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的作文课堂

2024-05-19

创设有效的作文课堂(精选12篇)

创设有效的作文课堂 第1篇

关键词:写作,语文教学

今年,我上了一节作文公开课———《让作文语言靓起来》。课后我结合这节作文指导课,总结出创设有效作文课堂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尊重规律,进行发现学习

课堂上,引用孔子的名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简洁地导入之后,我让学生读以下两个片段,并谈谈自己发现的“让作文语言靓起来”的方法。

(1)天啊!要迟到了。我掀开被子,从床上爬起来,拿过衬衣,穿上鞋子,跑进卫生间,找出牙刷,挤上牙膏,刷了几下, 然后拿起毛巾,在脸上揉了揉,走出屋子。

(2)天啊!要迟到了。我踢开被子,从床上跳起来,慌慌张张地拽过衣服,套上鞋子,蹿进卫生间,急急忙忙抽出牙刷, 涂上牙膏,在嘴里胡乱地戳了几下,然后扯下毛巾,在脸上抹了抹,像脱缰的野马般跑出屋子。

学生都很认真地阅读片段,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正在用心地思考。不久,就有七八个学生举手。

甲同学:片段(2)比片段(1)写得好。该片段“像脱缰的野马般跑出屋子”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迟到的着急、快速表现出来。

乙同学:我认为片段(2)的动词比片段(1)的更要准确。 例如“:踢”、“跳”、“拽”、“蹿”、“戳”、“扯”等动词更能表现出 “我”的紧张、匆忙。

丙同学:我发现片段(2)比片段(1)多用了几个修饰语, “慌慌张张地”“、急急忙忙”“、胡乱地”。这样更能突出“我”的急切。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赢得其他同学的掌声,整个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轻松。接着,我和学生一起把刚才发现的写作方法归纳出来:

1.精选动词;

2.善用修饰语;

3.巧用修辞。

这个环节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授之以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愿学,才能积极主动的发展。 学生通过认真地对比、分析,发现了“让作文语言靓起来”的方法,他们的内心会很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动力。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还用担心他们不学吗?

二、巧设练习,激发学生思维

归纳方法之后“,用方法,添文采”环节顺势开始。我设计了四道练习题,指导学生运用刚才发现的方法,为语言增添文采。

练习1.请在括号里选出准确的动词。

弟弟发现塘边的狗尾草上,正停着一只红色的蜻蜓。只见他 _______(瞪、眯)着眼,猫着腰,身子向前倾斜着,极慢极慢地向前 _______(蠕动、挪动)着,突然他把手一伸,两个手指一 _______(掐、捏)就把蜻蜓捉住了。

看似很简单的选词练习,却引起了学生认真思考、精彩辩论。尤其是对第二个空格的选择,学生各自摆出理据。

甲同学:我觉得“蠕动”比“挪动”更恰当。想捉蜻蜓,动作一定要慢“,蠕动”比“挪动”更慢吧。

乙同学:我赞同。“挪动”声音会大一点,会把蜻蜓吓跑。

丙同学:不对。“蠕动”是用来写虫子、蚯蚓的,怎么能用在人身上呢?

这位学生刚说完,很多学生就“茅塞顿开”地笑了起来。

我想,学生能够有这么精彩的发言,是因为他们真正地投入课堂,积极地思考。“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精心设计的练习起到了很好的设疑作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因此,设计课堂练习必须有针对性,具有思考、交流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兴奋点,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充满智慧与活力。

三、关注心理,营造乐学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会因为时间关系打断学生的发言,对举手的学生说“课后再交流”。这对学生不是一种打击吗?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展现,富有个性的发言得不到聆听。久而久之,他们就不再举手;久而久之,他们就不再思考;久而久之,他们思考能力就会衰退。这样,老师不是罪魁祸首吗?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课堂练习4的展示环节更加坚定了我这种想法。练习4是这样的:

请从以下景物中任选一个,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65字以上,80字以内)

落叶柳树小溪

练习4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方法3———巧用修辞,使作文语言更生动。这种片段写作有点难度,我课前有点担心会出现“冷场”。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并没有像平时那样怕写作,他们都在认真地写着。4分钟之后,不少学生就举手了,争着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有的运用拟人,有的运用比喻,有的运用排比。学生发言之后,师生共同点评,学习气氛十分融洽。正当我要开始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个女生举起了她的手。她平时很胆小,从来不敢举手。即使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声音也很小。也许她会给课堂带来小麻烦。但是我还是请她念自己的作品。她有点紧张,声音小,还有点颤抖。我走近她,微笑着说“:不用紧张,大声点。大家都很想欣赏你的作品。”教室响起了鼓励的掌声。她念完之后教室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在轻松、安全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的兴趣最浓厚,思维最灵活。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耐心、 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努力营造乐学的氛围。

四、综合训练,重视学以致用

四道小练习完成之后,进入了“巧修改,展风采”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综合地运用今天学过的方法,用心修改《辣班长》,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学生对这项训练很感兴趣。我想除了因为要修改的文章内容趣味性强,贴近学生实际以外,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环节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学生都在检验自己是否会灵活运用这节课发现的写作方法。有的学生改动词,例如把“拿起教鞭”改为“抡起教鞭”;有的学生加上修饰语,例如把“班长拿着教鞭站在我面前”改为“班长拿着教鞭凶神恶煞地站在我面前”,把“我说”改成“我得意地说”;还有的学生巧用修辞, 例如把“班长很生气”改成“班长火冒三丈”,把“同学们都开始学习”改为“同学们有的看书,有的做练习,有的练字”。从学生的表现看来,他们已经能够把那三点写作方法运用于文章写作之中,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堂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反思 第2篇

在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逐渐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我在以往的教学中注重的是怎样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在每一节课伊始,我总会创设一个情境,其目的主要是引入新课。或者说,我习惯于在引入新课时创设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目的单一,一般只是在于新课引入。比如在学习《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中,我会创设一个简单的教学情境,里面涉及到平行线,再直接引入新课。这种创设教学情境是形而上的,片面的,或者说是形式上的情境创设,这样的情境对教学没有太大帮助。

在这一次的研修学习中,我对《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课例研究中的“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这一方面学到很多。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学习中,我对创设问题情境有了新的认识:

合理设置问题情境,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能有效或高效的进行课堂活动。在这一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活动的整个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学生提出问题时的语言组织,以及问题的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深刻性,问题太简单,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问题太难,使得学生“跳跳脚够不到苹果”,问题在最近发展区以外,容易挫伤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创设有效的英语课堂 第3篇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取了一场课堂改革——“五粮课”课堂教学模式。下面谈谈笔者的心得:

一、采取小组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因为不少教师曾经遇到过课堂气氛压抑、死气沉沉,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差,教学效率低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竞争能使人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反应:求胜动机强烈,情绪饱满,精神焕发,注意力高度集中,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所以,合理利用竞争机制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竞赛,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这里的“竞争机制”是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互助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通过量化的评分竞赛,将小组成員的学习利益捆绑在一起,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激发每个成员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将组内活动和组间竞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而这里的“学习效率”是在竞争机制基础上,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通过个人或以小组合作加强学生间交往互动,学生的进取意识、竞争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都会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二、利用课堂知识,进行游戏教学

学生们在学习第二外语的时候,如果在有趣的游戏中贯穿课堂知识,学生们的感觉会好很多。爱玩游戏是人的本性,我们何不投其所好呢?把游戏带进学习中,学生就会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里欢快的畅游。

学英语的主要目的在于能用英语进行交际。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就要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交际任务,训练他们运用英语去完成。“游戏”的本质是假设、模拟,在想象的外部环境中有意识地进行模仿活动。在课堂上假设、想象某种交际情境,用英语进行模拟言语活动,便是英语教学中的游戏。使死气沉沉的教学交际变成有目的、有内容的自然交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英语学习具有实际意义。

三、设计合理而又流畅的教学流程。

其一,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控制好教学环节,特别要设计好各个环节的衔接;预想各个教学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在设计时,可以考虑把生活中的要素引入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使英语课堂具有真实的言语交际性质,以便培养学生得体运用英语的能力。

其二,设计新颖的开头,努力让学生上课开始就进入积极状态。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课堂开始非常重要,它或多或少决定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如果一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调动起来,接下来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纪律问题。上课开始尽量少用和不用默写单词、读课文,可以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英语课的状态。

四、提高评价机制,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中学英语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还要体现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有位着名的教育专家说过:“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一条平等的教育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发展。”作为老师来说,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包括评价。

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性评价为主。

创设有效的作文课堂 第4篇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单凭满腔热情是难以实现的。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要想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就必须在课堂上创设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效使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在教学过程中, 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引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而成功的教学就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营造生活情境, 形成交际氛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交流, 确立学习目标, 在学生参与讨论热烈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把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传送到学生的大脑。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和熟悉的人, 营造轻松的情境, 制造一种真诚、可接受、理解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得以在知识的舞台上尽情展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 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知识。只有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有极大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能够表现出超乎想象的毅力与智慧。

二、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兴趣是永恒的, 只有兴趣才能吸引学生对你课堂的渴望, 所以在有限的40分钟里, 要争取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整体再现高效课堂的精彩和绚丽。

在课堂上, 教师要精神饱满, 抑扬顿挫, 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冲动, 进而转化为强劲的学习动力。事实证明, 情感因素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小学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情感, 对唤起学生参与的激情影响深远。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交际, 创设真实的情景, 帮助学生将教材、范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激发他们共同参与的热情, 让他们觉得有话想说, 有话可说, 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情操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情感,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欣赏, 也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自然愉快的情境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进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 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 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 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的情感能点燃学生的激情,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绝不能只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 更不能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其次, 教师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 要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人曾说过: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开心, 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感到拘束, 那么, 你的教育就已经是失败的了。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和对于教材的感受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认知和思想识联系在一起, 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积极创新, 创设有效语言情境

小学生具有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 因此我们的情景不能过多重复, 而是要借助多媒体, 再现情境, 有时候教师动一下脑子, 换一个小花样, 就能把知识内容形象化, 展现出新的风采, 再次吸引学生, 课堂上, 要运用多媒体的展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的知识。教师创设一个情境, 引导学生自由联想,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学和理解来尽情展现。

教学时, 学生往往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 多媒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兴趣和求知欲, 并能在老师的启发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取得成效, 这样的教学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方法,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多媒体教学能使声音和和形象结合、视觉和听觉结合, 语言和情境结合, 提供了生动而逼真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的情境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不仅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也为小学教学达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展示了一条有效途径。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真情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 被深深感染。另一方面, 教师要在备课上认真、下功夫, 要严格依托文本, 准确渲染情感和情境, 有效地引领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深入地学习, 让老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巧妙融合在一起, 水乳交融, 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培养。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上“好课”, 是每位教师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好课需要激情, 需要持之以恒的磨炼。我们能在教育的视野和激情里, 在自然而丰满的机智里, 在余韵无穷的反思中铸就一种教育风格, 我们也就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生态的教学之链。

参考文献

[1]卢志文.关于高效课堂的对话及其理想课堂的100个问答.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 译林出版社, 2013年9月第181-199页.

[2]郑杰斌.关于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及灵活有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师上好课的秘诀,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第29-46页, 第134-190页.

创设有效的作文课堂 第5篇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有意识的把数学内容和问题寓于各种各样的情境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然而,在多种的情境创设中,很多人是为了情境而情境,下面就以几个案例片段谈谈自己的一点感触。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上“克和千克”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曹冲的故事……(播放一段长达10分钟的FLASH)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生1:大象很重。

生2:曹冲很聪明,很爱动脑筋。

……

案例二: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反思:

这两个教学片断的导入都采用了创设相应情境的方法。但是我们认真比较和思考后发现,它们反映出来的情境创设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觉得教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不是再自然一些,有效一些呢?

一、情境的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地简单实在自然一些

进行教学设计时,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创设实在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等。但不论哪种情境,一旦花哨、造作就会造成课堂的累赘。

在案例一中,老师花了十多分钟,用了一个故事的情境导入新课,而且还加了动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但是这个故事和今天学习“克和千克”并没有多大联系,因此给人的感觉是生搬硬套,实在有浪费时间的嫌疑。而第二个案例,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去思考彩球的排列顺序,而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形式导入,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一种求知欲,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他的情境的创设是自然的,有效的。

二、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有效性

创设有效的英语阅读课堂 第6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课堂;职能基础

2015年4月19日在我校举办了大规模的聚焦课堂活动,聚焦课堂的课程选自人教版选修七的Unit 3 Reading:Old Tom the Killer Whale ,这篇文章相对来说比较难。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成功必须下大功夫,学生也必须体现出较高的素质。活动结束之后,根据课堂设计策略、课堂效果、课后评价,及有效英语阅读课堂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内涵

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是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应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英语语言与交际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低效、无效教学不同,有效教学特别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有效的英语阅读课堂要求英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知识容量,从而成为课堂40分钟的主人。阅读在语言学习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比重,有效的英语阅读课堂是英语教学的生命线,创设有效的英语阅读课堂符合现阶段英语教育改革大纲,它决定着学生学习英语的成与败,更是所有老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有效英语阅读课堂的策略

1.创设有效英语阅读课堂要遵从精益求精的原则

在聚焦课堂的案例中,针对四位老师授课状况可以看出,老师的磨课确实已达到了极致。一堂好课必须要反复磨,只有在不断磨课的过程中,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也是重点。何老师举例上海专家曾对文本读了不少于50遍。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作为教师,只有自己把文本理解透彻,才能去冷静地分析,区分出主次,切入点才会准。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才可能有效提问,训练学生的思维。所以,作为老师的解读,第一,要有一定的深度,而这个深度是必需的,深入的目的是浅出。第二,从老师的角度来解读文本,需要考虑教学的内容、课程的要求,理解课文的文与道,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资源,关注学生的视角,而这正是教学的指导方针。所以说文本解读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我们教师打好自己的职能基础。

2.创设有效英语阅读课堂,把握“充分预设”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原则

教师要允许有异样的声音。换句话说,英语教师要有预设教学情境的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也许教师的课前设计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然而课堂充满变数。教师如教学航船上的舵手,要具有灵活应对课堂上的随机情况。当然这就必须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我们应该明确,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如果只讲“动态生成”,而抛弃了应有的“预设”,或者远离教学目标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想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那么,这种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开无轨电车,是无效的动态生成。同样,只讲预设,没有动态生成,不能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灵活的调整和变化,就很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有效教学必定是预设和生成和谐、辩证的统一。

3.创设有效英语阅读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善于取舍的原则

上海专家汤晓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把Anecdote 1作为他教学的重点,设置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真正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整个课堂放得开,收得拢,老师也做到了“润物细如声”。对于Anecdote 2来说,汤老师只是简简单单地让学生找了一下main idea,课后又设计了一些关于Anecdote 2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学。汤老师对这节阅读课做了有意的取舍,但同时又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参与阅读技能和策略的培养。这样的设计值得我们学习,值得称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英语阅读课并不是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完成英语文章的讲解,面面俱到,文章的每一个细节必须让学生深知熟透。如果这样实施反而会偏离主线,失去英语阅读本身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有效的英语阅读课堂是教师要让知识在“动”和“静”中自由穿梭,但同时教师还要正确、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有效掌握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密度,无论是指导学生高声朗读,还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都应使得课堂计划的每一个步骤都恰到好处,有理可循,这时课堂中阅读的“详”与“略”更显示出了授课教师的独到之处。由研究人员调查到在这种动静交替和详略分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时起彼伏,始终保持着思维活动的持续性和情绪的兴奋点,从而达到有效学习。

4.创设有效英语阅读课堂,坚持课后评价原则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我建议我们的老师要随时准备做一些课后调查,问问自己:“我的阅读课堂上让学生学到了什么?”“今天我用什么方式组织的教学,学生的反应如何?”“这一项阅读任务80%的学生都没完成,问题在哪里?”相信课后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才能使英语阅读课堂变得有效。

三、创设有效课堂,以不变应万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以不变应万变。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扩展教学形式,培养、维持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这一门语言

工具。

一堂好的阅读课,没有精心的设计是不会变得有效的。它需要英语教师倾注心血,苦心钻研,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关注课堂,让知识在动与静中,有节奏、有效率地传输给学生。在有效的英语阅读课中,教师要努力让语言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英语教学情景的创设一般都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平台。创设有效的英语阅读课堂是英语教师长期追寻的目标,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德斯特伦伯格.如何策划行之有效的英语课堂活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创设有效的作文课堂 第7篇

一、创设问题情景的内涵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1]”。问题情境是个人所面临的问题的已知条件与个人的知识结构形成差异, 形成的刺激模式超出了已有的知识结构。A·M·马丘什金认为问题情境通常必须包括三个主要成分[2]: (1) 待解的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未知条件, 且能在问题情境中直接或间接展示; (2) 待解的问题要能够引起新的认知冲突, 且能够被受教者多掌握; (3) 问题情境呈现的课题对受教育者来说要难度适中, 要有能被掌握和解决的可能。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将会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探索性、发展性问题, 使学生进入提出问题的成熟阶段, 体味提出问题的升华阶段。

信息技术中传统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科知识的学习服务的。问题情境在学习之前以知识引子的形式导入, 当问题得到解决后, 它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可能还会引入新的问题, 当其完成使命后又会被忽略。而学生练习的内容与前面的问题情境基本没有什么联系, 这样就将知识的获取和实际应用就被分割开来了。我认为必须要依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力求深挖教材中蕴含的隐性知识价值。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 只有迁移性强、灵和度高的知识才会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能力, 当然, 那些被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实际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和原则

1. 精选实例, 创设科学、逼真的问题情境。

在创设情境时, 一定要尽量使情境是真实的, 科学的, 这样才能启迪学生认知, 使学生进行正确的探究, 否则就会误导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生活中的现实情境。

首先, 教师要能挑选出促使学生主动交流讨论的实例。要求实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要注重典型实例的挑选, 这种似是而非、模凌两可的实例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将教学引向深入。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而正是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深入思考。因为当我论及某种情境 (那些激起和指导探究的情境) 时, 把它们说成是困惑的、麻烦的、未解决的、开放的、不平衡的等等, 希望某一个形容词可以诱使读者自己唤起那种和探究联系着利用‘不确定’的一词所指的情境[3]”。如:在《1.1信息的一般特征》知识点的学习时, 笔者精选了这样的实例:朝鲜战争前夕, 兰德公司组织大批专家对朝鲜战争进行评估, 得出了“七个字”的结论, 当时, 兰德公司欲以200万美元将“七个字”转让给五角大楼。请问:1.这“七个字“是什么?2.为什么兰德公司向美国政府要价如此之高?3.现在兰德公司的“七个字“还能值200万美元吗?笔者通过这样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主动的完成知识的建构。

其次,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效, 教师精选的实例必须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贴近日常生活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实例, 不仅能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更能够将其和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并结合自身经验深入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实例, 可以说在“课本知识”与“真实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4.2.1表格信息加工》的学习中, 笔者联系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利用Excel来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开支, 将理论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高一必修《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一节中, 笔者借用《6000千美金环游世界》一书中的想法, 给学生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们有3000元钱的旅游经费, 来制订一下假期出游计划, 看看谁能用最少的钱去最多的地方。这样就将课本中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与“十一”长假结合起来, 而且贴近于学生的切身实际, 因而一下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们都能积极的上网查阅资料、制定计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因为这一情境贴近学生实际, 有较强的亲和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构建质疑情境。

古人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大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理想气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才会有所发展, 有所创造。因此, 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勇于质疑。另外, 应当培养学生从看似普通平常的现象和事件中发现问题, 找出矛盾, 训练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以问题为支撑, 通过举例设疑、对比设疑、要点设疑等一系列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揭示问题的本质时实现意义建构,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是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课程各章中创设的典型问题情境:

*第一章:通过布置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 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 并以PPT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章:设计用4000元设计一个红色旅游方案;

*第三章:调查比较21世纪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 并简单列举生活中人工智能;

*第四章:用表格处理软件管理班费, 用文本处理软件设计运动会海报;

*第五章:以丹阳黄酒为主体, 制作相应的多媒体作品宣传作品;

*第六章:完成个人和班级网站的制作, 制作介绍丹阳风土人情的专题网站;

*第七章:设计制作一个班级流动图书馆的数据库。

在设计这些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时间跨度不宜过长 (一般以1-2周为宜) , 任务要具有启发性,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难度适宜, 学生能够且乐于去完成。在实际教学中,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 任务的数目也不要过多, 以免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 一般一个月可以安排一个。

3. 注重情境的有序性和梯度性, 构建“小步距”问题情境。

因为学习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的教学情境有一定梯度, 承前启后, 有连续性, 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问题的设计要层层递进, 由浅入深,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的前提下, 实现“小步距”问题情境的构建, 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子问题的形式将学生的能力逐步提升, 实现问题情境建构的有序性和梯度性。这种的有序性和阶梯性的问题情境将是一个蕴含更多信息量的开发性系统。教师设置的情境是难度适中、循序渐进的, 学生在问题解决时就会感到有阶可上、有据可循。因此, 在构建“小步距”问题情境时, 我们既要保证建构的问题情境符合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结构, 同时也要实现情境构建的有序性和阶梯性。

在《信息的编程加工》这节课中, 可以用Click Me两种的实现方法加以诠释。

第一梯度:以假乱真。在窗体上设置9个按钮, 在某一时刻只在窗体上显示一个按钮, 以此来实现Click Me游戏的效果。学生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是:按钮显示与否的属性 (Visual属性) 。

第二梯度:真实模拟。在窗体设置1个按钮, 在某一时刻让按钮随机在窗体显示, 以实现Click Me游戏的真是模拟。此时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较以假乱真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难度加大, 具体为:窗体的高度 (Height) 、窗体的宽度 (Width) 、按钮位置的确定 (Left, Top) 、随机函数 (Rnd) 。对于随机函数要求还可作进一步的提高, Rnd产生的是 (0, 1]之间的随机数, 可以引导设疑如何产生 (a, b]之间的随机数。

创设这种有序性和梯度性的“小步距”问题情境展开教学, 目标达成度高, 教学效果好。

4.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创设社会情境。

杜威曾提出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都强调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采取各种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设广阔的体验场域。马克思·范梅南曾经尖锐地指出:“理论抽象化的倾向所而临的最严厉的指责就是教育研究者和理论学家忘却了他们的最初的研究任务:应在教学中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他们也忘却了教育体现在不断的实践中, 教育的研究与教育的理论仅仅是教育形式的一部分[4]”, 因此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注重生活经验的联系和应用。用和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调动学生, 将晦涩的东西和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 便于学生学习和解读。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 也是为了他才受教训和教育的[5]”。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教学途径就是要改变实践环节过于单薄的现状, 实现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对话”, 并在这种“对话”中不断反思自身, 在反思中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达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要具备的个人内在的信息需求。例如[6]:在公交车上听到乘客在讨论一个话题———“高中学生的成绩女生是否不如男生?”, 此观点当然有人反对有人支持。于是笔者将这个话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讨论高中学生的成绩女生是否真的不如男生?根据笔者提供的两届学生的高考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运用MS-Excel知识将自己的观点及证据表示出来。这个社会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在《4.2表格信息加工》章节的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 要使信息技术课堂动感与鲜活, 教师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思想的探究者、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教师要掌握知识的建构历程, 建构并维持合适教学的情境, 点拨、辅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 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是一个学习的主体。学生要真正成为知识学习的意义建构者;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分析问题, 寻求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努力建构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然而创设情境不能放任随意, 流于形式, 只有以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 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 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 学习应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 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学习, 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 不但便于保持, 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创设,优化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 1999, (10) :35.

[2]任挺, 盛群力.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J].天津教育, 1998, (6) :42.

[3]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5.275.

[4]马克思·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93.

[5]冯克诚.教育改革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5.142.

创设有效的作文课堂 第8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课堂教学,有效性

问题教学的核心便是问题情境。在日常英语教学实践中, 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对学习有需求感

“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例如:在学习6A Unit 5 On the farm时, 先向学生提问:“Do you like eating apples/bananas?”学生答:“No/Yes.”教师再提问:“Can you pick apples/bananas?”学生答:“No/Yes.”过渡到课文知识, 让学生自由对话。

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 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求知欲和需求感, 为进行下一步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和铺垫。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 增大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 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高年级英语相对较难, 有些知识单调枯燥, 但是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这些因素,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使求知成为一种动力。例如, 在教学5B At a PE lesson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首先播放音乐“Touch your hands”, 让学生在前一节紧张的课中放松出来, 感受音乐的魅力, 同时给出问题:“Q1:Do you enjoy this music?Q2:How does this music make you feel?”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说出不同的形容词, 如“comfortable, light, good, wonderful, quiet”, 接着让学生去听歌词, 并让他们根据歌词做出动作。学生可以边听边做动作, 放松心情, 这样的音乐和游戏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联想, 并将学生带入本单元主题, 为过渡到中心话题做了准备。通过以趣促学, 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设置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关, 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 通过连续提问, 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 教师以问题为引子,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在教学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应设计合理的任务。教师可将兴趣、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 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再让学生通过询问、阅读、调查等多种方式获取资料, 并将调查结果通过调查报告、图表或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

四、创设合作性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⑴分组, 自主探究。采用分好的合作小组, 让组内每个成员自己解决问题。

⑵组内合作交流。由组长将小组内学生的结果收集起来进行讨论, 通过交流、讨论, 小组内的学生相互间得到启发、鼓励, 错误得以修正。

⑶全班交流评价。全班进行小组间的汇报、评议、争辩。因为这是一个结论开放题, 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不是所有的小组都能找出所有的结果。通过全班性合作学习, 不同的小组又一次展开竞争, 使讨论交流达到新的高潮, 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五、创设德育问题情境,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 在教学6B Unit 5 The seasons时, 从单元话题“季节”引申到全球变暖的问题, 可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专题活动。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1) 课前小组合作, 到网上、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全球气温变化状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英语, 运用英语。

(2) 再通过阅读理解Daisy的一次旅行, 意识到全球气候面临的严峻情况。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学生, 更应该呼吁全社会共同来保护环境。

(3) 学完课文, 我设计了以自己为濒危的野生动物的话题给学生发挥和运用英语:“If you are an endangered animal, what will you like to say to people?”

在英语学科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中的一个主题, 英语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科教材, 研究教材, 挖掘学科德育内容,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并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诱发强烈的求知欲, 促进英语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于民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6) :60-61.

[2]陈海琴.问题情境导入模式研究[J].安阳大学学报, 2002 (02) :131-132.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有效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因此,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更能使学生产生与新知的认知冲突。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也正好说明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导入,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接下来谈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孩子来讲,能激发他们兴趣的活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其进一步的学习,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前提条件,只有孩子对数学知识真正地感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师应当择优选出最适合该年龄段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质量。对于小学生这个群体来讲兴趣是核心诱因,教师通过导入一定的课堂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恰当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同时,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事例很多。诸如:家中的许多容器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创设操作情境,生成实践智慧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取全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操作机会,绝不能仅以教师的讲解或多媒体的演示来替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在认识几分之一时,我首先设计让学生任选一张纸片平均折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从而得出:分母表示把“1”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其中几份;接着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引导学生自由折纸,将纸片平均分成若干份,任选几份涂色,表示出自己想要认识的分数。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学数学”。

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课堂练习,设立情境新方式

通过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的优化与设计,增加学生成功的次数,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更深地融入到课堂中。为了有效地减少教师在授课中产生枯燥的现象,所以应当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练习情境,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

比如,在数学中角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让学生感受到“是几边形便有几个角”的道理。这种情境的练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适合,趣味性又强,所以学生对这种问题将很感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信,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应重点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有效地利用我国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我国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总之,作为沟通学生的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情境,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为数学服务的,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应依据数学知识的线索,以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

参考文献

[1]谢海云.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教育科研论坛》,2010年10期

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 第10篇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导课情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任何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会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导语”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如果导语情境创设运用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刚开始上课时,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心情激荡,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上来,就好像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挡路的巨石,会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上来。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一开课就像吸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说说雪后的景象,用课件展示美丽的雪景图,然后问: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到了雪地里,最想做什么?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联想后,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想象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自然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课文的欲望,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二、根据知识板块,创设有效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是一种全新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学科理念。在语文课程的建构体系中,每个学段都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这五的版块来构建课程,这五大板块中每一块都需要创设情景。

例如,当学生正处在期末高压复习时,老师给他们搞题海战术,突然听到广播里通知开会,会后教师返回教室,教室里肯定乱成一团,有经验的老师此时不是大发雷霆,责骂学生,而是抓住机遇引导学生,说说刚才亲眼所见、所想、所感,我相信,这样的作文,一定是学生的真实感情,一定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致深,而不是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之流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而,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是对教师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一切理论均来源于实践,小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记忆较深,也颇感兴趣,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将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比如,学习“作文立意要新颖”时,围绕“什么是幸福”,教师作适当的启发: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相同。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对于运动员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父母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失去亲情的人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失去健康的人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失去自由的人来说,什么是幸福?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获取的情景更具有生动性,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助于情境创设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若适时应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大大缩短了知识传授与反馈过程,增加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并创设情境,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的突破教学的难点,体现教学的重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电脑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大榕树的静态,众鸟纷飞的动态,配上文字、音乐等,使课文声情并茂,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我适时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部分场景,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悲壮场面,使学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深刻地理解了五壮士们英勇的行为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总之,创设情境是语文学科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有力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关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从而轻松、愉悦地学习,变学习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去做好这份工作。

摘要:情境创设是通过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是帮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史秀玲.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

创设情境,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第11篇

一、创设带有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数学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因此在教学时就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着力于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学生手脑并用的和谐、学生心智发展的和谐,以和谐施教。求和谐发展。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九册的“《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新课之前,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只要你报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抢着报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快又准呢?”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又如,在教学“探索活动(二)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的:课前每个小组发三套学具,分别装在三个信封里(第一个信封里装有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第二个信封里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三个信封里装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上课后,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推导过程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然后让每组学生任意打开一个信封,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二、创设含有生活性和真实性的情境

数学课标提出:“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是在抽象的数学世界与儿童的现实世界中构建的一种联系,帮助儿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必然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意识。儿童通过探索他们的生活世界来学习数学,情境在这一方面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九册《数学与交通——相遇》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情境串:

1创设情境,切入主题

国庆假期,蓝猫和朋友参加了“百花谷一日游”。他们乘坐面包车从太阳岛出发,面包车每小时行40千米,行了5小时到达百花谷。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答?题目中存在什么数量关系?

2创设“拿、送摄像机”的生活情境

蓝猫一行人正要进入百花谷游玩时,才发现摄像机忘带了,他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更快从太阳岛拿来摄像机?(从中引入相遇问题)。

3利用情境,学以致用

练习一:蓝猫一行人到百花谷了,看看应该找谁拿门票呢?谁来猜猜看?(运用所学知识,先通过估算巩固相遇问题,后又通过具体的计算来加以验证)。

练习二:蓝猫一行人正欣赏着百花谷的美景,山羊大哥有事找蓝猫帮忙,原来它承包了园内的一项工程。赶紧来看看吧!(运用相遇问题知识解决工程问题应用题)。

练习三:山羊大哥事情解决了。蓝猫看到外面的环形跑道上狮子和老虎正进行跑步比赛呢?一起看看吧!

在900米的环行跑道上,小狮子和小老虎同时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小狮子平均每分跑220米,小老虎平均每分跑230米,经过几分它们会相遇?

看看这道题和前面几题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理解的?……我根据实验小学学生的实际特点,有效地改编教材,通过以上一系列学生最为熟悉的情境串,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

又如,在教学“相遇求路程”时,学生解题时容易套用公式:路程=(甲速+乙速)×时间,我曾安排了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题:甲乙两人同时从对面走来,甲每分走62米,乙每分走58米,两人走了10分,两地相距多少米?很多同学套用公式完成了此题,但有学生发现此题两人行走结果不明确,无法解答。双方争论不休,我就让学生想象会出现哪些情况,加上合理的运动结果后再进行解答。于是就出现了三种情况:相遇、未相遇还相距一段路、相遇后交叉而过又相距一段路。就这样,开放性的练习,造就了开放性地学习,克服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并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富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情境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毫无疑问,课堂情境的创设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习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特征,以情境来促进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质疑解难,发现问题,再经过积极思考、探讨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是通过以下情境,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揭下商标纸的方法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出来)

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

3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体需要的条件)

4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

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老师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第12篇

一、创设真实性情境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教学情境, 是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有利于学生学用结合.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真实性学习情境, 使学生能把学习内容和情境快捷地联系起来.

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 课本中从测量“人字梁”中线段的长入手, 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学生对“人字梁”的接触已经很少了, 几乎没有这样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调整, 从学生熟悉的“过马路”开始:“从点A走到马路对面BC (如图) , 怎样走最近?如果让你走, 你会怎么走?为什么?”

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还是比较丰富的, 都异口同声道:“线段AC, 因为线段AC比AB短.”

“是吗?有没有更近的路线?”我追问道.

孩子们沉默了十几秒后, 一位女孩站起来, 说道:“老师, 我觉得从点A直接往对面走, 会更近.”

“可以从A点画到直线BC垂直线段, 垂直线段最短!”

这条最短的线段, 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三角形的高”.“过马路”的情境设计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充满生活味, 使学生身临其境,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同时又降低了认识“高”的难度, 也为“想想做做”的第三题做了铺垫.

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最近我镇将举行第一届“希望杯”中小学生篮球赛, 我校篮球队还差一位正式队员, 想从以下三位中挑选一位.

“如果让你选, 你会选谁?同桌相互讨论一下.”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下子给调动起来, 七嘴八舌地抢着发言.然后我就趁热打铁地追问:“为什么这样选?”一件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 一下子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 使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亲切、灵动起来.

由此可见, 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贴近现实、体现真实, 要从学生的已有的现实经验出发, 让学生触景生情, 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创设合理性情境

在一些公开课上, 有些教师为情境而情境.例如在一节课上, 教师声情并茂地说:“小朋友们, 今天叮当猫要和我们一起学习, 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可后来越来越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叮当猫听说我们小朋友非常厉害, 想考考大家呢!”其次是“叮当猫遇到点困难, 你能帮帮它吗?”再次是“叮当猫还带来了一些题目, 请同学们练一练呢!”课堂结尾叮当猫再次出现:“你能告诉叮当猫, 今天有了哪些收获?”在每一个活动中简单附着上叮当猫, 这能算是情境吗?

我们不能为情境而情境.上面这位教师本想利用卡通人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然而却没有对情境设计的目的、作用做深入思考, 只一味追求创设情境.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外, 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三、创设灵活性情境

如果要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必须创设一些生动活泼的情境,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被吸引进来.

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春天到了, 学校准备组织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公园春游呢!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园各个景点的平面图, 同时在画面上配以相应的条件和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名小导游, 将按照怎样的路线带领游客去游览呢?”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思维灵活, 很快想出了好多种游乐计划.

四、创设挑战性情境

创设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 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创新的动机, 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在一些计算题的练习中, 教材上的安排总是循规蹈矩的口算、笔算、解决问题……我们觉得这样的课上起来很沉闷, 而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其实这样的课, 我们未尝不可用“闯关夺宝”这样的游戏将整节课给串起来.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练习时, 可以设计第一关:开启智慧大门.完成书中的口算练习, 将口算题的结果组成开启智慧之门的密码第二关:智慧大比拼.完成书中的竖式计算, 将全班同学按组别分成4个代表队.比一比, 哪组算得又对又快.第三关:寻找宝物, 解决问题.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同学, 奖励智慧之星这样的课堂可使学生兴趣盎然, 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今年你过生日了吗?已经过了几个生日了?”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继续提问:“小华今年12岁, 可他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此刻学生就犯难了, 对问题产生了“疑”, 心里产生了困惑.这种悬念的制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学习了本课的内容后, 你就明白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 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上一篇:优势评价下一篇:非内分泌科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