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指导策略

2024-05-23

小学生作文指导策略(精选12篇)

小学生作文指导策略 第1篇

一、构建情境中练“说”—互动中练“说”—实践中练“说”模式 (一、二年级模式)

1.模式的提出

口语交际课是以训练小学生的听、说能力, 规范小学生的口头语言,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为任务的一种训练。 走进课堂, 关注低年级口语交际现状, 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白白浪费40分钟, 他们无事可干, 无话可说。 为此, 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中构建了“情境练说—互动练说—实践练说”的教学模式。

2.模式的理论依据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际活动中展开的。 在以交际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交际习惯得以养成, 交际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3.模式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口语交际的理念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 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为此, 构建情境中练“说”—互动中练“说”—实践中练“说”模式的实施, 将实现以下四个目标:一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 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二是听故事, 看音像作品, 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三是与别人交谈, 态度自然大方, 有礼貌;四是有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

4.模式的操作步骤及策略

一是情境中练“说”。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 要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把握时机, 恰当引导。 如可借助图片、音像、CAI课件等手段或学生表演、 教师极富感染的语言设计, 为学生营造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交际欲望, 产生听说的愿望, 并带着情感、怀着浓厚兴趣走进“交际情境”中作进一步体验和感受, 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

二是在互动中练“说”。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 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状态,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 为此,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要注重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 提供更多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想方设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 如在小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之后, 及时组织小学生进行反馈交流, 特别是在小学生展示的时候更要注重他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并创设他们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以便锻炼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是在实践中练“说”。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形成的, 仅靠书中安排的几次口语交际是不够的。因此, 要拓展口语交际的渠道, 不仅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而且要注重与多种学科的联系, 鼓励小学生在各学科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1]。 生活是口语交际内容的基础, 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就定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口语交际内容。 如在班级组织口语交际竞赛, 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如何做学习的小主人;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等等。

总之, 口语交际课不但要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全体, 使人人都有训练机会, 从根本上扭转重读写、 轻听说的不良倾向, 而且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愿说, 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注重课外延伸, 体验生活, 丰富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构建“趣导、引探、交流、评价”习作指导模式 (三—六年级)

1.模式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要写想象中的事物。”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 为了达到此目的, 我们研究并提出“趣导、引探、交流、评价”的习作指导模式, 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使小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2.模式的理论根据

《语文课程标准 》 指出:“中高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能不拘形式地写出所见所闻、感受和想法, 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

3.模式目标

小学生作文是他们综合能力的体现, 也是语文素养的反映。 通过“趣导、引探、交流、评价”习作指导模式的研究与实施主要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趣导、引探”, 注意把所观察到的事物, 用学生自身积累的语言, 写出真情实感。 二是在观察中要启发学生自由、 充分地思考, 充分利用已有经验, 结合经历与体验, 并把观察到的事物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三是通过“交流、评价”指导学生观察有序, 想象合理, 说和写主次分明。

4.模式操作步骤及策略

一是创设情境, 获得源泉。 教师采用语言渲染, 巧妙地运用课件等多媒体技术, 一下子把学生带到情境中, 使学生身临其境, 尽快进入角色。“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情境的创设, 激发小学生的习作欲望, 点燃他们的乐写之火, 实现预期目标, 并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 做到“趣”、“实”、“活”, 发展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是激发动机, 明确要求。 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 注重学习动机的激发, 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抓住时机, 在小学生学习兴趣高昂的时刻, 自然地引出本节习作主题及写作要求。 指令要清晰, 任务要明确。

三是小组交流, 再现情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交流, 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或者感受到的尽可能说全, 再现情境, 进行个体与小组、班级的展示, 交流与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四是汇报评价, 进入情境。 《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师采用“趣导、引探”的手法,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大胆评价, 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使其进入情境, 从而实现习作的最佳水平。

五是动笔写作, 表情达意。 把最佳习作工整地书写出来, 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标点, 表情达意。

三、构建“总结赏析—劣文点评—交流互评”讲评模式 (三—六年级)

1.模式的提出

写作能力的培养, 多读多写是一个方面, 还要重视多改。 从某种意义上说,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修改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阶梯, 讲评课是培养学生修改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2]。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写作文, 教师改作文”这一模式, 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即使是精批详改, 学生也只是关心成绩就算了, 正因为如此, 我们提出了“总结赏析—劣文点评—交流互评”这一讲评模式, 旨在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2.模式的依据

教学论依据:现代教学论是以主体教育为理论核心, 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内容的现代教育意识。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模式的目标

一是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作文评改的方法, 初步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 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二是使学生会合作学习。 三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四、模式的操作步骤及策略

1.总结赏析

上课初始, 出示习作要求和讲评要点, 使学生清楚评价作文的标准, 使评价有章可循, 接着总结本次习作优点和不足, 欣赏好的篇章、段落、例句。

2.劣文点评

把较差习作复印给每生一份, 让学生进行作文修改评价, 可以加批注, 也可直接修改, 认为怎样评价有利就怎样做。 屏幕出示例文, 集体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

3.交流互评

学生应用学到的修改方法, 小组内互评习作, 教师巡视, 倾听帮助作文困难生。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针对作文这一重要教学环节, 并根据每个学段的习作要求, 构建了相应的作文学习与指导模式。 通过组织与实施这几种模式, 低年级的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习作水平也有了长足发展。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指导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形成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并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作文教学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 作者组织与实施了小学生作文指导策略模式, 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高洪鑫.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努力[J].吉林教育.学科, 2013 (4) .

小学生作文辅导策略 第2篇

在小学阶段,作为小学生,其在心智方面和认知能力上正处于一个逐渐的上升和提高阶段。在此阶段,扮演着启蒙角色的父母和老师,不论在哪个方面,他们的引导是非常之重要的。那么,在小学生作文方面,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辅导小学生呢。

首先,最主要的是要锻炼和提升小学生的“认知”。

“认知”包括知识积淀和真感情的流露两个方面。

一、知识积淀

任何阶段,知识的积淀都是必需的。特别是小学生作文方面,这更必不可少。只有了解的知识面更宽、更广,在语言的组织上才能有所流利和进步。

1、要多读书,多让学生了解一些该阶段的孩子感兴趣的书籍,让孩子从中获得灵感和写作的渴望。

2、拿一篇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课文,进行整体分析和结构的排列,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

逻辑组织能力。

3、定期拿学生中写的较优秀的作文,在班上进行交流和表扬。

二、真感情的流露

何为真感情的流露,即为某些行为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期学生写作的可以有生命、有感情。至少能够达到朴实、真实。

1、经常带学生开展一些活动,比如春游,植树等等。然后回来可以布置一些关于此命题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能够有感而发。因为参与过,那么参与其中的一些快乐和小插曲定能让学生的写作真实和生动。

2、可以在节日的时候,布置一些“特别的任务”。比如,有位教小学的朋友在今年五月母

亲节的那天,给班上的同学便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每个学生回家必须为父母做一件事情。第二天来学校的时候进行交流。结果取得的效果可想而知。

小学作文指导策略探究 第3篇

小学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不爱学,老师教起来也头痛,有的学生临近毕业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面临这种情况,老师如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作文的教学特点,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小学作文 打破框框 策略 探究

小学作文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老师费尽心力,却收效甚微。学生怕作文,把作文视为“苦差事”,对此老师也是束手无策,作文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成为困扰老师们的一个难题。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由怕作文到爱作文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试图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具体如下。

一、打破条条框框,放胆练笔,让学生敢写

刚接触作文的孩子,对作文充满了好奇,还比较有热情,乐于表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很多孩子的热情全无,变成了畏惧、厌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老师的“导”出了问题。一直以来,小学作文教学都是沿袭旧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的训练,条条框框的束缚,让孩子们无所适从,使他们产生了畏难情绪,对作文丧失了信心,失掉了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卸掉孩子心里的包袱,抓住他们爱说话的心理,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我,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并对其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给与表扬,肯定。让孩子觉得写作文就像说话一样,并没有那么难,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初写作文要从说练起,然后“我手写我口”。日记是最宽泛的文体,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可长可短。初学作文的孩子练笔最适合。所以从日记入手,打破条条框框,大胆的“放”,孩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不拘一格,鼓励他们“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同时,对孩子的表达要及时给与鼓励和夸奖,让孩子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习作的信心,这样,孩子们才能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二、培养学生观察与积累的习惯,使学生有话可写

孩子写作文还有一难,那就是写作材料匮乏,没啥可写,很多孩子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孩子敢写,愿意写,还得有啥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巧的的手,没有米也做不出好饭来。作文知识学得再多,再好,没有材料也写不出好的习作。学生的周围蕴藏着许多写作素材,由于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捕捉,对于身边的这些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因而大脑的材料库里总是空空如也,写起作文来当然无从下手。所以说,作文始于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作文。要解决学生没啥可写的问题,老师首先要从培养观察习惯入手,通过留观察作业对学生的习惯加以引导。例如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1.柳树什么时候发芽?它的花是什么样子的?2.路口的信号灯是红灯在上,还是绿灯在上?3.教学楼一二楼之间楼梯有多少节?老师留的这些观察作业,让孩子带着问题,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观察,边思考。有了这些问题作引导,孩子们开始留心周围熟悉而又熟视无睹的事物,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光养成观察的习惯还不够,还得善观察,会观察。老师要通过观察课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老师还要鼓励学生调动多感官参与观察:眼观、耳听、鼻闻、舌尝、手摸,用心感受,这样的观察才会全面,深入,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观察中,老师通过让学生做摘记,写观察日记等方式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日积月累,学生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语言也会逐渐的丰富起来。

三、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写作素材,让学生乐写

作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现在小学生的生活十分的单调,家里——学校——学校——家里,“两点一线”,加之他们又没有捕捉作文材料的能力,所以他们的作文题材雷同,“假”、“大”、“空”现象特别严重。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家长和学校要相互配合,丰富孩子的生活,给孩子创造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条件,孩子的生活丰富了,感受才会深刻,写起文章来才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所以家长应该利用节假日多带孩子去公园,去郊外,踏青、放风筝、捉蝈蝈、让孩子参加各种家务劳动……在学校,老师组织孩子们参观、郊游、登山,比赛等各种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让孩子既体验到了生活的快乐,又获得了丰富的作文素材,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孩子在习作时不仅有啥可写,而且快乐地写,再也不害怕写作文了。

四、读写结合,进行作文技巧指导,使学生会写、善写

学生有了丰富的素材,又乐于表达,是不是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呢?不一定,乐于表达未必就能表达充分,未必就能表达的好。好的题目,引人入胜的开头,令人回味的结尾,巧妙的结构,都会影响到表达的效果,还有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都是牵一发,动全身。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技巧指导呢?技巧指导决不能空乏的讲作文知识,应该把教材作为范文,读写结合,进行作文技巧的指导。很多老师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割裂开来,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各讲各的,互不联系,忽视文本对学生作文的示范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的都是一些优秀文章和名家名篇,这些文章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经典,都是很好的范文,所以老师应该很好的利用它们,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写作技巧,让他们模仿。课文涉及什么知识就讲什么知识,涉及哪些技巧就讲哪些技巧,然后模仿,可以是片段的模仿,也可以是篇的模仿。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在欣赏课文佳处之后,根据自己习作的内容进行灵活模仿,做到仿其法而不袭其文。通过读写结合,模仿入手,以读促写,学生学会了表达,更加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结 语】

综上所述,要想让学生跨越作文这道坎,教师就要积极的寻找多样化的途径,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技巧,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有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育 英.走出作文迷津.书海出版社,2003(1)

【2】王玲燕.小学生作文技法篇.金盾出版社,2005(1)

小学生作文指导策略探究 第4篇

传统的作文指导教学就是老师布置一个文题,然后老师以这个文题为例,向学生进行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的示范。接下来由学生自己作文,等学生把作文交上来之后,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圈点批注,写下旁批、总批。事实证明,这样的作文指导效率是极低下的。那么,如何才能达成小学作文指导教学的高效呢?还是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出发,要想达成小学作文指导教学的高效就必须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一、写作技巧的学习

对于小学作文指导教学来说,写作技巧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针对不同文体的写法,小学语文老师要事先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不然的话,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既使是同样的文体,往往也有着许多不同的表现手法。对于这些表现手法,语文老师要尽量地加以概括、举例、说明,让学生们能够一一明了。就每一次作文训练来说,我们赞成每一次作文训练都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每一次作文指导课都要教给学生某一种写法或几种手法。学生用所学的表现手法来结构谋篇、现主题。而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不仅要指出学生在文句表达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指出他们在学习运用新的表现手法上的不足。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人类记叙文习作的时候,我就根据人物描写手法运用侧重的不同,要求学生们每一次习作各主要运用一种人物描写手法。这样,通过几次作文训练之后,同学们就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这几种手法有了深刻的了解,习作的效果有了大幅度提升。

二、优秀范文的分析

优秀范文的分析对于小学作文指导教学来说同样很有必要。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通过熟读别人的东西就可能会内化为自己的,强调的是学习借鉴的巨大作用。在进行小学作文指导教学的时候,小学语文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秀范文的分析。一方面,语文老师要示范如何分析优秀范文,教给学生分析优秀范文的方法;另一方面,语文老师还要促成学生分析优秀范文的良好习惯。当然了,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分析优秀范文并不是说越多越快就是好。“一夜看遍长安花”的现象是不足取的。在指导小学生分析优秀范文时候,小学语文老师要引导他们从构思立意、结构谋篇甚至是遣词造句等多种角度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要经过多遍分析的,而不是只讲量不讲质的分析。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有深入分析范文的基础上习作时,要求他们学习的是构思立意、结构谋篇等等内在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抄袭、化用。

三、习作实践的积累

不管是写作技巧的学习,还是优秀范文的分析,都还只是让学生弄明白作文该怎么写,还是算思想层面上的东西。而作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要靠行动。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游泳池边听教练的讲解加上自己的独立钻研,即使他把游泳的理论全部搞懂了,不跳下水练习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小学生练习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说,小学生的练习写作要在写作技巧学习和优秀范文分析的基础上多进行习作实践的积累。小学生的练习写作要系统、科学,是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有些小学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没有讲求系统,东放一枪、西打一炮的,这样的习作效果是不明显的。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分为写人、叙事、记景(状物)、抒情四类,这四类记叙文的写作难度是呈梯度上升的,学生们只有在掌握写人、叙事写法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把握记景(状物)、抒情的写法。如果教师在学生对写人、叙事写法掌握不好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进行记景(状物)、抒情的练习的话,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四、自改互改的实施

叶圣陶曾经说过:“文章是学生写的,最有权力修改的是学生自己。”鲁迅先生也认为:“文章写完以后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发放学生作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辛辛苦苦地给学生的作文打下批语,学生却是草草翻阅一下便塞到课桌抽屉里。学生对作文批改的不重视必然会使习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对于作文批改的环节,我们一定要引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进行习作批改的时候,我分两个步骤的批改:先是学生的自改互改,接着才是教师的批改。关于学生的自改,我往往会要求学生先是大声地把自己的文章朗读几遍然后再进行修改。学生自改完后再让同学之间相互批改,最后才是教师的批改。事实证明:这样的作文批改的效果是最好的。

总之,小学作文指导教学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程。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真正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认真做好写作技巧的学习、优秀范文的分析、习作实践的积累和自改互改四个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作文指导教学的有序实施,小学作文指导教学的高效课堂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益芬.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J].江苏教育,2006,(24).

[2]刘绍玲.关于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作文教学研究,2007,(01).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第5篇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与方法(1)

作文教学(这里将写话、习作、写作教学笼统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是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是发展积极的心态,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必备素质。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课程提出了“兴趣领先,乐于表述;突出个性,鼓励创新;贴近生活,引导实践;夯实基础,读写沟通;合作分享,共同提高”等崭新的习作教学理念。

为落实这些新理念,必须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这是小学作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一定的时期,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对于作文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以便适应作文教改的需要。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有两条依据:一条是学生的身心规律,一条是语文学习规律。这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

一、激发兴趣策略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作文要“对写话有兴趣”,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这不仅是一种教学要求,更重要的反映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重要向导。

1.命题引趣

题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情绪。新颖有趣的命题,能引发学生的习作情趣。小学生正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如果作文命题的范围过大、过笼统,缺乏趣味感、朴实感,必会造成学生作文的心理负担。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还会使学生对作文失去信心和兴趣。缩小作文的命题范围、肢解题目、化繁为简、循序渐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致的有效途径。

2.情境创趣

有趣的情境是习作的催化剂。创设一定的情境,犹如给学生再现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想象)。在作文之前,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很容易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

3.高分励趣

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可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笔者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调查,小学生极少看老师的评语,最看重的是老师给的分数。给学生的作文打高分,是激励写作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4.竞赛激趣

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喜欢比赛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一些写作大赛,或赛开头,或赛结尾,或赛观察,或赛想象,或赛系列日记……学生在竞赛中尝到了竞争的乐趣,得到了个性的张扬,引爆了情趣想象的火花,续接了习作兴趣的链条。另外,竞赛游戏活动的本身,也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5.评价固趣。

“激励”、“评价”是心理学上讲得两大功能。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两个心理功能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后的愉快,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传统的评价是“玉中指瑕”――找缺点找毛玻正确的做法是“沙里淘金”――找优点找亮点。特别是针对文章中的那些“个人的独特感受”,都倍加“珍视”。

【案例】

在教学中,根据习作的要求,采用高分激励的方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好文章可以给100分。新颖的开头、结尾,精彩的细节描写,画龙点睛的句子,成语的妙用,诗句的恰当引用,文中的插图,坚持写观察日记等等给予加分,上不封顶,可以加100分到300分或更多。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三、四年级小学生初学作文时尤其灵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化解学生的消极体验,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形成快乐体验,可以较快地消除小学生惧怕作文心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突出重点策略与方法

文章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作文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历练和持之以恒的实践锻炼。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做到每个学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一次作文教学都有所侧重,逐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切不可“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如,我们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新课标确立的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来确定中高学段不同的作文训练形式与能力训练重点:

低年级(第一学段)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性写话和童话体写话(如根据故事开头说写童话、听音响编写童话、童话续编、命题编写童话),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能力,增强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中年级(第二学段)是儿童观察的活动的“敏感期”,观察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微性和概括性显著提高,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如自然景物、小动物、人物动作、人物外貌、人物对话和周围环境素描等),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驯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即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典型性,形成典型表象的能力;

高年级(第三阶段)是儿童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的阶段,其习作训练形式应该从观察习作转向有明确交际目的实用型习作(包括纪实习作和想象习作,如暑期生活交流、学写生活随记、学写读后感、学写导游词等),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每次习作指导都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教学重心,制定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两项习作能力的强化和训练,这比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案例】

小学生文本朗读指导策略 第6篇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但目前的小学生朗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对朗读逐步失去兴趣。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师的普通朗读要求,教师可以从明确朗读目标、解决常见朗读问题、适当渗透朗读技巧、根据文本确定朗读目标、恰当选择朗读形式等方面入手,在实践与守候中等候蜕变,让朗读指导真正落在实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感情;技巧

一、小学语文朗读现状

现状一:早读课,学生们正襟端坐,双手捧书,看上去极是齐整。可一齐读,拖腔拉调、绵软无力,唱读之音充斥于耳。再细观表情,或双目无神,只对口型不出声,或拼尽全力,以嘶喊努力营造出“书声琅琅”的假象。

现状二:公开课上,教师预设多种朗读方式: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一堂课下来,看似热闹非凡,可细细听来学生的朗读效果并无太大提升。朗读成了只求形式不求效果的花架子。

当学生朗读变成“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时,就意味着教师的朗读指导方法和学习要求出现了问题。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一定要把握“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正确”是朗读的基础,“流利”是朗读的条件,“有感情”是朗读的展示。在学习中,对学生明确地提出“正确、流利”的要求,其实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努力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迈着更加稳健的步伐往“有感情”的目标前进。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重视读,在课堂里也要留足时间,把对课文繁冗分析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充分地读,响亮地读,入口入心地读,切不可匆匆过场、流于形式。

二、常见朗读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添字、漏字、改字。学生在朗读时添字漏字无非是两种原因:一是预习不充分,对文本不熟;二是已形成一定的流利阅读习惯,使学生遇到“绊脚”词语,便自然而然避开去(漏字),或寻找其他自己惯用的词语替换上去(添字、改字)。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课文的难易程度、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才能有的放矢,是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是降低标准,仅要求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除此之外还要对班级学生的朗读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分层次提要求。当这样的朗读要求形成习惯时,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根据教师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朗读目标,使自己的朗读从随意的状态转为正规化,努力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逐渐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问题二:唱读、拖读。有的学生读书时带着长长的拖腔,没有抑扬顿挫,没有感情抒发;文章的词句被破坏,节奏被扰乱,更谈不上语气和语调,这些都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师的朗读要求上寻找原因。幼儿阶段是儿童唱读习惯养成的萌芽期,儿童在幼儿时期接触的童谣和儿歌内容浅显易懂、节奏明快易唱。因而在幼儿阶段,儿童就养成了唱读的习惯。在升入小学后,很多学生将幼儿园的读书习惯带入小学。如果不及时纠正,就等于默許了这样的唱读习惯,学生们就会将唱读一直继续下去,等到中高年级再纠正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唱读、拖读现象在低年级就要予以重视,及时纠正,不能听之任之。在平时朗读课文时,也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倾听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对象交流意识。引导学生像平时说话一样自然流畅地朗读课文。

三、文本朗读指导的关键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淡化朗读技巧的刻意传授,但在平时的朗读指导中,可以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适当渗透轻声、儿化音、重音、停顿和一些特殊语言技法的朗读技巧。如“轻声”“重音”“停顿”“拟声”“角色扮演”等,这些技巧在朗读中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只有在朗读中互相配合、协调统一,才能使整个语言自然、和谐,真切感人。教师只要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语言的魅力,让语文学习更具趣味性。

虽说朗读的使用范围很广,凡是文字读物都可以朗读,但小学课文类型丰富,体裁多样,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有感情”的朗读。苏教版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学生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对有些课文提出“有感情”的朗读目标就显得勉强,例如科普说明文就不适合有感情朗读,只需读得正确流利。

教师作为朗读的指导者,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并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确定预期目标,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目标。教师朗读指导的过程设计应该为学生服务,而不是学生委身于教师的设计。

四、文本朗读的指导策略

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朗读,不妨去“问问”教材、“问问”学生。

(一)问教材,定形式

1.根据课后练习,确定朗读目标。读的目的决定读的形式,一切都要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笔者在研读教材时发现,编者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一课都提出了不同的朗读训练要求,不再拘泥于过去笼统概念的“朗读课文”。如:“默读课文,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些课后“练习”是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指引我们更好地使用教材、指导朗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妨多多关注这些提示,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读。

2.根据朗读目标,确定朗读形式。朗读的形式虽然纷繁多样,但不同形式都有不同的功能及适用范围,教师应结合朗读目标予以恰当选择。例如,当阅读文本为对话时,就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分角色朗读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朗读方式,既能满足儿童的扮演欲望,又能在扮演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充满趣味性,且朗读效果佳。但分角色朗读,教师要注重引导,必要时还要加以示范,也就是教师的“范读”。

(二)问学生,定形式

1.“引读”——引发学生情感。教师的引读具有启发想象、指引思路、指示性质的作用,它的精髓在于“以引代读,寓讲于读”。教师在引读时赋予强烈的情感,以引发接读学生的感情,奠定情感基础。

2.范读——树立朗读榜样。“范读”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语言展示给学生、生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学生朗读不到位、阅读文本有一定难度时,教师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指导。但“范读”是一把双刃剑,读得好对学生朗读提升起到积极作用,读得不好,则适得其反。教师读不好,可以请读得好的学生来范读,教师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朗读水平,并且要尝试着提高自己,否则不要轻易地谈“范读”。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范读应对学生起到“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入情如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3.默读——带着问题思考。默读是不出声地读书。因为不影响他人,不受环境限制,在生活中应用最广;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得多,可以大量阅读,可以博览群书;最重要的是,默读时可以静心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时,最宜采用默读的方式。

曾经有人这样问:“语文朗读的真正亮点在哪里?”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文本朗读都要为学生学习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赖正清.对小学朗读的多元解析[J].语文教学通讯,2005,(4).

[3]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

[4]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小学生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师

现在的学生, 甚至是我们教师, 阅读量都很少, 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如果一个小学生对一个语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 不能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那是十分可悲的, 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针对阅读教学我总结、整理了一些心得, 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一、打好阅读的基础, 加强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是文章的根本, 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 怎么能够自主地完成阅读呢?字、词、句阶段的教学是枯燥的, 但也是最必要的, 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我们不可以“忘本教学”, 就好像“空中阁楼”一样危险。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字、词、句教学呢?

1. 认真、灵活抓好“听写”。

也许在很多教师眼中“听写”是不起眼的, 也是比较容易的, 所有作业中也是学生正确率最高的。要是学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还可以反复听写, 直到符合要求。可我却很喜欢在“听写”上大做文章, 几届学生下来一开始都十分害怕我的听写, 因为往往得不到漂亮的分数, 有些学生还认为比考试还难。每当在开学初我就会反复强调听写的要求, 我改变了以往只听写几个简单的词语的方法, 在听写中有可能会让学生根据听写的词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武静品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搞好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处理信息的技能,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高中教育;英语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

语造句、解释带点字, 有时还需要写出整个词语的意思。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几个词语进行辨析, 说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多义字组词或多音字组词。这样一来一次简单的听写就变成了一次综合的字词句的检查, 学生摒弃了以往存在的一种侥幸心理, 逐渐就会养成一种认真的学习习惯, 对整个语文教学都非常有利。

2. 把《词语手册》升格为《词语工具书》。

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认真地看一下学生手中的《词语手册》就会发现,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学习辅导书。所以, 我每天的家庭作业只要在新课前就是完成《词语手册》上的练习。其中的练习非常丰富, 有造句、多音多义词、词语辨析、课外延伸, 等等。另外, 我还充分利用了《词语手册》收集词汇的作用, 同时也把它变成了“成语收录本”。我在班级的黑板左上角上, 让学生每天轮流写上一个成语, 并要求学生把它摘录到词语手册的空白处, 并抄录意思。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是不低的, 他们在写、抄、查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因为一日一个成语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 而且每天抬头就能看见, 根本不用太刻意地去记忆, 一天下来自然就记住了。

二、抓好语段教学, 掌握阅读方法

有了扎实的基本, 就好有了精致的零部件, 我们就要学会运用。那么, 语段教学正好就是我们阅读的起点。

1. 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 教师要给学生设计问题, 并让学生尽量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阅读, 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字句就会划出、标记。这样更方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提高阅读能力。如:在《挂两枝笔的孩子》一文“陆小亮生日那天……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妈妈送给他的圆珠笔是怎样的一枝笔?”“陆小亮无论到哪, 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这是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划出答案。就是这两个简单的问题, 把一个段落的思路理得十分清楚了。其实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学到的还不止这些, 如在描述圆珠笔时就引出了分号的作用“3种颜色、3个分句并列”让学生再次复习了分句, 同时, 还引出了一个比喻句。在第2个问题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用2个反问句、一个陈述句清楚地分析了此段落。再次强调了反问句的作用, 还带出了省略号的作用“他想, 教授、作家、记者……谁的口袋里不插两三枝笔呢?” (表示列举的省略)

2. 分层阅读法。

在日常语段教学中仅仅对内容深化是不够的, 我们还必须让学生对语段的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教会学生从全局看问题。这样才能为整个文章的阅读打下基础。在教学时, 可以给学生设计“共有几段”“共讲了几点内容”这样的问题, 把抽象具体化, 在无形中教给了学生分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22-0083-02

分。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

层的方法, 这样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自然连贯。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第6自然段“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几米高, 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 看你们飞过来吧!”。在这段的教学中就让学生找描写了天险的哪几方面———“桥、水、城”三方面, 在学生回答后我顺势提问:“怎么样的桥, 怎样的水, 怎样的城呢?”很快学生把描写桥水城的句子分别读给了我听, 在学生找不完全是再适当指导。在这个语段的教学中, 有学生把它分成了四层———“桥、水、城、敌人”, 当然敌人应该归入描写城中, 因为敌人的行动就是城内的情况。无论是三层, 还是四层也罢, 总之学生找了就有所收获, 他们对文章的结构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因此, 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我总是心平气和、耐心聆听。有时我甚至跟他们说:“只要你能自圆其说, 哪怕把白的变成黑的, 把黑的变成白的都可以。”是啊, 我们的学生要是具备了这种能力, 还要去管那些所谓的正确答案吗。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拓展阅读的实践

语段的教学是为了文章的阅读作好准备工作, 他的方法自然同样适用于整篇文章的阅读, 语段阅读教学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文章整体阅读的成败。但是语段阅读始终是零碎的我们的学生还需要整体的阅读能力, 这就要让我们老师花一番心思了。我整理一下以往只是摆设的图书架, 因为原来几本破旧的图书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 在开学初我自己出钱为班级增添了一个较大的图书架, 然后发动学生将自己的书放上书架, 并且我主动从自己的藏书中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放入书架。另外我从学生中选出一位负责的“图书管理员”, 负责整理书籍并及时反映学生的问题。回头看看书架上的书, 还是挺丰富的, 什么《四大名著》、《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大全》、《中华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 等等, 真像个小书店。我还会每个星期抽出一两节课时间来专门与学生谈天南地北、话古今中外, 不知不觉, 学生的阅读有了积累, 我与学生们的感情也交流了, 也加深了。这不就是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吗?“阅读”本是狭义的, 在这我把它“广义”了不是更好吗?

小学生快乐作文策略研究 第8篇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此, 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 培养学生浓厚的习作兴趣, 使之产生强烈的习作欲望。

1. 创设情境, 诱发表达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的心理学研究专家拉扎勒等人的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 从而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因此, 在习作教学中, 我注重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的观察, 后再进行习作。如教学“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时, 我用微型摄影机拍下自家中各种小动物的生活片段, 自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 让学生观看这活生生的画面及文字简介。这样, 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又使学生获得快乐的感受, 从而兴趣盎然地去构思、表达。

2. 融入生活, 自由表述

儿童感悟世界, 总是和自己的生活世界相联系, 和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的惊奇感相联系。儿童习作是个体经验、感受的自由表达。他们在自由的时空里表述“儿童语言”, 虽然幼稚, 但富于情趣。因此, 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 然后将自己观察和感受的所得形成语言文字。如;前年冬天, 刚好逢上一场十几年未遇的鹅毛大雪, 孩子们的喜悦心情是无法比拟的。我当即引领孩子们走出教室, 到操场上观察、触摸、倾听, 与雪花共舞。孩子们在雪地里蹦啊, 跳啊, 犹如一只只快乐的小鸟, 他们把欢乐撒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于是有的学生挥笔写到:雪儿飘飘, 飘进了同学们的心窝里, 大家欢呼雀跃, 尽情地拥抱雪花, 忘记了冬天的寒冷;雪儿飘飘, 飘进大地妈妈的怀抱里, 大地妈妈听着清脆而优美的歌谣, 甜甜地睡了……

这样, 学生用自己的话, 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感知、体验, 用自己思考的个性语言自由书写自己的情感思想, 写出儿童应有的天真、自然的语言, 写出童心童趣, 而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慢慢生情, 渐渐地爱上习作。

二、丰富学生习作源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 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溶入人生百态的社会大舞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帮助学生寻找习作“源头”, 使“活水”源源不竭。

1. 开展活动, 积累素材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们好玩的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以此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 提供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习作素材,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一, 绘画。当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像作文时, 可先出示“太阳、田野、小河、农民……”等词语, 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像画成图画, 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 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 画面与习作互补, 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二, 班队活动。进行小队之间的“成语接龙”、“古诗擂台赛”;班级组织的参观、游览活动;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等都是学生练笔的好素材。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第三, 表演。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表演的天性, 让学生对那些浅显易懂, 教育意义深刻的课文, 如《落花生》《小苗和大树的对话》等进行表演, 让他们通过表演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 并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此外, 引导学生把自己做科学小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把制作卡片等实物的过程、感受和新发现写下来等都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

2. 学活课文, 创新续写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习作的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些课文中的习作资源。

第一, 文尾续写。如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 让学生续写《凡卡回到了村子里》;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 让学生续写《穷人家的第一顿早餐》……

第二, 插图配文。课文中有许多编者精心编排的插图, 大多数是文章思想感情的体现, 教学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给图配上小诗或写上几句话, 如《白杨》《一夜的工作》等文中的插图。

第三, 联想迁移。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 调动生活积累, 进行联想式习作练习。例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让学生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 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这样, 学生在读中练写, 写中促读, 让阅读与习作相互交融, 使学生在与课本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倾吐了个人的见解, 提高了习作的水平。

3. 学用兼顾, 自发习作

在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 引导学生对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进行议论, 为学生展示个人习作才能的机会。班级开展参观、游览、智力竞赛、表演等活动。平时看电影、电视, 鼓励学生写影视故事、人物评论在班级板报上发表。鼓励学生自办手抄报, 每个小组一周一版, 每周一评比, 让学生过过“小编辑”、“小记者”瘾。学生自行报名, 自设栏目, 自抄自画, 自发习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部门组织的征文比赛, 并踊跃向各报社、编辑部投稿, 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喜悦。

三、多方评价, 体验成功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孩子们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之后, 希望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 评价学生的习作要多种方式方法并举:一方面老师的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 尊重个体差异, 因人分层施评, 以促进每个个体尽可能最大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另一方面可组织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使学生在自我评价, 相互评价中体验到习作的无穷乐趣。

1. 因人施评, 彰显个性

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作为教师应该通过给予每个孩子积极的评价,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帮助他们愉纳自己, 拥有信心。如班上有一位学生语文基础差, 作文如同记流水账, 在《记一次活动》中, 一连用了5个“一会儿”。我在文末作了这样的批注:请小作者把习作细读后想想, 你不觉得文中5个“一会儿”太多吗?能否删掉一些或改用其他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如“片刻”、“一刹那”、“转眼间”等等。文中有一句写得好的句子, 我把它画上红曲线, 并在批改栏上批注:好棒, 加油!这个学生深受鼓舞, 慢慢地习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习作兴趣越来越浓, 在学校举行的习作比赛中, 还获得了二等奖。

2. 自评互评, 互促提高

比尔·盖茨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 教师要运用科学而有效地评价方式, 让不同习作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 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 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开放评价方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点亮自己心中的明灯, 让激励和赏识成为学生习作的不竭动力, 快乐并充满自信地投入到习作中去, 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

第一, 自评。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评价是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孩子在反思中能够体验到习作的快乐与收获, 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这种体验对于逐步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习作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当学生完成一次习作后, 我让他们自行修改自己的习作, 同时提出修改要求: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写得不够?该怎样改进?这样让学生重新进入原来的“习作情境”, 回味当时的美妙构思, 思考当时的落笔困境, 得意时高声吟读, 失意处皱眉凝思。这样学生自品、自纠、自得不断升华。

第二, 互评。对于写得比较差的习作, 我组织学习小组中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和他们互改, 引导他们用心捕捉习作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 然后通过当众表扬或书面表扬, 唤起他们习作的成功感。这样, 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品赏,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共同提高。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 理解他人, 同学之间的感情更融洽了。

小学生写景作文的教学策略 第9篇

一、借一双“慧眼”

世界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想要发现美, 就需要学会观察。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并不太了解“观察”和“看”的区别, 虽然每天都在看, 但基本上是无目的、随意的看, 不注意观察景物的形状、颜色及变化, 更谈不上认识景物的本质和特点, 凭这种浮光掠影的印象, 当然是写不出景的。那么, 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眼中有物

“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在作文之初, 首先要确定写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前先进行思考, 即要选取哪一处景物, 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观察这一景物, 采用什么方式观察。为此, 在作文前, 我安排了一次“春游校园”活动, 让学生自由组队, 边走边观察, 边观察边讨论, 边讨论边记录, 每位小组成员确定一处景物观察并写作。

2.眼中有景

想要进行写景作文, 首先要选定景物, 然后仔细观察这一景物, 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 还包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身体接触等等。只有充分发挥多个感官的作用, 才能全面认识这一景物。于是, 我让选择同一处景物的学生组队观察, 例如, 观察树的一组学生围着树仔细观察, 有的用脚步丈量距离, 有的用手指敲敲树干, 有的用耳朵去听听声音, 有的用脚轻踢从地下钻出来的树根, 有的模仿树的形状做出造型。通过对选定景物的细心观察, 学生对景物的认识会更加深入。

3.眼中有序

如何才能有条理地将观察到的内容表达出来呢?这需要把握一个“序”字。针对本次习作“选一处景物, 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的要求, 笔者把学生选定景物的观察素材整理出来, 并着重展开“序”的讨论, 即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在哪里突出重点等。

4.眼中有神

林语堂曾说:“人有人趣, 物有物趣, 自然景物有天趣。”这里的趣就是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的标志, 即特征和个性。只有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在写作时才能与众不同, 才能传神动人。笔者在进行课堂练习时, 将事先拍摄下来的景物制成幻灯片, 让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提示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如景物的形状像什么, 接触时有什么感觉, 它的颜色让你想到了什么。提示的内容广泛, 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思考时加入联想与想象, 意在打通景与情的界限, 让景物活起来。

二、磨一面“明镜”

记得张化万老师曾说过一句幽默且富有哲理的话:“眼高手低固然不行, 但眼不高也不行。为了帮助学生练眼力, 我们可以赏析教材中写景的句段、篇章, 打磨一面鉴赏的明镜。”在这里, 我以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七月的天山》第二自然段为例, 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赏析。

附上《七月的天山》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进入天山, 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 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 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 太阳下, 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 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 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 浪花往上抛, 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 却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这个时候, 饮马溪边, 你骑在马上, 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 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 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 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

1.磨“镜”第一步:抓景物

这段话共有五个句子, 我让学生在默读后思考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在思考和交流之后, 学生得出结论, 即这五句话分别写了作者的行踪、雪峰、雪水、洄水涡、饮马溪。我向学生提问这些景物都是围绕什么写的, 一阵思考之后, 学生发现这段话描写了天山之水, 即有了雪峰才会有雪水, 有了雪水才会有饮马溪。至此, 学生明白了写“水”可以从源头开始, 并且, 与之相关的景物都可以作为观察和写作的对象。

2.磨“镜”第二步:理顺序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天山”, 请学生把作者观察到的景物添加上去, 并注上景物的名称。在一名学生添加的过程中, 其他学生给他作指导:“往下!往下!”原来, 他们早就发现了作者的表达顺序, 即从上到下。接着, 我又和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要用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观察。经过讨论, 学生发现观察一处景物时, 不仅要有顺序, 还要选择合适的顺序, 就像描写水, 因为水来自峰顶并顺流而下, 所以要从上到下进行描写。

3.磨“镜”第三步:观神韵

关于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所见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写雪峰, 把雪峰比作白缎, 把雪峰间的云影比作银灰色的花朵, 整个雪峰像一块绣花的白缎;写雪水, 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 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 又写出了它的光亮, 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盛开的白莲花, 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美, 那么讨人喜爱。然后我做了总结:“让景物传神的方法有很多, 合理的拟人和联想都是此类方法的运用, 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从而增加景物的神韵。”

三、指一条“材”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脑中无物, 即没有素材的积累, 要想让他们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因此, 指导学生写作文的基础就是积累大量的素材, 尤其是写景类的文章, 由于小学生所学不多, 生活经验和体验也较少, 因此, 积累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为他们指一条生“材”之道很有必要。

1.材料之来源

第一,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景物, 只要留心观察, 不断扩大自己的眼界, 捕捉一枝一叶, 并细心体会, 就会有鲜活的材料跃入视野。第二, 写作素材来源于阅读。积累素材, 除了从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外, 还可从阅读中获取间接经验, 阅读他人的文章, 在阅读中启迪思维, 发挥想象, 从而生成自己的素材。

2.材料之序列

积累的材料包括字、词、句、段、篇, 如何将这些材料组合起来, 这是需要序列的, 从词语到成语、谚语、歇后语, 从现代佳句到经典古诗词, 从段落到篇章, 从描写对象的一统化到分门别类, 从单纯绘景到景情交融甚至景情理合一……我们需要在新的序列不断派生的过程中, 在脑海中构建素材大厦, 从地基开始, 如建设高楼大厦般将材料排序组合。

3.材料之存储

怎样帮助学生存储材料呢?顺于口、熟于心是存储材料的第一步, 无论词语还是句子, 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最终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我采用了造句的方法, 为了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材料, 我组织学生观察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校园风光, 让他们尽量多地造句来帮助记忆并存储材料。同时, 建议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游玩, 在游玩的过程中帮助他们积累材料。另外, 我还指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 鼓励他们写观察笔记, 以此存储素材。

浅谈小学生作文评价策略 第10篇

一、作文评价不能搞“一刀切”

这里所说的“一刀切”主要指“内容具体, 语言丰富”等比较笼统的评价, 且所有的学生作文评价都千篇一律, 未经过仔细审阅便随意下的定论。鉴于此, 我们的作文评价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了, 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同的。为了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进步,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就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对症下药了, 这样缺点才能快速改正, 学生作文水平也就相应提高了。比如, 学生作文有的写得通顺即可, 有的除了通顺还要运用各种手法, 如各种修辞以及描写人物时除了语言、动作、外貌、心理外还要注意侧面烘托等。

二、作文评价不能一味批评, 要多鼓励

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严格这是一种好现象。但往往严格了, 作文评价也就成了“批评园地”了。试想, 当学生拿到老师批改好的作文时, 首先关注的是教师评语。一句鼓励会让他们信心倍增, 相反, 一句批评可能导致学习兴致一落千丈。所以, 在评价学生作文的时候, 我们须尽力寻找他们的优点, 努力发现学生的进步, 争取用较充足的语言去赞美他们, 让他们在写作初期就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消除对作文的恐惧感。在这里有一点需要和大家说明, 我们鼓励学生作文, 并不是我们的欣赏水平低, 而是要和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是一种智慧, 也是一种能力。我们再次想象: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受到了表扬, 是多么高兴!他们也就愿意写, 化被动为主动了。此外, 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小学生作文的完美, 只要进步, 就是成功。

三、让学生成为修改作文的“主人”

著名作家叶圣陶说过:“修改作文的权利首先应该属于作者本人。”可是,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却容易忽视这一点。我们不妨先来谈论一下学生自己如何修改。第一, 自我评价。一篇习作, 首先自己评价, 有哪些优点, 或者缺点, 如何改进等。第二, 他评、互评。把学生作文放到一起, 共同讨论优点、缺点, 集中学习, 共同进步, 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第三,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习作放到网上, 汲取“外来智慧”, 等等。总之, 形式多样的评价让学生不再乏味。

四、杜绝过度的“精批细改”

我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 一篇学生习作如果不合我们“口味”的话, 轻则删除, 重则“枪毙”。因此, 一篇学生习作往往被我们修改得“面目全非”。但效果如何呢?学生会买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 我们“拔苗助长”了。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没有从学生的感受出发, 虽然改动了许多, 结果都是“一纸空文”。作文肯定是要修改的, 我们如何做呢?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面批面改, 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意见, 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优点多多表扬, 不当之处委婉提出, 并和孩子们共同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师生心灵沟通了, 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容易提高了。

五、作文评价要循序渐进

众所周知,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要循序渐进, 同样, 评价也应该循序渐进。这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一点一滴去积累。不可以把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下子拔得过高, 这样, 不但收不到效果, 反而会让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 看见作文就害怕, 导致不敢接触, 不敢去写。

六、作文评价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关联性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是有差异的, 他们在作文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随心所欲地写, 所以, 我们在评价时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启发性和关联性, 要从学生的用词、段的构造、章节等方面去评价, 评价语言不可空洞、抽象、含糊不清, 要切实让学生能从评价语言中明确自己作文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或者哪些地方最棒等。以下具体来说明。

第一, 针对性的要求。我们知道, 小学语文中每单元都有作文训练。教师要先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偏离主题的一定要明确指出, 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简而言之, 针对性就是让写什么就写什么, 不可偏题。

第二, 启发性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一定要以鼓励为主, 即便是一个小小的优点, 教师也要放大去表扬。对于不足之处, 一定要指出来让学生认真修改。这还不够, 修改完后, 再让学生和原来的文章进行对比, 从而得出写作思路、写作方法, 使学生在对比启发中逐步进步。

第三, 关联性的要求。教师评价学生作文, 不可盲目, 不可“评这次, 忘记上次”, 一定要和上次的作文进行对比, 发现进步, 发现优点。这样, 学生在写作时也会产生一种“渴望”心理, 渴望自己比上次写得好。有了这个心理, 学生写作文时也就用心了。不仅如此, 关联性也不能忽略了关联学生实际生活。现在学生作文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联系生活, 笔下的人物或者场景都是随心臆想出来的, 根本不符合逻辑, 更别谈实际意义了。

小学作文指导的策略浅析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指导和评价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是说,好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作文所表达的是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如何让学生改掉在作文中追求完美模式而虚构生活的不良习惯,使写作真正成为一种情感活动,本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指导观察,引发感悟

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是作文真实性的基础。每个学生个性不同,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必然不同。所以,指导学生作文,要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感悟。

一次,雨后放晴,带学生骑车出游。一行人行至一段坑坑洼洼的公路上,洼地里积满了水,形成一个个小水池。水池里倒映着蓝天和白云,煞是好看。学生骑车而过,飞溅起道道银白的水花。此时,一学生高呼:“啊,我在蓝天上飞了!”我一时还没明白他的意思。低头一看,只见车骑在水洼里,而水洼里倒映着蓝天白云。那广阔的蓝天犹在脚底,白云犹在车旁萦绕,那人,岂不是飞起来了?好一份独特的感受!我赶紧告诉大家,回去把这个独特的感受写进今天的游记里,就是一个精彩的片段——一个能使文章放出异样光彩的片段。我这边刚说完,另一学生又惊喜地大喊:“我的车子长翅膀啦!”原来,水花向车子两侧飞溅,恰似车子两旁长出了一对银色的翅膀。这不又是一个经过仔细观察产生的奇妙体验?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就是文章的生命。作文就是抒写丰富多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文的过程就是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记载生活的创造和美好的过程。

二、当面指导,个别点拨

作文是最有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作文指导和评价应尽量减少统一要求。对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学生所写的不同内容的习作,教师应给予个别指导、评改。

班上有一个女孩曾写这么一篇习作,说有一次自己与妈妈一起逛街,来到一间体育用品商店,看到很多漂亮的溜冰鞋,想到身边很多小伙伴溜冰溜得特棒,也动了试试溜冰的心。可女孩又惧怕溜冰难学,最后不敢买下溜冰鞋,学习溜冰也成了一场美梦。习作写到结尾处,女孩犯难了:要是真实地描写,觉得作文的立意不高;如果写自己惧怕困难,又太不高尚了;像别人一样说自己克服了种种困难学会了溜冰,又于心不忍,毕竟老师平时一再交代“作文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看女孩为难的样子,我对她进行了帮助。

“那你就把自己这个美好的愿望表达出来啊。这同样能反映一个女孩追求美好事物的品质的。”

最后这个女生结尾作如下表达:

我终于还是没有决心学习溜冰这项运动,只得拉着妈妈离开了那间体育用品商店。走到路上,我又忍不住回头依依不舍地望了望那间商店……

因此,评价学生作文时,大胆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说真话、诉真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只有这样指导和评价出来的习作,才能使人感动,才有生命力。

三、激发情感,以“善”促“真”

语文教学要善于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因为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思想情感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带着情绪和情感的。阅读如此,作文更是如此。

学生习作《难忘的坐车经历》讲的是小作者的一次坐车经历,说是有一次早晨女孩睡过了头,快迟到了。爸爸就让她打的去学校,可一时又没零钱给司机。情急中爸爸就让司机送小作者去学校。司机一时懵了,也没推脱,让女孩坐上了自己的车子。可当年轻司机接上一位和女孩学校相反方向的乘客时,司机开始埋怨了,一路上骂骂咧咧的,说了不少难听的话。大概这件事让女孩太有感触了,所以女孩写得情真意切,活灵活现。特别是心理刻画描写得细致入微,扣人心弦。

但是文章缺少了足够的“善”和“美”,讓人感到“真”的遗憾。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女孩,聪明的女孩很快明白过来。不一会儿,就续写了一个作文结尾。她是这样写的:

可等我冷静了下来,又有了另一种想法:对于一个出租车司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我这样浪费他的时间,还没给他钱,他能不气吗?他也是有苦衷的。而且,他虽不愿意,但毕竟送我到了学校。我竟然连声谢谢都没说,真是的!我不由得为自己的无理脸红了,也为爸爸的莽撞而害羞。下次,我如果能再碰上那位司机叔叔,我一定对他说声“谢谢”,并真心对他说:“叔叔,对不起!”

看着这个续写的结尾,我终于舒了一口气:那个女孩的内心已经射进了一缕灿烂的阳光,这缕阳光将温暖着女孩的心灵,使她以更宽阔的心胸、更清澈的眼神去认识这个多彩的世界。

习作指导中,像这样在剖析习作素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掘出其中蕴含的理性色彩,启迪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在习作修改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净化心灵,亦是语文教师成功教学的范例。

小学生作文指导策略 第12篇

一、活化互动表达交流, 注重语言交际策略指导

在英语课程学习中, 表达交流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能, 体现了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加强学生语言交际策略指导, 应该注重互动表达交流训练, 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语言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 强化认知感悟和实践运用。

围绕语言表达要素, 活化交流形式, 让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表达交流中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 创设自由交流的环境氛围, 让学生能够自告奋勇主动参与, 充分激活语言表达思维。其次, 发挥同伴、小组、师生、角色等资源的力量作用, 倡导运用对话交流、讨论交流、模拟交流等方式, 让学生能够有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再者,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感悟, 发挥想象力, 运用多样语言表达交际, 以提高学习的拓展延伸能力。

通过这样互动表达交流, 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交际策略。如在《牛津高中英语》 (Advance with English) 模块一Unit 1School life的“Reading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感知, 建议学生围绕“What do you find from school life in the UK?”来进行同桌对话交流, 以加深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英国中学生的学校文化生活、课程设置、学习模式方法等方面进行讲解, 并要求他们与中国中学生的生活进行比较, 运用情景模拟再现方式来与英国学生对话交流。

二、深化自主认知感悟, 注重认知调控策略指导

建立在独立自主学习认知基础上的理解感悟更具有深刻性和长期性。注重学生学习认知调控策略指导, 就是培养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思维方法, 鼓励他们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感知英语知识和文化, 并根据学习认知实际及时调整策略。

在教学中, 注重学生学习认知和调控策略指导, 应在“自主性”和“多元化”原则引导下,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对英语学习形成有效的认识和感知。同时, 强化学生自主阅读, 深化理解感悟过程;倡导任务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团队学习能力;注重自我评价运用,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实际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形成有效学习思维方式。

以自主理解形式来帮助学生加强认知调控策略指导, 更能够丰富学生学习思维过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2Growing pains的“Reading Home alone”教学中,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 独立完成“Reading A”中的题目, 并根据自己遇到的疑难运用精读方式再次阅读全文, 解决问题。同时, 教师还可建议学生能够带着学习中的疑难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同桌探讨等方式进行学习讨论交流。另外,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 以“What do I meet problems in growing?”为话题, 自己写成一篇小短文,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予以综合评价指导。

三、优化课程学习途径, 注重资源运用策略指导

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 也是学生拓宽文化知识视野的必然补充。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 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特别是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等。这样, 学生在学习优化过程中更能够增强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

在优化课程学习资源过程中, 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出发, 丰富学习内容。教师要围绕资源的“开放性”和“拓展性”, 鼓励学生运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搜集相关或者相似的材料。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建议学生根据学习资源深化学习认知思维方法, 对资源的整体结构、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梳理, 形成理性感知, 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英语学习综合实践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 注重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指导是培养学生独立自学和主动探究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因此,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制定不同的策略, 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学习认知思维和语言感知, 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帮助他们早日成才。

摘要:教师要就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表达、自主理解和课程资源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同时, 围绕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优化, 突出认知感悟和表达交流技能培养,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而从学生学习策略指导中探寻课程教学有效性方式, 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英语知识技能有效内化生成, 促进学生成才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生,交际,调控,资源

参考文献

[1]周玲.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方法[J].考试周刊, 2012 (29) .

[2]周俊.基于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究[J].考试周刊, 2012 (37) .

[3]钱金京.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分析[J].中国科技教育, 2011 (7) .

上一篇:基层群众体育下一篇:风机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