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现状范文

2024-07-22

补课现状范文(精选12篇)

补课现状 第1篇

从以上调查中,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两个问题:第一, 家长的学历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影响。学历较高的城市小学生家长对于小学生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他们除了督促小学生完成学习进度外, 更起到了辅导作用, 而农村大多数小学生的家长不仅并未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而且把大多数责任寄予学校和老师的身上。大部分农村小学生补课科目主要集中在语数外三门。 第二, 家长学历在小学生补课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城市小学生补课科目主要集中在兴趣班的选择上, 他们在所有补课科目中, 兴趣班达到了30%, 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农村小学生的补课内容主要集中在小升初的主要科目上, 虽仍有兴趣班的补习, 人数却相对较少, 补课内容相对比较单一。这方面不仅仅受到家长对于补课内容的理解和选择, 还受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农村的兴趣班开设相对城市而言较为稀少。

家长是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他们的学历和知识水平对小学生的教育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处于启蒙阶段, 如若家长的知识水平较高, 则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家长就会给予小学生更多的、更好的帮助, 而家长学历较低的小学生, 在家长那儿接受的家庭教育相对而言比较少, 而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种种困惑和问题往往得不到更好的解决。

初中生校外补课现状调查报告 第2篇

最近二十年的范围内,补习教育已成为非常庞大的产业,它与正规教育体系相伴而生,这一产业消耗了大量资金,占用了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对于这样一个体系,学生、家长对它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它满足了学生和家长不同类型的需要,这是他们自愿为此付出大量时间和金钱的原因;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在“补习”教育问题上像是陷入了“囚徒困境”:不满于这样的选择却又“欲罢不能”。为了进一步了解现在中学生的校外补课现状,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形成此报告。

一、校外补课的原因

有偿补课尽管备受争议,但我认为始作俑者却并非是教 师,补课市场的壮大可以说与家长的关系更为密切。一开始是一两个家长要求补课,然后送钱送物,久而久之,教师们发现了这一生财之道,于是出现了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粗讲,课下细讲的奇怪现象。我的弟弟说过这样一件事:老师上课先问,有多少学生学过这篇课文了,只要有多半人都举手了,那这篇课文就一带而过。如此一来,那些没有补课、没有学过的学生就只有干瞪眼的份了,怎么办?不想补课也得补,别人都补,你不补,就只能被落在后面,如此一来,形成了一个补课的恶性循环。

其实每一个家长都知道有偿补课不对,他们也不愿意花更多钱去补课,可是每一个家长又都免不了让孩子补课。

说来说去,补课的最大动因是来自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和现行教育体制的残酷,虽然我们高喊素质教育,但透过有偿补课,我们会发现孩子们依然处于应试教育的漩涡之中。

二、校外补课的方式及费用

对于补习教育,它的主要形式有:(1)校外补习教育。

以“一对一”教育、“尖子生”教育为特点,对正规教育体系的教学科目进行竞争性、补偿性的教育。(2)兴趣和特长教育。适应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要,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如某些技术学科、艺术和体育项目,习得特殊的技能,培养独特的兴趣。(3)学习困难学生的干预教育。对无法靠自己努力克服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干预其学习方法,对个体的学习行为进行改造。

那么,这样一个规模庞大、形式多样的体系,其费用如何呢?举个例子,我的弟弟是一名中学生,他也在用课余时间在补习,他补习的科目是英语,补一个小时是30元,周六日每天补习两个小时,一个月下来得用500元,再加上寒暑假的补习费用,一年下来得接近一万块钱,这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我家是这样,全国有多少学生都在补课,所以,费用之庞大可想而知。

其实,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不断落实,家庭教育支出中学校所占的份额会越来越小,而对校外教育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成为了主要部分。

三、校外补习对学生的影响

校外补习尽管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对他们的校外生活影响很大。有些学生甚至害怕放学的铃声,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走出校园后还得赶往补习班继续学习。对他们来说,双休日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过得比他们在学校还累。每天高强度的学习内容是学生产生疲劳感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还会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

过多的补习时间还使学生和家长、同伴之间的交往日益减少。但不可否认,这从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放学后过多地在大街上闲逛、结识不良朋友、染上不良习惯,所以,对很多家长来说,补习班是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

四、校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校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其积极的一面:学校教育作为正规教育体系,尽管朝着多样化方向努力,但并不能满足所有要求,所以,校外补习在一定程度上与正规教育体系互为补充,在结构和功能上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义务教育以班级授课制和基准化为根本特征它可能忽视了学习困难和超长学生的存在,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即使想照顾他们的学习水平,也难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于是校外补习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弥补了这一不足。

其消极的一面:教师为了迫使学生加入补课的队伍中,故意在正常的学校课堂对讲课的内容有所保留,将精髓留在“私塾”上讲,所以,校外补习使班级上课质量有一定的下降,从而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质量。

“催命”补课费 第3篇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个体靠劳动和智慧赚钱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有偿补课”的手伸向了课堂之上。“上课”无精打采,“补课”却精神百倍——如此教育和师德的双重矮化,岂能不令人悲哀。

2008年9月3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公布,其中,“自觉抵制有偿家教”首次写入师德规范中。然而,“规范”在现实中根本难以切入现实。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只要媒体不曝光,教育主管部门对眼皮底下的有偿补课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客观地说,有偿补课之所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发展成为一种“补课经济”,教育监管不力只是表象的因素。因为“补课”具有相当成熟和浓厚的社会基础。即便是明知有偿补课弊端重重,还是有很多的家长对此趋之若鹜。

补课有效,这一蔓延于社会的错位心态,促使家长热衷于给孩子补课,而与其请家教、参加社会教育培训班,还不如让教师有的放矢、有偿补课;家长的需求,为教师增加了业余收入;家长与教师在教育时间之外的“互动”,又为学校提高升学率奠定了基础,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因而就对此默认或者宽容。三者达成了“共识”,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潜规则。在这种潜规则下,“催命”的补课费无非是催熟的教育功利的极端恶例体现。

显而易见,学生真正的压力不是补课或者昂贵的补课费,而是教育功利。这个源头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彻底救赎,教师通过补课发家致富的事情就不能禁绝。而事实上,有偿补课屡禁不止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摘自《西安晚报》)

简析学生补课 第4篇

补课时间主要安排在双休日和寒暑假。

教学形式也是五花八门, 或一师一生, 或一师数生, 或一师数十生乃至百余生。

补课费用, 历年上升, 现今是每时毎生30—50元不等, 这要根据生源多少而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根据观察, 大致如下———

父母心切, 学生自觉, 教材使然, 班级过大, 市场驱使, 困境所逼。

以下略作分析:

(一) 家长心切。

家长深知当今社会生存竞争的严峻形势, 深知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并且以为高学历, 名学校是孩子必须追求的理想境界, 因为那样, 孩子将来的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且不管那些想法对于否) 。所以, 必须严格要求孩子从小就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达不到足以在开学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那就必须在课外“加餐”。

同时, 许多家长管理不好自己的子女。寒暑假、双休日本应是天真青少年的快乐天地, 可是他们 (以城市上学孩子为主) 中的相当多数要到网吧玩游戏, 这样很让家长担心。因为许多青少年因入网吧而沉迷于网上的虚幻世界。因沉迷而疏远了学习文化知识, 以至于学业退步, 甚至“一泻千里”, 成为班上的落伍者。有的也因成网瘾而出现精神错乱等病症。更有甚者违法犯罪, 电视上经常报道, 身边也常有活例子, 甚至自己的子女就是网瘾的受害者。这让家长很不舒心, 更不放心, 难免其“杞人忧天”之恐患。与其那样, 倒不如吧孩子交给老师更放心。

再者, 孩子有了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 谁也难保证他要在这充分享受自由的天地里“飞翔”到什么地方去。孩子天真, 更想到室外去玩耍。家长见不得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 一旦出事怎么办!现今的孩子, 宝贝疙瘩似的, 家长含在嘴里怕化了, 端在手上怕滑了, 一时不见, 如隔三秋, 怎么可以让他随意呢?所以, 最好的办法就是交给老师。

还有, 许多孩子上初中以后, 他们的家长就没有能力辅导做功课了, 不得以, 只好请老师。当然, 有的家长是没有时间, 没有精力。

(二) 学生自觉。

确实有这样的学生, 他们也很想学习, 也很努力, 但是, 学习没有长进, 学习成绩总是在低谷徘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或者是身体状况不佳, 或者是学习方法有误, 或者是思想心里失衡, 或者是性格有偏, 或者是家长影响不良, 或者是其他环境干扰······

有单一因素, 也有综合缘故, 如此等等, 不一而定。然而力求上进, 勤奋学习则是这些学生的主流趋势。在校完不成的学业功课, 那就加班加点, 选择教师, 接受辅导。其主动与自觉是趋势使然也。

(三) 教材使然。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 这就迫使学习者必须通习那些枯涩的内容。虽然于生活本身并无多少价值, 却无论怎样那是做官为宦的基础, 是立足之本, 但是, 能力是不在其中的。近几十年, 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改而又改, 却始终解决不了这样一个严肃的课题———中小学生的基础知识达到怎样一种基本水平才比较合理?加之于现在市场经济的影响, 教改更是让人有堕入五里云雾之感, 或简单而设下机关, 感繁难而不提要领, 或漂浮而无定位······学生咀嚼着这十分苦涩而又变化莫测的教材内容, 真有哑巴吃黄连之苦。许多同学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而不跟却又不行。所以, 于正学之外不得以再补课吧。———谁让咱天生笨来着?

(四) 班级过大。

根据观察, 现在的农村, 有五六百口人, 甚或千余口人的村庄, 竟然没有学校了!

学生蜂拥而往城市聚来, 导致班级容量加大, 每班少则六七十生, 多则百余人。有许多学者对我中国的教学形式, 教学方式很是批评, 建议学习西方的“先进模式”。天哪!西方的一个班级超过30人, 就惊呼班级人数过多, 无法正常教学, 我国的这百把学生又如何学习西方!这么大的班级, 不要说教学质量, 连喘气都困难得很呀!那些适应不了这样教学环境的学生除了被迫接受之外, 学习成绩上不去, 那就只好补课了。

(五) 市场驱使。

“疯狂英语, 火爆数学, 一流师资, 超前理念, 保你家孩子青云直上。······”

这是多年前街头巷尾飞雪般的补课宣传品, 用现今的时髦语该叫广告了。其形式五花八门, 内容大同小异。我们不去评论其形式内容, 我们说的是补课。这类明火执仗的做法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了, 代之而起的是“出口转内销”式的补课, 根本不需要宣传。有些教师自己把自己的学生拉出去, 或与其他老师相互交换, 即省经费, 又不张扬, 还更实惠, 一个假期收入“外快”则数千元, 多则数万元。学生倘若不补, 那么对不起, 开学后让你尴尬———跟不上课, 可别怪老师———因为补的是新学期的新课。如此政策, 哪个学生敢不俯首服从。

(六) 困境所逼。

不少学生因家境困苦, 除感谢国家的优惠政策外, 也自强不息, 利用课余时间增加一些收入, 他们瞄准了中小学生。

还有好多待业知识青年, 为生存, 他们便抽出了自己的知识之剑, 利用各种机会, 组织相关中小学生, 辅导孩子的学业功课。

现今几年, 补课的群体已经延伸到了幼儿身上。许多广告宣传, 要让婴儿也接受“自然教育”, 谓之早期成才辅导!

大致情况如上。

其实就和对待其他一切事物一样, 必须顺其天然本性及其演进规律, 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 其天然本性对其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生活经验的积累, 其形象思维的发展是其未来发展的基础。我国明朝的大教育家王守仁就十分重视青少年性格特点的引导, 并给予极大的鼓励。他说青少年“乐游戏而惮拘检”。所以, 教育就应该顺应他们的性格发展, “如草木之始萌芽, 舒畅之条达, 摧挠之则衰萎”。“必使其趋向鼓舞, 中心喜悦, 则其进且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 沾被卉木, 莫不萌动发越, 自然日长月优。若冰霜剥落, 则生意萧索, 日久枯槁矣。”其实, 诗三百篇又何尝不是生活的结晶?为什么学《诗经》“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说其他, 单就草木鸟兽之名, 若不与自然相通, 何以知这些自然常识?这就告诉人们, 要想更好的发展思维, 就必须与自然多交往, 与社会多交往。而青少年的天性又恰好是“乐游戏”, 从而获得自我的发展———这是人生重要的一课。

许多人喜欢学习国外的东西, 特别是西方社会的理念。那么我们就可以看看那些老外们对青少年教育的现代态度。

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学生要用较多的时间到自然中去, 去观察自然, 去聆听自然的声音, 去体会自然的奥妙, 从而开发智力, 增强学习的兴趣。

我们再看杜威的说法———“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 不是科学, 不是文学, 不是历史, 不是地理, 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这就强调了儿童活动的场所及其兴趣的重要性。他又告诉我们, “各人的观点, 喜欢学习的对象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 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如果为了一致性的利益而抑制这些差异, 并且企图使学校中的学习和问答都必须是一个模式, 就不可避免使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混乱和故意矫揉造作。”

中国当代的教育家蔡元培、徐特立等也都主张要按照学生的天性引导教育学生。

而中小学生连双休日和寒暑假也不得尽情的活动, 不正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失败!

因此, 我认为, 要想让学生获得自立的“解放”, 就一定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生理发育规律办事。同时, 学习只是技术层面的, 而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思想的培养才是根本。许多常年补课的学生没有大的突破, 就是根本问题没解决。

有关暑假补课作文:暑假补课感受 第5篇

有关六年级暑假补课作文:暑假补课感受

因为上学期的期末考考得不大好,所以,妈妈为我报了在地下图书馆上课的英语补习班。因此,我每天从早上9;00到12;00都得上课。

新的课室,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书本,为我带来了新的朋友,新的知识。

我的补习老师叫王丹丹,她有一副娃娃脸及肩的长发,看起来十分年轻。她虽然年轻,但她的知识十分渊博。

丹丹老师很认真地教我们,但有的同学却不听讲,上课的时候大声喧哗,吵闹,

疏堵结合治理有偿补课 第6篇

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中小学校,视情节轻重,相应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奖资格、撤消荣誉称号等处罚,并追究学校领导责任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直至相应的行政处分。

禁令之下,中小学校有偿补课情况虽然大为好转,但个别地方和少数学校仍有违规现象。

为什么会屡禁不止?究其根源还是社会有补课的需求。对家长来说,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学一些知识,赢在起跑线上,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对学校和老师来说,也是名利双收:为名,是替学生和家长解忧,学校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学生乃至省市状元;为利,是单位和个人都增加了收入。

有偿补课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笔者参与治理有偿补课多年,也曾多次呼吁社会高度关注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现在回过头来看,既然补课有一定的社会需求,恐怕还是“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才能收到更加明显的成效。

所谓“疏”,就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有意识地培育一些社会培训组织和培训机构来承担学生的课外培训工作,以满足部分学生及家长的强烈社会需求。目前,这类社会培训组织和培训机构有的地方偏少,有的地方没有,不能满足一部分人要求补课的需求,少数学校“打擦边球”甚至违规就在所难免了。有条件的城市街道、社区和农村的乡镇,可以培育这样的社会培训组织和培训机构,让寒暑假和星期天有培训或者托管需求的学生,有一个看书学习和活动的去处,适当收取一些费用,于社会有利,让家长放心。

目前,有的地方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有的农村农家书屋都成了寒暑假和星期天孩子们的好去处,有的还聘请退休教师或志愿者当辅导员,有的收费有的免费,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大力推广。

所谓“堵”,就是要令行禁止。首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牢记并严格执行教育部上述六条禁令,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突破上述规定。其次,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使他们了解教育部的六条禁令,明白公办学校和在职教师不能从事有偿家教和违规补课,确有补课需求的应找社会培训组织和培训机构,相信家长会理解和支持学校。三是,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和问责追责的力度。对于六条禁令之后仍然顶风违纪的要抓典型,不但要按照六条禁令的要求严查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要追究学校领导以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责任。

最重要的“补课” 第7篇

第一次到班级报到他竟然没来, 是他的小舅来的, 可见这是一个多么怕生的孩子。开学没几天, 我就开始隐隐地担心了。据对小凡的了解, 一年级时的成绩很差, 课堂学习效率很低, 常常一堂课上完了作业却没法写。我立即开始着手给他补课, 找来上学期的课本, 逐一补起, 该写的作业写, 该背的课文背, 忙活了半个学期, 成绩总算有了起色, 考试可以考到六七十分了, 我为自己的劳有所获而高兴, 同时也有几分费解, 为什么进步如此之慢?且孩子见到我时竟有几分躲闪, 就仿佛生怕我又给他补课一般。他一直都是默默地听, 默默地写, 很少与我说上几句话, 不像一般孩子那样会和老师套近乎啦, 引起老师注意啦。这绝对不是我想看到的一幕, 看来, 这么补并非上策, 那又该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 学习基础差, 又突然间换了一个学习环境, 自信心怕是早已荡然无存。平时很少看见他和同学们一起疯, 他总是在一边看别人嬉闹, 很少开心地玩, 开心地笑。看来, 这就是他的根本问题了。要想帮他, 首先得帮他找回丢失的自信和童心, 让他在集体的怀抱里慢慢成长。我决定首先找回他脸上的微笑。

我把正在看别人玩耍的他拉了过来, 说清我的意图。这几天, 朱老师没时间给你补课了, 但你要每天完成一个“特殊”的作业, 借给我一样东西:微笑。他有点摸不着头脑, 也许还觉着有些好玩, 于是又顺从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上课, 我有意识地看看他, 他突然想起了我说的话, 不自然地露出两颗大大的门牙, 算是给了我一个微笑, 显得有些笑不由衷。

第三天, 我对着他微笑, 他在我目光的注视下低下了头, 很显然, 他还没有适应对我回应。在我的目光隔三岔五的督促下, 他困难地对我笑了笑。

第四天, 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 他自我感觉学得轻松有趣, 笑得可真甜, 竟然满面春风地打开作业本挤到我身边想让我看看, 大有涤荡一切的气魄。

于是, 我又向他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 你每天可以向我问一个不会的题目;同时我也给你出一个题目, 时间以一天为限, 不论采用何种办法。”我写了个简单的问题给他, 20分钟后, 他把答案给了我, 这个题目以他的个人之力就可以解决, 这也是我的本意。我对他笑了笑, 说:“现在, 老师还你一个微笑。”他开心地笑了起来。

接着, 我每天都会给他一个题目, 由易到难。最初, 他凭借个人力量可以解决, 后来就不行了, 这是趋势所在。有一天, 他实在是为难够了, 不好意思地问我:“朱老师, 我能不能就问你这个题目呢?”我很好笑地说:“可以啊!”这个傻小子终于有点开窍了, 这个办法也为他解决了不少问题, 他好像还颇为自己的办法得意。

再后来, 我又有意地在他找我时避开, 他找了几次找不着, 竟抱怨说:“老师你怎么不在办公室呀?”这样的事有了几次后, 有一天, 我看见他拿着作业忸怩地站在同桌的身边, 半天没开口……又过了几天, 他竟主动要了题目, 拿到后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讨论开了, 笑得合不拢嘴。

看来, 我的目的已经达到, 自信心这一课已补得差不多了, 下面就是课堂效率的补差工作了。课上, 我常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树立他的信心, 写作业时总是指点一二, 为的是他全做对, 得上几颗星。每次给他加了颗星, 他总会咧开嘴, 对我笑容灿烂, 那绝对是世界上最美的笑脸。

“补课”是应试教育的必然选择 第8篇

所谓“两栖教师”, 就是一只脚在校内, 一只脚在校外;一部分知识传授在课内, 一部分知识传授在课外;一部分教学属于“计划经济”, 一部分教学属于“市场经济”;一部分称之为“上课”, 一部分称之为“补课”。它们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是免费的, 后者则是收费的。如按常理推之,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 课内还是课外, 只要是自己没有教明白, 学生没有学明白, 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加以补救, 直到学生学会弄懂为止。作为教师, 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身已是一种失职行为, 假如因此而需要用“补课”的方式加以弥补, 客观上已经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若学校、家长和学生不予追究已属宽容, 怎么还敢以此收费谋利呢?而现在此类问题的日益严重, 说明它已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体的师德问题, 而是应试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应该说, 社会价值的多元化是一种进步, 但在价值多元的前提下, 一些简单的道理经过舍本逐末的争论, 反而变得视线模糊, 似是而非, 失去了判断的基本标准。教师补课的问题就属于这种类型。这个问题的对错其实已经非常明了, 根本不需要再费口舌进行讨论, 关键在于如何从根本上加以治理。

众所周知, 补课现象的存在已非一日, 课上留一手、课外再补教的情况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长期以来的口诛笔伐也丝毫没有影响补课现象的日益蔓延。所以, 浙江对教师补课留口子也好, 教育部表示禁止教师有偿补课也罢, 都已无关大局:说留口子, 口子早已大开矣;说是禁止, 以往何曾止住过?所以, 根本没有必要对一个表态、一纸空文劳神费力、条分缕析。

实际上, 补课收费已经成为了考试经济的一部分, 成为了一种市场行为。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讲,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正是当下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 促成了学生和家长对补课的强大需求。所以, 与其讨论如何禁止教师补课的问题, 不如研究如何有效地通过体制和制度的层面遏制应试教育日益强劲的势头。否则, 禁止教师有偿补课的任何规定, 都可能成为一厢情愿的官样姿态, 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就像减负一样, 有了文件规定甚至法律条文, 不是仍然没能走出越减越重的怪圈吗?以往事实证明, 就算学校和老师给学生减轻了负担, 家长也会想方设法再给学生加上去, 因为今日之教育, 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的竞争, 学校的竞争, 也是家长之间的竞争, 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吃亏, 不能拿自己孩子的前途作赌注, 已是广大家长的共识, 因为关键时候的一分之差会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所以, 就算所在学校的老师不补课, 家长也会请别的地方的老师来补课, 社会上的办学机构越来越火, 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而这些机构聘请的教师大多还是来自公办学校。也就是说,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要想杜绝老师给学生补课, 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实现的。

假日补课补掉了什么 第9篇

虽然身边的很多家长让孩子去补课, 但是我一直坚持不让孩子去补课, 我固执地认为:他每天起早贪黑地上学、做作业, 再去“加班”补课, 除了吃喝拉撒都在学习, 他活着还有乐趣吗?如果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总是以补课的办法来挽救, 他会依赖于补课, 为何不向课堂要成效?

笔者曾在中学任教, 知道一些老同事利用寒暑假补课就可以收入数万元, 说明“补课市场”背后有强大的利益驱使: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了, 但是一些学校考核教师还是将学生的成绩表作为“硬通货”;小学初中属于义务教育, 一些教师将很多压力转移给家长, 比如要求家长辅导家庭作业并签字;教育部门规定教师不准补课, 一些教师只是“变通”地做到不给自己的学生补课, 等等。

前不久, 美国Space X公司发射了“猎鹰9号”火箭, 将11颗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并操控火箭垂直返航。Space X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今年只有45岁, 他的航天梦想来自一部名为 《火箭男孩》 的电影。电影里, 中学生Homer生活在一个世世代代以采矿为生的美国小镇, 某一天晚上他仰头看见一颗人造卫星飞过天际, 就此点燃了制造火箭探索太空的梦想。经历无数失败与嘲笑, 两年后他自制了一枚火箭, 飞行了6英里。长大后, 他成为了NASA的一名火箭工程师。

你的孩子欣赏过夜空有一颗卫星划过吗?很多人以为, 给孩子们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 就可以换来渊博的知识和强大的创造力。如果成年人给孩子们填充知识, 甚至是重复的“巩固”, 他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就会被消磨殆尽, 甚至被“屏蔽”。因为, 他们连仰望星空的时间都没有, 哪有时间好奇、想象。

一个人即使不能功成名就, 如果能够快乐地活着也是一件幸事。家长在为孩子规划、掌控未来, 却往往压制孩子心智的自由生长, 以致他们失去了梦想的情怀。他们的心灵应该是自由的, 不应该被成年人“植入”太多的“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的”“你应该这样”“你必须这样”等格式化的“专制”。

“跨省补课”为何没人管 第10篇

违规补课也“跨省”, 学校跟教育监管部门玩起了“游击战”。有一个很奇怪的“中国特色”———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 唯独管理部门总是“未发现”。我就不相信, 记者能调查出来的事、老百姓能看到的现象, 管理部门会不清楚。他们是真没看到, 还是假装看不到?

近年来, 某些学校和教师为了将补课进行到底, 可谓是创意无限, 出尽了花招。重庆出现过“分期付款补课”, 有的学校老师与培训机构联合, 不管学生成绩好坏一律补课, 一期费用1000元, 家境困难学生可分期付款;西安出现过“奉旨补课”, 2009年夏天, 西安市几乎所有中学的新初三年级和新高三年级学生, 都得在学校补课。学校并不怕教育部门来查处, 因为征得了西安市教育管理部门的允许……

“禁补令”下为何补课风依然盛行?有人说是教师的问题, 有人说是家长的问题, 也有人将其归咎于应试教育。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却没有抓住根本。补课泛滥的根子, 应该在管理不力上。管理部门每年只会下个看起来冠冕堂皇的禁止补课的通知, 能起多大作用呢?在落实过程中, 依旧雷声大雨点小, 那么, 谁还会把“禁补令”当回事?例行公事的“禁补令”、缺乏落实的“禁补令”, 难免会沦为笑谈。

灾难救援:国人亟需“补课” 第11篇

很多人觉得,灾难离自己很遥远,对学习救援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并不那么迫切。实际上,在灾情现场,往往没有及时、足够的救援人员和装备可以依靠,专业救援队伍的到来受时间、交通、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在救援的“黄金1小时”内展开有效救助。在这种情况下,灾难现场的灾民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被救者,也是救援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及时采取自救和互救措施,可以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使伤员获得更多生存机会。

以水灾为例,城市暴雨内涝有时离我们并不遥远。若在驾车行驶途中,突遇山洪、城市内涝等险情,汽车在积水中熄火时,是再次点火,还是尽快弃车并转移至安全地带等待救援?若汽车逐渐沉没水中,车外压力高于车内、车门无法打开时,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是惊慌失措、坐以待毙,还是尽可能用安全锤、司机头枕等硬物敲碎车窗玻璃,或等车内有部分积水、车内压力有所升高时,再努力一次争取打开车门逃生?当灾难降临时,生与死,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想要在危难时争取更多生存机会,掌握必要的救援知识和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自救与互救技能匮乏、逃生演练空缺,已成为我国城市安全事故转化为灾难的诱因。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如何沉着冷静地进行自救与互救,是广大中国百姓亟需补上的一堂知识课。

作为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对国民进行灾难逃生、救生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培训,提倡“自救、互救、公救”的理念。当灾害发生时,居民首先开始“自救”,然后是邻里社区“互救”,最后才是政府施行“公救”。每年的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这一天,日本各地都会开展防灾救灾活动,安排儿童“避难”是防灾演习的重要一环。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都能在2分钟之内,用口罩捂着嘴、弯着腰,从教室跑到操场,镇静而有序。事实证明,准备程度和应对能力不同,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不一样。比如同样级别的飓风,在菲律宾和日本造成的损失为17:1。

为了提高灾难应对能力,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成立。灾难医学强调和重视“三分提高、七分普及”的原则,即要以“三分力量”关注灾难医学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以“七分努力”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灾难救生知识,提高普通市民的应急救援能力,并定期对经常接触灾难事件的重点人群(如警察、消防员、教师、车站码头服务人员,以及各种重大集会的志愿者)开展灾难预警训练、心理素质锻炼及基本知识培训,以提高广大民众对灾难事件的救生能力。

专家简介

刘中民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主编国内第一部用漫画形式表现灾难避险逃生自救的科普丛书《图说灾难逃生自救丛书》,内容涉及地震、水灾、火灾、交通事故、煤气中毒等常见灾难的简易自救方法。

对“禁止有偿补课”的理性思考 第12篇

一、有偿补课:由来已久并将持续存在的教育及社会问题

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存在已久, 具体起于何时不可确证, 但自进入新世纪以来, 各地教育部门规范有偿补课的文件越来越多, 社会上对有偿补课的反映越来越强烈。例如, 《北京教育》1999年刊登了“思考与探究有偿补课”的文章, 2000年2期又刊登了范庆华等人的探讨文章, 2004年《上海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草案) 》提交市人大讨论, 其中也涉及禁止有偿补课等问题 (《教育科学论坛》2004年6期摘引) 。但颇为奇怪的是, 一边是社会上对“有偿补课”责难增多, 一边是更多家长送孩子参加“有偿补课”, 教育部门却禁而不止, 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笔者以为, “有偿补课”大行其道, 既有教育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 还有执法方面的原因。

从教育方面看, 教育体制的应试机制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根本原因。毋庸讳言, 不论我们把素质教育口号喊得多么响亮, 进入新世纪以来, 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还占主流, “以考定终身”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有效改观, 以高考为核心的各级选拔考试, “不但直接挑动高中教育随之起舞, 而且其影响深达初中甚至小学”。与应试教育同时存在的, 还有当前各级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 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而大部分地方中小学存在的大班额教学, 不可避免地使课堂教学存在个体受教不均衡现象, “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到”现象普遍存在。于是, 为了能让孩子升入条件更好的高一级学校, 家长就得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为了能获取更好的成绩, 家长就不得不遵循“勤能补拙”的古训, 牺牲孩子的部分休息时间, 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 或培优, 或补差, 目的都是一个, 那就是让孩子在各层次的选拨考试中抢占先机, 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最终考取好大学。这就是近年来各类培训机构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原因, 也是教师冒险进行“有偿补课”、“有偿家教”而屡禁不止的诱因。

从社会经济方面看, 家长观念转变、经济支付能力提高, 但却面临管理孩子时间越来越少的矛盾、以及教师“劳动有价、多劳多得”观念的树立是直接原因。进入新世纪以来,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日益深入人心, 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而经济收入的增长, 使家长支付课外补课金的能力也相对增强;但同时, 新经济时代, 工作压力日趋繁重, 社会交往日趋繁忙, 家长能有效监管孩子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每一个阶段的起跑线, “以勤补拙”成了不少家长的无奈选择。从教师角度看, 受大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 多数教师不甘于再固守“只讲奉献, 不计报酬”的清贫形象, 而是愿意通过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 通过合理劳动换取更多收入, 以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上述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有偿补课”禁而不止, 也跟教育主管部门遭遇执法尴尬有关。第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禁止有偿补课”只见于个别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部门规章, 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界定, 教育主管部门清理“有偿补课”缺乏底气, 因此禁而不严, 时紧时松;其二, 教师课外补课基本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外和校外, 有些还在教师私宅, 如果没有学生及家长检举, 教育主管部门很难查找甚至无权检查, 只能抓群众反映强烈的个别典型加以处理, 不能大面积“杀伤”有偿补课行为。

综上可见, “有偿补课”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甚至涉及到法律法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 单凭行政手段, 靠一纸禁令无法根本杜绝“有偿补课”现象。就可预期的形势看, 教育的应试机制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短时期不能改变, 市场经济环境会继续强化人们“有条件奉献、优劳优酬”的意识, 家长和教师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民不举官不究”将仍然是处理“有偿补课”的主要方式。“有偿补课”必将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

二、禁止有偿补课:一刀切背后的合理性质疑

1. 从“有偿补课”的动机和性质考察

就教师有偿补课的动机而论, 毋庸讳言, 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为了增加额外收入。我们也承认, 近年来随着补课渐成风气, 个别教师唯利是图, 课内留一手, 课外开小灶的现象有所增加, 一些教师胁迫或变相胁迫 (言语暗示或委托其他教师拉生源) 本班及其他学生参加自己的有偿补课, 以增加收入。但我们结合前面补课风行的原因分析, 发现这并不是事情的“因”, 而是事情的“果”;这些现象的存在, 也不能让我们作假设推定, 所有教师课外补课都会“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 “使师生关系商品化”, “使学生受教育权不平等”等等, 一句话, “个别教师的个别问题, 不能上升为整个在职教师的群体性问题”。相反,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教师通过自己劳动追求更高收入, 提高生活质量, 这能一概认为有错吗?《人民日报》刊登袁新文的文章指出:虽然“教师有一定的特殊性, 社会对教师这一社会角色, 也有着较高的道德期待”,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教师的劳动也是有价的”, “教师在业余时间从事‘有偿家教’,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经济地位, 与损害教师形象并没有必然联系”。一些讨论者以“国家已对教师工资作了倾斜”为由, 得出教师再去赚取课外收入违背师德, 我想姑且不论教师收入事实上是否足够丰厚, 这个推理就其因果联系来看也是站不住脚的。还有一些论者认为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作, 教师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这话似有一定道理, 但如果以此作为教师的清规戒律, 让教师做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这恐怕既不现实也不尽公平。

看来, 教师通过劳动挣钱不是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于, 教师通过课外补课增加收入, 选择了什么时间和对象, 采取了什么手段, 时间、对象和采取的手段不同, 补课的性质就不同。第一种情况, 一个教师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外,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按照市场规律, 根据自愿原则, 组织本班有补课需求的学生培优补差, 而且没有“课内留一手”的现象, 客观来说, 这既不违法, 也不违德。但从另一角度考虑, 相对家长和学生而言, 教师作为知识资源输出一方, 是隐性的权力主体, 即使教师完全根据自愿原则, 严守师德, 课内认真完成所有应学内容, 然而都不能完全消除家长疑虑:如果不把孩子送到教师那里补习, 有“被不公平对待”的潜在可能性。因此, 既然不可测定或不可消除教师有违教育公平的可能性, 那么不论何时何地, 不论是家教方式或是到培训学校兼课, 在职教师对涉及本班的学生进行有偿补课, 都是不太恰当的, 理应予以禁止。第二种情况, 教师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内, 如果从事跟本职工作无关的其他旨在获取利润的活动, 那就会违背《教师法》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规定, 因此法定工作时间之内, 不允许教师从事跟法定工作无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不容质疑。除此, 教师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外, 在不与学校工作冲突的前提下, 根据自愿原则, 招收非本班学生进行有偿补课, 或到培训机构兼课, 这完全是教师的个人自由, 既不影响教育公平, 也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 他人无权干涉。即使教育主管部门不支持, 也只能通过引导加以劝服, 而无权通过行政命令禁止。至于教师是否会因为有偿补课或到校外兼课影响本职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也不能根据“疑罪从有”的原则进行过错推定, 只能通过学校的工作考核量化细则加以评定。

2. 从有偿补课的法律法规依据考察

禁止有偿补课有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教师作为国家公民, 根据《宪法》有获取休息时间及自由支配休息时间的权利, 现行《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没有规定教师不能在休息时间从事与法定工作无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目前针对有偿补课, 层次最高较为权威的表述见于2008年教育部修订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有偿家教, 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但是此规范不具有法律法规性质, 而是一种行业道德约束, 而且“有偿家教”的表述也没有明确的性质界定, 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探讨。2009年各省市区有关“禁补令”文件的纷纷出台, 源于教育部2009年7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 (教基[2009]7号) 。然而查阅这个文件, 并没有直接针对教师个人校外补课兼课的意见, 仅有“正确引导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 切实把课内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一条, 看似与课外补课有关, 但实质上也不能等同:课外补课不等于就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反之, 如果没有家长的监管和社会的配合, 学生闲散的休息方式也未必就是健康有益的。因此, 合理的课外补课甚至可以认为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劳动就该有报酬, “在家教前加上‘有偿’两字, 本身是一种违背市场规律的认知。其潜意识是, 教师做家教应该是无偿的”。也许正是基于对教育部文件的理解和执行, 省级以降,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大都有“禁止有偿补课”的条款。由此可见, 国家法律法规没有关于教师利用休息时间从事旨在增加个人收入的教育教学活动方面的限制, 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是否经过严格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 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有待商榷。

3. 从家长及学生对有偿补课的反应考察

面对有偿补课, 作为利益攸关者的家长和学生态度如何, 这是考察一刀切“禁补令”合理性的试金石。我们已经注意到, 因为一些教师采用言语暗示或胁迫手段拉学生补课, 造成家长不满, 社会反感, 这是铁的事实。但有没有家长自愿安排孩子参加的有偿补课呢?据某地开展的“谈谈你对有偿补课的看法”万人大调查显示, 竟然多数家长和学生基本持赞成态度。这不能不引发我们思考。综合前面分析来看, 不能排除, 一些家长赞成补课, 是因为孩子升学压力大, 而自己又无暇照顾孩子, 一些学生愿意补课, 是因为确实有提高学业成绩的良好愿望, 其中并没有被暗示或胁迫的成分。这样, 一边是一刀砍掉所有在职教师的有偿补课或家教, 一边是社会确有补课之需, 这就可能产生两种新情况:一是个别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将会支付更高昂的风险报酬, 请经验丰富的在职教师暗中补课;二是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 将只能聘请离退教师或相对缺乏经验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辅导, 在职业务拔尖精力充沛教师的业余时间却只能付之流水。这是不是教育的损失和新的教育不公平呢?

因此, 我们有理由认为, 一刀切似的“禁止有偿补课”没有认真考虑补课问题的复杂性和时代性特点, 既不合理, 也不太合法。这种大包大揽依靠权力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 明显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因此, 袁新文指出, “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着眼, 不论是制定师德规范还是教育立法, 在充分考虑现实性、复杂性和可行性的同时, 还应当多一点辩证思维和人文精神, 尽量少搞‘一刀切’和‘一勺烩’”。

三、合理规范的有偿补课:多元教育的必要补充

一边是社会对“有偿补课”反响强烈, 一边是“有偿补课”禁而不止或遭遇合理性质疑, “有偿补课”该不该禁?该怎么禁?笔者以为, 且不说课外补课并不是中国教育所独有, 就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论, 就大班制教育中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而论, 体制灵活、针对性强的课外补课和家教都是必需的。面对新形势下的新的劳动价值观, 大面积实现“无偿补课”已不可能, 那么补课教师合理获取报酬利人利己, 何乐不为呢!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课外有偿补课变得规范合理。因此, “禁止有偿补课”应采取“禁除违规补课、保留合理成分”的辩证态度, 让合理规范的有偿补课成为新时代条件下多元教育的有利补充。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教育主管部门的“禁补令”应分清性质, 不搞“一刀切”

根据现实情况, 从尊重教师权利出发, “禁补令”可以大致表述为:“在国家法定工作时间和学校因特殊需要规定的工作时间内, 中小学在职教师禁止从事跟法定工作或集体工作无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相关管理活动, 禁止采取胁迫或变相胁迫等非学生自愿方式进行课外补课, 禁止对本班学生或有利害冲突学生实施课外补课。在职教师一律不准举办或参与举办培训机构。”

2. 增强执行力, 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分清性质后的课外补课, 检查执行很重要, 尤其要把家长检举违规补课作为首要信息指标予以调查, 一经查实, 从重处罚。同时, 处于上位的教育监察部门应加大对教育主管部门首问责任制考核和违规责任追究, 增加教育主管部门纵容违规甚至钱权交易的违法成本。只有这样, 才能筑起违规有偿补课的双重防火墙, 还社会一个公道。

3. 强化管理, 实施有偿补课备案制度

教育部门应委托学校对一定学生人数之上的合法的课外补课实行审批备案, 教育部门有权对补课的软硬件设施、补课控制人数、补课质量管理及补课责权等提出明确要求并予以督查。

4. 加强宣传力度, 正面引导教师和家长

对教师而言,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强化师德意识和本职工作意识, 加强法定工作考核, 倡导自律和奉献。对家长和学生而言, 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家长和学生树立高效学习意识和正确的成才观, 不以单纯增加学习时间获取成绩, 不迷信和盲从家教, 要敢于对违规家教和黑心培训说“不”。

总之, “有偿补课”是教育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将会较长时间持续存在。我们既不能视而不管, 任其发展, 也不能谈“补”色变, 一律禁绝, 而是辩证认识, 合理利用, 推动基础教育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云飞.有偿家教是禁还是放?浙江山东相悖立法引争议.山西经济日报, 2009-10-29 (8) .

[2]范庆华.有偿补课需要综合治理.北京教育, 2000 (2) .

[3]杨燕华.对有偿补课现象的伦理反思:再谈我国的教师道德建设.学术论坛, 2002 (6) .

[4]王海越.有偿家教不可一禁了之.羊城晚报, 2009-10-21 (2) .

[5]袁新文.多点人性化, 少点“一刀切”.人民日报, 2009-10-22 (12) .

[6]陈启新.应正确对待有偿补课.教学与管理, 2004 (2) .

上一篇:林业调查规划下一篇:学习成败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