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通道引流术范文

2024-05-21

软通道引流术范文(精选7篇)

软通道引流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共62例, 其中男44例, 女18例, 年龄38~78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要点[1], 即以下6点: (1) 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 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 病情进展迅速, 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 多有高血压病史; (5) 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 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 (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6例, 丘脑区5例, 皮质下8例, 小脑3例, 其中破入脑室者35例, 血肿量 (不包括脑室内出血) 按多田血肿计算公式估算 (长轴*短轴*层面*π/6) 15~100 mL。其中15~30 mL者3例, 均为小脑出血患者, 31~60 mL52例, 60 mL以上7例。意识按GCS评分, 13~15分20例, 9~12分36例, 6~8分6例。发病到手术时间为6~24 h 31例, 24~48 h25例, 48 h以上6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CT片, 选择血肿量最多层面, 一般取最接近血肿中心处为穿刺点, 避开侧裂血管及重要功能区, 定位画线。必要时行CT下定位。常规剃头、消毒、铺巾。局麻。切开头皮约5 mm, 颅骨钻孔, 刺通硬脑膜, 用12#引流管垂直穿刺进入血肿中心, 根据预先测量的血肿深度决定引流管管头位置, 退出管芯, 然后缓慢、轻柔的用注射器抽吸血肿, 待抽吸较为困难则立即停止抽吸。术后当日及次日复查头颅CT, 观察若引流管位置满意 (必要时调整引流管深度) , 无新鲜出血则经引流管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 每次注入5万U, 闭管2 h后开管, 注药2次/d。术后头数日每天复查CT 1次。血肿清除约80%即拔管, 通常留管时间2~5 d。

2 结果

该组62例患者, 术后出现血肿量增加改开颅清除血肿者6例。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价预后, 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 10例;Ⅱ级:可对立生活或部分恢复, 20例;Ⅲ级:扶拐行走或需他人帮助, 18例;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清醒, 9例, Ⅴ级:植物生存, 0例。死亡5例。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已有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2]。其中, 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血肿被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3,4,5]。

我们认为: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血肿与开颅清除血肿,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手术目的是引流血肿, 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继而降低颅内压, 预防血肿毒性物质释放。与开颅血肿清除相比, 穿刺引流术廓清血肿虽缓慢, 但于出血3~5 d水肿高峰期到达时血肿已基本得到引流。该研究同意李耀华等[5]提出的微创穿刺引流标准: (1) 发病相对缓慢, 发病时间6~7h以上者; (2) 出血量较小, 在40~60 mL之间, 伴有脑室系统受压, 但中线结构居中或中线结构偏移<1 cm者; (3) 抽出部分血肿后复查CT占位效应明显减轻者; (4) 神志清醒、嗜睡或浅昏迷者; (5) 年龄较大不能耐受大手术者。

另外, 在实践中, 对此种手术的常见问题我们有几点体会: (1) 关于手术时机:该研究大部分选择离发病6~48 h之间, 因为80%血肿继续扩大均在发病6 h内, 24 h后降至0[2]。若患者意识障碍发展迅速则宜尽快开颅清除血肿。 (2) 关于首次抽吸血肿量:该研究认为, 只要抽吸顺利, 可考虑多抽出些血肿, 不必拘泥于所谓首次抽吸血肿百分比或数量, 若出现抽吸困难则宜停止, 我们试在抽吸中试旋转或深浅调节管子以抽吸血肿。经实践, 事实上, 只要手术指征把握好, 只要操作得当, 发生新鲜出血的几率并不大, 上述62例患者出现术后血肿增加改开颅者仅为6例, 再出血比例并不高于直接开颅者。该研究甚至有4例患者一次性廓清血肿90%以上, 未注尿激酶直接拔管。 (3) 关于引流管:均未使用专门的软通道引流装置。该研究使用12#硅胶管, 要求柔软、壁薄并带刻度, 使用方便、经济, 便于在基层使用。 (4) 对于较大血肿的操作:根据血肿形态及位置, 情况允许者, 我们于血肿前后方各置一管, 分别抽吸血肿、分别注药, 能大大缩短清除血肿时间。 (5) 关于颅骨钻孔:颅骨钻孔是手术的关键之一, 若操作不慎则宜损伤脑皮质造成继发出血, 我们选用带限位器钻头, 先用电钻钻通骨外板, 再用手锥锥开剩余骨质, 然后刺通硬膜。与单纯使用电钻相比要安全, 比单纯使用手锥要省时、省力。

综上, 只要操作得当、只要把握好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 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方法 对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 对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62例患者, 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价预后, Ⅰ级10例, Ⅱ级20例, Ⅲ级18例, Ⅳ级9例, 死亡5例。结论 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

关键词:微创软通道,高血压脑出血,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赵雅度.脑出血疾病的外科处理.见: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864-871.

[3]郑大炜.软通道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2例[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2) :73.

[4]李玉庆, 商建勋, 赵清伟, 等.微骨孔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16 (3) :186-187.

软通道引流术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脑出血患者96例,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 男45例, 女49例;年龄42~75岁, 平均 (54.28±2.77) 岁;体重44~64kg, 平均体重 (52.85±2.45) kg;出血部位皮质下4例, 丘脑基底节45例, 外囊22例, 内囊25例。96例病例均是在发病后4~10h内行CT检查, 并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96例患者发病后均给予常规脱水、利尿和对症治疗。根据CT检查的结果, 实验组行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治疗, 以颅钻钻孔行侧脑室引流, 引流管的最高点不能高于脑室水平;同时行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 选用内径3~4cm的硅胶引流管, 入颅5~7cm可以看到血性脑脊液和黑褐色的陈旧血流出, 然后固定好引流管并接上灭菌引流袋, 引流管的最高点要高于穿刺点10~15cm。对照组行常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定, 显效:血肿消失、颅内压降低;有效:血肿变小;无效:血肿和颅内压无明显变化,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评定表 (ADL) 评定患者术后的生活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 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 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年龄、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等指标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则两种疗法之间具有可比性。

2.2 疗效评价

治疗2周后, 对两组患者根据“1.3”项中的标准进行评估。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3% (47例) , 其中显效22例, 有效2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6% (45例) , 其中优18例, 良27例。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组间差异不明显 (P>0.05 ) 。但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2.1%) 明显低于对照组 (16.9%) , P<0.05。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评定表 (ADL) 评定, 实验组的术后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P<0.05 )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ADL的评分比较, 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 微创手术因其疼痛轻、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过往通常是采用硬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 虽然成功率较高[5], 但由于是采用侧方斜路入路, 要穿过一些重要功能区, 对患者的损伤较大。通过多年来的深入研究, 我科采用了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侧脑室引流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此技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引流时间缩短, 在维持颅内压稳定的情况下, 对血肿连续引流和置换, 简化传统治疗颅内血肿的步骤, 手术时间短, 患者容易接受[5]。治疗过程中, 我们感受到对脑出血患者, 给予积极的手术治疗, 尤其是应用持续的脑室引流, 可有效降低死亡率。行侧脑室外引流, 可以立刻缓解梗塞性脑积水, 还可以增大脑积液和脑水肿组织间的压力差, 使水肿液进入脑室, 达到引流血肿的目的, 从而有效降低颅内压和防治脑水肿。

摘要:目的:探讨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侧脑室外引流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择96例脑出血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行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治疗, 对照组行常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3%, 高于对照组的93.6%, 组间差异不明显;但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2.1%) 明显低于对照组 (16.9%) , P<0.05。结论: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法治疗脑出血效果较好, 术后并发症少, 且能较好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能力,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疗法。

关键词: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

参考文献

[1]冯丙东, 王小平.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0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08, 37 (5) :569-571.

[2]张毅, 陈红伟, 徐金山, 等.CT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6例[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7) :62-63.

[3]郑大炜.软通道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2例[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l, 14 (12) :73.

[5]张海涛, 徐恩胜.脑室外引流加腰大池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48例临床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 (6) :457.

软通道引流术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2010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12 例, 所选患者均存在高血压病史, 经颅脑CT扫描提示有颅内出血, 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CCS) :3~5分8例, 6~8分108例, 9~12分96例。发病至手术时间3.5~10 h, 平均4.6 h。出血部位及血肿量:内囊88例 (其中破入脑室16 例) , 丘脑出血各有51 例 (其中破入脑室13 例) , 外囊63 例, 枕叶10例。根据多田氏公式估测血肿量[1], 出血量45~95 m L, 平均62 m L。以上患者根据出血时间、出血部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6 例, 男63 例, 女43 例, 年龄33~72 岁, 平均 (50.5±4.6) 岁;对照组106 例, 男64例, 女42 例, 年龄34~73 岁, 平均 (51.8±5.3)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治疗组运用微创软通道多管引流术清除血肿。在有效控制血压的条件下, 采用微创软通道多管引流术, 即在CT定位引导下, 确定颅内血肿中心的体表位置, 避开外侧裂及重要功能区, 根据CT所示血肿的大小、位置、形态等确定穿刺靶点, 基底节区血肿靶点选择经额顶2 个钻孔点, 如合并脑室出血, 则需要钻3 个孔。枕叶血肿选择前、后平行2 个穿刺点。所有患者均采局麻方式, 常规消毒铺巾, 头皮切口0.2 cm, 4mm颅骨钻孔, 根据CT片定位穿刺方向与深度, 使经额引流管顶端置于血肿腔前1/3中心部位, 另一穿刺管经额部另一钻孔置于血肿腔后2/3中心部位, 适当用生理盐水置换抽吸, 如果没有脑疝体征, 一般不要抽吸血肿, 以防负压导致活动性出血。术后用5万U尿激酶通过两管注入血肿腔, 夹管留置2 h后开放引流, 2~3 次/d, 直至血肿基本清除干净。对照组只是从额部钻孔1 个, 置管于血肿腔中心, 注入尿激酶的量及频率、开管时间同治疗组。

分级标准: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级:①Ⅰ级:日常生活能力完全恢复;②Ⅱ级:基本能够独立生活;③Ⅲ级:行走时需扶拐, 无法独立生活;④Ⅳ级:意识清晰, 但需卧床;⑤Ⅴ级:生存状态呈植物型[2,3]。其中Ⅰ~Ⅲ级表示生活能力良好, Ⅳ级和Ⅴ级说明预后差。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复查颅脑CT 3 d内血肿消失, 7 d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Ⅲ级。②有效:复查颅脑CT 5 d内血肿消失, 12 d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Ⅲ级。③无效:复查颅脑CT 7 d内血肿消失, 15 d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Ⅳ~Ⅴ级。

统计学方法:本试验采取SPSS 17.0版本统计源软件处理数据, 用χ2与t分别对计数与计量资料进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显效31例, 有效58例, 无效13 例, 死亡4 例, 总有效率83.96%。对照组显效20 例, 有效35 例, 无效45例, 死亡6 例, 总有效率55.89%。两组患者死亡原因均为脑衰竭、严重肺部感染。两组数据经统计学χ2处理,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一种严重的继发性疾病, 如不及时进行处理, 可直接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 同时也可能对患者脑组织造成严重损伤, 对此, 临床上常采用外科手术来清除血肿, 从而防止因血肿分解而导致毒性物质引发脑水肿, 有效改善预后。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微创治疗在临床上实现了广泛的应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微创技术对患者创伤较小, 手术时间短, 操作方便, 常见的方法主要包括硬通道或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4]。脑出血损伤脑组织的表现为机械压迫直接损害脑组织和颅脑血肿对周围组织造成继发性损害。脑组织继发损伤通常始于脑出血6 h后, 是进一步造成神经功能缺损的首要因素[5]。现代医学证实, 发生急性脑出血时, 血肿四周的缺血半暗带主要呈r CBF降低表现, 相比出血区, 其累及范围更大, 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更严重。因此, 尽早实施手术治疗, 对清除血肿、保护神经功能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取的微创软通道多管引流术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医师可根据需要, 更加灵活地调整进针角度和方向, 穿刺中使用的材料为硅胶, 前段圆钝, 不易对脑内血管造成损伤, 同时, 它带有刻度, 临床上可根据血肿残留的情况对引流管进行调整。此外, 在软管末端接三通引流, 注入尿激酶更加方便, 防逆流设置, 可有效避免感染发生, 减少术后感染的并发症。多管从不同的角度进入血肿腔, 大大缩短了血肿溶出脑组织的时间, 根据CT复查情况及临床表现拔管, 如果引流管提示颅压较高, 则行腰穿放脑脊液, 压力降低后拔出头部引流管, 脑内置管时间5~8 d。术后同时给予调整血压、抗感染及营养神经等治疗, 如拔管后患者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可临床使用小剂量的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需注意的是:①多管微创穿刺增大了手术中针道出血的风险, 多处纱布包扎穿刺点, 增大了颅内感染的机会。②术中操作应尽量轻柔、准确, 避免穿刺针入颅内后调整方向, 以免对脑组织造成损伤。③术中避免用力抽吸血肿, 防止由于负压导致出血加重, 可以用5 m L空针抽吸2 m L生理盐水, 置换血肿, 保证推进多少液体就抽出多少, 尿激酶5万U通过两管注入血肿腔, 夹管留置2 h后开放引流, 2~3 次/d。④术后积极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 注意翻身拍背, 防止肺部感染。⑤血压要控制适中, 不可过低, 防止脑缺血脑水肿的发生, 静滴药物不能理想降压时, 可采取鼻饲管注入口服降压药。⑥注意加强四肢肢体的按摩,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肺栓塞。⑦维持营养、水、电解质与酸碱的平衡,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总之, 微创软通道多管引流术是治疗本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勇, 陈隆益.早期小骨窗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血肿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 9 (3) :121-123.

[2]杨勇灵.3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7) :4959-4961.

[3]王勇, 童凌云, 张华暹, 等.硬通道穿刺术与显微小骨窗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比较[J].浙江创伤外科, 2013, 18 (5) :668-669.

[4]李玉庆, 刘国防, 周立兵, 等.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82例[J].山东医药, 2011, 51 (30) :43-46.

软通道引流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脑外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6例, 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 且随机均分为两组, 各38例, 其中硬通道组:男27例, 女11例, 年龄39~73岁, 平均 (56.9±4.3) 岁, 颅内出血量30~100 m L, 平均 (68.2±9.1) m L, 高血压病史2~30年;软通道组:男28例, 女10例, 年龄38~75岁, 平均 (57.1±3.2) 岁, 颅内出血量30~100 m L, 平均 (67.9±10.2) m L, 高血压病史2~30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年限以及颅内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硬通道组将CT示血肿最大层面进行定位穿刺点, 并据头皮与靶点的连线距离和方向, 选择穿刺的深度和方向, 使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 并注意控制首次引流量;软通道组亦选择CT示血肿最大层面进行定位穿刺点, 并选择平面最大长轴线与同侧额部的体表投影为穿刺点, 确定穿刺深度, 使用脑外引流器进行穿刺引流,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颅内血肿量的变化情况、所发生的并发症以及统计两组的临床的疗效。

1.3 疗效评定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96%;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或加重者[2]。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进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 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颅内血肿量的比较

硬通道组和软通道组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 d时颅内血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7 d硬通道组颅内血肿量显著少于软通道组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并发症比较

硬通道组发生气颅的比例多于软通道组 (P<0.05) , 两组发生肺部感染以及再出血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硬通道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在基本治愈和显著进步的患者显著多于软通道组 (χ2=13.438, P=0.000<0.05) , 见表3。

3 讨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 解除脑组织受压, 减轻继发性脑损害, 并应对脑组织造成最小创伤为前提, 因而微创或微侵袭治疗脑出血成为重要方法[3]。排除凝血机制异常的脑出血患者, 微创术后再出血的可能因素为:血压异常升高;首次引流过多;穿刺引流导致颅内脑血管损伤[4]。以往大多使用软通道, 但是其临床效果欠佳, 且并发症较高, 近年来硬通道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软通道由于密闭性差, 管腔易塌陷, 只能清除血肿液态成分, 不能抽出固态或半固态成分, 一次性清除血肿量较少, 不利于迅速降低颅内压[5]。

该组比较硬、软通道治疗后, 发现治疗后7 d硬通道组颅内血肿量显著少于软通道组, 且硬通道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在基本治愈和显著进步的患者显著多于软通道组。硬通道组使用的引流管较粗, 长期使用不易变型, 对于较小的血凝块, 其引流效果相对软通道为佳, 而且使用的硬通道可同时放置2~3个引流管, 对伤口形成对口引流, 提高引流效果, 且其手术操作相对简单, 时间短且方便, 有效的缩短了患者出血至获得引流成功的时间。对于并发症方面, 硬通道组发生气颅的比例对于软通道组, 但两组发生肺部感染以及再出血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管道引流的操作相对较复杂, 尤其是对神志上清的患者, 在使用电钻进行颅骨穿孔时, 患者往往情绪比较紧张和恐惧, 甚至躁动不配合, 其发生气颅的比例较高, 其可能原因与冲洗连接管的硬度以及接口的设计存在一定的关系。

同时美国等通过研究还认为, 硬通道的平均治疗费用较软通道少, 主要是硬通道组能有效的早期引流颅内的出血, 缩短了治疗时间, 从而降低治疗总费用[6], 通过该组研究认为使用硬通道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软通道组, 但是相对软通道治疗, 更易发生气颅并发症, 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马艳, 姜婷, 刘楚娟.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 2011, 13 (5) :634-637.

[2]伍嘉坚.软通道与硬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比较[J].吉林医学, 2010, 31 (11) :1450-1451.

[3]黄华东, 黄海能, 邓元央.三种微创术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22) :4-7.

[4]范洪庚.软通道与硬通道介入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综合临床, 2010, 26 (11) :1206-1208.

[5]王瀛漪, 张焕夫, 张希阳.硬通道、软通道微创技术综合应用治疗脑出血52例临床疗效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9, 9 (1) :36-37.

软通道引流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90例, 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软通道组与硬通道组, 每组45例。软通道组中男24例, 女21例;年龄49~70 (51.61±2.43) 岁;高血压病程3~10 (5.33±1.62) 年;出血量30~60 (40.32±2.95) ml。硬通道组中男25例, 女20例;年龄51~72 (53.92±2.34) 岁;高血压病程2~9 (5.16±1.57) 年;出血量25~65 (40.06±3.53) ml。2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软通道组方法:使用手锥钻将头皮、颅骨、硬脑膜逐层切开, 经CT定位, 引流管于导丝的引导下缓慢插入到血肿的中心部位, 在置管中通过注射器缓慢将血肿抽吸, 采用生理盐水对血肿腔反复冲洗直至流出液变淡或抽出总血肿量50%左右时停止操作[2]。硬通道组方法:采用直径3~4mm电钻将颅骨及硬脑膜穿透后, 行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式穿刺针, 缓慢进入到血肿中心位置后, 将侧管及粉碎针器连接牢固, 随后将液态血肿缓慢抽出, 直至抽出的血肿量达到总量的50%左右后, 采用生理盐水对粉碎针器进行反复多次的冲洗, 直至流出液变浅。2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放置引流管, 配以引流袋, 给予尿激酶、肝素、透明质酸钠治疗。

1.3 观察内容及疗效评价

观察2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及治疗结果。通过头颅CT为患者确诊, 分为完全清除、清除50%~99%、清除<50%, 共3个等级。疗效评价标准[3]: (1) 显效:患者病残程度为0级, 功能缺损评分在90%以上; (2) 好转:病残程度为1~3级, 功能缺损评分在46%~90%; (3) 无效:临床症状未好转甚至加重或功能缺损评分在18%以下。总有效率= (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肿清除率比较

硬通道组血肿完全清除率为51.11%, 高于软通道组的3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硬通道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软通道组的7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8, P<0.05) 。见表2。

注:与软通道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脑出血类型, 属于脑血管疾病, 据调查研究资料显示, 75%左右脑出血患者多由于高血压所致, 该病具有发病速度快、进展快、并发症多等特点, 易导致患者死亡[4]。因此, 在合理的时间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对策至关重要。以往临床上采用的开颅手术虽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对患者的创伤较大, 出血量较多, 对预后易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微创手术开始被广大临床工作者接受认可, 以硬通道与软通道2种方式为主。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针对收治的90例高血压丘脑患者展开研究, 分别给予硬通道与软通道治疗, 结果显示:硬通道组血肿完全清除率为51.11%, 高于软通道组的3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硬通道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软通道组的7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硬通道组的临床效果要明显优于软通道组, 分析其原因是在采用硬通道对血肿抽吸时不仅具有良好的密封闭性, 对于血肿抽吸还具有较强的能力。另外, 由于穿刺针具有其独特的构造性能, 在对固体或半固体血肿进行抽吸时可凭借其强效的切割能力达到尽可能抽取的目的[5]。相比之下, 在进行软通道对血肿进行抽吸时, 由于引流管较软, 在抽取期间易出现塌陷的情况, 使得血肿的抽取能力较差, 无法保证将血肿完全抽出, 特别是对半固体血肿及固体血肿进行抽取时, 临床效果更差, 易导致血肿发生残留, 部分患者甚至需二次手术或预后受到不良反应,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6]。综上所述, 采用硬通道微创介入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优于软通道, 具有较高的血肿清除率,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介入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90例, 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软通道组与硬通道组, 每组45例, 均给予微创介入术治疗, 观察2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及治疗结果。结果 硬通道组血肿完全清除率为51.11%, 高于软通道组的33.33% (P<0.05) 。硬通道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软通道组的73.33% (P<0.05) 。结论 采用硬通道微创介入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优于软通道, 具有较高的血肿清除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软通道,硬通道,微创介入,高血压丘脑出血

参考文献

[1]刘宏伟.硬通道、软通道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24) :154-155.

[2]孙巧丽, 琚冬梅, 邱茜茜, 等.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0例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 :69-70.

[3]王雷平.经额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3, 18 (6) :840-841.

[4]张龙, 漆松涛, 冯文峰, 等.软、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2, 38 (8) :469-472.

[5]陈天宝, 古磊, 甄云, 等.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烦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3) :29-30.

软通道引流术 第6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患者,男40例(64.5%),女22例(35.5%);年龄31~84岁,平均(54.1±10.5)岁。入院前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血压136~227/92~125mmHg(1mmHg=0.133kPa),平均163/103mmHg。均经CT扫描确诊为脑出血,其中基底节出血43例(69.4%),脑叶出血19例(30.6%),伴丘脑出血8例(12.9%),破入脑室13例(21.0%)。外伤性脑出血、脑干出血、入院时已出现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者,或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排除。

1.2 手术方法

普通开颅手术组:在全身麻醉下于患者血肿体表投影处行马蹄形头皮切口,按常规骨瓣开颅后剪开硬膜,取血肿距皮层最浅处切开皮层,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根据患者脑肿胀程度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软通道治疗组: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根据患者头颅CT片确定的穿刺点位置用手锥钻开颅骨及硬脑膜,用脑针将引流管送到血肿边缘,抽出部分液体后,逐步置入硅胶脑引流管,建立软通道引流。根据患者情况可以使用尿激酶利于残留血肿的清除。根据头颅CT所示血肿基本清除后拔除引流管或残余血量不足10ml时考虑拔除引流管。

1.3 疗效标准

术后随访半年,按照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定疗效:基本治愈:日常生活完全恢复;显效:正常生活大部分恢复;有效:身体有残疾,家庭生活需要他人协助;无效:卧床,但意识清醒;恶化:植物生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62例患者中32例接受普通开颅手术治疗,其中基本治愈9例(28.1%),死亡2例(6.3%),总有效率81.3%;另外30例通过软通道引流治疗,其中基本治愈14例(46.7%),没有死亡病例,总有效率93.3%。两组比较,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详见表1。

注:*和普通开颅组比较P<0.05。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在脑血管疾病所占比例较高,是导致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因素,发病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1]。高血压脑出血后,一方面血肿的急性膨胀会引起脑疝,这种机械性压迫会导致局部微血管缺血性痉挛、梗阻、坏死;另一方面,血肿分解的毒素对血肿周围脑组织具有明显的损害作用,进一步导致组织的水肿、变性、出血和坏死。因此,通过外科手段,及早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解除和防止脑疝、终止出血后血细胞分解、脑组织水肿等一系列继发性微环境病变,才有可能使受压的神经结构得到恢复,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3]。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把握好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预后很重要。研究表明[4],脑出血后30min左右颅内会有血肿形成,6~7h之后就会出现水肿,与血肿相邻的脑组织会发生坏死,12h后达到中度水肿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目前,临床上主张超早期手术清除血肿者越来越多,手术方式也比较多样。

普通开颅手术法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经典方法,直视下彻底清除刺激性的脑内血肿及液化坏死的脑组织,减少血块容积,达到立即降低颅内压的效果,其治疗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该法需全身麻醉,手术创伤大,术中操作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术后易并发肺部感染以及其他多种近期或远期并发症,术后恢复也比较慢,对年龄较大、各器官功能较差的患者不宜采取该方法[5]。在一些受手术设备或其他客观因素限制的基层医院,该手术方法仍然被广泛应用。本组对32例患者实施普通开颅手术方法,基本治愈9例(28.1%),死亡2例(6.3%),总有效率81.3%;其中13例为严重对冲性颅脑损伤,有明显的意识障碍并伴瞳孔变化,19例脑挫伤、脑水肿严重,中线位移在0.5cm以上,伴侧裂池、基底池或第三脑室压狭或消失。

软通道引流术是一种微创介入血肿清除方法,手术可在床边操作,采用局部麻醉,不需反复搬动患者。在软通道微创介入穿刺时,损伤极其轻微,术后恢复快。在置管引流时先抽吸出一部分血肿,再以尿激酶溶解血肿直至排空,在降低颅内压的过程中避免了骤然减压,可以有效避免原处于高颅压低灌注的脑区遭受急剧的再灌注损伤,在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有较好的效果[6]。但是该法密闭性差,对液态血肿效果较好,对固态血肿或者液固两态并存患者效果较差,引流过程中容易出现引流管腔的塌陷,而且对设备设施有一定的要求,部分基层医院开展尚有困难。本组30例患者采用该法,基本治愈14例(46.7%),没有死亡病例,总有效率93.3%。和普通开颅组比较,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

摘要:目的:探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软通道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接受普通开颅手术治疗,基本治愈9例(28.1%),死亡2例(6.3%),总有效率81.3%;30例通过软通道引流治疗,基本治愈14例(46.7%),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93.3%。两组比较,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软通道,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66.

[2]纠智松,彭玉平,漆松涛,等.脑内血肿手术治疗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8,35(1):50.

[3]黄广苏,邱小鹰,陈汉明,等.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1):54.

[4]宋洋,崔益钿,万青,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4,3(4):325.

[5]罗民新.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2):95.

软通道引流术 第7篇

关键词:颅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引流术

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自发性的脑实质内出血过程,年发病达(60~80)/80万人,占脑卒中的10%~15%[1],有很高的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发病后30 d的病死率为35%~52%[2],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对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应用软通道微创治疗脑出血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患者,男39例,女28例,年龄37~77岁,平均56.9岁,均有高血压病史。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资料

意识状态GCS评分13~15分13例,8~12分48例,8分以下6例;单侧瞳孔散大2例,病理反射阳性39例。CT检查:基底节区出血39例,丘脑出血11例,额颞叶出血9例,枕叶出血8例。

1.3 手术适应证

肢体肌力≤3级或伴有较重的意识障碍;脑叶出血≥30 ml,壳核出血≥20 ml,丘脑出血≥10 ml,小脑出血≥10 ml;自发性(原发、继发性)脑室出血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或脑室铸型。排除凝血功能障碍。

1.4 手术时机

本组患者从发病至手术时间为4 h~5d,超早期<6 h 2例,早期7~72 h 44例,延期≥3 d 4例。

1.5 手术方法

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手术操作要点:在基础加局麻下进行;血肿的定位以颅脑CT为准,根据CT片中血肿面积最大层面,按照三维定位,确定血肿中心的头颅体表位置;头皮切口与钻孔部位避开重要血管和功能区;一般采用头皮直切口2 cm,颅骨钻孔直径1~1.5 cm,十字形剪开硬膜,电凝皮层,脑穿针穿刺定位血肿,可见血块涌出,用5~20 ml空针管辅助缓慢抽吸;拔除脑穿针,用带有针芯的硅胶引流管沿脑穿针穿刺方向置入血肿中心,退出针芯,空针管辅助抽吸并以冲洗液等量置换冲洗,一般引流液颜色鲜红者使用含去甲肾上腺素1 mg的生理盐水500 ml作为冲洗液,注入保留1 min,可达止血目的。缝合硬膜,引流管固定于头皮并从原切口引出。

2 结果

经CT复查和腰椎穿刺术,5~7 d拔除穿刺针,本组67例患者中,存活58例,病死9例,存活率为86.58%。死亡原因:再出血脑疝形成2例,继发脑干损伤2例,并发严重感染2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合并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的颅内高压往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3]。许多研究证实,血肿中的活性成分(血红蛋白、凝血酶、血浆蛋白等)对脑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导致脑水肿,加上血肿的占位效应,引起颅内高压。单纯内科治疗有一定困难,且致残、致死率高达50%~60%[4]。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死亡原因多由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受压,水肿明显,血肿较大引起颅内压增高,使脑组织和脑室移位、变形,形成脑疝,脑疝是急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直接死亡原因[5]。因此,对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尽量清除血肿,减轻脑水肿,解除颅内占位效应,使被压迫的脑组织尽早恢复功能,清除脑内肿,防止脑疝是抢救患者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

许多医院采用金属引流管硬通道引流,金属引流管的缺点是置入或拔除引流管时对脑组织损伤大,血肿引流过程中,随着血肿排除、脑组织移位,金属硬通道不能随之移位,对脑组织造成损伤。而采用细软硅胶管软通道引流避免了上述缺点[6]。

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内径约2.5 mm的细软硅胶引流管,用细克氏针做导针,引流装置用输血器改装后与无菌引流瓶连接,手术成功后引流装置通过三通或直接与细软硅胶引流管连接。

通过本临床观察表明,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满意,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3-148.

[2]王庆斌,杨文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临床观察.河北医药,2008(30):71-72.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6.

[4]Basali A,Mascha EJ,Kalfas I,et al.Relation between perioperative hypertention conal in tracranial hemonhage after craniotomy.Anesthesiology, 2000,93:48-54.

[5]唐桂益,石家庆,吴国财.微创清除术在救治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右江医学,2009,37(2):196.

上一篇:大学生素质降低的原因下一篇:中国经济开局良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