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2024-05-24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精选11篇)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在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协作下, “农家书屋”工程得以顺利推行和实施, 极大的便利了农民买书、借书和看书, 且在维护其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虽然各地的“农家书屋”已初具规模,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严重制约着“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 我们必须找出问题所在,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其科学、长效发展。

一、“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农家书屋”是指基于农民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在行政村建立由农民自行管理, 且为其提供相对实用的书本报刊、音像电子等阅读视听类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 利于农民在独特的文化环境下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 有效解决平时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科技发展, 为我国先进文化事业建设和城乡和谐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虽然当下“农家书屋”的实施效果显著, 但也存在诸多弊端, 如部分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和经费支持, 造成馆藏资源匮乏、服务项目单一、资源利用率低等, 甚至部分“农家书屋”处于闲置状态, 无用武之地, 既阻碍了“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也使农民丧失了应有的学习机会, 极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因此促进“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二、“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讨

(一) 政府层面

1. 导向作用。

政府作为“农家书屋”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理应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 切实将其纳入重点工作范围, 如先进文化市县、乡镇, 文明村镇等建设, 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 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构建完善的责任制度和评价体系, 结合村镇文化建设检查、监督和评比, 脚踏实地的推动“农家书屋”持续发展。

2. 经费支持。

这是“农家书屋”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如“万村书库”就是典型的前车之鉴, 因此政府应健全经费保障制度, 除了以中央和省市县为主, 以乡镇为辅增大经费投入外, 还应为“农家书屋”设立专项资金, 并积极寻求个人、团体等社会各界力量进行出资或募捐, 以此拓展筹资渠道, 为“农家书屋”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经费支持。

(二) 书屋层面

1. 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具体应基于设置科学、权责分明的管理机构, 明确资金或图书的捐赠规定;基于农民的实际需求, 明确馆藏资源的整合、补充、更新、管理规定;基于书屋运行、图书使用、日常管理等, 明确考核指标和方法;基于书屋管理要求, 明确馆员选拔标准和职责范围, 明确开放时间、分类存放、借阅流程等细节, 以此促进“农家书屋”有序运行。

2. 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

具体可将“农家书屋”纳入省市县乡等图书馆网络中, 并以省图书馆为导向, 实行动态化管理, 有计划的将其他图书馆的资源用于“农家书屋”, 加以定期轮换和更新, 同时也可与农村学校进行合作, 丰富农作物种植、禽畜养殖、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健康与保健、青少年教育等文献资料, 以此提高馆藏资源的流通性、丰富度与实用性。

此外还应根据馆员选拔标准, 选择文化水平较高、责任感较强、具有服务意识、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馆员。

(三) 馆员层面

作为“农家书屋”馆员, 除了恪守职业道德和相关规章制度用于实现书屋科学、有序运行外, 还应切实提高书屋的利用率, 具体可从下述工作着手:

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 此时可在政府的帮助下, 利用挂牌仪式、现场讲话、发放宣传单页、张贴海报、广播宣传、电视宣传等多种方式宣传“农家书屋”的特点、亮点和优点, 提高其知名度, 督促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可借助丰富的活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如技术培训、知识讲座、读书评比等常见活动, 优秀农民读者、读书致富之星、读书月等特色活动, 或者播放文化教育、影视节日等宣传片, 以此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到“农家书屋”中;最后应借助优质的服务巩固、壮大“农家书屋”, 如利用休闲时间鼓励儿童和成年人一同进行读书、看电影等活动, 以此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乐园;根据农民需要多多举办科普讲座、农家课堂等活动, 用于武装农民头脑, 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此外还可利用健康知识宣传、举办书画班、音乐班等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等, 以此促进“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 “农家书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其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并将各项有效措施落实在具体实践中, 以此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功能, 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晶.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刍议[J].宁夏农林科技, 2010 (12) .

[2]孙利民.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06) .

农家书屋让农牧民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第2篇

来源:旗委宣传部

近日,准旗图书馆与新华书店工作人员将一箱箱捆扎整齐、带着油墨香味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分别送到全旗各社区、嘎查村“农家书屋”。此举标志着准格尔旗2011年“农家书屋送书下乡”活动全面启动。

今年,农家书屋配送涉及9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共54个建设点,所配送书籍包括政治、科技、少儿读物、文化、文教、生活等多个品种。其中每个“农家书屋”建设点获赠1669册图书,价值32391.48元,报刊27种,价值1924元,音像制品180种。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了1个不锈钢标牌、4个制度牌、1枚藏书章、1本图书借阅登记本等专用图书标志,各个建设点均已建立“草原书屋”阅览室,并由专人进行看管图书。

农家书屋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第3篇

[关键词]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探讨

为了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2005年,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四部委做出决定,从2006年起十一五期间,在全国每年援建3—5万个农家书屋。2007年3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正式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农家书屋建设进入高潮。

农家书屋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要,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入手,促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行政村建设的、农民自已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之一。工程建设坚持政府扶持、社会捐助、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方针。“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作为文化惠民工程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

农家书屋工程的中长期目标是通过5—10年的建设,“十二五”末基本覆盖全国行政村,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出版物发行服务新格局,达到书屋阅读条件完备,体制机制相对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出版物发行网络延伸进村、农村出版物市场初步形成的基本目标,有效解决农村出版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用健康有益的出版物占领农村出版物市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应该说是方兴未艾,但如何使该项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笔者以所在的安徽省含山县的实践探讨农家书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含山县地处合肥都市经济圈和马、芜、铜长江经济带相切点上,马芜巢三角经济带核心区域,马鞍山市副城区,人口45万,国土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2011年财政收入8.32亿元,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徽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全县文化资源丰富,境内有“吴子胥过昭关”的昭关伍相祠,被列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凌家滩古文化遗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记述的华阳洞和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含山县委、县政府重视文化建设,重视农家书屋工程,将其纳入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之中,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认真组织实施。2008年至2011年全县已建成118个农家书屋,“十二五”末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含山县农家书屋工程的实践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明确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社会支持的原则,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

1.县委县政府成立农家书屋工程领导组,负责对整个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根据省、市农家书屋工程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落实建设任务,与省、市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业务指导;负责审批本县农家书屋选址。

2.各镇党委政府成立农家书屋工程领导组负责本镇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3.项目所在镇、村负责农家书屋房舍的选址、维护及日常运转,落实管理人员,督促做好书屋的开放使用和管理等工作。

4.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检查验收由省、市、县农家书屋工程领导组组织进行。

三、制定综合标准

1.农家书屋用房由当地解决,选址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公共资源,利用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学校、社区图书室、农民科技书屋、留守儿童文化活动室、共青书屋、村文化活动室、镇村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文化大户、农村人口学校等。每个书屋可使用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

2.每个书屋配备图书一般不少于1500册,种类不少于1200种(含必备书目);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

3.每个书屋配备书橱不少于5组,并配备桌椅等基本阅览设施,有条件的可以自行配备放像机、电视机、电脑等设备。

四、解决资金来源

农家书屋建设资金由政府投入,每个农家书屋建设资金标准是2万元,其中中央配套1万元、省级配套0.7万元,县级配套0.3万元。中央、省级配套资金由省新闻出版局统一采购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县级配套资金由县文广新局采购农家书屋书橱、牌匾、簿册等辅助设施。

五、严格采购配送

在上级指导下,根据省政府采购中心确定的供货配送单位及出版物发行折扣率,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和出版物配备標准要求,依据农家书屋出版物必备目录和推荐目录,在规定的资金额度内选择出版物,交中标单位负责采购和配送到每个农家书屋。配送单位应在出版物上统一加盖农家书屋标识印章,交接时应向农家书屋提供出版物配送清单,由相关接受人清点验收,登记造册,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

采购书橱、桌椅,制作牌匾及印制管理制度、薄册等辅助设施,由县文广新局商同级财政部门确定。

六、强化书屋管理

每个书屋要选配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书屋管理人员由村委会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确定,并报县文广新局备案。

每个书屋应悬挂统一牌匾,书屋管理制度和借阅制度上墙,并备有统一制发的出版物登记簿、出版物借阅登记簿、出版物需求登记簿等簿册,保证固定的开放时间,实行免费借阅,尽力为村民服务。书屋的图书要按照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编印的《农家书屋管理员手册》的要求,进行分类和编号。

根据上述实践,笔者认为农家书屋工程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强化对农家书屋工程意义的认识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观,始终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民,占领导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社会支持,是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原则,是农家书屋工程的组织和社会力量保障。

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是农家书屋工程的根本目的。

进一步明确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三个方面的指导思想,能够提高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意义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使其可持续发展获得正确的思想指导和思想保障。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农家书屋工程建成验收后,省、市、县、镇农家书屋工程领导组仍要健全,更不能撤销,要履行相应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表彰、奖励等职能。行政村党支委、村民委员会履行具体指导、管理、支持等职能。这是农家书屋工程持续发展的根本组织保证。

(三)从严坚持标准,活化建设形式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书屋使用图书数量、品种、报刊种类,音像制品数量、书橱等基本设施和电视、电脑等文化电子设备基本底限标准要严格执行。不能低于底限,统一标识、借阅管理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可查考,否则就不成为农家书屋,也不可持续发展。

在创办形式上可因村制宜,整合和综合利用当地资源。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也更加便捷易行,易于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接受,可以得到持续发展。

(四)建立经费增长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随着经济发展和各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应建立正常的农家书屋经费增长机制,中央、省、市、县和镇每年将该项支出列入预算。要动员各方面社会力量捐助农家书屋工程,尊重捐赠人意愿,财政拨付和捐助资金至少统一控制掌握在镇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开、透明,使用要与农家书屋管理水平、农民群众评价相挂钩,接受群众监督。

(五)严格执行采购配送制度,重视源头管理

要严格按照省政府采购中心确定的供货配送单位及出版物发行折扣价和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及出版物配备标准要求,依据农家书屋出版物必备目录和推荐目录,在规定的资金额内选择出版物,交中标单位负责采购和配送到每个农家书屋,做到交接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其它设施采购也应参照执行。这是农家书屋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制度保证。

(六)抓好书屋管理,引入农民群众评价机制

要认真遴选好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热心公益文化服务事业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建立培训、考核和优奖劣汰机制。管理人员报酬要与书屋管理开放水平挂钩,特别要引入农民群众评价机制,义务管理人员也要有相關费用增长机制,兼职人员要以书屋管理为主业。

(七)纳入规划,多元参与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家书屋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统一安排部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力度打击盗版,为农家书屋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宣传等部门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农家书屋工程的舆论氛围,各相关涉及“三农”单位,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协作,相互融纳,形成合力,确保农家书屋工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新华月报,2011—4上半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月报,2011—4上半月.

[3]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等.百度文库.

[4]蔡静,穆丽红,陈晓毅.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工程——我馆参加“农家书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图书馆杂志,2008,(4).

[5]关于全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 含山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1—5—10.

[6]关秀琴.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点思考.大科技杂志,2010,(11).

[7]何菲,曹清晖.农家书屋工程持续发展的对策.图书馆建设,2009,(4).

试论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第4篇

在大多数地区, 按规定和硬件条件, 对于乡村来说建设一个书屋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但关键的是, 如何使农家书屋得以巩固和发挥作用, 在发挥效益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发展。

1 农家书屋建设面临的问题

1.1 资金难以保证

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争取在2010年前完成20万家农家书屋的建设。按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的每家书屋图书不少于1000册, 报刊不少于30种, 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的要求, 按每本书20元的均价, 仅1000册图书及所需书架等设施就需投资3万元, 2万家书屋总投资达60亿元。目标虽好, 但大量资本投入如何解决却不容乐观, 据统计, 2007年和2008年中央财政拨付农家书屋工程专项建设资金6.228亿元, 可想而知, 争取到2010年前完成60亿庞大的资金数目其难度有多大。同时, 根据“农家书屋”建设的原则, “农家书屋”每年还应有10%的更新率, 按照每个书屋3万元的标准, 每年要有3000元的图书更新费用, 再加上书屋设施的折旧费用、修理费用、水电费, 管理人员的工资开支等, 也要有3000块钱左右, 几项费用结合在一起, 将会有6000元左右的开支。自从农业税及附加费取消后, 多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已失去收入来源, 税改补资金又十分有限, 只能勉强发放村干部误工补贴, 村委成员工资都无暇考虑, 书屋运行费用依靠村级组织来维持很不现实。

“农家书屋”的前期建设需要投入资金, “农家书屋”要想生存、发展, 还需要持续投入资金。1997年, 一些省曾搞过轰轰烈烈的“万村书架”、“万村书库”工程, 因为没有明确政府主导投入原则, 只是倡导以社会捐助为主, 以致后续捐助乏力, 难以为继, 很快呈自动消亡之势。如果此次“农家书屋”后续的投入、维护等工作跟不上, 仍有可能出现以前的结果。

1.2 管理不规范

“农家书屋”是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运行的, 村委会等各级基层组织只承担筹建和监督的职责, 不直接参与管理。“农家书屋”都张贴有各种管理规章制度, 但个别书屋在执行过程中有流于形式的现象, 管理松散, 不够规范。有的村子, 书屋由村干部管理, 干部们经常忙于公务, 所以书屋基本上就没有开放。有的村子, 由于无人管理, 书屋经常“铁将军”把门, 只有上级领导来检查时, 才集中“火力”擦擦灰尘、扫扫地。还有的“农家书屋”设在农村的“文化中心户”家里, 有些户主责任心不强, 工作态度较差, 加上开办“农家书屋”是一种义务劳动, 只要一忙起来, 书屋就关门, 使村民无法借阅, 阻碍了村民借书的积极性, 对书屋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农家书屋”大多由村民兼职管理, 缺乏经验, 对书目分类、登记借阅等工作不熟悉, 图书管理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这种情况造成了图书的无序和混乱, 无法发挥现有图书的作用, 降低了这些图书的使用率,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使得“农家书屋”有名无实。有的“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服务意识淡薄, 坐等书屋, 被动服务, 不能主动与读者沟通, 没有主动推荐介绍书目。此外, 一些村子的农民, 平日的休闲娱乐多以看电视、打扑克、打麻将、聊天为主, 他们来到书屋, 看不懂也不想看书, 结果把书屋演变为打麻将甚至是变相赌博的场所。

1.3 图书配置种类欠缺

“农家书屋”的“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的方针, 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国幅员辽阔, 各个地区的情况也千差万别, 而模式化的配置方式往往会忽视各地的特殊性。如甘肃天水花牛镇高家湾村146户居民中有56户是回族, 但在配书中没有顾及民族宗教类图书。有的“农家书屋”的图书来自社会捐赠, 捐赠方在进行捐赠时, 很少到村里调查, 了解农民的阅读需求, 因而所捐赠的图书会与村民的阅读需求相背离, 使得这部分图书不能够满足村民的需求。比如, 捐赠图书当中, 有一些繁体字的图书, 还有关于服饰化妆、油画、雕刻的图书, 村民反映:“这些书看上去印刷得真是精美, 但是内容我们一点都看不懂”。

报纸信息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 期刊比较适合农民学习科学知识, 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期刊、报纸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 南阳市107家“农家书屋”100%没有音像制品, 85%没有报纸和杂志。尽管有些书屋里有部分期刊、报纸, 但是, 一般都是开办初期的一次性配置, 缺少及时更新补给。

2 农家书屋可持续运行的对策及建议

想要实现“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资金持续的投入

虽然, 农家书屋工程已纳入到各省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但考虑到“农家书屋”具有公益事业的性质, 政府除了加强政策力度以外, 还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为“农家书屋”提供更多的支撑。首先, 各级政府应该通过相关规范、规定, 解决农家书屋难以解决的经费等问题。其次, 动员组织企业、学校或党机关与若干“农家书屋”挂钩, 提供合作支持, 解决部分资金和图书更新。还可以组织城市公共、高校图书馆援建“农家书屋”, 将本馆不上架的图书以捐赠或以低价转让方式提供, 同时也能缓解大馆的旧书涨库问题。再次, 鼓励出版业以优惠价格批发给“农家书屋”, 并允许其适当经营, 政府给与双方文化支农的税收、管理等政策优惠, 等等。最后以“农家书屋”为依托, 通过会员制方式形成以书借书的滚动发展方式, 不断壮大书屋藏书规模。

2.2 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维持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培养一支讲奉献、懂业务、会管理的队伍。首先要建立健全农家书屋资金管理办法和书屋管理、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一套相应的监督机制, 确保“农家书屋”工程的顺利实施。其次, 要选拔配备公众信任、有一定文化知识、热心于公益文化事业、有责任心的退休教师、妇女干部等担当“农家书屋”专职管理员, 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为提高书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管理能力, 保证书屋充分发挥功能和作用, 书屋在开放前, 要通过举办图书管理人员培训, 使管理人员学会相关图书管理、分类、上架、借阅等业务;开放一段时间后, 要及时进行总结交流, 定期开展检查和评比活动, 并认真搞好宣传, 对管理成效显著的地区、单位和个人, 要给予一定的表彰和物质奖励, 以发挥先进的示范带动效应。最后, 对管理规范、服务较好、具有一定经营条件的, 可在书屋管理人自愿的前提下, 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授予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书屋管理人在保证书屋正常运行的基础上, 可开展出版物经营业务, 获得的经营收入, 按规定比例用于购买新的出版物, 及时为书屋补充新鲜血液, 不断扩大书屋规模和影响。

2.3 图书配置的实用性

图书配置须以“农”字当头, 从实际需要出发, 注重“书屋”的实用性, 及时将农民喜闻乐见又有实用价值的图书充实进来, 奠定“农家书屋”的坚实基础。首先, “农家书屋”所配置的图书、期刊、音像品等, 必须在内容上贴近农村社会现实, 贴近农民实际生活, 要根据当时、当地农民对农时、农事、农技的实际需要, 宣传推荐专题技术书籍;如对种植业、养殖业等专业户要提供种植、养殖方面专业技术书籍, 从而满足农民科技识的需求。其次, 要突出农家读物的通俗性, 形式的多样性, 出版单位要从书屋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出发, 尽量用农民的语言、农民的话深入浅出地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 使读者阅读通俗易懂, 以便激发农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让农村读者喜欢读、读得懂。

农家书屋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 我们也强调巩固和发展农家书屋工程不应脱离当地实际。鉴于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的成败经验, 其中根本一条就是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量力而行。只要我们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以人为本, 求真务实, 正确对待乡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来脚踏实地的做好相关工作, 就一定能够促进这项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岩镔, “农家书屋”:务实的惠民工程[N].光明日报, 2009.2.7.

[2]王小东, “农家书屋”三忧[J].出版发行研究, 2007, 8:88-89

[3]孟蓓, 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书屋”的可持续运行[J].农业经济, 2007, 8:101-103

[4]毕娟,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7:319-320

农家书屋演讲稿《花开书屋遍地春》 第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

我叫易小冬,来自沱江乡龙门村。人们常说,男人三十一枝花,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现在的我,就是一朵盛开的鲜花。谢谢大家的认同。

我是一名平凡的农家书屋管理员,一直以来,我都为我的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甚至有一丝小小的得瑟。我管理的龙门村书屋只有小小的几十平米,1800多册书,我的管理员工龄也仅有三年,可乡亲们送了我一个亲切而响亮的的称呼:“花总”,没错,鲜花的花,老总的总。其实,我本人并没有养花种草,对于这样的称呼,你是否也会感到疑惑呢?这其中的缘由啊还得从三年前说起:

记得那时,我们书屋刚建成不久,我的小学同学阿亮结束了在外多年的打工生涯,想要回村来建个苗圃,就到我们书屋来,征求村支书和我的意见,村支书很赞成,说村里虽有人做这一行,但小打小闹,不成气候,他支持阿亮下狠心做大做强。阿亮要我帮他,我说行啊,但是我没这行的经验,怎么帮呢?村支书指着那一排大书架说:“小东啊,这么多书,还找不出种植技术方面的吗?”我一拍脑门:“嗨,我怎么忘了这个”,顺手就在科技类里取下了一本《园林苗木培育手册》和一本《果树苗木种植技术》递给阿亮:“阿亮,先看先学,我再找,我也学,这不就可以帮你了吗?”阿亮拿着书,如获至宝,十分激动:“原来咱村家门口就有图书馆,就有农技站,这下我心中有底了”。

仅三两个月,凭着年轻人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再加上村上的支持,阿亮的苗圃建起来了,我先后帮他找了十多本书。村支书还带他到白马镇双河村苗圃基地去学习经验。后来,阿亮的苗圃出苗了,有了效益,乡亲们也开始学。看着齐刷刷、绿油油一大片一大片漂亮养眼的树苗,就有人开始叫阿亮花老板,阿亮总是笑呵呵地说:“我是花老板,那小东就是‘花总’,因为我的这些东西都是从他书屋里学来的!”。于是,乡亲们也跟他那样,纷纷跑到书屋来借书学技术。一来二去,我这个‘花总’的称呼啊,就这样叫开了。

去年夏天,村里出了件大事:一天下午放学后,十岁的小宝和其他几个孩子,跑到河边去玩,不小心摔进河中溺水了,在这危急关头,幸好当时岸边有几个船 老板,听见呼喊立即下水,把小宝救了起来。我闻讯赶到河边,小宝已经奄奄一息,围观的人不知所措,我立即用在书屋藏书中《农村孩子安全常识》上学到的急救方法给小宝施救,幸运的是,小宝醒过来了,他的奶奶着急得捶胸顿足,哭声震天,连连后悔自己没看管好孙子,叫人好不心痛。小宝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像他这样的留守儿童,村里大大小小就有二、三十个。中心小学建了个留守儿童中心,可孩子们放了学就不想呆在学校,总是三五成群地满地野跑,自己找乐子,有些孩子边玩边在路旁坡边随便找个地方趴着写作业,安全隐患也很大,看着都叫人难受。

小宝被淹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想,我们书屋宽旷明亮,那么多儿童书籍,还有大电视,孩子们放了学要是肯到书屋来写作业,读书看电视该多好,这样不仅安全,还可以互相学习交流。我再挤点时间给他们辅导一下,或许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我把这想法与村支书一讲,支书很支持,说等于是在村里建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好事!说干就干,在村支书的支持下,书屋里的留守儿童之家很快建起来了,志愿者小刘也来帮忙,我和他每天下午放学后,轮流在书屋里带孩子们写作业,看书看电视,我们还开故事会,孩子们都有机会上台讲故事,他们可喜欢了。此举得到了村民们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文体局、教育局、沱江中心校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他们送来了崭新的桌椅板凳,墙上挂起了字画,窗上挂上了窗帘,还添置了开水壶、灭火器等,书屋被布置得漂漂亮亮的,我这个书屋管理员心里也乐开了花,相信长期坚持下去,孩子们一定会在书屋里学到知识、文化、文明,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我可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总”咯!

类似的故事还很多很多。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心爱的农家书屋,小小的一方沃土,却靠它那独特的“肥料”,培育了用科普知识为农民兄弟添油加劲的致富之花,用养生保健知识使老人们安享晚年的健康长寿之花,用进步书籍让留守儿童茁壮成长的文明规范之花……看着这一朵朵健康的、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五彩鲜花,沐浴着中国梦的朝阳,把蓬勃发展的龙门村装扮得万紫千红。我这个“花总”,想不得瑟一下,难哪!

我是易小冬。谢谢大家。

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之我见 第6篇

关键词: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127-03

自2007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开始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到现在已有六年时间。这是一项由行政统一规划组织实施,旨在惠及全国9亿农民,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计划纲要》的部署,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农村建设20万个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书屋,要求每个农家书屋至少配备1000册以上图书,30种报刊及相应的音像制品[1]。截至2012年底,这一建设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在建设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制约因素和相关问题,本文结合天津市北辰区近几年建设农家书屋的实践经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今后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粗浅意见。

1 农家书屋工程发展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为深刻,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乡村人口为67,415万人,占总人口的50.32%[2]。农村公共文化服務体系是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总和。农村书屋正是为了切实解决农民看书难、买书难、借书难问题而开展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它的建设有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鸿沟,为农民提供一个学习知识、提升素质的文化平台,其重要地位和实际作用是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无法替代的。

2 农家书屋建设现状

农家书屋是指建立在行政村的、由农民自己管理的、为农民提供实用的图书报刊及其他载体形式信息资源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 其目的是满足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要。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点工程,它以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为中心,加强乡村图书馆(室)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2008年开始,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在原有农村图书基层图书馆(室)的基础上,各地进一步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使农村图书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

2.1 政府和出版界大力支持

自《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颁布以来,全国各省市纷纷大力组织农家书屋的建设,农家书屋像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我国形成一个建设农家书屋的热潮。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家书屋”建设由地方财政解决房舍、设备、管理等,新闻出版业无偿提供图书资源。东部地区则由新闻出版业廉价提供书刊。由于农家书屋购买经费有限,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各出版社以图书标价的40-45%向农家书屋提供各自出版的图书[3]。按照每个书屋投资2万元计算,全国建起20万个书屋,总投资达到40亿巨资。天津市北辰区农家书屋建设自启动第一年即2008年11月至2102年底,全区126个自然村基本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其中市财政出资援建43家,区财政出资兴建83家。

2.2 原有乡镇图书馆(室)成为基础

作为全国农家书屋建设的一部分,天津市北辰区之所以有今天的可喜成绩,究其原因,与各村级图书室多年的建设发展历程密切相关。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为落实国务院和天津市政府关于“知识工程”的文件精神,北辰区文明委制定了《关于加强乡镇、村图书馆室建设的意见》,推动了村图书室的建设。进入本世纪初期,北辰区委、区政府实施文明村“五个一”工程,投入引导资金3300万元,要求村级图书室建筑标准为30平方米以上。按照上级制定的《关于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室长效管理机制的规定》,图书室工作纳入了各镇文化工作政绩考核,以确保图书室长期地发挥作用。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提升了北辰区村级图书室的建设水平。直至2008年10月,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响应上级政策,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北辰区得以在原有乡镇图书馆(室)基础上迅速地实现升级换代,三年内建设126个“农家书屋”,让全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精神大餐[4],使其农村图书工作跃上新台阶。

2.3 公共图书馆参与技术指导

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地区全覆盖,离不开公共图书馆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中,早已形成国家图书馆—省(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逐级实施业务指导的管理机制,组织与推动乡镇、街道图书馆(室)及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发展,区(县)图书馆责无旁贷。在北辰区农家书屋组建过程中,区图书馆直接参与宣传、推动和建设的全过程。从书屋选址到设备配备;从图书资源的配置到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从图书登记建账到分类编目贴色标;从图书排架到宣传借阅手续的规范等,全方位的进行辅导与示范。可以充分的认定公共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初建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无法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农家书屋本是一项有利民生的国家工程,因为各级领导的统一部署,经费、书刊等物质基础有所保证,组建起来并不算难。但通过调查发现,北辰区有相当一部分村的农家书屋已成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形象工程,书屋建成后形同虚设,上级领导高度重视,而基层乡镇村干部缺乏思想认识,在实施行动上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再加上农村大多数农民缺乏阅读习惯,导致图书借阅率低,大部分图书处于闲置状态,上级检查时像模像样、热热闹闹,检查后就冷冷清清,关门大吉。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娱乐化的文化环境使农民对图书的精神需求并不迫切。这使得农家书屋重建不重管,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现象日益突出,个别村农家书屋甚至成为一次性投入工程,后期宣传、管理、资源补充根本无法到位。如何解决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3.2 资源配备难以到位

农家书屋的文献资源需要立足农民需求点,贴近农村现状,很多地区由于对这一方面缺乏细致全面的调查研究,在书刊提供方面存在主观片面性,导致文献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在这些文献资源中,有一部分是上级单位配发下来的,不乏滥竽充数,将与现实脱节的过时报刊和书籍投入进来的情况,还有些很难让农民感兴趣的哲学、艺术类书籍,看似内容丰富,其实与农民知识文化需求差距甚远,缺乏“农味”。加之后續经费拖延、短缺,很多书屋难以解决资源更新补充等问题,先投入的大部分书刊成为死书,农家书屋自身“造血”功能薄弱,很多书屋仅有少量书籍,而无报刊和音像制品,鲜活和动态的信息不足,难以满足当代农民与时俱进的学习愿望和强烈需求。

3.3 管理服务不科学

实践经验证明,管理员队伍的稳定与否、素质高低是决定着农家书屋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目前绝大多数农家书屋都由农民自己管理,因为农活和其他因素,基本都为兼职,有的还身兼数职,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与服务之中。市县举办的各种针对管理人员相关业务培训的课程并不能保证每位管理员都参与其中,有些管理员即使参与也因为自身文化水平、重视程度等限制而无法真正学到管理方法。管理员队伍的不稳定和专业素质较低,导致部分书屋管理混乱,使书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多数农家书屋建成时,图书登记、借阅、开放等程序还有章可循。但随着时间推移,图书登记账物不符,借阅手续不规范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导致文献资源日渐流失。有的书屋因为担心书刊流失,或减少开放,或关门了事。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均与管理员队伍不稳定、责任心不强、专业技能低下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书屋的稳定与发展,建立一支正规化、专业化的管理员队伍至关重要。

4 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4.1 纳入正规管理体制

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农家书屋这一扎根于农村基层的文化阵地不可或缺。而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作离不开政府包括经费、政策、法律在内的一系列支持。在管理正规化这一方面,国家应按照总—分馆制模式,以市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将农家书屋归纳到公共图书馆系统,服务于农村和广大农民群众。要形成“省—市(县、城区)—乡镇—村级(农家书屋)”的工作框架和管理模式,从而推动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这应该是农家书屋的主流模式:由政府提供人员、馆舍,国家每年提供一定的书刊经费,各公共图书馆负责业务管理。以达到人力资源和书刊资源共享,促使农家书屋越办越好。

4.2 探索产业化发展

农家书屋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基于此,应坚持农家书屋的公益性原则,实行免费开放。此外,要使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培育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因此要鼓励农家书屋走产业化之路。《“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指出:“书屋建立后,为保证出版物的及时更新和书屋长期生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村的客观实际,政府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书屋管理人员开展出版物经营活动,通过经营收入进一步支持‘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5]。此外,农家书屋还可以与其他经济或商业实体联合经营,走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之路。

4.3 丰富书刊资源配置

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走业务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从建立初始就要建立起图书采购登记、分类编目、流通服务等一整套业务管理制度,并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确保书屋业务管理的正规化、制度化。丰富而实用的书刊信息资源是农家书屋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农家书屋选配出版物, 要充分征求村民意见[6]。对此,北辰区农家书屋在选书方面应考虑农民自选,了解农民知识文化需求,确保书屋文献资源吸引农民。在不断补充最新的纸质书刊资料的同时,还应量力补充声像制品和多媒体等数字信息资源。当然,农家书屋书刊资源的补充还可以依靠所在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支持和援助。各农家书屋之间还可以开展书刊的交换和互借,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4.4 提高管理员业务水平

保持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书屋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管理员队伍是农家书屋开展各项活动的组织管理者,是藏书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书屋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实施者。总结多年来农村基层图书馆(室)起起落落的经验和教训,笔者主张建设一支以专职管理员为主体的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辽宁省大连市农家书屋推行的图书馆式管理,由区图书馆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 管理员实行持证上岗, 使农家书屋的管理走上了专业化道路。图书馆式管理是农家书屋的发展方向[7]。为了让管理员全身心投入书屋管理工作,要保障管理员的合理待遇。同时,要发挥各级公共图书馆在本地区中心馆的作用,通过开展业务辅导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管理水平。还可通过组织参观学习、知识竞赛、函数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以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养的管理员队伍,使之实现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EB/OL].[2006-09-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_1.htm.

[2]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EB/OL].[2011-05-08].http: //www.stats.gov.cn/zgrkpc/dlc/yw/t20110428_402722384.htm.

[3]王宗义.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4):13-20,65.

[4]天津北辰区落实“农家书屋”:书香满农家[EB/OL].[2009-06-04].http://archive.wenming.cn/whhmgc/2009-06/04/content_16708032_3.htm.

[5]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2007-03-28].http://www.gov.cn/zwgk/2007-03/28/content_563831.htm.

[6]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2008-07-21].http://www.gapp.gov.cn/ztzzd/zdgzl/zfzjjd/contents/3044/138734.shtml.

[7]赵虹,徐跃权.我国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1(10):92-96.

制约农家书屋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农家书屋,制约因素,分析

近几年来,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农家书屋得以迅速发展, 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亮点, 不仅丰富了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 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帮助。但农家书屋的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 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农家书屋发展的问题。

一、当前农家书屋发展的现状

农家书屋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并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山东省为例, 2010年全省已建成的农家书屋占全省近一半的行政村, 该省计划到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部建成农家书屋。可以说, 在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 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推进, 农家书屋正在成为当前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推手。从书籍内容上看, 也充分符合农村生活实际, 包括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生活百科、法律知识等。每个农家书屋也都设有专门场所, 配备相关的设施, 有的还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农家书屋已经初具规模。但同时, 也正是由于农家书屋是政府行为, 很多农家书屋由于疏于管理、书籍内容过时等原因而形同虚设。

二、制约农家书屋发展的问题

虽然从总体上看, 农家书屋已经初具规模, 并已在农村经济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有。但客观地讲, 农家书屋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距离最初的设计建设初衷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影响和制约农家书屋发展的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民缺少阅读习惯

由于多年的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生产生活习惯, 长期以来农耕生活使好多农民倾向于靠天吃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就是, 当前农民的文化水平还较低, 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 也缺乏足够的求知欲望。这使得农家书屋在一定程度是形同虚设, 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二) 农家书屋长远建设得不到保障

首先从资金保障上来说, 还不能保证农家书屋长远发展的需要。农家书屋在建设之初, 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设, 解决了初步的图书和设备及场所问题。但对于农家书屋图书更新和购买来说, 一般也没有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之内, 所以很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进行图书更新和设备购置。其次在管理上, 就目前来看, 农家书屋还没有配备专门的、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 图书借阅等一些管理细节上的制度建设仍然滞后, 这将不利于农家书屋的长远发展。

(三) 农家书屋的图书与当前农民需要不相适应

很多农家书屋现有的藏书, 一部分来源于各级图书馆赠送, 一部分来源于资金购买。从书籍内容上看, 很多书籍内容陈旧, 特别是科技和法律方面书籍更为严重, 不仅和当前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也很难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由于农家书屋资金有限, 正版图书价格偏高, 所以一些农家书屋在购买图书时候选择了打折甚至是盗版图书, 这严重影响了农家书屋真正发挥效用。

(四) 农家书屋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

大部分的农家书屋都设在村委会办公所在地, 书屋的管理人员也由村委会人员兼任。几乎没有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 缺少图书分类、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必要知识和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家书屋的书籍和设备安全带来隐患。

三、加强农家书屋发展的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家书屋必将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活跃农村经济等社会活动中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就目前农家书到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农家书屋工作制度。可由各级地方政府出面, 组织成立农家书屋工作领导小组, 吸收文化馆、图书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对农家书屋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 并着手建设和完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二是要加强经费保障。各级政府可根据地方财力情况, 将农家书屋的图书购置计划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加以保障, 确保农家书屋的图书更新与农民的实际需要更加贴近。三是要强化基屋党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强化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 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让更多的党员参加到农家书屋的学习和建设当中, 进一步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农家书屋的学习当中来, 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乐园。四是丰富农民文化形式。紧密结合农民实际需要, 围绕致富科技、农村生活等方面, 组织开展各类读书比赛活动等,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着力加强阅读习惯地培养。五是加强人员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 有乡镇一级政府设立专门的农家书屋管理人员, 在村一级行政单位聘用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 并进行专业化的定期培训, 以提升农家书屋的管量水平。六是充分发挥地方各级图书馆的指导作用。市、县两级图书馆要结合当地农家书屋建设情况和分布情况, 经常深入基屋, 对农家书屋的图书分类和管理给予专业的指导, 提升农家书屋的管理水平。并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人员优势, 与农家书屋联合举办各类活动, 不断丰富农家书屋的服务方式。七是加强信息共享。要在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网络化建设的步伐, 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 实现与各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从而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的资源优势, 增加实用性、可读性, 吸引农民走进书屋。

参考文献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农家书屋,现状,对策,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对精神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文化生活需求。当前, 从整体来看, 农村文化生活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对文化事业投入少;基层文化场所少, 甚至没有。据统计, 迄今为此, 全国仍有多个县区没有图书馆, 这些地方的乡镇文化生活落后, 封建迷信、赌博等社会现象泛起, 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此,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 2005年12月发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2007年3月, 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农家书屋的通知, 指出:“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 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己管理、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现将农家书屋建设、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探讨如下。

1 农家书屋发展现状

以北京市昌平区农家书屋建设状况为例, 调查显示, 昌平区共有农家书屋307个, 其中达标书屋95个。每个达标的农家书屋平均图书拥有量达到1 500册, 即使不达标的书屋图书拥有量也不低于500册。该区十三陵镇下辖16个村, 其中有5个村的书屋图书不少于60种, 生活类图书不少于45种, 综合类图书不少于30种。

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农家书屋没有固定的开放时间, 多半为村民有需要时才开放。大多数农家书屋没有提供专门的场地作为阅览室。现有书屋的主要图书种类包括政治法律、中国古典民间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品、实用农业技术、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民俗文化。图书管理员一般由大学生村官或者村委会成员担任。通过走访调查, 发现约有40%的村民没有听说过农家书屋, 60%左右的村民听说过农家书屋。其中听说并使用过农家书屋的村民占33%。在使用过农家书屋的村民中, 平均每周使用农家书屋少于3次的占75%左右, 其余25%的村民每周使用农家书屋的次数在4~6次之间。村民借阅图书的种类主要是农作物类, 还包括社会科学类和牲畜饲养类图书。

2 农家书屋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家书屋在当地农村的认知度不高

调查显示, 当地农村约有40%的农民没有听说过农家书屋, 可见农民对农家书屋的认知度不够。农家书屋作为深入开展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受益主体是农村百姓。农家书屋的活动要有声有色, 有吸引力, 才能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2.2 农家书屋没有固定的开放时间, 没有提供专门的图书阅览场地

图书馆不仅应为读者提供可借阅的书籍, 更应该为读者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农家书屋作为农村图书馆, 没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和阅览场所, 极大地影响了村民借阅图书的热情[1,2]。

2.3 图书拥有量较少, 种类较单一, 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不同年龄的农民, 对书籍有不同的需要, 如老年人需要养生保健类的书籍, 学生需要学习类工具书。农家书屋图书种类少, 可选择范围小, 吸引力小[3,4]。

2.4 农家书屋的书籍更新速度较慢, 不能紧跟社会热点

以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为例, 信息传递的速度相对较慢, 信息较闭塞, 其农家书屋难以有效、快速地传递信息、社会热点。究其原因, 主要是书籍的更新速度较慢, 不能紧跟社会热点而致[5,6]。

2.5 农家书屋缺少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

农家书屋管理员由大学生村官或者村委会成员担任。他们虽然经过了一定的业务培训, 但在管理过程中, 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盲点, 缺乏专业的图书管理专业知识, 书屋的管理方式不灵活, 没有特色。

3 农家书屋发展对策

3.1 以农家书屋为中心定期开展图书交流和与之相关的文化活动, 提高书屋知名度

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加大农家书屋的宣传, 扩大其在农民中的影响力。农家书屋可以定期开展图书推广活动, 如每月向每户农家发放一本好书, 一段时间后再将图书回收, 循环利用, 做到资源的有效循环。此外, 开展图书交流活动, 鼓励村民多读书, 倡导知识交流, 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培养村民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3.2 开设专门的图书阅览室作为阅读场所, 固定书屋开放时间

在广大农村地区, 村民之所以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合适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在建设农家书屋、提供可供借阅书籍的同时, 提供安静的读书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3.3 农家书屋的书籍种类要面向不同年龄层次度

书屋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年龄层次村民的要求, 如可放置一些英语杂志或者读物,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放置保健养生类书籍, 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等。此外, 书籍内容要做到因村制宜, 如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的部分农村以采摘农业为主, 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 可以更多地放置一些果树种植类的书籍;一些村庄以发展旅游观光业为主, 书屋书籍中可以增加旅游类的书籍。农家书屋的图书做到因村制宜, 适应不同地区村民的需要, 以此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不同村庄之间的农家书屋要增加沟通, 适时调配、共享资源, 可以取得更大的效果。

3.4 建立电子书屋,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加快书屋资源更新

网络资源丰富, 更新速度快, 成本低廉, 非常适合在信息传递速度较慢的农村使用[7]。广大农村可以以农家书屋为“阵地”, 建立电子书屋, 既带动网络在农村的普及, 又加快资源更新。

3.5 加强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培训

针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不专业的问题, 可通过对农村的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提高其管理图书的水平, 以使农家书屋灵活多样, 特色鲜明[8]。

4 结语

农家书屋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 使其可持续发展, 是建设农家书屋的关键。及时发现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促进农家书屋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周立军.刍论农家书屋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与建议[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3) :61-63.

[2]刘红.浅谈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以安宁市为例[J].重庆图文研究, 2010 (26) :11-40.

[3]周冬梅.浅析“农家书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 30 (4) :8-9, 28.

[4]李万春.浅谈如何发挥县级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9) :107-109.

[5]谭舒.区级图书馆视角下的农家书屋发展策略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11) :206-208.

[6]李佳, 徐兆辉.县 (市) 级图书馆如何搞好现代农业科技信息服务[J].河南农业科学, 2002 (10) :50.

[7]王淑秀.对“农家书屋”工程的冷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11) :209-211, 223.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管理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2005年, 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立“农家书屋”的工作设想, 并在中国西部地区进行了试点建设。2006年,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 2007年, 党中央决定将“农家书屋”工程确定为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大工程之一, 从中央八部委联合下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通知以来, 农家书屋工程以蓬勃的姿态在全国农村全面展开。截至2012年8月底, 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具备建设条件的行政村, 提前三年完成了“农家书屋村村有”的任务。

1 农家书屋发展的意义和现状

“农家书屋”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项目, 是农民文化权益的保障措施, 可以逐渐改变农村的文化氛围, 培养农民学习的良好风气, 引导农民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是一项真正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

农家书屋工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很重视, 但根据各方面的调查, 发现农家书屋的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金问题, 专项建设资金, 政府仅在建设之初投入, 很难满足农家书屋的长远发展需要;其他的配套资金很少, 一般只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才有, 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具备提供长期资金的能力;社会各界的捐助也不足以成为后续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 农家书屋要想成为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惠民工程, 必须解决资金问题。 (2) 图书种类少, 实用性、针对性不强, 由于经费短缺等原因, 书屋里的图书面临更新缓慢的困难, 有的农家书屋只更新过两三次, 有的甚至从来没有更新。 (3) 管理不到位, 有相当多的农家书屋已变成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形象工程, 书屋形同虚设, 农村乡镇缺乏思想认识, 在实施行动上处于消极被动地位, 没有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 (4) 书屋利用率低, 大多数农民没有养成阅读习惯, 从而导致图书借阅率低, 大部分图书处于闲置状态, 上级检查时临时对付一下, 检查后就关门大吉。农家书屋偏重视建设不重视管理, 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的现象日益凸显, 少数农家书屋建成后, 后期的宣传、管理、资源补充等根本无法到位。

2 农家书屋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经费与图书资源短缺

在书屋建设的前期投入中, 文件明确规定, 每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图书不少于1000册, 期刊不少于30种, 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调查发现, 农家书屋现有书刊难以满足需求。农家书屋图书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投入, 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资金支持一般只是书屋建设和书籍购买的资金, 当购买了第一批图书后, 后续图书是否会及时补充还是个未知数。

“农家书屋”的书籍大多由上级统一购买, 再分配下来, 看似种类很多, 但相当多的一部分是“文化”类和“小说”类的书籍, 难以符合农民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很难起到实际的作用。农家书屋需要的是一些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的科技实用类书籍, 但是, 这类书籍的种类及数量很少且很零碎, 农民对书屋的兴趣也就不高。

2.2 管理不善

有些地区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思想上认识不足, 存在消极应付思想, 要么重建轻管, 要么束之高阁, 不宣传、不对外开放和借阅, 有些农家书屋甚至都建好多年了, 村民们还不知道村里有农家书屋。

此外, 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一般都是村里随便找些义务看管书屋的人来进行看管, 这些义务看管书屋的人员大都有自己的事情, 书屋不可能随时开放。

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 导致图书借阅后不能及时收回, 报纸、杂志等不能及时登记上架, 不方便读者借阅, 图书的登记、编目上架不规范, 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

2.3 使用率不高

由于我国农民长期田间劳动的传统习惯及“读书无用论”等消极因素的存在, 农家书屋就存在有农民关顾少的趋势。农村具有和城市不同的生活方式, 农忙时节劳动任务重, 但农闲时节又是百无聊赖, 很多农民往往靠打麻将和赌博消磨时间, 没有养成读书阅读的风气。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业余生活水平是农家书屋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

如何解决农家书屋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 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迫切的任务。

3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图书经费保障机制

要想真正发挥书屋的作用, 真正满足农民阅读的需求, 首先, 书屋要有丰富的图书资源。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尽可能地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为农村书屋配置丰富的书籍。其次, 图书资源的结构要符合农村的需求, 在配置图书资源时多购买一些技术实用性的图书。除了政府的专项资金, 地方政府可以设立捐建捐赠平台, 引导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开展各种类型的捐赠资金、捐献图书等活动。各级政府还可以通过社会激励、税收减免等机制积极引导慈善机构、对口扶贫单位、工商企业以及个人广泛参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通过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措施来鼓励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

同时, 必须保证“农家书屋”图书的入藏量, 每年按一定的册数配置新书, 以满足农民的借阅需求。农家书屋配置的图书要突出“农”字特色, 应精选适合当地农民阅读、适用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图书;尽可能地把农民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图书配送到书屋, 要以种植、养殖类为主, 适当增加文学、教育、城市生活类、民主法治类等方面的图书。

“农家书屋”建设与一般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不同, 因为农家书屋面对的是知识储备较少的农民, 书屋里的图书应该体现面对农村的特点, 能真正为农民提供帮助。

3.2 建立地区图书流通机制

目前, 农家书屋的图书还很有限, 时间稍长就没有了新鲜感, 农民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如果让图书进行流通, 让书活起来、动起来, 就是个不错的办法。各个地方可以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开展帮扶农家书屋的活动, 从本地公共图书馆中挑选部分图书放到农家书屋中去进行流通。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可选择当地的一个或几个农家书屋作为帮扶对象, 不定期的将城市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业务技能、资源等提供给农家书屋, 真正实现以城带乡, 城乡互助, 把农家书屋搞“活”。

公共图书馆或者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将本馆读者利用较少而农民读者却很需要的有关农、林类的书刊, 或文艺文学类的过刊出借给农家书屋, 提供给农民阅读。最好是有专人负责定期从数据库中搜索最新的有关农林、养殖、健康等方面信息提供给农家书屋。

3.3 提高图书的使用率

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作为农家书屋的所在地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提出了将农家书屋“开”进超市的创新举措, 就是因为超市人群较为密集, 可以作为宣传知识和文明的重要场所。结合农村实际, 也可以将书屋设在当地的学校、小卖部或其他人流量大的地方。

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发挥作用, 要指导并联合农家书屋组织各种文化活动, 要邀请理论宣讲员、农技专家、致富能人等到书屋举办讲座, 要抓住节假日、农闲等农民空闲的时机, 到书屋开展知识竞赛、读书、征文等活动, 通过多途径提高图书的使用率。

3.4 建立可行的管理制度

农家书屋要有专门的管理员来管理, 地方政府或者文化主管部门要组织管理员进行规范化的业务指导和培训, 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 提高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关管理部门要安排专人对农家书屋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走访, 对农家书屋的建设和运行等给予指导、协调, 确保农家书屋正常运行。

在每年寒暑假时期, 农家书屋可以鼓励放假回家的大学生来农家书屋进行服务, 做义务讲解员或临时管理员, 这样, 不但可以提高农家书屋的服务质量, 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

3.5 建立地方法规保护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要实现其长效、健康的运行和发展, 就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要用法律的形式对农家书屋进行保护, 使农家书屋得到法律的明确规范和引导, 促进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设好的工程, 其发展和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循序渐进。随着“农家书屋”建设的不断发展, 还可能有不可预见的问题和难处, 相关的主管部门要求真务实, 将“农家书屋”纳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使农民体会到阅读的真正好处, 只有这样, “农家书屋”才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英.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研究, 2010, 54 (1) :104-107.

[2]黄诗南.“大馆带小屋”让农家书屋“活”起来[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3, 85 (1) :47-51.

[3]李慧泽.“农家书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科级博览, 2013, 35 (1) :94.

[4]吴桂明.“农家书屋”现状及持续发展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23 (17) :155-157.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第10篇

1 武都区“农家书屋”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游地带, 是陇南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由于地理条件差, 居住较为分散, 绝大部分农民群众无借书阅读条件, 区图书馆的服务仅限于城镇和交通便利的乡镇人口。农闲时间, 村民多看电视, 其次是玩扑克、打麻将, 喝酒闲聊天, 买书、读书的人少, 即使在农业生产中碰到疑难问题, 也基本上是找有经验的人指点, 或是自己凭老经验解决。另外, 一些进城打工的村民也由于缺乏技能, 往往只能靠苦力挣钱, 这些都制约了村民的发展生产、发家致富。

1.1 武都区“农家书屋”的建设现状

武都区“农家书屋”建设从2008年开始, 作为2008年陇南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为民所办“16件实事”之一, 武都区委、区政府将“书屋”建设纳入了区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之列, 制定了《陇南市武都区“书屋”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虽说受5·12大地震灾害, 但区政府仍安排专款10万元, 为“书屋”建设统一购置书柜, 强化了“书屋”的基础设施。截至2009年12月份, 全区共建成“书屋”106家, 共计用房220间, 面积2840m2, 其中76家属村委会集体用房, 30家属村民私有住房。在106个“书屋”管理员中, 大专学历6人, 中专学历3人, 高中学历46人, 初中学历51人。共发放统一配置图书1176余种, 1549370册, 音像制品85种118170册, 铁制书柜250个, 总投资超过250多万元。根据2009年12月份数据统计显示, 自“书屋”建成以来, 武都各乡镇的“书屋”接待借书回家的村民和学生94500人, 在“书屋”里看过图书资料的人数达到354800人次。农村农家书屋建成后, 村民们每天都能够利用闲暇时间, 聚集在农家书屋里阅读各种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图书。武都区两水镇后村村民刘辉家里种栽了20亩花椒树, 过去有空闲时间, 他不是和别人一起打麻将, 就是找人一起喝酒聊天, 如今的他却常常往村里新建成的“书屋”跑, 每当遇上技术难题, 他就去“书屋”找答案。“花椒叶子被虫子吃的有缺口, 有的还卷了”。搁在以前不知道该咋办, “书屋”建成后, 他在“书屋”里找到了这方面的书籍, 按照书上的方法很快解决了问题。角弓镇高坪村农民高万成, 在广东务工6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而返乡。他说:“如今在外面, 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工作。但回到村里发现建起了农家书屋, 书屋里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我想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的看看养殖方面的书籍, 多学点知识, 然后在家乡搞养殖业, 用自己的双手致富”。“没有农家书屋就没有我的今天。”谈起农家书屋的好处, 角弓镇高坪村农民高万奎更是激动不已, 原来, 自2006年以来高万奎就一直在搞养殖业, 可由于不懂技术, 缺乏养殖方面的专业知识, 他的养殖场一直办的不景气, 两年下来不仅没有赚到钱, 反而亏损不少。村里建成农家书屋后, 高万奎一有闲暇时间就泡在书屋里仔细阅读养殖方面的书籍, 他按照书上学到的知识, 先对养殖场进行了改进, 然后再科学合理的实施养殖, 效果和效益明显提高, 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赚回了前两年将近一半的亏损。武都区汉王镇马坝村村民马举成说, 现在他最感兴趣的是蔬菜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书籍。“前段时间大白菜虫害很严重, 我就到农家书屋里看书, 然后买农药杀虫, 效果挺好”[3]。此类事例举不胜举。由村民自主管理, 自我服务的“书屋”给武都区广大的农民和农村学生提供了阅读图书的平台, 为村民们的闲暇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 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 在实现农民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前提下, 已成为充实全区农村文化, 促使农民致富、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加油站”。

1.2 武都区“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书屋”建设速度加快初步显现出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受到广大村民群众欢迎的同时,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武都区各乡镇“书屋”建设发展和开展村民群众借阅服务工作的相关情况, 笔者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对武都区的城关镇、城郊乡, 东路的三河乡, 西路的两水镇、北路的佛崖、甘泉等乡镇“书屋”建设和借阅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 其基本情况见表1。

从调研走访的乡镇“书屋”建设发展和借阅服务工作看, 各乡镇“书屋”建设发展不平衡, 虽然村民群众的借阅图书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但仍有的乡镇“书屋”建设发展令人堪忧。全区“书屋”建设普遍存在着图书和音像制品资源不足, 规模比较小, 由于缺少后续资金投入, 一些地域性较强, 适合武都特色产业方面的新图书 (油橄榄、花椒、核桃、中药材等种植加工类) , 不能补充进入“书屋”还无法满足村民们的借阅需求。另外, “书屋”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 部分“书屋”管理员由村委会干部兼职管理, 遇到开会或有事, “书屋”就无法开放。再就是“书屋”管理工作不到位, 管理员普遍缺乏图书管理知识和技能, 书架上的图书杂乱摆放, 不便查找, 若藏书的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 就更加无法应对众多村民读者了。因“书屋”是按照村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 管理员既要忙农事、家务, 还要谋划生计, 全身心投入“书屋”服务性工作积极性不够高, 有许多“书屋”一天开放的时间很短, 有的甚至锁门不开放, 村民要借书有时还需要到处去找管理人员, 使得村民难以便利的享受图书借阅服务, 也影响着图书的利用率。有个别村的“书屋”牌子挂起来之后, 很少开门向村民们借阅图书, 使得所配发的图书和音像制品资料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资源利用堪忧。从“书屋”运行看, 很少有“书屋”能根据村民不同需求组织各种文化活动, 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延伸。所有这一切, 都会影响“书屋”的进一步发展。

2 巩固和发展武都区“农家书屋”的实践和思考

使每一位民众都能够获取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 从而更好地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是图书馆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4]。对于区县级基层图书馆来说, 积极投身“书屋”建设并帮助解决一些业务技能方面的困难是自身职责所在。在全区“书屋”建设中, 武都区图书馆充分利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 提出了“书屋”建设及村民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的理念, 服务于“书屋”建设和管理, 先后派出馆内骨干力量分组深入武都区各乡镇村, 从图书资料的介绍、分类上架要领、管理注意事项、如何推荐图书以及如何收集反馈信息等几方面对“书屋”管理员进行集中和个人培训, 使管理员们对“书屋”的管理工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帮助“书屋”管理员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既开拓了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新天地, 也为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了用武之地。如何克服目前“书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使其得以巩固和发展是当务之急, 结合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统筹协调, 整合资源办好“农家书屋”

“书屋”已被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但 “书屋”建设是一个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 仅靠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 无法实现其进一步发展。为了能使“书屋”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统筹协调工作, 并制定出相应的奖励政策, 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和鼓励国有、民营、个体以及其他组织支持农村“书屋”及文化建设, 积极捐赠资金、图书文献和设备设施, 形成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大力、热情、关心、关注和支持“书屋”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实现“书屋”建设发展由政府与社会多渠道、经常性投资的新机制。

另外, 建设“书屋”应做到科学筹划, 合理布局, 避免盲目建设和浪费, 做到成熟一批, 发展一批, 巩固一批, 不搞一刀切, 防止出现热后遇冷的现象。解放以来, 我国农村图书馆 (室) 建设先后经历兴衰成败、复兴发展的过程。从20世纪50~60年代, 农村图书室的兴起到80年代万册乡镇图书馆与千村书库的建设等, 但都因为没有持续的投入与科学的管理而失去活力, 很多基层图书馆室在热闹一阵过后, 大多名存实亡、形同虚设[5]。实践证明, 任何公益性的工程, 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经济投入来保障, 最终很难“公益”下去, 因此, 如果不解决后续资金和行之有效的机制问题, “书屋”的巩固和发展也就很难预计。只有建立一个长效的援助机制, 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并实现对“书屋”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助, 才能使“书屋”较好的发挥出它的职能作用, 更好地服务村民群众。另外, 在创建新的“书屋”时, 一定要挑选有文化、责任性强的人员来担当管理员, 因为人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做为区县基层公共图书馆, 应发挥专业优势, 抽出专人, 定期到各乡镇的“书屋”, 积极组织开展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 使他们掌握有一定程度的图书资料管理知识, 教育并提高管理员们为乡亲服务的意识和责任心, 彻底改变“书屋”管理上比较混乱的问题, 更好地服务村民群众。同时, “书屋”建设应该走整合资源的路子, 文化主管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实现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统一”, 整合利用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 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活动站点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等现有文化设施资源, 充分发挥资源集成和共享优势, 集中建好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乡镇村“书屋”建设, 使部分“书屋”上台阶升等级, 打造成为示范性“书屋”, 使其真正成为农村的“文化大课堂”并以此推动武都全区新农村文化建设。

2.2 因地制宜, 注重“农家书屋”实用性

广大村民的需求是发展“书屋”的内在动力。“书屋”的图书配置结构及运作必须符合农村实际, 符合村民的口味。如我们武都区的“书屋”就应多购置一些以农业技术和蔬菜种植、油橄榄、花椒、中药材、核桃的种植与加工技术资料, 同时还应该购置一些如医药保健类、法律知识类, 生活服务类和青少年学生结合教材的课外阅读学习类图书。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 经农村、教育、卫生等行业专家认真、细致遴选的包括有千余种图书和音像制品的“书屋”配书到“书屋”后, 深受各乡镇广大村民和村里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充分发挥出了这批图书的可读性、适用性和教育性作用, 既丰富了村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又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 增强了发家致富的本领, 同时也彰显出了“书屋”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之, 要让“书屋”受广大村民的欢迎, 必须以“农”字当头,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注重“书屋”的实用性, 及时将村民喜闻乐见又有实用价值的图书充实进来, 奠定“书屋”的坚实基础, 可喜的是, 随着武都区灾后恢复重建家园工作的深入开展, 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图书馆、深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甘肃省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方式, 为农民群众送来了包括图书在内的文化资源, 极大地丰富了部分乡镇村“书屋”的藏书。

2.3 做好服务, 力求稳步发展

“书屋”不等同于城镇公共图书馆, 图书借阅工作因村而异, 因人制宜, 服务的时间、地点、方式要从实际出发, 灵活多样, 不仅要管好, 更要用好“书屋”现有资源。“书屋”管理员要有为乡亲服务的意识, 一切要以村民喜欢、需要、满意度为出发点, 适当延长借阅时间, 多为村民群众提供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旱作农业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农业科技图书, 有效地解决村民群众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农业技术等方面的难题。让村民真真切切的看到和感受到“看与不看不一样”, 使村民群众接受学习, 接受教育的观念由被动转为主动。“书屋”要通过宣传和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如读书演讲会、农村科普展览和知识竞赛等活动, 吸引更多的村民群众和孩子们来“书屋”, 多读书, 读好书, 进一步培养和提升村民们的政治文化素养, 使其真正成为一座生机勃勃、有着广泛影响和吸引力的、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社会设施, 成为村民群众和孩子们人人向往的精神家园。武都区三河乡三河街的付广文管理员, 长期以来坚持二、五、八逢集日将“书屋”里适合三河乡特色产业发展的花椒、蔬菜种植和科学养殖等农业科技类图书分批摆在集市上, 宣传和推荐给自己熟悉又需要这些资料的众乡亲;另外, 他还联系找来一些蔬菜种植、花椒树管理技术等内容的资料并无偿发放给村民, 帮助众乡亲学习研究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尽快发家致富。武都区两水镇两水村的雍卯林管理员出资2000元, 为“书屋”添置村民群众急需的油橄榄、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业方面的新书, 并积极主动延长“书屋”借阅时间,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书屋”图书资料和音像制品的宣传教育作用, 其行为使本村群众交口称赞, 成为武都区“书屋”建设中的排头兵。目前, “书屋”已成为各乡镇广大村民陶冶情操, 提高文化素养, 了解致富信息, 开展灾后重建家园工作、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载体和平台。

3 结束语

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农家书屋”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举措, 是实现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目标最现实选择。由于体制制度的制约, 地方政府财力不足, 加快“书屋”建设, 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许多困难。只要我们站在一定高度上去认识建设“书屋”重要性, 加强探索研究, 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就一定能够排除各方面的困难, 实现“书屋”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农村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家书屋”工程是列入全国文化发展纲要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针对“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武都区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服务于“农家书屋”建设, 并提出了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发展的参考性途径。

关键词:农家书屋,建设调研,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詹庆云.“农家书屋”规范管理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 (7) :34-35.

[2]向文强.试论县级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与职能[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 (11) :108-110.

[3]张鑫.农家书屋:农民的指路明灯[N].陇南日报, 2009-12-8 (1) .

[4]彭飞.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模式研究[J].图书馆, 2010 (2) :39-41.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真人图书馆”,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农家书屋是我国专门针对农民的一项惠民政策, 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随着农家书屋的发展, 其借阅量、阅览人次都没有达到建立农家书屋初衷的预期值, 使得农家书屋寻求拓展服务领域的新途径成为必要,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农家书屋的现状,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以引进“真人图书馆”这个新鲜事物,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激发农民到农家书屋的积极性, 激活农家书屋, 进而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率、阅读率, 促进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一、“真人图书馆”的发展情况

“真人图书馆”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用来促进对话、减少偏见、鼓励理解的教育活动。“真人图书馆”从丹麦哥本哈根起源, 从最开始的Living Library到最后确定命名为Human Library到现在, 已经历了近二十年。Living Library诞生后, 先在欧洲传播, 之后开始向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飞速传播。其在全球迅速发展是从2000年开始的。我国引入“真人图书馆”是美籍华裔图书馆学家曾蕾教授在2008年4月25日, 以“远洋过客”的名字在“图书馆2.0中文论坛”上, 首次以“新型图书馆新业务:出借的书是人———Living Books”为题, 用非常简短的篇幅向国内同行介绍Living Library。2009年3月6日,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办了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经验交流活动。2009年5月Living Library登陆上海同济大学图书馆举办的第五届读者服务月。重庆晨网记者孔令强2012年5月26日报道:26日上午, “真人图书馆”第二期活动在重庆市图书馆南门大厅举行, 著名艺术家、尚潮美术馆馆长傅榆翔作“真人图书”与读者进行了现场交流。可见“真人图书馆”已被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引进并实施, 使“真人图书馆”在我国得以发展。作者以“真人图书馆”为题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 共有23条关于“真人图书馆”的, 它们都是促进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为读者创新服务的, 农家书屋关于“真人图书馆”还是一片空白, 而农民阅读是阅读环节中最薄弱的一个, 要提高农民的阅读率和阅读兴趣, 就应多方采取措施, 而“真人图书馆”的引进和开发就势在必行。

二、农家书屋的现状

1. 农家书屋建设现状。

从2006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一项综合性文化建设工程———农家书屋, 到至今, 我国已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 建成各类农家书屋39万家, 惠及几亿群众, 国家将于2012年基本覆盖64万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资金大力支持下, 如雨后春笋, 目前, 我国农家书屋已基本覆盖, 并实行了标准的配置:每个农家书屋图书种类不少于1200个品种, 图书1500册, 报刊20种, 电子音像制品100种, 还有很多农家书屋普遍高于配置标准。

2. 农家书屋阅读率、借阅率现状。

在我国农村, 农家书屋已基本建成, 虽然各农家书屋的管理者为提高农家书屋的阅读率和借阅率, 一直积极拓展创新农家书屋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但其阅读率、借阅率还未达到其预期值,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还存在不识字的农民, 在我国西部和偏远地区, 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因而要求他们到农家书屋阅读这是极不现实的问题。二是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形成阅读的风气和阅读的氛围, 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农民农闲时的时间很多都用在喝酒、赌博、看电视等娱乐上, 没有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三是受农家书屋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开放时间的制约。我国农村, 特别是西部的农村, 地域广大, 居住分散, 还由于新农村建设, 撤乡并镇, 使原来的两个、三个或者四个村合成一个行政村, 这就使每个村的人口增多, 面积扩大, 农民到村委会的距离也增大, 以重庆永川为例:永川区双竹镇是由双凤乡和石脚乡合并而成, 方圆2.9平方公里, 撤乡并镇前双凤乡和石脚乡有27个村, 撤乡并镇后, 只有7个行政村, 一个居委会, 农民到村委会需要三十分钟, 甚至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让农民到农家书屋去看书、学习, 也不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另外, 由于管理农家书屋的人有限, 时间也有限制。以上这些原因, 对最讲实惠的农民来说, 到农家书屋的积极性、主动性肯定不高。

三、农家书屋与图书馆的内在联系

图书馆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是生长的有机体。农家书屋是图书馆的延伸。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教授于良之在《我国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化改造———从全覆盖到可持续的战略转向》中提到:按经费来源、服务功能、服务对象进行鉴定, 那么, 我们很难否定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面向当地所有居民提供图书馆服务的基层文化设施, 已经构成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 乡镇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等, 都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组成部分。2011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各占一半, 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就亟需为农民提供一个农民学习和阅读的场所, 农家书屋就是特意为了适应我国农民学习、阅读而修建的小型图书馆, 是图书馆在发展中满足我国农民需求的延伸, 也可以说农家书屋就是小型的图书馆, 农家书屋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指导和带动。为此, “真人图书馆”不应只在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得到开展, 应充分应用到最需要的农民读者中去。

四、“真人图书馆”推动农家书屋的优势

农家书屋引进“真人图书馆”, 是改变农家书屋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制, 是提高农民多样化需求的知识服务体系, 是提高农家书屋阅读率、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阅读的新措施。“真人图书馆”推动农家书屋的优势由以下几点决定:一是“真人图书馆”剔除了等级性, “真人图书馆”它的服务宗旨是促进对话、减少偏见,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理解。我国的农民, 总体来说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在政治、经济、文化上, 农民的影响力都不足城镇的其他群体, “真人图书”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以其新颖、灵活、轻松、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和沟通, 消除不同层次人群由于误解和偏见而引起的价值鸿沟, 其更具有亲和力和人性化服务的特点。由于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我国还有一部分农民还是文盲, 不能参与阅读图书, 而“真人图书”是人与人、面对面的谈话, 解决了农民不识字就不能阅读的难题,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二是“真人图书馆”具有互动性, “真人图书馆”征集的图书都是在各行各业中的精英, 他们都有一定的专长, 在农民阅读他们的时候, 他们也可以阅读农民, 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同样从农民那里获取了信息, 从而缩小知识的差距, 弥补知识存量的不足和提高知识的质量。例如农业专家获取农民的在种植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而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 法学专家根据农民不同的矛盾进行调解而获取调解经验等, 在使农民获益的同时, 使自己在被阅读的过程中获益匪浅, 这种互利互惠的方式, 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三是“真人图书馆”具有免费性, “真人图书”的征集都是以志愿者的形式, 他们是志愿的, 没有报酬, 因而对农民的服务也是免费的, 这对我国经济基础较弱的农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四是“真人图书馆”具有灵活性, “真人图书馆”所出借的是人, 与传统图书馆出借的书相比, 具有灵活性。“真人图书”在被阅读的过程中, 可根据被阅读的情况, 以及读者不同的需求 (学习、科研、休闲娱乐等) , 引导读者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进而喜欢阅读。正确认识世界,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提高农民读者的文化生活水平。

五、“真人图书馆”推动农家书屋的措施

1. 对“真人图书馆”进行宣传。

对“真人图书馆”的宣传, 首先通过广播电视来宣传, 在我国, 电视已成为家庭中必备的用品, 农村广播已正在覆盖;其次, 可通过宣传车, 利用农民赶集的时候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会议的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对农民的宣传和讲解, 让农民知道“真人图书”, “真人图书”的作用, “真人图书”怎样借阅等。

2. 对“真人图书馆”进行评估。

农家书屋应对每次“真人图书”借阅情况和结果有一个记录, 还可以对“真人图书”和读者进行回访, 了解他们在借阅和被借阅过程中的感受、想法、建议, 进行评估, 及时修正农家书屋“真人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提升农家书屋“真人图书馆”的作用, 满足不同层次农民阅读的需求, 提供农村读者阅读积极性, 凸显农家书屋的价值, 推动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构建农家书屋新服务模式, 延伸、拓广农家书屋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 提升农家书屋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真人图书馆”这一具有减少偏见、鼓励理解、灵活、轻松、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和沟通、更具有亲和力和人性化服务特点等的阅读方式, 是适合农家书屋服务的创新模式, 也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君学.Human Library发展概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7) .

[2]孙寿山.农家书屋要建好管好用好[EB/OL].2011-1-13.中国农家书屋网.

上一篇:市场形成下一篇:小学数学解题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