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实施范文

2024-07-22

评价实施范文(精选12篇)

评价实施 第1篇

其实, 我们的考试, 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考试, 不妨把定位放在“试”字上, 让学生感到考试不是“终点”而是“中点”, 不是“利害”而是“利益”, 不是“压力”而是“动力”, 除了“专用”还可“活用”, 除了“独作”还可以“合作”, 除了“既定”还可以“商定”……这样, 就可以让学生感到考试只是学习征途中的一次次阶段性小结, 甚至可以利用延迟评价, 对一次考得不理想的学生提供多次重考的机会。为此, 徐州市贾汪区实验小学努力改变原有的考试模式, 特别对于原来的考试情况进行了改革, 变封闭的考试为开放的考核,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考试形式的开放。可以口试、笔试和操作相结合, 教师出题和学生出题相结合, 水平考试和等级考试相结合, 常规考试和游戏考试相结合, 一次性考试和多次考试相结合, 扣分式考试 (分数封顶) 与加分式考试相结合, 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二是考试内容的开放。可以类型多样, 题材丰富, 知识综合、试题多答 (例如开放题) 、智情融合等。

三是考试时空的开放。整体考试和部分考试相结合, 考场考试和现场考试相结合, 教后考试和教前考试相结合等。开放的考试, 已不再神秘与玄虚, 学生感到时时、处处、事事都可“考试”, 考试更多是“测验”, 是诊断学习、改进学习的“试纸”, 力求让学生充分享受考试的过程。

针对考试中出现的诸多症状, 学校率先对小学数学学科的考试进行改革, 力求凸显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考试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知识、技能的考查, 放在每一学期期末考试一周前进行, 第二部分为期末考试卷。分值这样安排:数学考试为100分, 其中闭卷考试为80分, 另外的20分包括口算 (听算) 、动手实践、数学表达、数学情感等四个要素进行提前考查。学生如果感到对于20分的考核不够满意, 还可以提出重新考核的申请, 做二次考核, 可以适度进行延迟评价。这样做, 深度契合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的要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 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评价的形式和手段力求多样化, 要让评价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成功的舞台, 让评价成为学生愉快的经历, 让学生在评价中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 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基于上述认识, 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对于全校小学生数学学业水平情况实施多元评价。努力通过评价, 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以及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一、突出数学双基的考查

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 其速度和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笔算和估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影响到计算技能的形成。根据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 的要求 (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的速度要求是每分钟8~10题) , 在各年级的多元评价方案中, 均设置了5分钟的口算题, 每个年级的口算题量不等 (一年级为42题, 二年级为39题, 其中两步计算的可以看做为两道题) 。在操作上, 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如一年级要求5分钟内完成正确的题数分别为28题以上 (含28题) 、25~27题、20~24题, 且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的 (若不整洁适当扣0.5分) , 可以分别得5分、4分、3分, 正确题数低于20题的得2分。这样, 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口算内容的掌握情况, 又可以考查学生口算的速度和准确程度。同时也能真正考查学生的口算能力, 有效避免学生用笔算代替口算情况的出现。低年级着眼于考查学生对于本学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适度考查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及简算意识;高年级对于口算能力考查引入了听算, 让学生听到题目后直接写出结果, 锻炼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以及注意的分配, 有效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口算技能。

二、强化数学能力的考查

对于数学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出三种最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三种能力也历来为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所重视。这三种能力的考查在多元评价内容中都有所体现。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 动手操作的能力、探索和发现能力、活用知识方法能力、形成策略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则对绝大多数的孩子更为重要。而这些能力往往在一张试卷中得不到充分的考查, 因此我们在实施多元评价过程中加强了对于这些能力的考量。例如在二年级多元评价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把一张长方形纸, 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再用所剪成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你能想出不同的拼法吗?题目不仅考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还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怎样剪, 才能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怎样拼, 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 明白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积累了用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经验。当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 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就被激活, 因而由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进而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针对平时考试中难以考查学生搜集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多元评价时设置这样的题目:同学们了解并搜集本班男、女生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并根据调查数据, 到“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评分表”栏目查阅五年级学生的不同身高的体重划分标准, 并填写下表。

为了高质量完成这项任务, 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 纷纷回家测出自己的体重和身高, 并到“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评分表”栏目查阅五年级学生不同身高体重划分标准, 得出自己属于上述数据的哪一类, 并利用课余时间, 对班级的其他同学进行调查。学生们充分经历了数据搜集、整理、分类的过程, 同时依据两个标准绘制出复制条形统计图, 展示自己的统计成果。更有甚者, 有的同学对于超重和肥胖的同学进行了调研, 了解到他们的饮食情况, 并依据他们不同情况提出了多吃水果和蔬菜、多运动的建议, 对于营养不良的同学则建议他们不要挑食、加强运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三、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本质认识, 数学方法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 是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行为。

我们知道, 在当今社会的许多行业中, 能够直接用到数学知识的机会并不太多, 但是,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将会使其终身受益。所以, 我们在设计多元评价内容中突出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比如, 一年级的口算题中出示:

这道题, 学生会有多种解法, 比如, 可以填10+2、7+5;也可以填7+5、6+6;而后一种解法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有序思维, 这种有序思维经过了观察、思考、推理的过程, 是难能可贵的。但仅仅有这些还不够,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站在更高处去引导、点拨学生, 让每个学生将问题解决所得的策略和经验不断内化, 最终能迁移到其他活动和学习中去。

作为教师, 我们可以这样引导:首先, 肯定两类学生的答案都是正确的;然后, 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说一说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 让有序思维、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慢慢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维中;在此基础上,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几道算式中, 什么变了, 什么未变, 以及在和不变的情况下, 两个加数可以怎样变化等等。引导学生从关注结果到关注式的关系, 相机为学生渗透代数意识和代数思想。最后, 可以将此题进行变形□+□=□+□ (蕴含着加法运算定律) 。如果我们真的能这样做, 那么学生们不仅解决了问题, 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经历了观察、思考、推理的过程, 经历了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学生们在这样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发现数学规律、定理, 而且初步感受到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使思维水平得到提升。

四、凸显数学交流的考查

在一些发达国家存有一种共识, 那就是数学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符号之间建立联系, 可以把口头的、图画的、实物的、符号的与心里所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在美国, 许多学者认为数学是一种语言, 能多角度的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不同的人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通过交流则可以使这种理解更丰富, 更全面。因此我们在一至六年级的多元评价方案中, 特意安排了数学交流这一项目,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使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交流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例如:在对六年级数学实施的评价中, 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选择一个单元 (例如“认识圆”或“因数和倍数”) 进行了知识回顾和整理, 学生可以采用表格的方式或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出知识之间的网状或线性关系, 整理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依据本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修改,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更加成熟结构图, 并且提出具体要求:1.小组内人人都要参与汇报, 有主汇报、有补充员、有解释员 (解释其他组提出的问题) , 有质疑员 (质疑其他组的观点) 。2.汇报时, 不仅要汇报整理的结果, 还可以要求学生汇报这样整理的好处;整理中所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又是怎样解决的;本小组同学有哪些问题没能解决, 对其它组的观点有什么问题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有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思维过程, 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 敢于暴漏问题, 敢于质疑, 敢于呈现本组优点等。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 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明显增强, 在质疑中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 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知识形成结构化和系统化。

课程实施评价机制 第2篇

2008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1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08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9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7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09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9年8月

一、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0年8月

二、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11年8月

三、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8年8月

四、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8年1月

五、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9年1月

六、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0年1月

七、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1年1月

八、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9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19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09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0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22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10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1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25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1

1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8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31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08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0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38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10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1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45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实施有效评价的策略 第3篇

一、流于形式的课堂评价

教师的评价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而一些教师却往往不能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课堂教学评价,忽略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其表现大致如下:

1.评价目的模糊。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扬声、掌声不绝于耳,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价值有多少?更多的是机械地、习惯性地点评,“真好!好在哪呢?”没有对自己的评价行为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要评价?怎样评价更好?评价的目的是什么?从而丧失了评价判断、提升、延伸的功能。

2.评价手段匮乏。评价中最常用的评价手段是口头语言评价,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应丰富评价的手段,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当前的许多课堂教学中,不难听到调子统一的表扬口号,如:“你真棒!”、“你读得真有感情!” 像这种浮光掠影式的鼓掌打拍子,轻描淡写的口诀式表扬,怎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呢?

3.评价标准唯一。有的教师为了能够有效地预测和控制教育教学现象,把评价对象置于同一标准之下,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4.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是指评价方向、评价主体的一成不变。对“多元交流”认识不充分,只注重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的单向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评价习惯的养成、评价能力的发展,忽略了课堂的多元生成,忽略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二、开展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合理运用激励评价

教师在评价时因人而异,灵活掌握评价的尺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不能停留于课本,而是对优生多启迪,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思维,使优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对于中等生来说,他们接近优生,有向优生靠近的愿望,他们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他们急切地需要老师的真诚、恰如其分的评价,从而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逐步完善。因此,教师在他们表现好的时候适时表扬,如“你读得多棒呀!请你给大家再读一遍”,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其潜能。对于后进生,教师的评价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很在乎老师的表扬,哪怕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问题,受到表扬也激动异常。因此,教师对他们更多的是激励,努力发现其优点,挖掘其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习愿望,促进其发展。实践证明,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

2.坚持评价方式多元化

教学中,我把师生评、自评、互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批改作业采用自批互改等形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如教学新课时通常有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在互相评价的时候,总是评价这不好那不是,“他读得断断续续的。”“他读得不流利,并且重复了。”“他读错了一个字。”被评价的同学无所适从,一节课下来的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一情况,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仔细听,听后先说说他的优点,再指出不足。慢慢地,学生学会寻找别人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适时给予别人表扬和鼓励。这样的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教师单独评价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让学生获得来自多角度的肯定,让学生的主动性、自尊心、个性特长等得到最有效的张扬。总而言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3.强化评价目标意识

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不应只从概念上来理解,从形式上改变,应着眼于语文课堂教学,从文本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艺术地将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意图蕴涵于评价之中,促进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如我在教学《螳螂捕蝉》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吴王的一句话来加深对吴王固执这一特点的认识,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学生第一次读得很响亮,但却平淡,我说:“你读得很响亮,但却感受不到他的固执,你再来读读。”第二次有了进步,我说:“吴王有点顽固,但还不够固执,再来一次。”这一次,读得成功了,“听了你的朗读,固执的吴王就像站在眼前一般。”为实现教学目标,通过目标明确的评价引导,学生读得投入,兴趣盎然。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评价犹如一盏明灯,指引学生不断前行,最终到达目的地。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强化评价目标意识,对学习困难者提供帮助,对表现优秀者,还应帮助其反思经验,不断提升,拓展思维广度,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判断、提升、延伸功能。

4.评价手段灵活多样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口头评价为主,除了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外,我们也要经常使用一些肢体语言评价,教师的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都是很好的辅助手段。评价手段是一种无声的动力,推动学生自觉学习,永远向前。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让我们实施有效的、科学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学生,以真挚的情感来评价学生,让每位学生得到赏识,体验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平山中心小学)

评价实施 第4篇

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已实施数十年来, 许多高校对教学改革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已培育出大批的教改项目成果。随着一批批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 大部分高校对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评价大多数采用的是专家评审法, 由于此种方法基本停留在定性分析上, 缺乏数据信度和效度, 不能完全体现出教改项目的本质意义。因此, 如何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绩效评价的内涵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是伴随着高校教学的改革而产生的, 教改项目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以教学研究为载体, 对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新现象等为教育研究的项目对象, 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最终研究出项目成果, 再以项目成果来指导教学改革的工作。绩效评价是指对人的工作行为或某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及相关行为结果进行系统性评判过程。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绩效评价是指利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对教学改革过程中对项目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以及项目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科学的综合评判过程。

2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笔者已在《基于AHP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1]的文章中 (详见《文教资料》2014年34期) 详细阐述了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权重计算。基于此, 本文将直接引用上述文章的研究成果作为A学院教改项目绩效评价的标准, 详见表1。

3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模糊综合评价———以A学院为例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A学院2014年度教学改革项目已结项的10个项目进行评判, 分析其综合判断结果。

3.1 建立指标隶属度

对A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模糊综合评价, 首先要建立“模糊评价模型”, 具体过程如下:

设定集合U={u1, u2, …, um}和

评价集V={v1, v2, v3, v4}={差, 一般, 较好, 优秀}。

构建由n个因素, 每个因素由m个标准组成的项目的数据关系矩阵:C= (cij) mn

其中n=5, m=16, 分别指教改项目的评价等级集合和最底层的标准个数。cij是集合指标Ui确定的评价集Vj的隶属度。

对于难以定量的标准, 可采用模糊统计法来确定评价等价集合的隶属度。其过程是参与评判的x=6个专家, 每人按照给定的四个评语等级进行赋值, 对各个评价标准进行等级的确定, 然后统计各评价标准的评语等级的频率, 计算各标准的隶属度cij:

利用公式 (2) 可得各结合中各标准的数据关系矩阵:

对于可定量的标准, 可采用改进型线性模糊分布函数, 由实际的标准数值, 对照标准隶属度示意图, 来求得相应的隶属度。从而得到各定量标准的数据关系矩阵Ci。改进型线性模糊分布函数有以下两种:

①升半梯形模糊评价函数:

②降半梯形模糊评价函数

公式 (5) 中, b1, b2分别表示模糊评价函数的后进水平点和先进水平点。两者选值的大小影响着改进型线性模糊分布函数的值。

3.2 模糊结构层次综合评价

权向量B= (b1, b2, b3, …, bm) , 其中m=16;B集合中的元素bi反映的是U集合中ui对模糊算子的隶属度 (权重) , 经过归一化处理。即:。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A:

根据表1中A学院教改项目效果综合评价体系中的16个指标, 对于不能定量分析的指标, 采用相关专家赋值法, 邀请六名课题评审专家对不能定量的指标进行赋值判分, 将评语等级集合规定为{差, 一般, 较好, 优秀}, 为方便计算, 将评语等级集合进行量化, 并将V中各因素分别进行赋值为1, 2, 3, 4, 再进行无纲量化到 (0, 1) 区间, 所设计的评语等级定量分级表见表2所示。

表2所示的等级即为教改项目最终评价结果的定级。

对于指标中能量化的, 最终也将结果进行无纲量化处理到 (0, 1) 区间, 对应的等级参照表2所示。

通过以上过程的分析和计算, 得出A学院2014年度教改项目已结项的10个项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3.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模糊综合评价的综合计算分析, 得出A学院2014年度教改项目的10个课题项目都按项目的进度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10个项目中有2项优秀、6项较好、2项一般。从综合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出, 教改项目在前期的规划和项目过程的管理中存在着薄弱的环节。

①从权重计算得到的权数和模糊综合评价指标综合得分来看, 在五个一级指标中, 教改项目成果和项目促进教改效果两个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明显高于其它三个, 这说明教改项目成果的评定趋向于注重实际的运用, 从而对教学改革的实践具有指导的意义。

②从2014年度教改项目的总体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A学院2014年度教学改革项目总体的质量不算太高, 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忽视了项目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所以在教改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成果的评价, 而且也要重视项目前期的规划和实施过程的管理, 只有“两手”都重视了, 才能创造出高绩效的教改项目成果。

4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改进策略建议———以A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改进研究

4.1 教学改革项目方案的规划与设计

从教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A学院忽视了教改项目前期的规划与设计。教学改革项目方案是A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的基础, 在A学院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起着宏观调控和导向作用, 方案的优劣直接决定着项目研究课题的质量。如何做好教学改革项目方案的规划与设计, 将直接决定着教改项目成果的水平。

4.1.1 教学改革项目方案的规划

教学改革项目方案的规划是实施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研究的第一步, 只有将教改项目方案进行科学的规划, 才能保证教改项目方案的设计有序进行。如何进行教改项目方案科学的规划,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①加强顶层的制度设计。

A学院应成立教学改革项目领导小组, 依照本校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的总体目标加强顶层设计。教改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学院一把手领导亲自担当, 把教改项目方案的规划作为本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工作职责, 纳入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全面提升学院教学质量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效度作为A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方案规划的核心任务。A学院设立教学改革与发展办公室 (简称“教改办”) , 具体负责教改项目方案的规划, 确保教改项目方案设计工作的顺利实施。

②氛围营造—让全校师生员工参与教改项目方案的规划。

在全院范围内, 通过大力的宣传, 让全院的师生员工参与到教改项目方案规划的工作中来, 这样不仅为教改项目方案的规划献计献策, 还可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同样为以后教改项目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教改项目方案规划的工作中还可以避免教改项目方案设计过程中出现空洞和不切实际的内容, 使其方案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

4.1.2 教学改革项目方案的设计

教学改革项目方案的设计是教学改革项目实施的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设计科学、合理、高绩效的教改项目实施方案, 可以保障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在教改项目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

①建立高绩效的方案设计团队。

教改项目方案的设计者是教改项目方案的制定者, 设计过程的组织者以及设计程序执行的控制者。组建高绩效的方案设计团队必须要求教改项目方案设计者具备相应的科学能力素质。科学能力素质包括学术能力和一般性能力。学术能力素质包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主持过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课题的经验、以及项目评估能力等。一般能力包括有责任心、团队精神、以及良好的决策能力等。正如以上所述, 学院“教改办”在组建教改项目方案设计团队时, 要充分吸收各方面的人才, 包括课题评审专家、学科专家、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及教学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等。只有多维度的人员参加教改项目方案的设计, 才能确保方案的满足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需要。

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改项目方案的设计必须贴近教学研究的实际, 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教改项目方案设计的内容要采用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相结合, 这给教改项目方案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注重教学理论研究的同时, 还要更加注重教学实践的研究。教改项目方案设计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 要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所以说, 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使教改项目方案的设计更具有实效性。

4.2 院系层面体制与机制保障

从绩效评价的过程来看, A学院没有足够重视教改项目的过程管理。为保障教改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提高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的质量, A学院必须对教改项目的实施进行规范化的项目管理, 应健全教改项目管理机构, 形成“学院教改办———二级学院 (系、部) 教务办———教师”的教改项目组织实施机制。A学院各教改管理部门依据相关管理制度对教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4.2.1 学院层面的管理

A学院“教改办”负责整个学校教改项目的管理工作。依据本校教学改革项目的总体目标制定符合A学院本校实际的教学改革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依据实施管理办法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包括教改项目规划、教改项目立项制度、教改项目过程管理制度、教改项目结题验收评审制度、教改项目成果评选与奖励办法、教改项目资金资助管理办法等。

学院“教改办”指导教师开展教改项目的选题、申报、实施以及成果的鉴定和推广等工作, 还应对二级院 (系、部) 教务办的教改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对尚未结题的教改项目要进行跟踪管理, 确保优秀项目成果的形成。

4.2.2 二级院 (系、部) 层面的管理

①落实培训, 提升教改研究团队素质。

二级院 (系、部) 教务办应依据学院教改项目实施总方案, 制定符合本院系的教改项目管理计划。重视教改项目研究团队的教育理论学习, 聘请相关专家就教师在教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举行专题讲座指导;组织与兄弟院系进行相关的教改项目成果交流活动。二级院 (系、部) 可以把有教改项目的教师作为重点培训的对象, 给予他们优先培训的权利, 积极地为他们创造出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从而提高教改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

②二级院 (系、部) 对教改项目的管理。

由于教改项目是一项持续时间较长, 多人参与, 研究较复杂的试验工作, 所以二级院 (系、部) 教务办应积极配合学院“教改办”定期对正开展的教改项目进行检查和指导。由二级院 (系、部) 教务办组织相关的学科专家对教改项目的实施情况 (项目中期) 进行评价和指导, 并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研究人员。教师应根据专家评价反馈的结果, 不时地对教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项目结题鉴定之前, 二级院 (系、部) 教务办应再次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对项目的成果进行“把脉”初评, 对初评通过的项目报学院“教改办”给予结题申请。有待进一步需要完善的项目, 应邀请相关专家对研究的项目进行指导, 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 力争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结题。

4.3 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的拓展与提升

在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 A学院的教师往往注重的是与教学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 而忽视了教学实践效果的研究。A学院教师应以教改项目的研究为载体, 拓展教学改革研究的空间, 以实践效果研究为基础进行教改项目研究, 以优秀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教学改革的实践。

深化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的拓展与提升, 以项目研究推动教学改革, 以教学改革促进A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拓展教改项目的研究为基准, 来推动教学实践的提升。教改项目的研究不仅局限于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等单方面的内容, 还要拓展研究的范围和空间, 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教改项目成果开发研究、教学创新等研究。

4.3.1 校本教学研究

校本教学研究是指以本校作为教学研究的基地, 以本校所发生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改进自己的教学, 对本校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 对发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持续性的关注和研究, 从而产生了校本研究的课题。基于这种课题的教改项目, 是最直接面对学校的实际。这种校本教改项目的研究对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引领校本教学改革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有着重大的意义。

4.3.2 教改项目成果开发研究

教改项目成果开发研究是在教改成果推广的基础上对教改成果进一步的追踪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和价值的再研究过程。通过对教改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进行再研究, 不断对教改成果进行修正、改进和完善。这种在研究成果上的开发 (追踪) 研究才是检验教学改革能否真正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推动的作用。

4.3.3 教学创新研究

教学创新是指突破传统的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行革新的过程。教学创新包括内容创新、方式创新、理念创新等方面。高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A学院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教学研究创新。通过教学创新的研究, 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结论

本文采用实证应用方法研究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的绩效评价。通过科学的综合评价, 寻找和论证具有普遍适用的评价模型和方法, 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时, 基于对A学院进行实证分析, 探索绩效改进策略, 这将对同类院校教学改革项目的合理性评判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高校教改项目实施效果对高校教学改革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教改项目绩效评价的内涵, 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 再以A学院为例,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A学院教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 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 从教改项目方案规划与设计、院系层面体制与机制保障以及教改项目研究的拓展与提升等几方面提出绩效改进的策略, 从而为同类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教改项目,实施效果,模糊评价,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宏建, 彭玉华.基于AHP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文教资料, 2014 (34) :145-148.

[2]杨飞, 王丹, 李涛, 李冰, 张燕.绩效管理案例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学生评价实施方案 第5篇

为了认真落实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关于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着眼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以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自信心为核心,着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全面、终身发展和有差异地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等促进发展的功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促使全体学生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让其在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全面性。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发展性。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现有的水平,更要看到其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3、多元性。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次评价;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纸笔测验和其他多种方式相结合;评价主体要体现多元,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促使所有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获得发展。

4、激励性。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坚持诊断性、过程性、形成性评价,更要坚持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取积极进取,挖掘潜能的信心和动力,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三、评价的内容和办法

(一)学业成绩评价(10%+10%+10%+70%)

1、课堂学习活动:(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大胆发言、遵守纪律、参与讨论)10% 评价的办法:教师即时用鼓励表扬的语言评价+周学生自评互评。在上课期间,学科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思维、发言、遵纪、讨论等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可采用富于激励性的语言、眼神、手势、学生鼓掌喝彩等形式,达到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肯定与鼓励;每周或每月,组织学生就其课堂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家长与教师评价等方式,评出表现优秀和良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要求学生将课堂受表扬情况装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评价人:学科教师、学生

2、作业、练习、复习活动:(书写认真、按时完成、及时复习)10% 评价办法:教师即时用鼓励表扬的语言评价+周学生评价。教师在批改或检查学生的作业时,对学生作业的完成、书写、正确程度等进行即时评价,可采用口头表扬、书写激励语、优秀作业展评等形式,鼓励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每周或每月,由学生本人、小组、家长、老师集中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和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要求学生将受表扬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评价人:教师、学生、家长

3、单元检测与平时考查成绩(每学期最少检测两次)10% 评价办法:由教师根据教材设计检测题全班统一检测给出成绩。每学完一个或几个单元后,为了诊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标准,设计出检测试题进行单元诊断性检测,任课教师要认真做好指导学生分析学习状况,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组织学生自己做好学习评价和小组互相对学习进行评价,评选出学习优秀生和学习进步生。同时,小组内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活动。评价人:学科教师、学生

4、学期中、末由学校统一检测,统一阅卷,统计成绩(计算三率)70% 评价办法:由教务处统一试题,对学生期中和学期终各进行统一检测评价。

在学业成绩的评价过程中,各学科教师要将课堂、作业、学习习惯即时评价、单位时间内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学业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指导,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不断总结与指导,为学生提出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渐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兴趣化、情感化,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评价负责人:各学科教师、教务处。

(二)特长发展评价

1、各种兴趣小组(舞蹈组、书法绘画组、电脑组、体育技能训练组、科技制作创新兴趣组、英语兴趣组)

评价办法:训练成绩(参加学校组织的展示、参加县级以上的比赛活动或表演活动)+训练过程(按时参加活动、态度端正、训练认真)各兴趣组的负责老师,坚持每周或每月通过全体小组成员集体评议每个成员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评出表现优秀和良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学期结束前根据学生的训练成绩及平时表现情况,进行总评,评选出优秀特长生上报学校予以表彰奖励。教务处每学期对各兴趣小组的成绩结合平时活动训练,评选出优秀兴趣小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

评价负责人:各兴趣组负责人、教务处。

2、展示活动评价(运动会、庆“元旦”文艺演出、庆“国庆”红歌大赛、书法绘画展览、科技作品展示等)

评价办法:由学校组织评委评出各项活动的优秀作品,由学校进行表彰奖励。

每学年学校组织两次运动会,春季、秋季田径运动会,设个人1-3等奖,集体设年级总分前三名进行奖励,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并实施;每年由政教处组织庆“六一”文艺演出和才艺展示,评选出优秀节目和优秀演员,学校进行奖励;每学期,各兴趣小组必须开展一次作品展示或比赛活动,教务处统一进行验收和评选优秀作品,学校进行奖励和考评。

评价人:教务处、政教处

(三)道德素养与行为习惯评价

1、周“五星少年”评选

评价办法:每周各班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由各小组评选出“文明之星”“纪律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进步之星”学生,在“五星评比栏”内给获得者奖励一颗红星。学期终了,根据平时奖励积累,评选出“五星少年”由学校统一进行表彰奖励。评价人:班主任、学生

2、周“纪律流动红旗”“卫生流动红旗”评选 评价办法:每周政教员、学生会辅导员和学生会成员通过检查各班学生卫生打扫与保洁、早午饭后自觉学习教室纪律、早操、课间操、课间文明玩耍、安全等情况进行积分,评选出周纪律、卫生先进班级,在周一升旗仪式上发放先进流动红旗,激励学生积极进步。评价人:政教员、值周领导、学生会辅导员、学生会

3、月“文明教室”评选

评价办法:每周由政教处组织学生会对各班教室的卫生、桌(面)椅保护、物品摆放有序、桌椅摆放整齐进行检查积分,每月根据平时检查情况评选出“文明教室”,在学生大会上予以表彰,发放“文明教室”流动红旗。评价人:政教处、学生会

4、学期中“三好学生”“五星少年”“优秀学生干部”初评和终评表彰

评价办法:期中总结会前,各班按一定的比例,评选出“三好学生”“五星少年”“优秀学生干部”,由政教处在期中总结会上予以表扬,将光荣榜张贴在校园醒目处公布。学终各班依据每个学生全学期的表现情况,结合平时评价,评选出“三好学生”“五星少年”“优秀学生干部”“进步学生”,学校在大会上予以表彰奖励,并颁发奖状,以资鼓励。

评价人:教师、学生、政教处、学校

5、学终评语评价:

评价方法:学期终了,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学期学生表现情况总结,由学生自己先对本学期表现情况做自我评价,然后由小组进行互评,最后班主任根据学生自评、组评和平时掌握的学生表现给予激励性的评语,既让学生明白自己本学期的进步与不足,同时也看到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增强学生进步的自信心。填在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册中。评价人:学生、班主任

(四)其他评价:

1、学优生评价

评价办法: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平时努力学习程度,由班主任提名,学校进行表彰。条件是成绩必须为年级前150名、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人:班主任、学校

2、会学习的学生评价:

评价办法:各学科教师在学优生中选择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积极努力上进、并能就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交流的学生,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的形式进行予以表扬或表彰激励。评价人:学科教师、学校

3、合作小组评价:

评价办法:主要从“四组”之中产生(帮困学习小组、中心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小组、兴趣特长学习小组),条件为:A、组长责任心强,管理规范,活动经常;B、成员能在知识运用、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民主、平等、敢说、敢做的良好学习氛围;C、小组学习方式有较大变革,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能力得到自我发展;D、组内能够充分体现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的特点;E、组内成员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活动中获奖人数多,整体成绩优异。

评价人:学科教师、班主任、学校

四、几点要求:

1、全体教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信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在实施本评价方案的过程中,既要按部就班的认真执行和落实,更要不断地创新评价方法,扩大评价的范围,使平价的效益最大化,以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实施科学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第6篇

关键词:设置任务;科学评价;评价形式

本人从事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已有二十几年,教学效果总在本校备课中均值以上,但是很难取得较高成绩。自从去年承担校级课题《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任务之后,发现教学水平不能大幅度提高,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息息相关。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方法也息息相关。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除了精心设计与实施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之外,还在于利用课堂教学评价进行适时调控与检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一、设置任务是实施科学评价的基础

任务型课堂教学中,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完成任务或任务的一部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如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完成背诵、造句的任务,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应完成创新性、应用性较强的任务(如角色表演、采访等),但取得评价结果是一样的。这就体现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发展”的评价目标。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 Section B 2b时,我设计了“当小记者”的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应用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 I like fruit for breakfast.等交际语言。

首先,采访前准备环节。让学生仔细阅读2b的文章后在卡片上设计关于饮食习惯可以采访的至少三个问题。完成后,把卡片交给六人合作学习小组组长。对完成的成员,老师应适时说些鼓励的话如“Good!” “Wonderful!”“Well done!”等并在最佳搭档评价表的“基本完成任务”等方面予以加分,并对基础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机会和倾斜,因为这是他们表现自我的最好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分子,让他们乐学。

其次,采访中记录环节。组长把收到的卡片打乱,重新发给小组成员,确保学生拿到的卡片跟他自己的不一样。让他们了解别人的想法是否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是否可以借鉴学习。然后由设计卡片成员依据卡片上的问题进行采访,被采访的成员就在卡片上进行记录。其他成员要关注采访全过程。最后每个学习小组在活动结束后要派一对最佳组合代表本组进行班级比赛。

最后,采访后汇报环节。八个学习小组各派一对最佳组合进行表演。表演过程中,老师对于表演效果进行点评,并根据最佳学习小组评价表中“基本完成任务”“较好完成任务”及“出色完成任务”进行加分,以表示这是整组同学共同劳动的结果。同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适时记录采访信息,采访结束后,如果有人能根据采访信息进行汇报,搭档可以进行补充,老师根据最佳搭档评价表中“基本完成任务”“较好完成任务”及“出色完成任务”进行加分,以表示这是搭档共同劳动的结果。

通过上面不同层次不同任务以及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事干、有所得,处处体现自我,学生当然乐学。

二、科学评价的几种类型

1.分散评价法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取一些英语知识和养成良好英语交际的习惯,有必要采取分散评价法。对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效果好的,计一分,月份结束后加入“最佳搭档得分”,作为最佳搭档成绩的一部分。实施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在毫无心理压力的状态下,自觉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尤其是激发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和自觉实践的情感。

2.任务完成评价法

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教师或多或少会设计任务让学生通过课堂活动来完成。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让他们完成层次不同的任务,尽量让班里每一位学生感觉到老师设计的任务中也有自己能完成的。激发每個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3.创新奖励评价法

学生完成任务时,大部分学生会使用老师给予知识点完成任务。但是总有一些学得比较好的学生会使用课本以外的句子出色完成任务,除了按评价表中最高级别评价项目“出色完成任务”进行加分外,教师应当再按创新奖励评价法进行累计加分。我通常要求学生能给一些something new or something creative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固然,在个人加分或小组加分方面,这个分值是最高的,如写作时,首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文章写,但学生能写出跟课文与众不同的、让人耳目一新就给学生加分。

三、科学评价的具体形式

任务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二人搭档或六人学习小组来完成。每堂课都要及时评价,评价表由2个科代表分别负责最佳搭档和最佳六人学习小组登记。每月统计一次,根据总分高低,分别评出最佳搭档和最佳六人学习小组“月冠军”“月亚军”和“月季军”。每学期再统计一次,根据总分高低,分别评出最佳搭档和最佳六人学习小组“季冠军”“季亚军”和“季季军”。对于获奖的搭档或小组除了精神上的奖励外,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这样月月有惊喜、季季有结果能持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经过一年多教学试验和研究表明,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设计不同层次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完成用不同评价标准来评价不同层次学生,通过月表彰和季总结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幅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2014-2015学年上全区统一命题考试中,实验班的英语平均成绩超过同备课组第二名班级均分5分以上。实验结果证明:实施科学评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鲁子问.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探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2).

[2]廖晓青.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11).

关注个体差异科学实施评价 第7篇

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进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教学时, 设计了一个话题:“假如你买到了一件假冒伪劣电器, 你将如何妥当地处理此事?”让学生讨论, 教师作出评价。

学生A举手回答说:“我要打电话给电视台, 请媒体给予曝光。”

教师说:“方法不错, 你具有很强的监督意识, 将来可以做一名著名记者。”

学生B站起来说:“我要凭发票去商店退货, 如若商店不给退, 我就投诉消协, 要求商家赔偿。”

教师说:“很好!你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以后可以当一名出色的律师或者法官。”

学生C大声地回答说:“我自己来修理。”其他学生笑了, 并看看他。这时教师微笑着说:“这说明我们这位同学动手能力很强, 肯自己动手, 将来会是一个好修理师或机械师。”

班里一个女同学怯怯地站起来说:“我想让我爸爸帮忙。”同学们哄堂大笑, 并发出嘘声。

但老师说:“你的想法也不错, 当自己力所不及的时候, 应该想到发挥别人的作用。你具备了高明的领导素质、才能和韬略。”同学们看着那位女生并报以掌声。

接下来的课堂讨论越来越热烈, 学生发言更踊跃了。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这位教师用一个小小的临场发挥, 使学生可能被其他同学视为“幼稚”、“可笑”的发言化解成“成熟”、“优秀”的解决方案, 使学生体面且自豪地坐了下来, 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了保护, 成功感也会在那位女同学心中油然而生。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产生了成功的情绪体验, 增强了主动参与的信心, 促使愉快、高涨的情绪产生, 使整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 甚至还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也会使班内同学更加团结, 更加和谐, 共同进步。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正确、科学的即时评价给笔者带来诸多方面的思考。

1. 善于拿起表扬之武器, 发挥评价的积极影响作用。

学生入学以后, 在对人的关系上, 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越来越显得重要, 教师的喜爱和轻视成了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每个学生都不断地做出自我评价:“我是班里的好学生, 老师喜欢我”, “我成绩差, 老师瞧不起我, 不重视我”等等。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教师, 他们通过老师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等来认知自己行为的对错好坏, 感觉老师对自己的喜怒哀乐, 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行为是一种信息反馈和期待。比如, 在安排座位时, 让成绩较差、有捣乱嫌疑的学生坐在后面, 这就会使一些学生认为“老师已放弃我们了”;上课提问时, 总是将目光投向成绩好的学生, 这会告诉学生, 只有这些学生才能回答得出来, 其他人则不然;……教师的这些行为都在不言不语中向学生传达了自己的期待和评价。这种评价会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课堂上, 教师要不让一个学生带着遗憾坐下, 即便对于那些回答问题不理想甚至是“离谱”的学生, 也要使他们带着满足感而投入到深入的学习之中, 让他们始终生活在希望之中。

2. 关注个体差异, 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

每一个班级中, 学生成绩难免参差不齐, 性格、品行因人而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 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能力素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也就是说,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某个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其他方面可能会非常突出;反之, 一位同学学习成绩较为优异, 但在其他方面却可能不尽人意。因此, 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 要从过分关注学业成绩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评价, 在关注学业成绩的同时, 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 从评价学生学到了什么, 到对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创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做人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不同差异, 尊重学生的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会高涨起来, 而且增强了自信心, 能够主动学习, 积极探究, 能有效地改变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 有助于实现被评价者的健康发展。正如宋朝朱熹所言“圣人施教, 各因其材, 小以成小, 大以成大, 无弃人也”。

3. 有目的地实施激励性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教师应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状况,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 让学生从内心体验成功, 产生学习的动力, 激发其求知欲望, 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作为给予学生评价的实施者、协调者、促进者、指导者, 教师要以鼓励、肯定和表扬等激励性评价为主, 应给每个学生以闪光的机会, 要重视、关爱每一位学生, 善于发现、赏识他们的闪光点, 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和表现, 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对于一些学习非常认真和努力, 但还是不理想的学生, 教师要做好引导, 充分肯定他们积极认真的态度, 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 找出原因, 直至成功。

4.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评价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评价观念, 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 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 不能带有任何偏见和歧视, 不轻视、伤害学生。不公正的评价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隔阂、冷漠、消极甚至对抗的情绪。所以, 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评价每一位学生, 不偏爱、迁就优等生, 不忽视、疏远后进生, 使学生在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评价氛围中, 接受评价, 由此获得快乐、自信和成功, 并在这种快乐、自信和成功中茁壮成长。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概述 第8篇

1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的内涵

所谓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 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 运用一定的方法, 对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这个过程一般是由海洋实施评价者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建立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标准, 选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实施评价方法对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对象进行评价。一般来讲,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应包括以下3个部分。

1.1 对海洋功能区划的执行目标评价

评价内容是海洋功能区划直接规定的或者有条件控制的指标。通过考察这些执行度指标来说明区划实施的情况。

1.2 对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效益评价

评价内容是对海洋功能区划执行后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只有整个系统的效益得到了提高, 才说明区划在某种程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3 对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社会影响评价

评价内容是对公众参与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和实施的情况、公众对海洋功能区划的认知情况以及公众对规划实施和管理满意与否进行评价。只有公众参与到区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对区划满意和认可, 才能提高海洋功能区划的社会地位, 公众才会自觉维护区划的权威性, 从而区划才有可能被更好地实施, 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

2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的分类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依据评价的阶段、评价的时间和评价的空间可以有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

2.1 按不同阶段分类

2.1.1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之前的评价

在海洋功能区划实施之前的评价包括对备选方案的评价和区划文件的分析。备选方案的评价是指对备选方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构建各个数学模型模拟海域利用规则、交通改善措施以及其他的政策, 以便在区划实施前预测和评估它们未来的影响, 或推导备选方案的多种效用。区划文件的分析是指在细致评价区划的基础上, 对区划文件的“话语”进行分析和解构, 以提出建议性的实践行动。

2.1.2 海洋功能区划实践过程的评价

海洋功能区划实践过程的评价包括对区划行为的研究、区划运作影响预测、政策实施分析和区划实施结果评价4项内容。对区划行为的研究是指通过对区划行为机制的研究以评估区划的实践, 它不仅关注区划行为的过程, 也联系实施的现实情况;区划运作影响预测是指经案例研究和建立模型, 展开对区划物质空间内容和实施机制的广泛分析和预测评估;政策实施分析是指探究政策颁布后所产生的影响, 通常关注的是政策内在的行政管理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是否发生偏差的原因;区划实施结果评价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通过大量的定性分析掌握区划实施、运作规律, 作出对区划实施正确全面的分析判断, 通过选取一定数量、引入相关模型的实证分析, 来获得对于区划实施效果的量化评价。

2.2 按不同时间分类

在时间上, 海洋功能区划一般以5年或更长的时间为时段, 并对海域资源利用作出远景预测。海域资源利用在结构数量和空间布局上的变化和趋势都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 而不是静态信息。因此, 在时间尺度上,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可分为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短期评价、中期评价、长期评价。短期评价一般可以1~2年为期限, 评价区划年末指标实施情况;中期评价一般可以3~5年为期限, 海洋功能区划一般5年修编一次, 可以以评价结论作为是否修编的基础和依据。长期评价可在区划目标年末进行, 对这一次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成功与失败做一次总结, 为下一轮海洋功能区划提出建设性意见。

2.3 按空间分类

在空间上, 海洋功能区划按区域可分为全国、省 (区) 级、地 (市) 级、县 (市) 级海洋功能区划。因此, 在空间尺度上,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可分为全国性、省 (区) 级和地方 (市、县) 级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不同空间尺度的评价, 其详细程度不同。全国尺度的实施评价主要考虑区划实施后环境和生态因子, 国家重点项目用海指标、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宏观指标;省 (区) 级的实施评价主要多考虑区划弹性指标及区划实施环境和实施管理的有效性。地方 (市、县) 级尺度是海洋功能区划和管理的最佳尺度, 可以得到较好的落实, 既具有宏观指导性, 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 地方 (市、县) 级的实施评价比前两级实施评价更具体, 更详细。

3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的理论基础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的实质就是对区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和监测。要对实施评价工作作出科学的决策, 就必须按照科学的理论和原理指导。实施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尚处在不断完善之中,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遵循的主要理论和原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系统管理原理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认为, 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 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3]。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 海洋管理活动也不例外。同时, 系统论中的相对封闭原理要求在任何一个系统内, 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 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 反馈起着重要的作用。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研究的就是人们在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过程中利用效果、效益状况动态的反馈。

3.2 整体效益原理

区划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 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长远关系和整体的观点看三者应该是统一的, 但在短期内有可能会出现矛盾现象。因此, 区划实施评价要遵循整体效益原理, 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组合, 从而获得最佳整体效益。区划管理要获得效益, 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通过对各组成部分的合理组合、配置、使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组成部分的积极作用, 发挥各种部分的优势, 从而使整体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管理的效益不仅在于充分发挥系统中每个要素的积极作用, 还要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经济特点, 充分发挥主导因素的积极作用。

3.3 动态管理原理

动态管理理论要求管理活动必须遵循弹性原理。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依据系统内外的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 区划管理必须留有余地, 保持充分的弹性[4]。在海洋区划实施评价管理系统中, 海洋关系和海洋利用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只有及时掌握区划实施动态变化, 使决策不断适应新情况, 才能提高区划管理效率。要及时掌握区划实施发展变化的各种关系必须做好信息传递和反馈控制工作。

3.4 区位理论

区位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3种地理位置的有机联系、相辅相成, 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 形成了一定的海洋区位。区位理论, 主要是一种研究生产力布局的理论, 其根本宗旨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 即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运动、关联等, 是人类选择行为场所的理论。其核心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的行为, 只有在最佳场所活动, 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5 海洋可持续利用理论

海洋可持续利用是指海洋的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 换句话说, 海洋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海洋可持续利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海洋资源本身的持续、高效利用;二是海洋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社会经济的持久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使世界各国必须采用计划管理的方法处理好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因此, 在我国有计划地利用海洋资源, 制订并对海洋利用计划实施科学的全面评价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4 结束语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是海域管理中的一个新课题, 其区划实施评价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仅对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的内涵、分类和理论基础进行了初探, 对其评价指标体系并未涉及。海洋功能区划在实施过程中, 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这种作用的效果如何, 直接决定了海洋功能区划在社会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对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 可以有效地、全面地检测和监督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过程和效果,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信息的反馈, 从而为海洋功能区划的内容和运作制度的框架提出修正、调整的建议, 使海洋功能区划进入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可见,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应作为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存在于海洋功能区划中。

参考文献

[1]阿东.海洋功能区划的作用和意义[J].海洋开发与管理, 1999, 16 (3) :25-28.

[2]游建胜.论海洋功能区划的几个问题[J].福建地理, 2001, 16 (2) :1-3.

[3]苗东升.系统科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32.

英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第9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实施

0 引言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长期以来用同一把尺子———终结性评价来衡量所有学生。然而,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所取得的进步,缺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笔者认为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也应当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实施形成性评价。

1 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和人文主义等方面探讨了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力图从宏观上把握评价改革的方向。(1)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此理论很大程度上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2)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它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评价学生再也不应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能力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与尺度。(3)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是开放的、变化的、多元的,因此它强调对学习者的评价也应多元化、过程化、开放化。(4)人文主义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情绪置于个人发展的首位。而学习过程恰恰体现了学习者的这些方面,因此评价应注重过程。

2 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实施

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实施包括两部分。一种是课内的,另一种是课外的。课内的叫做“课堂表现评价”,包括课堂上的活动参与、回答问题以及所有表现;课外的叫做“课外表现评价”,包括家庭作业、笔记设计和课后各种任务的完成。这课堂、课外两部分又都应该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

2.1 课堂表现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It monitors and guides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is intended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process.(Air Asian,2001)大部分学习过程是在教室完成的,因此应该更加注重课堂表现评价。在课堂上,学生的所有表现都应该被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例如,当学生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他的语音、语调、语言结构、语法以及答案都应该被记录下来。当学生在参加课堂活动的时候,特别是小组讨论和双人活动中,他们的态度、热情以及表现都应该被注意。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也可以做笔记。之后,教师应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这些表现,给予学生更多地鼓励和表扬。注意:不要在学生之间进行对比!尽量使用纵向对比(也就是把学生现在的表现和过去的表现进行对比),发现他们的进步。这占总评价的50%。

2.2 课外表现评价

课外表现评价也占总评价的50%,因为他也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作业、角色表演、笔记设计记忆所有作品都可以反映他们的课外表现。所以应为学习者建立档案袋。笔者认为,当今学生的作业与笔记应该打破以往的传统形式。首先,笔记,不应该只是照抄教师的板书,而应该有个性化的设计。比如,可以允许学生增加相关的知识、信息、甚至图片。其次,在大力提倡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业,也不应该仅仅包括书面作业,还可以有口语作业及其他形式的作业;另外作业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比如,编对话、表演英语短剧、自制英语手抄报、自编英语小书、专题演讲、辩论等等。

2.3 各种形式的评价

2.3.1 教师评价

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分析者。当评价学生的表现时,教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教师需要展示评价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了解和运用评价标准,组织学生实际和编辑档案袋里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教师还需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目标、评价学生的进步、检测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并给学生提出建议。教师应该知道评价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对于尖子生,教师应该对他们的表现提出更高更加严格的要求;而对于学困生,教师则应该对他们的微小进步给予更多地鼓励。当然评价可以使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2.3.2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学习者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作出评价。著名心理学家Bloom指出to master study must control oneself,and the signal of controlling oneself is whether he can assess oneself correctly.有效地自我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逐渐适应。当进行自我评价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2.3.3 同伴评价

同伴评价是指,根据评价标准,小组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对于评价者而言,评价同伴的过程就是提高自己的过程。在同伴评价中,学生要听别人的演讲,更要做自己的演讲,这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在同伴评价中,对于不同的评价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2.3.4 家长评价

家长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家长反馈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学生在社会、家庭和校外的表现。因此家长的评价也不容忽视。

教师需要把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进行整合。这样,对于学生的评价才是客观的、全面的。

2.4 总评价

在课堂表现评价中,总分为:30%自我评价+30%同伴评价+40%教师评价;在课外表现评价中,总分为:25%自我评价+25%同伴评价+30%教师评价+20%家长评价。学生最后的总评为50%课堂表现评价+50%课外表现评价。

参考文献

[1]Air Asian,P.Classroom Assessment,New York:McGraw-Hill,1991.

[2]Cunningham,George K.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Constructing andInterpreting Texts,London:The Farmer Press,1998.

[3]姬永红.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J],宁夏教育,2007,(3).

实施绿色评价 享受快乐体育 第10篇

一、评价的主体——满眼皆绿

在课堂上, 每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 可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这样的评价方法,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师所教知识的理解能力。比如, 这学期我在教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习向左向右转时, 我先让他们对自己的动作做出评价。如果有说得不对的地方, 其他小朋友立刻当场就帮他提出来了, 我就趁热打铁, 帮其纠正错误动作。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一节课有98%的学生能掌握正确的动作。另外, 也可以用量化表的方法、记载的方法来进行评价。不过, 用记载的方法评价, 要记载的应是学生的闪光点和关注点。总之, 体育课的教学评价方法完全可以由教师自己来设计, 只要设计的方法和内容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教学评价的主要核心思想就可以。

二、评价的方法——绿意盎然

课程标准强调各校根据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 结合本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 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学习评价既要注意评价的科学、公正、准确, 又要注意评价的简便、实用和可操作性。对水平一的学生采用评语式评价;对水平二和水平三的学生采用评语和等级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教低年级的小朋友跳短绳, 协调性好的小朋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练, 很快就学会了跳短绳, 但还有很多的小朋友协调性差, 在一堂课中很难一下子接受, 不能把动作连起来, 有的只能学着跳一个, 有的还不会跳。我就把小朋友的练习情况记录在他们的成长档案袋里, 上面写明各个小朋友的学习情况, 自评的认真努力程度等。然后我布置课后练习, 要求小朋友在课后找小伙伴学练, 也可找老师帮忙, 跟老师一起学练, 或者在家里跟爸爸妈妈一起学练。再次对小朋友的学习进行考评, 当学生有点滴进步时, 我们就把他的学习情况再次记录下来, 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获得成功, 分享他的成功和喜悦。

三、评价的内容——桃红柳绿

以往体育课程的评价, 内容突出表现为过分注重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 而课程标准增加和完善了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与合作精神。比如, 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习动作技能快的学生, 我们可以说:“你看你的动作学得又快又好, 你要为其他学生做出榜样。”从这方面对他进行表扬与激励。对于学习动作慢而态度认真的学生可以说:“你虽然学得慢一些, 但是只要你一直坚持下去, 你就一定会成功的。”让他不要放弃, 坚持就是胜利。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互相帮助的现象要在课堂上及时当着全班学生给予表扬:“你们看他们几个同学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与合作, 动作越来越规范了。”让他们树立信心, 感受到小组合作带来的优点, 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四、评价的时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堂课的组织教学中, 随时都可以有评价, 比如, 体育委员已经在课前把队伍整好, 并及时报告老师今天的出勤情况, 老师就应在第一时间内对这个小助手的表现做出评价, 以后, 他每次都会这样整队了。也可以对全班学生的出色表现做出评价。比如, 今天的队伍排得比较整齐, 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看今天的队伍排得多整齐啊, 多漂亮啊, 就像解放军的队伍一样, 以后我们每次都排成这样, 好吗?”我想, 通过不定时的表扬, 是可以让学生慢慢地把坏习惯改掉的。

五、评价的成效——绿叶成荫

一句适时的评价, 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不要小看我们教师平时在上课时的一言一行, 说不定一句话, 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也可能会使他从此对学习丧失兴趣。我班有一个叫宗某某的学生, 他跳绳只能跳一个, 每次上到跳绳课都能引来其他学生的嘲笑。通过我的鼓励和同学的帮助, 现在, 在达标运动会上他都能达到良好了。所以, 我们教师要学会正确评价。相信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喜欢上我们的体育课, 学生的身体素质会越来越好, 学生的健康体质标准的优秀率会越来越高。

摘要: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倡导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 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 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 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 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力, 调动他们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

实施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第11篇

一、突出评价主体的互动,加强交流与反思

展开评价时,要尽可能多地调动主体积极参与。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协商,在评价上达成一致的意见,最终取得最为理想的评价效果。让评价发展为一种互动,能够真正有效地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1.教师评价,鼓励为主。

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使他们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作为教师,应善于运用赏识性和期待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肯定学生提出的质疑,激发学生享受学习的喜悦之感。

2.反思评价,发展自我。

从教师评价到学生自我评价是一个飞跃。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调整,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可以促进自身不断完善与进步。

3.生生互评,学会欣赏。

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能够在学习上显著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如通过开展“我和小伙伴”这一活动,学生不仅仔细分析了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优势,还知道了别人的长处,学会评价自己的小伙伴,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

4.家长与社会人员共同参与。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当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学校、家庭、社会统一起来,加强合作。在评价中,只有结合家庭和社会人员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关注动态的评价过程,促进学生的主动持续发展

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多关注、多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以发展、动态的眼光观察学生,及时评价每一个阶段学生的进步。

1.差异性评价。

不同的学生在性格上必定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学生展开评价绝对不可以依据相同的标准,要立足于学生当前的实际发展水平,衡量学生取得的进步,如此才会尊重每个学生的进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尺度应多样化,要注意看对象、看场合。后进生往往特别敏感,因此更需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即使是很小很小的进步,教师都应当善于捕捉,及时对他们进行鼓励、肯定;具备很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就应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才会促进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2.实践性评价。

教材中有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不能局限于“纸上谈兵”。以《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一课为例。课堂教学中,针对各类通信方式的不同特点,让学生进行比较,并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通信方式,和亲友在实际生活中展开真实的通信联系。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申请电子邮箱,能够利用网络进行电子邮件收发,也学会了如何邮寄一封信件。这样的实践性评价,促进了学生掌握一项本领。

三、提倡评价方法的多元,激发学生的个性展示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是不是会被学生轻易接受,是否会带给学生快乐的体验,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会对评价的实际效果产生影响,也会对评价的目的产生影响。根据学科的特点,我们较多地采用以下方法。

1.探究性活动展示评价。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非常重视探究性活动,从活动的目的来看,主要倾向于学生的经验与经历,评价的重点往往放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方面,评价一般通过举办一系列展示活动来完成。成果展示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较受欢迎的评价方法。成果展示评价的形式非常多,如,图文并茂展示研究成果,调查访问加以说明,展览实物加以介绍,写观察日记、体验感悟加以充实。关于成果展示及成果交流,我们基本设定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后,这样,师生、家长就有了互相交流、沟通的机会,能够对孩子的成长进步共同见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快乐,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2.课堂活动、主题单元评价。

对学生而言,课堂是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因此,课堂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课程评价开展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学习成效,往往受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实际参与程度和质量的影响。评价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要重点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探索程度、付出的辛苦、选择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同别人的合作情况等。每个活动都有主题,有的主题需要学生合作,有的主题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相关资料。对于做得较好的小组或者个人,应及时将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的课本上。这样的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反映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运用能力、创造能力、对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侧重于对过程展开评价,能够对学生成长的历程更为清晰全面地记录。

3.书面测试评价。

书面测试评价能较为清晰地反映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评价的一种方法。品德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相当多的内容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用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引发他们与历史展开“对话”,使学生能够接受人文情怀的熏陶,提升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进而形成强烈的归属感。评价方式如果采用书面测试的形式,需要注意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展开,绝对不能把本课程书面测试与数学学科、语文学科的考试看成是一样的,那样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学业负担。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评价是丰富多彩的,评价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成长记录袋、小品展示、口头测试、观察法、调查问卷、情景表演、访谈法等,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课程改革已经广泛开展,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接收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重视学生成长过程中课程评价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评价手段,培养学生学会总结与及时反馈的习惯,促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展开探索,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江头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评价实施 第12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应用,发展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形成性评价越来越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青睐, 以求能给学生以全面、公正的评价。

一、形成性评价的定义

形成性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 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全面素质的发展, 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多研究问题, 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培养合作精神,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发展。在形成性评价中, 教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 收集资料, 与学生共同讨论, 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 与学生共同评价。

英语形成性评价也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结果的评价。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同时为教师指明教的方向, 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手段和措施多种多样, 档案袋评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档案袋评价的内涵

档案袋评价是指在某过程中为达到某个目的而有组织地呈现所收集的相关资料, 通过这些资料, 可以展示事情的进展过程或者个人的成长经历, 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出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档案袋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术领域, 画家使用档案袋收集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将它用在教育情境中, 能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展示学生学习的进步状况,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 档案袋评价随之引起了教育学家的高度关注。档案袋作为评价的工具, 由学生和教师有组织、有系统地收集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进行分类归档, 以展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成长过程。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安排, 放入档案袋中的材料可以包括很多类型, 材料的收集应有选择, 所选材料既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业水平, 又可以反映出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所经历的过程和所作出的努力。如: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资料, 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经验、作品、反思、其他相关证据、数据与材料等。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对档案袋作了如下解释:“学习档案是展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映学习成果的一个集合体, 通常它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每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 (作业、作品) 和反思报告。”

三、档案袋评价的特点和意义

档案袋评价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是一个展示整个过程中的进步的系统性尝试, 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 培养其学习责任感, 推动其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促进和提高自我评价及自我尊重, 同时又客观、动态、从发展的角度反映学生综合的学习情况。

档案袋的建立以学生为主, 学生可随时更换或增加自己档案内的内容。学生档案应能真实地、有意义地展示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实际获得的能力。因而它必须具有开放性、形成性、真实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档案袋评价要公正、公平和公开, 而且其收集的材料和数据应该比较全面、系统而且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发展情况。它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 还包括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经过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成果或作品, 能呈现和展示学生学习进步、探索、努力、反思和达成目标与成就的历程。

学习档案的意义不在于成绩的简单记录, 而在于让学生不断地看到自己学习过程的具体情况,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不断地自我监控和反思, 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确立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成为学习评价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 使学习成为学习者能力自我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为学校、社会、家庭展示多元的评价素材, 帮助教师与家长多角度、全方位地动态地考查每一个学生, 使我们的评价更全面和具体。

四、档案袋评价的应用

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应用是有必要的, 也是行之有效的。实施档案袋评价是为了达到最后的评价和诊断的目的并能反映学生在实现某个学习目标方面所取得的进步。通常, 设计档案袋的步骤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营造气氛, 确定建立档案袋的目的。

让学生对档案袋感兴趣。通过对比某一学生的几次作业, 从其不断的进步说明将其放入档案袋中的意义, 从而引发学生实施的欲望。

2. 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确定使用档案袋评价之前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 同时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定出自己的学期大目标和每个月的小目标, 制定档案袋评价计划, 以便使评价围绕此目标进行。

3. 介绍档案袋及评价的作用。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档案袋及其意义, 说明档案袋应包括的内容、呈现方式以及评分方式。教师对档案袋的制作方法一定要讲解清楚、明了, 以便学生认真创建自己的成长档案袋。

4. 确定收入档案袋的具体内容。

学生档案袋的建立既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也要体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档案袋的内容可以灵活多样, 只要学生认为能体现其学习过程和进步状况的作品都可以收入档案袋。袋内存放的材料可由教师指定, 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 还可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后选定, 但让学生有更大的主动权, 学生应是主要决策者。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 但也会包括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和记录, 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对作品的评价。

为了使档案袋更好地发挥评价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 在学期初向学生说明本学期收集的内容、评分标准, 同时指导学生对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 明确要求。档案袋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课内学习情况记录

可以包括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准确性, 课堂表演的能力, 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期望;每一课的归纳复习、单词归类小结、自编对话、学习体会;每次的小测验、考试后的小结;自己满意的试卷、作业、朗读或口语录音带以及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反思;小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学生本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评语等。

2) 课外学习情况记录

可以包括小作文、小对话、报纸剪辑、自编练习、自编英文小报、在家学习情况记录、课外阅读材料及读书笔记、课外资料收集、考察报告、调查报告、最喜欢的故事、英语手工制品、参加各种英语活动 (如英语短剧、英语竞赛、圣诞英语晚会、英语角等) 的凭证等。

5. 与家长取得联系。

建立家校联系本, 保持与家长的联系。教师有必要向家长说明自己正在进行的档案袋评价计划, 以获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

6. 制定评分细则, 对档案袋作出分析和评价。

由于档案袋中主要是学生习作, 所以要制定评分细则。改变传统的师评为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对档案袋评价提出问题, 发表自己的感想, 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享受自己成长与发展的快乐、自豪和奋发向上的决心, 同时也可从交流中吸取他人之长, 不断改进自己的档案袋。教师要对学生的档案袋进行个别指导, 并写出评语, 以便学生更加清楚地领会档案袋的制作方式和评价方法。

五、档案袋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作用

档案袋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过程性评价, 是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它既重视学生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关注其结果, 既肯定学生的长处也反映其不足, 能够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表现和学习策略等, 反映学生的完整面貌;档案袋评价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主体意识, 它使学生直接参与到评估过程之中, 增强了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负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后进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成功与成长, 明确努力的方向, 自我奋发向上, 增强学习自信心, 不断加强学习动机, 还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 它有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信息, 了解学生成长的过程, 把握学生发展的轨迹, 并适时调整教育方向, 提出适当的学习目标, 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注意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矫正不良行为;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和理解, 改善师生关系;同时还可以提供学校和家长之间交流的工具, 改变家长对待子女成才的态度, 通过家校联系, 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感受自己孩子成长的点滴, 主动与学校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 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结语

档案袋评价是师生“实践———反思———发展”的过程,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认知水平、分析和探究问题以及表达交流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应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 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上, 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合作评价, 从评价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并促进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当然, 档案袋评价操作过程中还存在问题, 如何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小玲, 陈梅香.“档案袋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作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5月, 第24卷第3期.P26-30.

[2]彭剑娥.“档案袋评价模式与大学英语教学”.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 第20卷第6期P45-47.

[3]陈我琼, 唐文国, 刘羽.“刍议形成性评价”.贵州教育, 2004年, 第12期P34-36.

上一篇:稽查系统下一篇:心理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