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骨密度范文

2024-09-08

超声骨密度范文(精选8篇)

超声骨密度 第1篇

1一般资料

在2011年7-9月,用简单随机法抽取由太仓市某社区管理的自然绝经健康女性130名,知情同意参加本次体检,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6.33±4.23)岁,均居住本地10年。问卷调查排除影响骨代谢的因素,如慢性肾病、肝病、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糖尿病、卵巢早衰、生殖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和病理性骨折、接受各种激素治疗者、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

2方法

2.1 人体学指标

受检者均为轻衣便装,光脚站立测量身高及体重,双脚分开25~30cm,使用统一工具,2名医生共同读数并记录,各测量均精确至0.1cm。测量腰围、臀围时皮尺与皮肤直接接触,腰围为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水平;臀围取臀部肌肉最丰满处的周径;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2.2 超声骨密度指标的测量

使用日本ALOKA超声骨质量检测仪(Model AOS-100NW)测定右侧跟骨,仪器专人负责测量,工作环境温度在18~25℃。为评价这一设备的精确性,测试40名受试者的右侧跟骨3次,变异系数(CV)平均值为(0.91±0.49)%,95%可信区间为(0.69~1.10)%,观察指标为声速(Speed Of Sound,SOS)、传播指数(Transmission Index,TI)及骨超声评价指数(Osteo Sono-assessment Index ,OSI),其中OSI=TI×SOS2 。将超声骨密度指标分别与以上人体学指标进行分析。

2.3 糖脂代谢指标及雌二醇测定

受检者在空腹8~10h后,于清晨8:00~9:00采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及雌二醇,HOMO-I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4。

2.4 统计方法

用OFFICE2007建立数据库,SPSS18.0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x¯±s)表示,不符合的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Q1~Q3)]表示。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法;经年龄、身高调整后的数据使用偏相关分析;超声骨密度指标以4分位数分组后,比较各人体学指标组间差别,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多个样本数据的用Kruskal-Wallis H(K)检验; P<0.05即为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人体测量及检测结果

130名绝经女性身高为(1.57±0.05)m,体重为57.25(56.25~62.00)kg,腰围为77.25(77.25~82.25)cm,臀围为89.75(86.00~93.03)cm, BMI为23.1(21.0~25.1),低密度脂蛋白为(2.84±0.83)mmol/L,总胆固醇为(5.70±0.92)mmol/L,甘油三酯为1.31(1.03~1.70)mmol/L,高密度脂蛋白为1.25(1.11~1.47)mmol/L,空腹血糖5.5(5.2~6.1)mmol/L,空腹胰岛素6.19(4.62~9.17)mIU/L,雌二醇为48.55(36.7~76.1)pmol/L,HOMO-IR为1.54(1.14~2.59)。

3.2 人体测量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腰围与体重、臀围和BMI有良好的相关性(r=0.771、0.779、0.788,P<0.01);臀围与体重和BMI有良好的相关性(r=0.853、0.803,P<0.01),与身高有相关性(r=0.256,P=0.003)。

3.3 人体学指标与超声骨密度指标的相关性

年龄与SOS、TI和OSI有负相关性(r=-0.262、-0.188和-0.378,P<0.05),控制了身高、体重和BMI因素后,与各指标仍呈负相关性(r=-0.267、-0.197和-0.399,P<0.05)。见表1。

注:超声骨质量各指标与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BMI的相关性用年龄调整。

3.4 超声骨质量各指标分组与人体学指标

见表2、3、4。

3.5 超声骨密度指标与糖脂代谢指标及雌二醇的相关性

见表5。

4讨论

4.1 SOS与OSI合参可以较全面地反应骨密度信息

跟骨基本为骨松质,对骨质变化敏感,并且骨两侧几乎平行,容易测量,亦可减少位置变化造成的误差。SOS=足跟的宽度(m)/超声在足跟的传播时间(s),此值可受骨弹性、骨组成和骨密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SOS可反应骨密度情况,而本资料中人体学指标与其均无相关性,仅年龄与SOS呈负相关,且不受身高、体重和BMI的影响,说明反应体脂变化的人体学指标在适当高范围内可能有助于骨弹性和骨量的增加,但不能阻止年龄增长带来的减退性变化。TI是反应骨量的指标,是根据超声在足跟传播的第一个最高峰中的半值宽度计算得出的,骨量低时超声传播波峰的宽度窄,相应TI值亦较小。OSI由前两者综合得出,是反应骨弹性的一个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骨成分在变化,骨量和结构表现为不均性,虽然矿化是可以正常的,但已经发生基质减少、骨小梁逐渐丧失、弹性下降、疲劳损伤等质的改变。SOS可以用来定量分析骨密度,OSI可间接提示骨弹性的变化,将OSI与SOS结合起来,能提供更多关于骨密度的信息。

4.2 人体学指标与超声骨密度指标的关系

身高可以反应体型的大小,与身体肌肉含量关系密切[2],在女孩6~14岁时身高与骨密度成正相关,而15岁以上则相关性不明显,以体重对骨密度的影响更大[3]。在绝经的女性中,身高降低的差值与骨密度有良好相关性,平均身高缩短2cm,腰椎骨密度就降低0.025 5g/cm[4]。因此推测本资料中身高与超声骨密度指标未见相关性的原因,一是可能因本资料为社区中的绝经女性,身高均值为1.57m,标准差为0.05,数据较集中,未能显示高矮的不同;二是可能因骨密度在身高变化较大(生长或短缩)时,会有较明显的相关性。

本资料中腰围和臀围与OSI有相关性(r=0.297和0.296,P<0.01),且相关系数几乎相等,与BMI基本相当(r=0.309,P<0.01)。腰围可评估腹部脂肪蓄积程度,准确性好且简便易行,多项研究均表明在评估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中,腰围比BMI更具敏感性。成年男性和女性腰围与BMI的相关系数在0.65~0.75之间[5],本资料里腰围与BMI有良好的相关性(r=0.788,P<0.01),与文献报道一致。臀围亦是反应体脂分布的指标,本资料中其与BMI的亦有良好的相关性(r=0.803, P<0.01),相关系数较腰围稍有优势。女性肥胖因性激素的影响,表现为脂肪聚积在下半身,故臀围可能更适合反映女性体表脂肪的分布;且臀围是影响绝经女性血清瘦素的独立因素,与之呈负相关,超重及肥胖者的瘦素水平高于体重正常者[6],瘦素可以通对下丘脑激素的影响,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抑制脂肪合成等途径调节机体脂肪分布和代谢。推测此类指标若居于高限,可能反应了良好的营养和有益的环境影响,它可以使骨组织承受的机械力加大,促进骨形成,有利于提高骨密度和骨弹性,而且高含量的脂肪可以促进雄激素在脂肪细胞内转化为雌激素,从而增加骨吸收,提高骨密度,这种正相关的关系在调节了年龄系数后仍能表现出来,如体重每下降10kg,骨量则减少3.9%[7,8]。

4.3 糖脂代谢、雌二醇与超声骨密度指标的关系

有研究证实骨参与了胰岛素敏感性的形成,而糖尿病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在绝经期非肥胖者更易引起骨密度下降,控制不良的血糖使钙、磷排泄增加,血钙降低,刺激甲状腺旁腺激素增加,使溶骨作用增强;长期高血糖至糖基化终末产物在骨胶原蛋白上堆积,改变了成骨细胞的功能和增殖[9]。而何书励[10]分析了3 025名体检者的糖脂代谢指标与双能X线测定的腰椎和髋部密度关系后,发现这类指标除高密度脂蛋白外均未进入回归模型,从而推测可能是这些因素是影响体重而间接发挥作用的。本资料中空腹血糖、空腹胰岛

素和血脂,除高密度脂蛋白与SOS有相关性(r=0.199,P=0.043)外,其他与超声骨密度指标未显示有相关性,与后者一致,也许不同的血脂类别与骨密度的作用亦不同。

在使用双能X线作为测量工具的文献[11]中,表明雌激素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骨量的重要因素,与骨丢失加速密切相关,围绝经期女性的腰椎1~4骨密度较绝经5年以内的妇女下降8%,显示了雌激素对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本资料中的雌二醇与SOS有相关性(r=0.259,P=0.008),而与OSI和TI无相关性(r=0.199、0.009,P=0.089、0.921),说明雌激素对骨密度有一定有利影响,可能因测量方法和部位上的区别,对骨弹性作用有待进一步讨论。

综上所述,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进行性下降,而人体学指标与超声骨密度指标有相关性,建议社区的绝经女性在保持糖脂代谢正常的情况下,维持脂肪合理分布,加强肌肉和一定强度的锻炼,适当增加诸如BMI、体重等,可能有益于延缓绝经女性骨质疏松。

摘要:目的:旨在讨论人体测量学指标、糖脂代谢、雌二醇与超声骨密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本地社区130名自然绝经健康女性,测量其人体学指标,如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并检测其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及雌二醇;使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其右侧跟骨,指标为声速(Speed Of Sound,SOS)、传播指数(Transmis-sion Index,TI)及骨超声评价指数(Osteo Sono-assessment Index,OSI),观察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1)腰围与体重、臀围和BMI有良好的相关性(r=0.771、0.779、0.788,P<0.01);臀围与体重和BMI有良好的相关性(r=0.853,0.803,P<0.01),与身高有相关性(r=0.256,P=0.003);(2)年龄与SOS、TI和OSI有负相关性(r=-0.262、-0.188和-0.378,P<0.05);(3)身高在各超声骨密度指标分组中无统计学意义(χ2OSI=1.255,χ2TI=4.913,χ2SOS=1.241,P>0.05);年龄在TI和SOS分组中无统计学意义(χ2=15.997、5.254,P>0.05);体重、腰围、臀围和BMI在OSI、TI分组中有统计学意义(χ2>9.400,P<0.05),而在SOS分组中无统计学意义(χ2<3.000,P>0.05);(4)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HOMO-IR与超声骨密度各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SOS与雌二醇、高密度脂蛋白有一定相关性(r=0.259,0.199,P<0.05)。结论: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进行性下降,绝经女性在保持糖脂代谢正常的情况下,维持脂肪合理分布,加强肌肉和一定强度的锻炼,适当增加诸如BMI、体重等,可能有益于延缓绝经女性骨质疏松。

超声骨密度 第2篇

左正常 右 骨质疏 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如何读懂骨密度检测呢?相信做过骨密度检测的人应该会对“T值”和“Z值”有所印象。一般情况下,骨密度检测结果往往以“图片+表格”的形式给予反馈:“图片”直观展示的是被检者的骨密度数值位于中国男(女)性骨密度参照曲线图的具体位置;“表格”直接列出T值和Z值的数值。

1、读懂“T值”

实际临床工作中通常用T值来判断自己的骨密度是否正常,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是骨密度T值划分为三个区间,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

-1﹤T值﹤1 表示骨密度值正常;

-2.5﹤T值﹤-1 表示骨量低、骨质流失;

T值﹤-2.5 表示骨质疏松症;

T值是一个相对的数值,临床上通常用T值来判断人体的骨密度是否正常,其将检测者检测所得到骨密度与30~35岁健康年轻人的骨密度作比较,以得出高出(+)或低于(-)年轻人的标准差数。

2、读懂“Z值” “Z值”划分为两个区间,各自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2﹤Z值 表示骨密度值在正常同龄人范围内;

Z值≤-2 表示骨密度低于正常同龄人;

Z值也是一个相对的数值,其根据同年龄、同性别和同种族分组,将相应检测者的骨密度值与参考值作比较。当出现低于参考值的Z值时,应引起病人和临床医生的注意。而Z值正常并不能表明完全没有问题,例如老年人Z值正常不能代表其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同一年龄段的老年人随着骨量丢失,骨密度呈减少态势,其骨骼的脆性也进一步增加,此时更需要参照T值来准确判断骨密度情况

一、成年骨密度报告单

1.1 检查部位

支持的检查部位:桡骨远端、胫骨中段

1.2 SOS值

超声在媒介中的传播速度(speed of sound,SOS)不仅反映骨骼的矿物质密度,也可以反映骨骼的微观结构。

1.3 T值

表示患者骨密度高于或低于“年轻成年人”的参考均值的偏离程度,采用标准差(SD)单位表示。

Tsos-健康人群sos平均曲线峰值点

标准差1.4 Z值

表示患者骨密度高于或低于预期同年龄匹配值的偏离程度,可用相对于人群内部编号的标准差(SD)表示。

Zsos-同年龄同性别人群sos平均值

标准差1.5 SOS曲线图

横坐标:

左侧纵坐标: 右侧总坐标:

三条曲线:

标记点:

绿色粗实线: 红色粗实线:

年龄(岁)SOS(米/秒)T值

中间为各年龄健康人sos平均值,上下分别为±1倍标准差 检测结果

骨量正常与骨量减少的分界线,T =-1 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的分界线,T =-2.5 绿色区域:

黄色区域:

红色区域:

二、儿童骨密度报告单

骨量正常 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

2.1 检查部位

支持的检查部位:桡骨远端、胫骨中段 2.2 SOS值

超声在媒介中的传播速度(speed of sound,SOS)不仅反映骨骼的矿物质密度,也可以反映骨骼的微观结构。

2.3 Z值

表示患者骨密度高于或低于预期同年龄匹配值的偏离程度,可用相对于人群内部编号的标准差(SD)表示。

Zsos-同年龄同性别人群sos平均值

标准差2.4 百分比

本次测量值在所有同年龄同性别人中排序,所得到的相对百分比位置。当本次测量值很小时,百分比近似于0; 当本次测量值很大时,百分比近似于100;

当本次测量值约等于平均值时,百分比近似于50。

2.5 SOS曲线图

横坐标: 纵坐标:

四条曲线:

标记点:

中间为各年龄健康人sos平均值,上下分别为±

1、±2倍标准差

检测结果

超声骨密度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6月在儿保科查体并排除影响骨代谢疾病的儿童230例对其进行超声骨密度检查。其中男童121例,女童109例。年龄3个月~2岁,其中3个月~1岁85例,1岁81例,2岁64例。

1.2 方法

采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出品的Omnisense7000P超声骨密度仪。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职人员测量左胫骨中段内侧远端1/3处的传播速度值(speed of sound,SOS),以Sunlight公司所提供的同性别同年龄0~6岁亚洲儿童SOS值的Z值评分数为标准。Z>-1为健康,-1>Z>-1.5为轻度骨强度不足,-1.5>Z>-2为中度骨强度不足,Z<-2为重度骨强度不足。将所测结果根据性别年龄不同,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所有的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结果以(±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儿童骨强度情况分析

男童骨强度Z值明显高于女童(t=3.0406,P<0.01),男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低于女童(字2=5.3998,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儿童骨强度情况分析

3个月~1岁儿童骨强度Z值低于1岁组(t=5.0779,P<0.001),1岁组骨强度Z值低于2岁组(t=2.2437,P<0.05),3个月~1岁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高于1岁组(字2=11.9424,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岁组骨强度不足检出率和2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5955,P>0.05)。见表2。

3 讨论

骨骼的矿物质含量主要反映全身钙元素的营养状况,而骨密度是一项敏感特异的反映人骨骼营养情况的指标[4],钙元素也是保持骨骼的正常发育与健康的重要因素[5]。从孕期开始,母亲的骨密度水平也直接决定了新生儿的骨骼营养状况[6,7]。而儿童时期是骨骼矿物化最关键的时期,儿童骨骼的正常发育对一生骨骼的健康起到决定性作用,儿童期骨矿物质密度能否得到持续增长,是预期成年以后能否达到骨密度峰值的关键因素[8,9,10]。儿童期骨密度降低、骨矿物质减少可影响一生的峰值骨量,影响成年后的身高,增加成年期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危险[11]。有研究表明,儿童的身高、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12,13]。故检测儿童骨密度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儿童骨密度不尽相同。男童骨密度Z值高于女童,而骨强度不足的检出率女童明显高于男童,这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14]。目前我国少年儿童超声骨密度正常值尚未建立,故研究不同年龄儿童骨密度变化规律对指导儿童保健工作有重要意义[15]。本研究表明3个月~1岁是骨强度不足的高发年龄,而之后骨强度随年龄增长而成增加趋势,与国内文献[14]报道一致。1岁内婴儿是骨密度不足发病的高峰期,这可能与其母孕期钙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生后日晒少,以及此阶段婴儿发育速度过快有关[16]。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小婴儿维生素D与钙剂的补充,这对预防儿童骨发育不良和钙营养缺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7,18,19,20,21,22]。当然,在儿童保健工作中,不能以单纯一个化验指标和骨密度高低来判断婴幼儿是否应该补钙,应该根据每个婴儿个体体格生长发育状况,饮食结构,活动量,季节变化,日晒情况等综合分析,因人而异,制定合理的方案,针对不同儿童进行保健指导。

综上所述,定期检查超声骨密度,综合分析骨强度不足的原因,指导家长合理的添加辅食,适当户外运动,对预防小儿佝偻病、钙营养不足及儿童骨骼发育不良等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3个月2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的超声骨密度检测结果,为临床预防儿童低骨密度提供依据。方法:对在本院儿保科门诊查体的儿童,随机抽取已排除骨代谢疾病的3个月2岁儿童230例,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胫骨中段骨密度,根据同性别、同年龄骨密度测得的Z值评分数分为正常,轻度骨强度不足,中度骨强度不足,重度骨强度不足。结果:济南地区3个月2岁儿童骨强度Z值为(-0.0439±0.9324),骨强度不足检出率为16.08%。其中女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22.01%)高于男童(10.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998,P<0.05)。不同年龄组骨强度不足检出率:<1岁组31.76%,1岁组9.87%,2岁组3.12%。3个月1岁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高于1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1.9424,P<0.01)。1岁组骨强度不足检出率和2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5955,P>0.05)。结论:济南3个月3岁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不同,其中<1岁组检出率最高,女童高于男童,超声骨密度检测对指导儿童补钙及预防小儿佝偻病有指导意义。

超声骨密度 第4篇

超声骨密度仪检测的原理是超声波,它是超出人耳听力频率以上的一种机械波(>20千赫。其波形由速度,频率和波长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速度=波长×频率。

当超声波通过骨组织时,它与骨组织之间的反应和放射线通过骨组织的情况完全不同。超声波通过介质(骨组织时,超声波发生两个根本的变化。介质可以改变超声波的速度,也可以使超声波能量减弱,发生衰减。因此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超声骨密度仪主要测量两个参数: 超声速度和宽幅超声衰减。其他参数都是由这两个参数演变而来。

从力学知识我们知道,当超声波穿过均质材料时,如塑料,橡胶等,如果已知该材料的密度和超声速度,该材料的弹性系数,也就是扬氏系数(表示材料强度的一项指标可由下列公式求得: 弹性系数=密度×(超声速度2。

应该注意该公式不适用于非均质材料,如木材和松质骨等,但可以用这个公式作初步分析。

超声骨密度仪一般由超声波发生器,超声波探头和电脑组成。工作时超声波由发射探头发出,通过水或耦合剂,穿过被测组织,由接收探头接收信号,然后由电脑计算超声速度(SOS和/或振幅衰减系数(BUA。

目前市场上有近十种超声测量仪。它们所测量的部位不同:跟骨,桡骨和手指等。它们工作频率不同,耦合方式有差别,工作原理也有些不同。其中,桡骨检测具有简单易测,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受到医疗检测单位的一致认可,现在市场上的超声骨密度仪,都有比较好的精度,一般都在1%~2%之间,尤其西奈医疗超声骨密度仪的精度可达0.5%。选择好骨密度仪,欢迎您来西奈。

超声骨密度 第5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筛选2012年3月—2015年3月至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超声骨密度测定的0岁~3岁的健康婴幼儿,共11 518名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足月、出生体重2 500~4 000 kg,生时无窒息,母孕期身体健康。

排除标准:①有重大疾病,急性消化、呼吸系统疾病或遗传代谢病者。②有骨折、创伤病史或长期药物使用史的婴幼儿。

1.2 问卷调查

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由专人负责家长填写问卷,内容包括:①个人史:年龄、性别、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情况。②是否补充维生素D制剂、每日户外活动时间。③经常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双方均大专以下文化为低学历组;反之为高学历组)。

1.3 方法

采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生产的Omnisense7000P型定量超声骨密度测量仪,每天开机后用标准体模矫正。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儿保科医生,用标准操作方法测定在小儿左胫骨中段的声波传播速度值(SOS)及骨密度Z值,其结果参照Sunlight公司提供的亚洲地区同年龄同性别0岁~6岁儿童SOS值的百分位数P为标准。P>25%为正常组即阴性组,P≤25%为低骨密度组即阳性组。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婴幼儿骨密度情况从我院门诊筛选的11 518名婴幼儿,骨密度正常者6 847例,骨密度不足者4 671例,骨密度不足的发生率为40.6%。

2.2 婴幼儿骨密度与各参数间关系

本研究显示婴幼儿骨密度不足的发生率与年龄、是否补充维生素D、户外活动时间、居住地及父母学历明显相关(P<0.05),与喂养方法无明显相关性(P>0.05)。见表1。

3 讨论

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测是一种安全、快捷、无侵害、无辐射、无痛苦、易被婴幼儿接受的常规检查方法[1]。婴幼儿时期的骨密度降低可影响成年后的身高,甚至增加了成年期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危险[2,3],所以应重视婴幼儿时期的骨密度值检测,达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我国关于婴幼儿骨营养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仍缺乏三门峡地区婴幼儿骨密度数据的参考值研究,本研究通过对三门峡地区0岁~3岁婴幼儿骨密度研究,发现低龄组的骨密度不足发生率最高,随年龄增长骨密度不足发生率逐渐降低,与文献报道一致[4,5]。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矿物质的沉积增加,骨骼发育逐渐成熟;其次,随着年龄增长,婴幼儿活动量增大,户外活动时间增长,饮食逐渐规律,也是骨密度增高的原因[6]。口服补充维生素D及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增加维生素D摄入量,从而促进钙的吸收,增加骨量沉积,易获得更高的骨密度值。有研究显示,增强机械刺激会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使骨质形成增多[3],因此每天1 h~2 h的户外活动及适量的体格锻炼,如婴儿抚触和婴儿被动操等可以增加骨密度[7]。居住地为城市和文化程度高的婴幼儿父母对孕期保健及儿童保健了解与重视高,对营养知识的需求和了解多,这样能明显减少骨密度不足的发生率。可通过下乡宣传、开设讲座等方式对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及乡镇医务工作者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进而减少骨密度不足的发生。

本研究中显示三门峡地区0岁~3岁婴幼儿的喂养方式与骨密度不足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与大部分研究的结果不符[8]。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纳入的婴幼儿年龄跨度大,混入较多高龄组婴幼儿,其不需要以母乳或者奶粉为主要食物。但母乳仍是婴幼儿的最佳食品,其含有丰富的锌、铜等微量元素,钙磷比例适宜,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增加骨密度。

通过超声骨密度检查,可指导临床科学合理补充维生素D、适时添加辅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同时可以宣传孕期及婴幼儿保健知识,积极进行干预有助于获得更高的骨密度,更好地促进骨骼发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使儿童得到真正安全、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建松.超声多元计数法对婴儿骨龄测定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9):449-450.

[2]赵琳,熊昕,夏玲琳,等.昆明市幼儿骨密度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4):340-342.

[3]赵效国,刘文亚,邓晓凡,等.不同民族及部分生活因子对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9(3):193.

[4]马扬,刘莉.北方地区婴幼儿骨密度发育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0):1589-1592.

[5]余红,陈晓霞,程洪,等.婴幼儿超声骨密度测定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3):296-297.

[6]邓梁琼,李红辉,曾婷,等.485例0~3岁婴幼儿骨密度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6):794-795.

[7]陈劲.定量超声技术评价佝偻病婴儿骨状况对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6):476-478.

超声骨密度 第6篇

本文在宋燕星等[6,7]理论分析基础上,保持激光脉冲能量不变的情况下,重点研究了激光功率密度对激光超声信号特性的影响,并对超声信号进行频谱分析。考虑到铝很容易吸收激光脉冲,所以实验中选取金属铝为实验缺陷检测对象,确保了实验的可实行性。

1 激光超声检测单元设计

激光超声检测单元实验结构模块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到,该实验系统结构由能量监测模块、超声激励源模块、光学调制模块、外差干涉模块、信号解调模块和信号采集模块组成。其中光学调制模块主要是易调节的聚焦透镜,满足了实验的研究需求。能量监测模块是利用能量计对激光脉冲进行测量,保证了每次实验中的激光能量不变或变化幅度较小,然后改变单一变量,通过调节光斑大小来改变激光功率密度。

在满足激光超声缺陷检测机理前提下,考虑到综合因素,该实验装置选择波长为1 064 nm,脉冲重复频率10 Hz,脉冲宽度7 ns,能量在70~220 MJ连续可调的Nd:YAG脉冲激光器作为超声激励源。因为声表面波(SAWs)在被测试件表面或亚表面传播,其高灵敏度性和自身的传播特性适合于这种损伤异常情况,所以实验中主要采用声表面波(SAWs)来检测铝板样件的细微缺陷。实验中的被测试件厚度应该大于声表面波波长的5倍以上[8,9],所以实验检测对象选择规格为200 mm×50mm×8 mm有人工缺陷的铝板样件,人工裂纹位于铝板样件右边界80 mm处,裂纹宽度为0.1~0.8mm,深度为0.1~0.8 mm不等。外差干涉仪与被测试件放置在同一位置用来接收激光超声信号。

激励源聚焦到铝板样件上激发出超声信号,通过调节实验铝板和聚焦透镜的距离来改变光斑半径的大小,然后再通过改变光斑半径大小来间接改变激光功率密度,经过光学调制模块后,外差检测模块首先接收到从铝板样件表面传播过来的声表面波(SAWs),在干涉检测模块中我们要将干涉效果调到最佳状态,进而对铝板样件进行探测。然后参考光和信号输入到激光超声信号解调单元进行信号解调,最后信号采集系统模块将会接收AD8302相位解调电路的输出端,计算机通过软件完成后续处理。

搭建实验光路图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到,实验光路图由脉冲激光器、被测铝板、光电探测器和光学器件组成,其中光路是由多个光学器件所构成。实验所选的光电探测器是PAD系列的,它的功能是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聚焦透镜具有聚焦光斑和集中能量的作用。脉冲激光器激发出脉冲后,经过光路调制来改善光束的质量然后进行聚焦。通过调节被测铝板与聚焦透镜的距离来改变光斑半径,使光斑半径在200μm到800μm范围可调。将采集到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出,从而进行数据分析。

2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查阅文献[10]可知激光功率密度I可用公式表示为

式(1)中,E为入射激光能量,τ为激光脉冲时间,A为激光光斑面积。

由激光功率密度公式(1)可以看到,当入射激光能量E不变时,改变光斑半径大小光斑面积A发生改变,激光功率密度I也会随着改变。实验中用能量计测量激光脉冲的能量,确保每次实验中激光脉冲的能量不变,测得的超声波幅值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变化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曲线的整体趋势是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加超声波幅值也随着增加,当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有小幅度的下降,激发机制也是由热弹机制逐渐变成融蚀机制。当激光功率密度小于21×107W/cm2左右范围时,超声信号的幅值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此时起主要作用的是热弹性机制,而激光功率密度在10×107W/cm2到21×107W/cm2范围时激光超声信号的幅值成线性增长,在该范围内的热弹性机制下,因试件表面吸收能量温度会迅速增加,使试件局部快速膨胀,形成了弹性应力波,也就是超声波。在此机制下,因为激发出的激光能量较低,没有对试件表面造成损伤,所以在热弹性机制下的激光超声检测技术可以认为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随着入射激光功率密度的不断增加,激发机制由热弹变为融蚀机制,当激光功率密度大于21×107W/cm2时,随着功率密度的增大超声信号的幅值缓慢减小,此时起主要作用的是融蚀机制。在此机制下由于金属温度较高,使部分原子蒸发,甚至形成了等离子体迅速离开样件表面,产生超声波,但其中大部分能量被带走,使激光超声信号幅值减小。因为融蚀机制光声的转换效率较高,会对试件表面造成损伤,所以不满足无损检测的要求。目前激光超声无损检测实验一般都会将激光功率密度控制在发生热弹机制范围内。

调节实验铝板与聚焦透镜的距离,选取聚焦半径大小分别为200μm,400μm,600μm,800μm的激光脉冲,在厚度为8 mm的铝板样件表面激发表面波,距离激发源20 mm处接收到对应的激光超声信号。对接收到的不同光斑半径对应的激光超声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对其FFT变换,得到信号的频域图。超声信号频谱特性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得出,图中选取值为为参考线,对于单个光斑半径来说,它在频域特性上都是随着频率的增大幅值逐渐减小,随着光斑半径有规律的增加,激光超声信号的幅值也逐渐减小,而激光超声信号频谱中的高频成分随着光斑半径的减小而增加。对此,选取光斑半径为200μm和800μm对应的激光超声信号进行频谱分量统计,如图5图6所示。

以选取最大幅值为中心频率为标准,从图5和图6分析可知,光斑半径为200μm对应的激光超声信号的中心频率为2.535 MHz,而光斑半径为800μm对应的激光超声信号的中心频率为1.564 MHz。因为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关系,所以光斑半径小的对应的超声波波长更短一些,对应的频率更大一些,灵敏度更高,这样更有利于检测物体内部的微小裂纹。

3 结论

影响激光超声信号特性的因素有多种,包括激光输入参数,实验的检测方法和信号的探测方法等。本文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已搭建好的激光超声检测实验装置,分析了激光脉冲光斑大小变化对激光功率密度的影响,进而研究了激光功率密度对激光超声信号的影响,然后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并对频谱分量进行统计。实验结果表明激光超声信号的幅值会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大激光超声激发机制也会由热弹机制逐渐向融蚀机制变化;而随着激光脉冲光斑尺寸的减小,在频谱特性上超声信号的高频成分会增大,中心频率向高频方向移动,这为在以后的激光超声缺陷检测研究中激发出实验所需得激光超声信号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Scruby C B.Some applications of laser ultrasound.Ultrasonics,1989;27:195-209

[2]无损检测学会.无损检测新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Society for Nondestructive Testing.NDT technology Beijing: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1993

[3]耿森林,尚志远.单脉冲激光热弹超声脉冲特性理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1):43-47Geng Senlin,Shang Zhiyuan.Characteristics of ultrasound pulse thermoelastically generated by a laser pulse.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2003;31(1):43-47

[4]苏琨,任大海,李建,等.激光致声技术的研究.光电工程,2002;29(5):68-72Su Kun,Ren Dahai,Li Jian,et al.Study on laser generating ultrasonic waves.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2002;29(5):68-72

[5]王威,仲政,潘永东.激光远场激发表面波在开口缺陷处的散射回波.激光技术,2015;39(2):157-165Wang Wei,Zhong Zheng,Pan Yongdong.Scattered echo of surface defect in the far field of Rayleigh wave generated by laser.Laser Technology,2015;39(2):157-165

[6]宋燕星,王晶,冯其波,等.激光参数及激光超声探测方法对超声信号影响.红外与激光工程,2014;43(5):1433-1437Song Yanxing,Wang Jing,Feng Qibo,et al.Influence of laser parameters and laser ultrasonic detection method on ultrasonic signals.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2014;43(5):1433-1437

[7]宋燕星,冯其波,王晶,等.激光参数对激光激发超声信号的影响分析.激光与红外,2013;43(9):1007-1010Song Yanxing,Feng Qibo,Wang Jing,et al.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laser parameters on laser ultrasonic signals.Laser and Infrared,2013;43(9):1007-1010

[8]刘丹.激光超声激励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北大学,2015Liu Dan.Research of the laser ultrasonic excit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2015

[9]刘辉.激光超声表面缺陷检测机理研究.太原:中北大学,2014Liu Hui.The mechanism of SAW interaction with surface-breaking detects.Taiyuan: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2014

超声骨密度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03~2010-12在弋矶山医院行乳腺肿瘤手术切除的82例患者,手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癌55例,良性肿瘤2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89岁,平均(48.0±14.5)岁。所有患者于超声造影检查前均签署检查同意书。排除超声造影检查前接受其他治疗者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采用百胜Mylab 9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仪器内置有实时造影匹配成像(contrast tuned imaging,Cn TI)技术及造影曲线自动分析软件。高频探头为LA523变频线阵探头,造影探头为LA522变频线阵探头。设定造影机械指数为0.07。造影剂为声诺维(Sono Vue),微泡平均直径2.5µm。

1.2.2 乳腺超声检查

顺序扫查,测量肿块大小,观察肿块形态、边界、内部及后方回声、包膜是否完整及纵横比。采用CDFI模式观察病灶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及其分布情况,按Adler分级[3]将肿块内血流分为4级:0级无血流信号;Ⅰ级少量血流,可见1~2处点状血流;Ⅱ级中等量血流,可见多条小血管或1条血管超过病灶的半径;Ⅲ级血流丰富,可见4条以上血管或交织成网状。多普勒取样选择色彩相对明亮的血管,校正声束与血流夹角θ<60°,取样容积宽度为1mm,测量动脉血流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激活超声造影模式,选择合适的切面切换至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显像模式,保持探头稳定且清晰显示乳腺肿块;适当降低中后场增益,82例患者使用相同的仪器条件。经肘静脉团注造影剂2.4ml,快速推注5ml生理盐水,同时启动CLIP、START/TIMER按钮。记录造影全过程并动态观察,手动勾画出病灶增强图像,应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析软件测定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斜率(obliquity rate,OR)及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AUC)。

1.2.3 免疫组化

肿瘤组织蜡块行4µm厚度连续切片后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兔多克隆抗CD34抗体和抗CD34(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行免疫组化(SP法)。判定标准:MVD计数采用Weidner[4]报道的方法,被染成棕黄色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有或无管腔,只要与其他组织成分有区别,均作为1个微血管计数。连续观察5个高倍视野下的微血管数,取平均数作为MVD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间血流分级比较采用χ2检验,血流分级与MVD之间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I与MVD之间行Pearso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55例乳腺癌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46例,导管内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基底细胞样型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化生性癌1例;27例良性肿瘤中,纤维腺瘤22例,腺病伴腺瘤形成4例,青春期腺瘤1例。

2.2 良恶性肿块CDFI表现

恶性组血流检出率高,血流丰富,且以Ⅱ~Ⅲ级为主;良性组血流检出率低,以0~Ⅰ级为主。恶性组血流丰富程度(图1B、2B)及PSV、RI(图1C、2C)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表现

注入造影剂后,原肿瘤血流丰富区显著增强,原少血供区也有不同程度增强。良性组显示血流束细窄、平直(图1D),恶性组显示血流不规则,血管数量较多,但血管粗细不等(图2D)。TIC形态特征:良性组20例(74.1%)呈慢进快出型(图1E);恶性组43例(78.2%)呈快进慢出型(图2E)。恶性组造影灌注上升支陡直,下降支平缓,9例90s后仍较高,下降极慢;而良性组上升支缓慢。各型曲线在两组间存在部分重叠。恶性组PI、AUC均大于良性组,TTP小于良性组(P<0.05);两组O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1)两组间0、Ⅰ级总数与Ⅱ、Ⅲ级总数比较

注:TTP:达峰时间;PI:峰值强度;OR:斜率;AUC:曲线下面积

A.右乳实性占位,边界清晰,包膜完整;B.血流Adler分级Ⅰ级;C.肿瘤内动脉血流频谱显示为低速低阻;D.超声造影显示肿瘤均匀性增强;E.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慢进快出;F.病理切片示CD34免疫组化染色(×200)。

A.左乳浸润性导管癌,肿块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内伴微钙化;B.血流Adler分级Ⅲ级;C.肿瘤内动脉血流频谱显示为高速高阻;D.超声造影显示肿瘤不均匀增强;E.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快进慢出;F.病理切片示CD34免疫组化染色(×200)

2.4 良恶性肿瘤微血管表达

恶性组肿瘤组织中CD34标记的MVD为(82.35±20.36)条/200倍视野,明显高于良性组的(23.56±10.70)条/200倍视野(图1F、2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5 MVD与CDFI血流分级的相关性

CDFI血流丰富程度与MVD呈正相关(r=0.456,P<0.01),MVD随血流分级升高而增加。

2.6 乳腺肿瘤MVD与CEUS造影参数的相关性

PI与CD34标记的MVD呈显著正相关(r=0.783,P<0.01)。

3 讨论

乳腺肿瘤生成新生血管是CDFI检测的病理学基础,血流等级是反映其血流丰富程度的重要超声指标,能够评价肿瘤血管分布情况、血管数量、性质及其血流动力学参数,为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5]。本研究中恶性组血流检出率和血流丰富程度显著高于良性组。乳腺肿块内动脉血流频谱特征反映了其小动脉水平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多数乳腺癌肿块见动脉血流穿入,脉冲多普勒检出高速高阻型动脉血流,与文献[6]报道基本一致。良性组多为静脉血流,动脉血流相对低速低阻;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随着彩色多普勒技术的提高,CDFI对肿块内小血管及低速血流检测的敏感性也有较大提高,为临床无创评价肿瘤血管提供了有效方法。但它仅能显示小动静脉血流的相关信息,不能显示肿瘤微循环情况。Weidner提出的MVD测定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方法,已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预后评估。但这种方法是对术后病理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的微血管计数,不能对术前肿瘤内血管作出无创在体的评价。而超声造影在肿瘤血流检测方面优势明显[7],可以显示肿瘤组织的微循环灌注情况,能更加客观地评估肿瘤血管的生成,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技术是一种反映微循环血流灌注的新方法,其TIC上升支及下降支反映肿块内血管床微气泡流速和流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峰值强度反映了进入肿块血管床的微气泡数总量;曲线下面积是流速、流量和时间三者的综合评价。关于CEUS TIC的研究国内外已有较多报道[7,8,9,10,11,12],但结果各异,定量指标不统一。江泉等[11]对32例乳腺肿块的研究显示,良性肿块的造影剂到达时间及达峰时间比恶性肿块长。方华等[12]对52例乳腺肿块的造影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恶性组斜率、第90秒增强比、峰值至90s曲线下面积及增强强度均高于良性组。本组中恶性组TIC多呈快进慢出型,而良性组多呈慢进快出型,参数特征与上述研究类似。罗葆明等[13]认为单一的病灶内部TIC分析,其峰值时间、峰值强度等受到造影剂剂量、注射速度、受检者全身因素如心功能状态、血管解剖是否存在变异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大。而通过比较病灶与周围组织的TIC参数的差值可能更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这一观点与Balleyguier等[14]及Kook等[15]报道的结果相似。本研究发现,彩色血流取样、TIC分析时的病灶感兴趣区的选择、TIC分析软件的差异、受检者呼吸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探头切面移位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结果差异,有待进一步规范提高。

本研究中恶性组CD34标记的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良性组,其原因考虑为肿瘤微血管生成增多导致肿瘤细胞周围MVD升高,说明MVD与肿瘤生长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CEUS时TIC中的PI及CDFI时血流Adler分级与MVD呈显著正相关,其产生机制可能为:恶性肿瘤细胞浸润破坏正常血管,肿瘤细胞分泌血管生长因子,诱导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使肿块血管增多,血流量增加;但新生血管壁薄、缺乏肌层,弹性差,从而造成血流灌注早期流量大、流速快,TIC形态表现为上升支陡直,达峰时间短,峰值强度高。血流频谱形态表现为恶性肿块的峰值流速明显高于良性肿块。同时恶性肿块内大量新生微血管,使微血管密度增加,细小动脉增多、走向不规则,丰富的血管吻合形成动静脉瘘;部分静脉血管内癌栓使静脉回流受阻等因素造成血流紊乱,表现在血流频谱形态上的改变为:舒张期血流快速下降,血流持续时间短,甚至血流中断或湍流。在TIC上表现为造影剂持续时间长,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良性肿块。乳腺纤维腺瘤等良性肿块内部血管主要是正常血管的增生、有正常的静脉回流,因此频谱多普勒表现为PSV较低、舒张期流速降幅较小(RI多<0.7);TIC上表现为上升支平缓,峰值强度及曲线下面积偏小。

超声骨密度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3年5月—2014年10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检查血脂异常并行颈动脉弹性超声检查的患者150例作为高脂血症组,其中男96例,女54例;年龄20~62岁,平均(40.7±11.5)岁;将高脂血症组分为高血脂伴HDL-C升高50例(A组)、高血脂而HDL-C正常50例(B组)、高血脂伴HDL-C降低50例(C组)。同期选取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D组 ), 男28例, 女22例;年龄19~60岁, 平均(39.8±10.7)岁。高脂血症组及对照组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其他AS高危因素,以及心、肝、肾病及内分泌等引起心血管病变的患者,对照组还需排除血脂异常的患者。本院血脂异常诊断标准: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1.7 mmol/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5.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4.10 mmol/L为高血脂,HDL-C>1.55 mmol/L为升高,<1.29 mmol/L为降低。记录4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TG、TC、LDL-C、HDL-C和空腹血糖等生化指标及高脂血症组高危因素的情况。4组年龄、血压、空腹血糖、TG、TC、LDL-C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1639~1.5625,P>0.05),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检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仪器与方法应用Esaote公司Twic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A523高频线阵探头,频率4~13 MHz,仪器内置超声射频信号技术(包括QIMT技术和QAS技术)。检查前休息5~10 min,常规测量被检者的血压,将被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和血压输入超声诊断仪。被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头偏向右侧,对被检者左侧颈总动脉进行自下而上的先横切面后纵切面扫查。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下方1~1.5 cm处探头纵切垂直颈总动脉,待最大切面清晰显示前、后壁的IMT时,点击液晶屏QIMT控件开始测量,取样框宽度设置为1.4~1.5 cm,并使颈总动脉位于取样框中间,探头固定,嘱被检者屏住呼吸。当仪器显示连续稳定的6次IMT测量结果,即仪器显示的标准差(SD值)<10,且IMT被绿色线完全充填时冻结图像,获得连续6次测量的平均值为IMT(图1)。然后启动QAS功能,监测连续稳定的6个心动周期的颈总动脉管径变化,SD<10时冻结图像,此时按“REVIEW”键,记录系统自动计算出的顺应性系数(CC)、僵硬度指数(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Ix)等弹性参数及颈动脉局部压力波形曲线(图2)。

注: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图1 QIMT技术对患者颈动脉IMT测量的声像图。橘黄色线:血管壁;绿色线:内-中膜;QIMT:定量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D:颈动脉管径;AVG:6个心动周期IMT平均值;SD:标准差;W:取样框的宽度

图 2 Q A S 分 析 软 件 所 得 参 数 值 及 局 部 压 力 波 形 图 。STIFFNESS:僵硬度系数;LOCAL PRESSURE:局部压力;LOC Psys/Pdia:局部收缩压或舒张压;LOCAL PRESSURE WAVEFORM:局部压力波形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压力,含5个与心脏的周期对应的点,为等容收缩起点(SIC)、主动脉瓣开放起点(AVO)、收缩峰(LPs)、主动脉瓣关闭点起点(AVC)和转折点(T1)]

1.3 IMT和斑块的界定颈动脉IMT≥1.0 mm定义为内膜增厚,局限性增厚IMT≥1.5 mm定义为斑块[4]。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对各组年龄、血压、空腹血糖、血脂、颈动脉IMT及弹性参数β、PWV、AIx、CC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高脂血症组及对照组颈总动脉弹性参数分析与比较见表2、3。B组的IMT、β、PWV、AIx较D组增高,CC较D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41、4.219、4.898、4.142、 -3.758,P<0.05)。B组的IMT、β、PWV、AIx较A组升高,CC较A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5、2.807、2.913、2.209、-2.091,P<0.05、P<0.01)。C组的IMT、β、PWV、AIx较B组升高,CC较B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37、2.195、3.337、2.067、-3.049,P<0.05、P<0.01)。A组IMT、PWV较D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6、2.407,P<0.05),而CC、β、AIx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693、1.845、1.967,P>0.05)。

3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我国心血管病男性患者中血脂异常率为67.43%,女性为63.98%[2]。研究[5]表明,高脂血症引起AS的发病机制关联到一系列血管炎症性反应,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等,导致血管顺应性下降、僵硬度增加等血管弹性功能的改变,以及动脉IMT逐渐增厚的结构改变。目前主要采用超声手动测量动脉IMT、粥样斑块及管腔狭窄来评估动脉硬化程度,但在AS内膜形态发生改变之前,血管内皮功能已发生紊乱,动脉弹性减退[6]。而HDL-C可将血管壁泡沫细胞中的胆固醇转运至肝脏进行分解代谢,此外HDL-C还可能通过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发挥其抗AS作用,有助于延缓AS的发生。血清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1]。颈总动脉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病变的窗口,其形态及功能改变可用于评估早期AS进展[3]。因此,及早深入认识和早期检测血脂异常患者的颈总动脉弹性功能和内皮形态改变等血管内皮损伤状况,对于预防和延缓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IMT:内-中膜厚度;CC:顺应性系数;β:僵硬度指数;PWV:脉搏波传导速度;AIx: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

超声射频信号定量技术是近年来评价动脉弹性功能和内皮形态改变的研究热点,它包括QIMT和QAS技术。QIMT技术通过相对统一的检查标准,连续、实时测量颈动脉IMT,测量的结果更为精确,受操作者影响较小,具有极高水平的可重复性[7],在连续进行的2次测量中,其精度可达l7μm,仅有约3‰的误差[8],有助于发现颈动脉IMT的微小变化。QAS可自动追踪管壁运动,分析获得动脉弹性参数,通过功能成像来反映管壁的机械特性和运动状态,评价动脉弹性包括顺应性指标和僵硬度指标。QAS技术对患者自身的条件没有过多的限制,测得的动脉僵硬度系数受血压及血管反应性的影响较小[9],并且国内外学者[10,11]的研究认为QAS技术检测动脉弹性功能改变可较QIMT更早地发现动脉形态学改变。

PWV、AIx是无创性检测动脉功能的2种主要指标,能准确地反映动脉弹性及评估动脉血管功能的变化[12],PWV是心脏泵血造成动脉脉搏压力波沿血管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的传导速度;AIx是反射波增压与脉压之比,由动脉脉搏压力波中计算而来,是全身动脉硬度的量化指标。两者升高代表动脉僵硬度增高,弹性下降;反之,则血管僵硬度低,顺应性好。对比分析高脂血症组和对照组的资料发现,高血脂患者颈总动脉的IMT、β、PWV、AIx均高于对照组,而CC低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13,14]报道一致。Dan等[13]报道高三酰甘油患者颈总动脉的IMT、PWV和β比正常组高,TG水平与颈总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而与β、PWV相关性不显著。欧志红等[14]认为IMT、β、PWV与TC呈显著正相关,CC与TC呈显著负相关。结合本研究结果,说明高血脂患者颈总动脉IMT增厚,血管僵硬度上升,弹性下降,证实高血脂患者在出现形态学改变前,其颈总动脉壁结构和弹性功能已存在病理改变[15,16]。

既往文献研究高脂血症对颈总动脉结构及弹性功能的影响多集中于TG、TC异常患者[13,14,15],尚未见HLD-C升高或降低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影响的报道。本研究进一步分析HLD-C对颈总动脉结构和弹性参数的影响,发现高血脂伴高HDL-C患者的IMT、β、PWV、AIx较B组降低,CC则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血脂伴高HDL-C组的IMT、PWV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CC、β、AIx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HDL-C升高可降低高血脂患者颈动脉IMT和僵硬度,升高弹性,甚至CC、β、AIx等指标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反之,高血脂伴低HDL-C的IMT、β、PWV、AIx较B组升高,CC降低,表明HDL-C降低则可导致高血脂患者颈动脉IMT和僵硬度增加,弹性下降。本研究结果提示HDL-C可以延缓AS进程,降低高脂血症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血脂异常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保护因素。

总之,超声射频信号技术能够自动、实时、准确地测量血脂异常患者颈总动脉IMT和动脉弹性,可为临床评价动脉早期结构和功能变化及调脂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定量指标。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射频信号定量技术评价血脂异常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弹性改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颈总动脉结构和弹性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选取血脂异常患者150例作为高脂血症组,分为高血脂伴HDL-C升高50例(A组)、高血脂而HDL-C正常50例(B组)、高血脂伴HDL-C降低50例(C组),同期选取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D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技术分析高脂血症及HLD-C对颈总动脉IMT及弹性参数顺应性系数(CC)、僵硬度指数(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Ix)的影响。结果 B组IMT、β、PWV、AIx较D组增高,C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1、4.219、4.898、4.142、-3.758,P<0.05)。B组的IMT、β、PWV、AIx较A组升高,CC较A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5、2.807、2.913、2.209、-2.091,P<0.05、P<0.01);C组的IMT、β、PWV、AIx较B组升高,CC较B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37、2.195、3.337、2.067、-3.049,P<0.05、P<0.01));A组IMT、PWV较D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6、2.407,P<0.05),而CC、β、AIx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3、1.845、1.967,P>0.05)。HDL-C升高可降低高血脂患者颈动脉IMT和僵硬度,升高弹性,反之颈动脉IMT和僵硬度增加,弹性下降。结论超声射频信号技术能够自动、实时、准确测量血脂异常患者颈总动脉IMT和动脉弹性,可为临床评价动脉早期结构和功能变化及调脂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定量指标。

上一篇:公共管理硕士下一篇:行政效能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