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形容词对比

2024-08-23

中日形容词对比(精选8篇)

中日形容词对比 第1篇

八龟 (2007:65) 认为, 日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在时间的限定中是具有连续性的。即如图1所示, 由“具有时间限制性 (个别、具体的现象) ”转变为“不具有时间限制性 (一般的、恒常性的本质) ”的变化。

如图1所示, 日语中, 由具有时间限制性的动词转向形容词, 由形容词转向不具有时间限制性的名词。由此可见, 在时间表现上, 动词处在时间轴的最左端, 相对容易受到时间的限制, 与此相对, 名词处在时间轴的最右端, 相对较难受到时间的限制。而形容词处在时间轴的中间, 同时具有像动词那样容易受到时间的限制 (如表现状态的状态形容词) , 同时又具有像名词那样不受时间限制 (如表示性质的性质形容词) 的特征。

与日语相同, 汉语也同样可以在时间轴上描述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位置。现代汉语中,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 (现代汉语词典2012:312) , 位于时间轴的最左端, 相对容易受到时间的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现代汉语词典2012:906) , 位于时间轴的最右端, 相对难以受到时间的限制。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 (现代汉语词典2012:1458) , 根据其特征分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变化形容词, 位于时间轴中间, 同时兼具了动词的相对容易受到时间限制和名词的相对难以受到时间限制的特征。

二、时间的恒久性与临时性

汉语形容词在时间轴上位于动词和名词之间, 同时兼具了动词的相对容易受到时间限制和名词的相对难以受到时间限制的特征。其中, 进一步分析形容词, 发现表示人或事物“特性, 关系, 存在, 性质”的性质形容词因其特征不容易受到时间限制, 在时间轴上靠近名词一端;与此相对, 表示人或事物“状态”的状态形容词和表示人或事物“动向, 变化”的变化形容词容易受到时间的限制, 在时间轴上靠近动词一侧。由此, 将靠近动词 (包括动词) 一侧的时间特性称为“恒久性”, 靠近名词 (包括名词) 一侧的时间特性称为“临时性”。而关于形容词的这种时间特性, 张国宪 (2006:263) 认为“静态形容词擅长于表述恒定事件, 动态形容词则可以表述变化事件… (略) …恒久性和临时性是一种基本对立, … (略) …变化只不过是性状的一种异化过程。”静态形容词即为性质形容词, 动态形容词即为状态形容词和变化形容词。笔者认为, 虽然恒久性和临时性是对立关系, 但是在时间轴上存在着“临时性→恒久性”转变的连续, 即由动词向名词方向的转变。而在中间起到连接动词和名词时间特征的, 即是形容词。

(一) 动词的时间性表现。与日语动词相同, 现代汉语动词除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动词外, 大部分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等等。而从时间性表现分析汉语时, 除了“过去、现在、将来”的时态 (tense) 之外, 亦不能忽视时体 (aspect) 。综合时体特征, 村木 (1991:276) 和金水等 (2000:3) 都认为, 现代日语动词一般用“動詞+テイル”的形式表示其动作的相对临时性, 较容易受到时间等条件的限制;用“動詞+ル”的形式和其他诸如“いつも”、“つねに”等时间性副词一起表示其动作相对的恒久性, 不容易受到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比如:

1.彼はいま朝ごはんを食べている。 (他现在正在吃早饭。)

2.彼はいつも八時に朝ごはんを食べる。 (他总是八点吃早饭。)

例 (1) 为动词“テイル”形式, 结合时间名词“いま”表示动作动词的现在进行中“正在吃早饭”, 其时间性表现为动作的“临时性”。与此相对, 例 (2) 为动词的“ル”形式, 结合时间名词“いつも”表示动作动词习惯经常性发生“总是吃早饭”, 其时间性表现为动作的“恒久性”。但是在现代日语中, 同样也有如下表现形式:

3.彼はいつも八時に朝ごはんを食べている。 (他总是八点吃早饭。)

例 (3) 虽然和例 (2) 同样表示“他总是八点吃早饭”, 但是其动词形式为“テイル”形式, 虽然例 (1) 中说明动词“テイル”形式为动作动词现在进行, 其时间性表现为动作的“临时性”, 但是在日语中, “テイル”形式也可以和“ル”形式一样, 时间性表现为动作的“恒久性”。此时的“テイル”并不是绝对的“恒久性”或者“临时性”, 可以称为“相对恒久性”或者“相对临时性”。

和日语相同, 汉语动词也存在“相对恒久性”和“相对临时性”的时间性表现。如:

4.他现在正在吃早饭。 (彼はいま朝ごはんを食べている。)

5.他总是在八点吃早饭。 (彼はいつも八時に朝ごはんを食べる/食べている。)

6.他最近几天总是在八点吃早饭。 (彼はこの数日いつも八時に朝ごはんを食べている。)

与日语不同的是, 因为汉语无词尾变化, 不能表现时体及时间性, 只能通过时间名词“现在”或者时间副词“正在”、“总是”的辅助来完成时间性表现。

(二) 形容词的时间性表现。上文考察了中日动词的时间性表现,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考察形容词的时间性表现。

7.北极星总是那样亮, 亮得让人心痛。 (北極星はいつも輝かしい、胸を打つほど輝かしい。)

8.她倏地红了脸。 (彼女はすぐ赤くなった。)

9.段莉娜在这两个月之内消瘦了许多。 (このニケ月の間に、段莉娜はかなりやつれた。)

如上例所示, 汉语形容词同动词一样, 能够表现出时间性的“恒久性”和“临时性”。例 (7) 中, 性质形容词“亮”表示北极星的性质属性, 在时间轴上靠近名词一侧, 不容易受到时间条件的限制, 表示性质属性的“恒久性”。但是所有事物并不存在绝对的恒久性, 在时间轴上只是相对的恒久, 此时性质形容词的时间性表现也可以称为“相对恒久性”。与此相对, 例 (8) 和例 (9) 中的“红”和“消瘦”, 因由时间副词“倏地”和时间名词“两个月”的辅助, 较容易受到时间条件的限制, 其时间性表现为“相对临时性”。但是, 刘绮纹 (2005) 指出, 形容词因后续动态助词“了”, 此时的形容词发生“动词化”转变, 将其定义为动词。而张国宪 (2006) 认为, 在语法和语义上, 虽然此时的形容词与动词用法相同, 但是仍保留形容词性的特征, 其词性并没有发生变化。此时的“红”和“消瘦”可以归入“变化形容词”领域。

(三) 恒久性和临时性。根据高立伟 (2010) 对汉语动词和形容词的时间性表现, 结合前节内容, 本稿对汉语动词和形容词的“绝对恒久性”、“相对恒久性”、“绝对临时性”“相对临时性”定义如下:

1.动词的恒久性和临时性。有以下几种:

絶対的恒常性:存在者がその存在中において動作を変えないこと (超時的として考えられる) 。

(绝对恒久性:存在者在其存在过程中不改变其动作〈可以理解为超越了时间范畴〉。)

絶対的一時性:存在者が一時的に動作を持つこと (超時的として考えられる) 。

(绝对临时性:存在者临时保持其动作不变〈可以理解为超越了时间范畴〉。)

相対的恒常性:ある条件内における存在者がその条件内において動作を変えないこと。

(相对恒久性:存在者在其条件范围内不改变其动作。)

相対的一時性:存在者がある時間の長さだけある動作を持つこと (その時間が経過するとその動作が変わる) 。

(相对临时性:存在者在某个时间范围内保持其动作〈时间改变其动作也将改变〉。)

2.形容词的恒久性和临时性。有以下几种:

絶対的恒常性:存在者がその存在中において属性を変えないこと (超時的として考えられる) 。

(绝对恒久性:存在者在其存在过程中不改变其属性〈可以理解为超越了时间范畴〉) 。

絶対的一時性:存在者が一時的に属性を持つこと (超時的として考えられる) 。

(绝对临时性:存在者临时保持其属性〈可以理解为超越了时间范畴〉) 。

相対的恒常性:ある条件内における存在者がその条件内において属性を変えないこと。

(相对恒久性:存在者在某个条件范畴内不改变其属性) 。

相対的一時性:存在者がある時間の長さだけある属性を持つこと (その時間が経過するとその性質が失われる) 。

(相对临时性:存在者在某个时间范围内保持其属性〈时间改变其性质也将消失〉) 。

由此可见, 并没有绝对的恒久性也没有绝对的临时性, 一般动作动词和形容词都有其相对恒久性和相对临时性, 日语如此, 汉语也如此。其中, 汉语形容词中的变化形容词虽然显现出和动词相同的表现, 但是仍保留其词性特点, 并没有变化为动词。

三、结语

本文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中心, 以时间性表现为切入点, 对比中日两种语言的特征。在时间轴上, 与日语相同, 汉语动词位于时间轴的最左端, 相对容易受到时间的限制。名词位于时间轴的最右端, 相对难以受到时间的限制。形容词位于时间轴中间, 同时兼具了动词的相对容易受到时间限制和名词的相对难以受到时间限制的特征。同时, 参照先行资料, 在时间性表现上, 分别给出了动词和形容词的“绝对恒久性”、“相对恒久性”、“绝对恒久性”、“相对恒久性”的定义。同时, 汉语形容词中的变化形容词在时间性表现上显示出与动词相似的特征, 但同时又保留其词性特征不变, 在时间性表现上与动词如何区分, 将作为今后的课题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形容词的性质范畴和状态范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4].金水敏, 他.时间否定と取り立て[M].东京:岩波书店, 2000

[5].木村新次郎.日本语动词の诸相[M].东京:ひつじ书房, 1991

[6].八亀裕美, 他.日本语形容词の文法[M].东京:ひつじ书房, 2007

[7].高立偉.中国语形容词の时间表现に関する一試論[J].杏林大学大学院论文集, 2010

[8].刘绮纹.中国语のアスペクトとモダリティ[M].大阪:大阪大学出版会, 2005

[9].刘月华.现代中国语文法总览[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1996

中日网络环境的对比 第2篇

班级:2013级软件工程(移动终端一班)

中日网络环境的对比和差距

我是洛阳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学完《解读日本》后我觉得中国和日本在很多方面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就拿我们现在可以说已经离不开的东西——网络说起吧。

要说上个月的最热门的新闻的话,那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加快建设高速宽带网络促进提速降费措施,助力创业创新和民生改善。同时李克强总理指出,降低网费和流量费,这不是政府的决定,而是“不降不行”的市场选择。

三大运营商随后也是积极响应,5月17日(国际电信日)将提速降费的方案公布出来。那么他们具体都干了些什么,我们来看一看:

北京联通负责人表示,从2015年5月17日起全面启动“全网大提速”。宽带用户网络速率全部免费提升一倍,原10M宽带用户将提速到20M,20M用户升级为50M,50M用户升为100M。原2G、3G(第二代、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用户网络全部提升到4G,并保持原资费不变。

中国移动今日宣布推出十二大提速降费举措:①10元1GB夜间、假日流量套餐,0.01元/MB;②7月全面推广4G卡,50元含2GB全国流量,降幅达50%;③推出48个国家和地区流量包天资费,平均降幅超70%;④推出流量共享、流量不清零、流量交易等服务。

中国电信今日宣布推出提速降费10大举措:

1、宽带免费提速,每Mbps价格降幅近4成;

2、手机流量大降价,每GB价格低至25元;

3、流量不清零可转赠;

4、国际漫游流量资费大幅降低;

5、推出流量大赠送、定向流量优惠等多种措施。

这些措施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呢?

首先我们看看中国联通,看起来中国联通是最有诚意的一家运营商。但是呢,最为饱受国人诟病的流量价格,通知里却只字未提。而中国移动,10元1GB夜间、假日流量套餐,这里要说明一点,所谓的夜间时段是指晚上23:00至次日早上6:00,普通人谁会在这个时候上网?至于中国电信,宽带免费提速其实是附带了诸多条件限制的,比如说两个用户都是10M的宽带,如果你是普通用户的话可能是免费升级至20M,而你如果是VIP用户的话,那么可能会是50M甚至100M。而日本呢?先说流量吧,日本是完全没有2G网络的(2010年日本三大运营商全部关闭2G信号基站)。现在4G普及的相当快。我们以4G网络套餐为例,日本的4G套餐是捆绑无限套餐,价格大概是5460日元(折合人民币270元),但是无限套餐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7G流量以下的网速是以4G的标准运行,而超过7G以后网速会被限制在128KB/s(就是1M宽带)。

而宽带呢,这里举一个小例子。曾经有在日中国留学生以中国著名的下载软件之一迅雷为例,做过一个比较实验。选择一部高清电影的中国链接,与国内小伙伴在同一时间开始下载,同样宣称“10M”的宽带,中国某电信服务商的下载速度500K-720K/秒,日本某电信服务商为1300K-1800K/秒。早中晚连续三个时间段测试,结果都差不多。

看费用,中国10M宽带一般为1310元/年,平均每个月为110元左右。日本平均为每月2850日元,约合人民币145元左右。

综上所述,从绝对值上看,日本的费用好像要稍高一点。可是从上网费用占收入的比例来看,日本网民就幸福得多了。因为那点上网费对他们的收入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

为什么中日两国网络差距这么大?

其实,日本互联网宽带市场的发展历史并不长,2000年左右才开始成形,但目前在普及率、速度及应用程度方面已经处于全球领先位置。这是因为日本政府在宽带互联网刚兴起时,就制定了刚性的发展政策——日本到2005年成为世界最先进IT国家的“e-Japan”计划,及2010年日本成为一个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上网的“u-Japan”计划。

当时,在日本政府补贴下,民众购买电脑时只要同时办理上网业务,直接返金4万日元(约2300元人民币)以上。很多日本人笑称:“只要上网,接近白送电脑。”

2007年,日本宽带上网用户首次过半,达到50.9%;2008年光纤上网用户首次高于ADSL用户。而现在日本10M以上带宽的上网用户,已经达到网民总数的6成以上。

日本最新推出的移动互联网Wimax2+,不仅携带式小盒可以在全国随时随地使用,下载速度更是达到惊人的220M,每个月费用仅为3691日元(约合180元人民币),将很多国家甩出了几条街。

在日本,大大小小的商业中心、车站、机场、酒店、餐厅、快餐店和咖啡厅等均设有无线上网的接入热点,而且这些服务基本都是免费的。日本一些公众服务机构,如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购物中心和学校等也提供免费的网络服务。

为了完善网络环境,进一步吸引外国游客,日本政府2015年4月还决定,2020年东京奥运会前,在全国各地再设置约3万个免费高速Wi-Fi接入点。中央政府通过补贴等方式,向设置Wi-Fi接入点的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提供支持,从而推动经济。

相比之下中国呢,先说宽带,宽带缩水现象非常严重。上个月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过标称网速50M的长城宽带,实际上只有4M。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广告说的50M宽带是指整栋楼共享宽带,一到晚上用网高峰的时候整栋楼都在使用宽带,速度怎么会快呢?

再说手机流量吧,与日本的无限流量套餐价格相对比,中国移动4G上网套餐388元档包括6GB国内流量和1400分钟通话时长。价格看起来差不多,但是日本和中国的国民收入差距却是没法相比的。不过4G网速方面,中国4G网速是要优于日本的,日本的4G峰值网速仅75M。

中日网络之间的差距,确实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很多人说因为三大运营商垄断导致网络市场缺乏竞争。我看这只是中日网络差距原因的其中之一。中日政府对网络发展的投入差距有多大你知道吗?中日民众对网络的认知差距有多大?

中日寺庙园林对比 第3篇

关键词:寺庙园林,宗教,环境,意境

寺庙园林主要是指宗教场所用地的附属园林, 包括其内部庭院与外围的园林化的环境。泛指以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功能为主的建筑群体及园林, 本文从发展轨迹、布局形式、环境氛围等方面比较中日寺庙园林。

1 发展轨迹

在中国, 古代封建统治者将宗教作为一种统治工具而大力提倡, 将宗教以寺庙的的现实景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提供给世人直观的信仰寄托。宗教建筑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过程中也催生出了寺庙园林的出现, 但形式总体来说较为单一。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 在表达上更多的是与儒家结合, 实现儒、道、佛三教合一, 在手法上则更多的表现为建筑群体组合的延伸和附属。

日本在早期只有本土宗教神道教, 园林形式也较为简单。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日本, 佛教终于与固有宗教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神佛调和, 佛主神从的宗教思想, 并成为日本的主流思想文化, 根据佛教在日本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和各流派主张的不同, 对应发展出了多样的园林形式。这些宗教园林大都风格明显, 讲究禅思枯意, 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的形象和气氛, 在手法上有非常独特的枯山水庭院。

2 布局形式

中国在以佛教和道教为代表的宗教园林中, 其造园手法主要是遵循 《周礼》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等级、秩序的观念. 中国的寺庙园林也是一种空间艺术, 既要看到园林空间是一种环境, 即园林景观和自然风光具有衬托宗教空间的作用,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些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象是宗教建筑的延伸及象征。中国寺庙园林中, 宗教活动的部分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并占据着中心位置。其宗教活动区域多采用墙体围合的形式, 如用四合院或围廊式来分割与寺庙园林中的园林部分。以此来烘托出宗教活动区域的中心地位。

南北朝时期, 在佛教传入日本后, 来自中国的禅宗思想对日本的影响很大, 形成了日本宗教园林中最有特色的一种无挂轴山水画的园林- 枯山水园林, 枯山水园林从本质上讲仍然是山水园, 同样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模拟, 只不过这种模拟受到禅宗的影响而变得十分抽象与纯粹。

3 环境氛围

中国寺庙园林多隐于山林环境之中, 以中国的两大宗教为代表的道教和佛教的道场也多数位于此类清幽之地, 道家与佛家, 分别以宣扬世人超脱的感性情愫和引导世人内心遁入空门的情怀, 这种情怀将人们引入清幽之地, 尽管前者反映的是身体出世, 实则是一种内心入世的理性, 而后者则体现的是身心皆出世的虔诚。因此, 站在二者道场的渲染氛围的角度来说, 自然的山林环境是最理想的选择。中国寺庙园林充分利用山体、水景的自然走势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神秘、幽静的园林意境。充分利用自然水体, 与实体建筑虚实对比, 营造虚幻美妙的神仙境界, 并充分与周围景观融合, 协调一致。

日本枯山水园林是一种中国没有而日本独创的寺庙园林形式, 或许是日本民族文化与禅宗文化那种追求空寂的情调达成了某种契合, 使其在建筑艺术上有了独特的创造, 即所谓的 “枯山水” 园林, 枯山水园林造园者多为修佛的禅僧, 其表现形式像是一种大型盆景, 具有极强的写意性, 注重静观, 意寓以小观大。枯山水以砂、石为基调象征山水, 强调景观的洗练, 背景基本无花草树木, 以减少多余景观入目扰乱淡泊的心智, 有时也会在象征岛的石头周围衬以少量花草, 或在庭院周围布置几株小树, 使景观稍显丰富。而中国一直都是喜爱真山真水的自然观, 即使在较小很小的造园空间内也要力求最大限度的引入自然。

4 总结

中国的寺庙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一部分, 借助自然山水, 在建筑布局和植物配置上, 让自然的灵逸之气充溢内心, 抚平不宁, 使其高拔, 超脱尘俗, 以实现 “静顾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的大我, 使其与唯我独尊的皇家园林, 文人墨客创造的私家园林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和更深层次的佛境。而日本的寺庙园林则更注重“写意”, 着重营造一种空间意境来引发修禅之人心中的境想。体现了空幽寂静的 “禅”之意境。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心境与园景——禅与园林关系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2]刘婉华.文心与禅心——中日古典园林审美意境之比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4:19-23.

[3]徐望朋.日本传统园林中的宗教影响[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 2011:5.

[4]钟惠城.禅宗园林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 2007.

[5]金彦宏.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的比较[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2:192+191.

[6]李娟.浅析中日古典园林景观的差异[J].美与时代 (上) , 2011, 12:65-67.

[7]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概述[J].中国园林, 2002, 01:61-64.

[8]张洲朋.日本园林文化[J].中国冶金教育, 2007, 05:81-84.

中日网络词汇谐音变异对比探析 第4篇

一、阿拉伯数字谐音

这种谐音通常是由0到9这10个数字组合而成, 其特点是简单、容易记忆且输入比较简便, 同时具有一定的幽默诙谐感。在汉语中的这种谐音如:886 (拜拜喽) 、84 (不是) 、5201314 (我爱你一生一世) 、7456 (气死我啦) 、7878 (吃吧吃吧, 这种属于吴方言中的说法) 、555 (拟音的哭声, 呜呜呜) 等。在日语当中的阿拉伯数字谐音如4649 (请多关照) , 谐音日语的よろしく, 4在日语中发音为よん或者し, 6在日语中发音为ろく, 9在日语发音为く, 合起来就是よろしく。还有39 (谢谢你) , 3在日语中发音为さん, 9发音为きゅう, 这两个音合在一起正好是thank you在日语中的音译发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这类词里面还有一定的略缩变异成份。与汉语的阿拉伯数字稍有不同, 日语当中是把10这个双位的数字也加到里面的。并且谐音方式也不完全是日语阿拉伯数字发音的谐音。如14106 (Iしtenる) 爱你, 这种谐音里面就有对英语的发音的谐音, 10在英文中是ten, ten在日语中的拼读是てん, 在这句话里只取了て这个音, 把1看作I, 发音仍为英语的ai, 日语中相应发音假名为あい (爱) ;4在日语中发音为し;而6在这里又从日语中的ろく谐音成了る, 由此合在一起就成了愛してる (爱你) 。这种组合相对比较复杂, 里面牵涉到了多种变异现象。

二、英文谐音

这类谐音通常是以英文中的26个字母的英文发音为发音基础而进行谐音变异的。在中国网民的网络使用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直接从英文词汇直接音译过来、并且以很幽默诙谐的汉语词汇来表达的词语。比如很早就流行的“酷”, 是从英文的kool的音译过来的, 三克油 (thank you) 、黑客 (Hacker) 、还有最近比较流行的粉丝 (Fans) , 都是从英文中直接音译过来的。这类词语在汉语中还有一种表现, 那就是外来语。比如沙发、坦克之类经常使用的已经收录在汉字词典中的词汇。俨然成为了新词, 并被广大网民所接受。日语中这类词汇也比较多, 比如“英雄”, 是由日本的手机服务品牌AU直接音译而来的;AU是日本的手机服务商的一个品牌服务项目, 在日文中的发音和日文中英雄的发音一致, 所以在网络使用时就被网民直接写成“英雄”了。还有一种半谐音变异现象, 如“冷タ―” (不管什么东西都要冷冻过才吃的人) , 前半部是日语“冷たい”的汉字, 取其义, 后半部谐音英文中的ter的发音, 并且取其义, 英文中有动词转化为名词的方式是动词后+er, 这个词中就用了谐音取义的方式变异成了日语的新型单词。这种变异方式在汉语中也有, 在中国网络中流行着这样的一种用法, 如“睡觉ing” (正在睡觉) 、奔跑ing (正在奔跑) 、但在汉语中不属于谐音变异的范畴, 应属于语法变异的范畴。

三、汉字谐音

日语中也是用汉字, 这点学过日语的人都很清楚。汉字谐音一般情况下多为同音异型字之间的异化表现, 这类谐音变异同时也包含方言的谐音变异, 且在汉语中相对比较多。如稀饭 (稀罕、喜欢等义) 、灰鸡 (飞机、属于方言谐音) 、斑竹 (版主) 等等, 在日语中如“魂行ける人”, 是由“コンサート行ける人”中コンサート的略缩之后为 (コン) , 然后谐音为汉字“魂”。北岛康介是日本著名的游泳健将, 被称为“水魔”, 日语发音为スイマー, 而“睡魔”在日语中发音与“水魔”相同, 因此在网络中北岛康介就被谐音戏称为“睡魔”。这是将“水魔”谐音变异为“睡魔”而又进一步转用与该词有直接联系的北岛康介的名字来表达自我意愿的语言变异使用现象。另外还有空気嫁 (空気読め) 、害務省 (外務省) 、不治、腐痔 (富士テレビ的简称) 、虚塵 (巨人—日本棒球俱乐部的名称) 、悪化 (アッカネットワ―クス网络通讯提供商) 等等。这类谐音变异有着诙谐、幽默度相对比较高的特点。另外, 在中国, 由于有些词汇在网络使用中被禁用, 所以很多网民就采用谐音的方式来达到其表达意愿的目的。比如游兴、油行 (游行) , 还有一些粗口, 在中国的网络中都是被禁用的, 所以网民们就使用了其他的语言甚至图画形式来表达出来, 以达到其表达意愿的目的, 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类表达方式就牵涉到了其他的词汇变异模式, 在本文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四、方言谐音变异

在任何一个民族、地区中, 都存在着地域差异, 这种地域差异造成了方言的形成。有些方言仅仅有发音, 没有具体的汉字, 所以在网络中使用时, 有些网民就用现有的其发音与方言差不多的汉字来表示, 这个可以看做是谐音变异的使用。在汉语中, 比如四川把小孩子叫做“小米杂”, 原本只是四川方言的一个发音, 现在用其谐音汉字将其表达出来, 但只看其汉字我们还很难明白其意思。江苏镇江地区对小孩子的称呼是“xiazi”, 没有具体的汉字表达。但在网络上网民将其汉字写成各种各样的汉字来表达, 如“匣子”, 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意义而成为了小孩子的代名词。在日语中此类的谐音变异词汇本人尚未发现。

五、连读谐音变异

连读谐音变异是语言词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略音而造成的语言变异现象。比如, “这样子”, 在连读状态下就谐音变成了“酱紫”。“只要”变成“叫”;“不要变异成“表”。日语当中也有发音上的连读现象, 比如てしまう变成ちゃう, 不过这不能算是谐音变异, 而是日语由于连读造成的一种语法变异。

谐音变异现象, 由于中日文之间的语言习惯和发音方面的不同, 在汉字谐音变异的词汇中就产生了一些差异。但在其方式和目的而言,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以其怪异、新奇性来吸引其他网民的注意

二、有目的性的变异, 为了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愿故意扭曲变形一些词汇的正常书写方式, 且变形后的词汇特征能够让人直接看出书写者的意图。

三、键盘输入的习惯性, 在目前的输入法里, 不管是日语还是汉语的, 在输入文字时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差异, 输入者就随着这种差异直接键入而产生了这种键盘输入的习惯性谐音变异。

另外, 以上提到的由于国家政府的政策法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在网络中不能直接输入自己想要表达的语言词汇, 因而使用谐音的方式来达到其目的这一点, 在日本是相对少见的。

谐音变异的最大特点就是同音异形, 这个也是新型网络语言产生过程中的一大方式。它产生的效果就是让人感到新奇、简洁、寓意丰富, 使语言不再单调。语言文字的变化不仅限于谐音的变化, 还有很多层面的变异现象, 如上提到的略缩变异、语域变异、语法变异等, 各种变异现象都各有其特点。总之, 不管是任何方式的变异, 都是语言词汇的进一步演化, 也都是语言词汇的进一步丰富。

作为语言文字的教育者、研究者, 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去更深一步的了解、研究我们人类文明传承的媒介——语言文字, 使我们能够更灵活运用语言这门独特的工具。

摘要:对于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来说, 网络已经遍布全球, 网络成了联系全球的重要工具, 而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在今天, 网络几乎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个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下, 文字作为人类主要的交流手段也在网络中悄悄地变化着, 网络词汇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在这些网络词汇中, 由原来的计算机语言词汇和书面语言词汇逐渐变为通过对正常语言词汇的变异改造再加工而形成的新的在网络当中流行的词汇。本文将对网络词汇中出现的谐音变异词汇作出详细的分析, 并将汉语和日语中出现的谐音变异词汇做一对比, 探讨中日网络语言词汇的演化规律。

关键词:网络词汇,谐音变异,变异类型,同音异形

参考文献

[1]郭凤岚.语言变异:本质、因素与结果[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 5.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62..

[3]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手的惯用语之中日对比 第5篇

关键词:手的惯用语,情感色彩,中日对比

汉日语中都有大量的人体词汇惯用语, 这可以说是两种语言的一大特色, 或是一种有趣的民族现象。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同属汉字文化圈, 而且日本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大陆文化特别是中国汉字文化的巨大影响, 并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日本文化中, 既有与中国文化相似之处, 也有其独具特色之处。

笔者对中日两语言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手的惯用语进行分类比较, 对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异同进行论述, 旨在加深对两国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1. 手的惯用语的定义

在对中日“手”的惯用语进行对比之前, 先确认两语言中“手”的定义, 再分析其惯用语的含义。根据《广辞苑 (第五版) 》[5], 日语“手”大概有以下意思: (1) 肩から指先に至る間の総称。手首。手の指。 (2) 人体の手のように働くもの。 (3) 持つこと。 (4) 腕前。 (5) 手段。 (6) 手数。 (7) 代金。而《现代汉语大辞典》[6]则将汉语“手”解释为: (1) 人体上肢腕以下持物的部分。 (2) 特指某些代替手工作的机械。 (3) 表示手的动作;拿着。 (4) 手艺;本领。 (5) 手段;方法。 (6) 指从事某种行业、活动或作出某种行动的人。

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 (2) — (5) 是汉日语中都存在的意思, 汉语的 (6) 包含在日语的 (2) 之中。 (1) 中的“手”的意思, 日语强调具体的身体部位, 而汉语则强调“手”的基本功能——“拿东西”。日语中的 (6) (7) 是日语特有的意思。

关于惯用语有许多定义, 总体而言, 共有三个特征: (1) 由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 (2) 整体表达一个意思; (3) 是一种固定的惯用表现。所谓“手的惯用语”, 指的是与“手”相关的惯用语, 包含“手”和“惯用语”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及特征。

2. 手的惯用语的分类

本文中作为分类对象的手的惯用语, 日语主要来源于《広辞苑》, 共126句;汉语来源于 (1) 《汉语惯用语词典》29句, (2) 《新惯用语词典》48句, (3) 《汉语惯用语辞典》106句。中国的三本辞典中, 重复的内容不计在内, 共134句。另外, 一个惯用语有的含有几种意思, 详细分析所有意思并进行分类, 超出笔者的能力范围。因此, 笔者对手的惯用语的分类分析, 只限定在以上各辞典中, 排列在第一位的意思。

3. 中日手的惯用语对照比较

通过上述列表可知:日语手的惯用语中, “褒义”的47句, “贬义”的52句, “中性”的27句。汉语手的惯用语中, “褒义”的51句, “贬义”的56句, “中性”的27句。

王勤[1]说过, “至今所见到的惯用语中, 贬义感情和否定态度的东西很多”。从以上数字也可以知道, 确实是贬义的手的惯用语比较多。但是, 仅根据该分类表, 笔者不能作出结论。因为笔者所调查的手的惯用语数量有限, 所以, 笔者只能说是确认了惯用语有这样一种倾向。

从以上的分类表还可以看出:在中日两国手的惯用语中, 既有意义相同、相近的, 也有意义完全相异的。以下笔者将对两语言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常用的手的惯用语进行分析比较。

3.1 汉日两语言中都存在的意思基本相同的手的惯用语。

汉日两语言中, 在表达帮助他人的意义时均使用“手”。日语中, 表达受到恩惠和给予恩惠所使用的动词不一样, 因而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用词也不同, 形成的惯用语也不同, 如“手を借りる” (受到帮助) ;“手を貸す” (给以帮助) 。汉语都用“搭一把手”。在称赞他人的长相时, 汉语说“好手足”, 而日语也强调其“手”——“紅葉のような手”。从借代物“紅葉”中还可以看出日本人对“自然”的一种特别的情感。此外, 日语用“網の目から手、引く手数多”, 汉语用“抢手货”之类的手的惯用语来表达“受欢迎的东西”, 均用“手”来表示一种欲望。在表示“争先, 抢先”之意时, 汉语用“先手棋”, 与其相对应的是日语的“先手を打つ”。可见, 两国民不仅对手的“拿东西”这一功能的认识是一致的, 而且两国在围棋、象棋的传播及文化方面具有共通性。在表达“事情难办或难于接受”时, 两国均使用相同意思的“手を焼く”和“烫手”。表达紧张的感情时, 汉语用“手里捏一把汗”, 而日语也同样使用手的惯用语“手に汗を握る”。

3.2 日语独有的手的惯用语。

日语独有的手的惯用语中, 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特征并可观察到日本的一些生活习俗: (1) 日本人很重视人际关系, 根据对方的身分、场合、状况等, 微妙地改变自己的措词, 避免发生人际关系的摩擦, 严格区分“内”“外”关系来使用敬语, 反映了日本人独特的人生观、社会观。其中, 表达“敬意, 谢罪”等的惯用语有“手を束ね膝を屈む”“御手を上げられい”等。“御手を付ける”意为“主人が召使いなどの女と肉体関係を結ぶ”, 从“御手”中既可以看出上下人际关系之间的尊卑、贵贱等“情态色彩”及日本人对敬语使用的重视程度, 也能感触到日本的“性文化”。 (2) 日语中, 从包含动物的手的惯用语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动物有一种特别亲近的感情。其中, 对狗赋予了“忠和义”的情感。如“飼犬に手を噛まれる” (忘恩负义) 这一手的惯用语, 表达的是“被如此‘忠义’的狗咬到, 真所谓是遭到了难以想像的灾害”之意。日本人认为猫的生性是“懒惰、笨拙”, 对猫的印象不好, 由此产生了“猫の手も借りたい” (忙碌) 之类的惯用语。可谓在人手不足、非常忙碌的时候, 就连那“懒惰、笨拙”的猫的力量也想借助。 (3) 日语中用“焼餅焼くとて手を焼くな”、“手が空けば口が開く”等惯用语来表达“教训, 忠告”之意。这是“谚语”的一个显著特征, 也是日语的手的惯用语的一大特色。

3.3 汉语独有的手的惯用语。

汉语独有的手的惯用语中, 可以得出一些中国特有的特征: (1) 中国的手的惯用语中, 用“洗手不干”来表示“把手洗干净休息了, 远离从前的非法行为”之意。而与此相对应的日语是“足を洗う”。对此, 我国研究学者吴钰指出, “差异应该落在着眼点上, 中国人看到了干坏事的手, 日本人却留心到脚所站立的位置”, 可见两国人民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 (2) 表示“模范, 能手”的“红旗手”、“一把手”等汉语的手的惯用语, 用“手”代表某一种人。这与《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相吻合, 大体说来, 手代表的是一种职业标志。同时, 也反映了在中国人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中 (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来看是由文化造成的) ,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的思想已牢牢根植于中国人的头脑中了[2]。 (3) 汉语惯用语中, 常用“手面宽”、“手面阔绰”等表示经济状况。此外, “手脚”并用的惯用语也很多, 如“动手脚、弄手脚、做手脚、碍手脚、捆住手脚”等, 这反映了汉民族讲究平衡的民族特色。

4. 结语

以上, 笔者按照褒义、贬义、中性, 对汉日两语言手的惯用语进行分类整理, 并作了一些粗浅分析和论述。从整理的结果来看, 表达贬义的手的惯用语比较多。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中日两国人民对“手”的生理功能反映基本一致;二是两国人民对“手”的社会性功能在认识上无特别的差异。

从“汉日两语言中都存在的意思基本相同的手的惯用语”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日本人在接受中国汉字文化的过程中, 逐渐表现出了与中国人相近的思维方法。但是, 从“日汉语独有的手的惯用语”中, 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和中国人独特的思维和风俗习惯。日本人对自然、动物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意, 由此产生了其独有的手的惯用语。而汉语中, 有许多如“红旗手、多面手、神枪手、一把手”等惯用语, 这些惯用语表示的则是某一种人。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国人的理想化认知模式。

此外, 从“手”的含义中也可以看出, 在对手的生理功能的理解方面, 中日两国人民有着相异的见解。中国人首先注意到了手的“持物”这一功能, 由此创造出了手的惯用语。而日本人则不同, 他们把焦点放在了手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这一意义之上。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 是因为“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不是从具体到抽象, 反之是从抽象到具体”[4], 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则相反。

因能力和时间的限制, 本文中对于定量研究所要求的数据在量的方面还有很大缺陷。在今后的学习中, 笔者将继续努力, 争取对本文中的结论作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勤.汉语熟语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395.

[2]赵杰.浅谈日语与汉语中的人体词惯用语的比较.财经界, 2007, (1) .

[3]吴钰.指“手”画“脚”论中日身体词汇.日语知识, 2004.

[4]森本哲郎.『日本語表と裏』.新潮文庫, 2006:169.

[5]新村出.『広辞苑』 (第五版) .岩波書店, 2005.

[6]《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编纂.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6.

[7]施宝义, 姜林森, 潘玉江.汉语惯用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5.

[8]王德春.新惯用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中日印英语教育的对比分析 第6篇

1.印度英语教育发展概述。18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进入印度从事经济活动, 便开始英语教育, 19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现如今南北方惟一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 这种情形使得印度相当重视英语在本国的应用。

2.日本英语教育发展概述。1808年, 英国舰船“法顿号”侵入日本长崎, 当时的日本人从国防方面考虑开始学习英语。作为洋学教育的机关, “开成所”变为“开成学校”, 后来更名为“东京外国语学校”, 1877年发展成为东京大学。明治维新后兴起的“文明开化”的热潮引发了英语学习热, 并在日本历史上多次出现。

3.中国英语教育发展概述。我国的英语教育起步晚, 始于20世纪上半叶, 分布在我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教会学校进行各科教学。当时留学英美的学生, 后来成为我国的科学家、文学家, 无不得益于英语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 大量的学生被分配学俄语, 英语教学资料单一枯燥, 英语教学质量低下。改革开放之后, 英语教育得到重视。

二、中日印英语教育现状比较

1.英语教育政策比较。独立后, 英语被列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印度政府高度重视英语教学。《国家教育政策》 (1986) (1992年修订) 这个文件的实施, 巩固了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的地位, 推动了英语教育的发展, 为印度培养国际一流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

进入21世纪后, 日本文部省先后多次提出并修改英语教育政策:2000年1月至6月, 日本先后召开了八次由文部大臣主持的“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恳谈会”。2003年3月, 又公布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2003年, 日本政府又实行了一项新的英语教学计划, 称作“Immersion Program”, 计划从2003年7月起, 投资一亿八千万日元用于日本英语教师的培训。从战略构想到行动计划再到教学计划, 日本英语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战略发展目标体系。

长期以来, 我国对英语教育没有从语言规划的角度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指导, 导致了高成本、低效益的英语教学效果。我国英语教育分成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两大块, 各有各的教学思想和测试系统, 各自发展, 互相很少切磋。教材衔接性很差, 很多在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在大学阶段还在不断重复, 而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又不能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 提升不到一个新的高度。

2.英语教育模式比较。印度的中小学实行12年制, 分为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 后者又分为英语和印地语 (地方语) 两类学校。私立学校和英语学校全方位用英语授课。印地语 (地方语) 学校用印地语或地方语授课, 同时开设英语课, 但分班后理科班采用全英文授课。印度高校的英语教学明显不同于中国的教学模式, 很少有统一的教材, 大多是教师给学生开出的一系列不同流派的参考书, 以英语原著居多,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印度高校也没有全国性的英语水平考试, 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 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英语水平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日本从2003年开始在小学大力推进英语教育。日本将高中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英语, 同时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出不同语种的第二外语选修课程, 文部科学省每年还选拔1万名高中生到海外留学。日本的大学英语教育不依赖特定的教材, 以每学期present两次来作为学习成绩评估的标准。

从2002年秋季开始, 我国教育部规定逐步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 学生们重做题、少听说。在中国高校, 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词汇量不足是影响我国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瓶颈。

三、英语语言环境比较

印度长期以来在中上层社会通行英语, 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英语环境。在印度, 英语已被广泛用于许多政府机构、司法、军队、贸易和广播电视领域。经常使用英语的人达3千多万, 另外, 还有数量更多的人能在一定的场合使用英语达到有限的交际目的。

日本人的英语发音很差, 所讲的英语很难让外国人听得懂。一方面日本高考英语侧重语法和阅读。另一方面是日本本民族的语言发音系统中元音构成特别少, 严重地影响了日本人的英语发音

而我国的现状是:教学多为考试服务, 学生到大学毕业时英语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特别是听、说、写能力较差。传统的英语教育仅限于英语课, 在其他课程,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 学生并不使用这种语言工具。这种语言环境的缺失, 极大地阻碍中国英语教育效益的提高。

四、日印英语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1.英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从中国英语教育的现状来看, 我们缺乏权威机构的指导。需要统一各阶段的教育目的和标准, 协调和统筹各个层次的英语教育。

2.英语教育课程的设置。逐渐扩展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英语授课范围, 使英语成为教学用语。可以尝试在教育发达的地区, 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加英语听说课程的比重。在大学阶段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 逐渐在具备条件的高校、院系用英语讲授专业课, 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研究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原版文献, 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加强优秀英语教师的海外研修, 增进教师的国际体验机会和国际交流机会。

3.建立学习英语的社会氛围。学习英语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课堂, 要让社会大多数人都在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多出版英语报刊、报纸、英语读物、制作英语电视节目, 营造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摘要:本文对中、日、印三国英语教育在历史背景、现状及语言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要想培养国际化人才, 拥有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必须改革中国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国,日本,印度,英语教育,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中日形容词对比 第7篇

空间的内涵很丰富,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 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可分为哲学的空间概念和数学的空间概念:

(一) 哲学空间

三维的, 具有容纳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属性;

(二) 数学空间

多维的, 从点的零维到面的多维 (线是一维的, 平面是二维的, 体是三维的, 曲面是多维的) 。

牧野成一教授在『ウチとソトの言語文化学』 (《内和外的语言文化学》) 一书中指出:“内”和“外”的空间概念还跟社会心理学和语言学有关。1因此, “内”和“外”的空间概念不仅仅包括建筑学方面的空间, 还包括社会心理学和语言学方面的空间。

二、建筑学方面的“内”和“外”

“内”和“外”最基本的是表示建筑学上的空间, 表示建筑物里面和外面, 内侧和外侧的相对位置的词语。这里所指的“内”和“外”跟日语中的“内”和“外”的含义是相同的。因此, 从这方面而言, 中日空间概念中的“内”和“外”是一致的。

三、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内”和“外”

同时, 社会心理学也渗透进了建筑学的空间概念。也就是说, 建筑学方面的空间概念也有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存在。

日本人在“节分” (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 时, 有撒豆驱鬼的习俗。准备好炒过的豆子, 在晚上, 开着门和窗户, 家人全部到齐后再开始, 喊着“鬼出去!”撒豆两次, 立刻关上门窗, 接着喊着“福进来!”在房间内撒豆两次。这个习俗就能够反映出日本人的“内”和“外”的区别。“鬼出去!福进来!”中的“出去”和“进来”, 就超越了建筑学的“内”和“外”, 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内涵。从这方面就能够看出中日“内”和“外”的区别。

玄关是一个很有日本特色的建筑学空间, 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空间, 指住宅“内”与“外”之间的一个过渡, 也就是从“外”空间进入到“内”空间并换鞋、更衣的缓冲。玄关的地面高度要比“内”空间的地面高度低一些。而中国则没有玄关这么一个空间, 一般进入大门, 脱鞋的地方就是“内”空间的一部分了, 而这个地方并没有被特别称作“玄关”, 地面高度也跟“内”空间的地面高度一样。而且有些家庭进入“内”空间并不需要脱鞋, 穿着鞋子就可以进入到“内”空间。

日本人一般很少说“有空的话, 来我家玩”等客套话, 如果说了, 一般都是真心话。但是, 即使你被邀请去日本人家里做客, 即使你进入到客厅, 这也并不意味着你就融入了真正的“内”空间。牧野成一教授在『ウチとソトの言語文化学』一书中这样写道:真正的“内”空间, 应该是一家人一起很轻松地喝喝茶, 聊聊天, 看看电视什么的, 这么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2因此, 对于一个属于“外”空间的人而言, 要想融入真正的“内”空间, 需要很长的时间。封闭的“内”空间, 实际上正是日本人人际关系的一个真实写照。也就是说, 日本人“内”“外”意识很强, 界限分明, “内”主要指同窗, 同乡, 同事等等归属于同一团体的人, 而“外”则是除此以外的人。一个“外”人想要融入“内”, 则需要很多努力很多时间。

中国人则完全不同, 大家经常会说“有空的话, 来我家玩”, “有空来家里吃饭”之类的话, 甚至可能邀请一个初次见面的人到家里吃饭。“外”人, 能够轻易地进入到“内”空间, 与“内”空间的人一起吃饭, 喝茶, 聊天等等。因此, 中国的“内”和“外”的区别并不那么严格, 比较宽松。

综上所述, “内”和“外”不仅仅包括建筑学方面的空间概念, 同时也包括社会心理学方面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内”和“外”影响着每一个日本人, 是他们言行举止的标准和规则。

四、语言学方面的“内”和“外”

从语言学方面也能够看出中日空间概念中“内”和“外”的区别。这里以赠送礼物时所使用的授受动词为例, 来试着分析一下“内”和“外”的区别。

日本人是一个喜欢赠送礼物的民族, 在婚礼, 生日等情况时会赠送一些礼物, 即使是一般性拜访, 也要带些礼物, 表示一下敬意和好意, 这已经成了日本人的一种习惯;而在中国, 赠送礼物的场合和规矩就没有日本那么多。在赠送礼物时, 中文中, 只要一个词“给”, 就能够把授受关系表达清楚;而在日语中, 有很多词都能表达授受关系, 这些词意思基本相同, 只有在使用场合使用对象上有差别, 因而较难区分使用。例如:「やる」、「くれる」、「くださる」、「もらう」、「あたえる」、「ゆずる」、「よこす」、「あげる」、「さしあげる」等等。这里以两个最基础最常用的词「あげる」和「くれる」为例, 通过分析这两个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来反映“内”和“外”的区别。

例1.田中は鈴木に花をあげた。/田中送花给铃木。

例2.田中は鈴木に花をくれた。/田中送花给铃木。

从例1和例2来看, 这两句话翻译成中文, 意思相同, 没有区别。但是, 例1和例2这两句话使用了「あげる」和「くれる」, 本身之间是有区别的, 反映了说话者和铃木这个人之间的亲疏关系。从“内”和“外”来分析, 例1中说话者跟铃木的关系是疏远的, 说话者把铃木当做“外”人对待;与此相对, 例2中说话者与铃木的关系是亲近的, 把铃木当做“内”人对待。“内”和“外”, 亲疏远近的关系由此可见。

五、总结

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中日空间概念中“内”和“外”的异同:在建筑学方面, 中日两国“内”和“外”的含义相同;在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方面, 反映了日本人的“内”和“外”意识很强, 界限分明;在与语言学相关的方面, 主要以赠送礼物时所使用的授受动词为例来对比分析, 中文中授受动词的使用并不能反映出“内”和“外”的区别, 而日语中不同授受动词的使用会反映出说话者不同的语气, 以及与对方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

参考文献

[1]牧野成一.ウチとソトの言語文化学.株式会社アルク.1996.

[2]牧野成一.ウチとソトの言語文化学.P9

中日形容词对比 第8篇

关键词:语言,媒体,文化现象,色彩词汇,文化差异

一、“红”“白”“黑”的字面意义和象征意义

1、“红”“白”“黑”三种颜色在中日两种语言中的差异

从上表来考察, 可以分析得出红色在中日两种语言中都有“权威, 幸运, 受欢迎”的意思,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 汉语中的“喜事, 嫉妒, 共产主义”这层象征意义日语中是没有的, 其次还有“朝气, 亏损”这一层意思在日语中表现明显, 从上表也不难看出, 中日两种语言在表达“胜利, 成功这一层意思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 日语中的白色代表“胜利”。

中日两种语言中的白色都有“纯洁, 明亮, 空白, 干净”的象征意义, 不同点在于汉语中有“免费, 政治上的反革命, 冷淡”这几种象征意义, 是日语中所没有的。

黑色, 在两种语言中差异也很大。汉语中, 黑色有“政治上的反革命, 贪欲”等意思, 相对于汉语, 日语中的黑色有“失败, 娴熟”的意思。

2、差异存在的原因

(1) 红色辟邪、吉祥, 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 远古时代, 我们的祖先曾用过黄色代表吉庆, 也曾用过黑色和白色代表吉庆。到了汉朝, 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赤, 就是红色。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 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红色在日语中有权威的意思, 是因为日本人认为他们是日出之国, 称国旗为“太阳旗”, 其国旗正中的红色太阳, 象征着权威。

(2) 白色和黑色也是一样, 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而反映出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 西方为白虎, 西方是刑天杀神, 主萧杀之秋, 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 象征死亡、凶兆。

(3) 汉语中用黑色形容反革命, 是因为黑色象征着地下勾当, 有不光彩的意思。日语中的黑色象征娴熟是由于“黑色代表练习跆拳道者技术的成熟和专业。黑色也象征了跆拳道黑带不受黑暗和恐惧的影响”

二、从“红包”“白费”“黑某人”三个流行口语看中日“红白黑”的关联

1、“红包”

“红包”这个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尤其是2016年, 在大众媒体软件微信和支付宝中, 更是红遍了整个中国。这里的“红包”代表吉利的意思, “红包”也是“lucky money”的意思, 意为“人にゴッドラックをもらえるお金”这在中日两国是相通的, 但是由于流行文化的原因, “红包”一词在日本并不是很流行。

2、“白费”

“白费”这个词, “白”活用为副词, 修饰后面的“费”, 意为“白白地浪费”的意思, 这里用到了白的象征意义“无效”。这个意思在中日两国之间相通的原因是由于中日两国关于白的解释中都有“空白, 徒然”的意思。白色的心理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 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 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 表示投降。

3、“黑某人”

“黑某人”也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这个词里面, 是将“黑”从形容词活用成了“动词”。比如说“不要黑我”, “自黑”, 这种情况下的“黑色”, 是带着其象征意义而进行活用, 恰到好处, 也非常幽默生动。在这种表达中, 中日两种文化是相通的, 只是这样的说法目前在日本并不常见。

三、小结

本文以“红、白、黑”为例对中日色彩词汇进行了对比, 旨在加深对中日之间色彩文化的理解, 并发现中日色彩文化的差异。另外, 以色彩词为中心来分析中日文化的差异, 有助于解两国文化的差异, 同时更加清晰地呈现色彩词汇象征的意义及其重要原因。今后, 将继续围绕“红白黑”三种颜色进行更加详细和具体的考察。

参考文献

[1]柴田武「色名の語彙システム」『日本語学』VOL.7明治書院1988年.

[2]大島建彦ほか『日本を知る事典』社会思想社1997年.

[3]尾登誠一『色彩楽のすすめ』岩波書店2004.

[4]魏丽华 (中日文化的隐喻含义) 《日语学习与研究》第4期2003年.

上一篇:教室环境下一篇:随机前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