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论文

2024-07-05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论文(精选12篇)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论文 第1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上海市某区46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1.2方法

于2013年4-5月对辖区内46家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相关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主任和防保主任 (通过信函方式调查) 、预防保健科科长 (年度工作会议时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所辖区域基本情况、职能落实情况、专职协管员需求量和业务管理现况等。共发出问卷138份, 回收111份, 包括主任36份、副主任36份、科长39份, 46家单位均有回复。

1.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3软件录入调查数据, 并进行加和以及百分比的统计计算。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辖区内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由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和综合协调, 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负责开展业务指导和管理, 由46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家民营医疗机构) 负责具体落实。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编制5 732人, 实际职工6 379人, 超编647人, 超编率为11.29%。46家单位中, 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职工共计981人, 其中参与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有168人, 占17.13%。

2.2 职能落实情况

2.2.1 协管职能定位

根据卫生部、上海市卫生局文件要求, 结合辖区实际, 该区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职能定位主要有基础信息排摸、卫生服务指导、卫生安全隐患巡查、信息报告、问题配合处置、整改追踪复查、法律法规宣教和资料归档等八大职能。

2.2.2 管理对象

包括公共场所、二次供水小区和现制现售水单位、小型医疗机构及无证行医点 (含非法采供血点) 、学校和托幼机构、消毒产品经营单位和建筑工地等。

2.2.3 职能落实和存在的困难

在111位被调查者中, 仅55人认为上述八大职能已有效落实, 占49.55%;共涉及25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占54.35%。困难主要有协管人员不足、工作难度大和协管工作经费不足、协管队伍能力不高等。见表1和表2。

2.3 协管人员现况及人力需求

2.3.1 协管人员现况

辖区目前有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人员168人, 其中专职协管人员为58人, 占总数的34.52%。25家基本落实卫生监督职能的单位中, 协管人员平均为4.12人, 其余21家单位平均为3.10人。

2.3.2 协管人员需求量

按照前述八大职能要求, 为完成辖区内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 111位被调查者对辖区内专职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人员理论需求量进行了估算。见表4。

注:按46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计算, 平均每个单位管辖单位约为450户。

2.4 业务管理现况

调查结果显示, 89.36%的单位目前还不能做到卫生监督协管经费专项列支;针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安排满意度调查, 9.91%认为满意, 85.59%较满意, 4.50%不满意;对协管服务工作保障需求见表5。

3 讨论与建议

3.1 职能落实程度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职能落实程度不高, 仅5成的管理者认为目前八大职能已有效落实, 存在的主要困难包括协管人员不足、工作难度大、经费不足和队伍能力不高等。原因可能有: (1) 现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反映人员缺口较大, 尤其以编制缺口明显, 目前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编率平均为11.29%, 因此人员的流动性也较高, 不利于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培养和提高; (2) 虽然参与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人员比例已占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17.13%, 但实际上多数为兼职人员, 无论是工作能力和工作精力投入都不能满足需求[4]; (3) 协管经费不足可能与目前大多数单位 (89.36%) 还不能做到卫生监督协管经费专项列支有关; (4) 由于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职能要求根据需要进行了适度调整, 协管人员还不能很快适应。

3.2 需求量与实际拥有量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人员需求量与实际拥有量差距较大。协管人员需求量受辖区管理相对人数量的影响, 以辖区现有的工作量, 按照调查结果平均每家单位设置5名协管人员计算, 辖区至少需要230名专职协管员, 与实际拥有量164人 (专兼职合计) 相比缺口较大。

3.3 软硬件支持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保障需求涉及软硬件支持, 主要包括业务用交通工具配置和协管人员能力培训。基层单位对当前各项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安排比较满意, 有利于相关工作开展。

3.4 建议

有关政府部门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人员配置标准等政策研究, 建立规范的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队伍培训教育机制, 加强业务绩效考核和专项经费使用督导[5];基层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业务指导, 做好卫生监督和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的有效衔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时, 要做好工作人员的配置和合理分工, 保障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效率[4], 加强对卫生监督协管专项经费管理, 加大对必要硬件设备设施经费投入, 同时认真学习卫生监督协管相关要求, 确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做好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卫监督发[2011]82号) [Z].2011-11-2.

[2]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开展本市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沪卫监督[2012]19号) [Z].2012-5-10.

[3]上海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的通知 (沪卫监督[2012]42号) [Z].2012-12-13.

[4]郭爱萍, 朱美芬, 等.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监督协管人员现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12 (19) 4:357-359.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论文 第2篇

为了让患者和广大医务人员有一个文明、健康、和谐的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务人员的控烟知识和控烟参与意识,将我院创建为“无烟医院”,根据《无烟卫生机构》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

(一)为患者和广大医务人员创造一个文明、健康、和谐的绿色就医环境。

(二)医生不在病人面前吸烟,为病人树立榜样,引导病人增强健康意识。

(三)提高医务人员控烟知识,掌握戒烟方法和技巧,降低我院职工吸烟率。

(四)提高医生控烟参与意识,为戒烟者提供戒烟服务,降低吸烟率。

二、成立我院控烟工作领导小组(一)成立医院控烟领导小组:

组 长:李枣昆院长 副组长:高定科

成员:王小春、杨祖新、蔡国栋、叶精华、张爱菊、林焕满、林毅、殷晓琳、莫鹏飞、刘海英、刘俊才、彭振才

(二)成立医院控烟工作办公室: 主 任:李枣昆院长 副主任:高定科

成员:王小春、杨祖新、蔡国栋、叶精华、张爱菊、林焕满、林毅、殷晓琳、莫鹏飞、刘海英、刘俊才、彭振才

宣教活动组组长:王小春 巡视督导组组长:高定科 后勤保障组组长:高定科 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小春

(三)各支部成立控烟工作小组,由支部书记、科主任、护长和控烟骨干组成,科主任为科室控烟第一责任人。

(四)成立医院控烟监督员和巡查员队伍

监督员:由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各指定一名兼职监督员,各病区护长为该病区兼职监督员。

巡查员:由保安员、保洁员、护工组成。

三、实施步骤

(一)院内动员阶段(2011年5月1日—6月1日)1.召开动员大会,在全院进行控烟宣传。

2.对科室医生进行基线调查,确定重点干预对象。

3.向医务人员发放控烟手册等控烟知识宣传手册。4.建立戒烟技术和心理支持小组,帮助吸烟员工设计戒烟方案,进行药物治疗,消除因戒断症状而出现的恐惧心理,提供防止复吸的技术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戒烟带来的副作用。

(二)宣传培训阶段(2011年6月2日—7月1日)1.全院员工的控烟知识培训。2.对重点干预的400名医生的培训。

3.控烟监督员和巡查员等控烟执行人员的培训。4.戒烟医生的知识培训。

5.对患者、家属进行控烟知识的宣传。

6.在导医台、分诊台以及各病区护士站病房内摆放禁烟宣传资料供患者取阅。

7.将禁烟宣传资料纳入住院病人指南,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医学知识,告诫病人及家属禁止在院内吸烟。

(三)控烟干预阶段(2011年7月—12月)

1.根据基线调查结果制定我院控烟计划、控烟考核与奖罚制度、控烟监督员和巡查员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戒烟门诊医生工作制度和职责、室外吸烟区的管理办法。

2.医务人员对门诊患者要询问吸烟情况,进行简短劝阻和指导,提出戒烟建议,并在病历中记录。

3.将控烟宣传及禁止吸烟内容加入住院须知,并让患者或家属签字认可。

4.在住院患者病历中增加控烟情况表,对住院的吸烟患者提供劝阻和戒烟指导。

5.举办吸烟有害健康的专题讲座,为吸烟者介绍吸烟的危害性与戒烟方法、技巧等。

6.门诊设立控烟咨询电话,提供戒烟指导和服务。(四)创建无烟环境(2011年7月—12月)

1.全院室内禁止吸烟,使室内无烟率达到100%。医生从自身做起,带头戒烟、不吸烟,在为病人提供良好就医环境的同时为病人树立榜样,引导病人增强健康意识。

2.全院室内禁止摆放烟草制品和烟灰缸等烟具。3在门诊候诊大厅、接诊室、病房走廊、手术室、办公室、会议室、值班房等公共区域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和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语标牌,告知医院员工、患者、家属及来访者不得在医院室内吸烟。

4.在室外设置吸烟区,有明确引导标识,吸烟区域远离人员密集区域和行人必经的主要通道,并以黄线为界。

5.院内小卖部禁止出售香烟,禁止悬挂、张贴有关香烟的宣传广告。

6.利用医院的网站、宣传栏、院报、闭路电视等工具,宣传烟草危害和控烟知识。

7.控烟监督员和巡查员要加强监督和规劝。

(五)评估验收阶段(2011年12月1日—2011年12月底)

1.对参加基线调查的医生进行终末调查。

2.按照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和总结。

四、创建无烟医院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控烟目标责任制,与奖金挂钩,在每月奖金中设立一个控烟奖。各科室控烟工作小组与医院签定“创无烟科室”协议,科室管辖范围内发生吸烟现象,或本科室员工违反控烟规定,由该科主任负监管失职之责,对该科室公开批评,扣除该科当月的控烟奖作为处罚,并由该科提交整改措施,在规定时间内予以整改。

(二)进行无烟科室评比。每月控烟办公室成员对各科室的控烟工作情况进行巡查,对控烟工作做得出色的科室给予全院公开表扬,授予“无烟科室”流动红旗。该评比与年终考核和中层干部绩效挂钩。

(三)医院各级职能部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其他部门以及全院职工,都要将“禁止在院内诊疗区域、办公室、公共场所等所有非吸烟区吸烟”作为考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必备条件。

(四)与医疗业务工作相结合,在每月医疗质控报告中增加一项考核指标,即检查运行病历中有无控烟记录,并予以公布。

(五)通过基线调查摸底,为每位吸烟职工建立控烟档案,进行控烟干预。

(六)对自愿戒烟的职工,由医院免费提供戒烟服务和戒烟药品。对成功戒烟的职工,医院给予全院表彰和一定金额的奖励,同时发放证书。

(七)将控烟宣传及禁止吸烟内容列入住院患者的入院须知中,使每一位来我院就诊的患者都能得到吸烟有害健康的教育。

(八)由控烟办公室成员组成控烟工作巡查小组,负责落实医院控烟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医院计划开展控烟管理工作,定期不定期巡查各科室控烟情况。巡查制止在医院非吸烟区内吸烟的病患者、家属及探视人员,及时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医学知识,积极劝阻在禁烟区域内的吸烟行为。

(九)控烟工作每周一小结,控烟办公室每周一将上周工作情况向控烟领导小组汇报,由控烟领导小组呈院领导办公会议讨论,并在业务周会上公布。

(十)医院院报出一期有关我院创建无烟医院的特刊,宣传我院创建无烟医院的情况和吸烟有害健康的医学知识

(十一)开展控烟征文活动和知识竞赛活动,加强和促进医务人员掌握控烟知识、方法和技巧。

(十二)新职工入职时进行控烟知识的培训。

(十三)增加戒烟门诊的开诊次数,由原来每周二下午的一次增加到二至三次。

五、责任分工

(一)控烟办公室根据我院控烟工作重点,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全院控烟工作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协调各部门开展禁烟的宣传、教育工作;监督落实日常工作的开展情况。

(二)门诊办公室主要负责戒烟门诊、控烟知识培训以及医务人员的戒烟干预工作;

(三)医院办公室负责各科室的沟通协调工作以及确定院内院外的控烟宣传和教育内容等;

(四)医务科负责全院医生的控烟干预工作;

(五)护理部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的控烟知识培训和住院病人的控烟宣教工作;

(六)总务科主要负责医院控烟环境和设施的建设,以及禁止吸烟警示牌、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语标牌等的制作、张贴或悬挂;

(七)预防保健科主要负责组织开展“吸烟与健康”等相关内容为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或讲座;

(八)保卫科负责公共场所内吸烟人员的劝阻制止工作

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 第3篇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数据,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6.1万个,其中医院2.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1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万个,其他机构0.2万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减少743个,其中医院增加1 65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2 825个(主要原因是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后村卫生室合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327个。

医院中,公立医院13 440个,民营医院10 877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增加92个,民营医院增加1 56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 万个,乡镇卫生院3.7万个,村卫生室65.4万个,诊所(医务室)18.5万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诊所增加,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减少。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522个,卫生监督所(中心)3 227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增加57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增加205个。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论文 第4篇

一、与第三方检验机构合作

当前,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技术快速发展, 二级及以上医院、第三方临床检验机构拥有的检验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检测设备数量越来越多, 开展的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广。基层医院是农民群众首选的诊疗机构, 随着农民群众对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 基层医院检验业务量骤增, 但是技术人员匮乏、检测设备简陋、检测项目缺乏、质量管理薄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等是基层医院的客观现实, 限制了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也削弱了人们对基层医院的信任, 加大分级诊疗的推进难度, 也无法在二级及以上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开展双向转诊的合理分流。因此, 作为医疗资源合理化的考量, 尽早尽快与第三方临床检验机构开展合作则是当前唯一出路[1]。

第三方临床检验机构如国内知名的金域检验、迪安诊断、杭州艾迪康和高新达安等合作, 不仅可以增加医院的检验项目, 避免重复投资, 节约医疗资源, 而且第三方检验机构的运作流程、现有资源等具备多重优点, 可有效降低基层医院的综合分析成本, 提高综合诊断能力, 让农民群众花一级医院的费用获得三级医院的检测水准。与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开展合作, 可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也是对现有医疗机构资源不足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方式[2]。

二、加大基层中医药建设和扶持力度

中医中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简、便、验、无毒副作用著称于世, 在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方面作用明显。WHO曾高度评价我国农村卫生事业以很少的投入接近发达国家的健康指标。中医药的根在农村, 中医与西医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然而目前基层医院的中医药建设存在人员配备少甚至无、中药数量少、品种单一, 人员断代、青黄不接, 配制简单、无法满足群众需要, 硬件简陋、不能达标, 创建活动缺乏深度, 特色诊疗缺乏规划等困难和问题[3]。新医改注重中医药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特色优势发展等方面的建设。

组建农村中医医疗集团, 开展中医药学术带头人评选和制定奖励制度, 合理增加中医药人员配备, 开展中医特色专科的建设, 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继续教育、师带徒、“西学中”等学习。同时, 加强城市医院基层服务和对口支援, 留用、返聘退休的中医药人员;加强中医药理论学习和学术建设, 设立中医管理科, 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创建活动, 引入竞争机制;加强领导和中医药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 逐步制定多种解决方案, 我国基层中医药卫生事业会有更大更广阔的蓬勃发展[4]。

三、强化基层特色专科建设的培育

近几年来, 在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 使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虽然基层医院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变, 现在却处于尴尬局面, 由于没有形成各自的特色, 导致每家基层医院的诊疗千篇一律, 没有优势, 病情稍稍复杂一点或者某些常见专科疾病到基层医院却解决不了问题, 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江苏省近年来以特色科室建设为抓手, 在规范和引导基层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 考虑基层医院历史上形成的专科特色及当地群众的就医需求, 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在达标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特色科室建设。目前, 全省已有320家基层医院纳入特色科室建设范围, 形成了一批中医、骨科、手外科、疼痛科等特色服务领域。特色科室的建设不能局限在原有的专科符合特色科室建设基本要求后才去培育, 而是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主动考虑基层医院的情况及时规划, 逐步培育和扶持一批极富特色的小专科, 使其逐渐成为特色专科, 从而带动提升整体服务水平。这样既能吸引群众就近就医, 促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 又能增强医务人员的执业信心, 调动骨干人员积极性, 激发基层医院的综合运行活力和吸引力。基层医院在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工作的前提下, 在农村小区域 (周边几个乡镇) 内通过对原有专科特色、地方疾病谱等进行分析调研,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加强如中医妇科、中医外科、中医肛肠科、小针刀等特色专科 (专病) 建设, 特别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以特色专科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形成优势和特色, 与周边基层医院、二三级医院错位竞争、互补发展。

四、全面推进开展医疗联合体的组建

我国各地级市应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三甲医院) 为龙头, 组建成立医疗集团 (医联体) , 医联体由市级政府主导建设, 坚持公益性原则, 以紧密协作为主题, 技术为纽带, 人才为核心, 通过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医疗设备资源共享, 实现集团内部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技术能力和患者综合满意度的共同提升。同时, 规划建设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 并以此为基础, 通过医联体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医疗卫生健康体系, 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向基层下移, 让优质资源能真正“沉下去”, 促进医疗人才和医疗技术的深入并惠及百姓, 同时也能真正把基层医疗技术能力和水平“提上来”。

三甲医院与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大力推进分级诊疗, 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 实行新农合报销政策向基层倾斜, 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间的报销比例差距, 引导建立合理的就医流向, 鼓励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到基层医院治疗, 让患者真正体会到在社区、在基层看病会更便宜、更高效、更方便。建议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新农合不予报销, 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 、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门诊报销比例及在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0%,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的支付政策应该参照作相应调整。作为医联体龙头的三甲医院床位数量原则上不再增加, 并且每年安排8~10名医疗、护理、医院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到农村区域的成员单位工作, 并对这些下派的专家补助专项津贴或下派期间高一级职称聘用。有针对性选择一些中医药或者西医适宜技术在医疗卫生中心内推广, 重点扶持2~3个特色科室建设, 并且使之创建成为市、省级特色科室, 并形成与县级医院功能互补、差别化发展的新格局。同时支持医疗卫生中心开展二级手术, 缓解近年来乡镇卫生院部分手术科室关停、手术功能萎缩, 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社会窘况。

参考文献

[1]刘刚, 徐秋培, 夏少岭, 等.乡镇卫生院检验科的问题和第三方检验机构合作的建议[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4, 25 (2) :16.

[2]徐秋培, 刘刚.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检验科建设提升检验服务能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5, 29 (5) :13.

[3]刘刚, 徐秋培, 夏少岭, 等.乡镇卫生院中医药质量管理现状分析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4, 25 (6) :53.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论文 第5篇

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网站诚信服务承诺书 为规范我省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活动,促进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推进依法执业,搞好诚信服务,更好地维护患者权益,我们郑重承诺:

一、坚持诚实守信服务,不发布虚假医疗广告,规范宣传方式。

二、各类医疗卫生及相关产品的信息与有关部门出证、审核、审批的内容一致,不夸大诊疗技术和治疗效果。

三、提供的医疗卫生信息及时、准确、真实、科学,并注明信息来源。

四、登载或转载疫情、重大卫生事件、卫生政策等有关卫生信息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五、网站只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我们将公示承诺内容,公开服务电话,虚心听取意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指导。

承诺单位____________(签章)

创新基层党建 为油田医疗卫生服务 第6篇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正确方向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党的理论、最新文件、会议精神等,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把握正确的方向,不偏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自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开展以来,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采取集中上党课、中心组理论学习、党课竞赛、经验交流和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最新文件、会议精神。对党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考核。

强化责任形成合力

确保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任务的完成

基层医疗卫生党组织建设工作严格按照医院党委统一部署,把支部建设在“科”上,通过完善党总支抓党建、书记带头抓党建和支部书记履行党建工作具体责任的相关制度,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将党建工作与具体的各项医疗卫生工作联系起来,牢固树立党建工作必须“走前头”的思想。要按照组织原则和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意愿的情况通报和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党建工作合力。

树立良好的党组织形象

确保各项卫生工作的有序推进

树立好卫生基层党组织形象。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纪律、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基层党支部工作法》;参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用反面教材教育党员干部,真正触及其灵魂深处,让广大党员干部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警钟长鸣,淡泊名利,遵章守纪,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润才,成为进步的示范和榜样。建立党员干部监督预警机制,单位、个人要认真查找工作潜在风险点,落实防控措施,纠建并举,严格监督,从源头上治理腐败,让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克难攻坚,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政绩观,在政治上有先进的信仰,业务上有优秀的业绩,品德上有高尚的情操,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加强制度队伍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油田医疗卫生工作直接面对油田职工开展工作,直接影响党在职工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认真按照《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培养、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制度》的相关规定,从培养选拔、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监督管理等方面着手,与时俱进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从基层卫生工作者中吸纳优秀者为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用制度约束人、激励人,着力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积极探索依靠制度抓好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对工作不力、作风不正的党员干部要进行严肃处理,不断改进、强化卫生系统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引导医疗卫生单位创新服务载体和服务理念,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密切联系群众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

要密切联系群众,进一步推动基层卫生党建工作创新,找准党建工作与当前卫生工作中心任务的结合点,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推动油田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医疗行业基层党组织所服务的群众,不只是本单位的职工群众,更重要的是广大患者群众。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检验我们工作得失的标准是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所以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问需于民,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以及“访万人、走千家、进百队”等活动,使在具体的工作中时时看得见党组织的影子,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让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践行宗旨,兑现誓言,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工作目标有前瞻性,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工作措施有实效性,充分体现党的基层组织富有凝聚力、感召力。

(作者单位:大庆龙南医院党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崔 晓)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论文 第7篇

关键词:城乡基层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服务, 它面对广大城乡居民, 通过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服务机构等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服务, 其主要功能是对疾病的防治与控制。从服务对象来看, 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面向全体民众, 只要是中国公民, 就有权利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没有任何性别、民族、年龄、职业和区域等限制, 大家权利同等; (2) 资金来源与财政支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而加大; (3) 主要是以预防疾病为主, 这与其他医疗机构有所区别。

1 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发展与现状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的健康素质。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设工作,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基本卫生服务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目前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1.1 财政支持不够, 致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不能很好地实现

我国由于地域广、人口多, 财政对于基本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不强, 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造成一些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没有能力实现完全的免费服务, 导致我国对一些新传染疾病的发现和控制力度薄弱, 威胁着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事业的发展。此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 如在孕妇产前检查方面, 农村与城市相差甚远, 导致农村孕妇与婴儿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城市。

1.2 管理不够规范, 人才队伍薄弱

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 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 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较多。人员技术素质高、能力强, 且受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反之, 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 尤其是农村, 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不足, 且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都相对较差。在人员管理方面, 经济落后地区还存在设置不完备、职能混乱、工作人员不作为等现象, 使这些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1.3 对于精神疾病相关人才需求较大但技术力量不足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许多人因长期精神高度紧张而产生抑郁症, 自杀倾向严重。一些较为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 影响社会安定。但是, 我国精神病防治方面的专业人员太少, 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需求, 导致部分精神病患者治愈出院后由于缺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康复训练而引起疾病复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1.4 服务意识不强, 对一些健康知识的宣传不到位

健康知识宣传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工作。但目前部分疾病防控机构对于健康知识的宣传较为滞后, 且方式单一, 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起不到宣传的目的, 更谈不上宣传效果。造成人们的健康知识匮乏或不正确的健康知识流传, 导致了一些慢性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

2 发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途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充分发挥其职能, 才能有效地保证国民整体健康素质的提升。

2.1 加大财政投入, 健全设备设施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关系民生, 必须加以重视, 特别是加大财政支持, 加强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对符合人民健康需求的设备设施的投入, 使得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发挥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

2.2 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 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规范的管理是保证服务效果的重要途径, 要严格按照基本卫生服务的内容安排服务项目, 不能随意变动服务内容, 要切实开展服务活动。加强基层人员业务素质相关的培训, 提升其业务素质, 发挥其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2.3 加大对精神疾病防治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大对精神疾病防治人员的引进力度, 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队伍中来。同时, 现有服务人员要加强对精神疾病防治知识的学习, 积极主动地提高专业素养, 增强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能力。

2.4 加大居民健康知识宣传力度, 创新宣传形式

要将居民的健康知识宣传作为工作重点, 加大对慢性病、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宣传。同时创新宣传服务的形式, 改变传统发传单、做展板的模式, 利用好网络宣传、手机宣传等平台, 坚持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 例如, 可通过经常在微信公共平台发布健康知识, 确保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慧, 徐玲, 孙晓杰, 等.2010年我国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功能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 9 (1) :17-22.

[2]宋奎勐, 徐玲, 孙晓杰, 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开展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 9 (1) :23-26.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论文 第8篇

1 更新理念 培育现代医院服务文化

1.1 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全新服务理念。

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第一要素, 也是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彻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它包括: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两个方面。医疗质量的优劣、技术水平的高低, 不仅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和转归;而且, 也是医院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同样, 服务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声誉和效益。因此, 以病人为中心首先要更新医疗服务观念。以病人为中心不仅要满足病人必须的医疗服务, 还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坚持病人至上, 质量第一[2]。

1.2 重视医患沟通是服务质量保证。

沟通与交流是赢得患者的信赖与合作的最佳手段, 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最基本的就是对患者的尊重, 尊重病人的知情权与同意权, 维护患者应有的权利并保护其隐私, 在诊疗过程中, 注意履行告知义务, 主动地与病人或亲属进行交流。用文明的语言、礼貌的举止、温馨的笑容、娴熟的技能接待病人, 以自己的真诚服务赢得病人的信赖。

2 树立诚信理念, 构筑医院品牌

2.1 注重医院文化建设。

要制定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规则, 创造性地探索和建立实现方式。要强化医院和医务人员依法执业意识、落实医院规章制度, 关注医疗行为和医疗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 使所有的工作环节都紧密相联丝丝入扣。要加强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 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因病施治;完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控制体系, 落实医疗质量和与安全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严防医疗事故, 减少医患纠纷, 保障医疗安全, 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突出质量诚信, 构筑医院品牌[3]。

2.2 规范规章制度, 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

①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定劳动纪律监督检查与处罚规定;实行指纹考勤制度杜绝迟到、早退现象;制定机关职能科室限时办结制度, 提高服务水平和整体效能等。在严格医德规范方面, 召开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学习会, 积极开展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要求医务人员工作中廉洁行医、恪守医德规范, 发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医疗作风。②认真执行操作规程, 规范了接诊和查房并对出院病人进行随访;加强对高危药品的管理,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引进HIS系统规范了检查和用药。③严格落实奖惩机制, 鼓励新科研、新技术;严禁收受“红包”, 深入调查病人投诉, 核实后严厉处罚。

2.3 加强职工诚信, 做好自律教育。

优秀的医院文化是每一所医院的精华所在, 是推动医院率先发展的助跑器。它以人为本, 把事业信仰、行业使命、医院精神、医院价值观、医院道德、医院作风及职业伦理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灌输给每一位员工, 使得广大医务人员在医、教、研、防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 用诚实守信的行为方式来自觉履行医院的各项工作。

2.4 创建学习型医院。

医疗服务行业是高技术领域, 医院管理同样是涉及多方而的系统工程, 保持不断地学习状态十分必要;再之, 医院诚信文化和医务人员诚信心理的建立也是长期逐步养成的, 缺乏主动学习精神的组织和个人即使受到外部再强大的诚信约束, 也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持久的诚信理念。只有广大职工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才能自觉地用诚信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树立起良好的诚信品质和职业素质。

3 讨论

在实际工作中, “服务意识”就体现在主动发现患者需求, 追求患者满意的一种职业态度, 具体化为“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服务意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精神, 一种“乐于付出, 以患者利益为重”的精神。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意识, 我们才能找到做好服务、做好工作的原动力, 才能更好地树立医院形象, 也能更好地取得成功。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及医疗消费方式的转变, 医患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 病人对医生、医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已成为目前医院亟待解决的课题。我院以深化医疗服务为重点,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认真研究患者的医疗服务需要, 不断转变服务观念, 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 将充满人性的关爱带给每位病人,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医疗服务,医疗机构,诚信

参考文献

[1]刘宗林.用自律和诚信服务重建医患关系.中国医院, 2004, 8 (3) :26-27.

[2]鲁云敏, 姚一, 高明乐.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质量.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1, 8 (4) :251-252.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论文 第9篇

1 存在问题

1.1 科室诊疗科目被全科化设置

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试行) 》第十五条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 (含民族医学) 、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 结合《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 (卫医发[2006]240号) 精神,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科室设置为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 抢救室、预检分诊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临床科室设置为全科诊室、治疗室、处置室等。截止2011年10月底, 温州市鹿城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家, 社区服务站25家, 其中: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门诊科室除了设置预防保健科、中医科外, 其他门诊均设为全科, 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上述科室外, 还设有妇科、外科; 25家社区服务站则都仅设全科诊室。但是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诊疗科目有预防保健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全科、中医科等科目;社区卫生服务站被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诊疗科目有预防保健科、全科。出现了许可科目与实际科室设置不统一的现象。基层医疗单位转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后, 诊疗科目的科室基本被全科化设置, 并由原执业人员分别坐诊各全科诊室接诊患者。

1.2 全科坐诊并非均为全科医师

现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坐诊医师超范围行医的情况普遍且严重。据相关调查[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里有70%~80%的医师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以温州市鹿城区为例, 截至2012年2月底, 在温州市鹿城区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注册执业的医师 (含助理医师) 共有138人, 其中注册为全科医师的人员有33名, 占所有注册医师的23.9%。然而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执业的医师, 不论其是否已经取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或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只要在全科岗位坐诊基本上从事着内、外、妇、儿、五官等“全科”诊疗。由此带来的执业风险和隐患就不言而喻了。虽然对已经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来说, 超范围开展诊疗不构成非法行医罪, 但并不能推卸因超范围行医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1.3 执业医师全科诊疗技能不足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师主要来源于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岗位培训的县级以下基层医疗单位临床执业人员。从学历层次来看, 执业人员学历相对较低[2], 大部分执业人员为大专及以下学历。从职称结构来看, 基本处于低级别职称范畴。以温州地区为例,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全科医师共有602名, 其中中级职称196人, 其他均为初级职称 (含助理医师) 。从转岗前的执业范围来看, 执业人员知识面普遍较窄。现在从事全科诊疗的医师之前绝大多数是专科医师, 他们原有的知识技能仅局限于本专业的诊疗技能, 对全科诊疗中涉及的其他专业的诊疗手段和技能则十分有限。从转岗后的实践操作来看, 执业人员普遍存在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的现象, 对老年疾病患者的处理偏向于重抄上级医院处方或是由患者指定某种药物进行记录式开方。从中西医结合运用技能来看, 西医师的中医辨证施治能力差, 一般仅为简单地使用中成药物, 绝大多数西医临床医师不能有效应用中药配伍;中医师的西药合理用药技能欠缺, 尤其是在药物的协同和拮抗方面。

1.4 全科医师培训方式脱离实际

一是全科培训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全科诊疗涉及知识面广但对基层转岗人员的有效培训时间过短。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安排了3年学习计划, 但实际集中学习的时间为3~4周。让来自基层医疗单位, 在学历和技术方面均存在很大局限的执业人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全科技能难度很大[3]。二是全科培训内容着重理论学习忽略实践轮训。以国内开展全科医师培训最早省市之一的浙江省为例, 虽然都安排了较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 但从实际操作来看,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理论学习实际为240课时, 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中的理论学习实际为300课时, 学习人员只要通过理论学习考核即可获得合格证书, 对实践部分无任何监督和考核, 社区实践基本流于形式[4]。三是全科培训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难以学以致用[5]。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制约, 对全科培训依旧采取“灌输式”教学, 部分授课教师对全科医学理念不强、对学员的特点和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不够,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让学员们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更新和转岗转型。

1.5 法律法规建设尚未健全完善

尽管自1996年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培养全科医生以来, 各类相关的法规和文件相继出台, 但在新一轮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实践中, 部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逐渐暴露出来。

1.5.1 全科医师注册法律依据未统一

根据《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卫医发[2001]169号) 第四条的规定和《预防医学、全科医学、药学、护理、其他卫生技术等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 (卫人发[2001]164号) 第五条的规定, 只有中级职称以上 (含中级职称) 的全科医师才可以注册为全科医师。但是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试行) 》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 中级职称以上 (含中级职称) 的全科医师和其他经相应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或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师 (含初级职称医师) 均可以注册为全科医师。前后两项规章对注册全科医师的规定明显不统一。

1.5.2 全科医师转岗转型定位不明确

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试行) 》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 注册为全科医师的初级资格执业医师不能独立开展全科诊疗, 需在有关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犹如《执业医师法》第三十条规定:“执业助理医师应当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 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其执业类别执业”。因此, 转岗转型后的初级资格执业医师不能独立开展全科诊疗。此外, 临床医师和中医医师经全科化转岗转型后, 在执业内容和方式上暂无明文规定。

1.5.3 全科诊疗科目范围无法律界定[6]

卫生部《关于全科诊疗范围的批复》 (卫政法发[2006]498号) 规定:“全科医疗科为一级诊疗科目, 其具体诊疗范围应参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七条规定……。医疗机构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仅为全科医疗科, 却设置了外科、妇产科、口腔科等诊疗科目的, 属于超范围执业, 应……进行行政处罚”。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七条规定的“基本医疗服务”并未明确划定全科诊疗具体范围。虽然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的教材选编了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但现有法律法规并没有赋予某种教课书作为全科诊疗是否超范围的法定依据。

2 管理对策

2.1 结合实际依法设置诊疗科室

我国现阶段基层医疗单位一直依照专科医疗科目开设诊疗科室, 其执业人员亦养成了专科医师的诊疗思维, 诊疗知识面受专科知识的局限。如果不结合执业人员的实际情况而只顾开设全科诊室, 让专科医师在该诊室接诊原非属于其执业范围的患者, 那么既存在科室设置不合理和超范围行医又存在医师执业能力缺陷和患者就医安全隐患。笔者认为, 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试行) 》的精神, 结合医改过渡时期的特殊情况, 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临床科目诊室进行全科诊疗科室设置时, 应结合执业人员的特点, 在全科诊室注明擅长的诊疗方向, 用全科诊室 (内、外科等方向) 替代全科诊室 (一、二、三等诊室) 。同时制定过渡时间, 如用3~5年时间对基层临床执业人员完成全科规范化培训, 期间按进程逐步开展全科诊疗, 转型转岗完成后开设真正意义上的全科诊疗。

2.2 规范全科坐诊医师执业行为

全科诊室和其他临床专科诊室一样, 以依法执业为前提, 为患者创造安全就医环境、杜绝医疗隐患是开展诊疗活动的基础。《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一条第一项规定:医师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 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行范围的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医师不得从事执业注册范围以外其他专业的执业活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医疗机构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的, 按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理。全科医学作为一级诊疗科目, 也受现有的医疗法律法规约束。在医改过程中, 应该对全科诊室中部分执业医师超出其执业注册范围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 严肃及时地加以纠正和规范。

2.3 强化全科医师临床技能培训

结合现有大部分全科医师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强化全科医师的临床技能:一是针对他们原有临床学科专业知识的不足, 要到县级以上的医疗单位脱产进修, 在社区涉及到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相应科室进行系统性轮转学习, 轮转时间应不少于1年。二是加强内部交流, 尤其是在中心 (站) 内开展西医师和中医师间的互帮互学活动, 促进西医师掌握中医辩证施治, 正确有效地使用中成药;敦促中医师掌握西药机理和作用, 防止滥用西药。三是根据基层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 有步骤地开展学历升级教育, 鼓励原学历层次较低的全科执业人员通过成人继续教育平台, 获取更高的医学文凭来拓展和提高原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四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加大对全科医师临床技能的监管和考核, 以增强全科医师学习的自觉性, 提高临床执业技能。

2.4 完善全科医师培训方式内容

全科医师在规范化培训和岗位培训的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实践阶段和培训时间等方面应联系实际按照以下原则开展: (1) 课程设置采取必选和自选相结合。根据受训学员的不同基础和背景, 培训内容除了规定的必选课程之外, 由学员自行选择一定课时的自选课程, 有针对性地强化薄弱环节的学习。 (2) 实践学习通过脱产和半脱产相变通。可以在实践中安排3个月的脱产和9个月的半脱产学习, 半脱产可以灵活采用半天制或夜班制在县级以上医院就近临床轮转, 以缓解受训人员单位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冲突, 完善实践轮转培训考核制度和纪律, 以实践促进理论学习, 学用结合, 解决在基层中遇见的问题。 (3) 授课方式采取理论和案例相融汇[5]。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比传统教学具有明显的优点。在社区医学的临床学习内容中引入典型案例, 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 可以满足学生课堂学习和临床实践的需求, 可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可以使学员在案例分析中提高执业能力。 (4) 培训周期保持总体计划不变和集中学习加强相补充。在保证计划3~4年完成理论分阶段学习周期不变的前提下, 适当增加每次集中学习的课时, 避免学习内容压缩式“灌输”, 让教和学在充足的课时内达到预想的效果。

2.5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全科诊疗

健全全科制度相对应的法律法规, 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制度的相关规范性配套文件是关系到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在基层医疗单位转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过渡时期, 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2.5.1 明确政策法规统一规范注册

及时整合相关政策法规和配套规范性文件, 是统一规范全科医师注册条件和依据的有效手段。当相关条文对注册的规定不一致时, 应该从保护患者的最大利益出发, 考虑全科执业范围比普通专科涉及的知识面更广, 注册人员在执业技能方面应该对各相关常见病等全科范围内的疾病诊疗熟悉掌握。因此,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执业人员变更注册为全科医师时, 相关政策法规不宜为简单换取全科医师的数量, 而降低全科执业范围的注册条件和考核门槛[7]。相关部门未明确统一全科医师注册条件和要求时, 应适用就高原则考虑患者最大利益, 或结合实际情况调整现有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规范性文件, 修正旧法适用新规, 规范统一的注册条件, 依法注册严格执业。

2.5.2 确定全科医师转岗执业职责

转型转岗后的全科医师在门诊开展诊疗活动仍然是现阶段社区服务工作的重心。考虑到中西医的不同, 相关法律对中医师和西医师的执业内容和方式应分别有所限定。如中医师在使用西药片剂和西药输液时, 是否也参照《医疗基本标准 (试行) 》对中医诊所和中医医院中医治疗率的规定,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标准, 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中医师完全放弃中医诊疗手段运用西医诊疗方案有所限定[8]。否则, 就没有必要对西医全科和中医全科设置分类。同时应进一步明确现阶段已经转型转岗的初级全科执业医师 (全科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 的独立执业条件, 尤其应该明确他们在临床门诊独立执业处理原注册执业范围以外疾病和在上级指导下执业处理相关疾病的情况和要求, 否则其转型转岗后并没有发挥其岗位职能执业的最大意义和作用。

2.5.3 完善诊疗科目范围法律依据[6]

全科医学作为一级诊疗科目, 应有其科目的执业范围和法定依据, 否则, 易让人误读或曲解全科医学的概念, 甚至让不良经营者借此开展违法行为。可修订完善全科诊疗科目执业范围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规范性文件, 赋予全国某一通用的全科医学专业教材以法律地位, 或参照传染病甲、乙、丙三类病种归类, 另行整合归类全科诊疗科目的疾病范围和要求, 以确定全科诊疗范围, 杜绝因无明确的执业范围法律依据, 引发不必要的争议或行政诉讼。

摘要:在新一轮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践中, 基层医疗单位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存在着科室诊疗科目被全科化设置, 全科坐诊并非均为全科医师, 执业医师全科诊疗技能不足, 全科医师培训方式脱离实际, 法律法规建设尚待健全完善等问题。文章分析提出, 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结合实际依法科学设置诊疗科室, 规范全科坐诊医师执业行为, 强化全科医师临床技能培训, 完善全科医师培训方式内容;有关部门应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体制建设。以此, 共同推进基层医疗单位的转型, 进一步深化医改, 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基层医疗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

参考文献

[1]张艳萍, 陈惠, 王冰, 等.社区医疗机构七成医师“超范围行医”[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24 (18) :3.

[2]方芸.社区全科医师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 2010 (9) :29-30.

[3]徐英, 杨光华.全科医师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 2008 (6) :312-314.

[4]王静, 朱勤勤.《浙江省全科医师社区实践考核手册》实施情况的追踪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3A) :692-693.

[5]景汇泉, 李君, 孟群.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4A) :1036-1038.

[6]郑玮.医疗机构超范围诊疗在执法实践中的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1) :53-55.

[7]胡睿, 张艳萍, 陈惠, 等.壮大全科医师队伍不能降低考核门槛[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24 (12) :3.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论文 第10篇

针对目前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可通过招聘大学毕业生、通过与大医院联手培训,聘用大医院的退休专家,以及提高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等达到人力资源的储备与技术力量的加强。

1.1 引进人才

实施政策倾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虽然许多大学生择业的方向是大医院,可以通过政策倾斜提高下基层人员的待遇,建立基层医务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给予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通过引进大学生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得到优化。

1.2 聘用退休专家

鼓励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聘用大医院的退休专家。退休人员是一个难得的人力资源,并且是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在技术上得到群众的信任,聘用退休专家是非常实际和有效的措施。因此,社区医疗机构应当在聘用退休人员上下功夫。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

1.3 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医院联手培训制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医院联手培训是边工作边提高的有效办法。

(1)社区医生通过定期到大医院进修的方式提高能力,社区医生进修,可以采取全科制加专科制的方式进行。通过接触更多的病人或与多病种的接触,增长见识,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诊断治疗的水平。通过大医院高年资医师的带教,使社区医生对基础的诊疗规范更加熟练,从而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对各项检查报告的熟悉能更利于一些转到社区病人的诊疗。

(2)大医院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服务与指导。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既服务又指导,这是既使基层的群众得到高质量的服务,又使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得到培训的好方法。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下社区开展技术服务能使社区医生得到很好的传帮带。

1.4 留住人才,解决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

目前社区医生存在工资偏低和职称晋升方面的问题,造成留不住人才的现象。因此为留住人才应给予社区医生职称晋升、待遇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大医院晋升标准是发表文章和通过外语水平考试,社区医院不必比照这种标准。社区医生能够看好常见病,诊疗基本功扎实,完成好向老百姓进行健康宣传的任务,就可以晋升职称。另外,就是保证社区医生的工资和奖金,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2 建立以市场竞争为模式的良好的运行保障机制

社区卫生因其服务的需要,其机构数目的众多和人员数量的庞大,单靠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是不够。制定良好的管理机制,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以促进其良好的运转与发展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2.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内部市场化

开展各类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之间多样化竞争,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管理和开展优质服务。居民可以自主选择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家庭协议。管理部门可以对签约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经济奖励,而对于居民不满意的机构进行批评并采取惩罚措施。另为居民提供投诉途径,保证居民的权益得到维护,起到广泛的群众监督。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岗位之间的内部市场化

(1)制订良好的岗位竞争机制。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调整岗位、收入分配的依据。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建立高水平人员“留得住”,不合格人员“流得出”的用人机制。

(2)把社区卫生的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一个标准。与社区居民签订家庭协议,成为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是保证社区居民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的重要保证,也是社区卫生工作的一项政府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考核可以以其签订协议的比例为指标。如果明显低于规定比例,可以要求该服务人员转入其他不直接接触病人的科室或下岗学习。如果想再次与病人签订协议,必须经过重新的培训考核。新招聘的人员经过一两年的实习后,由居民自己选择。这就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形成了内部竞争机制。内部的优胜劣汰机制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社区居民对机构的满意度增加居民对机构的信任度。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基本卫生服务方式,是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但目前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发挥仍受到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内部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问题,建立以市场竞争为模式的良好的内部运行保障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调查研究 第11篇

【摘要】目的:了解桂东县流源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反映并探讨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现存问题。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走访交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建设、人力资源尚不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普及不完全;药物价格偏高;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不高。结论: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医学人才的培养;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宣传;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切实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

【关键词】流源乡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的重要载体[1]。据调查,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远远差于城市居民[2]。由此看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未达到国家要求,农村居民的健康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我们通过长沙医学院组织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对湖南省桂东县流源乡的基层医疗服务现况展开调查,以期对基层医疗现况有切实的了解,让身为医学生的我们更加清楚自身责任。同时,引起社会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关注,投放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桂东县流源乡村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走访问卷调查和定点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本次发出问卷90份,收回90份。研究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编制了《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调查问卷》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村民个人基本信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情况及满意度、药价情况、村民对当地基层医疗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调查前说明调查目的,取得同意后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基础医疗服务的机构建设、人力资源

流源乡地处桂东县西南部,辖5个村、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000多人[3]。该乡只有一个医院,即流源乡卫生院。据本调研小组实地调查,该院有核定床位8个,职工总人数6人,包括:医生4名,护理人员1人,工勤人员1人。其中,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普及

受访者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占受访者的58.13%。从年龄分布上看,50岁以上所占比例最高,占受访者的65.11%。

受访者中参加新农合的人数占96.51%,其中,非自愿参加的占3.61%;参加者对新农合的了解比率中,非常了解的为13.58%,较了解的为39.51%,不是很了解的为40.74%,不了解的为6.17%。

村民对于新农合政策的满意度评价:满意的占57.14%,一般满意的占33.77%,不满意的占7.79%,不了解的占1.3%。

村民对药价的评价:村民在看病过程中,38.35%认为药品价格高;31.51%认为药品价格较高;24.66%认为药品价格一般;5.48%认为药品价格较低。

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满意的占62.50%,一般满意的占10%,不满意的占16.25%。

三、讨论与分析

(一)根据当地情况的调查,该地存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建设、人力资源尚不完善的问题。

1.据本次调查,流源乡桃坪村原村卫生室因为医疗设备不足、药品种类少、医务人员技术欠佳等原因,前去看病的村民逐日减少,不久后就倒闭了,使得当地医疗卫生服务紧缺的问题更加严重。建议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建设。

2.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普通高校2010年的毕业生规模达631万人,其中医学类毕业生规模达119万人,占18.9%[4]。虽然医学生所占比率大,但是大部分都愿意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的大中城市工作,从而造成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全科医生的意识,鼓励大学生走向基层刻不容缓。

(二)受访者中,女性、老年人占大多数,青壮年少。因为这样的人口学特征,加上村里平均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对新农合政策不了解的占6.17%。参加者中对新农合满意的占57.14%,不满意的占7.79%,不了解的占1.3%。而满意主要是因为新农合的可报销政策,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定点医院医药费用偏高。当然对新农合的宣传简单粗放,可能也是导致农民缺乏了解、产生误读甚至形成偏见[5]的原因之一。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如采用座谈会、工作人员上门介绍等点对点的宣传方式效果相对较好。

(三)关于村民对药价的评价,69.86%的村民认为药价偏高,分析原因是因为这里地势偏僻,交通相对闭塞,经济落后,人民的收入不高。

(四)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1.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满意的占多数,但仍有16.25%的人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差。

2.据本小组统计,30~50岁的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不高,约30%的人不满意。因为30~50岁的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提高了他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水平,侧面反映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尚不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文彦.“医改与我”系列策划:基层医疗服务能让百姓放心吗?[J].人民网医药卫生频道,2009.

[2]张瑾.城乡居民健康差距的实证分析[C].2009.

[3]桂东县流源乡人民政府.桂东县流源乡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分析情况汇报.2012.

[4]张莉莉.2010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趋势[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1).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论文 第12篇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0、 2011 年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 2012 年贵州省卫生厅统计报表和问卷调查数据。

1.2 分析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 对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进行整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Excel, 用SPSS 19.0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概况

贵州省地处西南部, 辖9 个地 (州) 市, 总体经济文化欠发达, 总面积17.61 万km2, 常住总人口3 975.48 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占38.9%。

2.2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布概况

截至2012 年3 月底, 贵州省9 个地州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398 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1 家, 社区卫生服务站287 个)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集中在贵阳、 遵义和毕节3 个经济较发达或经济发展较快地区, 以中等规模为主, 其中贵阳市41 家、 遵义市17 家、 毕节市22 家、 其他地区、 安顺市8 家、 铜仁市9 家、 六盘水市3 家、 贵州省的3 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6 家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0 家)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较为缓慢, 所占比例较小。 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分布在贵阳、 遵义、 六盘水、 安顺市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区, 占90.00%以上, 以门诊为主 (表1) 。

2.3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资产配置情况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建筑面积15.468 4 万m2, 业务用房13.344 2 万m2。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7.381 8 万m2, 占55.32% , 平均业务用房665.03 m2; 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5.962 4 万m2, 占44.68% 。 平均业务用房207.75 m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资产13 129 万元, 平均118.28 万元, 净资产8 878万元, 平均80 万元, 负债4 252 万元, 平均38.31 万元; 社区卫生服务站总资产16 012 万元, 平均55.79 万元, 净资产13 218 万元, 平均46.06 万元, 负债2 794万元, 平均负债9.74 万元 (表2) 。

2.4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情况

截至2012 年3 月底,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 306 人, 按地区分布, 贵阳、 遵义市和毕节地区人数最多, 为3 679 人, 占69.34% , 其次为六盘水市、安顺地区, 共1 080人, 占20.35%, 再其次为3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 (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南) , 共671人, 占12.65%, 铜仁市人数最少, 116人, 仅占总数的2.19%。其中执业 (含助理) 医师3 080人, 注册护士1 652人, 药师 (士) 201人, 技师 (士) 221人, 检验师 (士) 143人。医护比为1.86∶1 (表3、表4) 。

2.5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性别、 年龄、 学历和职称构成情况

2.5.1 性别构成。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性别比例为男24.91%, 女75.09%, 男女之比为1∶3.01。

2.5.2 年龄构成。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中, 25 岁以下者占6.43%、 25~54 岁者占81.21%、 55 岁及以上者占12.36%, 以25~54 岁为主。

2.5.3 学历构成。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以大、 中专学历为主, 占81.27%, 本科学历仅占18.73%, 无研究生学历。

2.5.4 职称构成。 贵州省社区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以师级/助理和士级为主, 占66.96%, 高级职称比例极少, 仅为4.4%, 另还有7.89%的处于待聘状态 (表5) 。

2.6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情况

2.6.1 贵州省各地州市的11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 年全年共诊疗120.6 万人次,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平均为6.46 人次,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平均为1.19 床日, 总治愈率89.50%。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年共诊疗1.09 万人次。 主要以门急诊为主, 占92.87%, 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62.91 元; 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 年全年入院人数共10.8 万人次,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年入院人数0.097 万人次, 病床使用率为56.24%, 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420.12 元。

%

2.6.2 贵州省各地州市的287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11 年全年共诊疗220 万人次,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平均为9.61 人次,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平均为1.08 床日, 总治愈率为89.56%。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年共诊疗0.77 万人次, 其中门急诊占93.23%; 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2011 年全年入院人数共11.2 万人次,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年入院人数0.039 万人次, 病床使用率为61.07% (表6、表7) 。

3讨论

3.1 存在问题

3.1.1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地区分布布局不合理。贵州省9个地、州、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黔中、北部举办最多, 黔东、西部次之, 黔南、东南和西南部举办最少的地区分布格局, 存在地区分布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或经济发展较快的贵阳 (中部) 、遵义 (北部) 和毕节 (西北部) 三地区, 占70.00%以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南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东南部)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西南部) 3个少数民族地区举办较少, 仅占10.00%。截至2012年3月底,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还未举办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都匀市为县级市, 市区人口近50万人, 也仅举办了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离“逐步做到每个街道至少有1所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的十二五规划目标还相差甚远。同时, 由于举办少, 其社区健康守门人的功能难以得到发挥。

3.1.2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薄弱。贵州省1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面积共7.381 8万m2, 平均665.03 m2, 如按照国家卫生部2006年颁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标准不少于1 000 m2[3]的标准, 贵州省绝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不达标, 不能保障其功能的有效实现。

3.1.3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总量不足, 学历、职称层次偏低。梁万年等[4]2005年开展的对全国卫生人力资源的调查结果显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 (助理) 医师的学历水平相对较低, 以大专为主, 占39.08%, 具有本科学历者为25.23%, 中专和无学历者占35.69%。执业 (助理) 医师技术职称以初级和中级为主, 分别占执业 (助理) 医师总数的49.35%和37.18%,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占11.54%, 平均每个中心约3人, 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张明新等[5]2008年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6省、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4.24人, 医护比为1∶1.47, 医护学历、职称较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 (助理) 医师学历主要以本科和大专为主, 注册护士学历主要为中专。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6], 2009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 (助理) 医师学历主要以大专为主, 占41.2%, 本科学历者占29.8%。执业 (助理) 医师技术职称以师级/助理和士级为主, 占51.5%, 中级占33.8%,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占8.5%, 护士学历主要为中专, 占53.5%。据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7], 2010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 (助理) 医师学历主要以大专为主, 占41.3%, 中专和无专业学历者占26.6%。执业 (助理) 医师技术职称以师级/助理和士级为主, 占54.6%, 中级占34.0%,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占8.7%, 护士学历结构以中专为主, 占51.7%。而我们对贵州的调查结果显示,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 306人,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34人,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84人。其中执业 (含助理) 医师3 080人, 注册护士1 652人, 医护比为1∶1.86。执业 (助理) 医师学历以大专为主, 占41.23%, 本科学历者占35.93%, 执业 (助理) 医师技术职称以师级/助理和士级为主, 占53.64%, 中级占34.6%, 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 占64.93%。将贵州各项数据与以上结果相比, 得出如下结论: (1)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执业 (助理) 医师和护士的学历水平和技术职称结构总体偏低, 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 即:执业 (助理) 医师学历相对较低, 以大专为主, 中专和无学历者约占1/3左右, 本科学历者偏少;执业 (助理) 医师的技术职称以师级/助理和士级为主;护士学历结构以中专为主。 (2)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结构从2005年至今一直处于优化中, 但过程相对缓慢。 (3) 2012年贵州省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34人, 显著低于张明新等[5]2008年调查的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4.24人的调查结果, 提示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

3.1.4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效率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1年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和住院床日分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6人次、1.19床日, 社区卫生服务站9.61人次、1.08床日。与全国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7人次、0.8床日, 社区卫生服务站12.8人次、0.5床日的结果[6]相比, 服务质量与效率明显偏低, 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建议

3.2.1优化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地区分布格局, 进一步加大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南等地公立医院、高校等事业单位及企业所属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造力度, 将其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推进以上地区县级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规划“做到每个街道至少有1所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时间, 并根据需要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提高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 将诊所、医务所 (室) 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充分发挥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补充作用。

3.2.2加强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动实施中央补助地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采取政府购买、产权置换和政府补助等多种方式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问题。

3.2.3加强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优化贵州省各地社区卫生人员结构, 合理配置全科医生、中医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同时, 要适当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高级职称比例, 拓宽社区卫生人员职业发展途径。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 积极推进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 加强对在岗社区卫生人员的各种培训。健全对社区卫生人员的执业注册、岗位聘用、职称晋升和收入分配等的鼓励政策, 减少社区卫生人才的流失。

3.2.4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部考核制度, 加强对社区卫生人员的考核, 充分调动社区卫生人员的积极性。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 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 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以此提高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国发[2012]11号) .2012.

[2]刘利群.“十二五”期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与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7A) :2137-2138.

[3]刘青, 陈维云, 林小志, 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设备配置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2A) :3905-3907.

[4]梁万年, 李静, 关静, 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现状及地区间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3) :1038-1041.

[5]张明新, 周莹, 方鹏骞.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资源配置比较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27 (11) :29-3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50, 140.

上一篇:重要的是有趣下一篇:信息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