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精神范文

2024-08-12

都市精神范文(精选6篇)

都市精神 第1篇

一、都市山水画与中国现代都市建构的关系

(一)都市山水画与都市人

简单地说,都市山水就是以城市为题材的山水画。从这个意义上看,在中国古代绘画里就有着都市山水画的端倪。如《宣和画谱》中提到的“宫室”“城域”“舟车”等。在现代都市中, 这些传统的“舟车”“宫室”被现代化的高楼取代,以适合现代人消费生活的建筑形制和审美标准重新建立,不仅静谧的山水形体在都市人生活中难以寻迹,甚至寄兴山水的精神意境也远离都市人的心灵。山水画家在探索新笔墨形制的同时,面对繁华都市的高楼,也在思考如何对身处的家园进行表现与创作。都市山水画在现代都市情境下表现出新的样式和主张,反映着一个社会的变化以及生活在其中的都市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旨归。直至近代,如深圳画院举行的“城市山水”“水墨与都市”“都市水墨”等众多展览,则标志着都市山水画已然成为了中国画坛一个有影响的独立的审美领域。

在当代都市山水画的艺术实践中,那些具有开放心态和批判意识的艺术家通过水墨实践结合个人对都市化的思考来阐述水墨这种传统语言和都市文化之间既紧张又充满可能性和挑 战性的现状。都市山水从一个角度较好地表达和满足了现代人的现代视觉,也给传统绘画带来了新视觉。都市山水画从传统的写生式表现中走出来,借用不断变化的都市形象,来强调在都市背景下“人”的主观感受,即表现当代人对生存状态和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反应,这就是伴随现代化而产生在都市创作中的都市意识、都市心态和都市情感。

(二)都市山水画与都市整体规划

在1990年钱学森的一封信件上,正式提出了“山水城市”的说法,旨在建立一座具有人文和自然之美的城市,以达到自然与人文建筑间的“天人合一”。“山水城市”的提出丰富了园林学的建筑理念,为当时的都市建设布局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基本轮廓。如今的都市山水画,不仅是从建筑名词演变为现代山水画中的新品类,还融入了艺术家对于都市与山水的布局、色彩等丰富情感与理性设计,成为现代都市整体规划布局审美效果的直接体现。

建筑师设计的都市高楼,园林局设计的都市花木,它们如同人之皮肤和须发一般在城市的表面,产生现实与理想的美感,对于都市山水画家来说,处在都市背景中的思想随着都市变化而呈现丰富多彩的创作灵感。都市山水画不仅为都市带来具有主观个性、独特而具有创作激情的画面形象(包括建筑造型和色彩设计等),也为都市建筑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料。

二、都市山水画对中国现代都市精神建构的特殊意义

(一)对都市人精神境界的培养和提升

身处城市化浪潮下的都市人面对生存现实与文化环境的转型,他们在精神空间的挤迫中催生出颓唐、虚妄等心理,都市山水画利用水墨和都市生存情境嫁接,选择和移植都市形象来实现自己对都市生存的反思和追问,进而提升都市人的精神境界。

(二)对都市整体规划布局的审美影响

都市山水画以独特的散点式构图、虚实变化等空间表现形式,以具有现代感的色彩、造型等绘画要素对现代都市环境进行艺术化重构, 展示出山水画家眼中的都市景观。这种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直观视觉形式,对都市整体规划布局产生出有效的借鉴作用和精神指向,以山水画的观念来理解和规划都市,将审美理想转变为现实。

(三)对建筑设计的审美影响

都市山水画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及观念,即是人造景观与自然融为一体,建筑设计师除了应思考建筑结构本身外,还包括思考建筑体怎样与外界空间环境交流、怎样拥有自然的植被、水流,怎样让都市在丰富的层次和布局中参与自然空间的分配与沟通。同时都市山水画独特的构图形式、色彩表现以及符号语言, 也为都市建筑师们提供了更多基于建筑体自身审美设计的资源。

(四)对和谐都市的影响

都市山水画作为都市视觉形象的艺术化再现,在尊重都市特征、提炼都市符号的同时,它传达出都市人对都市精神的理解和诠释。都市山水画与未来社会及人的关系是都市山水画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全球发展的一个趋势,未来的社会将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所以,城市将取代乡村成为人类居住的空间。大量的人既然生活在都市, 那么都市对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对人的生存状态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都市山水画对于构建和谐都市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都市山水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关系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即是“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都市生活的主体,都市人除了享受现代社会带来的物质便利以外,在精神诉求上依然保持着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亲近。现代人追求生活环境中满目碧绿的植被、玲珑剔透的亭榭楼台、活跃清澈的溪水以及不加雕琢的山石 ……这些城市园林打破了都市景象中的直线条、快节奏、享乐化,以和谐与宁静的山水情境提高着都市人的审美层次,在更大程度上丰富着都市人内心世界,成为现代都市人所需。都市山水画将城市山水的符号语言进行提炼,透过都市山水画虚实有致的笔墨变化与丰富的构图关系,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诠释新都市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互生互存的亲密联系。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既是尊重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都市人的个性、人格的选择,又是满足都市人在物质上的生存需求和精神上的审美愿望。都市给予都市人特殊的人文环境,都市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所实现的自我身份感认同以及信息量的不断递增,这些致使都市山水画更为亲近都市人的生活,被都市人所接受。都市山水画在精神层面上对都市人进行审美观照的同时,也对都市精神的建构与完善有着深远影响,它给予都市传统积淀下的文化情怀,将自然山水与人造景观和谐统一, 促进都市人与都市间的融合与全面发展。

都市山水画以独特的都市视角和人文情怀营造着都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之境。在以都市为背景的山水情境依托下,现代都市只有人本和谐的布局结构、生态宜居的规划设计,才能构建形成具有都市山水画精神的城市语言。 都市山水画表达着作为都市精神生存本体的都市人的诉求,也影响和提升着都市人的审美意境、生活愿景、价值观念。都市山水画源于中国现代都市,又反哺和滋养着现代都市的精神文明,成为现代都市发展的精神旨归。

摘要:都市山水画对都市的精神建构起到特殊的作用。都市山水画强调在都市背景下“人”的主观感受,在都市山水画对中国现代都市的精神建构中,都市山水画对于都市整体规划布局、都市人精神境界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和谐都市的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在更大程度上深化了都市山水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关系。

都市精神 第2篇

(成都市文明委〔2008〕2号文)

各区(市)县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党组(党委): 按照市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委领导担任组长的议事协调机构名单》的通知(成委办〔2008〕14号)要求,根据工作需要,现对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现将调整后的《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及成员名单》印发给你们。

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2008年5月6日

一、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名单

主任:李春城

第一副主任:葛红林

副主任:李昆学、孙平、何华章、邓全忠、徐登杰、傅勇林、王忠林、毛志雄

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

二、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人员名单

李 宁市委副秘书长

张小彦市委副秘书长

付毅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主任

邓工力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旅游局局长

杨小英市政府副秘书长

兰成璋市政府副秘书长

罗树林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建新市政府副秘书长

段成柱市政府副秘书长

颜 安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

杨成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董逊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及成员名单

罗 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韩延辉市直机关工委书记

郭忠民市委政研室主任

申勇市接待办主任

詹庆市委目督办主任

段海明市文明办副主任

周光荣

陈海元

张俊国

杜开宗

王晓南

李 捷

李绍华

胡昌年

黄平

张樵

胡庆汉

张学爱

郭金安

艾毓辉

郭启舟

朱树喜

杨伟

王文斌

陈晓霖

覃文林

市教育局局长 市科技局局长 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 市民政局局长 市司法局局长 市财政局局长 市人事局局长、市编办主任市劳动保障局局长 市建委主任 市规划局局长 市交委主任 市水务局局长 市农委主任 市林业园林局局长 市商务局局长 市文化局局长 市卫生局局长 市环保局局长 市广电局局长 市体育局局长

3蔡亦如市统计局局长

毛大付市新闻出版局局长谢述钧市工商局局长李萍市质监局局长

周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刘勇市信息办主任邢毅

郭晓鸣

何立祥

李小新

吴德斌

赵德喜

杨东升

周万生

薛志明

李德龙

王彬

刘优华

王建平

刘筱柳

王进

陈嘉泰

何 冰

都市精神 第3篇

老板没下班下属不敢走

在广州市一家电信运营商工作的张盛是典型的“赖班族”,每天晚上在办公室里不“赖”到八九点是不会走的。张盛说:“这似乎已经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有时是工作确实没做完要加班,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瞎忙,不到那个钟点就不想走。”张盛这个“赖班”的习惯是因为一个勤奋的老总而养成,原来,去年分管张盛部门的一个副总工作很卖力,每天都在办公室里加班到深夜,张盛和其他同事见老总还没走,都不敢自己先下班,结果张盛也慢慢养成了下班后还耗在办公室的习惯。后来就算老总正常下班了,他也会在办公室待一段时间才走。

“没事赖在办公室这个习惯并不好,一来主观上延长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几乎没有什么私人时间;二来无形中也降低了自己的工作效率,总是想着反正下班后还有两三个小时在办公室,事情总拖着做。但是习惯已经养成,一下子改过来还真不容易。”张盛有点无奈地说。

环境好节省开支

与张盛不一样,在银行工作的黎莉倒觉得“赖班”挺好的。“我刚参加工作两年,收入不高,现在物价飞涨,什么都贵,我下班后待在办公室可以节省不少开支,比如电费、煤气费、上网费等,而且我现在是单身,回到家后除了看电视和上网,也没什么可做的,这些事情都可以在办公室做。”黄桂笑着说,“办公室的环境很好,冬暖夏凉的,而且下班后很清静,所以我下班后通常都赖到8点多才回家,不仅节省开支,没准还可以给领导留下‘上进’的好印象,一举两得呢”。

公司管理人员:

主张工作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

郑潇是一个销售团队的负责人,对于“赖班族”,他的观点是不鼓励也不反对。郑潇说,在他的销售团队,确实也有人喜欢“赖班”,好像有很多事情在忙,几乎每天都是部门里最后才走的人。但事实上,每个销售人员的工作量都差不多,也不明白为什么唯独这个“赖班族”总是这么晚才下班。“我个人是不鼓励到了下班时间还赖在办公室的,只要在工作时间内能完成工作任务,就应该准时下班,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但是,我还是很尊重每个人的工作习惯,我们做销售的,工作时间相对灵活,也许有的人喜欢一大早起来干活,有的人则认为自己晚上人少的时候工作效率会更高,只要他们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我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职场中并非每个管理人员对“赖班族”的心态都跟郑潇一样。有的管理人员就明确认为,“赖班族”之所以下班了还赖在办公室,是由于上班时间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广州市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办公室主任黄小姐表示,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是一个员工最基本的素质。对于那些经常靠加班加点完成工作的员工,说明他们的工作能力有限,甚至不能胜任目前这份工作。此外,黄小姐还说:“员工经常赖在办公室不仅会增加公司额外支出,还会给保安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职场心理专家:

努力摆脱“下班不知去哪儿”的思维定式

家和天下情商教育机构的职场心理专家邓隽元表示,一个人选择做一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通常深层原因都是“正在做的事情比其他能够想得到的事情要么更开心,要么更重要”。“赖班族”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有人是因为回家也是上网,不如在公司上网省电费;有人是因为晚点下班可以报销消夜费或的士费;有人是因为要以工作“忙”为理由让自己不去面对一些生活上的事情;还有人是因为缺乏社交活动……

对“赖班族”,邓隽元建议可以开阔自己的社交圈子,通过朋友、网站等途径了解更多可以参与的活动,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尝试去参加不同的活动。如果是通过留在办公室来回避某些问题的白领,就要学会正视问题本身,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解决,然后付诸行动,之后就可以“还自己一个自由身”了;如果是因为公司很多人都这样做,所以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而留下来的白领,可以了解一下情况是否真的如自己想的那样,如果不是就大胆做自己本应去做的事情。邓隽元说:“就算在办公室实在想不到下班后干什么,可以到了下班时间就强迫自己走出办公室,然后由于已出来了,所以大脑只能想‘要做什么呢’,通过这样的锻炼来让自己慢慢改掉‘不知道去哪里好’的思维定式。”

白领观点PK

在一座写字楼里,记者随机采访了数位白领,他们对于“赖班族”的看法也各有不同。

张先生:我是比较喜欢到了下班时间还赖在公司里,一来不用赶在下班高峰期,二来因为到了下班时间,领导们陆续离开办公室,整个办公室的氛围都比较轻松,感觉那时候工作效率更高,心情没那么压抑。

Mandy:我们公司是有加班费的,所以公司对员工加班非常关注,加班都要提出申请,公司还正式发文规范了加班程序和注意事项。我一般都会在工作时间里提高工作效率,到了下班时间就离开办公室,不得已才留下来加班。

Tony:在我们办公室就曾经发生过一件事:一位同事丢了遗忘在办公桌上的钱包,结果当天晚上下班后还留在办公室的几个同事就成了怀疑对象,费了好些周折才找到真正的小偷,但被冤枉的几个人都很郁闷,后来就很少有人下班后还留在办公室了。

温小姐:除非老板提出加班,不然我才不会下班后还留在办公室呢,工作和私人生活应该有所区分,上班时间好好工作,下班时间就应该好好生活。

名词解释

略论现代都市精神生活 第4篇

最早注意到城市的发展和人的行为、体验之间联系的当推本雅明。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 捕捉到现代生活的“倩影”,她“短暂”“偶然”“过渡”。 人们认识到时间的不可琢磨,看不到时间背后的历史与过去,转而去关注它的当下性,并指向未来。这应该是与现代科技的发展、生活的快节奏有很大的关联。当下的科技发展, 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你还来不及去把握当下的经验,下一个新的东西的出现,使得你过去的经验变得毫无用处,历史似乎丧失了价值,把握现在就成了当下生活的主题。

经验变得“无处可寻”,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对现在的生活做出反应的“震惊”体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东西、新感觉,也带来了它的附属品“城市病”。作家沈从文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常常自诩为“乡下人”。 由乡村移居到城市的他,常常对城市“颇有微辞”。他认为城市人睡眠不足,营养不良,连感官都有点麻木不仁,还说这样的城市人是不幸的,造成这种不幸的是这个现代社会。 显然,对他来说,城市的精彩、新奇都隐去了,只剩下城市的喧嚣,还有“失眠症”。城市的喧嚣刺激着人的神经,让它难以放松下来,人的精神也变得紧张。

沈从文由于对都市有着深刻的怀疑和难以弥合的对抗心理,于是冷眼审视都市,对都市文化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 在他笔下,都市人被金钱与权势等非人因素支配,他认为人性的没落全在于丑陋的都市,“这种‘城里人’仿佛细腻, 其实庸俗;仿佛和平,其实阴险;仿佛清高,其实鬼祟…… 老实说,我讨厌这种城里人。”明显地流露出对都市人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强烈否定。

都市人一切向钱看的心理,西美尔则把它解释为是受到货币经济的影响。在西美尔看来,“现代性史前史存在于货币经济的发展之中,他认为是货币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引起了社会关系的转化,并造就了都市生活主要特征的根源。” 西美尔明确地指出,“货币经济确实主宰着大都会,在奔流不息的金钱溪流中,所有事物都以相等的重力漂荡,都市人从未表现出如此的务实。”而这种务实的态度,将交换形式上的平等与实际上的冷酷无情结合起来。

对于货币这一手段的盲目追求,使现代人产生了空虚和无聊的感觉。现代人为了无限制地追求快乐,其神经长时间地处于最强烈的反应之中,再也感觉不到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的差别。个体在现代都市中的生存,成为一种毫无激情可言的自动化体验和反应,一切变得陈旧、平庸、千篇一律和没有新鲜感。因此,货币也在结构着都市人的情绪:“货币对主体的人激起了两种相反的情绪:最深的悲哀和最大的幸福。”

因为货币,任何东西都变得可交换了,并且是“等价交换”。货币既是把人和物分隔开的屏障,又是消除这一隔阂的媒介。一切物品都可能成为商品,物品也祛除了其身上的感情、寄托等附加值,变得单调,没有什么特色而言。货币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介入,虽然大大增强了人际联系,使个体获得空前的自由和解放,但是这种自由的代价,却是人际关系的冷漠与无情以及人类对独特性和差异性事物感觉的日益萎缩。

于精神领域,则表现为“理性至上”和“算计”。无价的东西被赋予“价值”,再与货币来等价,继而交换。人与人再也不需要“情感”,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小, 心理距离却越来越大。都市人在交往中表现出的不坦诚、冷漠,甚至是腻烦,被理解为提高抵制他人的要求和期待这种能力的手段。

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也提到了都市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感觉的麻木。在各种流动的空间中, 例如公交车上,人们可能相对几个小时而没有一句交流,人们好像都在乐于活动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隐私,是作为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的手段,但某种程度上也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的世界你进不来,你的世界我进不去,人们的思想好像是独立了,但在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缺少智慧的碰撞,不是一种封闭是什么?这与都市自己自诩的丰富、包容精神形成了反差。一端是城市的“丰富多彩”,一端是人精神的凋零。

西美尔将人精神方面的这种自我封闭归纳为“自我隐退与现代畏触症”。所谓“自我隐退”“矜持保守”显示了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活于现代都市中,人们为了保留最后的个体性和自由,往往采取“自我隐退”的保护机制。都市繁华的内核中是都市人越发感觉到的孤独,形单影只,宁愿退回到自己的壳。这种避免与他人接触,谨慎交往,最终产生一种现代感觉特征,在病理学上被称为“畏触症”,也就是怕极了接触物体。“畏触症”,不仅表现为对物的畏触,也表现为对人的畏触。大都会的精神生活异常丰富,而个人只是孤独地走在人群中。

都市文化,对个体自由的需求,导致个体最终选择“向内转”,即所谓的“审美隐退主义”,退回到内心深处,保护个体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但这种自由和个性的保存在我看来,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于个人和社会都没有益处。

对现实的规避让我联想到“宅男”和“宅女”。这类人群大多是青年、青少年群体,也是随着现代化的出现而出现的。近年来,“宅”文化渐渐地和社会、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呈现出积极的方面,但是其消极的方面也是明显的。

由于网络的普及,淘宝、微信、支付宝、快递等服务的发展,使得“宅男”和“宅女”足不出户似乎就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问题,甚至包括交友、恋爱。但是,“宅” 的生活方式,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处事心态。“宅”群体通过网络超越空间的距离结交各方各类朋友,免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际障碍,在交往和处事时有选择真实与隐匿的自由。然而,长期的不使用口头语言来和人交往,也容易导致宅族群体性格愈加孤僻,不善言谈现象更为严重,甚至会带来社交能力的错位与委缩。进一步讲,发展下去很容易使人产生懒惰心理,放弃社交,放弃与社会的连接,放弃责任,甚至放弃工作、成为“啃老族”。

现代性带来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新奇、变化,但并不是所有“新”的东西就毫无缺点。现代化的都市就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不可言说的“痛苦”,人与人的淡漠、算计、距离、畏触,需要呼唤温情的阳光。人脸上的麻木、无表情, 需要呼唤真诚的笑容。

都市物质生活的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精神生活的改善,都市物质生活的发展也不能以精神生活的衰退为代价。都市文化建设应该与城市改造同步进行,否则就会出现都市发展与都市文化建设不相协调的情况,这两者之间差距的加大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增订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欧梵.上海摩登[M].上海:三联书店,2008.

[4]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9.

都市精神 第5篇

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扎实抓好宜都市农机化工作

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坚持发展这个主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机部门增强发展后劲;围绕实施农业部“十五”期间“兴机富民”行动计划,坚持农机推广与管理并重,推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优化农机资源配置,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围绕全市农业六大产业,坚持突出“四新”工作思路,即:农机系统学习再作新要求,农机化工作再定新举措,农机服务“三农”再创新佳绩,农机队伍建设再塑新形象,拓展农机服务领域,促进全市农机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作 者:朱景发  作者单位:宜都市农机局 刊 名:湖北农机化 英文刊名:HUBEI NONGJIHUA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 

都市精神 第6篇

2011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定位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郑州都市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确立了她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民族之根、文明源头地位。

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不仅是郑州都市区作为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应肩负的历史重任,更是都市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都市区进入世界文化城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充分认识国际国内文化发展大形势基础上,都市区的发展要实现从文化实力之城向文化魅力之城的转变,打造华夏民族精神家园。

1. 战略依据

1.1 郑州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有形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无形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对于展示中原地区和黄河文明发展传承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山水相依,自然区位条件优越。黄河、嵩山等自然因素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人们生活于其中,便赋予了其人文的属性。郑州的自然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四类,共计25处。

1.1.1 历史文化资源

郑州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系统,较为重要的文化包括:中原文化、姓氏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少林文化、商都文化、河洛文化、象棋文化等。郑州都市区内历史遗存丰富,以古遗址、古建筑和近现代遗迹为主,主要集中在汉以前和清以后。京汉、陇海铁路不仅见证了郑州的崛起,给近现代郑州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机遇和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近现代工业遗产。

历史遗迹是文化的最直接载体,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城市文化特质,体现文化习惯。郑州的历史遗迹种类多样,数量丰富。截至2008年底,郑州市域文物保护单位共60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8处。2010年,位于登封的嵩山古建筑群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将为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郑州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1.1.2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事件、习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遗留,对于形成地方文化特质、对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郑州历经夏、商、管、郑、韩5朝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其在民俗、典故、名人以及地域文化等各个非物质文化遗存方面都留下了重要的、极富生命力及挖掘潜力的领域。目前郑州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个,市级非物质遗产19个。

1.1.3 文化创意产业

郑州市近些年加大了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工作部署,文化产业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营单位快速增加,就业能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82.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0亿元,占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2.3%,占全市总增加值的4.2%,保持了年均15%的增长速度。郑州市目前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所拥有的全国知名产品有演艺项目《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水月洛神》,少儿电视剧《快乐星球》,动漫产品《小樱桃》等。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郑州市已有8个文化创意园区形成或者在建,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聚。

1.2 郑州文化资源的整理、展示、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文化资源为郑州市塑造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品牌效应和支撑城市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少林文化、黄帝文化、客家文化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世界传统武术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郑氏文化节、象棋文化节等蜚声海内外的文化活动,对提高郑州的知名度,改善郑州甚至全省的文化形象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相对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来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文化产业发展还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但有待于进一步整理和集中展示;工业遗存资源丰富,但知名度和利用程度都有待提高;自然景观风貌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但尚未形成标志性风貌特色。

2. 战略目标

文化对于城市整体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要实现通过文化提升城市,首先,要提升郑州都市区的城市文化内涵,培育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显著提升城市文化开放度、集聚度,文化活动普遍存在于城市生活中,市民普遍具有较强烈的文化意识,城市文化内涵得到极大提升;其次,促进郑州都市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取得良好效果,文化软实力、创造力、传播力显著增强;其三,打造郑州都市区特色城市风貌:形成能够彰显城市精神的、具有特色的城市风貌。最终将郑州都市区打造成为具有深厚历史内涵、浓郁地域特色、强烈时代特征、鲜明文化品格、高度创新精神的世界文化名城。

3. 战略措施

郑州都市区立足自身历史与传统,寻求自身的“文化特色”。通过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寄载,打造多元文化融汇之城,实现从文化实力之城到文化魅力之城的转变。

3.1 传承

文化传承——复兴传统文化脉络,继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独特文化魅力,打造华夏文明重要传承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华夏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加强同海内外的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通过梳理历史文化脉络,整合本土文化资源,凸显郑州都市区黄河文化带、嵩山文化圈、商城文化圈、黄帝文化圈等“一带三圈多点”的文化空间格局,展现郑州都市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基因。

3.2 创新

文化创新——激活厚重文化宝藏,孵化新型文化产业,培育特色经济增长点,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依托产业强化文化生命力,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

整合文化资源,明确重点的发展类型,整合创造文化品牌,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挥集聚效应,引导有序的空间集聚,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在选择的重点发展类型基础上,打造若干重点文化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都市区规划建设3个旅游服务中心,3个旅游集散中心,凝练9条主题文化旅游线路,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都市区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腾飞。

3.3 寄载

文化寄载——整合本土景观特色,营造城乡聚集肌理,强化地域文化认同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都市精神】相关文章:

都市功能06-05

都市圈07-15

都市欲望07-19

都市文化07-25

生态都市09-01

都市休闲旅游05-09

都市公共空间05-28

都市新闻广播06-02

都市农业公园06-08

重庆都市旅游07-17

上一篇:态度关系下一篇:透视瓶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