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分析范文

2024-08-26

诊疗分析范文(精选12篇)

诊疗分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0 例患者。其中男性2 例,女性8 例;年龄22~65 岁,平均43.5 岁;病程2 d~2 年。临床表现:7 例患者体检发现;1 例女性患者存在尿频、尿不尽2 年;2 例患者存在全程无痛肉眼血尿。10 例无明显阳性体征。常规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均提示明显异常。超声检查显示,8 例于膀胱后壁可见一低回声团块,形态欠规则,基地较宽,未见血流信号,约0.9 cm×0.8 cm~3.0 cm×2.0 cm。1 例于膀胱颈部可见一赘生物,黏膜光滑,约1.0 cm×0.5 cm,未见血流信号。1 例位于膀胱顶壁,呈实质性,表面黏膜光滑、连续,约0.8 cm×0.8 cm,未见血流信号。膀胱镜检查示,9 例膀胱壁局部有隆起,表面黏膜光滑、连续,呈外生性生长;1 例黏膜未见明显异常及隆起。1例行CT检查示膀胱后壁可见一椭圆形占位病变,3.9 cm×2.4 cm,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平扫42 hu,增强42 和47 hu。弧形向膀胱腔突出,边界光滑。

1.2 治疗方法

10 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8 例患者行膀胱肿瘤电切术。1 例考虑膀胱壁层来源肿瘤,行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1 例考虑肿块位于肌层行肿瘤切除术。术中未见膀胱周围异常淋巴结。

2 结果

10 例病理回报均提示肿瘤呈实质性,切面呈灰白,质地较韧,未见坏死及出血,局部可见少许黏膜,呈慢性炎症伴充血,水肿。光镜下见细胞均呈梭形,胞浆丰富,分化成熟,未见病理性核分裂象。术后病理均确诊为膀胱平滑肌瘤,其中9 例为膀胱黏膜下型,1 例为膀胱壁间型。10 例术后均Ⅰ期愈合。随访1~8 年,未见复发及转移,1 例尿频症状患者症状较前得到明显改善。

3 讨论

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其主要成分由成熟的平滑肌细胞构成,在子宫、胃肠道及皮下组织发生率相对较高,而泌尿系统则较为少见,多见于肾脏和膀胱[1]。其发生率约占膀胱肿瘤的0.43%[2],发病率,女性约为男性的2.5~4.0 倍,40~50 岁多发[3],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学者Teran等[4]提出4 种可能的假说:①激素的影响导致肿瘤细胞的发展;②组织发育异常(处于休眠期的膀胱内胚胎组织异常发育成平滑肌瘤);③因为膀胱脉管系统周围的炎症导致膀胱脉管系统的化生;④膀胱肌层的感染、炎症刺激导致肿瘤的发生。另Saidi等[5]认为在平滑肌瘤的形成过程中,致癌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单发为膀胱平滑肌瘤的一大特点。根据肿瘤的位置与膀胱壁两者之间的关系分为3 种类型,即膀胱黏膜下型、膀胱壁间型、膀胱浆膜下型。其中膀胱黏膜下型较后两者最为常见,约占63%,膀胱壁间型少见,约占7%,另30%为膀胱浆膜下型。膀胱镜下肉眼观察:肿瘤呈现灰白色,外形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包膜较完整,质韧有弹性,似鱼肉样。组织学:可见瘤组织由纵横交错的、成束的平滑肌纤维构成,编织装或旋涡状。光镜下表现:肿瘤细胞分化成束,梭形,无异型性,细胞核细长,无病理性核分裂象,胞浆丰富。免疫组织化学法: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阳性(+)、结蛋白Desmin阳性(+),S-100 阴性(-),Ki67<1%。Silva-Ramos等[6]的研究提示约24%的患者可出现膀胱流出口梗阻症状,约50%的患者可出现尿路刺激症状。Jong等[7]认为,肿瘤与直径<3 cm的相比,直径>3 cm的更容易出现临床症状,如尿路刺激症状与血尿。本组10 例,1 例为壁间型,9 例为黏膜下型,其中2 例黏膜下型因血尿发现,另1 例平滑肌瘤因尿频症状发现,余下8 例未引起明显临床症状。

膀胱平滑肌瘤应注意与其他膀胱非上皮性肿瘤及恶性肿瘤相鉴别。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之间相互鉴别主要依据平滑肌瘤体积大小及病理性核分裂象进行区别,直径>2.5 cm的肿瘤存在恶变的可能性,如直径>6 cm的常证实为恶性,核分裂象对辨别良、恶性肿瘤更有价值[8]。膀胱平滑肌瘤与功能性膀胱副神经节瘤相互鉴别主要根据血、尿中尿香草基苦杏仁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水平高低,及排尿时或排尿后出现头晕、头痛、血压升高等临床症状;膀胱平滑肌瘤与非功能性膀胱副神经节瘤鉴别主要依据膀胱镜下肿瘤组织活检明确性质[9]。

影像学检查膀胱平滑肌瘤的手段主要为超声、CT、MRI、静脉尿路造影(intraudio videoenous urography,IVU)等。①超声是一种敏感的手段[10],费用低廉,基层医院较为普及,可作为筛查膀胱内占位性病变的首选,通常表现为肿瘤边界清,均匀的低回声肿块,部分肿瘤可凸入膀胱腔内,肿瘤表面强回声,肿瘤内部及周边未见血流信号。②CT平扫。表现为膀胱壁内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充盈良好,时刻凸入膀胱腔内,边界清,密度均匀,膀胱壁无浸润,增强强化时可明显或不明显,肿瘤体积大时可见部分肿瘤中心出现坏死区[11]。③MRI可从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扫描,确定肿瘤大小、部位和范围,了解周围邻近组织脏器的受累情况。提示膀胱内信号影的改变,T2WI提示为高信号改变,部分可见低信号。磁共振检查还可鉴别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其中平滑肌瘤增强信号较为显著[12]。④IVU可提示膀胱内充盈缺损,同时也判断肿瘤对上尿路的功能是否存在影响。膀胱镜检查时常见肿瘤呈外生性生长,表面黏膜完整、光滑。部分黏膜下型也表现为粗蒂肿块,如果肿块的表面黏膜发生糜烂或溃疡,则有可能被当作恶性肿瘤。膀胱镜检查时可钳取肿瘤组织活检,有时因膀胱平滑肌瘤位于膀胱黏膜深部,位置较深,常难取病灶组织,阳性率低。本组10 例患者膀胱黏膜均完整,无糜烂及溃疡,均未取病变组织活检。

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有学者认为体积小、无明显症状者,仅通过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检及活检发现的可以随诊观察[13],原因是膀胱组织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子宫组织较为相似,从经验来推断,目前尚未有关于子宫平滑肌瘤存在恶变的可能性的报道。然而,有些非典型的膀胱平滑肌瘤影像学上的表现与恶性肿瘤极为相似,Size等[14]经研究得出结论,非典型的膀胱平滑肌瘤影像学表现为菜花状、丰富的血供及肿瘤表面数量不一的钙化灶。对于这些与恶性肿瘤区分不清的非典型膀胱平滑肌瘤,最后只能通过外科手术及病理学确诊。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肿瘤剜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和膀胱肿瘤电切术。笔者认为合理的手术方式的选取决定于肿瘤的大小及位置。如体积小、带蒂的、类型为膀胱黏膜下型的肿瘤可以行经尿道切除和电灼治疗;如体积较大、类型为膀胱壁间型和膀胱浆膜下型的,则通常行开放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有文献已经报道部分壁间型和浆膜下型的膀胱平滑肌瘤采用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手术及预后效果令人满意[15]。另有文献报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膀胱平滑肌瘤切除术已成功实施,术后效果可[16]。膀胱平滑肌瘤的预后良好,目前尚未有报道提示该病存在恶变的可能[17]。本组10 例患者术后随访1~8 年无复发及恶变。

摘要:目的 对膀胱非上皮性良性肿瘤中的平滑肌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2007~2015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膀胱平滑肌瘤的患者10例,其中存在血尿表现的患者2例,存在尿频症状的患者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因体检偶然发现的患者7例。行B超、CT等相关辅助检查,10例患者影像学提示膀胱内病灶生长。行膀胱镜检查,9例患者镜下可见膀胱内局部黏膜隆起,表面光滑、完整。1例患者镜下未提示明显异常。其中8例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行膀胱镜检术+膀胱肿瘤剜除术,1例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行膀胱镜检术+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 10例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例回报均确诊为膀胱平滑肌瘤。术后随访1~8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在膀胱肿瘤中,膀胱平滑肌瘤的发病率较低,是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预后一般较好。目前对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确诊则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通常情况下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大批腹泻病人诊疗工作总结分析 第2篇

2010年8月10日晚,值班院长到急诊科例行检查,发现10余名腹泻患者前来就诊,详细询问为外地旅游客进食海鲜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水样便,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当时值班大夫1名,护士2名,出现不能及时开药、输液等人员不足问题,遂通知医务科,并立即启动人员紧急替代预案,调动二线值班医护人员及医技科室协助诊疗,调整床位,疏散病人,输液观察,检验科进行大便常规等化验,排除了霍乱、菌痢等,初步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经过给予解痉、止痛、补液等对症治疗,患者病情趋渐平稳,好转出院。

情况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值班医护人员遇到问题报告不及时。

2.科室负责人非正常班巡查不到位,致发现问题迟缓。

二、改进措施:

1.值班医护人员要熟知相关制度、掌握相关流程,在遇到群体性 腹泻、中毒等事件时,应逐级上报,及时解决。

2.应建立巡查值班制度,科室负责人在非正常班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医疗纠纷。

慢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诊疗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慢性;腹泻;诊疗

【中图分类号】R4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64-01

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问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下面将慢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诊疗分析汇报如下?

1病因

1.1肠道感染性疾病

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其他寄生虫病:梨形鞭毛虫?肠道滴虫?钩虫?姜片虫和鞭虫感染;肠道真菌病:肠道念珠菌病?胃肠型毛霉菌病?

1.2肿瘤

大肠癌;结肠腺瘤(息肉);小肠淋巴瘤;胃肠道激素细胞瘤:胃泌素瘤?癌?胰性霍乱综合征?

1.3小肠吸收不良

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如慢性胰腺疾病引起的胰酶缺乏?胆汁排出受阻和结合胆盐不足?小肠内细菌过度生长等引起的消化不良;小肠切除过多?近段小肠一结肠吻合术或瘘道等引起的小肠吸收面积减少;α-重链病?系统性硬化症和Whipple病等小肠浸润性疾病?

1.4非感染性炎症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憩室炎;尿毒症性肠炎?

1.5功能性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1.6药源性腹泻

各种泻药;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新霉素等;降压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

2诊断步骤

2.1病史询问

2.1.1起病与病程

炎症性肠病?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多见于青壮年,大肠癌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而乳糖酶缺乏的腹泻则多从儿童期开始?变态反应性腹泻常因服用某些异种蛋白质而诱发?起病急?伴有发热?腹泻次数频繁者多考虑肠道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引起的腹泻病程长而症状反复?大肠癌则病情进行性恶化?

2.1.2排便情况与粪便外观

小肠病变的腹泻量较多?血便较少见,腹痛往往位于脐周,伴肠鸣音亢进?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病变每次排便量少,常混有黏液或脓血,伴有里急后重感,腹痛多位于左下腹?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多于清晨起床后和早餐后发生,进食生冷食物可诱发,粪便含有黏液,但无脓血,常腹泻与便秘交替?

2.1.3伴随症状

慢性腹泻伴发热时,要考虑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淋巴瘤?肠道阿米巴病?显著消瘦和营养不良要考虑引起吸收不良的各种疾病?而较短时间内出现的腹泻伴进行性贫血?消瘦则应注意肠道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除腹泻等肠道症状外尚可有关节痛?虹膜睫状体炎等肠外表现?肠易激综合征则常伴有头昏?失眠?健忘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2.2体格检查

全面?仔细的全身与腹部检查有时可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腹块常提示肿瘤或炎性病变,恶性肿瘤的腹块常较硬,而克罗恩病或腹腔结核的肿块则常有较明显压痛?对慢性腹泻患者,尚应常规进行直肠指检,以免遗漏直肠癌的诊断?

2.3辅助检查与器械检查

2.3.1粪便检查

反复多次的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原虫?寄生虫卵?脂肪滴?未消化食物?隐血试验可检查不显性出血?致病菌培养可发现致病微生物,有时需进行厌氧菌或真菌培养,以发现厌氧菌或真菌等引起的腹泻?

2.3.2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粪脂测定:粪涂片用苏丹染色在镜下观察脂肪滴,粪脂含量在15%以上者多为阳性?其他粪脂测定的方法尚有脂肪平衡试验?碘-甘油三酯和碘-油酸吸收试验等?D-木糖吸收试验:反映小肠的吸收功能?阳性者提示空肠疾病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引起的吸收不良?

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反映回肠功能的检查方法,在回肠吸收功能不良或切除过多,肠内细菌过度生长,以及恶性贫血时,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异常?胰功能试验:常用的方法有胰功肽试验,检查胰腺外分泌功能低下引起的腹泻?

呼气试验:C-甘氨酸一呼气试验:在回肠功能不良或切除过多或肠内细菌过多时,肺呼出的C02明显增多;氢呼气试验:对诊断乳糖或其他双糖吸收不良?小肠内细菌过度生长?或小肠传递过速有价值?

2.4影像学检查

2.4.1内镜检查

结肠镜可送达回肠末端,对直肠至回肠末端的器质性病变可作观察并做活检?胶囊内镜及全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前者属无创检查,较易为患者所接受,后者可行黏膜活检做组织学检查或电镜检查,对弥漫性小肠黏膜病变,如热带性口炎性腹泻?乳糜泻?Whipple病?弥漫性小肠淋巴瘤等有诊断价值?有条件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检查?

2.4.2X线检查

X线钡灌肠对不宜行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检查不能送达回盲部者尤为重要,可显示结肠的病变?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对胆道和胰腺疾病有診断价值?若疑有腹腔实质器官肿瘤,可行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检查?

3治疗方案

3.1病因治疗?

3.3对由于胰酶缺乏而导致消化吸收不良的慢性腹泻者,可使用胰酶制剂如得每通,每次1~2粒,每日3次,餐中服用?

3.3止泻药的应用 鞣酸蛋白每次1~2 9,每H 3次;次碳酸铋每次0.3~0.9g,每日3次;腹泻明显者可试用地芬诺酯或氯苯哌酰胺?

参考文献

[1] 黄永坤,何雯,李海林,段晶 . 不同季节腹泻病患儿粪便菌群变化和微生态治疗结果的分析.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03).

手足口病临床诊疗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治疗

2008年6月-10月, 我市发生以肠道病毒71型 (EV71) 为重要感染原的手足口病流行, 对此全市范围内进行了集中诊治,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总结82例资料完整病例, 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5例, 女37例, 年龄9个月-10岁, 其中9个月至2岁2例, 占2.44%, >2岁-4岁75例, 占91.46%, >4岁-10岁5例, 占6.10%。

1.2 临床表现

(1) 发热: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存在, 其中37.0℃-38.5℃54例, 38.5℃-39.5℃25例, >39.5℃3例, 热程1-6天, 平均3天。 (2) 皮疹:皮疹多发生在发热前后2天内, 手足掌跖面最多见 (占77.8%) , 丘疱疹为主, 呈离心性分布, 略有痒感。重症者, 皮疹数量少或不典型, 可位于手足指 (趾) 尖端及足跟外侧, 多呈暗红色新月形斑疹或疱疹, 皮疹深在, 小而隐匿。其他部位皮疹可泛发于臀部、小腿、面部及全身, 呈红色斑丘疹或丘疱疹。皮疹多3-5天消退, 无结痂及色素沉着。 (3) 口腔粘膜病变:所有病例均存在口腔黏膜疱疹伴粘膜充血和/或糜烂, 疱疹1-2天破溃呈溃疡, 多见于咽峡部、软腭、颊粘膜、舌及内唇粘膜。 (4) 消化道症状:口痛拒食, 普遍厌食, 20%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5) 其它:合并心肌损害 (乏力为主) 47例, 呼吸道症状 (咳嗽为主) 11例, 中枢神经损害 (肌颤、嗜睡、烦躁嗜睡交替等) 5例, 肝损害3例, 肌无力1例。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89.2%白细胞总数正常, 其中71.4%中性粒细胞比率偏高, 淋巴细胞比率降低。心肌酶检查:异常47例, AST 45-57 U/L (正常值5.0-37.0 U/L) , LDH 340-402U/L (114.0-240.0 U/L) , CK 270±55 U/L (25.0-200.0 U/L) , CK-MB 39±17 U/L (1.0-25.0 U/L) , HBDH 198-288 U/L (72.0-182.0 U/L) 。血糖检查22例, 增高6例 (6.7-10.8mmol/L) 。血生化检查:低钠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26例。脑脊液检查2例, 脑压≥1.96kPa, 细胞数 (50-70) ×106/L, 蛋白质0.4-0.5g/L。心电图61例中异常33例, 表现为窦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17例, 传导阻滞6例, 房性及室性早搏3例, ST-T改变7例。脑电图检查10例, 异常5例, 显示弥漫性慢波, 1例出现棘 (尖) 慢波。

1.4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1]。其中重型病例22例, 占26.8%, 分别并发病毒性心肌炎、脑炎、脑心肌炎15例、5例和2例。病原学检测23例, EV71阳性9例, 其它肠道病毒阳性2例 (特异性核酸或/和双份血清IgG抗体检测) 。

1.5 治疗及转归

本组病例以静脉滴注病毒唑为基础, 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持续高热4天以上或有并发症者, 使用甲基泼尼松龙静滴10-20mg/ (kg.d) , 共2-3天,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200-500mg/d, 连用3-5天;合并心肌损害者, 复合静滴维生素C150-250mg/ (kg.d) , 其它包括抗休克、降颅压、强心及纠正呼吸衰竭等。经综合治疗全部治愈, 住院病程5-26d, 平均9.5d。

2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多见于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 突出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疹, 夏秋季多见。该病多数预后较好, 但近些年重症比例较多, 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和肺出血等, 甚至导致死亡[2]。因此充分认识, 及早发现危重病例, 对于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手足口病根据流行病学史和典型皮疹特点, 一般不难做出临床诊断, 病原学检测可确诊。本次诊疗发现重症者早期皮疹多不典型或少见, 偶见于指趾尖端或足跟边缘, 细小而隐匿, 皮疹呈出血性新月型, 类似局部挤压所形成的皮下出血, 具有显著特异性, 同时还应警惕流行期间神经、心血管病症状, 如精神萎靡不振、多汗肢冷、呕吐、嗜睡、烦躁易惊、肢体抖动等, 强调细致查体, 力争早期发现重症表型。本次病原学检测显示主要病原体是EV71, 与其它地区疫情报告相符[3]。

本组手足口病重症者占相当比例, 病儿年龄均在2岁以内, 起病至极期时间平均3.5天, 早期表现显著乏力, 多汗, 四肢凉、发花等循环不良, 心电图改变早期以传导异常为主, 显示不同程度的快率型或慢率型心律失常, 这与暴发性心肌炎在发病初48小时内, 心电图表现为多变、易变的主要特点相符合[4], 由此可以推测危重病例心脏早期损害并非肌性损害。据多数报道称[1,5], 危重症死因依次是肺水肿、出血, 脑疝和顽固性休克, 而肺水肿、出血认为是神经源性所致。对于危重症治疗, 除积极抗病毒、对症等治疗外, 改善循环、抗休克与降颅压同等重要, 补脱兼顾, 在支持呼吸功能 (应用呼吸机) 基础上, 支持心功能和血循环, 对于挽救生命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本次手足口病流行面广, 注意夏秋季上感、腹泻病儿诊治, 做好呼吸道或消化道隔离, 保护易感儿童, 发现危重病例, 对于减少发病率, 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 2010, 4:21.

[2]MeMinn PC.An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enterovirus 71 andits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J].FEMS MicrobiolRev, 2002, 26 (1) :91-107.

[3]朱渭萍, 储强, 王勇, 等.上海市浦东新区2005-2007年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8, 20 (8) :372-375.

[4]吴铁吉.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小儿暴发型心肌炎[J].小儿急救医学, 2003, 10 (3) :131.

诊疗分析 第5篇

结合市级重点专科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和学科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充分继承发扬传统中医药优势为重点,加强肛肠专科疾病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优化中医药治疗肛门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案,加快学术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将对肛肠科常见疾病全面进行临床诊疗方案的整理、优化工作。

2017年收治的肛漏病人,严格按照汉滨区中医医院肛肠科2016年修订的优势病种肛漏的诊疗方案实施,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与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1.1临床疗效

2017年共收治肛漏病人 27 例,其中高位肛漏病人7例,低位肛漏20例。27例病人中,有合并感染肛痈者,中医辩证属火毒蕴结证3例,热毒炽盛证14例,无合并症者中医辩证湿热下注证40例,阴虚毒恋证0例。

全部手术治疗,手术方案治疗27例,中医药治疗率100%。治愈27例,治愈率100%。1.2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肛漏主要是用中医的肛漏一次性根治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药直肠滴入,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2.并发症的分析

肛漏尤其是肛漏术后容易造成术后尿潴溜、排便困难、便时疼痛、创面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伤口愈合,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我科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与2016对比,明显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7年与2016年各种数据比较

住院时间(天)尿潴留 排便困难 疼痛 延迟愈合 2017年 11 07 5 05 1 2016年 13 08 5 06 2 为降低肛漏术后尿潴溜发生率,2017年,对于低位肛瘘,和简单的高位复杂肛瘘,尽量只用局部麻醉,且术后肛内放1粒双氯酚酸钠以止疼,并在术后,常规热敷小腹,松弛括约肌以利小便。通过与2016年数据对比,尿潴留比例有所下降。

通过与2016年数据对比,住院时间也显著缩短,主要与换药时加用湿润烧伤膏及龙珠软膏以促进伤口愈合。

尽管运用中医药在治疗肛漏术后并发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肛漏术后便时疼痛、肛门坠胀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今后需进一步探讨中医软坚散结、清热利湿、脱毒生肌药物在肛漏术后恢复期的运用。此外,科室经验方、特色疗法方面总结较少。今后要进一步总结本科特色治疗方案,经验治疗,在细节方面完善,要体现出本科室治疗的特色优势。根据新技术的学习应用不断更新完善诊疗方案。

单纯性骨囊肿临床诊疗分析 第6篇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应用类固醇注射治疗单纯性骨囊肿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42例单纯性骨囊肿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同时对患者采用类固醇进行治疗。结果经过对患者的治疗之后,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5.5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2±1.2)年,患者囊肿完全愈合的有18例,占42.8%;基本愈合的患者有10例,占23.8%;部分愈合患者有10例,占23.8%;无效患者有4例,占9.6%;治疗总有效率为90.4%。在对患者治疗时,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结论对单纯性骨囊肿患者采用类固醇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临床上治疗单纯性骨囊肿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单纯性骨囊肿;类固醇;临床效果Abstract:Objective to use steroid injection for treatment of simple bone cyst patients clinical effect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Methods to the our hospital the clinical data of 42 patients with simple bone cys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t the same time using steroi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Resultsafter treatment of patients, and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patient for -1 year follow-up of 5.5 years, average follow-up time was (3.2+1.2) in patients with cyst completely healed in 18 cases, accounting for 42.8%; Basic patients healed in 10 cases, accounted for 23.8%; Ten patients with part of the healing, accounting for 23.8%; Invalid patients, 4 cases (9.6%);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4%. I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no adverse reactions and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treatment of simple bone cyst patients using steroids, obvious effect, reduce the patient's pain,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simple bone cyst patients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simple bone cyst;Steroid;Clinic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23-02 在临床上,单纯性骨囊肿或者孤立性骨囊肿主要发病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是一种对患者的长骨干骺造成局部性破坏的疾病,一般常见于股骨和肱骨[1]。这种疾病发病非常隐匿,并且其的进展也非常缓慢[2]。一般主要是在对患者进行X线片时偶会会发现,另外待患者并发其他病理性骨折时才能够被发现。对其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主要有:穿刺引流和对患者进行手术刮除并植骨以及向患者的囊腔内注射激素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的优点。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5月期间,对收治的42例单纯性骨囊肿患者采用类固醇激素注射进行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做以下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此次收治和研究的42例骨性囊肿患者,都是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全部42例患者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位于6-15岁之间,平均年龄(11.5±1.4)岁;患者发生的病变部位:肱骨干患者有6例、肱骨近段有12例、股骨近段有18例、其他部位有6例。另外伴有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有22例、在进行手术植骨之后,发生复发的患者有4例。

1.2治疗方法

对患者进行电视X线透视,并在其的透视下进行操作。在治疗之前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进行消毒铺巾处理,对预穿刺部位进行浸润麻醉。对患者行穿刺部位的选择十分关键,要点是在尽量避开患者机体重要神经血管的同时还要选择在囊肿皮质最薄部位进行穿刺,提高穿刺治疗成功率。麻醉方式:首先选择硬膜外麻醉穿刺的麻醉方式,若较难穿透,则应使用克氏针进行预钻孔处理,也可直接击入斯氏针,形成孔道之后再插入穿刺针。一般都会采用常规的正侧位进行透视,将囊腔的正确位置进行确定,同时要注意是否有囊腔的分隔出现。在患者的囊腔内插入2根针,抽吸干净患者囊腔内的液体之后,拔出其中一针,留一针,同时对患者注入125.0g的强的松龙,拔针之后对患者针孔应压迫一段时间后再松开,同时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处理。在治疗后的2-3个月来院进行X线片复查,看是否需要再次进行注射。,此次对患者进行注射的次数为2-8次,平均为(4.3±1.2)次。

1.3判断标准

囊肿完全愈合的标准:经过对患者治疗之后,患者的囊腔基本已经消失,患者的囊肿骨皮质和正常皮质连续一致。基本愈合标准:在对患者治疗之后,患者的囊肿皮质出现明显性的增厚,囊肿也出现明显性的缩小。部分愈合标准: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后,囊肿的皮质有一定的增厚,囊腔与治疗之前相比,缩小在1cm以上。无效标准:经过对患者的治疗之后,囊肿缩小不明显或者没有缩小,甚至出现增大。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3]。

2结果

经过对患者的治疗之后,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5.5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2±1.2)年,患者囊肿完全愈合的有18例,占42.8%;基本愈合的患者有10例,占23.8%;部分愈合患者有10例,占23.8%;无效患者有4例,占9.6%;治疗总有效率为90.4%。在对患者治疗时,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详细见以下表1。

表1患者的治疗情况[例,(%)]

例数完全愈合基本愈合部分愈合无效总有效4218(42.8)10(23.8)10(23.8)4(9.6)38(90.4)3讨论

在临床上,单纯性骨囊肿是儿童人群中一种常见性的瘤样病变症状,目前对于其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4]。很多文献表明患者的病变部位处的静脉回流受到阻碍,进而使得囊腔压力出现增高,使得其的压力比骨髓内的压力高。也有人认为和患者的外伤以及炎症有一定的关系。

睾丸扭转13例诊疗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 年龄4岁~19岁, 平均年龄11岁。13例均为单侧睾丸扭转, 左侧9例, 右侧4例, 发病时间3 h~7 d, 患者均有患侧阴囊突发疼痛病史, 有3例有剧烈运动史, 4例于睡眠中出现阴囊疼痛, 余6例无明显诱因。查体:患侧睾丸明显肿大, 并提高呈横位, 8例睾丸触痛明显。阴囊抬高试验 (Prehn征) 阳性10例。13例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确诊11例, 提示患侧睾丸血供减少2例。

1.2 方法

13例入院后, 均立即行手术探查。术中见患侧鞘膜壁充血、水肿, 睾丸梗死呈黑色10例, 发病时间均>8 h.3例观察后睾丸生机可, 发病时间均<8 h.鞘膜内扭转12例。顺时针扭转2例, 逆时针扭转11例。左侧扭转12例, 右侧扭转1例。其中扭转180°2例, 360°8例, 360°以上3例。3例睾丸未坏死患者, 均行患侧睾丸复位加双侧睾丸固定术。余10例睾丸坏死患者均行患侧睾丸切除术, 其中7例行对侧睾丸固定术。

2 结果

术后患者阴囊疼痛消失, 伤口均Ⅰ期愈合, 平均住院时间7 d,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睾丸均为缺血性梗死。

3讨论

睾丸扭转是常见的阴囊急症, 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以左侧扭转多见。睾丸扭转多为外侧向内侧扭转, 即左侧逆时针扭转, 右侧顺时针扭转[1]。本病病因通常认为与睾丸的解剖学异常有关。如:睾丸系膜过长, 远端精索完全包绕在鞘膜内;睾丸活动度过大;睾丸和其附属物之间的联系过松或异常;鞘膜异常等。根据扭转部位可分为鞘膜内型和鞘膜外型, 以鞘膜内型较多见。扭转程度大多为180°~360°, 程度最大为720°, 且扭转程度与睾丸的血液循环呈正相关。

睾丸扭转主要表现为突发患侧阴囊剧烈疼痛, 起初阴囊常为隐痛, 继之加剧并变为持续性剧烈疼痛, 可向腹股沟放射, 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检可见患侧阴囊红肿, 睾丸肿胀, 睾丸向上移位并常呈横位, 与附睾界限不清, 阴囊抬高试验 (Prehn征) 阳性。因本病发病率较低, 常常不会引起临床医生特别是非专科医生的足够重视而被误诊为急性睾丸炎、附睾炎或其他急腹症, 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以致延误病情, 导致切除睾丸的严重后果, 并进一步影响到生育能力。有研究认为睾丸扭转也可使健侧睾丸细胞凋亡增加, 可诱导抗精子抗体形成而损害对侧睾丸, 使精子数下降, 死精及畸形精子数增多, 导致男性不育[2]。因此一旦考虑有睾丸扭转存在, 应该立即进行相关检查, 尽早明确诊断, 早期治疗。临床上99m锝睾丸扫描检查已成为“睾丸扭转术前诊断的金标准”, 诊断的准确性达80%~100%[3], 这一检查虽然准确率高, 但由于检查设备不普及、检查费用高等原因, 在基层医院很难普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睾丸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这一检查具有无创伤、特异性高、可重复检查等特点, 可作为睾丸扭转的首选检查方法。本组13例, 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11例。

睾丸扭转的治疗主要是挽救睾丸, 保护生育能力。有专家认为睾丸扭转坏死的发生与扭转时间和程度呈正相关, 主张一旦怀疑睾丸扭转, 应立即进行手术探查治疗[4]。本组13例一经诊断和高度怀疑睾丸扭转, 均立即手术。3例发病时间<8 h的患者, 睾丸均得以存活。手法复位也是治疗早期睾丸扭转的一种方法, 但由于其盲目性大, 复位方向不对会加重睾丸坏死, 不能防止再次发生扭转, 我们不主张手法复位, 可靠的方法仍是早期手术探查治疗。

总之, 凡以阴囊睾丸突发疼痛就诊的患者一定要引起接诊医生的高度重视。怀疑睾丸扭转的患者, 应及时进行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 以观察睾丸血流灌注情况。及早进行手术探查, 及时恢复已扭转睾丸的血供, 同时行睾丸固定术是挽救睾丸, 预防再次睾丸扭转的最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睾丸扭转的诊断与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睾丸扭转的临床资料。均以阴囊突发肿痛为主诉入院。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11例。结果 13例均手术诊疗, 3例8 h以内手术, 睾丸均存活;10例8 h~7 d手术, 睾丸均坏死切除。结论 睾丸扭转是泌尿外科急症, 早诊断、早手术探查是避免睾丸坏死的关键。

关键词:睾丸扭转,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黄澄如.小儿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30-232.

[2]陈俊江, 杨为民, 李家贵.睾丸扭转与睾丸干细胞凋亡[J].国外医学.泌尿外科分册, 1998, 18 (3) :243-245.

[3]那彦群, 郭震华.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566-567.

仔猪病例诊疗分析报告 第8篇

一、材料与方法

1.细菌鉴别。无菌采取病尸心血、肝、脾、肾、胆囊、肠系膜淋巴结等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还对分离的肉汤培养物做同样检验。

2.病料分别接种于麦康凯和SS琼脂平板上, 置37度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 再从有代表性的菌落上分别钩菌划线于EMB、血液琼脂平板上做同样的培养观察, 将初分离出的细菌在室温放置2天后, 再观察一次。

3.生化和血清学试验。各种生化培养基分别按常规要求配制, 诊断血清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4.沙门氏菌增菌液的增菌效果比较。按要求配制亚硒酸盐胱氨酸肉汤 (SC) 、亚硒酸盐胱氨酸胆肉汤 (SCB) 、亚硒酸盐肉汤 (SF) 、亚硒酸盐煌绿肉汤 (SBG) 、四硫酸盐肉汤 (TT) 、氯化镁雀绿肉汤 (Rappapport) , 分装试管, 每管10ml。设普通肉汤1组做对照。每种肉汤设3组, 以同样方法分别接种60、8个和1个菌做比较。均置37度培养, 分别经18、27和48小时后, 以内径为3毫米的环在各管钩菌划线接种于麦康凯和SS琼脂平板进行菌检。

5.动物试验。小白鼠3只, 腹腔接种肉汤培养物, 每只0.4ml。对照小白鼠3只,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每只0.4ml。

二、结果

1.细菌形态。菌体为短而粗两端钝圆、有鞭毛、无芽孢和荚膜, 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能运动。

2.出菌器官为肝、胆和肠淋巴, 编为Ⅰ、Ⅱ、Ⅲ。细菌在麦康凯、EMB (伊红美兰) 和SS琼脂平板上培养, 长出圆整、光滑、湿润、半透明的菌落;在血液脂平板上菌落呈淡绿色、β溶血;在普通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针头大, 露珠样, 略隆起, 光滑, 湿润, 淡灰色半透明的菌落。初分离出的细菌经37度培养1天后, 再于室温放置2天, 菌落形成外围绕有一圈的粘液堤, 表面见有细致的放射纹。

3.生化和血清学试验, 结果见表1。

4.细菌在普通肉汤中37度培养18~24小时, 可见均匀一致的中度混浊, 48小时后, 管底出现粉状沉淀, 72小时摇振时, 沉淀呈云雾上升, 细菌在肉汤和平板琼脂培养基经正常培养24小时后, 除少数在干燥琼脂培养基上的细菌失去活性外, 其余的都有活力。

5.增菌液的增菌效果相互对比中, 各增菌肉汤的3组同样菌数的管, 经培养18小时, 菌检定性结果一样, 详见表2。

6.肉汤培养物接种小白鼠3只, 分别经5、7、8天后死亡, 剖鼠分离出与接种物相一致的细菌。对照小白鼠健活。

三、小结与讨论

1.从死猪尸体组织中分离的3株菌, 经形态观察, 培养特性观察, 生化试验, 血清反应和小白鼠接种, 结果符合猪霍乱沙门氏菌的特征, 证明仔猪死亡的病原为猪霍乱沙门氏菌。

2.本菌生长条件要求不高, 在常用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但经过传代和不良环境影响容易发生变异, 粘液堤试验就说明这一点。在多元培养基上生长需37度24小时以上的培养, 才能使培养基全部转为绿色。

3.据报道, 亚硒酸盐和四硫磺酸盐培养基对猪霍乱沙门氏菌有毒性。而SC、SF、SCB、SBG等增菌肉汤中均含有亚硒酸盐, 故该菌不能在这些肉汤中发育。TT增菌肉汤, 因加入碘可氧化硫酸钠, 形成四硫磺酸钠而导致对该菌的抑制。Tayior和Scheihart二氏报告Rappaport增菌培养基用于分离除伤寒菌外的其它沙门氏菌时, 效果是好的。本试验采用Rappaport增菌肉汤, 对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增菌效果, 证明了这一点。

4.目前, 我们对鱼粉肠导致病菌的检验, 是用SBG作增菌培养分离细菌, 假如鱼粉中污染有猪霍乱沙门氏菌就很难分离出来, 而被检的鱼粉用作猪饲料的数量也不少, 这就潜在着有可能引起仔猪副伤寒病的传染源。

参考文献

[1]P.R爱德华著.郝士海译.肠杆菌科的鉴定.1978.8-16.

[2]甘孟侯.中国兽医, 1985, 11 (4) :9-11.

[3][日]尾形学著.龚人雄译.家畜微生物学.1989.189-195.

低血糖的诊疗分析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0月-2012年11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低血糖患者57例, 诊断标准:血糖水平<2.8mmol/L;有颤抖、饥饿感、周身无力、出冷汗、心悸、收缩压轻度升高;定向障碍、意识朦胧, 烦躁、癫痫样发作, 昏迷等症状或无症状;排除其他引起精神神经症状的疾病。头颅CT扫描为阴性, 其表现的神经症状在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迅速缓解。其中男31例, 女26例;年龄53~91岁;糖尿病患者54例, 原因不明3例;轻度低血糖18例, 低血糖昏迷39例, 血糖最低值为0.1mmol/L。

1.2 治疗方法

轻底低血糖患者给予葡萄糖口服, 低血糖昏迷患者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静脉推注, 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 每1~2小时复查血糖, 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葡萄糖浓度和滴速。

1.3 结果

57例患者中, 18例轻度低血糖患者口服葡萄糖后均好转, 复测血糖正常;39例低血糖昏迷患者中, 1例患者静脉滴注葡萄糖后仍昏迷, 入院后约4.5h神志转清, 其余38例患者静脉滴注葡萄糖后30min内神志转清, 复测血糖均正常。

2 讨论

脑细胞几乎无储存能量的功能, 由血液供应葡萄糖, 低血糖无疑会导致大脑识别功能异常。每克脑组织储存葡萄糖约2.5~3.0μmol, 仅能维持脑细胞活动数分钟, 一旦发生低血糖即可有脑功能障碍, 表现为思维迟钝、精神不振、视物不清、头晕、步态不稳, 可有躁动、幻觉、肌张力增高性痉挛、行为怪癖、舞蹈样动作、昏迷, 甚至是植物人[2]。临床表现可因血糖下降的速度和程度及个体血糖水平差异, 而表现出多样性。血糖下降迅速, 交感神经症状更易表现出来, 若血糖下降缓慢, 主要表现为脑功能障碍。低血糖症状的轻重, 与血糖值、发展速度及持续时间等有关。血糖值越低, 血糖速度下降越快, 持续时间越长, 对脑细胞造成损害越为严重, 严重低血糖>4h, 则症状越明显, 脑细胞可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 如脑水肿、坏死等。低血糖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 出现脑血管痉挛, 引起脑动脉狭窄;低血糖可引起神经的选择性易损, 因脑细胞无糖原储存, 又不能利用循环中的游离脂肪酸作为能量来源, 故脑组织对低血糖极为敏感[3]。反复重度低血糖实验动物海马区磷酸化蛋白激酶A (PKA) 蛋白表达水平增高, 其上游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 磷酸化水平也增高;而蛋白激酶C (PKC) 等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表达与正常组无差异, 提示重度低血糖致脑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相关[4]。首先血糖波动幅度大对脑血管损伤较重, 不利于缺血半暗带恢复, 进而产生的氧化应激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及血管收缩[5]。有数据显示,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随访2.1年, 院内初期出现的低血糖和不良预后无关, 低血糖并不是未来发病率或病死率的独立因素, 且低血糖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存在争议[6]。

早期及时正确诊断是救治关键。应注意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 对于出现昏迷、偏瘫、精神异常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体征而CT检查未发现责任病灶者, 应及时检查血糖[7]。老年人各种激素分泌减少调节能力衰减, 同时老年人对部分降糖药物尤其是磺脲类降糖药物耐受性差, 当合并进食不足、感染、发热情况下更易引起低血糖, 常伴有出汗、虚弱、心慌、饥饿感等表现, 一般不难诊断[8]。文献指出年龄越大, 血糖值越低及持续时间越长, 出现无症状低血糖, 低血糖预后越差。一旦确诊低血糖, 应及时纠正, 一般通过口服或静脉途径, 30min未恢复意识者可给予适量甘露醇或糖皮质激素[9]。

本文中低血糖昏迷39例患者多为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差, 生活自理能力差, 反应能力下降, 激素调节功能差, 血糖低时不能及时分泌升血糖激素而致低血糖。老年患者超量误服, 在进食减少或不能进食的情况下, 降糖药物未相应减量或停用而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因此, 应加强宣教, 使糖尿病患者了解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低血糖的早期表现及危害, 定期检查血糖, 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以减少药物引起的低血糖,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关键词:低血糖,昏迷

参考文献

[1] 文涓.低血糖175例相关因素与院前急救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7) :183, 186.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 邢秉清, 杨芳.老年人低血糖致脑功能障碍18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13, 53 (25) :105-106.

[4] 项迎春, 廖美华, 田允, 等.反复重度低血糖对糖尿病大鼠海马PKA/PKC/CaMKⅡ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3, 30 (6) :586-590.

[5] 焦淑文, 赵桂艳, 于会青, 等.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预后影响临床观察[J].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3, 19 (4) :50-52.

[6] 陈文明, 李东宝.低血糖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3, 21 (3) :280-283.

[7] 廖佳隆, 胡荣梅, 卢芳.低血糖症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0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6B) :105.

[8] 宫淑贞.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发病误诊为脑血管意外2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3) :57-58.

老年胃癌45例诊疗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老年,胃癌手术,围手术期处理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延长和诊疗水平的提高, 老年胃癌患者也日益增多并有年轻化趋势[1]。目前对胃肠肿瘤的治疗模式提倡多学科诊断和评估, 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 (MDT) 按照临床指南或循证医学高级别证据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合理治疗计划[2]。1998年2月-2013年3月收治50岁以上胃癌患者45例,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老年胃癌患者45例, 男27例, 女18例, 年龄50~78岁, 平均68.5岁。低蛋白血症20例, 脱水、低钠、低氯及低钾血症12例, 贫血 (Hb<80g/L) 15例, 上消化道出血3例, 上腹部肿块2例, 伴腹水5例, 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2例。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 (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率失常) 18例, 呼吸系统疾病 (通气功能障碍、肺部感染) 10例, 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8例, 肝胆疾病4例, 脑梗死后遗症期3例。

辅助检查:胃腺癌38例, 中、重度肠化生6例, 坏死组织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超声和 (或) CT增强扫描检查, 其中10例提示胃周淋巴结肿大, 腹水5例。

治疗: (1) 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对老年人胃癌患者应特别关注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戒烟酒, 教会患者有效深呼吸及有效咳痰,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以增强患者手术耐受力。术中精细操作, 遵循肿瘤手术原则;使用吻合器重建消化道, 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吻合口狭窄及瘘的几率。术后应及时发现处理好相关并发症, 对血压、血糖等进行监测和调控, 合理使用肠外肠内营养加强支持治疗。术后止痛泵有利于降低呼吸道阻力, 加速肠蠕动恢复, 但也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反应出现时需要予以合适的处置。35例患者接受术后化疗。 (2) 手术方式:术中情况, 肿瘤位于胃窦37例, 位于胃体胃窦6例、全胃2例。胃根治性切除术 (D2) 36例, 24例纯手工, 12例应用吻合器行胃空肠吻合;姑息性切除术6例。Roux-en-Y吻合23例, BillrothⅠ式吻合18例, BillrothⅡ式加Brouth吻合22例, 食管胃端侧吻合1例, 食管空肠吻合1例。胃空肠吻合 (短路术) 1例、空肠造瘘术2例。

结果

全组患者住院时间12~38天。术后并发症:胃肠吻合口瘘, 并发腹腔感染中毒性休克1例, 最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胃排空障碍2例, 经胃肠减压、促胃动力药物灌胃或灌肠, 以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均愈合;切口感染3例裂开2例;心脏病7例, 肺部感染5例, 其中1例因肺炎合并心梗死亡;中枢性面神经麻痹1例, 予氨酰谷氨酰胺等治疗痊愈。

随访40例, 存活1个月~10年, 平均随访24个月。术后4个月内死亡2例, 胃肠吻合术和胃癌根治术各1例, 分别死于腹腔感染和脑出血。胃癌根治术生存时间4~67个月, 平均16.05个月, 姑息性切除患者平均生存12.80个月, 胃肠吻合术患者术后生存时间4~15个月, 平均8.91个月。

讨论

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明显,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保与新农合的推广, 确诊的老年胃癌患者日益增多。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 容易延误诊治[3], 确诊时多为晚期, 而且多并存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多脏器的慢性病, 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脱水、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故须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尽快手术。

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最有效的疗法。手术应遵循根治性、安全性和功能性三项顺序的原则[4]。多中心RCT研究推荐胃癌D2手术作为胃癌标准化手术;远端胃切除术后, 虽仍以BillrothⅠ式和Ⅱ式为主要重建术式, 日本学者推荐近端残胃与空肠Roux-en-Y重建术式[5]。如果手术方式选择不当会增加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制定手术方案时要综合考虑。不合并穿孔、大出血等症需紧急手术处理者, 尽管有些患者入院时状态很差, 但是可以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而行根治性手术。如果确实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而无全胃切除指征, 要适当缩小手术范围, 最好姑息切除, 再予综合性治疗;尽可能避免单纯的剖腹探查, 旁路手术也可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全身状况和提高生存质量[6]。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 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与全肠外营养相似, 在加快免疫状态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优于全肠外营养[7]。

老年胃癌患者多为进展期, 并存病多, 术后并发症重, 应该做到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 是提高疗效关键。

参考文献

[1]薛建元, 尹浩然, 朱正纲, 等.高龄老年胃癌的外科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2000, 27 (5) :252-355 .

[2] 韩方海.胃肠肿瘤的外科治疗和重建[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 2010, 4 (3) :1-3.

[3] 李卫平.60例老年胃癌误诊原因分析及对策[J].肿瘤学杂志, 2003, (4) :278-279.

[4] 周晓武.现代胃癌外科手术的根治性原则[J].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6, 22 (3) :168-170.

[5] 韩方海.胃肠肿瘤的外科治疗和重建[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 2010, 3 (4) :1-3.

[6] 许宏, 薛小军, 孙桂富.老年人胃癌合并幽门梗阻的手术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14) :1968-1969.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16例诊疗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 妊娠合并症 急性胰腺炎 诊断 治疗 预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29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PIP)是一种较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其发生率1/1000~10/1000[1]。该病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情凶险,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明确发病机制、诱因,积极预防,及早诊断及正确治疗对改善母亲和胎儿的预后有重大意义。2001年1月~2011年7月收治APIP患者16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1年1月~2011年7月收治APIP患者16例,年龄20~35岁,平均26.8岁;初产妇14例,经产妇2例,均为单胎妊娠;早孕期发病1例(6.25%),中孕期发病3例(18.75%),晚孕期发病12例(75.0%);其中1例第一次发病治疗出院后第8天再次发生APIP,入院治疗后好转出院;住院治療时间9~46天,平均住院时间14.2天。

急性胰腺炎诊断及分级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制定的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和分级标准[2]。16例病例中,14例为轻型急性胰腺炎,2例为重型急性胰腺炎。

临床表现:16例患者均有腹痛,其中中上腹痛6例,右上腹痛5例,左上腹痛3例,全腹痛2例;向腰背部放射痛5例,伴腹胀10例,腹痛向腰部放射者5例,伴恶心、呕吐7例,有腹膜刺激征者12例;14例患者体温有不同程度的上升,2例重症患者最高体温均超过38.7℃,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呼吸最快时均超过32次/分。

方法:对16例APIP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治疗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实验室检查:16例患者检查结果示:所有患者用硝基苯酚酶法测血尿淀粉酶均有升高,C反应蛋白(CRP)均升高,其中2例重症APIP患者CRP分别为189mg/L、238mg/L,血细胞计数升高13例,高血糖10例,高脂血症6例,低钙血症5例。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常规行B超检查,其中14例可见胰腺体积增大,回声减低,9例胰腺周围有渗出及腹腔积液,10例提示有胆系结石并胆系炎症,行CT检查4例,均发现胰腺体积增大,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其中2例重症APIP患者可见胰腺部分坏死,胰腺周围明显渗出及腹腔积液,胸膜腔少量积液。

病因和诱因:16例患者中有胆道系统疾病10例(62.5%),其中胆囊结石6例,胆总管结石3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例,发病后检查高脂血症6例,其中两例重症APIP甘油三酯分别为12.67mmol/L及24.50mmol/L,4例产后3个月随访血脂正常,1例在孕早期由于妊娠剧吐后发生腹痛入院,诊断为轻型急性胰腺炎,16例病员发病前均无饮酒史,6例发病前有高脂餐病史,2例无任何并发症无诱因发病。

治疗:APIP一经确诊,给禁食,8例腹胀明显者给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并抑制胰酶活性,抗感染、解痉、止痛、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热卡及氮平衡等处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胎儿宫内情况,动态观察血清、尿淀粉酶、血常规、血糖、血脂、血钙、CRP、电解质、肝、肾功能变化。对有早产征象,给予硫酸镁抑制子宫收缩及地塞米松促进胎儿肺发育成熟,高血糖患者给胰岛素治疗,并监测血糖。血淀粉酶正常,CRP正常,无腹痛且能进食低脂饮食停止针对急性胰腺炎的一切治疗。妊娠足月后根据产科情况决定分娩方式。

妊娠结局:16例患者中,1例早期妊娠者因放弃胎儿行人工流产,3例中期妊娠者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2例至妊娠足月后自然分娩,1例于孕36周再次并发胰腺炎,经治疗14天后至产科行剖宫产术;10例为孕晚期轻型胰腺炎患者,9例经治疗好转后自然分娩,1例于病情好转后行剖宫产术;2例重症APIP患者均发生于孕35周后,1例经保守治疗后于孕37+2周自然分娩,1例重症患者孕36周发病,发病后14小时发现胎儿宫内死亡,18小时后经阴道分娩出死婴,产后继续给保守治疗,住院46天后出院。

讨论

APIP病因及影响因素:多数学者认为妊娠期胆道疾病和高脂血症是引发APIP的主要原因[3,4]。妊娠期,孕妇血清中孕激素升高可导致胆汁、胆固醇分泌增加,胆道平滑肌松弛以及增大的子宫压迫十二指肠和胆道系统,引起胆汁瘀积,结石形成,胰胆管引流不畅而引发胆源性胰腺炎。妊娠期因孕激素、雌激素、催乳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影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妊娠期孕妇进食高脂、高糖、高蛋白饮食,刺激胰腺过度分泌,甘油三酯被脂肪酶水解成具有毒性作用的游离脂肪酸,血黏度升高,胰腺小动脉和微循环发生急性脂肪栓塞及脂肪细胞侵润,致使胰腺及多器官受损。本组资料显示:胆道系统疾病仍是APIP的主要病因,而高脂血症不仅是APIP的重要发病因素,且是重症胰腺炎的主要诱因之一,妊娠剧吐也可能是APIP的病因之一,妊娠期内分泌激素的变化也参与了APIP的发生发展变化。APIP的发病因素是在特定条件下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APIP对母婴的危害情况:APIP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多发于孕晚期及产后[5]。APIP对母体的危害主要是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APIP产妇中,血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酰转肽酶等可升高,白蛋白降低,细胞代谢障碍,肝血流量减少,影响凝血因子合成,使产时出血增加。对胎儿的危害是,APIP对子宫刺激,毒素入血等对胎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胎儿发生宫内缺氧,甚至胎儿宫内死亡。因此,APIP不仅导致孕妇本身的变化,而且还影响妊娠的进展和胎儿的生长。本组病例中有12例发生在妊娠晚期,3例发生于孕中期,1例发生于早孕行人流,15例分娩的产妇中,1例发生胎儿宫内死亡,胎儿病死率6.67%。

APIP的预防:①加强孕前保健:对计划怀孕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做好生理、心理方面的准备,孕前应消除不利因素,对有胰腺炎、胆道系统病史者,孕前积极查找病因,给予适当的治疗。②对孕期进行饮食指导:孕中晚期胎儿生长发育较快,孕妇往往摄入较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加之活动少,过多的脂肪易在体内蓄积,引起高脂血症。故孕妇要注意膳食平衡,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品种多样化。多进食鱼、瘦肉、蛋类等优质蛋白质食物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等。避免进食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及饮料,养成良好的饮食及卫生习惯。③加强孕产妇管理,定期产检:加强宣教,对高危孕妇进行专册登记,加强管理,定期产检,及时了解孕妇及胎儿的情况,及早发现对母婴健康不利的因素,将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急性胰腺炎的症状告知孕妇及家属,以便及早进行诊治。

参考文献

1 顾美皎.临床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8.

2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S].中华外科杂志,1997,35:773-775.

3 Ramin KD,Ramin SM,Richey SD,et al.Acute pancreatitis in pregnancy[J].Am J Obstet Gynecol,1995,173(1):187-191.

4 Yadav D,Pitchumoni C S.Issues in hyoerlipidemic pancreatitis[J].J clin Gastroenterol,2003,36(1):54-62.

5 袁新枝,刘冬梅,田中太.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诊治[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3):227-228.

过敏性鼻炎的诊疗分析 第12篇

一般过敏性鼻炎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才能患病: (1) 过敏体质 (包括鼻黏膜反应性增高) , 其机体内Th2细胞分泌IL-4增多, 诱导机体合成大量Ig E, 血清中Ig E比正常人可能高1000~10000倍; (2) 多次接触过敏原, 通过合成的Ig E介导细胞脱颗粒, 介质 (主要是组胺) 释放, 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等病理变化。

1 过敏性鼻炎的诊断

1.1 遗传倾向

过敏体质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 父母双亲中如果有一人患有过敏性疾病, 那么他们的孩子发生过敏的可能性接近50%, 如果父母双亲都有过敏性疾病, 那么孩子发生过敏的可能性就要大于60%。因此, 通过家族过敏病史和个人过敏病史进行分析对过敏性鼻炎的诊断非常重要。

1.2 典型的临床症状

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主要有鼻塞、流鼻涕、鼻痒、流眼泪、打喷嚏以及嗅觉功能障碍, 伴咽部发干、痒、眼结膜充血。其中有3个最为典型: (1) 阵发性连续性发作的喷嚏, 每次发作一般几个甚至几十个。打喷嚏的时间常以早晨起床、夜晚入睡或随季节变换加重, 有的人几乎每天都会发作几次。 (2) 喷嚏过后大量清水样的鼻涕。 (3) 鼻腔的堵塞, 每次发作的轻重程度不一, 可持续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

1.3 发病与环境、季节有关

过敏性鼻炎具有发病快、消退也快的特点, 跟气候多变、温差变化大及空气中的花粉、粉尘等含量较高有一定的关系。通常持续性过敏性鼻炎多以清晨起床时发作居多, 其诱因多与室内过敏原如室尘、尘螨、真菌或温差变化过大有关。间歇性过敏性鼻炎则多与花粉过敏有关, 呈季节发作。例如秋冬两季空气中漂浮着大量植物的花粉和粉尘, 而且比较干燥, 鼻腔容易受到外来刺激物的影响。

1.4 典型的鼻黏膜体征

下鼻甲的黏膜苍白、水肿或黏膜呈青紫色是典型的过敏性鼻炎的体征。

1.5 实验室检查

特异性免疫诊断试验是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Ig E增多, 是作为鉴别过敏性鼻炎与非过敏性鼻炎的最主要手段, 其中最有临床价值的是过敏原鼻黏膜激发试验。血清和鼻分泌物中的Ig E检测、过敏原皮试等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2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2.1 脱敏疗法

最初的脱敏疗法是指皮下免疫疗法, 即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过敏原,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潜在风险, 可能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故而限制了它的适应证。后来出现了舌下免疫疗法, 相对更加安全有效, 因此被WHO推荐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 目前已在欧洲广泛使用。具体用法是将过敏原浸出物放在舌下1~2min后吞咽。这种治疗方法的前提是确定患者具体的过敏原, 然后对过敏原处理后使用。当患者过敏原不能确定, 或过敏原种类较多时, 就会受到限制。

2.2 免疫新疗法

过敏体质是由于体内的Th2细胞分泌IL-4增加引起的血清Ig E水平大幅度升高。因此, 免疫学者正在试图通过Ig E抗体阻断Ig E与介质细胞结合、通过s IL-4R阻断IL-4的效应、通过细胞因子降低Th2细胞的作用等方法最终对Ig E抗体产生调控机制, 从而改善过敏体质。

2.3 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可消除症状, 已作为高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但是当药物作用消退后, 如果再接触过敏原, 症状会再现。

2.4 类固醇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鼻内类固醇激素治疗剂量的口腔生物利用度低, 全身反应极低, 因而成为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首选药物。

2.5 中医疗法

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汤剂治疗, 主要是通过补中益气汤, 对中医观点上的体质较虚、气虚者进行调理, 经过几个月的服用可以调理过敏体质, 改善鼻炎症状;第二类是穴位治疗, 主要是针对鼻炎比较敏感的穴位进行长期按摩、贴敷、针灸或者药物注射治疗, 以达到增强患者体质的效果。

2.6 其他治疗

通过手术治疗、激光疗法、微波疗法等, 降低机体局部对过敏原的反应, 纠正免疫功能失调, 据报道也都有一定的疗效。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法很多, 效果亦能肯定, 但事实上, 目前现代医学尚未发现行之有效的根治方法, 彻底治愈本病的疗法还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过敏性鼻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诊断过程中, 应注意遗传倾向、症状、环境因素、鼻黏膜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表现出的典型特点。其治疗方法目前有很多种, 均有一定疗效, 但尚无根治手段。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

参考文献

[1]Casale TB, Dykewicz, MS.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Allergic rhinitis asthma link[J].Am J Med Sci, 2004, 327 (3) :127~138.

上一篇:用心打造和谐师生关系下一篇: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