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泪囊炎范文

2024-07-25

新生儿泪囊炎范文(精选10篇)

新生儿泪囊炎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我院门诊2013年9月—2014年3月明确诊断为新生儿泪囊炎病例共113例, 188眼。其中男婴78例, 女婴35例, 年龄从出生后3 d~6个月。

1.2 诊断方法

症状:泪溢, 分泌物。体征:结膜充血, 内、外眦部或睫毛根部或结膜囊内黄白色分泌物, 压迫泪囊区或泪道冲洗有黏液性脓性分泌物溢出。

1.3 方法

1.3.1 分组

将收集到的病例随机分为2组, 单纯泪囊区按摩治疗新生儿泪囊炎为一组, 50例, 男36例, 女14例, 共87眼。另一组结膜囊内滴眼药结合泪囊区按摩病例63例, 男42例, 女21例, 共101眼。

1.3.2 单纯泪囊区按摩

助手固定患儿头部, 操作者清洁双手, 用示指向后向下轻轻有规律地挤压按摩泪囊区, 同时按住泪小管, 按摩后尽可能挤尽泪囊内分泌物。坚持每天4次, 每次7~8下, 每周复查1次, 直至治愈或半岁为止。

1.3.3 结膜囊内滴眼药水结合泪囊区按摩

助手固定婴儿头部, 操作者清洁双手, 先轻轻挤压泪囊区, 将泪囊内脓性分泌物尽可能完全挤出, 拭净, 然后点妥布霉素滴眼液3次, 每次1滴, 间隔5 min, 之后向后向下有规律地轻轻按摩挤压泪囊区, 每天4次, 每次7~8下。按摩同时按住泪小管。每周复查1次, 直至治愈或半岁。

1.3.4 疗效判定

经单纯泪囊区按摩或结膜囊内滴眼药结合泪囊区按摩治疗后复查, 无溢泪症状, 无结膜充血, 结膜囊内无分泌物, 挤压泪囊区无脓性分泌物溢出或泪道冲洗畅通且无分泌物, 判定为治愈。半岁或半岁以后无效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单纯泪囊区按摩和按摩结合结膜囊内滴抗生素眼药共治疗113例, 188眼, 治愈178眼, 占94.68%%。单纯泪囊区按摩治疗50例, 87眼, 治愈80眼, 占91.95%;结膜囊内滴眼药结合按摩泪囊区63例, 101眼, 治愈98眼, 占97.03%, 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泪囊炎 (neonatal dacryocystitis) 以慢性泪囊炎为多见。泪液排出系统在胚胎成长中逐渐形成, 其中鼻泪管形成最迟, 常常到出生时鼻泪管下端仍有一黏膜皱襞 (Hasner膜) 部分或全部遮盖鼻泪管开口, 其一般在出生数月内可自行开通。鼻泪管下端发育不完全, 没有完成“管道化”, 或留有膜状物阻塞尚未吸收完全, 部分或全部遮盖鼻泪管开口, 阻塞鼻泪管, 泪液在泪囊内积聚;若有继发感染, 可出现黏液脓性分泌物, 形成新生儿泪囊炎。也可由于结膜炎、炎性分泌物堵塞鼻泪管而形成[1,2]。先天性鼻泪管囊肿与新生儿泪囊炎关系密切[3]。

新生儿泪囊炎可以通过症状及体征作出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比较多, 单纯药物治疗疗效较差。早期发现应即施行泪囊按摩术, 用示指自泪囊上方向下方 (鼻泪管方向) 挤压, 同时压住泪小管部, 使分泌物向下冲破先天残膜, 挤压后滴入抗生素眼药水, 经一到多次按摩绝大多数均能获得成功[1]。大多数患儿可随着鼻泪管开口发育开通而自愈, 或经过压迫痊愈。若保守治疗无效, 半岁以后可考虑泪道探通术[2]。若有鼻泪管囊肿, 在鼻内窥镜下行鼻泪管囊肿手术, 是一种有效的方法[3]。我们在采用单纯泪囊区按摩时最后才挤尽分泌物, 以及在采用结膜囊内点眼药结合泪囊区按摩方法治疗时, 先将泪囊内分泌物挤出, 再点妥布霉素滴眼液, 考虑到因为充盈的泪囊加压后会刺激并且扩张鼻泪管, 进而使阻塞狭窄的鼻泪管重新开放。按摩时封闭泪小管是关键, 同时指腹不能来回移动, 以免擦伤娇嫩的皮肤, 动作一定要轻柔, 以免挤破泪囊, 防止感染扩散。我们用按摩方法治疗新生儿泪囊炎, 均取得很好疗效。仅有一小部分患儿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效果不佳, 对这部分患儿在半岁后给予泪道探通治疗。

林淑贤等对200例, 205眼新生儿泪囊炎采用三种方法循序渐进治疗, 先行挤压按摩泪囊法治疗2周~1个月, 经治疗无效, 再进行泪道冲洗, 若冲洗不通畅者, 再进行泪道探通术。既减轻患者治疗的痛苦, 又可获得满意疗效[4]。治疗性泪道探通主要用于婴幼儿泪道阻塞, 阎雪梅等研究认为, 新生儿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术后通而不畅者不要急于多次探通, 而应采用注药, 热敷并观察20 d~30 d, 待水肿完全消退后再观察疗效, 以防反复泪道损伤。采用注药, 热敷并观察的方法,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多次泪道探通的方法[5]。

本组治疗观察认为, 单纯泪囊区按摩与滴抗生素眼药结合泪囊区按摩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对大部分新生儿泪囊炎患者均有效。笔者主张尽量采用单纯泪囊区按摩的保守治疗为佳, 既减轻屡次滴眼药引起的婴儿恐慌, 又免除泪道探通造成的患儿痛苦, 同时其既经济、安全、有效, 又简单易学, 可随时随地操作, 更易被家长接受。

参考文献

[1]刘家琦, 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8.

[2]赵堪兴, 杨培增.眼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

[3]Lueder GT.Neonatal dacryocystitis associated with nasolacrimal duct cysts[J].PediatrOphthalmolStrabismus, 1995, 32 (2) :102-106.

[4]林淑贤, 林彩梅, 黄恩娥.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J].广东医学, 2008, 29 (1) :41-42.

1285例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体会 第2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469-02

中图分类号:R 777.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54

新生儿泪囊炎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较高,约占新生儿的6%,临床主要表现为生后不久出现溢泪,伴脓性分泌物。我院眼科门诊自2002年2月至2005年7月,共治疗1285例新生儿泪囊炎,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2年2月至2005年7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及治疗1285例1553眼,其中男665例812眼,女620例741眼,左眼837眼,右眼716眼,年龄最小6天,最大的1.5岁,平均3个月。诊断标准:溢泪,结膜囊有脓性分泌物,按压泪囊或泪道冲洗有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

2.治疗方法

(1)泪囊按摩:2个月内的患儿用食指自泪囊上方向下方(鼻泪管方向)按压,每日数次,按压后滴入抗生素眼药水。

(2)泪道冲洗:大于2个月的患儿取仰卧位,0.4%奥布卡因泪小点表面麻醉后,由助手固其头部及肢体,以5号钝头针垂直插入下泪小点,再旋转90°与下睑缘平行进入泪小管,固定针头,另一手食指压住上泪小点位置,持针的手稍加压力推入抗生素稀释液。如患儿有吞咽动作或有药液自鼻孔内流出,证实泪道己冲洗通畅,此后予抗生素眼药水滴眼3天。

(3)泪道探通术:大于2个月且经泪道冲洗后仍不通畅者,可行泪道探通术。患儿取仰卧位,0.4%奥布卡因泪小点表面麻醉后,由助手固定其头部及肢体,将5号钝头探针垂直插入下泪小点1 mm,同时另一手手指将下睑皮肤向颞侧牵拉,使泪小管伸直,再将探针转向与睑缘平行,沿泪小管向内眦部前进,直至针触及骨壁后,将探针尾部向上旋转90°后再向下垂直进入鼻泪管,缓慢进针,深度约2~3 cm直至有突破感时停止进针,注入抗生素稀释液,如患儿有吞咽动作或有药液自患儿鼻孔内流出,证明泪管己探通,即可拔出探针。次日再冲洗泪道1次,抗生素眼药水滴眼3天。

3.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后连续追踪观察6个月至2年,无泪溢及脓性分泌物,泪道冲洗通畅为治愈,反之为未愈。

结果

1.治疗效果 泪囊按摩治愈45眼占2.9%;泪道冲洗治愈189眼占12.2%;泪道探通治愈1312眼占84.5%,其中2~4个月探通治愈486眼占37.0%,5~6个月探通治愈413眼占31.5%,7个月~1岁探通治愈304眼占23.2%,1岁后探通治愈109眼占8.3%;无效7眼占0.4%

2.并发症 泪道冲洗出现皮下水肿2眼,泪道探通出现假道5眼,探通后拔针出现少量鼻出血11眼。全部病例未出现眼球损伤、泪小点撕裂、窒息、感染等并发症。

讨论

新生儿泪囊炎是新生儿眼部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为鼻泪管下端先天残膜阻塞;或管腔被上皮细胞残屑所封闭;极少数为鼻部畸形、鼻泪管骨性管腔狭窄所致。泪道中的泪液及分泌物无法排出,细菌大量繁殖生长,引起溢泪及结膜囊内大量脓性分泌物。治疗上有泪囊按摩、泪道冲洗、泪道探通等方法。通过本组病例,笔者有如下体会:①出生时鼻泪管末端多膜闭,生后3~4周此膜自然开通[1]。对于小于2个月的患儿可考虑予泪囊按摩。但据我们临床观察,泪囊按摩治愈率较低,疗效欠佳,如泪囊炎按摩未能奏效,则应尽早行泪道探通手术。否则泪囊可能由于长期扩大,囊壁失去张力,即使以后泪道通畅了,溢泪症状依然存在。②目前对于新生儿泪囊炎实施泪道探通术的时机,仍是大家讨论的问题。有学者认为1岁内不宜作手术处理,1岁后在全身麻醉下行泪道探通术[2];亦有人主张新生儿泪囊炎应在出生后3个月以上进行冲洗或探通[3]。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认为2个月以上的患儿可考虑行泪道探通术,且年龄越小疗效越好,随着年龄增长治愈率呈下降趋势,可能是因为大龄患儿病史较长,泪道炎症持续而形成瘢痕性闭塞,且大龄患儿力量较大,不易固定头部,操作相对困难所致。③泪道冲洗或泪道探通前10分钟禁止患儿进食或饮水,口腔内含物应取出,因为操作时患儿哭闹其口腔内含物可能进入气管而导致窒息。④操作前必须将患儿头部和肢体固定,防止因患儿头部及肢体摆动导致局部出血、假道形成、误伤眼球等。⑤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遇到阻力时不能盲目用力进针,防止皮下水肿或形成假道。⑥泪道冲洗及探通时推药应缓慢,以免推入药液过多过快,呼吸与吞咽动作不协调,从而导致呛咳甚至窒息。⑦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患儿多无语言表达能力,冲洗时要密切观察患儿是否有吞咽动作。憋气的患儿应暂时停止操作并抱起轻拍背部,待其缓过气发出哭声后再进行操作。一旦患儿有吞咽动作或有药液自鼻孔流出,说明阻塞的泪道已探通,立即停止推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新生儿泪囊炎是婴幼儿的常见眼病,早期行泪道探通术是治愈该病的有效手段,且费用低,危险性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英奇,刘 亮.现代眼科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16.

[2]严 密.眼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3-54.

[3]黄洪强,陈保安,廖 飞,新生儿泪囊炎治疗探讨[J].广西医学,2004,26(5):736-7

(收稿日期:2009-05-25 修回日期:2009-07-24)

新生儿急性泪囊炎的治疗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9月-2011年12月56例急性泪囊炎患儿 (56只眼) , 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男16例 (16只眼) , 女12例 (12只眼) , 平均年龄 (5.2±4.5) 个月;对照组男16例 (16只眼) , 女12例 (12只眼) , 平均年龄 (5.1±4.4) 个月。身体其他系统无异常发现, 主要症状均为流泪、泪囊区红肿或伴皮肤青紫、肿胀或可至鼻根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全身及局部进行抗炎及湿热敷, 全身抗生素首选青霉素, 眼睛局部点托百士眼药水4~6次/d, 泪囊区局部每天湿热敷3次。多数患儿可于用药5 d后消肿, 若5 d后症状减轻不明显, 则行下泪点处负压抽吸术, 先将脓液抽出, 后用庆大霉素加盐水进行冲洗抽吸。

1.2.2 实验组

(1) 给予常规检查, 进行消炎抗感染治疗, 使患儿病情稳定, 并局部用托百士或可乐必抗炎治疗。 (2) 脓肿局限在泪囊区且有波动感时, 行泪道治疗三步法:首选将引流出的液体常规培养及行药敏试验 (此时沿一个方向进行抽吸, 不可冲洗泪道) , 多数患儿当天即可基本消肿, 然后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敏感药物治疗;泪囊区红肿消失后, 用少量抗生素加生理盐水进行泪道冲洗, 1次/d;2~3 d后可行泪道探通术。 (3) 泪道探通术:患儿仰卧, 于患眼滴0.3%盐酸奥布卡因1滴, 患儿全身包裹制动, 护士用双手拖住患儿面部, 手术中避免对其头部及囟门施压;牵拉暴露小泪点, 用泪点扩张器扩张泪点, 将探针从泪点进入, 沿小泪管向前推进, 另一手拉下睑的皮肤并引向颞侧, 拉直小泪管, 探针碰到骨壁时, 即垂直向下旋转90°, 沿鼻泪管方向继续前进, 若探针穿过膜性组织时会有落空感, 此时冲洗泪道, 并慢慢拔出探针;慢慢冲洗, 防止患儿呛咳, 若探针退出全过程冲洗均通畅, 则鼻泪管探通成功。 (4) 术后眼部继续用敏感抗生素眼药水5 d, 2次/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平均治疗时间、治愈率和并发症情况, 治愈为无溢泪, 无各种分泌物, 泪道冲洗通畅。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均治愈;两组平均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均未出现并发症。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的泪囊炎的治疗时机现在仍然存在争议[3], 有不少学者研究认为1岁以下的患儿的组织细嫩易受损伤,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新生儿泪囊炎有自愈倾向, 所以更希望通过较为保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早期进行的切开泪囊来排脓的方法, 因常使患儿面部留下瘢痕而基本不再使用;现在常使用的方法, 包括抗炎热敷法和泪道治疗三步法。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病情变化常常较快且不易护理。抗生素的选取对于减短病程和减轻患儿痛苦具有突出的效果。新生儿急性泪囊炎的致病菌主要为肺炎双球菌和链球菌[4], 可使用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 所以本文中的两种治疗方法均注重对抗生素的应用, 且均取得不错的效果。抗炎热敷法是传统有效的方法, 但时机不易掌握且没有统一详细的标准作参考, 易造成患儿面部烫伤和湿疹[5], 不如泪道治疗三步法直接、集中且易于规范, 能大大有效地缩短病程, 减轻患儿痛苦, 且更易于被家长接受。

综上所述, 两种治疗方法均是新生儿急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 但泪道治疗三步法疗程短, 效果更好, 使患儿受到伤害更小, 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新生儿急性泪囊炎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9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56例 (56只眼) 患急性泪囊炎的新生儿,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用抗炎热敷法, 实验组用泪道治疗三步法。结果:两组的平均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两种方法对新生儿急性泪囊炎均有肯定的效果, 但泪道治疗三步法能更快的到达治疗目的, 大大地减轻患儿痛苦;且泪道治疗三步法更容易被统一规范, 更不容易损伤患儿面部的皮肤和组织。

关键词:急性泪囊炎,新生儿,抗炎热敷,泪道治疗

参考文献

[1]Lin I S, Nar M K, Kua K E, et al.Congenital dacrypcystocele with acute dacrypcystitis:report of two cases[J].Acta Paediatr Taiwan, 2006, 47 (1) :38.

[2]黎晓新, 陈宜.儿童常见致盲眼病诊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Yong-Sun Kim, Sung-Chur Moon, Kyoung-Won.Congenital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lrrigation or probing[J].Korean J Ophthalmol, 2000, 45 (14) :90-96.

[4]揭红, 叶婴茀, 向施红.新生儿急性泪囊炎误诊2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4 (4) :634.

新生儿泪囊炎 第4篇

[关键词] 鼻内镜;慢性泪囊炎;泪囊鼻腔造口术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疾病,表现为患眼长期溢泪、流脓,在泪道冲洗等保守治疗无效时,外科手术是其最终选择。1904年意大利眼科医师Toti首创泪囊鼻腔造口术,并成为近百年来慢性泪囊炎的经典术式,有效率达90%以上[1]。2005年7月~2011年3月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25例(28眼),采用经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5年7月~2011年3月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25例(28眼),男14例15眼,女11例13眼;年龄18~64岁,平均41.5岁;病程0.5~17年。25例患者中曾行泪道激光成形术3例,伴有患侧慢性鼻窦炎3例(其中患侧中鼻甲息肉样变1例),伴鼻中隔偏曲2例,有鼻面部外伤史3例,老年双眼3例。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并行3%碘油泪囊造影,均显示患侧下泪道阻塞。3例有鼻面部外伤史行眼眶CT检查可见鼻泪管断裂及不同程度的眶壁骨折、泪囊移位征象。

手术方法[2]:21例采用局麻,4例耐受力差者采用全麻。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对伴有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及鼻窦炎等鼻部疾患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先行祛除鼻部疾病。然后在0°或30°鼻内镜指引下,于患侧中鼻道前方行局部浸润麻醉,以钩突为后界在鼻腔外侧壁相当于泪囊投影处用镰状刀做弧形切口,深达骨面,分离并祛除直径约1.0~1.2cm的黏骨膜,暴露上颌骨额突及泪骨前部。凿除或电钻磨除上颌骨额突,分离泪骨前部并将其钳除,形成直径约1cm的骨窗,暴露泪囊内壁,微成淡蓝色。此时经泪小管导入探针进入泪囊,在探针指引下用镰状刀或微型剪切开并祛除泪囊内壁,泪囊较大时,可自泪囊前缘弧形切开,形成一蒂在后方的泪囊黏膜瓣,将其向后翻转与钩突前缘黏膜瓣相贴(可将二者吻合1~2针),此时泪囊腔完全敞开。清除骨窗周围的骨屑和黏膜组织,冲洗泪囊,将直径0.12cm的硅胶扩张管经泪小点导入,自鼻内泪囊造口处引出,上端置于泪总管,下端缝合固定于中鼻甲。单纯行泪囊鼻腔造口术者术后不需填塞,同期行鼻甲、鼻窦手术及中隔矫形者用凡士林纱条或膨胀海绵填塞鼻腔,并于术后第2天抽出。

术后随访处理:术后复查1个月内1次/周,以后每个月1次直至痊愈。随访内容包括:①经上泪小点用1%氟美松-庆大霉素眼药水冲洗泪道,1次/周,直至造口缘上皮化。②内镜下清除造瘘口周围的血痂、肉芽及分泌物,保持造瘘口畅通。扩张管脱落者应再次放置。③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眼液点眼3周,口服广谱抗生素5天,并用糖皮质激素和鼻内减充血剂治疗,必要时可口服泼尼松0.5~1mg/(kg·日),晨起空腹顿服,以减少瘢痕形成。④术后3个月拔除扩张管,若泪囊造口周围尚未上皮化或有肉芽形成,可适当延长拔管时间。拔管后至少应再观察3个月,远期随访至少需要18个月方可认为痊愈[3]。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泪囊造口形成,宽敞,造口缘和周围创面完成上皮化,冲洗泪道通畅,溢泪、流脓等症状消失;②好转:泪囊造口形成,但较狭窄,上皮化完成,冲洗泪道通畅或加压后通畅,症状减轻;③无效:泪囊造口闭锁,冲洗泪道不通且加压后仍不通,症状无缓解。治愈和好转均视为手术成功,二者相加计算有效率。

2 结果

25例(28眼)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同期行患侧鼻窦开放术3例,行中鼻甲成形术1例,行鼻中隔矫正术2例,行双眼手术3例。随访6~18个月,依照前述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治愈21眼(治愈率75.0%),好转4眼(好转率14.3%),无效3眼(无效率10.7%),总有效率89.3%。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

3 讨论

一般认为,经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口术手术失败率平均15%,失败原因有泪囊定位不准确,造口过低过小,重新闭合率高;未能规范随访,造口处血痂、分泌物潴留阻塞及肉芽未能及时清除,术后早期泪道冲洗未能执行等。在暴露泪囊内壁时,骨窗应尽可能做大(至少12mm×10mm),切开泪囊内壁时应纵行切开并尽量靠近前方的骨窗缘,使造口尽量大。有前期手术史者局部往往形成瘢痕,泪囊壁增厚,不易翻转吻合,此时应将泪囊与鼻泪管上部充分暴露,一并切开,形成较大的造瘘口,并尽可能找到泪囊或鼻泪管的内侧面,翻开与鼻黏膜吻合,再植入硅胶管扩张3个月左右,使其形成稳定的引流通道。

参考文献:

[1]李源,周兵.实用鼻内镜外科学技术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74-482.

[2]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1-155.

新生儿泪囊炎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总结分析2009年~2011年我院眼科门诊收治的109例 (124只眼) 新生儿泪囊炎患者。男60例 (70眼) , 女49例 (54眼) ;单眼94例 (94眼) , 双眼15例 (30眼) ;年龄最小2个月, 最大36个月。按治疗时年龄进行分组:2~5个月53只眼, 6~12个月55只眼, >12个月16只眼。患儿均为本院眼科门诊确诊的新生儿泪囊炎并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所有病例均有溢泪、分泌物多, 并排除有鼻腔病变、泪点及泪小管发育异常、倒睫、急性结膜炎、急性泪囊炎、外伤性泪囊炎、先天性多发性畸形者。

1.2 治疗方法

治疗均在门诊进行。滴1%丁卡因眼药水棉片表面麻醉泪小点1~2次, 患儿取仰卧位, 用一条中单折叠包住患儿的胳膊及躯干, 使其上身不能拧动。助手的胳膊及两肘从两侧夹住用中单包住的患者躯干, 再由助手的双手从患儿的头两侧固定患儿的头部。力量较大且不配合的患儿需再固定其双腿。术中避免对患儿头部及囟门施加压力。根据患儿年龄的大小及入针途径不同, 选用粗细不同的自制泪道冲洗探通针, 常用5号球后注射针头、6号一次性注射针头。将针尖用砂轮磨成钝圆, 观察针腔通畅, 连接装有生理盐水的5ml注射器。操作者位于患儿头顶部, 牵拉下睑暴露泪小点, 泪点扩张器行泪点扩张, 探针前段涂眼药膏润滑, 自下泪点垂直进针约1mm, 转向水平方向沿泪小管走行向内眦方向推进, 术者另一手指拉下睑皮肤并引向颞侧, 拉直泪小管。触及骨壁后, 略向后退, 然后将探针转与水平方向近呈垂直位, 缓慢向下进入鼻泪管, 继续推进直达下鼻道, 当探针的顶端突破闭锁处时有落空感。此时先推注少量液体, 当患儿出现吞咽动作或鼻腔有液体流出, 表明探通成功。留置针头2min并拨动几下尽可能使膜组织破裂通畅, 然后边退针边冲洗, 将鼻泪管分泌物, 细胞碎屑冲洗干净, 冲洗通畅者, 连续泪道冲洗3d, 巩固疗效, 并局部滴抗生素眼药水4~5次/d, 连续观察一周。若不通畅一周后再行探通, 最多探通3次。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为患眼无分泌物和流泪症状, 按压泪囊区无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溢出, 泪道冲洗通畅, 反之则为无效。

2 结果

本组109例 (124只眼) 治愈率95%, 且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其中一次治愈102只眼占 (82.26%) , 二次治愈12只眼占 (9.68%) , 三次治愈4只眼占 (3.22%) , 未愈6眼占 (4.84%) 。

注:本组研究结果提示, 患儿年龄越小, 泪道探通治愈率越高;随年龄增加, 泪道探通治愈率下降。2~5个月疗效最好, 与6~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1, P>0.05。2~12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4, P<0.05

3 讨论

新生儿泪囊炎常见原因是鼻泪管下端的开口被遗残膜封闭或鼻泪管的管腔被上皮细胞残屑阻塞, 常为Hasser瓣膜未裂开或形成一瓣状皱襞所致。此膜形成各异, 而且位置不同, 一般在婴儿第1周泪液分泌前自行穿破, 如未穿破, 分泌物潴留, 可转为粘液囊肿或慢性泪囊炎[2]。少数是鼻部畸形或鼻泪管骨性狭窄所致, 可单眼或双眼发病。虽然新生儿泪囊炎有自愈的趋势, 但有报道滴眼和手法按摩保守治疗治愈率仅为0.5~5%[3], 单纯泪道冲洗治愈率为0.6~38.1%[4], 而且疗程长, 一次冲探成功率下降, 年龄越大越难固定体位。本文应用自制冲洗探通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治愈率为95%, 且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通过对三组不同年龄患儿的泪道探通治愈率进行统计, 结果提示患儿年龄越小, 泪道探通治愈率越高;随年龄增加, 泪道探通治愈率下降。对保守治疗2个月以上者应尽早选择泪道探通手术;对2~5个月患儿行泪道探通术一次冲探成功率达98%, 这可能与年龄较小泪道中的膜性组织较薄及无长期炎症刺激造成多发粘连和泪道狭窄有关。大于5个月患儿随年龄的增加, 阻塞残膜会伴随着炎症、瘢痕使泪道组织出现广泛的阻塞和粘连, 膜性组织变得厚实坚韧, 手术难度加大, 一次冲探成功率下降, 数次反复冲探泪道增加了泪道损伤的机会, 给患儿和家长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应用自制冲洗探通针行泪道探通手术, 它将常规分步泪道冲洗、探通再冲洗操作一次完成, 减少了泪道损伤的机会, 与传统的先探通再冲洗的探通方式相比, 具有损伤小、探通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冲探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了解病情熟知泪道解剖, 手法要轻柔、准确, 不能盲目用力, 操作要精准。对冲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所准备, 提高手术成功率。治疗前30min勿哺乳及喂水, 防止操作过程中因溢奶而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2) 一定要将患儿体位固定好, 不能因患儿的哭闹及头转动造成泪小管撕裂或假泪道形成。抱头力量要适中, 避免过分挤压患儿头部, 因患儿前后囟还未闭合, 用力过大会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 泪小点要表面麻醉, 探针转动要缓慢顺势, 避免泪小点撕裂或假泪道形成, 一定要将针头抵达泪囊鼻侧骨壁时回退1~2mm再垂直进针进入鼻泪管, 捅破鼻泪管下端瓣膜时若没有落空感或前进感到有阻力时, 建议后退5mm注水, 如患儿有吞咽动作或鼻孔有液体流出, 说明已进入下鼻道。 (4) 在自制冲洗探通针表面涂红霉素眼膏增加润滑作用, 探通后注水速度应尽量减慢, 预防冲洗液吸入肺部, 造成吸入性肺炎。探通、冲洗结束后应立即抱起患儿。 (5) 新生儿泪囊炎其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5], 临床上广泛应用敏感性较高的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滴眼液, 术后常规滴抗生素1周, 预防粘连及感染。

综上所述, 新生儿泪囊炎应积极早期治疗,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泪道探通术, 最佳治疗时机是在患儿2~5月龄, 其治疗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一旦治愈, 多无复发, 疗效满意。自制冲洗探通针无论长度和细度均比较适合小儿的泪道, 取材方便, 方法安全,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自制泪道冲洗探通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眼科门诊确诊为新生儿泪囊炎, 保守治疗无效, 年龄大于2个月患儿109例 (124只眼) 应用自制泪道冲洗探通针行泪道探通术, 追踪观察2年以上。结果 2~5个月组治愈率98%, 6~12个月组治愈率96%, >12个月组治愈率81%, 且无任何并发症发生。2~12月龄治愈率比>12月龄的患儿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泪囊炎年龄越小, 手术治愈率越高, 两个月以上均可行泪道冲洗探通, 应用自制冲洗探通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效果肯定。

关键词:新生儿泪囊炎,泪道探通,冲洗探通针

参考文献

[1]罗文彬.泪囊和鼻泪管异常眼科全书 (上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058-1059.

[2]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058.

[3]廖任宏.134例鼻泪管阻塞的治疗分析[J].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 1996, 14 (3) :212-213.

[4]王莉.冲洗式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6, 28 (4) :319-320.

新生儿泪囊炎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0例(234眼),男118例(122眼),女102例(112眼),年龄最小25 d,最大8个月。其中1~2个月60例(64眼),2~6个月125例(130眼),6~8个月35例(40眼)。剖宫产154例,阴道产66例。

1.2 诊断标准

患儿单眼或双眼发红、溢泪、脓性分泌物增加,挤压泪囊部有脓性分泌物自上下泪小点溢出,应用抗生素眼液好转,停药后复发,即确诊为新生儿泪囊炎。

1.3 治疗方法

确诊后,首先用0.3%妥布霉素眼液滴眼,结合泪囊区按摩,1周后冲洗泪道不通者行泪道探通术。泪道探通前用盐酸爱尔卡因滴眼液行泪点及结膜表面麻醉1~3 min。患儿取仰卧位,去枕,由其他护理人员固定好患儿头部及四肢,避免向各方向移动。首先用泪点扩张器扩大下泪小点及下泪小管,操作者将下睑向下方牵拉,暴露并确认下泪小点。使用末端双侧壁开口的6号泪道探针插入下泪小点,沿下泪小管缓慢进针,推至泪总管处,当感到探针触及骨壁时,将探针转为90°~100°,沿着鼻骨侧壁缓慢用力进针,下行至泪囊或鼻泪管下端阻塞处,感到有阻碍感,即接触到泪囊隔膜,使用探针缓慢旋转,刺破及撕裂隔膜,继续进针,感到有落空感,证明探针已进入鼻腔。将探针上提至鼻泪管处,接上抽有0.9%盐水的注射器,边退边注水冲洗,发现患儿有吞咽动作,或同侧鼻孔有液体流出,证实探通成功,探通深度为25~35 mm。术后继续滴抗生素眼液和行泪囊区按摩以防止再堵塞。1周~半个月复查,再次冲洗。

1.4 治愈标准

(1)泪道冲洗通畅无阻力,无流体反流。(2)泪道冲洗有吞咽动作或同侧鼻孔有液体流出。(3)流泪、流脓消失,压迫泪囊区无黏脓性分泌物从泪点溢出[1,2]。

2 结果

220例(234眼)经泪道探通术1次治愈180例,治愈率为81.8%(184眼,78.6%);6例(6眼)首次探通治疗时形成假道并出现局部感染,经口服头孢拉定混悬液,局部滴抗生素眼液,炎症控制后再行泪道冲洗探通术治愈。全部病例随诊1个月,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手术者熟悉泪道解剖结构,具有丰富的泪道探通操作经验,探通过程中做到稳、准、轻。减少重复操作,尽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形成假道。

3.1.2多数患儿家长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大多心情紧张、不能完全配合。笔者安排接诊护士结合泪囊解剖图和视频讲解新生儿泪囊炎的病理基础,目前的治疗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初步解除患儿家属紧张、恐惧心理,使其配合手术。婴幼儿的泪点小,周围组织脆弱,不当操作易造成损伤,手术前做好演示,结合患儿的不同表现,医护人员之间做好交流。操作时固定好患儿四肢及头部,以免手术时患儿躁动而误伤周围组织[1]。

3.2 术中护理

表面麻醉效果好坏决定手术操作的难易程度。多数患儿术中难以配合,笔者一般在手术室外先滴用表麻药一次,进入手术室再次补充麻醉。操作过程中,将泪道加压冲洗、探通、再冲洗3个步骤连在一起,以提高治愈率。手术中,患儿仰卧位,一个护士于上胸部固定患儿身体,两手前臂固定患儿双手及肩关节,双手固定患儿下颌部,另一个护士负责按压患者腰部和下肢,操作者在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动作准、稳、快。冲洗探通时注意患儿头部始终固定,避免摆动撕破泪小点或探通失误形成假道;冲洗量不宜过多,应防止新生儿吞咽与呼吸不协调使液体吸入气管;操作熟练,动作轻巧,不可过度暴发用力,防止形成假道。该操作可多次择期反复进行。

3.3 术后护理

术后1 d、1周、1个月复诊,了解患儿一般情况及溢泪溢脓症状是否消失。先天性鼻泪管阻塞一般探通1次就成功。如果仍有溢泪、溢脓等症状,需间隔1周后再次探通,直至冲洗通畅,治愈为止。探通后,患眼仍需滴抗生素眼液、泪囊部挤压按摩,3次/d,甚至冲洗泪道,确保治疗效果。部分患儿探通后局部眼睑有轻微损伤或肿胀,术后1~2 d内可自行消退,应向家长讲明。

4 讨论

新生儿泪囊炎的根本病因是泪道先天发育不良、先天性鼻泪管阻塞,主要是由于胎儿期鼻泪管下端Hasner膜封闭,或上皮碎屑组织阻塞鼻泪管,极少数原因是鼻部畸形或骨孔鼻泪管狭窄所致。由于泪液和泪囊内分泌物无法排出,微生物在盲道内不断繁殖形成泪囊炎,临床表现多为溢泪和溢脓。文献报道出生10 d内的新生儿发病率达0.3%~0.5%[2]。由于临床表现与急性结膜炎相似,容易误诊。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是挤压泪囊部观察泪小点是否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即可确诊。此类病症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只有冲洗或探通泪道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3]。

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首先采用局部治疗,使用抗生素眼液滴眼控制炎症,然后对因治疗,解除鼻泪管阻塞。由于新生儿封闭泪道的膜组织一般较薄,部分患儿采用泪囊区压迫按摩的方法取得成功,而泪道加压冲洗和探通常能有效解除阻塞,彻底治愈[3]。探通后,应继续用抗生素眼液滴眼,泪囊部挤压按摩或冲洗泪道,保证手术效果。新生儿泪小点小,泪道组织娇嫩而且不合作,操作时具有难度,熟练掌握局部解剖,良好的操作技巧和细心的护理是实现泪道探通术成功的关键。

文献报道,患儿出生后3~6个月时行泪道探通是手术的最佳时机[4],对此,笔者有不同观点。回顾本组资料,本组多数患儿都是出生后2周左右就诊,多数具有单眼炎症,局部应用抗生素眼水有效,停药后复发等新生儿泪囊炎的特异表现。早期治疗十分必要,可消除眼局部的危险因素,而延期治疗会因为泪道炎症的反复刺激,使隔膜增厚,鼻泪管狭窄,治疗效果欠佳。与国内文献相比,笔者使用末端开口的6号探针,粗细适当,探通冲洗一次完成,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损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荐。

关键词:泪道探通冲洗术,新生儿,泪囊炎,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丁顺英,刑建华,李俊玲.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探通手术的护理体会.眼外伤与职业眼病杂志,2005,27(3):232.

[2]孙晓宇,田爱丽.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时机的探讨.中国医药指南,2007,6(1):109-110.

[3]吕国芳,王旭.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体会.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5,27(4):305.

新生儿泪囊炎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2009年门诊248例(男128例、女120例)282眼新生儿泪囊炎,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17个月(平均年龄为16个月),全部为经过传统按摩泪囊区和点抗生素眼液无效者。

1.2 方法及结果

本组248例282眼行可乐必妥滴眼液探通冲洗联合玻璃酸钠填充治愈280眼,治愈率为99.1%,有2例多次探通综合治疗失败,随诊为鼻道畸形患儿。治愈的判断标准为术后无溢泪、溢脓、冲洗通畅。门诊随诊3个月~1年均达治愈标准。

2 护理

2.1 用物准备

用2支5m L注射器分别吸入可乐必妥滴眼液和生理盐水;0.14%倍诺喜;玻璃酸钠2m L待用;前端圆钝侧边带孔的泪道探通针头2个(5号、6号);泪点扩张器。

2.2 患儿及家属的准备

认真向家长解释病因、目的、过程及如何配合,消除家属紧张情绪和顾虑,交代术前知情同意书,避免医疗纠纷。术前嘱患儿排尿,需2个人配合固定,用0.14%倍诺喜表面麻醉3次,患儿取仰卧位或头后仰位,用中单包裹双肩,双上肢体部及下肢,一人双掌固定头部颞侧,避免头部摆动。用纱块压住耳廓封闭外耳道,防止液体流入耳内,另一人压住膝部,清除患儿口腔中食物以免手术中哭闹造成呕吐或呛咳甚至窒息。

2.3 方法

所有患儿都经过可乐必妥滴眼液加生理盐水冲洗3~5d后,确认无分泌物溢出。用碘伏消毒皮肤,术者用手指牵张下睑皮肤,暴露泪点,扩张下泪点,选择合适的探针,经下泪点进针,进入泪小管内水平前进至泪囊,触及内侧骨壁,然后将针竖起90°沿鼻骨侧壁轻柔均匀用力至下端时,此时会有突破感,再次注入生理盐水加可乐必妥滴眼液,可见有吞咽动作或同侧鼻腔有液体流出,证明探通成功,此时不要拔针,换另一注射器注入玻璃酸钠,冲洗后立即抱起患儿扑在肩上或扶起患儿,以免吸入液体引起呛咳或窒息。如果鼻腔有少量出血,给予呋麻滴鼻液滴鼻。

术后观察局部有无肿胀,鼻腔有无出血,为确保疗效,2d后复诊了解症状是否消失或有无其它不适,再用生理盐水加可乐必妥滴眼液冲洗,常规滴可乐必妥滴眼液5~7d。

3 护理体会

操作者必须熟练掌握泪道的解剖及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患儿头部必须固定稳妥,做到稳、准、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及假道形成,防止泪小管撕裂,眼睑浮肿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2]。冲洗时冲洗液不宜太多,一般1只眼3m L左右,注水速度不要太快,一边注水一边观察患儿有无吞咽、呛咳或同侧鼻腔有无液体流出,眼睑周围皮肤有无肿胀等。而且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和继发感染。

4 讨论

泪溢排出部是在胚胎发育中逐渐形成的,其中鼻泪管的形成最迟,常常到出生时鼻泪管下端仍有一粘液皱襞部分或全部遮盖鼻泪管开口,一般认为多数可能在生后3~4周左右自然破裂,泪管开始通畅。对于2个月内的患儿,先行滴可乐必妥滴眼液加按摩泪囊等保守治疗,>2个月的患儿如果没有鼻道畸形、鼻炎、急性结膜炎及急性泪囊炎,可按上述方法进行冲洗和探通术,以免因泪囊积脓而引起扩张使泪囊失去张力,即使以后通畅了,也依然流泪[3]或因长期炎症刺激造成下泪道粘连,使鼻泪道探通一次成功率明显减低。在行泪道冲洗进行泪道探通时,0.5%可乐必妥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氧氟沙星的左旋光学异构体,其抗菌活性比氧氟沙星强一倍,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的特点,对儿童用药安全、无刺激性、无全身副作用,能有效杀灭泪道中的致病菌,加快泪囊炎症的消退,同时用玻璃酸钠填充,能防止扩大的狭窄处创面再次粘连。本组病例的成功率为99.1%,与郭向明等[4]在分析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综合治疗报告的治愈率98%以上相符,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对248例(282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采用了泪囊挤压按摩,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及护理,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儿的痛苦。结论新生儿泪囊炎应用可乐必妥滴眼液冲洗联合泪道探针探通加注入玻璃酸钠扩充及恰当的专科护理效果良好、方法简便、损伤小。

关键词:新生儿泪囊炎,泪道冲洗及探通,护理

参考文献

[1]杨钧.现代眼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39~343.

[2]刘冬梅.早期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5,8(27):623.

[3]谷树平.先天性泪囊炎的治疗(附44例报告)[J].实用眼科杂志,1992,5(10):228~229.

新生儿泪囊炎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慢性泪囊炎患者, 男20例, 女28例, 年龄28岁~65岁, 平均年龄36岁;病程1年~10年, 平均病程4年。主要临床症状有长期溢泪或溢脓, 经泪道冲洗有较多脓性分泌物, 并伴有一定程度的鼻泪管阻塞情况。其中, 溢泪患者20例, 内眦部位出现脓性分泌物24例, 出现黏性分泌物4例。通过诊断确诊为慢性泪囊炎, 均排除了黏膜萎缩、鼻息肉等不宜手术的情况。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经多次冲洗泪道治疗无效, 经CT检查后, 先排除鼻腔阻塞性疾病、泪道肿瘤等。术前48 h滴注抗生素滴眼剂, 冲洗泪道, 术前做局部麻醉对鼻腔黏膜进行麻醉和收缩血管。

1.2.2 手术过程

患者取仰卧位, 做滑车下神经及眶下神经、相应泪囊区域的局部麻醉。自内眦部内侧大约3 mm处, 内眦韧带上2 mm处开始沿泪前嵴向下、外侧做一1.5 cm~2 cm长度的弧形切口,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使泪前嵴和内眦韧带充分暴露后, 将其剪断。沿泪前嵴的前缘用尖刀将骨膜切开, 钝性分离暴露出泪囊窝, 用弯止血钳在泪囊窝后下方捅破泪骨骨板, 用小咬骨钳自破口处向前上方咬除泪骨。用“工”字形吻合法, 尽可能地使泪囊瓣与鼻腔黏膜瓣对应, 并对应缝合吻合组织。单侧加压包扎, 取出鼻腔的充填物。

1.2.3 术后处理

吻合完毕后, 用小针对边缝合鼻黏膜与泪囊后叶、鼻黏膜与泪囊前叶。

单侧加压包扎, 鼻腔内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并做固定, 避免松动脱落。轻轻拔出填塞纱条后, 立即用麻黄碱喷鼻剂喷鼻, 防止鼻腔出血, 冲洗泪道, 给予呋麻滴鼻液, 检查鼻腔并清除分泌物和血痂的情况, 术后5 d~7 d拆线。恢复1个月后进行复诊, 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为1年, 观察患者术后有无溢泪出现, 有无脓性或黏性分泌物出现, 冲洗泪道时是否通畅。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者未再出现溢泪或溢脓的症状, 泪道冲洗无阻塞;好转:患者的溢泪或溢脓症状有所减轻, 泪道冲洗略有阻塞;无效:患者仍有溢泪、溢脓的临床症状, 泪道冲洗不通畅。

2 结果

4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鼻腔内纱条取出后, 泪道冲洗无阻塞, 48例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经随访观察, 治愈43例, 好转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达97.9%。4例好转患者经进一步治疗和观察后, 泪道逐渐通畅恢复正常。1例无效患者的主要原因为骨孔过小及吻合瓣过小致瓣膜撕脱塌陷, 通过再次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 讨论

慢性泪囊炎主要是由于鼻泪管慢性炎症、瘢痕阻塞, 导致泪液排泄路径受阻从而致泪潴留, 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溢泪或溢脓等, 临床检查可见患者内眦部出现结膜充血, 压迫泪囊区时可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溢出。由于脓性或黏性分泌物中常存有大量的细菌, 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减少危险因素。虽然临床上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法较多, 但泪囊鼻腔吻合术仍然是首选方法, 其关键在于重建泪道, 可通过手术一次性解决问题, 手术简便, 易于操作, 安全有效。重建泪道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在泪囊区建立鼻腔通道, 使泪液直接流入鼻腔, 以解决泪囊溢脓、溢液和鼻泪管阻塞的问题。为提高临床治疗的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 手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充分做好各项准备, 术前使用抗生素滴眼剂及冲洗泪道, 能有效减少术后感染, 有利于术后恢复; (2) 鼻腔瓣膜和泪囊黏膜的切口缝合时, 要做到吻合整齐、严密; (3) 术后充分引流, 预防感染, 减少并发症。据文献报道, 随着近年来鼻内镜技术的发展, 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正逐渐取代传统的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 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能同时处理鼻腔内病变, 提高治愈率。本文采用的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颜面部皮肤无瘢痕, 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 手术时间缩短, 泪液的导流系统不受影响, 大大提高了成功率。

总之, 泪囊鼻腔吻合术能有效治疗泪囊炎, 术前加强准备和术后精心处理, 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的成功率,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灵燕, 江忠建.泪道冲洗灌注典必殊眼膏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2, 33 (20) :4406-4407.

[2]谢祥勇, 唐勇华.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道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观察[J].微创医学, 2012, 7 (4) :415-417.

新生儿泪囊炎 第9篇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确诊为慢性泪囊炎患者116例(128)只眼,男性6例6只眼,女性110例122 只眼,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8.6岁,其中118只眼为单纯慢性泪囊炎,3只眼为小泪囊,3只眼为泪囊黏液性囊肿,4只眼为泪囊鼻腔吻合术后。经人工鼻泪管介入治疗后疗效肯定,随访观察半年,术后泪道冲洗通畅,无分泌物,无泪溢或泪溢症状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治愈好转116眼,有效率为90.63%。

2 人工鼻泪管介入治疗术

人工鼻泪管介入治疗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等泪道疾病的新方法,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采用进口的心血管治疗材料,将其置入鼻泪管及泪囊,终生保留。

2.1 人工鼻泪管介入治疗术的优点

2.1.1 手术成功率高,很少复发,即使复发可行二次手术, 可重新介入或改用其它方法。

2.1.2 操作简单、安全、省时,患者可以不住院。

2.1.3 将开放式改为闭合式,无需凿骨,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小,不易产生恐惧心理,患者均能耐受。 适合糖尿病、高血压或心功能差的病人,可降低术中风险。

2.1.4 不破坏泪囊,不改变原有的解剖位置,基本恢复泪液排出的生理渠道。

2.1.5 不需不做皮肤切口,手术后面部不留瘢痕。

2.1.6 手术适应症广,疗效肯定。治疗期间不流泪。

2.1.7 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基层医院也可开展。

2.1.8 不易发生排斥反应,术后无需取出,可终身留置,从而确保了疗效

2.2 人工鼻泪管介入治疗术适应症及禁忌症

2.2.1 慢性泪囊炎、鼻泪道狭窄、鼻泪道阻塞、泪囊粘液囊肿、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后鼻泪管再阻塞。

2.2.2 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后鼻泪管再阻塞。过去一般选择二次鼻腔泪囊吻合手术,但是因为局部组织解剖紊乱,难度较大,成功率也较低。也可以做泪囊摘除手术,这种手术可以消除流脓症状,但是仍有溢泪。目前可采用人工鼻泪管介入治疗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后鼻泪管再阻塞,仍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2.3 手术治疗禁忌症:急性泪囊炎、骨性鼻泪道异常、出血倾向,鼻咽肿瘤。

2.4 人工鼻泪管介入治疗术

2.4.1 术前准备

术前1—2日充分冲洗泪道及滴抗生素眼药水;必要时行泪道造影了解泪道阻塞及泪囊情况。

2.4.2 麻醉

2.4.2.1局部浸润麻醉:眶下神经、滑车神经及筛前神经阻滞麻醉。

2.4.2.2 表面麻醉:用浸有1%的丁卡因与1:1000肾上腺素的棉签填塞在手术侧的下鼻道处。

2.4.3 手术步骤

2.4.3.1 扩张泪小点:用泪点扩张器扩张上泪小点。

2.4.3.2 探通泪道:用空心泪道探针经泪小管及泪囊按常规探通泪道。

2.4.3.3 插入引导丝:将引导丝的细端经空心泪道探针插入至下鼻道,用导丝钩从前鼻孔到下鼻道引出引导丝。

2.4.3.4 逆行扩张鼻泪管:先将引导丝从扩张器尖端穿入并将扩张器送入鼻腔内,然后将引导丝缠绕在左手和右手的中指或食指上,拉紧引导丝,同时,用 左手中指或食指压在泪囊部位,保护泪囊,再用泪道扩张器沿引导丝从下鼻道逆行扩张鼻泪管,直到扩张器跨越阻塞的鼻泪管到达泪囊,并感触扩张器是否扩张到位,证实到位后,退出扩张器芯杆。

2.4.3.5 送入人工鼻泪管:先将人工鼻泪管套入装载器(人工鼻泪管蘑菇头朝装载器无沿端),同时收拢蘑菇头,然后从装载器无沿边端穿入引导丝,用推送器将人工鼻泪管送入扩张器外套内,退出装载器及推送器。再将推送器套入引导丝,将人工鼻泪管沿扩张器外套送入泪囊,左手中指或食指感觉到位后退出泪道扩张器外套及推送器。

2.4.3.6 确定人工鼻泪管的位置:用鼻孔窥探器窥测鼻泪管是否安放到位,如果位置安放过高或过低,可取出人工鼻泪管重新安放,直到安放满意。

2.4.3.7 抽出引导丝

2.4.3.8 冲洗泪道:用妥布霉素及地塞米松混合液反复冲洗泪道,结膜囊及鼻腔点滴抗生素眼药水。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首先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法和目的,取得患者的理解配合。

3.1.2 询问患者既往有无鼻腔内手术史,鼻外伤史及高血压病史等。

3.1.3 遵医嘱常规采血检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糖、术前标志物。

3.1.4 泪道冲洗:术前1-2 d彻底冲洗泪道,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连接泪道专用冲洗针头,分别冲洗患眼上、下泪道,直至将分泌物冲净为止。冲洗泪道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泪道黏膜。

3.1.5 术前清洁鼻腔,协助医生用2-3片棉片(内含0.1%的丁卡因与1%麻黄素)填塞下鼻道3-5分钟,再用倍诺喜滴眼液作表面麻醉。

3.2 术中配合

3.2.1 患者取平卧位,戴手术帽遮住头发。

3.2.2 取出鼻腔内的棉片,协助医生消毒后铺手术单,仅暴露眼鼻。

3.2.3 根据需要调整灯光。

3.2.4 滴表面麻醉药及配合医生行局部麻醉。

3.2.5 术中轻声和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减少植入中不适感,并随时告知患者支架植入的进度,询问患者感受,对患者的积极配合给予鼓励。

3.2.6 手术结束前将典必殊眼膏预热,术毕协助医生注入泪囊内。

3.3术后护理

3.3.1 病情观察:支架植入后使患者头略抬高并轻捏鼻孔,注意有无出血,如有少量血性液体从鼻孔流出,则为插管过程中损伤鼻黏膜所致,无需特殊处理;如出血量较多、出血不止,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明胶海绵填塞按压,直至出血停止。

3.3.2 手术眼滴抗生素眼药水一周,根据患者情况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激素及止血药,以预防感染及出血。

3.3.3 泪道冲洗:术后按时冲洗泪道,可降低炎症反应。前3天每天冲洗泪道,以后每周冲洗一次,连续3周,再每月冲洗1次,连续6月,每次冲洗泪道后详细记录冲洗是否通畅、有无分泌物流出;注意患者植入侧泪道有无肿痛、瘙痒等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

3.3.4 告知患者避免打喷嚏、擤鼻涕等动作;注意眼部卫生,如有眼部瘙痒,勿用脏手及脏物擦眼,如有眼部剧痛、异物感等情况及时复诊;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冲洗泪道。

参考文献:

[1] 惠延年.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66.

新生儿泪囊炎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7例, 均为单眼, 其中, 男7例, 女10例;年龄20~54岁, 平均30.5岁;患慢性泪囊炎病史1~8年不等。按压泪囊区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从泪小点溢出, 诊断为慢性泪囊炎, 经多次泪道冲洗或探通治疗均无效, 术前经泪囊造影显示泪囊下端阻塞。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麻加黏膜表面麻醉, 术前行硬质鼻内镜下鼻腔详细检查, 了解是否有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阻塞因素。 (1) 患者仰卧位, 常规消毒, 铺巾。 (2) 用1%地卡因液25 ml加1‰肾上腺素3.0~4.0 ml, 浸湿棉片作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2%利多卡因加适量1‰肾上腺素, 行鼻丘黏膜下浸润麻醉以及眶下神经和滑车神经阻滞麻醉。 (3) 应用0°和30°内镜以钩突为后界, 以中鼻甲前部附着处为上界, 用镰状刀向前向下做一1.5 cm×1.5 cm的圆形黏膜切口, 至骨表面, 分离黏膜并将其去除, 暴露出上颌骨额突及泪骨前部, 可见二者之骨缝。 (4) 用骨凿去除上颌骨额突, 分离泪骨前部并将其咬除, 形成一直径约1 cm的骨窗, 暴露出略呈淡蓝色的泪囊内壁。 (5) 用探针自泪小点插入至泪囊, 在探针引导下切开泪囊并去除泪囊内壁, 清除骨窗周围骨屑及黏膜组织, 冲洗泪囊。 (6) 用丝线将一直径约0.2 cm、长约3 cm的硅胶管, 中间结扎, 丝线自泪小点导出固定于眼周皮肤, 硅胶管由于丝线的拉力, 中间成角对折, 置于鼻腔造口处, 对折所致张力将泪囊造口扩张, 置管3个月。

1.3 术后处理

(1) 泪道冲洗, 每日1次, 主要由上泪小点用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液冲洗。 (2) 在鼻内镜下清除鼻腔内血痂、分泌物、水肿黏膜及肉芽, 每周1次, 注意泪囊扩张管的位置, 如果扩张管脱落, 可在鼻内镜监视下重新放置。 (3) 鼻腔使用减充血剂和含激素的喷雾剂, 全身应用抗生素1周。

1.4 术后疗效评估

术后随访6个月[2]以上, 观察术后冲洗泪道是否有阻力, 冲洗液是否畅通流入鼻腔, 鼻内镜下观察泪囊造口是否形成。疗效标准:治愈, 无溢泪, 泪道冲洗通畅, 鼻内镜下可见泪囊造口形成良好;有效, 偶有溢泪, 鼻内镜下未见泪囊造口形成, 但冲洗泪道可见原造口处有液体流出, 泪小点有少许反流现象;无效, 主觉溢泪, 鼻内镜下未见泪囊造口形成, 泪道冲洗不通畅, 液体从泪小点反流。

2 结果

本组17例在随访期间, 无溢泪, 泪道冲洗通畅, 鼻内镜下可见泪囊造口形成良好者15例, 占88%;偶有溢泪, 鼻内镜下未见泪囊造口形成, 但冲洗泪道可见原造口处有液体流出, 有少许反流现象者2例, 占11.7%。无失败病例及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慢性泪囊炎为眼科常见病症, 以女性为多[3]。治疗慢性泪囊炎, 传统眼科手术是经眼内眦面部皮肤切口行泪囊鼻腔吻合, 手术经面部切口, 术中损伤大, 术后由于创伤组织收缩粘连以及眼科医师无法清理鼻腔内的吻合口, 如吻合口的肉芽增生及瘢痕形成[4]可导致手术失败。近年来, 随着鼻内镜外科和鼻眼相关外科的发展, 开创了慢性泪囊炎手术的新途径。由于泪囊位于鼻腔外侧壁, 仅隔一薄骨壁, 耳鼻喉科医师能够在鼻内镜直视下经鼻腔内行鼻腔泪囊造口术, 使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法比传统的泪囊鼻腔吻合术简单易行, 对合并鼻部疾患, 如鼻腔鼻窦炎症或解剖异常的病例, 行鼻内镜下鼻内手术可同时清除病变, 保证手术成功, 减少多次手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为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后鼻腔泪囊造口清理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术后1~3个月内, 鼻腔泪囊造口术后吻合腔肉芽形成或吻合腔周围组织瘢痕收缩粘连往往造成手术失败。而引起吻合腔肉芽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术中出血较多, 由于出血使吻合腔残留积血、凝固, 日后引起肉芽增生;同时术中骨窗偏小造成吻合腔狭窄, 而术后组织瘢痕收缩粘连也易出现吻合口闭合, 这些不利因素需要术后及时清除。在单纯眼科治疗中, 除了行泪道冲洗外, 吻合口无法清理, 应用鼻内镜能及时清除以上不利因素, 因此术后1~3个月内定期复查极其重要[5]。通过对本组17例术后定期复查, 有部分患者出现以上不利因素, 由于得到及时处理, 鼻腔泪囊造口周围上皮化良好。

通过对17例患者手术观察, 笔者认为应用鼻内镜经鼻腔入路行鼻腔泪囊造口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简单有效的手术新方法, 本手术是直视下操作, 方法简便、损伤小、出血少, 可同时处理鼻腔内引起鼻泪管阻塞的病变, 如鼻息肉、鼻甲肥大、鼻窦炎等, 面部不遗留瘢痕。另外术中较少损伤泪囊周围组织, 可保留泪囊原有功能, 而且其并发症少, 成功率高,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应用鼻内镜经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应用鼻内镜经鼻腔入路行鼻腔泪囊造口术, 并进行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17例患者在随访期间, 无溢泪, 泪道冲洗通畅, 鼻内镜下可见泪囊造口形成良好者15例, 占88%;偶有溢泪, 鼻内镜下未见泪囊造口形成, 但冲洗泪道可见原造口处有液体流出, 泪小管有少许反流现象者2例, 占11.7%;均无不良并发症。结论:本术式操作简便、损伤小、恢复快、无面部瘢痕, 疗效显著。

关键词: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慢性泪囊炎

参考文献

[1]陈健, 王芳, 王冰舒, 等.老年患者鼻内镜手术的麻醉处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7) :51, 55.

[2]许庚, 李源.经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1995, 19 (2) :80-82.

[3]张镭, 尚春娜, 金铭鑫, 等.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8) :55, 59.

[4]程婷玉, 郑志生, 徐潜生, 等.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12例报告[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4, 4 (1) :4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生儿泪囊炎】相关文章:

新生儿落户&新生儿市民卡、医保07-10

新生儿病房05-17

新生儿接种05-28

早期新生儿06-11

新生儿保健07-08

新生儿家长07-14

新生儿健康08-20

新生儿行为08-24

新生儿脓疱疮05-26

认识新生儿肺炎06-07

上一篇:数据分析与挖掘下一篇:土工格栅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