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控制论文

2024-08-13

风险分析控制论文(精选12篇)

风险分析控制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纳税筹划,风险,风险控制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为达到减轻税收负担和实现税收零风险的目的, 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 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组织和交易等活动进行事先计划和安排的过程。因此纳税筹划是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筹, 使企业税收成本最低;其次, 纳税筹划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投资等业务和行为的涉税事项进行筹划, 而企业所有经济业务和行为的共同目标都是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可见纳税筹划也服从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纳税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会采用各种纳税筹划方法来实现纳税效益的最优化, 但纳税筹划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在经济行为发生之前做出的决策, 而税收法规又具有时效性, 经营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的错综复杂使税收筹划具有不确定性, 蕴涵着较大的风险, 因此要科学地进行纳税筹划, 必须充分考虑纳税筹划的风险。

一、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的诱因

(一) 中国税制复杂多变

目前我国税收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镇土地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印花税、契税、关税等税种, 再加上财政部、国家税务局等出台的补充通知、意见等众多要熟悉所有税收规定难度较大, 这就增加了纳税筹划的风险。

(二) 纳税筹划的合法性至今没有法律法规明确

不管是实体法, 还是程序法, 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规定都已成文, 而赋予纳税筹划权的保护尚未明确, 这大大增加了纳税筹划的风险。加上在征纳过程中, 税务机关是管理者, 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相对处于强势地位;而纳税人属于被管理者, 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这都可能造成纳税人设计的筹划方案存在操作风险。

(三) 税收征纳双方的博弈

实际工作中避税与税务筹划界限, 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特定行为时, 常难以分辨, 导致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 常常利用税法的“漏洞”实施一些避税行为, 显然, 这是违背立法者的立法意图的。从这一点看, 纳税人与立法者 (国家) 是税收博弈的双方, 但主动权掌握在立法者手中。因此, 一旦立法者修改税法、完善税制, 纳税人如不能及时进行调整, 就会遭受损失。

(四) 征税双方对纳税筹划方案合法性的认定存在差异

纳税筹划要坚持合法性, 不管是涉税中介机构还是纳税人, 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设计纳税筹划方案。然而由于纳税人生产经营行业的千差万别, 税务机关执法水平的良莠不齐, 在A省合法的纳税方案, 在B省未必合法甚至非法。纳税筹划方案是否会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机关对方案的认定。如果税务机关认定其违背立法精神, 诸如“打擦边球”、“蓄意避税”等, 那么, 税务机关会按偷逃税论处, 纳税人会因此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

二、企业纳税筹划风险

纳税筹划是一项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系统工程, 要想获得纳税筹划带来的收益, 就不能忽视纳税筹划的风险。纳税筹划风险主要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一) 外部风险

1、政策风险。

纳税筹划利用国家政策节税的风险, 称为政策风险。政策风险包括政策变化风险和政策选择风险。政策变化风险是指政策时效的不确定性。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体现国家产业政策, 及时调整经济结构, 税收政策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更, 对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订或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 政府的税收政策总是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政策选择风险是指政策选择正确与否的不确定性。该种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筹划人对政策精神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把握不准所致。

2、市场环境变化风险。

在市场经济下, 企业根据市场状况所进行的理财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市场环境的制约, 当市场条件发生较明显变化, 则给企业相关方案带来较大风险。如利用债务筹资的纳税筹划, 当银根紧缩时, 则筹资成本增大, 筹资风险增加, 则纳税筹划的收益可能补偿不了风险变动所带来的损失, 因此企业的纳税事宜与税收政策及所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3、税收法律及执法风险。

是指由于税收法律、法规的不明晰性和各级税务机关在执法时未按相关法律、法规或法定程序受理纳税筹划事项所导致的纳税筹划风险。纳税筹划经常是在税收法规规定的边缘操作, 以帮实现利益最大化;我国税收立法体制层次多, 立法技术不高, 不仅法规内容存在着很多模糊之处, 而且法规之间还有一些冲突或摩擦, 专业人士有时也难以准确把握, 这就给纳税人的纳税筹划带来了很大的操作风险。我国税法对具体的税收事项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即在一定的范围内, 税务机关拥有自由裁量权, 再加上税务执法人员的素质又参差不齐, 这都为税收政策执行偏差提供了可能性。也意味着即使是合法的税务筹划行为, 也可能因税务执法偏差而导致纳税筹划方案在实务中根本行不通;甚至被视为偷税或恶意避税而加以查处, 不但得不到节税的收益, 反而会加重税收成本, 产生纳税筹划失败的风险。执法风险还包括行政执法意识风险, 主要指税务机关对纳税筹划的认识存在偏差所产生的风险。如部分税务干部从思想上抵制纳税筹划, 认为筹划行为就是避、偷税, 或担心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后税源减少, 无法完成税收任务, 以各种借口托辞, 不予积极支持配合甚至阻挠。

(二) 内部风险

1、企业预期经营活动变化风险。

即因企业预期经营活动变化及其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风险。纳税筹划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系统性, 而一旦筹划方案付诸实施就会依赖企业经营活动, 产生“锁定效应”。实践证明, 企业预期经济活动的变化对纳税筹划的效益有较大的影响, 有时还会直接导致纳税筹划的失败。因为纳税筹划就是对税收政策的差别进行选择的过程。但无论何种差别, 均应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 即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符合所选税收政策要求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在给企业的纳税筹划提供可能性的同时, 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 (经营范围、经营地点、经营期限等) 带来了约束性, 从而影响着企业经营活动的灵活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非一成不变, 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 经营活动的变化时时影响着纳税筹划方案的实施, 企业必须面对由此可能产生的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风险。

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会计核算水平、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 既影响可供筹划的涉税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易导致筹划方案的有效性。如果筹划方案是依据虚假的涉税资料做出的就很可能失误风险极大。

3、信誉诚信风险。

信誉诚信风险是纳税人制定和实施纳税筹划方案时, 所面临其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 从而可能承担的信用危机和名誉损失。如果纳税人的纳税筹划行为尤其是避税筹划行为经常发生和曾经有过偷逃税行为, 当被税务机关发现, 或不被税务机关认定或被税务机关查实认定为偷逃税, 就可能被税务机关确定为有问题或不讲诚信的“重点户”就会导致税务机关对其更加严格和频繁的稽查更加苛刻的纳税申报条件及程序, 严重的还会影响其生产经营活动及市场份额的降低。

4、筹划人员的职业素质风险。

包括筹划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和执业风险。纳税筹划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水平影响其工作态度、对风险的判断及筹划事项最终完成的结果。在能够坚持税法的前提下, 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性和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 严格按纳税筹划的程序从事筹划工作就会降低风险;反之, 不仅不能保证筹划成功, 还会损害自身的商誉, 带来潜在的筹划风险。而且纳税筹划不同于一般理财行为, 不仅关系企业的自身利益, 还涉及国家税收权益, 这就要求筹划人员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不仅要熟悉税收、法律、财会、金融、贸易等相关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胜任能力, 才能确保筹划质量。

三、纳税筹划风险的控制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 企业纳税筹划也不例外, 企业的纳税筹划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包括多个不同的环节, 在各活动环节中都有可能产生风险。风险的存在会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造成潜在的损失, 因此必须研究税务筹划的风险控制问题。纳税筹划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整个纳税筹划过程中,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就是对企业纳税筹划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防范与规避, 因此,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关键就是风险的正确度量与有效控制。对此, 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努力:

(一) 准确把握税法、关注税法变动, 防止政策风险发生

纳税筹划有强烈的合法性, 依法筹划, 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税收法律的内涵、其他相关法规以及处理惯例, 深入研究掌握税法规定和充分领会立法精神, 力求使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与国家的税收政策导向保持趋同, 是避免政策选择风险, 保证纳税筹划成功的重要前提。

税法变动是企业面临的客观环境的变动, 准确评价税法变动的发展趋势, 在纳税筹划中充分考虑企业所处外部环境条件的变迁、税法政策的变动、与税率的可能变动趋势等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不断修正和完善纳税筹划方案, 防范筹划的政策变动风险。

(二)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设备, 建立一套科学、快捷的纳税筹划预警系统, 对筹划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一旦发现风险, 立即向筹划者或经营者示警。纳税筹划预警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功能: (1) 信息收集功能。通过大量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税收政策及其变动情况、市场竞争状况、税务行政执法情况和企业本身生产经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进行比较分析, 判断是否预警。 (2) 危机预知功能。通过对大量信息的分析, 当出现可能引起发生纳税筹划风险的关键因素时, 该系统应能预先发出警告, 提醒筹划者或经营者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 避免潜在风险演变成客观现实。 (3) 风险控制功能。当纳税筹划可能发生潜在风险时, 该系统还应能及时寻找导致风险产生的根源, 使筹划者或经营者能够有的放矢, 制定有效的措施, 遏制风险的发生。如图1:

纳税筹划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的涉及面非常广, 也包含着对立统一的方面, 即, 企业在利用纳税筹划时不仅要看到纳税筹划带来节税收益, 同时也应对纳税筹划风险的产生和构成进行分析, 以便有效控制各种风险, 保证纳税筹划有效和成功。

参考文献

[1]盖地, 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引珠、范忠山, 企业税务风险与化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3]麻晓艳, 税收筹划的风险与控制, 福建税务, 2001 (12)

[4]方卫平, 税务筹划,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房建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 第2篇

摘要:为了实现高效的项目管理,将安全管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事前防范与事发应对相结合,能够大大降低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风险。本文即分析了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风险的来源,说明了房建施工安全风险分析管理的基本操作流程,最后提出了房建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房建施工;安全风险;施工人员;管理

一、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风险的来源

房屋施工是由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四方面组成的系统,特点是工序多、作业过程复杂、生产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且目前建筑市场存在业务层层分包、主体对安全生产缺乏重视等不良现象。种种分析表明事故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人、物、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并受管理的制约。

(一)人的原因

这里的人是指操作工人、管理人员和其他现场人员等。人的不安全行为大多是因为对安全不重视、态度不正确、技能或知识不足、健康或生理状态不佳和劳动条件不良等因素造成的,是事故的重要致因。包括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

(二)物的原因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生产中的危险源、是构成事故的物质基础。如材料强度不够,防护用品缺乏或有缺陷,存在危险物和有害物等;另外,有些施工机械设备和装置结构不良、年久失修、零部件过度磨损或带“病”作业,加之施工中超负荷运转,加重了设备的老化程度或导致安全防护装置失灵等。

(三)环境的原因

不安全的环境是引发安全事故,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因素主要有通风不良、噪音过大、物料储放不当等几方面。在外界环境作用下,工人在操作时很难做到思想高度集中,容易造成分心、紧张、烦躁、反应力差等。

(四)管理的原因

管理缺陷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管理的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包括技术指导(即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等)上的缺陷;劳动组织不合理;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对安全工作检查指导不足或有误;教育培训力度不够;事故防范措施不认真落实;安全隐患整改不到位等。

二、房建施工安全风险分析管理的基本操作流程

风险管理是一种事先的主动预防措施,如果在风险发生之后再进行应对,往往时间与人力物力上的损失巨大。风险管理通过研究风险产生的一般规律,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并预防,通过制定能够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技术和方法并实施,来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风险管理在项目伊始就开展其流程,主要包括识别、评价、控制三个阶段。

(一)风险识别

是对项目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全面、持续地甄别、归类、分析,因此风险识别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而必须在整个项目周期内定期或不定期进行。

风险识别中,危险源识别最为重要,通常将危险源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由能量和危险物质的存在而产生的危害,可能意外释放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的称作第一类危险源。造成约束、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措施失控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下面列举危险源的分类,即可较为直观地理解这两大分类:

(二)风险的评估

分析项目中所有风险因素对项目主要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以此来确定项目的整体风险。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随机抽样统计试验法等。根据GB/T 28002推荐的风险评估简表,将风险等级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等级。评估时采用的交叉评估属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一种。

Ⅰ级为可忽略风险,Ⅱ级为可容许风险,Ⅲ级为中等风险,Ⅳ为重大风险,Ⅴ级为不容许风险。重大损害等约同于《建筑安全事故分级》较重大事故,中度损害约同于一般事故,经济损失以行业平均利润率6% ~15% 制定,轻度损害未造成重大亏损。

(三)风险的控制

根据风险识别与评价得出的结论,对不同危害程度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三种:风险回避,当风险威胁性很大,则可以在项目开展之前考虑放弃,不过回避的同时也失去利益;风险转移,通过将权利和利益转移给其他参与者或者企业内部其他部分,来分散风险;风险控制,主动采取防控措施,针对细节采取方法,来降低风险。

三、房建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工人是工程建设中的主体,为了保证主体的安全首先要让工人有安全防范意

识。为了加强工人对安全的认识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建设过程中施工

人员分为好几种,包括整个项目的管理人员;掌控设备的技术人员;从事体力劳

动的工作人员等。这些人分别作不同的工作,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各不相同。施工

单位应该针对不同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首先对管理人员的

安全教育,管理人员是整个项目的负责人,其本身就应该有高度的安全隐患意识,同时他们还要对整个工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然后对技术人员进行安

全教育,他们掌控的设备只能通过各种开关按钮来调节,在掌控的过程中技术人

员一定集中注意力,小心谨慎的调控机器,防止设备对人造成伤害。最后对体力

劳动的工人进行安全教育,这是最有必要的安全教育,因为他们的风险是最大的,上文提到的风险都与他们有关,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可以大大降低意外的发生。

(二)加强施工管理规范以及减少危险源

加强施工管理规范是降低危险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建设过程中,完善管理制

度,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管理检查,监督工作人员做好防范措施,带

好安全帽和其他防护装备。实行责任分担制度,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各个

部门做好分内工作,相互协调管理。除此之外,减少危险源也是必要措施。在施

工之前对工程的风险进行评估,尽可能多的减少危险因素。在建设过程中尽量减

少高难度施工,不能避免的高难度工作也要全面做好安全工作。对常用设备进行

高频率检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也要防止意外的发生。对临时搭建的简易

棚板进行安全检查,还要对其他危险源检查和处理。

(三)控制施工资源管理

对施工资源的控制和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施工资源包括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环境等因素。

第一,控制施工材料,对材料的来源、检测以及采购严格控制,防止因为材料质量问题导致施工中意外的发生。第二,控制施工环境,在施工进行时必须控制天气环境和自然环境。在风雨天气必须停止施工,风雨天气很容易对工人和机器造成伤害;高温和严寒天气施工也必须停止同时在空气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下,也要减少室外作业。对以上施工资源进行管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施工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新海.浅析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J].四川建材.2011(04)

[2]都秀梅.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析[J].建筑安全.2011(07)

工程的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第3篇

摘要:工程担保制度作为建设项目风险控制的一种主要的、有效方式,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加快工程担保制度建设、有效控制工程风险、保证工程质量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开发,从而推动我国建筑企业自身实力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工程担保现状分析

0引言

工程担保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控制建设工程风险的国际惯例,被称为“绿色担保”。工程担保制度是国际惯例,尽快对工程担保制度进行研究,引导规范,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高峰期,工程规模大且复杂,而且建设市场的管理还不完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已经颁布,但对工程建设领域基本没有做出相应规定,所以,在我国尽快建立和完善工程担保制度迫在眉睫。

1我国工程担保制度现状

我国工程担保制度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目前的情况看,推行的并不顺利,遇到了一些困难,管理部门希望通过工程担保制度来深化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建立预防工程款拖欠的长效机制等目的远远没有达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业主和建筑企业在市场主体地位上的不平等导致工程担保制度推行不力我国工程担保的重点应当是业主支付担保,但目前业主支付担保的情况却不甚理想,建筑市场主体地位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如有的业主利用其现实的强势地位,不仅不愿承担工程款支付保证的责任,还强迫建筑企业为其承担违约风险。有的业主迫使建筑企业中标后,代替业主承担工程款支付担保的费用,从而将业主应支付的工程担保费用转嫁给建筑企业。有的业主即使能够履行工程款支付义务,也延迟拨付工程进度款。业主施加给承包商的不平等条款,实际上加重了承包商的财务负担,使工程担保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1.2担保机构恶性竞争,赔付现象少,影响市场发展按照现行管理体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担保公司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管,加上工程担保机构实施的赔付非常少,这事实上造成市场上认为担保人只收费而不承担任何风险,从而导致一些不具备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无节制地降低抵押标准和担保费率,担保公司恶性竞争、低价保单泛滥的现象随处可见,影响了专业担保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1.3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市场需求不足目前,我国推行工程担保制度不力,缺少法律、法规的依据是一项主要原因。由于我国现行法律中缺少对工程担保的明确规定,使在推进工程担保制度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加强立法,制订相关法规,是进一步推进工程担保制度的根本保障。

1.4担保费用来源不明确,担保额度设定不够合理在现行的工程造价中,没有明确工程担保费用,客观上造成了既无投保资金来源,又无投保压力,制约了工程担保制度的推行。同时,目前一些担保机构收费不规范的行为,也严重影响了业主和承包商办理工程担保的积极性。

2我国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必要性

2.1工程担保是规范建筑市场行为、制止无序竞争的需要我国建设市场多年来普遍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说到底是由于建设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的。引进工程担保这种全新的经济手段,将有利于强化各方的风险意识,使各方对自己市场行为造成的后果所负的责任更加清晰化、价值化、数量化,从而改变目前工程管理中存在的责任不清的状况,有效地制止无序竞争,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行为。

2.2工程担保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目前,工程担保制度在规范建筑市场、防范建筑风险、降低建筑成本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在工程建设承发包中被广泛运用。要提高国内建筑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及风险意识、质量意识,就必须开展工程保证担保。如果我国不尽快全面推行工程担保制度,与国际市场接轨,则既不能满足外国承包商进入国内建设市场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国内建筑业承包商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由此造成的履约风险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

2.3工程担保是转移风险的需要建设工程由于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复杂、涉及面广等特点,因而使建筑业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行业。控制风险的手段有风险回避、风险分担、风险多元化、风险预备金和风险转移等。工程风险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工程保证担保。

2.4工程担保是规范业主行为的需要我国建设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业主行为不规范有关,虽然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一再采取各种措施治理整顿建设市场,但还是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要规范建设市场,就必须积极推行业主责任担保保证制度,这样才能有效规范业主的行为,真正发挥好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的作用。

2.5工程担保是建立社会信用保障机制的需要工程担保的基本原理是守约获益,它对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益制约和信用保障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信守合同者,社会信誉高,担保机构愿意担保,容易获得更多的工程项目;相反,失去承诺者,企业形象受损,没有担保机构愿意担保,或者保证费率高的出奇,在市场竞争面前,必然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可能遭到淘汰。

2.6工程担保是保证合同履约的需要近年来,各地频频出现工程质量事故,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承包商履约意识不强,心存侥幸,妄图用偷工减料等投机手段赚取非法利润。如果尽快推行工程担保保证制度,不但能够有效的预防、控制建设合同履约风险,而且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和顺利完工,从而达到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目的。

3在我国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措施和建议

3.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我国工程风险管理的法规几年来,我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工程担保制度的推行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还不够细致、全面,不足以指导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法规来规范强制性工程担保的范畴,规范工程担保的品种和模式,限定工程担保主体的资格等。

3.2加强工程担保市场建设,培育工程担保主体推行工程担保保证不仅需要制度化,而且还需要专业的工程担保公司,但是目前这些机构却相当缺乏。为此,必须建立工程担保市场,让各种主体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由于工程担保风险较大,为确保工程担保的信誉,目前工程担保主体应由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和专门的担保公司担任,这样可以借助其优势快速推进工程担保业务的开展。

3.3加强工程担保制度的宣传、培训,不断推进行业自律根据我国目前工程担保现状,必须加强工程担保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特别应当注重对担保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担保机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性的考核。要积极为市场各方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市场各方主体的实际操作能力。

3.4加强组织试点,在探索中寻求突破推行工程担保保证制度作为一项复杂的改革工程,必须要在积极准备、尽快全面推行的思想指导下,认真组织好试点,拟订好试点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选择好试点项目的承包主体。通过试点不断地积累经验,为全面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创造条件。

风险分析控制论文 第4篇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及特征因素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的特征是审计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其与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审计风险的全面特征应包括下述方面:

1、客观性

风险的客观性是指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人们不能拒绝与否定的。审计风险独立于审计人员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 审计人员不能完全消灭它。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程序, 在审计的方法上使用抽样审计, 而抽样审计又存在审计风险, 所以说审计风险是客观的。

2、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风险最本质的特征, 由于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以及人们对未来环境认识的不充分性, 导致人们对事件未来的结果不能完全确定。同样, 审计风险也是审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伴随物。

3、潜在性

所谓潜在性是指一种损失的可能性。并不是所有的审计风险都转化为实际的损失, 形成审计失败才会造成实际的损失。而审计失败是需要认定的。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 即不再进行验证, 则不会形成实际的损失。

4、可测性

审计风险不确定性是审计风险的本质, 但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指对客观事物变化的全然不知, 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以往审计的经验资料, 经过分析, 对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做出主观判断, 从而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衡量。

5、双重性

审计风险的双重性是指审计风险会带来损失或收益。审计风险在某些情况下, 也会被认定并转化为审计失败而造成审计损失。实务中, 因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处罚时间与不实审计报告的出具时间间隔较长, 公司在上市环节存在的包装造假行为及事务所出具的不实审计报告通常在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后方被查处。也就是如果没有被发现, 则不构成审计失败, 不会受到处罚, 因此, 这种情况我们把它认定为审计风险的收益。

二、风险效应机制在审计风险中的应用

风险效应是风险事件本身的特征和内在机制所产生的效果, 认识这种效应是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条件。审计风险特征的全面分析为认识和描述审计风险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诱惑效应

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双重性及潜在性给许多注册会计师会带来诱惑力。如果没有这种因潜在利益而产生的诱惑力, 很难想像会有注册会计师甘愿去接受纯损失的风险。风险诱惑效应可以被定义为:审计风险利益作为一种外部刺激使注册会计师萌发了某种动机, 进而作出某种选择并导致行为的发生。

审计风险诱惑效应程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下列因素:

(1) 审计风险事件带来的潜在发展机会或赢利机会

(2) 审计风险成本小于审计风险利益的机会与大小

(3) 审计风险被发现和识别的难度与程度

(3) 审计风险事件激发决策者的潜能、创造性和成功欲望的强度

上述四种因素中, 其中 (1) (2) 主要与审计风险事件本身有关, 而 (3) (4) 则主要与注册会计师个人有关。因此风险诱惑效应程度的大小, 并不单纯取决于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利益这一因素, 而是一系列因素的复合函数。

2、约束效应

审计风险约束效应可以被定义为:当人们受到审计风险事件可能的损失信号的刺激后, 所作出的为了回避或抵抗损失的选择以及进而采取的回避行为。一般地说, 审计风险因素所产生的威摄、抑制和阻碍作用就是审计风险的约束效应。这种约束效应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损失带来的处罚。构成风险约束效应的阻碍性因素一般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元的, 多层次的, 并具有集合性与系统性的特点。该碍阻性因素可能来自主体的外部, 即外部约束, 如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 国内社会经济政策的变化、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会计行业的特征、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审计方法的局限性等, 如2002年7月, Sarbanes-Oxley法案的签署, 作为外部约束的机制, 将让财务欺诈行为付出更高的代价:“20年的监禁和500万美元的罚款”!对一个人来讲, 20年铁窗是一个心理天平中沉重的砝码。而有些则可能来自于主体内部, 即内部约束, 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过失或欺诈行为等。

审计风险约束效应程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 审计风险事件发生损失出现的概率

(2) 审计风险结果造成的损害程度

(3) 审计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投入成本及其变动幅度

(4) 审计风险事件发生损失的多样性

正确认识风险约束效应, 可以避免在管理决策活动中的盲目性, 促使人们在制定战略、计划、目标和进行活动时, 要充分考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和负面结果。

三、风险效应平衡点下的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从业过程中, 其行为的选择, 是在平衡诱惑效应和约束效应之后做出的决策, 也就是注册会计师在权衡审计风险带来的潜在收益与审计失败的不良后果之后作出的。

审计风险一方面具有诱惑效应, 驱使审计师造假而有可能不被发现;另一方面风险又具有约束效应, 这种约束效应的作用就在于能很大程度上保证:其他人一定会遵守协约的。如果谁违反, 重罚必然会施加!

这两种效应同时存在, 同时发生作用。每一种风险事件必然存在这种效应上相互冲突、相互抵消的作用, 其结果是在两种效应之间会出现一交叉点, 形成平衡点的过程, 实质上是注册会计师对诱惑与约束两种效应进行认识、比较、权衡的过程, 即是一个观念过程、思想过程、判断过程和选择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注册会计师结合自己的经验、根据特定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对风险损失和收益进行的一种“模拟平衡”。上述这个风险效应平衡过程可用决策者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可改变需承担的风险环境, 使其诱惑效应与约束效应达到平衡。例如在风险导向审计中, 不信守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可能会为了节约审计成本而不惜牺牲审计质量, 事务所可以通过购买执业保险, 转嫁部分赔偿风险等方法和措施, 改变自己承担的风险环境, 尽量争取一个自己能接受的风险环境, 这就是风险诱惑效应与约束效应相互作用并达到相对平衡的过程和结果。

四、解决的对策

我国审计失败案中几乎未发现复杂的作假手段, 而注册会计师在面临审计冲突时妥协的主要原因是作假成本远低于作假收益。作假成本低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发现概率低;二是处罚轻。因此, 控制好注册会计师面对的风险, 根据风险效应理论, 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控制措施如下:

1、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很难始终保持怀疑态度, 有时过于“轻信”管理当局。中天勤一位参与银广夏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事后承认, 缺乏对管理当局所提供资料真实性的质疑是导致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 我国应借鉴国际惯例,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精神, 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怀疑态度, 对相互矛盾或者可靠性存在疑问的文件或管理当局声明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以增加发现和揭示重大错弊的可能性, 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是一种依靠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的职业, 在很多情况下, 各审计风险要素的评估, 审计证据收集的数量和方法等, 都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存在很强的主观性。不管审计准则制定的再具体再详细,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都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将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而我国注册会计师一般专业知识较扎实, 但缺乏丰富的职业经验, 职业判断水平还不是很高, 特别是在涉及审计风险的时候。因此, 建议通过后续教育和工作培训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 增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 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超然独立性执行审计业务, 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强化注册会计师检查监控机制

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督机制是指财政部门依法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行政监督检查与处理处罚工作的方式、方法、程序、行为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行政监督机制包括日常监控机制、重点检查机制、协调指导机制、处理处罚机制等四个方面。我国日后应配置专业技术人员, 强化注册会计师检查监控机制, 提高问题发现概率, 并从法律责任代价、摘牌代价和声誉代价等方面提高处罚力度, 加大约束效应, 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Jake Ansell, Frank Wharton.Risk Analysi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M].John Wiley&Sons, 1992.

[2]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 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2年。

ERP项目实施风险分析与控制 第5篇

在企业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包括:实施人员的组织、项目进度的控制、实施成本的控制、管理观念的转变、实施质量的控制和实施结果的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可能出现的风险。下面逐项进行讨论:

1.实施人员的组织。实施人员对于系统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ERP的实施是一项涉及管理和技术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应用实施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管理人员,从最高的领导层到基层的操作人员。我们不能将系统实施完全外包给软件供应商或系统集成商,没有企业内部人员的参与,供应商或集成商很难对企业的业务和流程有深刻了解,从而难以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系统实施。同时,在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机构的工作时外部供应商也存在种种不便,难以推动和控制整个项目的进展。(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项目各方协调工作的开展)。由德邦各部门管理人员、主要业务人员、技术人员会同具有丰富系统项目实施和企业流程管理经验的用友顾问共同成立项目实施小组,并建议由解总亲自担任实施小组组长。由项目小组负责制定计划的优先级,系统总体方案,确定企业管理的改革方案,资源的合理配置,重大问题决策及政策的制定;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系统实施中出现的项目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等。只有“一把手”亲自主持,参与和指导系统实施,动员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才能克服实施中的困难,取得成功。

项目组长要定期听取项目组的汇报,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项目组作为日常实施机构,全面负责具体实施工作,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业务、技术方面的问题,并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研讨会,了解系统实施的最新成果,集思广益,以有效地减少实施的风险,增加实施的成功率。

2.时间和进度控制。

通常ERP系统的整体实施上线需要三至六个月,甚至更长。在这一漫长过程中,进行项目管理、控制项目进度、确保整个实施过程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对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许多实施项目在一开始就没有能够制定明确的、可行的实施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按时实现里程碑性目标,最终造成项目半途而废或系统上线严重延误。

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及阶段目标,对整个ERP项目做整体设计,分阶段、逐步实施。从现状分析、蓝图设计、系统设计、基础数据梳理和准备、系统测试、上线前的最终准备直至系统上线及上线支持。项目的实施工作要严格按照时间进度控制计划执行,实现过程的问责机制。

3.实施成本控制。

ERP系统的实施成本通常包括: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两部分。可控成本包括数据分析费用、数据转换费用、集成与测试费用、培训费用等;不可控成本包括软硬件费用、实施咨询费用、维护费用等。对于可控成本,企业要通过科学的分析、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控制加以约束;对于不可控成本,企业要尽可能通过掌握更多的信息增强讨价还价能力并通过合同等手段降低风险。

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合理分配实施费用,结合项目进度和时间安排,将实施成本控制在计划之内,是每一家实施ERP系统的企业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4.管理观念的风险。

ERP不仅仅是个技术项目,也是管理项目,对项目需求分析只是一些简单的问题的归类,没有全面、深入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又或在应用过程中没有同步实行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重组),仅是对原有业务流程实行信息化管理,违背了ERP的宗旨,同时也增加了实施的风险。为了适应ERP系统带来的改变,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由顾问结合行业先进优秀经验,在组织构架、部门职责、业绩考评体系上作相应的调整,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去除无效或者不增值的工作环节,实现业务处理的合理化、标准化、规范化,从而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基础。

根据流程范围和重组特征,结合ERP系统的需求,可从三个层次进行:(1)职能机构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2)职能机构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重组。(3)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重组。业务流程重组必然会涉及到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的调整、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而且新的管理方式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起部分人员的岗位危机,进而对项目实施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不稳定因素,这也是实施过程中的一大风险。

人和企业皆有惰性,在旧的模式下磨合久了,未免会产生一种惯性,信息化的变革、业务流程的重组、行为方式的整合,无疑会对这种惯性造成冲击,甚至会触及到最为敏感的人际关系、既得利益、权力分工等问题,这里面既有出自利益调整所产生的振荡和冲突,也有出自观念改变和行为方式转换而产生的不适。这也是一把手项目的原因,减少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观阻力——信息化的变革给他们所带来的不仅是挑战,还有更加明显的收益。

5.实施质量的控制和实施结果的分析。

除了需要对ERP项目实施进行时间和成本的控制外,对实施的质量和最终实施的结果也需要做出评价。不少企业在实施之初没有制定实施的目标和期望,在实施过程中未能随时控制实施质量,在实施完成时不知道如何进行实施成败的评估,造成“为上系统而上系统”、“系统上线就算成功”的现象,这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现代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分析 第6篇

关键词:会计管理风险控制

1会计系统的风险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将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因素归纳为技术、应用和管理几个方面。

1.1信息系统的缺陷信息系统的组件在设计、制造和组装中,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可能留下各种隐患。如网络传输速度,服务器等硬件设施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软件设计中的缺陷,不同信息子系统的接口等。

1.1.1硬件的脆弱性信息系统硬件组件的安全隐患多数来源于设计,主要表现为物理安全方面f如物理可存取和电磁兼容方面等)的问题。由于这种问题是设计时所遗留的固有问题,因此在自制硬件和选购硬件时应尽可能减少或消除这类安全隐患。

1.1.2软件系统的脆弱性软件系统的安全隐患来源于设计和软件工程实施中的遗留问题。软件设计中的疏忽可能留下安全漏洞:软件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冗余以及软件过长过大,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脆弱性;软件设计不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要求进行模块化设计,导致软件的安全等级不能达到应有的安全级别;软件尤其是自制应用软件编程时程序员暗地编进指令,使之执行未经授权的功能等。这些问题一般不易被防止和发现。

1.1.3网络和通信协议由于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没有明确物理界限的网际,而支持互联网运行的TCP/lP协议栈在设计的当初主要考虑了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问题,无法兼容解决来自网际的大量安全问题。比如,缺乏对通信双方真实身份的鉴别,TCP/IP在lP层上缺乏对路由协议的安全认证,应用层处于最顶部,下层的安全缺陷必然导致应用层的安全出现漏洞甚至崩溃,同时各种应用层协议本身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等等。

1.2信息系统的管理

1.2.1如果企业规模很大,信息系统的结构就会很复杂,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即数据完整性就较难保证。

1.2.2授权管理的问题信息系统中,很多原来手工系统下由不同的人完成的业务处理环节集中由计算机统一处理,这样就不能像手工方式那样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操作人员只要获得授权文件或注册系统的密码就可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密码一旦被他人学握或一人掌握多个级别操作员的密码,权限就会失控,从而造成损失。

1.2.3职责分离失效信息系统中,业务人员可能一人身兼多个职能。例如,在零售业,当顾客购买商品时,销售人员扫描商品的条形码,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读取商品价格,计算已销售商品数量,并自动更新销售收入余额和存货余额。如果发现存货余额低于最低数量,计算机系统还可以自动向供应商发出定单。这样,一个销售人员就可以完成授权、记录和保管工作,极易出现错弊。

2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运行阶段的控制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个方面。一般控制主要从组织控制、操作控制、资源控制几方面着手:应用控制的内容与业务处理有关,取决于业务处理的需要。

2.1组织控制组织控制是将组织作为控制的对象和手段,通过建立起具有控制能力的组织结构、采用满足控制要求的组织流程、构筑认同和重视控制的组织文化,达到控制的目标。组织控制是其他控制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控制应该包括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合理划分人机职责、合理划分岗位职责、确定岗位标准)、设置满足控制要求的组织流程等方面的工作。

2.2操作控制操作控制主要是建立和实施操作管理制度,对系统使用、操作规程和会计业务处理几方面做出规定。

操作控制中首先应该强调系统使用和管理的计划性,比如什么时间按照何种程序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或局部)检测、什么时间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什么时间对系统的中间文件进行清理等等:其次要重视操作日志。操作日志是操作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对日常系统操作情况的最基本、最全面和最详尽的反映,应充分利用操作日志,定期监察和检验日志,及时了解非法用户和有权用户越权使用系统的情况及设备状况。第三,操作控制中除了要求各类操作人员按照制度规定操作系统外,还应该强调员工的责任、能力和可信赖程度。

2.3资源控制

2.3.1硬件资源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包括网络设施、通讯设施、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等。硬件设备本身的控制措施一般由设备生产厂家固化在设备中,设备使用者是难以改变的,它能自动查出某些类型的错误,而无需程序或操作人员送入任何特殊指令。硬件控制的失效会消弱其他控制措施的作用,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2.3.2软件资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一般包括操作系统(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和单用户操作系统)、工具软件(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编译器和程序设计语言,Excel等电子表格处理软件,Web服务、发布和浏览软件,信息采集、FTP、Telnet等软件)、应用系统软件三大部分。操作系统处于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的最底层,其安全是整个软件平台安全的基础i应用系统处于最上层,是完成具体业务处理的软件,由于各种业务处理对安全的需求程度不同,应用软件自身提供的控制措施也有很大区别;工具软件介于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之间。

2.3.3数据资源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都以记录的形式存储在系统的数据库中,数据资源控制的重点是数据库的管理控制,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系统内外人员对数据库的非法访问,以及系统故障、误操作或人为破坏造成数据库毁损。一般可以实施的控制包括访问控制、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制度。

2.3.4档案资料控制采用会计信息系统之后,由于档案本身种类、内容、形式等的改变,档案的保存具有了与传统手工会计不同的要求。档案资料控制主要是确定档案、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存取制度、档案作废制度)两方面。

3.4应用控制应用控制是对具体业务处理过程实施的控制。图2所示是计算机系统的业务处理环节,从中可以看到任何业务处理系统都可以划分成输入过程、处理和存储过程、输出过程几个环节,因此不同环节的应用控制又可以分别称为输入控制、处理和存储控制、输出控制。

企业涉税风险分析与控制 第7篇

一、企业涉税风险概述

所谓企业涉税风险, 指的就是由于未能按照国家相关税收规定执行税收缴纳, 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的行为。从风险形成原因, 企业涉税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内部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税收核算和财务人员水平等方面, 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自身素质, 是企业涉税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外部风险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税务机关的检查等方面[1]。企业的涉税风险主要表现在税务行政处罚和纳税信用等级下降, 使得企业名誉受损、信用等级下降、相关资质受限、经营环境恶化、股东权益的损失等方面, 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

二、造成企业涉税风险的原因及相关分析

1. 企业负责人缺乏依法纳税意识

从实践中可以发现, 企业纳税行为的预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种是为了避免违法带来的经济责罚而遵纪守法的纳税;第二种是基于完善税收制度下的无空可钻的足额纳税;第三种就是企业经营者把纳税作为义务的自主性纳税。这三种纳税态度在我国目前的企业运营中占据多数, 当然也存在一些企业利用跟税务机关建立良好关系而得到纳税“优惠”的现象。根据相关调查, 偷税漏税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原因就在于企业负责人的依法纳税意识不强, 利益最大化的经营观念驱使企业想方设法地逃避税款缴纳。此外还有一些自身税务知识匮乏的企业, 在税款缴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这些纳税意识上的匮乏, 都是造成企业涉税风险的重要因素[2]。

2. 企业经营者对税收政策认识不全面

税收法律是企业执行纳税的法律依据, 企业的相关税务处理必须依照税收法律法规来执行, 然而在实践活动中, 很多企业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掌握不够, 没有真正理解其内在涵义, 造成税款的多缴或少缴。多缴主要是由于企业对税收政策中的相关条款不熟悉, 或者不了解其中的优惠政策, 导致原本该扣除的款项没扣除, 该享有的相关优惠也没能享受。少缴现象的发生主要源自非主观因素, 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由于企业税务人员没能认识到税收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偏差, 导致税款的少缴, 从而发生偷税漏税行为。此外, 我国税法规定了一些税种的企业代扣代缴义务, 如常见的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等, 一些企业对税收政策的认识不够全面或是不以为然, 不按照规定执行代扣代缴, 就会形成经济上的风险, 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

3. 企业内控体系不健全

内控制度是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 也是企业防范涉税风险的重要途径。实践中的很多企业在内控制度上比较混乱, 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内控体系, 其主要变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在一些民营小企业中, 企业主没有对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进行划分, 导致公私不分现象较为严重, 企业主的一些日常开销也算到企业支出中, 这样就会使得企业成本增加, 利润降低, 从而导致企业面临涉税风险。而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往往都是权力过大且缺乏监督, 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企业涉税风险[3]。另一方面, 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不少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因而, 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和报账等管理制度也就存在缺陷, 对会计凭证的不规范管理等都是增加企业涉税风险的重要原因。

4. 企业管理人员纳税水平不高

企业纳税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一方面, 目前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较低, 成本核算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往往都比较高, 不仅需要有过硬的理论, 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 不然就容易造成纳税金额上的偏差, 给企业带来涉税风险;另一方面,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 由于缺乏对风险的评估机制, 容易忽略运营中发生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面临一些企业兼并和重组等问题时, 对相关企业的税务审查不够严格, 给自身带来涉税风险;此外, 对纳税策划认识不全面, 所谓税收策划, 指的就是通过一些合理避税方法来减少企业的税务负担, 然而这种方法的过度使用容易导致企业忽略相关税法规定, 让企业长期处于一种涉税高风险状态。当然, 也有企业对这种方法采取无视态度, 这也是不可取的。

三、企业涉税风险的控制措施

1. 提高税法认识, 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权益

企业管理者应该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涉税风险, 从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向涉税核算部门倾斜, 带领和教育广大职工依法纳税、诚信经营。在征税管理体制日益完善的市场环境下, 企业纳税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依法纳税意识, 把依法纳税作为企业运营中的“雷区”。与此同时, 也要合理利用法律赋予的空间对税收进行策划[4]。

2. 加强政策研究, 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保障

企业税务核算人员应该熟悉掌握税法, 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 详细了解与自身相关的税法条款, 对本企业所涉及的税法条款进行分类整理, 并对其调整做到及时跟进。此外, 企业相关税务核算人员要多参加税法专业知识培训, 加强对税法的掌握度。我国目前正处于税法改革和调整时期, 对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和增值税都做出了相关调整, 而且其变动较为频繁, 因此, 需要特别注意税收政策的调整[5]。

3. 加强内部控制, 避免发生重大涉税风险

企业应该把涉税风险考虑到自身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当中, 设置专人负责, 加强完善企业的内控机制, 建立有效地风险防御体系。首先, 在公私利益方面进行明确划分, 企业股东的个人利益需要与企业利益区分开来, 同时明确岗位职责分工, 建立有效地权利制衡机制;其次, 加快企业财务制度建设,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中之重, 需要根据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完善财务审批制度, 规范财务报表和税务处理流程;此外, 加强内部稽查力度, 建立税务自查制度,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避免最后受到税务机关的责罚。

4. 重视税收筹划, 全面提升税收核算能力

在深入研究理解当前税收政策的前提下, 企业应该及时反思自身的经营模式和核算方法, 检讨并消除可能存在的涉税风险隐患。对企业的经营合同的审批环节加入涉税风险评估和筹划内容, 必要时可以聘请税务专家予以评估, 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 对税收策划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及时跟进税收政策的调整, 根据最新税收政策制定合理的税收策划, 全面提高企业的纳税水平[6]。

四、结束语

总之, 对于企业涉税方面的问题, 要引起企业经营者的高度关注, 对税收政策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把依法纳税作为企业应尽的义务, 此外, 要不断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提高企业纳税水平, 合理地制定税收策划, 在风险和税务负担之间找到平衡点, 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涉税风险,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玲.基于资产损失扣除新规的企业涉税风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3) :270-271.

[2]徐颖.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新规定的首次实施及企业涉税风险的应对措施[J].会计师, 2012, (18) :13-14.

[3]于永勤.正确适用税前扣除的各项原则, 防范企业涉税风险, 平安经营[A].中国税收筹划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企业依法纳税平安经营与高校税收专业社会实践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9-13.

[4]黄丽.试论企业涉税岗位税收筹划风险及防范[J].商业会计, 2012, (24) :59.

[5]彭保红, 董玲敏.盘点“营改增”后暴露出的主要涉税风险[J].财务与会计, 2014, (7) :53-54.

总价合同风险控制策略分析 第8篇

关键词:总价合同,风险,控制,条件,范围,约定

总价合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固定总价,无条件总价是不存在的。几年来,笔者通过国外几个项目实践,结合菲迪克条款对总价合同实施中容易忽视,但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整理如下,供同仁参考。

1 特点

总价合同是以一次包死固定价委托工程,合同执行中,承包商索赔机会少,但报价中不可预见风险费用高,结算时仅计算变更费用,原来包含的费用不再计算,结算方式简单,省事,有利于合同目标顺利实现。

2 适用范围

工期短,施工过程中环境(特别是物价)因素变化小;图纸详细、完整;工程体量较小,结构、技术简单;投标时间相对宽裕,工程量能准确计算,估价容易;承包范围,工作内容,规范标准、材料设备规格型号、产地要求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清楚,合同条件完备。

3 报价条件

总价合同的总价不但对应一定的工作范围和条件,而且还包括工作界面的划分、承发包双方职责范围等间接相关要素。因此,业主在招标时应尽可能将投标人报价应包含的工作内容、费用项目在招标文件中明确,避免产生歧义。承包商在报价时应仔细审阅招标文件、图纸及规范,以免遗漏报内容,对拟建工程可能发生的一切项目和费用作通盘考虑,对清单内容不妥或遗漏之处,及时通过质疑方式提出,避免日后额外费用的增加。

4 清单与单价合同的区别

总价合同清单中的工程量只作为参考而不是承包商必须完成的工作量或工作内容,主要用于决定承包商应得的款额,即支付条件,如果承包商工程量有漏项或计算不正确,则被认为包含在整个合同总价中,而不用去讨论原清单中的数量组成,其实反映了承包商必须承担总价合同的数量风险,单价合同工作量按实际计算。

5 支付方式及内容

5.1 支付方式

每期支付中应按一定比例扣除预付款及保留金,直至达到投标书规定的数额为止。承包商本期应得款额小于投标书规定的最小金额,则工程师不颁发此次支付证明,该期包含于下期中。

招标文件应注明支付方式,常用支付方式有按形象进度和按月支付两种,若招标文件未包含此部分,投标文件应补充进去。按形象进度支付,最好采用里程碑事件作为支付节点,投标时应合理划分里程碑事件,以便及时得到支付。按月支付,根据计划,施工周期内每月填入一笔数额(或总价的百分比),实际施工时该数额应调整到与现场完成的工作量所占总价百分比基本一致。

5.2 支付内容

承包商每期工程款申报中,除清单所列有关分部、分项工程外,还应包括以下这些费用,而这些单项往往容易被业主和承包商忽视,业主所给清单或分项工程表中若没有这些项,承包商在投标文件中应补充进去。

1)承包商动迁、设计,设备、临时工程等前期费用,计日工以及工程量表中任何其它已完工作量。

2)承包商已经采购准备为永久工程配套而尚未安装到该工程之中的设备、材料,此处所列材料,一般认为是投标书附件中所标明的重要材料,如水泥、钢筋、钢结构等。同时,工程师己批准上述材料用于工程,考虑到一部分备用,所列材料的支付一般会减少到发票价值的90%(或合适的百分比)。

3)按合同规定承包商有权得到的任何其它支付。

6 价格风险的控制

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材料价格建设期内一成不变几乎不可能,大宗材料价格大幅涨跌,涨幅多大可以调整(建议在合同中给出大宗材料的定义,好比某种材料采购价占合同总价5%时,即为大宗材料,这些大宗材料涨幅总和超过总价12%时,即可对原有总价进行调整)。如果事先能在合同中约定清楚,当材料价格涨跌导致工程造价变化幅度超过双方约定的这一比率时,可以对原总价进行调整,根据“情势变更”原则,这样做既体现了合同的公平、公正,同时也给事后的结算带来方便,有利于工程顺利实施,对承、发包双方都有利。

所谓情势变更,合同有效成立后,发生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或事先不可预见的变更、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等,继续维持合同的有效性则显失公平,在此情况下允许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并免除当事人责任的一项法律原则。

7 工程量风险的控制

虽然业主有时提供清单,但对清单中的数量不承担责任,承包商报价依据仍为图纸、规范,投标时没有准确清单参考,加之编标时间较短,承包商来不及准确计算工程量,更多的是结合图纸凭经验估算,因此,漏、错算难以避免。

总价合同,总价优先,业主确认总价,一般不修正计算错误,承包商所报合同价格为完成合同规定的所有工程费用,承包商除了承担合同规定的风险外,还包括工程量风险。漏报属于承包商风险。某国际工程,工程范围为一政府办公楼建筑群,承包商报价时遗漏了一座景观亭阁,此项损失由承包商承担。针对以上情况,作为业主应尽可能向投标人提供详细的施工图纸及要求,并给投标人留有足够的编标、询标时间,确保投标人能完全了解施工现场,吃透设计意图,明确施工要求,在此基础上,承包商认真计算、复核工程量,避免由于工程量计算错误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8 设计变更

建设初期,一般情况下,图纸设计深度不够,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设计变更和施工洽商、签证不可避免,此部分款项的承担问题,很容易造成纠纷,事先在合同中约定允许调增的工程量范围、调增工程量时单价的确定方式、以及超过此范围的处理方法,从而避免纠纷及损失的发生。作为承包商对图纸和说明中不明确的地方应及时通过询标要求招标人明示,并做好询标答疑详细记录,已备今后发生争议时有足够的证据。

9 工程范围约定及表达

某总价合同工程范围条款:“工程范围包括清单中列出的,以及清单未列出的但为本工程安全、稳定、高效率运行所需的工程”。工程实施中,业主指令增加了许多新的分项工程,即所谓的“工程安全、稳定、高效率运行所需的工程”,但设计并未变更,所以承包商无法得到这些新的分项付款。

业主在招标文件中应将工程的要求表达清楚,特别是技术要求。如合同规定一种设备使用“最新技术”,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表达,投标人很难准确报价,因此,招标文件要提供详细图纸、技术要求、设备材料的详细规格、参数等与工程直接相关的要素。

1 0 打包费用调整的约定

临时设施、安全文明施工及其它相关技术措施费等,如果工程实施顺利,此部分费用结算方便,但实际施工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变更、签证,有时工期还会拖得很长,在这种情况下,该部分费用是否可以调整、怎么调整,合同中应描述清楚。如工地现场的保安费用跟着工期走,工期越长,此部分费用支出越多,但此部分费用很难从原来的包干价格中剥离出来,因此,合同中应对该类费用有约定的计价方法。

1 1 保留条款的处理

承包商保留条款,业主可以在招标文件,或合同条件中规定不接受任何保留条款,承包商保留说明无效,否则业主应在定标前与承包商就投标书中的保留条款进行具体商谈,作出确认或否认,不使合同执行过程中有争议。

1 2 合同文件优先次序的约定

根据菲迪克条款有关规定,以下几个文件是合同组成部分,并互为补充,出现含糊或歧义时,除合同另有规定外,构成合同文件的优先次序如下:

(1)合同协议书(如已完成);(2)中标函;(3)投标书;(4)合同条件第二部分(专用条件);(5)合同条件第一部分(通用条件);(6)规范(国内规范多指国家强制性要求及规范、规程,在菲迪克合同条款中规范是个广泛概念,包括工作范围、设计提到的有关规范和所有技术要求等);(7)图纸;(8)标价清单。

1 3 合同中止的约定

合同中止如果是业主原因,是不是除了实际补偿损失以外,还能获得利润补偿;若是承包方原因,怎样进行中途退场清算;在不可抗力情况下又该怎么处理;合同中没有的或难以直观计价的单价怎么计取,碰到这些情况,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结算方法是“数量按实,单价按合同价”,一般情况下,这样的说法有道理。举个简单例子:如原来图纸中,每个厕所的坐便器都画了,合同范围的描述已包含坐便器内容,但承包方在清单中没有计算,若工程正常完工,承包方提出漏计坐便器要求补偿,肯定得不到支持,如工程中止,坐便器是否应该计算?理论上讲,碰到这种问题的计算应该把“合同中止”作为一项变更,计算该变更影响的范围所导致的差异,从总价中扣除。但实际操作中,这样的计算非常烦琐,很多数量难以界定,单价、其他措施费也很难确定,会陷入大量的事后谈判和协调工作之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合同中对这种情况加以约定,如果约定这种情况下“数量按实,单价=采购价×(1+综合费率X)”,那么碰到这种情况结算就简单多了。

1 4 合同的管理

中标之后,为便于管理,承包商可以按照中标对应的投标承诺再报一份全新完整的商务、技术标并说明所有投标文件以该文件为准,可以避免合同执行中很多解释程序的分歧。

1 5 结语

总价合同只需在合同签订阶段就加大合同管理力度,对相关内容事先确定,特别是对以上几点都有较好的约定,结算时找出与原合同范围的差异,参照合同约定的方式,按规定计量、计价,在原合同价基础上增减就可以了,这样既能保证总价合同结算顺利进行,又能充分发挥总价合同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付国平,张继国,郭壮壮.投标报价策略分析[J].建筑经济,2004(3):58-59.

[2]宁素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3]仇道仁.国际投资工程咨询务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唐连珏.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5]李振忠,等.对外谈判技巧[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7.

企业并购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 第9篇

1 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风险

1.1 安置并购企业员工风险和营运风险

企业并购后, 并购方往往会被要求安置被收购企业员工或者支付相关人员成本, 如果并购方处理不当, 往往会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 增加其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并购企业完成交易后, 期望会产生协同效应, 但现实当中并购双方资源难以实现互补共享, 甚至会出现有规模但不经济的现象, 整个企业反而会被拖入泥滩。

1.2 体制风险

在我国国企的资本经营中,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兼并收购行为, 是政府部门出于整体产业或区域利益考虑, 靠行政强制力或影响力撮合而成的, 购并双方企业常常缺乏共同利益的导向而没有购并的动机, 所以对并购完成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战术没有业发展奋斗的信心和激情, 通过股民期权, 企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职业经理人成为了民企的主人, 能够分享企业的长远利益。第二, 搞好福利制度, 变刺激为激励。有些民营企业实行了较好的福利制度, 比如利润提成、股份发放等来激励经理人, 但是这些福利不是一次性能得到, 而是通过一段考察期, 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实现本企业发展要求之后才能变现的。这就使民企和职业经理人“共存共荣”, 也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第三, 将权利下放。职业经理人拥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而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自己的才华得到施展,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通过建立授权体系, 充分赋予优秀职业经理人足够的权利空间, 更是对经理人的一种尊重, 以此来达到“自我实现”, 营造互相信任的企业文化氛围。3.3加强民营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及职业操守

作为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供应主体和产品, 职业经理人的质量一定要合格。否则, 这个市场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一方面, 职业经理人自身要加强能力培养。如通过参加培训等方式丰富自己现代经营管理的知识。另一方面, 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职业经理人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建立, 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才是“德才兼备”的合格经理人。

另一个角度, 经济危机的来临, 民营企业更应当注意到相关人整体的思考和深研, 继而出现长期不适的企业反应, 这就使得一开始就潜伏着一种体制上的风险。

1.3 人力资源风险

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 只是在不同的行业作用大小有所不同。目标公司人力资源情况也具有相当的风险程度, 例如在岗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如何、多余职工负担是否过重、接受新技术的素质能力以及并购后关系雇员就业走向等都是影响预期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 就是并购后的人事重组问题, 也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稳定团结。

1.4 企业并购的信息风险

由于不对称的信息风险存在、隐蔽的企业道德风险以及受法律政策的影响, 在并购中往往潜藏着大量的信息风险。由于并购各方信息不对称, 导致出让方对目标公司进行商业包装、夸大有利信息、隐瞒不利信息的情况经常发生。而作为并购方也会从制造期望空间的角度出发, 夸大自己的实力。双方信息披露失真或不充分的情况使并购盲目行动而失败或完成交易后才发现受骗上当的情况屡见不鲜。

1.5 资产价值风险

作为公司并购的标的物, 资产所有权归属自然成为交易的核心。所有权问题看上去简单, 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比如, 企业库存可变现程度大小、无形资产的权属是否存在争议、资产的力资源政策变化对员工心理及公司稳定所带来的影响, 与员工充分沟通, 帮助公司在顺利实施政策的同时规避一定的风险。要针对自身的员工群体, 甄别出核心人才, 并优化企业已有的浮动奖金方案, 使其更好地起到激励、留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龙斌.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

理工学院学报, 2009, (3) :53~55.

[2]何春盛.由李开复离职看外企职业经理人的发展[J].人力资

源, 2009, (5) .

[3]罗森.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探究[J].商业经济, 2009, (12) .

[4]胡檬.出发向着梦开始的地方——初涉海外的直销经理人[J].中

国直销, 2009, (12) .

[5]吴兴华.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信任博弈[J].鸡西大学学

报, 2009, 9 (5) .帐实相符程度、交割前的资产的处置、资产评估的准确可靠及可信度等都可能会使买方得到的资产与合同约定的价值出现差距。

2 我国企业并购风险的控制措施

2.1 企业并购交易风险的控制

作为动态的交易风险, 因为并购方认为这种选择的风险约束效应小于风险诱惑效应, 才最终作出这样或那样的交易条件的选择。在企业控制并购交易风险方面, 提出以下防控措施:

2.1.1 确定合理的目标企业价值

正常情况下, 目标企业价值或收购价格主要与收购双方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收购双方各种非财务动机的考虑因素、预期目标企业被收购后所产生的增量价值以及目标企业的公允价值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紧密有关。那么, 导致评估定价风险的主要因素还是由于定价方法的不科学造成的, 由于我国市场规范化程度的影响, 企业并购中定价问题确实是复杂。由于企业并购中双方的动机和考虑因素不同, 优势企业收购目标企业所支付的价款也不同。因此, 需要综合合理确定目标企业价值。

2.1.2 融资方式的合理选择

如何合理地选择融资方式, 进而顺利地实现对目标企业的并购以及本身财务状况改善的双重目标, 是并购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并购行为需要一大笔资金, 如果由于资金链的断裂, 最后导致不得不放弃的并购行为, 或者因为融资结构的不合理, 从而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 则并购后果将与预期相差甚远。因此, 为了更好地选择融资方式, 可以利用EBIT-EPS盈亏平衡分析法进行融资方式决策的选择。

2.2 企业并购整合风险的控制

交易完成或合同签订完毕, 并不代表着并购的全部完成。并购之后的整合工作也特别重要, 而不容忽视的是其中的风险防范工作。

2.2.1 人事管理风险控制

除了对资产的重组外, 企业并购完成后, 还涉及到人事的重组, 人事安排出现问题会严重阻碍并购, 反之, 会促进企业的顺利并购, 显然并购人事管理风险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企业并购的成败。在国家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下, 要想有效地使此类风险降到最低, 首先应同目标企业的主管部门进行深入沟通, 对企业的高层管理或重要管理层人员应有统筹安排, 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留住优秀人才为并购后的企业所用, 发挥其专长。

2.2.2 经营整合风险控制

经营整合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 假如无法使整个企业产生市场份额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经营协同效应, 难以实现优势互补与规模经济, 未能达到并购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防范此类风险的措施, 第一, 在并购前期就必须制订详细的整合计划, 包括:经营整合的目标、整合的内容、整合的途径。第二, 在并购交易完成后, 为使并购后的企业尽快地步入战略发展轨道, 要尽早地开始实施经营整合计划。

2.2.3 文化整合风险控制

企业文化整合风险或为文化磨合风险, 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可以将规避此类风险的步骤分为三步:首先是分析比较。通过原公司和目标公司进行认真的调研和比较分析, 确定纠正、舍弃或完善内容, 为统一认识, 开展宣教活动。其次是融合沟通。企业并购文化磨合, 在实际工作中, 就是原有企业文化在并购后企业内部的相互适应和取舍, 而最终达到价值观念统一的过程。反之, 就难以构建成稳固的有机整体。再次是文化创新。企业应大胆改革原企业形成的多年传统观念或理念, 革新除旧, 创新文化氛围。

2.3 战略风险控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其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制定, 企业并购战略是与企业整个的经营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因此, 分析并防范并购中的战略风险显得非常重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

2.3.1 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和仔细研究

除了通过各种渠道搜寻目标企业信息外, 主并企业还应收集每个目标企业有关生产经营各方面的信息及其外部环境信息。如目标企业员工状况信息、管理高层领导信息、目标企业发展潜力信息、目标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信息、目标企业资产及财务状况信息、市场环境信息等, 依据这些信息对目标企业进行对比和评判。

2.3.2 对信息不对称状况进行改善

信息不对称性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主要还是来自事前信息的不对称性, 即优势企业期望对目标企业真实信息的全面了解不能完全实现, 另外就是目标企业对其自身信息的披露。所以要充分利用企业内外的信息, 包括对财务报告附注及重要协议的关注。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 因此, 优势企业应尽可能加强信息的收集, 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

2.3.3 研究企业内外部环境

企业实施并购的动机分为四类:即发展型、多角型、防范型和生存型。研究和分析并购动机, 在制定企业兼并战略时不仅能关注短期利益, 更重要的是可以关注企业长期利益。因此, 需要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调研, 分析企业优势和劣势资源, 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的企业长远发展战略, 确定企业并购的出发点和目标。

在企业并购中虽然充满巨大的风险, 但同时有着深远的商业机遇。科学规避并购风险是企业进行并购行动的核心问题, 加强并购风险防控, 强化防范对策研究, 就可以实现预期的企业并购目标。

参考文献

[1]马里思·迪瓦斯.成功并购指南[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

[2]穆红华.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风险与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6, (5) .

[3]张琦.论现代企业并购的动机及风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0 (4) .

[4]杨德华.企业并购的风险与防范措施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7.

税务筹划风险分析与控制 第10篇

税务筹划风险是企业进行相关税务筹划活动之时, 由于各种不确定的条件和因素的存在, 使得筹划的收益与预期的结果存在着偏离性的不同, 税务筹划风险有着客观存在性、不确定性、效益性以及可度量性的特点。

从税务风险的成因来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税务筹划的主体性, 一般来说, 在方案的设计、选择以及具体实施等阶段, 纳税人的主观判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因此, 纳税人的业务素养以及工作技能强一点, 可能税务筹划工作就能够更加接近预期的效果;

(二) 税务筹划的条件限制性。收税政策的不断变化及其优惠条件的不断调整以及企业的具体经济活动等条件都对税务筹划有着不同的影响;

(三) 对于税务筹划的认定, 征纳双方的认定差异性。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 征纳双方在对税务筹划的认定中, 税收法规和法律的不健全、执法人员素质的层次不齐以及具体税收事件的弹性空间大等原因, 使得征纳双方的认定存在着差异性,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务筹划的风险。

二、税务筹划风险的良好控制措施

(一) 强化税收政策的学习, 提升筹划风险意识。

企业相关负责人要借助于专题会议宣传、网络、交流大会、聘请业界专家演讲等手段, 强化对税收政策的学习, 既然税务筹划方案主要来自税收法律政策中对纳税人、税率以及计税依据等方面的不同规定, 那么对税收政策进行全面、具体的了解, 在税务筹划的工作中就占据了比较基础的地位, 通过税收政策的学习, 能够在基础牢靠的前提下对不同的纳税方案进行选择、比较和优化, 最终抉择出对纳税人最有益的税收决策。还有, 要在不断地强化税务政策的基础上, 提升筹划风险意识, 一个成功的税务筹划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家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变动、税率与税法的改变趋势以及未来经济环境的走向等原因, 都有可能对税务筹划工作带来不小的影响。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 我国的税收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很多税收的优惠政策等都有时效性或者随时都有可能变化, 这就要求纳税人在深入性的学习税收政策以提升筹划风险意识的同时, 应当对财税政策变化的规律等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 对于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 并且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 从而减少以及规避税务筹划风险。

(二) 建立健全税务筹划风险防范体系。

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税务筹划工作朝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迈进, 而且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 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税务风险的评估机制, 税务筹划方案都是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制定的, 而这些条件和环境都是随时都有可能变化的, 所以在对方案进行选择时, 要对当前所处的环境以及未来可能变化的条件进行深入性的分析, 具体涉及到行业的发展总趋势、客户的要求是否合法合理、现今企业的经营状况怎样、企业纳税情况如何、事务所对筹划熟练程度如何等内容, 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促使风险控制能够保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范围内;其次, 在接受相关委托工作之时, 要告知委托人税务筹划必须合情合法合理, 只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政策条件下起作用, 让他们不要寄予过高的期望;要将可能面对的风险详细的介绍给委托人, 并且在委托合同中就风险协议签署相关条款, 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三) 提高税务筹划执业水平。

税务筹划从某个角度讲, 就是运用经济发展实际与税收政策适应程度的不断变化, 将利益增长点寻找出来, 实现纳税人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 要建立完善的税务筹划系统, 该系统要包含信息收集传递数据库以及税务筹划数据库等内容, 并且将最新的税务市场发展动态以及政策性的变化等信息及时曝晒到企业的内网上, 让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在正确处理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前提下, 为企业争取到最大的效益;还有, 人力资源在执业水平提升方面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因此, 要注重提升筹划人员的整体素质, 通过日常工作流程培训、轮岗、推荐优秀员工出国深造以及聘请专家指导等多种有效的手段, 全方位的促使税务筹划人员有更扎实的业务素质与工作技能, 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而且能够在政策变化和面临筹划风险等情况下临危不惧, 选用最合理的提高工作成效的方法。

(四) 搞好税企关系, 加强税企联系。

企业应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 充分了解当地税务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 进行税务筹划。由于税法规定往往有一定的弹性幅度区间, 加之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 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在执法中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税务筹划人员对此很难准确把握。比如税务筹划行为与偷税行为在理论上的界定是比较清晰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 纳税人的“税务筹划”行为极易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或逃税。这就要求一方面, 税务筹划者正确地理解税收政策的规定、正确应用财会知识, 另一方面, 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方法, 经常与税务机关保持友好联系, 使税务筹划活动适应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特点, 或者使税务筹划方案得到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 从而避免税务筹划风险, 取得应有的收益。

三、结束语

从目前的发展走势分析来看, 税务筹划已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重视, 各种各样的税务筹划活动被开展起来, 良好的税务筹划能够为企业带来不少的益处, 但存在着风险的税务筹划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 探索更多的利于规避税务筹划风险的良好对策, 让税务筹划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尹建荣.税务筹划风险及控制初探.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10)

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分析与控制 第11篇

【关键词】税务稽查;执法风险;原因;策略

税务稽查是税务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有序开展对打击涉税违法行为、规范税收程序、保障税收收入、推进依法纳税意义显著。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纳税人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税收政策也了解的更为深入,税务稽查工作受到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与此同时,税务稽查执法风险也逐渐凸显。在这样的形式下,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税务稽查风险愈发紧迫。

一、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涵义和类型

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指的是税务稽查风险指的是税务稽查人员在合理执行公务时产生的一系列风险的集合。税务稽查执法风险具体包含三种类型:一是在合法执行公务过程中,税收稽查人员受到对方暴力抗法的影响,身体乃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二是税务稽查人员在公务执行过程中,執法违法或者错误导致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纳税人申请法律救助,败诉或者在复议中其行为被撤销,导致稽查人员声誉或者财产受损;三是稽查人员在公务执行过程中,因徇私舞弊或渎职导致税收流失。

二、税收稽查风险的产生原因

1.稽查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稽查人员风险意识薄弱是税收稽查风险产生的基础,其风险意识薄弱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①税务稽查工作专业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加之目前信息管理方法广泛运用,部分人员难以适应,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几率日渐增大,出现有岗难尽责、出工难见效的问题。②稽查队伍实行垂直管理机制,干部的入口和出口均较小,晋升空间有限,干部成长和待遇诉求不能得以妥善解决,导致队伍缺乏活力,甚至导致个别人员的价值观脱轨,最终发生以权谋私等行为。

2.稽查执法环境不良

造成执法环境不良的因素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发展变化快、经济主体多元化、交易方式多元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涉税违法活动智能化、复杂化、专业化,导致其难以定性、难以查证,稽查风险随之加大。第二,稽查工作环境日渐复杂,纳税人的法制观念增强,自我维权意识增加,执法纰漏产生的执法风险增加。第三,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盛行,部分纳税人为了谋取私利拉拢腐蚀稽查干部,在监督缺失的情况下,稽查人员存在廉洁执法风险。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以保护和发展地方经济为理由,对稽查执法进行干预,从而导致稽查执法风险增加。

3.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目前,各地的稽查工作普遍实行的是省、市、县三级模式,以《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为依据,通过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环节相互制约,但是受到稽查力量的局限,各环节无法分离,监督制约得不到有效实现。在稽查管理体制方面,重收入、轻执法、重查处、轻服务、重检查、轻促管等思想较为浓郁,部分单位对重点税源户稽查的力度大,对小企业却无人问津;部分单位将结案作为稽查任务完成的标志,对其中的漏洞不能提出意见,从而产生稽查风险。

三、税收稽查风险的防范策略1.提升人员素质,强化风险意识

提升税务稽查执法人员的素质,强化其风险意识,是防控税务稽查风险的基础。首先,要优化整合税收稽查执法队伍,剔除低素质、低水平人员,纳入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保持税收稽查队伍的先进性和活力;其次,要定期对税收稽查队伍开展培训,培训方法为分级负责、分层次培训,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考核过关者方能继续开展工作;再次,强化风险教育,根据稽查工作的特点开展专题讲座,组织专家学者对稽查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专题讲授,增强稽查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2.为税务稽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不良的外部环境是税务稽查执法风险发生的沃土,因此防控环境性风险意义重大。首先,要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税务部门为主管、部门协作、齐抓共管、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同时,加强与经济部门的合作,形成协税网络。其次,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协作,构建执法合力;再次,加强与执法监督部门的合作,完善执法后盾。此外,当前税务稽查风险防控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和政府部门、工商、公安、银行、法院、媒体、检察院等的配合,加大力度打击税务违法行为,排除干扰因素,保证税务稽查执法的顺利进行。

3.完善稽查执法管理体制

首先,完善稽查组织建设。充实稽查部门力量,若稽查单位的人员较少要收回一定的稽查选案、审理职能,减少监督制约弱化引发的风险。其次,完善稽查指标体系,推进执法型稽查、服务型稽查、促管型稽查建设,引导各级稽查部门公正、公平、规范地开展稽查执法工作,防止执法不公、倚轻倚重的现象发生。再次,实行分级分类稽查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案源管理制度,加大统一调配人力资源统筹保障稽查案件查处的力度。最后,建立“稽查综合考核”机制。实行稽查人员信用等级管理制度,对稽查人员德、能、勤、绩、廉建立档案,对执法过错率、稽查规范落实等情况进行全面考评,增强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能力。

四、结语

税务稽查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执法的过程中受到内部人员、外部环境、管理体制缺陷和法制体系不健全的影响,导致其税收稽查执法存在较多风险。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通过提升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完善稽查执法管理体制,做好外部环境的优化工作,从而做好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防控工作,提升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贵.我国税务稽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8):76-77.

工程投标风险的分析与控制 第12篇

投标作为施工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对企业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施工企业只有在投标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损失,提高企业效益。

1 施工企业投标风险分析

投标风险指的是在投标过程中或以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期望发生的事件的客观不确定性。在招投标阶段,承包商的基本目标是取得中标,获得工程项目的施工任务。由于承包商的这种急于中标的心理以及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承包商在投标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投标决策风险:

是指承包商对工程项目是否投标及采取何种投标策略。决策失误往往使承包商不但丧失发展机会,而且还会蒙受巨大损失。

1.2 编制投标文件的风险

投标文件是业主选择承包商的重要依据,投标文件中的失误会直接造成投标失败。常见的投标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招标内容的不实质性响应。招标文件的内容包括:投标人须知;投标书及附件;合同协议书;合同条件;合同的技术文件,如图纸、工程量清单、技术规范等。在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中,招标文件是一份最重要的文件。《招标投标法》中规定,投标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做出响应。没有实质性响应招标文件的投标文件往往被认为是废标。(2)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承包商提出的施工技术方案不成熟,或者编制的施工方案不够详细具体,以及施工的各项计划安排、现场施工平面布置不合理等也会导致投标失败。

1.3 报价风险。

工程项目投标报价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投标报价的不确定性受工程项目的规模、复杂性和技术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时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投标商在投标报价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是因为投标商中标后,履行合同持续时间长,再加上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使投标商完成合同所用的成本高于投标报价而导致亏损。

(1)低价中标风险。(2)招标文件的缺陷。如工程量有误、设计深度不够等。施工单位在拿到招标文件后,未认真核量匆忙编制投标书,导致报价不准确。(3)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

1.4 合同风险

合同文件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同风险是在合同拟定过程中,由于合同条款责任不清,权利不明所造成的风险。业主在拟定合同条件时往往过多地将风险偏重承包商一侧,造成承包商合同履行不力,这样有失公平的合同对于业主来说,常常潜在更大的风险。

1.4.1 业主强加给施工单位一些存在单方面约束性、过于苛刻的不平等条款。

例如一些合同样本规定:(1)“双方确定签约合同价中已充分考虑且包括了以下费用:承包人的窝工损失(包括设备、图纸的暂时脱供);承包人采购的材料、设备的涨价费用”。(2)“工程保留金分为工程保修金、档案考评基金、质量保证金、安全保证金等”,对工程竣工后的保留金的支付涉及的内容更加具体。(3)“竣工结算资料要求单位工程竣工后15日内编制完成并提交,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结算资料的不纳入工程结算”。

1.4.2 合同条款不完善,合同文字不严密,致使合同存在漏洞。

例如有些合同中关于追加款额条款写道:“发生重大设计变更可增加款额”。何为重大设计变更则并无细则说明。一旦发生这类情况,业主便随意解释。

1.4.3 合同中缺少因第三方影响造成工期延误或经济损失的条款。

例如某输电配套工程合同规定建设场地由当地供电局负责。但未对因为建设场地问题造成承包商工期、费用索赔的原则、程序进行说明,增加了承包商索赔难度。

1.4.4 发包人的资信因素。

发包人履约能力差,可能无力支付工程款;或发包人信誉差,不有意拖延工程款,对于工程变更、索赔签证不予付款。此类风险主要存在于用户工程、转包工程中。

以上主要介绍了投标过程中的报价风险和合同风险,此外,投标风险还应包括战略风险、环境风险等,在此不再展开探讨。

2 施工企业投标风险控制

2.1通过对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市场前景、市场竞争、企业实力、企业目标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制定投标战略和投标决策对于国家支持、行业发展有利的项目,企业投标战略是全力投入,准确把握。对于企业掌握的有优势的项目,企业的投标战略是加强公关与宣传,运用企业的优势,从技术上、管理上取得投标主动权。对于新型的市场和项目,企业的投标战略根据行业与市场的不同,会有所侧重。对于前景发展十分看好的项目,甚至可以略微亏损进行投标,以便企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走在市场的前沿,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2.2提高报价水平,降低报价风险分析成本是投标报价的首要条件。最低投标价中标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最低价应是高于成本的最低价,承包商在投标报价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分析,以成本分析为杠杆,将自身的经营优势转化为报价优势,以增强企业标价的竞争力。投标前企业内部应对工程所有材料和人工、机械等进行摸底分析,以实际市场价格确定最低成本价。以此为依据,再考虑招标条件、环境及企业投标策略,作出有竞争力的报价。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影响承包商在所承建的项目上的利润的高低,以长远的眼光看,也将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一个承包商对成本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和控制水平将反映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标示了该承包商的竞争能力。电力行业施工招标已全面采用总价承包与单价承包相结合方式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欲降低投标报价风险,应做好以下工作:

2.2.1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招标文件在获得招标文件后,投标报价人员要全面分析投标人须知,复核工程量,研究投标策略。如果招标文件有缺陷,应及时以书面方式向业主求证,并积极参加现场踏勘,以验证招标文件的可靠性,降低投标风险。例如某工程招标文件中规定建设场地总价承包,在清单中只标明矿场、民房拆迁等项目数量,对其规模未详细说明,此时就需要投标人员现场勘察,充分进行搜资调查,特别是当地建设场地行情、地方法规等,降低投标报价风险。

2.2.2利用报价技巧,提高利润率例如:报价人员可从已有的设计文件等基础资料上分析单价承包招标量变更的可能性,使用不平衡报价法灵活、合理的调整各施工单元的报价。不平衡报价法是在总的报价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与正常水平相比,提高某些分项工程的单价,同时,降低另外一些分项工程单价的一种报价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尽早收回工程款,增加流动资金,有助于施工流动资金的周转。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额外的利润。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施工企业为在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又想保证报价的竟争性,那么不平稳报价法无疑是施工企业首选报价策略之一。不平衡报价的基本原则是保持正常报价水平条件下的总报价不变。分析投标报价时,对那些预计实际工程数量将增加的分项适当调整单价,对那些预计实际工程量将减少的分项工程适当调减单价,对于早期完成的分项工程适当调整单价,对于后期完成的分项工程适当调减单价,不平衡报价方法若运用得当,施工单位既可坚固工程总报价的竞争性,又可获得较多的工程收人。但各施工单元高报价或低报价与真实造价相差应控制在10%以内,技巧使用太过明显,可能形成废标。

2.2.3详细分析合同条款在招标文件中一般都会附有合同条款,在计算报价前要对合同条款进行详细分析,如,材料设备的供应、工程款支付、变更处理及合同价款的调整、索赔的规定等。对于招标文件合同条款中争议较大部分在投标偏差表中可适当提出建议,为日后合同谈判在风险问题处理上做好准备。

2.2.4掌握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动态在投标报价时,必须及时掌握生产要素市场价格,使报价准确合理,减少风险因素。例如:某工程要求承包商采购设备、材料,承包商可咨询相应厂家价格及供货时间,并签订意向协议,转移风险。

2.3签订完善、公平的施工合同,明确风险的承担者,降低签约风险

2.3.1目前大多工程采用合同范本,有效控制了合同风险,但仍存在诸多不合理条款,例如前文提到的某些“非施工企业责任造成窝工的损失不予调整”,需提前和业主沟通。

2.3.2面对非范本合同,为了减少风险发生后的扯皮现象,在谈判过程中明确各风险的承担者,可对以下风险界定:(1)地质地基条件变化,发现未曾标明文物,不可抗力等责任。(2)非施工企业责任造成窝工的风险索赔归属。(3)赶工费用的计算和支付方式。(4)对于价款结算的方式、期限、违约责任进行明确界定。(5)建设场地占用及清理价款无法确定的,可签订建场可调式合同。

总之,签订一份完备的、周密的、含义清晰的合同,是施工企业在合同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既能坚持合同中的各项规定,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实现发包人与承包人的双赢”。

2.4规范投标工作,重视标后总结(1)施工企业应对投标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投标程序,明确投标各环节工作内容,降低各环节由于工作不慎所带来的风险。去年,我公司成立了市场开发部,对投标工作进行全过程协调与管理。(2)报价人员对工程知识的掌握应该更加全面,工程造价人员要跟踪中标项目的实施,与现场人员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水平。通过交流学习和信息反馈可以使报价人员能够充分的了解投标项目的施工难点和报价重点。(3)投标工作不确定因素较多,很难把握周全。投标人员要对每一次的投标行为进行理性思考,分析出通过资格审查、中标或没有中标的原因,做出具体的分析,明确各要素部门应承担的相关责任,完善措施,加强协调,形成压力分解、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将责任细化到具体环节和具体的人,提高整个投标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形成整体优势和整体合力。(4)建立投标数据库。首先将公司历年来有关投标方面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根据市场变化、业主的不同需求和项目的具体情况,准备多种专题的投标书范本和投标工作流程,提高投标书编制和商务报价的水平和针对性;其次建立投标报价数据库,按业主单位统计每次投标报价,标底或拦标价,降幅比例,中标金额等信息,为下次投标报价的决策提供参考。

总之,工程投标的机遇和风险是共存的,在投标过程中我们要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把风险减到最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摘要:投标作为施工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对企业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施工企业只有在投标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损失,提高企业效益。本文从施工企业投标风险分析、投标风险控制两个角度探讨了投标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投标风险分析,投标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多淑贤,李朝洲.投标报价的程序与技巧[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4,(3).

[2]李建莉.增强投标报价竞争力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4,(7).

上一篇:想象创造力下一篇:数据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