。临床表现为房水中有白色晶状体皮质和 (或) 透明、半透明的囊膜碎片循环, 房水闪辉严重, 细胞游动 (巨噬细胞和白细胞) 明显, 严重的可伴前房积脓。炎症反应明显时可有周边虹膜前粘连或瞳孔后粘连。治疗处理是药物降眼压和抗炎。如果存在多量的晶状体残留物质, 则应及时手术灌注冲洗出。

2.2.2 血管疾病相关性青光眼:

是一组最终以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为特征表现的青光眼, 统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主要与引起眼部缺氧 (尤其眼后节缺氧为主) 的血管性疾病相关, 原发疾病主要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老年人较常见。临床见到是虹膜表面和房角有明显的新生血管膜覆盖。这种异常的纤维血管膜收缩, 形成周边虹膜前粘连 (房角粘闭) , 以及瞳孔领的色素外翻, 瞳孔固定扩大。眼压升高可>60 mmHg, 伴眼痛、畏光、角膜水肿, 中度到重度充血, 视力常为数指~手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很顽固, 降眼压药治疗难以见效, 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手术可获得较好效果, 亦可采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或冷凝术, 以及睫状体破坏性手术如冷凝、热凝、光凝等手术, 但往往是作为最后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家良, 睢瑞芳, 贾丽君.北京市顺义县50岁及以上人群中青光眼患病率和正常眼眼压的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 2002, 38 (6) :335-339.

[2]葛坚.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48-261.

老年人心肺复苏的特点及临床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心跳骤停患者 (心跳骤停>15 min, 未经复苏抢救) 。已出现不可逆的死亡体征如尸斑、尸僵或断头及各种终末期的病例不计在内。将335例心跳骤停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 (年龄60~86岁) 和非老年组 (年龄18~59岁) , 统计2组CPR开始时间 (从心脏停搏至CPR开始时间) 、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用量、除颤次数。

1.2 方法

1.2.1 CPR方法:

持续胸外心脏按压, 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电除颤,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 有适应证者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等复苏方法。高级生命复苏采用头部低温、脱水、高压氧等脑复苏方法, 积极治疗原发病, 防治并发症。

1.2.2 自主循环恢复 (ROSC) 成功标准:

恢复窦性心律或心跳骤停前心律;血压≥90/60 mmHg;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至心跳骤停前水平。

1.2.3 脑复苏成功标准:

经CPR处理及后继的综合治疗后, 患者意识恢复, 有确定的指令运动, 生命体征稳定, 未遗留严重的脑部功能障碍。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2组之间比较用t检验。均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心跳骤停病因分析

老年组最常见心跳骤停的病因为心血管疾病, 非老年组常见病因则为外伤, 但心源性疾病也是非老年患者心跳骤停的常见原因。老年组中则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多见。非老年组以药物过敏、中毒多见。见表1。

注:与非老年组比较, *P<0.05

2.2 ROSC和复苏成功率的比较

老年组ROSC成功率和脑复苏成功率与非老年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2.3 复苏指标的比较

2组在开始CPR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然而在肾上腺素用量上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老年组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大于非老年组。见表3。

注:与非老年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如何提高CPR成功率, 是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很长的时间内面临的一个难题。尤其因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病理方面的特点, 复苏成功率很低。

3.1 老年人肾上腺素的用量

肾上腺素是复苏时最常用的血管活性药, 由于其增加周围血管阻力, 提高主动脉舒张压, 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压, 增加心脑血液供应, 是改善血流动力学最有效的药物之一[1]。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在循证医学基础上指出成人CPR时不建议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 而对于老年人肾上腺素用量未作特殊说明, 查阅近年来关于老年人CPR文献报道, 对于其剂量有3种意见:大剂量、常规剂量、常规剂量的1/3~1/2[2,3,4]。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和药物代谢的特殊性, 机体在缺氧后对药物的反应敏感性差, 临床工作中肾上腺素有大剂量使用趋势, 本研究显示老年组中肾上腺素用量明显超过非老年组亦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大剂量肾上腺素存在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5], 恶化血流动力学, 增加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 偶尔还可在复苏后导致严重的复苏后中毒性高肾上腺素状态, 引起心律失常, 增加死亡率, 对脑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 影响神经系统的预后。 至于常规剂量的1/3~1/2则难以达到复苏效果。故在临床工作中, 对老年CA患者应避免大剂量肾上腺素, 宜采用常规剂量[3]。

3.2 年龄并非影响CPR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之间ROSC成功率、脑复苏存活率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 而且随着年龄增加, 复苏成功率未进一步下降, 说明年龄并不是影响CPR的主要因素, 病人的基础疾病起着关键作用[6]。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心源性心跳骤停的复苏成功率并不比非老年人低[7]。

3.3 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 完善医疗体系建设

心跳骤停后, CPR开始时间对存活率起决定性作用。心跳骤停持续时间>4 min, 可因脑干严重缺血性损害而死亡, 所以在患者心跳骤停4 min内进行复苏成功性最大[8]。而据本研究资料, 不论老年组、非老年组CPR开始时间均>4 min, 这亦是CPR存活率低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社会老龄化进展, 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 加强全民急救知识培训, 完善医疗体系建设, 为CPR成功赢得宝贵急救时间。

参考文献

[1]李春盛.现代复苏时的药物应用[J].急诊医学, 2000, 9 (1) :57-60.

[2]张洪亮, 贾阿娜, 孙巍.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院前抢救心跳骤停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 2002, 26 (9) :680.

[3]王一镗.老年猝死的复苏用药[J].实用老年医学, 2000, 14 (4) :181-182.

[4]王祖蕾.老年心肺复苏成功体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5 (8) :515.

[5]Gedeborg R, Silander HC, Ronne-Engstrom E, et al.Ad-verse effects of high-dose epinephrine on cerebral blood flowduring experimen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CritCare Med, 2000, 28 (5) :1423-1430.

[6]张川, 沈洪.91例老年人心肺复苏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8) :469.

[7]林兆奋, 杨兴易, 单红卫, 等.ICU中老年病人心肺复苏的结果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1, 21 (9) :518-519.

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 2015年5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青年人痤疮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年龄15 ~ 34岁,均符合青年人痤疮的诊断标准[2], 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寻常痤疮遗传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皮损类型、分布部位及数量范围进行调查统计。其中皮损类型主要包括:粉刺、 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 分布部位主要包括:头面部、颈胸部、下颌和背部。

1.2.2分组方法和治疗方法将100例青年人痤疮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 (n=45),对照组采用口服异维A酸10mg,每日2次, 共治疗2个月。观察组采用10%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采用LED-IB光动力治疗仪进行全脸照射,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 ~ 4次,治疗结束后1周内避免阳光照射。

1.3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皮疹、脓疱、粉刺、丘疹及瘢痕等情况。(2)随访观察患者痤疮复发情况。

1.4疗效评定[3]

治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色素沉着,无新疹出现。显效:皮损减少70% 以上,偶有新疹出现。有效: 皮损减少30% 以上,仍有新疹出现。无效:皮损减少30%以下,或皮损无改变或增多。总有效率 =(治愈 + 显效 + 有效)/ 总例数 ×100%。

2结果

2.1不同性别痤疮患者在不同类型痤疮中的分布情况

100例青年人痤疮患者中,男52例,女48例; 青春期痤疮78例,其中男45例(57.7%),女33例 (42.3%);青春期后痤疮32例,其中男9例(28. 1%), 女23例(71.9%)。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男女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32例青春期后痤疮中,持续性痤疮24例,其中男9例(37.5%), 女15例(62.5%);迟发型痤疮8例,其中男1例(12.5%), 女7例(87.5%)。男、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均以持续性痤疮为主,心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迟发型痤疮方面女性高于男性 (P < 0.05)。

2.2男性不同类型痤疮的皮损部位和类型的比较

从皮损数量来看:粉刺、丘疹 / 脓疱、结节 / 囊肿、 增生性瘢痕及萎缩性瘢痕的数量在男性不同类型痤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在皮损部位方面,青春期痤疮面颊遗留萎缩性瘢痕的发生率为46.7% (21/45),高于迟发型痤疮的33.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2.3女性不同类型痤疮的皮损部位/类型的比较

女性青年人痤疮患者中,从皮损数量来看:青春期痤疮丘疹 / 脓疱的数目发生率为78.8%(26/33), 持续性痤疮为40.0%(6/15),迟发型痤疮为71.4%(5/7), 青春期痤疮丘疹 / 脓疱的数目发生率明显高于持续性痤疮 (P < 0.05),而与迟发型痤疮丘疹 / 脓疱的数目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从皮损分布部位来看:结节 / 囊肿、增生性瘢痕的数量在不同类型痤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春期痤疮患者萎缩性瘢痕发生率9.1%(3/33),持续性痤疮为6.6%(1/15), 迟发型痤疮为0.0%(0/7),青春期痤疮及持续性痤疮患者萎缩性瘢痕高于迟发型痤疮 (P < 0.05)。

2.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个月后,观察组治愈23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 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0.0%, 观察组总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2.5复发情况

随访12周,观察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5.5%,对照组复发4例,复发率为8.9%,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3讨论

青年人痤疮主要是指年龄在13 ~ 34岁之间人群所发生的以面部、上胸部及背部皮脂腺的毛囊性丘疹、脓疱、 结节、 囊肿、 黑头粉刺和瘢痕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主要涵盖了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 一般来讲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发病机制基本相同,但二者在性别构成、皮损数量和部位分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4],各自具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本研究通过对100例青年人痤疮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发现如下临床特征:1在性别构成方面,男性青春期痤疮发生率略高于女性,而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2青春期后痤疮男女性均以持续性痤疮为主,但女性迟发型痤疮发生率高于男性。3青春期痤疮主要发生在面部、上胸部及背部,皮损类型较多,主要以白头粉刺为主;青春期后痤疮皮疹类型比较单一,以丘疹、脓疱为主,粉刺较少,大多表现为皮损部位明显的炎症。4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皮损数量较青春期痤疮患者更少,但青春期痤疮萎缩性瘢痕高于迟发型痤疮。男性不同类型痤疮皮损数量及皮损分布情况基本相同。5青春期痤疮疾病单一,伴随症状少, 青春期后痤疮疾伴随症状多,如四肢发凉,体倦乏力,月经量少、痛经以及白带量多等。6青春期痤疮病程较短,治疗效果好,而青春期后痤疮病程长,治疗较为困难。

在治疗方面,青年人痤疮主要采取维A酸结和抗微生物药物内服外用等治疗,但耐药性和药物的副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本研究尝试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高达94.5%,并且复发率低。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物理疗法,可利用光能激活光敏物质原卟啉Ⅸ,产生高活性的自由基团杀灭以痤疮丙酸杆菌为主的病原菌,抑制皮脂腺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周朝霞等人[5]采用10%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0.6%,复发率较低,并且不良反应少,本研究结论与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总结,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并且复发率低,做为青年人痤疮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00例青年人痤疮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10%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和口服异维A酸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青春期痤疮男性略高于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均以持续性痤疮为主,但女性迟发型痤疮发生率高于男性。青春期痤疮患者以正常肤色的白头粉刺为主;青春期后痤疮以丘疹、脓疱为主。观察组总有效率(94.5%)明显高于对照组(80.0%)(P<0.05)。随访12周,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总结,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并且复发率低,做为青年人痤疮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中老年人的性事特点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为观察组, 另以同时期60例非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47例, 女性13例, 年龄60—80岁, 平均 (68±3.4) 岁。对照组男性45例, 女性15例, 年龄18—55岁, 平均 (41±2.6) 岁。两组患者经体格、内镜、幽门螺旋杆菌等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

1.2 研究方法:

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两组患的溃疡类型、高位因素和伴发疾病。

1.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以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溃疡类型:

观察组60例患者中, 胃溃疡患者33例, 占比5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3例, 占比21.67%;复合性溃疡14例, 占比23.33%。胃溃疡患者所占比重与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患者的比重有显著差异,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60例患者中, 胃溃疡患者24例, 占比40%;十二指肠溃疡患者22例, 占比36.67%;复合性溃疡14例, 占比23.33%。对照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所占比重分别与复合性溃疡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高危因素:

两组患者的高位因素均表现为吸烟、饮酒、服用药物、Hp感染、劳累等, 两组高位因素为饮酒、服用药物的患者所占比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比较见表1。

2.3 伴发疾病:

两组伴发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脑血管病、胆囊结石、反流性食管炎等, 两组均以高血压、胆囊结石为主, 且观察组伴发疾病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比较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老年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但相关研究却相对较少。明确老年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对诊断、治疗疾病有积极意义[3], 由于老年人消化道生理及功能持续退化, 胃黏膜萎缩变薄, 黏膜重碳酸盐分泌减少, 胃黏膜上皮更新率降低;胃蠕动功能减退, 使食物易于淤积致胃肠激素分泌相对亢进。且由于老年人大多合并心脑血管病、风湿、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 需经常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此类药物多系弱酸脂溶性药物, 造成黏膜损伤;另一方面该类药物可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抑制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与分泌, 削弱了黏膜的保护机制。本研究以分析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主要目的, 比较了老年和非老年患者的溃疡类型、高位因素和伴发疾病, 结果发现, 与非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相比, 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溃疡以胃溃疡为主, 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相对较低, 且饮酒、吸烟、服用药物、Hp感染等均为高危因素, 伴发高血压、胆囊结石等疾病的几率也更高。临床应综合考虑检查结果、患者临床特点等因素, 提高确诊效率和治疗的针对性。

摘要:目的:浅析老年人与非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的异同。方法: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为观察组, 另以同时期60例非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的溃疡类型、高位因素和伴发疾病。结果:观察组胃溃疡患者所占比重最大, 为55%, 与其他类型患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比重相当, 但与复合性溃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高位因素均表现为吸烟、饮酒、服用药物、Hp感染等, 两组高位因素为饮酒、服用药物的患者所占比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伴发疾病以高血压、胆囊结石为主, 且观察组伴发疾病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非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相比, 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溃疡以胃溃疡为主, 饮酒、吸烟、服用药物、Hp感染等为高危因素, 且多伴发高血压、胆囊结石等疾病。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老年人,非老年人,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郑泽辉.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 (上旬刊) , 2011, 24 (4) :2049.

[2]牟肖梅.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6) :194.

上一篇:修订版课标下一篇:纪念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