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及护理

2024-06-07

心理干预及护理(精选12篇)

心理干预及护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392例患者中,男232例,女160例,年龄15~46岁,平均年龄30岁,其中少于18岁的患者共有30例,18~30岁的患者共有300例,其余的为30岁以上的患者。在所有患者的病因中,由于梅毒感染的患者共有110例,由于淋病感染的患者共有80例,尖锐湿疣的患者共有90例,阴虱病的患者共有60例,滴虫病的患者共有40例,其余12例为通过其它各种途径感染的患者,具体情况见表1。另外,在所有性病患者中,初中文化驻以下的共320例,占患者总数的81.6%,高中文化的共60例。在调查的患者中,实行护理干预的患者共有196例,另外的196例患者不实行护理干预,两组的患者的各类指标的差异不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心理状况

在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患者出现的心理状况主要有以下三种,羞愧心理、忧虑心理和悲观心理,有的患者同时兼有两种或者两者以上的心理。羞愧心理患者表现是在问及患者的病因等情况时,此类患者往往觉得难以启齿,吞吞吐吐,似乎非常别扭,这主要在其觉得患有这种病就似乎以后不能见人,有的患者也表现出非常后悔的心理。忧虑心理患者表现是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担忧,也担心这种疾病是否能治愈和影响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除此之后,患者还担心被亲人朋友知道自己的病情。悲观心理的表现是工作生活等也失去了一些信心,尤其是一些久治不愈的患者甚至觉得人生不再有希望而自暴自弃,态度十分消极。具有羞愧心量的患者共有67例,具有忧虑心理的患者共有40例,具有悲观心理的患者共有50例,同时有羞愧和忧虑心理的患者共有15例,同时具有悲观和羞愧心理患者共有16例,同时兼有这三种心理的患者共有8例。

1.2.2 护理干预

对实验组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对照组的患者只是进行常规的治疗。在实验组患者中,对于不同心理的患者要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首先对于具有羞愧心理的患者来说,要努力去理解患者的心情,在分析病情后和患者进行沟通,以取患者的信任,从而让患者克服羞愧心理并树立信心,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对患者的病情保密,不然前面的工作就功亏一溃了,这也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对于忧虑心理的患者来说,首先要做的是要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在分析患者病情时尽量提到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时间以及治疗时的注意事项,在询问病情时要注意患者的隐私,如果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问及这些问题,当然患者不介意的情况下可以询问,接着要做的是想办法和患者拉近距离,从而取得患者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就治疗效果而言,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对于悲观心理的患者来说,首先要做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将其淡化,即和患者沟通时要让患者有这种病没有想像的那么严重的感觉,这样患者就不会将其看作特别严重的病,然后就是想办法提高患者的信心,可以从这种病对于工作生活的约束方面和患者沟通,一般情况下,性病不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要和患者说明性病的传染性,以防传染给他人。对实验组患者的护理周期大概在一年左右,然后再分别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分析

通过SPSS 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λ2检验。

2 结果

在实验组的196例患者中,按患者的心理状况分类的治疗效果而言,具有羞愧心理的67例患者中在进行护理干预之后,其均表现出比较平静的态度并且十分相信护理者的水平。最终成功治愈的患者有65例,其平均治愈时间周期为六个月,另外两例患者未成功能治愈,其原因是病情相对较重,但和以前相比减轻很多,患者的生活态度也更加积极向上。具有忧虑心理的40例患者中,在护理干预后有39例患者趋于稳定并且不再那么急躁,另外1例患者的病情太重而不能消除忧虑心理,最终成功治愈的人数为39例患者,另外1例患者未能治愈。在50例具有悲观心理的患者中,护理干预之后其悲观态度均有所改善,并且努力配合医生的治疗,最终47例患者成功治愈,2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病情病情有所改善。同时具有羞愧和悲观心理的15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经过一年时间后,其病情得到治愈,另外2例患才未能克服心里的阴影,病情一直也未能减轻。同时兼顾三种心理的8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在护理干预后表现良好,3例患者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但并未完全消除。最终6例患者成功治愈,另外2例患者的病情减轻。在实验组196例患者中,最终成功治愈的人数达186例患者,其治愈概率高达94.9%,2例患者死亡,3例患者护理干预无效,5例患者病情有所缓解。

在对照组的196例患者中,其最终成功治愈的人数为138例,治愈率为70.4%,2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4.3%,其余的患者病情有所缓解但未治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情况见下表:

3 讨论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及时对于性病患者心理的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只有1.0%,而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高达14.3%,这说明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死亡率,事实上,让患者更好地对病情的了解可以不会使其有治疗恐慌或者其它不利于治疗的心理,实验组的患者在护理干预之后其对于治愈的信心也更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护理者的干预必须掌握好分寸,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最后,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性病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状况了解以及护理干预很有必要,可以帮助患者心理障碍,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值得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按照文中所用的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结果 实验组196例患者中186例患者成功治愈,其治愈成功率达94.9%,2例患者死亡,对照组的196患者中成功治愈的人数为138人,治愈率为70.4%,28人死亡。结论 对发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的了解和相应的护理干预很有必要,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更好治疗效果,因此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性病,心理状况,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刘民.艾滋病性病流行病学[M].北京科文国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5.

[2]李海.性病心理障碍分析及预防[J].中国性科学,2009,(9):88-123.

[3]曹宁校,邢建民.中国MSM艾滋病性病干预中的现象与思考[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88-123.

心理干预及护理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7月起到20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人格障碍患者中选取其中的`57例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在这57例患者当中,男34例,女23例,年龄在21-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52±3.42)岁。

1.2方法

1.2.1心理分析

首先,在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需要对这57例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估,具体的心理分析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护理人员通过向患者家属或者其他知情人询问,了解患者的人格障碍形成原因和心理上的动态发展特点,通过调查的方式尽快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家庭状况。

第二,在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要在日常的治疗、护理和其他接触当中对患者的语言、表情、神态、动作行为等仔细观察,通过觀察患者语言、表明、动作举止等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情况。

第三,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单独的面对面沟通和交流,护理人员要结合语言和非语言懂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患者进行沟通,并在沟通过程当中仔细观察和分析患者的面部表情、神态姿势、行为举止。

1.2.2护理干预

1.2.2.1安全护理

安全护理是人格障碍患者护理工作当中的首要内容,要求护理人员要注意患者的安全和自身的安全,在患者入院后,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自己的身份,将医院的治疗过程和相关制度告知给患者及其家属,带领患者参观医院病区,保证病区环境的安全。

1.2.2.2心理护理

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对患者给予足够的耐心、关心,主动与患者进行接触,倾听患者的诉说,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的诉求,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然后采用合适的方式将患者的不合理行为、不正确行为告知给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2.2.3其他护理

对于有睡眠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然后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休息、睡眠环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进行纠正,指导和协助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饮食和作息习惯。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行为限制条例,建立行为规范制度,将行为条例和规范制度告知给患者,将违反规范和条例的后果告知给患者,对违反条例和行为规范的患者给予一定的惩罚,让患者逐渐意识到自己行为上的妥当与否,并逐渐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

2结果

对这57例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后发现,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大致可以将人格障碍分为三种类型,对人格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人格障碍症状和表现,提高人格障碍的治疗效果。

3结论

总而言之,人格障碍对患者、患者的家庭、社会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对人格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在对人格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在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人格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2]。

参考文献

[1] 刘勉.人格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2(19):104-105.

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 第3篇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不同心理反应的外科手术病人预后的作用及评价。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我院外科就诊的240例手术患者,对其心理状态、心理活动以及所实施的心理护理进行了探讨,按照相同手术病人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实施了心理护理,对照组没有进行任何特殊心理护理。在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后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4项干预指标中,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 外科手术病人; 心理反应; 护理干预 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医学科学亦飞速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技术的发展,将护理对象的心理研究与护理学结合,发展成为护理心理学。运用护理心理学进行心理护理,使护患关系达到相互配合的心理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已被医护人员所接受和认同。[1,2]针对目前外科手术病人共同的焦虑、恐惧、自责、悲观等诸多心理问题,本课题旨在研究对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外科手术病人实施心理护理,探讨心理护理对手术预后效果的评价。

所谓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通过人际交往、行为、语音影响以及掌握病人心理需要,针对病人心理需要促进病人有利康复的健康服务[3]。对于手术患者来说,病人存在著许多明显的社会心理因素,有一些严重有碍健康的心理问题[4],如焦虑、恐惧、自责、悲观失望等。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心理护理措施,如通过良好的仪表赢得病人的信任;与病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以熟练的技术操作减少对病人的刺激,消除其恐惧心理;给术后病人积极的暗示;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病人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更好地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不但减轻了手术给病人造成的痛苦,还提高了手术治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240例病人,其中男性病人150名,女性病人90例,年龄为15-82岁。其中,阑尾炎切除术50例,胆囊切除术24例,股骨骨折50例,胫腓骨骨折36例,胃大部切除术34例,食道癌手术30例,甲状腺切除术16例。

1.2 方法

1.2.1 将240例术后病人,将每类手术病人随机一分为二,共分为两组,每组120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而对对照组不进行任何特殊护理。

1.2.2 评价所有病人的心理反应:

1.2.2.1 焦虑心理 95例术后病人均具有焦虑心理。焦虑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不安及忧郁,是手术后病人最早出现,也是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患者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手术后恢复期比较长,病程进展缓慢,对疾病造成的痛苦、家庭生活的突然中断及不能正常工作而感到不适应和难以接受。[5]

1.2.2.2 恐惧心理 71名病人有恐惧心理。有些病人对手术缺乏正确的认识,担心手术失败而出现生命危险。此时的病人常常处于惶恐不安的紧张状态之中,心理状态极其不稳定,紧张、多疑、暴躁、易激动、爱发脾气、摔东西[6]情绪经常不受自己的控制。

1.2.2.3 自责的心理 有自责心理者57人。有些手术的病人家庭条件较差,而手术费用偏高,自己又不能正常工作,常常会因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而自责。

1.2.2.4 绝望的心理 有绝望心理的病人有72人。有些慢性病病人因非手术治疗无效而被安排手术疗法,他们经过慢性病长期的折磨逐渐丧失恢复健康的信心,还有一些病人害怕丧失器官或造成功能缺损,如乳房切除术会使病人外观改变,截肢术会造成外观形象改变又丧失肢体功能,他们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有绝望自卑的心理。

1.3 护理干预方式:

1.3.1 对术后病人焦虑的护理 手术病人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自身疾病不了解,对手术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极易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 首先,护士要向病人展示良好的仪表,端庄、整洁的仪表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亲和力,给病人留以轻松、愉快的感觉,增加术前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护士应掌握沟通技巧,沟通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技术[7]护理人员应该适量地多与病人接触,重视其存在,了解其心理需要。护理人员在和患者的接触中要表现出诚意,多给予其关心,对待病人要热情友好,诚恳而有礼貌,亲切且恰当地称呼年长的患者,而不要以床号来代替患者的姓名,充分使用美好的语言和礼貌用语,避免使用伤害性语句,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体会到医护人员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在医院和在家里一样,得到尊重、关心和爱护。只有这样,病人才会把自己内心的顾虑向护理人员倾诉。没有了顾虑,他们才会对手术的预后有信心,愿意配合护士的护理工作,为以后的痊愈打下良好的基础。

1.3.2 术后病人恐惧的护理 多数病人对术后反应认识不足,长时间不敢翻身活动,认为手术会造成残疾,对术后缺乏信心。他们对手术的效果不确定,而且手术后恢复期比较长,病程进展缓慢,病人常常会产生对自己病情的疑问,反问为何手术后病情却仍得不到及时的恢复,病人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护士要用认真、负责、严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热情、和蔼、关心、同情的态度赢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有安全感。应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主动热情地与术后病人交谈,细致观察病人的心理活动,鼓励病人说出害怕和担心的问题。及时、准确、有效地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解除他们的心理顾虑。另外,我们要有意识地多给予其客观、有效、积极的暗示,积极的暗示可以使手术后的病人保持积极、乐观、豁达的态度,消除其恐惧的心理。哪怕是一些极其微小的病情好转现象也会给患者带去希望,使其增加恢复健康的信心。我们定时向手术后的病人汇报一些反应他们手术后病情好转的指标,让其看到自己病情渐愈的一面。另外,护理人员应邀请手术成功病人介绍配合手术治疗的的经验和体会,通过现身说法可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我们还可以给患者讲一些其他病情严重的患者经过手术后很快就战胜病魔,治愈疾病的信息,这些信息会给病人增强信心,让病人也对自身的康复有期待。护理人员在护理手术病人时应该做到动作娴熟、冷静、沉着、稳定。精湛而熟练的护理技术可以使患者感到住院的安全感,增加病人本身的信心和勇气。相反,疏忽、低劣的护理技术会造成病人的恐慌,加重其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其手术后的恢复和痊愈。

1.3.3 对病人自责心理的护理 病人会因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影响正常生活而自责。护理人员应努力争取家庭的支持,根据病人要求安排他們所期望的人前来探视,指导家属与患者亲交流,多给予物质与精神支持,为其提供良好的修养环境。还应嘱咐家属及其周围人员与患者多谈心、勤交流感情,解除其为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而自责的心理,使患者感受到支持、温暖和关注,打消其孤独、无助、自责的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良好的社会支持是手术后患者病情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积极合作,密切配合,做好患者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护理,努力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

1.3.4 对病人绝望心理的护理 手术后病人常因手术所致的外观改变及功能丧失而对生活失去信心,他们希望得到他人尤其是护理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渴望得到关心和尊重。同时手术的病人普遍比较敏感,疑心比较重,容易把看到的一些表面现象或听到的无关话题与自己的病情或手术联系在一起而产生一些错觉,怀疑自己的病情。护理人员应该适量地多与病人接触,重视其存在,了解其心理需要,主动热情地与病人交谈。护理人员在交流时应注意使用恰当的沟通方式,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手术病人面前谈话时不应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也不应该谈论任何与手术无关且容易引起病人猜疑的话题,避免一些引起病人猜忌的动作或话题,避免由于个人言行不当影响病人的心理。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性显著的标准。

2 结果

2.1 焦虑感 干预前有焦虑心理者95人占干预前人数的6.45%。干预前、后病人焦虑情况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恐惧感 干预前有71例患者具有恐惧心理。干预后47例患者能基本消除恐惧感,占干预前人数的66.19%。干预后具有恐惧感患者明显少于干预前(P<0.01)。

2.3 自责感 干预前57例患者明显自责,干预后24例患者能不在自责,占干预前人数的42.10%。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减少(与干预前比较P<0.01)。

2.4 悲观失望感 有72例患者干预前极度悲观失望,其中31例患者在干预后已明显改善,占干预前人数的43.05%(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P<0.01)。

4项干预指标中,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心理护理是护理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个护理模式的改变和不断进步发展,心理护理已成为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性科学,在为增进人类健康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外科手术的病人来说,初入院手术病人对医护人员缺乏了解,容易产生不信任感,而且他们对手术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害怕麻醉、手术意外及死亡的危险;有的害怕丧失器官或造成功能残缺,如乳房切除会使病人外观改变,截肢术既造成了外观形象改变,又丧失肢体功能,使病人产生自卑、悲观失望的心理;因过多的医疗费用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影响家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自责心理,等等。无论何种手术,病人总会在术前出现情绪反应,多数病人对手术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特别是接近手术日时,病人会因过于紧张出现失眠、食欲减退、小便次数增加、脉搏呼吸增快,血压升高等,重度恐惧、焦虑、则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使内分泌系统受到抑制,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手术耐受性,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机会。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向病人展示良好仪表、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消除恐惧心理、给予积极的暗示、争取家庭支持等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自责、悲观绝望的心理,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使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有了很大改善。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的完善及人类对护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护理必将在护理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登瀛,关雪莹.心理护理应在实施上下功夫.中华护理杂志,1998,(9):531

[2] 陈瑶,邓光辉,刘晓虹,刘伟志,乐燕. 手术患者心理干预模式及其效果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6(4):14

[3] 沈雪琴,寿之炜.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剖宫产患者的影响,中国实用护

理杂志,2012(3):

[4] 王春香,龙梅,牟景敏,子宫肌瘤术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实

用护理杂志,2011(7):

[5] 韩俊林,郑连雪,王清馨. 心理护理干预改善住院癌症病人情绪状况

的临床研究,护理研究,2009(5):1355

[6] 关念红,程敏锋,王相兰,胡三红,张晋碚.心理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3):724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用110名老年住院患者 (昏迷、重度、意识障碍患者除外) , 进行调查问卷。其中, 男65人,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63.72±7.72岁;女45人, 年龄62~90岁, 平均年龄67.8±7.09岁。

1.2 研究工具与方法

采用《自评抑郁量表》 (self-ar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表》 (nurses observasion scale for evaluation, NOSIE) , 对住院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进行问卷调查 (两次调查间隔时间标准, 分别为入院时和出院时) 。

2 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反应特点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适应方面的特点, 患者住院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其主要表现特征有如下几方面:

2.1 焦虑忧郁

对于大多数的老年人, 当住院一段时间后, 如果疗效不够显著, 或者因为反复住院, 对治疗丧失信心, 再加上由于长期孤独寂寞, 社会角色改变, 家庭地位的下降, 使很多老年人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在心理上压力很大, 突出表现为老朽感与无价值, 对痊愈往往信心不足, 有自卑感, 甚至拒绝治疗。

2.2 对疾病及治疗的恐惧

疾病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威胁, 衰老使老年人感到死亡将至, 明明是自然规律, 仍不免产生对生活的留恋, 对死亡的恐惧。特别是生病时, 表现得更为明显。住院还要经受各种检查, 还可能接受大大小小的手术, 这些都给患者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即使是简单的的注射、抽血化验, 对老年患者来说也可被体验为自我完整性的破坏而恐惧不安。

2.3 自尊心强

老年患者的自尊心较强, 希望被重视受尊重, 能得到周围人的恭顺和服从, 喜欢颂扬他们的功绩, 当这些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 他们表现愉快, 一旦感到受人冷落, 便表现不耐烦, 易激怒, 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儿大发脾气。

2.4 孤独失落感

老年患者住院后由于对医院环境不熟悉, 生活上感到不便, 希望有探视, 尤其希望配偶及子女能常常陪在身边, 但同时又怕给家人带来太多麻烦, 心里矛盾, 再加上疾病的影响, 极易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

2.5 悲观心理

老年人在入院前多有慢性老年化疾病, 当发病住院后, 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估计多较悲观, 稍有不适即认为与衰老有关, 在心理上压力很大, 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

3 护理措施

3.1 关心体贴

患者入院后, 因周围环境陌生, 往往变得多疑、少语, 要主动向患者介绍周围环境和同室病友, 多与其交谈, 以了解心理活动, 排除疑问, 打消顾虑。如一年老丧偶患者, 因子女工作忙, 未能及时来院探视, 当看到病友家属照顾十分周到时, 情绪非常低落、悲观, 经常暗自垂泪, 并出现心慌头晕等不适。通过和她交谈了解情况, 一方面劝导她, 另一方面向她子女说明情况, 孩子们经常来探视她、陪护她, 她的心情很快好转, 也积极配合治疗, 几天时间就康复出院了。

3.2 维护最佳心理状态

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 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与性格出现明显变化, 应时时处处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 以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上做到:有情, 有情才能亲切感人;有礼, 有礼才能体现尊重;有心, 有心才能做到体贴入微, 关怀备至;有信, 要言而有信, 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有益, 安排一些有益老年身心健康的活动, 如下棋、老年保健知识讲座等。

3.3 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

调动老年人各项社会关系, 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关怀, 要有意识地告诉家属多来探视, 带一些老年人喜欢吃的东西, 要鼓励患者亲友、老同事看望, 也可安排一些老年人与患者交流, 亲友的探视哪怕只有几分钟, 对老年人也是莫大的安慰。

3.4 尽力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法, 以避免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患者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 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

3.5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护人员进行各种操作时, 要严谨自己的工作态度及言行, 让患者及家属对你的工作能力产生信任, 并保证保护患者的隐私。医患间良好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心理护理的进行,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同时尽量鼓励患者坚定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避免患者因为过度担心而产生抑郁状态。国外有研究显示:老年住院患者常见抑郁症状严重且持久时, 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对生活质量及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3]。

4 结果

4.1 SDS评估比较, 见表1。

4.2 NOSIE评估结果比较, 见表2。

表中显示:110名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态比干预前明显改善, 疾病转归良好。

5 讨论

疾病改变了一个人生存的正常状态和生活模式, 生活节律的破坏, 成为一种强烈的信号冲击着患者的内心世界, 而住院治疗对患者更是一个强烈的心理应激[4]。因此, 做好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成功的心理护理能使患者的身心需要得到满足, 消除一切疑虑, 精神自在而愉快, 思想上不再存在负担, 身心将会得到完全休息, 对医生的要求, 自然会主动配合, 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军。老年住院病人心理反应特点及护理。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4, 2 (2) :123。

[2]马燕, 孙素红, 于展英, 等。老年患者心理需求与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4) :770。

[3]冯正仪, 戴宝珍, 贾守梅, 等。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生命质量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 (1) :55。

烧伤患者中心理护理干预论文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1月~20xx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均行常规眼科检查,有碱烧伤眼角膜;

(2)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3)排除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病史和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9例。研究组男22例、女7例,年龄19~52(34.3±6.1)岁,火碱烧伤13例,石灰烧伤9例,氨水烧伤7例,Ⅰ度烧伤6例,Ⅱ度烧伤15例,Ⅲ度烧伤8例;对照组男23例、女6例,年龄18~54(34.9±6.7)岁,火碱烧伤12例,石灰烧伤10例,氨水烧伤7例,Ⅰ度烧伤8例,Ⅱ度烧伤14例,Ⅲ度烧伤7例。两组性别、年龄、碱性物质及烧伤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1)入院评估:对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进行详细评估,建立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2)稳定情绪:患者受到眼部碱烧伤,会出现眼部流泪、畏光、剧烈疼痛等不适,且病情危急,缺乏充足的思想准备,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耐心、平和地安慰患者,详细讲解眼部碱烧伤方面的知识、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失明只是暂时性,并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建立家庭、社会支持;(3)纠正认知:多数眼碱烧伤患者眼部剧烈疼痛,易担心病情,害怕出现永久性失明,对治疗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护理人员需积极采取措施,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释治疗所能达到的水平,帮助患者正确看待自身病情,树立治疗信心;(4)加强关怀:护理人员需充分考虑患者的文化程度及性格特点,了解患者生活需求,积极开导患者,消除患者陌生感,给予更多的关心、照顾,帮助患者保持平和心态,动作轻柔地进行日常活动,并分享幸福感悟,使患者感受到温暖。

1.2.2对照组从入院指导、生活指导、饮食干预等方面采用常规护理。

1.3评价标准[3]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身心状况进行评价。使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指导患者进行填写,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项。

1.4观察指标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的变化和护理满意度。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研究组SAS、SD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6%,高于对照组的82.8%(P<0.05)。

3讨论

眼部碱烧伤是常见的眼部外伤疾病,发病快、病情重,致残率高,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在使用抗生素、胶原酶抑制剂等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至关重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了解患者生活需求,积极开导患者,给予科学心理疏导,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消极情绪的不利影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疾病过程、治疗方法、转归及注意事项等,争取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建立家庭、社会支持,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摆脱负面情绪,同时,向患者介绍同类成功病例,帮助患者了解主刀医生业务水平及责任护士护理技能,增加治愈信心,缓解焦虑情绪。李秀平等研究认为,对眼部碱烧伤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在护理工作中主动、积极、诚恳和患者相互接触,怡如其分地解释宣教指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早日康复,另外可有效增进医患关系的发展,减少医疗纠纷,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刺激,防止身心疾病的恶性循环。因此本研究中分别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眼碱烧伤患者身心状况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研究组SAS、SD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P.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同刘梅等研究结果一致,证明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眼碱烧伤患者身心状况效果满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早日康复。

心理干预及护理 第6篇

【关键词】心理特点 护理干预 计划生育手术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口的控制越来严格,计划生育是一项实现人口控制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计划生育手术主要包括人工流产术、节育器放置与取出术、中期妊娠引产术和输卵管结扎术。患者实施手术,很可能会导致疼痛并引发一定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1]我院对324例计划生育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心理特点,并给予临床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324例病例均为我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自愿接受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年龄为24~46岁,平均年龄为35岁,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可知:(1)学历:18例为小学;160例为初中;146例为高中及以上;(2)生育情况:73例为未生育,141例生育孩子为1个,110例生育孩子为2个及以上;(3)手术类型:158例实施宫内节育器放置与取出术,9例实施输卵管结扎术;134例实施人工流产术,23例实施中期妊娠引产术。所有患者计划生育手术均顺利完成。

2.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2.1 术前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1)抵触特点及其护理干预

一些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前,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并且会引发恐惧,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会对手术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计划生育妇女同意实施手术都是经过动员和劝慰之后,大部分患者会感到情绪比较低落,甚至产生一定的抱怨和愤怒心理,对手术具有强烈的抵触情感。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术前护理干云工作,详细向患者讲解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同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手术质量造成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让患者调整自身不良情绪,保持稳定,自觉自愿接受计划生育手术。

(2)恐惧特点及其护理干预

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取得相关的计划生育知识,担心实施计划生育手术会产生较大风险,产生一些手术后遗症,担心对自己术后的性生活和生育造成影响等,很容易引发恐惧心理,并且会产生焦躁和不安等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讲解计划生育手术方法,结合手术的要点,让患者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保持亲切和热情的态度,运用合适、体贴的语言,让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赖感,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减少患者顾虑,有利于计划生育手术的顺利完成。

2.2 术中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部分计划生育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加上受到手术室气味的刺激,在听见手术器械的声音后,会产生恐惧感,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率加快、言语增多和面色苍白等。出现这种情况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感觉进行询问,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及时向患者解释,并对患者进行安慰,指导患者深呼吸,以平定心绪。护理人员在做各项准备操作时,应该让患者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患者的暴露,保护患者的隐私。同时,医护人员应保证轻柔动作,减少刺激声响。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可紧握患者的手,向患者传递温暖和支持,如出现紧急情况,应保持冷静,迅速反应,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保证患者可安全度过手术期。

2.3 术后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一些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在成功完成手术后,术前和术中各种不良情绪完全消失,随着身体的逐渐康复,心情逐渐好转。但是,也有部分患者手术产生疼痛,或者引发术后并发症,从而出现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对这类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详细向患者描述其手术效果,告知患者手术十分顺利,让患者安心静养。针对患者出现的术后疼痛不适等随症反应,应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手术效果。根据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可知,患者术后产生的疼痛不适等随症反应,其相关因素不仅包括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还包括患者的文化教养、注意力、个人经验、情绪和心理因素等,需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并保持良好氛围,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最大程度降低噪声,通过分散患者注意力等方式减轻疼痛,让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3.总结

计划生育手术是我国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一项主要方法,对妇女来说是并非是机体疾患的需要,因此心理上对计划生育手术比较敏感。在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前、中、后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情绪,对手术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2-3]根据患者心理特点,对其实施护理干预,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手术步骤,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成兰.女性输卵管结扎术心理护理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8):133—135.

[2] 张桂芳,张倩霆.基层计划生育手术服务对象的心理护理[J].医药前沿,2014,(6):279—279.

心理干预及护理 第7篇

癌症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人体器官因癌症而切除后造成其生理功能的丧失, 导致美学、心理、自尊、性征方面的变化或失去切除的机会, 是疾病中的特殊之处。它对患者来说是严重的生理和心理打击, 可以通过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的创伤, 直接干预患者正常心理活动, 并由此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这势必对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及自身素质提出特殊要求。从护理角度来言, 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 除了一般护理常规外, 必须重视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已受到广泛重视, 心理护理干预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忽视, 其实心理康复和身体康复始终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身体康复是心理康复的基础, 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身体康复的必须条件, 二者是并重的。2006至2009年, 我们对200例癌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收到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性150例, 女性50例, 年龄5~90岁, 平均年龄48岁。

1.2 治疗方法

手术150例 (含术后化疗) , 非手术50例 (化疗) 。

2 调查方式

2.1 观察式

对患者整个住院期间的心理行为进行详细观察记录。

2.2 交谈式

对所要调查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治疗, 在取得患者充分信任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提出所要调查的内容, 请患者回答, 并将所获得资料记录。

2.3 问卷式

将所要调查的内容列成表格, 采用选择性的打√与打×的回答方式, 请患者填写后收集整理。

2.4 心理社会方面

从病历或陪伴人员获知家庭构成、经济来源、知识信仰、性格等情况, 进行分析记录。

3 调查结果

癌症患者心理反应类型与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对癌症认识程度有关。当患者被告知病情后, 其常见的心理反应特征及表现大致可分为以下6个阶段。

3.1 体验心理

由于人们对恶性肿瘤在认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 普遍存在“谈癌色变”心理, 认为癌症是“绝症”, 得了癌症就等于判了死刑。因而当患者看到化验结果或得知患了癌症, 顿时忧心忡忡, 恐惧震惊, 瞬时间分寸紊乱, 麻木不仁, 甚至晕厥。临床上称之为“诊断性休克”, 此阶段短暂, 可持续数时或数日。

3.2 怀疑心理

患者在疾病确诊前常有害怕心理, 怀疑可能是癌症, 而一旦被确诊为癌症时, 患者又极力否认是否是医院误诊。表现为烦躁、焦虑、甚至多方寻医咨询, 反复到各大医院进行重复检查求证, 希望得到不同的信息——即希望得到不是癌症的诊断。

3.3 恐惧心理

当患者极力否认仍不能改变诊断结果时, 患者会产生恐惧, 表现为恐惧、哭泣、警惕、挑衅行为、冲动性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 患者仍然不愿意面对自己患癌症的事实, 对病情及任何事情均采取回避态度。表现为沉默寡言、烦躁、激惹, 心存幻想, 否认患了癌症的事实。

3.4 认可、幻想心理

当患者经历了病后各种痛苦的体验, 已能正视现实, 但仍然存在许多幻想, 如希望出现奇迹, 发明一种新药来根除自己的疾病, 甚至对主管医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也存在幻想, 希望带回或迅速研究根治自己病症的新治疗方案等。一旦幻想破灭, 与己愿相反, 患者就会失去治疗信心。

3.5 绝望心理

当各种治疗方法均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时或病情进一步恶化和癌症疼痛的折磨, 都能使患者产生“生不如死”的绝望念头, 对治疗失去信心, 听不进去医护人员和家人、朋友的劝说, 表现为易怒、对立情绪、不服从、不遵医嘱、自残、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此时护士应多给予患者抚慰, 让患者发泄愤怒, 让患者最亲密的家人陪伴在患者身边。

3.6 平静心理

患者已能接受事实, 承认了患者的角色, 情绪平衡, 配合治疗, 对死亡已不太恐惧, 当病情发展到晚期, 患者处于消极被动应付状态, 不再考虑自己对家庭与社会义务, 专注自己的状态, 处于无助无望状态, 绝口不提病情, 既不表现痛苦也不害怕, 显得十分平静, 把“生”的希望甚至日常生活护理全部交付给了医护人员, 随时随地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 (351100) 的要求医护人员给予关照。此阶段护士应多与患者交流, 满足患者需要, 为其提供充满生活希望的信息, 与患者共同创造生存计划。

4 讨论

外科手术是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根据癌症的不同分期及组织类型, 可采用术前术后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 以提高治愈率, 达到根治的目的。由于人们对癌症在认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最严重的问题是心理上的致残作用。因此, 心理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其护理要点。

4.1 稳定情绪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症下“心”药, 提供支持患者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使患者接受治疗方案, 满足患者的心理和治疗方面的需要;提供能支持患者的精神力量, 纠正患者的错误感知, 使患者增加安全感。

4.2 尊敬患者

热情主动接近患者, 不要对患者产生隔阂, 经常对患者进行劝导, 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 在医疗方面让患者满意放心, 抚慰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 自我控制, 保持乐观情绪, 正确对待疾病, 将成功的病例告诉患者, 让患者看到治疗的希望, 认识到癌症是一种疾病, 不等于死亡, 可能致死, 也可能不致死, 癌症是有希望战胜的。

4.3 消除疑虑, 并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

精神支持是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要因素, 家属、亲属、单位是患者的最大精神支柱, 我们设法与有关方面取得联系, 以积极配合患者的治疗, 防止家人与其他的焦虑情绪传给患者, 帮助患者了解和把握自身状态, 让患者诉说自己的想法, 为患者提出容易实现的近期目标, 并设立阶段性目标, 使患者看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 盼望康复的信念和勇气, 增加对治疗的信心。

4.4 对各种不同心理特征的癌症患者要区别对待

产妇产后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方法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我院产妇400例, 文化程度为大学、高中、初中等。按1∶1的配对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200例。两组基础护理相同, 研究组加用心理护理。研究组平均年龄 (29.6±6.3) 岁、剖宫产78例, 阴道分娩122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 (30.4±5.8) 岁, 剖宫产81例, 阴道分娩119例。两组产妇年龄、生产方式等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 (P>0.05) , 分组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护理人员向产妇发放抑郁自评量表, 了解产妇心理状况, 判断是否存在产后心理障碍, 通过了解产妇心理障碍的原因, 给予针对性行护理干预。

1.3 护理干预方法

1.3.1 疼痛处理:

产妇住院期间最常见的症状为疼痛, 疼痛的原因主要有切口疼痛、子宫收缩痛, 难以获得充足休息导致的头痛。对于切口疼痛, 护士可以给予患者镇痛药物镇痛。通过交流、观看电视等方式转移疼痛的注意力。对于子宫收缩痛, 护士要耐心告诉产妇产褥期的恢复特点, 让患者安心、仔细听从护理人员的指导, 接受康复锻炼, 对于睡眠不足者, 护士要尽量将护理活动安排在早晨, 夜间查房时, 避免光线、声音打扰产妇, 为产妇的康复提高舒适的环境[3]。

1.3.2 家庭成员的支持:

要求产妇亲属多关心、多探望产妇,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护士在护理中, 将新生儿护理的方法, 要点与产妇沟通, 加强记忆, 以便产妇在出院后能独立为新生儿进行抚触、洗澡、按摩等简单活动, 以增加新生儿和母亲的交流, 培养感情[4]。

1.3.3 角色转换:

产妇在分娩后, 短期内很难适应母亲这一角色, 主要与缺乏技巧、心理准备不足有关。护士要将母乳喂养方式、技巧告知产妇, 讲授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同时教会产妇乳房护理方法: (1) 热敷:将毛巾折成“一”字形, 环形裹住乳房并露出乳头, 毛巾冷却后浸润, 左右交替进行。 (2) 按摩:拇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 从乳房根部向乳晕做螺旋式按摩。 (3) 挤奶:操作者拇指和食指分别放置乳晕两侧, 朝胸壁方向反复一压一放。

1.3.3 放松训练:

(1) 病房可以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 (2) 在患者输液期间, 护士可以让患者连续呼吸放松操。 (3) 早期翻身锻炼:对于剖宫产的产妇, 每2 h为其翻身, 对于阴道分娩者, 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 促进身体的康复。 (4) 按摩:助患者按摩大腿、小腿肌肉, 促进血液回流, 放松肌肉。

1.3.4 信息支持:

在产妇出院后发放信息需求表, 将参加产妇需求信息制作成小册, 主要内容有新生儿身体状况评价、饮食方案、产褥期健康指导、母乳喂养热线、门诊医师上班时间等。

1.3.5 出院随访:

选择经验丰富、高年资产科护士组成随访护理团队。护士随访时间为产妇院后3 d、7 d、14 d、1个月、2个月, 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 (1) 环境护理:观察产妇休息环境, 询问夜间周边附近是否有噪声污染, 对于惧怕噪声, 夜间睡眠不佳的产妇, 护士可以建议产妇家中安装双重玻璃, 以减轻噪声分贝。此外护士要告诉产妇避免熬夜, 新生儿半夜需要喝奶时可以让丈夫或月嫂帮助, 营造安静的休养环境。 (2) 饮食护理:传统的观念为孕妇产后需要进行大补, 以满足哺乳需求, 但是摄入过多的热量转化为脂肪, 妨碍产妇的康复, 而且肥胖也会诱发伤口感染,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医护人员根据产妇体质量指数, 估算每日总能量, 配比高蛋白、高纤维、适量脂肪、少糖少盐的食谱。 (3) 询问产妇平时起居是否有照看的家属。若产妇家庭人员对产妇关心度低时, 应该主动联系产妇家属, 让家属多关心产妇, 同时鼓励产妇多与朋友交流沟通, 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于产妇沟通中注意态度和蔼, 语言中要充满关切。

1.4 观察指标:

对比 (1) 两组护理前与护理后2个月抑郁评分。 (2) 两组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两组产妇发放满意度问卷, 问卷满分100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计量资料t检验, 计数资料χ2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与护理后2个月抑郁评分对比:

两组护理前抑郁评分比较无差异 (P>0.05) , 两组护理后2个月抑郁评分比较有差异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 (90.3±6.3) 分、 (78.4±7.3) 分, 比较有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近几年, 产后抑郁的发生率逐渐增高, 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产妇在护理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我们在研究中首先对产妇发放调查表, 通过认真分析导致产妇抑郁的高危因素, 主要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惧怕分娩疼痛、家庭关系、分娩知识的缺乏、母亲角色转换等[5,6]。然后我们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 提前发现产妇是否出现消沉、沮丧、悲伤等不良情绪, 积极与产妇进行沟通, 对帮助其摆脱由此产生的抑郁等心理问题,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产后的康复过程[7,8]。研究结束时我们发现研究组在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改善产妇产后抑郁不良情绪, 对提高护理满意度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产妇产后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收集我院产妇, 文化程度为大学、高中、初中等。按1∶1的配对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200例。两组基础护理相同, 研究组加用心理护理。对比①两组护理前与护理后2个月抑郁评分。②两组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①两组护理前抑郁评分比较无差异 (P>0.05) , 两组护理后2个月抑郁评分比较有差异 (P<0.05) 。②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 (90.3±6.3) 分、 (78.4±7.3) 分,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改善产妇产后抑郁不良情绪, 对提高护理满意度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妇,产后,心理,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李晓红.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1) :28-29.

[2]孙春英.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出血的影响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 (30) :40-41.

[3]闫芙蓉.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出血的影响观察[J].家庭心理医生, 2015, 9 (2) :47.

[4]苗满花.初产妇综合护理干预对焦虑情绪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 :210-211.

[5]石永丽, 王艳侠.综合护理干预对初产妇焦虑情绪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14, 20 (2) :332-334.

[6]丁红青.临产后产妇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6) :78-79.

[7]何琴.产妇分娩前后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护理干预[J].医药前沿, 2012, 2 (5) :124.

影响哮喘发作的心理因素及护理干预 第9篇

1 心理因素对哮喘发作的影响

身心疾病是一类由于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导致机体功能持续性偏移、组织损害和结构改变的器质性躯体疾病。作为身心疾病的一种, 哮喘的发作受心理因素、社会紧张刺激的影响, 特别是个性特征是疾病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心理中介因素[2]。其影响途径通过语言、情绪、等心理现象, 作用于机体, 影响哮喘的发作。

1.1 语言对哮喘发作的影响

语言是词的有声符号, 它和书面符号文字一起都起到客观刺激的效果。在哮喘病的发生发展中, 任何不良的语言和符号的刺激, 均可引起和加重哮喘发作。如:有1位20多岁的女青年, 每当收到恋人爱情有波折的来信, 就出现胸闷, 继而支气管哮喘发作。而鼓励的语言、积极的暗示可以减轻或避免哮喘的发作。

1.2 不良情绪对哮喘发作的影响

情绪是自身对客观事物体验和态度的一种反应。情绪对人体机能状况有明显的影响。不良的情绪严重地干扰心理活动的内稳态, 使体液分泌紊乱, 免疫力下降, 哮喘病人则哮喘加重或发作。如:有1位哮喘病的母亲, 其孩子每一次学习成绩下降或每一次犯错误, 都会引起患者的胸闷乃至哮喘发作。同样, 好的情绪可以抑制哮喘的发作。很多患者在初感胸闷憋气时, 即刻放松静坐或作气功, 就可以防止哮喘发作。

1.3 个性对哮喘发作的影响

个性是心理结构中相对稳定、具有特征性的部分, 不同的个性决定了对外界事物反映所示的不同方式和态度。综合临床资料, 性格内向、依赖性强、生活在家庭冲突之中的患儿易发生哮喘病。性格开朗、独立、个性坚强的人, 即使在同样的情境中, 也很少发病。

2 心理护理

既然心理因素对哮喘病发作有重要的影响, 就必须了解哮喘患者的心理状态, 在进行传统的躯体护理的同时, 重视和采取适当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方法, 帮助患者战胜疾病, 尽力康复。

2.1 哮喘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评估

评估的重点包括: (1) 个性特征:即情绪稳定性; (2) 心理状态:哮喘发作时患者的心理状态; (3) 应对能力:即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应对的倾向性; (4) 近期有无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的发生及对事件的体验。

通过以上的评估选择心理护理与健康治疗的方法。

2.2 心理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病人交往, 从而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 促使病人康复。在对哮喘病人实施心理护理时, 同样要遵守心理护理的普通原则[3]:心身统一性原则;接受性原则;支持性原则;以患者为主体原则;保证性原则。

2.3 具体护理方法

2.3.1 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满足患者的需要

病室内要安静舒适, 空气新鲜, 温度18%~25%, 相对湿度35%~55%, 定期空气消毒, 及时更换、晾晒被褥和文物。防止尘螨孳生。尽力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2.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应与患者进行广泛的交谈, 从患者病前的社会角色到对现存疾病的认识, 从社会支持状况, 到对治疗护理的各种需求逐一沟通。同时应以熟练的护理技术, 良好的服务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及时改善肺通气功能, 尽可能提供有规律、可靠的医疗护理服务, 提高病人的安全感。

2.3.3 提高患者对病理性心理状态的认识, 帮助患者发展积极的情绪

积极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 改变不利的情绪。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与病人一起讨论病情, 让患者认识哮喘病的体质以及不良的心理反应对诱发和加重哮喘发作的影响。缓解呼吸困难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改变与哮喘有关的不良行为和家庭模式。帮助患者发展积极的情绪, 包括: (1) 培养幽默感; (2) 增加愉快的生活体验; (3) 使情绪适当地表现出来; (4) 培养合理的情绪。

2.3.4 帮助患者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心理应激能力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塑造良好的个性, 获得社会的支持,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3.5 帮助缓解期患者应用适应自身的心理疗法

(1) 工娱疗法的护理:通过练气功、打太极拳、欣赏音乐、练习绘画等培养人乐观向上的性格, 矫正其自卑、情绪不稳定等不良习惯,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 放松疗法的护理:可用“静默法”。让病人采取坐位或卧位, 调整呼吸, 排除杂念, 意守丹田, 人静, 对消除、减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帮助。 (3) 系统脱敏疗法的护理:如对母亲过分依赖的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 可让患儿与母亲短暂分离, 逐渐延长分离时间, 至完全脱离家庭环境, 在此期间以音乐、游戏等活动, 培养其独立性格, 达到减少发作的目的。

摘要:通过归纳患者在语言、情绪、个性特征等心理因素对哮喘发作的影响, 提出对哮喘患者进行心理评估,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采取不同的心理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建立健康的心理反应, 达到减少哮喘发作频率的效果。

关键词:哮喘发作,影响,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杨贵荣, 张宏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护理[J].天津护理, 2004, 1:9 9.

[2]杨德芝, 王宇宏.社会心理因素对哮喘患者的影响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11 (2) :178.

[3]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4) :42.

心理干预及护理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治疗的89例骨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48例, 女41例, 年龄16~72岁, 平均年龄 (40.2±14.6) 岁, 病程2个月~6年, 平均病程 (10.2±5.6) 个月, 其中脊柱结核46例, 髋关节结核17例, 其他结核26例。89例骨结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4例, 男23例, 女21例, 年龄17~72岁, 平均年龄 (41.6±13.8) 岁;干预组45例, 男25例, 女20例, 年龄16~70岁, 平均年龄 (40.1±14.8) 岁。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 干预手段主要有:采用交谈、健康知识宣讲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采用肌肉放松训练等方式转移、释放患者的不良情绪;加强家属和患者的沟通, 争取家属的支持和配合;创造患者间交流沟通的氛围, 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和恐惧感。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的评分变化及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另选择同期在我院查体的9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比较患者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的评分变化及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对89例患者进行测评[3], 主要测评项目有:抑郁、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恐怖、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 五级评分制, 每个项目按病情从轻到重依次给予1~5分分值。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CL-90评分比较

骨结核患者在抑郁、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恐怖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健康的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的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SCL-90评分比较

干预组治疗后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抑郁、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恐怖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评分, 干预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目前, 骨关节结核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骨结核起病缓, 症状隐蔽, 严重者可导致瘫痪。骨结核导致的功能障碍、疼痛、肌肉萎缩、瘫痪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情绪, 易使患者对疾病产生恐惧感, 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带来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影响患者的康复。

该研究中, 骨结核患者在抑郁、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恐怖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健康的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黄国英[5]报道类似, 骨结核患者在患病后会导致不良心理状态出现, 对该院骨结核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 (1) 骨结核病病程较长, 病情反复迁延不愈, 严重打击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患病时出现功能障碍、疼痛、肌肉萎缩等症状, 给患者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3) 长期治疗造成患者的经济负担; (4) 对骨结核病认知的缺乏, 造成患者产生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干预组治疗后抑郁、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恐怖方面的评分明显低于未干预组 (P<0.05) , 说明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6]。

综上所述, 骨结核患者存在心理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心理状态, 对提高治疗效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蕴淑, 刘红.一贯责任制在骨结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5) :643-644.

[2]Brunello Maria Eugenia Firmino, Magnabosco Gabriela Tavares, Arakawa Tiemi, et al.Nursing approach to the control of tuberculosis:scientific publications[J].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Nursing, 2012, 3 (2) :30-37.

[3]陈珣珣, 钟球, 周琳.心理干预对广州市流动人口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防痨杂志, 2013, 35 (4) :227-230.

[4]蔺益红.前后路联合胸腰椎结核手术术中配合体会[J].新疆医学, 201 3, 43 (7) :147-149.

[5]黄国英.肺结核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护理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1) :150-151.

心理干预及护理 第11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耳聋患者、心理状态、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13-02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与环境带来的压力有增大趋势,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群极易出现倦怠及神经功能性紊乱,严重者可能出现突发性耳聋[1]。作为倦怠及神经功能性紊乱的重要表现,目前耳聋的发病率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带给患者巨大不便及痛苦,还容易导致患者的孤僻、自卑心理,使其与人交往的意愿下降,最终影响耳聋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14年1月~11月收治的50例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且平均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高压氧与常规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式,观察組在此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等措施,最终观察组显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以下为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11月收治的50例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0名,女性

20名,最小的16岁,最大的75岁,平均年龄44.6岁,随机且平均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为单耳耳聋,且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耳聋诊断判定标准。患者病程最长者持续(P>0.05),可进行组间临床效果的比较。

方法

对照组采用高压氧与常规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等措

施。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分别给患者静脉滴注低分子的右旋糖酐、三磷酸胞苷二钠及消旋山莨菪碱之类的血管扩张药物,再结合高压氧治疗。观察组患者除了接受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上述治疗外,还增加有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改善生活习惯:耳聋患者应注重休息,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保证充分的睡眠,调整心理状态避免过分激动与兴奋,且不宜进入高噪声、干扰音强的环境中。2)增加心理疏导[2]:患者大多为突发性耳聋,听力骤然下降本人一时难以适应且社会环境对此也有一定的“排斥”,因此容易造成患者难以适应社会的心理反应,患者会出现自闭自卑、不愿与人沟通等现象,严重者可能学习、生活等习惯就此改变。因此,护理人员应在对患者有详细耐心的了解后 ,帮助患者了解自身心理现状、适应新环境及角色的改变,增加其对疾病的认识,促其积极治疗提高疗效。3)调整饮食:耳聋患者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倡导低盐、低糖、低脂;平常多吃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及新鲜蔬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患者本人需戒烟、但可少量饮酒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机体新陈代谢。4)高压氧治疗护理干预:进入高压氧舱前教导患者关于该治疗法的相关知识,打消其恐惧排斥心理,并学会正确的调压鼓气法。治疗进行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若出现严重呕吐等不适反应的患者,可静注维生素或肌注灭吐灵缓解并应及时补液。

1.3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显著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听力提高30分贝;一般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听力提高15到30分贝;无效:经治疗后患者听力无显著提高甚有恶化。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计数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选择

0.05为显著性水平,以P<0.05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显示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2.0%,对照组显示总有效率为76.0%,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人数)

组别患者数显著有效一般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对照组252511111282692.0%76.0%

注:※表示进行过组间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改善状况比较

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治疗前组间心理状态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组间心理状态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心理状态的改善扭转状况好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改善状况比较(人数)

组别患者数焦虑1※ 抑郁1※焦虑2※抑郁2※

观察组对照组2525232511131022210

注:1、2分别表示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表示进行过组间比较,显示P1>0.05,P2<0.05。

3.讨论

突发性耳聋多为环境、社会因素导致患者压力过大造成的神经功能性紊乱,患者听力会在极短时间内降至最弱,为五官科常见疾病之一,但近些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逐渐得到重视。1/3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会在2周内逐步恢复听力,若超过1个月听力仍无恢复即可能发展为永久性耳聋。对于突发性耳聋,常采用综合治疗法[3]。本研究中,观察组除采用药物静滴及高压氧治疗外,还配合有改善生活习惯、心理疏导、调整饮食、高压氧治疗护理干预等措施,比起未加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由76.0%提高为92.0%,治疗效果显著提高(P<0.05),患者心理状态(焦虑、抑郁情绪)也明显改善。由此说明,对耳聋患者除药物与高压氧治疗外适当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且能提升临床疗效[4],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亮.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及预后因素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2013,13:1967-1969.

[2]赵玉芳,鲜红玉,邓华英. 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焦虑情绪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1,27:130-131+146.

[3]卢敏,谈燕飞. 突发性耳聋循证护理的文献研究与护理方法初探[J]. 现代医院,2012,01:140-143.

心理干预及护理 第12篇

1 一般资料

1.1 对象

选取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的血液透析患者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龄(25~75岁)。患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基本医疗保险38例,农村合作医疗16例,自费10例;透析<3年的39例,>3年的25例;家属64例,男26例,女38例,年龄18~78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6例,中学10例,大专及以上28例;职业:农民16例,技术工人、个体户38例,干部10例;与患者关系:配偶40例,子女18例,兄弟姐妹6例。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医疗费支付方式;家属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与患者关系;(2)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9个因子组成,内含9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1~5分)法。

1.2.2 调查方法

调查者指导患者家属问卷填写方法,在干预前(患者进入血透室时)及干预1个月后患者家属自行逐项填写。共发出问卷75份有8例拒绝回答,3例中途退出,最后收回有效问卷64份,有效回收率85.3%。

1.2.3 统计学方法

结果采用WJL心理测试及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1.2.4 心理干预方法

(1)根据SCL-90评定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护理,以关心、尊重的态度与患者家属沟通、建立信任关系;(2)了解家属所关注的问题,给予简明的指导;(3)讲解血液透析的有关知识、病情演变及治疗效果;(4)劝解、疏导、鼓励、安慰及帮助家属树立治病的信心;(5)对患者家属所表现的情绪反映给与心理支持,以上心理护理干预1个月内完成,多次面谈、讲解而当患者家属有不同需求时,随时做心理护理,间隔时间不限。

注:t1为干预前与国内常模比较,t2为干预前后比较。aP<0.05,bP<0.01

2 结果

按总分>160分或任意1个因子>2分判定为存在心理问题[3]。64例MHD患者家属中有50例存在心理问题,占78%。其中男性28例中有20例,占71%存在心理问题,女性36例中有30例,占83%存在心理问题。经检验,男女之间的心理问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P>0.05)。64例MHD患者家属干预前SCL-90得分中阳性症状均分和躯体化、抑郁、焦虑3项因子分高于常模(P<0.01)。干预后本组患者家属的阳性症状均分和躯体化、抑郁、焦虑3项因子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心理干预可以纠正MHD患者家属的负性心理,干预前后SCL-90得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干预前的SCL-90测试结果3项因子分高于国内常模(P<0.01);64例MHD患者家属中有78%存在心理问题。因为维持1例MHD患者1年的治疗所需费用3~5万元人民币,患者因长期患病而体力下降,不能正常工作、经济收入锐减。祝延红等[4]的调查显示,MHD患者的伤残程度很高,因病丧失工作能力者达39.6%,近一半的透析者处于失业状态,有的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负债额将随着透析年限的增加而上升。导致部分家属减少透析患者的次数或终此透析,家属表现为愁眉苦脸、哭泣、叹气、情绪不稳定,饮食睡眠差及躯体症状等,而这些负性情绪会导致其对患者支持及照护能力的下降。影响其在MHD患者中所起的调节作用[5]。临床工作中,经常看见女性家属痛苦的求救、哭泣等。男性表现较沉默坚强。研究中发现,男女之间的心理问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陪护患者家属中女性较多,他们语言多、要求多,因此与护士交流机会也增多;男性家属语言少,缺乏沟通和交流机会,压抑着各种心理应激。由此看出护理工作中不能忽略他们,应予以心理干预,主动关心、询问、帮助其摆脱心理困扰,让他们表达和宣泄情感,纠正负性心理,提高适应和应对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患者的支持及照护能力。

提高患者家属的心理应对能力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家属是MHD患者的主要心理支持来源之一[6]。通过心理干预来帮助MHD患者,可以缓冲患者精神压力,保持其精神完好[7]。家属支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个重要因素。本调查显示,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家属的躯体化、抑郁、焦虑3项因子分均明显下降,存在心理问题的50例MHD患者家属中(28例)占56%抑郁、焦虑情绪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过心理干预,MHD患者家属减少透析次数的人数减少了40%,基本按常规透析。通过与患者家属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及家属所关注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取得信任,可以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还可以通过家属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各项症状,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及安全预防措施,传授MHD的有关知识,让家属了解MHD的病情变化及转归、营养、运动、感染、保护血管等的知识,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发现家属的不良情绪并给予疏导、安慰、支持和帮助、可以避免影响患者的情绪及尽快进入支持患者配合医疗、护理的角色。因此,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8]。

参考文献

[1]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02.

[2]韩小伟,程淑碧,祁爱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婚姻美满度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07,14(8):1-3.

[3]陈方彦.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5-98.

[4]祝延红,胡善联,陈新乐.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的费用及疾病经济负担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7):413-416.

[5]王君梅,姚景鹏.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及家庭支持[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64.

[6]黄秀凤,黄秀丽,白满,等.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2.

[7]王君梅,姚景鹏.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家庭支持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2004,20(1):63-64.

上一篇:会计法制建设下一篇:职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