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2024-05-19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精选12篇)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业绩评价,财务指标,平衡计分卡

1 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概念

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等方面进行的综合判断。

2 财务指标体系

2.1 财务指标的概念

财务指标, 是指企业总结和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对指标。财务指标分析, 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 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财务指标分析能够将企业的管理成果予以量化分析, 这样便于考核企业管理状况, 以作为企业下一步投资、筹资及利润分配的依据。因此,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财务指标分析的缺点

传统财务指标分析是基于利润的业绩考核评价, 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局限性:第一, 依赖的历史信息, 无法体现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第二, 仅反映财务状况, 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第三, 可能造成短视行为, 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第四, 没能有效考虑风险, 无法正确反映企业目标。

3 非财务指标体系

3.1 非财务指标的概念

非财务指标, 是指基于财务报表以外的更广泛的企业信息的指标, 是体现管理层绩效和企业发展前景的更好的指示器。非财务指标必须定义明确且可予以衡量, 指标体系应同时兼顾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 要与企业竞争策略相结合, 应做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

3.2 非财务指标的内容

非财务指标的主要内容见表1。

4 目前企业业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1 片面追求会计净收益, 可能有损股东利益

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 而现行的会计净收益指标只确认和计量了债务资本的成本, 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由于无须承担权益资本的回报压力, 管理者往往会通过过度投资来获得更大的会计净收益。但是股东追求的不是会计净收益的增长, 而是正净现值的投资, 期望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的项目显然损害了股东利益。

4.2 过于强调投资报酬率, 容易导致内部冲突

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对企业业绩进行财务评价时, 管理者会通过增大分子 (基于现有资产取得更多收益) 或减小分母 (减少投资额) 来使这个比率尽量变大。显然, 减少投资额比基于现有资产创造更多收益容易得多。在这种情况下, 任何低于目前投资报酬率的投资项目或资产 (即使其收益率高于企业资本成本) 均会成为管理者不投资或处置的对象, 因为这些项目或资产会降低企业现有的投资报酬率。由此可见, 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业绩评价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悖, 企业功能出现失调。

4.3 财务会计信息的不恰当使用, 致使业绩评价失真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对外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的需要, 因而受公认会计准则的规范和约束较多。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则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直接依据财务会计信息计算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通常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4.4 整体上的“大一统”现象

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 企业的组织形式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形式下的企业, 其对业绩评价的需要有所不同。目前的业绩评价方法虽给出了具有共性的一般原则, 但是针对某一行业、不同组织形式下的企业的业绩评价方法却很少, 这给实际操作带来了种种不便。

4.5 评价结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目前对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 评价结果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价结果没有与奖惩和干部任免挂钩, 不能充分发挥其约束激励作用, 原因主要是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性的保障措施, 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不够。二是在某些行业, 评价结果不能反映企业实际情况, 有些行业, 特别是某些垄断性行业, 靠行业的特殊性而不是靠自身的努力取得好的评价结果;相反, 有些企业经过自身的努力, 绩效明显改善, 但评价结果却不理想。这种情况也是影响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又一重要原因。

5 企业业绩财务评价的对策和改进建议

5.1 以经济附加值指标取代会计净收益指标

经济附加值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 (税后净收益加上利息支出部分) 扣除其全部资本 (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 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简言之, 经济附加值就是超过全部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它是企业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核心与基础, 是较具综合性且比较成熟的业绩评价指标。

首先, 经济附加值是扣除全部资本 (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 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 是真实的经济收益。如果企业的实际收益率低于该企业专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 在传统的会计净收益方法下, 企业可能表现为盈利, 但用经济附加值指标计量, 企业则表现为亏损。因此使用经济附加值可以避免企业出现隐性亏损以至于损害股东利益。

其次, 经济附加值指标能有效避免内部冲突。它是一个绝对值指标, 对于部门、企业和股东来说, 经济附加值总是越多越好, 从而使企业的业绩评价与其价值最大化目标相一致, 促使管理者关注股东目标并为之努力。这是其他任何财务性业绩指标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5.2 避免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评价指标

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将企业净收益与其资本占用水平相联系, 有利于加强资本约束, 是评价分权利润中心 (或战略性经营单位) 业绩的适当指标。同时, 它是以百分数表示的相对盈利能力, 更方便于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市场利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通货膨胀率、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比较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比较。但正如前文所述, 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内部冲突, 实践中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

5.3 对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指标的计算进行技术性调整

(1) 将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在计算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 对于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支出应予以资本化, 并在未来收益实现的年份摊销, 以使盈利能力的变化更为平稳, 从而促使管理者在追求短期效益的同时也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

(2) 将租赁资产计入投资基数。将原来当期费用化的年租赁费用区分为财务费用和折旧费用。其中, 财务费用在计算投资报酬率或经济附加值时不能归属于某一特定资产, 而折旧费用可以作为被评价部门的费用。

(3) 按物价变动水平进行调整。在通货膨胀时期, 为了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我们必须将资产的原始取得成本重新表示为现时货币单位成本或现时购买力成本, 以便对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假象进行调整。

5.4 细化业绩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

现代经济环境下, 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 必须不断创新以获取竞争优势。生存的压力使得行业、专业被进一步细化, 基于市场机会而成立的企业动态联盟越来越多。专业的细分、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了不同主体对业绩评价方法有不同的需要。细化业绩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 以满足不同主体的需要, 一方面能够提高具体业绩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发挥评价的作用, 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5.5 建立和完善制度性保证措施

要制定相关政策, 保障企业绩效评价激励约束作用正常发挥。要发挥企业绩效评价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 必须将改进措施落到实处。为此, 除了不断完善评价系统之外, 应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 将评价结果作为对企业及管理层评价、选聘、任免和奖惩的一项重要依据。

常用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方法就是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以公司战略为导向, 寻找能够驱动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 并建立与之密切联系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战略实施过程, 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以维持战略的持续成功。平衡计分卡主要是通过财务与非财务考核指标之间的相互补充, 不仅使绩效考核的地位上升到组织的战略层面, 使之成为组织战略的实施工具, 同时也是在定量评价和定性平衡之间、指标的前馈指导和后馈控制之间、组织的短期增长和长期增长之间、组织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求平衡的基础上完成的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过程。

参考文献

[1]孙茂竹.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注意考核指标中的非财务指标 第2篇

很多集团对分子公司总经理进行考核的时候,过分注重财务指标的比例,甚至财务指标代替一切指标,财务指标的比重高过90%,但是反观很多国企管理,也注重财务指标,但财务指标权重都不高。这两种做法谁对谁错?财务指标反映出某一个时点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但是如果单一的财务目标容易助长短期思维,阻碍公司对能力发展和价值定位所需要的中长期投资。很多职业经理人不断的频繁的跳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板过分注重财务指标,而职业经理人不得不擅长做短期的财务指标,长期只有离开公司,

其实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犹如一个长久运转的机器,不但产品很重要,机器的保养,革新、产品的选择都非常重要。我们在企业管理中不断的培养人,提升组织能力,加强信息化水平建设,不断的对我们未来的战略目标进行探索,这些都是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做准备。如果仅仅财务指标,企业的发展不过是加法,多一点再只多一点,后期增长全靠老天吃饭。但是如果企业练好队伍,那扩张可能是以乘法一样扩张。海尔每兼并一个企业,派出的人员不过就是3-5个人,但是被兼并的资产迅速盘活,效益快速增长。而很多只从财务角度兼并一家企业,不过就是多了一块地,同时要多养一些人而已,未来未必盈利。所以我们认为考核分子公司经理财务指标必须要,但是非财务指标也要考察,既要从企业的短期,也要从长远角度来制定考核指标是比较科学的。

企业财务分析指标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指标研究

1财务分析指标设置的原则

由于财务指标的设置因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并具有较大灵活性:再加之财务指标是财务分析内容的量化,是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窗口,故有必要将其特殊性揭示出来。

1.1可比性和实用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即指标所用数据要可比。设计指标时,对每个指标的涵义、范围、内容和计算方法,应尽可能符合各种比较的需要。通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指标的纵向对比,可预见企业财务状况变化趋势;通过不同行业、地区、企业间指标的横向对比,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实用性原则,就是说指标的设置要通俗易懂,便于掌握,符合各分析主体财务分析的需要。避免多余重复,尽量协调衔接。

1.2公开性和保密性原则。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实行统收、统支、统管,指标的设计只满足上级主管部门宏观管理的需要。改革后,指标的设置必须满足包括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等多主体的需要。西方国家设有专门机构搜集各行业及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加以分析,会计信息专门机构向社会定期发布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加以分析评价。在国家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的今天,财务信息的公开便显得日益重要。但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也应重视对企业的商业秘密加以保密。

2财务分析指标

财务指标是以简明的形式,以数据为语言,来传达财务信息并说明财务活动情况和结果。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此建立的财务指标与国家考核企业工作规定的财务指标是不同的。本文涉及到企业财务活动较广的范围,包含的指标数目多,而国家规定的考核指标则是抓住重点,有选择地规定一些指标。本论文设计的财务指标是根据财务分析内容设计的,分为外部分析指标及内部分析指标。

2.1外部分析指标

2.1.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其债务的能力,通过对它的分析,能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按债务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将其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

①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一个企业以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设置该指标对外部信息需要者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讲,该指标也至关重要,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营运资金的大小以及资产变现速度的高低。另外,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未决诉讼等对它也有影响。短期偿债能力通常设置以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或酸性测验比率;现金比率。

②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资产或劳务支付长期债务的能力。对长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是因为企业的利润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时不能不重视企业的获利能力,这是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最终取决于能够获得的利润,现金流出量最终取决于必须付出的成本。此外,债务与资本的比例也是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因素很多,除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外。还有长期租赁、担保责任、或有项目等因素。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有: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

2.1.2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资产运用效率是指对企业总资产或部分资产的运用效率和周转情况所作的分析。企业经管的目的在于有效运用各项资产获得最大的利润。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收入,企业必须凭借资产、运用资产才能取得营业收入。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表示其运用效率越高,利润越大。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有无过量投资?有无因设备短缺而导致生产不足?有无因资产闲置而导致利润降低?凡此各种问题,皆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人士所关切。通过分析资产运用效率,则可以评价企业营业收入与各项营运资产是否保持合理关系,考察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效率的高低。资产运用效率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2.1.3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况所作的分析。它是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综合表现。企业经营之目的,在于使企业盈利且使其经营与规模不断成长与发展。各方信息使用者无不对企业盈利程度寄与莫大的关切。投资者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的分析,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报酬是从中支付的,如果是股票上市公司,企业盈列增加还能使股票市价上升,从而使投资者获得资本收益。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来源。政府有关部门关心的则是微观和宏观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税费上交的可靠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可通过对盈利能力的分析,来评价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分析变化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企业获利水平。它是管理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对于职工来讲,则是丰厚报酬及资金的来源,并可保证工作的稳定。它也是集体福利设施的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可从一般企业及股票上市公司两方面制定。一般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总额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权益利润率。股票上市公司除上述指标外,还可借助以下指标:每股盈余;每股股利;市盈率;股东权益报酬率;股利支付率;留存盈利比率。

2.1.4社会贡献能力分析社会贡献能力是从国家或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水平。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单纯的片面的追求企业个体的经济效益是不行的,还必须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对盈利企业可用实现利税来衡量,但对一些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的企业讲,则无法适用。故为此设计的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可兼顾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情况。

2.1.5综合财务能力分析综合财务能力分析是根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总体变化的性质、趋势进行的分析。前述指标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必须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分析。其指标有杜邦模型中的权益报酬率和计分综合分析法的实际得分值。

2.2内部分析指标前述五大类财务指标既可为企业外部信息需要者使用,也可为内部信息需要者使用。但内部指标的设置,主要是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可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和管理的特殊需要灵活设置,其内容相当广泛。一般说来,可从筹资、投资等方面设置。

2.2.1企业筹资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所需资金需靠企业自己来筹集,这样,筹资分析便成为企业财务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筹资分析中,首先要分析企业的资金需要量,其次分析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再次分析企业的资金成本和筹资风险:最后确定一个合理的筹资方案并与资金供应者进行协商,使企业筹资活动顺利进行。可设置筹资结构比率、资金成本率等指标。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第4篇

经营分析通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运用相结合达到分析目的。

一、财务指标分析

火电企业经营分析的财务指标主要内容包括:资产经营考核指标分析、财务状况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税费情况分析。

(一)资产经营考核指标分析常用的指标

利润总额完成情况、资产负债率、发电单位燃料成本完成情况、流动资产周转率、电热费回收完成率。这些指标可以采用与同期比、与同行业比、与同行业最先进值比以揭示企业目前所处的水平,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财务状况分析

包括资产状况分析,负债分析、所有者权益分析、损益情况分析。资产状况分析常用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这些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状况,重点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改善企业资产结构,揭示企业资产结构比问题,采取措施降低低效无效资产。

(三)负债分析

首先企业通过比较分析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例,可以判断一个企业在购货环节的市场谈判力。一般来说,应付票据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例较高的企业,其购货环节的市场谈判力相对较低;应付账款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例较高的企业,其购货环节的市场谈判力相对较高。这就是说,应付账款规模的适当扩大对企业是有好处的。一是与贷款相比,应付账款是无须支付利息的负债,可以说是成本为0;二是与应付票据相比,应付账款的约束相对较弱。然而,应付账款的还款期限一旦被拉长,则往往预示着财务风险,通过分析,采取措施防止出现应付账款规模不正常增加的同时,应付账款平均付账期也不正常地延长。其次分析长短期借款结构,防止出现短期借款用于长期用途,即“短贷长投”,经营情况恶化就会陷入财务困境,同时也必须防止出现长期借款用于短期用途,增加资金成本。

(四)利润因素分析

分析影响利润增减主要因素,可采用同比分析、同行业指标分析,标杆企业分析,从成本构成结构分析,分析成本构成比例,分析主要成本变化因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五)现金流量分析

首先分析贷款结构,因为火电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资金来源大部分都是来源银行借款,长短期借款的结构一定要合理,才可预防资金使用信用风险。其次分析资金使用情况,关注资产负债率,分析资金流向,根据预测后期资金预算使用情况,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适时可运作资金进行还贷,或进行委托贷款,最大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六)税费情况分析

税费缴纳指标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可利用同比分析法,反映出企业的发展趋势,也可分析出是否存在纳税风险,如指标比较偏差过大,税目是否有遗漏都要进行仔细分析,逐一排查每个税种缴纳是否合理,纳税政策依据是否充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的改变,将企业经营情况全部放在税务放大镜之下,税费专题分析更是必要。

二、财务指标的缺陷

财务指标是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指标,是用货币形式来计量的。但是,财务指标的质量取决于财务报告的质量,而财务报告质量又受会计准则和会计师技能、职业道德等因素影响。其缺陷主要包括

(一)存在人为操纵现象

通过盈余管理等人为操纵手段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的可能性。例如人为控制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收入确认、表外资产等。

(二)存在短视现象

如果部门主管的业绩和短期利润挂钩,其在决策时会倾向短期获利,而非股东价值的长期增长,因此可能会缩减或推迟研究支出等。

(三)存在比较口径问题

由于不同企业指标设计和计算口径不一样,无法在企业间进行有效比较。

并且,即使财务指标是令人满意的,它也只能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过去的财务成功不能保证未来的财务成功,因此需要引入非财务指标进行补充。

非财务指标被认为是能够反映未来业绩的指标,良好的非财务指标的设计和应用有利于促进企业实现未来的财务成功。

三、火电企业非财务指标引用

鉴于财务指标的局限性,火电企业在企业管理分析中引入以下指标作为补充。

(一)燃料分析

运用指标有采购质、量及结构情况、入炉质、量及入炉结构、库存情况分析、标煤单价分析、市场分析。市场分析可从政策层面指标分析、周边煤矿生产状况分析、地方煤矿分析、外运情况分析、分析预测对企业今后生产的影响,做出主动市场预判方向。

(二)计划营销分析

运用指标市场运行情况分析。具体体现在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分析、全省发电量分析、全省装机容量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通过以上指标分析定位企业目前所处的竞争地位,为经营战略目标的调整提供依据。

(三)人力资源分析

运用指标包括员工结构分析、员工流失率分析、员工学历构成分析。通过以上指标分析揭示企业管理水平,也可反映企业的竞争实力。

四、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通过财务指标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情况

了解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量状况,利于管理者极其相关人员客观评价经营者的业绩,通过分析比较将可能影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主管因素和客观因素加以区分,化清责任界限,促进经营管理者管理水平更好提高。

(二)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了解经营情况及方向、挖掘潜力、找出薄弱环节提供依据

为加强管理提供可靠资料,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对成本利润的情况了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经济效益,以更好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全年预算指标。

(三)通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分析,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挖掘潜力,找差距,多角度揭露问题,找出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有效整合,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改进经营分析指标的措施

(一)提高经营分析资料的质量

第一,拓展分析材料的信息量。企业处在竞争的市场当中,内外部环境的相关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经营,企业不仅要分析内部因素,还要分析外部因素,要求尽可能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一些关键性信息。适量的信息,可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相对可靠的决策数据,做出准确的判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市场占有主动权。

第二,提高分析资料的时效性。市场条件下,信息的时效性越快越好,及时取得有效的信息对企业同样至关重要。

(二)努力完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体系

改进现有分析方法。如引进PPT方式,文字与图表相结合,对一个指标可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从内部指标到影响企业外部市场因素分析,不断完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体系,适当还可引入数学分析方法,解决分析方法简单,提高分析效果。

(三)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火电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生产企业,专业化程度比较高,首先,财务人员不仅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行业的专业知识,这会有助于提高财务分析效果;其次要提高财务分析的道德素质水平,确保财务分析人员在工作中公正和客观立场,最后财务人员要有敏感的政策性及外部环境变化灵敏性,这会拓展分析的信息量。企业其他相关部门也全员参与,形成业财融合的大分析格局,企业管理者整合相关信息,做出分析判断,发挥分析作用,促进经营工作提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第5篇

反应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总资产)×100%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00%

利息保障倍数:[(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100% 现金比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流动负债]×100%

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反应企业资产运用效率的指标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额/平均固定资产)×100%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额/平均流动资产)×100%

应收帐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帐款)×100%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100%

反应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销售利润率:(税后利润/销售收入)×100%

总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成本费用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平均净资产)×100%

违约发债主体财务指标特征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信用债 违约特征 Logit模型 财务指标

近来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各个机构对此高度关注。尽管从整个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来看,债券违约有利于债券市场长远发展,可以丰富中国债券市场违约池的可分析样本,但是对于个体投资者来说,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规避风险。

违约信用债及违约企业总体情况

自2014年第一只信用债违约起,债券市场违约债券逐年增多,截至2016年5月23日,债券市场已经涉及违约行为的债券共有65只(包括后续兑付债券,见表1),其中由担保人直接代偿的债券有10只,未及时拨付兑付资金的债券有55只,债券违约总金额为379.6亿元。

在全部涉及违约债券中私募债居多,占违约债券的38%,其他类型违约债券数量较为平均。从时间跨度看,近三年违约债券呈逐年递增趋势。债券违约的实质是发行主体违约,通过对发债主体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分析违约债券特征。

鉴于涉及违约债券的发行主体均是在企业出现偿债压力的情况下违约,因此,接下来本文将不区分“未及时兑付资金”和“担保人代偿”,对所有涉及违约行为的发行主体进行研究。

首先对违约发债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表2是全部违约债券对应的36家发行主体企业,其中不包括8只集合票据对应的21家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有效信息有限,因此本研究不做进一步分析。

36家发行主体企业分布于不同行业,属于不同企业类型,位于不同省域。以证监会行业大类标准区分,36家企业分布在25个行业大类中,从产业分类上看,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工业制造、冶金采矿等资本密集型制造行业,属于传统产业,也是政府去产能、调结构的重点推进领域。

从企业类型分布看,违约企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见图1)。

从违约企业地域看,36家企业分布于全国18个省份,区域集中特征不明显。一线城市或者省份相对集中,其中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一线城市或发达省份的企业共有22家。

违约企业财务信息分析

研究违约企业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类型分布,能够从宏观上总结违约企业的总体特征,但这对于寻找违约企业更详细信息远远不够。为了进一步发现企业的违约特征,本文从微观角度研究违约企业在违约发生前三年的企业财务信息特征,以寻找更多关于违约企业的独有特征。

(一)财务指标的选择

为寻找与企业违约有关的财务信息指标,这里选用常用的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即Logit模型。由于14家违约企业财务信息缺失,具备有效信息的企业共有22家,为了与违约企业做对比分析,另选择44家企业作为正常偿债企业代表,44家企业行业分布与违约企业接近,总体纳入研究样本的企业数量为66家。在财务指标选择上,初次指标选择32个(见表3),包括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成长能力指标、现金流量类指标共五大类。为了更充分揭示违约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本文选取企业违约前三年数据,并且将三年数据均值化,以便于回归分析,总样本容量为2112个样本。

按照Logit回归的一般思路,本文将企业是否违约设定为因变量,影响企业违约的财务指标设定为自变量,因变量赋值为(0,1),违约企业赋值为1,未违约企业赋值为0。首先将全部32个财务指标作为自变量,从理论上讲,在对模型进行回归需要检验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由于本研究更关注各财务指标与企业违约的相关关系,以便于实际应用,因此相对放松多重共线性对回归模型的控制。接下来利用SPSS19.0软件,将全部指标纳入模型,结合向前法和向后法,逐步剔除影响模型拟合效果的变量,最后纳入模型的指标共有6个,分别是总资产净利率(XI)、营业利润与营业总收入比(X2)、资产负债率(X3)、非筹资性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总额比率(X4)、已获利息倍数(X5)、应收账款周转率(X6)。

如前所述,本文在模型回归中适当放松了共线性控制,在指标筛选时适当结合了经验判断对指标进行选择。例如,总资产净利率、营业利润与营业总收入比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共线性,但由于这两个指标与企业违约行为均有重要的相关性,且都属于常见的应用性指标,因此本文将这两个指标一并保留下来。表4是模型估算结果。

与一般Logit模型分析不同的是,由于违约样本数量有限,完全依赖模型的回归结果来寻找企业违约特征尚不能完全实现,在样本有限的情况下,本文结合样本信息并考虑经验因素,以最大限度挖掘违约企业所释放的有效信息,找到与企业违约有关的财务信息特征,并尽量缩小财务指标范围,以便在实践中操作。

(二)对各财务指标特征的分析

1.总资产净利率

该指标是企业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运营越有效,体现出企业管理能力较强。

22家违约企业中,总资产负债率出现负值的共有12家,其中多数企业连续三年总资产净利率均为负值;未出现负值的违约企业总资产净利率也表现出连续下降和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这说明该指标与企业违约存在相关关系。

2.营业利润与营业总收入比

该指标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情况,体现企业的战略发展情况和持续经营能力。

22家违约企业中,有13家企业违约前三年营业利润与营业总收入比出现负值,说明这些企业主营业务不景气,企业违约在所难免。

3.资产负债率

该指标是期末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是了解企业基本情况最常用指标,反映企业总体负债情况。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企业举债越多,再发债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高。

nlc202309090816

一般来说,不同行业资产负债率标准不同,很难有统一标准,所谓高低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和参照行业标准。22家违约企业中,资产负债率超过80%的有11家,且有4家近一年资产负债率超过100%,这说明,尽管行业不同导致标准不同,但是超过100%资产负债率且连续三年资产负债率呈上升趋势的企业,其违约概率逐渐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企业资产负债率低就说明企业没有违约可能,例如波鸿集团(14波鸿CP001的发行人)2011—2013年资产负债率均在50%上下,但企业依然在2015年4月未能及时拨付兑付资金;类似的还有内蒙古奈伦集团、淄博宏达矿业、中成新星油田工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违约企业连续三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均在50%上下。

4.非筹资性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总额比

该指标反映企业通过非外部渠道筹措资金抵补负债的情况,现金包括经营现金流入和非经营现金流入。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总体筹措现金能力越强,应对企业全部负债的压力较小。

22家违约企业中,该指标为负值的企业达到16家,这些企业违约前三年通过非外部融资获取资金的能力逐步降低甚至达到艰难的地步,现金输血一旦终止,企业违约风险迅速增加。

5.已获利息倍数

该指标是企业息税前利润相对于企业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倍数,反映企业在一定盈利能力下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

22家企业中,有12家企业已获利息倍数为负值,其余企业已获利息倍数在1~3倍之间波动,且集中在1倍左右。企业如果该指标连续为负值,则违约风险大增。

6.应收账款周转率

该指标在流动资产分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应收账款如能及时收回,资金使用效率便能大幅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收账速度越快,一般坏账损失也越少,偿债能力相对较强。

该指标与资产负债率相似,不同企业因产品不同,应收账款周转率不同,需要较多的经验和行业比较才有意义。例如,22家违约企业违约前三年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最高达到57,最低只有0.66,比较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指标时,应当着重考虑行业平均水平。22家违约企业一个共同特征是,违约前三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逐年下降,反映企业收入转变为资金的能力逐渐下降,企业利用自营业务创造现金能力在减弱。

7.小结

综上分析,违约企业财务指标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利用这些指标,加上专业判断和行业分布、地域分布以及企业类型考察,能够筛选出相对高风险的发债企业。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具有上述违约特征的企业一定会发生违约,只能说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外部信息筛查,能发现一些违约可能性较高的企业,在投资时应规避风险,避免“踩雷”。

企业违约特征判别实践

(一)不同行业6类财务指标的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将债券市场全部未到期债券按照Wind 资讯行业大类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全部行业分别包括工业、材料行业、房地产行业、公用事业、能源行业、电信行业、日常消费行业、可选消费行业、信息技术行业、医疗保健行业十大类,按行业不同分别筛选出6类指标实际数值,财务数据信息来自2015年各发行人年报,去除极端值和不同债券对应的同一发行人重复数据后,10个行业6类指标共取得13312个有效数值。表5、表6是各个行业不同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统计情况。

由表5可知,不同行业不同指标差异比较明显。从均值情况看,电信行业、公用事业、消费行业、信息技术、医疗保健行业各类指标情况较好,其中电信行业样本较少,代表性不强,但从其他行业看,收益能力、偿债能力较强的行业多数集中在新兴产业、服务业等轻资本行业。与此相反,材料行业、工业、能源行业等产能过剩、高资本消耗行业总体经营情况不佳。财务指标最差的是能源行业,总资产净利率均值为-0.47%;材料行业勉强为正值;工业略好,也只有1.75%。房地产行业总资产净利率略好,但是资产负债率较高,对负债依赖较大。表6是各个指标的标准差,从各指标波动幅度看,资产负债率的指标相对稳定,各个行业波动情况较为接近,波动幅度差距最大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率最快的房地产业是最慢的电信业的18倍,该指标波动幅度差距大与行业经营模式不同有关。均值与方差的意义在于揭示各行业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幅度,以此作为进一步筛选的依据。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各行业各指标情况,本文从投资角度将10大行业分为三大类(见表7),分别考虑了各行业整体收益水平和负债情况,并考虑了行业的稳定性因素。

(二)企业违约特征判别思路

对于目前情况正常的发债企业,笔者认为可以按照逐步筛选的方法,结合投资者风险偏好和专业判断,筛选出高危企业名单。

首先,依据6类指标(可以多选,也可单选)加入行业因素,结合各行业均值情况设定一定的浮动区间,浮动区间可以略大,以确保发现更多的违约可能性;阈值设定也要考虑行业区别,如对于一类投资行业,阈值可以宽松,对于三类投资行业,阈值设定要更加严格。

其次,结合企业类型和评级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如对于第一步筛选出的清单,将评级为AAA的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剔除;当然也可以根据投资者自身情况做不同设定。

第三,结合外部评级情况进行分析。一般而言,发行人委托的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结果要高于非委托评级机构,因此从风险提示的角度出发,应尤其关注非委托人评级结论,做最后筛选。

由于不同投资者风险偏好不同,依据上述步骤筛选出的清单也会不同。出于谨慎性考虑,本文对可能违约的企业不做列示。

相对于国外百分之几的债券违约率而言,我国债券市场目前违约率仅为千分之一,但这种较低违约率的出现存在非市场因素,不利于培养投资者和筹资者的风险意识。笔者相信,基于以上分析,能够将可能违约企业限定在较小范围,也能较好体现出研究的靶向作用。需要重申的是,筛选出的可能违约企业只能说明违约可能,并非确定性结论,还需结合更多因素进行市场判断。

作者单位:龙江银行金融市场部

责任编辑:刘颖 鹿宁宁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第7篇

财务预警机制的研究最早起源于Fitzpatrick(1932)的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得出净利润/股东权益与股东权益/负债是最具有判别效果的财务预警指标的结论;Beaver(1966)的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是建立在统计方法之上的,他认为债务保障率是最好的财务状况反映指标;Altman(1968)通过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即Z-scores综合反映企业财务风险情况;之后Altman与Haldeman(1977)为克服Z计分法的不可横向对比缺陷提出的ZETA模型为之后的财务预警建模分析奠定了分析基调;70年代的日本开发银行正是基于ZETA模型建立了多元判别函数模型利用经营指标进行企业风险评价;Ohlsen(1980)率先采用二元概率函数通过9项财务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企业破产风险;Lapedes与Fayber(1987)首次利用神经网络BP模型对企业财务动态预警进行研究。国内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也作出了具有特色的研究分析。吴世龙、卢贤义(2000)采用判别分析、多元线性分析与Logistic三种方法分别建立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姜天、韩立岩(2004)则将财务困境对象确定为了我国预亏上市公司,包括ST、PT以及部分非ST企业而经营中出现亏损的企业;吴涛(2009)提到使用预警模型在中小企业建立实证,却同样针对上市公司ST企业做多元分析。近年来,我国学者多采用多元分析对财务预警问题进行研究,二元Logistic分析是经过多方验证的普及方法,其优点在于克服了单变量财务指标有限的预警力度、程度、范围并提出明确的判别函数与模型结构便于评价预测精度;中国学者较少涉猎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二元Logit模型经过实践证明差异不大或略有优势(周敏、王新宇2002),但由于该模型结构难以确定与缺乏明确的判别表示,故其财务指标预警建模的使用领域有局限性。本文为建立更具客观性的二元Logit模型,从历来存在争议的财务指标选择出发,利用多元形象分析,试图确认客观有效的财务预警指标,结果是各财务指标对ST企业与非ST企业的差异不显著,原因在于各财务指标违反了多元正态性假设条件导致。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采用可忽视解释变量正态性分布与否的二元Logit模型,选取2009年171家被证监会重点监控的全部ST企业作为财务预警对象企业,并随机选取等观测量的171家非ST企业作为判别分类组与其对应,找到最具敏感性与最低误判率的多个财务指标,构建出以广义的盈利指标为主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

(二)预测变量即财务指标的选定

财务困境预警建模分析的发展历程可以认为是财务指标选择的发展史。从最初的单变量单个财务指标的财务困境敏感度分析到多变量综合财务指标的广义多元线性模型,再到大量变量与数据的神经网络模糊结构的“黑箱”非线性映射分析,考察的预测变量个数从少到多,样本个数也由此增加。然而,困扰学者的首要问题还是究竟要选择哪些财务指标作为预测变量。更重要的是,如何选择财务指标才能客观反映财务困境机制?杜邦财务指标体系是以股东权益报酬率为核心的基本财务指标系统,该体系将描述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与成长能力的各个财务指标相结合,在财务分析中以单变量弹性变动的数量变动来考察各个单变量最终对综合指标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影响。本文本着用数据驱动的思想,将历来作为企业财务状况分析的杜邦指标体系列示如(表1),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将两组(财务困境与非财务困境)企业2009年各个财务指标均值标准化并通过雷达图列示如(图1)。基于上图(a)上市公司各财务指标的均值,ST企业与非ST企业存在差异;图(b)中各财务指标值标准化处理后消除了变量量纲的差异性,但ST企业与非ST企业的区别却更能从各指标差异中体现。究竟以上视觉判断的指标差异能否达到统计意义上显著性要求,利用标准化的财务指标建立多元形象分析进行ST企业与非ST企业的财务状况统计意义上差异显著性检验。

注:*类别:ST企业与非ST企业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形象分析

统计学家将多总体各个指标之间的变动幅度的考察、多总体之间的均值是否相等,多总体各个指标的取值是否相等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结为形象分析(profile analysis)。该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实验设计数据的检验与各个领域多指标的比较研究,成为深层次多元分析的基础。根据以上雷达图,可从视觉上直接判断出ST企业与非ST企业的各财务指标标准化处理后存在明显差异,即可通过形象分析的多指标处理,为判断ST与非ST企业两总体之间的各个财务指标标准化均值差异显著进行检验。(1)形象分析的基础建模GLM(一般线性模型)。Y=β0+β1Y+ε。其中,Y=(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市盈率,市净率,LOG总资产,LOG总负债,LOG股东权益,利润总额)。X=上市公司类别(即ST或非ST企业)。意义:通过对上市公司ST企业与非ST企业性质的分类,建立不同类别上市公司对各相同财务指标的广义线性模型,以考察模型的参数显著性来实现对不同行业各财务指标有显著差异的结果过判断。(2)数据导入模型结果。从F-统计量与显著性来看,在5%的置信度下(0.000<0.05),拒绝ST企业与非ST企业之间各财务指标无差异的均值相等的假设,满足Y=β0+β1Y+ε中Y与X的显著性检验,即根据ST企业与非ST企业的分类,各财务指标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可根据财务指标体系的差异来区分ST企业与非ST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所做的财务指标单变量对ST企业与非ST企业的财务状况差异判断不显著,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表2)得出的整个财务体系对ST与非ST企业的判类显著,表3得出各单财务变量对ST与非ST判类不显著(sig远大于0.05)。研究发现造成形象分析单变量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在于各财务指标没有满足正态性分布的前提,以及财务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影响了单变量指标的敏感分析显著性。由此,本文将采取不需要数据指标满足正态总体也可以进行多总体判别的分析方法:二元logit模型判断财务指标反映企业财务问题。

(二)二元Logit模型

(1)模型设定原理及条件。二元Logit模型主要用于判断经济社会现象是否发生概率大小,当因变量为二元变量(0或1)时,因变量取1(Y=1)的概率为要研究的对象,如设定上市公司中ST企业为1,非ST企业为0。显然,多个财务指标即多因素影响Y的取值,这些财务指标就记为X1,X2,X3….X18,得到的模型为:,由于此模型建立于发生概率的似然函数而非原数据的大数定律规律,因此不需作为解释变量的各财务指标遵从正态性分布要求。由此,通过对上市公司的ST企业与非ST企业的因变量二元性建立二元Logit模型,可以忽视各财务指标是否满足正态分布的条件假设而依据各财务指标对被解释变量如ST企业发生概率作出预测。(2)二元Logit建模分析。为建立上市公司ST企业与非ST企业的二元Logit模型,对象研究仍为形象分析的171家ST企业,并随机选取171家非ST企业作为参照对象。解释变量仍然沿用最初选取的以杜邦财务体系为基础的18个财务指标,首先分别选取各个财务指标作单变量二元Logit分析,再选取误判率最低的财务指标作财务指标总体二元Logit判别,ST企业与非ST企业的0/1二元性选择为定性因变量。一是单变量二元Logit模型误判率分析。单变量财务指标的误判率总体而言误判率都过高,其中盈利能力指标体系误判率最低,在30%左右;最差的指标类别为总量指标,误判率都超过50%。其中,偿债能力与营运能力指标在对非ST企业的判别中误判率最低,判误低的指标分别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其误判率分别为27.6%,24.1%,11.2%,9.4%,15.3%充分说明非ST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与营运能力突出,即非ST企业正常经营成果能从此两类财务体系指标中得到反映;盈利能力与每股指标中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市净率对ST企业的判类中误判率最低,其误判率分别为17.6%,8.2%,28.8%,15.7%,充分说明ST企业的盈利能力成为投资者考虑的主要指标类,从而ST企业每股指标也会成为区别其投资状况的显著标志。以30%左右作为误判率低的典型财务指标引入整体二元Logit模型,则判误低的指标分别有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市净率、利润额共6个指标。其中,盈利指标成为择优指标中心指标,充分体现了企业考察生产经营成果以杜邦财务指标以权益报酬率盈利指标为核心的体系优越性,也说明了分析企业财务问题选择以杜邦财务指标体系的方向正确性。(2)整体二元logit模型与误判分。将以上参数带入

单位:%

注:*0/1为二元定性变量即非ST企业与ST企业分类误判率

由此得到的判类准确率达到75.3%,得到二元logit回归分析的判类整体效果较好;而单个财务指标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四个指标对ST企业与非ST企业的判别解释性较强(sig<0.05),而市净率与利润总额的解释性较弱。这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情况与投资取向关系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吻合,”ST”被视为企业出现财务困境的标志之一,其正常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反映在其销售财务指标、收益财务指标上,则可以根据这类型财务指标来对财务困境企业做出一定的判断,并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导向型分析。从以上logit回归公式也可以得到每股净资产与市净率对ST企业的判断呈负相关关系,充分说明我国ST企业在二级市场上受到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的追捧,即使呈现财务问题仍然不妨碍其存在投资资本利得收益从而不影响ST企业的投资价值。

四、结论

本文以财务指标为核心进行ST企业与非ST企业的财务境况判别,对要选取的杜邦财务体系为基础的财务指标辅以上市公司每股指标与资产负债表的总量指标,通过各指标标准化预处理后发现ST与非ST企业的差异性;再次,为证实各指标“视觉上”的差异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而进行多元形象分析,发现指标体系总体差异性显著性而单变量财务指标对ST与非ST企业的判别不显著,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各财务指标数据的非正态性分布,因此引入不需要指标满足正态性而可以进行定性因变量判别的二元logit模型,结果得到以收益为核心的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判类精确性较高,从而为上市公司建立财务预警提供了财务指标选择的层层深入的实证分析。本文在各指标标准化预处理与实证分析过程中得到的结果是具备建立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过程中财务指标选取的导向性的,结论如下:第一,对比ST企业与非ST企业,以杜邦财务体系为主的各财务指标进行标准化后从雷达图表现出是存在明显差异的。ST与非ST企业的各财务指标中,除了资产负债表中总量指标以外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与每股指标差异较大,为企业通过财务指标体系而进行的经营成果分析提供了定量分析依据,尤其是选择某个单独的指标进行企业某方面经营效果的纵横向比较时,即统计意义上的单变量或单因素分析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与每股指标大类中的具体指标应当作为首要选择,单指标敏感度分析或单变量弹性分析均能得到不同类型的企业存在差异。具体地说,属于偿债能力类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其经验值一般为2与1,低于此值的企业存在短期流动性不足的财务问题,而从表1的这两个指标来看,非ST企业的短期流动性或变现能力较强,均满足经验指标值;ST企业的短期流动性明显低于非ST企业。若建立GLM(一般线性模型)选取Y=(流动比率,速动比率),X=不同行业(或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如ST、非ST企业),几乎就可以直接判断出上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其短期偿债能力差异显著的结果。由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具有明显差异的各财务指标进行单变量财务状况敏感性分析,为企业提供具有实务操作性强的财务指标,也为投资者提供具有投资分析价值的财务指标。第二,财务指标的选择在财务困境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是长期处于核心地位的工作重心。根据实务经验选择出的财务指标究竟是否能真正作为财务状况的判断指标,需要具备统计意义的显著性检验。本文通过多指标显著性检验模型即属于多因素均值检验的形象分析得出:看上去有差异的各财务指标,在对ST企业与非ST企业的判断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那么是否能得出财务状况不同的上市公司不能通过财务指标来进行判类的结论?笔者发现,之所以得到各个财务指标不具备统计意义显著性的结论,是因为各个财务指标的数据不具备正态性条件,这其实是现实社会经济现象存在的一般结论,即实际业务中的数据满足正态性分布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第三,为克服财务指标数据的非正态性特征而进行财务困境的预测,必须寻找一种方法可以避开解释变量的正态性条件的假设。二元logit模型其构建原理是基于极大似然估计,即最大化似然函数来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发生概率进行判别,克服了一般回归函数的构建基础即解释变量的正态性分布条件假设。根据各财务指标建立的ST/非ST企业二元Logit模型分析结果发现,某些单变量敏感度高的财务指标并不能作为整体判别指标。具体地看,属于偿债能力类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在对ST企业进行logit判类过程中被筛选了出去,而盈利能力与每股指标却被大部分保留了下来,说明单个偿债能力指标敏感度高却不具备判别ST企业与非ST企业的精确度,盈利能力与每股指标不仅作为单变量对不同企业财务状况分析的敏感度高,更能作为企业不同财务状况判别分析的整体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指标。这同样为企业财务状况主要通过杜邦财务指标体系即权益报酬率为核心的实务指导提供了定量分析的依据,即企业财务状况最终通过盈利类财务指标来体现,如经营性盈利指标有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收益性盈利指标如每股收益、市盈率、市净率,总量类盈利指标如利润总额。通过对广泛意义的盈利类指标构建而成的整体逻辑判别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可以发现,通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市净率、利润额构建的财务指标预警体系能保证75.3%的ST企业与非ST企业判别精确度。

摘要:本文选取上市公司2009年ST与非ST企业的杜邦财务指标体系进行多元标准化处理后分别建立多元形象分析与二元Logit模型。发现二元Logit模型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境况有明显的判别作用;财务指标有助于企业、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考察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以便进行决策判断。

关键词:杜邦财务指标体系,形象分析,二元Logit模型,财务困境,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2]张玲:《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判别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3]姜天、韩立岩:《基于Logit模型的中国预亏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Edward I Altman.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ournal of Finance,1968.

[6]Beaver W.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Supplement to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6.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第8篇

当今企业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企业“快起快落”的现象在我国已屡见不鲜, 企业随时都可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危机, 如何很好地预测危机、规避风险已成为各企业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务。目前国内外对财务预警机制的研究成果已有一定数量, 但都是以财务指标为核心构建的预警模型, 并没有考虑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自20世纪八十年代末生态效率的概念提出以来, 生态效率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加上当前世界各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时代的使命, 企业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之一更应该承担起这个使命;生态效率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程度, 它不仅会引起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还与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效率的好坏最终都会以各种形式体现在财务状况上, 因此将生态效率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已是时代所趋, 构建一种基于传统的财务指标和新型的生态指标之下的“双指标”财务预警体系是和谐社会下企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必然选择。

首先, 构建财务指标与生态指标“双指标”下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将从理论上和方法上指导、督促企业自觉将生态效率思想贯彻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降低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能保障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保护有限的环境资源;最后, 有助于政府全面掌握企业资源的利用情况, 污染物排放情况, 为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因此, 本文提出的“双指标”财务预警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企业财务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指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双指标”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因素很多, 评价指标也很多, 但是它们大多数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本文所研究的财务指标的选取基于是否与企业危机预测相关、在国内外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频率、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三个角度出发, 并在遵循尽可能全面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特征的原则下, 选择了五类财务指标:每股指标、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性以及现金流量。

自1992年以来, 有四个国际协议试图对全球公认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即有关与后代的利益相一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有关臭氧层损耗物质问题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有关限制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和有关跨国界的有毒废气物的控制与处理的《巴塞尔公约》。目前,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在这四个国际协议上, 推荐选择了以下五个环境绩效指标:购买的能源;水资源的使用;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排放;固体和液体废弃物;导致臭氧损耗的物质排放。本文将以这五项环境绩效指标为依据, 在借鉴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具体的财务状况, 构建出以企业的社会总贡献为分母的财务视角下的生态指标, 具体见表1。

注:其中社会总贡献=应付职工薪酬+利息净支出+支付的各项税费+净利润

本文最终构建的财务指标和生态指标“双指标”体系见表2。

三、实证研究

第一, 数据选取。每个行业对环境的依赖和影响程度都不同, 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所消耗的能源以及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两个方面。旅游业作为一种资源性产业, 它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旅游资源基础的长久永续利用, 它的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 以往传统的粗放式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模式带来了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 旅游区和旅游景点的粗放式管理, 旅游设施过度膨胀, 以至于旅游景观遭到破坏和消失, 极大地危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 威胁着旅游业的发展, 这个时候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而旅游企业作为整个旅游行业的主体如果继续沿袭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而忽略企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传统经营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此, 本文将以我国的旅游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以BP神经网络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探讨引入的生态效率指标对旅游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效果的影响。

本文最终选取了4家2011年被ST旅游行业的ST公司, 并选取4家财务状况正常的公司与之配对。本文的财务数据均取自于企业的年报, 由于这些企业都没有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部分环境数据来源于各企业的相关新闻网站, 部分数据根据行业和地区的标准进行折算。考虑到本文神经网络的应用原理, 将这8家公司按1:1的比例随机地分为两组, 每组2家ST公司和2家正常公司, 分别命名为训练组和测试组。训练组和测试组样本及2011年度财务数据见表3。

第二, “双指标”下的财务预警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本文建立的财务预警模型是基于BP神经网络, 这是一种旨在模仿人脑结构及其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 它能够通过预先存储的信息或自适应学习机制, 从不完整的信息和噪声干扰中恢复原始的完整信息;此外, 它还能通过对系统输入输出样本对的学习自动提取蕴含其中的映射规律, 从而以任意精度拟合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函数。选取2011年被ST的4家旅游上市公司和正常财务情况的4家旅游上市公司的2009~2011年度的财务数据, 建立包括输入层、隐藏层与输出层三层的BP前馈神经网络模型。

为了比较传统财务预警模型与“双指标”下财务预警模型的预测效果, 本文将数据进行两次实验, 第一次实验不考虑生态指标, 第二次实验考虑生态指标。

不考虑生态指标模型的输入变量为18个, 全部是财务指标, 输出变量是企业财务危机程度, 用Y表示:Y=0表示ST公司, Y=1表示财务正常公司, 因此最终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共有18个输入神经元, 12个隐藏层神经元, 2个输出神经元, 得到的神经网络拓扑结构为18*12*2。网络训练时采用快速训练方法, 即采用traingdx训练函数对训练组数据进行训练, 利用编写的Matlab语言程序, 经过反复试验, 确定采用如下参数进行训练:循环间隔数100, 目标误差0.05, 学习速率0.205, 学习速率增加的比率1.05, 动量因子0.1, 最大循环次数1000, 最后用测试组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测试, 导出结果。

考虑生态效率模型的输入变量为23个指标, 包括财务指标和生态指标, 为了保证两次实验结果的可比性, 将输出值的设置保持和不考虑生态指标实验相同, 因此最终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共有23个输入神经元, 16个隐藏层神经元, 2个输出神经元, 得到的神经网络拓扑结构为23*16*2, 用同样的方法对包含生态指标的训练组数据进行训练, 最后用测试组进行相关测试, 得到的测试组输出结果与第一次实验的不考虑生态效率下的测试组输出结果进行比较如表4所示。

注:表中*表示财务预警错误。

本文把输出值出现在 (-0.5, 0.5) 区间, 则当作财务危机出现预警信号;输出值出现在[-1.5, -0.5]U[0.5, 1.5], 是为财务正常未出现预警信号。从以上结果可以发现:2009年四家旅游公司在没有采用生态指标时, 有桂林旅游和ST金马两家出现危机预警错误, 预警准确率为50%, 但采用生态指标后预测完全准确;2010年四家公司没考虑生态指标与考虑生态指标的财务预警准确率持平;2011年没有考虑生态指标情况下, 桂林旅游和ST东海A预测失误, 准确率为50%, 考虑生态指标后仅ST金马预测错误, 准确率高达75%。

四、结论

通过上述结果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本文构建的基于传统财务指标与生态指标“双指标”下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比单纯地考虑财务指标的预警模型更有效更准确, 这说明将生态指标引入企业的财务管理更能有效地预测企业的风险, 更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从而为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使企业能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又能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 使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引入生态效率概念的时间不长, 对于生态指标的选取研究仅以联合国颁布指标为基础, 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市场环境和不同行业之间环境标准的差异性, 我国生态效率指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以便为各企业“量身打造”出一套更完善、更全面、更科学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

参考文献

[1]郭魏:《探析企业生态效率会计评价研究》, 《现代商业》2009年第9期。[1]郭魏:《探析企业生态效率会计评价研究》, 《现代商业》2009年第9期。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非财务指标研究 第9篇

1 财务指标的选择

财务指标是指能够从财务报表中直接获得或计算得到的预警指标。国内外学者在选择传统财务指标时主要都是从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这四方面考虑 (见表1) , 通过数理分析筛选出有效的、相关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进入到预警模型, 这些指标对于模型的预警功能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单纯的账面会计指标容易被操控, 而现金流量指标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真实偿债能力、盈利质量等各方面的能力, 于是逐渐将现金流量引入到财务指标当中。现金流量指标主要包括现金盈利值、现金增加值、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营业活动收益质量、现金债务总额比率等 (见表2) , 加入了现金流量指标的预警效果更准确。研究证明, 虽然在预警模型中引入现金流量能更真实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能更好的提高财务预警的准确度, 但是由于现金流量指标繁杂, 如何有效的选取相关指标才能反映企业整体的经济活动仍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

2 非财务指标的选择

财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 一些非财务信息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如公司治理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企业所处行业是否有发展前景、企业的信誉程度是否被社会认可等。因此, 我们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时应该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非财务指标, 通过构建全面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以更加科学、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经营现状, 从而进一步提高预警效果。非财务指标是指不能够从财务报表中直接获得或计算得到的预警指标。在非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过程中, 一开始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指标的研究, 包括股权结构指标、董事会特征、管理层激励等 (见表3) 。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些特殊指标也被引入到非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中来。一些学者认为,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年代, 智慧资本可以为公司提供成长性潜力和增加核心竞争力, 把智慧资本结合公司治理指标引入到财务预警模型中, 也取得较好的预警效果 (见表4) 。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企业要想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加强社会责任感,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关注社会效益, 于是引入生态指标以体现企业的资源消耗、环境影响以及环境治理信息 (见表5) , 对于企业的中长期预警起到良好的效果。

任何一家企业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经营发展, 企业除了管理好自身外还要时刻分析所处环境的变化, 审时度势, 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避免外部风险的冲击, 所以部分学者开始考虑外部环境对财务危机的影响 (见表6) 。但是这些指标都比较难以量化, 所以把它们引入预警模型还有困难, 仍需进一步研究如何科学地将其量化。

企业财务风险除了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外, 还应结合自身所处具体行业特征来进行预警分析。也有学者研究如何设计适合企业所处行业特征的预警指标, 以进一步提升预警模型的预警效果。王玉翠针对油气田企业引入原油成本价格比、油气操作成本、剩余可采储量比率、原油储采比等一系列非财务指标, 朱芯妮针对房地产行业引入每股工地储备金额等非财务指标, 李善花针对农业企业引入品种创新风险指标, 这些特殊的非财务指标的引入均提升了预测效果。

3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选择评价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仅仅依靠财务指标的弊端已逐渐显现, 会计信息造假及利润操纵行为影响着财务指标的有效性, 把非财务指标引入预警指标体系中, 可以有效弥补财务指标真实性不足的缺陷, 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率。更重要的是, 一些非财务指标本身如企业公司治理现状、审计意见、行业因素等与企业的经营发展密切相关, 在预测财务危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从企业微观层面设计非财务预警指标开始全面的考虑智慧资本、生态指标等一些特殊的指标, 以及侧重从行业出发引入能够反映行业特征的预警指标, 这对仅靠财务指标预警进行有效的补充, 研究也证明了非财务指标在财务预警准确性上更有优势。

注:其中社会总贡献=应付职工薪酬+利息净支出+支付的各项税费+净利润

但是, 从宏观经济层面和中观行业层面反映的外部环境指标却面临难以量化的局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 宏观经济数据的统计工作不断加强与完善, 相关统计数据将更加容易获得,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将更加全面、科学、有效。

随着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逐步深入, 我国财务预警研究也应在借鉴国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宏观经济和中观行业的非财务指标, 作为企业微观层面指标的重要补充。同时, 在企业微观层面指标中, 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所处行业特征和经营业务特征, 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有针对性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 且要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动态修正, 以真正实现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有效预警, 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 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轶.财务预警研究中非财务指标选择综述与评价[J].财会通讯, 2008 (6) .

[2]蒋太才, 罗丽.生态指标与财务指标“双指标”下的财务预警研究[J].财会通讯, 2013 (3) .

企业财务状况指标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财务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本,费用

1 基础数据

某企业报告期财务报表如表1和表2所示。

2 报告期财务指标分析

2.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见表3。

1) 流动比率=2605.5/2147=1.21。

一般情况下, 流动比率越高, 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越强, 认为2∶1的比例比较适宜, 而企业流动比率为1.21, 同上年年末相比偿债能力变化不大。

2) 速动比率= (2605.5-552.1-2.3) /2147=0.955。

速动比率为1是安全边际, 速动比率为0.955。与去年年末相比, 速动比率有所下降。说明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过大, 导致企业速动比率未达到一般公认标准, 需采取措施加以扭转。实际上, 销售市场前景可观, 企业存货流转顺畅, 变现能力较强, 仍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

3) 现金比率=1192/2147=0.552。

现金比率是企业所拥有的现金类资产, 即现金和有价证券与流动负债的比。反映企业直接偿债能力。与去年年末相比, 此指标有所上升, 说明企业现阶段现金持有量有所增加。

2.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见表4。

1) 资产负债率=2147/4087=0.525。

与去年年末相比资产负债率略有增加, 长期偿债能力略有下降。

2) 有形资产负债率=2147/ (4087-356.5-2.3) =0.576。

较之资产负债率, 有形资产负债率指标将企业偿付安全性分析建立在更加切实可靠的物质保障基础之上。而2008年6月的有形资产负债率为0.576, 可以看出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并不乐观。

3) 产权比率=2147/1940=1.107。

产权比率是反映企业财务结构稳健与否的重要标志。该比率越低, 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 承担的风险越小。而企业的产权为1.546, 比去年年末有所增长。可见, 企业在下半年的工作中应加强生产, 扩大销路, 提高获利能力, 改变目前的状况。

4) 利息保障倍数= (-4.7+52) /52

=0.91。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 且比值越大越好, 而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为0.91。

3 盈利能力分析

1) 销售利润率=280/1242=22.5%;

2) 销售毛利率=-4.7/1242=-0.378%;

3) 销售费用率=301.5/1242=24.3%;

4) 销售成本率=931/1242=75%。

从上述经营指标可以看出, 工厂报告期的销售毛利率为22.5%, 销售成本率为75%。两项指标说明企业的销售毛利一般。占销售比率较高的聚乙稀农膜销售成本率为78%, 该产品的盈利能力并不是很大, 最主要的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的, 致使产品生产成本过高, 销售费用率达23%。从表2中可以看出报告期的期间费用分别为:管理费用231.5万元;财务费用52万元;营业费用18万元。引起期间费用比上年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本季度各管理部门的费用支出高达143万元, 应加大管理力度, 力争将内部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 以求降低销售费用率。

4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见表5。

根据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1) 原材料单价上涨引起成本增大是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国际市场石油涨价, 原材料单价每吨提升900元。

2) 辅助材料费用提高, 主要原因是由于产品所用辅助材料如纸管、添加剂等价格上涨, 致使辅助材料的综合价格与上年相比有所上涨。

3) 电费提高引起成本加大23万元/t, 主要原因是由于本年度电费中含有租赁费用。

4) 制造费用提高24元/t, 主要是因为本季度车间发生维修费用过大引起的。

5) 工资费用增加使成本提高5万元/t, 是因为本季度工资增加。

5 期间费用各项分析

期间费用本季度为:管理费用231.5万元, 财务费用52万元, 营业费用18万元。

1) 管理费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较大, 主要原因是由于工资、通勤费的增加。

2) 上季度末医疗保险未入账摊销, 本季度走账。

3) 固定资产折旧本季度比上季度多提63万元。

4) 各管理部门支出增大, 业务招待费数额较大。

5) 财务费用支出主要是提取的短期借款利息。

总之, 在下半年企业应加大管理力度, 扩大市场, 加快资金周转, 提高货币回笼的速度, 降低产品成本。争取在下一季度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倪桂兰.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及其对策浅探[J].江苏商论, 2006 (12) :130-131.

[2]付小丽.浅析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影响因素[J].商场现代化, 2006 (21) :260-261.

[3]刘芳, 许德晓.谈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J].科技资讯, 2007 (6) :213.

[4]周坤.浅议财务分析中的禁忌[J].现代商业, 2007 (21) :64.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第11篇

从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式的全面性出发,为了使其能够从整体上达到预期的效应,从而也得从企业的所处大环境出发。因此,不论是对于上市公司还是中小企业来说,从外部环境着手也是其最好的支撑点。

政治因素方面,国外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早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加快了对风险管理中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立法。例如,英国在2002年发表了国家风险管理标准;美国更是领先,COSO从1985年起到2004年之间就共发表了4篇报告。在我国,有关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定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我国的政府部门也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逐渐重视起来。因而在2001年时,财政部才开始发布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等相关文件;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指引;证监会也发布了一些关于上市公司治理条例和证劵公司的内部控制指引等法规;国资委在2003年时发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并明确了其主要义务,即探索有效的企业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法,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化等。虽然国内的有关上市公司的制度管理还尚不完善,但在不断的深化中也预示着我国的上市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得到一定加强。

在社会、市场经济因素方面,可以通过信息评级机构获取任一企业的资信报告,通过查看政府发布的行业信息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行业内企业的竞争状况;还可以通过获取专业机构提供的市场调研报告来获取市场价格及市场供需情况。在国际上许多国家还已广泛使用一些风险管理工具(如一些债券和信贷手段、金融衍生工具、专业自保公司等),他们通过把现货市场的风险通过买卖证劵指数期货、证劵现货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转移到期货市场上,规避一些市场上的系统风险。在中国,这些系统规避方法尚未得到开发,但它也证明了其在财务危机预警上的可行性,给我们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从微观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公司的内部结构主要包含风险管理哲学、公司文化、董事会、员工能力、组织结构、权责分配等因素。公司的风险管理哲学,是指公司从制定战略到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对待风险的一系列信念与态度。它代表着一种公司价值观,影响着公司的文化和经营风格,因此加强公司的风险管理哲学对如何应对风险,评估风险,预防风险有很大的影响。公司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它形成于每一个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并且还影响着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和以及员工的凝聚力和发展理念、意识等。以此来加强公司的员工道德修养和业务学习以及管理人员的责任感等,都对建立和实施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预防体系有很好的环境和氛围。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它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计划等重大决策,因此加强董事会责任体系,对其做到良好的分工与平衡也是对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

公司的战略,是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的稳定并为了不断的获得新的市场份额而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状况以及资源和能力的状况,从而制定的公司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途径的总体的部署。战略的失策可能会导致公司重大的财务危机,因此要防止公司的战略决策失误,从多方面衡量和分析公司的发展前景。为防止公司的战略风险,可以从内外环境两个大的方向出发。外部渠道则包括国家宏观政策、行业的法规和经济信息的发布渠道;新闻网络和抓野机构的出版物;客户和供应商提供的信息等。内部渠道则是:内部会议纪要以及战略分析报告;以往成功经验和重大失误;公司自身的战略规划、计划决策等。

三、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上的可行性

虽然众多国内外学者在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模式上的分析时,主要是依据的财务指标来构建模型的,但其建立预警模型的方法也随着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在不断改进。一些学者尝试在财务指标上加入了非财务指标的信息,并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使得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做到有效的互补。

我国学者李秉祥、息文秀(2004)就在总结前人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预警模型中的指标变量如果只局限于具有时期性的财务指标会容易导致预测信息存在较长时期和预警的滞后性。基于这些问题,他们把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作为研究量,并利用公司的资本价值以及企业的负债信息等建立了期望违约率模型,以此来应用于公司财务危机的动态预测。

刘国光、张兵、王慧敏(2005),其应用Merton期权模型并且基于股票的价格,通过此来计算公司的违约距离(这也是结合财务指标),结果发现,引入预设的距离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曹德芳、夏浩琴(2006)也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财务指标结合,将股权结构变量引入到财务危机的预警研究中,发现这也对财务危机的预警有着很大的影响。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第12篇

一、国外财务预警研究中的非财务指标选择综述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意识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过分关注、单纯以财务指标来预警财务危机难以让人信服, 事实上, 非财务因素在财务预警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引入非财务指标方面, 以往文献主要从基于宏观经济和经济周期方面的考虑、立足于行业差异分析、针对管理水平度量三个方面予以思考。Rose (1982) 检验了28个经济周期指标从而论证了宏观经济状况影响着企业失败进程。Mensah (1983) 用参照价格水平进行调整后的数据评估破产预测模型后发现这对于提高预测率作用不大。Lawrence (1983) 和Whittred Zimmer (1984) 检验了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延迟披露引起的预测偏差。Goudie (1987) 尝试将英国经济活力 (Dynamic) 模型与其开发的破产预测模型进行整合, 但因缺乏统计准确性而影响不大。Platt (1990) 用行业比率标准化的方法控制行业之间的差异, 得出一个稳定的破产模型, 证明行业增长对企业失败影响显著, 随后又进一步比较了行业比率调整与否对破产模型稳定性与完整性的影响。Sunti Tirapat (1999) 运用PMI、CPE、INT和MS2四个宏观经济变量作为因变量对企业股票的月回报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 以得出的回归系数作为该企业对宏观经济的敏感性度量。John Baldwin等 (2000) 应用行业特征、宏观经济和地区变量对加拿大的小企业失败构建了预测模型, 其中行业影响方面的指标有:企业规模/进入行业第一年的平均规模、行业集中度、行业员工流转率、进入行业第一年平均企业规模/行业平均企业规模, 该模型论证了所处地区对小企业成败影响巨大而行业因素则作用甚微。

二、国内财务预警研究中的非财务指标选择综述

中国台湾学者叶银华、李存修 (2002) 在《整合公司治理, 会计资讯与总体经济敏感度之财务危机模型》一文中将公司治理、会计资讯、总体经济敏感度三方面的变量纳入一个Logistic回归模型并对台湾上市公司进行分析, 结合多方面信息对企业失败预测作了有益尝试。还有学者试图通过公司高层学历、企业主年龄、企业主婚姻状况、原料供需配合情形、生产设备现况、产品是否取得验证、公司与重要客户销售情形、营业情形等变量来分辨管理水平的影响。

内地的财务预警研究总体起步较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国外的预警研究与应用成果逐渐引入国内,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思想也同时传入国内。90年代我国制定了统一的会计准则后, 国内财务预警研究在参考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兴起, 在引入非财务预警指标方面也结合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开始了系统研究。杨兵、柯佑鹏 (2005)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构建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采用了9个非财务指标, 如表1所示。谭一可、张玲 (2005) 构建的Logit财务困境预警模型从宏观经济敏感度和公司治理两个角度引入非财务指标, 如表2所示。邓晓岚、王宗军等 (2006) 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实证研究中, 运用Logistic回归分别检验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市场信息等方面的10个非财务变量 (如表3所示) 对财务困境的解释力, 并应用jack knife method检验模型的分类预测能力。结果显示, 年度累积超额收益率与审计师意见的预警效果较好, 其他非财务变量均不显著, 纳入了非财务因素的模型预测力更强。王克敏、姬美光 (2006) 在亏损公司财务预警研究中, 突破以往财务预警研究基于财务指标或治理指标的单一层面分析, 在财务因素分析基础上, 引入公司治理、投资者保护等因素, 进而比较分析基于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及综合指标的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其非财务指标如表4所示。陆瑾、张学谦 (2006) 从财务健康度的角度建立财务预警体系, 所采用的健康度指标采用了财务报表以外反映的健康度的2个非财务指标, 分别是违规担保及委托理财现象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现象。王海鸥、李建民 (2006) 所设计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中, 在企业发展能力中选取了5个非财务指标, 包括:企业创新能力、主导产品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受生命周期影响程度、所处行业竞争力、获得开发新产品及配套投资所需资金情况。万希宁、王艳 (2007) 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财务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化评价, 对定性的非财务指标采用模糊统计的方法, 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 构建了基于非财务指标的财务危机模糊预警模型。其非财务指标如表5所示。

三、国内外财务预警研究中的非财务指标选择评价

通过对国内外财务预警研究中非财务指标选择的探讨, 不难发现非财务指标是对单纯依靠财务指标进行财务预警的重要和有效补充, 既有研究也证明了非财务指标在财务预警准确性上更有优势。已有的研究文献财务预警研究中的非财务指标选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非财务指标涉及的类型比较少, 主要从宏观经济方面、行业差异方面、企业内部治理、股权结构、股票价格和收益、财务报告的表外信息等方面选择。这是因为与财务指标不同, 非财务指标数据的收集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特别是定性指标要靠实验研究 (如问卷调查) 方法取得。因此, 现阶段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的非财务指标主要来源于财务报告中除财务报表以外的披露信息, 如表外的其他信息、市场交易信息、公司其他公告、中介机构相关公告等。二是国外研究对于非财务指标的选择偏重宏观经济层面和中观行业层面, 国内研究则偏重企业微观层面。这主要是因为国外的市场经济历史悠久且已经发展完善, 宏观经济的统计数据容易获得, 且企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我国的市场经济历史较短且尚处于发展完善过程中, 影响了统计数据的有效性。三是已有研究中的股票价格和收益、资产规模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 数据依然来源于财务指标, 其实是一种“准财务指标”。其他类型的则可视为标准的非财务指标。四是非财务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普遍不足。现有研究中非财务指标的选择往往取决于研究者的直观判断以及资料的可获性。由于缺乏理论指导, 研究者在选择指标时, 会受到自身价值判断的影响。财务预警中, 警情的出现和危机的发生往往在事前存在着一定的征兆, 这就是财务预警的警兆, 而警兆的识别需要基于一定的财务理论, 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公认的理论能全面说明财务预警的警兆因素。

随着财务预警研究的逐步深入, 我国财务预警研究也应在借鉴国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宏观经济和中观行业的非财务指标, 作为企业微观层面指标的重要补充。同时, 在理论方面注重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研究;在实证研究中引入非财务指标, 以使财务预警结果更加准确、科学、可信。

参考文献

[1]张鸣、张艳:《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邓晓岚、王宗军等:《非财务视角下的财务困境预警》, 《管理科学》2006年第3期。

[3]王克敏、姬美光:《基于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亏损公司财务预警研究》, 《财经研究》2006年第7期。

[4]万希宁、王艳:《基于非财务指标的企业财务危机模糊预警模型研究》, 《管理学报》2007年第3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关文章:

环境财务指标06-21

财务指标检查09-02

非财务指标财务分析论文04-23

财务指标强化财务分析论文04-29

财务指标评价体系05-10

财务管理指标05-29

财务风险指标05-30

财务指标体系08-09

财务评价指标计算08-24

财务指标解读论文05-05

上一篇:双语教育下一篇:发展绿色建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