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范文

2024-09-22

当代社会范文(精选11篇)

当代社会 第1篇

俗语说“乡情浓浓, 离土不离乡”, 中国人对家乡独具特别而浓厚的情谊, 漫长的农耕文明, 封建文化传统的束缚, 使中国社会呈现别样的乡土气息。土地与农业构成中国社会结构的根本, 长久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们是很少发生流动的, 生于斯, 死于斯, 以农为生的人, 祖祖辈辈, 繁衍生息, 世代格局不变, 终老还乡是最终的归属。即使随着工业文明的开启, 中国逐步踏入城市化的步伐, 但几千年下来形成的文化传统还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

乡土社会下, 人们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简单重复的农耕活动不需要复杂的分工与合作, 生活的隔离, 使人与人之间更多是小圈子内的亲密和融合, 生活在熟人社会中的人们必须靠信任来维持生活交往, 人们之间讲究的是人情, 家庭、宗族、村落联结的血缘和地缘是形成社会结构的基石, 自古以来, 中国呈现从小家到大家的家国一体的形态。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主要的是如下因素:

1. 道德。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意为风俗和习惯。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中, 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在中国乡土社会中道德注重孝、悌、忠、义等品德,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纲常伦理, 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

2. 家族。

没有西方的宗教规范, 家为单位, 组成中国社会的基石, 以家的管理和控制模式构成社会的结构, 家有家规, 家长、族长的领导具有统治性的作用。与此类似, 相关的单位组织体都有用家庭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的特征, 比如讲究论资排辈, 讲究老大的权威, 讲究群体关系, 这是家理念的泛化。

3. 礼治秩序。

乡土社会秩序维持是靠“礼治”实现的。礼是指合乎人际交往的秩序和规则, 它来自于民间的长久发展和演变, 是和血缘相联系的日常生活规范, 礼和法在生活之中同时起作用。礼强调等级秩序和日常生活形成的传统, 在国家, 君主通过举行仪式, 为百姓做出标榜以示天下, 由上及下的教化百姓, 用传统道德的威慑和宗教式崇拜力量来统治百姓。

4. 无为政治。

中国自古是古老的农业国, 其社会分散归并为一家一户, 经济发展虚弱,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下, 中国社会逐渐承认了一种趋于稳定的无为政治。强调政府管的要少, 要对臣民有仁爱之心, 对百姓实行仁政, 靠民间良好的礼治关系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无为”亦所谓求稳, 人生老病死求的是颐养天年。

5. 血缘和地缘。

血缘的意思是任何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地缘是血缘不分离的, 是由血缘演化而来。在乡土中国, 以血缘来维系社会的运转, 形成裙带关系, 属人情社会。

二、乡土下中国社会的控制特点

社会控制是指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对其成员行为的指导、约束或制裁, 也指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在社会控制中, 人们依靠社会力量, 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各种方法, 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施加影响, 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 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控制他们的运行, 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 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指社会或社会组织对偏离和违背社会规范的犯罪行为及越轨行为所采取的各种防范、纠正和惩罚措施。社会控制通过舆论、法律制度、社会心理暗示、宗教、个人信仰、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乃至社会评价等社会控制的手段, 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中国特有的地域风情决定了中国乡土社会社会控制的特色与众不同:

1. 多习俗道德控制和少宗教控制。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习俗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违背习俗的人常常会受到周围人的嘲笑、攻击和孤立。道德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进行评价。道德行为会受到社会赞扬, 不道德行为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使行为者在思想上、心理上感受到压力。道德对人的行为是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中国历来强调民间的自治和人的道德的修为, 人的行为会受到大众舆论的约束, 所以风俗和道德的社会控制力量起主导作用。

宗教是一种和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常常是通过一套信条和仪式, 使人们确立人生的一些基本价值和信念, 在人的心灵深处, 通过控制人的良心来控制、调节人的行为, 培养人的善德品质, 如施善、仁爱、怜悯、诚实、公平、正义、献身等。中国重视礼治, 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很小的作用。

2. 多人治少法治。

人治就是个人或少数人因缘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 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 它重视人的特殊化, 重视人道德发展, “人治”是一种贤人政治, 道德高尚的圣贤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主张为政在人, 主张君主以身作则, 施德行仁, 并尚贤使能, 任用得力官吏推行礼治。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 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 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 “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强调“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在乡土社会中, 往往强调人的权威, 强调人的道德作用, 忽视法治的作用。

三、乡土社会下中国社会控制的目标和手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当前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因此, 建立和谐社会应是当前的重要目标。维护社会安全, 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外部环境, 是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

社会控制的手段方法是指保证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各种社会力量的总称。它是国家政权机关, 凭借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暴力机构, 通过行政系统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有效控制。社会舆论也是实行社会控制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当前中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主要表现为社会不公平、机会不均等, 收人差距扩大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社会的无组织化或无序、失范状态。权钱交易、以权谋私, 谋取个人和小团体非法利益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较为严重。所以, 社会控制任务繁重, 必须利用道德、法制、舆论等各种手段综合控制, 要积极吸取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强调社会内在自为发展的同时, 进行必要的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 董世忠,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2]孙本文.社会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5.

当代国际社会 第2篇

一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理解“国际关系决定因素”的前提;

二是:要使学生弄清楚“为什么”,教师应按照教材层次的要求,采取典型事例分析法:

1)选择好典型事例。教师在课前选择能说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关系的典型事例”,制作成课件或幻灯片;

2)能引导学生讨论、发言;

3)教师应适时地进行归纳。

二、主权国家

本课可采取复习导入法:教师根据上一框题的内容,提出下列问题:

1)组成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成员是什么?

2)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导入新课。

也可采取热点问题导入法:教师在课前选择一至两例关于国家主权问题的时事,引导学生讨论产生问题的原因,进入本课内容。

关于“主权国家及其基本权利”的教学:由于这部分内容条理比较清楚,难度不大,可采取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教师提供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提纲:1)什么是主权国家?它应具备哪些要素?2)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主权国家享有哪些基本权利?4)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应尽哪些义务?

其次: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点拨,让学生明确答案,因此点拨的重点放在两点:一是主权国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是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小字部分的内容,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关于“国际法及其作用”的教学,应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因为这是本框题的教学难点,学生欠缺这方面的知识,讲解中要注意三点:

一是:国际法的概念。这一概念要从内涵及外延上讲清楚;

二是:国际法的产生。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所给出的小字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要重点讲清楚国际法的产生是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法不是一国单独指定的,而是世界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方式制订的;

三是:国际法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可采取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投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容;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进行归纳。

三、国际组织:

本课可采取直接导入法或设问导入法:通过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国际组织的名称、从事的活动、发挥的作用等,进入本框题的内容。

关于“当代国际组织的概况”,这部分内容采取“自学阅读――简单分析”法。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当今国际组织概况是怎样的?什么是国际组织?它的活动依据是什么?国际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注意帮助其区分几个关键问题:

国际组织的含义及国际组织的活动依据;国际组织的产生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关于这一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第4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对这一材料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白国际组织的产生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国际组织的建立都有特定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关于“国际组织的分类”的教学,本内容可采取图表讲解罚法。教学步骤:

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列出图表并用投影展示:图表如下:

2)教师结合教材对图表进行简要分析;

3)课堂讨论教师给出的练习题:下列国际组织属于哪一类?

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 欧洲经济共同体 国际红十字会 阿拉伯国际组织

关于“国际组织的作用”的教学,可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法。具体操作如下:

1)投影显示几则关于国际组织活动的典型事例;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材料,并让学生发言;

3)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引导学生归纳出对国际组织的作用的认识。

四、关于“联合国”的教学可参考设计示例。

关于“联合国”的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

什么是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的产生、分类及作用如何?。 (设计以上提问的目的在于导出新课联合国的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导入新课

那么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间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情况如何呢?

联合国(板书)

一、联合国的创立和发展(板书)

播放录像:《联合国》中关于联合国的创立、发展过程的内容。

从录像中可以看到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人民反对德、意、日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产物。联合国的创立经过几个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分析)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及《联合国宪章》的通过

联合国由51个创立国创立,经过半个世纪的历程,现在已拥有180多个会员国。

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板书)

《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组织的总章程,它的内容共19章,111条,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它的主要内容之一,联合国的宗旨包括四个方面。

1.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宪章把“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规定为联合国的首要目的。

宪章序言提到“欲免后世再遭现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并把这一宗旨放在第一项的突出地位,说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2.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宪章规定,“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它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关系,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基础。

3.促进国际间合作。宪章规定,广泛地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合作,尊重全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不进行任何歧视,以消除引起战争的经济及其它原因,这是维持国际和平的重要条件。

4.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宪章强调,联合国应该成为协调一切国家的行动,并使之进行协作的重要场所。

联合国的这些宗旨,其主要的精神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分析)联合国的宗旨概括起来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的这些宗旨,分别在其行动中体现出来,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分析)为了实现联合国的四项宗旨、宪章的第二条规定了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七项原则,即:

1)各会员国主权平等;

2)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

3)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4)禁止对其它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5)集体协作:

6)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7)不干涉它国内政。同时指出:其中各国主权平等原则是其它各项原则的基础。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意义。(板书)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反映了世界人民要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是国际政治生活进步的标志,在国际社会中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

三、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板书)

投影:联合国机构系统图示 加深对联合国六大主要机构的认识。

四、联合国的作用(板书)

联合国成立初期,在美国的操纵下曾经做过一些违反宪章和各国人民意愿的不光彩的事情。后来由于美苏争吵不休,在安理会频繁使用否决权而使一些重大国际问题无法解决。

60年代以来,由于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在会员国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起着多方面的重大作用。

录像《联合国的作用》,要求学生概括出联合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教师总结。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五、中国与联合国(板书)

播放录像:《联合国》中有关中国与联合国的内容。

教师总结: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大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权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始终不渝地为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上,中国一贯坚持国家不分“大小”、“穷富”一律平等的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国际纠纷和争端,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谋求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发挥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作用。同时,我国人民也从联合国及有关组织得到有益的支援。

中国对联合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从联合国及有关组织得到有益的支持。投影展示材料,教师结合观点(3)讲解:

1.990年以来中国派遣了1000人次的工程兵、军事观察员和文职员,为和平解决柬埔寨等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1993年月1月29日,安理会通过804号决议,要求安可拉冲突双方立即停火,恢复坚话。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安理会审议安哥拉局势时发言,呼吁外来势力不要介 入安哥拉冲突,并提出,联合国及国际社会不应放弃政治解决安哥拉问题的努力。

3.1995年9月,在北京胜利召开的举世瞩目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妇女工作的重视,积极促进世界妇女事业的发展。

4.1979年6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签署合作协定。至1994年开发署共向中国政府提供4亿多美金的无偿援助,受援项目达500多个,范围涉及机械、电子、能源、冶金、化工、轻工、建材、地矿、广播电视台、农林渔牧、文教卫生、科技文化及经济体制改革诸多领域。

板书设计:

联合国的产生与发展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联合国的作用:

当代扬州社会风俗管窥 第3篇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换,当代扬州的风俗文化在岁月的磨砺下不断改变。本文试图以船村为例,以小见大,从船村的民间传说、节日习俗、特色饮食以及宗教信仰四个方面入手,探究船村以至于扬州地区当代的社会风俗细节,进而总结出当代扬州社会风俗的一般性特征。

【关键词】扬州;社会风俗;船村

社会风俗是历史的产物,是人们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它体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习俗、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众多方面,是某一地方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扬州地处长江下游,自古便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社会风俗文化积淀。而随着时间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许多风俗习惯渐渐地发生变化甚至消失;乡村中的风俗文化保留程度较城市要好一些,但在经济浪潮中这些村落的风俗文化,也难免在激进与保守的权衡中逐渐模糊。

船村位于扬州东郊杭集镇,自隋末唐初始,由自然条件和移民因素的作用逐渐形成。村落自高空俯视,船形庄台,故得名“船村”。望族聚居,文化融合并存,构成当代船村独特的社会风俗。当代船村中依然保留着部分表现扬州风俗文化的民俗和传统,由“船村”这一点,可大致了解目前扬州地区的社会风俗文化之现状。

一、民间传说

船村作为扬州地区圩田文明的代表,有着传统朴素的民间传说。如“托梦彩云”:相传扬州船村常年受洪灾困扰,村落长者梦见祥云,梦醒后叙述给村民们,村民们皆认为是瑞兆,坚信聚众人的力量一定能够战胜洪灾;“嫦娥探村”则是相传每年八月十五,嫦娥探访遗留在船村的玉兔和月影,为感恩嫦娥对船村的眷念,水边月台,民众点烛焚香成佳话;“烈马饮水”则更具人文情怀,相传抗清英雄史可法英勇就义后,其坐骑白马夜晚只饮船村之水。为方便英雄马匹饮水,村民们家家备有两口大缸。

三则传说流传至今,有着丰富的想象,也有宏大的国家情怀,充分体现船村淳朴的民风。历史这只“无形之手”对传说进行选择,实际上是人们对社区历史的集体记忆。[1]船村乃至扬州地区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自然地沾染了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家国一体的儒家思维。扬州人民发挥想象,把现实生活中的风俗文明融入到民间传说中,反映出扬州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节日习俗

通过研究船村节日习俗,可感受扬州地区独有的风俗特征,同时对记录和保护传统社会风俗文化有重要意义。扬州地区的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与其他地方大同小异,在此略去不述。

1.元宵节。船村的元宵节除去赏灯猜谜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车桅灯。车桅灯的习俗早在明清时期便开始流行于淮扬地区。[2]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八傍晚上灯时分,村民每家提上事先准备好的子孙灯笼,集中村头桅杆下,将自家的子孙灯笼扣在可伸缩自如的竹竿圆圈上,由村落长者携青年将挂满子孙灯笼的奇数层灯一直悬挂到桅杆顶端,形成一座塔状的灯柱。整个车桅灯节日习俗有一个“抢头灯”的高潮。当日预定四个头灯的村民进行抢灯仪式,场面热闹。相传船村曾有人“偷灯”得子,上香还愿,为表虔诚名儿“灯宝”。时至今日,这些风俗仍然承载着扬州历经数百年的记忆。

2.清明节。清明祭祀的方式在扬州地区的表现与中国其他地区大同小异,主要有几项内容:一是在家中先祖牌位或画像前祭拜;二是户外扫墓活动;三是傍晚时候焚烧纸钱。同时外出踏青、放飞纸鸢等娱乐化的倾向也愈发明显。船村除以上风俗之外,在清明时节,还有一个专属的表达方式——制作印子。这也填补了扬州地区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五大民俗中独缺清明无专用食品的空白(2014年6月船村清明印子祭祀习俗入选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者注)。

三、特色饮食

扬州地区自古倚海滨江,得天独厚,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盛产稻米。以面食为主题的饮食也是丰富多彩,汤包、蒸饺、烧饼、阳春面,几乎是扬州人民早餐的代名词。这些饮食中无一不展现着扬州人对吃的讲究,即使简单的家常点心,扬州的老百姓也会对其寄托深深的情感。在船村,烂面烧饼和印子独具一格。

1.烂面烧饼。每逢中秋节,家家户户必吃月饼,在扬州当地的村民会用自己精心制作的“烂面烧饼”垒成宝塔形状来祭拜“月亮公公”。“烂面烧饼”中的“烂面”是指没有经过酵母或小苏打发酵的面,听起来虽然不够“高雅”但是其制作工艺却极尽复杂。这种烧饼成本高,工艺复杂,必须是纯手工操作,市面上很难看到有销售的,没有做面食基础的人很难把握“烂面”中水、面的比例,很容易把十个手指都黏在烂面上。

2.印子。印子食品俗名“糯米蒿”,由青蒿与糯米面和成,青蒿,淡青色,气味芬芳,乃蒿中之最。[3]印子精致色如翡翠、形似月饼,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4]一般在清明前一日,当地妇女便开始准备。她们满田埂寻找着采摘青蒿头。清明当日,妇女先将前日采摘的青蒿头洗净下锅煮几分钟,以青蒿头带水一起和糯米面,然后反复地糅合。妇女们然后以此绿面,包上馅心放入雕花的木模里倒模定型,制作出各种吉祥的立体图案,有元宝状的、有鱼状的、有寿桃状的,最后将其垫上竹笋套放进蒸笼蒸熟。

四、宗教信仰

扬州曾经有许多寺庙,在船村大多数人家也都供奉有佛龛。据说船村中有长者日日信佛、礼佛,诵经不断,虔诚之心收获奇效,敲打木鱼的声音传声远,循声而去,可见其屋顶上发出佛光。

与此同时,从船村尊敬祖先以及与抗清英雄史可法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故事中,能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忠君爱国的“仁义”精神与慎终追远的“敬畏”之心。儒释道三者的有机结合,既是船村文化的缩影,又是船村发展至今的精神内核。

五、总结

船村作为扬州农村地区的代表之一,从民间传说、节日习俗、特色饮食、以及宗教信仰等几个方面,能总结出扬州社会风俗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特点:扬州社会风俗的文化基础在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心怀仁义、敬天悯人是融入到扬州先民骨髓的精神内核;同时又兼有道家的闲适与佛教的虔诚,让扬州这块土地上舒适恬静而又充满信仰。另外,扬州地区拥有特殊的圩田文化,造就出极具地域特点的人群性格和饮食习惯。当代的扬州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将地区风俗文化较好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关系到文化的留存,更是普通大众教化的关键问题。只有了解某一地方的传统风俗,尊重地方历史文化并付诸实践,文明才能得以延续,传统价值方能永恒。

参考文献:

[1] 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2]明清时有诗人为此作诗,孔剑秋《扬州竹枝词》:“旗杆高悬土地灯,抢来宜子更宜孙。明年此日重申贺,十倍酬还算报恩。”,厉惕斋《真州竹枝词》:“偷得明灯只一枚,隔年十倍献灵台。莫嗤土地神通小,也似观音送子来。”

[3]沈括:《梦溪笔谈》。

当代社会 第4篇

生活中活的人都问版画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对其有很多接触, 却往往不自知。 中国的版画最早所出现的形式是佛经、印刷所制的古代书籍中的插图。版画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 往往我们所用的生活用品以及衣服上图案的印刷都与版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欧洲的一些艺术大师, 他们常常用版画去制作一些油画的小稿或将油画复制成版画。例如:伦勃朗、丢勒、梵高、蒙克等。版画在是一种“贵族艺术”, 它的制作过程相对性比较复杂。艺术品是给人提供审美感受和精神愉悦的产物, 它会丰富人们精神层次的情感。不同的创作形式有不同表达方式。版画的自身有着悠久的历史, 他的本身自带着一种高雅的特质, 它有着重叠肌理叠加等技法和形式。版画还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其中, 在制版过程中有些意外所形成的效果, 往往使画面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版画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特别是在中国。谈起中国的版画, 它的源头就要追溯到木版画上。木版画的发展进程从插图衍生的这一角度来看, 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等民众文化蓬勃发展, 促使木版画的插图更加的注重了可欣赏性和审美趣味性。木版画在中国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了相对的层次高度, 它是中国传统版画与现代版画相互承接的一个重要的桥梁。而在早期的西方国家, 铜版画因为被当做是对精品艺术的一种复制的手段, 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版画的特性被人们被人所接受, 它自身所带有的独特的艺术性, 渐渐铜版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相较于木版画, 铜版画能将画作表现得更加精美, 而且它的版面更加利于保存, 可以更加好的完成复制工作。木版和铜版这两种版画经过了无数艺术家的实践与研究, 直至今日我们仍在研究, 这些足以证明传统对现今的影响。

就如同油画需要讲究笔触和颜色;而国画讲究笔墨和意境, 版画则离不开它本身的艺术语言和材料与媒介。由于当代艺术家们经过对材料的研究寻找出了多种的材料, 现代版画的综合观念愈加强。人们传统的观念中, 多是以木版画成为先入为主的观念。中国的版画从刚开始的复制性上一点点发展为开始具有创作性, 再到如今的多元素综合性发展。丝网版画这种新兴的版画形式, 它诞生的时间较短, 但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提到丝网版画就不得不提波普艺术, 它代表了一种流行文化。它是在美国现代文明与科技的影响之下, 产生的国际性的艺术潮流。波普艺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安迪. 沃霍尔, 他在20 世纪被称作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对艺术的思想观念引领了当时年轻的一代, 使这些追随他观念的年轻一代人, 追求新艺术和新生活, 反抗了权威型艺术和当时社会上的一些规范。, 安迪沃霍尔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手段带领着这一代年轻人进入到这个纷繁的艺术市场。在形形色色的艺术展上, 总能见到安迪沃霍尔的影子。丝网印刷的四色头像一次次复制着对安迪沃霍尔的敬意。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代表了前卫艺术的一种, 他的艺术引发了部分年青一代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追寻。

同时版画也有着当代性, 它给现代人带来一种新的视觉冲击, 它见证着可复制性艺术的特征, 它是艺术家们精神想法与堆积技术的双重结合。在中国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影响之下, 版画有着只身的发展方向。虽然现代中国人对版画有着相对意义上的不认可, 与误解, 一定意义上会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 但它只身所带有新颖独特的视角与构图等特殊的画面结构, 它也会给人的视觉上带来新的冲击。当代版画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对艺术的重新解读。现代的版画大多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绘画的束缚, 它的绘画语言层次更加丰富。艺术家将其他的绘画元素加入到作品中, 将其从新打撒重组, 描绘出全新的形式。版画的创作之中往往有很多种多样的因素存在, 在创作的过程中将古代时期墙壁画上雕刻的花纹和一些饰品上的雕刻花纹和一些石头上的花纹等等, 经过创作者本身的加工以及提炼, 就可以成为创作者本身创作中的一些元素。现代的艺术大师徐冰他的作品《天书》、《地书》、《鬼打墙》等艺术作品, 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想法以及版画的特性, 表现出他对艺术的态度想法。《天书》这件作品表现了他对文字的理解及表达。

当代社会问题 第5篇

院系:文法学院

班级:公管10-1

姓名:刘海龙

学号:201012041033

题目:关于农村社会养老的社会问题

现状和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养老方式遇到了愈来愈严重的困难与挑战。

1、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这种进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弱化了土地保障作用,促进了社会养老方式的产生;另一方面,工业大生产劳动方式的重大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作为养老义务承担者的角色,家庭赡养和生活照料功能随之受到削弱。

2、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增加,商品性支出增大。农民收入提高,消费尤其是商品性支出的增加,改变了老年人供养以实物支付为主的传统方式,子女对老年人的供养主要表现为货币支出。自给性消费向商品性消费的转变使老年人经济供养来源对县场的依赖性加大,老年人供养状况直接受子女货币收入的影响,缺乏稳定性并隐藏着风险。

3、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的迁移。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文明水平和进步程度,是工业化、城县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粮食购销政策的改革,使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县,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竞争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在农村的父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生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长年在外务工经商,势必影响对老年人的供养,对传统家庭养老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4、人口老年化的影响。自上世纪70年代成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全县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压力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老年供养系数上升,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这样必将加重家庭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5、家庭规模小型化。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家庭“四、二、一”人口结构的形成,家庭小型化也在发展。农村人口结构也将出现以下变动趋势:

1、已婚子女与老年人分居的现象逐渐增多,老年人单身户或一对夫妇比重提高。

2、特殊老年群体大量出现。主要有三类:一是丧偶老人群体。由于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以及性别比的变化,丧偶老人主要是丧偶老年妇女会大量增加。除部分另组家庭外,有许多老年夫妇因一方去世而成为单身老人家庭。二是独生子女父母家庭。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批独生子女本世纪初开始步入婚期,他们的父母也将由目前的准老人步入老年。一对独生子女夫妇需要同时照顾多位老人,这是十分困难的任务。三是两代老人家庭。随着人口老龄程度的加深,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人口高龄化将出现,到那时将是许多低龄老人不能与子女共居,但却要赡养已进入高龄的父母,组成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两代老人共居的家庭。

6、社会保障体系缺位,社会化养老供养水平低。目前,尽管实施了新农保,但每月仅领取100余元甚至还要低,根本起不到养老保障作用。

对策和建议

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于推动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关心农村老年

人的生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摆到突出位置。

第二,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继续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撑能力相适应,以切实可行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农民养老保障体系。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妥善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养老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台对农村老年人的各项优惠政策,解决农村“三无”老人和因病、因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生活问题。继续支持和鼓励低龄、健康的农村老年人从事各种正当的经营活动,提高自养能力,确保基本生活。建立健全城乡特困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制度。对农村“三无”老人和其他特困老年人,启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程,让农村贫困老年人也享受低保。按照“国家政策扶持,农民自我保护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建立“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新型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问题。总结推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制度经验,研究完善奖励扶持措施,真正让每位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

第三,加快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村老人的就医难问题。做好这项工作,一是采取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负担的办法,在农村逐步建立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农村特困老年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缴纳个人负担医疗基金确有困难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筹措资金加以解决;三是各级医疗保健服务机构,为农村老年人看病挂号、就诊、取药、住院提供方便。

第四,加强农村乡(镇)社会福利院建设,提高“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比例。一是继续全面实施省政府提出的“福星”工程,用几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使农村 “五保户”除自愿投亲靠友供养外,基本上实现以乡镇福利院为主的集中供养,让最困难的群众真正成为“福利之星”。二是将乡镇、村福利院、敬老院硬件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以保证供养对象有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休养环境。三是免征、减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后,原从农业附加中列支的五保供养资金,列入县乡财政预算。四是大力发展院办经济,以提高供养对象生活水平,确保这些老年人的生活不低于当地人均生活水平。五是妥善解决好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和农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问题。第五,大力提倡并推广家庭赡养协议制度,强化农村家庭对老年人赡养义务。继续推行普遍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的有效做法,把子女的赡养责任用协议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具体执行中,一是经常开展尊老、爱幼的宣传教育活动。二是明确《家庭赡养协议书》的主要内容。协议书内容应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方面。三是协议签订后,由老人、子女和村委会或村老年协会各持一份,并由村委会或村老年协会监管执行。

第六,加快从事服务农村养老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应尽快出台从事服务农村养老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加大从事服务农村养老社会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福利待遇,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充分调动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

浅析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 第6篇

关键词:中国,市民社会,市场经济,建构,初探

一、市民社会概念发展演变过程及其主要特征

“市民社会” (civil society) 一词来自西方, 其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最初是社会和国家的一般用语, 与“政治社会”并无不同;后来表示国家控制以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规章制度等等, 是对近代欧洲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分离的现实的反映。不过, 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 应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产生、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 亚里士多德认为市民社会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 其含义与政治社会并无不同,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自然 (野蛮) 社会的概念。17、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思想家曾把“市民社会”视为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一种象征着文明、进步、道德的理想社会, 为了结束人与人之间彼此“像狼一样”的敌对的自然状态, 人们必须通过缔结契约的方式而结合成“市民社会”。

在黑格尔那里, 市民社会是指独立于政治国家之外并以国家为存在条件的社会物质生活领域。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 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 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 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 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有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认为国家依附于市民社会。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则认为“市民社会”是一个“处在市场经济和行政国家‘之间’或‘之外’, 但与两者‘相关’的……公共领域”。

现代西方学者柯享和阿拉托在《市民社会与政治理论》一书中说道:“我们把市民社会理解成为经济与国家之间的社会互动领域, 它首先是由私人领域 (尤其是家庭) 、结社领域 (尤其是自愿结社) 、社会运动, 以及各种公共交往形式所构成的”。

我个人认为市民社会是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 它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相对于政治国家而言的一切私人领域和非官方公共领域。它有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 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 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的基本标志, 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 是“私人利益的体系”或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 它包括非国家的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秩序、结构和过程。

由此而论, 我认为市民社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 市民社会相对应的经济运行形式是市场经济。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基本建制。市场经济要求市民社会必须从政治国家中独立出来。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共同体。

第二, 自愿性是市民社会成员活动的首要前提。自愿性即非强制性是市民社会成员活动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前提条件, 市民社会成员是自发的, 为了共同的利益和需要而结合在一起来进行经济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的私域。

第三, 市民社会遵循契约原则。市民社会成员的一切活动是在一定的规则和法理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 是在遵循一定的法律和章程的前提下进行的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

第四, 市民社会是公共领域高度发达的社会。市民社会是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 是一个非官方的公共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 市民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理性来讨论和评判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等等。

第五, 市民社会成员具有人格独立性。人格独立性是市民社会成员独立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经济领域活动的最起码的要求, 每一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 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 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虽然只有与其他人的联合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但这种联合也只是仅仅表现在共同需要的方面, 而且是出于自愿, 并且个人在联合中并未失去独立性, 可以说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纯粹的外在关系。

第六, 市民社会是由每个各自独立而又彼此相互依赖的特殊人所构成的联合体。市民社会的成员本身都是相互独立的, “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作为各种需要的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任性的混合体来说, 它是市民社会的一个原则。”市民社会的成员以自身为目的, 其他人作为“中介”, 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满足自己的需要。“我既从别人那里得到满足的手段, 我就得接受别人的意见, 而同时我也不得不生产满足别人的手段。”

二、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的现实分析

1. 中国市民社会产生和提出的背景、内涵及主要特征

(1) 中国市民社会产生和提出的背景

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主要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国际局势影响, 高度集中的中央权威制度遭到了严重的挑战, 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同样遭到质疑, 国家与社会没有真正的分离, 可以说国家就是社会, 社会就是国家, 国家与社会是一元化的结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社会自主领域不断扩大、个体主体自由度不断增大、生活方式不断非政治化、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阶层不断涌现, 国家对社会全面控制的局面被打破, 越来越多的权力要素流入社会, 国家与社会一元化的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市民社会正在生长、发育和崛起。我们理应顺应这种趋势, 积极探索市民社会发生发展的规律, 积极建构和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

(2) 中国市民社会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

内涵:就一般意义来说, 中国的市民社会乃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原则, 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 以及进行议政参政活动的非官方公域。

主要特征: (1) 自发性与人为性并存;市民社会中的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 是市民社会成员自发形成的, 但是由于我国市民社会发育还不成熟, 一些社会组织和团体还要靠国家的力量加以推进和引导。 (2) 民间性与官方性并存;市民社会中的组织和团体, 是在民间自发形成的, 但由于一些团体和组织本身的局限性, 还需要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3) 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市民社会成员的自主意识是第一位的, 追求个人的利益得到最大发挥, 但由于市民社会发展的空间相对来说还比较小, 对政府的依赖性还有待加强。 (4) 分离性与合作性并存;目前中国的市民社会发育还不完善, 一些民间组织, 在发展的过程中, 既要自主自发的形成和发展, 表现出一种分离性, 但用于本身力量的脆弱, 政府又要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扶植。

2. 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现状

(1) 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市场经济建设日益完善; (2) 社会自主资源和自由空间积聚膨胀; (3) 以第三部门为载体的非官方性公共领域大量涌现; (4) 法治日益成为社会运行的主要治理机制; (5) 公民的政治参与逐渐增加。

3. 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现实必要性

(1) 促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民主化的需要; (3) 抑制权力市场化滥用的需要; (4) 促进弹性社会结构生成的需要。

4. 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现实基础

(1) 经济基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 政治基础——国家与社会的分离; (3) 文化基础——契约精神的出现。

5. 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现实困境

(1) 借用西方理论的学理误区; (2) 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3) 缺乏构建市民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文化环境; (4) 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的保障; (5) 作为主体的民间组织发展不够完善。

三、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基本思路

1.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基本目标——超越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对立, 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使国家权威与个人自由之间有一个缓冲地带。

2.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基本原则——以国家培育为主, 以市场经济拉动和民间力量的自然增长为辅。

3.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基本策略——“两个阶段发展论”第一阶段为形成阶段, 其间由国家和市民社会成员共举;第二阶段为成熟阶段, 其间市民社会成员在继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同时, 逐渐进入“公域”, 参与和影响国家的决策, 并与国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4.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基本路径

(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巩固市民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2)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 (3) 培育市民社会文化, 为市民社会的成长壮大提供精神动力; (4) 大力培养社会中间阶层, 加快市民社会主体的形成和壮大; (5) 加强法治建设, 为市民社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四、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价值意蕴

1. 理论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 促进理论创新,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 永葆活力, 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 研究中国市民社会的崛起, 也是积极迎合全球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

2. 实践价值

研究中国的市民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经过20多年的无畏探索和艰苦卓绝的努力, 在经济领域,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蓝图已经十分清晰;在政治领域,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方向也已经确定;只有在社会领域之中, 改革的方向和蓝图还相当模糊。时至今日, 社会领域的变革已经成为推进中国整体改革事业的关键, 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领域的支持,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将无法有效运行。所以, 研究中国的市民社会, 并通过这种研究推进社会领域的健康发展, 就成为今日中国学术界面对的最紧迫的“时代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131

[2]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社会学研究, 1999, 3:35

[3]柯亨:阿拉托:市民社会与政治理论 (M)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1992:9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第197页

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社会 第7篇

因此,对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对于提升广大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素养与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题在于,在当今这个信息量持续更新、爆棚的时代,在这个多元思想文化不断冲击人们内心的时代,在这个快节奏、快发展、快消费的快时代,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人也许会认为,社会发展的步伐如此之迅猛,思想观念的更新如此之快速,人们的表达方式如此之多元,传统文化这种千百年前的老古董,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免过于古奥、古旧、古板,如何才能真正使青少年认同传统文化教育,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的精粹真正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成为滋养他们成长、培育他们成熟的重要思想资源?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时时刻刻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当父母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的时候, 会引用孔老夫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为了什么?不是为学而学,而是要将学习的所得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要让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学习知识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兴趣, 知识才会转化为我们自身的内在本能的需求,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及时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是一件非常令人愉悦的事情吗?你看,在家庭教育中,孔子的话一点儿也不过时,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

家里的孩子努力学习,刻苦攻读,但是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 也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运用原理,怎么办?孔夫子也早有预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必须牢牢地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 基本内涵,这是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调动全部的身心来认真阅读、 认真演算、认真听讲,真正吃透这些知识的内容。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图书馆,只是储藏知识,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架上,并没有走进我们的生活,所以,不能只是吸收知识, 还要思考;所以其二、必须运用知识展开思考,也就是说知识只是我们手中的工具,我们的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所以孔子说的很好,只学习不思考,人就迷茫, 但反过来,如果我们只是坐在那里空想,脑子里却空空如也,没有知识的基础,那么只能是越想越疑惑,最终毫无所得。你看, 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也丝毫不过时。

再比如,我们与家人去旅游, 登上华山西峰,眺望蓬勃的日出景象,会禁不住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卓杰三峰出,高奇四岳无!”在这一刻,传统的古典诗词占据着我们的心灵,甚至替换了我们这些现代人的语汇系统,在这一刻,这些诗句变成了发自我们内心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语言,在这一刻, 也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充分表达我们激动万分的心情!当我们远离家乡,逢年过节,思念亲人, 我们也会暗自低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毫无疑问,这些优美而略带惆怅的诗句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语句,不管走到海外还是异国他乡,只要是一个中国人,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诗句,运用这些诗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是为什么?就是这些诗篇早已进入了我们的血液当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只是一个恰当的时机,一个合适的时刻,就会唤醒我们的传统文化记忆,就会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 更为深刻地领悟当代社会的生活与人生感受。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它每一天都在我们身边。

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它是中国人在日常衣食住行当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的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与思想方式与情感方式。 概括地说,主要集中在经、史、 子、集这四大类典籍当中。

“经”主要是指儒家及相关的典籍著作,包括易类、书类、 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 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等等, 儒家及其相关典籍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与思想道德的主流与基干, 对于中国 人的影响 最为深远 。 “史”主要是指各类史书,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传记、地理等等,这些典籍著作主要是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典章制度,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子”主要是指除儒家典籍著作之外的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兵家、法家、农家、 医家、天文算法、艺术、小说家、 释家、道家等等。它们是对儒家思想有益的补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它们的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才具有更加广泛深入的内涵。所谓“集”,主要是指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 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传统文化的情感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长期积淀,是中国人在长期的文化创造中凝练出来的文化思想形态。即使时代变迁,人世沧桑, 但依然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它内涵丰富,涉及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举凡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科技、生活、文化等,无所不包,一部传统文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历史, 研修传统文化,不仅要研修书本, 更要读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与智慧。传统文化说是传统,其实并不传统。其实,在眼下这个信息时代,很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已经进入微信、微博,还有各大网站,有的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时尚符号。传统文化也从未过时,我们常说读书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我注六经,一种是六经注我,所谓我注六经,就是因循古代经典,亦步亦趋,而六经注我, 则是将古代经典为我所用,为时代所用,使传统文化这株老梅绽放新的花朵。

当代社会 第8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传统社会主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 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 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它既是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否定, 又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新;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实质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 无产阶级在夺取了资本主义的资本和生产资料以后, 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认为创造出了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 才能从根本上摧毁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他指出:“劳动生产率, 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 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 因为社会主义能够造成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1]“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 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 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2]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 毛泽东同志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 党的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 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3]116“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 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 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 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3]110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其中最根本的思想放在首位, 强调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强调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所有制问题。他们指出:“资产阶级私有制是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5]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进一步明确表述了这一观点, 他说:“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 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6]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 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 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商独营的企业发展, 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3]110“一个公有制占主体, 一个共同富裕, 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3]111江泽民同志结合我国现实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 进一步强调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他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方针。要通过深化改革, 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增强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7]胡锦涛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 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恩格斯曾指出:“一切政治斗争, 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8]列宁也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根据科学的见解来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 也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9]邓小平同志说, “走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373“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不是两极分化”。[3]374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 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现实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制度上,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当代中国, 这既是我们党和国家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 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在新时期, 面对新的情况, 邓小平同志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我国的分配制度进行了详细阐述, 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分配体系的重要部署和决策。

从政治上看, 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体和政体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在文化建设上,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 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 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 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否定,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提出, 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是指新民主主义政权下的资本主义经济。他在七大报告中把发展资本主义作为中共纲领确定下来, 主要是因为“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发展, 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一句话, 没有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 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 那只是空想。”[10]邓小平同志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战略高度, 强调了科学对待资本主义的重要性, 对如何看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 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110“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3]373“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372江泽民同志也肯定了学习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性, 他指出:我们在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某些好的东西时, 思想要更解放一些, 胆子要更大一些, 步子要更快一些, 办法要更多一些, 而不要纠缠姓社还是姓资问题, 它们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资本主义社会可以用, 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我们在肯定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同时, 要坚决反对近几年流行的一种抹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的“趋同论”。“趋同论”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最终要融合成为一种既不是社会主义, 又不是资本主义的“新”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资本主义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就等同于资本主义, 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我们党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 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条道路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又有自己的发展特点, 既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 更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11]因此, 我们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资本主义的一些有用东西, 不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 只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新。苏联模式在经济上强化重工业, 忽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 排斥市场经济规律;在政治上搞高度集权、个人崇拜;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理解, 因而存在着许多弊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积极探索突破苏联模式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他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他们走过的弯路, 你还想走?”[12]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思想比较好, 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3]373“学习苏联好的东西对我们用处很大, 借鉴苏联错误的东西, 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益处。我们要善于接受苏联的经验教训, 这样就可以少受损失。”[13]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们党不断总结实践, 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质的新理论。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践的结果, 是对苏联模式的破除。

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关系时, 我们还需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民主社会主义是主张在资本主义框架下进行社会改良的思潮。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区别, 主要体现在:

在经济上,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代替消灭私有制的要求, 主张维护、加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政治上,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西方的三权分立、议会民主、两党制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在文化上,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世界观和指导思想多元化, 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在社会建设方面,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保留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制度, 在这个前提下采取一些措施维护社会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在共产党领导下, 最大限度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总体分析 第9篇

一、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表象

通常情况下,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社会,纵使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看似相同,但深究其背景和原因,以及不同社会中社会阶级和阶层的主体不同,也使得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同。

(一)贪污腐败

腐败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力求拔出的一颗毒瘤,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之后,针对腐败问题所进行的改革,从表面治理发展为从源头大力治理腐败的工作,已经略有成效。但是,我国的部分政府单位仍然有所谓的“人民的公仆”在犯此类错误。每年我国都会严格查处贪污腐败分子,无论是在数量的多少,所在级别的高低,还是在岗位的种类上,都令公民深恶痛绝。

(二)贫富差距

根据目前我国的GDP发展水平来看,经济总量的上升速度和趋势都可喜可贺。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仍然有大部分人处于甚至低于低收入水平的生活线,一些地方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城乡贫富差距,以及随之而来的住房问题和失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增加了我国的不和谐因素,一直是国内外人群所关注的重点。

(三)三农问题

党和政府度三农问题的重视由来已久,而且一直都是我国广大人民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可谓是中国当前问题的重中之重。我国政府每年的第一号红头文件连续多年一直是针对三农问题的。不仅是在理论上,党和政府在实际政策上也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例如,税费改革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广大农民和非农业从业者的广大拥护。但以超过60%人口为农民的中国在三农问题上根深蒂固,形势依旧严峻。

二、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总体原因分析

(一)社会运行机制不平衡

从根本上说,一个社会能否健康快速地发展,就取决于它有没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表现出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改革开放前,我国就深刻地发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运行机制上的不平衡,过于注重平衡机制,忽略了动力机制的重要性,例如高度集中、平均主义、思想僵化等。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注重动力机制,例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权利真正交到农民手中,还有奖金制度、股份制度等,都是改善动力机制的表现。可是,当我们致力于加强动力机制时,平衡机制上的问题又开始出现了。这种不平衡的现象被明显地表现出来,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水平不平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关系不平衡等。由此可以看出,社会运行机制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处于我国的发展过程之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谓是所有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体现。

(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特殊性

现代化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行开始的,而中国传统思想在这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在起步时期,我们依旧照着西方的脚步走,这也是造成诸多的社会问题的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经济上的发展。由于受到历史上非常猛烈的“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打击,我国体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发展经济的欲求。于是那种以资源无限可再生并可供应假设为基础,以高消耗为特征,以毁坏生态环境、损害人文价值为后果的原始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了。不节制地生产,不节制地消费,不节制地废弃,这种生活方式是造成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很不幸的是,我国并没有跳出这个经济增长模式,反而越演越烈。

(三)社会转型期突出的社会问题

1. 结构性社会问题。

结构性社会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源可以说就是社会资源结构配置的不公平。由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导致当前直接“伸手”市场变得非常容易,而这也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操控。除此之外,无论是政府自身还是公民,都深深受到了“全能政府”观念的制约,这就使得很多行政管理部门在社会资源配置问题上无形中占据了绝对垄断地位。绝对的垄断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在社会资源配置问题上缺乏一定有力的权力监督,就给少数社会上层人士创造了便利寻租的机会。

2. 变迁性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这与党和政府的正确积极领导密不可分。在过去,我国借鉴苏联发展的经验,采取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对工业重视却主要依靠的是农业的贡献,依靠的是国家对各种资源的直接掠夺和管控,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小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环境资源问题,环境被严重破坏,资源大量流失。可之后国家开始逐渐调整发展战略,逐渐强调环境和资源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良好的战略,却同之前的计划大相径庭。两种发展模式的摩擦,使得变迁性社会问题越发严重。

3. 病理性社会问题。

社会信用的核心是政府信用,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需要良好的政府信用进行支持。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以政策代替法律的现象,然而政策是多边的,它不能稳定地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行。现如今,我国政府形象诚信缺失非常严重,使得国内外将中国标榜为效率不高,不守承诺。这不仅不利于中国国内外市场的发展,而且容易导致整体社会道德行为失范,会使人民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对法治的信心,因此而导致的社会问题将不可估量。

三、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解决途径

(一)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把社会看作一个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主次先后之分,而其中必有一个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格局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就是以经济子系统为核心是经过理论与实践检验的正确决策。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实现经济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就这要求必须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规避经济增长的侵略性和破坏性。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力因素逐渐获得了与经济因素相等的地位。因此,中国当前不但要继续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推进,还要把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推进,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将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说明中国已经意识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体制改革就已不再重要,恰恰相反,政治体制的良性运转才是整个社会和谐有序的重要保证。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应归结于其前瞻性、系统性和有序性。确实,经济改革超前于政治改革是必要的,但是政治改革的长期滞后就会造成二者发展的失序、失衡、失调。因此,中国要循序渐进地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建立与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政治体制。而在其中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政府是中国社会转型期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大关键。

(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民主政治体制的条件下,人民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但总的价值导向却是一致的。在当今,中国社会开始逐渐注重对公民个人利益的满足,注重对民主和自由的双重诉求。但是,公民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不应以牺牲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为代价。这就要求社会对当前不断抬头的利己主义倾向予以警惕,将真实的集体利益和正当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同时,还应规避泛娱乐化对公众享乐主义思维的刺激,以及“金钱万能论”对公众拜金主义倾向的唆引,敏锐探察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不良现象,采取措施及时引导。在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对公民价值观的引导绝不可以采取发号施令的强硬方式,而是要讲究引导艺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内化到具体的文化产品中,在实现文化大繁荣的同时进行软性引导,还可以促进软文化经济的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当前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进而影响着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进程。近几年来,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逐渐占据了人们的视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现代化的背景下,通过对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总体描述,分析其特点和原因,提出应对方案,以期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社会问题,总体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忠杰.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层解析[J].大连干部学刊,2010,(7):4-8.

[2]冷鹤鸣.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现代性问题[J].理论参考,2007,(10):10-13.

[3]朱庆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破解路径探析[J].探索,2015,(3):10-14.

[4]吕春妍.社会系统论视角下中国社会问题应对策略探析[J].新西部,2015,(17):4-6.

当代社会 第10篇

主持人:传  馨

(今传媒杂志社责任编辑)

主持人语: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及被人们广泛应用,组织传播的方式、手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媒介環境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促进组织有效传播,是组织传播学界亟需研究的课题。以大数据为背景的新媒体传播格局在改变信息传播模式的同时,也催生出新的传播平台。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传播模式产生强烈冲击。大时代背景下传统传媒并不能独善其身,进行相应变革并有效运用新传播手段是其适应传媒新变化必须采取的手段。组织在传播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传播风险及舆论导向偏差等现象,从大数据背景研究数据新闻理念与自媒体新闻传播的风险,探讨导向意识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缺失及规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研究将突破传统媒体理论与实践的思维定势,具有更高的创新价值和可行性。本期“组织传播”立足大数据时代,深刻探析数据新闻理念在我国的实践及导向意识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缺失,阐述传统纸媒应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传播手段,同时分析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风险及规避策略,以期为构建新媒体生态下传播新格局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促进组织传播效率的提高。

当代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第11篇

近年来,不少企业在追求“财务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责任问题,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事件相继曝光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自1924年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被提出以来, 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理论界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对象。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事件促进了各国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新认识,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强制性地防止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的再度发生。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指南针,会计信息系统的真实与否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发挥企业会计信息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亟待探讨并需明确的问题。随着全球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深入以及社会责任运动的进展, 我们需要重新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下认识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加以改进。

二、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分析与界定

自谢尔顿提出“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 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应包含有道德因素在内”的新思想以来, 众多的研究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进行了研究与界定, 并已有许多研究成果。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已有三大代表性的理论:一是将企业社会 责任与企业 责任相等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Carroll,2000);二是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相并列,认为企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 、道德责 任和社会 责任(Brummer,1991); 三是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相对应, 认为企业责任可以概括为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两大类, 前者是企业为股东谋求利益的责任, 后者则是企业对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社区、公众、政府和员工)以及自然环境承担的责任, 既包括法律上的社会责任 (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包括道德上的社会责任 (道德伦理所要求的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卢代富,2001;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2007; 张兆国等,2009)。以上三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有其历史进步性,但同时又存在历史局限性。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社会性与时代性,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认识而发展的, 例如社会责任从只涉及经济责任发展 到经济责任 与法律责任,再发展到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及慈善责任、环境责任等。

要弄清当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概念, 首先要明确当前讨论与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目的, 然后以该目的为中心,再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只有这样, 当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才会更准确,也更有意义。例如,目前许多学者在讨论企业社会责任时,把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等各种责任都包含在内, 实际上不符合当前我们 讨论企业社会 责任的目的。目前,企业的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应该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企业的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已经比较完整地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中, 企业的各项会计报表已经能够大体反映出企业对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我们讨论的社会责任应该指除了企业的经济责任与企业的法律责任之外的那些还没有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之内的“社会公共责任”。因此,本文认为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应该包括以下 几个特征:准公共性的私人性物品、时代性、效率性、可计量、尚未纳入到会计日常核算范围。

(一)准公共性的私人属性物品

物品按照 属性可以 分为公共 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应由政府提供, 私人物品应由市场来解决,而准公共物品比较特殊,部分具有公共属性,部分具有私人属性。政府与市场作为最基本的两种资源配置手段,这一点已形成共识。企业是市场的基础细胞, 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是指市场的那部分社会责任。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中, 基本没有涉及到市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研究与阐述。把政府这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手段排 除在企业社会 责任的讨论 之外,很显然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二)时代性

企业社会责任自提出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但是不可否 认,其相关研究成果具有历史局限性。随着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深入,有很多企业自身责 任之外的经 济活动与经济事项已纳入到企业的核算范围,实际上相当于 企业社会责 任已经内化为企业自身责 任 ,现在来看 ,这些经济活动与 事项则不应该 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任 何研究都需要 和当前的社 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与时俱进 ,否则就会失去理论的生命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同样如此。

(三)效益性

效益作为 经济活动 是否值得 进行的一个评价指标,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中,同样不可或缺。由于资本的趋利性本质,企业都以价值最大化作为最大的经营目标和最终的结果,所以应该遵循“社会责任边际成本=社会责任边际收益”的效益原则,否则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几乎都忽视了政府的存在。 所以就产生 了一个疑问: 社会责任都要由企业来承担,那么政府这种 资源配置的手 段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如果企业社会责任由政府来承担,产生的效果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如果由政府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效果更好的话,为什么还要由企业来承担呢? 因此,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时,必须先分析哪种承担方式更优越的问题,而效益则是最关键的衡量指标。

(四 )可计量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活动或经济事项有很多, 而在这些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中, 虽然大多数都可以用货币计量,但还是存在一部分不可计量,或者说不可用货币来计量。不可计量的这一部分经济活动或经济事项是否应该纳入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去, 应该是我们讨论的重点。货币计量是目前会计核算体系的一个基础假设, 财务战略与会计核算体系紧密相连, 财务战略是针对企业经济活动或经济事项而做出的资金活动的安排, 会计核算体系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或事项的核算与反映,因此,财务战略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就当前环境来说,不可计量的经济活动与事项不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中或许会好一些。如果强制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反而会使企业社会责任的界限过宽也过于虚无, 会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财务战略最优化的选择。

(五)尚未纳入会计日常核算范围

已经纳入 会计日常 核算范围 的那些经济活动 或经济事项已 经被企业所内化,应作为企业内部自身的责任而不是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部分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会计报表 的数据中已有反映。企业的经济行为与财务战略已经把它们考虑在内,再探讨这些是否作为企业 的社会责任 已经没有意义,现在我们应该探讨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那些 目前没有被 纳入到企业日 常会计核算范 围的经济活动 或事项的履行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当代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指目前还没有被纳入到企业日常核算范围的,可计量的,同时由企业来承担会更经济的那些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所对应的企业责任。

三、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毫无疑问,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有着重大影响。从财务学角度来考虑,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虽然表现为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或经济事项, 但实质却是一系列资金的运动。从上述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及组成来看,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主要集中于三个层次的准公共物品。如果由企业去提 供这三个层 次的准公共物品,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经济活动或经济事项都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的话,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流。财务状况的影响又可细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方面; 经营成果的影响可以分为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方面;资金流的影响可以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和融资活动现金流三个方面。由于资本的逐利性本质,企业必将追求利润最大化, 以上的影响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企业财务绩效这个概念上来。因此,以下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一)微观层面

短期来看, 如果从单个企业自身来说, 可能会出现某一个会计期间内或低效率或高效率的状况。在一定期间内, 某些企业可能会存在超效率的情况, 但是由于竞争和企业之间资源转换通道的存在, 则会导致企业的效率趋于一致。长期来看,如果从微观企业个体来说, 微观企业之间同样存在一些准公共物品,如,行业内部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本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关系的协调、行业内某一价值链内部企业之间的协调等。这些事项对单个企业来说同样存在外部性与私人性双重属性, 外部性特征会导致该企业的低效率。不过在企业之间如果存在企业组织的话, 企业组织和企业之间同样会存在资源的交换,比如,企业联盟组织。企业联盟可以根据企业的规模、企业的盈利状况、行业性质等按照一定比例来进行收费, 这种收费实际上会起到税收政策的作用, 最终会逐渐弥补该企业的低效率, 并达到动态平衡。

(二 )宏观层面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与界定,如果把企业看成一个整体,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会促进企业的财务绩效。从宏观层面的准公共物品来说,这些准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和私人性的双重属性,对企业来说,其中的外部性会造成企业的低财务绩效, 私人性则促进与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但是,实际上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着资源的交换, 比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不使企业受损。这些资源交换渠道的存在, 最终不会由于外部性而使企业的财务绩效降低。因此,总的来看,只要资源交换的方式是有效率的,那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最终会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

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改进的现实选择

随着企业社 会责任理 论发展的深入 以及人们对企 业社会责任 的了解,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履行以及履行的多少最终 将会决定该企 业在社会上的声誉大小,最终影响该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与披露 问题将会成 为今后理论与实务界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下文就 如何计量和披 露企业社会 责任提出几条思路。

(一)设置企业社会责任的专门账户, 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日常会计核算体系

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通常把该项支出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该科目实际上是核算那些不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 以及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经济活动, 通常包括固定资产盘亏、报废、毁损以及出售的净损失等,而这些经济活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经济活动没有多少相似性。因此,我们要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科目,然后再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类型, 设置二级科目或三级科目, 这样企业社会责任将会纳入到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体系之内, 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财务报表掌握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财务数据,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与读取。

(二)引进大数据分析方法

由于目前的计量方法与手段问题,还有一些经济活动无法进行计量,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来说,成本的支出比较好计量,主要问题在于收益的计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发展,该方法可以解决某些企业社会责任对应的收益难计量问题。目前会计上的数据分析,通常都要求数据之间有对应的因果关系,这实际上限制了会计的发展。大数据分析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来说,优势在于不需要数据之间有因果关系的对应,解决了目前会计计量存在的缺陷。因此,我们可以引进大数据的分析方法来计量那些目前还不能计量的经济活动,比如某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数据关系,从而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收益问题,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确认与披露,最终促进会计学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三)构建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表,定期、单独披露

企业会计报表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发展到股东权益变动表, 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会计报表发展的本质实际上取决于相关信息的重要性,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重要性,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不能仅仅以附注信息的形式披露, 单独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将会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致要求, 会计报表系统必将迎来企业社会责任报表这一新成员。另外,为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 可以由相关部门发起, 构建统一的但又可以分门别类统计与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表,包括格式与内容的统一,并定期、单独披露。

(四)引进第三方评价与审计机构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有目共睹, 从会计确认、计量到会计报表编制,都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行为。相对于目前已经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的那些经济活动来说,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更难以确认与计量,因此,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更应加以关注, 引进第三方评价与审计机构尤为必要。

(五)组建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平台

企业社会 责任要形 成企业的 商誉,并收获超额利润,须有一个前提条件: 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让公众知道, 让信息使用者很容易就得到相关数据与信息。这样一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平台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这个平台上,不同企业之间的社会责任数据能进行横向比较, 同一企业不同期间的数据还能进行纵向比较。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分行业、分规模、分地区、分项目等来披露,这样比较的数据更可信、更有效。这一平台最好由政府财政部门专门负责搭建。

摘要: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也随之变化,当代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已深刻影响到社会经济与企业自身的发展,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越来越关注。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并没有把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的日常核算系统中,影响了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了解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因此,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亟需改革与完善。

上一篇:城市空间联系下一篇:有机食品的绿色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