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2024-07-22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精选10篇)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第1篇

本组共22例, 男8例, 女14例。年龄34~65岁, 平均年龄49.5岁。行单纯结节切除9例, 甲状腺部分切除术7例, 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6例。复发时间3~12年, 其中同侧复发8例, 对侧复发9例, 双侧同时复发5例, 病理:结节性甲状腺肿9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者并出血, 囊性变12例, 1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甲亢。

2治疗方法

8例同侧复发结节性甲状腺肿行腺叶次全切除术加峡部切除术;对侧复发者行复发侧腺叶次全切除术;双侧复发者行一侧腺叶及峡部切除加对侧大部分切除术;继发甲亢者行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术。

3结果

全组无死亡, 再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 (2/22) 例;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 (1/22) 例。

4讨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引起的甲状腺代偿性增殖性疾病。病理特点:为双侧多发性病变。治疗是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在临床中并不罕见, 国外有报道发生率为2.5%~49.9%, 且随着时间延长复发率是增加的。

Kulacogl等发现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行甲状腺切除术后服用甲状腺素, 使垂体分泌的TSH明显下降, 减少了甲状腺结节增生和复发。另有学者认为, 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与甲状腺切除范围有关, 与血浆TSH水平无关。笔者认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与甲状腺轴正负反馈调节, 使TSH分泌增多, 刺激甲状腺滤泡增生有泡养外, 还与同侧或对侧甲状腺内未被切除的微小结节有关。结合本组病例, 首次发病时间, 术式及术中探查情况, 首次手术多采用单纯结节切除, 单纯腺叶部分切除, 或单个结节当“腺瘤”而行腺瘤切除, 而行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出现术后复发者则较少。几乎所有患者术后都未服用甲状腺素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首次切除范围不够, 对于多发结节, 术中探查不够仔细, 而遗留腺体深部及背部结节。或者手术方式选择不当, 致结节再次增生, 因为即使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 只要有残留结节在术后随年份仍有可能复发。

再次手术指征: (1) 复发性甲状腺肿有压迫症状。 (2) 复发性甲状腺肿并发甲亢。 (3) 结节过大影响生活。 (4) 结节质硬, 固定或存在多年结节迅速增大或伴淋巴结肿大。再手术方式:原发病在同侧, 复发结节性甲状腺肿行该侧腺叶次全切除术。同侧併累及对侧复发结节性行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术或一侧腺叶全切加对侧次全切除术。从临床治疗中证明单纯结节切除, 腺瘤切除或单侧腺叶部分切除的手术方式应摒弃, 血应当行规范的腺叶次全, 或近全切。

国外有学者主张首次手术就应当做一侧全切术加对侧次全切除术, 可减少术后复发。即使造成永久性早状腺功能减退, 也可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根据我国国情及公民对医学知识的认知度, 还无法接受结节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我们主张近全切或次全切即可, 切除范围过大增加喉返神经, 甲状旁腺的损伤机率。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下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 不但给患者造成经济负担及生活不便, 还可能使绝经后妇女造成骨质疏松, 心脏肥大, 房颤等不良后果。

甲状腺再手术并发症主要是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及甲状腺损伤。国外报道喉返神经损伤率0.4%~0.9%, 高者达13.3%, 甲状旁腺损伤在0.5%~1.0%, 为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有学者主张术中游离喉返神经。再次手术的甲状腺多不规则, 缺乏真假包膜, 腺体形成大量侧支循环, 易出血。首次手术造成的水肿、粘连、瘢痕形成牵拉喉返神经, 使解剖变异, 与再手术喉返神经损伤有关。Moley等介绍了3种甲状腺再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手术入路: (1) 侧方入路是指沿胸锁乳突肌前缘打开, 显露颈总动脉及甲状腺下极侧方的气管旁软组织。左喉返神经位应位于颈动脉后方, 而左侧喉返神经则稍靠内侧。 (2) 下前入路是指将颈前肌群向下游离至胸骨切迹处, 在此处气管旁间隙显露喉返神经。 (3) 入喉平面入路是指在喉返神经入喉处显露喉返神经。喉返神经入喉点较恒定, 通常位于甲状软骨下角前下方1cm的范围内。笔者认为再手术时, 显露喉返神经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能一刀切, 一概而论。复发者由于解剖层次不清, 粘连严重, 试图分离喉道神经易引起较多出血。而且再手术时, 甲状旁腺的血供多依靠侧支循环, 分离粘连易破坏侧支循环, 导致供血不足。因此如能完整保留甲状腺后被膜和后方组织, 则无需显露神经。术中确定气管位置, 它是主要解剖标志。可预测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位置, 对预防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有重要意义。

因此, 正确选择术式可降低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 对术后复发再手术时需更好掌握局部解剖, 必要的手术技巧, 要术中精细操作, 是可以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Kulacoglu H, Dener C, Eiraman I, et al.Thyroxine Prophylaxis af-ter bilateral subtolal thyroidectomy for multinodular goiter[J].Eadory J, 2000, 47 (3) :349.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第2篇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 手术方式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93-01

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是甲状腺疾病较常见的一种,主要由弥漫性甲状腺肿发展而来,患者多以在颈前发现肿块就诊[1]。目前,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复发率高,这一直以来临床内分泌外科需要解决的重难点之一,本文旨在对86例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以探讨不同手术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33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45.8岁;结节部位:左侧25例,右侧31例,双侧30例;体征:所有患者均可在颈部扪及无痛性肿块;局部B超或彩超检查显示,均有直径不等的多发实性结节;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甲状腺功能测定提示T4、T3等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1.2 方法:患者行单侧颈丛麻醉、气管插管全麻或采用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本组86例患者分别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A组)、一侧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B组)、一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加一侧甲状腺全切除(C组)。

1.3 观察指标:观察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随访1年内复发情况。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9年3月~2009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行手术治疗患者, 其中, 男9例, 女31例;年龄14~72岁, 中位年龄52岁。40例患者中第一次复发26例, 第二次术后复发10例, 第三次术后复发4例。本次手术距末次手术时间2~20年, 平均间隔时间为15.1年。患者末次手术行单侧腺叶部分切除18例, 单侧腺叶切除或次全切除11例, 一侧次全切加对侧大部切除者8例, 双侧腺叶次全切除3例。

1.2 方法

再次手术方式, 40例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 患者术前均行喉镜检查以了解声带情况, 根据情况行颈部CT检查以了解复发结节的位置, 结合B超、术中探查和冰冻病理学检查明确既往手术及复发情况, 并决定再手术方式。行单侧叶次全或全切除22例, 行双侧次全切除或一侧叶全切加对侧叶次全切除13例, 行一侧大部切5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优甲乐或甲状腺素片行抑制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随访1~11年, 平均随访时间为5.9年。行一侧大部切术式患者有3例复发。

2.2 患者末次手术术式与复发时间比较

本次手术距末次手术时间2~20年, 平均间隔时间为15.1年。末次手术术式不同, 患者复发时间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行单侧腺叶部分切除患者、单侧腺叶切除或次全切除患者、一侧次全切加对侧大部切除者及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患者复发时间依次延长。见表1。

单侧腺叶切除或次全切除术与单侧腺叶部分切除术相比 (t=2.354 9;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一侧次全切加对侧次全切除术与单侧腺叶部分切除术相比 (t=2.206 8;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术与单侧腺叶部分切除术相比 (t=2.342 3;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术后并发症

(1) 甲状腺功能低下: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四肢麻木, 于术后给予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及口服钙尔奇D片后症状消失。 (2) 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2例患者术后出现声带麻痹, 于术后2个月内恢复。

3 讨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发病率15岁以前没有性别差异, 随着年龄增加女性多见, 35~44岁女男比例达到高峰。随着年龄的增加女男比例和手术例数逐渐降低, 65岁以后明显降低。这种性别差异与女性的体内雌激素浓度的生理变化有关。本组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行手术治疗患者, 其中, 男9例, 女31例, 男∶女比例为1.00∶3.44。

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理特点多为双侧多发性病变, 虽然是良性疾病, 但如病灶切除不彻底, 极有可能残留增生的甲状腺组织和微小结节, 而残留的病变组织不受甲状腺素的反馈抑制, 术后复发率较高[3,4]。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目前认为有两种原因: (1) 术中结节未切除干净导致的假性复发。 (2) 缺碘和甲状腺组织破坏过多导致术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促使TSH的分泌增加, 进而刺激残余甲状腺组织增生, 而造成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真性复发。本组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患者末次手术行单侧腺叶部分切除18例 (45.0%) , 单侧腺叶切除或次全切除11例 (27.5%) , 一侧次全切加对侧次全切除者8例 (20.0%) , 双侧腺叶次全切除3例 (7.5%) 。末次术式不同, 患者复发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行单侧腺叶部分切除患者、单侧腺叶切除或次全切除患者、一侧次全切加对侧次全切除者及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患者复发时间依次延长。首次规范化手术是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 手术范围与患者复发率相关, 年龄小于40岁和多结节性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有学者主张对多结节性甲状腺肿行全甲状腺切除。也有学者主张对一侧结节者行全甲状腺切除, 彻底预防复发。对于单侧甲状腺的结节应作单侧腺叶切除, 而不应做部分切除;双侧多发结节根据结节位置分布情况选择双侧次全切或一侧腺叶全切加对侧腺叶次全切, 必要时行双侧叶全切, 可减少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与甲状腺次全切或大部切除相比, 术者只要熟悉甲状腺解剖, 术中规范操作, 注意喉返神经的显露, 甲状腺全切术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5,6]。术后服用L-T4是必要的。一方面作为可能的甲状腺功能不足的替代治疗, 另一方面可以降低TSH水平, 减少结甲复发。L-T4治疗不能使大的结甲结节消失, 但可以通过降低TSH水平而抑制结甲的生长。因此部分切除甲状腺术后立即应用要优于发现结甲复发再用L-T4治疗。

手术入路一般选择原切口瘢痕进入即可, 一般不切断带状肌, 但对于肿物较大, 甲状腺背侧难以显露者, 可部分切断带状肌, 术后再缝合肌肉断端。规范的胸骨切迹上2横指处“领式”对称横切口, 便于同时探查双侧甲状腺。游离皮瓣后, 因甲状腺与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腺肌瘢痕粘连, 甲状腺真假被膜之间疏松组织间隙消失, 解剖层次紊乱, 颈白线消失, 从中线进入较为困难, 常需切除一侧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腺肌才能充分显露术野。另外从胸骨舌骨肌外缘进行分离进入, 不需横断肌肉即可显露甲状腺外侧及上下极血管, 一般来说颈动脉鞘与甲状腺外侧间隙是首次手术干扰较少的部位, 粘连较轻, 对于再次手术的患者是一个较为安全的入路。

本组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患者术后2例患者术后出现声带麻痹, 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四肢麻木。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患者再次手术并发症明显多于首次手术患者, 由于组织粘连和喉返神经走行变异, 甲状腺疾病再次手术常导致喉返神经损伤的机会增加, 再次手术行腺叶的全切除时喉返神经的永久性损伤比首次手术时高5~10倍。为减少术后并发症在手术过程中应安全地显露甲状腺段的喉返神经, 保留残留的甲状旁腺及其血供[7]。为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术中尽量保留甲状腺后被膜及与气管紧密相连处被膜;处理甲状腺下动脉时紧贴甲状腺结扎处理其分支, 保留动脉主干以避免损伤旁腺血供。术中充分止血, 手术野清晰, 可避免在血泊中盲目钳夹止血造成的喉返神经和甲状腺旁腺的损伤[8]。

综上所述, 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患者再次手术难度大, 临床工作中应选择正确术式, 术后替代治疗, 以期降低术后复发率, 术者掌握必要的手术技巧, 精细操作,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辉, 康洪林, 姬宏斌, 等.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再手术73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 (2) :167-170.

[2]杭剑萍, 孟东, 高其忠, 等.结节型桥本病388例外科治疗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7, 23 (3) :246-248.

[3]梁辉, 康洪林, 姬宏斌, 等.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的探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8, 17 (5) :509-510.

[4]宋成林.手术治疗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体会 (附13例报告) [J].哈尔滨医药, 2005, 25 (5) :17-18.

[5]张乃政, 高喜阁, 储金雁, 等.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外科治疗[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8, 14 (5) :4-14.

[6]杨卫平, 吕克之, 邵堂雷, 等.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手术方式的选择[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7, 16 (11) :1046-1048.

[7]徐先发, 王洵, 王春燕, 等.甲状腺外科专业化的临床资料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 (6) :431-434.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第4篇

【关键词】部分囊性乳头状甲状腺癌 结节性甲状腺癌 CT 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36-01

临床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主要是指含有实性成分与囊性成分结节,在外科切除中约占27%,由于大多数囊实性结节是结节性甲状腺肿退变所造成的,恶性肿瘤并不多见,所以医生通常把囊实性结节当做良性结节进行处理。随着临床高频超声的普遍使用,对于囊实性结节了解加深,部分超声征象在恶性囊实性结节诊断中已经得到认可,但关于囊实性结节中CT诊断报道较为少见[1-2]。本文主要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PCNG)与部分囊性乳头状甲状腺癌(PCPC)CT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从2013年3月-2015年3月通过组织学证实,并且CT资料完整的PCNG 25例(26枚)、PCPC 7例(7枚)。PCPC组中,3例女,4例男,年龄为35岁-48岁,平均为(45.23±6.46)岁。PCNG组中,11例女,14例男,年龄为41岁-56岁,平均为(45.32±6.32)岁。本组均由于体检、肿块或者是颈部不适等症状检查发现。

1.2 方法

使用optima 660 64排螺旋CT机(美国GE公司生产),机架旋转时间为0.5s,螺距為0.874,准直为0.63×8.21mm,扫描参数为120kV、250mA。取患者仰卧位,口咽部-锁骨上缘为扫描范围,层距与层厚均为5mm。对比剂使用85ml碘海醇注射液(扬子江药业公司),碘浓度为300mgI/ml,使用高压注射器通过患者肘部静脉进行团注,速率为2ml/s-3ml/s,扫描在注射25s-30s以后进行。

1.3 图像分析

由专业影像医师进行阅片,判断壁结节、结节形态、结节内乳头状结构、钙化形态。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 SPSS 13.0 软件,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采用 X±s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节大小与分布

PCPC组中,2枚左侧,5枚右侧,直径为1.6cm-3.5cm,平均为(2.53±0.67)cm。PCNG组中,8枚右侧,18枚左侧,直径为1.6cm-5.0cm,平均为(2.54±1.34)cm。

2.2 PCNG与PCPC中不同CT征象分布

PCPC 7枚均呈低强化;PCNG 26枚,高强化2枚,低强化24枚。PCNG与PCPC中不同CT征象分布见表1。

表1 PCNG与PCPC中不同CT征象分布

CT征象PCNGPCPCP微钙化 <0.05有05无262乳头状结构 <0.05有85无182结节形态 <0.05规则25不规则242壁结节 <0.05单发37多发2303 讨论

临床中,PCPC较为少见,在囊性结节中占1%,PCNG有着明确的囊变机制,是由结节供血不足所导致的囊变、坏死与缺血[3-4]。PCNG、PCPC所形成的实性成分与囊实性结节相似,在诊断方面较为困难。近些年随着高频超声在临床的应用,对于囊实性结节认识加深,壁结节、微钙化、低回声与边界不规则等超声征象在PCPC诊断中得到普遍认可,但关于囊实性结节中CT诊断报道较少。本文研究发现,PCPC中5枚存在微钙化,PCNG中无微钙化病例,这说明微钙化有利于PCPC诊断。在CT检查中结节性甲状腺肿或者是实性乳头状甲状腺癌不易发现乳头状结构,但通过周围囊内液体,PCNG、PCPC均能将壁结节边缘呈乳头状生长部分较好的显示出来,组织学中以PCPC乳头状癌为主要表现,或者是表现为PCNG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本组中,PCPC5枚、PCNG8枚具有乳头状结构,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PCPC中常见乳头状结构。结节形态能反映出生物学特征,囊壁恶性肿瘤细胞在PCPC中的分布较少,但其生长却依据浸润生长方式,结节形态不规则;PCNG主要是由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囊变、坏死以及缺血等所造成的,所以,结节生长方式为膨胀,产生规则的椭圆形或者是圆形。PCNG组中,2枚结节形态规则,24枚不规则;PCPC组中,5枚规则,2枚不规则,有明显差异,这说明结节形态不规则有利于PCPC诊断。多发壁结节形成机制反映不同程度囊壁滤泡上皮增生,关于单发恶性壁结节形成机制研究涉及学科较多。PCNG组中,多发壁结节23枚,这说明多发壁结节有利于PCNG诊断。总而言之,在PCNG、PCPC诊断中,CT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多发壁结节有利于PCNG诊断,单发壁结节、结节形态不规则、乳头状结构以及结节内微钙化对于PCPC诊断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舒艳艳,包凌云,韩志江,陈文辉,雷志凯,丁金旺.超声和CT的联合应用在甲状腺滤泡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08):109-113.

[2]韩志江,陈文辉,舒艳艳,赖旭峰,项晶晶.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02):143-146.

[3]许春苗,陈学军,张建伟,吴越,黎海亮.CT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及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中的作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1,12(05):143-146.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05 年2 月-2014 年6 月收治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90 例, 均行甲状腺结节切除术, 术前均经过超声检查, 提示甲状腺一侧或双侧有单一或多个结节, 所有患者术后均经过病理检查证实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其中男15例, 女75例;年龄22~69 岁, 平均年龄 (44.6±8.7) 岁。既往在我院行手术治疗56 例 (62.22% ) , 在外院行手术治疗34 例 (37.78%) 。再次手术距首次手术时间1~23年, 平均 (12.5±3.6) 年。首次手术行单纯结节切除42 例, 腺叶部分切除20 例, 单腺叶切除或次全切除15 例, 双腺叶次全切除13例。

治疗方法: (1) 术前准备: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采血、X线胸片、心电图、彩超以及喉镜声带等检查。对于合并甲亢的患者, 采用口服赛治以及卢戈碘试液进行治疗, 并检测基础代谢率;对于结节比较多、腺体较大且伴气管受压移位的患者, 术前行颈部CT检查, 以了解结节的位置、数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血流情况以及气管变形的程度等情况。 (2) 手术方式:对原手术病灶同侧的复发结节进行再次手术的患者, 行该侧腺叶全切术或一侧腺叶次全切除术42例;予手术病灶同侧并累及对侧的复发甲状腺结节的患者, 行双侧腺叶全切术或一侧腺叶全切术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15 例;发生于原发病灶对侧的复发甲状腺结节患者, 行单腺叶全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33 例。 (3) 手术操作:切口选择在原切口位置, 用电刀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后, 分离颈阔肌下、双侧胸锁乳突肌内侧以及颈前肌群的间隙, 将颈白线切开, 暴露甲状腺, 自粘连比较轻的部位开始分离甲状腺, 在处理甲状腺下动脉时, 解剖出甲状腺下动脉, 在气管食管沟内向内侧解剖喉返神经, 解剖时应注意保护, 以免损伤喉返神经。然后,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结果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全组无死亡病例。90 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4.44% (13/90) 。其中, 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7例, 发生率7.78%, 均于术后6个月内恢复;甲状旁腺功能低下6 例, 发生率6.67%;患者术后12~24 h内出现口周和四肢指 (趾) 端麻木等临床症状, 血钙水平<2.0 mol/L, 通过静注葡萄糖酸钙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口服葡萄糖酸钙片2 周后, 血钙水平完全恢复正常, 未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术后随访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08 个月, 平均随访 (54.6±13.7) 个月, 术后2~3 年复发1 例 (均为大部切除术后) , 术后3~5 年复发3 例, >5 年复发2例;在6例复发患者中, 行大部切除术4例, 次全切除术2例。

讨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因比较复杂, 多与缺碘有关, 多发生于女性, 可在弥漫性甲状腺肿的基础上发生, 也可以从发病开始即为结节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首次手术切除范围对术后的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如果术中不彻底清除病灶, 极有可能遗留增生的甲状腺组织和微小结节, 导致术后的复发率较高[3,4]。由于二次手术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更大, 而且术中造成损伤的概率更大, 因此, 对于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更加谨慎。本研究中, 予原手术病灶同侧的复发结节进行再次手术的患者行该侧腺叶全切术或一侧腺叶次全切除术42例;予原手术病灶同侧并累及对侧的复发甲状腺结节患者行双侧腺叶全切术或一侧腺叶全切术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15例;发生于原发病灶对侧的复发甲状腺结节的患者, 行单腺叶全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33例。

与首次手术比较,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手术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 报道显示, 甲状腺再手术时, 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率分别高达12.3% 和10.6% , 而首次手术时仅0%~3%[5]。本次90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4.44% (13/90) , 其中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7例, 发生率7.78%,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6例, 发生率6.67%, 略低于上述报道[6], 这可能与我们在进行手术时注意了对喉返神经的保护, 并且手术医师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步骤, 在术中进行精细的操作, 避免了对甲状腺腺体造成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对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08 个月, 平均随访 (54.6±13.7) 个月, 术后2~3 年复发1 例 (均为大部切除术后) , 术后3~5 年复发3 例, >5 年复发2 例;6 例复发的患者中, 行大部切除术4例, 次全切除术2例。

综上所述,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手术的难度明显增加, 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因此, 手术医生要熟练掌握手术适应证、操作步骤和技巧, 术中操作仔细, 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分析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手术治疗的方法, 总结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手术治疗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并发症发生率14.44% (13/90) 。术后23年复发1例, 术后35年复发3例, >5年复发2例。结论: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手术的难度明显增加, 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熟练掌握手术适应证、操作步骤和技巧, 术中操作仔细, 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再次手术

参考文献

[1]杨星奎, 谷大磊, 康布东, 等.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39例再手术治疗的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8) :64-66.

[2]付占一.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93例手术治疗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 15 (1) :8-10.

[3]陆深泉.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治疗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 2011, 19 (8) :575-576.

[4]潘宜双, 饶燕.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30例手术治疗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11) :86-87.

[5]徐巍, 王晓光, 张科, 等.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方式分析[J].河北医药, 2014, 36 (5) :724-726.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第6篇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左甲状腺素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但术后复发率较高,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126例,对全部术后患者追踪随访,其中83例给予口服左甲状腺素片,与同期未服药的43例患者比较术后复发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6例,其中男52例,女74侧;年龄35~72岁。术前均经B超检查确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其中行单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85例,单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对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38例,一侧甲状腺全切除术3例。术中探查残余甲状腺组织无残留结节,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其中单发结节10侧,多发结节116例。

1.2 治疗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服药组83例术后给予口服左甲状腺素片(商品名:优甲乐,德国默克-里昂制药集团生产),剂量80 mg/d,每3~6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视血T3、T4、TSH谓节药物剂量,使TSH达到或接近于零,坚持服用1年。未服药组43倒术后不服药,血T3、T4正常。

2 结果

全部随访,随访时间2年,随访期间通过B超或CT检查,未服药组复发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复发率为8.3%。术后服药组未发现结节性甲状腺肿情况,复发率为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主要手段。甲状腺术后患者由于切除部分或大部分甲状腺组织,导致机体FT3、FT4水平下降,通过反馈性机制促进垂体分泌TSH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滤泡分裂增生,分泌出更多的FT3、FT4,以满足人体的需要;甲状腺滤泡增生的同时甲状腺结节亦在增生,最终导致了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复发[1]。国外报道此类手术术后的复发率约为25%~49%,国内报道术后复发率为10%~30%[2]。本组末服药组复发率为8.3%,接近国内外文献报道。复发的主要原因:(1)手术方式选择不当:手术切除甲状腺组织的多少,决定术后复发率的高低。文献报道,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复发率为50%,甲状腺部分切除术为3%~17%,而单纯肿物切除为11.9%。(2)残留腺体留有结节:复发包括真性复发(新结节生成)和假性复发(上次手术遗留的微小结节增生)[3]。临床上以后者多见,结节性甲状腺肿若残留腺体结节未切除干净,假以时日,则复发。预防复发的体会:(1)手术要彻底:由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绝太多数为多发结节,术中探查是否准确与腺质地是否柔软、续节大小、甲状腺是否暴露良好及术者经验有关。本组资料术后复发率较文献报道低,与本组资料所选手术方式有关。本组手术方式为单侧甲状腺争切除术+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单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对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单侧甲状腺全切除术;(2)用足够的外源性甲状腺制剂:左甲状腺素片对TSH分泌的抑制,使TSH接近或等于零,使甲状腺结节或可能形成结节的甲状腺组织失去牛长的动力,从而达到预防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的目的。陈生报道,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采用左旋甲状腺素片(含T3和T4)抑制治疗可预防复发[4]。本组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126例,术后83例给予口服左甲状腺素,随访2年未见复发,同期未服药的43例中,复发率为8.3%。本观察结果表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术后口服左甲状腺素片1年,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金.左甲状腺素在预防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6):80.

[2]王庆兆,魏韬哲.现代甲状腺外科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254-255.

[3]徐工学,李志霞.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相关目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9,17(7):432-433.

6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治疗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患者, 男性13例, 女性47例, 年龄29~70岁, 平均年龄46岁。其中首发结节性甲状腺肿43例, 复发结节性甲状腺肿17例;双侧甲状腺肿41例, 单侧结节性甲状腺肿19例;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者14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亢者4例, 术前均经对症治疗, 病情得到控制。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双侧颈丛阻滞麻醉, 结节性甲状腺肿单侧者行患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 双侧者行双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 合并甲亢患者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中熟练掌握颈部解剖层次, 按层次分离, 手术要细致, 轻柔, 切忌粗暴, 止血要认真;尽量减少手术创伤, 颈前肌尽量不切断, 需切断颈前肌时, 应将颈前肌切断平面和颈阔肌切断平面错开 (前者在后者之上1 cm左右) ;充分掌握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 术中正确辨认并安全地解剖喉返神经;残留的甲状腺组织要用甲状腺被膜仔细包埋;术后不要在颈中间引流, 应在颈侧方经胸锁乳突肌穿出, 一般在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要按解剖层次缝合颈部手术切口, 颈前肌和颈阔肌分别缝在不同的平面上 (颈前肌缝合平面应在颈阔肌缝合平面上1~2 cm左右) , 缝合时应注意层次之间平整, 光滑, 在缝合颈前肌时让病人做吞咽动作, 以鉴别是否误将颈前肌缝合在甲状腺上, 缝合时应防止过紧过密;术后要严密观察病人, 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及皮下血肿。

2 结果

本组60例术后近期及远期疗效观察满意, 术后2例出现发音费劲, 声音嘶哑, 喉镜检查声带正常, 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恢复正常。手术时间最短40 min, 最长130 min, 平均55 min。住院时间最短6 d, 最长32 d, 平均9.5 d。

3 讨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成功在于: (1) 避免喉返神经损伤; (2) 减少颈部粘连。甲状腺位于一个复杂的解剖区域, 该区域控制着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和特殊的感觉。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 会影响到手术效果, 应给予高度重视。

国外报道引起喉返神经损伤率为1.1 %~6 %[1];国内报道为0.3 %~0.9 %, 高者可达13.3 %[2]。喉返神经损伤主要由手术操作的直接损伤所引起, 如切断、缝扎、钳夹、过度牵拉, 少数是由于血肿或瘢痕组织的牵拉而发生, 这对于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尤应注意。本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声嘶, 查喉镜示喉返神经未见损伤, 考虑粘连所致, 对于术中是否显露喉返神经目前尚无定论。Lahey于1938年首次提出了在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 以降低喉返神经的损伤率, 因其解剖变异较多, 在直视下手术操作才是更安全的, 才能更为彻底地施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3]。Procaciante等[4]认为暴露喉返神经本身就增加了损伤喉返神经的机会, 显露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一些分离和解剖, 增加了出血的可能, 行止血过程则大大增加了损伤喉返神经的机会。随着现代头颈外科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解剖喉返神经是保护喉返神经最安全有效的方法[5]。

尽管喉返神经在甲状腺手术区域内解剖变异较多, 但仍然有其自身的形态和位置规律, 充分掌握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 术中正确辨认并安全地解剖喉返神经是避免损伤喉返神经的关键[6]。同时甲状腺手术后颈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 但如注意手术技巧, 如尽量减少手术创伤, 颈前肌尽量不切断;需切断颈前肌时, 应将颈前肌切断平面和颈阔肌切断平面错开 (前者在后者之上1 cm左右) ;残留的甲状腺组织要用甲状腺被膜仔细包埋;术后不要在颈中间引流, 应在颈侧方经胸锁乳突肌穿出, 一般在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要按解剖层次缝合颈部手术切口, 颈前肌和颈阔肌分别缝在不同的平面上 (颈前肌缝合平面应在颈阔肌缝合平面上1~2 cm左右) , 缝合时应注意层次之间平整, 光滑, 在缝合颈前肌时让病人做吞咽动作, 以鉴别是否误将颈前肌缝合在甲状腺上, 缝合时应防止过紧过密;术后要严密观察病人, 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及皮下血肿, 仍可减少粘连的发生。

总之, 我们认为:对于结节性甲状腺肿, 术前要诊断明确, 准备充分;手术中操作要轻柔, 勿伤喉返神经, 注意手术技巧, 尽量减少手术创伤;术后加强观察可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Wagner HE, Seiler C.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palsyafter thyroid gland surgery[J].Br J Sung, 1994, 81 (2) :226-228.

[2]尚小领, 岳海清.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 2000, 14 (1) :39.

[3]Marcus B, Edwards B, Yoo S, et al.Recurrent laryngealnerve monitoring in thyroid and parathyroid surgery:theUniversity of Michigan experience[J].Laryngoscope, 2003, 113 (2) :356-361.

[4]Procacciante F, Picozzi P, Pacifici M, et al.Palpatorymethod used to identify the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during thyroidectomy[J].World J Surg, 2000, 24 (5) :571-573.

[5]陈超, 翁清江, 廖艳萍.甲状腺手术后声嘶的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03, 19 (9) :826-827.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甲状腺腺瘤和甲肿患者, 男女例数分别为46例和40例;年龄范围在40岁~85岁, 平均年龄为 (65.5±3.5) 岁;本次试验选择的患者均有完整的手术、病例资料密, 且排除瘤体出血、囊变的患者。86例患者中76例患者以颈部肿块就诊, 扪及肿块:质软、质中、质韧及质硬例数分别为18、18、32、8例;86例患者肿块活动度较好的为72例, 较差的为14例;肿块有压痛的为10例, 其余无压痛。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颈部平扫和增强扫描。

1.2 方法

将腺瘤组和甲肿组患者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受检患者仰卧颈过拉伸, 扫描范围从舌骨下缘至主动脉弓上缘, 选择使用层厚为5 mm, 螺距为1;其中平扫患者为22例, 增强扫描为64例, 增强扫描患者使用非离子造影剂80 m L, 速率为3 m L/s, 行动脉期、实质期双期扫描, 部分患者病灶加延迟扫描。

1.3 统计学分析

将CT值和周边正常腺体或者对侧正常腺体平扫及增强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8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中, 可见单侧类圆形稍低密度影, 病灶边缘清晰的为40例, 不清晰为8例;包膜完整为35例, 包膜不完整为13例;增强扫描后29例患者病灶内科见异常强化结节, 强化不均匀, 其余19例患者病灶完全强化。2例患者可以清晰看见淋巴结肿大, 此例患者薄膜不完整, 强化明显, 手术前误诊甲状腺癌。

38例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中, 可见圆形或者类似圆形的低密度影, 28例边缘不清晰, 10例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后31例患者病灶轻度强化, 可见不完整薄膜。与正常腺体比较呈现为低密度影;3例患者病灶内科见异常强化结节, 病理示合并部分腺瘤变, 2例患者病灶完全强化, 但不不均匀, 在手术前误诊为腺瘤;29例患者甲状腺单侧或者双侧增大, 9例患者甲状腺大小正常。

对比甲状腺腺瘤患者和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平扫与增强CT值比较值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结节CT均值差异较大, 进一步两两比较, 腺瘤组平均CT均值与甲肿组平扫CT均值无显著差异 (P>0.05) , 腺瘤组增强CT均值与甲肿组增强CT均值差异显著 (P<0.05) ;正常腺体平均CT均值与增强CT值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次试验中所研究的两种疾病甲状腺腺瘤和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均属于可囊性病变, 临床伴随出血症状, 因此在鉴别这两种疾病有比较困难。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在对445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在手术前进行诊断, 诊断的准确率为71.95%, 其余患者经过术中手术发现患有甲状腺腺瘤。为了消除血或者囊对CT值的影响, 本次是严重患者不包括出血或者囊变的病例。正常甲状腺生理状态下含碘量较高[2], CT扫描度明显高于骨骼肌和大血管密度, 自然对比度较为良好, 给患者注射造影剂之后, 甲状腺部位因为血运丰富有强化, 注射造影剂后, 无论哪一种甲状腺病变疾病均有可能造成局部或者整个甲状腺的低密度, 此时一种CT检查显示甲状腺病变的病理基础。本次试验中甲状腺腺瘤组香闺正常甲状腺呈等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之后二者强化CT均值低于周围正常腺体或者对侧正常腺体, 与甲状腺病变的病理基本一致[3]。

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CT病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边缘结构:此类患者在进行病灶平扫时临床表现为边缘不清晰、较为模糊, 在增强扫描之后, 病灶内源仍表现为毛糙、模糊。环形钙化:CT扫描下出现环形钙化病灶可视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因此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特有的、典型的特征为唤醒钙化, 然而边缘点状、条状钙化患者大部分为沿着病灶外围的小条状或者点状钙化。双环征:部分患者病灶表现为边缘毛糙, 且呈现较薄的强化换, 其内源环绕无强化的薄层致密度影, 形状像“双环”, 此种特点表明在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也属于一种典型的表现[4]。病灶内间隔线。本次试验中13例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单条或者多条现状间隔, 以上间隔线临床表现其粗细不均匀, 在增强CT扫描后无强化或者出现轻度强化, 在出现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灶中的此类间隔线, 可将其视为典型的征象。出血坏死:小部分患者伴随病灶内出血, 扫描之后出密度临床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合密度, 亚急性出血患者病灶出现界面。壁结节征象:患者的病灶边缘或者内部呈现结节状流体, 结节大小不一, 且有轻到中度的强化。囊性变:患者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偏心性低密度区, 局部区域表现为强化。

相关研究资料指出, 若是病灶具有良性病变的特征, 且临床呈现稍高密度及等密度的时候, 应考虑腺瘤诊断;当病灶临床表现为也行低密度时则应考虑病灶为单个首先考虑腺瘤的诊断, 即使是单个结节性甲状腺肿, 内部均可发现不完整间隔[5]。本次研究中发行, 腺瘤组平均CT值为 (59.02±7.51) Hu, 加重组表现为低密度影, 平均CT值为 (47.48±6.17) Hu, 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著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本次试验中患者甲组CT值绝对要比腺瘤组的CT值小, 和研究文献资料报道相关内容一致。本次研究中38例单发性结节性患者可看见不同完整的间隔有26例 (54.17%) , 因此将其认为是结节内不完整间隔, 其对诊断单发结加重患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总而言之, 单发病灶平道或稍低密度, 便捷清洗可见完整包膜, 增强扫描后结节状强化, 但不均匀, 强化结节CT值范围在100~150Hu, 增强扫描后病灶等于或略低于正常腺体密度, 首先应考虑甲状腺腺瘤诊断。

参考文献

[1]魏欣, 刘继伟.甲状腺良性结节样病变的CT诊断[J].放射学实践, 2001, 16 (3) :199-201.

[2]张燕, 唐猛, 徐祖良, 等.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的CT诊断[J].放射学实践, 2009, 24 (8) :835-837.

[3]张建伟, 刘海泉, 杨建伟, 等.CT对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5, 21 (11) :1154-1156.

[4]吴明忠, 周建胜.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8, 19 (11) :811-814.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第9篇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理活检

【中图分类号】R4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733-02

甲状腺疾病是临床内分泌科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中多数患者为甲状腺腺瘤或者结节性甲状腺肿,并且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难点在于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标本与组织学具有很大的相似程度[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来甲状腺病理活检资料,根据WHO的病理分类标准对这两种并进行鉴别诊断,以期为临床提高这两种疾病的诊断水平有所帮助。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通过常规病理活检判断为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120例组织学切片。男24例,女96例,甲状腺腺瘤8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0例,二者比例为2:1.临床主要表现为:多为单发性肿瘤,很少是多发性结节,同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包膜内部与外部形态基本吻合,临床一般无任何自觉症状,当肿块>1cm時可能被发现,若较小则只有通过B超检查才可能发现肿块。同时甲状腺的形状多为圆形、椭圆形,其表面非常光滑,且基本上和周围组织无粘连,质地也较坚实,会随着吞咽功能进行上下缓缓移动。该病的潜伏期较长,短则几个月,多则1年之上。巨大的肿瘤体会导致相邻气管受压迫,促使患者呼吸急促,若患者的病情较严重,可能是由其体内肿瘤出血、或者血瘤变体增大而导致胀痛。按照病理学分类,甲状腺腺瘤可以分为滤泡腺瘤、乳头状囊性腺瘤两种类型。

1.2方法

本次研究所用的标本都采用浓度是10%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且HE染色。先依据目前甲状腺腺瘤组织学诊断标准原对甲状腺腺瘤切片进行仔细的复查诊断,然后依据WHO甲状腺腺瘤组织学类型分类。

2 结果

2.1组织学类型

甲状腺腺瘤是单结节,出现包膜甲状腺肿的一般是单个或多个结节,但其包膜厚薄程度不同,少数伴随有出血,钙化囊性变。甲状腺腺瘤102例,分为三种:滤泡性腺瘤89 例(87.3%),嗜酸性腺瘤9例(8.8%),不典型腺瘤4 例(3.9%)。结节性甲状腺肿18 例, 分为两种:多结节11 例(61.1%), 单结节7 例(38.8%)。

2.2复查切片前后比较

原来诊断甲状腺腺瘤8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0例,二者比例为2:1.通过复查后诊断甲状腺腺瘤10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8例,二者比例为5.7:1。并且明显能够看到一少部分真性乳头排列整齐有序的甲状腺乳头腺瘤,并且乳头只占很少部分,在乳头周围出现形状、大小不等的甲状腺肿滤泡,并且大多数滤泡宽大,假乳头很多,一些淋巴滤泡形成或者浸润。

3 讨论

虽然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二者在临床上均为良性病变。若单纯采用临床影像学检查手段不容易鉴别,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时必须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进行确诊。若没有依据组织学标准进行诊断,其在很大程度上会发生误诊 [2]。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原来诊断甲状腺腺瘤8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0例,二者比例为2:1.通过复查后诊断甲状腺腺瘤10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8例,二者比例为5.7:1。这和蔡丽玉[3]研究结果相符。

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二者都属于良性病变,但手术后复发率、癌变率不同,前者很少复发,后者经常复发。根据董爱莲[4]研究发现肿瘤性的甲状腺肿很容易发生癌变。1)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间关系模糊,且大小不一,一部分可能形成乳头,同时伴随小部分的淋巴细胞浸润。但是甲状腺腺瘤作为以后总真性腺瘤,在一般情况下,其增生成分很单一,不会出现积压性甲状腺滤泡,并且腺瘤纤维包膜不会受到破坏,保存较完整,为相异性明显的大小滤泡相间分布情况,且缺乏淋巴细胞浸润。2)甲状腺腺瘤发生坏死、钙化或者出血的情况要比单结节性甲状腺肿少,主要是因为出现囊性变时变性组织会随之发生液化,只存在少数残留变性滤泡,这就引起诊断时不能很好地比较分析包膜内部与外部结构。继而引起隙瘤过程中诊断工作随着囊性的改变而改变。在具体临床诊断过程中,主治医生只要拥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同时深入研究分析发生病变的样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就可以对二者进行较准确的区别判断。3)单结节性甲状腺肿,其滤泡多且有很多伴随着淋巴细胞浸润,其特点是包膜里外组织结构相同,滤泡及其上皮形态非常相似[5]。4)在大多数情况下,呈现出乳头状结构的结节性甲状腺肿会伴随着出现乳头状增生的情况,且有很多乳头属于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宽大型,含有滤泡,细胞核在基底部位,没有异型性,并且复上皮是柱状滤泡上皮,在结节内部还出现右甲状腺肿的多种成分背景,其腺瘤的乳头多是假乳头,由腺上皮增生生成,伴随着囊性病变或出血现象,细胞的形状大小未发生核分裂象,排列非常正确且一致,少许滤泡含有类胶质,而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乳头很细,且分枝多,多数属于二级以上,常常伴随有间质硬化,瘤细胞呈现异型性,并且有核内包涵体、毛玻璃样核、核沟、及重叠核等。

总之,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这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均属于良性病变,但手术后二者的复发率、癌变率有所不同,其中甲状腺肿的癌变率达到(1.19~1.66)%,并且临床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误诊率较高,应该重视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理鉴别诊断,以更准确地指导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 张玮,肖红丽.365例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5(09):168~169.

[2] 扈利和.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腺瘤的超声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分析[J].临床医学,2010,1(08):38~39

[3] 蔡丽玉.甲状腺结节的病理诊断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3(03):68~69.

[4] 董爱莲.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73例回顾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9,4(08):103~104.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被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1例, 女39例, 其年龄在26~7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6.5±2.5) 岁;患者的病程在1个月~11年之间不等, 平均病程为 (3.5±2.1) 年;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部分患者 (41例) 有呼吸困难的问题。按照患者手术治疗方法不同, 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接受了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而对照组接受的是甲状腺结节切除术。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疾病特点以及甲状腺肿大的分度等一般资料的比较, 经过统计学分析后, 证实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患者进行全麻后, 需要在术中进行结节的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患者取仰卧位, 将患者肩下垫枕, 在患者为胸骨切迹上的2~2.5cm处, 沿颈部的皮纹做4.5cm左右的切口 (低位弧形, 注意两侧的刀口都不要超过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5,6]。依次以皮肤和颈阔肌、深筋膜的顺序切开, 将颈阔肌和深筋膜之间的组织和颈前的肌群进行分离, 在不伤及机体组织的条件下充分的显露甲状腺。把甲状腺被膜纵形切开后, 根据结节的大小、位置等, 决定手术的方法[7]。

观察组的手术方法:本次研究中, 有30例患者接受了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在了解甲状腺病理基础上, 先把甲状腺的峡部切断, 然后再把左侧上极的血管和韧带加以分离后再把甲状腺上极提起, 在甲状腺后部、气管食管沟等都显露后能够看到甲状旁腺的上极。对希氏三角区再分离后找到并充分显露甲状腺的下极动脉和喉返神经。再把动脉、甲状腺结扎后, 把切下的腺体后部四周的绝大部分腺体和残余结节进行切除和剔除, 最后实施缝合。

对照组的手术方法:对照中的30例患者, 只是对甲状腺囊肿的结节进行剔除, 其对甲状腺上、下极血管, 韧带以及甲状旁腺等的分离和暴露的方法与观察组基本一致。

1.3 观察指标

主要需要观察的指标包括平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8,9,10,11,12]

术后的疗效评定标准分为显著、好转、无效三个等级, 显著 (治愈) :行彩超检查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 T3、T4、TMAb、TGAb、TSH等恢复到了正常范围的范围之内, 见出现囊肿的复发;好转: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得到显著的缓解, TSH、T3、T4等恢复正常而TMAb、TGAb恢复的程度不是十分的明显, 无复发;无效:症状、体征和几项指标交治疗前无明显的变化、出现了复发。本次研究中, 治疗有效率=显著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 计数数据资料均以的形式表示, 对于样本均数采用的是t检验, 而组间的数据的比较用到的是χ2检验, P<0.05代表其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的比较

有关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的对比情况, 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采用次全手术治疗的观察组的患者其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要略高一些, 而术后的引流量比对照组也要稍微的少一点。但, 两组在几个方面之间的差异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有效率方面的比较

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 1年后对其进行随访后, 其临床治疗的显著率, 有效率方面饿比较, 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 观察组治疗的治愈率为53.34%, 显著高于对照的43.33%,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6.67%也要高于对照组的86.66%, 二者之间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属于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病症, 而且在近些年来, 该病的发病率呈现了逐渐上升的趋势[14,15,16,17]。其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它一般是因为地方性甲状腺肿或者是弥漫性的甲状腺肿所发展起来的, 而结节可以进一步的造成甲状腺组织的坏死以及囊性变, 甚至还会继发甲亢或是恶性病变。目前在临床领域, 对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 一般手术治疗可以准确的切除病变部位, 而且治疗有效率或者是复发率都比较低[18]。目前临床上为了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复发率, 对甲状腺肿的手术切除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有的甚至还会实施甲状腺全切除, 但是相应的患者术中的、术后的痛苦程度也会随之增多。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 建议进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采用这样的手术方法不但可以很好的保留甲状腺的部分腺体, 另外还可以减少对甲状腺旁腺的损伤、结节的剔除也比较彻底。该手术方式并发症比全切术要少的, 而其复发率也不搞, 重要的是在次全切除术的术后患者不需要长期的服用甲状腺素[19]。

而在本次研究中, 采用甲状腺次全手术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的治愈率为53.34%, 显著高于对照的43.33%, 治疗的有效率为96.67%也要高于对照组的86.66%, 二者之间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了与单纯的甲状腺结节剔除术相比, 次全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更为可靠、其复发率的控制有一定的保证。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方面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说明了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有是比较好的。在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在其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呼吸困难等方面的症状, 也证实了甲状腺次全切术和甲状腺结节的剔除术其并发症出现的概率较小。

上一篇:专题片策划论文下一篇:校本语文课程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