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词语范文

2024-07-22

汉语文化词语范文(精选12篇)

汉语文化词语 第1篇

1 中医文化词语的特点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医文化词语是指针对来华留学生展开的中医汉语教学中出现的中医词汇。中医文化词语的学习可以为留学生学习专业课、阅读专业材料、从事专业研究打好基础。然而和其他通用汉语词汇不同, 中医文化词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 中医文化词语体现了独特的中医思维模式。中医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 这与留学生固有的还原分析思维模式有很大差异, 导致他们难以理解中医文化词语中的文化内涵。例如, “阴阳”这一概念, 学生如果对其包含的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不了解, 则很难体会并理解它在中医领域的重要应用。其次, 中医文化词语在日常汉语中使用较少或者含义不同。中医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其中的文化词语是独有且学术化的, 多以表意性文字和古汉语为表述工具, 所以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少, 例如各种中草药名以及专业的病症、诊断术语等。有的词语虽然和日常汉语中的词语一样, 但意义却发生变化。例如“气”在日常汉语中包含“天气”“空气”等语义, 而中医概念下的“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专业性和抽象性增强。最后, 中医文化词语的翻译模式特殊。中医文化词语除了自身的医药学知识之外, 因其包含丰富的哲学、美学等内涵, 所以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直译或者解释。而且, 大量的中医文化词语与英语词汇在翻译上并不对等, 这也给其教学工作带来困难。

2 中医文化词语的研究现状

随着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被认可, 汉语文化词语也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近年来文化词语研究成果众多, 然而专门针对中医文化词语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中医文化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独具特色的词群,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也是中医汉语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及难点,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两个方面。

2. 1 中医文化词语的本体研究

中医文化词语的本体研究主要从非汉语国际教育的视角展开, 具体包含两个方面: ( 1) 构词法研究, 研究者主要是从构词法的角度对一部分中医词汇进行分类研究[1,2], 其中包含了不同的中医学科对象。例如, 于鹏[3]以中医学疼痛术语为研究对象, 运用术语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对其进行分类, 概括了这类术语的面貌和特点, 并对其标准化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谢芳[1]从音义关系和语素义的角度对中医药材名称的理据进行探索。 ( 2) 文化意义研究, 主要包括对中药名称及其相关俗语、对联或典故进行介绍[4]。在《中国文化词语教学要略》一书中将中国文化词语分为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和心态文化词语四大类, 在每一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词语做重点介绍, 其中在“行为文化词语”一章, 对中医文化词语中的中医诊断、中医疗法、中药和名医与中药铺等几方面的文化词语进行举例介绍, 但每一方面的词语只介绍几个, 数量较少且语言专业性很强。

2. 2 中医文化词语的教学研究

中医文化词语的教学研究主要从汉语国际教育的视角展开, 具体包含三个方面: ( 1) 教学法研究, 例如交际法[6]、元认知理论[7]以及中介语等理论在中医文化词语教学中的应用[8]; 或者根据留学生医古文、中医英语等课程的教学经验反思中医文化词语的教学方法[9]。 ( 2) 中医汉语教材研究。周佩[10]对国内两所中医药院校的中医留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调查内容为《中医汉语》和《实用中医汉语》两套教材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两套教材在中医文化词语的选择和编排上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建议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要始终融入中医文化的教学, 使学生在中医文化的熏陶中获得文化认同感。 ( 3) 中医文化词语的选词研究。翟乃刚[11]对《中医汉语》 ( 读写课本, 上下两册) 的词汇表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把词汇分为基本词和中医词两类, 总结出词汇的选择及编排原则, 指出中医文化词语编排缺乏有效的参考标准, 中医文化词语等级大纲的制定迫在眉睫。支绛[12]也对《实用中医汉语》与《中医汉语》进行了比较研究, 依据两者中的几篇课文, 对比其编写理念、课文、词汇、语法项目和练习的设计, 提出此类教材应注重文化因素的融合, 建议适当减少中医专有名词或术语的比例, 优先考虑文化因素。乔思邈[13]把《中医汉语》和《实用中医汉语》两套教材中的词汇表分别进行统计汇总, 包括一般词汇和中医词汇两部分, 并尝试依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逐一对统计中的中医词汇进行核对, 结果显示约半数以上的中医词汇都属于超纲词; 作者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2010 版) 分别制定了《中医词汇大纲》和《中药词汇大纲》, 这比前面三位学者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 但大纲中的很多词汇都超出了目前中医院校留学生中医汉语课程所用教材的范围, 而且也并未进行分级划分。

综上所述, 语言学领域主要是从语法学或者语义学的角度对部分中医文化词语进行初步解析, 对其文化学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研究, 即中医文化词语的本体研究还很不足。专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医文化词语的系统研究尚未出现, 已有研究仅是基于部分中医汉语教材中的中医词汇, 调查数据及参考教材或文献尚不全面, 分析层次较浅, 因而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中医词汇大纲》的权威性有待商榷。

3 中医文化词语的研究构想及意义

中医文化词语是汉语文化词语这一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中医汉语教学和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 对从根本上推动文化词语专项系统研究甚至专门用途汉语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3. 1 尝试制定“中医文化词语等级大纲”, 为中医汉语教材选词提供更多依据

与通用汉语水平考试 ( Hanyu Shuiping Kaoshi, HSK) 已分级的情况不同, 中医文化词语目前没有官方的教学大纲, 也没有等级划分。现有教材的编写者选择生词时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主要是基于经验, 没有一个确定生词的明确标准[14]。这就导致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阶段和本科阶段的中医词汇教学严重失衡, 预科阶段中医词汇较少, 而在本科阶段又大量引入, 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高强度的中医词汇的学习[10]。研究发现, 中医药院校通用的《实用中医汉语》教材中的选词没有由浅入深, 如“暑湿寒邪痰”还未介绍前就先讲了“燥湿化痰”, 这对学生理解医理存在一定的难度[12]。其他教材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高质量的中医汉语教材需要科学的选词依据, 以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医文化词语系统研究为始, 调查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层次, 统计分析不同词语的使用频率, 请中医药学专家评估词语的专业基础性等级, 也结合词语的语义、语法等语言学特点, 对中医文化词语进行分类分级; 在参考《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的基础上, 尝试制定“中医文化词语等级大纲”, 为中医汉语教材编写和教学提供更多的依据。

3. 2 探索中医文化词语的翻译及释义模式, 为中医汉语教学提供借鉴

国内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释义模式的传统方式都是直译法。当前比较通用的《中医汉语》和《实用中医汉语》两部教材都对生词表中的中医文化词语标注了汉语拼音和英文翻译, 其目的在于帮助英语母语的外国学生利用其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促进对词义的理解, 但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问题不少。直译的翻译原则多为准确、简明、易懂, 目的是短期内让学生习得词汇, 功利性较强, 因此只能帮助学生了解词语本身的语言学意义, 而疏忽了对词语文化意义的表达, 不利于学生对中医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深刻领悟; 其次, 并不是所有留学生的母语都是英语, 对中医文化词语进行深入浅出的中文解释才是提升中医汉语教学质量的根本之法。中医汉语的教学目标是为留学生进入中医本科学习阶段打好基础, 即提升学生的中医理论和中医文化的综合素养, 显然中医汉语的教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3 以中医文化词语研究为例, 推动汉语文化词语专项研究

已有的文化词语研究都比较宽泛, 主要研究对象为民俗文化, 研究方法为民俗学或者文化学, 即研究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以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医文化词语为研究内容, 一方面对其进行内涵界定、分类、深层意义解读等, 对文化词语的特点及其价值做一深入的探索性研究; 另一方面, 综合运用语言习得理论及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理论, 结合中医文化词语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效果的科学调查, 有针对性地探讨文化词语在汉语教学中的地位、现状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某类文化词语的专项系统研究, 这将为文化词语理论的发展、完善提供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研究模式也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的文化词语专项研究。

3. 4 促进中医汉语等专门用途汉语的发展

自20 世纪80 年代起, 汉语国际教育界受国外专门用途英语 (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ESP) 教学的启发, 试图在汉语预备教育和汉语进修教育中开办商务汉语、旅游汉语、中医汉语等不同模式的专门用途的汉语教学[15]。目前, 专门用途汉语的研究比较少而且不成系统,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教学理论研究、教材编写及研究还相当薄弱[16]。商务汉语是当下发展最为迅速的专门用途汉语, 相关教材比较丰富, 并且已经面向全球开展商务汉语考试。然而, 同样作为专门用途的中医汉语却发展缓慢, 这其中原因诸多, 但中医词汇自身语言的专业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无疑是给学习者和研究者造成障碍的最主要因素。对中医文化词语进行系统研究并制定“中医文化词语等级大纲”, 对这类词汇的学习和测试难度进行界定, 必然将推动中医汉语培训和考试的市场化, 进而促进专门用途汉语的发展。

4 结语

文化词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对汉语文化词语进行系统研究将促进汉语国际教育更加高效地发展。本文首先对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中医文化词语的特点进行讨论, 在此基础上, 为了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综述中医文化词语已有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中医文化词语进一步的研究构想及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相关院校和机构了解当前的实际情况, 调整并完善中医汉语教学策略, 包括改进中医汉语课程设置、教材编纂及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为构建适用于所有类别文化词语的研究框架、探索更为实用的文化词语教学方法提供参考。总之, 中医文化词语系统研究是中医汉语教学和专门汉语发展的必经阶段, 也是推动文化词语理论和汉语国际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实践。

摘要:中医文化词语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 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教育是推动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 对该背景下的中医文化词语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和中医文化走向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对中医文化词语的特点进行归纳讨论的基础上, 从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两个方面综述中医文化词语的已有研究成果, 并针对中医汉语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和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结合未来研究的设想, 提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医文化词语研究的意义。

汉语各类式词语 第2篇

1.ABAC

自吹自擂 十全十美 实话实说

全心全意 一五一十 一朝一夕

美轮美奂 可歌可泣 载歌载舞

古色古香 人山人海 诚心诚意

自言自语 不知不觉 碍手碍脚

任劳任怨 无影无踪 毕恭毕敬

若隐若现 半信半疑 活灵活现

2.AABB

原原本本 口口声声 整整齐齐

郁郁葱葱 吞吞吐吐 跌跌撞撞

端端正正 清清楚楚 日日夜夜

踏踏实实 朝朝暮暮 断断续续

纷纷扬扬 形形色色 隐隐约约

扎扎实实 实实在在 昏昏沉沉

分分秒秒 浩浩荡荡 洋洋洒洒

3.ABAB

打扫打扫 研究研究 切磋切磋

打听打听 说道说道 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 打扮打扮 体验体验

观察观察 修理修理 交流甲流

整理整理 考验考验 了解了解

活动活动 溜达溜达 商议商议

4.ABB

白花花 亮晶晶 绿油油 阴森森 笑嘻嘻

乐呵呵 笑眯眯 白茫茫 毛茸茸 圆溜溜

金灿灿 冷冰冰 红艳艳 香喷喷 红彤彤

明晃晃 黑压压 轻飘飘 脏兮兮 乱哄哄

5.AABC

步步为营 井井有条 奄奄一息

津津有味 滔滔不绝 翩翩起舞

勃勃生机 人人自危 历历在目

绰绰有余 比比皆是 闷闷不乐

瑟瑟发抖 娓娓道来 草草了事

步步高升 栩栩如生 念念不忘

头头是道 莘莘学子

6.ABCC

怒气冲冲 仪表堂堂 白发苍苍

生机勃勃 春风习习文质彬彬

风尘仆仆 波光粼粼 千里迢迢

喜气洋洋 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

想入非非 大腹便便 气喘吁吁

果实累累 金光闪闪 兴致勃勃

小心翼翼 天网恢恢 神采奕奕

得意洋洋 来去匆匆 忠心耿耿

7.近义词

明亮 隐约 粉碎 原本 踩踏 打击 截止

奖赏 细微 自己 侮辱平坦 打扫 坎坷

8.反义词

安危 黑白 动静 好歹 东西 胜负

古今 虚实 生死 升降 始终

9.含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

来龙去脉 七上八下 大材小用

异口同声 前仰后合 争前恐后

口是心非 积少成多

10.含有两对反义词的.成语

人小鬼大 此起彼伏 凶多吉少

大同小异 生死存亡 有始无终

前因后果 先人后己

11.含有反义、近义词的成语

返老还童 欢天喜地 惊天动地

同生共死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天罗地网 南征北战

12.反义成语

爱财如命-挥金如土 异口同声-众说纷纭

寂然无声-鸦雀无声

13含有两对近义词的成语

深思熟虑 心满意足 精雕细刻

崇山峻岭 奇形怪状 装模作样

汉语文化词语 第3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 并列式 复合词语 文化心理

一、研究范围限定

苏培成在讨论“字义和词义”的关系时,提出汉语复合词的词义与其字义的联系有五种。其中第二种是“合义”。“合义”的类型是“A+B=AB,例如:品德=品+德”。[2]笔者研究的“合义”基本上采用此种观点,但所使用的语言材料除了包括“品德”这一类之外,还包括“堤坝”“春秋”等具有概括性的词语类型和“报偿”“缤纷”等带有一定同义而在结构和意义上仍有各自的独立性的并列结构合义占主导和核心的词语类型,也就是说,笔者将苏培成的1、3类的词语也纳入了研究范围。同时,将“成语”也纳入到考察的范围中来。有鉴于此,我们采用“并列式合义复合词语”来界定研究的范围。

二、尊卑文化在并列式合义复合词语中的体现

在汉语中,对于亲属词语反映出来的父权制文化,姓氏反映出来的母系社会的特点等内容,大家已非常熟悉。笔者在观察《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并列式合义复合词语的时候,也感受到了父权制下的尊卑文化在这些词语中的体现。例如:

椿萱 父母 夫妻 父兄

公婆 姐妹 兄弟 弟妹

舅姑 婆媳 儿女 姊妹

在搜集的语料中,“鸾俦(夫妻)、伉俪(夫妻)”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并列式结构,可单从“鸾,表示凤凰中的雄鸟”“伉,表刚劲”等意义上仍可以看出尊卑文化制度对汉语造词的影响。虽然在语料中也有“弟兄”(表示弟弟和哥哥)的例证,但这不能从总体上动摇并列式合义复合词受到尊卑文化制度影响的事实。

尊卑文化制度的影响不仅在亲属称谓上表现明显,在并列式合义复合词语的其他词语方面也大量存在:

称兄道弟 男盗女娼 痴男怨女 大男大女

夫唱妇随 鳏寡孤独 难兄难弟 牛郎织女

妻儿老小 妇孺 妇幼 妻小

男女 将士 将校 医护 奴婢 奴仆

这些词语都体现着尊卑思想。其中,引起笔者更多思考的是在“尊卑”模式下,“奴婢,男盗女娼”这类表示卑贱对象的词,在词语顺序的组织上,也严格按照“尊卑文化”安排着。可以初步看出,尊卑文化在并列式合义复合词语的顺序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尊卑意识不仅仅存在于两种对立的社会地位明显的阶级中,在同一等级的内部,也是严格按照这样的区别来划分词语的先后顺序的。在尊卑意识文化上,性别顺序占首要位置,“男前女后”的顺序,不管是尊称还是卑称,都是主要的顺序。社会地位和年龄则是顺序相应的限制条件。在同性别的顺序组合上,社会地位和年龄则是主要的限制条件。

三、时间观念在并列式合义复合词语中的体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存在着大量的并列式合义复合词,笔者主要对实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名词进行筛选,从中提炼出并列式合义复合词来进行研究。

(一)动词类[3]

查对 查封 查禁 查究 查勘 查考

查收 查问

判别 判处 判定 判读 判罚 判决

叛离

叛乱 叛卖 叛逃 溃散 溃退 溃逃

评比 评点 评定 评断 评说 评析

评议

检测 检察 检定 检视 检讨 检验

检修

校点 校勘 校改 校正 校注

调拨 调派 调配 调遣 调研

雕砌 雕饰 嘲讽 嘲弄 嘲谑

劝解 劝勉 劝慰 劝诱

在“查”等组的词语中会有被认为是非并列式结构的,比如“校正”一词可以认为“正”是“校”的结果。笔者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校对订正”,结合合义定义的限制看:“校正=校对+订正”,这一词语是可按合义来解释的。

以上的例子是几组系列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单独的例子,列举部分例证如下:

筹建 传承 磋商 顿挫 俘获

拐卖 悔改 讲授 鉴定 攻取

核准 呼救 耗竭 耗损 敬慕

观察以上各组词语,笔者认为时间观念在动词类中最突出的表现应该是“时间顺延”概念。从“查”组的例子来看:“查对”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检查核对”,符合定义公式“查对=检查+核对”。“查禁”,《现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检查禁止”,运用定义公式“检查+禁止=查禁”,其基本意义也未变。“查封”,《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检查以后,贴上封条,禁止动用”,如果运用定义公式,显得有多余的成分,这一例就是笔者之前说到的扩展定义的部分,附加一定的意义,但是基础的模式仍不变。“查封=检查+封印”便能很好地表示出其意义。这应看做并列式合义复合词。同理,“叛乱”等组也可如此分析。

“时间顺延”概念在单个的例子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如“传承”一词,指有所传习,才能承继下来;“攻取”,“攻”“取”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其他词语也都同理可证。

时间观念在动词类中的作用比较大,动词间的位置是不能随意调换的。并列式合义复合式动词中,后面的词语的动作往往会带有前一动作所要达到的某一种目的(结果)。

在“时间顺延”的概念中,时间顺延上的“先行后果”的观念意识则是更为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攻取”“传承”“拐卖”“鉴定”“呼救”等并列式合义复合词可以显示出“先行后果”的作用来。在系列组中,以“评比”组为例分析,“评比、评点、评断”等词语,其“评”都带有“先行”的特点,而后的“比、点、断”等则显示出“评”要到达的目的(结果)。其他组词语也可以同理得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并列式合义复合式动词类多存在一种“时间顺延”的概念,而推动“时间顺延”概念的“先行后果”意识是更深层的一种基础的文化心理意识。当然,例外是存在的。在并列式合义复合式动词类中,有些词语的时间观念不强。例如“进退、输赢、奉养”。

(二)形容词类

和蔼 和畅 和美 和洽 和顺 和婉 和易 和悦

简便 简单 简括 简陋 骄横 骄矜 骄躁

平实 平顺 平稳 平易 勤恳 勤俭 勤苦 勤快

清新 清秀 清雅 清丽 清廉 清凉 清亮 清贫

柔和 柔滑 柔美 柔媚 柔润 冷酷 冷静 冷暖

疏朗 疏漏 疏散 舒失 疏落 苦恼 苦闷

形容词和动词存在着相同的特点:“先行后果”下的“时间顺延”概念有一定体现,如“柔和”“疏朗”等词语都可以做此分析,只是其中的“行”需要加以一定的分析,“柔和”中的“柔”必有使其“柔”的动作,而此“柔”的动作之下,便产生了一种“和”的效果或者结果。可以说,形容词类表现出来的时间观念其实也是一种动词类辅助下的推动结果。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形容词类的这种概念是动词类的附属。形容词类词语所产生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时间上的顺延流变。

(三)名词类

汉语名词类并列式合义复合词中,相对于动词、形容词类并列式合义复合词来说,其结构上对举的模式较为明显,两者之间意义的间隔比较清楚。而动词、形容词在时间顺延性和文化心理的“先行后果”意识上更为明显。例如:

潮汐 尘垢 成败 春秋 椿萱

弟妹 弟兄 恩怨 夫妻 父母

晦明 婚恋 将士 利害 奴婢

品德 桥涵 夙夜 宝玩 报刊

本末 才能 才学 财物 品貌

从结构来看,名词类是最符合“AB=A+B”这种模式的。从意义来看,上面的这些名词在表示基本意义对举之上,往往还有表示概括的意义。在时间顺延观念上,名词没有动词那样明显,且名词体现出来的时间顺延观念的间隔性相对明显。例如:早晚、昼夜、春秋、晦明、夙夜、分秒、朝夕等。

(四)成语类

除了以上三类词之外,笔者还将成语列入到复合词语的研究中来。在《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并列式合义复合词语的语料中,“2+2”的成语结构模式占了绝大部分的内容。通过对这些成语进行观察,笔者发现“2+2”的成语模式中,“第一字和第三字”“第二字和第四字”组合在一起,大部分是“N+N”“V+V”“Adj+Adj”并列式组合。例如:

察言观色 超凡入圣 陈词滥调 披星戴月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称孤道寡 称兄道弟

成家立业 痴男怨女 愁眉苦脸 愁眉锁眼

春兰秋菊 唇枪舌战 粗茶淡饭 粗手粗脚

粗枝大叶 村夫俗子 刀耕火种 刀光剑影

刀山火海 殚精竭虑 箪食壶浆 胆战心惊

灯红酒绿 东倒西歪 峨冠博带 废寝忘食

断编残简 断简残编 断井颓垣 多谋善断

平铺直叙 天翻地覆 天荒地老 颠来倒去

耳聪目明 耳濡目染 耳提面命 蜚短流长

翻江倒海 翻来覆去 翻箱倒柜 翻天覆地

风平浪静 风起云涌 风调雨顺 夫唱妇随

好高骛远 好善乐施 好逸恶劳 和风细雨

和颜悦色 狐朋狗友 狐群狗党 胡思乱想

明争暗斗 刻骨铭心 狼心狗肺 披坚执锐

明来暗往 前赴后继 日积月累 山清水秀

舍本逐末 山穷水尽 山盟海誓 铺天盖地

克勤克俭 难兄难弟 能屈能伸 彻头彻尾

大吹大擂 平起平坐 若明若暗 若隐若现

缩手缩脚 缩头缩脑 克勤克俭 大摇大摆

大是大非 大手大脚 大起大落 大模大样

大男大女 大风大浪 不卑不亢 不尴不尬

不弃不离 不伦不类 不偏不倚 不闻不问

在以上的例证中,像“不偏不倚”之类出现重复词语“不”的成语,其“第二字和第四字”连在一起仍能体现并列组合的关系。而不出现重复词语的例子绝大部分是并列式合义复合组合的关系。同时组合后的并列词语,其顺序和单独作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顺序大致相同。笔者在“2+2”的结构中将其成语中的“一三字”组合,“二四字”组合成两类,组合后的词语是能够和这个成语的基本意义结构有关联的。例如:

大吹大擂——吹擂(“大”起着修饰限定的作用)

明争暗斗——争斗(“明暗”起着修饰限定的作用)

风起云涌——起涌(“风、云”是“起、涌”的陈述对象)

夫唱妇随——唱随(“夫、妇”是“唱、随”的陈述对象)

从以上例证分析可以看出,并列式合义复合成语类所要表达的时间观念其实是和动词等类的词语相一致的。“先行后果”下的“时间顺延”可以体现。“争斗”“起涌”“唱随”就可以体现。

周荐(1986)认为:“并列结构在语意上,汉语言社团的人们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现象等并举时,常在观念上把列举的对象作好坏、大小、重要次要、习用罕见等区分,习惯上便把用来指称好、大、重要、习用一类事物、现象的词语置于并列结构的起首,而把用以称说坏、小、次要、罕见的一类事物和现象的词语放在次末。”在并列式合义复合词语中,名词能很好地体现出“对举”这种原则。如:

是非 善恶 成败 夫妻 甘苦

好歹 好恶 吉凶 利害 浓淡

爱恨 亲疏 年月日 生老病死 天地君亲师[4]

“对举”类在并列式合义复合词语中容易被人们直接发觉。在复合的成语中的“2+2”模式,就笔者搜集的语料看,“对举”依然能明显体现出来。例如:

缩手缩脚——手脚(缩是手、脚的行为动作)

大是大非——是非(大起着修饰限定的作用)

铺天盖地——天地(铺、盖是天地的动作行为)

名词中的“是非”“天地”体现出来的基本意义的对举和概括很明显。“大手大脚”“翻箱倒柜”等词语中的名词组合也可以体现这一点。成语例证如上所举,不多加分析。

综上分析,笔者初步推测“并列式2+2”模式的成语体现出来的“时间和对举”文化意识基本上可以由其结构中的一三字、二四字组合的词语来体现,其动词和形容词表现出来的时间性最强,名词表现出来的组合性最强。

并列式合义复合词语(成语和一般词语)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并列式合义复合式动、形、名三大词类在文化心理意识上存在着一致性。“先行后果”推动下的“时间顺延”模式是四者在文化心理意识上的一致性表现。

四、结语

词义的发展,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带上使用语言场合或者使用者的特色。这是在分析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具象”“抽象”判断的困扰,尤其在成语上——成语有表层和深层意义,从深层意义上来讲,这些成语是不能分成几个词语,再合并得到整体意思的。所以笔者在分析成语及有些复合词的时候,多看其初的具象的意义,而将其抽象的意义作为一个参考项来考虑。在涉及到深层意义的时候,这种一致性的判断就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了。

注释:

[1]本文中的复合词语多数来自吕叔湘、丁声树等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有极少的一些复合词语来自别处。凡是引自其他地方的词语,本文都标注出来了。对于来自《现代汉语词典》的词语,不一一标出页码。

[2]苏培成提出的五种汉语复合词的词义和字义的关系是:

(1)同义,即A+B=A=B,如:声+音=声=音。

(2)合义,即A+B=AB,如:品+德=品质道德。

(3)加义,即A+B=AB+C,如:景+物=(可供观赏的)景物+事物。

(4)偏义,即A+B=A或B,如:国家=国。

(5)转义,即A+B=C。如,毛+病=人的缺点。

此内容见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的第六章,第六节,第12-13页。

[3]由于各类中的词语较多,限于篇幅,笔者只能适当地列举出一些词语。由于汉语词类的复杂性,跨类的现象、词语词性的灵活性都使在判断词语词性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困惑。所以在判断这些词语的归类的时候,语法功能是首选原则,但是也参考了意义的分类标准。对于跨类的现象,分开计算。

[4]“爱恨”至“天地君亲师”五例来自周荐的《并列结构内的词语的顺序问题》。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周荐.并列结构内的词语的顺序问题[J].天津师大学学报,1986,(5).

英语文化词语在汉语环境中的传播力 第4篇

一、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又被称为“文化词汇”是随着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语言学家以及民族学家开始研究民族文化的衍生物。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的不断交融,文化呈现出融合与排斥反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堕距与文化互合,跨国家的文化传播成为新型文化内涵的代表。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众多学者以文化发展为视角开始分析隐藏着文化内涵的第二语言,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展开了民俗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的深入研究,由此诞生了文化词语。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国外较早分析文化词语的学者是著名美国学者Nida,他注重从翻译学角度分析语言中所隐藏的文化暗流;在此基础上英国作为英语的发源地也开始研究英语在传播过程中所附带的文化侵入能力。在上世纪60年代,Nida根据翻译学的基本逻辑点,通过对英语单项词汇的研究,发现如果将英语词汇按照其本质含义进行分类,那么就名词词汇而言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不可比拟的。因此,在英语翻译以及美式英语演变的过程中对英语的名词词汇所包含的文化暗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可以通过借助两种相异语言进行对应性直译的文化内涵,如最为明显的man,通过汉语翻译为简单明了的“人”,tree则对应为“树木”;可以借助功能学进行文化搭配的词语,即该类词语虽然在功能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但仍然有着明显文化差异的词汇,如bathroom,其意为卫生间、洗浴室,而toilet则也被意为卫生间,虽然二者功能相似,但有着本质不同的文化内涵,前者更加注重洗漱含义,而后者更加注重卫生间的文化内涵,这主要是因为在英国文化生活中二者是分开的,而在中国乡土文化生活环境中二者通常是在同一空间环境中完成的;最后是某一类具有限制性文化的词汇,即该种文化词汇仅仅在一种民族文化中存在,只可借助翻译技巧来明晰该种词汇的内涵,而不能用于实际生活的了解,如igloo,其文化内涵是指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屋子,它仅仅存在于北极圈附近地区,且适宜人类生活的固定空间范围,因此,该类词汇仅仅包含着简单的文化直译而无文化投影。其中第二种与第三种词汇被定义为文化词汇。在此研究基础上,上世纪80年代末Newmark对文化词语做出非常细致性的分析,认为可以利用该种词汇对某一特有文化进行表述与承接的就是文化词汇,如dacha,用汉语翻译为在俄罗斯乡间的一种木质住宅,具有保温与抗雪压功效,该类词汇不仅具有文化实体表述作用,还具有文化传递作用,通过对该类词汇的解读不仅可以把握某一词汇,更可了解某一民族特点。因此,可将文化词语进行多层次细化,可以包括对某一生态区域物质文化的解读。

“文化词语”所隐藏的文化逻辑是建立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逻辑点基础之上,可以通过明晰文化词汇中的文化暗流,体现其所附带的文化冲击力。通俗来讲就是通过对某一民族文化词汇的翻译,更加深入的了解其文化,并在了解词义的基础之上对目标语言者文化以及其文化行为产生影响,这就是现代第二语言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所在,也是现代文化交流的背景。

二、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内涵

为了解英语文化词语在汉语环境中的影响力,首先应该了解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内涵关系。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即民族文化生活所带来的行为差异逐渐衍生为思维差异的具体表现,此差异也被称之为文化行为差异。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曾经指出,文化不仅仅是存在于固定生活空间的固定物,它是一种既可以是抽象存在,也可以是一种具体存在的文化内涵。因此,文化是一种复合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单一形体模式,就其内质性因素来看,文化包括:民族文化知识;特定民族区域内部所存在的信仰力;形成统一认知的文化意识与社会意识;建立在群体社会意识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惩戒法律以及道德伦理等。生活在该区域内部的社会成员正是因为获得了这种或抽象或具体的文化内涵,才形成了区域性习惯性行为,它是一种根深于人脑中的必然存在。从文化的广义含义来讲,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语言是该财富的最直接表现。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符号传递文化的媒介,其内涵实质是一套完整的、具有文化形象的符号体系。语言构成了区域人类活动的载体,它既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产物,因此,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即文化需要借助语言表现出来,而语言则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没有文化的语言仅仅是一种空洞乏力的舒张表达,甚至并不会有语言的产生。一方面,语言是区域民族文化最为显著的载体,从功能学的角度来分析,语言是人类思维表达的工具,也是文化传达的具体形式,人们可以借助语言实现文化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文化的构造;另一方面,语言实质上是文化实体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是在人类的日常交往中形成的固定性知识体系,语言则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是一种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技能。因此,语言也属于文化的一个部分。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对语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包含在语言之中的文化词语则是区域文化更加直接的反射带,它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该区域的群体文化——民族文化,并隐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三、英语文化词语的文化传播力

随着英语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汉语的语句词汇在不断新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英语文化词语在汉语文化环境中传播力的具体表现。因为在自由语言环境中,语言的存在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无约束状态,尤其日常用语与书面用语会出现交融,外来语种作为一种新奇物不仅会成为本土文化中受到“攻击”的集中对象,更会成为关注点,因此英语在日常的文化交融环境中会根据现实性的文化环境表现出自我的传播力,如公交车在英文中被称之为bus,而在香港地区因受粤语影响,会将该词读为更具中国本土气息的“巴士”,在长期的社会交流中形成众多的受众群体,而演变为将公交车称之为“巴士”;再如乘出租车叫“打的士”,用电脑上“因特网”,邮件的往来用“E-mail”,还有就是在电影的拍摄中成为导演口头禅的“action”也不仅仅成为了一种职业性的语言,甚至跨越了行业界限,成了一种日常娱乐用语。英语的文化词汇在汉语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传播力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甚至影响了汉语的发展,最为明显的就是网络词汇对中国汉语的影响,如“囧”字,不仅仅其字造型吸引眼球,其单字成意的内涵更加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因此,英语中的文化词汇所形成的影响力与冲击力冲破了文化屏障,在新一轮的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现代文化交流圈。

根据相关统计文献,汉语借用英语的方式主要为音译,或者就是直接拿过来应用基本无需翻译。这是因为语言的同性,有些文化语言并不需要作出非常明确的解释就可以实现意义相同,如CEO、MBA、GDP、GPS、UFO等,这些实际上都有着对应的汉语词汇,但在特定的领域范围内英语却更为常用。另外一种就是完全是照搬英语的缩写词汇,比如WTO、APEC等,均是英语范畴,却被全世界应用。除此之外,中英混合生成的语言词汇也极为常见,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吃饭AA制,还有已经被时代淘汰的BB机,医疗领域的B超等,此类词汇中汉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达到“亲民”效果,在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选择让人容易理解的汉语。除此之外的音译词汇也很多都已成为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英语中的bar,在我国就通过音译演变成了“吧”,使得酒吧、迪吧、网吧等名称有了应用市场。相关文献显示,我国的汉语中每年大约能够出现一千多个英语文化词汇,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化为英语文化语言的普及带来了广阔的拓展空间。这种英语文化词语在汉语环境中的传播力不仅仅体现了文化价值,更是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经济的交流逐渐加深,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的便利,民族文化交融的趋势也在加强,作为现代人类社会交流互动中的主要形式——语言词语,特别是文化词语,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传播力。通过对此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能够促进文化的对外传播。

摘要: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行为不断加深,文化关系内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语言交流为主要表现形式展开,各国学者对不同国家语言的文化词语研究,尤其是英语文化词语的研究更加重视,这就应该通过对英语文化词语在汉语环境中传播力的研究作为切入点来把握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更好的通过文化分析来明晰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汉语词语释义及造句:阻挠 第5篇

中文发音:阻挠[zǔ náo]

词语解释:暗中破坏,使某件事不顺利或不成功。

近义词:阻拦、阻止、阻碍、阻挡、反对、妨碍

用阻挠造句

1、谁想阻挠我们发展的步伐,我们就与他斗争。

2、他们成功地阻挠了敌人的计划。

3、任何困难也阻挠不了我们努力学习的决心。

4、他总是阻挠别人做好事。

5、我们的旅游被泥泞的道路阻挠了。

6、钱学森在回国的路上受到重重阻挠,但他依旧坚持着回归祖国的决心

7、什么困难都不会阻挠我对快乐的追求。

8、他们的`自私自利,严重阻挠了我们国家的进步。

9、然美国百般阻挠,但钱学森还是回到了祖国。

10、他们成功地阻挠了敌人的计划。

11、凡是他们不能通过理智和辩论战胜的东西,他们便采用拖延的办法和玩弄法律的手段来加以阻挠。

12、我们完成这项工作需要百折不回的毅力。

用阻挠的近义词造句

阻拦:没有谁能够阻拦历史前进的步伐!

阻止:警察迅速出动,阻止了犯罪分子的阴谋。

阻碍:再大的困难,也阻碍不了我们成长道路。

阻挡:雨下的大,落在玻璃上阻挡了司机的视线。

反对:她为了看我而不顾我的反对冒雨前行

正确使用现代汉语词语 第6篇

一辈子受冷落,受____________,我也宁愿做一个____________ 但有真才实学的人,而决不做一个不学无术的沽名钓誉之徒。说这是清高也好,说这是志气也好,反正我是决定这样____________了。

A. 虽然 谩骂 无声无息 一意孤行

B. 即使 漫骂 默默无闻 固执己见

C. 虽然 漫骂 无声无息 固执己见

D. 即使 谩骂 默默无闻 一意孤行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 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 的。

②凡是少年时代 过几何解题的人,对阿基米德大约都会有一种同情的理解。刚刚觉醒的求知欲的自我享受实在是莫大的快乐,会令人对其他一切____________ 。

A. 包含 概括 眷恋 视若无睹____________

B. 蕴含 囊括 眷恋 置若罔闻

C. 蕴含 概括 迷恋 视若无睹____________

D. 包含 囊括 迷恋 置若罔闻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法国文学中的笑,是以理论世界为背景的。英国文学中的笑,是以现实生活的矛盾为背景的。所以法国人的笑出自____________的俏皮文学,而英国的文学作品,却 生活的现实性。法国人的笑是文学世界的,____________ 英国人的笑便是现实世界的,二者____________ 。

A. 轻描淡写 富于 而 迥然不同

B. 浓墨重彩 缺乏 且 毫无二致

C. 轻描淡写 缺乏 且 迥然不同

D. 浓墨重彩 富于 而 毫无二致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____________ 的。

②在谷歌的这四年对他来说,又是一次 式成长。所有的经验、所有的成败、所有的荣辱换来的承压能力,所有的应对暴风骤雨般危机的能力,已经全部____________在他的血液里。

A. 无可比拟 跳跃 融会贯通

B. 无可比拟 飞跃 触类旁通

C. 难以企及 跳跃 触类旁通

D. 难以企及 飞跃 融会贯通

5.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写作不能总跟在别人后头人云亦云,____________ ,而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自己的眼光和见解。在很多问题上人们可以见仁见智。 你的认识是持之有据而不是主观臆断的,是系统而不是 ,的,就说明你的写作能力达到了一定的 。

A. 邯郸学步 只有 四分五裂 水平

B. 亦步亦趋 只要 支离破碎 水平

C. 亦步亦趋 只有 四分五裂 水准

D. 邯郸学步 只要 支离破碎 水准

6.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乐是兴善进德的工具,儒家十分重视。其所以 提倡乐教,目的在于,使人 于天德化育之中。

②黑暗像一个深深的酒窝,将我装在里面缓缓____________ 。在某一个阳光初醒的上午,我被春天狠狠地撞了一下。蓄积了很久的生命力量终于 ,顿时天光大开。

A. 特别 沉浸 斟酌 爆发

B. 尤其 浸润 酝酿 暴发

C. 特别 浸润 酝酿 爆发

D. 尤其 沉浸 斟酌 暴发

7.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关公 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各民族崇敬的历史人物,也是民族和睦安康____________ 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从中 扬弃后的营养,在理性精神的防火墙前适当 这一英雄形象。

A. 不仅 不可或缺 汲取 重塑

B. 不但 无可替代 吸取 重塑

C. 不但 不可或缺 汲取 重树

D. 不仅 无可替代 吸取 重树

8.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50岁的她,正处在某些高管感到年龄歧视的____________ 就在耳边的年纪。

②欧洲外围国家银行挤兑的____________ 使储蓄者和投资者保持警惕。

③社区卫生组织及私人诊所、门诊部除使用省级卫生、药品监督部门 的常用和急救用药外,不得从事药品购销活动。

④这部词典正在 之中。

A. 风言风语 流言蜚语 审订 审定

B. 流言蜚语 风言风语 审订 审定

C. 风言风语 流言蜚语 审定 审订

D. 流言蜚语 风言风语 审定 审订

9.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 ,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 地作结论。

②看似热情却流于庸俗的吹捧,以及看似严格却喜好有罪推定的棒杀,其实都____________了文艺批评理应____________的态度,从而导致文艺价值判断的失衡。

A. 谨慎 草率 违背 实事求是

B. 谨慎 草率 违反 脚踏实地

C. 慎重 轻率 违反 脚踏实地

D. 慎重 轻率 违背 实事求是

nlc202309041556

10.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莫言,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 不是最后一个。

②他不顾朋友的劝阻, 走入钱塘江观潮的禁区,浪头扑面而来,瞬间不见他的身影。

③发牢骚, 也不可少,然而纸上谈兵,终不免书生之见。

④中国的城市消费者已经切身感受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他们不会在年复一年的食品危机事件中 。

A. 绝然 径自 诚然 噤若寒蝉

B. 决然 径直 诚然 鸦雀无声

C. 决然 径自 固然 噤若寒蝉

D. 绝然 径直 固然 鸦雀无声

1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自己又仗着是邢夫人的陪房,连王夫人尚____________ ,何况别人?

②如果我们愿意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聆听他们的心声,他们有效沟通自己需求的能力会让你 。

③齐国相国晏婴德高望重,他对自己要求甚严,处处____________ ,倡行廉洁,吃糙米饭,穿粗布衣,坐简易车,住低矮民房。

④1883年,法军从越南边境进攻中国,老将冯子材奉命率军驻守镇南关,他____________,与法军进行肉搏战,士兵们士气大振,一举打败了法军。

A. 另眼相待 刮目相看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

B. 刮目相看 另眼相看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

C. 另眼相待 刮目相看 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D. 刮目相看 另眼相看 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1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人认为,文章写得不好就是文字功夫不好,只要掌握了文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_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内核。思想如行云流水,笔下才汩汩滔滔。认识事物深刻,文句才富于 。

②学习古代汉语,不能整部书地读,要选择其中的精华来读。不是浮光掠影地读,决不能____________。要仔细看注解,勤查工具书。

A. 曲解 底蕴 不求甚解

B. 误解 底蕴 不求甚解

C. 曲解 内蕴 一知半解

D. 误解 内蕴 一知半解

1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害的病,不阴不阳,发寒发热,不知是什么____________。

②在中秋节前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贵州茅台股价大跌5.58%,创下9月2日跌停后的新低,____________,堪忧。

③李娜因情绪紧张,____________ ,无缘美网决赛,赛后她表示这不是技术方面的原因,是她自身的问题。

A. 症候 前景 不孚众望

B. 征候 前景 不负众望

C. 征候 前途 不负众望

D. 症候 前途 不孚众望

汉语文化词语 第7篇

1. 同一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由于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环境,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某些动物,特别是那些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有着相同的情感,因而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并赋予他们相同的文化内涵。例如:狐狸(fox)带给我们的联想是狡猾、奸诈。汉语中我们说某人很狡猾时,常说“他是个老狐狸”。英国人在形容某人狡猾时也说:“He is a fox.”意思是说“He is as cunning as a fox.”。羊(sheep)在中西文化中均被视为一种性情极驯服、温顺的动物,该词在英汉文化中都用来比喻性格温和、恭顺。例如:“she has a character of a sheep.”类似的动物词汇还有:

蜜蜂(bee)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是勤劳的象征。汉语有“他是一只勤劳的蜜蜂”之说,英语也有“as busy as a bee”。如:

(1) 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festival.

孩子们忙得像蜜蜂一样,为过节做准备。

狼(wolf)生性贪婪、凶残、狡诈,英汉两种语言对狼的喻意基本相同。汉语中有“如狼似虎”、“狼心狗肺”、“狼崽子”之说。英语中有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have a wolf by ears(骑虎难下);throw to the wolves(出卖朋友);wolf down(狼吞虎咽)等说法。由于狼的形象和喻意均为我国读者所熟悉,所以翻译时可采取直灵活的方式,或直译或意译。如:

(2) The newspaper placards that had cried“wolf”so often, cried wolf now in vain.

报纸上连篇累牍的“狼来了”的广告,现在已经无人相信了。

猪(pig)除了生性肮脏、贪吃外,还有懒、憨、丑等文化内涵,中西文化对猪的形象和喻义基本一致。汉语中有“猪头”“肥猪”“懒猪”“笨猪”“长得像猪八戒”之说,猪的形象让人讨厌,多用于贬义。英语中也有许多含有pig的习惯用语,几乎都含有明显的贬义,如eat like a pig(喧闹而贪婪地大吃大喝);make a pig of oneself(大吃大喝);buy a pig in a poke(未经过目而买下的上当之货)。又如:

(3) He had been a pig about money.

他对钱贪得无厌。

2. 同一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当我们以群体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以一定地域为文化存在的空间来考察文化时,就会发现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由于英汉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对同一动物词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龙(dragon),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汉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在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如“龙腾虎跃”、“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凶残的怪物,被认为是恶魔的化身。《圣经》中把恶魔撒旦称为the grea dragon。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暴之徒”或“严厉透顶的人”,如:

(4) 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

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

dog(狗)在中西文化中内涵意义差别甚大。传统的中国文化认为狗是一种让人讨厌的动物,用狗来形容人的词汇多为贬义词。例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狐朋狗友”。而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人和狗的感情十分密切。dog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an old dog(老手);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但有些时候也有明显的贬义,如treat someone like a dog(虐待某人);live a dog’s life(过着悲惨的生活);dog eat dog(人吃人、各顾各、残酷无情的竞争)。

owl(猫头鹰)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具有绝然不同的文化意象。我国通常把猫头鹰称作“夜猫子”,由于其叫声凄厉刺耳,人们常常把它与灾难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它的出现被认为是一种不祥的征兆。“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大祸临头,厄运将至。西方人却把猫头鹰看作是聪明和智慧的象征。猫头鹰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沉着、冷静,因而带有“精明、智慧”等文化内涵,如as wise as an owl (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

bat(蝙蝠)蝙蝠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传统的中国文化认为蝙蝠是幸福的象征,因为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同音,而红色的蝙蝠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的缘故。蝙蝠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种丑陋、邪恶的动物,因而总是把它与罪恶或黑暗势力相联系,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crazy as a bat(精神失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如:

(5) You must have been as blind as a bat not to have seen me;I was sitting at the next table.

你没看见我一定是瞎了眼,我就坐在你旁边的一桌。

fish(鱼)的文化内涵在中英文化的喻义更是大相径庭。在汉语中因“鱼”和“余”谐音,中国人正式的宴会餐桌上,特别是年夜饭必须有鱼,图个“年年有余”的吉祥。英语中fish含有贬义色彩,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如a poor fish(可怜虫);a loose fish(生活放荡的女人);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fishwife(举止或说话粗鲁的女人,大吵大闹的泼妇);在风行愚人节的西方,上当受骗者被称为April Fish(四月鱼),指没有头脑、容易上当受骗的人。

3. 同一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没有相关对应的文化内涵

基于文化上的差异,各民族对待动物的态度和情感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动物在西方文化中有深刻的喻意,能够引起丰富的联想,但是这些词在中国文化里文化含义甚少;相反,一些在中国文化里有丰富联想意义的词在英语文化中却无相对应的含义,我们应对这类词多加注意。

cat(猫)在汉语文化中喻义很少,而在英语文化中是一种有着丰富喻义形象的动物,如rain cats and dogs(大雨倾盆);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露机密);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如热锅上的蚂蚁,如坐针毡)。在英语俚语中,cat常用以喻指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恶毒或令人讨厌的女人),如:

(6) Mrs smith is a perfect cat.

史密斯太太是个地地道道的长舌妇。

crocodile(鳄鱼)是一种凶残的爬行动物,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关的习语短语;而在西方传说中鳄鱼一面吞食捕获的动物一面流着悔恨的眼泪,以诱惑更多的动物上当受骗,因此英语中有the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之说,现常用来比喻“假仁假义,假慈悲”。如:

(7) Take no notice of her crocodile tears.She is not in the least concerned about your injury.

不要理会她的假仁假义,她对你的伤势一点儿也不关心。

4. 不同的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常用鼠来形容胆子小,如“胆小如鼠”;英语中却用rabbit来类比,如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兔)。比喻“说大话”,汉语说“吹牛”,可英语中却用talk horse。汉语中一般用“牛”来形容力气大;而英语中要用horse,如: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他力大如牛)。比喻“顽固”,英语用as stubborn as a mule(顽固得像头骡子);汉语通常说“犟得像头牛”。汉语中人们把老虎看作百兽之王,人们常用“虎”形容勇猛威武。而英语中雄壮威猛的形象当首推lion,如,as bold as a lion(如狮子一样勇猛)。

以上通过英汉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动物词语不单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人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赋予动物以各种喻义,这些源于动物的喻义形象鲜明、内涵丰富,从而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5]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汉语文化词语 第8篇

众所周知,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 是两种有众多不同点的语言和文化的碰撞, 要恰到好处地实现信息传播和交际, 有极大的难度, 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再创造。本文试图浅析在汉语文化词语英译中翻译的创造性不是孤立的, 它与翻译的其他特性: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是紧密相连的, 只有综合翻译的所有特性才能更好的完成翻译过程, 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二.翻译创造性之理论依据

2.1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 也就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即译者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从多种表达方法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去再现原作的内容及风格、神态和意境。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者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包惠南, 包昂, 2004:9-13)

2.2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在西方, 翻译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语际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是在难以进行直接的语言转换或文化传递的条件下, 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 超脱语言的制约, 突破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 实现对原文的高度忠实的一种翻译策略 (张德鑫, 1999) 。

三.汉语文化词语英译

3.1社会性因素视角下的翻译创造性体现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其思想、语言、行为无不深深打上其所处社会、时代的烙印, 翻译家也不例外。翻译的过程是运用语言的过程, 在原语与译语转换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对语言产生影响的一些社会因素。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 不能脱离社会因素孤立地进行语言转换。

3.1.1教育程度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译者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 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文本也会存在差异。一般而言, 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译者翻译时往往句子结构简单, 句式变换不多, 用词比较单一且重复使用, 也没有创造性。相反,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译者用词规范, 词汇量丰富, 句式结构繁简运用得当, 译文会给人以跌宕起伏的感觉。例如, 在翻译中国《红楼梦》时, 原著是文言文, 若译者受教育程度不高, 就不能充分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甚至有些内容看不懂, 会对汉译英造成很大的困难。

3.1.2不同场合对翻译的影响

无论口译还是笔译, 在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场合, 翻译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随机应变。译者为了使语言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需要使用恰当的语言文体以适应讲话的场合和对象。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讲时使用的语体色彩, 和他在家里与亲人交流时使用的语体色彩明显不同。此时, 译者在翻译时就需要分清场合, 就职演讲时使用书面语, 而与家人交流时使用口语, 显而易见, 进行翻译时应区别对待, 进行恰当的翻译。

3.2文化视角下的创造性思考

文化的差异为翻译制造障碍, 在实际的文化词语翻译过程中, 只有发现差异并正视差异, 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 避其锋、投其好, 才能超越差异。

3.2.1词汇的不对应性

词汇的不对应性是指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句或对应词汇。汉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 在英语里找不到确定对应词来表达。由于英语语言、英语词汇或英语文化中根本没有这类可对应或对等的词汇, 如果我们要将这些词汇翻译成英语, 只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来进行。比如, 将“阴”译为yin、“阳”译为yang, 这些词在英语中只好写成汉语拼音, 再加上注释, 此外别无他法。 (张培基, 2006:20-22)

3.2.2词义的矛盾性

翻译的矛盾性是指, 不同语言中的同义词, 其表层指称意义相同, 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却不尽相同或相反。这类词语数量不是很多, 但在翻译实践中同样要给予重视。如从字面理解, 汉语中“个人主义”的英语对应词应该是individualism, 可实际上, 这两个词的含义却有很大反差。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理解这个词, 是“主张个人正直和经济上的独立, 强调个人主动性。”从此角度理解, 它可以被视为汉语“拼搏进取”的同义词, 具有积极的褒义性。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理解“个人主义”, 则是指一切从个人出发, 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 甚至是无原则、无组织、无纪律的信奉个人主义至上, 贬义性非常强烈。

3.3历史性视角下的翻译创造性思考

3.3.1文本阐释的历史性

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过程必定会受其“先有”、“先见”和“现设”的影响, 从而影响到翻译过程。李雯野翻译《简·爱》时, 中国正经历着新文化运动, 人们急需引进新的思想和新的风气, 更迫切地找寻人类的平等, 妇女的解放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李先生更多从政治的角度来阐释原文。在《译序》中, 李先生称简·爱为“反叛的要求解放的近代女性” (加达默尔, 2004) 。译文语言也激进, 具有明显的阶级斗争色彩。黄源深译本完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蓬勃发展时期, 人们渴望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黄先生翻译《简·爱》则更多着眼于艺术阐释, 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

3.3.2翻译策略选择的历史性

不同时代的译者具有不同的翻译思想, 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表现为翻译策略选择的历史性。李先生翻译《简·爱》时, 正处于我国翻译在第三次翻译高潮西学翻译之后的转折期, 鲁迅、郭沫若等人的翻译思想深深影响着这个阶段的翻译实践活动。李先生深受鲁迅的影响, 为忠实原文借鉴异国语言, 译文风格主要采用了欧化汉语的语言特点和直译的翻译手法。黄先生认为, 翻译要“谋求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的统一”, 即:译者“既要表达原作风格, 又要具有自己独特风格” (黄源深, 1992) 。黄先生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意译的翻译策略, 以期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

四.结语

翻译的创造性并不是没有根据和限度的乱译。译者在创造的同时应受到译语语言文化规范与原语语言文化规范的双重制约。译者必须在另种规范所能容忍的限度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与宏观语境的协调, 真正做到随心所欲不逾规, 使语文信息在不同语言文化世界得到再创造, 实现应有的文学、文化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范例中, 证明在翻译实践中, 译本是对原文的再创造, 并且这种创造性并不是孤立的, 它与翻译的其他特性: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是紧密相连的, 综合翻译的所有特性, 翻译过程才能更好的被完成, 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9-1 3.

[2]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204.

[3]黄源深.时代呼唤具有独特风格的翻译家[J].中国翻译.1999 (2) .

[4]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汉语称谓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9篇

定位功能:职业称谓、职务称谓、本名称、亲属称谓、泛交往称谓。

表情功能:平称、尊称、蔑称、昵称。

定性功能:正式称呼、非正式称呼。

正如崔希亮所说,汉语称谓系统的细分,有助于本族语者和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适当得体地选择和使用称谓词语。

一、汉语称谓词语的特点

受传统文化与伦理的影响,汉语普通话的称谓区分与国外其他语言中的称谓词语相比,呈现出更加细致、周密的特点。

1. 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系统庞杂、名目繁细。

汉语的亲属称谓词语名目繁多、复杂多样,其语义功能非常细密,可以区分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男性与女性,甚至出生与死亡,已婚与未婚等不同的称谓。陈月明(1990)分析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特点时指出,汉语亲属词对长幼亲疏尊卑最为讲究,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系脉分明、宗族相别。诸多论著均认可这一分析,如苏新春(2006)在其《文化语言学》总结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特点时,也遵循了上述分析原则。

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另一大特点是在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比较中称谓词语更加错综复杂。同一种亲属关系,在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之间,各地方言相互之间,所用名称大相径庭。如同样是称呼“父亲”,普通话称“父亲”或“爸爸”,河南平舆称“大(读阳平)”或者“大爷”、“大(读阳平)大”,福建大田称“大兄”,广东从化等地称“阿叔”等;而在汉语普通话中,“大爷”、“兄”、“阿叔”等都另有所指。

2. 职官(职务)称谓发达。

在汉语的社会称谓领域,职官(职务)称谓发达。就职务职称名称来看,所有的职务名称都可用来称呼。如中国人要在称呼中尊重人,就常把对方当作“官”来称呼,甚至出现了亲属之间官称化的现象,如在中国古代,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老爷”等。汉语称谓中此类词语的数量丰盈与使用的普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民族文化中崇尚“权威”的传统以及职官文化的成熟。

近现代社会以来,中国的职官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职官文化仍具有广泛的影响,职官称谓的使用仍十分普遍。除了政府机关、公务活动等必须使用职官称谓外,在商贸活动,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对担任一定职务的人,人们仍然习惯称呼对方的职官称谓以示尊敬。

二、汉语称谓词语的泛化

实际上,汉语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界限并不很分明。如在同事或同学之间,汉族人要表现得亲近一些时,往往使用“大叔”、“大爷”等亲属称谓,而不像西方人用名字来称呼。现实生活中汉语称谓词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大量的原系亲缘关系的称谓转借挪移为一般的交际称谓。用亲属称谓词语称呼非亲属成员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

亲属称谓在汉语交际中常常扩大到亲属之外的社交场合,用于称呼熟人、朋友、邻居等会与自己产生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甚至用于与陌生人打招呼:大伯、大爷、大嫂、大姐、大哥等;还可泛化衍生出一批社会称谓词语:打工妹、空姐、的哥、军嫂等,成为创造新词语的一种方式。

目前身份类的称谓词也有泛化的趋势,用于社会通称。解放初期,“师傅”一词由工业企业称谓向社会人际称谓迅速扩展,其语义不断发生变化,表现为一个逐步泛化的过程。社交称谓中的“先生”、“小姐”、“老师”一些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但是这些称谓词语在泛化和被使用的过程中,都还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条件和适用对象的限制。如果不考虑限制条件,这些称谓词在交际中的泛化就不能顺利进行。如重庆方言中,“老师”已泛化为社会通用称谓,可以用于非正式社会交往中的各个方面,如服务员称呼顾客、与陌生人打招呼,等等,但是如果用到正式场合,则可能会被认作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另外,把方言中的“老师”称谓扩展到汉语普通话中,也失去了“老师”在方言中的原有意味。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称谓词语

汉语称谓系统本身的庞杂和称谓词语的发展变化,使得汉语学习者感到困惑,并且很难在交际中适当得体地运用。因此,我们认为称谓词语的教学应贯穿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始终。当然,汉语称谓词本身的复杂性和汉语学习者水平的局限决定了我们在具体教授的过程中,要有所取舍,要依照交际的原则,考虑实际的需要和教学对象。

姚亚平(1995)把“称谓”、“名称”和“称呼”分别定位为称谓的语言形式和言语形式。我们不做这种细分,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中,要引导汉语学习者注意区分称谓的名称和称呼,注意称谓词语的选择和使用。每一类称谓形式都有自己的交际功能和适用范围,它们在使用上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说话者要根据彼此的关系、说话的场合、各自的人文背景选择恰当的称谓。

1. 引导学习者掌握基本的汉语称谓词语。

汉语称谓词语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基本的亲属称谓词语和社会通用称谓词语却有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教授基本词语时以系统的形式告知学生。如在初级教学阶段有“爸爸”、“妈妈”、“姐姐”等简单的亲属称谓词语,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逐步向学生扩展更多的称谓词,并要注意到汉语和学生母语中称谓的不同。

在实际交往中,由于交际对象、环境、欲求等的特殊性,人们常常面对交际对象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词,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如陈建民先生(1989)列举的社交称谓的缺环的六个方面:第一,如何称呼不知姓名的同辈的“爱人”,前辈的“爱人”,老师的“爱人”?第二,“老师”和“大夫”无所不包。第三,住高层楼房的人互相之间该如何称呼?第四,如何称呼婚姻状况不明的女性?第五,能否对异性朋友使用带友情的称谓?第六,如何写信封上的称谓?王芝清(2007)也提到了上述“无呼可称”的尴尬情况,例如女师傅、女老师配偶的称谓就存在缺环现象,没有与“师母”、“师娘”相对应的“师父”或“师爹”。这些问题只是现实中称谓问题的冰山一角,随着人际交往领域的扩大,称谓中的缺环也在不断增多。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这些问题更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又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在心理上对汉语中的很多称谓难以认同,如“大爷”、“阿姨”等亲属称谓词语的泛化词语,学习者很难从心底认同并付诸实际生活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引导学生克服文化依附矛盾,正确运用称谓词使用的策略。再者,我们在教授社会通用称谓时,仍然是从“同志”、“师傅”教起,但在实际的汉语运用中,学习者会发现这类词语早已不再常用,从而变成在学“过时的汉语”。

2. 引导学习者注意称谓词语使用的得体性。

称谓在对话过程中不仅表明双方的关系、身份和地位,或者表示一种招呼的功能,而且具有语用方面的功能。同一称谓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表达不同的功效或情感,如警告、威胁、规劝、激动,等等。不同的社会阶层又有使用不同的称谓形式的习惯,相同的称谓形式在不同的称谓场合又有不同的指称含义。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语境中称谓的得体性和不同称谓在同一语境中不同的语用效果。

3. 称谓在实际生活中的回避问题。

过去,人们认为在交际双方比较熟悉或者比较随便的场合,可以使用“喂”、“哎”等代替称谓词语,即“零称谓”现象。但是现在人们对陌生人使用零称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究其原因,除了省事快捷之外,人们心理年龄的年轻化也对“零称谓”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在过去我们可以容易地通过人们的容貌、气质等外在特征判断是称呼“大姐”还是“阿姨”,但是现在却很难从外貌判定一个人的年龄了。因此,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开始注意回避具体的称谓词,而用一些问候语或礼貌的致歉语代替。

早期的汉语教学中,当一些汉语学习者用“你好”、“对不起”、“请问”、“麻烦您”等代替称谓词语时,我们常理解为他们在与汉语为母语的陌生人打交道时采用了回避称谓的策略。而现在,当省却称谓语已经成为汉语交际中的一种主流时,我们也应在教学中重视学习者对于“零称谓”的运用。潘碧丝(2007)对马来西亚汉语学习者(华人)使用称谓词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被调查者常常使用“对不起”、“不好意思”、“打扰一下”和“请问”等礼貌起始语,和目前国内年轻人中流行的“零称谓”是相一致的。当然,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礼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文化准则,称谓的使用正是对“礼”的尊崇。因此,回避称谓,其交际活动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年长者,即便使用“您好”、“对不起”一类的礼貌性用语,若称谓出现空缺,也还是被看作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告知学习者称谓回避的场合。

参考文献

[1]王芝清.汉语拟亲属称谓词语在日常交际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2]潘碧丝.华语与普通话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3]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3]李明洁.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7, (3) .

[4]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 (2) .

[5]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 1995, (3) .

[6]陈月明.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以及文化印记[J].汉语学习, 1990, (5) .

汉语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问题 第10篇

词语的褒贬义问题在汉语词汇学中研究得比较多,但在机器翻译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实际困难。外国学生往往难以区分出意义相近而褒贬义不同的词语,机器翻译上也存在着褒贬译词选择不准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态度计算的日益展开,词语、句子和篇章的倾向性计算成为计算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而褒贬义词语作为语言中最基本的倾向性要素,其分析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在语言学界,褒贬词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褒贬色彩分析和确认(解海江、张志毅,2003)、历史流变(孙雪敏,1999)、语境变异和译词选择(刘全福,1999)等方面,从动态、静态和历时的角度界定词语的褒义和贬义。

在计算语言学界,近年来随着态度计算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对含有态度评价的动词区分出“评价者”“态度”和“评价对象”三个评价角色,并描写评价角色和句法成分或语义角色之间的关系。晋耀红(2004)针对评价性动词(如“支持”“反对”“污蔑”等)建立了褒贬模板,描写了每个动词的评价角色和“说话人”“施事”和“受事”三个语义角色之间的对应关系。Bethard et. al(2004)则利用FrameNet的动词框架,人工标注了英语评价性动词的评价信息和框架元素的对应关系。刘永丹等(2004)也采用了动词模板的方法来处理中文语料。这些研究都是基于格语法的思想,静态地描写动词的评价角色和语义角色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以模板匹配的方式来避免完全句法分析的低效性。不过,这些实验使用的动词仅是少量的高频词,覆盖度较小。Wilson & Wiebe(2003)、徐琳宏等(2008)则在建设情感态度语料库的过程中,动态地标注了句子中态度的所有者、评价对象、态度及强度。这样全面的标注对于实际应用中机器学习及自动标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尚未提炼出具有理论意义的认识。虽然计算语言学界主要描写的是评价性动词,但对褒贬词语的分析来说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在语言学界,传统的词汇语义研究在褒贬义的判定上做了定性分析,而计算语言学在实际任务中区分出“评价者、态度和评价对象”三个要素。从更高的层次上看,目前态度计算尚缺乏对语言中表示态度的句法语义手段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本文尝试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把褒贬义和句法语义层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二 褒贬指向的界定

褒义和贬义,是凝结在词语中的意义,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褒贬态度。在过去的研究里,词汇学关心的主要是词语褒义和贬义的分析和界定,还没有清晰地指出褒贬中蕴含的“评价者”和“褒贬对象”这两个重要角色。例如,在句子“他讨厌小王”中,贬义动词“讨厌”,其评价者是施事“他”,所贬斥的是受事“小王”;而在句子“他包庇小王”中,情况则发生了变化。很明显,“小王”是被贬斥的对象,可是贬斥“小王”的人不能说是施事“他”,而是说(写)这句话的人,而且从“包庇”的词义上看,表达的主要态度是说话人对施事“他”的贬斥。“讨厌”和“包庇”,都是贬义的二价动词,在褒贬的方向上却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区分出“评价者”“褒贬对象”并与动词的语义角色对应之后才看得较为清楚。

我们把一个褒贬词语所关涉的对象限定为一个三元组:〈评价者—褒贬态度—褒贬对象〉,把“评价者”和“褒贬对象”称为“评价角色”,进而把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定义为:由褒贬词语的褒贬义所决定的,评价者对褒贬对象的态度在语义角色上呈现的指向性,如“施事褒受事”“说话人贬施事”等等。在本文中,我们区分出“说话人”“施事”“受事”和介词引导的“与事”四种语义角色。后三种成分与格理论、配价理论的一般界定是相同的。“说话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既可以在句子中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出现的情况主要是采用直接引语,如“他说:‘大家都夸奖我。’”或者采用间接引语“他说大家都夸奖自己”。在真实话语中,引语出现得较少,“说话人”往往就是话语的直接作者。

提出“褒贬指向”以后,需要进行两方面的考察验证:(1)动词的配价是否会影响褒贬指向的数量。二价动词“讨厌”和“包庇”,分别体现的是施事贬受事、说话人贬施事受事两种差别很大的指向。那么一价动词和三价动词的情况又会如何?(2)动词以外的其他词类是否也可以做褒贬指向的分析。褒贬词语不局限于动词,名词“风度”、形容词“安详”、副词“大肆”等其他词类的词语,可以出现在多个句法位置上,它们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褒贬指向以及和配价的关系也是有待考察的对象。

三 词语褒贬指向的分析

为了较为系统地考察汉语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问题,并尽量避免某个词语是否具有褒贬色彩的争论,我们选择了《汉语褒贬义词语用法词典》(以下简称《褒贬词典》)作为分析对象。该词典收录了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含有褒贬感情色彩的多音节词语共1015条,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成语及惯用语,所标注的褒贬色彩分别为褒义、贬义、敬词、谦词和客套话。我们仅考察其中的褒贬义词语992条。对成语和惯用语,我们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标注了词类,整理后得到142个名词、294个动词、540个形容词和16个副词。我们对这些词语按照词类依次进行分析,分析一般限定在句法功能(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配价数(零、一、二、三)、语义角色(说话人、施事、受事、与事)和褒贬态度三元组(评价者、褒贬态度、褒贬对象)的范围中。为了方便说明,本文中的例句采用如下格式:“我们要捍卫祖国的尊严。”评价者加下划线,褒贬词语加着重号,褒贬的对象加下波浪线。

(一)动词的褒贬指向

动词的褒贬指向是最有代表性的。动词一般充当谓语的核心成分,其配价的多少往往决定了其褒贬指向的数量。在我们考察的动词中,没有出现零价动词。因此,下面只讨论一价至三价动词的情况。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有4个褒贬词语应为中性词,即“株连、损失、美化、奇货可居”,排除在考察范围外。

1.一价动词只有一个施事成分,表达的是说话人对施事的褒贬态度,如“这些人终于得逞了”的指向为〈说话人—贬—施事(这些人)〉。该类动词共有88个,褒义20个,贬义68个,如“凯旋”“得逞”等。

2.二价动词是非常特殊的,上文列举的“夸奖”和“包庇”都是二价动词,但褒贬指向差别很大。由于“说话人”“施事”和“受事”三种角色的存在,从理论上看,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关系就有三种可能性,即说话人对施事、说话人对受事、施事对受事。通过考察,发现不仅存在着这三种方式,甚至还有叠加的情况。

1)说话人对施事

与一价动词相似,这类动词表达了说话人对施事的褒贬,如“开发商牟取暴利”。这样的动词有81个,其中褒义3个,贬义78个,如“挺进”“牟取”等。

2)说话人对受事

在我们所考察的动词中,并没有出现说话人仅仅对受事进行褒贬的情况,说话人对受事的褒贬总是与对施事的褒贬同时出现,有的跟对施事的褒贬一致,如“牺牲、散布”,“他不断地散布一些言论”;有的不一致,如“玷污、抹杀”,“他抹杀孩子的天性”的指向为〈说话人—贬—施事(他)〉,〈说话人—褒—受事(孩子的天性)〉。该类动词有14个。

3)施事对受事

施事对受事的褒贬,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类型,如“喜爱、伤害”等。其用法如“我们喜爱这部电影”。

单纯表示施事对受事的褒贬动词共35个,其中褒义的有34个,贬义的有1个。这种数量上的巨大差距看起来有些异常,经分析是由于《褒贬词典》收录词语的数量有限,比如“讨厌、厌恶”等表贬义的词语就没有被收录。

4)双层叠加

有些动词同时含有施事对受事的褒贬和说话人对施事、受事的褒贬,形成双层叠加的褒贬。如“他亵渎了亡灵”中的“亵渎”。其内层指向为〈施事(他)—贬—受事(亡灵)〉,外层指向为〈说话人—贬—施事(他)〉,〈说话人—褒—受事(亡灵)〉。双层叠加的动词有41个,在内层施事对受事表褒的有11个(如“标榜”),表贬的有30个(如“诋毁”)。不过,有一种叠加方式的词语《褒贬词典》中没有收录,即内层是施事贬受事,外层是说话人褒施事,如“驳斥”。

5)特殊的容纳范畴动词

在《褒贬词典》中,“充斥”“洋溢”“涌现”都是表容纳关系的动词,称之为“容纳范畴”动词,其语义角色之间是“容器—内容”关系,不论句法成分的位置如何变化,都表达了说话人对“内容”的褒贬。如:

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 |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着市场。

如果把“容器”作为“处所”处理,则这类动词也可以算作一价动词,自然只能由说话人对唯一的价“内容”进行褒贬。

6)介词引导的二价动词

有些动词是介词引导的二价动词,往往表达了对介词引导的与事角色的褒贬,基本模式为:施事+介词+与事+动词。如“一些文人为袁世凯歌功颂德”,就分别表达了施事“一些文人”对与事“袁世凯”的褒扬,以及说话人对施事和与事的贬斥。需介词引导的二价动词共有22个,与上面标准的二价动词相似,也存在着说话人对施事(撒野)、说话人对施事和与事(狼狈为奸)、施事对与事(赞不绝口)和双层叠加(歌功颂德)四种方式。

3.三价动词(包括介词引导的)共有7个,基本模式为:施事+动词+与事+受事。如“他们勒索了港商一笔巨款”。其褒贬指向与二价动词的第一类相仿,都是说话人对施事的褒贬。

从动词的褒贬指向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配价的参数选择问题,即配价数决定了褒贬指向方式的数量。一价动词只能是说话人对施事的褒贬;二价动词则出现了多种指向方式;而三价动词由于考察数量较少,并没有显示出更为多样的指向性,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论证。

(二)名词的褒贬指向

名词在句子中一般充当主宾语。在不同的结构中,说话人使用名词可以对不同的句法成分和对象进行褒贬。一是对名词所指、同指的对象表示褒贬。如“这群暴徒到处抢劫”是把这群人贬斥为“暴徒”。二是把名词用作判断句的宾语来对主语进行评判。如“他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这些零价的名词共有117个。

一价名词可通过“有+名词”的方式来表达对施事的褒贬,这样的名词有18个。如“他很有气魄”。一般能加“有”的名词,还可以加“的”,表示说话人对定语(领属者)的褒贬,如“他的气魄令人敬佩”。其中,不能加“有”,只能加“的”的名词有5个:“盛名、事迹、心血、雄姿、下场”。

二价名词体现出了施事对与事的褒贬态度。施事是态度的持有者,介词引出的与事是褒贬对象,名词本身是态度的表达。如“敌意”“友谊”等,其模式为:施事+介词+与事+的+名词。如“他对她的敌意很深”。在《褒贬词典》中只收录了2个词语,即“热情”和“友谊”。

(三)形容词的褒贬指向

形容词一般充当定语、谓语、状语和补语。做定语的时候,表达说话人对形容词修饰的名词性成分的褒贬。如“我们的祖国有灿烂的文化”。做谓语的时候,是说话人对施事进行褒贬。如“他很安详”,“他总是冷冰冰的”。当形容词做状语或补语的时候,表示说话人对状语或补语所修饰动词的施事进行褒贬。如“他傲慢地批评别人”,“他笑得很狂妄”。

在《褒贬词典》中,大部分形容词都是一价的,褒贬指向体现为说话人评价唯一的配价成分。二价形容词仅有5个,“冷冰冰、强横、狭隘、温和、坦白”,体现的是施事对与事的褒贬。其模式为:施事+介词+与事+形容词短语。如“他对她很温和”。不过,当与事是不定指或省略的时候,依然是说话人对施事的褒贬,如“他(对人)很温和”。值得注意的是,与二价动词的双层叠加方式相似,“强横、狭隘”同时带有说话人对施事的褒贬。

(四)副词的褒贬指向

褒贬副词所体现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对施事进行褒贬。副词本身并没有施事,是说话人使用副词对其修饰的动词所支配的施事进行褒贬。如“他勇于实践”和“默克尔大肆指责中俄等国家的人权问题”都表达了说话人对施事的褒贬。

在《褒贬词典》中,副词共16个。联系上文对形容词的分析,可以看出,只要褒贬词语作为状语,其褒贬指向就是说话人对状语所修饰动词的施事的褒贬。

(五)总结分析

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把四大词类的词语按照配价整理成一张总表(见下页表1),总结出以下两个特点:

1.配价数大致决定了褒贬指向的类型数。对于零价和一价的词语来说,褒贬指向是无歧义的,都是说话人对仅存成分(角色)的态度。在二价动词和形容词上出现了一对多的情况,即说话人对施事和施事对受事两种指向。这种多样性源于“说话人”这个角色的存在导致语义角色的数量超过了两个,给了语言以变化的空间。二价名词和三价动词没有出现复杂的多样性,很可能是受限于《褒贬词典》的规模,考察面还不够广。

2.“说话人”几乎出现在各种句法语义格式中,这源于褒贬词语体现的主要是说话人的态度倾向。严格说,单纯表达施事对受事的态度的词语,如“喜爱、伤害”等,也许不能算是褒贬词语,它们与中性的“支持、反对”等动词是相似的,只是带有特殊情感的褒贬。如果我们剔除施事对受事的褒贬指向,那么这部分词语就可以被排除了,褒贬词语就完全是说话人对施事、受事、与事三个语义角色的褒贬了,也不会存在双层叠加的复杂情况。这样,说话人也就可以脱离施事、受事等角色所在的语义平面而独立出来。当然,这些都是描写的手段和策略而已,对于褒贬立场的计算来说,施事对受事的褒贬指向依然是必要的,需要像表1那样把各种指向关系描写清楚。

注:(?)表示在《褒贬词典》之外补充的词语,*表示没有找到此种词语。

我们在这里分析的都是多音节词语,对于单音节词语“爱、恨、尊、厌、坑、蒙、拐、骗”等,也完全可以按照本文的框架进行分析。

(六)褒贬指向的来源和所在的平面

我们认为,褒贬指向来源于词语的意义之中,换言之,褒贬指向就是对传统褒贬词义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细化。区别在于,过去把褒贬义仅仅看做是词语的附加义或色彩义,而褒贬指向则涉及评价角色和语义角色的对应关系。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动词“勾结”解释为:“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暗中互相串通、结合。”从词义中很容易推导出说话人对施事和受事的贬斥。因此,褒贬指向是根植于词义的,动词在语义平面上形成语义角色的指向性关系,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也是在语义平面上对相关的语义角色或配价成分形成指向性关系,而句法成分仅仅是语义角色或配价成分的投影而已。

四 词语褒贬指向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上文着力分析了不同词性的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问题,这种分析的价值和作用可从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可以丰富对词语附加义的认识。在古汉语中,所谓一字见褒贬的“春秋笔法”中较知名的就是三个表示“杀”这个概念的动词:“杀”“弑”“诛”。从词义上看,“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其褒贬指向相应为无褒贬、说话人贬施事、说话人褒施事贬受事。自古以来,汉语的褒贬词汇就很丰富,特别体现在褒贬动词上。然而无论是词汇语义学还是句法语义学,都没有充分关注包括褒贬义在内的“附加义”对语义角色的约束性,尤其是忽视了“说话人”这样的句外角色。当然,什么是附加义还存在不少争论。我们的看法是,先把这些不同层面的意义描写清楚,服务于教学和计算的实际需要,定性和解释的问题可以继续讨论。

其次,可以加深对词语搭配的认识。过去认为,动词对其相关的语义角色具有搭配限制(或称语义选择限制)。比如,“吃”的施事一般是“动物”,受事一般具备[食物][固态]的语义特征。而对于褒贬动词来说,关键不在于施事、受事自身的语义类别或属性,而在于说话人(评价者)对它的主观评价。如“他总是包庇小王”中动词“包庇”的施事和受事,不仅要符合“人”的语义类,而且须是说话人贬斥的对象,而充当施事和受事的词语,却不必为贬义词。因此,在生成话语时,说话人贬斥施事和受事的时候才会选用“包庇”;而在理解话语时,人们一听就知道是说话人在贬低施事和受事。

再次,可以用于汉语句子及篇章的态度计算。如“默克尔大肆指责中俄等国家的人权问题”,利用动词“指责”可知“默克尔”对“人权问题”持批评态度,利用副词“大肆”可知说话人对“默克尔”持批评态度。有了句子的态度,就可以进一步自底向上地进行句群、段落乃至篇章的态度网络建构。这种应用依赖于良好的句法分析、语义分析(特别是语义角色分析)和指代消解等工作。目前这三者的自动分析效果依然欠佳,暂时只能在人工标校的树库上进行一些实验。

最后,可以应用到语言教学和机器翻译中。在词典和教材中,讲清楚褒贬词语的指向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留学生的误用,应用于机器翻译方面也可以提高褒贬词语的译准度。无论是哪种应用,都必须建立起大规模的褒贬指向信息库。借助于配价的多少决定褒贬指向数量的规则就可以大大加快建设速度。词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褒贬词典词表,如本文使用的《褒贬词典》;语法学的研究更是建立了一批带有句法语义信息(配价、语义角色等)的词典资源,如北京大学开发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和《现代汉语语义词典》,借助这两类词典,对于零价和一价词语的褒贬指向就可以自动判定,只需对二价以上的词语进行人工分析。

五 结 语

针对汉语中的褒贬词语的态度立场问题,本文提出了“褒贬指向”的概念,参考传统的词汇语义学、格语法、配价等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褒贬义词语用法词典》的992个褒贬词语按照不同的词类及配价数进行了考察,给出了各类词语的褒贬指向。特别是指出了配价数决定褒贬指向数的规则,零价和一价词语都体现说话人的态度,二价以上的词语具有“说话人对施事”“施事对受事”以及双层叠加等多种态度指向。这对句子、篇章级别的态度立场计算有着重要价值。

当然,我们的分析只是初步的,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特别是在大规模语料库中,可能会超出本文所考察的褒贬指向用法,特别是修辞手法或语用策略的使用会带来褒贬色彩的变化。这就需要进行更大规模、更为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其次,还需要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机器翻译的精度。自然语言的语义分析和计算在根本上依赖于理论语言学的发展。词语“附加义”的语义分析和计算,特别是词汇意义与句法语义层面的对应关系,值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语义分析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涉及多义词的义项区分、意义和用法的区分等难题。我们的分析和统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疏漏。《褒贬词典》仅有900多条词语,在数量上也难以满足处理大规模语料的要求,这些不足都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Steven Bethard,Hong Yu,Ashley Thornton et.al.Automatic Extraction of Opinion Propositions and their Holders[A].In:Proceedings ofAAAI Spring Symposiumon Exploring Attitude and Affect in Text[C],Yan Qu,James G.Shanahan,and Janyce Wiebe(eds.),AAAI Technical Report Series,AAAI Press,Menlo Park,USA,2004.

[2]Theresa Wilson and Janyce Wiebe.Annotating Opinions in the World Press[A].In:4th SIGdial Workshop on Discourse and Dialogue(SIG0dial-03)[C],2003.

[3]晋耀红,苗传江.一个基于语境框架的文本特征提取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4).

[4]刘全福.语境分析与褒贬语义取向[J].中国科技翻译,1999,(3).

[5]刘永丹,曾海泉,李荣陆,胡运发.基于语义分析的倾向性文本过滤[J].通信学报,2004,Vol.25,(7).

[6]孙雪敏.成语语义褒贬转化试析[J].语文建设,1999,(4).

[7]王国璋.汉语褒贬义词语用法词典[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8]解海江,张志毅.谈《现汉》对义位褒贬陪义的标注[J].辞书研究,2003,(6).

[9]徐琳宏,林鸿飞,赵晶.情感语料库的构建和分析[J].中文信息学报,2008,(1).

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俗词语研究 第11篇

本文结合《汉语水平词汇与文字等级大纲(修订本)》中列出的8822个词汇,找出其中的“非等值词语”,丁级3个,丙级词36个,乙级词16个,甲级词4个,共计61个。比较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国俗词语”的分布状况,越是核心词汇中的“国俗词汇”就越少,甲级词汇中的国俗词语最少,乙级比甲级词汇中的国俗词汇更多,丙级比乙级词汇中的国俗词汇更多。丁级词汇中的国俗词汇数量最少,是因为丁级词汇数量本身很少,所以不能作为比较的依据。这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相通性是主要的,越是基本词汇,其相通性越大。但是汉语800甲级词是无法满足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和交际需要的,所以国俗词汇虽然数量不大,但对留学生汉语学习却具有重要的影响,王佐良先生曾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地掌握语言。”

一、国俗词汇分类

汉语国俗词汇种类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五种:名物词语、制度词语、熟语、征喻词语、社交词语。第一类名物词语,是指反映汉民族所创造的特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如筷子、旗袍、豆腐等,这类词语占词汇大纲中的国俗词汇的绝大部分。第二类,制度词语是指反映汉民族社会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词语,具有较强的能产性,如“国民党”、“毛泽东思想”、“多劳多得”等。第三类,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这类词语数量次于名物词语,但由于其意义具有双层性,即表面语义和真实含义,熟语的真实汉语又和独特的文化渊源有关,所以熟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困难性。第四类,征喻词语,主要指具有修辞意义的词语,如“喜鹊”“红豆”“月亮”等。第五类,交际词语,即汉民族进行社交活动时所使用的独特的词汇,包括招呼语、称呼语、敬谦辞等。

二、国俗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名物词语和节日名词是所有国俗词语中教学难度较小的一类。制度词汇由于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密切相联系,必须要求汉语学习者对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有大致的了解才能理解这些制度词汇的真正含义。而且这些制度词汇往往能产性高,常常采用缩略的形式,这就更进一步加剧了学习这类词汇的困难。征喻词语本身的含义并不难以理解,但其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通常都伴随着其本身特有的修辞意义。而征喻词语的修辞意义在不同的文化中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关系复杂,与不同国家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复杂的文化因素自然也增加了学习的困难。熟语除了表面可以直接解读的一层含义之外,还具有另外一层在汉语中更常用的意义,与中国历史背景、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典籍有关,熟语中深厚的文化渊源是这类词汇学习的关键所在。

三、国俗词汇教学建议

(一)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文化内涵和语用条件

通过上述国俗词汇教学困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俗词汇的教学难点主要在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汉语语言教学的同时,我们应该兼顾文化知识的讲解,对词汇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进行讲解。文化内涵广阔,本文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需求,采用张占一先生对文化的分类,将文化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是汉语学习者学习、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需要掌握的那种“文化”,所以在进行国俗词汇教学中,虽然文化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不能把与词汇相关的汉民族文化信息一股脑儿都传递给学习者,这样反而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产生困惑。所以我们要在进行国俗词汇教学的同时,我们要选择的文化教学内容就是与国俗词语包含的或与其具有密切联系的交际文化。如学习“走后门”时,只需要将这一熟语的典故出处告知学生,由此引申出来的此熟语的深层含义,以及这一词语使用的语用条件。至于其他与本词语有关但不影响交际的文化,不需要加以讲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直观展示

国俗词语中名物词语的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非常合适。如“旗袍”、“筷子”以及一些中药材等都可以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呈现这些中国特有事物的图片,使学生通过直观视觉感受,体会这类名物为何物。

(三)创造真实合理语境,展现词语的文化内涵和语用条件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创造语境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在进行国俗词语的教学中也不例外。利用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和语用条件。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词汇的词汇含义和文化内涵。通过上下文的限定,学生可以在自然的语境中感受到词汇的含义和使用条件,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加准确和牢固地掌握词汇。

四、结语

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汉语中的国俗词汇中文化因素的教学以及汉英国俗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词汇教学的文化渗透,可以弥补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的不足,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减少母语英语文化的负迁移所导致的语用错误和交际障碍,最终提高汉语学习的汉语交际能力。

[1]赵永新.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对外汉语词语教学方法探析 第12篇

一在句子中教授词语

以日常对话的学习带动拼音和词语的学习。外籍生初来中国, 迫切需要用汉语来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上交流的需要。如见了老师、同学如何打招呼, 如何结识新同学, 怎样买东西等。因此, 以日常对话的学习带动拼音和词语的学习是特别有效的方法。具体过程是在学生初学拼音的阶段, 教师把每节课分成三大块。第一大块:日常对话, 学习与一个主题相关的五句话, 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问、答的目标。第二大块:拼音。学习五个左右元音或辅音。达到会读、会写的目标。第三大块:词语。识记与所学拼音和句子相关的词汇, 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会读、会写的目标。这样, 在完成拼音教学阶段时, 学生不仅掌握了汉语拼音, 而且积累了一百多个生活中常用的词汇, 为日后深入学习汉语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将课上日常用语和课下应用相结合, 对汉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用图示法教授词语

名词的教学可以用图示法。汉字中有一部分字是象形字, 学习这些词汇时, 将图与字相结合, 能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日、月、山、水、口;一些水果如猕猴桃, 饮料如雪碧, 常见的具体名词如地摊等, 都可以用图片来辅助教习。有些抽象词语的教学, 也可以用图示法。

三用比较法教授词语

区别词义的时候可以用比较法。比如, 教学“不太”这个词时, 教师用比较法, 将“很A”、“A”、“不太A”、“不A”相比较, 板书时, 配上图形。首先, 老师在黑板上画从高到矮的四条竖线, 给出A=高, 学生就能说出图形表示的是“很高”、“高”、“不太高”和“不高”, 接下来, 老师在黑板上画从大到小的四个圆圈。给出A=大, 学生就准确说出图形的含义是“很大”、“大”、“不太大”、“不大”。教师在圆圈里分别画上草, 之后, 让学生反馈, 草多吗?学生的回答分别是“草很多”、“草多”、“草不太多”和“草不多”。再结合实际提问:教室里的老师多吗?学生多吗?今天冷吗?使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用情景法教授词语

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应的情境进行教学。天冷了, 教室里还没有供暖, 学生都懒得把手伸出来, 一进教室就喊冷。这一天正好要学习招待客人的一段对话, 我灵机一动, 把一杯热茶拿到了教室, 递给了学生。他们伸出手, 摸摸茶杯, 感觉很温暖, 于是好奇地问:“这是什么?”“茶”, 我回答。他们一边看着杯子里漂亮的菊花, 一边重复着“茶”, 整节课气氛都非常热烈。

学习家庭这一课时, 我有意在课前把自己的照片拿给学生看, 并说“你的朋友?”学生一边看一边问, “你和你的husband?”这样, 学生自然进入了状态, 极有兴致地学习“家庭”、“丈夫”、“妻子”、“孩子”、“女儿”、“儿子”、“爷爷”、“奶奶”、“你的家有几口人”……

五用同义词扩展法教授词语

学生深入学习后, 教师可以用同义词扩展法教授词汇。比如, 学习“老师”这个词时, 可以扩展它的同义词“大夫”。学习“是啊”这个词时, 可以扩展“对啊”、“没错儿”、“不错”这些词语。实践证明, 同义词扩展法, 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六通过新HSK辅导教授词语

教师可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新HSK的心理, 及时帮助学生学习和强化词汇。新HSK的特点之一是每个级别的考试都列出了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学生在做新HSK模拟练习题时, 必须突破的难点就是词汇, 不仅要认识词语, 还要知道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因为要通过相应等级的新HSK考试, 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强的针对性, 能主动根据新HSK的生词表识记词汇, 并在做模拟练习题的时候, 根据教师的讲解深入理解词汇的含义, 掌握词汇的正确用法。根据笔者教授大学阶段外籍生的经验, 努力学习的学生, 正常情况下, 学习汉语半年就能完全通过HSK三级, 掌握初级600个汉语词汇;学习汉语一年的, 就能通过新HSK四级, 掌握中级1200个词汇。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词汇是外籍生的汉语学习的重、难点。对外汉语教师进行初级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 可以采用在句子中教授词语、用图示教授词语、用比较法教授词语、用情景法教授词语、用同义词扩展法教授词语、通过新HSK辅导教授词语的方法等。此外, 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听写、课中理解、课后演练等方式, 强化词语的复现频率, 通过用词造句等手段反复运用, 使学生对词语应用得心应手。

学无定法, 教无定法。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仅仅是笔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如何在汉语教学中选择最佳的词语教授方法, 并能融会贯通, 还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创新。

摘要:词汇是外籍生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外汉语教师进行初级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 可采用在句子中教授词语、用图示教授词语、用比较法教授词语、用情景法教授词语、用同义词扩展法教授词语、通过新HSK辅导教授词语的方法, 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使用词汇, 提高汉语水平。

上一篇:紫花苜蓿加工调制技术下一篇: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