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2024-05-28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精选9篇)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第1篇

“资源”的含义是“资财的来源或源泉”, 在文献中最初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资源, 经济学统称为“土地”。通常来讲, 资源是相对资本来讲, 狭义的资源是指可被利用的生产要素的最终来源, 即未经人类劳动加工过滤的自然物质或投入要素, 主要有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类。人力资源是一个宏观概念, 它是指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它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体。与自然资源相比, 人力资源是最活跃、最积极的主动性的生产要素, 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经过开发的人力资源最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类似于资本的要素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本的基础, 人力资源开发则是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种物质技术手段, 包括人口控制、优生优育、教育和培训、社会保障等等。

一般说人力资源, 往往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劳动力人口质和量的统一。本文的人力资源, 就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这里的劳动能力, 是指处于劳动年龄、已直接参加劳动和尚未参加劳动的人口的能力总和。关于劳动年龄, 一般限定为16~64岁之间。关于农村人力资源, 按照上面的划分, 应是指16~64岁之间的农村劳动力的总和。但是, 根据我国历次农业普查公报, 我国农村劳动力年龄被界定为16~60岁, 结合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的实际劳动能力和健康、寿命状况, 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年龄被限定为16~60岁之间。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与科学调控, 并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以实现其最优化的过程, 包括科学调控和充分利用与提高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要对农村人口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不同农村人口类群中的质量差别, 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人群的生产力;另一方面, 要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其重点在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

2 江苏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及其开发的现状

2.1 江苏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现状

2.1.1 江苏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总量分布。

从表1可以看到, 2000年以前农村女性劳动力总量在缓慢增长, 而2000年以后在下降, 2006年为1273.29万人, 与2000年人口普查时相比, 平均每年减少5.37万人。这是由于2000年以前, 农村人口在自然增长, 2000年以后, 江苏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 农村人口大量转入城镇, 这其中也包括农村女性人口。

2.1.2 江苏农村女性人力资源行业分布。

江苏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林、牧、渔业, 占90%以上, 其中又主要集中在农业, 在第二、三产业中比例很低。另外在建筑业、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通信、采掘业的比例极低, 这是由女性生理特点所决定。造成农村女性集中在农业, 而第二、三产业人数不多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女性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只能从事传统的农业耕作。

2.1.3 江苏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江苏整个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 苏北地区 (包括苏中) 农村劳动力为1933.12万人, 占全省总量的75%, 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为644.54万人, 占全省总量的25%, 形成北多南少的局面。而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分布亦遵循这个状况, 北多南少。

2.2 江苏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2.2.1 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素质仍然偏低。

随着近几年江苏教育事业的发展, 江苏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也逐步提高 (具体见表2) 。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 9年制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普及, 成人教育得到广泛开展,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全省农村女性人口的文化素质。根据2004年的人口调查资料, 农村女性劳动适龄人口中, 接受高中教育的比2000年明显增多, 接受初中和小学教育的在相应的下降。尽管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 一半以上的人只接受了基础教育, 大量的人未接受高中及以上的教育。

从文化结构来看, 小学以下的比重明显低于全国,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与全国相比只高出不到3个百分点, 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也没有一定的优势。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总数的85.25%, 而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结构更低。因此, 江苏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结构明显不合理, 总体受教育程度偏低。

2.2.2 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孕产妇死亡率是测量妇女健康水平的性别敏感指标, 它既能反映妇女在家庭及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对她们享受和支配卫生保健资源的权利和能力的影响, 又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卫生资源、保健服务状况。

2006年, 江苏省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为14.28/10万, 比2005年下降了5.04/10万, 继续呈现出下降的良好态势。另外, 2006年江苏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44%, 其中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了99.96%。说明农村女性的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2.2.3 就业人口产业结构仍为传统类型。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年轻有技能、有特长的劳动者外出打工, 留在农村的主要是种植农作物或从事林牧渔业, 所以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仍然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较高, 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我省农村就业结构转变相当缓慢, 仍然是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

在对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的实地调研中发现, 绝大多数女性劳动力集中在农业, 40岁以上的农村妇女几乎全部从事传统农业种植。受自然环境和农业技术进步推广的限制, 以及自身劳动技能的限制,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农业的集中程度上相对男性偏高, 不利于转移。

2.2.4 农村妇女参政水平低。

江苏农村妇女干部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不高, 自主性参与程度较低, 相当一部分妇女参与只是一种被动参与, 而非自主参与。其次, 妇女进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等基层政治组织的比例低、程度低, 特别是年轻妇女干部更少, 而且基本只负责计划生育和妇女专项工作。2006年全省共有女性村民委员会委员18478人, 占全部村民委员会委员的21.7%, 比上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 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3 江苏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

3.1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苏北地区自封建社会起一直是江苏的主要产粮地区, 主要从事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种植业。目前, 苏北地区正在逐步实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不少地方正在试点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增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由于一直以来, 在苏北地区从事种植业收入微薄, 不少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已放弃在农村进行粮食生产转而进城打工。这样, 妇女就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一方面, 农村妇女大多数文化素质比较低, 只能使用传统简陋的生产工具, 从而使苏北地区的农业长期呈现出生产效率低, 经济效益少的状况。另一方面,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农业生产中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在苏北农村, 妇女普遍受教育程度低, 仍然有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存在, 几乎没有接受过科技培训, 因而制约了现代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可以使农村妇女掌握一定的知识, 并开展一些农业发展所需的科技培训, 增强其素质, 使之掌握现代耕作、养殖、栽培等技术,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2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城镇化一般具有五项基本内涵: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 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 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 城镇建成区扩大, 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四是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 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 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五是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 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 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

中国的农村城镇化一般是指农村的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特征。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而这其中,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又成为关键。江苏的农村城镇化虽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由于农村妇女文化素质不高, 又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生产, 很难快速稳定地实现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 可以使妇女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 从种植业中解放出来, 转移到其他行业, 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3.3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在江苏农村, 尤其在苏北农村, 男女社会地位普遍不平等。由于受农村经济条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女性接受教育的年限比男性要短, 在许多家庭, 还有姐姐为了弟弟能够上学, 自己辍学打工的现象。而女性结婚成家以后, 普遍处于受支配地位, “男主外, 女主内”。

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促进女性自身发展, 可以使妇女改变其受支配的地位, 变成独立的个人, 不再依附于男性家庭成员, 更多的参与到经济和社会事物中去, 发挥更大的作用。

3.4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

江苏的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 由于历史基础、地理区位、文化环境、政策影响等因素, 苏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苏北。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江苏省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 而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又能有效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可以使女性人力资源配置在区域间达到平衡, 特别是苏北向苏南输出。苏南的乡镇企业以制造业为主, 很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需要大量劳动力。而近两年很多外出打工致富的女性纷纷回乡创业, 反过来拉动了苏北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 江苏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障碍

最近10年以来, 随着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进城务工, 农村妇女劳动力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因此,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关系到整个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但目前由于许多因素的制约, 江苏农村女性很多滞留在农村, 妇女人力资源有待开发。

4.1 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男主外, 女主内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在农村更是如此。在江苏的许多农村特别是苏北农村, 思想比较保守, 很多未婚女性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走出去, 即使出去, 一般也会选择在附近工厂。但由于苏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 乡镇企业比较薄弱, 从而使得大多数这部分女性滞留在农村。已婚女性中, 不少家庭的男性已外出打工, 传统的观念使得她们承担起照顾小孩, 耕种农田的责任, 这部分女性只能留在家中。

4.2 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女性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是制约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虽然近几年江苏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在逐步提高, 但总体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 和男性相比仍然有不小差距 (见表5) , 农村女性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 还有为数不少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存在, 高中及以上文化所占比重太低。而相比之下, 农村男性文盲和半文盲人数则少得多, 高中和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数则是女性的两倍。低素质直接导致女性的竞争力不大, 从事的工作层次低。因此, 文化素质低越来越成为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瓶颈因素”。

4.3 政策制度的制约

目前,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社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公平对待。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保障条例”, 但妇女受到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 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技能培训等方面农村女性受到的歧视最为突出。另外, 农村女性获得信息的渠道少, 相对滞后, 而地方政府又没有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 大量妇女留在农村, 这些都制约着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

5 加快江苏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和改善农村教育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源开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是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 因此也是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的关键。首先, 要确保省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要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由于江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南北差距较大, 因此省政府应拨专款专门用于苏北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其次,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农村教师队伍。鼓励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去农村学校任教, 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再次,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加强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培训, 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

5.2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加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建设, 不仅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 还要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 提高女性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一方面, 省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 特别是要加大对苏北农村基础医疗设施的投入, 同时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的财政支持力度, 重点加大落后地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投入, 使其承担计划免疫、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的职责。另一方面, 深化乡村卫生保健体系的改革, 提高医疗保障的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这对提高农村卫生工作整体水平, 提高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5.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前, 社会上歧视女性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政府应当重视对妇女权益的保护, 将男女平等落实到实处、细处。同时, 健全已有的社会保障机制, 将农村妇女纳入保障范围之内。另外, 政府也要发挥中介作用, 为农村女性及时提供岗位信息, 帮助她们从传统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 并调动农村妇女的积极性, 并为她们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在这方面, 江苏省仪征市陈集乡是个很好的例子。陈集乡是革命老区, 农村经济十分薄弱, 农民收入比较低, 青壮年男性大多外出打工, 留守的妇女文化素质又比较低, 一直以来得不到开发, 近两年, 乡政府发现扬州的手工玩具制造业非常发达, 于是主动组织大量妇女进行培训, 使她们掌握了制作玩具的技能, 现在, 整个乡的妇女基本都在家做玩具, 乡加工厂统一回收, 再送到扬州玩具生产厂家, 人均收入大幅增加。既解决了闲置劳动力, 又不耽误农忙时的耕作, 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4 搭建平台, 促进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区域间流动

在区域发展协调当中, 政府和妇联组织可以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苏北农村女性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基本上都是依托传统的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 缺乏有组织、有规模、有计划的有序转移, 属于农村女性劳动力自发的转移, 带有较强的盲目性, 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信息, 加强流动的目的性和组织性;同时可以开展对口培训, 在2005年, 为了促进苏南苏北对口发展, 江苏省委省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组, 协调和加快解决苏南苏北的共同发展问题。苏北各级政府应以南北协作为契机, 建立起正常、稳定、有效的市场化机制, 大力发展劳务市场供求两地信息对接的职介机构, 统一运行机制, 确保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服务组织之间能够准确对接。针对苏南乡镇企业所缺的劳动力和工种对苏北农村女性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 引导苏北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向苏南流动。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加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江苏省是全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 多年来, 在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进一步加强对江苏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 有利于提高江苏省人口素质, 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女性,江苏省

参考文献

[1]李澜.《潜藏的力量: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2]卢黎霞.四川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 2006年 (10) .

[3]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 (2006)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4]何新芳.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4年 (12) .

[5]郁立强.关于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思考—以山东省宁阳县为例.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5年 (6) .

[6]王秀梅.中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 (1) .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第2篇

人力资源被誉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其中女性人力资源是社会总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得到了持续的开发,但开发水平极不平衡,在城市里,女性人力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发,男女机会趋于平等,但在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以及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农村女性在接受人力资源开发上遇到不公正待遇,力资源开发程度不高且进展缓慢。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劳务输出的较多的省区之一,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广西大量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儿童、妇女、老人,俗称“613899”部队。人力资源的素质低和人力资本的存量少在一定程度制约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还有利于维护广西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当前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现状和问题

(一)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素养不高

广西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根据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广西乡村 6 岁以上女性人口未上过学的比重为 7.61%,小学文化占46.62,初中文化占 40.21%,高中及以上文化占5.56%.而同期乡村 6 岁以上男性人口未上过学的比重仅为 2.46%,小学文化占 39.52%,初中文化占 48.96%,高中及以上文化占 9.06%.可以看出,广西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比农村男性受教育程度要低得多。

(二)政治参与程度不高,话语权不够

农村女性干部在基层公共管理和决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广西加强了农村女性基层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担任农村“两委”的女性干部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广西农村女性参政议政的比例仍然不高,女性在基层管理和决策中的“话语权”不够。根据《2013 年度广西妇女发展状况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13 年,广西全区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为 18.3%,其中村委会主任中女性的比重为 7.2%;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为 44.4%.

(三)身体素质不高,健康状况欠佳

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农村女性从事生产经营,照顾家庭,培育子女的前提。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广西农村孕妇死亡率 14.7/10 万,高于广西城市孕产妇死亡率 12.9/10 万。有学者近期对广西某县农村育龄期妇女病普查,结果发现农村育龄期妇女发病率高达 37.51%.此外,一些少数民族女性倾向于早婚早孕,对卫生健康知识缺乏了解,对母婴保健不够重视,影响到她们的身体素质。由于大量男性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女性承担起了主要的农业活动、家庭抚养和赡养责任,长期以往积劳成疾。

(四)接受培训少,专业技能差

接受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是现代农村人力资源再开发的一种有效形式,然而广西农村女性接受培训的机会和自主意愿不高。据统计,2013 年,广西全区培训农村社会结业人数为 37969 人,而同期相邻省份广东的农村劳动者接受培训人数高达 187219人,大约是广西的 5 倍。在接受培训的农村劳动者中,占主要的是男性,女性比例并不高,据有关学者实地调研发现女性仅占 40%左右。

(五)外出务工经历少,社会经验不足

广西长期是劳务输出大区,根据广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广西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 680 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占 59.1%,女性劳动力占 40.9%.由此可知,广西的农村劳动力输出主要以男性为主,农村女性外出务工的机会并不多,这也致使广西多数农村女性的阅历少,社会经验不够,缺少在实践工作里“干中学”的提升自身人力资本的宝贵机会。

二、制约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分析

(一)自我因素:农村子女自我发展意识较弱

由于广西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农村中,信息传播比较闭塞,农村女性与外界交往少,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造成了农村女性狭隘保守的思想观念,其“等、靠、要”的心态比较严重,在民族贫困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相当多的农村女性习惯于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只注重眼前利益而缺少长远打算,不太愿意挑战和开发自己,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不够,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继而影响了她们的个人的就业和创业。

(二)家庭因素: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

当前,男女平等在我国已是全社会的共识,且得到了法律的保障,然而由于受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贫困文化的影响,广西农村地区家庭的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农村家庭的宗族家支观念和刻板的社会性别观念仍然比较强,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表现的较为明显。例如广西彝族至今还有“缺不得粮食、少不了家支”的男性为主的传宗接代思想。家庭重男轻女思想的盛行,致使广西农村女性有从小就很少的受教育和其它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

(三)社会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开发的又一因素。广西属于西部地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化程度不高,也就意味着产业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容纳农村女性就业的人数十分有限。在我国,第三产业一直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但就广西而言,第三产业发展的程度不高,特别是城镇郊区第三产业规模小、力量分散,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这也就意味着广西农村女性在当地实践工作里“干中学”的提升机会不多。

(四)制度因素:农村教育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可以说是影响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性因素。农村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民生工程,在短期内难以发挥其“经济效益”,出于政绩工程的考虑,一些落后地区在面对捉襟见肘的财政资金上,往往会减少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导致农村教育体系不完善、农村教育的软件和硬件条件落后的局面,极大地影响了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此外,广西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也不够完善,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还不够,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远落后于城市,医疗资源的分布也不够合理,难以满足广西农村女性卫生健康的需求。一些地方病、流行病、妇科病在广西农村女性群体中比较普遍,还有相当多的农村贫困女性在重大疾病面前因高额的医药费而无能为力。在某些民族地区农村女性由于无法享受到较高质量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或难以承受其高额的医疗成本,在健康问题上过度迷信于巫师法术,致使贻误最佳治疗时期而加重病情。

三、促进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加大农村教育投资,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是提升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农村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基础义务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两大部分。在基础义务教育上,要继续贯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硬件设施上的投入,进一步减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适当加大对农村女童的校园生活补贴。特别是要保障和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女童的入学率和升学率,努力提高整个广西农村女性受教育年限。职业教育方面,除了一贯的加大对农村适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习费用补贴外,还应该降低农村女生进入职业院校入学的门槛和标准,让更多的农村女生能够进入更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就成人职业教育而言,要依托各地区的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女性的特点和专长,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劳动职业技能素养。

(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制,提高农村女性健康水平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对于增强广西农村女性身体素质来说意义重大。一是要合理分配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充分照顾到偏远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加大对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乡村基础医护人员在常见病方面的诊治能力,让大多数农村女性能够在“家门口”解决一般性常见的身体健康问题。二是进一步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活动,继续扩大母婴健康“两免一补”幸福工程、农村女性“两癌”免费检查项目、母亲健康快车项目等项目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村女性能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成果。三是积极促进广西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规范民族医药行业秩序。民族医药是各少数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维系民族生存繁衍的过程中创立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在保障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卫生健康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应该积极推进民族医药标准化建设,组织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和适宜技术筛选推广工作,规范民族医药行业秩序,坚决打击各种邪教组织的非法行医行为。

(三)营造良好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环境

一是要深化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动员全社会力量通过树立典型、宣传政策、引导舆论等方式宣扬男女平等思想,要在广大农村地区解除思想观念的桎梏、突破认识固化的篱笆,破除“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消除性别歧视的观念,塑造多元的农村女性形象,营造有利于广西农村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激励广大农村女性积极投身于广西经济社会建设当中。二是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做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长远规划,建立健全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使各类社会资源向农村女性群体倾斜,建立专门针对广西农村女性的劳动力转移机制,加强对农村女性就业和创业的培训与指导,促进广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开发。

(四)加强农村妇女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女性话语权

首先,以妇联为代表的妇女组织是政府了解和沟通农村妇女的桥梁和纽带,应进一步发挥其职能作用。广西各级妇联组织应立足于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从农村妇女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农村女性就业服务热线”、“农村女性法律援助中心”等农村女性专项服务渠道,为广大农村女性提供更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其次,应加强农村女性经济组织建设。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形势、市场的需求以及不同民族农村女性的特点,建立形式多样的基层农村女性经济合作社,一方面农村女性可以通过闲暇时间来提高技能,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可以继续在农村从事农活,照顾家庭。最后,还应该鼓励农村女性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继续提高广西农村“两委”的女性以及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干部的数量和比例,维护农村女性干部在选拔、任用和晋升上不受歧视,要让更多的农村女性群体广泛参与到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提高农村女性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陈丽阳。17342 名农村育龄期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J].中国营养保健,2012,(10)。

[2]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 2013[Z].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第3篇

【关键词】 女性 人力资源 开发

1. 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据及其意义

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力许多因素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性人力资源更占据了重要地位,是人力资源总量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女性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开发女性人力资源不仅满足了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性投资。女性人力资源投资对下一代的发展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消除男女不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信逐渐会为所有国家、地区与家庭所接受。鉴于女性人力资源的现状和仍然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解决问题,更好地进行女性人力资源开发。

性别分层理论是研究女性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这种理论认为在男女双方中谁控制了强制手段,谁就可以用这一力量来支配另一方,并建立一个性别不平等的体系。这种控制不仅仅表现在身体力量上,更多的表现在对物质资源的控制方面。这种控制和两种力量相关,其中之一是经济生产导致的经济剩余,另一个是社会继承制度,如果只有一种性别的人可以继承财产,那么这一性别就相当大的控制了物质资源。妇女如果想要在性别不平等的体系中改变处于弱势的地位,就要控制更多的物质资源,获取更大的经济权力,因为这种经济权力直接影响到她们政治权力,声望以及其他分层资源的水平。性别分层从根本上讲与劳动分工有关。如果这一分工是性别化的,男人会明显的获得比妇女更多的资源。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承担生育和繁衍后代的特殊职能、并占人力资源总量一半的女性,其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妇女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亿万妇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的好不好,发挥的好不好,保护的好不好,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开发女性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只有大力开发女性人力资源,才能使更多的妇女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才能把妇女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聪明才智。

2. 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其产业原因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妇女发展,并把男女平等定为基本国策,妇女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妇女就业人数增加,比重上升。

尽管我国妇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女性整体素质低,女性人力资源数量过剩而质量不足,就业率高但职业层次低,女性专业人员数量少,结构水平低。尽管我国在法律上规定男女平等,但实际上还存在性别歧视。

这些均说明女性人力资源的缺乏。面对21世纪的挑战,知识经济对高智能人才资源的需求,机遇与挑战并存,女性人力资源在开发与管理上任重而道远。影响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因:

2.1历史原因。在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下,男女的社会化程度都是不完全的,男人的社会功能被张扬,女人的社会功能被压抑,甚至被剥夺社会参与的权利,社会肆意贬低女性,宣扬“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女子无才便是德”,致使女性社会化程度低于男性,女性人才匮乏,在社会各个领域都以男性为主,贬低女性,抑制女性的发展。

2.2对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的表现是相当级别的领导人以及专家学者依然对开发女性人力资源持消极态度。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领导和专家提出让“妇女回家”相夫教子,或者让“妇女阶段就业”腾出位置优先安排男性,这实质上就是对妇女社会参与权的排斥,对妇女人性和权利的不尊重。

2.3对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政策支撑不够,虽然我国宪法规定了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权利,但是这个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另外,诸法冲突的现象也很明显,男女就业年限不一样,妇女较男性提前退休5-10年,就是权利不平等的突出表现。

2.4从妇女社会参与状况看,就业、参政、文化等领域都明显地存在性别不平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重要领导岗位上的女性比例偏低,并且呈下降趋势。基层班子女干部与高层一样严重短缺,这决定了我国女干部队伍将长期青黄不接,不容乐观。

3. 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基本对策

基于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奋斗,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克服弊端,解决制约女性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

3.1从提高女性素质做起,提高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和途径。

3.1.1重视高等教育。根据女性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增加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更多的培养高层次的女性人才。

3.1.2发展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通过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手段形成循环教育的形式,把教育贯穿每个人的一生,使女性获得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后,还能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扩充知识面,开阔文化视野,形成社会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

3.1.3鼓励女性自学。女性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女性成才的重要标志,素质高,能力强,对社会贡献大,女性素质的高低与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1.4开辟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途径。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包括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就业后的职业教育和农村技术教育等内容,通过扩大职业教育,使女性掌握更多的驾奴现实的能力。

3.2除了提高女性自身素质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转变观念。现代女性必须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克服“男主女从”的心理。要敢当“出头鸟”,不为世俗左右,勇敢的超越自我,超越男性,走向更高的目标,这是女性寻求发展必备的心理素质,它使女性摆脱了性别歧视的束缚,使女性真正摆脱依赖他人、依赖社会的思想观念,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立于社会,坚实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3.3社会要支持妇女的发展。以往历史的发展是以女性的牺牲保障男性的发展,在这种格局下,女性发展家庭化、被动化和边缘化。虽然我们已经在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但在文化上却不能说已经完成了破除歧视妇女旧观念的革命。在这个领域,我们要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尊重妇女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妇女的发展权和选择权,还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承认妇女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应该从心理上接纳女性发展的现实,为女性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3.4為妇女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政策支持。要尽快改变我国现有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不可操作性和执法难等问题,特别要改变男女平等只在法律条文上形式性的存在而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落实的情况,实现权利面前人人平等、男女平等的目标。尤其要加大违法必究的力度,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条规,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对性别歧视现象要依法追究,从严处罚。

3.5发挥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要尽量向女性和弱势群体倾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激励女性优先发展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德涌,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J),中小学管理(京),1992,(6).

农村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它与物质资本的最大差别在于人力资源不能与其所有者分离。一般而言, 人力资本的类型主要有教育资本、技术与知识资本、健康资本等等。技术与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它主要通过专业学习、在职培训以及“干中学”等途径取得。农村女性作为比较特殊的群体, 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类型与一般的人力资本略有差异。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就是指农村女性劳动力身上所凝结的文化水平、技能知识、体能和所有能够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能力, 这些被凝结在人身体中的能力都是一种人力资本的存量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农村教育投资 (农村基础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村技术培训) 、农业生产的经验积累、农村健康投资、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活动等所积累形成的。 (黄雯, 2010) 随着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型, 农村经济活动中打工潮的发展, 农村女性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关注她们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对消除农村贫困有重要影响, 还可以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素质, 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同时, 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强, 形成女性人力资本增长的新型模式, 提高女性自主能力, 也有助于减少社会文化意识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

一、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现状

目前国内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现状研究都首要着重教育和健康两方面, 认为当今农村女性受教育已有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东西部地区以及城市和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入的性别差异明显, 对农村女性教育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 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是参加农业劳动的基本需求, 而现今的农村女性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在总体上还需要不断改善。在迁移方面, 虽然农村劳动力的迁移速度和规模在逐年上升, 但相对于男劳动力来说, 女性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是较小的, 迁移流动缓慢。有相关研究显示, 女性劳动力的流动除了和所受教育的年限相关外, 还要受自身年龄、来自地区和配偶的工作地域的影响, 这说明了女性的劳动力流动不仅受经济动机的刺激, 家庭方面的因素对她们的影响更大。 (刘常惠, 刘海涛, 2007) 在政治资本方面、宏观角度方面看来, 农村女性政治素质总体上偏低, 参政议政的意识薄弱, 且女性参与率明显远低于男性。虽然近年来, 随着村委会选举、村民自治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的推广普及, 农村女性有了更多参政议政的机会, 但由于历史传统原因, 女性的政治参与程度依然较低。由于她们受教育水平有限, 因而政治素养不足,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并不了解, 也没有增添政治知识的动机和途径。 (徐燕, 2009) 在投资关注程度方面, 由于农民经济收入水平较低, 受教育的成本比城市高出许多。一些家庭过早地结束了农村女孩的受教育机会, 进入就业的行列以为贫困的家庭创造收益。社会普遍认为对农村女性的教育投资成本较高, 收益水平低, 因而使其成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薄弱环节。 (李杰, 刘杰, 2006)

(二) 影响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原因

造成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的因素较为复杂, 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从历史传统来看, 封建社会存在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依然没有根除, 女性的自主能动性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同时, 也有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就技术环境与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形成关系来看, 技术环境决定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生产与配置的基本内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形成是在一定的人力技术环境约束下的,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存量及投资方向取决于一定的人力技术环境。 (黄蓉芳, 2007) 从经济方面来说, 虽然农村的经济状况在逐年改善, 但与城市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仍然很大, 教育的发展以及其他人力资本的投入都与经济密不可分, 需要经济的支撑和保障。经济发展的滞后就造成农村人力资本尤其是女性资本投资的降低, 于是在农村中不受重视的女性成了辍学的主要人群, 因此教育素质不高。在此之后, 通过其他方式接受教育或获取知识的机会少之又少, 严重局限了人力资本在这一部分的提高。由于现有户籍制度的限制,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如需在城市就学, 需缴纳高昂的择校费, 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投资的成本。农村医疗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目前农村医疗合作的覆盖率很低, 由于体制还不够完善, 一些在外地的务工人员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导致经济补助也有很大的差异, 农村女性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当弱, 使得保障体制的执行过程较为艰难。 (徐燕, 2009) 从女性特质来说, 她们可工作的时间长度远低于男性, 一旦进入结婚、生育和抚育子女或赡养老人等中止工作的阶段, 再回到劳动市场就相当困难了, 使得对女性人力资本的投入获得收益的风险大于男性, 这也成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关键是考量人力资本的成本及其收益, 主要涵盖了培训和教育的费用。农村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与一般性的人力资本投资相似, 其投资的价值来源于教育直接成本和教育机会成本, 前者即为缴纳的学费、书本费和其他学习费用, 后者就是由于参与教育而失去的可以创造劳动收入的时间, 也就是放弃教育投入劳动力市场工作取得的相应报酬,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就是取决于机会成本大小。从投资获得的收益而言, 增量收入既关系个人, 也对社会有影响, 所以包括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个人收益考量的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而带来的具有终身效益的经济上的正收益。黄雯对在宝鸡市5个县的农村地区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西部农村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程度与她们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这就表明, 人力资本的投资越多, 资本存量越大, 对劳动效率和劳动能力有正向影响, 从而增加家庭收入。 (黄雯, 2010) 学者冯春梅就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出, 农村女性的教育、培训、外出和工作时间与农村女性的收入正相关, 说明了这几种人力资本投入带来了经济收入上的增长。 (冯春梅, 2010) 社会收益与个人收益相比, 是更为重要的投资价值成果。因为社会收益除了有经济方面的效益外, 还包括非经济的影响。经济收益表现在个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也有助于整个行业经济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经济增长。在非经济收益上, 农村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教育子女和管理家庭收支的主要职责, 所以她们的教育程度决定了其家务管理效率和家庭经济与发展的统筹规划能力, 这就间接地影响着人力资源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 (于宏, 索志林, 2009)

三、针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对策

(一) 增加教育投入

基本目前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教育方面的局限。研究者认为, 必须从教育和培训方面着手, 切实增加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以期提高女性人力资本的存量, 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首先, 加强基础教育, 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打下良好基础。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初等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其次,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高等学校要支持和鼓励女学生学习与农业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 国家助学政策适当向农村女学生倾斜, 为女性学习和研究农业科学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和更宽阔的学术空间。再次, 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加强农村女性教育和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女性的综合素质, 增强致富本领。在广大女农民中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的培训, 使女性获得农业现代化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许艳丽, 2009)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政府作为农村教育投资的主体, 必须从制度上进行改善, 促进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家庭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地区, 许多家庭无力承受随着教育级别升高而带来的高额教育费用负担, 因此必须通过中央和地方在财政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 才能解决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同时改善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 为农村女性技术教育提供条件。针对目前农村发展的需要, 推广实用性强、见效快的技术教育, 可以更好地被农村地区多数人认同和接受。 (李杰, 刘杰, 2006)

(二) 健全农村女性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国家应进一步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完善农村女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加强对农村女性医疗卫生保障管理的监督。

(三) 加大对农村女性迁移资本的投资关注程度

成立指导和监督女性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相关部门, 为她们提供各种信息和资源的支持, 尤其是在社会保障、住房问题和子女就学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农村女性人才市场层次化、网络化, 从而形成农村女性人才的对流。 (王英梅, 2006)

(四) 支持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带动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问题, 还是需要从农村本身寻求资源和解决办法。从珠江三角洲农村致富的实践经验来看, 解决的核心就在于将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模式转换为农业产业化形式, 使农村妇女摆脱家庭的束缚, 参与到市场分工的洪流。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的大型企业蓬勃发展和扩大的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极大地增加, 这就可以有效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通过给她们提供工作岗位, 积极引导农村女性参与产、供、销一体化的分工协作。在职业岗位中, 增加收入的正向激励会引发女性劳动意识的提高, 努力寻求“干中学”等方法来提高自身人力资本, 以获取更高的报酬;这样就达到了学习农业劳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增加个人经济收入的双赢局面。 (黄蓉芳)

四、小结

现代市场的无数经验证明, 经济若要持续增长, 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人力资本投资即个体的人力资源增加, 将提高人力资源对信息、知识、技术的获取、运用和转化能力, 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农村发展离不开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提高。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 促进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一个重要范畴。因此, 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必须切实重视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开发, 加大投资力度, 促进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增加, 使其收入得到提高, 生活水平得以改善, 并促使女性在农村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春梅.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8月, 第12卷, 第四期, 56页.

[2]黄蓉芳.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形成的技术环境分析.农村经济, 2007年, 第7期, 129页.

[3]黄雯.西部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特征和行为分析.社会科学家, 2010年6月, 第6期, 总第158期, 64-66页.

[4]黄雯.西部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以政府投资主体为视角.前沿, 2010年, 第16期, 总第270期, 75页.

[5]刘常慧, 刘海涛.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研究进展.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年, 第2期, 67页.

[6]刘杰, 李杰.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分析.科技创业月刊, 2006年, 第1期, 148-149页.

[7]王英梅.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学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年10月, 第18卷, 第5期, 46页.

[8]许艳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与对策.经济问题, 2009年, 第5期, 91-92页.

[9]徐燕.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原因分析.网络财富, 2009年8月, 187页.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第5篇

广西作为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大区域, 在近些年北部湾经济迅猛发展的拉动下, 农村女性整体素质得到逐步提高, 但和我国其他发达省份相比, 仍不容乐观。本文结合广西卫视, 分析如何利用传统媒体促进自治区农村女性的发展。

广西农村女性发展现状

在广西, 生活着11个少数民族。农村女性所占比例达到总人数的31%。一些民族特有的习俗严重阻碍着女性的发展。在广西农村, 女孩的家庭劳动负担要高于男孩。在家庭资源一定的情况下, 人们往往以牺牲女孩的利益为代价, 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男孩。男孩和女孩之间家庭劳动的分配不公、受教育程度的预期有别以及就医先后顺序的不同等都是其中典型的体现。 (1)

男尊女卑、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严重阻碍着广西农村女性的受教育环境, 受教育环境的恶化又直接导致了农村女性的低文化水平, 低文化水平又反过来影响男女地位, 如此一来, 形成恶性循环。而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 男性很多都外出打工, 即便是农忙也无法回家, 妇女承担着生产再生产的双重角色, 承担着家里家外的各种劳动, 面对贫瘠的土地、贫苦的生活, 极其艰辛又没有文化的她们已变得麻木, 她们没有要设法改变现状的意识。解决广西农村女性的发展问题已刻不容缓。

广西卫视对农村女性的报道现状

广西电视台在2004年进行整合、重新定位, 更好地体现女性特色综合频道的发展, 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 更好地宣传广西新形象和为全国观众服务, 是我国第一家以女性为定位的卫星频道, 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女性特色卫星频道”, 其中品牌栏目《寻找金花》是以女性的角度彰显民族风格, 把女性和民族特色很好地融为一体。

但其所有的女性节目的对象直指的是都市女性, 或者说是经过都市“包装”的农村女性。因为在定位女性的同时所有节目都和时尚、潮流相联系, 和那些在遥远山区辛苦劳作的农村女性生活内容相差甚远。尽管广西卫视走的女性路线是少数民族特色, 但这也不能说明它可以体现少数民族农村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 在节目中呈现的少数民族女性多是经过电视台包装过的, 镜头中的农村画面也多是唯美的场景, 现实生活中农村女性生存的困境、压力很少出现。广西卫视的女性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高, 但对于农村女性的话语缺失却没有引起重视。长久以来一些少数民族的腐朽民俗观念所产生的女性刻板印象没有改变。在广西, 农村女性似乎只是养儿育女、勤苦劳作的代名词。现如今, 很多人都明白:女性教育不仅对妇女个人, 对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都至关重要。广西卫视是覆盖全区的一个主流媒体, 在区内的收视率一直稳居榜首。作为宣传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 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

改变现状的途径与方法

积极配合相关部门重塑形象。为了更好地维护妇女权益, 提高妇女整体素质, 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1年制定并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发展规划 (2001年~2010年) 》。近年来, 广西妇联为了区内农村女性的发展也做了不少努力。形象构建是一个长期、系统、全面的过程, 一次或单方面的传播不足以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 也无法改变人们对某一现象或事物的认知态度。广西卫视应将关于“女性”的相关政府行为信息在第一时间、全方位地发布, 让广西卫视真正成为掌握“女性话题”的权威发言人。

制造形象冲击波。从公共关系学角度来看, 当组织形象受到损害时, 最好的办法是制造一系列持续的好事, 形成新闻冲击波, 用来冲抵坏印象的形成, 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 这也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广西卫视, 如果想真正从女性做文章, 就不能单纯只考虑都市、时尚女性, 还要顾及广大农村女性受众群。

传播内容应有侧重。节目作为文化产品传播, 其主体形式就是内容。广西卫视对于区内农村女性来说, 无疑在信息提供、知识传播、娱乐消遣等方面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所以针对农村女性设置的栏目无须进行形式细分, 目的主要是引导。再者, 考虑到广西区内少数民族比重高达40%。很多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和外界交流不仅在语言上有障碍, 在思想观念上也有很大不同, 是否在传播内容上对这部分农村女性有侧重是值得考虑的, 因为只有这部分农村女性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得到改善与提高,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女性的生存状况有所进步。

注重品牌效果。大众传媒对于广大受众, 从传播效果来说, 主要有引导价值观念、影响态度倾向和促进动机行为的影响作用。农村女性在茶余饭后, 接触的大众媒介主要就是电视, 节目中的内容对于她们来说, 有助于更形象直观地理解外界事物并进行学习模仿, 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也会影响她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 并进一步影响她们的行为态度。广西卫视在构建品牌时, 做女性定位只是为了“特色”, 考虑的只是自身卫视在如今电视业激烈竞争中的发展状况, 对于由此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但事实上, 广西卫视在广西区内的节目影响力、信息传播力、舆论引导力足以促使它必须去深入考虑其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浅析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6篇

(一) 获得发展的机会不平等

我国传统的继承制度给男女两性带来了不同的发展机会, 在家庭中男孩仍被认为是家庭财产和权力的天然的继承人, 是未来的顶梁柱和当家人, 当女孩和男孩的受教育机会发生了冲突, 家长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机会留给男孩。在农村, 特别是贫困地区, 女孩的受教育机会往往被剥夺了。

(二) 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平等

人们往往有一种不正确的想法, 认为女孩子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不如男孩子, 也是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 男、女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 老师和家长都让女生选择语言学专业和服务性质的专业, 而避开管理类和理工类的学科, 结果造成在求职应聘的时候, 女性难于竞争管理性质的领导职位和技术性质的高薪职位, 而只能参与低技术、低薪水职位的激烈竞争。

(三) 不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又强化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影响了女性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首先, 女性得不到和男性相等的工作机会就意味着女性失去了展现自我、锻炼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机会, 这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是一个主要障碍。其次, 女性的低薪工作使她们在家庭中不得不在经济上更多地依赖丈夫, 从而影响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 久而久之, 工作岗位不如男性又会强化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形成女性被动和服从的性格, 不可避免地又助长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对男强女弱和男主女从的培养和塑造。

二、影响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心理障碍及社会根源

(一) 女性综合思维的非创造性, 抑制、规范着女性的成功期望

实验表明, 男女在解决处理问题的思维上是有差异的。尽管女性在语言、记忆、忍耐力、心理感受性等方面强于男性, 但是, 一般女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比男性稍差。因为, 变动型思维是先天就有的, 较多归男性所有;而稳定性思维属于环境影响和后天学习获得的, 较多归女性所有。所以, 不少男性善于解决新的、非标准化的问题, 具有“喜新厌旧”倾向, 而女性则更易于习惯各种不变环境, 接受平凡、单调的工作, 对尝试新工艺、新方法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心理障碍。

女性客观上存在的这种综合思维的非创造性, 在现实社会中非但没有得到克制, 而且长期受到人为的强化, 社会历史对女性的歧视、封建文化传统的影响, 导致当今在升学、就业、晋级、提干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女性要进入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决定性、主导性的地位相当困难, 她们必须付出较男性更多的努力。人们往往用挑剔得多的眼光, 苛刻得多的标准来评价、议论女性, 大部分女性成功期望受阻。

(二) 传统文化以男性为主体的“楷模效应”, 造成女性自我角色的困惑和人格的失落

女性的地位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必须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社会主义制度恢复了女性作为社会主体的资格。然而, 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封建文化传统的影响, 仍然制约着女性的主体行为, 也制约着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和价值评价, 因而使女性在履行主体权利义务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这便是影响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又一因素。

三、调整心态, 塑造独立自强人格, 充分发挥女性的作用

(一) 完善人性, 展示女性独特的社会价值意义

女性是人类爱和美的化身, 这种本能使女性具有了对世界更加容易沟通和理解的本性。女性心理结构与男性不同, 她们的气质性格、思维方式有其自己的特点。女性秉性细腻、观察入微、周到具体,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比较善于体察对象的心理。女性拥有独特的沟通能力, 实现消极力量的转化能力, 因而在社会交往中向心力、亲和力比男性强。社会现代化、市场竞争需要女性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能力, 展示其特有的风度和魅力。因此, 女性要充分认清自身的宝贵财富, 完善人性, 增强女性自豪感, 以完美的形象, 独立的人格, 展示现代女性整体的、和谐的美, 实现女性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

(二) 更新观念, 求得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不能否认男女两性存在自然生理差异, 这种差异恰恰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男女两性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 使人类生命和生存质量更趋完善和谐。女性自我意识与自身素质的提高又演绎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家庭婚姻观、生育观等的变革, 女性们正目标明确地摆脱自身的梦魇和传统的思维定势, 她们崇尚精神上的平等, 弘扬个性、追求人格上的相互尊重, 争取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三)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增强竞争力与创造力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文化素质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社会劳动使女性在经济上独立, 不再依附男人, 为女性解放开辟了道路。但是劳动者技能的高低来自于所受的教育和培训, 来自于科学文化的知识修养, 我国女性中蕴藏着一大批有抱负、有才干、有作为的人才资源, 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大一部分女性现有的文化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技术的需要, 影响着女性作用的发挥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知识经济带来知识的膨胀与快速更新, 因而女性一定要树立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观念, 把学习当作“终身大事”。多渠道、多层次地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信息和新方法, 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追踪科技与发展的前沿, 扩充自己的知识容量, 不断调整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 吸取多种学科的知识营养, 增强个人在社会生产、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以自身独立的感受、想象、思维付诸于行动, 为成为社会实践主体做好良好的准备。

总之,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结合, 传统经济与网络技术的相结合, 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直接动力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和资本, 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也对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新的变化。专家研究表明:女性的思维方式比男性的思维方式更适应21世纪的需求。因此, 女性一定要积极把握住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实现自身的价值。

摘要:新知识经济时代给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影响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有社会因素及女性自身的因素, 女性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 抓住机遇, 完善自我, 争取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第7篇

本文年长女性是指年满60岁的老年女性群体。这一群体在农村社区家庭结构中依然承担着重要功能, 但却未获得与其对家长及社会贡献相对应的地位。

一、农村年长女性家庭功能与地位的不对称性

农村年长女性在家庭中依然具要重要功能, 主要表现在经济功能、家务功能及养育第三代功能。首先, 对子女经济的支持。年长女性对子女的经济支持有直接和间接。直接支持是她们从退休工资或日常积蓄中定期或不定期给予子女经济支持;而间接的便是年长女性依靠自己的劳动和积蓄自己养活自己, 从而减轻儿女的抚养压力。其次, 承担大量的家务活动。即使年长女性吃、住依靠子女, 但是她们为家庭而付出的大量劳动却没有核算。有农村中, 扩大家庭相对于城市要多, 而且即使分家了, 子女和父母居住地也是紧挨着的, 而下一代都有固定的工作, 家务自然都落在“赋闲在家”的年长女性身上。第三, 年长女性必须为照料小孩而花费很多心血。在村中60岁以上的老年夫妇平均生育子女多在3个左右, 一般有两个儿子了。而为儿子照料小孩成了年长女性的责任, 看护和照顾学龄前儿童, 而孩子入学后, 主要是负责小孩子的饮食。

年长女性为家庭和后代付出了辛劳, 甚至经济支持, 然而在家庭结构中处于很低的位置。她们基本上无权参与家庭重大事件的决策, 也不可能在家中是领导者。相反地, 她们被动地接受着家庭内部的每一个决策, 角色和地位的限制使她们不能有效地表达自身的利益和要求。而且为家庭而作的牺牲, 使老年夫妇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对自身利益进行思考, 从而忽略对自己的发展。

我国农村大部分年长女性没有固定收入, 身体好的平时种蔬菜、纺纱或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做一些轻的活来赚钱;偶尔也会从子女那儿得到一些资助。但总体上农村年长女性生活水平相对很低, 生活质量的自我要求也不高。在精神文化方面, 这更是被忽视的。即使农村社区有老年活动中心, 旨在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 却基本是男性人口开放的。除了老年人, 也有些中年男子, 而年长女性却被拒绝在外。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 村里年长女性没有人谈看报, 也很少人喜欢看电视, 而每户装的广播对她们来说唯一的作用便是听天气预报。年长女性最热衷和舍得投入的便是烧香、念佛等活动。每年的一些佛事或外出烧香对她们来说是大事, 往往是“盛装”参加。在社会交往方面, 农村的封闭性和年长女性的角色地位使她们的社会交往圈子很小, 往往仅限于同一村民小组中的同龄人。她们聚在一起聊天, 谈她们所乐道的事情, 然而即使这样的聚集也是不定时的, 不多的。子女的住房迁移和过多的家务影响了她们的社会交往。而且农村也形成不了城市的社区文化, 使得农村年长女性也不能像城市年长女性有固定的早锻炼等活动, 即使有少数有文娱特长的, 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群体之前就解散了。

在经济落后的农村, 首要的是生存问题, 年长女性作为农村社区中的弱势群体不被关注, 地位低下。而在经济较发达农村社区, 物质生活的改善并未带来年长女性地位的相应提升。年长女性生活状况和生活处境是较不理想的, 她们的生活质量低, 而且缺乏对自我意识的认识, 在家庭和社会的结构中处于较低的位置。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能改善年长女性的社会地位, 她们在社会分层中的相对地位和位置没有上升甚至有所下降, 社会地位和整个群体发展的停滞是与社会进步相悖的。

二、农村年长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分析

首先, 年长女性自我意识缺乏。在农村, 老年人依旧是直接受封建传统束缚的。政权、族权、神权加上夫权四大绳索将妇女们捆绑地喘不过气来, 而“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伦理观又阻碍她们的进步。宗法思想和价值观念剥夺了妇女应有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 从行为范式将女子束缚在家庭生活的狭小天地里, 丈夫、儿子成为她们的希望和化身, 她们从中追求有限的情感满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而现代化的推进, 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层面对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和影响。然而在这一过程中, 农村年长女性是被忽视的社会群体。社会对她们的存在和作用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 对年长女性的针对性工作做得不够。而这种工作的重点便是将年长女性从传统的思维和理念之中得到适宜的解脱, 提高她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西安交通大学女性人口研究所曾在陕西省洛川县和永寿里作了一项关于“中国农村妇女参与社区发展的研究”, 他们通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当地妇女进行教育、培训、传播新的文化、价值观念, 使妇女自我意识逐渐得到觉醒, 从而她们也投身社会发展中来实现自身价值。而在这一过程中, 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 在家庭结构中的位置也得到了提高。 (1)

其次, 教育和现代文化的影响。农村年长女性是文盲率最高的社会群体之一。文盲、低识字率、低科学文化素质使她们失去了许多与现代文明联系和自身发展的机会。Wollstonecraft在“女权辩解”中指出:妇女有能力与男性达到平等的地位, 但目前相对太低的教育程度便她们在理性化、理解与决策事情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 教育水平低下是直接导致当今农村年长女性社会地位低的重要原因。

而另一方面, 现代文化也应对社会的各群体产生作用, 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思想和文化。目前大众传播媒介突破学校的限制, 对个人实行教育和再社会化。实际上, 各种媒介也逐渐地渗透到农村中去, 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对老年人的作用是极其微弱的。极低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以及自身的封闭制是她们无法阅读报刊、杂志, 也看不懂绝大部分的电视节目。因此即使在农村几乎每户都装上了有线广播, 然而她们却听不懂普通话, 广播的最大作用是天气预报。现代科技文化越发达, 却离她们反而越遥远。这在无意中又助长了传统的社会文化规范对她们的束缚。 (3)

第三, 家庭内部的结构关系。家庭是社会微观层次中最重要的机构。对于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 妇女承担着抚育孩子和处理家务的大部分工作, 男子则普遍地承担家庭以外的劳动任务。著名性社会学家查菲茨认为这“乃是社会上和家庭之内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反映”。 (4) 在这种分工体系中, 男人们从事家庭以外的劳动任务是他们易取得货币或物质产品作为“资本”, 而女人们的生育和家务劳动是得不到货币或物质产品的价值反映, 这两种劳动的价值是没有体现。现代社会中, 不少女性也突破家庭进行工作, 但妇女的就业有时不是出于自由选择, 而是经济上的被迫。 (5)

在我国的这一代年长女性特别是农村年长女性之中, 她们基本上没有从事过固定的工作, 即使有也是较低层次的职业, 而且在农业劳动中也是作为从属者而存在。因此她们往往被家庭内部成员或社会看成非生产者或非劳动者。这种定势使她们在家庭内部的经济地位处于劣势。

同时传统宗法思想的“三从四德”也影响着这群妇女在家庭中的结构位置。“从父”、“从夫”、“从子”使她们在父女、夫妻、母子等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即使受现代化的冲击, 这种思想观得到弱化,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依旧自然、不自然地影响年长女性的生活或行为。比如就婚姻而言, 这群年长女性基本全部都是父母包办的, 没有对婚姻的自主权;而现在丧偶后, 她们依旧没有重新择偶的权力。而且在与后代的关系中, 她们付出的是最多, 为后代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各种工作。然而在家庭结构中低位置使家资资源分配的流向不利于年长女性群体。

第四, 年龄、性别、乡村造成的多项度歧视。本文的关注点是“农村年长女性”群体的地位。而恰恰是在区域、年龄、性别不平等状态中的劣势。彼得·布劳在《不平等和异质性》中指出“所谓不平等指的就是人们在地位维度上的分布――即他们在权力或财富、教育或收入上的差异程度。” (6) 而以上的三个方面直接影响了这种差异程度。

年龄是造成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在传统社会中, 老年人的地位相对比较高。而工业社会中, 老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对生产的作用和促进变得日益微弱。而“同时社会逐渐收回了分配给老年人的角色, 老年人也逐渐将他们的角色让给社会上其他比较年轻的成员。” (7) 因此他们的普遍社会地位下降了, 因而在家庭中的位置也很低。

而性别造成的男女不平等也已形成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男子成为支配地位的优势群体, 而女子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从属群体。德·洛雷蒂斯指出, 性别这种由性而来的文化建构以及从而产生的不对称性, 成为各个文化的所有性别制度的共通属性 (虽然它们又各有其特殊性) 。而被理解为社会的不平等组成及非对称性相联系。 (8)

中国是历来被认为二元社会结构对立明显的国家。城市往往代表着先进的、现代化的;而农村是落后的、传统的。改革开放的30年, 城乡对立已经明显地降低, 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差距缩小。然而农村社区特有的文化却依旧根深蒂固。

第五, 农村的特殊性。农民生活的狭小社区的空间因素和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时间因素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规范, 而这种规范使得农村中的人受群体压力大, 反过来又强化了农村的空间特点和传统的价值观念。

传统农村一直是封闭、缺乏流动的, 虽然受现代化冲击正在逐步地改变, 然而这种冲击是对农村年长女性没有实质性的影响的。她们固守在那里, 缺乏社会流动甚至没有任何的流动。而另一方面, 农村的社区发展是不足的, 社区事业缺乏重视, 因而农村年长女性较之城市相比, 她们的社会圈子狭小, 没有共同的社群区。因此她们很少有再社会化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三、关注并提升农村女性地位

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没有带来农村年长女性的发展。她们在社会结构体系中依旧处于低层次, 而且她们也常为社会所忽视。但是她们却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这种结构性的地位差异和不平等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传统文化的深入、社会认同的缺乏;教育和现代文化在高文盲率下的异向影响;家庭内部的经济、地位等结构关系;年龄、性别、乡村造成的对农村年长女性的多项度歧视;乡村的特殊性。

诚然, 我们去改变这一代年长女性状况已经很困难了, 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不为之。关键的是对象的改变。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年长女性的生活状况多年来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她们在价值和思想方面受到外来冲击但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在另一方面贫穷地区的年长女性在经济生活才刚刚有保证, 她们和经济发达地区是不可比的。但就在这些贫穷地区, 经济也正在逐渐的发展, 但是妇女儿童特别是女童的状况令人担忧。经济发达地区的新一代女性已经逐渐成长成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注重自身价值实现的现代女性。但贫穷地区, 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女童的入学率低, 失学率高, 女青年早婚早育现象也严重。而这就是社会所必须关注, 如何提高现在女青年的文化素质, 提高她们的自我认知促使她们通过自身发展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亦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

注释

1 梁巧转、宋楚珠, “中国农村妇女参与社区发展的研究与启示”,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京) 》, 1995年3月。

2 孙戎, “妇女地位变迁研究的理论思路”, 《妇女研究论丛》, 1997年4月。

3 (印度) 阿希什·鲍斯, “性别问题与人口变化:传统、技术与社会动荡”,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1995年8月。 (第12卷第3期)

4 查菲茨 (1990) , 转引自瓦伦J.M.穆加达姆, “妇女在社会中”,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1995年2月。 (第12卷1期)

5 德·洛雷蒂斯, 转引自同 (4) 。

6 彼得·布劳著, 王春光、谢圣赞译, 《异质性和不平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1991年, 第69页。

7 伊恩·罗伯逊著, 黄育馥译, 《社会学》 (上册) , 商务印书馆, 北京1991年, 第439页。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第8篇

关键词:二胎,职场女性,人力资源,管理

0 引言

一直以来,物质资本存量及人力资本的增长都被认为是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力量。其中人力资本中人口的数量及质量会在长期一段时间内影响经济增长。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贯保持高速增长,此中一个重要支撑前提就是人口红利。人口增长带来人口红利,促使经济快速成长;相反,人口减少则劳动力短缺,必然抑制经济发展。可以说,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休戚相关。20世纪70年代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总和生育率快速下降,从1982年的2.86不断下降到2014的1.55,并且在2012年一度降到1.1。按照鲁茨等人的观点,一国总和生育率的关键点为1.5,一旦低于1.5,就很难再上升,即陷入了“低生育陷阱”。据统计,中国近几年生育率基本均保持在1.4%~1.5%,生育率之低位于世界前几位。如果中国陷入“低生育陷阱”,首先,劳动力供给下降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增加;其次,青年人口数下降,将削弱社会创新能力,阻碍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再次,就是社会消费能力下降,影响GDP的稳定及潜在增长,换句话说,超过8%的高经济增长时代将不复存在。更有专家指出,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并且呈现出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未富先衰,人口红利消失,不仅社会人口结构将遭到冲击,还会对社会良性发展构成威胁。为此,继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单独二胎”政策后,2015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全会通过了“全面二胎政策”,以积极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发展态势。

一般来说,生育政策最直接影响的是人口及生育率,这也就使目前关于生育政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人口学范畴,如生育政策对人口规模的影响,后政策时代我国人口的未来走势以及带来的人口后果等。事实上,二胎政策的影响绝不应仅限于人口学意义上的研究,还应该关注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群体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从管理角度探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职场女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显得十分重要。

1 后二胎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可能产生的影响

1.1 用人成本增加

从生育政策调整的目标来看,政策的影响主要是对妇女终身生养的孩子数目的影响。受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存在着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用1:1对应方式思考,一个独生子女与一个育龄女性相对应,那么可以得知仅育一孩的育龄女性的规模,且这部分人群恰恰正是政策调整的目标人群。按照独生子女与育龄女性配对估算,2012年0~30岁段的独生子女按照子女-母亲年龄分布分配到育龄妇女,可以得到2012年15~49岁分年龄且子女为独生子女的育龄妇女共计1.52亿,即当前二胎政策放开后的目标人群。根据我国相关的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办法规定,企业生育保险费一般由女职工所在企业承担,职工不出资,机关事业单位则有财政拨款。二胎政策的实施加之政策的后续影响,用人单位承担的成本随之以倍数增加,女职工在社保基金领取生育津贴后,单位须额外补足其差额部分,负担倍增;从用人成本考虑,现在政策倾斜保护女性职工,造成了用人单位不想用、不敢用女职工。

1.2 离职率增加

Yewchuk在对加拿大和芬兰女性职业发展的研究中指出孩子、照顾孩子是阻碍女性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Lirio在对加拿大、阿根廷和墨西哥成功女性的研究中也表明,女性的职业成功与父母、配偶以及子女对于自己的职业社会支持密切相关。Mets则进一步指出有或没有孩子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有孩子的职业女性更多会为了孩子付出而导致工作不连续,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女性的职业发展和工作家庭平衡紧密相关。当前抚养孩子成本增加,托儿场所质量良莠不分,且价格昂贵,双职工家庭将无法照顾孩子。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抚养成本,如果职场女性本身薪资较低且不受重视缺乏晋升机会的情况下,许多职场女性会选择在家带孩子,使用人单位离职率增加。跟据上文可知,尤其当前,全面二孩政策调整的目标群体规模庞大,40岁及以下妇女中,目标人群的规模随年龄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且意愿强烈。这部分群体大多是处于职业发展的中期,其离职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人单位的正常运作,且劳动力总量降低可能会导致人工成本增加。

1.3 影响正常管理秩序

与二胎生育政策紧密相关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女性生育后休假的问题。大部分女性会在其职业生涯期间怀孕,产假及产假期间的待遇,用人单位虽可根据本单位情况调整,但不得低于法定标准;如遇特殊情况时,女职工可以出具医院证明可向单位申请病假。因此,实践中,存在女职工,出具虚假病假证明,扰乱正常管理秩序的情况。耗费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往往让企业不堪重负,更引发了用人单位的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其他女性职工的合法权益。

2 应对全面二胎政策的职场女性人力资源管理思路

2.1 用人单位做好女性职业生涯规划

生育对于职场女性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用人单位应更主动、更合理地帮助规划职场女性的职业生涯。Sullivan和Mainiero提出了两种女性生涯发展模式:α模式(alpha career pattern),即强调职业初期追求挑战,然后关注自己,最后才关注工作和家庭的平衡;β模式(beta career pattern)强调个体以工作家庭平衡作为职业发展的标准,结婚前追求挑战、致力于实现职业抱负,结婚后职业路径会中断,主要精力投入到家庭中,并向其他领域寻找实现自我的机会。但无论何种模式,在职场女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均需要考虑3个重要参数:真实性(authenthity)、平衡(balance)和挑战(chanllege)。真实性是指能真实地表达个体发展和家庭需求;平衡是指达到个体工作与生活的和谐;而挑战则是个体在工作、学习或成长时对责任、控制和自主的需求。

2.2 承担告知义务,做好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大部分女性会在其职业生涯期间怀孕,怀孕生产后的产假意味着暂时性或永久性离岗。无告知而突然离岗,必然导致岗位空缺而难以得到及时补充,增加企业人力成本。如果怀孕时提早告知用人单位,单位则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对岗位的更替补充做好安排,即可以保证工作顺利运转,还可以避免发生经济损害。可以说,承担告知义务可以有效提高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效率,健全常态化人力资源规划,解决类似特殊时期的人力资源不足或岗位不匹配的现象。西方一些国家的职工生育保险制度都有明确规定:如澳大利亚要求生产休假前10周通知;奥地利要求的是在获知怀孕时上报且生产休假前4周再次告知;爱尔兰和英国也要求女工事先通知。可以说,事前告知对于保证工作岗位的顺利运转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3 限定最低在职时间和规定享受保险的最低缴费时间

出于对女职工的保护,各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均强调不能以怀孕生育及哺乳期为由辞退女工,也不允许在招聘过程中调查求职女性是否怀孕,女性求职者也有权对自己已经怀孕的事实选择主动告知或保持缄默。这样,企业就有可能遭遇“逆向选择”陷阱——事先隐藏信息的行为。新录用的女性入职后就怀孕生产休产,;这时,“逆向选择”使女性职工利益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得到了保证,但却损害了单位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将“逆向选择”的发生可能性降到最低,在设计职工生育保险制度时,一般会设定支付条件——最低缴费时限和最低工作时限。也就是说,必须工作到一定的时间和缴费时间相当才能够享受保险。比如:德国的生育保险支付条件为缴费12周,产前4~10周与本企业存在雇佣关系;西班牙规定产前5年内缴费180天;英国要求缴费26周,连续劳动关系26周;新加坡要求最近一年就业180天以上,等等。

2.4 确保职场女性孕期的相关权利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要使职场女性尽怀孕告知义务,必须落实其“三期”权利保障。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对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对其基本工资待遇、劳动合同及工作性质与工作强度、在怀孕期间及终止妊娠与流产产假、产检、生产产假等方面的休假时间均作出了相关的规定。针对这些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积极响应,配合各项工作的实施,并相应地细化法律条文,有利于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切实保障职场女性的权利,并加深双方的信任,促使其履行其应尽义务,维护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

2.5 营造职场女性发展的内部环境

后二胎时代,职场女性从业过程中总会遇到再次生育的问题,优化职场女性发展的内部环境,要从各单位上层领导做起,首先从思想上正视职场女性对工作的贡献,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其次,从管理环节与管理程序入手,将职场女性的生育管理看作是单位运作中的一项常态工作,认真根据职场女性的实际情况,对生育期间的职场女性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和安排,有序提供特殊时期的人力资源供给;再次,讲求职场女性年龄结构搭配,协商制订二胎生育计划。该计划并非限制职场女性生育权利,而是通过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单位宣导按批次按计划选择生育,避免扎推生育而带来岗位空缺、工作停滞的现象。尤其对于关键要害岗位,更须做好计划和预测工作,尽可能形成多个有效的工作替补方案,同时需要考虑替补方案涉及的配套激励方案,以保证相关制度和程序的顺利推进,以此形成有利于女性成长、成才的环境。

参考文献

[1]A Gregory,JA Duffy,P Lirio,et al.Exploring Career-life Success and Family Social Support of Successful Women in Canada,Argentina and Mexico[J].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07(1).

[2]I Metz.Advancing the Careers of Women with Children[J].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05(10).

[3]SE Sullivan,LA Mainiero.The Changing Nature of Gender Roles,Alpha/beta Careers and Work-life Issues:Theory-driven Implications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07(3).

[4]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2).

[5]邓子鹃,林仲华,张小兵.国外女性人才开发述评[J].妇女研究论丛,2014(4).

[6]谢慧蓉.浅析全面二胎原因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港澳经济,2016(3).

[7]潘锦棠.生育保险中的女工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J].中国社会保障,2001(3).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第9篇

一、文献综述

媒介接触行为研究属于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 “选择性理论”影响深远。早在1974年, 卡兹等人就在《个人对大众传媒的使用》一书中, 阐明了人的媒介接触行为是在社会因素与个人的心理因素的驱动下, 形成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这一因果连锁过程, 即“使用与满足”模式, 他“把受众看作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后来, 梅罗维茨在媒介接触理论中指出受众的媒介接触程度包括对媒介的了解程度、信任程度与参与程度。他认为“在确定情境界限中, 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国内的学者多以农村居民和农村广告市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来分析和考察媒介接触理论与广告媒介传播现象。如陈刚、郭嘉等人的《农村电视受众爱看什么——农村居民媒体接触与消费行为》研究, 游富廷的《农村受众广告态度调查与分析——基于三地的实证研究》, 刘仁圣、叶伏华的《江西农村三地传播状况的调查》。陈、郭等人的文章主要从电视媒体的视角来研究农村居民媒体接触与消费行为之间的联动关系, 游的文章侧重分析农村受众对广告的认知态度, 刘、叶的文章集中在农村受众对现代媒体的期待和媒体对农村受众需求的满足层面上的分析, 提出了“媒体传播与农村受众需求出现错位”这一观点, 并据此从多个角度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而专门针对农村女性群体媒介接触行为方面的研究却不多见。因此,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湖南三地农村女性广告媒介接触情况的实证分析, 总结出农村女性受众这一特定群体的广告媒介接触习惯与个性差异。

二、样本描述

1、样本所在地区简介。

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 是一个农业大省, 共有14个地市 (州) 、122个县 (区市) 、2362个乡镇。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扶农工作不断加强, 出台了各种惠农、扶农政策, 全省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加, 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1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567元, 比上年增长16.8%,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2%。2010年农村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87.46%, 农村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4.41。2010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53.68万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变, 湖南农村居民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接触到各类媒介, 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渗入, 为农村媒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石潭镇位于湘潭县西, 是湘潭县最古老的集镇。该镇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全镇辖42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630个村 (居) 民小组, 2万户, 7.03万人, 2006年被列为湖南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所属湘潭县2011年农民人平纯收入为8886元。

水东江镇地处邵东县西南边境, 距县城36公里, 全镇辖51个行政村, 1个居委会, 面积98.7平方公里, 人口5.2万, 是邵东县重要的边贸交易和物资集散地, 是邵东县第一批农民新村建设试点乡镇, 该镇为典型的农业大镇, 村民主要以务农为主。2011年水东江农民人均纯收入7311元。所属的邵东地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78元。

寨阳乡位于湘西北武陵山区吉首市西郊10公里处, 区位优势明显, 总面积88.6平方公里, 辖13个行政村, 44个村民小组, 2476户, 人口1.13万人, 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集居乡,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所属吉首地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59元。 (数据来源:各政府网站)

2、样本构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问卷298份, 其中有效问卷293份。所采取的调查方法为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 每个乡镇抽取2个村, 每个村分发调查问卷50份。其中分发到石潭镇共100份, 水东江镇94份, 寨阳乡99份。选取7-50岁以上的农村女性为调查对象, 将他们分为少年 (7-18岁) 20人、青年 (19-29岁) 59人、中年 (30-49) 155人、老年 (50岁以上) 59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28%, 初中文化水平的占48%, 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占24%。收入来源以种植、养殖与做生意为主, 外出务工领取工资的人员占据13.9%比例, 月收入位于801-1500元阶段的占41.6%, 800元以下的人数也比较多, 占36.5%。三个地区的人口多以务农为生, 大部分女性和家中的男性劳动力一起承担家庭重任, 部分女性由于家中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 成为支撑家庭的主要力量, 有少数女性选择外出务工, 领取工资。

三、湖南三地农村女性对广告媒介的接触现状

1、农村女性媒介接触种类。

调查结果表明, 湖南三地农村女性在传统的四大媒介的拥有量中, 电视的拥有量最高, 达到98.6%, 其次是报纸 (17%) 、杂志 (16%) 、广播 (10.2%) 。电视媒介的拥有量比居第二位的报纸媒体拥有量高出81个百分点。访谈中发现, 三地农村女性虽然订阅报纸和杂志的数量较少, 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报纸或者杂志的机会还是比较多。随着互联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 农村女性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拓宽。湖南三地农村电脑 (已连网) 和手机的拥有量分别为39.5%、66.9%。很多年轻家庭, 已经将电脑与手机视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物品。

由于农村女性不像城市女性一样有固定的工作时间, 她们的时间安排较为自由和闲散, 加上农村房屋布局基本上呈分散状态, 因而农村女性之间的人际传播主要是亲戚、邻居之间的相互影响。调查显示, 有66.5%的农村女性喜欢走亲戚、串门子, 83%的女性喜欢跟亲戚、邻居聊天。另外, 我们发现农村女性在群体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赶集现象。调查表明90%的女性在赶集的时候收到过广告传单, 对于集体或者村里面的活动, 有49%的女性表示喜欢参与。 (表1)

2、农村女性媒介接触时间与内容偏好。

在电视媒介的接触中, 农村女性收看电视主要集中在冬季, 其次是夏季。冬季观看电视的集中时间段为18:30-22:00, 夏季观看电视集中时间段为19:30-23:00, 较冬季推迟观看时间为一个小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收看电视的集中时间段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7-18岁的少年女性由于多数为学生, 受学校教学时间安排的影响, 该年龄段收视时间主要集中在18:00-21:00, 她们比较感兴趣的是动漫类和综艺搞笑类节目;19-29岁青年女性的收视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3:00, 她们热衷于观看综艺娱乐类节目, 例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30-49岁的中年女性集中在19:00-22:00, 她们观看电视的结束时间比青年女性早一个小时, 偏向于观看电视剧和情感类节目, 比如湖南都市频道的《寻情记》、《都市一时间》等;而50岁以上的女性主要集中在19:00-21:00, 她们偏向于新闻类和戏曲类节目。农村女性接触广播媒介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间的乡村播报, 接触报纸、杂志等媒介, 在时间上随意性较大。

3、农村女性媒介接触频率。

从农村女性对各类媒介的接触频率来看, 电视媒体的接触频率最高, 有91%的受众表示每天至少会收看一次电视。在观看电视节目遇到广告时, 44%的人选择继续收看。经常阅读报纸的人为23%, 26%的女性会经常阅读杂志。她们接触广播的频率比较低, 而经常收听广播的人仅为8%, 虽然湖南省农村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了87.46%, 但很多村广播实际上基本停用了。调查结果显示, 经常上网的农村女性数量达到32.7%, 并且有18.7%的农村女性表示会点击并阅读网络广告, 58.7%的女性接收过手机广告, 只有27%的女性会选择阅读或接听手机广告。

4、农村女性接触广告信息的主要来源与观看广告的目的。

湖南三地农村女性接触广告信息主要来源于电视广告 (95%) , 其次是手机广告 (36%) 、网络广告 (33%) 、报纸广告 (27%) 、杂志广告 (25%) 、广播广告 (14%) 、墙体广告 (14%) 。在观看广告的主要目的方面, 三地农村女性存在较大差异。石潭镇有23%的农村女性主要是为了获取有效的商品信息, 而水东江镇与寨阳乡农村女性仅有5%是为了获取有效的商品信息, 她们中多数人是为了打发时间, 其中有部分人是为了享受乐趣。

5、农村女性对各种媒介类型广告的信任程度。

湖南三地农村女性对商业广告的整体评价为“一般”, 偏向于较不信任。在“很不信任”与“较不信任”两项中排名第一的为网络广告, 占了65%, 其次是电视广告, 占60%。其中信任程度相对较高的是广播广告, 信任人数也只达到20%的比例, 其次是报纸广告, 信任人数为8%。根据笔者与调查对象的访谈, 对商业广告产生不信任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某些产品的广告效果与实际效果不相符合, 二是因受亲友、邻居的负面影响而造成一种对广告传播媒介的不信任。

另外, 农村女性对于人际传播的信任程度也处于“一般”, 偏向于较不信任。其中对推销员与商店老板的介绍最不信任。但是, 对于技术人员与村干部的推荐, 农村女性是比较信任的, 在“很信任”与“较信任”两项中排名第一的是对技术人员的信任, 占据了41%的比例, 其次是对村干部的信任, 占31%。

6、农村女性对各种媒介类型广告的关注程度。

湖南三地农村女性最关注的五种广告类型分别是日常生活用品广告 (73%) 、农产品广告 (37%) 、家用电器广告 (31.7%) , 化妆品广告 (31.7%) 与服装类广告 (31%) , 但对各种广告类型的偏好程度不相同,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见表2) :对日常生活用品广告与农产品广告关注程度最高的是吉首寨阳乡农村女性, 其中对农产品广告的关注度高于石潭镇三倍, 在家用电器、食品饮料与医疗保健服务方面, 石潭镇与水东江镇农村女性对其广告关注度要明显高于寨阳乡农村女性。在对服装类广告的偏好程度上, 三地情况差异不大。

四、湖南三地农村女性广告媒体接触的共性与差异性

1、湖南三地农村女性广告媒介接触的共性。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 我们发现湖南三地农村女性在广告媒介接触行为方面存在四个共同点:一是在广告媒介类型接触方面表现出相对的集中与单一。在湖南农村地区, 与城市相比, 农村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相对落后, 特别是西部地区, 农村媒介市场的开发力度不大。从整体来说,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化, 依山而居、一户一楼, 一家一院的传统型居住特征明显, 因而群聚场所较少, 对外交流活动较少。一些媒介基础设施比较简陋, 配套不全, 农村女性接触的广告媒介主要集中在电视媒体, 其它传统媒体的接触显得并不频繁。另外, 农村女性接触广播的频率较低, 除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其它村广播站已经基本上没有了。这种媒体传播现状与当前农村受众的信息需求出现了明显错位。二是农村女性在广告媒体接触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与阶段性。例如在电视媒体的接触中, 受到农业生产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农村女性收看电视主要集中在冬季, 其次是夏季。三是农村女性对不同大众媒介的信任程度较低, 而对有知识、有权威、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技术人员与村干部等人群比较信服, 并乐于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四是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 在三地农村女性受众中, 39.5%的电脑拥有率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网络媒体不仅仅是作为农村媒介市场中的“星星之火”而存在, 它正以强大的即时性与互动性赢得了广大农村女性的喜爱,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她们沟通交流与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2、湖南三地农村女性广告媒介接触的差异。

湖南三地农村女性在广告媒介接触方面的差异体现在:一是受众对广告信息需求的差异。受众是基于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生理需求、社会关系需求等来进行媒介接触的, 这些需求影响着受众的媒介选择、注意、理解与偏好。三地中经济欠发达的吉首市寨阳乡的农村女性, 她们对农产品广告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地区。湘潭县石潭镇和邵东县水东江镇农村女性则对食品饮料与医疗保健品广告关注程度较高。二是对广告认知存在差异。吉首市寨阳乡仅有4.7%的农村女性观看广告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效的商品信息, 25%的农村女性观看广告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在经济较发达的石潭镇, 有21%农村女性在接触广告媒介的动机上, 表现出很强的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倾向。三是在人际传播中, 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女性, 她们接触到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机会要少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女性, 但是她们在走亲戚串门子以及与邻居、亲友聊天等人际传播方面的活跃度, 明显高于经济发达地区。

五、相关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 为进一步帮助企业与广告媒体、广告公司制定出更适合广大农村女性受众的广告媒介策略, 特提出如下建议:

1、为了更好地开发与规范农村广告市场, 作为广告管理者, 政府必须加强广告法规建设, 规范广告管理制度, 为消费者提供意见反馈渠道, 充分发挥地方媒体监督作用, 为广大农村地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广告环境。防止和杜绝虚假、违法广告的产生, 从整体上保证广告信息的可信度, 减少广告对农村女性的负面影响, 积极发挥广告在传播信息、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2、针对农村女性在人际传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活跃性与特殊性, 企业应该为广大农村女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在注重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 进行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塑造。通过口碑营销的影响力努力提高企业与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为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奠定基础。针对农村女性对电视媒介的偏好与高接触度, 可以适当增加电视广告的投放量, 特别是在湖南本土特色电视频道上投放广告。针对农村中迅速壮大的网络媒体受众, 应充分发挥网络广告信息传播快、交互能力强的优势, 帮助企业进行战略营销规划。

3、对于广告公司来说, 应努力提高广告创意与制作水平, 针对农村女性文化程度不高的实际, 制作出容易理解、信息传达明确、形式新颖的广告作品。针对农村女性对专家、技术人员与村干部的信任, 可以为其免费发放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杂志或报纸, 将农产品知识介绍与科技推广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服务于民。针对农村女性广告媒介接触时间的季节性与集中性特点, 帮助企业制定出恰当的广告媒介策略。

4、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 农村女性受众的广告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她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广告的作用与功能尚缺欠全面、正确的认识。因此, 对于广大农村女性受众来说, 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与媒介素养, 从广告媒介的接触中获取有效的商品信息, 以满足其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武汉学出版社, 2000年4月第1版[2]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武汉学出版社, 2000年4月第1版

[3]刘仁圣, 叶伏华.江西农村三地传播状况调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 (10) [3]刘仁圣, 叶伏华.江西农村三地传播状况调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 (10)

上一篇: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下一篇:CRRT治疗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