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范文

2024-07-24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精选11篇)

人文素质教育 第1篇

笔者以为, 当代中学生表现出普遍的人文精神缺失, 其中人文知识积累欠缺, 人文底蕴不够厚重是其重要原因。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要从丰厚人文底蕴着手。所以,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效果不错。

一、介绍哲学家的轶闻趣事, 感受哲学家的人格魅力

在哲学教学中, 学生学完了哲学后, 连最有影响力的古今中外哲学家都闻所未闻, 那么哲学教育就是失败的, 更妄谈人文精神的提升和人格品质的塑造。所以, 要想引领学生走进哲学殿堂, 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向学生介绍人文方面的知识, 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我尽可能在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哲学家的名字响彻课堂, 让天才人物栩栩如生的生活方式及其光辉思想走进课堂, 激起学生对智者的景仰, 对哲学的亲近, 深切感受到哲学家的人格魅力。让智者的智慧之光会跨越时间的长河, 照耀学生的心灵。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汲取人文知识, 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人文素养, 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乃至行动。

二、让经典的哲理名言萦绕课堂

经典哲理名言蕴含着先哲贤达博识的智慧, 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体现出哲学之妙和文字之美, 是人类思想之瑰宝。笔者在教学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哲理名言, 如:在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时笔者引用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 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让学生体会人之为人的尊严是什么?在讲解“真理是无限的”时, 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 哲理名言高度概括, 内涵丰富, 对其内涵及产生背景详加诠释, 不仅扩展和丰富教材的内容, 让课堂增色生辉, 同时让学生沐浴在经典传承的智慧中, 领悟哲学思想, 体验哲学的境界, 激起学生对哲学的兴趣, 活跃了学生思维。哲理名言以最凝炼的方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涵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行。

三、引导学生读点哲学书籍, 积累丰富的人文素养

学习哲学如果仅仅局限于教科书, 是永远不会理解哲学的。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在谈到中学生如何学哲学时说:“根据我的经验, 要真正领悟哲学是什么, 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大哲学家的原著。”要让中学生真正喜欢哲学, 引领学生读点哲学书籍就显得非常必要, 这也是丰厚学生人文底蕴的最佳途径。由于中学生年龄小、阅历浅, 思维能力弱, 而且很多哲学原著晦涩难懂, 因此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起点较高而有趣的哲学入门读物, 如《苏菲的世界》、《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等, 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哲学家们所面对的“问题”, 把握哲学发展的脉络。在具备初步的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之后, 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中外较有影响的哲学书籍。

四、撷取经典哲理故事, 感受生活智慧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可以帮助人们在变化无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把握基本的方向, 提供安身立命之根本。

在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运用蕴含哲理的经典故事, 用故事为学生呈现一个认识世界、追求真理、思索人生的情境, 使哲学不再抽象、不再遥远, 还能有效启迪学生的心智, 懂得人生的真谛, 获得心灵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时, 笔者给学生讲了“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关于‘爱情、婚姻、幸福、外遇、生活’的对话”, 在学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引用了中国古代“以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处世哲学故事。

这些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故事, 是滋养学生的心灵鸡汤;融会在哲理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还将成为他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可以唤醒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自觉意识, 引导他们去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 养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对于正处在人生道路转折点上的中学生尤为重要。

总之, 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不竭的精神动力。中职哲学教学没有了高考的牵绊, 可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拓宽课堂教学的维度,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让学生汲取广博的人文知识, 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事业发展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哲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心灵》康建平, 《文教资料》2008第25期

[2]《成为一个人——中学哲学教学的价值追求》李勇斌中学政治教参2009年第3期

[3]《哲学经典名言》缘中源著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9月第2版

人文素质课教育方案 第2篇

2005-10-17 00:005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我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修养、身心健康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

二、培养目标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进而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理念。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既注重对大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人文、社会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共处、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目的是使大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基础上,更学会做人,成为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

三、培养途径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课堂人文素质教育形式

1、“两课”教学

思想素质是每个人整体素质的灵魂,“两课”是思想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两课”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

2、增设人文类课程

增开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和选修课。我院是以工科为主的学校,人文氛围相对薄弱,加大人文类课程教学的力度非常重要,因此要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业形式多样,有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作品设计、文艺创作等等。

文学类课程:大学语文、诗词欣赏、文化概论、文学简史等;

历史类课程:世界简史、中国通史、科学史、技术史等;

哲学类课程:西方哲学、当代哲学思潮、管理哲学与管理战略、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

艺术类课程:艺术史、美学概论、音乐欣赏、舞蹈、书画等;

其他类课程:当代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学原理、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概况、现代心理学等。

3、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各类理工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各专业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既要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课教育的始终,又要挖掘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二)课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形式

1、举办人文系列讲座。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类讲座;中国现代文化类讲座;西方思想文化类讲座;东西方文化比较讲座;文化素养与科学精神讲座;伦理道德知识讲座;宗教与神学讲座;人文与社会讲座;其他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等。

2、组织社会实践。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知识的积累主要靠学习,而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实践。必须引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学考察、科研活动和社团活动中自觉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要善于结合社会实践的背景条件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一年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计学分;组织高年级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生态环境保护、艺术美术展览;组织文学创作、艺术美术创作、创新设计;组织社会调查、法庭观摩和文化沙龙等活动,按其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情况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作品质量,每次分别记课外学分。

3、举行大型系列活动。

学院每年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使艺术节成为校园文化盛事。组织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人文校园建设,校园环境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一度是中小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写照。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背景下, 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日益完善, 校园环境更加优美, 但是校园虽大, 清晨却难觅琅琅读书声, 许多学生都拥有电脑, 但大多数学生用来看电影、关注娱乐八卦、聊天、玩游戏, 对时事政治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当代中小学校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中小学校制订人文素质教育长效机制, 对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又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 什么是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从人的思想深处流淌的思想, 是提高道德感、责任感的基础, 是做人做事的理念、原则、方式。人文素质一般体现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意志、仪态、文艺技能、处世方式等方面, 是构成人的气质和人格的内在因素, 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逐步养成并加以完善的。人文素质的灵魂不是“能力”, 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 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 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 将人类优秀的人文文化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 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2 中小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些中小学校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 学生出现人文素质缺陷。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 表现为情感枯竭、缺乏诚信、价值体系混杂、敬业精神不够、享受主义思想严重、文化底蕴浅薄、缺乏创造力、心理素质较差等。因此中小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重建人文精神,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迫在眉睫。

2.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丰富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 增强其精神力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 以增强我们的精神竞争力, 这是克服腐朽、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法宝。对此要务, 优秀的人文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功能。因此, 通过加强大学优秀人文文化的教育, 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 从而大大增强新一代中小学生的精神力量, 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 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与强调知识和科学本身价值的理性精神不同的是, 人文精神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 而这恰恰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这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2.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丰富中小学生的内在情感, 促使其情感智慧的得到提升

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 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 或者说它主要是把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某些方面更加具体化。从某种意义上讲, 情感智慧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2.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由于教育太专门化所造成的弊端

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 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 使得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

3 中小学校人文校园建设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中小学校人文校园建设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需要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校园环境的熏陶和激励学生自身努力三个方面共同完成。这里的人文校园环境是指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建设, 以环境优美、富有人文底蕴、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基础;软环境是指学校的风气、人的精神、教师的人文素质、校园文化活动等。这一切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就像粮食, 而学生就像水, 经过长时间的发酵、积淀最终才能酿成美酒。

3.1 环境熏陶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要创造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 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1) 建设人文校园环境。首先生态规划布局合理, 使人置身其中有美的感受;其次, 合理的文化环境, 如图书馆建设、艺术长廊设置、展厅展示各种艺术展览、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等, 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2) 良好的校园秩序。良好的校园秩序要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来实现, 从过去管理人、束缚人、约束人转向为了人、尊重人、解放人, 让学生自我价值得到肯定, 体验学校生活的美好, 学习成功的快乐,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3) 塑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弘扬真、善、美, 注重校园文明建设, 使校训、教风、学风、校风真正转化为人文精神。

3.2 师表示范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和感染自己的学生, 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 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而且要身体力行, 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

3.3 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中小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堂向学生系统介绍人文精神和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两课”建设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征及其形成、发展,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国家和民族的关系, 同时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 指导他们读一些有关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方面的优秀著作和历史名人的传记, 以提高人文素养。

3.4 活动陶冶

校园文化活动要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大学精神、提高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入手。运用校训、校庆、开学典礼等载体弘扬大学精神;开展丰富多彩和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活动, 邀请专家、教授开展讲座活动, 介绍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对有利提高人文素质的社团如文化沙龙、读书社团等给予大力扶持;开展读书比赛、辩论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激发学生增加人文知识储备;广泛开展学习先进人物、英雄事迹, 学习“十七大”等主题教育活动,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政治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及身心素质教育等同等重要, 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应高度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不断实践, 努力探索, 推动中小学校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虹.学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 2007 (6) .

[2]吴鹏.如何提高新时代学生的人文素质[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7 (12) .

人文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第4篇

本次高端论坛真可谓名家相约、大师云集,有福建师大博导孙绍振教授、青岛名校即墨市28中李志刚校长、齐鲁名师刘建宇老师、用论语打造精神特区的张斌利、做生活美学家的老咪等教育名家为与会老师做了精彩的报告;韩军、余映潮、孙鸿、飞程翔、王岱、王君等当代教育名师为大家展示了精彩的课堂。大师们的娓娓道来,或语言犀利、或风趣幽默、或逻辑严密、或理论丰厚,或实践超强,虽然他们观点不同,性情各异,但是他们都是那么坦坦荡荡,挥洒自如,各领风骚,各具特色!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带着这份厚重的人文关怀,让我们感悟名师灵动的课堂:

韩军老师对《雷雨》文本解读透彻深刻,对文中姓氏姓名的解读独具匠心,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周”,周而复始,周,即是周朴园,又是命运锁链,剧中所有人无一不在锁链中;“萍”,无根飘零,命不由己,即是鲁侍萍,又是命运锁链中无根的浮萍,真乃大师的视角,大师的思想。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的教学中,韩军老师以作者艾青的身份导入深情诵读,荡气回肠,声情并茂,读到动情处,伴着舒缓、悠扬的音乐,饱含深情地朗读着,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缓起伏、感情的含露收放,无不把握得恰到好处。全诗读完,全场唏嘘一片,热泪盈眶,掌声雷动。韩老师对文字深挖细品,他强调“文字素养,是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化意为字,是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韩军老师课堂效率很高,主要得益于他的教学思想,研讨两三,然后直奔语言学习,关注言语学习,因为他认为“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永不过时,围绕文字进行激烈辩论形成波澜的语文课,才是最精彩的语文课。”后来知道语文界一直对韩军老师持褒贬不一的态度,但我每每细品他的课,从中都会得到很多新的启示。

王岱老师执教的《项链》,导入提问“生活中你摔倒后第一反应是什么?”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紧扣文本,设置两个非常有高度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凌空而下。问题一: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丢项链前的马蒂尔德,还是丢项链之后的玛蒂尔德?问题二: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说一说,你能理解玛蒂尔德吗?这样的提问直击人性,尖锐深刻,非深思不能做答,而学生的回答又是非大师无法驾驭的。同情也好,讽刺也罢,都是同一个玛蒂尔德。

我们身上就有着玛蒂尔德的影子,何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苛责别人?当王老师总结:“哪个男生不想在女生面前耍耍酷?哪个人又不想买件假耐克穿在身上。”时,我为王老师敏锐锋利的洞察力暗暗叫绝,王老师总结说,作者莫泊桑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我倒更觉得,只有具备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才能读懂作者的悲天悯人!在王老师的《项链》这条美丽清澈的小河面前,我照见了自己的影子。王岱老师用一节课让我如此沉静的审视自己,反思自我,可见王岱老师有着高人一等的心胸,见解。

王君老师两节经典课《散步》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让我没想到的是《散步》的作者莫怀戚竟然是王君老师的大学老师。所以王君老师的导入是从对莫怀戚的印象开始:以为的风流名士,实则不拘小节。这个不拘小节甚至有些乡村气息的学者却有一大批崇拜者,每到他的公开课,就有好多学生连夜排队占座,场面蔚为壮观。这样的教学资源独一无二,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一个人的作品会是怎样的,他与家人散步的场景又是怎样的?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条根本原则是适合学生的需要。这些新颖独特的资源的背后是教师丰厚的阅历、博大的情怀、细腻的情思。

王君老师的《散步》从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在田野散步”几个字简笔画式的布局开始,画面感极强。随后是一段师生合作,表演式配乐诵读课文,学生们很快入情入境。学生们也很快概括出四个人物的形象:母慈,子孝,媳贤,孙慧。并板书在黑板上“我们在田野散步”的“我们”两个字周围,构图极为巧妙。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概括归纳的时候,王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立足文中的关键字词,深入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所理解到的情感。

四个人物中刻画最少的是妻子,要分析这个人物有一定难度,王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我说:“走大路”;儿子说:“小路,小路有意思”,妻子说:“……”,这个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仔细品味“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由此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田野”,引导学生朗读描写田野的语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咚咕咚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回到文章的结束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问学生:“这幅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生命、责任”,“今天这节课让你想到了生命中的什么?”意犹未尽的一堂课。“慢慢地,稳稳地”这本来就应该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这堂课上我看见了一种生活的智慧和态度,也深切的感受到了陶继新老师说的:“学习,绝对不是心力交瘁的一场又一场的苦役,而应当成为生命个体探索未知、生成思想与智慧的快乐之旅。”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评述 第5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29-02

一、前言

高职教育以满足各种岗位要求为重要目的,但是当实际教学片面强调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意识时,就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全面的发展机会。为此,教育部高教司于1998年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中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自此,高职教育的科研教学工作者们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现状与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途径与对策。经过高职教育界多年的努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科研与教学均取得了一定成果。教育部高教司于2006年进一步细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即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标指导下,继续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毫无疑问,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有必要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分析方法的角度对我国已有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进行评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逻辑中,分析问题处于联结位置,选择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对于描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其次通过文献回顾梳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最后展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趋势与前沿。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高教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结合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特征,本文认为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存在四个层次:核心利益层、关键利益层、重要利益层与一般利益层。其中,学生与院校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企业为关键利益相关者,家庭、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为重要利益相关者,社区、媒体等为一般利益相关者。在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院校与学生为教学关系;在更大范围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院校与企业为合作关系,学生与企业为实习或就业关系;在重要利益相关者范围内,家庭能够监护教学与就业关系,教育部能够监管教学、就业与合作关系,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主要监管就业与合作关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可以从利益相关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展开。例如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可从各个利益相关者多个侧面展开综合分析,也可以分别从高职院校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与校园环境等方面展开分析;或者从学生的人文知识、艺术素养、道德观念、人际交往、心理与人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家庭、企业、社会大背景等方面展开分析。对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已有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一般从高职院校树立人文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目标,设置包括人文课程的培养方案,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改革人文教学模式,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国内目前文献看,已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主要针对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还有待深入分析。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大量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即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对被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与规律作出判断、描述与论述。此外,研究者还经常运用问卷调查这一定量分析方法,并且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运用。例如,夏剑萍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在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基础上,将制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归纳为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偏差、教师人文教育能力的不足、高职自身教育条件的限制,以及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阻碍,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在问卷调查结果与其他数据基础之上,相关教育研究通常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客观事物中的多个变量(或多个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常见的多元统计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上述分析方法还可以综合运用。例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孔斌,吴轶勤与卜晓燕分析了影响宁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因子,提出了专业结构优化设置的对策;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黄会明,鲍海君与赵匀评价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黄会明等评价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许志军分析了辽宁省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并根据结果指出其中不足、提出改善建议。方向阳和莫华善运用因子分析的赋权功能,对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评价指标进行排序和分类,并计算各指标权重,以此设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赵章彬通过对高职在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因子分析,找到了隐形变量和相应的公共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和均值分析方法,得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特征,从而提出了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建议。与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过程中均产生新变量不同,聚类分析是按照多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组,从而获得某种内在的数据规律。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杨丽红、黄会明,鲍海君与赵匀评价了教师的教学质量;陈跃夫、廖燕玲,以及黄会明等评价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综合素质;刘康宁和董云川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指标的归类属性与整合等问题,并分析了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性。除了多元统计方法,相关教育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的运用逐渐增多。杨雪和刘武、刘武,李海霞与杨雪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分析影响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的改进措施。叶映华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构建了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创业社会资源、创业先前知识、创业认知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模型,对大学生创业意向进行测试。徐大伟等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揭示大学生群体效应与个体环境行为存在相互影响,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这种影响作用,提出行为矫正的具体建议。张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教师学习调节方式、学习策略、适应性绩效、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邢周凌和李文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员工满意度、教学科研绩效、社会满意度、财务绩效四个维度构建了组织绩效评价模型,并以中部六省“211工程”大学为样本,验证了组织绩效四个维度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述研究表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属于相辅相成的两种方法。在经验与理论模型基础上,定性分析探讨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现状与趋势,以及探索其规律性;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定量分析运用数学工具度量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建有关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验证经验判断的规律或发现新的规律;而在定量分析结果基础上,定性分析的经验判断能够更有科学的依据。以国内目前文献看,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已有研究成果中定量分析有所不足,多元统计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还有待更多的运用。

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趋势与前沿

按照高职人文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划分,相关研究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者们对高职人文教育现状的持续关注,并且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展开探讨;(2)以高职院校角度,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校园文化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实践;(3)以学生角度,从人文知识、人文行为、心理与人格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互动和个体效果;(4)以企业角度,从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社会效益。从高职人文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角度看,相关研究前沿属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综合运用,并在实证分析上应有所加强。首先,根据已有的定性分析结果上,在经验与理论模型分析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其次,根据调查结果与其他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等明确问题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问题要素之间的由可观测变量,或不可观测变量所指示的因果关系,以及明确单项要素对总体的作用和单项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验证与优化之前的经验判断与理论模型。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对于增强院校的人文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企业与社会对具备人文素质基础的人才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从分析方法角度梳理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从分析框架与分析方法两个维度探讨了相关研究趋势与前沿。总之,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学者投入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研究领域,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15-19.

[2]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02(3):38-46.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高职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类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一般课题《旅游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养成模式研究》(GLJKT201102049)研究成果之一

人文素质教育 第6篇

关键词:人文选修课,理工院校,人文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在当前理工科院校教学中, 为了满足不同大学生日渐丰富的兴趣与爱好, 应该加大人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广度和深度。对人文选修课的学习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人文选修课能够深度挖掘大学生的潜能, 对他们未来迈入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加强理工科院校人文选修课的必要性

随着当前经济的迅猛增长, 社会的快速变化, 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人们的精神和灵魂却开始出现了巨大的空白。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 在国内, 一些坏习惯也许可以互相容忍, 因为这些坏习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比如我们在很多公共场合都大声说话、光着膀子在大马路上吃宵夜、小孩子随地大小便 (甚至成人) 、乘车不排队、吃饭铺张浪费、各种炫富等, 这些行为我们在国内确实是随处可见, 并且见怪不怪了。但这些习惯在国际社会却引起了一轮又一轮小视中国人的浪潮, 小习惯带来了国际不良影响的大后果。如在德国因为浪费被起诉、在法国因为炫富被抢劫、在美国因为小孩随地撒尿被指责、在泰国因为在古迹上随意刻画被拘捕……

这些问题的产生, 一方面是习惯没有改过来, 久在茅厕不知其臭;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不到位所致。直到国际社会对于一些中国人的种种不当行为进行处罚和传播, 我们才发现问题很严重。这些行为, 我们不能用一句“素质低”就能解释的。我们需要痛定思定, 借此检点我们的价值取向、社会习惯、教育体系, 去寻找产生这样问题的症结所在, 然后对症下药, 解决问题。我们的孩子们也因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 在默默承受着无知所带来的苦果, 所以, 在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而, 在大学开设人文选修课是开展相关教育的重要途径, 这个阵地必须开辟。

二、理工科院校人文选修课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一) 人文选修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具有随意性, 缺乏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所开设的相应做法

很多教师在申请开设人文选修课时, 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知识储备、教育理念、兴趣特点、专业喜好为出发点, 很少顾及到理工科学生自身的需要, 容易出现因教师兴趣而设置课程的现象。

(二) 管理部门在审核人文选修课的开设上, 缺少针对性的论证

一般教师提出申请大多能受到批准, 而且以年轻教师居多。长此以往, 造成教学质量不高, 人文选修课各门课程之间难以达到整体融合。大多数学生虽然能够获取选修课学分, 但是从整体知识结构的补充上, 兴趣爱好的培养和视野的开阔等并未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没有充分实现人文选修课的开设目的。

(三) 管理不健全

理工科院校教学部门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了必修课的管理上, 对人文选修课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经验。因此, 人文选修课的任课教师缺乏对选修课的重视, 对学生上课状况的管理不够严格。课堂出勤、课堂作业、课堂提问、考试等方面管理较松, 导致学生的重视程度较低。

三、理工科院校人文选修课改革的建议

(一) 加强选课指导, 可根据教师意愿控制课堂规模

在高校人文选修课的开设中, 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应有各自的侧重点, 而且要能够了解学生的特点, 他们通过对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领域课程的选修, 可以为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补充, 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增加了人文知识储备, 为未来工作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高校选修课一般都采取网上选课, 但是学生缺少相应的信息平台来了解具体的课程信息, 因此很多学生在选课时对课程相关内容的了解不够, 造成选课的针对性不强, 甚至使学生选课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学部门可以把人文选修课程的简介、开设目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师的基本信息等公布在学校的网站上, 让学生登录选课系统后就可了解课程的基本情况。高校应该正视人文选修课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广泛利用网络化的教学资源, 优化课程配置, 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了解每门课程的基本情况, 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 选择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 避免前期选课的盲目性,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对于课堂教学学生规模, 一方面, 可以根据教师的意愿满足小班上课的要求, 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及爱好需求;另一方面, 控制大课堂人数, 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 采取大班上课和小班上课的方式。在选课形式上可以采取优先选择和补充选择相结合的办法, 尽可能确保学生能够选到自己喜欢的人文课程。

(二)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改进教学方法

人文选修课的课程授课对象都是不同年级、各个专业和不一样学科背景的大学生, 由于课程性质的特殊性, 人文选修课大多没有统一的教材, 鉴于这种特殊的授课对象, 教师一般采取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理工科不同学生的需求,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教学活动开展广泛的交流, 甚至走出去学习更宝贵的经验, 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尤其是年轻教师, 保证教学质量。端正教师对人文选修课的治学态度, 鼓励教师积极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 提高人文选修课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的授课大赛, 通过参加评选活动, 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 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逐步丰富教师讲课的内涵。同时, 要积极开展人文选修课教学研究活动, 鼓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科研能力的老教师发挥示范作用, 逐步促进人文选修课任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

(三) 完善监督机制, 提升教学效果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完善人文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并将其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对人文选修课程日常教学期初、期中的教学效果检查, 使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科学有序地进行。人文选修课管理部门要重点掌握人文选修课课堂的教学质量, 定期组织督导教师对课堂教学以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检查, 教务处应该对教师批改的学生作业进行抽样检查, 鼓励教师参加授课大赛, 每学期根据综合考评, 评选出精品人文选修课, 以供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交流学习, 制定长期计划, 建设精品选修课课程库, 形成一个常态, 不断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人文选修课在教学管理中应该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 让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程开设、授课教师评价等方面中来, 使他们的意愿能够被掌握和满足, 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使人文选修课真正发挥的作用。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管理, 严格规范课堂出勤、作业、提问、考试等制度。特别是有的学生选修课课堂出勤率超过三次未到就要取消其考试资格, 严格考核体系标准, 提高学生的守纪意识, 增强师生对人文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人文选修课的质量评估需要从多角度展开, 除了学校督导组的考核之外, 还应该考虑学生的认可, 学生选课人数是主要参考指标之一。不断完善平时网上评教系统, 使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能够随时进行客观的评价, 督促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授课, 通过网上评教促进人文选修课教学质量提升。

人文素质教育 第7篇

目前, 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方式方法老一套, 以人为本做得远远不够, 靠强制灌输, 苦涩乏味, 晦涩难懂, 歪曲“真”经, 尽管我们的党的科学理论, 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年年都要求进课堂、进教学、进学生头脑, 但是, 实际上学生离真正弄懂、吃透、会用还有很大差距, 原因就是讲得缺乏“兴趣”, 授课人讲得不切实际, 不着边际, 缺乏“艺术性”, 当然, 也有一个讲的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反差的问题。人文素质水平提不上去, 对国家和民族的复兴是不利的, 更谈不上实现中国梦。

现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精神颓废问题也比较突出。数字显示, 因为精神疾病而退学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 有28%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而这28%的大学生里面有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 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或教育不到位的负面表现。

人文素质教育能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形成一种真正的民族情结和民族气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实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把国家、民族和人民联系起来。如何实现中国梦, 就是坚持中国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 依靠中国力量。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最终依靠人才, 靠广大工人农民, 靠广大的知识分子。学校肩负的责任是制造一种特殊的“产品”———人才。

培育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第8篇

通过网络搜索可以了解到“人文”即“人文科学”, 如哲学、文学、法学等;“素养”包括“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人的内在品质)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需要以优秀的人文文化熏陶, 积淀。优秀的人文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传下来, 通过长期的积累、提炼和升华最终形成,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美术学科是人文文化的核心学科, 人文文化精神十分浓厚。纵观人类的历史, 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国家产生了不同的美术流派。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都在向人们展示着那一时期人们的理想和愿景、情感与道德、自由与尊严、人生观与价值观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在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堂教学中, 要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效地融入美术教育当中, 帮助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渗透人文思想的光辉, 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陶冶他们的情操。

一、注重培育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厚的人文精神。一直以来, 人文精神重视以人为核心, 把人的伦理、道德、情操的不断提高和不断超越摆在首位。大力弘扬美术的人文精神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让他们从小就对社会、对人生、对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为他们在生活中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夯实基础。比如我曾听过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6册当中的一课, 叫《威武的盾牌》。在这堂课中, 执教老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创作意图, 详细阐述了盾牌的功能, 并欣赏了盾牌上动物头饰的图案设计, 让学生讨论并得出作者的设计意图:为了增强盾牌的威武和庄严感, 使敌人在心理上产生恐惧, 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欣赏了盾牌, 了解了盾牌所具有的功能与特点, 明白了盾牌是古代作战时士兵的防御武器, 盾牌设计得威武和庄严的目的是在心理上对敌人施压等。学生在课堂实践中, 结合自己的理解, 以绘画的形式再现盾牌的威武。学生在这堂美术课中, 完成了特点突出、表现完整、想象丰富的绘画作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注重培育人文史观, 提高学生人文情怀素养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会让班级学生在课前收集和整理当地有名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 然后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介绍和赏析。这是一种传统却有效的教学方式, 通过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可以培养学生健康、自主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步提升。教师要在美术课堂上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增进师生的感情, 使美术教学富有成效。如在教材第6册“彩墨游戏”的教学中, 有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大师吴冠中先生早期的江南水乡作品展开随堂欣赏。学生可以在欣赏教学的这一重要形式中, 初步窥探彩墨画所具有的“语言”, 也就是点、线、面, 美丽多姿的画面就是通过这些“语言”来进行表现的…… (教师一边播放教学课件, 一边进行语言描述) 图1呈现的是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和小桥流水, 美丽的江南水乡好像刚刚从蒙蒙春雨之中缓慢地苏醒……图2呈现了水墨江南的红男绿女和垂柳飞燕, 为美丽江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图3则是寥寥的几笔, 呈现出江南的流水、人家, 人的形体被准确塑造, 画面的空间得到了精细分割;图4展现是流畅的线条, 彩点既活泼又丰富, 一幅诗意的江南乡村美景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三、注重培育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知识融合素养

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在充分体现学科的社会性和艺术性的同时, 更加重视体现学科实用性和人文性, 为教师进一步丰富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 除了要注重美术与音乐、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的联系外, 更要重视美术与民间艺术的联系, 培养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如《光芒四射的花灯》一课将美术与民间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设计并制作漂亮的彩灯, 以美术欣赏、展开联想、自我感知、情境创设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灯饰的喜爱之情, 并介绍了灯节的相关知识, 学生的艺术内涵得到了提升, 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对我国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民族情感得到了培养。

四、注重培育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生活感悟素养

艺术来源于生活, 是生活情境的再现。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精神生活层次也随之提高。无论是对社会居住环境, 家庭生活布置, 还是对个人的穿着打扮都十分在意和讲究。艺术正不知不觉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 并反过来体现着现代社会文明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 美术教学不能只注重书本, 以单一、枯燥的高度理论化知识进行教学, 要将人文精神与艺术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 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人文素质教育 第9篇

1 合理设置人文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 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而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大举措。目前, 我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两年的理论学习, 包括人文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块。其中人文课程相对于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 所占比例偏小, 必修的人文课程以政治理论和外语等为主。因此, 首先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合理调配人文课程比重, 在保证人文核心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安排适当的辅修课,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其次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思想状况, 改革教学思路, 更新教学内容, 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所有课程教学及教师都应承担的工作。

2 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

教师的育人功能决定其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并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外化为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 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就无法以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 讲授内容上缺乏深度和新意, 传授的知识信息量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人文知识只有经过理解、内化、实践, 才能转化为人文素质, 而教师正是帮助学生把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质的引导者。所以,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就必须重视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使学科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通, 而且在课外也要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鉴于三年制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只有两年时间进行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 时间紧、学习任务重, 如果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 只能减少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 这样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最终导致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学习得不到保障。要解决人文课程课时数严重不足这一问题, 除配备一定比例的人文课程专职教师外, 还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教育中, 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知识水平。 (1) 对于年轻的专业教师, 通过多种途径 (如采取有计划的培训学习、由资深教师带教、多听多上公开课等方式) 使他们尽快转变角色, 成长为专业知识过硬、人文知识丰富的优秀教师; (2) 对于有一定教龄的教师, 应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使其学习新的教学手段,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做到知识常学常新; (3) 经常邀请教学名师到学校讲学, 发挥榜样的作用; (4) 加强本系 (部) 教师的交流学习, 在交流中提高。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1]

无形的文化氛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积极创建优美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等校园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中;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达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1) 校园文化建设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 开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学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系统性, 忽视人的完整性以及人性、人格的培养, 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 让学生自己设计校园文化活动, 活动要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 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既能增长知识, 又能陶冶情操;既能丰富校园生活, 又能达到育人目的, 从而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发展。

(2) 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就必须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 可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加活动, 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 促使良好学风的形成, 促进教学改革, 带动科研发展。

4 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课程通常在医学教育的前期开设, 同时也开设医学基础课程;而进入专业课学习和临床实习期后, 便不再单独开设人文课程, 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各教学医院责无旁贷。当前, 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矛盾突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些现象的背后具有深厚的社会原因, 从医生收受“红包”“吃请”成为一种常态到“医闹”成为一种职业, 这些现象让涉世未深的医学生感到不解和迷茫。实习生身临其境, 甚至置身其中, 在目睹一些不正之风缺失监管, “潜规则”横行而无法有效制止的情况下, 部分学生开始迷失自我, 并逐渐适应和接受这些“潜规则”。因此, 为防止学生未出校门就出现道德上的滑坡和沉沦, 加强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临床实习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不是学校的教师, 而是实习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教育方式不是课堂教学, 而侧重于言传身教、现身说法。 (1) 加强与实习医院的联系、沟通, 让实习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加强自身人文修养, 全面展示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人文风范。通过示范作用, 如对病人的关爱、高度负责的态度等影响学生, 使他们学会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爱护病人, 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等。有条件的实习医院也可以通过组织医德医风竞赛、邀请专家或院内德高望重者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或以演讲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2) 学校除定期巡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外, 还要收集一些资料, 如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 不良现象、风气等资料, 寄给实习医院, 指导实习组长组织学生学习讨论, 并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 定期寄回学校, 以便学校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适时实施教育。

总之, 要不断探索医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最佳的结合点, 推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现代医学模式和医患关系的转变, 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在保证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相得益彰的基础上, 整合医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教育全程,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医学高职高专院校

参考文献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浅析 第10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 道德素养

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

(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

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传授,主要体现在文学、史学、哲学三个方面上。

第一,文学是人类追求精神自由的必需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文学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优美感情,无疑是对其人生的丰富和提高。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要具有文学素养。

第二,史学是一门动态的人文科学,它通过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人类自己。对大学生进行史学教育,可以造就大学生的明智心态,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第三,哲学是一种世界观,但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即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解答现实人生的疑惑,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大学生要想获得成功的人生,就一定要学好哲学,拥有哲学思维。

(二)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

第一,求真精神。追求真理是大学的宗旨。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急功近利的风气在大学校园内蔓延着,一些师生在评定职称和评奖时,为了名与利,过分注重论文、著作的数量要求,不惜使用一些不道德的手段,这与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学术风气是完全背离的。

第二,向善精神。高校要教育学生从“心存善念”到“行为善举”转变。高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物,引导大学生树立现代民主意识,引导大学生肩负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第三,尚美精神。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不仅要道德良好、学识渊博,同时也要拥有审美情感的力最。审美教育培养了人的审美精神和审美能力,美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超然性、和谐性、创造性具有特殊的作用。

二、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是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所蕴含的规律性、真理性的内容要求得到遵循和满足;方向性主要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指向性。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教师要努力使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有机地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就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人本精神。

(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呼应原则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呼应体现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就是价值引导和自我构建相统一。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呼应,符合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教育教学规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过程,因此,要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必须遵循内化外化规律,实现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

三、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学科交叉法

学科交叉法是指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充分挖掘和整合不同学科中有利于受教育者丰富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质、形成人文精神的素材的方法。通过学科交叉方法,可以帮助于教师扩充教育视域,更新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层次,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颖性、前沿性、学理性;还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学科交叉的思维习惯,赋予未来的公民和领袖以足够的知识,分析、评价及综合不同来源的信息以得出合理的决定。

(二)就地取材法

就地取材法是指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利用地方人文资源而开发,反映地方社会发展实际及其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与学生的現实生活发生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联系,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真正赋于学生生活的意义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三)经典阅读法

经典阅读法历来是人文教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要让大学生充分理解阅读经典的价值,就必须让大学生接受持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熏陶。在经典阅读的进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高校要开展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和辩论等活动,学校有义务营造一种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氛用,通过举行读书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读协沙龙等来引发大学生读名著的兴趣,逐步培养大学生追求高尚情操和高尚人生境界的能力。

(四)中西融合法

中西融合法是指人文素质教育者充分挖掘和整合中国与外国文化中精华部分和积极因素,获取人文素质教育素材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中外学者对学科知识、实践的人史性的不同观点。

(五)古今搭桥法

古今搭桥法是指人文素质教育者以传承和扬弃的态度,从历史典籍和传统文化中充分挖掘和整合不同历史时期人文素质教育素材的方法。

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当代社会现实及大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既要让大学生吸取传统文化精髓,又要让大学生接受西方优秀的文化 成果,提高其精神修养。

参考文献:

[1]吴小英.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石亚军.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王荣发.素质引领人生——大学生素质修养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徐涌金.大学生素质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人文素质教育 第11篇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功能定位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比起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来说, 学时学分比例少, 规模小, 学科系统性差, 所以其目标比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也应有所降低, 即养成学生必需的人文素质, 以应付将来工作的需要, 而不是像普通大学一样积累深厚的人文素养, 为将来的深造或研究打好基础。基于这种差别, 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功能层次上就应该有所调整。

(一) 德育功能

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中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二) 智育功能

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 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三) 美育功能

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对上述三种功能的初步分解, 我们可以得到七种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其中后四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 往往蕴含在其他能力的养成与训练之中。所以能够得到的三种外显的、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且在教育上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的三种基本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这就是我们分解综合后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应实现的功能。

这样内涵丰富的功能, 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是难以达到的, 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 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 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 即以能力培养为主, 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二、职业核心能力考评体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在高职院校有限的课时内通过传统的积淀养成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实现上述三种人文能力的培养肯定是行不通的, 因为通过系统的人文课程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方法对人文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其作用是不确定的, 同时学制与课时也不允许这样大量开课。所以我们需要设置能够显在地作用于学生的人文能力的培训课程, 以及相关的对能力进行测定的考评体系。这种课程可以称为“人文能力养成性课程”, 即通过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来强化习惯的养成直至影响到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这就是外 (外在的规范与行为) ——内 (内在的理解与认知) 式的人文能力培养模式, 与传统的外 (外在的课程) ——内 (内在理解与领会) ——外 (外在的表现与行为) 的教育养成过程相比, 它省去了一个环节, 但实质内容与性质却没有根本的不同, 可谓异曲同工。这种针对人文能力培养的人文素质课程, 其课程架构与考评体系的设计无疑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挑战。

劳动部门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参照国外先进的职业核心技能体系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体系, 该体系可分为八大模块, 即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八大模块中有一半以上与人文素养有关。这个核心技能的培训与考评体系针对性、操作性非常强, 非常明确地告诉培训对象要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能力水平。这种培训模式与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为宗旨的实训实践模式不仅有近似之处, 而且是对技术应用型实训实践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提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可把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与人文能力实训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特别要注意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中融入人文能力养成。总之, 这种培训考评模式能够像其他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一样, 真正起到我们前面提到的由外而内的“能力养成”的作用, 而且收效也比较快, 比较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在目标体系、技能分解、培训方法、考评模式方面完全可以参照上述职业核心技能的培训与考评系统, 结合自己的特点与内容, 实现全面的改革与重新建构, 打造全新的高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三、高职人文教育体系改革的策略

结合我们抽取出来的高职人文课程所应具备的对学生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功能, 再加上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 这一平台应该有语言交际模块、协调合作模块、自我教育与完善模块三个模块。其中语言交际模块的内容主要为母语的听说读写及语言的交际运用;协调合作模块基本上参照职业核心技能合作模块所要求的能力, 并对难度作以相应的调整;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模块包括分析自己的特长与不足, 确定自我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及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品德的修养与完善等, 这一模块的内容, 可以吸收目前高职德育教育的新成果。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改革的难点与重点在于教材建设及考评标准的确定。首先应制定一个高职人文素质训导大纲, 大纲制定时完全可以按照职业核心技能的“工作活动”“技能要求”“培训与自学指导”“考评指导”四个方面。对人文素质训导的目标、内容、程序、考评作出定量定性的规定,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训教材的编写与考评体系的建设。在教材建设上要突破传统的文本教材的概念, 建设一种新型的全方位的立体教材, 这种教材除了教学目的与标准确定以外.其他的案例与相关资料应该建成一个分类资料库, 可以随机抽取与运用, 达到教学内容活化的目的, 以避免学生将此课程变成一种记忆性模式化的课程。在具体教法上要以案例、情境模仿和讨论为主, 以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 确保教学效果。在考评方面, 也要突破传统的笔试模式, 以能力考核为主.主要方式有任务式、案例式、项目式等。

这样一个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其针对性和操作性是非常强的, 在教学方式上, 应以实训为主。其能力培养也是显性的, 能够进行客观度量的, 所以效能将会大幅度提升。但同时对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这样一种实训教学课程带有一种综合性质, 其外延涉及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公共关系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一系列学科, 要求有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师资队伍发挥团队的作用才能实现。

这种“人文能力养成式”的教育方式并非笔者独创, 在中国自古有之, 《论语.学而》中就有这样的话:“弟子人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弟”“谨”“信”等都强调“行”, 即实践, “文”则指文化修养的吸收与积淀。也就是说对于年轻后生不管他懂与不懂要先让他躬行这些道德规范, 若还有余力, 再让他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 提高修养.其实就是先进行道德习惯的养成, 再进行各种人文学养的积淀。今天看来, 孔子的这一思想对现代高职教育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特别是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构建高职院校人文价值体系都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摘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学生必须的人文素质, 现行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往往达不到这一目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以高职院校的总体教育目标为导向, 从人文素质的培养转变为人文技能的培养, 并借鉴国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考评的模式, 才能走出一条指标明确、效能优良的路子来。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132.

上一篇:结转方法下一篇: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