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品质范文

2024-05-11

思维品质范文(精选12篇)

思维品质 第1篇

一、着眼细小之处,发展学生有序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面对问题的时候容易思路混乱,摸不到重点。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在于学生缺乏有序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从小处着眼,教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带领学生从最基本的小问题入手,层层分析,对大问题展开有序思考,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上画出圆。一个位置在黑板上,另一个位置在纸上,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个同样都是圆,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经过动手画圆的操作,发现画一个圆的关键点:先是要确定一个圆心,也就是中心,并且要围绕这个中心点旋转360度,也就是画一圈。在从中心点到这个圆圈之间,需要隔开一段距离,这个距离也就是半径。通过这个细节的引导,学生对圆的本质属性有了初步认知。

又如,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我让学生先写出2的倍数,结果学生写出了一长串:2,4,6,8,10,12,14,16…122…,就这样,学生从2开始写到两位数,3位数,追问下去,学生还会写出4位数、5位数,甚至更多。这个时候我追问学生:你能写完2的倍数吗?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想要表示2的倍数,是根本写不完的。针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用数学术语表达出来呢?学生认为,可以用无限个、无数个来表示。既然是无限个,那么2的倍数有最小的和最大的吗?学生分析讨论后认为,2的倍数数量上是无限的。最小的这个倍数是它本身,因为是无限个,所以最大的不存在。

以上教学,教师巧妙抓住问题的核心,从小处着眼,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理清了数学概念,逐步建构了有序思维的模式,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

二、着眼分层引导,发展学生深刻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不能面面俱到,强求“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条件入手,分层引导,层层深入,带领学生从感性的表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深刻思维中来。

比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一个数学情境:如果有一个大胡萝卜,平均分给两只兔子。每只兔子分得多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认为每只兔子可以分到一半。一半用什么来表示呢?学生根据自己对分数的初步认知,认为一半就是分数1/2。那么这个1/2怎么来理解呢?学生根据这个例子,认识到就是将一个胡萝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这个时候,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深入理解分数。为此我又深入设计了一个问题:将一个长方形的纸对折,怎样才能够折出其中的1/4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为可以将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4。如果要在这张纸上涂抹出3/4怎么办?学生根据自己对分数的理解,认为可以将长方形等分成四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3/4。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着眼分层引导,借助3个层次的引领,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平均分的概念,并依据平均分,将注意的要点聚焦在其中的份数上面,从而建构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数学概念的本质,思维获得了提升和发展。

三、立足经验引领,发展学生系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编排的知识内容具有系统性。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相似,实际上却深入了一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关注知识的系统性,深入探究知识体系,深入浅出,辩证对待学生的负迁移,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进行知识的总结和运用,发展学生的系统性思维。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个内容的时候,笔者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折,动手画,学生画出如下图形: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形当中的对称轴,看看有几条,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认为,三角形有3条,正方形有4条,正五边形有5条,正六边形则有6条。从这个直观的图形当中,学生发现了一个规律: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为了验证这一规律,我让学生举例。学生画出了正八边形,认为正八边形就有8条对称轴。学生还举出了圆这个图形,发现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以上环节,教师立足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透过表象深入思考,针对表象规律进行验证,从而有了深刻的认知。

论优良思维品质系统 第2篇

论优良思维品质系统

通过对优良思维品质的系统分析,阐述了优良思维品质系统的大致构成及其主要特性.并主要从系统思维品质、动态思维品质、开放思维品质等九个思维品质子系统进行论述.并对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及其意义进行了探讨.

作 者:唐钰成 TANG Yucheng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刊 名:系统科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年,卷(期):14(4)分类号:N94关键词:思维品质 优良思维品质系统 系统构成 相互作用

加强思维训练 提升思维品质 第3篇

关键词:思维动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思维品质

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力求让课堂成为思维训练的力场。特级教师张齐华在《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中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路径。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学生思维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等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有效情境,从而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进行思维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课始,张老师以寻找最帅的儿子为切入点,在岀示了一系列的照片后,学生哗然,无法确定哪一个是张老师的儿子。接着,教者给岀一组数对(4,2),学生们在激烈探讨后,岀现了不同的答案:有先从上到下,再从左至右数第4行第2列的;有先从上到下,再从右至左数第4行第2列的;有先从左至右,再从上到下数第4列第2行的;先从右至左,再从上到下数第4列第2行的。最终锁定4个头像,教者调侃:没有这么多儿子,这里只有一个是我的。质疑:到底哪一个是真的呢?问题出现在哪里?一语惊醒梦中人,生齐:老师,你没说清楚?(4,2)中哪个指的是行,哪个指的是列?是从哪边(即从什么方向)开始数的?

创设情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真正的思维活动。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张齐华老师的有效有意导入,使得学生们兴趣盎然,快乐地踏上了思维之旅。

二、主动探索,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是否找出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创设情境后,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变教师的“教”为“导”、学生的“学”为“探”,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1. 沟通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对于学生的疑问,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说:“我儿子最铁的哥们的位置是(2,1)。”(在屏幕上圈出头像)此时学生思绪万千,想说的话特别多。张老师趁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恰到好处。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交流着自己的想法,张老师适时抛出:“现在你能找着我儿子了吗?”生齐:“能!”

“哪一个?”

“第4列第2行。”

“帅吗?”

“帅!”学生开心地大笑。

“说说你是怎么找着的?”

生1:那个最铁的哥们的位置(2,1),就是左数第2列最下面第1行。所以,(4,2)就是第4列第2行。

“还有不同意见吗?你们都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同意!”

“恭喜你,答对了。”微笑示意其坐下。“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数对确定位置’。”

接着给出几个数对判断位置。

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时,若遇到学生一筹莫展,不知从何下手的时候,张老师没有通过直接的传授,而是借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巧妙的疏导、殷勤的期待、热情的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总结深化,提升思维品质

学生的思维发展,应指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以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的水平。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前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

张老师在小结提升环节引出:(1)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几个数?(2)真的都需要两个数吗?这两个问题将学生在确定位置时所要面临的一维线性空间、二维的平面空间、三维的立体空间、多维的无限空间进行巧妙的沟通、联系、梳理、铺垫。我们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确定教学目标的生长点与发展点,用心唱好“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懂得从孩子一生的经历来教学,开拓学生的思路,总结深化,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从张老师简明扼要的总结中,我们深深领会到:数学确实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习数学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能够看到数学的有趣、有用、真实的另一面。从而能够做到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迅速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与写作能力 第4篇

一.重实践、激兴趣, 给学生一对操曲晓声的“顺风耳”。

书本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 生活才是学生最好的书本。强调学生与生活的零距离, 才有“操千曲而后晓声”的能力;重视书本与实践的面对面, 方有“操千剑而后识器”的本领;只有对生活这本大书产生兴趣, 才能激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积累生活, 丰富体验, 勤于思考, 方能让思维之树叶繁花艳。为此, 我从点滴做起, 利用间隙开展以下活动:

1.早读收视评论。组织收听、收看《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第一时间》等节目, 然后利用早读课, 每天指定一位学生用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刚刚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并稍加评论, 阐明观点, 我们称为“新闻早点”。具体要求:新闻+短评。

2.课前热点演讲。采撷社会热点焦点, 捕捉生活时尚风尚, 课前预留3分钟登台演讲。诸如绿色奥运、红衫军团、金融风暴、灰领阶层、流感病毒、e世界、T舞台、范跑跑、躲猫猫等等, 话题无所不包, 我们称之为“时尚速食”。具体要求:热点+剖析。

3.板报警句集萃。师生共同摘抄古今中外名言警句, 让学生抄写在后面黑板的“警句栏”内并加点评。具体要求:名句+点评。

4.周末科苑撷英。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我最崇拜的古今中外科学家”成功事例, 提炼成200字内的说明短文, 周末在班会上朗读, 然后每学期评出最佳作品5—10篇在校报上发表。我们把它称之为“周末糕点”。具体要求:实例+朗诵。

二.讲迁移、会整合, 给学生一个拨开迷雾的“金手指”。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有着特殊的优势, 这种特殊优势就在于通过语文实践活动, 丰富知识, 开发大脑, 训练思维, 为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学生对各类知识信息的摄取、传递和迁移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语文教学教会学生迁移知识点、整合能力链, 久而久之, 习惯养成了, 知识丰富了, 视野开阔了, 思维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教学中我侧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如下特性:

1.深刻性。即通过事物的表象做耳目一新的深层解读, 探幽发微, 见微知著。如结合学习《鸿门宴》, 阅读《史记·项羽本纪》, 班里组织讨论“数英雄, 论成败”话题, 很多学生摈弃了“以成败论英雄”的套路, 一位学生写道:“最可悲的是以成败论英雄。失败的英雄比成功的英雄更令人钦佩。失败, 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成功, 是把有价值的东西包装给人看。失败是成功的栈道, 失败是成功的肩膀,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是失败之父。”

2.广阔性。以广阔的空间为纵坐标、以深邃的时间为横坐标, 以能力与创新为交点, 关注当代文化生活, 剖析包容各种文化现象;感叹悠悠天地, 评说长河星云。如学了《米洛斯的维纳斯》, 围绕“美“的话题, 一位同学涉笔写来:“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未间断过对美的追求。从山顶洞人披着的兽皮到现代人身上的时装;从楚宫流行的细腰到唐朝高耸的发髻;从往日招摇的‘迷你裙’到今日满街的天然色……美, 是人们对个性的追求与思索。”

3.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 不盲从轻信、不迷信权威, 不人云亦云, 不牵强附会, 它是“产生于全部心意能力的总合, 是内心自觉到理智活动与想象力的和谐” (康德《判断力批判》) 。学生通过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 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青年担当国运大任的重要, 联系现实, 一位学生写道:“时下, 处于经济、文化深刻变革时期的青少年极端个人主义在否定集体主义与理想主义中滋生, 它直接导致社会亲和力与责任意识滑坡, 权利与义务失衡, 利益与责任脱钩, 价值观念失范, 环境道德沦丧, 集体意识削弱。这种以追逐丧失理性的物质主义与浅薄的人生态度为时髦的极端反文明倾向必须抛弃。”

三.选角度、找切入, 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世纪脑”。

践行新课程理念, 回归大生活本真。面对新课程标准, 置身信息化社会, 教师要与学生一道洗脑、补钙、充电, 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与学生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优化思维方式, 加强思维的科学训练。宜从三种思维方式上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 就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事物、现象、问题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洞察以及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 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第六感觉”。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跟着感觉走”, 直觉给人的感觉似乎难以言喻, 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无意识的思考。所以, 相信直觉, 使直觉有所为, 就是创新。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 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通过听说读写, 对学生加强直觉思维训练, 能有效地提高丰富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前些时候, 社会上关于小学生描绘“春天的色彩”的争鸣给直觉思维以极大的包容空间。诸如“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地球在哭啼”“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无不是直觉思维带来的灵感火花。

2.求异思维。避开常用的、一般的思维习惯、思维定势, 另辟蹊径, 发前人所未发, 犹二月之花一枝独放, 似飞天立壁反弹琵琶, “见异思迁”, “喜新厌旧”, 其意何如?

其一,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对吗?撞钟是和尚的分工, 是和尚的职责, 和尚们能够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兢兢业业地做着枯燥而平凡的工作, 正是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精神的体现, 应该大加褒奖。

其二, 我讨厌“一帆风顺”这一祝福语, 一个美丽而又空洞的谎言。人生路漫漫, 必然会遇到许多艰难困苦。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 一帆风不顺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在逆风险浪中奋力拼搏的人生才是最辉煌的人生。

凡此种种, 克服思维定势,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 从而显露新思想, 塑造新形象, 即为求异思维。

3.辐合思维。辐合思维是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聚合起来, 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也指个人从自己许多不同的设想中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或从纷繁复杂现象的认识中找到一个共同点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辐合思维, 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 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辐合思维的本质在于尊重前提的真理性, 实事求是, 重视验证。

鲁迅小说《祝福》“我”回答祥林嫂关于魂灵的有无就是极好运用辐合思维的例子。“我”先说“也许有吧”, 又说“然而也未必”, 最后无可奈何, 只好说“实在, 我说不清”。比较一下就知道越是“说不清”表达就越精确, 这正如鲁迅本人所说“说不清是一句很好的话”。说有, 会给末路人增添下地狱的苦痛;说无, 又会熄灭祥林嫂见到阿毛的希望火花, 唯有这“说不清”于人于己都有好处。正是在这“说不清”中蕴含着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无尽同情。

结合辐合思维训练, 一名学生在《教育感言》一文中这样说:“斯宾诺莎有言, ‘艰难故崇高’。阵痛之后才能享受新生儿到来的喜悦。审视中国教育历史, 儒家致力于政治伦理道德教化, 法家教育追求审美艺术情趣。前者高奏善的凯歌, 后者举起美的大旗, 惟墨家科技教育之光未能光大远播, 致使中国几千年教育结构失衡, ‘五四’赛先生东渐, 又让人文功能式微。审视历史,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重新构建民族教育大厦已刻不容缓。”

作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求异思维离不开辐合思维, 如果没有辐合思维, 一味的片面追求思维的发散求异, 让思维如脱缰野马漫无边际, 失去了思维的聚合点, 往往就会把握不住观点、答案, 那样再大胆新颖的思想也将变得毫无意义。一个人光靠发散思维而不善于运用辐合思维, 也常常会使认知流于异想天开而一事无成。

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论文 第5篇

十一、二岁时在家乡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我”和小伙伴们看完社戏后,在月夜归航的途中,当大家都想吃罗汉豆时,阿发以“我们大得多呢”为由,建议大家去“偷”自家的豆。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这表现了阿发的哪种性格特征?很多同学笑着回答说:“呆!”答案很出乎我的意料,这本来是表现阿发无私品质的一句话,阿发的语言动作中透出的是淳朴憨厚、一点都不自私,却被同学们理解成是傻瓜,没想到同学们是这样思考的。

现代文阅读《母亲的纯净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每逢上体育课的时候,都带着一瓶妈妈准备的纯净水。一天,同学说她的纯净水像是凉白开,她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回家后,她责问妈妈,妈妈给她讲了自己的看法,小女孩想明白了,以后一直非常喜欢喝母亲的纯净水。我为同学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假设有一天,文中的主人公和曾经嘲笑过她的一位中学同学邂逅了,而那个同学正在买纯净水,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为他俩设计一段对话。”有很多同学是这样写的:哈哈哈!你也有这一天?嘲笑过她的人低头不语。她严肃地说:“你现在是什么感受?看你以后还笑不笑话穷人了?”一看就知道是典型的报复心理。而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小姐,来瓶纯净水吗?”“好的,咦?怎么是你?”这时那位同学恰好也认出了她,脸立刻变得通红。“怎么会是你?你怎么做起生意来了?”那位同学说:“唉!说来话长……有件事一直觉得对不起你,你还记得当初我笑你喝凉白开吗?而我却落到这个地步。”“过去的就算了,你也激发了我的斗志,我该谢谢你,好好干,卖纯净水并不可耻!”

相同的问题不同的答案,这并不是说同学们的阅读水平存在多大差异,而主要是思维品质不同,从而导致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就决定了答案不同。很明显后一种答案要比前一种好得多,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至关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思维品质呢?

思维品质,实质上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传统教育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现代教育则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从本质上讲就是不断改进一个人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含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独立性、批评性、敏捷性等几个方面。在这些思维品质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是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灵活性,它们是思维纵横发展的基础,是发散与收缩的保证。

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应当纳入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目标计划中。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一次我去班里上课,发现满地都是粉笔头,原来同学们在拿粉笔打仗。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请同学们看了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高老师是如何珍惜粉笔的,说到他连一个粉笔头都舍不得扔掉,最后一笔几乎是用指甲抹上去的时候,我感觉同学们是真的受到了感染和教育。从此以后班里再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确实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

现代文阅读更贴近生活,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更具人文性。在学习这一类文章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人间真情,体验人性美和人生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例如,有一则阅读材料《最后一颗子弹》,小说生动地叙述了刑警吴一枪运用心理战,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战胜了有一颗子弹的歹徒的经过。我让同学们写一写歹徒的心理,大部分同学写来写去就那么几句话,没有实在内容。同样对于一篇阅读材料,也是写歹徒的害怕,另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小说中歹徒的死亡原因令我感触颇深。原来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是自己那颗脆弱胆小的内心。很多时候,我都因为自己的胆怯、害怕等精神的极度紧张造成了一次次的失败。有时,内心的恐惧甚至可能会吞噬一个人的生命。所以,面对困境,我们要学会勇敢、学会镇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学生在思维品质方面的进步。另外在教学中,通过教材中的知识点不断抓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训练,提高他们的思维质量和能力,可以使学生拓展视野、认识世界和增长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思维品质 第6篇

【关键词】教学 数学 数学思维能力 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激活是一个认知心理学概念,“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概念结点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这种扩散式特定源的激活,虽有扩散,但可追踪出产生激活的原点。”

随着数学高考内容的改革,注重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思维科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而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主导和灵魂,对人的能力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领悟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之间的思维途径和方法,以不断反思。怎样辨认问题提供的情景和信息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寻求能够引发创新冲突的信息刺激?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调用有关知识和方法将问题的解决逐步深化,获得问题的解决。然后思考解法的合理性与是否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如此下来,思维品质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磨砺与完善,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一、以新视角激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善于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经验,开放地、多维度地综合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敏于开拓思维,对问题始终保持陌生感,即使是解决了的问题也不放过。学了新知识,想一想,能否用新知识、新方法解决过去的问题;也想一想,新情境的问题要不要用以前的知识和方法来帮助解决。这样的探索思考,形成知识的网络交汇,产生新的知识组块。如学习不等式时,在掌握了常规的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找新视角,运用我们学过的导数、三角、两点间斜率公式,来解决相关比较大小的问题。这样就有效地拓展了学习思路,沟通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1、已知函数f(x)=sinxx (0f(α+β)(0<α+β<π2)

解析:要证:f(α+β2)>f(α+β)(0<α+β<π2)

只要证明:f(x)在(0,π2)上单调递减,f'(x)=xcosx-sinxx2,构造单位圆如图一所示:由扇形OAB面积小于直角三角形POB面积有tanx>x,所以f'(x)<0,有

f(α+β2)>f(α+β)(0<α+β<π2)

例2、设a=sin1,c=5sin15,b=3sin13,判断a、b、c的大小关系为

A.a>b>cB.c>b>aC.a>c>b D.b>a>c

解析:联想到研究函数f(x)=sinxx (0f(13)>f(1),选c>b>a,选择C 

二、设计“差异性”练习,激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有主见地评价事物的思维品质。具有思维批判性的学生能把自己对事物的推测认真地反思,充分考虑正反两方面的论据,随时坚持正确的计划,修正错误的方案。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抓好两条:一是指导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诊断,品尝错解苦涩;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可能获得由不知到知的体验,真正通过自我思考学习数学。所谓“差异性练习”就是指學生在解题时,由于思路不同会得到不同结论的练习。用形式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对差异的进一步研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是函数、数列、不等式等内容交汇处的一个较为活跃的知识点,大量存在着涉及不等式恒成立与有解问题。它常与思想方法紧密结合,体现能力立意的原则。在复习时,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选择下题:

例3①使关于x的不等式x-3+6-x≥k有解的实数k的最大值是 .

②使关于x的方程x-3+6-x=k有解的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

③使关于x的不等式x-3+6-x>k恒成立的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

④使关于x的不等式x-3+6-x

⑤使关于x的不等式x-3+6-x>k有解的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

⑥使关于x的不等式x-3+6-x

①6②3,6③-∞,3④6,+∞⑤-∞,6⑥3,+∞形式的差异,将学生引入愤悱的情境,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通过审视、分析、比较,同学们不仅理解了恒成立问题与有解问题的解法,更是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从深层次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智力流动,激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不受思维定势的 束缚,善于发现新的联系;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思维策略,找寻新的途径和方法。能否合理地调整思路或变通问题,将知识进行“新的组合”,形成智力流动,是衡量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标志。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那种“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状态中,进行多种思想和方法的交锋与交融,把问题弄清楚,想透彻,达到灵活应用,潜能喷发的境界。

例4、如图1所示的空间图形中,已知四边形ABB1A1、ACC1A1、BCC1B1均为矩形,E、F分别是AB1、BC1的中点,求证:EF∥面ABC.

证法一:连接B1C(如图2),因为四边形BCC1B1为矩形,F是BC1的中点,所以B1C过点F,且F是B1C的中点.E是AB1的中点,在△AB1C中,EF∥AC.又EF面ABC,AC面ABC,所以EF∥面ABC.

证法二:∵ 四边形BCC1B1为矩形,E是AB1的中点,∴连接A1B(如图3),A1B过点E,且E是A1B的中点.由F是BC1的中点,所以在△A1BC1中,EF∥A1C1.在矩形ACC1A1中,AC∥A1C1,所以EF∥AC.又EF面ABC,AC面ABC,故EF∥面ABC.

点评:证法一和证法二都利用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两者都通过添加辅助线,证明EF∥AC.后者还利用了平行线的传递性,从而得证.相比之下证法一较简捷.

证法三:设M、N分别是AB、BC的中点,连接EM、FN、MN(如图4).

∵E、F分别为AB1、BC1的中点,

∴EM=//12BB1,FN=//12BB1.从而EM=//FN,四边形EMNF为平行四边形.

∴EF∥MN.又EF面ABC,MN面ABC,可得EF∥面ABC.

点评:证法三仍然利用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通过取AB的中点M,BC的中点N,证明四边形EMNF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利用EF∥MN得证.

证法四:取BB1的中点G,连接EG、FG(如图5).因E、G分别为AB1、BB1的中点,所以EG∥AB.又EG面ABC,AB面ABC,所以EG∥平面ABC.同理可证:FG∥面ABC.又EG∩FG=G,所以面EFG∥面ABC.又EF面EFG,所以EF∥面ABC.

证法五:取AC1的中点G,连接EG、FG(如图6).因E、G分别为AB1、AC1的中点,所以EG∥B1C1.

在矩形BCC1B1中,BC∥B1C1,知EG∥BC.

又EG面ABC,BC面ABC,所以EG∥面ABC,同理可证:FG∥面ABC.又EG∩FG=G,知面EFG∥面ABC.

又EF面EFG,所以EF∥面ABC.

点评:证法四和证法五都利用了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了EF所在的平面EFG∥平面ABC,从而得证.作为普通的立体几何题,只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总能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这不仅能挖掘潜力,提高应变能力,同时还能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作系统全面的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巧设“隐蔽性”练习,激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深入思考问题,准确把握事物本质及规律性联系,不被表面现象和各种干扰所迷惑的思维品质。所谓隐蔽性练习就是指问题涉及的数、式或图形间有某种隐蔽的特殊关系的训练。对此种隐蔽的特殊关系的探究,可以激活学生追根寻底的积极性。如在求函数最值或值域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定义域优先,我选择如下练习:

例5、(1) 设α、β是方程x2-2kx+k+6=0的两个实根,则(α-1)2+(β-1)2的最小值是

(A)-494(B)8(C)18(D)不存在

思路分析本例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设了3个陷阱,很容易上当。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易得:α+β=2k,αβ=k+6,

∴(α-1)2+(β-1)2=α2-2α+1+β2-2β+1=(α+β)2-2αβ-2(α+β)+2=4(k-34)2-494.有的学生一看到-494,常受选择答案(A)的诱惑,盲从附和。这正是思维缺乏反思性的体现。如果能以反思性的态度考察各个选择答案的来源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就能从中选出正确答案。

∵原方程有两个实根α、β,

∴Δ=4k2-4(k+6)≥0(k≤-2或k≥3. 

当k≥3时,(α-1)2+(β-1)2的最小值是8;

当k≤-2时,(α-1)2+(β-1)2的最小值是18。

这时就可以作出正确选择,只有(B)正确。

(2) 已知(x+2)2+ y24=1, 求x2+y2的取值范围。

错解 由已知得 y2=-4x2-16x-12,因此 x2+y2=-3x2-16x-12=-3(x+83)2+283 ,

∴当x=-83时,x2+y2有最大值283,即x2+y2的取值范围是(-∞, 283]。

分析 没有注意x的取值范围要受已知条件的

限制,丢掉了最小值。事实上,由于(x+2)2+ y24=1 ( (x+2)2=1- y24≤1 ( -3≤x≤-1,

从而当x=-1时x2+y2有最小值1。

∴x2+y2的取值范围是[1, 283]。

注意有界性:偶次方x2≥0,三角函数-1≤sinx≤1,指数函数ax>0,圆锥曲线有界性等。

通过此种训练能启迪学生思维、积极探究,在揭示问题内在限制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培养。

五、互动交叉,激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完成思维活动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提取交叉学科的知识及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找出新的改进方法。它集中表现为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交替使用感官,综合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题6、 如图,B地在A地的正东方向4km处,C地在B地的北偏东300方向2km处,河流的沿岸PQ(曲线)上任意一点到A的距

离比到B的距离远2km,现要在曲线PQ上选一处M建一座码头,向B、C两地转运货物,经测算,从M到B、从M到C修建公路的费用都是a万元/km,那么修建这两条公路的总费用最低是多少?

略解:问题就是求

MB+MC的最小值,由题意曲线PQ的轨

迹方程为x2-y23=1,根据定义,转化为求

MA+MC-2的最小值,最小值为AC-2.

修建这两条公路总费用最低为(27-2)a万元.

这是一个实际的应用问题,通过结合数学的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转化化归的思想,把问题转化为求数学中的最值问题。此种训练,既是对知识的应用,更是一种对思维品质的激发,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诚然,培养与激活学生的思维品质非一朝一夕之事,各种思维品质也相互交织,数学教学过程中激活思维品质并非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条件,积极诱导并努力实践之,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深化思维层次,提高思维水平。例如在对列项求和这一方法的学习中,我选择了下面的题组:

⒈数列an满足an=1n+1+n,且an>0,则∑ni=1ai与n的大小关系是 ;

⒉数列an中, an=n,且对n∈N,均有1a1a2+1a2a3+…+1an-1an+1anan+1<log22t-2

恒成立,則实数t的取值范围是 ;

⒊数列an中, Sn是数列an的前n项和,an=sin10cosn0cosn+10,则S44与1的大小关系是 .

点拨1: an=1n+1+n=n+1-n,

∴∑ni=1ai=n+1-1,

∴∑ni=1ai2=n+1-12=n+2-2n+1

点拨2: 1anan+1=1nn+1=1n-1n+1,∴1a1a2+1a2a3+…+1an-1an+1anan+1=1-1n+1<1,

∴要使得

1a1a2+1a2a3+…+1an-1an+1anan+1<log22t-2恒成立,则log22t-2≥1,∴t≥2.

点拨3: 

an=sin10cosn0cosn+10=sinn+1-n0cosn0cosn+10=sinn+10cosn0-cosn+10sinn0cosn0cosn+10=tann+10-tann0

∴S44=tan450-tan10=1-tan10<1.分析:本组题体现了思维链“放缩→裂项→求和→解决不等问题”的低层次要求;直接对通项进行裂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念上的提升.

综上所述,激活既有微观激活——概念激活,又有宏观激活——方法与策略激活, 解题原则的激活,激活策略应该是数学教学与数学解题中的一大诀窍,对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颇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曾荣.裂项求和法在解决不等关系问题中的应用.考试,2010第1、2期

[2]张世林,谭柱魁,覃德才.不等式恒成立与有解问题.中学数学,2010第3期

[3]张义红.数学课堂中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初探.考试2010第3、4期.

思维品质 第7篇

一、立体思维的建构,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百度引擎:“立体思维也称“多元思维”“全方位思维”“整体思维”或“多维性思维”, 是指跳出点、线、面的限制, 能从上下左右, 四面八方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我认为数学课应充分体现这一功能, 即能使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不那么聪明的学生能变得聪明, 让每名学生有所收获, 有所发展.如:某单位开展植树节活动, 共植树26排, 每排24棵树, 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请运用你们的智慧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与理由. 学生动用一切手段, 用心揣摩着解决办法, 不时发出争论的声音. 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 写在黑板上的方法有:

(1) 24×26 = 24×25 + 24 = 624, 理由是24个26想成25个24加上1个24, 可以简算.

(2) 24×26 = 25×26 - 26 = 624, 理由是24个26想成25个26减去1个26, 可以口算.

(3) 用竖式计算, 理由是这种计算方法最常用.

……

随着一个个解题方法展现在黑板上, 就在学生洋洋得意时, 我抛出一个问题:还有没有好方法了? 一个小声音“老师我还有一个好方法”打断了我的课堂教学.“你有什么好方法, 请大胆地说.”一句鼓励的话使原来胆小的她说出了自己的方法:24×26可以想成25×25 - 1, 我是根据24×26 = 624想到的, 25×25=625, 625-1=624.所有的学生都说他“瞎猜”……教室里一片混乱. “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咱们一起找一找.”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共植树26排, 把最后一排去掉, 26排就变成了25排, 把去掉的这一排24棵树每排补1棵, 补到第24排用掉了最后一棵, 只有第25排没有补上, 因此25×25 - 1.“对, 我发现这里有这样的规律……”黑板上又多了许多新的亮点. 这是一节简单的计算课, 在我的激励和调动下, 牵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把后面一名学生“瞎猜”的思维放到立体思维空间里即大家共同思考, 跳出平面思维方式, 纵向垂直, 水平横向, 交叉重叠的组合优势, 让思维细胞在立体中撞击和接通, 扩大思维活动的跨步, 拓宽可能性的空间, 课堂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立体思维的建构,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立体思维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跳出点、线、面, 在“立体空间”里转换, 课堂效果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 特别是当我们学生遇到难题又总是想不出好办法去解决时, 常常是因为我们思路单一化、扁平化. 所以我们就要将思维转换到一个不同的“频道”, 开辟出全新的思考空间. 把小学数学抽象的概念和公式等放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或多媒体空间中, 思路在不断转换中无限拓展, 创造出无数个方案, 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在低年级教学“统计学”时, 我会让学生亲自调查和收集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 如学生的身高、全班的语数成绩、父母每天买菜的价格等. 学生不仅乐意去做, 而且能有所比较, 答案精彩纷呈. 中高年级我设计的问题则增加了难度, 命题不仅仅检测他们的计算能力, 还让他们去解决或研究实际生活问题. 如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计划如图: (人教版六年级第11册)

(1) 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2) 如果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1000元, 你能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

三、立体思维的建构, 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立体思维的多样性还体现在思考问题时有三个角度:一是有一定的空间. 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定的空间存在. 立体思维就充分考虑事物存在的空间, 就能跳出事物本身, 用更高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二是一定的时间空间. 从时间角度思考, 比较有超前意识. 三是万物联系的网络. 在事物的联系的网络中去思考问题, 拓宽创新之路.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我们的生活与空间、时间、数、量、形等息息相关, 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周围的数、量、形、时间、空间产生兴趣. 而数学教学生活化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我们的课堂已常态化, 教学手段的灵活、丰富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得到发展.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统计知识, 我先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类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方向, 属于探索级别. 又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一课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动手把一个圆柱体橡皮泥切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看切成的圆锥体大约是圆柱体的几分之几, 再把圆柱和圆锥通过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很快得出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关注每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并促进其发展.构建立体思维模式,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思维的多样性是跳出点、线、面的局限, 使课堂教学弯道超越达到出奇制胜, 妙不可言的效果.

关键词:立体思维,主动探索,出奇制胜

参考文献

[1]沈晓东, 顾晓东, 主编.小学数学有效学业评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沈建祥, 主编.观课议课问题诊断与解决[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思维品质 第8篇

一、综合———分析, 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思考问题遵循逻辑规律是思维条理性的重要关键和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 必须使学生的思路清晰, 条理清楚, 合乎逻辑规则.如教学部编六年制九册38页中“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 已经做了5天, 平均每天做75套, 剩下的要3天做完,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一题时, 我是按下列程序提示问题让学生预习时分析, 思考, 尝试解答:

(1) 服装厂平均每天做服装75套, 5天共做多少套?

(2) 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 已经做了5天, 平均每天做75套, 还剩下多少套没有做完?

(3) 服装厂要做285套衣服, 要在3天内做完,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660-75×5) ÷3=65 (套) .

教学时让同学们思考:

(1) 题目里660套衣服分几批做完?

(2) 要求出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3) 剩下的套数, 从题目中已知条件出发, 怎样思考?

最后, 我让学生看线段图, 思考解答, 并指导验算例题的计算结果, 拟了如下思考题, 训练学生解题思维.

(1) 如果把求得的剩下的每天要做的65套作为已知条件, 求剩下套数要几天完成, 应该怎样思考解答?

(2) 如果把求得的剩下的每天要做的65套作为已知条件, 把计划要做的660套衣服作为未知条件, 其他条件不变要求计划共做多少套, 你怎样思考解答呢?

(3) 如果把原题改成: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 已经了做3天, 平均每天做65套, 剩下的要5天做完, 平均每天做多少套?你能从条件出发综合思考解答吗?

(4) 如果把原题改成: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 已经做了3天, 平均每天做95套, 剩下的平均每天做75套, 剩下的要几天做完?你能从问题出发分析思考解答吗?

这样, 通过综合分析, 一步一步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近年来, 为了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我坚持将这方面训练寓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按整体原则, 认真组织教材, 精细设计教学,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递进———对比,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思维如有深刻性, 就善于钻研问题, 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 就能从事情或问题的现象深入到本质.而要使学生思维深入到本质, 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 又离不开递进、对比.

例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找准对应关系, 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这类应用题的正确解题方法, 我设计了递进、对比训练.

(1) 一堆货物, 已运走了40吨, 正好运走了货物的1/3, 这堆货物有多少吨?

这道训练题, 使学生明确了这堆货物的总量为“1”, 已知运走的40吨货物是1/3的对应量 (都是直接条件) , 因此列式为:.

(2) 一堆货物, 已运走了40吨, 还剩下这堆货物的1/3, 这堆货物有多少吨?

这道训练题, 使学生明确了这堆货物的总量为“1”, 已知运走的40吨货物是的对应量, 因此列式不同于上题, 而是:

(3) 一堆货物, 第一天运走总数的1/4, 第二天运走总数的1/3, 两天共运走了70吨, 这堆货物有多少吨?

这道题使学生明确了这堆货物的总量为“1”, 两天运走的70吨是的对应量, 列式是:

(4) 一堆货物, 第一天运走总数的1/4, 第二天运走总数的1/3,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走10吨, 这堆货物有多少吨?

这道训练题使学生明确了这堆货物总数为“1”,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走10吨货物是的对应量, 列式是:

又如:生产一批草帽计划用14天完成, 平均每天加工3000个, 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加工2/5, 问:实际用多少天就能完成这批草帽的加工任务?

这道题按日常习惯思维的解法为:, 如果把实际加工的天数看做是“1”, 则原计划完成的14天是的对应量, 列式为:

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第9篇

一、指导学生分类归纳, 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活动表现为一种认识过程。语文高考复习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分类, 以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准确性、系统性, 从而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基础知识的复习, 一般都比较枯燥乏味, 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疲劳。而教师又习惯让学生依赖复习用书, 依赖教师, 这又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思维疲劳。学生要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准确性, 必须学会分类复习。例如:在对课本文言文进行梳理阶段, 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可以限时要求学生按册按单元分类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文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分工合作、成果共享方式进行归纳整理, 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提高复习效率。又如: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一知识点时, 不能只简单的要求学生记忆病句的类型,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平时自己的练习和测试中的错题分类好, 归纳出做错的原因, 找到辨析的方法技巧, 从而提高思维和解题的准确性。

二、教会学生推理,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语文高考复习中, 必须教会学生正确的推理, 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社科类现代文的阅读中的判断题。学生做这类题目时, 往往不能从各种表象中找到问题的本质, 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往往陷入错误的泥淖, 走不出思维的误区, 无法作出理性的判断。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演绎, 培养学生学习的理性。具体地说, 就是要教会学生对材料涉及的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主要与次要、已然与未然、部分与整体、原因与结果等进行比照、过滤、选择和推理,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敏捷性。

作文训练指导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有效途径。作文材料的分析, 作文的审题立意, 议论文的论证等等, 都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绝佳机会, 教师把握好了,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强化拓展迁移,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高考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多得分, 得高分。实现这个目标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 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复习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要强化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放手让学生脑、口和手动起来, 避免眼高手低。

例如诗歌鉴赏复习,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形象和意象、诗歌的情感、诗歌的艺术手法、高考题型、题目问答格式等理论知识和答题技巧,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反复朗读整首诗词, 想象和再现诗歌的情景, 感受诗歌的内涵, 体会诗歌的情感, 品位诗歌的语言。

又如作文复习指导课, 教师不能光讲, 学生光看, 让学生动手写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能。在“一材多用训练”这个课题中, 我就要求学生把课文素材运用到高考作文当中, 解决了学生选材难的问题, 实现了课本知识的拓展和迁移。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不计个人恩怨荣辱, 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 临危受命, 冒险出使秦国, 说服秦伯退兵的素材, 就可以运用到多个高考作文题中:《我能》 (辽宁2007年) 、《坚强》 (四川卷2008) 、《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卷) , 表现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宁夏2007年) 、《从一步到一生》 (四川2007年) 、《必须跨过这道坎》 (上海2007年) , 《带着感动出发》 (安徽卷2008) , 表现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全大局, 深明大义, 为国分忧, 建功立业等思想情怀;《传递》 (广东2007年) 表现委婉曲折, 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的高超说服艺术;《人之常情》 (天津2008年) , 烛之武因长期得不到重用有所怨言是人之常情, 但深明大义, 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更是令人敬佩。

四、引导学生反思,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善于对问题深入的思考, 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一个具有深刻思维的人才会是一个有独到想法, 有创造力的人。而这种深刻性的获得, 往往可以通过反思来实现。

语文高考复习中的反思, 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错题的反思。有不少学生在考试时不会做的题目, 考试结束后想一想就会了, 原因在哪里?每一次考试后都要让学生认真深刻地反思, 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二是对复习方法的反思。对复习方法, 教师们教了不少, 学生也尝试了不少。可是方法好不好, 科学不科学, 有效不有效, 学生往往糊里糊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复习方法进行阶段性比较和反思, 在不断改进中寻求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三是对复习内容的反思。这种反思不是简单地再现复习内容, 而是要对复习内容进行“三省”: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五、注重分析比较,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的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的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语文复习指导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形成思维的强烈对比, 加深学生印象, 有利于纠正学生思维的不严密,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笔者认为, 语文复习中最重要的比较是对参考答案和学生答案的比较。每一次测试以后, 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进行比较, 弄清楚参考答案是如何得来的, 它的思考角度如何, 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有什么不同,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哪里等等。通过分析比较, 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的角度, 明确答题的思路和要点, 掌握解题的方法技巧, 唤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 提高了学生思维和学习活动的批判性。

关注思维方式 提升学习品质 第10篇

一、掌握学生理解知识的规律

在学生理解知识的规律性问题上摆着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理解知识从哪里开始?又向哪里深入?二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化和智能发展有什么内在联系?

如,学生在学习电学时,在还未将电的各个方面及特性如电荷、电场、电场力、电势、电势能、电阻、电压等科学概念抽出来一一加以剖析之前,学生对电的理解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电”而已,实际上是一片空白。这时老师对“电学”的总体轮廓无论怎样描述学生也是难于接受的,所以在中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上,电学部分并不是从电学的概述开始,而是从引入电荷与电场的概念开始。这样做正是考虑了学生思维的特点,即理解知识的规律性作出的安排。

学生在理解知识之前,通过直观形象积累感知与表象对理解知识是很有用的,但那只是理解知识的准备过程,或者说是感知知识的过程,并非理解知识本身。学生理解知识是先弄懂一个个抽象规定如概念、定义、法则、原理等开始,然后逐步综合起来的过程。

学生在理解(学习)新知识时并非是简单地把新知识往头脑里装,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原来就存在着一个旧的知识结构,当学生集中精力于理解教材中一个个新的抽象规定时,旧的知识结构并不会那么轻易地容纳新的成员,新旧知识并未融于一体。这时他们的注意力总是集中于知识的细部或局部,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整体的高度来调整知识结构。所以,在学生逐个掌握概念、法则、原理之后,需要有一个将这些新知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知纳入旧知结构中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新知都能纳入旧知结构中去,相反的常出现旧知结构不能纳新知识的情况。这时,旧的知识结构需要有一个改组、更新的过程,即顺应过程。这个过程只有从知识整体的高度来调整与重构知识结构,以更高的层次来统一新知与旧知结构的矛盾来完成。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到这一步为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达到“系统化”“结构化”,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思维的深化

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了解学生思维的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求教师深入细致,全面了解,仔细思考,有效进行。

第一,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教师是学习的经验者,在他的学生时代,他及他的同学中在学习上必定存在许多的思维障碍,哪些是共同的?哪些是个别的?在教学前先作好这方面的回忆,做到心中有底,以便对症下药。

第二,了解现在的学生。每一届的学生都不同,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经历,各种知识的影响、渗透,对学生的思维起着很大的影响,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片面的,有的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透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把握住学生思维的方向和引领思维发展。

第三,注意纯粹数学概念对学生的负影响。在物理学中,概念、公式都是有实际意义的,如R=U/I,C=Q/U等等,学生往往会用数学的观点来考虑正、反比关系。要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中凡是比值定义式都没有这种正反比关系。

第四,通过面批作业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较普遍的作法是教师独自批阅作业,这样做不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帮助学生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当面给学生批解,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又可直接地指出和纠正其思维错误。这种方法,不需每次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只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就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了解优生和差生的思维特点及差异。利用优生思维上的优点从正面来影响带动全体,利用差生的“错误”从反面来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是一种很重要的有效教学资源。这样前有拉力后有推力,“分力”产生相同的作用。

三、引导和拓展思维,实现智能的发展

引导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达到新旧知识一体化结构,实现智能发展的关键。要求教师谆谆善诱,循序渐进。既要有耐心,又要讲究方法;既要遵循科学原则,又要善于宏观控制。

第一,注意初高中学生思维上的差异。初中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高中学生要注意培养抽象思维。如:初高中都讲力的作用效果,初中教材讲“力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高中教材讲“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运动状态改变”是形象的、直观的,而“加速度”的概念是抽象的,这就要使学生理解好“加速度”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关系。

第二,注意思维的引探。所谓引探,就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如“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不可以看作反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个皮球以一定的初速度从水面下降后又升到水面,这一过程与哪种运动过程相似”?类似的提问,既可诱导学生思维,又可起到巩固旧知识、容纳新知识的作用。

第三,克服学生思维上的“惯性”。不注意条件,生搬硬套的现象叫“思维惯性”。这种现象在学生中很常见,如“横截面”常说(写)成“横截面积”;“由于贯性”习惯说(写)成“由于惯性作用”;摩擦力的方向认为“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等等。教师在授课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防止以往经验造成思维上的这种“惯性”。

第四,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就是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与此相关、相似、相反的知识点,把它们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通过类比、辨析、概括、综合等方法,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要求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体系,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措施。学生不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新旧知识不善于联系,使得解题时无从着手。一般措施是复习与整理本单元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题训练,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的整体结构。

第五,培养逆向思维。通常是由已知条件,经过一系列的中间过程推出结果。如果条件不很明显,或者中间过程难度大,这种方法难于解决问题。逆向思维从结果着手分析,逐个找出解决问题的结症,即“结果———结症———……———结症———已知”。逆向思维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着肯定的结论逆推,另一种是按着相反的结论逆推,如:证明“电场线不能相切”,已知条件是:电场中每一点的电场强度不可能无穷大,思维方法是:假设电场线能相切,则电场线相切处的电场强度无穷大,得出与已知相矛盾的结论。

第六,培养理解探微。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善于(下转第53页)(上接第52页)探究并掌握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形成方法体系,从而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具有“工具”的性质。如,结合科学史分析创建理论的科学家所运用的方法与“巧思”;分析教材中的例题用了哪些思维方法;自己解题后有什么收益或启发。

四、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意义

第一,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发生、发展,从而为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降低了教学中的坡度。

第二,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强调了理解知识的深化与智能发展的同步发展,注重了智能的开发,防止了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忽视智能发展开发的倾向,同时有利于学生击破理解和训练上的难点,使学生学得轻松。

第三,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理顺了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11篇

一、善抓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及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可见,要简明扼要地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应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抓住题目“题眼”作为思维突破点,又要选点准确,使思路畅通,问题解决显得“敏捷而迅速”。

二、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逻辑思维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令人无懈可击。解题时,运用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奇妙效果。

三、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能够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构思[4]。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材,数学教学常常是通过例题、习题的分析、推理、运用来达到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培养,而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解证方法大多是比较传统的方法,若能利用新思想、新方法,突破常规,大胆探索,另辟蹊径,给出标新立异的解法,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挖掘思维品质提升作文能力 第12篇

从语文学科来看,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强调多读多写, 注意文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 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非常重视, 认为“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 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正确。”所以, 在作文指导中, 强化思维训练, 对于拓展写作思路、提高表达极为重要。

初中三年是一个学生思维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而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此, 我们不妨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或训练:

一、扩充思维, 大胆联想

作文思维应该具有广阔性。所谓“广阔”表现在一个人能全面地看问题, 善于观察事物之间多方面的联系, 从多方面找出问题的本质, 从而获得较多的思维成果,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张志公先生指出:“古代学者一向主张训练学生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因此, 训练学生思维首先要从发散思维开始。

比如, 笔者曾以《“圆”像什么》为题, 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 进行多文体对比写作练习。学生可以写成科学小品文, 生动而有趣地介绍圆的特征和应用;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以圆为某种象征成功的花环或失败的陷阱、一无所有或丰满充盈、表结束的句号或表开始的零, 写成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还可能由“圆”想到“圆滑”一词, 构思情节, 写成一篇讽刺性很强的记叙文, 去刻画一个圆滑者的形象;还可以对麦哲伦航海做个想像, 假设自己是船上的一名水手, 见证了地球是圆形的等。通过对思维的扩充, 学生的作文内容就随之丰富。作文时,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就能在同一作文题中,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写出不同体裁、题材或立意的作文。这样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会让学生突然发现自己头脑中的材料非常丰富, 先前储存在大脑中的材料一下子被激活。

二、理顺思路, 条分缕析

作文思维应该具有流畅性。所谓“流畅”, 主要是指思维活动的过程顺畅地、连续地进行, 不出现阻塞、中断、逆转等现象。我们通常说一篇文章“思而有路, 行文有序”, 其实就是指作者的思维流畅。如果学生的思维流畅, 那么写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 就能做到内容杂而不越, 多而不散, 文脉贯通, 文章变化自如而又浑然一体;写议论文, 就能自然得体地起承转合, 随心驾驭各种论述结构并与自己所掌握的材料相契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 就常常着意于思维的流畅性, 教会学生把写作初期那种随意、分散、具体、杂乱的思考, 变成定向、集中、概括、条理的思考, 从而写出思路清楚、层次分明的作文。

比如, 在初中阶段, 议论文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 尤其是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了在议论文起草练习中训练学生的写作思路, 我曾经教给初学议论文的学生三个步骤: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而在论证“为什么“时, 可以找正面的论据, 也可以从反面提出异议。同时, 建议学生采用总分的结构或者正反对比的角度。是什么, 就是正面提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为什么, 就是阐明为什么要这样的理由;怎么样, 就是分析怎么样才能做到这样。

三、深化思想, 追本溯源

在作文中, 我们还应该重视思维的深刻性。所谓“深刻”是指善于钻研问题, 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 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 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具有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学生, 能从别人看来简单甚至是萌芽状态的现象中, 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与深刻性相反的是肤浅, 这样的学生常被一些表象所迷惑, 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如有一次以“秋天”为话题作文。很多学生或者写秋天的景色, 或者写秋天的一次经历, 或者写秋天收获的喜悦。但有一位同学写道:“秋天的美是一种凋零的美、落叶的美, 也是一种坚持到底的美……也许, 画家笔中的秋天, 不再是十分明亮的色调, 也许会是一种暗淡一些的、深邃的暖色调, 他是柔和的, 有深度的, 是一种积淀了华丽的过去, 又 向往明天的生机的感觉过渡, 我们不该遗忘他的美, 更不该轻视他的存在, 虽然他的确是悄然而来, 又默默离去……”这位同学的文章除了文笔优美, 以及对于散文文体驾驭自如外, 很重要的一点是立意深刻。“落叶时更显风华”这既是标题, 也是中心, 富有意蕴, 而且大气。文中将秋天之景和作者对于秋天的理解写得水乳交融、交相辉映, 同时也脱离了对于秋天的大众化理解, 显得独特深刻。

千古文章意为本, 文章应该有“意”, 而且应该有深刻的“意”。作文教学中, 反复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用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态度, 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 抓住问题的实质, 用发展的眼光,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 学生写出的作文一定会有深刻高远的立意。

四、捕捉灵感, 妙笔生花

在作文中, 我们还应该追求思维的独创性。所谓“独创”主要是指思维成果新颖独特, 也就是说要有独立的思维习惯, 有创新的意识, 勇于发表独特的见解, 不盲从, 不人云亦云。学生写作如同其他创造性活动一样, 也是一种创造。在作文教学中, 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有利于他们选择新颖的材料, 写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如一次随笔练习, 以“环保”为话题, 有位同学创作了一篇短小精悍却寓意深刻的文章《草儿的价值》:

21世纪:一文不值。

23世纪:“观众们, 当今世界上野草的数量已经不多了, 希望大家加以保护!”

25世纪:“出售珍稀植被——草。5000元每平方米,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呀!”

27世纪:逮捕令:“日前一大盗从世界珍品博物馆中盗走了科学家们花费10年时间才找到的几乎灭绝的植物——草。”

29世纪:“妈妈, 什么东西‘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宝宝真聪明, 这个问题科学家也正在研究。据说是描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植物的。”

这样的表达, 让读者读到了崭新的韵味。为什么能达到这一效果?主要是因为作者思维独到, 能见人之未见, 发人之未发, 将人们经常用的情节略去, 通过想象草在若干个世纪里的价值变化来反映地球植物的衰竭, 从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果能经常性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学生作文就能标新立异, 从不同的角度去精选材料, 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来。

上一篇:可调谐光滤波器下一篇:施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