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团委工作建设

2024-09-11

高校团委工作建设(精选12篇)

高校团委工作建设 第1篇

一、建立规范、统一的制度

校园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要想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首先必须在提高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的基础上, 组织制定好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校园的一般性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应包括:安全管理的目的, 范围, 管理内容, 检查制度, 评价标准, 责任迫究等;对于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内容应包括:突发性事件后果的预测、辨识、评价、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应急处置行动的指挥与协调、应急处置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保护生命, 财产和环境安全现场恢复, 应急培训和演习规定, 法律法规的措施

二、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队伍素质

保卫队伍是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最重要的力量, 保卫干部、校卫队员素质的高低, 工作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院安全保卫工作,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因此必须把加强保卫队伍建设, 提高保卫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保卫部门的基础工作, 为此, 应做到:

1. 完善制度, 强化管理

为了加强保卫队伍建设, 就需根据队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及时修订、完善保卫部门的职责及有关条款, 制定、完善校卫队伍的管理规定。坚持对队员德、育、能进行考核, 实行群众、班长、处务会三结合的考评办法。为强化保卫队伍的基础管理工作, 应该制定班长管理的相关规定, 对如何做好班长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如, 每月至少召开两次班会, 定期组织队员学习政治、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 不断提高队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 提高大多数班长、校卫队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治安管理工作中, 推行互相检查、互相监督的互查签到制度, 对在工作中不尽职、脱岗等现象要坚决进行查处, 对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要坚决辞退。对坚守岗位、敬岗敬业、踏实肯干的校卫队员进行奖励。通过加强制度化管理, 奖惩分明, 可以有效地提高保卫人员热爱校园、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自觉性。

2.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整体素质

为了使保卫人员能适应、胜任本职工作, 应该制定和坚持定时、不定时的业务学习制度, 做到月有安排, 周有布置, 定时检查。使全体保卫人员明确职责, 依法执勤, 文明执勤, 及时妥善处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事件, 团结一致谋安全。

3. 树立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工作理念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是高校保卫工作也是高校保卫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保卫部门要从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即在全处干部、校卫队员的队长、班长及校卫队员中认真做好动员, 端正思想, 明确要求;其次展开讨论, 纠正错误认识;再次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树立学校安全无小事的意识, 热心为师生、为教学服好务。

三、深入宣传, 有效预防, 扎实做好高校消防安全工作

1. 为了贯彻“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的方针, 学校应由分管校领导牵头, 各院部、部门和租赁学校房屋的单位责任人与学校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 明确各院部、部门责任人在防火安全工作中的责任。保卫部门应每学年对学院的义务消防队员、厨房工作人员、宿舍管理人员、辅导员等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也可以请消防培训的专家对师生进行安全防火及火场逃生常识的教育, 使他们懂得火灾的危险性, 能扑灭初期的火灾, 能从火场中逃生。还可以组织师生举办消防运动会和消防知识竞赛, 印制消防知识宣传单, 在校园内分发给师生员工。利用电视大屏幕播放火灾事故现场的警示片, 在校园内悬挂多幅宣传横幅, 制作消防展板流动放置于全校人流量较多的地方, 让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学消防、重消防的氛围。

2. 每学期, 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织专人对学校的每一栋建筑进行消防巡查, 填写每日消防记录, 对检查出的消防隐患要进行当场整改, 不能当场整改的要逐步予以落实解决。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章电器一律没收, 有效地消除存在于学生宿舍中的火灾隐患, 减少发生火灾的可能性, 为学生创造一个平安的学习环境, 确保学生生命财产安全。

3. 及时演练、修订火灾事故应急疏散预案。保卫部门应按应急疏散预案, 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及师生进行演练, 增强师生的安全防火意识。

四、推进保卫工作信息化

高校保卫工作走信息化道路, 就是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统战保卫工作, 提高保卫工作的效率。即要用信息化装备统战保卫工作。保卫工作的新变化及人们对保卫工作的心要求, 使得保卫工作业务量剧增, 只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等, 才能提高保卫工作效率, 增强工作质量。要从以下几点具体完善:第一, 在校园的进出口和重要设施的出入口安装电子摄像头, 在学校的制高点安装超远摄像头, 保证每一个关键点和校园全况都在值班室的掌控之中, 预防校园不安情况出现, 提高校园治安环境;第二, 完善保卫部门的自身办公软件系统, 使所有的保卫部门管理对象的信息科学地分布在办公系统里, 提高搜寻等速度, 方便内部保卫工作;第三, 健全保卫工作公开信息, 增加网上对外办公内容, 尽可能使我们的保卫工作内容、程序等公之于众, 方便大家, 使保卫工作得到外界监督, 获得大家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五、促进校园关系和谐化

和谐的校园关系是高校保卫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和谐校园关系建设需要我们保卫工作以师生利益为本, 把为师生服务作为我们工作的宗旨, 以广大师生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要建设和谐校园关系, 必须充分发挥保卫部门的预防、管理、服务、教育等综合职能。应从以下几点完善:第一, 定期对广大师生进行治安、消防等专门知识的宣传教育, 使每个成员都防患于未然。第二, 加强校卫队巡逻力度, 提高对不法分子的辨别能力, 尽量防止违法犯罪份子进入校园, 同时, 定时对消防安全设施、器具进行检查, 更换, 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第三, 树立高校保卫工作服务理念, 提高工作成员的服务意识。做到与时俱进, 及时变更, 把满足广大师生员工的需要作为我们工作的宗旨。

六、保卫机构法律地位立法化

高校保卫部门和公安机关其他部门一样, 在维护学校内部治安次序, 打击各种危害学校正常教学教学活动的犯罪势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现在高校保卫机构没有相应的执法权, 工作中不能越权执法, 所以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许多情况下, 只能被动行事, 委曲求全, 形成一种“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这样一种工作理念, 导致许多工作落不到实处, 而真正发生事件时, 政府与高校又互相扯皮。这不但使高校保卫工作难于开展,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的声誉。因此, 很有必要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制定一部高校保卫工作专门立法, 在立法中明确规定高校保卫机构的执法权, 消除“非法行为”管理“违法行为”的尴尬局面。

摘要: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保卫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进行的专门工作。如何搞好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 构建平安校园, 还校园一个祥和、安宁的育人环境, 是高校保卫组织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高校,保卫,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宗顺, 龚跃华, 王莹莹.保卫育人, 做好民办高校保卫工作[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 6

[2]彭跃社.浅议高校保卫工作的进一步完善[J].实践与探索

[3]于泉水.论新形势下高校保卫工作的完善策略[J].法制与社会.2010, 1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实践研究 第2篇

摘要: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一直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近年,由于受经济社会影响,高校学生学风普遍存在一定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从实践出发,总结研究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拟为广大高校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

学生是校园的主体,学风是校园的灵魂,学风是高校学生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学习状态等的综合体现,优良的学风促进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何形成促进良好学风的长效机制,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到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优良学风建设的规律,实现优良学风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途径,是目前广大高校着重进行的教学工作,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高校学生学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笔者与学生接触较多,通过深入课堂以及与学生的日常谈话中能够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导致终日涣散,碌碌不知所为。学习目标是大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是目标不端正,如有些学生以学期末不挂科为目标,缺乏对自身学习的定位,容易造成停滞不前的现状。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

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在:课堂秩序不佳,存在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吃零食、睡觉等现象;少数学生以参加学生活动为借口旷课;还有学生以就业实习为理由,逃避部分选修课程。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很多学生考试之前临阵抱佛脚,学习意识淡薄。

(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大学以来,好多学生仍未能摆脱高中时期被动学习的状态,好多学生不能管理好时间,不会学习现象严重;也有学生一时兴起,决定要好好学习,简单制订了学习计划后仅能坚持一阵儿,不能形成长期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导致专业课程没有学习动力,跟不上课程安排,陷入恶性循环。

二、高校学生学风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治学态度不严、学习纪律松懈、学习心态不正等现象与他们对学习的认识不足有直接关系,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理想、信念的问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生活条件提高后盲目乐观,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心态浮躁。因此,高校的学风建设以学生的理想教育为重点,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学风意识。

(二)对新事物的盲目追逐心浮气躁

现在处于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大学生对外界的诱惑与刺激十分敏感,甚至盲目追逐,如学生沉溺网络、离不开手机,都变成了“低头族”,一日不带手机就魂不守舍。在网络环境与新生事物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接受能力很快,但缺乏坚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与判断,厌恶一成不变;思维活跃,但不易沉淀下来。

(三)高校学生管理缺乏全面性

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与引导关系到优良学风的建设,全面性的学生管理与促进高校学风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一旦出现片面的管理,如只依靠学生工作队伍去约束、管教,或是单纯通过任课教师强调课程纪律,这都是远远不够的。不能仅凭一方之力,而是应从高校全员育人的角度出发增强高校学生优良学风的建设。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形成促进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

健全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是学风建设的必要前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对事物的认知有明显的新特点,而目前我国各高校制定的大学生相关制度管理规定基本都是沿用20世纪90年代,学生管理规定中部分内容与当今学生学风建设脱节。故此,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将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力争做到学生管理工作无遗漏、无盲点。

以往的学生管理制度主要规定学生的义务,忽视学生权利的维护,造成学生内心对学生管理规定存在一定反感,很多学生直至毕业都未曾认真学习过学生管理规定,学生的相关规章制度并未起到应有的教育意义。加强学生学风建设,要积极发挥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正面激励作用,在相关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融入人文关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着重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准则、高校综合测评考核办法、考场规则、考勤办法等方面的修订,要通过对评奖、评优等制度的建设突显规章制度的正面激励作用,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明白学校相关行为规范的真实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成长而非对学生利益侵害。

同时,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利用校园广播台、标语宣传栏、海报张贴、微博、QQ、微信、人人网等媒体,通过典型人物事迹宣传或者相关师生学习心得传授,有效地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还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学生活动,如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新老生交流会,针对大二年级专业学习开展的学习经验交流会,针对大三年级开展的保研、考研经验交流会,针对大四年级开展的应聘经验交流会等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加强师德建设,以教风带学风,形成“三全育人”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良好学风的形成不仅需要完善的制度规范还需要全体师生的长期努力,尤其是教师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全体教职工要积极参与学风建设,以校风带学风,以教风促学风,以环境育学风,形成全员参与学风建设的良好局面,保证学风建设有条不紊、规范有序地进行。

由于现行的学分制选课的弊端,教师与学生日常交流机会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及特点不够了解,在日常教学中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缺乏必要的感情交流,在面对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点时,教师无法通过其他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故此,加强学风建设在注重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所有教师的责任意识,通过组织师生交流座谈、相关的培训活动和学业导师制度的建设,促进师生之间感情沟通,调动教师加强学生学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三全育人”的学风建设新机制。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加强学生学风建设,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是关键。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感性认知能力强、理论认知能力弱,道德素质高、政治敏感度低,时代感强、责任感弱的思想特点,如何有效地通过教育管理手段突出学生在学风建设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是学风建设的核心也是最终目标。

首先,要积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如前所述,理想信念缺失是当代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受现代媒体的影响,一些奢靡之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传入校园,对学生起到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往往容易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产生厌学情绪。故此,加强学风建设要着重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建立分年级、分层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机制,依托学生骨干力量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文明教育活动。同时抓住重大社会事件,大力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针对社会热点科学答疑解惑,有效凝聚共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要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力量。学生干部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学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干部是和其他学生沟通的桥梁,能有效地传递反馈学生学风建设的效果,有效提升学风建设的实际效力。同时,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能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榜样力量,学生自主开展的学风建设活动更能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更易被学生接受。如建立学生班主任制度,即在高年级遴选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有责任心的学生担当低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协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在方便学生了解咨询各时期的学习生活问题的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楷模。

最后,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小组。由于现行高考升学制度的弊端,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高考填写志愿时并不了解所报专业的学习内容,往往是学习了一年之后才发现所学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缺乏一定的学习热情,造成学风萎靡。故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加强学生学风建设的难题。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而兴趣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学生学术小组的组件,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通过发掘学生兴趣与专业学习的交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机制探析 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师德 机制 研究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地位和作用,法律规定教师的崇高职责和义务,教育改革发展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这些都要求必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师资保障。

一、师德及师德建设现状简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广大教师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师德传统,思想观念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努力与改革同行,与现代文明的发展同步。尽管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而校园教育教学秩序井然,究其原因,教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和渗透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存在“一好三少一低”的情况,在保持好的主流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例如: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之甚少,不愿深入学习社会主义理论,不能够正视国情,造成信念上的动摇,政治上的冷漠,工作上的懈怠;一些教师对教书育人的义务承担过少,对个人利益追求过多,导致对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轻视、疏离与淡忘;一些教师对爱岗敬业的责任履行甚少,对教师这个岗位一方面作为“保饭吃”的基本阵地,另一方面又不愿尽职尽力,导致一些教学事故的发生;一些教师作为公民具有的基本素质过低,导致上课出现不文明用语、侮辱学生的情况;等等。这些问题出现在部分教师身上,突出反映在少数青年教师身上。目前,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其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一些不良倾向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尽管各高校在加强师德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从师德工作机制看,学校各部门紧密配合、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从师德建设对象看,一大批青年教师相继走上教学科研第一线,特别是80后青年教师队伍,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任务将十分繁重;从师德研究角度看,虽然各高校始终坚持师德工作的重要地位,但对师德工作本身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创新。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师德建设作为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必须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方法,探索新手段。就内蒙古工业大学而言,应建立并完善“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保证,以活动为载体,以典型为示范,以考核为手段”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确定一套师德建设规范,制定一套师德建设实施办法,推出一批师德典型,启动一批师德建设活动立项,搭建一系列师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向基层延伸,增强基层工作的实效性。

(一)强化教育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的,重师首先师先重。”就是说明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教师本身是主体和内在因素。近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认真分析师德状况,在强化师德教育、树立优良教风方面大做文章。坚持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注重研究回答教师中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广大教职工把理论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与个人思想状况结合起来,提高认识,澄清是非。在学习中特别围绕“办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就更新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就加强德育工作、调整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等方面开展大学习、大讨论,为学校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报告,举办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开展“十佳教师”“三育人”评选表彰宣传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等,积极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率先垂范,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力度。开展宣传工作“亮化工程”,挖掘广大教职员工在平凡岗位上的业绩,并运用多种形式宣传优秀教师的事迹,在全校掀起师德宣传教育的新高潮。出台《师德建设活动方案》,继续开展“十佳教师”评选、“优秀教师报告会”“师魂”宣讲等特色活动。以“大爱”为主线,以“典型”为示范,开展“大爱——工大教师看师德”主题实践活动,包括“教授看师德”“院长看师德”“书记看师德”“一线教师看师德”“行政人员看师德”“教辅人员看师德”等一系列专题,逐步建立教授、院长、书记、教师、行政、教辅“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层级体系,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学术风范。

(二)完善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有力保障

法律制度是师德建设的强大外援和重要保障。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成为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历史性文献;之后,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中就包括了2012年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成为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实践中,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从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入手建立了一系列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多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先后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随着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多次进行修改补充。近年来,学校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教师年度考核要将师德表现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要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津贴发放等的重要依据”。在每年制定的教职工工作实绩考核方案中,都据此执行。师德规章制度中增加的“一票否决”的师德考核内容,切实保证了师德制度建设的实际效果。

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应在实施以上师德规范的基础上,顺应当前形势进一步修订。结合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确立教师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标准,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学术风范。建立师德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师德建设考评办法》,定期评选和表彰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为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提供现实示范,对违反职业道德造成恶劣影响的教职工及时予以处理,净化师德环境。出台《师德建设活动项目管理办法》,启动师德建设活动立项,支持基层单位开展具体、有成果的师德工作,以师德立项推进师德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创新载体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师德载体对师德建设这一内容的建设至关重要。座谈、报告、讲座、评比表彰、研讨等形式,比赛、演讲、文艺演出等活动,参观、走访、观摩等实践,广播、报纸、电视、宣传栏等媒体,作为传统载体在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功不可没。

如何在传统媒体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强化师德宣传、教育,成为摆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紧迫的挑战。近几年,内蒙古工业大学以传统媒介为依托,利用新技术创新载体,充分发挥校园网、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功能,更好地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师德教育目的。2008年在宣传部主办的新闻网上专门开设了师德建设专栏,2011年正式开通了《新华工大手机报》,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实现了“陆海空”全覆盖,有力加强了对教师的思想引领。

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可以根据师德建设工作实际,进一步增加载体的形式,针对教育对象选用恰当的载体,如针对80后教师选用活泼新颖甚至有挑战性的载体;丰富网络载体方式,如开通师德微博,进一步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创新活动形式,如开展征集、宣传、推广“师德铭”活动,号召全体教师参与,通过教师自己创作、自己朗诵、自己歌唱“师德铭”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建设、自我提升的作用,起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效果。

师德建设是高校一项根本性、长期性的工作,师德建设重在实践。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必须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必须积多年工作之功,傾全校师生之力,扎扎实实逐步推进师德建设,才能真正达到以正确的方向引导人、以远大的目标激励人、以理论的逻辑力量说服人、以人格的力量感召人、以真情实意打动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浅析 第4篇

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 是具有强大引向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 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构筑健康的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 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因此,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二、校园文化现状及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1. 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

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 许多人错误的认为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志。不错, 教学质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专业水平, 但素质教育的思想并不是完全可以用教学工作代替的, 这混淆了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逻辑关系, 其结果只能是向社会输出素质结构不完整、人格不够健全的“畸形”人才。

2. 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

有的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特别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 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与约束, 而忽视了营造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没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上来, 导致管理工作不能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 反而对执行制度阳奉阴违。

3. 曲解文化内涵而忽视校园现实

有些人认为“文化”是个大概念, 在学校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实际上忽略了“文化”的内在含义,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对人自身的改造, 有人的社会活动, 就必须存在文化的建设与创造。

4. 重视校内活动而忽视社会实践

有些学校在社会实践环节存在较大缺失, 虽然校内各种文化建设活动如火如荼, 但对校园文化建设贡献最大的社会实践却被忽视了。这不利于学生正确社会意识的形成,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内在的关联对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三、坚持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向

首先,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体现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追随上, 校园文化建设的是非标准始终离不开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其次,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并主动自觉地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去, 只有这样, 校园文化建设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再次, 校园文化建设要具有鲜明的特色, 从校园文化的学科特色和校园文化的管理特色入手, 发挥自身学科优势, 培植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四、不断拓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1. 以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端庄的仪表风范、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职业道德, 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 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确立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校园人文的主体, 校园文化建设中占主体地位, 创建校园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育人, 创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必然要求, 确立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3. 以重大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内的重大活动必须突出时代主题、尊重师长、有益身心健康, 精心策划和组织这类活动, 既可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又有益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极大的辅助作用。

4. 以典范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大力发现、总结和树立各类先进典范, 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使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观念、熏陶道德情操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5. 以优美环境物化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技术和艺术、实用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切实抓好学校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 让学校的每一扇墙壁都会“说话”, 努力创设布局合理、格调高雅、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

6. 以互联网络延伸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的普及, 互联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校要利用好这一宣传阵地, 加强互联网络管理, 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宣传健康的精神文明的场所[1], 成为校园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成为广大师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总而言之, 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 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 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 但却是稳定渐进的, 要相信, 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建设队伍 第5篇

探索与新形势要求相适应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其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中功不可没。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也存在着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的思想不稳,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挫伤了部分人的积极性;有的信心不足,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对在新形势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思考、缺乏研究、缺少热情,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追求。有的高校相关人员数量不够,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办好我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同样关键在党的领导,关键在队伍的落实。我们要着眼于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宏观规划、认真选拔、全面培养、严格管理、大胆使用”的原则,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魅力。而无论真理的力量还是人格的魅力,都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和行动来体现。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和整体要求。坚持“优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选配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既是教师队伍也是管理队伍,学校党委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符合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划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形成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加强队伍建设,学习非常重要。要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专职干部的思想素质为重点,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用现代科技知识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实他们,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他们。在认真选拔,着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严格管理,包括建立约束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高校可结合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能进能出、择优上岗、可持续发展的队伍建设机制;按照合理流动、保证稳定的原则,畅通“出口”,解决好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出路”。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他们知识多、素质高、能力强。因此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起点要高,素质要高,能力要强,要由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做到学习、工作、研究三者相结合,走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

高校学生党员工作站建设探析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党建;党员工作站

一、高校学生党员工作站设立的必要性

1.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学区与生活区的分离,学生组合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院系学生逐步转变为宿舍学生,以院系、班级划分为主的传统教育管理格局,逐步转变为以楼宇划分为主的新型教育管理格局。这样院系的思想政治工作很难直接深入到宿舍,造成“院系想管不好管、宿管办想管管不了”的困境。在宿舍区设立学生党员工作站,便可弥补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

2.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多,加上周边“小社会,全服务”的环境,宿舍内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不稳定因素大量增加,给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3.学生党员在宿舍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组织监督和管理。宿舍区内由于没有党的组织,学生党员在宿舍区内处于一种无人监督的管理状态。

二、高校学生党员工作站职责分析

高校学生党员工作站主要具有以下四项职责:

1.管理党员。学生党员工作站作为一个准党组织机构其首要职责就是对宿舍区的党员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提高学生党员的自身素质,以扭转学生党员在同学中评价较低的状况。

2.服务同学。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到学生党员工作站,其根本职责就是全心全意服务同学,各项工作都应以服务同学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引导同学。学生党员工作站通过树立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以及促使党员同学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引导非党员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营造出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宿舍氛围。

4.纽带作用。学生党员工作站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对平时表现优秀、符合党员标准的学生应向党组织推荐入党,对于平时表现较差的同学或宿舍出现的某些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学校反映。

三、高校学生党员工作站的体制探析

1.学生党员工作站与有关党委、学生党支部的关系。学生党员工作站是学院(校)党委在学生宿舍区设立的一个办事机构,受该党委领导并对该党委负责,而学生党员工作站与学生党支部没有隶属,它们之间在工作上相互配合,在职责上相互补充。

2.学生党员工作站机构设置。学生党员工作站由站长、副站长、纪检部、思想教育部、自我管理部、信息咨询部组成,其具体职能分工如下:①站长、副站长。站长全面负责学生党员工作站工作,定期召开学生党员工作站会议,传达学院(校)党委及上级部门的精神并向院党委汇报工作,负责与其他组织(校团委、学生会、社团等)间的协调沟通。副站长协助站长开展工作。②纪检部。负责对学生党员工作站工作人员是否违反工作纪律以及对其他学生党员是否违反党纪进行监督和检察。③思想教育部。负责开展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及研讨活动。④自我管理部。负责公寓楼学生生活事务方面问题的搜集工作,向学校后勤服务集团反馈;引荐、组织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及时约见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及动态反馈公寓楼内同学的心理状况。⑤信息咨询部。负责向同学们提供相关信息,如学科竞赛、校院科技、文艺文化节宣传、寒暑假车票导购、平时国际国内重大新闻的搜集以及诸如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等信息。

四、高校学生党员工作站若干制度探讨

1.党员联系宿舍制度。每名党员都要联系宿舍,每个宿舍都要有党员联系,以党员为主导力量,做创建党员责任寝室的“发动机”和“宣传员”。

2.党员明示和挂牌制度。开展党员形象工程,在党员责任寝室挂党员明示牌,这一制度也将方便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学和党员的联系,真正做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3.党员工作站考评制度。经党员工作站考评,对于表现优秀的党员同学应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对于表现较差,可能违反有关纪律甚至违反法律的同学应及时报告学校有关部门。

参考文献:

[1]许益锋.关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的思考[J].高校党建,2007,(6).

[2]石月松.高校党建工作进公寓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3]加强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对策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4).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建设 第7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职责,机构设置与人员构成,选任机制,培训与考核机制

网上言论具备的自由、无界、及时、交互、隐匿等特性,使得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仍可归类为“沉默的大多数”的众多大学生一旦登陆网络便开始了“话语的狂欢”。这种场域和身份的转换(从现实生活到网络世界,从大学生到网民)所带来的表达欲望的释放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的课题:

一方面,上述特性使得这种网络舆情信息与传统渠道(如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班干部汇报)得来的信息相比更为快捷与真实,因此更有利于高等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意愿和诉求以及决策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而增强决策制定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以及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恰恰也是上述特性使得某些言论有时会有所偏颇。这种偏激在网络上会迅速被放大,使得高校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进而给高校的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不良的影响②。

基于上述判断,建设高校网络舆情①工作队伍,在及时了解网络舆情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研判,为高校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提供依据,并在必要的时候引导网络舆论,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想而知。下面笔者将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工作职责

(一)制定本校网络舆情工作规划。

这种规划既包括常规规划又包括特别规划。所谓常规规划是指确定在一定时期(一般是一个自然年度)内本校网络舆情工作重点关注的对象(如对那些网站上的哪些方面的信息予以关注),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的写作报送周期(一般为周报,预警报告则要求第一时间上报),以及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的选任和培训计划等。而特别规划则是因决策者明确提出的舆情信息需求或工作人员根据特定时期的需要进行的特定工作主题的规划。

(二)进行网络舆情信息的汇集整理。

所谓汇集是指对自然出现的舆情信息,以及在特别规划下舆情工作人员通过发帖等调研方式“引发”的舆情信息的搜集。而整理则是依据舆情的主体和客体进行的初步的分类以及根据舆情信息的具体内容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划分③。

(三)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写作网络舆情报告报送决策者。

在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汇集整理的基础上,工作人员通过分析与讨论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并视情况写作常规舆情报告或预警报告报送决策者。决策者从常规报告中了解学生的意愿和诉求以及决策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为增进今后决策制定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以及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提供有效的依据。对于预警报告,决策者通过研判确定进行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工作的具体行动方案。

(四)遵循行动方案,开展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管理。

对于一般性的存有误解的言论,工作人员应通过主动导贴、积极跟帖、适时结帖力求做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变中谋和谐;对于明显具有煽动性的侮辱诽谤或恶意攻击等性质的言论则视程度寻求或进行锁帖或删帖的处理。通过上述工作最大程度地消除各种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五)抓实际,搞研究。

结合工作实际,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理论,如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形成的主要模式与变动的主要规律,以及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的方法和技术等基础理论④进行研究。

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机构设置与人员构成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应实现统一领导、统筹规划与归口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率先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用办公场所、专项工作经费并实现联席工作会议的固定化。

条件暂时不允许的学校也应成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宣传工作与学生工作的党政领导任组长,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思想理论教学部、教务处、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学生工作书记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小组的秘书处单位可设在学工部或宣传部,上述所列单位作为执委单位。

在领导小组下设具体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又可根据不同的工作职能与权限进行相应的划分:首先,是网络舆情评论工作小组,由上述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专家、教师组成,负责网络舆情工作的总体规划、全校舆情报告的写作、重点舆情引导方案的制作;其次,是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工作小组,由宣传部、学工部或团委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将搜集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递送网络舆情评论员并在后者的指导下开展一般的舆情引导工作;再次,是网络舆情信息搜集工作小组,由专职政治辅导员和学生舆情信息员组成,负责深入各网站、论坛、博客、QQ空间、QQ群进行舆情信息搜集或调研,并将舆情信息定时报送给信息汇集整理工作小组。此外,信息搜集工作小组还应及时对网络舆情中事务性的咨询性的问题予以及时的回复以服务学生,并在情况需要时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协助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最后,是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小组,由教育技术中心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有害信息的过滤与网络监控,以及与各网站、论坛负责人联系及时删除虚假的或违法违纪的信息等。

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选任机制

(一)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的选任条件。

1. 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较强的分辨能力与敏锐的洞察力。

网上舆情信息数量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以及舆情与舆论间相互转化的速度之快都要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具备上述素质,如此才能及时准确地从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汇集整理出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判断确定何为常规信息,何为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预警信息。

2. 富有使命感,热心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尤其是其中的学生工作人员一定要将自己定位于“公众利益的公诉人”,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和学生正当利益诉求获得尊重与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去工作,消除部分学生对此项工作的偏见,为能够在更加透明的环境与更为善意的互动中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3. 了解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尤其是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的政策以及国家关于互联网管理的有关规定。

自由与秩序的关系是个亘古常新的问题,如何在尊重、珍视学生的知情权与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以上述规定为依据开展工作无疑是一个可行的理想的选择——这不仅源于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现实要求,而且因为法律价值中内在的就已对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做了预设。

4. 了解本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熟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只有对学校相关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对学生的各种现实需求作出及时的回应,做好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而网络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某些方面具有了共同的关注。了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基本方法有助于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了解工作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将服务、管理与育人相结合,提升工作效果,深化工作内涵。

5. 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无论是面向决策者的舆情报告的写作还是面向网民的网络评论的写作,都要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与良好的文字功底,能够在纷繁的舆情信息中清晰地把握民意的脉络并且诉诸于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文字。

6. 熟悉常用网络站点,善于运用网络语言。

对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关注的站点及其上舆情的活跃度了然于胸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善于运用网络语言消除与学生网民的距离感,则是增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效果的有力保障。

(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的选任办法。

网络舆情评论工作小组,以及网络舆情信息汇集、管理工作小组中的工作人员,可采用单位指定或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产生。网络舆情信息搜集小组的学生工作人员则采用招聘的方式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程序产生。

四、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培训与考核机制

(一)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培训。

高校网络评论员的培训既包括岗前培训也包括平时的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培训可采用专家讲授、案例分析、专题研讨、实践写作等方法开展,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

1.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意义。

鉴于对此项工作偏见的普遍存在,在培训中一定要对此重点强调,并让工作人员了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点与常态是发挥网络舆情信息在高校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中的作用,而非对网络言论进行“监控”以实现维稳的目的,与此相应,工作人员的身份定位应是公众利益的公诉人而非其他任何单位或集体的代言人。

2.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研究成果。

主要包括《宪法》、《民法》、《刑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的相关内容及对此进行研究所得的理论成果。

3. 高校网络舆情相关要素的特征。

如大学生网民作为青年群体与网民群体双重身份交互下的主体的心理特征、网络语言的特征与类型、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变动规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密集的网络站点的分布情况等。

4.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方法。

这种方法既包括如何通过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想什么、通过培养意见领袖的方式引导学生怎么想,以及通过现实中的新闻发言与网络上的评论互动的方式增强舆论引导的效果等较为宏观层面上的方法,也包括在具体的评论写作时遵循“四讲、四不讲”的原则(讲真话、讲实话、讲有感而发的话、讲符合学生网民的阅读习惯易于被学生网民接受的话,不讲假话、不讲空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不讲“官话”)、“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掌握“欲扬先抑”的方法,以及如何撰写引人注目的标题等具体的技巧。

(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考核。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考核应结合工作人员自身的年度述职,搜集网络舆情信息、回复学生在网上的事务性提问、撰写发布网络评论文章的数量、质量及时效性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于考核优秀者应以精神上的奖励为主,少采用或不采用物质上的激励。

参考文献

[4]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仍相当匮乏。《网络舆情概论》是国内第一本对网络舆情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的著作。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应吸取、学习其理论成果,并结合工作实际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刘毅.网络舆情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刘毅.网络舆情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齐勇.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引导[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7.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风建设 第8篇

高校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学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好的管理才能衍生出好的学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通过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较多的困难, 在遇到困难的同时我们也慢慢摸索出了一套行而有效的管理方法。

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1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当前形势下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危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网络经济使现行的高校管理工作面临挑战, 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权威地位正在被打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到各种信息, 作出个人自主的价值判断。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的及时的引导, 他们的价值观往往会出现偏差, 如过多地注重自身利益的取向, 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 给学生工作带来了隐患。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一日好过一日, 电脑等电子产品对于普通家庭已经普及, 目前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网络工具, 这就存在一个管理隐患, 学生除了使用网络工具学习之外还有部分控制能力差的学生经常使用电脑打游戏, 做与学习及提高自身素质无关的事情, 给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1.2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升学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高校合并的现象不断出现, 不同性质的学校合并甚至出现多校区现象, 这样在短时间内各校因合并前的管理模式不同而发生同校管理不一致现象, 这样给整体的学生管理带来难题。同时, 随着各高校的规模不断的扩大, 学生的升学率不断的提高, 这样学生的总体素质与以前相比有所下降, 学生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1.3 校园周边环境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化, 网吧, KTV, 棋牌室等各种娱乐场所在高校周围不断涌现, 社会无业人员在校园周围散居, 治安力度不够, 给学生管理带来压力, 这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原因, 更是影响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学校应该在整治校外环境方面下大的力度, 使校园环境得到净化, 让大家有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

1.4 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社会构成的主流, 整个社会经济水

平也不断提高, 学生自主性提高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不断的提高, 随着政策的不断改良,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子女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日趋的皇帝化, 公主化, 溺爱变为家庭教育的主流, 有些家长为了学生能够读好的学校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满足他们的需求, 不管是合理的要求还是不合理的要求, 只要他们能够进入一流学校家长基本上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样就助长了他们的物质欲, 新一代学生的道德观念, 感恩心理正在慢慢的消退, 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二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以及我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达到以管促建的目标

2.1 建立建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各项规章制度, 通过规范化的学生管理工作带动学风建设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 建立建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 在不影响大家正常工作学习的前提下设立网络监管系统, 对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及不法信息进行过滤, 让校园网络文化更显纯净, 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工具组织大家进行学习, 比如可以组织大家进行ppt制作比赛, 组织大家进行网上营销等, 其目的都是激起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让同学们将网络做为现代化的学习工具而并非是游戏机, 满足私欲的媒介, 尽可能的让网络给大家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实惠, 不断的发掘网络的学习功能, 引领大家朝着更高的层面迈进, 做到无处不学, 学必有进,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2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着重抓好新生的学风建设

大学校园中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 根据他们心理的不同应该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分组教育, 不能够一概而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最主要的是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 这第一堂课如果上好了, 那么至少学生的整个大学教育成功了一半。

大一新生刚进入学校对什么都是懵懵懂懂, 一切都在摸索中, 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所以对大一新生的人生观, 价值观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耐心的对待他们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准确的作出判断并进行解答, 指导同学们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劳逸结合, 能够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争取美好的未来。

大二大三的同学基本上已经熟悉学校的环境及管理制度,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基本已经明确, 这时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激励,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甚至会导致心理抑郁, 精神恍惚, 这个阶段的学生管理可以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点, 如果稍微不细心学生管理方面将会出现大问题, 所以就要求学生管理人员必须要高度警惕, 分派学生干部到学生中了解信息并及时汇报, 尽量做到让任何隐患都被扼杀在萌芽中, 给大家营造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

大四学生即将要离开校园, 这时候他们之中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恐慌情绪, 这种恐慌来自于社会就业压力, 自身压力等多个方面, 对于他们的教育我们应该采取“信心”教育, 让他们要正确的看待就业难的问题, 在校的最后时段要求他们利用剩余的时间将自己再度武装要有内在的潜力, 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 同时才有实力与对手竞争。

大学里不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 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事半功倍。

2.3 通过对考试成绩及技能证的考取进行分析及后期计划

考试成绩在学校生活中是判断学生学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对学生期末成绩进行分析是衡量学生本期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也是对教师教书水平的一个侧面反映, 学校通过对学生期末成绩的分析可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漏洞对他们实施不同的帮教方式, 进一步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技能证的考取在现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不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还能够给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筹码, 使学生毕业时能够在就业大军中展露锋芒, 所以在大学中学生的培养已经不再局限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 应该拓宽培养方向实现“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的九字方针。

2.4 通过开展争创“实力+活力”班级的活动, 带动优良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上课自习休息这种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使学生都学习没有激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一点动力, 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通过开展争创“实力+活力”班级活动来凝聚学生的班级团结意识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产生的效果相对于死抓硬抓学风建设事半功倍。

大学生活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多组织学生开展团队学习活动, 这样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够不知不觉中凝聚学生的团队意识, 给学生管理减轻负担, 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学校的学风建设作出贡献。

2.5 通过对学生的个人问题进行摸底, 并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促进学风建设

要做好学生管理必须要有耐心, 对所带学生的情况必须了解透彻包括家庭情况, 个人在学校里的表现情况, 社会关系等。只有对学生做到全面了解, 这样在管理中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如果一个管理者对自己所管理的对象一无所知或了解的不透彻, 这样将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问题, 甚至会因此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繁琐的工作, 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同时也应该具备一颗“爱心”爱学生, 爱事业, 爱学校, 只有具备了三爱才能够真正的将精力投入到学生管理事业上来, 用一颗爱心来感化学生, 不管外界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再大也能够将他们感化过来, 让他们在大学中用实际行动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同时也能够指导他们走上新的台阶, 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寿国, 浅议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趋势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1, 20 (2) :66-69.

[2]王强, 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促进学风建设[J].2005.18 (1) :80-82.

[3]张永明, 李松.强化教育, 严格管理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J].高等农业教育, .1998, (3) .72-75.

高校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初探 第9篇

当前高校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问题浅析:

a.以就业率为导向, 弊端突出。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就业工作的目标仍然仅仅停留在就业率上, 并将就业率的目标在各个学院内部进行分解, 导致就业工作者对就业工作的定位出现问题。以就业率为目标的导向, 导致工作急功近利, 工作重心偏离, 引发就业质量低下, 毕业生毕业后跳槽、失业现象十分严重。

b.就业工作人员工作缺乏创造力及主动性。

据笔者走访所在高校了解, 就业工作者的工作均以事务性工作为主, 主要包括:传达就业信息、组织招聘会、组织就业指导讲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统计各项就业数据、审核协议、用人单位开拓及维护等。极少能针对就业工作提出个人的意见或者创新工作方法, 由此, 工作陷入简单的重复与循环状态, 工作业绩提升缓慢, 个人能力得不到提高。

c.就业工作人员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激励机制缺乏。

针对二级学院的就业评价体系在高校中的建设不健全, 评价体系也不能全面体统的反映二级学院的就业工作质量。同时, 二级学院的就业工作人员相应也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 工作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缺乏管控。由此, 也导致激励机制欠缺, 阻碍了就业工作者的工作投入程度。

d.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全国高校的就业工作内容呈现多元化趋势, 包括:就业市场的拓展与客户维护、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高效丰富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服务、高质量的毕业生事务服务等[2]。这均要求配备相应具备较强专业知识的专业素质人才, 但现状是相当多的就业工作者的实际业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岗位能力要求, 不能独立开展工作, 因此仅能从事简单循环的事务工作。

针对以上就业工作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以下对策:

a.建立客观、清晰的就业工作评价体系。

加大对就业工作考核力度, 制定清晰、客观、科学的考核目标, 转变以一次性就业率为目标的考核模式为以衡量就业质量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考核模式。将考核的结果压力向每个二级学院、每个就业工作者传递, 使其认识到重要性并形成一定的工作压力。

b.定期了解就业工作者工作情况, 分析需求。

作为就业队伍建设的执行者, 就业中心应该定期针对二级学院就业工作者进行访谈、调研工作, 了解其实际工作进展、困难、思考、建议和需求, 协助排忧解难, 提升工作热情, 分析其业务水平需要提升的方向。建立就业工作人员的档案, 记录每位人员的工作业绩及业务提升指数。

c.有针对性的开展业务技能培训。

综合分析就业工作人员的提升需求, 分析其工作能力的短板, 开展培训, 如:引入外部某项业务专家、就业政策解读专家、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等, 并针对培训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个人绩效的一部分, 促进提升业务技能水平。

d.加大激励机制的建设。

针对就业工作者的考核不单要注重结果考核, 同时要注重过程的考核, 鼓励工作的创新, 引入激励机制。特别针对就业市场拓展工作的人员应该加大激励力度, 形成一定程度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保证工作能够产生较大的成果。

e.每一个就业工作者都是就业指导专家。

加大对全院就业工作者的就业指导相关业务能力的提升投入, 保证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的同时, 要求每个就业工作者能成为就业指导专家, 鼓励资格认证, 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能力, 使每个人都能够独立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求职、择业、心理辅导等做出积极科学的指导[3]。

高校就业工作的队伍建设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基础, 只有就业工作队伍具有专业化、职业化的素质, 才能支撑高校就业工作的发展、配合高校教学改革的优化, 就业工作的队伍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随着外部环境的调整而不断变化, 只有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才能为高校就业工作不断做出新的成果。

摘要: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建设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进步和提高的, 在新的时期下, 高校普遍开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 就业工作者应该适应这种变革, 并且为这种变革从工作上提供支持, 但是从就业工作的队伍的现状出发, 提供的帮助有限, 这在客观上促使就业工作队伍建设也亟待加强。

关键词:高校,就业,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报, 2010.

[2]徐文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及对策[J].江苏高教, 2004 (4) .

巡视工作与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第10篇

一、巡视工作对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部党组提出, 巡视组的基本工作定位是对高校领导班子“定期体检、发现问题、排除隐患、促进发展”。①通过在高校深入开展巡视工作, 解决“管得着的看不见, 看得见的管不着”等现象, 全面掌握情况, 发现内在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对高校领导班子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深入开展巡视工作, 是推进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可靠保证。

思想政治建设是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 是提高领导班子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 关系到高校的科学和谐发展。巡视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深入地调查和了解高校领导班子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以及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的情况;就是检查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是否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就是要求高校领导班子要从根本上重视和推进思想政治建设。

2.深入开展巡视工作, 是完善高校领导班子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手段。

规章制度建设是领导班子建设的保证, 是维护高校领导班子团结协助的必须举措。通过巡视工作, 了解高校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方面的情况, 对规定不完善、落实不全面、执行不到位的重要规章制度提出整改意见。巡视工作将有效促进高校民主集中制等原则制度化、规范化和具体化建设, 不断完善党委议事决策规则, 加强高校规章制度整体建设。

3.深入开展巡视工作, 是提高高校领导班子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措施。

如何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新时期党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之一, 关系到人心背向和党的生死存亡, 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落实。通过巡视工作, 了解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情况, 督促高校领导干部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督促高校领导班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 才能抵制各种腐败行为和错误思想, 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二、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近年来, 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巡视工作的角度出发, 部分领导班子在思想政治建设、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和反腐倡廉工作等方面离中央对高校领导班子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离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 离高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

1.思想政治建设尚存不足。

部分领导班子对思想政治建设认识不够到位, 没有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加以重视。虽然有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 但往往学习有计划没落实, 学习有部署没检查, 学习有要求没考核, 从而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 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 不能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虽然有民主生活会制度, 但往往执行不严格, 会前领导干部之间沟通不够, 会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充分, 会后制定的整改措施执行不到位, 在加强党内监督和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等方面体现不够显著。

2.民主集中制体现不充分。

有的高校领导班子不能全面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 没有处理好民主和集中二者之间的关系, 有时过于强调民主, 导致议而不决, 有时过于要求集中, 出现独断专行, 导致领导班子不能很好地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行集体讨论决定。有的领导干部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存在误区, 对“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认识不够辩证, 没能正确处理党委与行政、个人与组织以及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 致使高校党政之间的矛盾及不和现象时有发生, 影响了领导班子整体合力的有效发挥。

3.拒腐防变能力有待加强。

有的高校领导班子对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深, 对反腐倡廉建设重视不够, 党风廉政建设管用的制度不多, 具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人头;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没有理顺, 领导班子分工不合理, 没有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查处违纪违法干部不够坚决, 从“保护”的角度考虑得多, 从“拒腐”的角度考虑得少, 放纵了不正之风;拒腐防变的个案教育不够多, 身边的例子剖析不够深, 没能让受教育者放在心上, 使个别领导干部放松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 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和考验。

三、通过巡视工作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巡视工作是按照有关规定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巡视组身负了解情况和提出建议的两大任务, 因此, 通过列席所巡视高校的有关会议、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开展座谈、民主测评、问卷调查、受理信访等巡视方式, 监督检查高校领导班子及其成员, 将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等方面的情况, 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 推进高校又好又快发展。

1.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增强领导班子科学发展的能力。

通过巡视工作, 检查高校领导班子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以及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的情况将有助于领导班子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 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切实保证政令畅通;将有助于领导班子坚定地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将有助于领导班子按照科学治校、民主治校和依法治校的要求, 把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领导集体, 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将有助于领导班子通过民主生活会、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谈话谈心等工作提高谋大局、议大事、理思路、抓落实的本领;将有助于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领导学校科学和谐发展。

2.促进民主集中制规范化, 提高领导班子干部选任公信度。

通过巡视工作, 了解高校领导班子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 促使领导班子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要求, 对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制度化、具体化, 不断规范党委会、教职工 (代表) 大会、校长办公会等会议制度, 明确议事规则, 细化职责职权, 理顺各种关系, 规范工作程序, 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促使领导班子成员按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 积极参与集体领导, 坚决贯彻集体决定, 切实履行自身职责;促使领导班子成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团结意识, 相互理解、支持和配合, 共同做好学校党政各项工作。通过巡视工作, 了解高校领导班子干部选拔任用的情况, 促使领导班子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不断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考核评价体系、教育监督工作和职务任职、回避、交流等制度;促使领导班子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3.扎实党风廉政责任建设, 维护领导班子清正廉洁的形象。

通过巡视工作, 监督高校领导班子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和廉政勤政的情况, 督促领导班子坚持群众路线, 真诚倾听师生员工呼声, 真实反映师生员工愿望, 真情关心师生员工疾苦, 多为师生员工办好事、办实事;督促领导班子大兴求真务实作风, 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摸清情况, 从校情出发,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督促领导班子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提高自身拒腐防变能力;督促领导班子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坚决纠正损害师生员工利益的不正之风, 着力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机制;督促领导班子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使领导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督促领导班子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 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 增强自觉遵守党纪国法的观念, 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吕绳振.略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71-72.

[3]尚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建大学和谐校园[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10) :4-7.

[4]刘志伟.巡视工作是加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大举措[J].广东社会科学, 2008, (3) :19-24.

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建设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校安全;安全管理

一、强化民办高校安全教育

关于民办高校安全教育事项,依据对象的不同大体可以划分为教师和学生两大类。

第一,强化教师安全教育。根据教师在民办高校担任岗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管理类、普通类和特殊类,不同的岗位应接受不同内容的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管理类教师应就民办高校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常见重大事故的防范以及应急救援、民办高校事故的处理操作以及典型事故案例等相关内容展开培训;普通类教师应就民办高校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法律规定、紧急避险逃生知识技能、教育教学常见事故防范处置以及典型事故案例等相关内容展开培训;特殊类教师应就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工作需要以及相关规定展开专业性内容的培训。在对教师进行培训过程中,应坚持长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尤其要对新进教师展开相关内容的培训。

第二,强化学生安全教育。针对学生强化安全教育,要综合考虑民办高校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在对学生展开安全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可接受的教育形式开展培训,如课外活动、观看碟片、实战演习等,通过多形式的安全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在开展安全教育实战演习时,尤其要注意结合学生不同的特点,主要就应急逃生的基本知识技能进行演习演练,如防地震、防踩踏、防火灾等。在民办高校安全演习演练,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对演练方案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预案、检查和总结,注重教师在逃生避险中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民办高校安全教育要全面覆盖教师和孩子,确保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的质量。

二、培育民办高校安全文化

培育民办高校安全文化,从民办高校安全理念文化、民办高校安全物质文化和民办高校安全制度文化三方面考虑:

第一,构建民办高校安全理念文化。理念是灵魂,民办高校安全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安全工作在民办高校的地位和安全工作作用的发挥程度,让全体教师和学生接受安全理念,在民办高校构建安全理念文化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安全工作的质量。各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情,构建具有自有特色的安全理念文化,如平安校园的思想。

第二,构建民办高校安全物质文化。物质是基础,民办高校安全物质文化是民办高校安全思想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的设施设备、民办高校安全物质保障以及民办高校安全教育氛围三方面。通过构建民办高校安全物质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安全理念,构造民办高校安全管理氛围。

第三,构建民办高校安全制度文化。制度决定水平,一个民办高校安全管理水平如何受民办高校安全制度的根本影响,因此要科学设计民办高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做到责任到人,有效控制风险点,科学可行的操作,同时还要做到严格执行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考核相关责任人,做到严格奖惩。

三、完善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构建民办高校安全隐患排查的制度化机制。重点强化民办高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六方面:首先要明确领导责任,针对民办高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建设领导小组,安排具体工作人员,明确责任分工,依据具体排查工作安排定期开展专题会议;其次要强化民办高校安全隐患的防范,针对各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开展自查活动,构建安全隐患事项账目,全面狠抓民办高校安全隐患工作,定期收缴危险品,及时上报各项工作进展;其次,强化民办高校重点区域消防安全隐患工作,针对餐厅、公寓、教学楼等人群聚集地开展消防隐患排查,保障排查工作全面细致;其次,强化民办高校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工作,针对餐厅等地开展卫生排查工作,加强民办高校食品卫生管理,针对食品采购环节坚持采购索证制度,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餐厅工作区域,坚持食品留样制度,确保食品安全卫生;其次,强化民办高校矛盾纠纷排查工作,针对教师、孩子以及社会人员之间的矛盾纠纷展开全面防范排查工作,重点排查具有不良行为的人员,防止矛盾纠纷形成现实危害;最后,强化民办高校安全督办责任,针对安全要进行全面、重点督查,同时还要展开安全暗访工作,严肃处理整改不落实和消极应付行为。

第二,严格执行民办高校门房管理。为了提高民办高校门房管理水平就需要严格执行门房管理的相关规定,主要从三方面做起:首先,提高安保力量,确保每所民办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安保部门以及专职的安保工作人员。安保工作人员要具备严格的工作职责以及任职条件,针对不同的民办高校规模还需要配备不同数量的安保人员;其次,严格执行出入登记制度。针对外来车辆,需要确实进校的要办理登记手续,确认后方可入校,同时要确保进校后的规范驾驶;针对外来人员,需要核实身份后方可进入学校;最后,严格执行民办高校请假制度。

四、构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构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的核心就是设立安全责任制和执行安全责任制。设立民办高校安全责任制就是要明确所有工作人员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明确责任是执行落实的前提条件。因此,要结合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制定包括所有工作人员在内的安全责任制,明确全员、全面的责任;执行民办高校安全责任制就是要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全部参与落实执行民办高校安全,执行落实是实现民办高校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结合民办高校实际安全管理工作执行第一负责人的管理制度和关键岗位双责制,并要求所有工作人员签订安全责任协议,由民办高校领导负全责,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构建全面全环节的责任体系。明确安全责任,切实解决推诿扯皮现象,做到安全管理全覆盖,建立安全值日制度,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责任、定奖懲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做到民办高校人人讲安全,人人做安全,从根本上落实民办高校安全工作。

构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是安全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是防范重大事故和恶性事故的根本保障,是高效安全管理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徐守辉.基于RFID的校园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2(23)

[3]姚玲.学校安全制度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4)

作者简介:

王蒲光,烟台南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楚红兰,烟台南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战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建设管窥 第12篇

一、重视载体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1. 重视载体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即教育主体 (教育者) 、教育客体 (受教育者) 、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最主要的教育介体, 是联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桥梁和纽带, 是实现教育目标、内容、任务的手段和形式。因此, 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和要素。没有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不能成为现实的运动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的联结点, 载体的状况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各要素之间能否较好地相互作用、协调发展。

2. 重视载体建设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目前, 受多种因素影响, 大学生群体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 成才愿望强烈, 竞争意识、自强意识增长, 并更加务实, 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学习生活环境越来越看重。在这种情况下,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就必须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注重不同方法、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综合运用, 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对那些形式枯燥、单向灌输、缺乏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 推陈出新。同时, 注重选择能引起大学生兴趣、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没有科学的载体, 就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因为科学地使用载体往往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因及时消除受教育者的“意义障碍”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重视载体建设是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的必要途径。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学分制改革的推进, 以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工作渠道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学生公寓等新的组织形式的教育功能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 使得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方法和组织动员的形式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迅速兴起的互联网、手机等传播交流方式, 既给大学生的学习、交往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也使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可以借机更加隐秘、快捷地传播。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必须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 努力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载体。

4. 加强载体建设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与艺术性、吸引力和趣味性的必然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 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就必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而科学性和艺术性则又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的结合上, 即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和渗透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具体工作中。这样才能彻底克服和解决过去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管理等工作相脱离的现象, 使思想政治工作消除过去那种单一的政治说教中常见的学生抵触情绪、对抗的逆反心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建设的思路

1. 高度重视网络载体建设, 不断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系统的一种最新形态, 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平等性等特点。网络不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有利条件, 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新的挑战。利用网络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开办网上党校、网上团校, 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热点问题讨论、心理咨询、生活服务等栏目, 充实和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二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三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 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监控, 掌握网上教育主动权, 使网上有更多更强的正面声音。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表现形式的不断更新, 博客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并对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当积极探索这一新的网络文化现象,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让博客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2. 积极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于活动之中, 使教育客体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因此, 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主要是“活动和过程”类载体) , 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调整计划, 改进工作。活动载体的具体形态繁多, 当前对大学生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三种:一是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体育等活动,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活动之中。加强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建设, 就是要广泛开展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重点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为宗旨的文化艺术活动, 以培养学生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为出发点的各类体育比赛活动等。二是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载体建设, 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 对每一个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提出明确要求。要针对高、低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 科学构建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社会实践内容体系。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吸纳社会资源, 争取社会支持, 保障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三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文明校园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载体, 它能够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促进美感的升华和良好个性的发展。加强校园文明建设, 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阵地。

3. 大力加强社团载体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 大学生的自由空间扩展了。而学生社团作为校园中的非官方组织越来越多, 为广大学生所接受与认同, 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活跃分子和主力军。在学生社团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工作。高等学校学生社团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 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 作为学生社团的管理者, 要以新的眼光看待问题, 以新的思路分析问题,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改变过去单向的制约管理, 实行灵活的弹性管理, 与学生社团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 主动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 在互动中彼此理解与配合, 真正使学生社团成为凝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有效载体。

4. 不断探索学生公寓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下一篇:电力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