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远程教育范文

2024-08-12

三农远程教育范文(精选11篇)

三农远程教育 第1篇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 (Mobile Education, 也称 Mobile Learning) 在教育领域应运而生, 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热点, 并开始慢慢渗透到“三农”远程教育工程中来。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大致提出了3种理解:第一, 将移动学习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新形式;第二, 将移动学习作为数字化学习 (e-Learning) 的扩展;第三, 从认知学的角度看, 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技术与学习方式。无论移动学习如何定义, 其本质是利用无线通信网络进行学习的远程学习方式, 其实现工具是无线便携的移动设备。移动学习具有便携性、时效性、移动性等个性化特点。它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 促进了整个人类学习环境及方式的改变。

1 移动学习在“三农”远程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远程学习方式, 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总体来说, 移动学习在“三农”远程教育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1.1 移动设备问题

移动学习的实现工具是无线移动设备, 如普通手机、智能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 (掌上电脑) 、笔记本电脑以及网络学习机等。其中笔记本电脑和网络学习机受其自身的诸多因素限制, 应用的范围比较小, 因此在“三农”远程教育中, 手机和PDA成为农民移动学习的主要终端设备。其中手机的屏幕尺寸较小、分辨率较低、内存容量较小等缺陷, 使得获取到的学习资源有限, 影响学习效果。另外手机是基于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 连接网络的设备, 其网络速度较慢, 在接收过程中容易出现网络中断、接收不连贯等现象。PDA虽不存在手机的上述问题, 但是它的重量比较大, 携带不方便, 价格较之昂贵一些。除此之外, 智能手机和PDA还存在待机时间较短、后期维护难、价格高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

1.2 移动学习费用问题

农村的经济水平制约着农民在移动设备选择上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因素, 选择的多为性能较低、价格较低的普通手机。而这类手机不可能很好地支持农民移动学习,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另外移动设备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必须要接入一个庞大的无线或是有线网络。目前接入网络的方式有3种:①通过数据线或是无线 (红外、蓝牙等) 的方式连接PC机, 以及PC机为中介间接接入互联网;②通过移动电话网络 (GPRS, GSM) 接入互联网;③通过无线网卡连接一定区域的无线AP (Access Point, 无线访问节点) 或是无线路由器, 从而联通互联网。其中第①种方式费用是最低的, 但是它的移动性也最差。第③种方式受到无线AP或是无线移动器的限制, 它要求有无线覆盖区域, 目前多应用于高校;而第②种方式是目前主流的移动学习接入方式, 但是访问WAP网页或是Web网站所产生的费用也是较高的。农民一般出于费用的考虑而选择费用低但效果也最差的第1种方式, 从而对移动学习的质量造成了影响。

1.3 移动学习资源问题

移动学习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移动设备自身所带的软件, 如金山词霸、电子词典等, 另一种是通过移动设备接入网络获取的网络学习资源。移动设备自带的软件功能较少, 获取的资源有限。在“三农”远程教育应用中, 采用的主要是第②种获取途径。由于“三农”远程教育中部分采用的是远程视频学习资源, 它的数据传输量较大, 对通信网络宽带要求较高。像手机这样存储量小、传输速度慢的移动设备就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此外,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信息数量庞大、内容覆盖面广, 但质量良莠不齐。因此, 移动学习资源的质量问题是影响“三农”远程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农民自身问题

移动学习为农民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然而,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 除了自身发展不够成熟外, 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被农民所接受。农民身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对待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不够信任。同时, 移动学习的网络资源繁乱多杂, 农民的知识能力有限, 不能恰当地选择满足自己要求的学习资源。另外, 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 功能齐全、操作程序复杂繁琐的终端设备也让部分农民望而却步。

1.5 移动学习模式问题

移动学习与现有的学习有所不同, 需要专门的教学设计, 从而提出一些符合学习者要求的模式。但是现有模式都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实践, 并没有在远程教育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在“三农”远程教育中, 更没有针对农民的有效的移动学习模式。此外, 移动设备问题、学习者能力问题、移动技术问题等各个方面都制约着移动学习模式是否适应学习者的移动学习。移动学习模式问题贯穿整个“三农”远程教育应用中,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三农”远程教育的质量。因此可以说移动学习模式问题是“三农”远程教育应用中最重要的问题。

2 解决对策

2.1 研制开发性能更好的移动设备

手机的便于携带性让它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移动学习设备。如今, 主流的手机屏幕广泛采用彩色液晶, 其分辨率约在240×320左右, 屏幕大小为2.4英寸, 这已能满足绝大多数移动学习者对屏幕的要求。伴随着电子产品的激烈竞争, 手机品牌的种类越来越多, 性能越来越好, 智能手机的出现更加提升了移动学习的发展空间。为了解决手机内存小的缺陷, 越来越多的手机都增加了扩展插槽, 支持更大存储空间的扩展。此外有些公司开发出可应用于手机的软件如QQ、微博等, 更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信部门也在加大力度研发新的通信技术, 加快传输速率。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移动设备问题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彻底解决。

2.2 降低设备和网络费用

与传统的远程教育相比, 移动学习不再需要投资新的网络系统, 中国移动通讯已覆盖全国各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移动通信与“三农”远程教育结合起来构成的移动学习系统, 将更加方便农民的移动学习。电子产品的激烈竞争, 带来手机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下降。相同性能的国产手机和国外手机相比, 前者价格较便宜。为了降低费用, 农民可以考虑选择国产手机。而在通信收费问题上, 面向连接的协议虽允许长时间连接, 费用有所下降, 但按时收费仍非常昂贵, 目前通信部门都增加了相关的上网业务, 因此建议农民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按流量收费或是包月业务。但考虑到此种包月业务的收费对于农民仍然较高, 因此, 建议在政府的领导下, 移动通信等部门尽快增加费用低廉的、专门针对农民用户群体的上网包月业务, 以供农民选择。

2.3 开发并合理利用移动学习资源

移动学习资源是指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学习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支持特定移动学习活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是知识建构的源泉。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则是为了满足“三农”远程教育中移动学习的需要, 解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因此, 在开发移动学习资源的过程中, 应把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有利于农民切身利益的资源整合到移动学习资源中, 同时在相关网站上成立专家在线平台, 实时解决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 面对移动手机屏幕小、分辨率低、输入不方便等问题, 部分移动学习资源必须是短小精悍、吸引力大的资源。移动学习资源大部分也是网络资源, 而网络资源是杂乱无章的, 一方面, 有关教育和农业部门要通过相关专题网站使资源的组织系统化;另一方面, 农民也要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或是听从专家的意见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 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2.4 建立现代化农民移动学习培训队伍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农民教育与培训的移动学习师资和管理队伍是提高移动学习效果的前提条件。由于不同层次的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学习能力不同, 他们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进度的要求也就不同, 因此应该建立符合不同层次农民的专业教师资源库。同时依托相关部门做好相应的培训和后期管理工作, 也可以与农村远程教育的相关培训机构合作, 开设一系列有关移动学习的课程, 让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 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为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提供更多移动学习的机会。此外, 队伍的培训模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为目的, 全面提高农民的移动学习能力。指导农民正确选择有效资源的能力是教师培训任务中一项重要内容。

2.5 探索符合农民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

移动设备与情境很好地结合, 使移动学习在“三农”远程教育应用中更占优势。就目前而言, 移动学习的模式有: (1) 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 (2) 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的移动学习模式; (3) 在线信息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虽然这些移动学习模式在远程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针对“三农”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还很少。因此, 建立适合“三农”远程教育的移动学习模式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考虑到农民的学习不再是以学科性知识为主, 而是着重增加收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新的学习模式就需要打破传统学习模式的束缚, 寻求一种全新的、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模式。

3结语

综上所述, 虽然移动学习在“三农”远程教育中处于初始阶段, 因费用和技术等因素制约, 其普及和推广还需要一段时间,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移动设备和通信费用的降低, 移动学习将会在“三农”远程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然, 移动学习不是万能的学习, 还不能取代传统的远程教育方式, 它只是远程教育中一种重要的辅助学习方式。因此, 我们要科学地认识移动学习, 在立足“三农”远程教育应用实际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推动移动学习的应用, 让“三农”远程教育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叶成林.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3) .

[2]马小强.移动学习终端的选择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5) .

[3]刘奉越.移动教育: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新路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

[4]高蓉蓉, 吕森林.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教育技术研究的新热点[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6) .

[5]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职业教育如何更好服务于“三农” 第2篇

——访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苏华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出台并施行一系列扶持政策,使我省的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本月13日开幕的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苏华又提交了《职业教育如何更好服务‘三农’》的提案。为此,记者日前对他进行了专访。

苏华认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原因之一即在于它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新型农民,把数以万计的农村劳动力有效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历史使命。

苏华说,要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首先是要以高职为龙头推进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具体讲就是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四川职教优质资源的带动作用,促进职业教育紧密贴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依托高等职业学院牵头或联合省内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成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种植、养殖类专业为重点,向农业的产前、产后等学科延伸,向农产品市场、经营、流通、信息、贸易等方面拓展。各职业院校应开设为“三农”紧密服务的相关专业和课程,争取特殊政策,制订和免除学费或由政府代还助学贷款的激励政策。

其次是推进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即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的决定》精神,通过建成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特色鲜明、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为一体的示范性多功能县级职教中心,带动全省各县(市、区)职教中心建设,使其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县(市、区)政府要落实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协调工作机制,为加强县(市、区)职教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成立由县(市、区)长任组长,各有关部门、学校负责人参加的县级职教中心办学领导小组(委员会),研究、解决办学中的重大问题,并切实做到城市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

再次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按照“政府扶持、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好转移培训工作。县(市、区)要依托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统筹各项职教职能,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转移培训网络,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实用培训,形成培训、转移、就业后管理教育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体系。重点是利用县级职教中心进行引导培训、利用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进行技能培训、加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

三农远程教育 第3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 服务 三农

党中央多次反复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农村建设已然成为党中央和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将是我国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工作重点。而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高素质的新农民。为此,必须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民族素质和开发人力资源、加速农村现代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现代远程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都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只不过,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的培养,而现代远程教育更侧重于知识的补充、增新和职业技术的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明确,完全是为了提高全民工作质量和竞争能力;

2.发展快、规模大、经费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3.国家立法、企业资助,产学研合作;

4.手段越来越先进,覆盖面越来越宽;

5.地区性合作不断加强。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特点,为了贯彻落实成人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江阴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建设现代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农民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实现远程教育“天、人、地网”合一,建立远程教育服务“三农”信息中心,为农村农民浏览时事新闻、获取科普知识、搜索致富信息等提供便捷渠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研究课题——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研究的必要性

中国是农业大国,60%的人口在农村,50%的劳动力集中于农业。“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关系到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一直把“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反复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大头,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解决“三农”问题,首要和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好农村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嚴重滞后于城市发展。笔者对江阴地区某乡镇村干部作了调查统计,该镇共设11个村,而笔者调查的某村共有大大小小干部103人,定员干部62人,村书记11人。其中村书记11人中,高中学历3人,其余8人类似大专文化程度。定员干部62人中,初中学历占25.8%,高中学历占19.4%,而大专以上学历54.8%。再从所有村干部103人去分析,初中学历占15.5%,高中学历占12.6%,中专学历占3.9%,大专以上学历占51.5%,其余为空白(小学文化程度),占16.5%。考证整个文化层次,大大低于城市学历文化百分点。试想:村干部的学历文化程度是如此之境况,那么,那些来自农村相对贫困的农民就更不用说的了。另据农业部张宝文副部长2004年在“农民培训暨中国农民大学发展研讨会”提供的数据,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农业部的调查数据表明,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教育状况已是刻不容缓。

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统计数据表明:广大农村是整个中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我国教育中弱势人群最多的地方。远程教育为弱势群体服务,不仅是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研究获得的一个共识,而且为远程教育发展的实践所验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概莫能外。扩大教育机会,其实质是要扩大“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机会。远程教育为农村服务,是远程教育为弱势群体服务理论的实际体现,也是远程教育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机缘。因此,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实现教育“三个面向”,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锐意创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成教院的研究探索

江苏历来是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尽管江苏的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但“三农”问题仍是工作全局的重中之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成教院引进奥鹏VIP示范性学习中心、数字化学习港等项目的一系列精髓,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抓好业余大专、联办本科等众多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成人教育的规模建设、质量控制、示范效应纳入到学院未来五年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充分利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办学优势,紧扣“稳定增长保质量,注重转型求发展,服务社会创亮点”的工作思路,明确提出“成教品牌金牌子,质量内涵命根子,学历教育台柱子,培训转型硬凿子,网点布局好棋子,项目研发牛鼻子,服务咨询小袄子,两高工程压担子,学历培训一揽子,政府资源金票子,领跑江阴明靶子”的战略口号,联络社会办学机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江阴招聘网等大型合作单位,紧抓学历教育招生与非学历培训,全方位、全立体地宣传远程教育服务,指导地方经济建设,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为培养地方性实用型、高技能人才而不断超越,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整个三农领域的发展。

多年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成教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断健全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机制,增强应用性和灵活性,努力为地方、为广大农村、乡镇企业及中小型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质量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类专门人才。广大本校毕业生在人才匮乏的小城镇和大学生下不去、留不住的乡镇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成教院伸向农村办学,可以为农村提供八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为乡镇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服务;二是为农村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三是为中小学和职业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服务;四是为乡村党政干部自身的“四化”建设服务;五是为乡村举办其他高等教育提供基础服务;六是为农村青年自学成才提供服务;七是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服务;八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教育培训服务。

三、求真务实——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成教院引领实践的研究思路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不仅是一个社会性的大课题,更是一个需要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漫长历程。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以更强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集中精力,创新克难,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使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我们将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重点——坚持服务“三农”的研究方向

科学研究是衡量学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坚持科研兴校,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教学,以高质量的科研促进学校发展。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注重实效,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现阶段要把握重点,以“三农”问题研究为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要认真研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要求;研究电大系统服务“三农”的实施的意见,如办学机制、教学模式、管理制度、技术保障、支持服务等方面。为进一步深化对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研究,学校对科研工作提出了“三结合”、“四坚持”的要求,“三结合”就是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科研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四坚持”就是要做到:坚持科研来自实践、坚持科研结合实践、坚持科研用于实践、坚持科研超越实践。

2.创新思维——确立服务“三农”的研究方法

要用宽广的视野、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研究解决服务“三农”的现实问题。解放思想,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人才创新,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提高科研的创新能力。要倡导严肃的学术风气,扎扎实实做学问,与时俱进求创新。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要合理定位,注重结合省情、县(市)情,提倡本土化研究。本土化原来是指国际间文化的一种接受模式。这里强调的本土化问题,是由于各地“三农”问题的差异性所带来的远程教育的适应性问题研究。我们成教院为“三农”服务只有与各地“农情”相符合,合理定位才能取得成功。众所周知,全国有个东西问题,江苏则有个南北问题,江苏的南北差距甚至超过了全国的东西差距。目前苏南的农村多数已进入小康阶段,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数量多、层次高,由于学习者的学习条件比较好,因而可以多开展网络远程教育。

3.协同攻关——整合服务“三农”的研究资源

要组织动用全系统的研究力量,形成团队,做到集体攻关、集体“克难”。为保证服务“三农”研究的正常进行,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主要是:(1)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工作列入成教事業规划和年度工作,列入期末考核和评估体系,其结果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2)设立重大课题,重点对远程教育伸向农村的人才培养模式、教与学模式、发展模式、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及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等问题进行研究;(3)加大经费投入,落实科研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原则和项目包干责任制,保证科研工作正常进行。(4)做好教育科研服务工作,为科研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特别要在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加大力度,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解决科研人员后顾之忧。(5)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奖励和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对影响大的课题、论文给予重奖。(6)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培养和形成一批科研骨干,保证科研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7)推广应用科研成果,为现实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鼓励和支持对有研究价值的阶段性成果的后续开发和研究,以追求更大的效益和成果。(8)努力完成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建设理论课题的研究,为热心科研工作的同志提供研究论文发表的园地。

四、提升素质——增强服务“三农”的研究能力

做好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大课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长期以来,成教院科研相对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人员科研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就是自身素养和研究能力相对较弱。现代研究表明,科研能力的决定因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拥有量的多少,而更多的是受方法论水平的制约。因此掌握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是研究人员的基础性修养,也是我院对科研人员培养的重点和要求。科研工作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导向,研究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尤其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终身教育、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理论,以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

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在研究中提高水平。我们期望通过深化研究服务“三农”这一系统性大课题,解决实践中的一些紧迫问题;同时也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成教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成教科研队伍,增强服务“三农”的研究能力。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必须继续深化研究,认真总结提高,积极探索“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促进远程教育服务“三农”这项“重中之重”工作,在更高水平上加快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为全面实践“三个代表”、服务“两个率先”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良生.远程教育的实践与创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马良生.发展农村远程教育,真心实意服务“三农”[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三农远程教育 第4篇

基于自身的资源、技术、规模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远程教育日益成为我国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和方法。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大省, 同时也是最大的粮食产区, 由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大学网络学院、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以及各级教育部门等机构开展的“三农”远程教育对解决黑龙江省的“三农”问题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过程中, 要提高效率, 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 必须做好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工作。因此, 及时总结黑龙江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成效, 发现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使远程教育更好地为黑龙江省“三农”服务, 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 黑龙江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成效

1.1 党委组织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硬件共享

这种硬件的共享方式是自上而下产生的。我国中央政府在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时, 就明确指出要依托农村中小学逐步建设农村信息化平台, 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党员干部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提供支持。黑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试点开办的初期就主要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的硬件设施, 建设乡镇终端站点239个, 建设行政村终端站点1982个, 合计2221个, 占试点初期全部应建终端站点总数的93%, 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1.2 农广校、广播电视大学等多部门联动与党委组织部门的资源共建共享

这种资源共建共享指的是农广校、广播电视大学等涉农机构将原有的或新开发的远程教育资源用于党委组织部门组织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涉农教育工程的做法, 并且这种共享是自上而下系统性、全局性的。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等相关机构也为黑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龙江特色“百千万”课件体系的构建制作了大量的优质课件, 服务于黑龙江省的农远工程。同时由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制作的黑龙江社区教育网被应用于全省农村党员干部高等学历教育项目,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制作的“哈尔滨干部在线”网络学习系统应用于哈尔滨市农村干部的培训。

1.3 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大学网络学院以及农广校之间的合作办学

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建立的奥鹏远程教育中心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为包括农业大学网络学院办学机构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全国范围内的招生组织、教学教务、学员事务、考试组织等校外支持服务。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在黑龙江的管理中心设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黑龙江省的各级电大作为奥鹏的学习中心, 多年来为东北农业大学与四川农业大学两所农业大学网络学院基层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提供以招生和日常管理为主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 而农业大学则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提供相应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 使得农业大学的涉农远程教育得以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2]。

除此之外,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在开放教育试点开展之初与哈尔滨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进行了办学合作。本校作为省电大的一个教学点, 将农科园艺等专业作为哈尔滨农广校的招生专业, 本校负责此类专业的招生、教学工作, 业务上属省电大直接领导。这种联合办学方式, 使农广校本质上也成为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外学习中心。

1.4 广播电视大学与省委组织部的项目合作

2012年初,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决定依托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在全省农村党员干部中分阶段、分批次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并推出“全省农村村级组织负责人高等学历教育”项目。这种项目合作的方式将黑龙江电大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纳入到“黑龙江省农村村级组织负责人高等学历教育”项目, 实现了两个项目的对接与合作, 项目具体由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实施。项目的实施一方面使得“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内涵更加丰富, 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全省农村村级组织负责人高等学历教育”项目的有效开展。

2 黑龙江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2.1“三农”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缺少科学的长效运行机制

在黑龙江省内开展的涉农远程教育工程均是政府主导, 主要依靠行政指令开展, 因此现有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行政性与计划性均比较强。而且由于缺少全局性的统筹、规划与协调, 这种共享存在着短期行为多, 片面性与局限性强的问题。其次, 开展工程的各机构各自独立, 在实施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会强化本部门利益, 为黑龙江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造成了障碍。

要破除上述障碍, 就要求有关职能部门担负起制度制定、资金支持、宏观指导、统筹协调、评价监督等方面的工作, 建立各机构间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 推动资源共享工作由政府主导为主转向以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运作形式, 从而建立“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科学的长效运行机制。

2.2“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内生动力不足

课题组通过调查, 部分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农民等人员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主动性不够, 内生动力不足, 使得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低, 也直接影响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

课题组在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农村中小学生的调查过程中, 被访问的中小学生表示学校有机房和多媒体教室, 但是利用率不高, 上课时基本不用。85.69%的学生指出上课时从不使用上述设备, 9.62%的学生表示每周能用到1-2次设备。在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调查过程中, 学生家中普遍都有家用电脑, 并且能上网, 可以说普及率非常高, 但用电脑学习的学生不多, 以娱乐为目的的居多。

有调查显示, 在黑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 部分党组织用新媒体开展党员教育的主动意识不强。调查数据显示, 82.02%的党员选择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和观看电教片等传统党员教育方式参加学习教育, 而选择“通过网络和手机开展教育”的党员仅有19.07%。调研中了解到, 一些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工作, 大多是组织党员参加中央或省级组织部门开展的网络教育活动, 很少利用网络平台自发组织党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部分基层党组织运用集中办班方式对一些党员进行现场培训时, 没有利用远程手段进行培训的意识。

课题组调查问卷中显示, 远程教育站点基本上不对农民开展“三农”远程教育培训, 已开展的地区每年进行一次培训, 培训时间为2小时。在对农民进行的资源共享受制约因素调查中, 数据最高一项是“认为与别的单位或村镇没有必要共享资源”高达68.17%, “对远程教育资源不感兴趣一项”人数也高达50.11%。

出现上述共享动力不足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认为“三农”远程教育只是搞形式、走过场, 多是习惯了你讲我听的传统教育模式, 缺乏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性与优点的认识;其次就是部分相关人员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水平不足, 特别是部分教师与管理员计算机技能差, 对设备与软件的操作均不熟练;第三就是教学资源的数量、质量水平均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相关部门的“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能力亟待提高;第四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例如学习场所不足或者设施落后, 现代远程教育设置数量不足、配置落后、更新不及时、维护管理不到位等;第五就是农民群体的特殊性问题, 比如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从业结构复杂、空闲时间少、居住分散等原因, 均成为“三农”远程教育开展与落实的重要阻碍因素。

2.3 资金因素的影响

资金因素主要的表现就是经费投入的不足。“三农”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硬件的购置, 教学软件的充实和补充, 教师及管理员的培训, 设备的日常管理、运行、维护和升级等, 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其反映的更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对“三农”远程教育正常开展和持续所产生的影响, 更是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课题组在对黑龙江农广校和电大教师进行调查时, 他们普遍认为“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投入少, 缺少政府政策支持, 在这方面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 加大投资, 更好地为黑龙江“三农”远程教育服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在保证“三农”现代远程教育正常开展的前提下, 教育资源的共享和节约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3 结语

黑龙江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存在也存在着诸如:缺少科学的长效运行机制, 内生动力不足, 资金因素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及时总结共享过程中产生的经验, 找到并克服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远程教育更好地为黑龙江省“三农”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总结黑龙江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指出共享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方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结果:黑龙江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存在着诸如缺少科学的长效运行机制, 内生动力不足, 资金因素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结论:及时总结黑龙江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成效与经验, 找到并克服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远程教育更好地为黑龙江省“三农”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姜蕊.黑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硕士, 黑龙江大学.2013.

三农远程教育 第5篇

摘要:“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成效有三,即基本理念被多数老师了解,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和学习方式有所变化;问题有二,“三农”问题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低都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对策有三,从“立足现实、遵循规律、依法治教”三大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三农  新课程  推广

我国从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之新、力度之大,为前所未有。按教育部的要求,20秋季义务教育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实验,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进入推广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在全国范围内,小学和初中各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左右;秋季,小学和初中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启用新课程。由于各地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至20秋季,全国(不含港台澳)所有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基本上进入新课程,比教育部计划提前一年。20进入和年要进入新课程的,大多是不同程度存在“三农”问题的农业县。总结“三农”背景下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成效、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对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效

(一)基本理念被多数老师了解

以来,教育部门自身的宣传,媒体的宣传,绝大多数教师对新理念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等,都说得上口。;

(二)教学行为有所变化

课堂上,教师对同学的态度比以前好了;讲的比以前少了;照搬教案的少了,能有意识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多了。

(三)学习行为有所转变

学生被动识记少了,能自主学习的比以前多了。厌学的少了,乐学的多了,课堂比以前有生气了。

以上变化,使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使新课程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被自觉地接受。

二、问题

(一)    “三农”问题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我国有12亿多人口,其中8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4%。指出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的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6%,相当于世界低收入水平的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这低收入的“两个世界”大多是在农村。一位乡党委书记在上书朱F基总理时称“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引起高层高度重视,足以说明三农问题之严重。三农问题的形成已久,解决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三农”背景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家庭收入少造成的负面影响

19以来,农村在前十多年的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的出现负增长,而各种费用却在持续上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育资源多元,如课外阅读量的扩大而要求学生必须订阅报刊和购买课外书,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购买学具,因评价改革需要学生购买成长记录袋等,家庭经济的拮据而使多数家庭做不到。

2、“学习无用论”有所抬头

大学扩招前,农民子弟会因为上大学甚至只是上中专而改变人生命运,送儿女上学对农民家庭是有很强的吸引力。“三农”背景下的大学扩招很快就带来了就业困难,以及回乡后的致富无术,使原本负债上大学的农民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其负面影响也决不是少数家庭的问题,它会使同村的农民望而却步,少了送儿女上学的积极性,对新课程的实施也就较少在关注之内。

3、教师缺乏推广新课程的积极性

三农问题的消极影响,绝不是只是农民。农村教师待遇的低下,以及还有下岗的`压力,还有成人道德教育的混乱,使教师缺乏忠于职守的动力,对新课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和新课程的高要求有很大差距。而对新课程的极端热忱和倾注全部的心血,是新课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4、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近十年来,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框架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现在的政策,虽是义务教育由县来办,但由于“三农”问题突出,政府除了工资的发放,已无多少财力投入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有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都因财力有限而无法落实。至于电脑室,更为遥远。有的学校,连配备一台都有困难。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1、在理念的理解方面出现偏差:一是片面化,新课程理念充满辨证思维,但在理解时,不少人只是抓住一点,而忽略其余,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因为有过工具性的泛化,有过对工具性的批判,而不敢理直气壮的谈训练;二是绝对化,一看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可以自由选择”受尊崇,每堂课都是“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用什么方式学就用什么方式学”, 全然不顾学习内容是否可以打乱顺序来学,全然不顾学习方法的局限性和适应性;三是形式化,如,一听说学生自己可以自由找学习伙伴,就让学生满堂跑。

2、新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缺乏方法,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怎样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还缺少有效的办法。新理念不能转变为教学行为,新课程的实施势必会大打折扣。

三、建议

(一)立足现实,追求理想的课程

务真求实是党中央的要求。要务真,认识必须真切,要立足现实。首先,要认识现实中促进新课程推广的积极因素。

1、经济的发展。20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不少乡镇也办起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使有财力把义务教育由乡管划归县管。

2、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带回的不仅仅是打工的钱,还有见识,以及城市实施新课程对他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媒体的传播。几年来,媒体对新课程的宣传是很到位的,随着电视在农村的普及,农民家庭也经常在感受新课程。

4、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三农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号召要“更加关心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5、教师学历的提高

由于“两基”达标的需要,政府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学历。至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已达9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也达到了86、5% 。认识积极因素,才能增强信心,有所作为。

其次,要认识现实对新课程的制约因素。如, 我国农业人口多,资源不足,环境恶化,国家财力有限,亟须用钱的地方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个复杂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而对新课程推广的制约也将是长期的;  文化差异,我国幅员辽阔,教育、文化背景存在诸多差异,对新课程的认同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区域差异,严重制约新课程的均衡发展 ;教师专业水平低 ,制约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学历达标率虽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学历的含金量却有问题,如民办教师转正后参加“专业合格考试”合格即为合格学历,因两基达标验收的需要,大量考不上高中或中专而去代课的人被招入师范学校,这两拨人的比例不在少数。就是接受师范正规训练的老师,面对新课程,专业能力也是显得力不从心。认识现实中的制约因素,不是为“不作为”找借口,而是要增强紧迫感,责任心,要奋发起来,有所作为。

(二)遵循规律,追求理想的课程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做好事情的重要保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有理想,有热情,有冲劲。但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态度要积极,思考要冷静,行动要稳妥。新课程的实施是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无所作为和盲动、蛮干,都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1、基本目标与目标多元

基本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课程目标,要把课程目标作为努力方向。多元目标是根据当地情况对课程目标的调整,对具体目标的增、删、降低或提高要求。使用国家教材,要瞄准基本目标;使用地方教材和开发校本课程,要目标多元,根据当地的实际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2、基本策略与方法多元

有效教学应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策略。运用有效教学,应允许方法的多元。如,老师的作用多一点,或学生的自主多一点都是允许的;合作学习多一点,或自主探究多一点,也是正常的。从老师按教案教,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实行动态化的教学,要允许有个过程。对新课程的教法切忌定于一尊,单纯的接受学习是不好的,一味的探究也未必可取。在对如何引导探究尚无本土化的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切忌一轰而上,渐进式的指导应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可以避免时间的浪费。对于是预设教学或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也要因人而异,教学技能熟练的课堂动态生成的成分可多些,否则开始时宁可预设充分些,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成分少些,积累了经验,按预设教学的成分就可渐渐减少。

3、继承传统与教育创新

教育经验是个累积的过程,从孔子到朱熹,以至到解放以来的几次课程改革,都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经验,特别是近20多年的三次课程改革,从重视双基,到发展智力,到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硕果累累,是可贵的教育文化。新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扬弃。我们要以继承与创新的态度对待新课程。广大农村,新的教育文化传播较慢,原有的教育文化积淀较深,传统教育的精华积淀充分。如,有效教学的五个关键的教学行为中,“老师的讲要清楚明白”列在第一条,而这一条,恰恰是乡村教师的优势,在缺乏其他教学手段的情况下,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也只能是老师讲的明白。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讲得明白”这一优势不能丢。对“有效教学”中的“多样化教学”和“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对农村教师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需要老师进行教育创新,而不能故步自封。

4、学习经验与汲取教训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边实验边推广,有许多新理念新精神的落实,仅有初步的还不够成熟的经验,从国外借鉴的理论,能否本土化,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因此,对后进入新课程的农村学校和老师,既要关注国家和省级课改实验区的经验,又必须关注他们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吸取教训。学生不是小白鼠,后期进入课改的学校要坚决避免出现同样的挫折。如,在三维目标中,重视了情感因素,忽略了知识与能力的因素,是不可取的,先行课改的走了弯路,付了学费,后行的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5、校本教研与教研多元

要使新课程健康地发展,必须立足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校本教研要以实践研究为主,首先是研究教材教法,“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做好教学设计”永远不会过时,要超越文本,必须立足文本,深入文本,“深入”才能“浅出”。其次是研讨新理念的落实,如何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可以结合“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或“临床诊断教学”的教研方法。多数农村小学、初中规模不大,教师不多,可以学区为单位或按片区组织研讨,并形成制度,持之以恒。此外,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把新课程作为远程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依法治教,追求理想的课程

农村义务教育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除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外,《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通知》《小学管理规程》等文件都是新课程的推广必须遵循的重要的法律法规。

以法推广新课程,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制定符合新课程特点的教学常规

根据新课程特点,制定教学常规,是用创新的教学秩序保证新课程的实施,避免因旧的教学常规的惯性力量而使新课程穿新鞋走老路。教学常规包括学生学习常规要求,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学生学习常规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积极主动性,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学习相辅相成。教师教学常规,要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激发教师教育创新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促使教师队伍保持活力

使教师队伍保持活力的主要措施,一是实行聘任制,使教师队伍能进能出,好的进的来,差的出的去;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老师的职业意识;三是加强老师的专业培训,提高老师的专业化水平,使他们在实施新课程时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享受教学相长的乐趣;四是要改善老师的待遇,使他们衣食无愁、安居乐业。

三农远程教育 第6篇

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指出,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日前,就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大校长王志刚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王志刚说,他认真学习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有关教育方面的战略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北农大教育工作的主题是科学发展,教育工作的主线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通过改革来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通过服务“三农”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才培养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王志刚说,学校要进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育,多元化发展,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教育走过“十一五”的辉煌,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王志刚感慨地说,如果说1979年改革开放是祖国的一个春天,那么“十二五”对教育的规划则是教育事业发展迎来的又一个春天,他为此感到非常乐观,同时又深感有一种责任和义务压在心头。

服务“三农”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王志刚说,他今年参加两会,最大的收获就是工作有了更加准确的目标和定位,就是为河北“三农”服务。河北农大坚持“太行山道路”3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始终紧密围绕“三农”,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目标,与时俱进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三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王志刚认为,“以人为本”,教育其实就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王志刚说,充分利用高校,特别是农业高校的学科、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在办好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探索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的新模式,不仅教会学生具有现代大农业的观念,也为广大农村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扎根农村、热爱“三农”、熟悉“三农”、勇于献身农业的高素质人才。

三农远程教育 第7篇

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责任, 服务“三农”也是农业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高等职业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处于战略性地位, 它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深度与规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 推进城乡、区域合作, 增强服务“三农”能力。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中提出, 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 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2006年11月,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示范院校要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 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 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2013年,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 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为高校服务“三农”提供了政策支撑。

2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存在的不足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下称学院) 近年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在服务“三农”方面投入了较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与社会需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等职业教育未能完全适应“三农”服务的要求

学院近三年培训已达10000多人次, 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据统计, 2001~2010年, 全市户籍人口迁移增长达120.59万人, 占人口增长总量的88.85%, 这些迁移人口中有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 需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就需要学院为其提供培训, 但是现在社会需求与全省唯一农业类高职院校提供的服务相比, 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很不适应。

2.2 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农村建设需求脱节

学院的专业设置学科特点明显, 未能完全按市场导向要求进行, 新农村建设需求脱节, 课程设置带有明显学历教育特点, 课程内容无法与新农村建设任务有效接轨, 大量设置与“三农”服务脱节的“趋同化”专业, 课程体系设置与“三农”服务关系不大, 不能适应农民短期技能培训, 这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 也严重影响了学院优势的发挥和发展。

2.3“三农”服务师资缺乏, 服务能力不足

由于学院现有师资主要解决大量学历教育任务, 教师要应付日常繁重的教学工作, 几乎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三农”服务, 有能力参与“三农”服务的教师也比较少, 相关部门为了完成“三农”服务项目也只能临时抽调老师, 严重影响“三农”服务的广度, 也有部分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高, 不能适应“三农”服务的要求。

2.4 服务模式有待完善

在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三农”过程中, 服务形式是政府主导型, 由政府通过寻找培训对象, 组织集中培训完成, 有时是为完成培训任务来进行的, 对农民、村社组织、企业直接服务较少, 服务模式比较单一, 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有待深化, 特别是在如何创新运行机制、实现长期“三农”服务合作上有待于探索。

3 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形式和对策

3.1 以项目为支撑, 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高职院校积极向国家、省、市和区县等相关科技部门申报项目, 以项目为支撑, 为“三农”服务。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近年承担和参与了国家级项目3项, 省部级项目5项, 地厅级项目4项, 区市县项目6项, 学院自行立项的96项。其中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星火科技培训”, 共培训科技管理人员、乡土专家等500人, 建立一支承接专家和联系农户的农业科技信息员队伍, 能创造经济效益200万元;双流县科技局立项的“枇杷栽培技术培训”项目, 共培训200名枇杷科技示范户, 该批培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开创了科技培训的新模式, 让农民科技示范户进大学学习, 通过专家、教授的培训和咨询等方式, 不但提升了他们的理论知识, 而且解决了他们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农村科技“传声筒”的作用。

3.2 以基地为桥梁, 打造学院品牌

高职院校大力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 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乡建立优质杏基地, 推广凯特杏系列果树优质新品种, 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参加农户142户, 并成立了“优质杏产业协会”, 已经显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每亩为农民可创收1万元以上;在金堂县淮口镇冒顶村建立对口扶贫基地, 由于冒顶村水资源匮乏, 因而自然条件差, 农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不少部门资金的援助, 治标不治本, 只能解决农民们一时的生活问题。

3.3 以示范为引导, 搭建农业科技推广平台

院镇合作共建“科技专家大院”四座。依托学院的人才和科技优势, 结合地方的花卉、蔬菜、果树以及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优势, 分别与双流县黄龙溪镇籍田镇、永兴镇和彭镇人民政府共建了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双流县科技专家大院“华严分院”、“红碑分院”、“簧筱分院”和“羊坪分院”。学院分别派出首席专家4名, 专家20名, 与当地的农技人员组成专家工作组, 负责在黄龙溪籍田镇、永兴镇和彭镇推广以种植、养殖为主的科技成果, 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原则, 利用循环经济的模式, 重点开展新品种、新养殖技术示范和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 指导农户建立规范化科技示范点, 共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项。

3.4 抗震救灾, 开展灾后恢复生产科技服务

5.12地震后, 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和学院号召, 把加强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科技服务作为科研推广工作的重点, 学院分别组建了六支“灾后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团队”, 利用暑假分赴凉山州、双流县、雅安市, 都江堰、彭州市、崇州市等受灾地区和受波及地区的农村、农户和农业企业, 进行了调研, 并为学院在当地的相关示范推广点、科技扶贫点、专家大院和种养殖企业、农户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学院多次组织教师到彭州、温江等灾民聚居点对灾民进行灾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并和都江堰农发局、人事局合作开展共计32期2200多人次的灾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工作, 内容涉及猕猴桃、蔬菜、生猪、家禽等方面。

3.5 以队伍建设为抓手, 提高农业科研水平

学院近两年又引进博士8人、硕士生18人, 目前学院拥有教授、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的人数达到114人, 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数达到108人。新引进的一名教授带来了农业部项目“成都大麦实验站”, 其中一名博士带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抗衰老研究及产品开发”的子课题“植物抗衰老研究及产品开发”的项目, 还有一名博士引进国家“973”项目的子课题。因而学院现有一支很强的科研骨干队伍, 有很强的科学研究与开发的潜能。利用这支科研骨干队伍, 来带动全院教职员工广泛参与科学研究与推广, 提高学院科研总体水平, 使其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服务工作提供足够的后劲和有利的保证。

3.6 师生联动, 探索服务外包模式

为加大对地方畜牧业发展的服务, 畜牧分院组织师生开展2010“动保行动”。为确保郫县区域内无重大疾病, 组织师生到郫县德源镇的两个行政村实施猪、禽、兔及牛等畜禽的春、秋、冬季集中免疫, 并分期对郫县区域内养殖户进行养殖新品种、新理念、新技术的宣传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共出动了动检专业两个班100多名学生和12位专业教师。通过这次活动搭建了理论与生产实践对接的实训平台, 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 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还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创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7 积极参展, 释放创艺农业的魅力

作为西部创意农业研究中心, 学院积极推进创意农业的发展, 不但承担了第二届创意农业论坛, 还利用西博会平台, 展示学院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把创意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一个新着力点来做强做大, 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 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组织农学园艺分院、建筑园林分院及实践教学中心等部门准备了丰富的展品, 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并在“科技创意农业展区”设立了以“创意农业”为主题作品和成果展台。农学园艺分院的展品有“山之巅”、“乱舞”、“果塔”等用蔬菜、水果、鲜花为材料制作的造型和两个阳台农业模型;建筑园林分院的展品有生态餐厅模型和两幅由空气凤梨制作的植物画;实践教学中心的展品有“灰太狼”立体花坛和两个无土立体栽培柱;畜牧兽医分院提供了新培育的生态鸡品种“青脚白羽”的图片, 展品非常丰富。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是由其职能所决定的。本文首先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历史必然性, 并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形式和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三农,服务形式

参考文献

[1]于炳诚.高等职业教育与农村“三化”互动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6 (4) .

[2]李英, 郑铁, 徐艳, 綦颖, 姜军.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

[3]丰玮, 刘辉.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三农”人才服务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2) .

三农远程教育 第8篇

关键词:三农,科技,惠农,兴农

解决“三农”问题, 是农业现代化乃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实现农业现代化, 核心是加强农业职业教育, 培养新型农民。当前, 存在着农民“想致富缺技术, 想学知识缺门路”的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必然要承载起重大的历史使命, 着力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 努力完成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这个长期的任务。农业科技图书是农业科技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和媒介, 是当前开展“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帮助农民致富和学习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

安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于2012年, 由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县 (区) 中等职业学校和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59家理事单位组成。在理事长单位安徽科技学院的牵头组织下, 充分发掘自身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推广技术为手段, 组织编写了服务“三农”的全套有22册的系列丛书:

《黄牛育肥实用技术》针对目前黄牛育肥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系统地介绍了黄牛育肥实用技术, 主要包括黄牛育肥中优良地方品种与国外优良肉牛品种的选择、良种育肥牛群体构建的改良与繁殖技术、黄牛育肥的营养需要与日粮配合、黄牛育肥实用技术、育肥黄牛的管理技术、黄牛生产高档牛肉技术、提高育肥黄牛牛肉嫩度的技术措施以及黄牛育肥牛场建设与环境控制等;《山羊饲养实用技术》对山羊的营养需要、饲料种类、日粮配制及加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重点介绍了山羊的发情与配种、妊娠与分娩以及提高繁殖力的措施, 山羊的生物学特性和消化机能的特点、山羊的饲养、山羊的放牧及山羊的日常管理等;《养猪实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猪的优良品种、营养需要及饲料配合, 种猪的繁育技术, 仔猪及商品肉猪的饲养管理, 规模化猪场建设与规划等;《养鸡实用技术》主要介绍鸡的饲料与饲料配方设计技术、鸡的孵化技术、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蛋鸡的生产技术、肉鸡生产技术等;《畜禽疫病防治实用技术》主要针对猪的传染病、牛的传染病、羊的传染病、家禽的传染病等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相关实用技术;《畜产品加工实用技术》分为肉品加工、乳品加工和蛋品加工三部分。每一部分在扼要介绍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肉、奶、蛋的贮藏技术和方法;《小麦高产实用技术》主要针对安徽小麦的生产特点,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特别注重简单、易学、实用的关键技术;《玉米高产实用技术》以玉米为介绍对象, 介绍了安徽玉米生产概况和自然生态条件, 分析安徽玉米生长发育规律, 阐述安徽省玉米播种与管理技术以及特用玉米生产加工技术;《水稻高产实用技术》主要介绍了水稻育秧技术、病虫草害管理技术、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有机稻栽培技术、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水稻旱种水管节水栽培技术、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等;《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实用技术》主要针对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和油菜等安徽省五大农作物的主要病虫草害, 重点介绍了这些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为害症状识别、发生规律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等实用知识和技术, 旨在解决当前农作物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作物施肥技术》在结合安徽省种植情况的基础上, 介绍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作物和蔬菜作物的施肥技术, 通过对主要农作物的营养需求分析, 阐述了农作物的施肥技术, 并结合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介绍了主要农作物的具体施肥方法;《化肥施用技术》介绍安徽省特色粮食作物施肥技术, 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的施肥技术;第二章介绍安徽省特色经济作物的施肥技术, 包括油菜、大豆、花生、芝麻、棉花、茶树、烟草的施肥技术;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介绍了果蔬作物的施肥技术;《有机肥生产与施用技术》介绍了有机肥料的性质与作用, 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特点与利用方式, 常见微生物发酵菌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有机肥料生产设备和有机肥料厂建设注意事项, 农田科学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知识;《沼气生产实用技术》从沼气和沼气发酵, 农村户用沼气池的设计, 沼气池的修建, 沼气输气系统的安装, 以及沼气、沼液与沼渣的利用等方面介绍了沼气发酵, 沼气池的规划设计、修建、安全管理和常见故障与维修等方面知识;《农用机械维修实用技术》主要介绍了农用机械的故障、故障修理与修复工艺, 农用动力机械的基本结构、驾驶操作、技术保养和故障维修技术, 土壤耕作技术要求、耕作机械的基本结构和使用维修技术, 排灌的技术要求、排灌机械的基本结构和使用维修技术等;《大棚蔬菜栽培实用技术》主要介绍近年来及今后一段时期符合生产实际应用的大棚类型和具有发展前景的瓜类、茄果类、豆类、绿叶菜类等相关蔬菜的栽培技术, 力求在良种选择、茬口安排、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突出最新科技成果, 切实增强大棚蔬菜栽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保健蔬菜栽培实用技术》介绍了我国保健蔬菜开发利用和人工栽培的现状, 对保健蔬菜的生产原则、分类、市场开拓和生产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详细阐述了有关保健蔬菜品种的营养保健作用、特征特性、栽培管理、食用方法等实用技术信息, 分析了开发保健蔬菜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生产技术手段;《果蔬贮藏保鲜实用技术》从果蔬贮藏保鲜基础、采后处理方法、贮藏保鲜方式与管理以及贮藏保鲜新技术等方面, 论述了果蔬贮藏保鲜实用技术, 并对典型水果和蔬菜的贮藏保鲜方法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苗圃花卉栽培实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花卉产业概况、苗圃的建设、苗圃花卉的繁殖、栽培技术, 养护管理和保护, 苗圃花卉的出圃、销售, 以及各类苗圃花卉实用栽培技术;《盆景制作与插花艺术》旨在帮助读者掌握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的创作过程、方法, 熟练掌握树木蟠扎及修剪、石料锯截、雕凿、胶合等基本技能, 以及了解盆景的布局、构图、点缀、绿化、命名、陈设与鉴赏等常识;还能够帮助读者掌握插花创作的基本方法、步骤, 熟悉花材的整理与加工, 了解各种插花花型, 掌握常见的插作方法;《中草药栽培实用技术》介绍了中草药种植简史, 中草药的命名, 中草药的分类, 中草药栽培的基础知识, 中草药与环境的关系, 20余种中草药的植物形态、生长习性、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及其防治、采收加工与贮藏等, 以及中草药种植与土壤的关系、现代农业技术在中草药植物中的应用、中草药的多种用途等;《特种农产品营销实用技术》立足于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实际, 以提高特种农产品营销水平和竞争优势为目标, 围绕怎样认识特种农产品市场、怎样找到特种农产品市场、怎样经营好特种农产品、怎样进行特种农产品定价、怎样建立畅通的特种农产品销售渠道、怎样促进特种农产品销售等问题展开探讨。

全套书涵盖了农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实用的各类农业科技知识。他们殚精竭虑, 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政策、新内容, 以及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案例、通俗的语言、新颖的编排, 为广大农民奉献了一套易懂好用、图文并茂、特色鲜明的知识丛书。深信该套书的出版, 必将为普及现代农业科技、指导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发挥重要作用, 将是奉献给广大农民的科技大餐和精神盛宴, 也是推进安徽省农业全面转型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和助推器。

三农远程教育 第9篇

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改变农村发展社会性矛盾状况的需要

我国有9亿多农业人口, 但人才资源却十分缺乏, 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据估计, 农村大概有近1/3的富余劳动力, 如果不进行转移, 这些劳动力将处于失业状态。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所限, 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无法适应非农产业的要求, 同时, 农民的封闭意识较为浓厚, 安于生产生活现状, 安于传统的耕作模式, 信息闭塞, 市场意识淡薄, 更缺乏接受现代教育的意识, 进而妨碍了农业内部吸收和容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最终只能实现低层次、不稳定的转移。目前, 我国低素质劳动力绝大多数留在农村, 形成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将长期存在。这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资源层面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也是我国农村将长期面对的人力资源的基本态势。21世纪不容回避的紧迫问题是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为人才资源, 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措施是, 从目标、内容、形式、结构和布局诸方面彻底改革农村教育, 尤其是要建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改变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状况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剔除体制性障碍之后, 市场因素的调节作用凸显, 农业发展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又遇到了新的障碍, 即市场约束。在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下,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转变农业发展思路, 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刻不容缓。由于信息闭塞, 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引发“卖难”问题;土地制度改革的滞后, 带来“家庭承包责任制”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农产品质量不高, 缺乏深加工, 科技含量低, 价格持续低落, 使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缺少市场认可的支柱产业;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农村就业渠道萎缩等等, 这些现象均很值得关注。农业发展必须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 农业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要素低水平重复扩张”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依靠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如果不能在农业科技进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就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农业竞争力, 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难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这一问题的解决, 仍然应该从农村职业教育入手。

总之,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是推进农村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是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三农远程教育 第10篇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优良作风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这次教育实践活动,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深刻变化的执政环境中的战略考量, 是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是我们党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深刻认识和对我们党的传统法宝的继承发扬, 是党夯实执政根基、巩固执政地位、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 对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一奋斗目标,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也是要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 才能为实现这些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要立足农业经济发展大局, 找准问题触及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着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 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迈上8000元台阶, 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 全省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建设新格局。重点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农业设施装备提升工程、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等8大工程。

当前, 甘肃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 广大农民有许多新期待、新需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坚持一切为了农民, 一切依靠农民,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努力破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对于我们理清农业发展思路, 转变工作作风, 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加快推进甘肃省农业现代化,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充分认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高度、立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和农业部门的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在形式主义方面, 主要表现在不求实效、贪图虚荣、好大喜功、花拳绣腿、弄虚作假等, 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热衷于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有的把工作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却落实不到行动上。在新农村建设或者小城镇建设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的现象。在官僚主义方面, 主要表现在工作脱离实际, 调查时不深入基层, 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建议的渠道还不够宽、方式不够灵活、还不够经常化, 尤其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缺少群众参与, 执行过程缺少群众监督, 执行效果缺少群众评价, 对一些需要群众参与的项目没有让群众参与, 造成决策部署落实难, 项目效果打折扣。在享乐主义方面, 主要表现在勤俭节约意识不强, 执行相关规定不严, 公务接待超规格、超标准、讲排场、摆阔气, 对基层单位特别是基层群众来访等接待存在不热情、不细致、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严格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进行整改, 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 我们要对照党章, 对照廉政准则, 对照改进作风的要求, 查找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把自己摆进去, 正视缺点和不足, 触及思想, 正视矛盾和问题, 维护良好形象。

三、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三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近年来, 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 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现在中央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 这些政策要一丝不苟、毫不走样地落实到基层, 政策的好处要全部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一个农民”。而在基层农村工作的干部, 长期和农民打交道, 要把党和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原原本本传递给农民, 让他们切实了解党的政策, 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好处。群众路线教育是关键, 由于甘肃自然条件较差, 自然灾害频发, 贫困面大、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因此, 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民族地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一要密切联系群众, 增强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二要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三要改进工作作风, 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要认真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 逐一整改落实。做到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 什么问题棘手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在反对形式主义方面, 要集中治理图虚名做表面文章的现象。在反对官僚主义方面, 坚决纠正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行为。在反对享乐主义方面, 要认真落实公务接待有关规定。在反对奢靡之风方面, 要强化清廉意识, 必须勤俭节约。

三农远程教育 第11篇

一、什么是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指的是为了应对环境变化而采取大胆革新行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发产业链条,拓展资金渠道,并在教学中加强创业教育,以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为培养目标的新型大学。与传统大学相比,创业型大学除了拥有传统大学所具有的课堂讲授、科学研究等核心的运作方式外,还拥有直接参与创业活动和商务运营的组织运作方式。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探索创业型大学之路上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二十年民办创业之路,学院领导意识到要想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办出品牌,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更多支持,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就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独特发展之路。首先,学院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业史,并且坚定不移地走职业教育之路。其次,学院坚持“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一个会所,创一个品牌”的专业建设理念,学院现有23个校办企业(专业公司),能够辐射到学院所有的专业,依靠专业公司全面培养“应用性、职业性的创业者”。第三,通过“政校合作”模式,学院与依安县人民政府签订政校共建依安学院(村镇大学)项目合作协议,开始了创业型大学(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二、创业型大学如何促进“农业向依靠科技进步转轨”

科学合理地转移和利用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大难题。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可以整合并利用其优势的专业,如机械设计、数控技术、土木工程、社会服务等教学资源,以村镇大学为根据地,对想要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学院可以利用创业型大学与行业的紧密关系,让各专业针对市场需要为社会提供各类教育培训,并通过引导、鼓励等方式,带领创业团队开发农村市场,将产业、行业、企业引进农村,建立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与人才培养双重功能的农村创业公司。企业进入到农村后,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辅助行业、第三产业也将不断壮大,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创业型大学能够以村镇大学为依托,为农民提供职前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同时还可以开展职后的各种技能培训。涉农专业组建创业型技术服务团队,将具有一定农业技术水平的学生和教师分散到农村的每家每户,直接将技术带到农民身边,并进行技术承包,将前沿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在实际问题上。

三、为“三农”服务的主要途径

(一)建立教育、培训机构

创业型大学建立教育、培训机构,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具有转换与桥梁作用。有资源优势的高校,依托特色优势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学科优势和能力。在员工技能标准、行业影响力等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高校职业资格认证也一直被社会所认可,这都成为其进行教育、培训,研发培训项目和课程推广的重要优势。创业型大学无论在师资、硬件设施,还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行业资讯等方面都拥有绝对的优势,这是建立教育、培训机构的软件基础,而村镇大学就成为建立教育、培训机构的硬件条件。

(二)设立技术服务团队及咨询机构

建立高新技术咨询机构,便于大学教授通过提供咨询的途径将新知识新技术带入农民身边,并探寻新知识新技术在农业实际操作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以使这些问题被带回大学的实验室重新解决,从而不断完善原有的研究成果。要完成这一过程:一是可以建立技术转移的中介组织。有利于学校与企业通过不断调查、沟通, 发现并寻求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迫切需求。二是建立研发合作组织。让学校能够更直接地将前沿知识导入企业,满足不同企业对某一特定问题需求,企业则通过经费支持和设备扶持以支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依靠校办企业、创业团队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在农村, 食品工业有充足的原料, 而农副产品经过加工可以明显地增加价值, 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粮食产区可以搞粮食加工, 在牧区可以办肉、乳加工厂, 在果蔬产区可以建各种罐头厂、果酒厂。创业大学将企业带入农村,改变了地方产业布局,从原有的只局限于第一产业的农副生产转变成为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以企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直接跨越。创业团队不但发展第二产业,也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培训,组建服务团队,向外输出整体提供服务项目,如技术工程公司、家政服务公司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益成熟,创业型大学的功能逐渐凸显,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优势,已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将逐渐在“三农”问题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创业型大学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打造创业团队,利用自己专业学科优势加强与职业培训的融通,把自身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开展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创办农村企业发展地方经济,从而发挥连接高等职业教育和“三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开发和提升创业型大学的优势,在农民生活、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王爱丽, 朱莉雅.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证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5) :63-66.

[2]徐一帆.全面建小康关键在农村[J].中国国情国力, 2006 (6) :6-10.

上一篇:离子液体阳离子论文下一篇:射线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