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范文

2024-05-17

新闻编辑范文(精选12篇)

新闻编辑 第1篇

1 网络编辑和报纸编辑在新闻传播中的相同点

1.1 编辑流程一致

传统新闻编辑具有的稿件审核、编选、加工、制作标题和版面设计等一套严格的编排流程。网络新闻编辑同样采用这套流程, 同时又增加了相关内容的链接设计、图文组合、多媒体音视频技术处理等新流程[3]。网络编辑和报纸编辑基本采用同一套的编辑流程。

1.2 编辑目标一致

网络媒体是一种没有固定新闻传播模式的新媒体形式。传统的人类记录和传播思想的方法、途径遭受了冲击。但新闻编辑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播新闻信息, 这个宗旨始终没有改变。

2 网络编辑和报纸编辑在新闻传播各个环节中的不同点

2.1 稿件编辑的不同

2.1.1 标题的制作的不同

网络新闻的标题靠出彩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出彩的标题新闻与正常标题新闻的点击率要高的多。

题文相符是传统报纸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原则, 从文章标题就能大概了解新闻的基本内容。网络新闻标题往往采用故弄玄虚、断章取义、挂羊头买狗肉的形式, 以追求读者高的点击率[4]。

2.1.2 文字编辑的不同

网络新闻编辑讲求的是易读性。网络新闻的主要功能是给读者提供信息资料, 越简单的文字表述, 读者越容易理解。网络新闻编辑的段落和篇幅都较短, 常采用简短的语句表述将新闻要点。

2.1.3 编辑样式的不同

与报纸新闻编辑有所不同, 网络新闻表达新闻事实有多样性。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 还可以囊括大量的音频和视频内容的多媒体形式。

2.2 版面设计不同

许多传统版面设计概念, 如开张、版序、中缝、小样、大样等等, 在网络新闻编辑的版面设计中消失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网络空间的无限性。网络媒体的页面是动态的, 虚拟的。网络新闻传播需要美化版面、定期改版以持续吸引读者的兴趣[5]。

2.3 编辑的程序不同

报纸新闻编辑有一套严密的采、写、编程序和制度。网络新闻的发展打破了这种传统格局。网络新闻编辑通过一台连接互联网的电脑, 就能随意发布新闻信息。

2.4 编辑时段不同

常见的新闻报纸类型为日报和周报, 而网络新闻常见的类型是时时更新的网页。网络新闻相比传统新闻时效性的优势,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凸显出来。网络新闻制作环节简单方便, 不受时间限制, 新闻的传播也没有间隔性, 网络媒体可以24小时全天候向外传播各类新闻信息。

2.5 编辑空间不同

传统报纸新闻编辑需要有形固定的工作空间编辑部。而网络新闻编辑是虚拟的、动态的、随时随地的[6], 不需要有形的工作空间。

全世界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 形成了一个存储巨大的数据库, 网络新闻编辑打破了传统报纸版面的限制, 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包揽其中。另外, 新闻传播主体是多元化的, 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 源源不断提供网络新闻信息。

2.6 编读互动程度不同

报纸新闻编辑的特殊原因, 导致“编读往来”存在一定的时差性, 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们的信息反馈便捷、迅速。网站编辑们可通过电子邮件、微博和微信等交流平台与读者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6], 听取读者提出宝贵建议和作出合理评论, 第一时间准确了解广大读者感兴趣的主题和舆论导向, 并督促网络新闻编辑们为广大读者提供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

2.7 信息把关程度不同

传统媒体报纸新闻编辑早已形成严格的信息审核流程, 而新兴的网络新闻编辑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审核流程。网络的开放性, 导致人们发布信息是随意地, 不受限制的, 即使封闭了部分网站的IP地址, 还是阻挡不了信息在四通八达的网络空间中发布出来。如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 政府对报纸、期刊施加压力迫使它们不出版该事件的稿件, 却无法阻止网络中知情者报道发布这一轰动性的新闻消息[7]。所以说, 要有效审核网络信息的新闻传播, 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3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的互补发展

网络新闻是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模式, 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强、成本低等特点, 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 有大量年轻读者, 市场前景明朗[8]。报纸新闻传承百年, 虽遭受网络新闻的强烈冲击, 仍有大量读者群体, 将继续发展下去。网络新闻编辑和报纸新闻编辑互相学习优点, 弥补自己的不足。

3.1 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弥补的不足

1) 发布正面新闻, 正确引导大众舆论, 坚持拥护党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

2) 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 及时报道读者关心的重大新闻事件, 不断更新新闻热点, 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 学习网络媒体经验, 集众家之长。

4) 鼓励和提倡信息内容的严格审核, 杜绝发布“三俗新闻”。

3.2 传统新闻编辑需要弥补的不足

1) 提倡最新热点新闻和适时发布, 缩短与事件发生和信息源的时差。

2) 适当调整版面的排版格式, 尽量做到图文并茂。

3) 提高信息反馈速率, 增加或定期举办读者见面会活动, 与读者互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存在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互联网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网络已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载体, 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新闻媒介在大众读者心里的地位, 它们也正在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学习借鉴其它传媒的优点, 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客户群体, 用来抵制来之网络新闻的强烈冲击。“开放、自由, 以人为本”是网络新闻编辑的核心理念。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各有优势和不足, 只有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才能促进新闻信息更好的传播, 更好的服务广大读者。

摘要:从新闻编辑工作的操作层面出发, 探讨了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共同点。同时, 从稿件编辑、版面设计、编辑流程、编辑时段、编辑空间、编读互动和信息把关等方面分析了两者的不同点。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各有优势和不足, 只有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 在当下媒介市场发展的前提下, 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新闻,报纸新闻,新闻编辑,互补发展

参考文献

[1]文伟平.报纸“新闻链接”与网络“新闻链接”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7) .

[2]潘胜华.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比较[J].新闻界, 2007 (3) :122-123.

[3]田恒.比较分析网络新闻的编辑与报纸新闻的编辑[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01) .

[4]尹仙美.浅谈报纸新闻标题和网络新闻标题的差异[J].报纸研究, 2011 (10) .

[5].刘雅娟.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比较[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1) :155-156.

[6]安伟.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J].网络时代, 2010 (09) .

[7]闻学峰.网络新闻编辑四忌[J].中华新闻报, 2004, 22 (07) .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 第2篇

由于传播网络化和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中充斥着海量的新闻信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让自己的新闻吸引到受众的眼球,需要新闻编辑从传统的“把关模式”转移到“创新”的思路上,提高新闻的质量融入新的特色,下面以电视新闻为例,谈谈在新时代下如何寻求以创新为主题的发展之路。

一、传统媒体影响下新闻编辑的现状及缺点

随着新的受众心理和需求的出现,传统新闻的宣教式传播已经不能吸引受众欣赏和接受新闻。在新闻编辑方面,目前部分电视新闻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编辑思想陈旧、编辑模式老套、编辑方式单一的问题,使受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媒体上,电视竞争优势削弱。传统的传播模式采用宣教式的传播模式,表现形式既单一又毫无美感,不注重观众的心理需求,无法吸引到观众,削弱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其主要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陈旧的模式。电视类新闻节目发展至今,还在采用以前陈旧的编排模式。电视新闻类节目固有的模式:政治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这种编排模式多少年没有变化,让观众厌烦,毫无疑问地影响着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其次,信息缺乏吸引力。新闻报道内容追求的是对客观事实的表现,例如电视新闻类节目所堆积下来的是大量的时政新闻,报道语言按照经验性的稿子反复编排,造成语言单调,新闻形式采用画面加解说,一成不变缺乏美感,使新闻自身的品质下降,受众因为审美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流失。第三,时效性差。在网络、手机等传播方式出现后,传统新闻由于受播放时间的限制,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特别是时效性新闻信息往往已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了解,新闻本身并失去了时效性,不再被受众所关注。

二、新时期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要求

新闻编辑要胜任高科技时代新闻编辑的工作,保证新闻的高质量的同时还要具备政治甄别力,整合不同的宣传形式,使各种传播方式的新闻质量的管理处于可控状态,使新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效果。而对新闻编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提高政治素养和明辨是非能力政治素养是新闻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把握正确的政治立场,明确自己的新闻使命,遵循客观真实的报道原则实事求是地对新闻进行编辑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作为新闻编辑,必须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报道原则,正确地引导舆论。在筛选新闻的过程中,要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甄选能力。譬如对于那些有新意虽然能够吸引眼球,但却违背我国政治方针的新闻,可以筛选掉或者适当地编辑,正确引导舆论不产生负面的影响。

2.积累新闻素材提高提升创新意识如果把新闻比作一件产品,那么新闻编辑无疑是产品的设计师。新闻编辑本身作为一项创作型工作,需要编辑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平时对各种信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新闻编辑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只有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和海量的信息,才能开阔新闻编辑的视野,找到更多的灵感和创作思维。新闻编辑作为稿件的把关人,每天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而要确切地分辨出哪些信息是受众需求的、哪些信息认知和观点是正确新颖的,其工作领域涵盖政治、经济、科学、人文等多方面。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去积累素材和经验,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找到更好的新闻创意,培养出创新精神。

《新闻编辑室》 第3篇

电影:《点球成金》(2011)、《社交网络》(2010)、《查理·威尔森的战争》(2007)、《好人寥寥》(1993)

电视剧:《新闻编辑室》(2012)、《日落大道60号》(2006)、《白宫风云》(1999)、 《体育之夜》(1998)

导演:格雷格·莫托拉、阿兰·坡

编剧:阿伦·索尔金

主演:杰夫·丹尼尔斯、艾米莉·莫迪默、小约翰·加拉赫.、艾莉森·皮尔、托马斯·萨多斯基、戴夫·帕特尔、奥莉薇亚·穆恩、萨姆·沃森

类型:剧情

国家/地区:美国

首播:2012年6月24日(第一季)

制作方:HBO

2012年的美剧“夏歇季”,HBO的重磅新作《新闻编辑室》引来了大批中国观众的网络围观。该剧通过描绘一群“新闻狂人”面对“电视台商业需求与个人新闻操守发生冲突时”的一系列表现,为我们展示了美国新闻节目制作的台前幕后。

“索尔金主义”最新力作

从2009年初的筹备,到2011年秋的开拍,再到2012年夏的首播,围绕着《新闻编辑室》的话题,总离不开一个名字——阿伦·索尔金。这个近来在好莱坞风头一时无两的金牌编剧此前凭借《社交网络》、《点球成金》和《白宫风云》等作品多次获得奥斯卡、艾美奖最佳原创剧本的肯定,此番携《新闻编辑室》重返电视圈,甫一出场,江湖就已风声四起。信息量密集的机关枪式对白、捍卫专业理想的热血精英、锐气自我的观点堆砌……一切似乎都昭示着这将成为又一部烙上“索尔金主义”标签的“重复”之作,但 “大神”本人可不这么认为:“我得澄清一下,这部剧的重点并不在如何做新闻上,那群新闻从业者才是真正的主角。”

除了“灵魂人物”索尔金,该剧“加起来一共有13个托尼奖提名”的超强演员阵容也颇令人期待。有着三十余年从影经历、曾主演伍迪·艾伦《开罗紫玫瑰》的杰夫·丹尼尔斯成了剧中霸气侧露的王牌新闻主播威尔,曾出演《雨果》、《禁闭岛》的“英国美人”艾米莉·莫迪默则变身为战地记者出身、执着于新闻理想的女制片人麦肯兹,此外还有首度参演美剧的《贫民窟百万富翁》男主角戴夫·帕特尔和众多活跃于百老汇舞台的戏剧演员加盟其中,如此豪华的“星星榜”是不是已经快亮瞎了你的眼?忘了说,两届奥斯卡影后简·方达也在剧中出演了一位决定众多主演生杀大权的女强人莉奥娜·莱辛,这个角色可不简单,不仅名字是在向两位好莱坞商界icon——地产女王Leona Helmsley和前派拉蒙影业主席Sherry Lansing致敬,就连饰演者方达女士的前夫也正是大名鼎鼎的CNN创始人泰德·特纳。

堂·吉诃德们的理想国

索尔金说:“我喜欢书写那些不披斗篷,不带假面的英雄们,……在写《新闻编辑室》时,我也是这么想的,与其描绘现实,不如把这部剧作为一封献给新闻理想主义者的情书。”他在剧中用一个个近两年来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为新闻真相和理想主义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作为中国观众,或许我们并不了解美国的大选文化、枪支管制、茶党崛起和移民法案,又或许我们并不关心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埃及政变和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但至少可以为剧中纯粹浪漫的新闻观而热血沸腾一回。

威尔在第3集开头以911事件后前反恐事务主管理查德·克拉克的道歉声明为引子,向观众表达了未能在节目中起到报道信息和引导选民作用的歉意,并陈述了自己“重返新闻界”的理想:“我们要做事实真相的拥护者,杜绝含沙射影、空穴来风的报道。我们不是餐厅的服务员,不会依照你的口味来调整新闻。我们也不做只会陈述事实的机器,因为新闻只有沾染了人性,才有意义。我将丝毫不隐瞒自己的个人观点,但也会尽力为您呈现不同于我个人主张的明智观点。我们凭什么做出以上承诺?因为我们是媒体精英。”如此理想化到不切实际的“自大”言论是不是已经让你体温上升、血压破表了呢?当曾经举足轻重的新闻界业已失去“喉舌”之姿时,索尔金用自己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纸上的理想国:在那里,时效和收视不是唯一,因为“在正确的报道出来之前,新闻仍是新闻”;新闻机构会为服务于己的外籍战地记者负责到底;从业者会为报道重大事件所起的作用而自豪,但当它已发展成一个国家的悲剧时,他们也没有热情去炫耀自己的作用了。

这是一群非常出色的人在做非常正确的事,也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扰,然而一进新闻编辑室,立马回魂,满血复活。他们愿意在为“灰色事件”进行条分缕析的过程中,付出代价,甚至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失败者,但“不相信真相总在中间”的信念促使其愈挫愈勇。导致麦肯兹和威尔恋情结束的第三者布莱恩在头条报道中把这群人称为“The Greater Fool”,这个借用凯恩斯“博傻理论”的观点看似暗含贬低之意,却真正显示出他们“为了让他人获利,宁可自己做最大傻瓜”的“高处不胜寒”。如果你想通过这部话题性十足的美剧来给自己的美国认识论扫扫盲,它大概会成为你的菜。

和观众做生意的HBO

《新闻编辑室》是索尔金首次与有线电视网合作拍摄的剧集,这部未播先火的美剧在播出后却招来了毁誉参半的媒体评价。《好莱坞报道》称:“是否钟意这部剧取决于你是否买索尔金的账,他一向坦诚到不屑于掩饰自己的倾向,更不会为此而感到羞愧。”《赫芬顿邮报》则认为:“戏剧性的呆滞和恼人的混乱,让该剧为了完成一次毫无意义的讲述而浪费了一个难得的豪华阵容,除非你认为教育人们如何变得更加正直是索尔金讲这个故事的最终目的。”不过这些两级分化的评论并没有影响索尔金的心情。虽然美国本土收视低迷,但鉴于火热的社会话题性和对制作团队的充分信任,HBO在第2集首播的次日,即宣布续订第二季。用中国当下收视为王的思维来考虑,会觉得这决定做得也太不可思议了,话题热度能当饭吃吗?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和观众做生意,而非广告主”,《新闻编辑室》第2集的一句台词一语道破了该剧制作方HBO的经营之道。作为时代华纳旗下的有线电视网,该公司的收入来源是订户的收视费,而非广告费。从1977年起,HBO就开始了自制剧的生产,1998年《黑道家族》的成功一举奠定了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它也凭借“凡HBO出品,必属精品”的良好口碑在2011年成为全美用户订阅量位居第二的有线电视公司。索尔金“欣慰”地说:“HBO对于有多少人看了这部剧不太感兴趣,他们更关心看了这部剧的人里,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它。虽然HBO的目标不是让编剧们开心,但他们确实一不小心做到了。”

新闻编辑 第4篇

1 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编辑存在的共同点

1.1 编辑流程基本一致

作为新闻编辑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基本编辑行为与方式, 报纸新闻编辑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对新闻报道的所有环节与活动进行整合, 通常包括稿件的组织、稿件的选择、稿件的修改、版面设计等, 在新闻作品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将上述环节都“串联、合成”起来, 发挥“把关”的重要作用。

题的典型细节, 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受众的眼球。 (3) 在比较中观察, 亿视察中比较。记者就是要对其进行比较, 同中求异, 才能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点, 也是记者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成果。有目的对比的观察, 能更有效地发现新闻线索, 而记者采访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 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的效果[2]。

4采访方法

(1) 面上找题目, 点上作文章。记者首先应该对一般实事有个普遍性的了解, 对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矛盾的焦点、群众关的问题、事物进展的程度等等, 即人们常说的“面上的情况”有个了解, 然后, 他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去发现和捕捉新闻事实。否则, 就会是“瞎猫碰死耗子”, 使工作带有极大盲目性和偶然性。记者了解面上的情况, 首先要靠自己留心, 留心观察, 留心收集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新闻编辑工作随之而兴起, 是当前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分类。2005年, 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将“网络编辑员”作为新颁布的十种社会新职业之一。这从政策方面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予以了认可, 将之作为了一种正式的职业。在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当中, 除了需要进行传统的报纸新闻编辑需要的稿件审核、编选、加工以及版面设计等工作之外, 还需要对网络内容, 诸如Web链接的设计、多媒体影音设计、图文组合方式等。总之,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工作在流程上还是类似的。

1.2 新闻编辑目标一致

网络媒体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新的媒体, 不但对传统的社会传播体系造成了对应的影响, 同时还对人类记录并传

料, 细心研究各方面的情况。要力争由点到面, 达到对全局或某些全局性的问题有个概括的、全面的认识, 做到“胸中有全局”。 (2) 短仗长打。采访时间过长, 新闻便可能在采访过程中死于“娘胎”之中了。所以我们要“短仗长打”, 就是用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为短时间完成现场采访任务打好基础。 (3)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方法在新闻领域的运用, 主要看眼于调查对象的数量, 向受众提供科学的数据。它带来的好处是, 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说服力, 使新闻报道奉为生命的“客观”、“真实”的本质特点得到更好的再现, 而且给受众对事物的认识在观念上量化, 同时又给决策部门提供了决策的可靠依据。抽样调查方法的大致实施过程如下:确定调查主题, 分析其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根据调查的目的、要求以及时间、人力、物力条件, 确定调查计播信息的方式进行了改变。自然, 其给编辑活动及编辑方式等也带来了对应的变化。但是, 不管是何种新闻编辑方式, 新闻编辑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了更好的传播新闻信息。

2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的对比

新闻传播媒体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新闻报道与编辑工作的特点。由于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和报纸新闻编辑工作在具体的操作程序方面存在着对应的不同特点。例如, 在网页的编辑排版过程中, 应该对网页新闻的具体内容, 诸如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的联合配置与关系。通过将之合理的整合在一起, 将新闻展现在网页当中, 以便于读者在电脑显示屏上方便的浏览信息。而报纸则有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版面, 人们可以

划和实施方案;界定调查总体, 抽取样本, 拟制问卷;实施调查, 通过人员访问、邮寄访问或电话访问等方式完成对问卷上问题的回答, 在此过程中要进行督导和复查。

总之,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 记者不能囫囵吞枣将全部信息写进去, 要将最有价值、最有可读性、最动人的内容挑出来, 加工完善, 形成一篇新闻。采访是一个体力活儿, 只有方法, 没有捷径, 深入、广泛采访是一篇好新闻稿必不可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黄素珍.新闻采访"四忌"[J].魅力中国, 2009 (12) .

[2]任娓娓.探析新闻采访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7) .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 辽宁本溪117100)

根据自身的兴趣以及学习习惯随意的进行翻阅, 下面将从下面一些具体的操作中谈论报纸新闻编辑以及网络新闻编辑的区别。

2.1 标题的拟定

网络新闻和报纸新闻的标题在制作方面存在对应的不同点, 这是由网络新闻当中网页信息的传播特点多决定的。在网络页面中插入超链接的新闻传播方式使得新闻标题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承担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其在吸引读者阅读方面的作用有重要意义。为了从众多的新闻当中凸显出与众不同, 吸引网络希望读者的注意和点击, 就需要靠精彩的标题来获得读者的青睐。一旦标题不足以吸引读者, 其自然意味着新闻编辑工作的失败。

标题与正文相符是传统的报纸新闻标题拟定的一个重要原则, 应该保证标题能够准确的概括新闻中所述的基本内容。在网络新闻的编辑过程中, 整个传统的标题拟定原则却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了追求网络读者的点击率, 使得自身的网页新闻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 网络新闻编辑通常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将其自认为新闻中最吸引人的事实采用最吸引人注意的方式表达出来。基于此, 为了吸引更多的点击率, 当前部分网络新闻编辑在拟定新闻标题时, 通过故弄玄虚、挂羊头卖狗肉、断章取义的方式。部分标题甚至出现了新闻主体标题与导读标题不相一致的现象, 甚至相互冲突。

而在保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 由于比较注重保质的整体性。因此在其标题的拟定过程中比较注重和讲究新闻的规范性, 在标题的语法、修辞等使用过程中都更加规范和注意。相比之下, 网络新闻的标题拟定过程则对语言的精炼程度、语法等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要求。经常采用省略句式, 尤其是对介词、量词、谓语中心词以及连词等不影响意义传达的词语进行省略。同时, 大量的网络词汇在网络新闻在中得到使用, 体现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不拘一格的编辑方式。

2.2 文字的编辑

人们在阅读网络新闻的过程中, 其注意力相对集中, 这容易给读者带来视觉疲劳等问题, 因此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相对更加注重新闻的易读特性。其在文字编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根据新闻的具体内容, 采用尽量平实的语言和文字, 以提供具体的信息为目的, 形成网络新闻的独特表述方式。而一般过于复杂的文字表述方式反而会对应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增加读者的阅读困难。同时, 在文章段落的编排过程中也应该注意, 不能过长。当一些必须采用长篇幅的文章, 可以通过超文本链接, 或者是给大段落文章添加小标题的方式。最后, 尽量采用较短的语句, 将新闻中的重要点用提示的方式将之置于文章的起始部分, 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新闻的重要信息。

2.3 图片的编辑

不管是报纸新闻中还是网络新闻中, 新闻图片的目的就是使得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对新闻版面起到美化的作用。在新闻版面中通过附带图片能够使得纯文本的新闻更加具有吸引力。而在部分网络新闻当中, 将图片附于新闻当中, 可以通过在标题上加入记号的方式告诉读者其中包括图片。同时也告诉读者其中包含了图片, 在上载过程中可能会较慢。不但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也体现了新闻编辑工作的人文关怀。在传统的报纸新闻编辑工作中, 在图片的构图、色调以及视觉冲击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原则, 而网络新闻的图片编辑工作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 其具体的格式需要人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予以稳定。

3 网络新闻编辑的新内容

3.1 网络新闻的编辑空间更加广泛

新闻的编辑空间就是指其工作空间, 报纸新闻在编辑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固定空间的控制, 其内容受到编辑部的影响。而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则是动态而变化的, 是随时随地的发展的。与此同时, 新闻的编辑空间还指具体的编辑空间, 与报纸较少的纸面内容相比, 网络新闻的载体是全世界互联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 是一个容量及其巨大的数据库。因此, 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突破了传统的纸面限制, 几乎所有的新闻信息都可以囊括其中, 具有巨大的编辑空间。

3.2 网络新闻编辑可以与读者互动

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来讲, 信息传播者必然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形成互动。受到传播方式的限制, 传统的报纸新闻编辑所采用的“编读往来”方式存在对应的时差性, 通常存在反馈滞后的弊端。而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 人们信息反馈的渠道更多, 反馈的速度也更加迅速。网络新闻编辑可以通过E-mail、BBS以及即时通讯工具等与读者进行实时交流和沟通。这样, 不但可以迅速的对新闻编辑工作进行改进, 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同时还可以融洽读者与编辑之间的氛围, 为后续新闻内容的传播提供更好的感情基础。

3.3 网络新闻编辑的信息把关难度更大

传统的报纸新闻编辑工作对信息的把关和控制早已经形成了对应的程序和流程, 通过层层审核的方式对信息质量的把关有明显效果。但是, 在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中则不尽相同, 网络的特性是开放的, 其操作过程中排斥把关和控制。其中的所有信息几乎是不受任何控制的, 即是对其中部分IP和网址等进行控制, 新闻信息还是可以通过其他的节点来进行传播。从这个层面来讲, 网络信息的把关与控制还存在较大的难度。

参考文献

[1]潘胜华.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比较[J].新闻界, 2007 (3) :122-123.

[2]于蕾.网络新闻的编辑理念[J].青年记者, 2011 (24) :101-102.

新闻编辑 第5篇

校对符号及其用法

校对符号应用实例(参考件)

1、校样中的校对引线不可交叉。初、二、三校样中的校对引线,要从行间画出。

2、校样上改正的符要书写清楚。校改外文,要用印刷体。

3、校对校样,应根据校次分别采用红、纯蓝、绿三种不同色笔(墨水笔或圆珠笔)书写校对符号。

4、作译者改动校样所用笔的色彩,要与校样上已使用的颜色有所区别,但不可用铅笔。

二、报道策划怎么写

(一)*新闻报道策划概念

是新闻编辑选择某些报道选题,并为使这些报道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与报纸策划一样,新闻报道策划也是一个需要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持续运行的过程。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具体内容

新闻报道策划的最终成果是报道设计方案。报道设计方案要对报道策划的内容作全面表述,主要内容包括:

1、报道范围与重点报道范围是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报道重点是报道客体中最重要的部分,规定了报道的核民人物或核心事件、核心问题,需要报道者投入最多的力量,在媒体上也要予以突出表现。

2、报道规模与进程报道规模是报道的时间、空间与人力三方面因素组合的要领,即报道在报纸上持续进行多少时间、占据多大版面空间和多少栏目配置、运用多少采编力量。报道进程是指报道全过程中时段的分割和安排,规定报道分多少阶段进行、何时开头、何时推进与扩展、何时结束,以及各阶段之间如何转接。

3、发稿计划发稿计划是报道里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每条稿件的题目、内容、体裁和篇幅,确定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发稿计划是对报道规模与报道进程的具体落实。

4、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报道方式是指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即新闻编辑根据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法组织若干相关报道,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报道规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报道整体,常用的报道方式主要有:(1)、集中式,指在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或时段,形成较大的声势,具在强烈、醒目的效果。集中式报道比较多于一些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大问题的报道。(2)、系列式,指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启迪性。系列式报道法多用于一些较复杂的事件或问题的报道。(3)、连续式,指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连续式报道法多用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4)、组合式,指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组合式报道法多用于报道面较宽,报道对象较多的报道,旨在全面、深刻地揭露问题,或通过从多报道对象的相互比较,说明问题和道理。(5)、读者参与式,指吸引读者参与报道活动,如邀请读者参与新闻采访写作活动,发动读者对报道内容展开讨论等,读者的活动与意见构成报道的主要客体。(6)、报纸介入式,指报纸直接参与报道客体,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如报纸策划的社会公益活动等。

5、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报道力量配置是指参与报道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配置,报道运行机制是指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其管理制度。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是根据报道内容、报道规模和报道方式确定的。报道越重要,报道规模越大,报道方式越多样化,报道需要投入的力量也就越大,运行机制也就越复杂。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与类型

构成新闻报道策划依据的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1.可供传播的客体。“可供传播的客体”就是指被报道策划者所意识到的客观变动的事实。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客观存在”,二是被策划者所觉察。新闻报道的选题总是在“可供传播的客体”范围之内的,客体不存在,对于客体的报道就不存在,新闻报道策划也就不存在。

2.读者的获知需求。新闻传播活动是以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基础的,没有读者的新闻传播不可能存在,不合乎读者获知需求的新闻报道是无效的报道。因此,新闻报道策划要以报纸读者的获知需求为依据,要根据读者的要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3.实现传播的条件。新闻传播活动是系列客观条件而存在的,具体到一次新闻报道,报纸有客观存在的报道,以及读者对这一客体有求知需求以外,报纸要完成报道,还要具备其他外部与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如政策,法律等。内部条件如报社的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

根据不同的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以报道客体发生状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划分为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和非可预见性报道策划两类。可预见性的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对这类新闻的报道策划,可以提前进行。非可预见性的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对无法预见的突发事件的报道策划。对这类新闻的报道策划一般无法提前进行,通常是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策划报道活动。

2.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时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划分为周期性报道策划和非周期性报道策划两类。周期性报道策划,是指报社新闻采编部门对日常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规性策划,策划的时间具有周期性特点,如按季度、月等进行的报道策划,均属此类。非周期性报道策划,是指根据报道需要临时进行的报道策划,如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一般不可能提前纳入常规性的报道策划中,只有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策划报道。

3.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划分为独立型报道策划和连动型报道策划两类。独立型报道策划,是指报道策划独立存在,与其他策划活动无关。报道策划者单纯策划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活动,报道者并不介入报道客体中。连动型报道策划,是指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有关联,并相互间发生作用。连动型报道策划是一种非独立存在的报道策划,由于报道客体是公关新闻策划的产物,新闻报道策划与公关新闻策划有紧密的联系。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操作过程及技巧

1、策划预备阶段,指从发现新闻报道线索、确定报道选题到收集与分析各方面相关材料、确定报道效果目标的一段时间,这是报道策划的预备阶段。一旦发现值得进行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新闻线索以后,策划者首先要围绕这一线索广泛收集各类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1)报道客体的信息,报道策划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报道客体的相关信息,才能对其本质和意义有更为准确的把握,从而决定报道如何。(2)报道接受者的信息,研究及掌握读者的信息有助于策划者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策划报道,而且这些信息有一部分可能直接成为报道的内容。(3)报道竞争者的信息,知已知彼百战百胜,了解其他新闻媒介的报道方案,弄清报道的规模会有多大、可能选择什么报道方式等,这样才能针对竞争对手的行动,采取相应的对策,在报道中扬长避短,出奇制胜。

2、方案设计阶段,指根据报道效果目标,对报道进程、报道方式、表现形式大胆设想,最终形成系统的报道设计方案的这一阶段。这是报道策划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策划者要多设想,不断从正面、反面去进行名种假设,制定出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和优选。优选时主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对候选方案的效果进行预测,与报道效果目标两相对照,选择最接近效果目标的方案。对于那些效果预测不能肯定的方案,需要谨慎对待。第二,对候选方案的实施条件进行分析,与报社内部现有的条件两相对照,选择两者最接近的方案。对于那些报社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方案,一般不宜采用。

3、方案修正阶段,指从报道策划方案付诸实施到报道结束这一过程中,根据报道进展情况不断修正原先的设计方案的这一段时间。在这一阶段中策划者要接受的信息反馈主要包括:(1)报道者的反馈,记者、通讯员和作者是采访报道的直接操作者,他们对实际情况的掌握最多最细,他们是报纸和社会间的桥梁。一个报道是否按原计划推进下去,报道者的感觉往往是最灵敏的。(2)报道对象的反馈。(3)有关部门和主管单位的反馈。(4)读者的反馈。报道修正:(1)修正报道思路。(2)调整报道内容。(3)调整报道规模。(4)改变报道方式。(5)调整报道力量与报道机制。

(五)结合评报分析一家报纸对某一重大报道的策划,指出优点与不足

(六)策划某一突发事件的报道,写出报道设计方案

另:①规模,包括过程?结果?全线追踪?只取结果式报道?

②时机,(即时性?延续性?该抢?该压?不予报道?冷处理?热处理?大声疾呼?点到为止?等等)

③报道方式,当事者直陈式(真实性更强)?集纳式?当事者转述(更为冷静客观)? ④采访的前期准备。

三、一些概念阐释(参考)

㈠碎片化: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就传播的影响力而言,以往依靠某一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方面是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份额在不断收缩,其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介(如博客、BBS等)的勃兴与活跃,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构成了当前中国的社会传播语境。

有相当一部分人低估了“碎片化”现实背后的社会进步价值。其实,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分众化,并没有改变我们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必要的中介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学术权威和平民百姓,演艺明星和一个普通人之间的距离,至少在心理层面上不再横亘着一条不能逾越的鸿沟。

一个深刻地把握了这一阶段性特征的传播者必然会看到这样一种碎片化之下的真正社会涵义,这就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的需求。换言之,“分”,是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而“聚”,则是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理解与重视受众的“碎片化”现实的意义在于,启发我们如何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我们拥有的将是特征明确的目标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

对于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很多学者都提到了“碎片化”的概念。就是说传播的内容越来越缺乏整体性,条数很多,新的信息很多,但大多是不完整的。因为一条新闻信息从最初被发现到最终呈现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如果没有持续的关注,很有可能使报道停留在肤浅的、零散的程度,不利于公众全面认识某个事件或问题。悍马收购案被曝光之初,其背后迷雾只是被揭开了很少的一部分,但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媒体的报道最猛烈。当这团迷雾被解开得更大时,媒体的兴奋点却早已经转移了。

同时,由于受到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公众对刚刚过去不久的、但已不被媒体青睐的重大事件可能根本就不再被关注。拿悍马收购案来说,最近大众媒体对此事已鲜有报道,公众除非自己有意去关注才能寻找到相关的信息。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上网阅读新闻越来越成为公众的首选。这种以秒计算的不断更新的信息,可能会使得公众对信息内容的了解越来越多,但大都停留在蜻蜓点水的程度。这种快速追逐最新话题的代价,可能就是对那些原本发生不久的、具有更大价值的事件缺乏完整的、深入的了解。与之相伴的,可能就是一些网民在对时事的判断上肤浅化和感性化。

新闻信息的碎片化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必然。问题的关键是,作为设置公共议程的媒体,是否应该在关注最新热点的同时对那些跟国计民生相关的重大事件多一些持续的关注和报道,给公众提供一个头尾完整、信息全面的整体性信息?

㈡ 新闻泛娱乐化:

似乎一夜之间,我们媒体的新闻变得风情万种起来。举凡娱乐所需具备的要素,诸如美色、金钱、戏剧性、离奇性等,在我们许多媒体的新闻报道中都一应俱全。媒体的新闻从计划经济时代僵硬乏味的泛政治化倾向开始迅速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泛娱乐化转化,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了广告和娱乐的囚犯。”(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语)

一、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2003年3月,在美英联军对伊拉克大打出手的同时,中国媒体也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闻大战,其报道规模之大、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可以说是空前的。让人略感惊讶的是,中国各大媒体在争抢“眼球”方面的工夫一点也不比境外媒体逊色,而且心态似乎也显得较为轻松。比如许多电视台在对伊拉克战争报道的形式上进行创新,为了使报道营造出一种进程紧凑、扣人心弦的戏剧化的效果,编导们借鉴体育比赛的报道方式,以“比分”的形式密切关注每日双方战况,并让战况分析家现场评点,适时分析预测,有些报道甚至还借鉴了肥皂剧的模式,用大量的篇幅津津乐道一些花絮、秘闻,把重点放在迎合观众或读者的某些窥视欲上。娱乐化元素的加入,自然会使人们的注意力转移,从而有意无意削弱或淡化了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和人们对战争下的伊拉克人民生存现状的关注。

这种新闻娱乐泛化报道的情况,在前不久对云南大学马加爵凶杀案的报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典型。首先,对于马加爵这个事件的绝对主角,人们很快从贴满大街小巷的通缉令上的照片中获得第一印象,马上跟进的媒体的报道显然变得异常兴奋起来,一方面是戏剧化的渲染:因为马加爵杀人案在许多媒体的眼中几乎具备了拍摄一部惊险剧的所有要素———男主角:外貌凶险强悍,手段毒辣,性格内向神秘;作案动机:不详,极具悬念和发挥的空间;作案过程:锤杀四名大学同窗好友,手法大胆,场面血腥刺激„„难怪有一家电视媒体迫不及待地在《新闻故事会》节目中宣称,他们将根据公安部发布的权威信息,对马加爵一案进行全程模拟拍摄,扮演者是与马加爵有几分神似的一位南方大学生。也许在某些编导的眼里,这宗大学生杀人案的精彩在于它提供了大众一个可以娱乐化的视觉感官消费符号,一切残酷性和严肃性都变成了带有喜剧色彩的一场闹剧。至于马加爵在逃跑和被抓捕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细节,都被媒体津津乐道。例如:马加爵如何被发现;举报人与他的25万元的奖金;错过奖金的各色人等:保安、白领、乞丐、清洁工„„这些小插曲对这一系列报道所需要达到的博取“眼球”的目的进行了最为即兴的戏剧化的烘托,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猎奇欲望。用某些媒体的说法就是:人们需要这样的戏子。

可以说,目前的新闻娱乐化之风从文娱、体育类新闻发端,蔓延至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学新闻等各个新闻领域。

二、新闻泛娱乐化倾向之风从何而来

新闻泛娱乐化倾向之风到底从何而来,追根溯源,其形成的因素应该是多方面的: 1.媒体之间进入新闻大战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媒体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电视、电台、报纸、互联网等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存的媒体激增。市场就像一个大蛋糕,加入战圈的媒体越多,各自所能切到的蛋糕就越少,越来越拥挤狭小的市场空间必然酿成媒体间全方位的殊死搏斗。继广告大战、电视剧大战等之后,新闻本身“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性决定了新闻之间的竞争一夜之间从千篇一律的通稿飞速进入各自大显神通的时代,而如何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抢夺市场份额,成为新闻走泛娱乐化道路的时代背景。

2.经济效益的驱使。如何抢占市场就是如何争取利益,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追求的是发行量、覆盖率,电视、电台追求的是收视(听)率和占有率。为了充分挖掘利用每一条新闻的价值,炒作、作秀等一系列原本属于娱乐界所热衷的手法,自然就被某些媒体顺理成章地照搬到对各类新闻素材的处理上,通过对娱乐化元素的加入,来制造一些八卦新闻、花边新闻,以满足一部分受众的猎奇欲、窥视欲。而一些媒体所制定的奖惩措施也对采编人员造成一种误导,使一些采编人员为利益驱使,不惜捕风捉影,甚至达到无所不可娱的地步。

3.媒体的责任意识日趋淡薄。一味地娱乐新闻、哗众取宠,也反映出一些媒体及从业人员责任意识的降低,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淡化新闻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任务,缺乏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也缺少挖掘深度和培养高尚审美情趣的能力。

三、新闻泛娱乐化所带来的后果 目前愈演愈烈的新闻泛娱乐化倾向,对社会和新闻事业本身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这种现象对一些重要的政治新闻和较为严肃的大事件的新闻报道的侵蚀,已经成为一种不良倾向。

以“两会”报道为例,热衷追踪文体明星等大会代表、在进入人民大会堂的39级台阶上上演激烈的追逐秀„„而追星意识更是在许多的采访中溢于言表,如:“黄宏到哪里,笑声就到哪里”;采访作为“两会”代表的潘虹,关注的话题却是“女人节里说女人”。很显然,在某些记者和媒体的眼中,即使是“两会”议政也不如娱乐重要。这种做法,极大地削弱了政治新闻本身的内涵,消解了受众的批判性思考,不利于营造积极健康、振奋人心的主流舆论氛围。

娱乐化现象对新闻的侵蚀还表现在为虚假新闻的泛滥提供了温床。为了使新闻产生戏剧化的效果,在处理极为贫乏普通的新闻素材上,采编人员不惜以丰富的想象力来编造、臆想出根本不存在的情节,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甚至不惜捕风捉影、杯弓蛇影炮制假象,以达到“新、奇、特”的新闻效应。对于以“真实”为第一生命的新闻来说,这种行为必然无异于饮鸩止渴,它对整个新闻业的“诚信”度无疑带来的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对社会认知还会起到一种误导作用。就像在报道“马加爵事件”的新闻大战中,媒体在津津乐道一些奇闻轶事的时候,必然使社会的注意力被转移被分散,失去对诸如马加爵父母亲友等弱势群体应有的关注和同情。试想,当媒体上成天都是成都推出“人乳宴”、昆明出现“女体盛”这些新闻时,谁还会去关注了解那些每日为“稻粮谋”的下岗职工和平民百姓呢?而且,这些低俗的内容对受众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危害尤为深远,使他们日益缺乏主流的价值观,精神世界陷入无聊、空虚境地,无法建立起对社会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纽约大学教授布士文出版的一本传媒评论《AmusingOurselvestoDeath》曾提出一个切中要害的论点:主要由电视而来的社会泛娱乐化,终会害死市民。虽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观点多元、思想解放的时代,但对于新闻的泛娱乐化倾向所带来的低俗化倾向,应该说是其弊远远大于其利的。娱乐并没有错,如何正确处理好娱乐和新闻的关系,才是我们要在把持“社会职责和良知”的前提下思考和探索的一个课题。

㈢ 去中心化

web2.0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为了理解方便,这里用个例子来说明,用电视台做比较:刚开始只有中央电视台一个,传递信息,这是一个中心,好比1.0;然后各个地方台的兴起,聚集了一定范围内的人气,这就形成了多个中心,原有的中心弱化了,如2.0。

百家争鸣,百花开放。由高度集中控制向分布集中控制转变,简单的说就是世界更加扁平和多元。㈣ 后现代化(只是一些理论方面的东西):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根据韦氏辞典,后现代(postmodern)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艺术、建筑和文化等领域兴起的思潮,它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有些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对现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构,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比较重视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创造。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把社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但是,他们关于“后现代”的时间涵义,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有些学者认为,后现代是一种文化思潮,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有些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史阶段称为“后现代阶段”,有些学者提出“后现代时代”。后现代思潮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都有反映。

后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

殷格哈特教授是世界价值观念调查项目(World Values Surveys)委员会的执行主席,参加该项目的80名专家对43个国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项调查覆盖全球70%的人口。世界价值观念调查共进行了三次,分别是1981~1982年,1990~1991年,最近的一次调查是在1995~1998年完成的。

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国家如尼日利亚,刚刚开始现代化;有些国家如中国,正加速进行现代化;有些国家如韩国,接近于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折点;有些国家, 如英国、德国和美国,已经进入后现代化;北欧国家(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和荷兰基本是后现代社会。

新闻编辑工作创新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广泛积累;导向;基础;工作创新;敬业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74-02

目前,正处于广大读者对新闻资讯需求暴涨的年代,但是由于新闻媒介的日益增多,导致新闻争夺战日趋激烈。在这样一个眼球经济时代,要想确保自己的新闻能够始终抓住读者的眼球,迫在眉睫的是加强新闻编辑的工作创新。那么该怎样做好新闻编辑的工作创新,笔者认为应从三大方面入手,一是广泛积累生活素材,用各种知识武装自己,并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二是新闻编辑工作必须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三是新闻编辑必须具有敬业精神、严谨作风和求新的欲望,才能完成创造性的工作。

一、广泛积累生活素材,用各种知识武装自己,并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作为新闻编辑,要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所有新闻素材都是来源于人民生活中的,绝不是道听途说,更不是凭空遐想出来的。所以,作为新闻编辑,必须深入人民生活中,和人民一起过最平凡普通的生活,体会人民生活的幸福抑或疾苦,并从中积累各种新闻和生活素材,随时随地储备各种生活知识,才能积累出得心应手的材料,以便于新闻编辑所用。目前,我国有很多长期扎根于基层工作的新闻编辑们,他们不辞劳苦,同民工一起干活,同菜农一起下田,同长途跋涉的人们一起承受风吹日晒……正因为这些新闻编辑、新闻作者以及更多的新闻工作者们的辛苦劳动,我们才读到、看到一篇篇优秀的新闻报道。从民众之中提炼出来的素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播出之后才能起到该有的宣传作用,而广大人民群众也欢迎这样的新闻。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编辑,即使不需要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讲师,也要博学多识,对天文、地理、文学、政治、经济、文艺、体育、自然科学等等诸多方面都要有所了解、熟悉或掌握,要做到知晓中外,博古通今。现在的社会,由于读者需求的角度不同,对新闻信息的要求也是五花八门。这些信息涉及政治、军事、体育、文艺、法律、科技等等,其内容之大、种类之多,往往超出一两个人的审阅范围。故此,作为新闻编辑者,一定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多多留心平凡生活中的素材,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只有通过这样不断的积累素材和储备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才能有实力去创造更加新颖的新闻。

二、新闻编辑必须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

市场经济,就是要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来研究自己的产品。作为新闻编辑,其上帝莫过于读者,必须时时了解你的上帝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这也是新闻编辑生存之根本、创作的原动力。新闻编辑想要完成工作上的创新,一定要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无论是从新闻的内容,还是新闻的形式,都要渗入读者的心里,才能算作是创新型的好作品。新闻编辑工作,无非就是将自己的工作创作结果搬到读者的眼睛里,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将整个栏目编排得当,构思新颖。目前,在新闻的传播中,由于许多陈旧思维的存在,对新闻的内容、形式等仍存在很大影响。而且,加之互联网视频的日益增多,很多读者选择了网络新闻。面对这样的压力,报纸新闻编辑要做到:

第一,新闻编辑的观念要以人民群众为基础。新闻的立足点是人民群众,所以,一定要以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新闻事件为素材,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准,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为奋斗目标。新闻编辑要从思想观念上回归到平民意识,而且只有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被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所认可,才能称得上是好的新闻,才能发挥新闻的真正作用。新闻编辑在编制新闻过程中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对记者采来的新闻全面了解,节选出最合适最优秀的新闻,并且对其中任何一点都不容忽视,保证新闻优质、高效、安全的刊登,达到该新闻的宣传效果。目前,有相当多优秀的新闻消息被广大人民称赞,分析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类新闻真正地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人们愿意接受它,乐于被它宣传教育。相反,如果新闻编辑脱离人民群众,也就远离了自己工作的核心,无论新闻的画面多么精彩,都不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如果新闻编辑长期背离人民群众,终究会被其他新闻节目所取代。

2.加强创新新闻的内容。经过调查,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以报纸新闻为最权威和最真实可信的新闻,所以,作为报纸新闻编辑,一定要时刻捕捉到符合社会发展主旋律的好新闻,抓住那些群众最关心,政府重视,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来报道。报纸新闻要视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将广大人民向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相对于报纸新闻来讲,有许多网络新闻以时效快为优点抢夺读者,但是人们往往从网络新闻中得到错误的信息,大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最近,不知哪个网站的新闻频道播出“天然气将会大幅度涨价”的假新闻,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恐慌。最终,报纸新闻登出“天然气涨价纯属无稽之谈”的新闻,安抚了广大人民群众,将这起假新闻风波彻底平息。由此可见,报纸新闻的内容以权威性为保障,以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为亮点。报纸新闻编辑也要为此再加努力。

另外,目前报纸新闻的内容有时过于冗长,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改为网络新闻的读者。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希望看到最简单的新闻表述方式,和最快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所以,报纸新闻从内容上应实现信息化,重点新闻简明扼要地滚动播出,争取成为广大读者获取信息的最便捷的平台。

第三,新闻报道不仅需要朴实的文字,更需要醒目的标题。由于数字媒体的逐渐兴起,再加上互联网的出现,更加剧了信息时代的大爆炸。那么作为报纸新闻编辑,要想抓住读者的眼球,必须独出心裁,从万千文字报道中脱颖而出,这就是创新。由于报纸的特性,需要文字来完全表述新闻,那么该怎样吸引读者将你的新闻读下去?给新闻加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办法。例如,一篇以反对铺张浪费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道,加一个“中央遏制铺张宴请,政府食堂堪比五星酒店”这样的标题,既有内容概括,又带有幽默的讽刺性,从而打动人心,吸引读者将它读下去。当然,也有一些“标题党”,为了赚取读者或者网友的阅读、点击率,刻意地夸大说辞,将污秽、消极、淫乱、叛逆等性质的言语加入标题中。这种错误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当读者读完新闻,会有一种文不对题的感觉,或者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反而很厌恶此篇新闻。

第四,利用多角度的图文或漫画说明,改善报纸版面,吸引读者眼球,提高新闻被阅读的概率。作为报纸新闻编辑,要善于利用图文,在新闻报道中穿插一些有意义的、引人注目的、幽默的图文或漫画,往往会更加丰富该篇新闻报道的宣传力度。而且,作为新闻编辑,要深入了解读者群体,独特地设计自己的选题角度,更加新颖地改革新闻报道版面,一定能达到抓住读者的效果。

一般,报纸的版面风格随着报纸整体内容的变化而各有不同,新颖活泼的版面往往更能吸引读者阅读。作为新闻编辑,不能局限于旧的固定格式编排报纸版面,可以尝试全新的版面设计。新闻编辑就是设计大师,如若将美的元素加入报纸版面设计中,可以立即激活版面的艺术生命。而且,报纸的版面设计要不断变化,经常以全新设计出现在读者手中,定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综上,新闻编辑工作创新必须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新闻编辑的眼光要独特,心态要平和,完全将自身设置于广大读者中,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新闻编辑要将读者的需求,及时反馈给新闻作者,起到良好的中间纽带作用。

三、新闻编辑必须具有敬业精神、严谨作风和求新的欲望,才能完成创造性的工作

敬业精神是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有的高尚品质,尤其作为新闻编辑更加需要具有敬业精神,只有敬业才能爱岗,敬业才能出新,敬业才更全身心地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新闻编辑这一职业是个苦差事,可能一年四季都在异地出差,但是我国有很多敬业的新闻编辑们,他们真诚地热爱着这个职业,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他们全力倾心于新闻编辑的工作中,刻苦钻研自己的事业,对每一篇报导都力求精益求精,创造出一篇篇优秀的新闻报道。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他们这种敬业精神,只有高度的敬业,才能利于创新工作的开展。

严谨的作风,更是各行各业对精英的要求。作为新闻编辑,在审阅稿件中一定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每一关都不得出现任何细小差错,从政治上、法律上、道德上、语法修辞上等等,都要严格把关,提取精华,剔除糟粕。作为新闻编辑,要严格划清各种精神文化的界限,一定要知道哪些是社会提倡的,哪些是坚决反对的,注意哪些是非主流文化,必须正确选择。

再者,作为新闻编辑,一定要有求新的欲望。只有先从思想上达到想求新,愿意求新,才能从行动上主动地创新。这就要求新闻编辑的思维必须活跃,思想不拘一格,善于改变原有的思路。

总之,新闻编辑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们不断地从人民生活中探索出值得宣传的新闻来。随着新闻媒介的竞争日益激烈,新闻编辑肩上的担子将会越来越重,但是,只要踏在创新的道路上,就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我相信,新闻编辑们的辛勤耕耘,也会带给人们更多更好的新闻。

参考文献:

[1]欧阳明.宏观新闻编辑学:第1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欧阳霞.报纸编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陈红梅.新闻编辑:第2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邓利平.新闻编辑学新编: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陈力丹.2012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第1版[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新闻编辑 第7篇

1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的创新

1.1 进行观念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发生着显著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追求平等、正义与公正, 而新闻工作作为连接党和民众的桥梁, 作为人们意愿、党和国家意志的喉舌, 必须以人们的信念、意愿为观念更新点, 树立为民众服务的思想, 以人本观念为指导, 在新闻采制、传播过程中, 将人们的心声表达出来, 同时, 而只有如此, 才能够实现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与感召力。

新闻编辑不仅仅是份工作, 而且承担着社会责任, 具有信息开放性、透明性以及教育性特征, 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树立爱岗敬业、坚守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的观念, 而且要具备社会意识与责任, 把握事件的真实性, 落实新闻工作的时效性, 并要通过有价值、有特点的新闻报道将新闻信息传播, 为新闻价值的发挥创造有力支持。

1.2 把握受众心理

新闻价值的体现在于人们的接受度, 以及在新闻作用指导下的人们的行为体现, 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要把握住受众心理, 以民众心理需求为基础, 进行新闻采制与传播。其一, 将人们需要的作为新闻供应的。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人们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 更多偏向于精神方向, 这就要求在新闻编辑中, 将人们的各方面要求作为工作重点, 通过设置新闻内容、针对典型性事件报道、基层生活新闻服务等方式, 来将人们的需求表达出来, 并对于一些困难主体, 进行新闻写真, 以新闻感召力, 有效解决人们的困难。其二, 将社会真善美作为宣传标准。在市场经济刺激下, 人们的原始思想受到冲击, 而一些不健康因素危及着人们的生存, 而新闻作为社会主旋律表达的关键性载体, 在进行新闻报道、新闻话题延伸中, 要触及人们求真、求美、求善的神经, 力图实现好新闻价值。其三, 有效解决敏感性问题。在一些敏感问题的处理上, 新闻编辑一定要把握住关心群众、维护党政、服务全局的工作路线, 有针对性的展开舆论监督, 并积极关注监督的社会效果, 向积极方向推动问题的解决。

1.3 实现新闻信息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新闻编辑的领域拓宽、工作内容增多, 如何将多资源信息进行传递, 让人们通过新闻资源得到社会价值, 则是现代新闻编辑工作的落脚点。在现代环境下, 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 人们将很少的时间放于读书、看报、看电视上, 而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对自身知识性的提升要求却日益增加, 这就刺激新闻编辑工作中信息具备一定的容量并具有一定价值, 同时, 要用简洁、快捷的方式, 将其传播, 所以, 要把报纸、电视新闻等具有新闻性价值的资源与现代知识相结合, 在实现新闻信息传播的同时, 满足人们自身发展要求, 而这也是实现新闻有效性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必然方式。新闻编辑网络化、信息化也是对现代网络技术条件下新闻编辑工作的一种描述, 其不仅是指编辑手段网络化, 而且指新闻资源的信息化、扩大化, 这就刺激着新闻编辑者要及时分析现代网络信息, 并通过各种手段, 来实现自身新闻信息的扩展。

1.4 扩展报道途径

一般来说, 新闻报道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进行, 而在其具体报道形式上, 则要改变传统的单纯文字、采制直播等方式, 采用画面式、滚动式等的传播方式, 以增强新闻价值。其一, 灵动化报道。在新闻报道中, 要改变单纯的口头语言形式, 将生动化、色彩化的画面或是动画加入其中, 或是采取人物对话、漫画、警语等方式, 来吸引人们或是提升人们的关注度。其二, “变汤不变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往往针对同一个问题以同一种形式进行“上千上万次”报道, 这能够起到一定的新闻传播作用, 但是就其接受度看, 往往造成人们反感, 同时, 一些信息变化性较强, 在电视报道中, 要求增加新信息, 这就要求电视报道要采用一些新形势、增加新信息、变化角度等进行新闻报道, 这不仅强化了新闻的时效性, 而且以形式创新、信息量扩展等方式, 提升了电视新闻的价值。其三, 滚动报道。“一不小心就能让你看到”的报道形式, 通过下标、上方、旁侧等全方位的滚动型报道, 将电视新闻时不时地传授给人们, 这就弥补了电视“稍纵即逝”的不足, 同时, 扩展了新闻信息的服务范围, 这就以时间性的作用, 提升了新闻的“知名度”。其四, 强化互动。在电视新闻中使用互动, 这就将人们的意见和建议与新闻观点直接联系起来, 而在人们提出自身观点的同时, 促使新闻传播迅速化发展, 同时, 扩展了新闻参与的范围, 提升了社会民主性, 使得新闻信息的反馈更加及时自如。

2 新形式下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

在新闻信息扩大化、新闻工作高负荷、数字媒体逐渐兴起、知识信息大爆炸、社会经济多元化的环境下, 新闻编辑要适应形式要求, 提升自身适应力, 必须要求进行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

2.1 坚定基本素质

首先, 强化自身职业道德。在新闻工作中, 新闻编制要严格把守新闻质量关, 认真对待每一条新闻;加强自律, 具备基本道德底线, 切实落实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端正自身态度, 做一个正直、敢言的新闻工作者。其次, 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新闻编辑要时刻将国家政策、人民利益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向, 坚实正确的思想指导, 将我国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融入到新闻传播过程中, 利用真、善、美的新闻内容, 进行舆论宣传指导, 为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提供有效条件。最后, 基本良好心理素质。面对外界、行业内部以及自身压力, 新闻编辑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通过自身合理定位, 确定自身的价值与发展空间, 强化与他人的交流, 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具备积极向上、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等意志品格, 以尽量减少因压力而造成的消极影响。

2.2 提升工作能力

首先, 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作为新闻编辑要具备新闻敏感发现能力、采访能力、表达能力、网络信息运用能力等业务能力。新闻编辑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自我学习、继续学习等实现新闻工作业务技能的提升, 同时, 积极学习新知识, 加强相关法律、人文知识、心理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学习, 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其次, 提升信息洞察力。这要求新闻编辑具备信息调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 具备政治主见、政治远见和政治预见能力, 通过对事件的分析与信息提取, 来提升新闻质量。最后, 提升自身创造力。新闻编辑工作的更新对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作为新闻编辑者, 一定要把握新信息、启动新思维, 看到别人不能看到的, 向别人不能想, 以文字更新、观点更新、传播形式更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来实现新闻价值。

3 总结

在社会多元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冲击下, 新闻编辑工作要以形式、内容、传播途径等创新来适应人们需求, 而在其实践中, 新闻编辑者只有意识到新闻市场的变化, 把握住民众心理, 并以自身技能与素质的提升为条件, 才能实现新闻价值和促使新闻工作持续化进行。

摘要:在社会发展、人们思想转变的刺激下, 新闻工作内容增加、范围扩大, 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转变观念, 把握受众心理, 从其工作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同时, 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强有力的职业素质, 以适应新形势的挑战。

关键词:新闻编辑,职业素养,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文清;电视新闻编辑如何满足观众的需要[J];新闻传播;2010, (08)

[2]徐艳慧;从八种素养谈电视新闻编辑[J];新闻窗;2011, (03)

[3]毛忠国;新闻编辑的责任意识[J];声屏世界;2009, (04)

新闻编辑 第8篇

关键词:理论,实践,民生新闻,错位,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闻时刻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如今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人们借助新闻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分享。新闻编辑在新闻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探讨新闻编辑工作、编辑理论和编辑实践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处理好新闻编辑理论与新闻编辑实践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媒介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新闻编辑理论与新闻编辑实践概述

新闻编辑理论是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新闻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又是新闻工作的向导和指南。中国新闻理论的产生以1918年徐宝璜出版的《新闻学》为标志,从此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不断推动着新闻实践的进步。新闻编辑理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新闻理论中,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近距离的研究方面的课题较少,关于传播学研究的运用性和创造性的研究课题也较少。

二、新闻编辑理论与新闻编辑实践的现实特点

新闻编辑理论与新闻编辑实践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新闻编辑理论指导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践对新闻编辑理论具有补充的作用。其中新闻编辑人员对新闻编辑理论与实践的认识、自身综合素质将会严重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对整个新闻内容的呈现和报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闻编辑理论与新闻编辑实践的研究既重实践又重理论

编辑学作为一门在编辑活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理论和实践是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在研究中紧密结合现实,有针对性地研究编辑实践中的重要问题,而且还能够运用编辑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是编辑学课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

进入21世纪后,新闻编辑理论用于编辑实际问题的研究进入到编辑学理论的研究和编辑实践的研究。从认识论的原理来讲,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新闻编辑理论与新闻编辑实践的研究具有曲折发展的过程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学科的发展和成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编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更是如此。借用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科学发展模式:原始科学(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模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出现新模式)→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来考察,编辑学研究有低落、有高涨,有反复、有发展,曲折前进、持续发展,符合学科发展的模式和规律。

对新闻编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要建立适用于所有编辑活动的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不仅在研究范式上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内容层面上也有很大的研究潜力。

三、报纸民生新闻编辑理论与新闻编辑实践之间的错位表现

由于业界对新闻编辑理论与新闻编辑实践理解的不深入,造成新闻编辑理论在新闻编辑实践中不同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激烈的媒体竞争以及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和积极参与,使新闻呈现碎片化传播现象;二是民生新闻在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由于网民的积极参与,导致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出现不可控制的情况,从而给新闻当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和影响。因此,为改变新闻报道的不良现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新闻理论和新闻报道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基本立场的错位——报纸民生新闻低俗化

部分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常常忽略对受众的全方位考虑,背离了新闻服务受众的基本规律。报纸民生新闻的低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其编辑对报道的内容选择,个别报纸民生新闻的编辑会把展示社会阴暗面的内容作为报道的重点,如不当使用配图,把一些充满血腥暴力的照片作为主图或配图,成为当期报纸的新闻看点或头条,给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编辑方针的错位——报纸民生新闻琐碎化

报纸民生新闻的传播受众定位主要是城市普通百姓,通常受众能够接受和喜欢的民生新闻,不仅仅,是关注菜价、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等相关的新闻,而更注重报道事件背后透露的警示作用。

报纸民生新闻的琐碎化也受到民生新闻本身的特点所影响,报纸的民生新闻必须选择那些带有共性的、对民众或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或事件进行报道,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民生新闻的价值和作用。

(三)基本原则的错位——报纸民生新闻的媒介角色错位

报纸民生新闻要以关注普通百姓的“民生、民情、民意”为核心,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深度性,切实做好普通百姓的新闻报道,这是报纸民生新闻的基本原则。民生新闻在报纸上要得到高度的重视,不仅在要闻、时政、经济等各大板块中突出民生色彩,而且要彰显民生新闻报道的重要特色。

不少学者认为民生新闻仅局限于表达民意,不能具体落实到实现民意的层面,媒体只能反映广大民众的呼声、行使监督权,媒体的角色仅限于记录和报道,而非执行。编辑只能客观描述新闻事实,而不能歪曲和修改新闻事实,掺杂个人情绪对新闻事件做出主观臆断。

四、报纸民生新闻的报道在新闻编辑理论实践中的运用

(一)报纸民生新闻的价值

报纸民生新闻的价值就是报纸民生新闻的重要性和其功能性的体现,民生新闻从出现到后来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发展实力,使得大多数传统新闻瞬间失去竞争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民生新闻的存在价值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对广大普通受众话语权的一种尊重。报纸民生新闻除了起到舆论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外,还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存在。

1. 报纸民生新闻的政治价值——舆论监督和引导。

相信接触过新闻媒体的受众都能体会到舆论是把双刃剑,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是无论媒体发展到任何阶段,以何种方式发展,无论变更或是延续都不可能被其他价值所替代的根本存在价值。强大的舆论监督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爆发力和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媒体在当下的新闻事件和新闻编辑过程中没有决定的权利和审判的权利,但是媒体可以在遵从国家意志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

从目前报纸民生新闻报道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不难看出,有些群体就是需要通过媒体的报道才能够顺利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对媒体的期望值很高,一旦事情解决不了,就会失去对媒体的信心。

2. 报纸民生新闻的文化价值——提升民众的精神理念。

报纸民生新闻所走的“亲民”路线,所追求的内容表现形式是平民化风格,民众普通的生活性质、语言表达的通俗易懂性等都是一种大众文化的发展和体现。报纸民生新闻报道应该注重通过科学的编辑思维,通过客观报道来“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因此,报纸民生新闻编辑应该在传统的编辑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尝试,将民生新闻与深度新闻进行有效的结合,做出体现民生新闻深层内涵的精神理念的深度报道,引导民众进行理性的思考,尊重受众的话语权。

(二)民生新闻在新闻理论实践中的运用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传播的样式,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在新闻理论实践的运用中,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注重提升民生新闻的新闻价值。

近年来,民生新闻栏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逐渐在各类媒体中兴起,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在于其内容浅表化、单一化、肤浅化、琐碎化,热闹有余而精彩不足。

民生新闻栏目的生命力在于实用和重要,在于它的新闻价值。报纸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选择那些带有共性的、民众比较关注的、对民众的生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问题或事件进行报道,才能充分体现民生新闻的价值和作用。

2. 新闻编辑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的报道。

作为民生新闻编辑,一定要把握好度,必须坚持以正面的引导为主,弘扬主旋律。首先要有助于政府和社会解决问题,理顺群众情绪,及时化解社会风险与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对民生新闻的批评报道要全面,对于揭露的问题要站在法治和理性的高度,舆论监督不能越位。

五、结语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分析 第9篇

一、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一) 编辑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是培养创新意识, 并保证创新意识能够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编辑思维创新,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转变自身角色。新闻传播模式, 包括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及网络新闻等层出不穷。传播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编辑必须注重转变自身角色, 考虑受众容易接受且感兴趣的新闻, 只有让新闻信息变得有条理性, 让受众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新闻内涵及意图, 才能让新闻信息得到更好的传播, 并同时提高新闻的关注度。[2]例如, 对于新闻头条的确立, 电视编辑应考虑现场报道是否及时, 报纸编辑则需要考虑重要领导人的发言, 网络编辑则需要考虑新闻事件对于阅读群体的吸引力以及受众回复、反馈的可行性。 (2) 培养立体意识。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要求新闻编辑在工作时不但要加工润色文字, 同时还要使新闻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在树立起立体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多维度及发散性思维模式。例如, 新闻编辑应注重培养市场意识, 包括营销及策划意识, 同时提高受众意识, 准确把握与理解新闻事件, 有效服务受众。

(二) 新闻内容创新

创新新闻内容是保证新闻可以吸引受众的必备条件, 所以编辑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创新新闻内容。 (1) 注重创新报道方式。创新新闻的报道方式可从“活”、“深”、“软”、“短”四个方面入手, 活指的是采用鲜活的新闻素材, 深指的是要在分析新闻表面现象的同时, 注重阐述其本质;软指的是应使用容易被受众理解及接受的语言形式组织新闻, 短则是指新闻报道要尽量做到短小精悍。 (2) 广泛性及系统性挖掘新闻事件价值, 注重深度报道。随着信息传输速度的不断加快, 新闻时效性得以强化, 各大新闻媒体难以在时效性方面获得竞争优势, 作为新闻编辑应注重利用深度报道提升新闻价值, 从而实现新闻内容的创新。此外, 要注重新闻体裁创新。消息、通讯是常用的体裁, 此类常用体裁容易让受众感到厌倦。因此, 新闻编辑要注重创新新闻体裁, 利用冰点新闻、背景新闻及调查新闻等体裁吸引受众, 也可以利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新闻创新新闻体裁。

二、编辑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拓宽知识视野

编辑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其中编辑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及知识结构是很重要的因素。 (1)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新闻编辑应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 高尚职业素养及奉献精神。国内新闻媒体以传播解释共产党方针政策、纲领路线为主流内容, 同时兼顾报道社会大众在新生活中的实践内容, 新闻编辑可借助自身所积累的理论深入解读新闻事件, 保证解读视角符合党的路线及方针政策要求。同时编辑应兢兢业业做好幕后工作, 乐于奉献, 将新闻事件中的主体装扮得“美观”、“时尚”、“得体”。此外, 编辑在选择新闻稿件时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优先考虑选用质量较好的稿件, 避免将与作者的亲疏关系、职位高低作为选稿标准。在对新闻稿件进行修改的过程中, 需要尊重原作者的精神劳动成果, 尽量避免以自己的趣味或风格为标准任意删改原作者的稿件。 (2) 拓宽知识视野。要保证处理过的新闻稿件变得生动得体, 同时使版面设计及编排变得美观协调且具有冲击力、震撼力, 则新闻编辑必须具备广阔视野, 主体化及多元化知识结构。一般而言, 编辑应具备哲学、史学及文学基础知识, 同时要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文学修养。此外, 还应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及新闻理论知识, 熟悉新闻编辑基本方法与原则, 并保证可以利用自身广博知识有效选择加工、整合及重构稿件。

(二) 提升业务能力, 优化新闻质量

对于一个新闻编辑而言, 策划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采写编评能力等均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业务能力, 只有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才能优化新闻质量, 并通过高质量的新闻体现编辑能力。 (1) 除了提高基础业务能力之外, 编辑还应注重培养其他复合能力, 包括新型写作能力, 如超媒体写作与阅读一体化、超媒体写作构思、电子输入能力等。同时还需要熟悉及了解网络编辑方式与阅读方式, 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及文本阅读能力, 尽量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以便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 (2) 新闻编辑还应提高信息判断及信息处理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选取新闻素材成了编辑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为了有效提高新闻质量, 则新闻编辑应在充分融会贯通及利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信息洞察力, 并以高度敏感性、宽泛知识面及新颖思路不断优化编辑方式, 保证新闻具有条理性、层次性。

三、结束语

提升编辑能力及培养创新意识对于新闻编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充分重视采用有效措施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 包括培养创新思维等, 并在树立起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摘要:新闻是信息社会中不可取代的文化资源, 可对群众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新闻内容主要由新闻编辑决定, 随着新闻受众者对于新闻内容要求的提高, 对于新闻编辑的要求也在逐渐变高。本文分析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包括编辑思维创新, 新闻内容创新。同时探讨了编辑能力的提升策略, 包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拓宽知识视野;提升业务能力, 优化新闻质量。

关键词:编辑能力,创新意识,新闻编辑

参考文献

[1]王小芬.论单条新闻画面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以太原电视台《新闻快车》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5 (6) :19-20.

探讨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 第10篇

一、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阶段各种社会变革与技术创新风起云涌,各个行业的发展环境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新闻编辑也同样如此。新闻编辑人员不仅需要一定的基本编辑能力,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编辑工作才能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不断提升新闻传播的能力与速度。当前阶段,我国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是提高新闻传播能力的关键所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传统的传播媒介已经被网络媒介逐渐替代。新闻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而传播的效率越高对新闻编辑的能力要求也就越高。新闻编辑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结合当今网络社会的特征转变传统的思维与工作方式,使得新闻信息能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第二,新闻节目的质量与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息息相关。如果新闻编辑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式编辑,那么新闻节目的质量必然能得到质的提升。

总而言之,如果新闻编辑在具有较高编辑水平的同时还具有创新式发展的思维,则必然会对我国当前阶段的新闻发展大有好处,这也为我国的新闻节目在与国际新闻节目的竞争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新闻编辑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过剩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运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同时内容也足够充实。而传统媒体所承载的信息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人们在获取信息时都倾向于采用新媒介。新闻编辑应反思人们对纸媒信息需求的变化,认识到当前纸媒信息相对较少的问题。

(二)固有模式与现代读者阅读习惯不符

纸质媒介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都是采用一种较为严肃与正式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因此在当前阶段下,纸质媒介在保证信息正确传播的前提之下,应充分学习网络媒介的编辑模式,要学会迎合大众的口味,不断编辑出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新闻。

(三)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许多新闻编辑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显得无所适从,无法把握当前阶段新闻编辑工作中的重点与要点。这就使得新闻编辑的内容枯燥无味,没有一定的特色,无法吸引读者,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新闻编辑缺乏创新能力。因此,当前阶段新闻采编人员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为自己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策划时间不足

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编辑所受到的压力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任务不断加重。新闻采编的时间与信息的更新时间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要及时地平衡。因此,当前阶段新闻编辑必须要安排好新闻策划的时间,丰富新闻的内容。

三、提高新闻编辑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的对策分析

(一)打破传统思维

新闻编辑培养创新意识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只有打破传统思维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创新意识。首先,新闻编辑应该具有一定的经济敏感性,当前阶段市场经济在我国不断发展,同时新闻行业也处于市场竞争当中。在进行新闻编辑时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文字加工,还需要考虑到新闻内容所富含的市场价值,通过多种方式使得新闻信息所包含的市场价值不断提升,从而使得新闻内容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其次,新闻编辑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只有对当前的政治环境具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保障新闻的内容与政治方向不存在偏离。

(二)注重新闻内容创新

新闻内容创新是新闻编辑创新的最直接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应进行内容的深度报道,当前阶段网络媒体的信息量大,但是大部分的新闻信息都仅仅进行表面的报道,如果新闻编辑能挖掘这一市场空白,对纸质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新的机遇。其次,应进行报道方式的创新,采用短小精悍的报道方式,使得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三)新闻编辑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与培训

当前的新闻编辑大部分都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传统媒介时代基本能满足工作的需求。但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当前的新闻编辑传统知识已经进行了更新,如果不进行学习,必然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当前阶段,新闻编辑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尤其是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四、结语

在现代传媒环境下,新闻编辑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继续深化编辑能力,才能够在新媒体大量涌现的时代,取得竞争优势。本文详细介绍了提高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以及编辑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够为新闻编辑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传媒也逐渐趋向于多元化发展的道路,竞争也不断加剧。若想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要激流勇进,进行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编辑出质量更高,更受读者欢迎的新闻,同时也能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率。在本文当中,笔者首先从当前阶段新闻编辑需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的必要性出发,以此为基础对如何提高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编辑能力

参考文献

[1]孟祥燕.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J].科技传播,2014(07):17+12.

[2]袁泳.刍议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J].新闻研究导刊,2014(06):134.

浅谈新闻编辑的素养 第11篇

因此,好的杂志、好的报纸、好的新闻广播,都需要一批好的编辑,他们是新闻机构健康发展和为受众提供良好服务的生力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体编辑部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一个编辑具备更高的素质迎接新的挑战:他们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从事新闻报道和做记者的经验;有良好的阅读积累;熟悉新闻规律及其背景;有业余爱好,喜欢文化活动和旅游;在编辑工作中能做到手快、心细;有敏锐的质疑个性,能发現和解决报道中的问题;熟悉语法、标点和用词规则;会欣赏好的作品,并懂得如何编排好作品;有平衡有序的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判断力、洞察力和分析能力;熟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协作精神等。

因此,具备一定素质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良好的修养则是对一名编辑的充实和提高。“把关”能力的强和弱,编辑工作的好和差,归根到底,提高自身修养是关键。自身修养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业务修养。政治上,党的新闻工作者要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思想上,要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道德上,要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这些修养是决定性的,是渗透在业务修养中的。新闻编辑的业务修养博大精深,但首先要做到基本功扎实熟练,而后逐渐努力,掌握“上乘”的功夫。

那么,这些基本功都有哪些呢?

1.称量功 一条新闻稿送到编辑手中,能够迅速称出其分量,既不大材小用,又不小才大用,这叫做“称”。加工修改稿件、制作标题能够掌握恰当的分寸,不夸大,不缩小,既不哗众取宠,又不淡而无味,这叫做“量”。

2.器械功 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语言文字手段,懂得新闻十八般武艺的功用,用来得心应手,能采又能编,需要时还能写评论,还能在标题、版面上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叫做善使“器械”功。

3.针线工 处理稿件心细如发,一针一线、一字一句都不马虎,精工细作,力求没有漏缝的针脚、难看的线头。

4.机变功 新闻信息变化多端,工作安排不可能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在临时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当机立断,随机应变,不至惊慌失措,陷于被动。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需要练就一双“慧眼”,能把那些不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那些违背事实真相的,不合常理甚至错误的东西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毫不容情地关紧大门;对那些突出的新成就、新经验、新信息、新问题能“慧眼”看中,满腔热情地大开城门。新闻编辑还需要有一双“妙手”,对稿件进行修理、挖掘、再创造,花一番披沙拣金的功夫,把“宝贝”挖掘出来。要练就“慧眼”和“妙手”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培养。一般来说,提高编辑的素养需要四种知识:

一是政治、政策和理论知识。这不仅是思想政治修养所必备,也是工作所必须。基本的经典著作、重要的文件和讲话、报刊上重要的评论和理论文章,都应经常浏览品读。

二是实际情况的及时掌握。要随时注意形势的发展,掌握新情况和新问题,了解群众的愿望和呼声。这种学习是动态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三是各种知识的积累。很难说有哪一种知识是报纸不需要的,也很难开出一张新闻编辑所需要的知识清单。只能说,知识越多越好,而且是可以越积越多。

四是新闻专业知识的培养。从事新闻工作要时刻注意有关新闻理论的学习,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不断地积累和应用。

新闻编辑和书刊编辑不同,不需求知识的专,而要求知识的广,力求成为“杂家”。为了掌握广泛的知识,就要有广泛的兴趣。不仅看书、看报、学文件,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学习。只要有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知识,知识无处不在。

(作者单位:阿拉善日报社)

浅析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 第12篇

1.1 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的本质就是敢于和善于突破传统, 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有所前进,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特, 人特我转。编辑人员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关系到新闻媒介的市场前景, 关系到媒介的品牌形象与经济成长, 关系到媒介的可持续发展, 一家新闻媒介的兴衰存亡, 固然与经营、发行、管理有密切关系, 但在“内容为王”的时代,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内容绝对决定其发行量、视听率, 决定广告商的广告投放意向。

编辑活动贯穿于新闻传播的全过程, 从策划和组织报道、选择和加工新闻稿件, 到设计版面或编排节目和收集反馈信息, 都影响到新闻传播的效果。日常新闻编辑工作不是简单地“来料加工”, 而是殚精竭虑的“再创作”过程。新闻编辑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最终成品的质量、传播效果, 以及新闻媒介在受众中的形象。所以新闻编辑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卓越的编辑能力, 才能做好“总设计师”、“总指挥”、“总把关人”的工作。

1.2 新闻编辑的现状和缺点

当前新闻编辑存在许多问题, 有些新闻节目或新闻版面内容空泛老套, 没有点评和深度报道, 新闻价值不大;有的电视新闻盲目跟风模仿其他收视率较好的节目或类似的外国电视节目, 以降低成本, 反映了编辑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的匮乏;有的新闻编辑形式单一老旧, 编排上没有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审美习惯, 使观众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

2. 提高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要求

在新闻编辑中, 创造性思维表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发现新闻的敏锐性, 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客观事实的新闻价值;二是报道新闻的新颖性, 即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独特思维体现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假若新闻编辑用创造性思维实现报道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创新, 其新闻报道效果才能独占鳌头。

2.1 从内容上,

新闻编辑要对新闻事实创造性地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连续报道, 不断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广泛的挖掘, 体现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和强度, 使其新闻价值突显到极致。

2.2 形式上, 多体裁的报道形式、多版面的相互配合、多风格版面语言的充分运用,

将其新闻感染力推向极点。第一, 多体裁的报道形式, 既有消息报道, 又有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 还有专家态度的文章、文化博客文章、特约文章、图表形式的调查新闻报道等, 给读者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 与读者形成强烈的共鸣。第二, 多版面的相互配合, 增强报道的合力与强势。第三, 各种版面语言功能的充分发挥, 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使读者沉浸在新闻报道的氛围之中。

另外, 醒目的标题制作、多种线条的得体运用, 充分发挥版面语言的功能, 展现编辑者的创造性思维这些也很重要。

3. 提高新闻编辑编辑能力的要求

一名优秀出色的编辑, 要做到“德”、“学”、“才”兼备。

3.1 德———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新闻编辑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甘当幕后英雄的奉献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我国的主流新闻媒体的任务一方面是准确传播和解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另一方面要及时报道人民群众建设新生活的伟大实践。新闻编辑是“为别人做嫁衣”的工作, 要有敢当幕后英雄的精神, 兢兢业业, 力求将“嫁衣”做的得体、时尚、美观。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体现在编辑工作的各个方面:在选稿上, 要坚持质量面前人人平等、择优选用的原则, 不以作者的职位高低、关系的亲疏为标准;在改稿上, 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 不以自己的风格和趣味为标准而任意删改;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 不以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洁身自好, 杜绝有偿新闻。

3.2 学———开阔的知识视野

新闻编辑只有拥有开阔的知识视野, 形成多元化、主体化的知识结构, 才能正确有效的“慧眼识珠”, 才能把新闻稿件处理的得体生动, 把版面编排设计得美观而富有冲击力。所以编辑一要具备文、史、哲方面的基础知识, 具备较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二应掌握新闻理论、传播学、新闻学等专业理论知识, 并了解新闻传播规律, 懂得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三要具备百科知识, 广博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对稿件选择、加工、整合、重构。

3.3 才———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新闻编辑要注意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一要具备策划能力, 能确定媒体的宗旨, 制定媒体的编辑方针, 为具体版面、频率频道、节目栏目寻找定位。二要具备协调组织能力, 能依据报道的需要, 合理地部署、安排、调度有关人员, 完成报道任务。三要具备“采写编评”的能力, 除了选择和修改稿件, 编辑还承担着编排节目、制作标题、配发言论等任务, 这就要求编辑要具备较强的编写能力, 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娴熟的写作技巧。四要懂得外语, 掌握电脑知识和使用技能, 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提高新闻传播速度。■

摘要:时代不断进步, 受众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提高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也越来越重要。针对编辑当前的一些问题, 本文拟从提高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以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满足不断进步的社会公众的需要。

关键词: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编辑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艳馥.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科技传播.2011 (9)

[2]高艳珍.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初探[J].华章.2011 (29)

[3]韦春蕾.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J].青年记者.2010 (21)

上一篇:读书点燃未来下一篇:公司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