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学研究

2024-07-24

我国经济发展学研究(精选12篇)

我国经济发展学研究 第1篇

一、体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体育经济所蕴含的功能与价值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它有机地将体育生活和与之相关的经济行为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经济的多样化功能日渐彰显,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拉动消费增长。目前,体育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其所创造的价值和效益隐有超越其他支柱产业的趋势。相比于制造、运输等传统支柱产业,体育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已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精神文化、健康愉悦生活的追求更甚,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时代环境背景下,我国参与健身的民众数量不断攀升,而且朝着全民健身的趋势发展。为了在体育运动中获得良好体验,人们需要购买运动装备、服装等用品,催生了大量的健身房、俱乐部等。从这个角度分析来看,体育经济带动了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和热情。另外,体育经济发展还刺激了人们的消费行为。经调查数据显示,历年来每次重大体育赛事,都会促进相关纪念品的销售。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引领了一场空前绝后的体育浪潮,福娃造型、纪念T桖一经推出立即销售一空。又如每四年一届的“欧洲杯”,更是提高了世界人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体育经济的发展使得体育市场空前繁荣,对拉动消费增长的影响意义重大。

(二)优化产业结构。体育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服务行业的分类出现之后,与其他经济产业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包括通信产业、旅游产业等。体育经济的发展亦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其中,体育经济与旅游经济的联合,形成了更大的服务市场,如攀岩、滑冰以及登山等,极大刺激了民众的参与热情,其创造的经济效益毋庸置疑。与此同时,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还扩大了经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大量新型就业岗位的衍生,缓解了当前我国就业难的问题,促进了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与转移。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支持,同时也成为了这些相关产业发展的“福音”。体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为产业结构优化创造了新的机遇,为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优化、创新。体育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渗透与融合,为经济创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提高国民素质。体育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于它满足了人们提升身体素质、追求精神享受的需求。体育作为人们生活日常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改善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给予了人们奋发拼搏、坚忍不息、勇于面对等优良品格,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在健康身体素质的支持下,加上精神愉悦保障,人们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才能更高。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劳动者较之体育锻炼匮乏劳动者群体的生产效率更高。当今是一个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国家经济增长固然受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同时也与国民素质存在莫大的间接关联关系。体育经济发展对养成人们正确的体育运动意识、竞争意识等影响意义重大,这也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亟待需要的。因此,体育经济发展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也是国家经济腾飞的根本动力之一,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四)加快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引导下,体育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不断被挖掘,其在加快城市建设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体育是人类在持续的体验和实践中创造的生活方式,它作为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多的被当作城市建设的新战略加以使用。体育经济的影响价值体现在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谓的基础建设,是指社会生产及居民生活必需的物质工程设施,关系到整个公共服务系统的构建。可以说,基础建设是社会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体育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基础建设进程,为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南非总统祖玛就曾表示,世界杯留给南非的最大财富将体现在日益完善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它使本地区的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实现了大跨度的发展。事实也证明,现代城市建设工程中总也少不了体育经济的身影。此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相关建设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地位十分重要。而体育文化作为我国多元生态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其进行深化建设十分必要。体育经济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支撑,应被视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发展。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体育经济体系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也暴露出了很多客观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层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支撑不足。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体育经济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然而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较为严重的人才匮乏问题。目前,我国从事体育相关管理工作的人员构成多源于退休教练、运动员等,而高学历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却少之又少。这些体育管理人员的体育运动经验可能较为丰富,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难以满足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体育经济发展还离不开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现阶段,政府机构出台的优惠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未能提供规范、宽松的体育经济发展环境,使得相关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而且,由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还不够深入,体育运动意识还远没有达到全民普及化的状态。国内很多人将娱乐的重点集中在唱歌、打牌上,缺少良好的体育运动意识,导致体育经济发展受限。

(二)缺少规划。体育经济发展及扩张是一项工程,需要完善的规划作保障。随着我国体育文化及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明星等为大众所熟知。人们对于体育明星的喜爱往往体现在他们大量选购相关产品、装备上,这是体育明星商业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很多经销商产品一经推出,立即占领了经济市场,销售规模不断扩大。这种经营模式的弊端是,运营商盲目地追求产业扩张,而一再忽略了产品的优化与创新,久而久之磨失了受众的消费兴趣,进而影响了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体育经济发展规划不足还体现在产业布局不合理上。体育经济发展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资源及观念等。经调研发展,我国东部地区的体育经济发展水平较之西部要高,对体育产业的开发更加深入。因此,统筹资源、系统规划成为了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建议

基于上文的论述,我们已然深刻认识到体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并进一步明确了其所占有的经济地位。笔者结合对体育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重视人才建设。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充足人才资源的支持,包括专业运动员和产业管理者。运动员作为体育经济的“生产者”,其在体育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而且,在现实的体育经济活动中,国家及社会也给予了专业运动员培养的高度重视。而产业管理者作为体育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专业化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着重注意开展和发展专业体育产业管理者培养事业。在此过程中,体育经济要逐步走上“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整合所有可利用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共建专业管理团队。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企业与高校应进行深度合作,进一步明确专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创造良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环境,以强大的人才队伍为后盾支撑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政策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经济发展要努力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逐渐回归市场本位。具体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改革思想和创新观念,转变以往政府主导体育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走政体分离的发展道路。在操作实践中,政府应该适当放松管理,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体育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其价值。政府还应该有意识地减少对体育经济的干预行为,发挥企业体育生产经营的主体作用,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投资,为企业创造规范、宽松的发展环境。这样投资企业利益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其在体育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将会更高,所创造的价值和效益成为了体育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强化市场引导。如上文所述,体育经济发展必须要走上市场化的进程,以“品牌”为依托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历年来,耐克、阿迪等品牌创造的体育经济价值有目共睹,其成功范例足以证明品牌的效应和价值是巨大的。以此为借鉴,我国应注重自主体育品牌开发和推广,支持它们走上世界市场舞台。同时,我国体育经济还要积极探寻和遵守市场运行规律,有目的、规划地开发体育市场。这就要求相关企业认真分析当前体育经济发展形势,确立受众群体,重视产品的革新,利用先进科技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刺激受众的消费热情。在市场的引导下,还需要重视体育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树立人们正确的体育运动意识,扩大体育文化的辐射范围,从而扩充体育经济发展渠道和动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快速,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其他学者持续关注体育经济发展,深刻剖析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并结合当前体育经济发展实情,提出更多促进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其经济价值和效益,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腾飞。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与此同时,体育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对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和论述体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体育经济,经济发展,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平.体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J].当代体育科技,2013.3.

[2]邓永辉.体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2.

[3]王增喜.体育经济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1.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第2篇

但是,目前绿色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文在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全面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对策研究

一、引言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整个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假冒伪劣、不良竞争等层出不穷,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必须要在我国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发展,完善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难以在各行业中得到有效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等问题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

因此必须要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使我国绿色经济能够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基本属于粗放型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绿色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在我国还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概念,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的发展经验,因此使得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很多地区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难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同时,我国一些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没有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呈现照搬西方发展经验的趋势,这使其绿色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难以发挥绿色经济应有的作用,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2.难以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普适性。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孤立性,其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经济的发展,不惜大量开发矿产资源、肆意破坏环境等以寻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点,在这些行业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则短期内难以取得传统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大部分行业还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另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难以像传统产业一样发挥集聚效应,因此其难以在大部分行业进行推广。

这些都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3.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到位。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完善的发展环境和政策,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当前我国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很不到位。

其一,各级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但是出于业绩的压力,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少会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扶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政策中也基本流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将相关的发展政策落实;其二,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不断出台相应的措施促使经济朝着低碳化、绿色化的道路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其在具体实施方面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这使得中央政府的相关发展政策难以得到彻底性的实施。

这都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效果不佳。

4.缺乏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作为保障。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还没有充足的人才库。

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将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其发展的规模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人才大多都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培养的,其经济学理念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而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远远高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存在严重的时间差,其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必须要从国外引进相应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行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发展经验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不能选择照搬的模式。

在经验借鉴方面,还要充分融合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逐渐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靠拢,减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并不断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将其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重要经验借鉴。

2.在各行业发展中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如前所述,我国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因此,要想保证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实现高效有序发展,必须要在传统的行业中渗入其思想,对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增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同时要规定各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逐渐坚持绿色低碳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导入使得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各产业能够逐渐以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导向,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上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3.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毋庸置疑,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

一方面,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低碳标准,增强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各项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程度,切实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统筹管理,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其分配到地方政府,并对各地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4.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培养和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方面,可以对各部门现有的经济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掌握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使其能够为我国各行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为我国现阶段绿色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大力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建造充足的人才库。

四、结语

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其在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式之一。

从其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在各行业中大力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等方面全面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以此有效改善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5).

[2]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4).

[3]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1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势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趋同或趋异;多层线性模型;锡尔指数

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势前我们需要对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一个初步的分析和了解,这也方便我们看看是否有其他的信息可以提取出来供我们后面参考,所以现状分析显得很必要。在现状分析中我们将通过衡量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表述,使用的衡量指标是各省市人均地区GDP,这些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下表是2007年至2010年全国各省市人均GDP的详细数据,单位是元。

1.建立模型

1.1变量的选择

要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趋势,就必须先找到一个可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在本文我选择的是人均GDP这个变量,各地区人均GDP均以当年的价格计算,这样的话,相对其他的指标而言,它具有高度的横向可比性。我们知道,在不同的地区,大部分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货物、资产等可流动要素)流动非常快,流动的频率及动力机制也很大,同时由于这些流动性的存在,全国不同地区的物质价格指数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又考虑到本文所用的数据年限为四年,跨度不是很大,所以不用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可认为价格反映了市场上的真实需求状况。故可以直接使用这些统计年鉴上的数据,不用做进一步的基数价格调整。

1.2数据来源及分析目的

本文数据使用的是年度数据,选择的年限为2007年至2010年这四年,全国有31个省市区,即每年有31个样本观测值,加起来共124个样本值,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之所以选择2007年至2010年,一方面是考虑到时效性更强,更具有研究价值外,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这一期间,由美国爆发的次贷金融危机蔓延并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这次危机的冲击是否会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一个转折的作用,是否在协调经济发展中有创新的举措已经实施并且影响了各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这些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到地区差异的变化,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才选择了2007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后面的分析。

2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二层线性模型,使用的分析软件是HLM6.0学生版,该版本是综合了所有以前版本功能的最新版本,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二层次模型分析。下面所有数据、图表均出自软件HLM的分析结果。

2.1变异显著性检验

在建立两层模型进行我们的目的研究前,我们必须首先分析全国各省市之间的变异在总变异中是否显著,因为只有各省市之间的变异在总变异中是显著的,我们后面的研究就显得有价值,要不然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基于此,我们利用这些得到的数据,建立无条件模型如下:

建立这样的二层分析结构之后使用HLM软件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如下表4-2所示,由方差=88.61431,P<0.0001可以看出,各省市之间的的变异是显著,各省市之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可进一步算得为=88.61431/(88.61431+9.14831)=0.9064232321,这说明各省市之间的差异可解释总体差异的90.64232321%。

2.2随机系数模型

在验证完各省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后我们现在要研究各省市人均GDP增长是否具有线性变化趋势,以及这种线性变化趋势是否存在个体之间差异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建立随机系数模型。

从下表4-3中随机系数模型固定参数估计结果可知,2007年全国各省市的人均GDP平均值为18664.935元,在2007至2010这一时间段GDP有显著的线性上升趋势,上升速度为每年2793.878元。

2.3二层次线性完全模型

2.3.1加入可能的解释变量

从上面我们知道全国各省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我们在这一部分试图加入一些解释变量来分析这些变量是否是产生差异的因素。我们知道,有非常非常多的可能的因素会影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据于前面的一般理论分析在这里我们选择进入考量范围的解释变量为政策导向、地理位置以及人口密度,通过这些来验证这些因素是否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根据政策导向、地理位置及人口密度这三个维度来重新划分全国各省市,从而得到三个区域块,区域A、区域B、区域C,各省市的人口密度数据见表4-1,单位人/平方km,这三个区域的具体所含省份如下表所示:

2.3.2计量分析

重新划分区域块后,我们知道这三个区域快变成了三个整体,需要我们将这三个整体体现在数据上,这时我们需要将每个区域快定量化,也即是将定性变量定量化。

将这些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数据整合,然后导入HLM6.0学生版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得到随机部分参数的估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加入虚拟变量对各省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后,截距的方差为41.67289,P<0.0001,斜率的方差为0.79326,P<0.0001,这说明这些变量系数依然是显著的,但是相对表4-4的结果有明显的下降,而且完全模型的固定部分参数估计的结果也告诉我们,虚拟变量的系数也是显著的,这两者共同说明了加入的虚拟变量是可以解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这也表明了代表三个维度的虚拟变量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影响,政策导向、地理位置及人口密度这三个变量都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多层次线性模型,利用2007年至2010年全国各省市的人均地区GDP数据来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影响差异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政策导向、地理位置和人口密度),并通过对锡尔指数的计算和分解来探究了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实证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随时间有着线性发展趋势,并且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和政府推行多种经济发展战略,有东部沿海的开放战略,有中西部地区的崛起战略,还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等,这些战略所覆盖的层面遍布全国,同时加强了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各种财政支持转移政策等等,这些都促进了全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富有的各种资源不同,交通条件不一样,人口密度变化,人力资本的投资程度不一,历史条件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国家政策实施深入程度不同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最后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2.地理位置、政策导向及人口密度都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如上面所述,每一个区域的初始条件不同,进而它们的起始发展速度不同,而决定它们起始发展速度的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的不同,这个就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的交通情况、与外界接触沟通情况、外资引入难易程度、对外交流的平台大小等等情况,再加上每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人口增长率不同,各个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不同,更多的是向大城市沿海城市聚集,造成了人口密度的不同,也就直接影响了每个地区的人才拥有情况,这就更加深了产业结构变化的难度,使得一些欠发达城市很难很快的作出调整,这就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些都说明地理位置、政策导向以及人口密度都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伟民:《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分析》,〔北京〕《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文献综述80济研究》1992 年第1 期。

[2]魏后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北京〕《中国工业经济》1997 年第3 期。

[3]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北京〕《经济研究》2001 年第6 期。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第4篇

以党建促发展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抓手,是规范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的颇多案例也证明了基层党建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传统宗族治理的模式逐渐弱化,党的领导下的法制建设必须填补空白。村党委的职责不能仅限于村务管理,带领村民奔小康是其最重要职责。不仅要规范基层党委组织管理方式,完善基层选举制度,更应该在基层党委人员构成上下功夫。

塔元庄村是以党建促发展的典型案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应该解放思想,丰富基层党建的人员构成,拓宽选举范围。一是基层开明人士。单就作用上而言,基层开明人士类似于传统的“乡绅”,他们通常有学识,善于处理农村事务。寻求“新乡绅”治理,不仅要给予经济报酬,地位上的认同更为重要;二是先富起来的人。在家或者在外做生意成功的人士,往往有独特的眼光和能力,鼓励成功人士回村担任职务,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合乎市场经济的企业家精神;三是村官。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以来,其收效并不理想,这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今的村官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应该赋予大学生村官更多的权利,改革大学生村官的升迁制度,使其有激励去发展农村事业;四是上级党政机关优秀公务员。村以上级别的行政官员应该也是村党委人选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鼓励或政策激励上级行政官员参与农村党建,不仅会给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思维,也能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源。

二、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突破发展瓶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大经济战略。对于一国而言,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可以笼统地说一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但对于地区而言,经济发展不仅在时间上有阶段性,在空间上也有层次性,也就是说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该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从京津冀发展整体来看,第三产业占比上升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但如果对当下的河北省来说,第一与第二产业的萎缩并不一定是好事,这有可能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河北省的战略定位相佐。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内升级(当然也需要产业间的交叉协同发展),而不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间并没有实际上的递进关系。因此,河北省的发展不应苛求第三产业占比上升,而应该立足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在农业发展上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在工业发展上表现为工业4.0或工业智能化。

(一)第一产业。对我国而言,农业的发展涉及甚广。从历史来看,农业为我国工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现在虽说是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但落后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使得工业反哺农业收效甚微。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市场区位优势,努力发展农业仍是战略所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河北省发展农业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支撑。

在经济新常态下,第二、第三产业资本收益逐渐降低,开拓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恰逢其时。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而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农业市场化的前提,是农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重要支撑。另外,现在不只是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而实际上已经进入工业与服务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不仅要用工业的方法发展农业(农业机械化),而且还要用服务业的方法经营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

(二)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河北省长期以来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制造业、钢铁水泥等产业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如今也成为河北省经济转型的巨大包袱。世界市场的萎缩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大,使得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粗放、低端的病征凸显。因此,能否实现第二产业顺利转型,关乎河北省经济转型的成败。

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应该从“治病”与“换血”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治病”是对河北省现有企业来说的,应有序增加企业的政策成本(产业规制)、负外部性成本(环境污染),对企业内部创新和技术升级给予政策资金扶持,使现有企业在市场中实现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其次,“换血”是引入新兴产业,不但要做好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更应该充分利用京津冀区域经济对其他地区的“虹吸效应”,努力吸引新兴产业落户河北;如正定承接北京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对产业内业态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中博新能源汽车是正定引入的区域外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在京津冀地区环境约束加大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河北省应通过市场化方式加快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为该战略性新兴产业打好基础。

(三)第三产业。服务业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经济结构优化的根本所在。服务业是第一、第二产业的衍生经济业态,其应该以服务当地基础产业发展为基础,应充分分析各产业的服务方式、路径和所需条件,在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意识下,规划服务业业态发展。协同的基础是差异,而协同手段是合作。不求全业态发展,只求规模与特色。对于新产业应审慎引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适合个别地区(如石家庄市),不能笼统地要求河北省各个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可以引导市场,但无法跳出市场的基本发展规律。以新发展的正定国际小商品批发市场为例,由于小商品非本地生产,在成本上无优势可言,更难说带来有力的产业延伸,而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小商品生产本地化。另外,“互联网+”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只是手段、渠道,产业得以转型升级最根本的还是产品本身,不能本末倒置;而且互联网本身是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如果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互联网本身并不节省成本、提高效率,那么这种互联网式转型升级就是失败的。

三、产业综合发展战略

(一)品牌战略。产品品牌化发展是县域经济开拓市场的“门面”,积极推进地区产品品牌化发展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品牌化的战略应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分阶段、多层次推进。正定县区位优势明显,品牌依托产业的可选择性强。无论是发展基础的农业产业还是高端的科技产业,品牌化发展的难点在于如何突破旧有制度束缚,实现组织创新,整合现有资源,实现风险收益的合理分配。以农产品品牌发展为例,在现有分散经营的背景下,应在农民可接受范围内发展“合作社”、“公司”性质的联合生产模式,创新组织方式,使各方有激励参与到联合生产中来。品牌的建立应具有产品全产业链思维,即积极推进产业链延伸,选择品牌建立着力点,充分发挥品牌对当地全产业链的带动作用。

(二)产品研发。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往往体现在其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及其领先性上,特别是现代市场上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创新管理与生产现代化水平。现阶段,正定县在产品研发方面,由于资金、人力、市场等诸多限制,企业自主科研机构尚未形成,因此提升研发水平,对发展当地农业产业具有基础推动作用。

提升研发水平,需始终贯彻两点:一是建立科学的研发促进机制;二是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初级阶段基本发展思路应为“借势”,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整合科技资源;进阶发展应适时成立“独立研发联盟”,以凝聚资源,攻坚克难。“独立研发联盟”以公司形态存在,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进行科技研发及对最新技术的搜索与购买,然后再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交易给生产前线需求方;高级阶段应以企业研发为主,市场购买为辅,从根本上防止在科研外包情况下成果被拦截和泄露的可能性。

(三)升级物流。现阶段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化物流正在成为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正定县物流发展已纳入石家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喜人。但如何在现阶段使物流支撑当地“小”经济主体的发展,仍然值得关注。仍以农业为例,当前正定县农产品物流发展落后,急需分阶段、多层次发展物流产业。农产品物流发展初级阶段主要工作思路应为加快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发布平台,在市场参与、政府扶持下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发布平台,通过独立搜集国内外关于当地农产品,促进买方与卖方直接交易,并收取信息佣金;进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合已有资源,建立第三方物流公司,最终构建完整的运输体系和仓储体系;高级阶段应建立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形成包括产品深加工区、包装贴牌区、仓储物流区、信息共享平台、金融保险平台等多功能物流园区。

四、古城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

(一)古城保护。开发是对传统文化遗产最大的保护,但是开发的科学性、艺术性是很难把握的,在我国因开发保护而破坏传统文化遗产的事例屡见不鲜。单从河北省传统文化上来说,传统文化不可谓不丰富,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不可谓不多,但是河北省传统文化整体上没有“性格”,各文化遗址就像散落的点,存在“扁平化”的特征,不像山东齐鲁文化、湖南湘江文化等给人以“立体”的、可感知的感受。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缓慢,而导致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缓慢的原因又在于缺少文化市场的基本单元———文化企业。再者,文化产业开发是个系统工程,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必须有全盘规划,且在开发上不但要符合文化保护的客观条件,也应该符合参观者“体验式”游览心态。比如,正定县是一座历史古城,在开发上应该更注重古城历史的层次感,应将北魏至清末不同的文化展示出来,让游览者有种在历史中徜徉的感觉;另外,对古城进行仿古式改造建设是古城保护的通用做法,但是通常仿古式改造样式单一,没有特色,最重要的是改造过程中严重破坏了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有的甚至将传统居民迁出,引入商业经营者,更加让传统丧失殆尽。因此,政府规划与企业开发缺一不可。努力培养和引进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类似湖南广电),是繁荣文化产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而文化产业的繁荣必然促进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二)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应有更深刻的内涵,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足,环境优美,精神文明程度高。乡村建设应该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差别化发展,如以塔元庄村为代表的现代社区模式、以西里寨村为代表的自然风景模式和以正定古城区为代表的古乡古韵模式。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经济发展的物质支撑。从对西里寨、西河村和周家庄的走访调查来看,村内年轻劳动力基本上在外打工,只有上年纪的农民对土地进行传统耕作。这种发展模式使得乡村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乡村“空壳化”问题突出,从长远来看,村庄会逐步萎缩直至消失。因此,应依托自身资源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现如今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与农村的边界逐渐模糊,城市建设现代化与公民素质郊区化问题凸显,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对农民公民意识培养的疏忽。美丽乡村建设绝不仅仅是环境美丽,更应该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突出精神文明建设,这样的美丽乡村才有可持续性。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我国扶贫战略的前沿阵地。本文基于河北省正定县发展实际,从基层党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综合发展战略、古城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剖析正定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升级,产业链

参考文献

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研究 第5篇

宋明明

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人类跨世纪的共同行动纲领,而知识经济则是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因此,探讨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企业;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是高新技术、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也就是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知识产品的生产渐渐取代了物质产品生产的主导地位,脑力劳动成为人类劳动的重要形式。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一)知识经济直接体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经济

知识经济主要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体,它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移,而更多的是劳动者脑力的对象化,所以知识经济也叫智力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增长和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中融入了知识、信息、网络等元素,这就需要不断地增加智力资本,逐渐形成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经济。

(二)知识经济是无形化和虚拟化的经济

这主要表现为资产投入的无形和虚拟。传动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投入,而知识经济除了需要基本的资金外,主要依靠投入的知识、智力、网络、信息等无形资产起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投入的多少、好坏,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前途。另外,虚拟的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们对虚拟市场的操作,扩大了经济的空间。

(三)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中的重要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密不可分。因此,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

(四)知识经济是具有全球化的经济

从知识经济出现和发展的时间可知,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知识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国与国之间需要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以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等主要资源的流动势必会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二、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研究

(一)企业应该注重技术创新开发研究知识

经济时代主要以知识作为战略资源,而知识资源的传播与使用不受时空限制,在运用过程中又能创造出新的知识来。企业必须提高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企业的管理者要有战略眼光,瞄准国内国际网络创造出来的信息市场,把企业自身具有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在此过程中又生产出新的知识资源,促进技术开发研究。

以IT行业为例,IBM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达40亿美元,而我国的联想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不到IBM的1/10.为此,联想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公司,投入更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并使企业从原来外购技术然后推广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化自主研发以后技术推广型的知识创新型企业。

(二)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充分认识知识的价值

知识的价值是由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的含量决定的。以大众汽车为例,不断应用新管理和技术手段,通过增加汽车设计中微电脑应用面、增加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操作程度、增加业务管理中品牌化管理、增加机构设置中的扁平化和区域决策,充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产品技术含量。

(三)知识经济要求企业要健全企业文化

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在企业管理的企业文化上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综合性的管理技巧和艺术。

以海尔公司为例,海尔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充实其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出了“先卖信誉,再卖产品”、“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以及“用户永远是对的”、“海尔真诚到永远”等理念。海尔集团也由80年代末期的亏损电冰箱企业向洗衣机、彩电、空调、电脑等其他领域推进,并逐步走出国门,打入欧美市场。正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中,海尔人特有的理念得以形成、巩固和强化,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引领了中国工业企业知识经济管理的新潮流。

(四)始终坚持面向市场并占领市场

全面转变市场营销观念,变开发与导向型为市场导向型是中国企业适应新知识经济形式的必然渠道。以上海大众汽车为例,作为中国初期工业经济模式下最早的汽车合资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创造了汽车企业垄断中国汽车市场的神话。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品牌、技术、资本全面拓展,上海大众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汽车企业的竞争和挤压;十年内从50%的市场份额下滑到到10%,而且国内汽车产销排名跌至四名左右。面对挑战,上海大众及时调整内部管理策略,变革开发、生产、计划、销售、市场和服务之间的关系,从组织架构上、从业务流程上、从理念上重新建立市场导向型的企业运行模式。上海大众一路重振雄风,到2008年底重新牢牢地坐上中国汽车企业的头把交椅。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探讨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碳排放

一、我國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低碳经济是一种能源消费的方式、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目的。笔者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原因:(1)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雾霾越发严重,这严重的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2)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消耗为基础,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3)保证人类在地球上长期舒适安逸地生活和发展的科学理念;(4)未来各国之间的较量不仅要比“谁比谁强”还要比“谁比谁活得长”,转变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单纯依靠工业化发展是不够的,需要依靠低碳经济的发展,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坚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资源环境危机的有效方法,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主要有:树立低碳观念;制定低碳政策;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提倡低碳消费。我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⑴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区域差异研究及建议;⑵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与能源安全的研究;⑶关于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分析;⑷低碳经济制约因素的比较分析;⑸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发展的研究;⑹能源安全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研究;⑺碳排放量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的研究。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在温室效应、雾霾等越发严重的今天,快速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以下是笔者认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为了:创建低碳经济》中

在2007年6月,我国就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起步相对较早,不仅任务重,而且没有案例可循。我国的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于降低碳排量的技术水平也比较有限,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环保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是由于高污染高能耗的社会现状难以消除,如机器的老化,生产的过程和在生产中企业对环境带来污染

一些地区政府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重视数量,忽视质量,使得大量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大量流入我国,尽管这些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加剧了我国资源消耗和资源短缺状况,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严重危害到国民健康。

(三)我国十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风电产业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远远跟不上发展低碳经济事业的需要。

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人民的低碳生活观念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为了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就要从根本做起,国家应制定相关规定强制人们遵守低碳行为,在学生的课本中加入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公共场所挂出相关提示和注意事项等,将低碳观念散播、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以致形成低碳生活的社会风气,才能更有利于国家实现低碳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加快发展低碳技术

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中掌握了低碳技术,就如同掌握了主动权。加强节能技术与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实现在先进核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非化石能源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三)避免发展低碳经济产生的就业问题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各大院校应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或是科目,培养专业人才,减少由低碳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失业,降低就业压力。

(四)发展区域低碳经济就要结合当地经济、地理、人文等要素,制定一定的发展对策,而不是全国统一进行指导

对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区域,政府应加大经济、技术扶持和发展进度的督促。

(五)成立专门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研究机构

大量引进发展低碳经济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从事低碳经济相关的机构和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晶.低碳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2013:203.

[2]鲁颖.低碳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学理论,2013:78-79.

[3]赵喜仓,陈颖.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比较[J].商业时代,2013,(8):11-13.

[4]贺胜兵,钟丽,周华蓉.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分析[N].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5]张丽.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J].学术交流,2013:49-51.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研究 第7篇

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

循环经济首先是生态经济, 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以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其次循环经济要重构经济活动流程。与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不同,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经济生活中的物质和能源要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从而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2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才引入我国, 此后国内的相关专家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应用实践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宏观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目标。从中观层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循环经济区域和园区, 建立了区域小范围的循环经济模式。从微观层面形成了一批综合效应良好的循环经济运营企业[2]。但是总体来看,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 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意识落后, 认识不到位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相对局限在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的循环经济领域的企业层面, 普通的社会群众缺乏对循环经济的足够认识。其实循环经济不仅包括企业的循环经济活动, 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微经济循环。其次,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最后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导致各地区和各部门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 过分追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指标。

2.2 相应的政策法规滞后

我国虽然从国家层面已经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做了远期规划, 但具体实施的细节匮乏。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支持, 各部门政策出台的目的和基点不同, 导致难以形成合力。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的法律法规只是从原则上进行规范, 缺乏可操作性, 更新速度慢, 很多都落后于现实需要。

2.3 金融对循环经济的支持不足

循环经济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存在较多的外部性, 对环境对生态有较大的贡献, 不能单纯依赖循环企业的产品来盈利, 应该获得一定的生态环境改善的补偿。然而政府和金融机构依然按照以往的定价模式提供金融支持, 导致金融支持不足。

2.4 相关技术缺乏

从世界范围来看, 循环经济发展的时间有限, 相关技术的研究不足, 国内更少。目前我国虽然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 但与国外比较而言, 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 国外的技术要求的配套可能国内难以实现, 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 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多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3]。

2.5 人才匮乏

人才是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一方面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国内时间较短, 相关的理论人才培养较少, 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储备不足;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相关的应用型的人才缺乏, 具体的讲就是缺乏具有循环经济意识, 能够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才。

2.6 相关利益机制缺乏

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较大的正外部性, 投入不少, 自身获利有限, 但他人没有投入, 而能免费获得。反之可能存在较大的负外部性。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 建立必要的奖励和惩罚等制度措施, 才能使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持续发展。

3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3.1 加强宣传教育

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 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把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逐步变成全体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让各级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社会公众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 引导生产者、消费者自觉地选择有利于资源节约、自然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3.2 完善法律制度和政策

应深入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 认真总结分析我国的具体情况, 借鉴美、德、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并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从而为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持。同时还要明确相关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把生态环境作为政府政绩的考核目标。

3.3 建立金融支持体系

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高资金投入, 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 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首先,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优化政府投资结构, 引导循环经济发展方向。政策性银行和层面, 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或担保等方式, 支持商业银行从事相应的活动, 从而扩大“乘数效应”。

其次, 我国各级政府必须从整体角度改善投融资环境、降低交易成本, 加强社会信用意识的宣传和信用相关制度的建设, 完善投资中介机构运作, 促进循环经济和金融的良性互动。

再次, 加大力度对有高科技含量、利于环境保护、节能技术使用等领域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以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最后, 还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 大力发展如绿色抵押贷款、生态基金、天气衍生品、排放减少信用交换等环境金融产品的创新, 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4]。

3.4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关键因素。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 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成功实施的保障。因此政策应大力推动创新,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地鼓励创新, 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形成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动力和体系[5]。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 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相结合, 构建既有分工、竞争也有协调合作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组织。其中, 政府主要起创建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经济、社会、法律环境的作用。企业是循环经济的主要实施者, 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将成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基础性研究的主体。

其次, 在政府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下, 创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 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最后, 建立和完善包括循环经济的技术评估机构、金融服务机构、公共信息平台、技术交易市场、会计事务所、法律咨询机构等在内的各类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介机构。

3.5 重视人才培养

我国的循环经济要快速顺利地发展, 需要一批具有循环经济意识、能够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才。当前应抓住机遇, 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型人才的培养。制定科学可行的循环经济型人才培养计划, 并纳入我国国家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之中。在各高校开设循环经济理论基础课, 增强学生的循环经济意识, 教育大学生养成充分利用资源的习惯[6]。同时选择部分高校开设循环经济学专业, 并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另外还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循环经济型人才, 采用学习交流、到国外考察访问等形式, 使人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增强从事循环经济工作的能力。

3.6 建立利益驱动机制

建立利益驱动机制, 使企业和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经济上有利。将自觉的环保理念、政府层面的压力和自身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 是相关主体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合理确定自然资源价格, 深化资源价格体系改革, 适当提高稀缺资源价格, 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明确界定资源产权、环境产权, 明晰了资源环境的产权, 就明确了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权利、责任和利益, 也就建立起了一种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使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只有建立起明确的环境产权, 企业才会主动关注并解决环境问题;引导绿色消费, 提倡和建立适度的消费方式, 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进一步完善政府财税政策, 通过有奖有惩的税收和利益调节, 起到限制和鼓励某种经济活动的作用[7]。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必须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它既是政府的事, 也是企业和百姓的事。从以上六个方面入手进行, 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做到从资源节约中求发展, 从环境保护中求发展。从企业小循环、区域微循环入手, 不断完善社会大循环, 发展全面务实的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宋德勇, 欧阳强, 申米玲.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科学, 2005 (3) .

[2]林高瑞.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 2011 (5) .

[3]刘明松.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因素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8) .

[4]窦星文.金融支持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探讨[J].华北金融, 2013 (11) .

[5]翟娟, 郭睛.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下的我国政府政策研究[J].生态经济, 2014 (1) .

[6]陶爱祥.试论循环经济型人才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 2006 (7) .

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研究 第8篇

经济型酒店拥有广阔的增长潜力,尤其体现在它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上。经济型酒店是我国酒店业中年轻的增长群体,具备强大的可持续增长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中小企业人员出差、营销、采购,事业、机关、团体单位公务,个人办事,80%以上的人士将入住经济型酒店。并且近年来90%以上的国内旅游团队都是入住经济型酒店。市场对经济型酒店需求量非常大。

一、经济型酒店定义

经济型酒店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但至今国内外学术界也没有对经济型饭店给出一个完整的定义。总的来讲:经济型饭店是一种新类型的饭店,规模小,设施有限,价格实惠。

Lee(1984)指出,它是一种在饭店业发展最快的饭店类型,提供整洁而简单的房间;Bale(1984)指出美国的经济型饭店是指经营客房大约150间左右,房价总体低于中等饭店的25%-50%;Gilbert与Arnold(1989)的定义是一种提供有限服务的旅馆,提供标准规范化的住宿环境:质量与三、四星饭店相当,但价格便宜25-30%;Senior与Morphew(1990)认为经济型饭店是一种面向短途旅游而预算较低的旅行者的住宿类型;Justus(1991)把美国的Microtel饭店规则描绘成一种经济预算的住宿业,提供基本的设施,保持价格低廉,没有食品酒水服务,没有宴会设施、健身房和其它娱乐设施;Davidson(1993)指出,经济型住宿业具有所有连锁饭店业的优势,通过特定的设计和管理,以具备极具竞争的房价,以达到低廉的建筑成本及低廉的营运成本。对于经济型酒店的定义可以从广、狭两个方面考虑:广义的经济型酒店是指那些介于高星级酒店与招待所、旅社之间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达到或者接近一、二星级饭店水平的旅馆、酒店、招待所等;狭义上讲经济型酒店是指那些投资不高、规模不大、功能单一、价格低廉,但又具有一定服务水平的较低档次的酒店。

综合以上,经济型酒店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安全、卫生、舒适的客房服务为核心产品的,投资较低、服务有限、价格低廉、面向大众的、能够满足人们对酒店产品的一般性需求的、介于星级酒店和普通旅馆或招待所之间的一种酒店业态。经济型饭店的目标顾客不崇尚奢华,他们的核心要求很简单,一是卫生条件和睡眠质量要达到基本要求;二是支付的价格要比住星级饭店要低。故此,经济型饭店的经济并不单指价格低廉,而是指能适合普通大众消费、满足其基本住宿需求、提供良好设备、卫生清洁且具有现代国际水准的饭店业。

二、经济型酒店的分类

欧美国家在划分饭店类型时,通常将之分为:豪华型、中档饭店和经济型饭店三种。美国经济型饭店的基本特征有三方面:一是经济等次,主要是从客源对象、饭店的档次及收费价格上来讲的,其消费水平属中低挡;二是服务有限,并非面面俱到,一般没有餐饮服务,只提供大众式简单的免费早餐(如面包、咖啡之类),有自助洗衣房、自助饮料机、制冰机,但不配备公共休息室、娱乐场所,只向客人提供满足其住宿要求的最基本的服务;三是在有限服务中体现各自的经营特色和服务特色。本文对经济型酒店的类型划分,则根据设施的豪华程度、经营形式以及功能不同,可以将经济型酒店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 从设施的豪华程度来看

国内学者将经济型酒店分为标准型、满足型、享受型和家庭型四种类型。标准型经济酒店就是按照标准间的方式来布置酒店客房;满足型经济酒店主要提供简单的住宿设施来布置客房,满足客人最基本的需求;享受型经济酒店是指提供舒适、豪华设施的经济型酒店;家庭型经济酒店则主要是面向家庭提供服务的经济型酒店。

2. 从经营形式上看

可以分为单体经济型酒店和连锁经济型酒店。其中连锁经营应该成为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这种模式有助于经济型酒店通过共享一套预订网络、管理系统和培训体系,以及不断复制一家酒店的成功经验,实现规模效益。目前欧美酒店市场上,虽然还有很多单体经济型酒店存在,但是连锁酒店已经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空间。

3. 从功能上分

有商务型、度假型、常住型、汽车旅馆和青年旅社五种。经济型饭店以优惠房价和优质服务为最大卖点,具有“清洁、舒适、实惠、方便、安全”等特点。消费群体主要是工薪阶层、一般商务人士、普通自费旅游消费者、学生群体等,一般采取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等形式实行品牌延伸,各连锁店之间统一品牌形象、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物资配送、统一市场推广

三、经济型酒店的特征

与星级酒店相比,经济型酒店具有投资数额少,经营活动成本低,重视设备的简单实用,突出“小而专”,提供社会化与专业化的有限服务等特点。经济型酒店作为酒店行业的一个新兴事物,其具有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以下几点:

1. 价格经济实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经济型酒店投入成本和运营成本低,因此价格经济实惠,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这是经济型酒店的一个标志性的特征,经济型饭店在布局上,公共区域面积较小,设计简洁,装修不追求豪华,一般而言,开一家经济型饭店所需房产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即可,投资者可以通过长期租赁房产或进行旧房改造。同时,设备配置与维修养护上重视少投入、简单实用与低成本运行。所以经济型酒店的定价一般都在300元以下,如果成为会员还有更为优惠的价格,这样的价格仅为硬件设备相同的二、三星级酒店的1/2左右,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

2. 设备简单实用,关注客人的舒适与卫生

从设施设备看,投资不高、规模不大、功能简单但又具备一定服务质量水准。硬件设施低于星级酒店,没有宽敞的大堂、游泳池、酒吧、娱乐室等休闲设施;但基本设施齐全,住宿安全、卫生、方便、舒适,讲究少投入、经济实用和低成本运行。与高星级酒店相比节约了大笔的硬件投入资金。产品的性价比经济型酒店仅靠低廉的价格是难以长期吸引消费者的,最为重要的还是要靠安全、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质量来留住客人,因此这也成为了经济型酒店的又一特征。以优质住宿服务为出发点,强调“清洁、舒适、实惠、方便、安全”的专一化服务理念。

3. 提供服务有限,突出“小而专”的特点

经济型酒店为客人提供的是有限服务,突出小而专的特点,把客房作为经营的绝对重点,这是经济型酒店与其他类型酒店的本质区别。有限的服务是指提供的服务项目少,比如不提供娱乐、健身等服务,但服务质量是有要求的,在必备项目和基本服务上,经济型酒店与高档酒店的水平应是一致的经济型饭店提供的是相对于中高档饭店的全套服务的有限服务,主要体现在以提供住宿服务为主,力求在核心服务上精益求精,朴实无华却保证了核心产品的竞争优势,这是经济型饭店与其他类型饭店的本质差别。

4. 精简人员配置,岗位职责实行一人多能

这是经济型酒店的组织特征,一般来讲酒店的人员组织结构划分五个层级,由“总经理→部门经理→主管→领班→员工”构成,但是在经济型酒店通常只有三个层级,由“总经理→主管→员工”构成,这样就省略掉了两个层级,大大简化了组织结构,从而降低了酒店的人力成本,降低了客房的价格。使得在一般酒店里,需要占到总收入30%左右的人力成本,在经济型酒店中只占到了7%左右。

四、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市场需求

经济型酒店以房价低廉、服务优质为工薪阶层、自费旅游者、一般商务人士、学生等青睐,所以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是在大众消费刺激下发展起来的。究其原因,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市场动力来源于三个方面:

1. 我国大众旅游发展需要价廉物美的酒店住宿设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小康社会。从2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1万亿人民币的水平增长;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我国的国内旅游总人次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60%,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大众旅游的标准。我国经济发展为国内旅游奠定了一个广大的市场基础,为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帷幕。与大众旅游伴生的是相应旅游设施的改进和旅游行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初期,饭店业的发展集中于高星级饭店,这是与国家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相符合的。然而,随着国内消费力量的增强,国内大众旅游市场井喷增长,需要符合国内旅游者需求和经济实力的旅游配套设施。而价格适中,质量上乘,服务优质,品牌知名的中低档饭店数量很少。因此,受每年高达10亿人次以上的国内大众旅游的推动,我国的经济型饭店市场得以蓬勃发展。

2. 对经济型酒店的巨大需求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商务往来日益频繁,商务旅游在全世界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2000年全球商务旅游收入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并且每年以超过8%的速度递增。2003年在我国境内活动的国际、港澳台和国内商务游客人数达到1.16亿。据世界旅游组织的估算,中国的商务旅游目前年支出在103亿美元,在未来几年可能以20%的惊人速度增长。以往,高星级酒店是商务客人的主要选择,但是,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些公司对差旅经费的限制,人们在进行商务活动时更加注重性价比的选择。一些设施设备豪华,装修考究,服务优良,只提供客房和会议设施,削减其他非必需设施从而能大幅度降低价格的新型酒店业态,开始受到商务旅行者的青睐。

3. 国际游客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也逐渐上升

从国际游客的需求来看,越来越多的国际旅游者来到中国旅游,15~24岁的年轻人和不参团的自助游客是青年旅社和经济型饭店的主要市场目标。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调查,2007年,来华旅客中15~24岁的外国游客超过了400万,并且自助游客增长迅速。随着国际著名品牌如雅高Ibis、圣达特Super8,Days Inn等经济型酒店进入中国,以及中国本土的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国际游客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五、我国经济型酒店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酒店业没有对经济型酒店执行一个国家统一的标准,从而导致了经济型酒店市场出现了一些混乱的局面。如价格竞争混乱、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管理模式单一、没有统一服务标准等等。另外,人们对经济型酒店的认识不足、经济型酒店缺乏知名品牌、国内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经济型酒店连锁企业。这些都成为经济型酒店发展的“瓶颈”。

1. 管理缺乏专业化、规范化

由于我国酒店业以前的发展是一个主要适应国外客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酒店业内人士更多关注的是高星级酒店的国际标准和发展动态,无论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从管理模式到建筑设计,无不将高档星级酒店作为模板,强化着人们的心理定势,而很少有人关注相对于高档酒店的经济型饭店。在政府管理、星级标准上、经济型饭店没有准确的位置,各为其主,独霸一方,经营和管理相对落后。

2. 配套设施不完备,只提供有限服务

经济型酒店为了节约成本,主要提供住宿、洗浴和简餐。其余要不是没有,有也多使用廉价物资或降低要求。

3. 服务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

一些卫生条件差的饭店,也打出“经济型饭店”旗号,使得人们将经济型酒店同脏、乱、差的旅馆、招待所等同起来。实质上“经济型”酒店是相对于高档酒店而言的,决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这些酒店虽然在个别方面具备了经济型酒店的特征,貌似“经济”,实质是鱼目混珠,混淆视听。

4. 缺乏酒店品牌,品牌知名度低

由于我国酒店管理业发展慢,还没有形成一定辐射范围的中低档酒店品牌。目前相对知名的北京如家、中江之旅和上海锦江之星等,也仅仅在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还谈不上知名品牌的程度。

5. 我国酒店业缺乏大量符合国际标准的职业经理人

作为酒店业非高档的经济型饭店,经济型酒店要求管理人员,一专多能,但又不能提供高薪和良好的职业前景,这个问题会格外严重。

六、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原则

1. 差异化定位,差异化竞争的原则

目前,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市场定位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经济型酒店大多定位于安全、舒适、卫生的普通消费群体,这样的定位辐射范围较广,市场基础最庞大,比较容易经营和复制。特别是一些民族品牌的连锁酒店,也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或者是对目标市场的细分工作还不够细致和完全,由此导致了市场重叠或过于宽泛,产品设计没有层次,缺乏针对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这种过于广泛的定位并不一定有利于百年品牌的形成。利用粗放式的规模经营形成的只是暂时的市场记忆,并非是百年品牌的开始。有些经济型饭店的客房硬件设施不亚于四、五星饭店,这类酒店针对的客户群多为商务人士及高知群体;而一些廉价饭店则在削减成本的思想指导下尽量简化设备,客房设施比较简陋,这类主要针对的是讲求经济的大众消费者。因此,当经济型饭店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时,市场竞争必然加剧,饭店经营的差异化定位势必日趋显著,成为企业竞争、发展的关键。我国的经济型饭店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产品方向、服务水平、经营策略、品牌定位等方面开成差异化定位策略,从而使饭店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连锁经营,注重品牌建设的原则

连锁和品牌是经济型酒店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前者可以使企业做大规模,拥有市场影响力;后者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客源,提高竞争力。品牌是经济型酒店实现连锁经营的生命,跨国酒店集团正是依靠其成功的品牌经营,借助客人对品牌的忠诚,保证其获得更好的利润,带来5%—10%房价上升。实证研究表明,第二个出现的品牌只能享有第一个品牌市场份额的75%,要想达到与第一个品牌相同的市场份额,平均需支出第一个品牌广告费用的3.5倍。品牌一旦创立,要很好的维护和发展,而且要善于推广和扩张。因此,经济型酒店要想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生存,必须要有品牌优势,企业文化是缔造品牌力的根本,而顾客满意、特色服务、情感沟通、品牌命名则是支撑其品牌的四大台柱。“如家”品牌的塑造首先具有明确的理念“适度生活,自然自在”,为广大工薪阶层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企业形象设计(CI)独具风格,客房摆脱普通饭店一贯形象,微笑服务体现酒店的亲情化。而饭店连锁加盟现已达40多家,处于国内经济型酒店的领导地位,这是所有经济型酒店要学习的。

由于经济型酒店规模小,财力有限,单个的酒店很难在市场上立稳脚跟,也不利于饭店的长远发展。而规模化经营是针对酒店业主要经营策略之一,这一策略对于经济型酒店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如果单体豪华酒店凭借专业化服务和特色经营还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存活发展的一席之地,那么这一概率对于经济型酒店来讲微乎其微了。经济型酒店区别于高端市场的分水岭就是它的经济特性,单体酒店的经营成本远远无法和大规模酒店集团的统一采购、统一服务、统一配置、统一流程、统一销售的集约化程度相比。可以说,经济型酒店崛起的首要关键,就是告别单体经营,发挥规模优势。规模经营是降低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集约的人力资源利用,合理的成本管理都可以借助规模化经营的途径来实现。

规模优势的实现途径在现实经营中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委托管理,特许经营,集团管理等。在荷兰、新西兰一般采用集团公司管理模式。而“锦江之星”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手段是连锁经营模式,实行“统一标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连锁经营可以保证饭店的品牌、客源、管理质量,是受到经济型饭店欢迎的合作模式。国内的新亚、锦江和首旅集团就采取连锁加特许方式,通过投资和租赁,发展经济型饭店,并已取得较大突破。

另外,联合经营也可用于经济型酒店的发展。酒店联合体的特点是:档次相似、共同的市场定位,酒店成员缴纳一定的费用,共同建立联合预订和销售网络,联合促销,树立集体市场形象。在国外有不同档次的饭店联合体,例如以豪华化酒店为特色的“世界最受欢迎的饭店组织”,以中档酒店为特色的“美国最佳西部国际饭店组织”,以小旅馆为特色的瑞士小饭店协会等,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规模效益比连锁模式毫不逊色。我国经济型酒店多,但利用率不高。根据这种情况,借鉴国际上的“独立联合体”的联合,实现联合预订、联合促销,提高客源入住率,以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目的。

连锁经营已经成为世界酒店发展的主要趋势。而酒店业作为一种无形服务和有形资产紧密结合的行业,品牌的意义尤为重要,也是差异化市场定位的标志。经济型酒店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必须完成、完善品牌形象的定位和内涵定义,目标市场的细分和顾客忠诚度的树立,产品设计的改进和服务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稳定的客源。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模式,获取规模优势是最关键的目标所在。塑造民族品牌,走连锁扩张的道路是未来经济型酒店的出路。

3. 管理与服务标准化的原则

在连锁经营的条件下,管理、服务的标准化能够有力地推动经济型酒店的规模扩张和品牌形象的树立,提高客户的忠诚度。而且,由于经济型酒店“物美价廉”的经营特点,经营者必须寻求服务质量和成本控制的最佳结合点。许多新技术,如电子预订系统、财务控制系统,以及一些先进的管理制度,如前台管理、客户管理等,都能有效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根据经济型酒店的特点对现有成熟的酒店软件和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升级,势必促进经济型酒店管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七、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对策

坚持以上三大原则,有利于把握日后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方向,而面临我国当前经济型酒店小、散、弱的局面,我们需要有具体的应对措施来解决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1. 对酒店业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强化资金运营改革

在过去的20年,由于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导致高档酒店的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削价竞争降低了酒店业的总体效益,扰乱了酒店业的总体竞争秩序,因此,政府要对酒店业的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限制高档酒店的过快增长,使各星级酒店在全国合理布局;另一方面,对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国家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金融支持。从国外的经验看,雅高集团在最初起步时,获得了法国政府予以饭店总投资额60%的支持,在后期的购并中,每次都能从资本市场上筹集到数以亿计的资本。国家政策和金融的扶持,可以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土经济型酒店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要特别注意资金运营的改革,使其更加集团化、专业化,从国内经济型酒店资金构成方面观察,锦江之星隶属于国有大型酒店集团,有充足资金势力,但略显僵化,而锦江之星的股份制改造有助于更好的竞争;中江之旅为民营资本组建,机制灵活但资本不够雄厚;“如家”属风险投资与传统酒店实体相结合。这几种模式,还是“如家”这种股权开放的模式更可取,能带来更专业、严谨的管理,而要壮大经济型饭店则需走上市的途径进入资本市场,以筹取大笔资金。未来国有和民营资本在产权融合的基础上,管理互相渗透才是改革之道。

2. 单体经济型酒店应及时加盟品牌连锁集团,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连锁集团化是发展经济型酒店的必经阶段,可以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宣传,有利于实现酒店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服务,还有利于资源共享,同时提高品牌影响力,增强竞争力。当前,国内已经形成了经济型酒店的三大阵营,那就是全国性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区域性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和国际酒店管理集团。这三大阵营已充分利用自身在资金、管理团队、网络方面的优势于在中国市场展开了激烈竞争。当前国内散兵式单体酒店均未形成规模,抗击外来风险的能力弱,难以达到消费者心中“价廉、清洁、舒适、安全”的要求。笔者认为,单体经济型酒店与其在国内、国际大品牌酒店的竞争夹缝中求生存,还不如现在就选择加盟大品牌,充分利用它们的质量管理与网络优势实现自身的发展,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中国酒店业正经历由单体经营向集团化经营的转化,但仍然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目前中国酒店产业集中度不足3%,这与成熟产业40%的比例相差甚远。虽然我国酒店集团现在已经达到100多家,也有像锦江、凯莱这样跻身于全球酒店排行300强的饭店集团,但仍然难与国际酒店集团相竞争。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国际酒店集团在中国管理的客房数占总数的10%,但行业利润却占到总数的90%。因此,加快中国酒店集团的成长已经刻不容缓。酒饭店集团在品牌、规模、质量管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通过集团的优势酒店将取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 推行全面服务质量管理

经济型酒店服务质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酒店服务产品所能满足客人需求的程度,经济型酒店要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应找准定位,选择适合的目标市场,在正确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服务质量标准。针对当前经济型酒店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切实提高经济型酒店的服务质量,增加顾客的满意度,从而获得竞争优势。首先,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控制系统。使酒店质量管理活动系统化、标准化、制度化,把酒店各质量活动纳入统一的质量管理系统。其次,加强现场控制。总经理的走动式管理要根据酒店不同部位的营业时间及员工的工作时间合理安排,以期最大限度保障服务质量管理效果。再次,关注员工心理和成长。有满意的员工才会有满意的客人,酒店应设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确保员工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为饭店提供高质量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引导顾客形成合理预期。由于部分客人的消费理念不成熟,不能客观地对经济型酒店服务质量做出正确评价,酒店应注重加强与客人的沟通和交流,采取适当的措施修正顾客的不恰当观点,引导顾客形成合理预期,提高顾客满意度。

4. 树立创新意识

经济型酒店本身应突破传统饭店的普遍做法,要体现自身的活力,形成创新机制。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的流通,经济型酒店不仅仅是销售酒店的客房,更可以与零售业相结合,出售温馨的饭店产品,如饭店的床、浴巾等,产品设计要舒适而有特色,这样才能扩大销量,带来效益;经济型酒店与房产的结合是可行的,走产权酒店的经营模式,投资人不仅拥有每年一定时间段的免费居住权,同时,在不住的情况下委托酒店管理公司管理,获取一定的投资回报,若产权酒店加入分时度假系统,将享有交换机构提供的所有服务,使其在度假或旅行时有多种选择。

5.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高效

组织机构的高效,体现在完成同样的任务情况下,部门设置尽量减少,或根本不设置部门。因此,经济型酒店的组织结构应从集权的金字塔型组织模式向分权的扁平式模式转变,总经理的指令下达给驻店经理,经由主管下达给员工,这样避免了中间环节过多导致执行不力的发生。

另外,人员配备力求精简,本土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瓶颈是专业化人才短缺,特别是中小酒店经理人短缺。积极编写培训教材,实行中小饭店经理人认证制度。同时培训员工成为“多面手”,一岗多职、一专多能,是经济型酒店的显著特点。经济型酒店所需要的人才需要事必躬亲,脱去工装就能去做具体服务,能够独挡多面。一人身兼数职,可以减少经营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但首要前提是保证酒店各项运作流转顺畅,特别是尽量避免员工的频繁流动,由于这种一专多能的员工需很长时间培训,所以要避免熟练员工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员工应具备责任感,减少损害酒店利益较好的方法是“酒店员工流动管理档案”,该档案真实反映员工在酒店工作期间的综合表现,规范员工在饭店的行为。

“莫泰”金桥店总经理指出:“经济型酒店的部门少,要求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比星级宾馆还要高,因此要用较少的钱请较好的人是个难点。经济型酒店需要的人才,首先要有绝对的服务意识;其次要有规范的从业理念,还要有星级宾馆的工作经历;最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青睐经济型饭店,与外国人的语言沟通能力也成了管理者的必备条件。”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缺少专业人才是一个很大的制约瓶颈

6.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谋求海外扩张

酒店业是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管理的理论研究基础来源于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型酒店更是近十年才开始发展,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该业态酒店的理论已经相当成熟,他们无论在管理模式,还是硬件设施方面,都有科学的标准。酒店是一个国际化、标准化特点强的产业,先进、实用的酒店经营模式会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过去,我国与国外的高档饭店交流多。现在对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学习、交流要增多。实际上,国外的著名酒店管理公司的起步发展大多是从经济型酒店发展起来的。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圣达特酒店管理集团名下6400多个饭店,平均每个饭店客房数只有80多间客房,是典型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圣达特在世界酒店业中排名第一,设计和管理的高度专业化和规范化给该酒店集团带来了长久的收益。像这样的世界著名酒店都拥有一套成熟、合理、有效、系统的管理模式。因此,经济型酒店的从业者有必要向外国经济型酒店学习,增加交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方式,为推动我国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我们只有不断地向他们学习,加强交流和合作,才有利于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

在吸取国外经济型酒店发展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发现外资经济型酒店正在谋划中国布局,中国品牌应尝试拓展海外市场。海外开店战略具有很大发展潜力,2002年中国公民境外出游人次高达1667万,而2003年中国出境游达到2020万人次,已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亚洲出境人数最多的国家,估计今年中国人欧洲游的消费总量将达20亿欧元,但是欧洲的酒店配套设施使得中国游客很无奈,要么住条件较差的廉价旅馆,要么住价格奇高且无针对华人服务的大饭店,只有两种选择,难以享受出游乐趣,受消费者强烈需求的影响,中国内地酒店在欧洲提供特色经济型酒店的卖点因而产生。国内北京首旅集团与雅高集团在欧合营两家酒店,锦江收购一家荷兰的饭店,这些海外酒店以出境旅游的中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收费相对较低,也属经济型酒店。赴欧开店也是发展经济型酒店的一个好办法。

7. 建立销售网络,提高销售覆盖率

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全球订房网络,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才能提供强大的销售能力,而其旗下的经济型酒店正是利用这种优势不断获得客源。例如,假日酒店的预订系统Holidex电脑系统把遍布全世界的假日酒店联系在一起。假日集团24%的客源通过网络成交。喜达屋酒店集团网上客房预定额1999年约为一亿美元。经济型酒店要降低成本,重要的一环就是要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网络化销售。

因此,国内也可以联手国内外知名酒店集团,借助其专业预订网络的支持,建立跨区域的销售网络,提高销售覆盖率。但是,要注意酒店的管理支撑,使得网络上带来的收入足以抵消基本的网络费。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并形成一套顾客集成信息系统,最终达到拥有稳定客源的目的。此外,与航空公司和旅行社合作,利用他们跨区域的营销网络,扩大自己品牌酒店的销售渠道,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8. 慎重选址,突出酒店实用功能

酒店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是资金密集型企业、投资风险大,回报过程缓慢。因此,投资者必须在饭店设计之初就牢牢树立“成本”意识,将每一分钱都用在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而不仅仅追求外在的规模、形式和经营项目的配套、齐全,而是要在酒店建造开始,就要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牢固树立成本意识。

价值工程理论认为:“酒店价值大小决定于功能和成本之比,既提高功能,又降低成本是最理想的增大价值的方法”。特别作为经济型酒店,更应紧紧突出“经济”二字。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经济型酒店最能打动消费者的是其低廉的房价和优质的服务。经调查,在我国目前来看,人们普遍可得经济型酒店的房价在200人民币以下。因此,上海锦江之星、新亚之星,北京中江之旅、如家连锁等饭店,都以客房经营为主,服务项目不多,只提供餐厅、酒吧服务,卫生间、房间装修力求简洁、实用,但在房间淋浴、床具的卫生和舒适上下功夫,房价也控制得相当合理。所以,经济型酒店为保持竞争优势,应该坚持自己的市场定位,真正体现“经济”二字。

经济型酒店选址要合理,注重交通便利,多在机场、火车站和交通主干道附近。周围应有较多的社会餐饮、娱乐、休闲场所。这样,它可以借助城市的配套设施,使建设和运营费用降低。如曼谷的经济型酒店多数分布在闹市区周围。国外十分流行B&B模式饭店,是经济型酒店的一种。它十分重视住(bed)和早餐(breakfast)。这样,酒店集中精力把客房和早餐做好,甚至早餐也可以与周边配套共享,其他的配套服务都可以借助城市的功能来完成。

客房服务是经济型饭店最重要的一部分,客房的面积也显得尤为重要。酒店内客房空间面积比例是依据饭店的等级、性质而调整的。以欧洲饭店为例,经济型酒店客房占总面积比例为80%,中等级酒店客房占总面积比例为77%,高等级酒店客房占总面积比例为71%—72%。这样的比例对投资者来讲是最有利的,回报率也高。

在设计建设中,经济型酒店的功能布局要简洁、明快,注重实用和方便,不要成为大型豪华宾馆的“微型化”。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以实用提高功能,以够用控制成本,重点突出住宿条件,保证客房的舒适和卫生。客房的空间布局以睡眠区和盥洗区为重点,弱化和省略其他的起居区、书写区等。确实地将酒店的经济和顾客的经济融合在一起,将酒店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真正做到“双赢”。

结论

本文归纳并明确了经济型酒店的内涵:有限服务型酒店,其规格和硬件设施要低于商务型酒店。房价不高,干净、舒适、安全、实惠,以优惠的房价和优质的服务为最大卖点。采取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等形式实现品牌延伸,各连锁店之间统一品牌形象、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物资配送、统一市场推广,限制投资标准和精简设施配套。而在必备项目和基本服务上,与高档饭店的水平应是一致的,着重在基本的管理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经济型酒店无论从旅游需求还是从供给角度来看,都将成为今后中国旅游住宿设施发展的热点,并有助于改变整个酒饭店业的格局。中国每千城市人口拥有品牌经济型酒店客房数为0.5间,而美国是8.2间。中国2008年的城市化率为46%,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3%,城市人口将增长至7.28亿。兴业证券的研究报告表明,若以国内游规模、消费者住宿消费额意愿、中档住宿单位数量三个指标测算;如果中国的人均出游率、人均中档客房数达到美国一半的标准,我国目前的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客房供应量还有近70倍的增量空间。

摘要:经济型酒店是以优惠房价和优质服务为主要卖点的酒店。特点具有清洁、舒适、实惠、方便、安全等。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呈现小、散、弱的局面,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应从遵循三大原则上把握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方向,对酒店业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强化资金运营改革;走加盟品牌连锁集团和集团化发展道路;推行全面服务质量管理;树立创新意识,谋求海外扩张;建立销售网络,提高销售覆盖率;慎重选址,突出酒店实用功能,以利于国内经济型饭店的长远和良性发展。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特征,问题,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群,杨继东,高宏.经济型饭店经营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我国化工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第9篇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减量化、包装物再使用和废弃物再循环为行为准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品质、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使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达到最优,同时将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循环经济实现了资源利用方式由外延型到内涵型的转变,有效缓解了资源能源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即以循环发展代替传统线性增长,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由数量型物质增长到质量型服务增长的转变。

循环经济将环保理念引入经济运行机制,通过生态设计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合而为一,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宏观上看,循环经济要求对产业布局和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从微观上看,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提高节能意识、深挖降耗潜力,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生产源头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处理,加强废旧物资回收,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发展;综合考虑资源状况、产业特点和环境条件,合理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环保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

循环经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把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仿效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并以此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主张经济建设的生态化导向,充分体现了生态经济的实质。循环经济倡导新的生产模式,提倡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促进经济和环境的良性互动,依靠这种高效、清洁、变废为宝的方式来提高生产、减少浪费。因此,循环经济比传统工业经济要进步很多,积极推广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手段。

二、化工企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融合,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投入,谋求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力争不断减少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大量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当前资源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助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对来说,化工行业不仅能源消耗大,而且环境污染严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以循环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资源、劳动、资金密集,产业关联性大,带动能力强,行业覆盖面宽,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具有较强的支撑、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机械制造业等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化工行业又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典型,三废排放量大,物料利用率低,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破坏了生态环境,是公认的污染和资源消耗大户。因此,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遏制这种趋势,引导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逐步走上更加理性、健康、稳健的发展轨道,已成为当前最为重要和迫切的战略任务。

在我国环保法规日趋完善以及民众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的大环境下,化工行业迫切需要转变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产业规划、项目开发、原料选用、工艺流程、技术革新及生产运作等关键环节着手,从源头消减污染物排放量,推动资源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力争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化共生发展模式,才能保障化工产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是化工产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深层次矛盾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化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在循环经济理论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基础上的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整个社会经济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提和核心。现阶段,可以从三个层面推进化工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落实节能降耗,实施清洁生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重视技改挖潜,推动企业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积极地采用改进产品和工艺、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开发和更新生产设备、强化科学管理等有效措施,从源头上对污染物进行监管,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做到物尽其用,以预防和控制原料和产品对环境和健康的损害,着力构建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体系。

清洁生产是一种先进文明的发展和管理理念,是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现实选择,包括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清洁生产强调整体预防的思想,将环境战略一直贯穿在生产过程始终,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滞后的污染控制手段。对生产,它要求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实现少废或无废生产;对产品,它要求开发、生产对环境低害、无害的清洁产品,并考虑其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把环保因素预防性地注入到所提供的服务中。

吉林化工企业以吉化为核心,采取了建立污染和回收处理系统、改进工艺和设备、关停并转双高装置等措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该公司现有装置已经全部顺利通过了省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审核评估。如吉化炼油厂制造安装了亚洲最大的干式气柜,对火炬气加以回收和再利用,彻底告别了以前不断燃烧的大烟囱,既降低了污染水平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吉化聚乙烯厂通过两座冷却塔重复使用水资源,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污水排放量。此外,吉化公司为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还自行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并新增了化工污水缓冲池。

(二)园区层面。在中观层面上要求构建循环化工园区,实现园区内企业的战略匹配,鼓励联合开展物流、能流与技术流的集成,形成生态工业链网,以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产生最小化的目的,拉长产业链,推动园区循环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紧紧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发展,立足循环经济打造化工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有效控制废物产生量,对新入园的企业在生产线设计、工艺方案、线路安排、能源利用及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推动企业进行废物交换利用、土地集约使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用。

生态工业园就是按照循环经济理论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来规划和设计的再利用型生态园,园区内采用清洁生产、废物交换、循环利用等方式将一家工厂的化工产品、副产品或废弃物当成另一家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把地理位置邻近的企业连接成产业链,在不同企业之间形成互换副产品和共享资源的代谢和共生组合,形成彼此联系、类似自然界中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实现物质闭环流动和能量梯次使用。由于园区内企业是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又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吉林省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深入推进园区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2009年吉林化工园区集中开工的4个新项目就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建设的。其中,钾肥、电解铜、液化空气分离属于危险性较小的项目,因此被安排在吉化合成树脂厂旁边的开阔空地。该区域可以共用吉化动力厂生产的水、电、气,并可以将新建污水管线与污水处理厂的主干管道对接。剩下的丙烯酰胺装置由于作业条件特殊、危险性大,被安置在周边无人居住的吉化碳纤维厂西侧,而且两个企业都以丙烯腈为生产原料。由此可见,产业集聚使园区内的各个企业互相依存,使上下游各项目装置实现封闭性连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社会层面。在宏观层面上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筹谋遍及整个社会的大循环体系。利用生态链将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有机联结起来,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以实现从循环型经济向循环型社会的转变。鼓励园区内外各类企业积极开展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开放性和协调性;加强重点行业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产业化;强化污染预防和全程控制,推进各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并以此带动整个社会循环经济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

化工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产业园区范围内,必须转向更高层次、更具持续性的社会大循环。当前,可以从整个省的产业循环关系进行科学发展布局,融入大循环、谋求大发展、实现大跨越。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同产业间的融合与循环。化工产业必须与其他产业整合力量协同发展,以打破部门和行业间的界限,形成化工产业与其他主导产业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生产和生活的融合与循环。化工产品包罗万象,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化工产品为之服务。同时,生活性废旧物资通过回收利用也可以转化为有用的化工原料。

吉林省三大支柱产业分别是汽车、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应该加快化工产业与其他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化工产业必须调整发展方向,瞄准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新能源化工以及汽车配套专用化学品等新兴领域,实现生产原料的多元化,为市场提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工产品,将产业链不断延伸加长。吉林省以玉米和秸秆等为原料生产生物化工产品,减少向自然资源的索取,利用吉林省丰富的玉米资源,打造玉米产业链、开拓生物新能源,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始终。吉林省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化工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循环,其中碳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已成为汽车配套用主要化工原料。

摘要:化学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化学工业也是一个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正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内涵、特点及原则入手,简要分析化工企业和循环经济的关系,初步摸索出一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独特的发展模式,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循环经济,化工企业,发展模式,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蒋声汉.循环经济在化工行业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5.12.

[3]罗璇,赵旭.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5.

[4]陈务江.化工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5]张立巍,魏健宇.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探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10.

[6]张立巍,周建华.吉林化工循环经济调研报告[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6.

我国经济发展学研究 第10篇

1 我国环境与环境关系研究历史

1970年, 我国国内的部分学者, 开始对经济与环境发展关系进行探讨研究, 现阶段, 研究的进展还是落后于国外, 处在一种紧随其后的状态上。随着时间推移, 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具有全国性的, 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978年, 创作了国内第一篇关于环境经济的文章。1979年开始, 我国建立了中国环境学术会议。从1980年到1987年这8年时间里, 我国召开有关环境经济学的学术会议, 就已经达到了10次以上, 其会议内容, 主要是针对环境经济学的性质, 涉及的对象, 想要达成的任务, 以及涵盖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方法进行探究, 从而有效推动了环境经济学的发展, 促进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和研究[1]。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 我国对环境经济学的研究, 是由原来的无到现在的有, 从最初的分散性研究到目前阶段整体性深入研究, 并且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还相继出版了一系列有关环境经济学的书籍。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还推出了环境经济学教科书, 在2000年以后, 有关环境经济出版的书籍在不断增多, 研究的角度也在增加。

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一) 特点。总体来说, 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特点。二者协调发展目标有一定针对性, 双方必须同时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之间共同作用下, 才能保证双方之间的稳定、和谐的发展关系。

(二) 结构。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的结构形态有四种, 即:第一, 结构协调。结构协调是指在经济和环境二者自身包含的子系统内部和二者之间, 按照固定的数量值和结构, 构成具有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第二, 层次协调。双方子系统在微观层面上与双方大系统的宏观意义上协调统一, 保持同一个前进方向。

(三) 形式。对整体研究形式进行划分, 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 独自研究经济系统。就是单纯的从经济学角度出发, 只对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性进行考量, 其中不掺杂其他方面因素。其研究对象是以形态类物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规律作为研究的重点。第二类, 是从环境学角度看二者的关系。从环境角度出发, 首先前提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 经济呈现零增长趋势, 部分学者还提出了"环境保护第一位"的观点。

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针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项假设研究, 而实际研究包括两方面内容, 其一, 是从多角度和政策进行深入探究, 其二, 是根据不同区域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的发展情况看, 其中是否存在曲线的假设。

第一项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以下五种内容进行探讨, 即:经济的快速增长是通过生产规模、生产技术、生产结构的附加效应对环境进行直接的影响;环境质量实际需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国际贸易中, 假设把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不发达地区或者是国家;构建起正式或者是非正式的环境管理制度, 明确构建对自然资源或者是能源产权管理制度;通过提升自然资源的经济价格, 有效地控制对资源的损耗和浪费, 市场直接参与可以提高保护环境意识和减少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

4 研究综述

针对环境和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有效促进了二者交叉学科内容的研究, 并且拓宽了科学领域的研究范围, 与此同时, 还为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方向。由于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二者关系的研究, 已经进入到了成熟阶段, 未来对关系的研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要躲避二者研究的限制, 由于我国开展研究的时间, 晚于西方国家, 在研究数据方面缺少相应的历史数据。对于不同区域的截面数据, 由于统一手法的不同, 并不具备可比性。

其次, 重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我国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过度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反馈。不仅要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 还要注意过程和反馈关系。

最后, 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 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指标的范围拓展;对研究模型进行优化改进;还要注重曲线内部存在的缺陷。

5 结语

总而言之, 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间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应该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措施, 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去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为了更好的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瑞玲, 佟连军, 佟伟铭等.经济与环境发展关系研究进展与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2) :119-124.

转型期我国外资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转型期 外资经济 措施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在利用外资方面,外资引入规模逐渐加大,外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较大比例。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转型期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模式及特点

(一)发展模式

我国现有的外资经济是一种国际代工模式,以外资企业为主体进行“加工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且东部地区最为突出。在我国自然资源充足情况下,我国充分利用产业生产资源、劳动力,通过与国外企业签订代工合同等方式发展外资经济,参与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经济链的一部分 [1]。在此模式下,外资经济为经济起飞提供成本,增加劳动力就业,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对外贸易扩张。但是,现有外资经济发展模式随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而暴露一些问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产业发展低级化、主体非本地化、生产方式低端化等特点。

(二)发展特点

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企业积极改善外资发展环境,加强外商投资引导,改善外资利用方式,促进外资经济的良好运行。目前,我国外资经济发展呈现境外资源开发、三大产业分布不同、大项目带动发展、外贸总出口量下降等特点。首先,在技术方面,我国积极与外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外资经济技术不断发展,并加强开发境外投资项目,加强境外并购。其次,在全部合同外资总额中,第二产业占据较大比例,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第一、三产业吸引较少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最后,常采用中方企业合作经济方式,交易费用减少,使外资经济结构有所优化。

二、我国转型期外资经济发展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及我国的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状态,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与世界经济合作,联系紧密。世界各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降低,经济也开始逐渐恢复,但外资经济发展仍受到一定阻碍,发展面临挑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政府及企业均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经济结构,放宽进出口政策,为进出口贸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进出口贸易发展[2]。但是,我国外资经济仍存在一些不足,引资优势有待提升。例如,在原有的要素成本优势方面,我国受税收成本增加、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成本优势不突出,国际对外资结构的要求在我国产业经济中得不到体现,我国表现出较低的国际资本转移承接能力。

此外,就当前全球环境而言,我国外资经济面临外资利用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问题。如在节能环保、高科技产业等中高端产业方面,发达国家具有较大竞争力,而在中低端产品方面越南、印度等国具有较大竞争力。

三、转型期我国外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风险危及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规模是影响产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关键因素,产业风险的存在将直接危害产业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如果外资规模不大,其产业风险造成的地区经济破坏便较小,而如果规模较大,将可能引发多种风险,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外资经济可能引发的产业风险主要有产业结构失衡风险、区域经济控制力风险、撤资风险、阻碍本土产业自主创新风险等[3]。例如,获取利润是外商投资的主要目的,其较少考虑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且在投资初期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这样,当外资以国际直接投资方式,通过转移成熟技术投资于制造业时,导致制造业生产链断裂,形成单一的地区产业结构,阻碍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同时,为了获取利润,外商在某一地方投资、集聚,而当发生利润率下降时,外商便做出减资、撤资行为,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空心化,严重危及区域经济 [3]。

(二)收入分配失衡拉大收入差距

在目前我国外资经济发展中,各地经济呈现分工格局,例如,从国外进口原材料、部分零部件、机器设备,从我国西部地区采集能源,然后将这些原材料、能源、机械设备运输到东部地区,进行产品加工制作,最后将外商企业品牌logo粘贴到产品上,送到世界各地销售。在此形式下,吸引FDI的当地政府通过税金收取、土地提供获得大量收入,外资通过控制全球价值链主导收益分配,获得垄断资金,而人工成本受人为控制,国内劳动力获得十分微薄的劳动报酬,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同时,在此形态下,外资经济发展收益主要流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能源垄断部门,如煤炭、电力、石油部门,外商投资地区的当地政府。例如,在2010年度,外商投资企业在长三角地区获得高达1050亿的总利润,且上缴500亿元增值税收入,而本土企业劳动者仅获得约为2000元/月的工资收入,劳动报酬极低,扩大了收入差距,对我国国民收入合理分配造成不利影响[4]。

(三)经济体制不健全影响金融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我国社会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缺失。例如,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形成受行业垄断、地区分割等因素影响,并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承担过多金融风险,股票、债券等比重较低,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同时,一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效率不高,社会负担沉重,企业发展受阻。此外,随着我国加入WTO,政府职能面临挑战。根据WTO规定,在市场中,政府不允许进入,且在微观经济发展中,政府不能进行干涉。但是,我国政府管理干扰企业活动,企业主体性较弱。而在金融体制方面,存在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不完善、国有银行呆账现象严重、外币回购利率的市场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影响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

(四)本土企业实力薄弱削弱对外经济

由于我国企业缺乏优秀人才,管理水平较低,在全球竞争中,我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企业实力与国际企业存在差距。首先,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我国企业人才结构不完善,缺乏高科技技术人员、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等,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不高。其次,在产品同质化市场中,品牌价值的影响更为突出,品牌成为企业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但是,就我国企业而言,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产品竞争力不足。

四、转型期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吸引外资投资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引发外资产业风险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我国外资经济发展中,应积极引导外资产业结构合理化,防范外资产业风险。首先,通过外资研发活动、研发机构本地化,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将研发引入外资企业中,从而带动本地化营销、采购,降低生产环境对于输入国的风险。其次,区域政府创新管理方式,政府提供非制度、制度方面的公共产品,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促进制造业产业技术及整体进步。其中,制度包括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而非制度包括人文教育环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因此,政府可加强区域企业建设、企业场地建设等,从而吸引外商企业在本地投资,为其提供发展空间,减少外商撤资风险。

(二)政策鼓励FDI西部投资,推动经济全面发展

引资政策是外资发展的引导主线,关系着外企投资方向、地域,在我国未来外资经济发展中,为了实现FDI升级及OEM本土化,需要实现引资政策转型,升级外资投向结构,推动多元化外商投资,使我国经济全面、整体、平衡发展。例如,根据外资企业的具体投资情况,给予优惠政策,吸引制造、设计等领域的高端FDI,适度限制加工制造领域的FDI[5]。同时,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政府及市场各有关部门应积极调整引资政策,鼓励FDI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投资,优化区域投资结构。如在西部地区,对其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进行修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并将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建立在西部地区,从而通过外商投资,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缩小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此外,在政策上,禁止技术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能源消耗高的FDI,并通过土地利用、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技术水平较高的FDI,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开放战略,参与全球经济

只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我国才能根据国际市场制度和发展状况,调整自身经济发展战略。因此,在我国外资经济发展中,应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我国社会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现代企业制度体系等,如建立外资创业投资资金,在政策上支持股票、债券等融资,为外资投资、融资提供保障。同时,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不仅积极引进外国企业,而且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而实现外资经济的全面发展[5]。例如,充分考虑外国企业对国内产业、自然资源、社会发展的影响,合理引进外资。积极研发最新科技,推广具有国际品牌的产品,在政策上鼓励国产企业在国外的投资,从而更好利用国际市场、国内外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积极与外资企业合作,推动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进而创建自己的著名品牌与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

(四)加强内资利用,带动外资发展

丰富外资利用方式是推动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而外资利用的前提是内资利用。因此,我国应先用好内资,以内资推动外资发展。我国有外汇储备、投资、储蓄等庞大的内资储备,这些内资均可得到更为完善地发展,更合理地利用。首先,改革、创新金融体制,增加金融产品种类,健全资本市场,拓宽储蓄转为投资的渠道。其次,加强对普通百姓的贷款权,建立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避免资本金闲置,在外资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增补外资[6]。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各国市场经济发生变化,我国外资经济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为实现我国外资经济以后的创新发展,我国应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引资政策、用好内资,实现我国外资经济的良好发展,提升我国外资经济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地位,进而全面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亮.上海外资经济发展六大特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2):39—41

[2]刘宗波.建国初期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与新时期的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J]. 人力资源管理,2011(5):44—45

[3]孟姝瑱,刚小春.转型期我国外资经济的发展趋势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2):30—33

[4]刘怀生,孟姝填.转型期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2

[5]贺仃南.我国外资经济在转型期内的发展趋势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4(14):197

[6]李建伟.货币政策对外资经济效应的影响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10):18—19

我国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第12篇

2001年2月22日~23日, 由世界旅游组织和国际奥委会联合主办的“世界体育与旅游大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召开。体育旅游成为继生态旅游后又一为旅游界关注的焦点。2002年5月23日, 首届世界体育论坛在北京举行, 我国国家旅游局相关领导就“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促进人类健康进步”发表主题演讲。对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如何创造性地开发出科学、合理并为大众所喜爱的体育旅游项目成为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壮大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体育旅游项目的分类

体育旅游项目是指能满足消费者体育旅游目的的旅游产品。由于消费者有康体健身、休闲疗养、养性娱乐、寻求刺激等不同的需求, 任何一种体育旅游产品都不能满足所有的消费者, 所以只有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的体育旅游项目。体育旅游项目可以细分为健身体育旅游、休闲体育旅游、刺激体育旅游、体育赛事观赏旅游、体育项目培训旅游、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等。

二、我国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

1.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施,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 大众的健身意识和娱乐需求将大大增加。并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 我国体育旅游将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我国体育旅游必须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 制定出科学、合理、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旅游业发展远景规划。这样, 体育旅游业才会持续、健康发展。

2. 立足本土, 突出体育旅游项目特色

我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 这些特点使我国拥有许多宝贵的体育旅游资源。我国开展体育的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由于纬度跨度大, 各地在地貌、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 我国几乎适合开展所有类型的体育旅游项目。东北可以开展雪上运动, 东南部滨江海地区可以开展水上运动, 新疆等地可以开展沙漠探险运动, 而为数众多的名山则可开展登山、攀岩等项目。我国还拥有体育旅游优越的人文资源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各地因地制宜, 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 较著名的有青藏高原登山、黄河漂流、东北滑雪、湖北赛龙舟、郑州观少林武术、内蒙古看那达慕大会等。这些民间体育活动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 具有独特的魅力, 旅游者参与其中, 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 又能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如果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体育民俗旅游将对国内外旅游者构成巨大的吸引力。总之, 开发体育旅游要立足地方特色, 充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推出专项体育旅游产品, 创造新的体育项目来吸引游客, 推出各种与体育相关的专项旅游。同时, 对旅游线路、活动、景点的设计, 不但要有独特性还要因地制宜, 不能离开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 要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 显示我国体育旅游的丰富价值。

3. 科学、安全地开发体育旅游项目

要对体育旅游项目进行科学和安全的开发。所谓科学开发, 即对于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 应树立长期性、慎重性、可持续性的原则。注意对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在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远景规划时, 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力, 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使自然资源得到保护。我国体育旅游的远景应紧紧围绕“生态旅游”主题实行“绿色开发”, 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绿色体育旅游体系”。同时, 要保障体育旅游项目的安全性。体育旅游的一大特点就是旅游者的参与度高, 有些项目还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挑战性, 旅游者通过挑战和超越自我而获得满足的愉悦, 这正是体育旅游的魅力所在。但这些项目同时又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攀岩、蹦极、探险等。在开展这些旅游活动时, 旅游主办者应提供良好的安全设备、设施。服务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才能上岗。另外, 在组织大型赛事时, 治安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组织者必须高度重视安全问题, 在确保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体育旅游。

4. 开发多种形式的体育旅游项目

科学合理地开发体育旅游项目, 应考虑参与者的广泛性和层次性, 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于体育旅游项目有着不同的需求。旅游部门应做好市场细分工作, 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 采取不同的宣传手段, 推出不同的体育旅游项目。例如, 推出攀岩、登山、沙漠探险、自行车旅游、漂流、滑雪等项目, 吸引青年客源和专项旅游爱好者, 针对老年人则可推出老年长跑、太极拳表演等以健身为目的的项目。同时, 可以举办体育旅游节庆活动, 以充分发挥吸引或招徕旅游者的作用。如泰山国际登山节、北京国际马拉松赛、黑龙江滑雪节等传统的体育旅游项目, 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细分体育旅游市场, 合理开发体育旅游项目。

5. 大力培养体育旅游经营专业人才

上一篇:学习习惯自我测试下一篇: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