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英语评论范文

2024-07-01

微博英语评论范文(精选7篇)

微博英语评论 第1篇

微博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分享、传播及获取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微博以其时效性、碎片化(利用零碎时间或者有限内容传递信息)、多模态适配性(支持文字、图片、音视频、超链接等内容)等特点迅速风靡中国(张婷婷,2011)。当微博的博主在其微博上发表新的留言,对他保持持续关注的群体(即粉丝)可第一时间浏览、评论和转发微博。

如今的高校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英语课程量偏少、师生交流不足的情况, 但英语是一门需要长时间不懈学习和积累的科目。因此, 笔者设计并开设了东莞城市学院英语第二课堂———微博课堂, 即运用大众传播的微博平台进行虚拟网络英语教学,以便辅助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也是配合教育部提出的“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的理念。

本微博内容涉及词汇、听力、口语、主题写作、新闻时事、文化风俗等, 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发现,学生的英语评论语言除了能展现其平时写作时易犯的错误外, 还具有网络语言的独特性, 具有研究意义。

二、微博英语评论特点

本次从东莞城市学院英语第二课堂上随机挑选4篇微博下的共60条英文评论进行研究统计。关注该微博的学生大部分是本学院的两个商务英语专业班的同学。从学生对于微博的英语评论来看,虽然评论比较简单明了,但还是凸显了他们在平时的英语输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给教授传统英语写作等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一)拼写

拼写中最明显的问题是英文的大小写,一共有29处之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句子开头首字母和第一人称I没有使用大写。究其原因,可能是一般网上评论语言趋于简单明了,能表达意义即可,并不拘泥于呈现的形式,学生认为这毕竟不似考试时需要注意方方面面的规则。此外,他们为了省时省力,不太愿意切换输入法去输入大写字母。学生在评论时显示的大小写问题,并不能代表他们不明白正确的规则,这点从以下这名粉丝的两条评论中即可得知(图1)。

从“525钟MM”的两条评论中,可以看出她注意到了第一条评论中的几处问题并积极修改。其中“finally”居于句首应该大写,从她的第二条自我修正的微博中就能看出。

除了大小写问题,还有单词字母拼写错误(8处)和词类把握不准确的特征(4处)。例如较长的单词pronunciation就有几名学生没有正确拼写。词类把握不准,主要是没有正确掌握原单词和派生词的词性。比如评语中提到的“I also can buy hap-py.”,此处应该用派生成为名词的happiness。单词拼写有误也许是打字时的疏忽或者记忆不精准, 但词类的问题如果不是记忆的原因,便是语法上对各词类的理解不准确,需要教师和学生引起关注。

(二)语法

评论中的语法问题多种多样,具体见下表。

从上表可知,比较常见的语法问题即时态、从句和连词的使用不正确。前两种问题是因为这两种语法相对较难。时态形式多样, 怎样正确判断运用哪一种时态及书写正确某时态的形式一直是语法的重难点。例如评论中有一条写“I have thinkabout this question...”,很明显 , 这位学生明白这里需要用现在完成时态,但是忘记转换动词think成为它的完成时thought。作为高级语法,从句一直是令许多学生头痛的难点,这一问题也体现在微博评论中。比如“I hope I have time to do somethingwhat I like.”,学生无法正确判断应该正确使用哪个引导词。此外,连词的问题集中在漏用上,学生经常认为一个标点符号就能代替连词的作用。例如“love everything, all things will become meaningful.”, 这句只用逗号隔开 , 第二个分句前没有连词连接两个分句。

其实,学生常常会犯的语法问题,正如上述的时态、从句和连词,究其根源,是中西方语言思维的不同。汉语中表达时间的概念时,并不需要改变动词的形态,因此当学生的母语思维迁移到英语表达时,就容易判断不准,并会犯时态错误。从句也是如此。汉语多用短句,然而,英语通过从句的方式可以把短句延长,这种方式是汉语中缺少的,所以从句对于学生也是没有母语支持基础的。英语还注重结构,这与汉语重视语义不同,所以习惯汉语思维的学生在需要使用连词连接两个句子时,经常最多只加一个逗号,而忽略了连词的作用。上述都属于母语语法负迁移,是中文使用习惯在转换成英文输出时带来的不良影响。鉴于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不论是在网络使用或是传统写作中,教师都应该清晰明确地对比两种语言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尽量促进学生的母语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三 ) 标点 ,中式英语

在60条评论中,一共出现高达35处标点符号错用和漏用的情况。例如标 点错用 ,“I wanna find a good job、have a nicehusband.”, 英语中是没有顿号的。还有标点多用 , 比如“Be-cause, there are three days...”,Because后面多用了逗号。还有许多的标点漏用情况,基本为句尾没有加句号表示语义的完结。这其中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只存在于网络上的现象, 即粉丝在句子末尾加了表情符号而不打标点(见图2)。

从前面的英文评论中可以看出,“im惠明”是懂得运用句号的, 但是评论最后三个偷笑的表情符号彻底代替了句号的作用。这与图1的情况是一致的,学生明显知道句尾标点的使用方法。该情况在我们抽取的评论中共有15处,是出现频率较高网络评论的独特之处。

中式英语(Chinglish)现象出现4处,说明对于这批学生来说,其已经有基本的语感和英语思维。例如“There is one thingI heard that”,这明显是“我听说过一件事” 的中文思维影响下的英语翻译,不符合英文使用习惯。

标点问题和中式英语两项都是前面提过的母语负迁移导致的现象。其实古汉语是不使用标点的,中文相对英语是重语义轻结构,因此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是一大难点。至于母语式英语,是大部分外语学习者的通病,需要大量接触英语、培养语感,才能减少这种不地道的英语。这点并非易事,不少学生终其一生也很难做到说写纯正地道的英语。

(四 ) 表情符号

不同于传统英语写作输出,网络语言中多用表情符号、图片等直观的方式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或者代替文字表达。例如本次微博评论中共有51个表情符号,数量可观。面对电脑或者手机屏幕, 表情符号和图片等的运用使得网络沟通形象生动,填补了网络交流不能看到对方的神情的缺憾,同时简单快捷,通常一键两键即可完成整个发送操作。这是微博评论的独特之处,在现实写作中不可能出现。

(五 )强调和口语化

强调现象在微博英语评论中出现得较少,但是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种是通过重复末尾发音字母来表达的,另一种是通过重复标点符号表示的。例如“Soooo much news had re-ported that ...”就是第一种强调方式。通过延长或者说重复So这个单词的末尾发音[藜尬],突出该粉丝对于这类报道数量之多的惊讶。再如“This is really helpful !! ”,两次感叹号的使用,将学生的感激之情表露无遗。这两种强调方式有其网络英语的独特性,尤其是第一种方法在一般英语教学中一般不提倡。

评论的口语化现象例如“em”(缩略语),“Yep”(俚语),“take things easy”(习语 )等也偶尔出现。这也说明微博评论不同于一般应使用书面语的评论, 微博评论更接近于口语输出模式。口语输出模式相对更简洁明了,更贴近生活,更适合网络语言快捷输出的特点。

三、结语

英语第二课堂——微博评论有其独特之处, 一方面能显现学生在英语写作输出上的不足之处, 另一方面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讲究便捷迅速、重语义轻结构、形象直观等特点。如果能将英语微博评论和传统写作相结合,互相促进,从而既提高学生在网络上的英语应用能力, 又提高其传统写作能力,便是相得益彰。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向教学转移, 让英语第二课堂———微博真正能促进学校的课堂英语教育。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语第二课堂——微博上的学生英语评论与传统写作进行对比分析,归纳了微博英语评论的特点,既为传统写作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又体现了网络英语应用的独特之处。

微博英语评论 第2篇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在2009年的时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微博的公测,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微博也由此开始进入主流发展的道路,在后来的一段时间之内,人民、搜狐、腾讯等大型网站也先后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平台。

微博的出现应该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微博的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转发功能不再是媒体一一相对的线性传播方式,也不是普通的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而是一种呈裂变的传播方式,这样使其传播范围更加广泛,速度也更快。

对于微博用户而言,其资源共享的模式和传播路径,不仅能够生成内容,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用户定制传播内容,而这一点,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调整,同时,也让微博的筛选性和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很强的即时性也是微博的特色之一,它的优势在于容量较小,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将一些信息、观点等传播出去。《经济与管理问题微博评论集》一书为读者列举了一些关于微博即时性的例子。

微博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对于政府来说,微博的出现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而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决策方面。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源自正确的决策,在传统的决策过程中,许多人都充当着“看客”,并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在微博时代,网民大量的转发,给政府和相关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政府的决策也受到了这种传播方式的影响,使他们的决策更需要斟酌,防止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决策方式。

书名:经济与管理问题微博评论集 作者:谢英亮 ISBN:9787502464349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月1日 开本:16开 定价:22.20元

第二,对于客体的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群众的呼声借助微博得到了扩大,快速的传播使政府不得不重视群众的意见,也许一个人的呼声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然而当许许多多的意见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强大的力量,给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第三,对于应急管理方式也会产生影响。微博信息的发布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小小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这个过程,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将视频、照片、文字等内容发布到网上,特别是一些网民对有些行政单位执法人员的不正之风现象进行拍摄并上传到网上,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对执法部门形成了监督,避免了因为一些个人错误的执法方式造成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误解。

第四,有利于更好地问政于民。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还政于民的重要性,但是这一观点究竟要如何才能落实呢?微博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政府打算出台一个措施,在早期网络不发达的时期,自然要通过人大代表等的投票,然后确定最终结果,而在微博飞速发展和传播的今天,问政于民能够得到更好的诠释,《经济与管理问题微博评论集》一书提到,当政府要做出一项决策之前,将决策内容放在政府的微博之上,接受民众的回应和评价,这样一来,即便是底层的群众,也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做到了真正的问政于民,而人民对于政府工作的监督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当然,微博还是有其局限性的,当其逐渐成为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渠道之后,它自身的限制也逐渐显现了出来。虽然政府发布的消息时效性得到了保证,但是由于微博的字数限制,对于政府的一些决策,用很短的文字很难做到准确描述,这也是微博的弊端。当然,凡事都有利有弊,这也需要二者之间的不断磨合。

当前,许多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当下网络媒体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不能正确处理和应对,容易使矛盾更加激化。因此,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微博,对于社会的进步、政府职能的转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大量的微博用户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商业资源,同时也是强大的公共资源。而对微博自身而言,它仅仅是一个交互的平台,平台搭建之后,如何维系非常重要,通过自身的发展,内容的革新,吸纳更多的粉丝,这样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当然,也会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

在微博时代,许多大学生都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而现在高达百分之九十的高校都覆盖了无线局域网,这让学生的监督能力直线上升,更有利于他们在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大学生的处世经历较少,经验不足,经常会出现片面的认识和过激的言论,如果遇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很容易演化成非常严重的突发事件。现在的网络开放虽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消息铺天盖地,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以及开放性,让我们想要控制网络传播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此外,微博的传播具有交互性,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网民,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意见的发表、“吐槽”这些简单的层面之上了,他们倾向于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交流和沟通,这也在无形当中提高了网络舆情信息的交互性以及影响力。

在微博时代,网络舆情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很多高校的教师和领导缺乏对网络的重视,尤其是对网络舆情没有正确的定位,在一定情况之下,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认识不高,依旧采用保守的教育方式,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同时,也不利于找到引导舆情的有效途径,这种看似不重要的事情,都为高校的安全和稳定留下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许多高校的老师将重点放在技术之上,忽视信息的重要性。监控的形式非常的单一,缺少创新和发展,这样的状况会造成严重的物力以及人力的浪费,甚至给高校带来巨大的损失。那么,对于微博时代的高校而言,应当怎么做呢?

在微博时代,单纯地依靠技术手段已经不能对舆情进行控制,网上和网下全面的监控才是好的措施。对于学校的领导而言,必须强化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只有领导发挥好带头作用,积极培养相关人才,设立规章制度,提供好的设备等,才能保证网络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运行。

在微博时代,对于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建一支合格的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舆情敏感度的队伍尤为重要,因为这样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必不可少,同时,对于出现的舆情问题,要做到及时处置,不要让问题搁置,防止事态的扩大,等到不能收手的时候再去处理,显然为时已晚。

电视新闻评论的微博化 第3篇

1.评论话题的微博化

从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上来说, 微博等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空前丰富的新闻素材, 电视新闻评论从微博入手, 可以弥补时效性、新闻素材的不足, 更鲜活, 更有原创性。

2.评论形式的微博化

电视新闻评论是让观众听的, 而不是看的, 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缜密、完善的逻辑论证, 也不需要大段大段的摆事实讲道理, 它更加感性、短小精悍。而微博由于其字数的限制, 要想引人眼球, 引起大家共鸣, 也不可能讲大道理, 段子化成为一种趋势。央视前新闻主播邱启明在央视《24小时》中关于温州动车事故的评论:“如果没有人的安全, 这样的速度我们要不要?比方说, 能不能让我们喝一杯放心的牛奶……能不能让人们的幸福享有最基本的安全感?中国, 请你放慢脚步!走得太快, 不要把人们的灵魂落在后面。”这段评论很明显是受童大焕“中国, 请你慢一点”的微博影响。

3.评论互动微博化

随着机顶盒的日益普及, 电视新闻可以回放回看, 或在视频网站中搜寻。而电视新闻评论, 想看第二遍的人并不多, 如何增强影响力, 使得评论效应最大化?微博给电视新闻评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只需把文字的部分进行再传播, 就可以实现它的二次传播。邱启明的评论在电视上看到的人并不多, 之所以家喻户晓, 归功于微博传播的效应。

电视新闻评论的微博化进一步扩大了电视评论的舆论阵地, 加强了媒体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 放大了电视评论的影响, 但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1.评论缺乏原创性

一些偷懒的评论员会不自觉地套用微博, 成为微博的应声虫, 偶尔为之, 也许新鲜, 长期下去, 会丧失一个媒体的原创性和独立声音。

2.评论极性化

为了受关注, 不少微博故意走极端, 谩骂式、耸人听闻的微博更容易引人注目。有些电视评论员一味地迎合民众, 博出位, 博眼球, 一提到拆迁、收费, 政府立即成为反面对象, 民众永远是对的, 这不是在引导舆论而是在迎合舆论。

3.为追求时效性, 对一些微博的准确性缺乏核实

个税条例的修改、深圳的八毛钱治肠瘘、成都的公交全免费, 都是一些媒体人偏听偏信, 不加核实, 酿出的虚假新闻。在这样虚假消息的基础上发出的评论, 再振聋发聩, 也是无的放矢。

浅析微博对报刊评论的影响 第4篇

一、微博的特点

(一) 微博评论内容的碎片化

发表一条微博的字数限制在140个字左右, 这与长篇大论的报刊评论截然不同, 由于报刊评论是在专门的版面上刊登完整的评论性文章, 这就要求评论内容完整、连贯、逻辑顺畅, 但对于在微博上发表的观点而言, 特定字数的限制, 制约了内容的全面性和观点的论证过程, 微博用户往往将最重要或最引人注目的观点表达出来, 从而导致微博内容的碎片化和随意性。

(二) 微博评论发布的便捷性

报刊评论依托于传统的大众媒介进行意见表达和传递, 具有严格的把关人制度。因此, 在很长一段时间, 报刊评论属于精英评论, 普通受众无法参与到报刊评论中, 但微博是一种注重用户体验的信息分享和传播平台, 一旦有突发事件或热点话题, 普通受众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平台随时随地发表意见或看法, 这种简单便捷的操作方式是报刊评论所不能比拟的。因此, 报刊评论发布更为便捷简单。

(三) 微博评论观点的多元化

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 任何人都可以就微博热门话题参与讨论发表观点, 但由于微博用户各自的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社会阅历不同, 对事件的认识也就不尽相同。因此, 微博也就成了意见的公开的自由市场, 在这个平台上, 每个人都可以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使得微博评论的观点日益多元化和草根化。

(四) 微博评论的互动性

传统报刊评论是一种较为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报纸作为传播的主体提供评论内容, 受众被动接受观点, 双方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互动, 但微博却是一种网状的传播结构, 通过微博用户及其粉丝, 信息实现裂变式扩散, 用户不仅能发布信息或发表观点, 而且还能轻松实现转发、点赞、跟帖、加关注等功能, 使一个个碎片化的内容变成热门话题, 既扩大了评论的传播范围, 又极大提高了微博评论的互动性。

(五) 微博评论方式的个性化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 微博评论在语言上也迎合了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多采用个性化、通俗化、接地气的语言, 令人印象深刻。同时, 借助于强大的技术优势, 微博用户不仅可以用文字表达观点, 而且还可以配上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 使观点传播更为立体、丰富。

二、微博对报刊评论的影响

(一) 拓宽了报刊评论的受众范围

报纸作为人类历史最为悠久的传播媒介, 一直以来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但在当下, 随着新媒体的冲击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报纸的发展不甚乐观, 依据世纪华文全国报刊发行监测数据, 2013年, 我国报业发行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 环比下降2.16%, 同比下降10.83%, [2]与其他媒体相比, 报纸在发行量、广告收入等方面都有所下降。与此同时, 报纸的受众群也出现了分流, 据有关调查显示, 中老年人更倾向于通过阅读纸质报纸来获取信息, 年轻人则偏爱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报纸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对于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评论来说, 其面临的受众压力不言而喻。

而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日益增强, 很多报纸评论开始积极地向微博靠拢, 在报纸评论版上开设微博、微议等栏目, 吸引年轻受众的目光, 同时开通报纸评论官方微博。例如, 《新京报》评论官微,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纸质报刊评论时间空间的限制, 方便了受众及时获取新闻评论的需求, 更容易吸引网络用户。因此, 微博拓宽了传统报刊评论的受众范围。

(二) 开辟了媒介融合的新方式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推进, 报纸也需要整合不同的媒介形态进行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 将微博便捷、互动、多元化的传播特征与报刊权威性、公信力的传播优势进行对接, 实现报刊评论的内容融合和传播渠道融合, 不仅能满足受众在信息冗余环境下快速阅读、碎片化阅读的需求, 也能为受众进行深度阅读提供新的途径。因此, 微博开辟了报刊媒介融合的新方式。

微博与报刊评论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报刊评论官方微博作为报刊评论在新媒体上的延伸, 把读者引导到自己的网络平台上, 报刊评论借助于微博平台的传播优势积极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 对其他评论内容予以转发、留言等, 与微博粉丝展开互动, 从而提升了传统报刊评论的传播时效和传播范围。其次, 由于微博评论内容的随意和零碎, 可以将微博平台发布的观点引入到报纸上, 借助于报刊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对微博上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使微博评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形成更强的社会效应, 从而引导和净化舆论环境。

(三) 提升了报刊评论的品牌和影响力

当下, 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从新闻之争到观点之争, 从资源之争到品牌之争, 而新闻评论在整个媒体竞争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媒体而言, 评论建设的力度直接影响到媒体品牌的塑造和公信力的树立。由于微博与报刊评论的积极融合, 微博俨然已经成为报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品牌的一把利剑。一方面, 报刊评论官微已经纳入到了报纸媒体日常的工作范围, 微博有专人值守, 定时发表评论, 同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对报刊版面上的评论内容进行补充, 形成具有特色的自媒体;另一方面, 报刊评论官微通过转发、跟帖、点赞等功能, 加强了与粉丝的互动, 有助于培养用户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 提升“粉丝”关注的黏度, 进一步推动了报刊评论的影响力。例如, 《新京报》评论官微自开通到现在, 有专门的编辑值守微博, 及时与粉丝互动交流, 参与对热点话题的讨论, 现在粉丝数量已达到8.6万, 影响力与日俱增, 此举进一步强化了新京报的话语权, 提升了新京报的品牌知名度。

(四) 冲击了报刊评论的写作方式

微博与报刊评论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传统报刊评论的写作方式。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快速、浅显、简洁的阅读风格, 传统的报刊评论常用书面化语言, 虽然措辞准确、逻辑严谨、论据充分, 内容详实, 但在篇幅上却长篇大论, 语言上严肃有余, 灵活不足, 缺少像微博一样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 难以适应当下受众的阅读需求。因此, 微博的盛行促使传统报刊评论在语言表达和写作方式上做出调整。

三、微博与报刊评论融合的不足之处

尽管微博和报刊评论在融合的过程中, 微博对报刊评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 但从目前报刊评论的发展来看, 在与微博的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一) 报刊评论的专业性趋于弱化

微博虽然快捷、方便, 但其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弱化了评论表达的思想性和深刻性, 而报刊评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评论的深度和专业, 但随着微博与报刊评论的融合, 一些报刊评论专业性的优势已然有下滑的趋势, 为追求时效和吸引公众眼球, 一些报刊评论议题庸俗, 语言轻浮, 使报刊评论的质量大打折扣, 没有发挥出报刊评论应有社会功能。

(二) 报刊评论内容趋于同质化

评论作为报刊的旗帜和灵魂, 往往代表的是报刊的价值取向, 但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 报刊评论和微博的同质化倾向日趋明显。例如, 在选题上, 都选择大众最为关注的话题进行评论, 在观点表达上, 都侧重于形式表达而忽略深度分析, 如此一来, 报刊评论内容与微博愈发一致, 缺少能够引领社会舆论的议程设置功能。

在媒介融合时代, 微博发布的便捷性、观点的多元化、传播的互动性等优势冲击了传统报刊评论单一的传播形态、滞后的传播时效, 使得传统评论的话语权受到挑战, 但微博不可能完全取代报刊评论, 二者并不能相互替代, 报刊评论完全可以借鉴微博的传播理念和技术平台, 强化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

摘要:评论作为报刊的旗帜和灵魂, 在报刊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 其操作的便捷性、受众的广泛性、传播方式的互动性等优势冲击了传统的报刊评论, 影响了当下报刊评论的发展, 鉴于此, 报刊评论有必要借鉴微博的传播理念和技术平台, 强化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

关键词:报刊评论,微博,媒介融合,影响

参考文献

[1]CNNIC.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第26页.

微博评论异军突起的原因和思考 第5篇

笔者认为, 微博火爆这种现象有以下成因:

一、微博让公众自由表达意见或建议的门槛大大降低。

从本质上讲, 人是社会化动物, 无法单独生活生存, 个人言论的表达是融入社会的最基本的工具之一, 社会化程度越高, 个人越是害怕被社会边缘化, 个人表达的欲望就越强烈。微博对每个人来说都可以是一个小小的媒体, 只要文字不超过140字, 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又由于微博把关者无法提前预审, 更无法用足够的人力在每一秒钟内对成千上万的微博进行逐条审查, 这就让微博作者兼任了编辑、主任和总编的角色, 微博写好后鼠标一点, 一秒钟后就可“见报”与无数受众见面, 即使把关者最终删除了某些不宜传播的微博, 但它往往已经在部分博友中传播了。总之, 微博把公众表达想法的门槛大大降低了。

二、微博让普通人产生不受歧视、发言机会均等的好感觉。

在传统媒体的评论版面上, 本报评论员及“重要作者”的文章会排在头题, 而普通作者的言论则会被放在“二题”、“溜边”或垫底的位置上, 如果刊登了某个未名网友的短评, 则很有可能是为了填补版面的小空白而已。但在微博这个公共发言场合里, 没有主席台, 没有主持人, 没有事先拟定的议程, 所有博友平起平坐, 让普通公众尤其是长期缺乏话语权的弱势群体有了不受歧视、发言机会均等的好感觉———所有的发言内容都在滚动中“排队”出现, 在机会公平中或者走红或者沉没, 一个默默无名的进城务工者的微博, 可以“凌驾于”某个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或大明星的微博之上, 不再用仰视的方式看待他们。公平地行使法律赋予的话语权是人的本能需求。

三、微博发言的移动性让公众表达不受物质、技术因素的制约。

在报纸、广播、电视上表达观点, 需要专业的采访工具, 需要复杂固定的制作发布设备和场所, 表达时间受到版面、节目时间的限制。但微博时代就不同了, 博友只需一个手机移动终端, 就可以在某个着火建筑物的现场边拍照边发表评论, 其他博友无论是在飞机上、火车上还是轮船上,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都能第一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他们的新闻评论。由于这种评论图文并茂, 增添了所评论事件的真实性和刺激性, 让评论所表达的效果得以强化。

四、微博特有的互动功能和存储空间让评论的传播范围更大更广。

一条好的微博评论发出后, 立刻就会引发受众的转播、评论, 这种社会反响同步得到了电脑软件最精确的统计, 并以数字的形式公开显示在微博的下方, 这既是对评论质量的即时评价和对关注度的衡量, 也是对作者的肯定和鼓励, 会引发作者更大的“织围脖”冲动。新媒体的最大贡献还在于, 它为公民表达提供了几乎无限大的显示空间, 完全摆脱了传统媒体中版面、节目时间的限制, 不再让表达者留下意犹未尽甚至断章取义的遗憾。正因为此, 微博管理部门想尽各种办法激励博友们多上微博、多发微博、多转微博;正因为此, 一个无名的普通博友, 只要他高兴, 就可以一天上传几条甚至几十条微博评论!这个特点, 让微博评论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大。

微博评论虽然短、虽然有些急促甚至草率, 难以缜密细致、多角度、深思熟虑地对某一现象进行解读和评价, 但它前所未有的可参与性和互动性却可以弥补这种不足。比如一则140字的有价值的微博评论, 即使写得不完善甚至有错误, 发出后其他博友也会以转播和评论的方式进行补充, 有时一则微博能引发几百上千条评论, 其中不乏知情者、行家里手和社会精英的看法,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当你完全阅读了这些转播和评论后, 就会得到有关这个问题比较全面客观的资讯。这, 恐怕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微博英语评论 第6篇

根据《著作权法》第十四条规定: “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 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 为汇编作品, 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从上述国内法的规定来看汇编作品的关键在于汇编人对汇编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和汇编作品所体现出的“独创性”。所谓“选择或者编排”, 是指汇编作品以现有的作品或材料为基础, 将若干个作品、作品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进行的汇集整理。而“独创性”, 即汇编者通过材料的选取和安排所付出的智力劳动所形成的汇编作品要反映出作者的个性。博主汇编网友评论形成的长微博, 是一系列选择、编排、创作智力劳动成果的集合, 显然属于汇编作品。

二、微博评论的可版权性

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是“作品”。根据《著作权法》之规定,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 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网络版权作品与传统作品一样, 独创性、固定性和可复制性是其必备的三个实质性要件。在互联网这种特定的环境下, 微博评论以网络为载体, 在网络上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创作和存储, 并向不特定对象重复传播, 具有固定性和可复制性。而独创性, 不是所有评论都满足条件。独创性, 是指作者独立构思、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独自完成作品的创作。著作权法只保护具有独创性的评论。所以, 微博评论是否享有版权, 应当看发表的具体内容是否符合独创性要求。本文所讨论被汇编的评论, 是作者的思想火花和原创性的智力劳动所创作出的完整表达思想的文字, 和小说类似, 当然具备独创性, 所以其应当享有版权。

三、发布汇编评论的行为性质探讨

( 一) 此行为不符合“合理使用”情形, 属于侵权

《著作权法》第十四条规定“汇编作品, 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 但行使著作权时, 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伯尔尼公约》规定“不损害汇编作品内每一作品的版权的保护”、TRIPS协议则规定“不得损害数据或材料本身已有的版权”。可见, 虽然微博评论汇编人享有汇编的长微博的著作权, 但在行使著作权时, 必须尊重原微博评论作者的著作权。

在网络特定空间, 微博博主发表微博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而通过汇编网友的评论形成的长微博则可以吸引更多的网友点击以及关注, 在客观上有助于提升博主的知名度, 从而吸引一些企业等与博主合作, 由博主在通过其微博发布相关广告并获得一定的报酬。博主汇编评论发布长微博是否能给博主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 不能简单随意地把长微博的内容从微博博主的微博整体内容中抽离出来。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 当前已逐渐成为企业营销、对外宣传的新工具, 企业可以通过微博达到信息发布、网络营销、品牌塑造、引领潮流等商业目的。1虽然微博评论汇编者发布的长微博, 并不一定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 但相关网络用户通过对长微博内容以及该微博账号内其他内容的连续关注和互动, 在客观上可以达到提高博主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宣传效果, 进而吸引广告投资商, 故博主发布长微博不可能没有任何商业目的。

( 二) 汇编行为适用“默示许可”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默示许可是指作品一经创作完成且公之于众后, 只要作者事先未申明拒绝对作品的利用或者是经合理的公示催告后, 作者未明确表示不允许对作品进行利用, 就推定作者认可了他人的使用, 作为一种补偿, 使用人应向作者支付报酬的制度。2默示许可是一种“在著作权人与作品的传播者之间没有明确合同关系时决定当事人是否享有权利的补充机制”。而网络作品版权默示许可, 是指在网络作品版权授权许可使用的过程中, 被许可人虽然未获得网络作品版权人的明确授权, 但是通过网络作品版权人的行为或者沉默来推定该授权成立的网络作品版权有偿或者无偿使用的许可方式。3

微博评论的作者将其创作的作品公开发布到微博下, 就已经预料到可能会被其他网络用户以汇编、转载等形式传播的后果, 因此, 微博评论作品的作者是有将其作品许可以汇编等形式使用的意图。作为微博评论作品的作者, 提高了人气, 可以增加关注度, 还可以激发作者的创作欲望, 而被许可人也得到作品的许可使用, 双方的利益也到了平衡。

因此, 微博博主汇编网友评论的行为可以适用默示许可制度。

四、评论人著作权的保护

但是默示许可原则离不开对作者经济利益的合理保护。由于在默示许可制度中, 作者让渡了自己一部分权利, 依据利益平衡的原则, 在其他方面就应对版权人的利益进行更多的保障, 其中最需要明确的是微博评论作品版权默示许可中版权人的报酬请求权。

由于网络作品版权人和网络作品被许可人所在地的不确定性, 导致版权人的经济利益在实践中很难得到实现。

我国《著作权法》将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规定为“非营利性”组织, 而根据《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之规定, 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被固定为“社会团体”, 并要求其履行相应的登记手续, 遵循关于社会团体管理的规定开展活动。4

对于网络作品版权的默示许可制度而言, 其所涉及的版权集体管理职能包括在版权许可使用中产生的许可使用费的支付问题。5但是这里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如果要实现其职能, 必须要得到网络作品版权人的授权权限。但是, 现实的情况是网络作品版权人的普遍化, 不可能每个人都授权给集体管理机构来管理其作品。

我国法律只规定了法定许可情况下利用作品版权时, 集体管理组织代为收转付情形。笔者认为可将这种操作扩展到网络作品版权默示许可中, 即当版权人在不反对集体管理组织代为收取其报酬的情况下, 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将因默示许可产生的报酬进行转支付。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及时公告前款规定的备案信息, 并建立作品使用情况查询系统供权利人免费查询作品使用情况和使用费支付情况。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在合理时间内及时向权利人转付本条第一款所述的使用费。

考虑到评论人发布微博评论时可能并无获得报酬的目的, 所以若权利人不主张自己的获得报酬权, 但是因为微博作者通过使用评论获得商业利益, 其不能因此拒绝向集体管理组织支付费用。

五、结论

微博博主汇编微博评论的行为, 因其或多或少带有营利性质, 故不构成对评论作品的合理使用。而适用默示许可制度有利于实现信息的共享, 促进信息的流通和传播, 增强网络信息的流量, 从而提高网络信息的利用质量。但是, 微博评论汇编者能否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行为本身直接推断评论者的沉默是“默示许可”, 从而能够像明示授权一样获得缔约效果呢? 这值得商榷。但如果进一步深人探讨就会发现, 立法可以肯定并规制某些特定情形下的默示许可, 不仅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 而且并不违背权利人的初衷。6

本文中, 尽管笔者认为汇编行为可适用默示许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汇编者进行免责, 以使评论作品在网络平台上尽快捷的得以传播。但是版权制度归根结底是围绕保护作品创作者的利益来进行的, 唯有保护好作者的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 才能更好实现立法初衷。

摘要:本文拟从长微博和网友评论属性界定开始, 针对微博博主未经网友许可汇编其评论作品并发表的行为的性质进行探讨, 并提出对评论人相应的版权保护建议。

关键词:微博,侵权,汇编行为

注释

11 华盖创意 (北京) 图像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薇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2013) 穗中法知民终字第738号].

22 黄汇.版权法上公共领域的衰落与兴起[J].现代法学, 2010 (4) :37.

33 吕炳斌.网络时代的版权默示许可制度一两起Google案的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 2009 (7) .

44 郝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法律性质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2008 (7) .

55 曹晓明.网络作品版权默示许可研究[D].中南大学法学院硕士论文, 2013.5.

微博英语评论 第7篇

微博新的传播特点正改变着传统的舆论环境和言论生态, 也改变着新闻生产的某些环节, 具体到评论领域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拓宽选题视野

微博上海量的信息无疑大大拓宽了报纸评论的选题范围, 其中不乏琐碎无聊的言论, 也存在许多有价值的评论选题值得挖掘。以两会报道为例, 在2016年的两会上, 《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通过观察不同网友的微博, 得知某些网友就某个代表委员或政府官员发表的某一观点的吐槽, 使得种种非理性的声音占据上风, 并且没有得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个细节引发了他对于会上多一点积极交锋, 网上的争议可能就会少一些的思考, 发表了题为《涨工资这事开会吵比网上吵要好》 的评论。再如, 2014年两会报道中, 政协委员崔永元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对话”成为不少纸媒评论的选题, 不少媒体都以此为由引发了对民主制度如何有效运行的思考。

(二) 微博式报纸评论兴起

过去十年, 报纸评论也受到快速化阅读习惯的影响, “时评”的兴起, 正是适应新媒体进入市场, 满足受众对评论时效性要求增强的现实。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 “每一种文化,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喜欢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所以它都倾向于为每个人、每件事规定一些受宠的模式”。[1]“短、频、快”、 重视视觉效果和互动参与性, 无疑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所塑造的流行阅读模式。受此影响, 微博式新闻评论在纸媒上兴起。

如今, 几乎各大报纸、周刊都会设置微博式的评论栏目, “微言大义”成为新媒体时代的表达特色。作为报纸评论版内容的一种补充形式, 微博式新闻评论在适应快时代的阅读习惯、美化版面等方面的确具有独特的价值。

《齐鲁晚报》评论版的“一语中的”栏目就是报纸评论在微博言论影响下衍生出的一种短小精悍的评论形式。《南方周末》的“一周高论”栏目则摘编各大媒体上刊发的评论, 并进行言简意赅的再评论。此类栏目以寥寥百余字甚至数十字传递鲜明的观点, 增强了评论的可读性和表达效率, 与此前出现于报刊的一句话评论相比, 其显著的不同是观点更为尖锐。

(三) 言论形态日趋丰富

除了通过文本形式表达观点, 微时代报纸评论的形态也日益丰富。微博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传播, 所谓“有图有真相”正体现着图片相较于文本在网络时代的强大说服力。由此, 报纸言论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种表现形式来传递观点, 以丰富言论的表现形态。

新闻漫画就是一种适应“读图时代”阅读需求的评论形式。在国外, 时事漫画常常被设为独立的评奖项目, 普利策新闻奖就在评论奖外, 单设了一个社论性漫画奖, 其夸张的特点和幽默元素恰好适应了受众追求形象化、直观化的阅读心理。 国内不少媒体也开设了漫画栏目, 《新京报》的“每周热词” 即挑选一周内的热词, 以漫画的形式针砭时弊, 既富视觉冲击力, 又具有辛辣讽刺的特点, 话题常能发人深省。视觉文化时代, 深入挖掘和探索此类栏目无疑将有助于报纸评论版打造品牌特色。

此外, 一些图文并茂的新式评论方兴未艾。如《新京报》的 “新评论”版, 设有“小明三段论”栏目, 该栏目以虚拟的特别评论员小明的口吻, 就热点事件展开“摆事实——讲道理——下结论”的简短的三段论论证过程, 语言力求通俗易懂, 其间还穿插与内容相关的图画, 整个栏目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

(四) 价值取向趋向多元

以微博言论为代表的网络言论对报纸评论的影响, 不仅体现在新闻评论“微博化”现象等直观层面, 网络言论草根化的价值理念也将对报纸评论传统的精英写作产生潜在的影响。

美国传播学者谢因·波曼认为, 自媒体就是每个人通过数字技术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系, 得以提供分享他们自身的新闻和真实想法的途径。当今, 借由微博这种自媒体, “人人都有麦克风”已成为不折不扣的现实。从评论的角度讲, 每一条微博都像是一个评论版面。[2]微博的技术赋权, 使得草根用户也可以在专属于自己的意见平台上论家国天下, 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言论格局。

今天, 报纸评论“为促进社会的相互理解创造信息的、心理的和情感的条件”, 这正是“社会公器”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此, 除了通过设置读者来信、来论等栏目传递不同的声音外, 报社评论员也要谨慎审视自身惯有的立场, 开放地对待不同的观点。

二、报纸评论的功能价值及其对网络言论的影响

网络言论铺天盖地, 观点表达进入微博时代, 而报纸评论的独特优势既是报纸评论在微博时代的立足之本, 体现其独有的功能;另一方面, 如报纸的优势被网络言论所吸收, 亦将促进网络言论的健康发展。

(一) 聚焦本地议题, 推进民主建设

报纸的本地版常因刊载具有贴近性的本地信息而颇受市民欢迎, 相对本地新闻来说, 高质量的本地评论却处于稀缺状态。报纸评论可在国内时评和本地评论之间寻求平衡, 适当围绕本地话题、本地市民需求做文章。强有力的本地评论不仅是报纸评论对抗大众化微博言论冲击的利器, 也是在激烈的评论竞争市场中突破同质化困局的不二法门。

精心组织的本地评论将有助于在基层政府、地方媒体和公民间建构三方互动关系, 推进地方民主建设, 媒体势必要承担搭建公共话语平台、弥合社会等一系列复合功能。正如人民时评评论所言, “仅以‘通告’、‘告知’等形式的‘单向度传输’, 怎能在信息时代、权利时代赢得民众的支持?公众激烈的表达背后, 实际上是未被尊重的权利、未被满足的诉求”。[3]来自媒介的公开讨论既可以发挥减压阀的作用, 又可以培育公民的协商参与素质, 推进国家制度进步, 在此过程中亦将提升地方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 规范公共讨论, 涵养表达伦理

近年来, 不少公共事件在微博上引发舆论热潮, 其舆论监督、表达民意的功劳不可抹杀, 然而回归现实, 微博爆粗、骂战、 约架等现象屡见不鲜, 当中夹杂着的一些情绪化的判断甚至攻讦谩骂, 弥漫着非理性色彩。随着微博发展成为一个公共空间, “有话好好说”却显得越发艰难, 涵养自由与责任相平衡的表达伦理, 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必须跨越的一道现代化门槛。[4]

而报纸评论在规范公共对话、培养言论的边界意识方面恰好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意义。按照报纸社论版的源头之一——美国社论版的传统, 报纸言论版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将单篇的独立评论组织成一个版面, 更在于通过评论与评论、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对立、冲突、相互映衬等关联性, 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公共话语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 报纸言论版有助于帮助人们在这个缺乏话语秩序的时代培养表达伦理, 建立论争规范。而报纸设立固定的栏目发表和回复与己不同的见解。

(三) 专业化、高品质的内容供给

在言论“草根化”的微博时代, 报纸评论发展的另一条可取路径是逆潮流而动, 做更专业的评论。高品质和权威性对纸媒而言更多意味着专业化, 即评论者能够脱离简单的价值判断, 从专业知识和理念出发审视和分析问题, 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同时能够增加读者的专业知识, 提供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视角, 甚至提供解决的问题方案。

常识固然有必要捍卫和重申, 但现代新闻评论仅靠浅层次的信息已不能有效吸引读者。“专业判断”的价值在马航失联事件中体现得尤为深刻。在马航真相扑朔迷离之际, 与社会化媒体上的碎片化言论相比, 传统媒体专业深入的分析判断供不应求。而国外一些媒体的专业化程度确实令我们佩服, 不少英美老牌媒体都有专门负责报道空难的工作人员, 负责点评的嘉宾则是有空难调查经验的前美国交通部、民航局官员, 资深飞行教练等, [5]强大的专业背景无疑使得他们的报道、评论更具价值, 更富前瞻性。

报纸要实现评论的专业化, 一是报社自身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评论员, 二是可以邀请某些特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在报纸上开设专栏, 后者因其知名度还可以带来“读者迁移”的效应。当然, 专业的观察分析在报纸上早已有之, 如 《南方周末》的“绿评”, 以专家学者为撰稿主体, 从专业的视角剖析、评论生活中的绿色话题, 在国内媒体中独树一帜。在这个分众化的时代, 专业化评论不应再局限于财经、文化等传统领域, 要向科技、环境、健康等其他方面做出探索, 在媒体评论竞争中抢占先机, 开辟独具特色的评论格局, 在融合的媒介环境中建立新的传媒竞争力。

摘要: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即时、海量、互动等一系列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 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新闻评论也受到微博等新媒体传播特性的影响, 其形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新变化。同时, 报纸新闻评论作为历史最悠久的评论类型, 其积淀和承载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价值理念及其在推动民主建设方面具备的可能性, 也将对微博言论及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微博时代报纸评论的形态与功能在上述基础上, 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状态。

关键词:微博,报纸评论,功能与形态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 (加拿大)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 2000:23.

[2]王珂.微博时代, 报纸评论如何“突围”?[J].新闻爱好者 (上) , 2012 (9) :35.

[3]金苍.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用什么终结“一闹就停”困局[OL].人民网,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508/c1003-21399329.html, 2013-5-8.

[4]公共空间“有话好好说”——涵养我们的公共意识之四[N].人民日报, 2013-8-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微博英语评论】相关文章:

微博评论06-25

电视评论与图像评论分析论文04-13

评论写作05-20

电影评论05-26

在线评论06-20

诗歌评论07-16

报纸评论08-11

国际评论08-27

话剧评论07-31

外国评论08-28

上一篇:美丽中国下一篇:杜甫诗歌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