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的特点范文

2024-05-31

合唱的特点范文(精选5篇)

合唱的特点 第1篇

(一) 曲风新颖、旋律流畅

众多的流行合唱的曲作者都抓住了创作编配流行歌曲的特点, 在曲风上显得非常的新颖。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加入一些布鲁斯、爵士、摇滚、拉丁、民谣等风格元素, 不仅使音乐显得更加具有舞曲特性, 也使合唱音乐形式更符合整个音乐时代的发展趋势, 使其区别于传统的合唱形式, 更加突出流行合唱的时代特征。

流行合唱作品的创作者为了让作品的旋律表达更加顺畅无阻、通俗易懂, 减少织体负担, 通常用纯朴的线条旋律去代替密集的和声写法, 用以旋律为主体的生动透明的和声织体代替厚实的和声音响群, 追求风格上的集中, 表现上的净化, 各个声部共同努力融合到一个通俗而简洁的旋律形象中。

(二) 节奏多变、和声丰富

流行合唱之所以会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门重要的艺术体裁, 还主要表现在它丰富的节奏上:通过独特的和声编配来强化节奏, 淡化旋律线条。这一特征是流行歌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而经过改编的流行合唱也正是结合了这一特点, 创造出更加立体弦动的美妙人声, 展现了流行合唱的独特魅力。

流行合唱在节奏型上经常会运用到大量的非平稳节奏型, 其中包括弱起、三连音、反拍、连音、重音移位、切分等非常规节奏型, 其声音效果独特, 听觉效果更加完美。

(三) 动静结合, 表演精彩

随着现代音乐的飞速发展, 世界各地的音乐交流更加频繁, 更多的国外合唱团来华访问演出。笔者在演出现场所见到的几个合唱团, 如福音合唱团, 国王合唱团等, 他们演唱流行合唱音乐时在舞台上所呈现的轻松状态能够让人很快的进入到音乐中, 看到他们轻松自如的表演形式, 令我们觉得眼前一亮。

而在我国的一些合唱团也开始对这一方面进行摸索, 大胆突破传统的合唱队形, 根据作品风格的不同来改变舞台队形的视觉效果, 并恰当的配合作品内容添加表演动作, 使表演与演唱融为一体, 视觉和听觉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试着用愉悦、自然、轻松的表演形式来展现合唱艺术的魅力。

二、如何促进中国流行合唱的发展

(一) 作曲家应加强对流行合唱作的创作

目前流行合唱作品还存在着数量较少、精品不多、创作手法、形式不丰富和风格相对单调的不完善现状。因此, 当务之急是推出新作品、精华作品, 顺应中国流行合唱发展趋势, 扩充流行合唱作品, 推动合唱整体艺术的发展。

在现代音乐风格和新作曲技术的影响下, 我国合唱正向着更具体、更广泛、更深远、更加自由的多元化方向前进。在众多的合唱比赛中, 通过不同群体、不同国家、有着不同音乐思想的合唱团的碰撞与交流, 促进了各种音乐元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结合我国独特的流行合唱作品风格特征, 创作出符合大众的、雅俗共享、内容丰富的优秀流行合唱作品。优秀的多声部民族风味的合唱、无伴奏合唱, 音响效果丰富、创作手法新颖的现代流行合唱作品将成为合唱艺术发展的方向, 中国合唱作品的创作也必然并且一定要赶上这样的潮流。

(二) 指挥应着重提高合唱团对音准、节奏、音色的把握

指挥是一个合唱团的灵魂, 这就使得指挥在训练合唱团时显得尤为重要。指挥有针对性的去提高合唱团对音准、节奏、音色的整体把握, 提高合唱团的整体水平。

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合唱, 音准关系着一个合唱团的生死存亡。声音音准, 是展开合唱艺术活动的基础, 这也是最根本的。指挥在训练合唱团的视唱练耳时应注重合唱训练实践方法和音乐理论方法的相结合, 逐步提高合唱中的音准度问题, 提高合唱团的整体音乐基本水平, 要不断加强音乐理论与实践练习的相结合, 这样才能够把握难度较大的一些爵士、转调和离调性等音乐风格。

此外, 还需要使各声部之间的和声均衡, 实现声音上的相互协调统一, 表达出合唱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 这就必须要求指挥对合唱中的和声进行训练。一般在合唱练习中, 指挥都是根据调式调性特点来实现对多声部中和弦和音程的基本训练, 但是这样缺乏和声训练的主动性。因此, 在有针对性的练习中可以先将流行合唱作品的旋律提炼出来, 让合唱团员先去进行熟悉基本主旋律, 之后再将自己所唱出来的效果跟原作中的和音进行对比,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找出差距, 更能够提高合唱团员在多声部合唱中的乐感。

(三) 歌者应加强形体律动的练习

任宝平1 (北洋合唱团指挥) 说过:“合唱不仅仅是一门好听的艺术, 还是一门好看的艺术。合唱艺术不仅仅限于听觉的享受, 视觉的感官也是需要满足的。”所以, 加强歌者的形体律动锻炼是非常有有必要的。

1.加强面部表情的训练

加强面部表情的训练, 以情带声。面部表情是一种交流思想感情, 传递信息的语言。能够将我们的内心世界开心、悲哀、痛苦、绝望、忧愁烦恼等感情表现出来, 从而更有助于诠释和演绎流行合唱艺术作品。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 其表情变化丰富, 韵味各异。不论是瞪眼、眯眼、还是闭眼等神态, 都要从合唱作品中体现出来。

2.更好的运用肢体语言

更好的运用肢体语言。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 手势动作是对歌曲情感的真切流露。现在我们能经常看到合唱团做一些肢体动作来辅助合唱声音更好的去表现音乐。例如采用响指、拍手、挥手、踢腿、握拳、半蹲等各种近似舞蹈的动作形式。

(四) 加强舞台表演形式的创新

流行合唱的发展, 必然会伴随着舞台艺术的不断变化。寻求更加完美的舞台表现形式, 需要借助一些现代的科技元素和新颖的舞台道具。

从舞台灯光、音响布局设计的方面来看, 视觉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流行合唱为了渲染作品意境必须通过一些手段来体现作品的精神内涵。例如使用烟雾、彩带、泡泡机等营照出梦幻般视觉效果, 大大加强了合唱在视觉艺术上的观赏性。灯光效果与流行合唱的表演也很重要, 灯光根据作品的思想内涵, 设计出不同的灯光效果来诠释的所想要表达的意境, 对烘托作品的气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通过对中国流行合唱音乐风格的具体分析, 以及对今后中国流行合唱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出的要求, 使大家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对中国流行合唱的了解。中国流行合唱在中国起步虽然晚但深受大众喜爱, 并且合唱作品多未改变原有流行音乐曲调, 总体上讲易被接受;但是对于流行合唱这方面的作品还不够丰富, 大多中国合唱队员在表现上有局限性, 体现在对节奏、和声、形体用声概念等方面。通过对中国流行合唱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能够更好把握其演唱风格, 更加进一步促进中国流行合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西佛利茨.《中国风现代流行合唱9首》.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1.

[2]许梦.《浅析中国流行合唱的风格特征——以阿卡贝拉演唱形式为例》.大众文艺, 2011 (4) .

[3]杨柳.《论我国流行合唱的艺术风格》.金田, 2013 (9) .

[4]杨晶晶.《当现代合唱在我国的应用于发展》.山西大学, 2010.

[5]姜雪.《论合唱艺术表演的多元化》.曲阜师范大学, 2012.3.

[6]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7.

[7]刘雯.《中国流行歌曲改编的合唱作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004.4.

[8]周国岐.《当今中国流行风格合唱现状探究》.音乐茶座, 2011.11.

[9]孙晶莹.《关于合唱中音准问题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10.5.

赏析《雨后彩虹》陆在易的合唱特点 第2篇

在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史中,陆在易是其中一位享有盛名且有着极强影响力的著名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体裁缤纷多样,不仅包括管弦乐、合唱音乐,还涉及到舞剧音乐、戏剧音乐等艺术音乐形式。他的音乐作品旋律优美、内涵深刻、感情真挚而浓烈,各种形式和体裁上都有广泛流传的音乐作品,并以合唱音乐和艺术歌曲最为著名,其中他的合唱歌曲《雨后彩虹》更是为人们所熟知,常常在音乐舞台上唱响,是中国新时期艺术音乐中出类拔萃的合唱音乐作品。

一、陆在易音乐创作的概述

陆在易的音乐创作起源于他的学生时代,并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到了相当繁荣的阶段,也就是他进入到上海乐团之后的这一段时期。

在八十年代里他创作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其中以合唱音乐最多也最为出色。在合唱音乐的领域里很少有能够与他相提并论的音乐者,在演出时合唱团往往都是将他的合唱音乐作为保留曲目,由此可见他的音乐分量。随着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进行,他的音乐也传遍了大江南北,他独特的音乐艺术魅力将中国文化艺术带进了温暖的春天。到了九十年代,正值世纪转换的大好时期,陆在易的思想受到新时代的洗礼,表现出具有超越性的深刻内涵,使得他的艺术创作也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原有的扎实艺术功底上更增添了成熟和老练,很多优秀的音乐抒情作品都集中体现了这一点。陆在易之所以能够取得合唱艺术创作上的成功,这与他自身的条件和拥有的品质是分不开的,他不仅能够深刻透彻的理解合唱艺术的本质,并且作为一名艺术家他拥有着对于音乐的极强敏感性,更可贵的在于他的刻苦和执着,他坚持钻研合唱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始终将合唱艺术创作作为一项事业而努力不懈的追求着。

二、从《雨后彩虹》看陆在易的合唱特点

通过对陆在易合唱艺术作品《雨后彩虹》的欣赏,从作品本身和它的情感表达、艺术表现形式、音响构思、表达技巧等方面来解析陆在易作品的合唱特点。

(一)蕴含大爱的思想情感

从规模上来讲《雨后彩虹》不算是一首气势宏大的作品,但从艺术作为上看它确是一首名符其实的大作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将一个非常完整的艺术构思清晰完美的表现了出来,表达了对祖国真挚强烈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由衷的赞美。陆在易的作品在选取题材时总是在表达一种大爱,歌颂祖国、歌颂故乡、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是他作品最为显著的感情特色,他的合唱艺术的首要特征也就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赞美家乡。不仅在《雨后彩虹》中能够感受到这一点,他的很多作品都能够反映出这些特点。

例如由张鸿西填词的作品《祖国,慈祥的母亲》,改编岳飞诗词的作品《满江红》,由林澍填词的作品《故乡的骄傲》,由王森填词的作品《青春圆舞曲》等等,不是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关切,对未来的忧患和思索,就是表达了对故乡的由衷赞叹和对对青春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与憧憬。作曲家只有钟情于这些事物,才能在创作时将他的思想情感渗透其中,并通过合唱的艺术形式将他内心的赤诚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声乐音乐学家居其宏对陆在易和其作品大为赞赏,将他称其为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他将心中对中国和人们命运的关心与忧患的大我情怀通过歌声传递出来,这才是作为一名优秀艺术家的最高境界。

(二)在表达民族神韵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作曲技法

随着《雨后彩虹》音乐的开始,首先用一段引子作为铺垫,.进而带出一个有着明动亮丽的音乐主题,仿佛是在雨后的明净的天幕中划下一道靓丽的色彩。

这种音乐曲调有着典型的苗族音乐特性,作曲家在这里并不刻意表现,而是简略的运用,使其飘然而出,给人带来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觉,同时又不失新颖。作曲家在运用时并不将这种民族性作为音乐作品里的一项结构要素,而是直接具体的体现出它的民族性,将苗族的民族神韵充分而又自然的表现出来。它完全剔除掉了民族特性里的粗糙和土气,带给人们的是清新而明丽的感觉,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这是由于作曲家在运用民族特性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现代作曲技法处理,将音乐作品的主题有效而又不突兀的进行了改造,这样一来,就更加生动、自如的表达出了音乐作品的主题,也充分体现出了陆在易娴熟的作曲技法。

例如在作品中具有苗族音调的特性音,作者通过自然转换调性对其进行了降三级音,从开始的G大调变为降B大调,从b小调显而不露的转换为B大调,再水到渠成变化为降B大调,这一阶段进行的一系列连续变化,都是对现代作曲技法的巧妙运用。在民族音乐材料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作曲技法是对作曲家技术水平的一大考验,在这一点上陆在易的成功与他自身的优势是分不开的。他对西方音乐有着深入透彻的理解,同时通过自身的钻研与探索,他具备了扎实的音乐创作技术功底,因此他的作品在表达民族性的同时又能充分体现现代性的合唱特点。

(三)有着交响化的音响构思合唱特点

在《雨后彩虹》这首作品中,尤其以中间的主体部分最为显著,是以复调性的形式不断变换其中的四个声部,而显得错落有致,通过这种变换更加明显对比出不同声部的音色和力度,展现出一幅有着多重色彩而又广袤辽阔的雨后彩虹的景象,用这种直观的展示成功地表达出了作品的主体。这种交响化的特点不仅在《雨后彩虹》中有充分的体现,在陆在易其他作品中也能详见一二,这也可看做是陆在易的一大合唱特点。例如他的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大型合唱曲《行路难》和《中国,我可爱的母亲》等作品都明显表现出了交响性这一特点,用恢宏、厚实的交响合唱体现出他交响化构思和独特而深富感染力的艺术魅力。

交响化的合唱特点不仅从上述内容中表现出来,另外从音乐的戏剧性和层次性等要素中也能够得以体现。要充分有效的表现出这一特点,不仅要求作曲家要有着较高的创作技术水平,还要求演唱者要有着较高的演唱水平,也就是说他的合唱作品往往专业性很强,需要有高水平的合唱团来演唱才能充分演绎出作品的真义。

(四)追求纯美的表达

在陆在易的合唱创作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不仅有男声或女声合唱,还有混合合唱以及童声合唱等等,其作品的结构也各不相同,《中国,我可爱的母亲》属于大气势的鸿篇巨著,而《雨后彩虹》则是以短小精干为其结构特点。不管是大的结构还是小的结构,也不管作品是哪种体裁,总而言之陆在易的合唱作品都表达了一种对纯美的追求,这也是他音乐作品的一大重要特点。《雨后彩虹》有着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对再现部分进行了相应的缩减。为了表现出雨后彩虹的纯美景象,作曲家在音乐材料的运用上很有技巧性,既注重音调的发展变化,又不会失去音乐主题这一主心骨的作用,这需要通过对每一细部认真仔细的考量、安排和处理才能够达到的。

方式和技巧是纯美表达的重要要素,如果没有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那么就无法完美的表达出来;或者是技巧运用的不够娴熟也无法很好的将其体现。陆在易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设计,用富含情感的音乐语言充分表达了对纯美的追求,这种对艺术创作由表及里的气质也是他合唱作品的一大特点。

三、结语

《雨后彩虹》是陆在易合唱艺术创作的新起点,是一部具有较高品位的艺术精品,充分体现出了新时期下中国合唱的新面貌。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赏析,我们能够窥视到陆在易在合唱艺术创作上的风格特点,从而更好的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马安平.浅析陆在易合唱作品中的情感美[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01):67

[2]貟婧.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J]. 大众文艺.2011(05):82

[3]翁葵.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J]. 大舞台.2010(05):123

合唱的特点 第3篇

1.十九世纪欧洲合唱发展的背景分析

19世纪前合唱艺术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唱诗班和合唱队成为合唱歌曲的主要载体,其演出场地多在教堂和剧场,局限于特定的场合和人群,作曲家创作的合唱曲目少,乐器伴奏也少。随着器乐的发展和声乐演唱形式的多样化,到了19世纪欧洲的合唱艺术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在声乐艺术领域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凸显,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为后来欧洲合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现代合唱艺术具有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2.十九世纪欧洲合唱艺术发展的原因分析

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新的思想和文化的绽放,人们对于音乐艺术追求的多样化,不再是少数人的娱乐,逐渐成了一种群众性的活动,具有娱乐和宣传作用,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倾向于创作合唱歌曲,使得合唱曲目愈来愈丰富、演出形式多样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欧洲合唱艺术。其主要发展动因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2.1欧洲大革命的产物。由于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的巨大影响和欧洲中产阶级革命的强烈冲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新思潮的影响下,合唱艺术逐步成为人民大众的音乐表现形式,巴黎率先创立音乐节,随后波及英、法、德等欧洲各大城市,很快成为宣传爱国主义、政治思想、宗教信仰和人们生活的主流形式,吸引着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激发和培养着民众的感情,加强了群众的力量。这种以合唱艺术形式的音乐节不但成为了欧洲革命的产物,而且成为了平民百姓欢庆革命胜利的最常见的音乐文化集会方式,合唱艺术迅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成为19世纪合唱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2音乐家的高度重视和频繁创作是欧洲合唱艺术发展的核心因素。像门德尔松、勃拉姆斯、舒曼、弗兰克、柏辽兹、古诺、李斯特、威尔第等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思想家为着时代的发展主题,创作出许多主张革新和思想变革的合唱曲谱和表达爱国热情的歌词,符合广大群众的生活向往和理想追求。[1]他们还在不同的地方有效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合唱活动,并亲自担任合唱编排和合唱指挥,使得合唱艺术深入人心,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唱艺术题材,越来越多的作品符合平民百姓的口味,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众多,演出频繁,不再是教堂贵族绅士的独有,也不是宫廷达官贵人独揽的娱乐,而成为了普通大众的共有产物。这是欧洲合唱艺术发展最为核心的因素。

2.3劳动阶层的普遍参与是欧洲合唱艺术兴起的直接动力。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阶层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参加群众性的音乐活动。而合唱艺术因为技术性低,娱乐性强,不需要经济投资,演出场地不受限制,大街小巷、教堂、宫廷、学校和军队等随处可见,贴近民众,成为了劳动阶层首选的音乐娱乐方式。随着合唱艺术的大众化,劳动阶层和中产阶级已经成为合唱艺术参与的主流,大小合唱团体相继出现,掀起了合唱艺术的新风潮,极大地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为合唱艺术的发展注入直接的动力。

2.4学校音乐教育的普及也是推动合唱艺术发展的间接原因。19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合唱艺术主要是侧重于歌唱方法,是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但这个时期学校音乐教育对于合唱艺术的发展还不是主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当时的学生已经能够成为一般的歌手,在合唱艺术表演中能够起到骨干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合唱作品创作者和后来音乐家成长的摇篮。而随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兴起,对21世纪今天的现代合唱艺术的发展与推广起到了直接的引领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3.十九世纪欧洲合唱艺术发展特点的分析

到了19世纪,欧洲合唱艺术在18世纪室内合唱艺术的影响下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随着欧洲大革命的爆发和劳苦大众的觉醒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合唱艺术发展逐步多样化,走向大众阶层,呈现出家庭合唱或者音乐厅合唱、教堂合唱和群众合唱形式。

3.1家庭合唱和音乐厅合唱,现在一般统称为室内合唱艺术。是以主调音乐为特点的大合唱,其篇幅短小,演唱技术简单,歌词贴近人民生活,大多为宣扬爱国主义、表现自然景色、表达情感,具有叙事性,受民间音乐影响较多。一般多为丰富的多声部呈现饱满的和声音乐效果,突出合唱的抒情性,重在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3.2教堂合唱艺术。这一类型的合唱艺术,是继18世纪教堂音乐的发展和创新,逐步演变成以弥撒曲和安魂曲为主的教堂合唱音乐两大类,一类是体现宗教色彩的,为教堂仪式服务的教堂合唱,在音乐创作上受十八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影响极深 ;另一类是非教堂特色的合唱曲,它主要借助于宗教歌词,多表现为爱国的、民主的、世俗的思想,注重戏剧性和宏大华丽的场面,世俗歌曲占有主要地位。[2]其演唱已经不局限于教堂,已经开始走向大众音乐会和集会的主要表演形式。

3.3群众性合唱艺术。19世纪兴起的一种新兴的合唱艺术清唱剧。其音乐题材已不再是单一的宗教内容,音乐的浪漫主义风格明显,其歌词简短,思想内涵丰富,曲调优美,通俗易唱,教育性与娱乐性强,贴近民众生活,已经逐渐成为19世纪合唱艺术的主流形式,演变成立名副其实的群众性合唱艺术。

摘要:19世纪合唱艺术处于一个社会变革时期,其丰富和发展离不开早期合唱艺术的影响和资产阶级革命、人民大众的觉醒以及音乐作曲家强烈社会责任感,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惊人的成果。

刍议闽台闽南语合唱音乐特点 第4篇

一、闽南语合唱歌曲的文化价值

首先闽南语歌曲是由闽南方言演唱的极具地方特点的歌曲, 是两岸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类型。但事实上闽南语歌曲和台语歌曲还有着一定的差异, 无论是语言的载体还是发展历史, 宏观上来看两者都共同属于闽南文化的一部分, 而台语歌曲又是属于闽南语歌曲的一部分, 两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那么闽南语歌曲所承载文化价值有哪些的, 从闽南语歌曲的参与者来看, 她即是“土歌”也是“乡音”, 旋律蕴含的生活气息就像印在了血液中, 体现着闽台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从艺术形式来看, 闽南语歌曲远不止歌曲这种形式这么简单, 而是戏曲音乐、经济结构、民间信仰、语言文字等所共有的文化特点。从题材、歌词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闽南文化特点。

1. 题材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

闽南语歌曲题材丰富, 包含了个人情感、宗教意识、家族观念等等多个角度的内容。例如, 《爱拼爱会赢》《一定会成功》集中体现了闽南人勇敢拼搏和进取的精神, 这和长期以来的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表现着闽南人艰苦拼搏、开拓精神等, “打拼”题材为主题的内容几乎占据了很大的成分。同时由于闽台是中国大陆的临海部分, 所以自古以来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海洋文化的特点, 迫使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或者要向大海寻求生活, 而《台东调》《浪子的祈祷》《望乡调》就是表现闽南人思想的情绪, 表现出了闽台地区人民强烈的族群观念和祖根意识。同时情感题材也是闽南语歌曲的常见创作形式, 例如《伤心到何时》《伤心歌伤心肝》《伤心的所在》等都表现着闽南人民的悲情思想, 尤其是台湾地区的人民的边缘意识和形态。

2. 歌词创作

由于是民间的合唱歌曲, 所以歌词自然也有着强烈的地域特点, 歌词的创作非常的口语化, 因此简单直白、通俗易懂。同时由于闽南语的韵律和声调特点, 歌词的创作自然在韵律方面也有着一定的沿袭, 歌词多隔行押韵, 或者上下押韵、隔二行押韵。不仅如此歌词创作还和闽南语的逻辑特点有着一衣带水的关系, 歌词中渗透着独特的闽南方言文化以及悠久的闽南文化, 因此也只有当地的人才能充分的理解闽南语歌曲的韵味。

3. 形式的平民化

闽南语歌曲更多的是表达人民的心声, 同时讲述的也是平民故事, 因此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文中提到题材创作和歌词创作都集中体现着闽南文化的特色, 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其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创新, 演唱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合唱、多重唱、对唱等。另外闽南语歌曲的创作也发生了变化, 音乐创作从早期民间艺人变成了专门的艺术专业工作者, 他们不仅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 同时也有着很高的音乐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使得闽南语歌曲在平民化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二、闽南语合唱的发展简史

上文中分析了闽南语歌曲的艺术特点, 而合唱这种艺术形式也让闽南语歌曲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合唱艺术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820-1920年, 由于西方宗教和文化的传入为闽南语合唱奠定了基础;1920-1940年, 闽南语合唱逐渐的向哥仔蜕化, 并延伸到歌谣, 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战争的影响也诞生了很多抗战有关的合唱歌曲;1940-1970年, 此段时间开始进入闽南语合唱歌曲的创作阶段, 诞生了大量专门合唱的歌曲;1970至今, 闽南语合唱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逐渐的趋于多元化, 在保留了基本的音乐特点外, 或者更多的创新和商业化包装。

三、闽南语合唱的艺术特征

1. 调式和和声

早期的闽南语合唱有着显著的乡土特点, 因此其旋律也充分的显示着闽南方言的韵律和语调, 有着独特的民间语调痕迹。而调式和和声则充分的借鉴了当地的民间曲艺、民歌民谣以及戏曲的特点。所以早期闽南语合唱的调式也多为五声民族宫调式, 但不同的是闽南语合唱并不仅仅局限于严格的民族调式, 会随着歌曲内容而有一定的变化, 曲调则也和词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保留了“闽南风格”的基础上完成了进一步的创作。创作的主要类型有:首先是根据闽南童谣的改变, 此类作品由于朗朗上口而且保留的原有的调式和调性, 还在改编中加入了和声和复调。其次是对原有的民歌、戏曲和曲艺进行创作, 此类歌曲的创作形式则更多采用七声音阶, 有的也会加入特色的偏音。例如, 《渔歌》《我爱我的台湾》《台湾真是好风光》《杂菜汤》就是这种创作形式, 即采用了较为常见的七声音阶形式进行创作, 其中《台湾真是好风光》这首歌就采用了典型的清乐七声音阶作为常见的创作方式;有的歌曲在创作中也会将特色偏音加入到原有的五声调中, 例如《杂菜汤》《正月点灯红》就是这样的方式加入 (#F) 使得旋律更加的多变, 而 (#4) 变徽音以及变宫音等偏音的加入也使得原有的乐曲色彩更加的丰富, 同时乐曲本身和唱词形成良好的互动, 从而形成独特的闽南特色。

就和声来说民族调式和声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通常还会结合三和弦的结构特征融入一定的二度音、七度叠字音程等。而协和音程是二声部中最常见的合唱形式, 一般会搭配不同的不协和音程来使得歌曲更加的悠长, 而广泛的应用四度音程和平行四度在三、六度音程也是其典型的特点。例如, 《正月点灯》就在前十个小节中就应用了大量的平行四度。而《永远的故乡》和《阮的希望拢在这》等为了强调民族调性色彩, 而在钢琴伴奏中加入了很多二度和四度叠置音程;但是也而有一些歌曲比较特殊, 例如《农村酒歌》则采用了夕阳的三和弦和钢琴为主的表现形式。

2. 音乐织体

首先在相当多的闽南语合唱歌曲中, 大量相同节奏和声织体的应用使得在合唱中每个和声能够保持一致, 而这种音乐织体的方式也广泛的存在于很多的合唱作品中。比较典型的有《情》和《阮的希望拢在我心》就分别采用了加多的四部声合唱和二部声合唱等, 这些乐曲由于采用了相同节奏的音乐织体, 因此合唱中的和声非常的整齐。其次是大量的简化歌词和衬腔的使用, 这种形式的音乐织体一般在无伴奏合唱中比较突出, 例如《台湾岛唐山祖》这周著名的无伴奏合唱歌曲就使用了合唱哼鸣的形式, 同时也衬托出了歌曲独特的结构和旋律特色, 不仅如此在合唱哼鸣的中间还穿插了节奏模仿和轮唱等形式的变换, 提高了情感的表现力。而《正月点灯红》也极大的利用了衬腔的特点, 并以女中声部为主旋律, 高声部则作为简化的歌词进行补充, 之后男高音和脑低声也是利用了这种方式进行。于此同时声部数量也非常的多变, 一般为了获得音色和音响上的变化会加入逐渐增加或者减少的变化。最后是多使用由闽南语特色的衬词, 常见的有啰嗦、啰嗦啰嗹、洗咯等。

3. 曲式结构

闽南语合唱作品多采用传统多段的结构特点, 同时也大量的应用了伴奏曲的创作方式, 有时候也会采用回旋曲的方法, 例如整首乐曲中可能会多次出现某一段旋律和主题, 当然也有一些依然使用了带有副歌的二段式结构以及三段式结构等。例如, 《台湾真是风光好》就是非常典型的是四句式乐段结构, 音乐织体共经历了三段变化, 并在其中加入了一定的副歌链接部分, 形成了特殊的句式结构。而《台湾岛唐山祖》则采用了AAABBB的结果, 可以被认为是各自不同的的六个段落的变奏方式。

4. 演唱特点

就演唱形式来说, 闽南语合唱的演唱过程除了要能够掌握基本的调式和和声特点, 还必须能够展现出闽南语的特色。与其他民间演唱形式一样, 闽南语合唱的演唱方法和艺术形式也非常的强调音响协调、声部平衡和声音统一, 而不同的民间合唱艺术也自然和当地的民间文化有着纤丝万缕的关系, 很多歌词的发音和语调都继承了方言的特点。闽南语合唱形式非常的多样化, 从音色来区分有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同声合唱等, 其中混声合唱比较多见, 从声部的角度来区别以下面几类比较常见例如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和多声部。从伴奏来区分有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两种。

就唱腔来看, 自然闽南语合唱融入了闽南语的特点, 同时从其歌曲的创作来看也加入了很多地方戏曲、民谣和曲艺的特点, 尤其是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 早期的闽南语合唱显示出了委婉、哀伤和忧郁的独特风格。同时在演唱过程中为了突出作品的表现力, 很多的歌曲中往往还会带入很多歌仔戏中的“哭调仔”的唱腔, 因此歌唱者就要使用带有特点的哭腔来演绎歌曲。随着社会的发展闽南语合唱也加入了很多商业元素和流行元素, 演唱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 很多作品中也逐渐的摒弃了哭腔这种表演形式, 但都保留了闽南歌曲的特点。

就咬字来说, 与西方合唱艺术有着一定的共同点, 例如常见的“说声母唱韵母”的基本形式等。比较经典而且流行度较高的有《爱拼才会赢》中在唱的不免怨叹的叹时, 如果是西方合唱的方式那么一般归韵发生在合唱的韵头、韵腹和韵尾上, 一般情况下, 韵头占据了十分之三, 其余的十分之七被韵腹和韵尾占据, 而且演唱中主要强调韵腹的“an”音, 但是在显示的闽南语合唱汇的咬字中更加强调韵尾的“n”音, 例如演唱中会强调不免寒胆和那通失去希望等咬字的时候也要注意突出韵尾的“n”音, 就共鸣来说, 闽南语合唱也与西方合唱有着很大的区别, 大部分的闽南语合唱歌曲的共鸣特点也非常的靠前, 因此相比于西方合唱中共鸣腔来说也没有其打得那么开。但是相对来说闽南语合唱比独唱的要表现的更强一点, 所以也可以在演唱中适当的借鉴西方合唱的方法。

四、结语

合唱的特点 第5篇

1974年以来出版、发表了大量作品,其中有交响诗、钢琴协奏曲、室内乐和大量艺术歌曲,出版个人作品及论著五本,在音乐界具有一定影响。2013,搜狐、腾讯、网易、全球艺术文化网、大众网对他进行了专访。

在林育40年创作实践中,合唱作品占有相当比重。如根据他的女中音独唱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望海》(1985,总政歌舞团)、可用作男女声二重唱及合唱的《当大海涨潮的时候》(1985,《南艺学报》)、大型交响摇滚合唱主题曲《青春树》(1985,首届江苏青年艺术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均作报道和专题采访)、女声合唱或二重唱《无悔的人》(1994,《音乐创作》,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入选中国外交部专用国家元首外交礼品CD的无伴奏合唱《放风筝》、《三十里铺》(严良堃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演唱,此CD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之“首届国家音像制品奖”)、1998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大型演出创作的吹奏乐与合唱《托起明天的太阳》(张国力作词,吕蜀中指挥)、2006为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建立50周年创作的管弦乐与童声合唱《初升的太阳》。此外,还有童声无伴奏合唱《唐诗三首》、为庆祝香港回归而写的《浅水湾、淡水湾》、根据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歌曲改编的《紫丁香》等。

得益于长期进行作曲、作曲主课和声、曲式的教学研究,林育的合唱曲写作展现出他颇具个性的写作特点:和声语言的丰富饱满、声部线条的平衡交叉,核心音调、主导动机的贯穿运用、乐队化的音响思维掌控,无不体现出他的艺术功力。

以无伴奏合唱作品《望海》为例:这是一首交响化的合唱织体,整首乐曲丰满典雅,又略带一丝感伤。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想象,发人深思。以自然音为主的分节歌形式,就不显得复杂,音乐更加质朴生动。给人以独特的美感。是艺术合唱作品中的精品。引子部分(1-35小节):C调,以2/2拍大线条的长音,S-T-B-A分部的逐一加入,伴以小幅度旋律声部和中声部间歇交替性的音阶式回旋,营造出一种壮阔无比的茫茫大海上,雾气蒸腾的景象。

谱例1《望海》(引子)

此时Allegro的速度,表面上波澜不惊,微微荡漾,实际孕育着大海深阔无比的力量,PP很弱的高音区,非常难以控制(需要更好的控制力),声部的先后出现,显示出作曲家对海的形象把握非常精准,层层深入:孕育力量、变化莫测且不露痕迹!和声流畅、对位严谨,中声部不时自然离调,连贯迂回,一气呵成!一开始便显示大师风范,既有浪漫主义的典雅,又不失现代乐派的思潮,堪称经典!

引子排练方法:这一段四个声部先后出现,要把握好速度和力度,声部进入不留痕迹,一丝丝融入,合唱队S声部轻声高位,要非常干净,A、T声部大段的音阶式回旋音头整齐同步,B男低声部连绵不绝,用循环呼吸法,不能有断口。指挥手势连贯,注意一定要小、集中且蕴含力量,旋律由S转到A-T时,衔接要非常小心,旋律回旋时渐强渐弱稍稍明显,做出大海波澜荡漾的感觉。

主题的进入,则是钢琴织体移植应用于人声的尝试:主题1 (36-55小节)自然转入e小调,旋律清新优雅,一波三折,寄托了台湾与大陆割舍不断的情思,虽然是写望海,但是主题却从风儿、云儿开始,A-T-B声部用钢琴织体直接移植,这种方法,是合唱作曲家少之又少的运用手法,显示了作曲家大胆的创新,及深厚的功底,伴唱声部丝丝连连,低音声部大线条的长音中又包涵小幅度的音阶式回旋,大海的形象始终不离,中声部从第二拍后半拍起,既有海水波涛一股一股的涌流,又似天上风儿云儿一片一片的飘荡,寄情寄景于海天一片中,声音的画面感强烈涌现,一步步紧扣人的心弦。

谱例2 (主题1)

主题1排练方法:注意转调连接要自然连贯,小节以2+2+4为单位,形成短短长的句式,A、T、B声部仍然随句式做出渐强渐弱,整体不要太强,SOLO声部独自飘在上面,显得空凌,让这种思念之情悬在上空,不能着陆,指挥速度延续引子,旋律出现不能慢,为后面的小高潮打下伏笔。

主题2(56-71小节)点题,随着情思铺垫一步步到位,承接上部分“云儿风儿寄情思”,这部分主题“台湾啊、亲人呐、盼望你们早归来”逐渐鲜明化,音程的大跳彰显力度,两岸人民互相殷切的期盼跃然纸上,A声部用主题1的延展扩时技法,把旋律隐藏在A1、A2两个声部交错的地方,让这种“盼望亲人早归来”的思绪若隐若现——愈隐愈浓、愈弱愈显!A-T-B声部舒展延伸,D属功能不协和属性和弦运用的位置,更让这种盼望的琴弦拉的又紧一筹,丝丝入扣,寸寸生辉!

谱例3 (主题2)

主题2排练方法:主题鲜明,手势变大,4小节一句的大连贯, 注意由强变弱手势的控制,虽然是弱,但手上还要有力度,隐藏旋律要特意指出,旋律从S转到A时似回声又向沉思,气息下沉。

主题3(72-79小节)用1段的主题变化再现,改变了节奏:由2/2转为2/4,速度piu mosso,加快变化的主题再做铺垫,情绪更加激烈,不但风儿云儿寄情思,而且海水浪花传情意,“好像母亲声声唤,把你紧紧搂在怀”,一种亲情的难以割舍的不肯撒手的情,历历在目,大跨度的音程大跳频繁出现,低音声部提前在第一拍后半拍,和次低音声部的衔接连绵不断,紧接着A第二拍、T第二拍后半拍依次出现,本段结束的不协和D7和弦把这根线拉到极致,一步步把乐曲推向高潮。

谱例4 (主题3)

主题3排练方法:分节歌的形式让本段稍显轻快,与主题1形成对比,合唱以mf力度出现,注意2/2拍与4/4指挥图示的区别,声部依次出现时注意进入的力度变化,显示出一浪一浪连绵的感觉,A声部在第二句又出现扩时延展,排练时要点出隐藏声部的位置,但是动作要尽量小到极点,像“声声唤”的回音,深深印入脑海。突出“搂在怀”这个D7渐强的张力,推向高潮。

最精彩的要数第四部分高潮了(80-96小节),这一段没有歌词,仅用oh这个象声词:到这个时候,任何词语已经无法更清晰的表达这种盼望之情,一个长篇幅的oh,意义悠远、刻骨铭心,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对文字的理解—深刻到位、安排--恰如其分,大幅度的旋律声部的三连音跌宕起伏,时而与低音声部遥相呼应,时而和男高声部并驾齐驱,伴唱声部的填充、拉伸,和声的丰满,半音音阶递进式回旋跌宕,无不令人惊叹!一部声乐无伴奏合唱作品怎么能如此精彩!在感叹作曲家精湛的技艺之余,也为合唱队如何能演绎这样的经典作品暗暗捏了把汗!

主题4高潮排练方法:训练时的重点及难点在于让合唱队员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并演唱自己声部的旋律音准及节奏,使合唱队员能够适应并进入这种器乐化合唱作品的排练状态。用较强的呼吸将声音唱得起伏有力,大陆台湾人民殷切的盼望之情已达到极致,同时海浪奔涌的动态感也在S、B声部交织上体现出来,节奏的强弱交替和旋律的起伏翻腾,三连音先后交替,A、T声部复调旋律互相缠绕, 频频出现变化音离调,呼吸紧凑而有力,一步步把整曲的情绪推向高潮,尤其在89小节,在步步紧推到无法更紧的时候,音程大跳, 急转直下,连续三次最强拍上休止半拍(注意速度不能减慢),后音值骤然拉长,似不断抽泣之后一声长叹或泣不成声后一声呼喊,伴随着A、T、B声部渐强渐弱的律动,呼唤声穿过茫茫荡漾的海水, 传遍整个台湾岛——酣畅淋漓!哭也哭得痛快,喊也喊得透彻!强烈地激起听众的共鸣,为全曲的发展、情绪的转折作了很好的铺垫和衬托。到这里,我们必须从纸页中的歌谱中跳出来,把文字与音符中获得的印象,经过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其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置身于其中,通过自己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听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听众交代清楚,这样,歌谱就会融化,歌词与旋律才能升华为演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而生动的表现出来。

谱例5 (主题4)

主题5结束段(95-114小节)情绪逐渐趋于平缓,女中声部器乐化的钢琴织体仍然然是海浪微澜。“梅花谢,桃花开,冬去秋来多少载,转眼青丝两鬓霜,思亲泪珠挂满腮!”整曲并没有结束在主和弦上,而是结束在加六音的小调大三和弦上,更强化了两岸统一不可预期,两岸人民殷切盼望的情思!

谱例6 (主题5)

作品创作于1982年,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海仍在、浪仍拍, 多少两鬓霜白的人已然离去,然而风儿云儿仍在寄情思,期盼祖国统一的拳拳之心却不曾磨灭,反之更加浓郁。我们感慨作曲家在三十年前就有这样的大手笔,就有这样惊人的预见力,更有这样一颗永不退色的爱国之心!

林育的作品风格多样,同样是大海主题,《当大海涨潮的时候》则是不同的声部配置,开门见山的平行五度音程结合钢琴的节奏, 表现出年青一代的欢快奔放;女声合唱《浅水湾、淡水湾》清新流畅,充满温馨浪漫的格调。钢琴下行分解琶音与女声飘逸的和声, 十分优雅、精致、细腻;为席慕容诗歌谱写的女声合唱《无悔的人》,以爵士圆舞曲的风格,刻画了都市女性精致优雅的精神和内心淡淡的忧伤。同是平行和声线条,较之上例,作曲家更强调了上方声部的主导地位,而不是三个声部的相对独立的互相平衡;用器乐化思维写合唱,体现出作曲家深厚的和声功底。《烟雨桂林》,钢琴声部一开始就以半音化缓缓下行的音阶线结合着逐渐加入的和音切分音型,渲染引导出寓情于景的合唱主题。截取自原歌曲第一小节的核心素材被用作了贯穿全曲的主导动机,复调写法的主题, 是这个核心的各种移位、扩时模仿,分别在四个声部上模仿呼应交流融合。

上一篇: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下一篇:民族舞蹈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