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节水农业机械

2024-05-26

旱作节水农业机械(精选10篇)

旱作节水农业机械 第1篇

近年来, 在朝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结合全县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 着力实施“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 积极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壮大朝阳县农业主导产业, 不断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 大力推广保护地建设, 发展以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 温室保护地为主导的节水型农业。

一、基本概况

1. 自然条件概况

朝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北部受蒙古高原高压影响较大, 气候大陆性显著。境东南部距渤海不到百公里, 但受燕山山脉阻隔, 南来暖湿气流不能顺入境内, 所以形成半干旱半湿润的易旱地区。主要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雨热同期, 日照充足、温度日差较大、降水偏少。一年之中春季少雨多风, 夏季高温多雨, 秋季雨热骤减, 气爽天高, 冬季干冷少雪, 多西北风。朝阳县年平均降水量472.8~493.6毫米。年变程基本呈单峰型, 季节降水不均。春季占全年的12%~13%;夏季占79%;秋季占11%~13%;冬季占3%。境内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总的趋势是东南多, 西北少,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等雨量线基本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降水量差约100毫米。朝阳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861.7小时, 日照率65%。全县光能条件优越, 属全省高值区。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140.4千卡/平方厘米, 4~9月间总辐射量为91.1千卡/平方厘米, 占全年总辐射量65%。在总辐射量中, 生理辐射占49%, 年值为68.9千卡/平方厘米;4~6月份生理辐射44.64千卡/平方厘米, 占全年生理总量的64.7%。

2. 水利条件概况

朝阳境内有大、小凌河贯穿全县, 中小型水库两座, 总库容达到0.37亿立方米。在此基础上, 水利部门积极在缺水的乡镇打造深水井, 以供应农民的基本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为发展全县旱作节水农业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具体做法

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我国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着资源环境和市场的双重约束, 特别是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显著增强。其中耕地、水资源数量等自然资源严重不足, 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结构优化升级。依靠资源支持推动种植业结构优化的空间余地已越来越小。不论是种植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还是最基本的获得农产品产出, 都很难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 影响到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此条件下, 全县要从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出发, 确定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发展粮食生产, 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合理和质量安全,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紧紧把握农产品贸易主动权;牢牢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始终是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继续重视和加强粮食生产, 重点是保护和增强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内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

2. 大力发展保护地建设

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保护地技术服务体系, 促进朝阳县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着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的建棚模式和棚体建设方式, 土地和基础设施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朝阳县在2010~2011年间新增保护地面积达到22万余亩, 为全县节水农业树立的榜样。为了进一步发展保护地产业, 充分调动农民从事保护地生产的积极性, 为自主建棚的农户免费配水配电, 并发放基本补贴, 规模较大的小区还将获得2年内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此外, 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还成立农业110的技术服务团队, 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排忧解难。目前, 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现代化旱作节水模式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呈现出建设标准越来越高, 建设力度越来越大的发展态势。

三、存在问题

朝阳县在旱作节水农业方面的工作做了很多, 也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一些方面:

1. 节水经费少, 难以满足当前节水工作需要

虽然, 农业节水一直呼吁声音很高, 但落实到位的资金相对较少, 节水农业是一项集中资金重点扶持节水的项目建设。资金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到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的发展。

2. 对旱作节水农业的认识还不够

在大田农业生产过程中, 农民还是习惯性依靠漫灌的灌溉方式, 不仅耗时耗力, 而且严重浪费水资源, 旱作节水农业在基本认识上就没有得到改变。

3. 各相关部门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

主要体现在农业、水利、农机、财政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差距, 使得工程节水和农业节水结合的不够紧密,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水农业的整体发展。

四、发展思路

关于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第2篇

**人民政府

(2011年7月1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现有耕地113.4万亩,旱作农业面积53.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2.9%,特别是处在中部干旱带上的***、***乡地区,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农牧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近年来,在自治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坚持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和缓解水资源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大力实施以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农业节水项目,全面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不断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效益,旱作节水农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在硒砂瓜产业上。通过挖掘地方独特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山区及***、***地区丰富的山地和光热资源,出台优惠政策,采取部门帮扶,干部带头,企业参与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群众压砂,大力发展硒砂瓜产业。目前,全县共有压砂地40万亩,其中发展硒砂瓜28.6万亩,压砂地红枣接续产业11万亩,形成了沿***滚泉坡至***土坡山,***桃山路口高速公路两侧至白圈子等地段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带。硒砂瓜产品已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远销广州、成都、重庆、上海等50多个大中城市,并成功打入沃尔玛、家乐福、北京物美等世界知名连锁超市。12、在红枣产业上。坚持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硒砂瓜产业的接续产业,在积极发展枣瓜间作的基础上,先后分两期在大青山、天景山、滚泉坡、红梧山实施高效节水农业,采用以色列先进节水滴灌技术栽植大规格枣树15.6万亩423万余株,其中压砂地单种和枣瓜间作11万亩,建成大青山、天景山、永大线、滚泉坡等5个万亩无公害红枣标准化示范基地。永大线枣瓜间作基地已被确定为自治区南部山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关心和重视。高效节水农业项目的建成,使我县新增林地15.6万亩,可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10个百分点,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2.5个百分点,有效改善了高速公路沿线及当地的生态环境。项目区枣树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亿元左右,同时在中部干旱带起到良好的节水示范效应,每年可节水2262万立方米,成为继硒砂瓜产业后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优势特色产业。

3、在枸杞产业上。充分利用荒山地资源,先后在大战场乡花豹湾和上渠村以及红梧山发展旱作节水有机枸杞2.2万亩,其中,红梧山万亩节水有机枸杞示范基地是作为提振枸杞产业的一项重点示范工程,该基地采用的是符合绿色生态农业要求的有机枸杞滴灌高效种植技术,目前已投资3000余万元,种植枸杞总面积达1.2万亩,并且配套建设了农田林网和相关绿化设施。该基地达产达效后预计亩产优质枸杞250公斤左右,总产量达到2750吨,实现总产值1亿元以上,与常规(大水漫灌)枸杞相比每亩可节约水量600方,节水率达到70%以上。该基地的建成在改善生态环境、滴灌高效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合理开发利用荒山地,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4、在马铃薯产业上。今年,县委、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乡马家塘移民区群众,改变以往传统种植作物和方

式,大力发展马铃产业,先后购置马铃薯种植机械12台套,免费为群众提供种薯56吨,地膜4吨,发放种植技术资料

1.5万余份,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10余期。目前,已种植马铃薯1.5万亩。

二、主要做法

1、立足实际,谋划节水方略。在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上,坚持走好“三条路子”:一是走压砂蓄水保墒的综合开发路子,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压砂地旱作节水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同时积极推广以条覆膜、穴覆膜、塑料碗覆盖为主的硒砂瓜抗旱节水覆膜种植技术,全面实行催芽坐水点种,提高抗旱保苗能力,提高硒砂瓜商品率,促进丰产早熟;二是走地膜覆盖新技术为先导的覆盖保水路子,有效控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降水利用率,大力发展春秋两季覆膜技术,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等抗旱作物,发展节水产业;三是走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为保障的产业路子,推广应用滴灌、喷灌、沟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拓展红枣、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空间,解决了农业生产受制于干旱的问题。

2、综合治理,改善基础条件。按照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的原则,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总目标,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蓄水与灌溉结合,节灌与农技配套,大力实施集雨工程、兴建扬水工程、修蓄水设施等措施,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目前,在旱作节水农业项目上,全县共建设蓄(配)水池85座,总蓄水能力达到120万立方米。其中,今年实施的高效节水农业二期项目建设蓄水池45座,另外还建设了扬水泵站5座、加压泵站39座,铺设玻璃钢及各类管道7221公里,滴头356万个,架设高压输电线路236公里,安变压器以及相关电力控制柜44台(组)、配套机电设备及水泵97台(套)、铺设砂石路面148.7公里,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3、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旱作节水农业区降水量少,有限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时间分布与农作物特别是夏粮的生长期相错位,在农作物出苗、拔节、灌浆的关键阶段往往是最干旱的时期,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县在充分利用节水技术措施的同时,积极推广春秋覆膜技术,发展设施拱棚,种植小杂粮、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油料、果菜等经济作物,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促使旱作节水农业朝着特色农业的方向发展。今年,在旱作区共发展设施拱棚2283座,种植小杂粮14.5万亩,覆膜玉米5000亩。

3、抓点示范,提高生产水平。实行行政和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制定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乡镇干部和农技人员的身上,组织技术人员把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资辐射到乡村农户、田间地头,抓好培训指导工作,引导群众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尤其是在硒砂瓜种植上,指导群众增施有机肥、平整砂地、科学覆膜、选用优良品种,严格把好覆膜过程中的覆膜机械的使用和起垄播种的标准等关键技术环节,切实提高示范引领水平。目前,建设滚泉坡、白圈子硒砂瓜示范基地2个,面积达2万亩;红枣示基地4个,在栽植期间可带动6万多劳动力,为当地群众带来工资性收入2000余万元;枸杞示范基地3个,仅红梧山万亩节水有机枸杞基地就可带动2万多劳动力从事枸杞采摘、管理和加工,就采摘一项可给农民带来工资性收入6000余万元,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虽然我县在旱作节水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要切实探索长效管理机制。我县高效节水农业项目区

土地所属权属国有、干部、群众所有三种形式。项目前期由政府投资建设运行,目前建成的15.6万亩节水滴灌红枣基地枣树暂由绿化公司进行管理,但项目完工后交政府管理,今后的水源保障、设备维护、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销售等工作运行难度较大。建议由市上牵头,组织两县赴外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积极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采取农户+基地+企业的形式集中管理,形成产加销为一体的运行模式,提高组织化水平,加快红枣、硒砂瓜等旱作农业发展步伐。

2、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高效节水农业项目工程量大、投资大,仅此一项县财政投资近5个亿,加之我县近年来开工项目多,所需资金量大,财力有限,难以及时拨付到位,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也给后期管理带来了极大资金隐患。建议市上协调自治区相关厅局积极争取将全市50万亩节水滴灌红枣纳入国家、自治区生态补偿机制范围,采取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等方式,加大有效投入,切实提高旱作农业建设效益。

3、要切实解决卖难问题。随着全市100万亩硒砂瓜、50万亩红枣等旱作节水产业的发展壮大,销售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销得出,见效益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建议市上同一协调组织,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覆盖率。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市上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农产品精深加工路子,提高旱作节水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4、要切实选定枣树主打品种。高效节水农业项目建设规模大,标准高,所需苗木(地径5-7厘米)数量巨大,采购的苗木品种混杂,缺少主打品种,下一步需要进行优良品种的嫁接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建议市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全市种植的优良品种,组织力量进行嫁接改造,培育一个叫的响的红枣品牌。

旱作滴灌节水农业发展与研究 第3篇

关键词 旱作农业;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112-0193-01

1 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同心县东部主要由韦州~下马关盆地和两侧黄土高原丘陵梁塬构成。位于罗山、青龙山之间,北临蜗牛山,南以马家山与预旺盆地相隔,地势自南而北,自山麓向盆地倾斜。盆地地势平坦,地形自然坡度在1/40~1/100之间。

2)土壤。宁夏农业勘察设计院2002年4月完成的《下马关地区土壤调查报告》和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2002年11月完成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下马关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水文地质堪查报告》,土壤类型主要有普通新积土、淡灰钙土、砾石土等3个土类,其中新积土以普通新积土为主,占本区土壤总面积的80%,一般较平坦,土层深厚,是目前的主要耕作区;灰钙土占土壤面积的12.6%,砾石土占8%,底盐新积土占3%,流动风沙土占1%。

3)气象。宁夏水文局在陈石塘、预旺、杨家岔、下马关、窑山5个雨量站,各雨量站大部分为上世纪70年代设站,降水资料系列较长。雨量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257.4~380.3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6~76%。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各雨量站雨量极值比为2.7~10.6,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在Cv在0.32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313mm,75%、95%保证率设计年降水量分别为241mm、168mm。

蒸发强烈,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80mm(E601型蒸发皿),干旱指数4.1,属干旱区。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小,年内变化大,其随各月气温、湿度、日照、风速的变化而变化。11月至次年2月为结冰期,水面蒸发量小。水面蒸发量最小月出现在最低月的1、12月份,春季风大,气温回升,蒸发量增大,最大月蒸发量一般出现在6、7月份。9月、10月随气温的下降水面蒸发量逐渐减少。

2 水资源

同心县下马关生态移民区高效节水补灌工程位于同心县城以东及罗山东南侧广大地区,旱作区范围北以红寺堡五干渠为界,南以达郎顶为界,其水文特点是干旱、径流少、水质差。本工程由黄河水源泵站供水。参考《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沙坡头断面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5.44kg/m3,其中4~6月份平均含沙量3.0kg/m3。

采用径流深等值线图法估算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798万m3。保证率P=50%的年径流量为679万m3,75%保证率年径流量为399万m3,95%保证率年径流量为156万m3。

当地地表水资源表现为暴雨洪水形式,无法利用。属于黄土丘陵干地区,具有暴雨雨强大、历时短、笼罩面积小的特点。暴雨洪水多发生在7~9月份,是典型的超渗产流区。由于该区植被差,涵养水土能力小,产流后即泄,汇流快,洪水陡涨陡落,过程较短,洪峰流量较大。

3 发展节水农业必要性

1)是加快宁夏中部干旱带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多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解决了干旱带80万群众的饮水困难,但仍有40多万群众为水发愁。同心县东部地区基本处在中部干旱带的中心位置,其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平坦,集中连片,具有广阔地开发前景。将黄河水引入这一地区,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解决人畜饮水以及脱贫致富问题,而且还可以为当地的工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持,对加快推进中部干旱带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生态农牧业的战略性转变,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是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需要。同心县东部地区是我县较贫困地区之一,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奇缺,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受制于天,农民收入低,生活贫困。据统计,人均收入不足全区平均水平的80%,人均粮食仅为全区人均粮食占有量的54.6%。贫困落后局面,不仅极大地影响当地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通过兴建下马关生态移民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对发展灌溉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具有深远的意义。同心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奇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总人口约22万人,农民人均收入为1132元,贫困人口16.2万人,其中60%以上的贫困人口就分布在东部地区,是全国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人口重点分布地区之一。通过项目建设,大面积推广马铃薯、枣瓜间作、枣署间作及设施农业种植,可以使项目区农户增产增收,项目的实施是实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3)是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的需要。“有水即为绿洲,无水则为荒漠”已被实践所印证。以下马关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移民等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在近期内即可形成十三万亩新绿洲,使灌区原有荒漠化的土地变为“山川秀美”的新绿洲。同时,由于供水工程的辐射作用,使其周边的万亩草原与荒山得到保护。

4)是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作用的需要。旱作区毗邻红寺堡扬水灌区,对下马关高效节水补灌区实现旱改水提供了工程建设条件。红寺堡原规划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分布在红寺堡二~五干渠和新圈、新庄集、海子塘三条扬水支线上。目前,已开发土地30万亩,安置移民12万人。在灌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规模调整为55万亩,但扬水泵站及输水干渠等骨干工程均已按原设计规模建成,富余的水量为寻找与开发新灌区提供了条件。同心下马关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将此纳入红寺堡灌区,可以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的作用与效益。

4 节水灌溉方案

1)建设方案。建高位调蓄水池为水源,通过支干管道为补灌区的支管配水。按干管、分干管、支管三级布置。输、配水系统均采用压力管道,田间灌水方式采用固定式自压滴灌,种植模式为枣薯间作。主要采用国内设备材料和以色列进口设备,配套建设自压滴灌系统。

2)技术方案。经综合分析,本项目采用全固定式滴灌系统。灌溉系统由水源工程、首部枢纽、田间工程组成。①系统水源工程。水源为高位蓄水池,采用输水管道利用地形落差进行自压滴灌、水质均满足滴灌灌溉要求。②首部枢纽工程。首部枢纽工程包括过滤器和测控装置。过滤器的作用是将水中的固体颗粒、藻类、飘浮物等污物滤去,防止系统堵塞。过滤系统采用二级过滤自动反冲洗,即砂石十叠片式过滤系统。测控装置为阀门、压力表、排气阀、水表等。③田间工程。田间工程包括地埋管、地面管、道路部分。地埋管包括干管、支干管、斗管、农管,均为UPVC管。干管大致平行等高线布置,斗管大致垂直等高线布置。管道平均坡度为1.5%,因此在斗管沿线地表起伏不平部位,应保证管道由首端至末端为顺坡,便于冬季排空管内水,避免冻坏管道。管道埋深应使管顶位于冻土层以下,同时考虑UPVC管的使用寿命,管道设计埋深为1.8m,管道纵坡大致与地面坡降相同,保持均匀挖深。

5 结语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以新型节水方式为中心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应本着节水与增效并重的原则,发展符合农民切身利益的节水农业。

作者简介

机械化旱作节水配套技术浅析 第4篇

一、深耕蓄水耕作技术

深耕蓄水耕作技术包括深翻和深松两项技术。其共同点是:通过疏松和加深耕层提高土壤接纳自然降水的能力。其不同点主要是:深翻全面翻转土壤, 形成全虚耕层构造;深松只是局部的松动土壤, 不打乱原有耕层, 耕深比深翻要深, 形成虚实并存或土层不乱的全虚耕层构造。

1.深翻耕作技术。

翻地分为用铧式犁平翻和三角犁铧或齿翼犁铧垄翻两种。深翻耕作耕翻土壤深度达20~25cm, 深度14~18cm为浅翻。其在耕法上又分为平翻平作耕法和平翻垄作耕法。

2.深松联合整地技术。

深松是松耕或松地耕作的一种。是指在夏秋两季用深松 (超深松) 机对土壤进行耕作, 做到不翻转土层, 保持原有土壤层次, 局布的松动耕层土壤和耕层下面土壤, 同时进行起垄或施肥的一种耕法。其深度不打破犁底层称之为浅松, 一般为15~20cm;深度打破犁底层称之为深松, 一般25~30cm;深度打破粘盘层称之超深松, 一般为35~40cm。

二、机械抗旱播种技术

机械抗旱播种技术是旱作农业地区采用机械化手段适时早播、抢播的一项保墒播种技术措施。通过精密化播种, 减少开沟散墒, 实现定量播种, 均匀分布 (避免多余种子争水争肥) , 深浅一致, 严密复土、镇压紧实, 从而保证获得全苗、齐苗。当土壤墒情不能保证出苗时, 通过机械注水点灌或滤水机播, 保证获得全苗。

机械抗旱播种技术的应用原则:1.适时早播。2.适时抢播。3.因墒播种。4.精确播种。5.封闭播种。6.补墒播种。

几种主要的抗旱机播方法:1.机械精密播种。2.玉米催芽机械播种。3.原垄机播。4.平播药剂灭草免中耕。5.注水点灌或滤水机播。

三、机械镇压保墒、提墒技术

是指在春季或秋季用镇压器对播后苗前或小麦三叶苗期进行适时镇压作业技术。其关键是掌握适时、适度。达到能有效的防止散墒, 减少风蚀。适度重镇压有较好的提墒、引墒作用。翻后地镇压有利于土壤紧实度的恢复, 为作物生长创造合理的土壤结构。播后镇压有利于苗全、苗壮。镇压不仅是重要的旱作技术, 同是也是重要的增产技术, 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1.全面镇压的技术要求。

全面镇压是指平翻耙后的镇压, 或平播前的镇压。要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原则下, 整平地面, 适当压实耕层, 使耕层达到既适于保墒, 又不致过分压实, 利于接纳降水、通气并提供紧实而均匀的耕层, 便于控制播深。在多风地区, 必须注意使地表保存部分土块和土楞, 预防风蚀。通过多年大面积生产实践证明, 在深耕基础上, 播后进行苗眼加重镇压, 苗眼处既平又实, 干土层也薄, 出苗早, 苗全苗壮, 成熟早, 产量高。

2.苗期镇压 (压青苗) 要求。

小麦三叶期可根据土壤墒情适时进行镇压1~2次。苗期镇压可起到抗旱提墒、引墒, 促进分蘖生根的作用。分蘖期进行镇压可防止小麦倒伏。压苗程度以将苗压倒, 地上部稍受损伤为宜。当有露水、土壤过湿和雨后粘镇压器时不宜镇压。地表板结、大土块多的地块及弱苗不适合镇压。

四、秸秆、根茬粉碎还田技术

这项技术是两项可以独立运用的技术组成的, 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和根茬粉碎还田技术。其共同点是:有秸秆或根茬粉碎还田, 培肥地力。其不同点是:还田工艺和还田机具的工作原理都不同。

1.秸秆还田技术。

一般在伏、秋季进行, 应和收获、整地作业相结合, 还要考虑次年播种的种床要求。稻、麦秸秆还田, 一般在收获的同时, 在联合收割机尾部加装秸秆粉碎抛散器。玉米秸秆还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的同时将秸秆粉碎还田;二是人工摘穗后, 用拖拉机悬挂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粉碎还田。

2.根茬还田技术。

碎茬作业分为碎茬整地联合作业和碎茬、整地分段作业两种形式。联合作业有三种方法:一是碎茬扶原垄。二是碎茬 (垄沟施肥) 破垄合新垄。三是碎茬、深松 (施化肥) 成新垄。

五、机械化免、少耕技术

1.保留翻地环节的少耕体系。

一是保留翻地环节, 免去翻地后整地环节的少耕法, 是在翻地后直接进行播种。二是保留翻耙耢环节, 去掉中耕的少耕法。

2.免去翻地环节的少耕体系。

在我国多指表土耕作, 包括耙茬、旋耕或耙茬结合旋耕, 而在西方国家除指表土耕作以外, 还把不打乱土层的深松等也列为少耕, 统称为保护性耕作。

3.秸秆覆盖免耕技术。

覆盖免耕法是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研究, 而在七十年代推广运用的一种耕法, 也叫做覆盖免耕播种法。是一种完全免去深耕、整地和中耕环节的耕法。

旱作节水农业机械 第5篇

加入时间:2007-11-30点击:152 次来源:农牧局字体:大 中 小

摘要:平川区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 67%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集中体现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措施上,应以修建水窖滴灌;建筑蓄洪池坝补灌;机修梯田保肥;铺压砂田;引进抗旱、节水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为主。加大旱区农业的基础建设力度。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 旱作节水农业 集水灌溉 新技术引进 培训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农以水为美。在水资源匮乏及分布不均匀,旱地占总耕地面积近70% 的我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提升我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必由途径。

一、我区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

长期以来,平川区在省、市的支持下,不断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设施投资,进一步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努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切实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经过了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区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以土壤改良,配方施肥,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粮经套种等为主的模式化栽培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但从全区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和水平来看,农业基础建设仍然滞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集中体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可利用水调蓄能力差,利用率低下,将近70% 的耕地是旱地,并且土壤肥力不高。按照中央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战略方针,结合我区实际,要实现农村致富奔小康,就必须加快旱作农业的开发,切实强化农业的基础建设,以求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快速、稳步增长。

二、我区旱作节水农业存在的不足

在我区旱作农业区,限制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完好率较低,还有一些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水利用系数较低,没有调蓄塘坝,节水型农业设施极少。(2)土地质量不高,利用不充分,远未发挥地产潜力,而单个的农户又无力进行投资治理和建设。(3)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种植结构中粮经比为 8.3:1.7,过分侧重粮食的生产,形成了“一边倒”。(4)集约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深加工不够,商品性生产有待进一步提高。(5)农业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节水灌溉技术较低,引进的抗旱品种数量少。

三、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出路

在我区这样一个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 8.8 ℃,≥ 10 ℃ 积温有 3200 ℃,无霜期 162 天,年平均日照百分率达到 61%,年均降雨量不足 200 毫米,年蒸发量高于 2600 毫米 的旱作区域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其出路有:、利用水窖滴灌节水技术,发展旱作农业,建设 20-30m 3 水窖,利用丰水期储蓄雨水,在旱情严重时进行点灌和滴灌。按旱期补灌一次保苗水(8m 3 / 亩),一眼水窖可灌溉 3 亩左右。在建储水窖时,选择路边,河谷旁、打谷场及庭院等地方容易形成径流之处。每眼水窖可管灌 3 亩左右的面积,再按大田地势由高到低布设滴灌管道。用Φ 40PE 管,其代价并不高。可其效益相对极显著。、引洪蓄水节灌,在我区干旱乡村,大多地区的地质构造为石山区,在雨季很容易形成雨洪径流,而洪水沿沙河白白流入了黄河,这样一来雨水不但没有被农业生产所利用,反而还冲毁农田、渠道及道路,造成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因此,为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洪水利用率,可以在沙河建堤修坝,开洪引渠,将洪水引入蓄水涝池,按我区实际,建设蓄洪能力 2-5 万 m 3 的池坝的地形是极多的。在建筑涝池时应避开沙河主河道,可在河滩地带上筑址。而耕地一般就在沙河岸两边。这样利用时空调节,按照一般农作物生长期灌水 5 次,每次滴灌 14m 3 / 亩,年亩用水量 70m 3,每年蓄水两次计算,一个蓄水涝池可灌农田 500-1400 亩,且春、夏、秋三季作物生长期不断有水源补济。按常规投资单座蓄水涝池总投资 20 万元左右,属一次性投资,可重复多次使用。灌溉成本低、收益大。、引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在这个方面主要有:(1)地膜覆盖种植;在复兴、种田、黄峤等乡可种植地膜玉米、洋芋,膜侧豌豆、谷子。在宝积、共和、王家山等地可种植西甜瓜、籽瓜。(2)保水剂的应用,使用新型的保水剂缓释处理液态复合肥进行穴灌,亩投资不足 40 元,可增产效果明显;如马铃薯上使用保水剂后,增产幅度可达 50% 以上,净增产值 440 元以上。(3)深化细化常规的节水保水技术,如多施农家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蓄水性。深翻细耙,镇压保墒。(4)引进推广一批抗旱丰产的农作物新品种。如小麦品种西旱一号,豌豆品种 MZ-1 等,都是简单易行,收益颇丰的技术行为。(5)铺压砂田:在我区有铺压砂田的传统。压砂可以保墒增温,简单易行,一茬砂可连续使用 8-10 年。投资成本比较低。、平田整地,蓄纳雨水。兴修农田水利中,一劳永逸的莫过于修整梯田。我区旱作区域,一般土层比较深厚,土地有一定的坡度,往往在丰水期,雨水白白地流失掉,同时伴随着大量的肥土流失。针对此,平田整地、修造梯田,可有效地储纳本地雨水,达到保水、保肥的作用。由于采用机械化作业,亩梯田成本不足 500 元。可将坡地建成水平梯田后,可持续利用。梯田的农作物产量明显地高于陡坡地。增产幅度在 50% 以上。、加大科技培训,狭义旱作农业是广种薄收。而在此所提及的旱作农业是包含了集约化经营。旱作节水农业同样需要精细,需要集约化。将现代农业的概念引进到旱作节水农业中去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这也是一项艰巨工程。首先必须让农民认识到旱作节水农业不是粗放式经营。要达到这一目的培训工作至关重要,以往在水地区对新技术培训工作做的比较多。而现在我们应该在旱作节水农业区同样要作许多的培训工作。集中要做好散发明白、实用的农业科技资料,进行专题讲座,办专栏、广播宣传,开展现场指导等工作,培养科技带头人,科技领头户。、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在旱作节水农业方面,科研机构已经有大量的成型技术亟待推广,而另一方面,我们农民正期盼新的旱作节水技术,因此,引进、推广一批先进的、实用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已成当务之急。这也是我们每个农业科技推广者的神圣使命。

四、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要实施相应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就必须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集中体现在: 1、科学规划和建设,在每项技术的实施中应有相关的行政和技术组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技术方案操作规程。达到规范连片,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措施。真正实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带动一片。2、多方筹资,严

格管理。在政府的扶持下,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多方筹资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筹备建设资金,鼓励“谁投资、谁使用、谁受益”。同时积极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建成一批农业水利设施。3、技术引进和培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特别要以实施抗旱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推广;节水栽培技术试验推广,病虫防治、肥水管理等农业技术为主体的抗旱节水技术措施。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培训农民和农民技术员。4、以市场为主导形成一定的产业体系,多形式、多层次地建立一批旱作农业和农业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外挂内联。形成具备一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5、总结经验,形成自家体系;旱作节水农业是一项传统的而又有许多技术含量存在空白的工程。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一批抗旱节水技术的同时,充分结合我区旱作农业区的实际,总结和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从而进一步应用推广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五、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效益分析

在我区旱作农业区,通过实施水窖滴灌节水技术,建设引洪储水工程,机械平田整地,引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实用技术,抗旱型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科技培训与支持等措施,可使我区旱地得到改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以提高。可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效益:我区有 17.3 万亩旱地,按建成 270 眼 30m 3 水窖,安装 1000 亩滴灌。建成 15 处涝池,机修 1000 亩梯田,铺压 5000 亩砂田,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引进推广、科技培训等。总投资 625 万元计算(其中水窖及滴灌 57.8 万元,引洪蓄水节灌 303 万元,梯田 20 万元,压砂 50.25 万元,旱作农业技术引进推广 172.95 万元,培训 20 万元),亩投资不足 40 元。而这些措施实施后,年均净增农业产值近600 万元,人均增加收入 300 元左右。、社会效益:通过实施旱作节水农业措施,可有效地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增强民心凝聚力。有效地改善干旱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全区农业综合能力。加快全区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同时可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生态效益:实施旱作节水农业,能改善小气候,减少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力持续平稳发展。达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区域的研究 第6篇

1 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 是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区。根据2005年统计, 全省现有的379×104 hm2耕地中, 常用耕地面积占325.9×104 hm2, 有效灌溉面积108.9×104hm2, 旱地面积217×104 hm2, 旱地占耕地面积的72.0%, 旱作农业所占比例较大。全省水资源总量84.12×108 m3, 地表水资源量50.37×108 m3, 地下水资源量38.81×108 m3, 年降水量723.59×108 m3。

自然降水作为最重要的水源旱地在农业用水方面存在以下3个问题。第一, 自然降水量偏低, 而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年均降水量450 mm左右, 70%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春旱频繁发生, 伏旱、秋旱时有发生。第二, 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全省80%的旱地分布在黄土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 蒸发量大, 水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全省旱作农业区自然降水利用率仅为35%左右, 降水的粮食生产能力为0.2~0.5 kg/mm, 与美国、以色列等旱作农业发达国家相比, 山西省对自然降水资源的浪费大, 利用率低。第三, 旱作农业干旱成灾严重。统计资料表明[3], 全省受旱面积和成灾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受旱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年均125×104 hm2上升到90年代的年均177×104 hm2, 成灾率由50.2%上升到75.3%, 上升了25.1%。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着山西旱作农业的发展。

合理并高效利用自然降水资源是山西省旱作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 山西省加大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的力度。据统计, 到2010年, 全省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达到15项之多, 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县25个, 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田面积达到129.95×104 hm2, 涌现出了闻喜县的小麦地膜覆盖“坑东模式”、陵川县的玉米秸秆、地膜二元覆盖“陵川模式”和永济市的麦田高茬旋耕复播覆盖“屯里模式”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典型。示范基地平均降水生产粮食0.55 kg/mm, 相当于平均节水405 m3/hm2, 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9×104 hm2, 减少泥沙流失量191.6×104 t。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且发展潜力巨大。

2 适宜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技术模式

2.1 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

这种模式是修造梯田、生土熟化、增施土壤结构改良剂、丰产沟、起垄耕作等技术的组合。应用这种技术模式可以起到保水保土、培肥地力的效果。试验表明, 通过实施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 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40%~60%, 土壤含水量提高3~5个百分点, 自然降水利用率增加0.1~0.2 kg/mm[4]。山西省东、西部的丘陵山区多年来结合小流域治理, 把15°以下的坡耕地修筑成水平梯田;15°~25°坡耕地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 进行隔坡梯田建设, 梯坎种植花椒、金银花等经济型灌木篱, 坡面种植优质牧草;25°以上坡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同时积极推广应用生土熟化技术、土壤结构改良剂技术、聚肥蓄水丰产沟技术和等高沟垄种植技术, 变“三跑田”为“三保田”,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

2.2 覆盖保墒培肥技术模式

这种模式包括生物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和生物、地膜二元覆盖技术。生物覆盖包括作物生育期覆盖和休闲期覆盖;地膜覆盖包括平地覆盖、双沟“W”型覆盖和单沟“V”型覆盖;生物、地膜二元覆盖包括二元单覆盖、二元双覆盖[5]。应用生物覆盖技术可以起到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的效果。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起到保肥保水、增温增产的效果。试验表明, 玉米秸秆覆盖田土壤含水量提高2~5个百分点, 水分利用率提高25%左右, 降水利用效率提高0.28 kg/mm, 地面径流降低69.5%, 土壤流失量减少89.5%, 土壤渗水率增加40%~50%。同时提高了土壤肥力, 改善了土壤结构。春玉米地膜覆盖田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90%左右, 提高水分利用率32%~65%, 同时可以提高地温。陵川县从1990年开始, 在全县推广应用玉米整秆半覆盖、秸秆地膜二元覆盖等覆盖技术, 人均占有粮食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270 kg提高到现在的近500 kg。2000年在春旱严重的情况下, 玉米平均产量仍达到了9 750 kg/hm2, 较对照田增产38.7%[6]。高平市石未乡大力推广应用双沟“W”型膜盖技术, 充分利用自然降水, 使原来仅靠种粮解决温饱的村庄, 实现了粮、菜、果综合发展, 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每1 hm2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 农民人均增加收入6 000元左右。

2.3 集雨补灌技术模式

这种模式是雨水积蓄技术和节水补灌技术的组合。应用这种技术模式可以有效地积蓄自然降水, 解决自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变无效降水为有效降水, 同时通过节水补灌实现了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7]。昔阳东冶头镇万家山村原来是个缺水村, 2000年, 该村建设旱井210个, 达到户均2个, 不仅保证了人畜吃水, 而且发展节水补灌, 当年粮食总产达到25×104 kg, 较上年增加14×104 kg, 增幅达到127%。在遭遇特大干旱的2001年, 集雨旱井再显神威, 在作物生长关键期普浇1~2次, 全村粮食总产达到了31×104 kg, 增产效果显著。

2.4 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这种模式是作物残茬覆盖、少耕、免耕、深松、轮翻耙茬播种、旋耕播种、深松耙茬播种、耙茬垄播等技术的组合。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起到减少水土流失、减少风蚀、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目前, 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达5×104hm2, 平均增产粮食750 kg/hm2, 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了16%左右, 土壤含水量较传统耕作提高13~22个百分点, 生产成本节约18%~28%。潞城市从1996年开始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到2000年发展到4 000 m2。实施结果表明[8], 保护性耕作田较传统耕作, 地表径流量减少60%, 土壤水蚀减少80%, 0~10 cm土壤的含水量提高了1.25%~5.7%。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95年的1.84%提高到2000年的2.34%。春玉米平均产达到9 654 kg/hm2, 较传统耕作增产2 023.5 kg/hm2, 增幅27%, 投入产出比达到1∶3.54, 而传统耕作为1∶2.55, 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2.5 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

这种模式包括合理施肥、应用抗旱保水剂、采用携水载体播种等技术。应用这种技术模式可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减少地面蒸发, 增强根系吸水能力[9]。试验表明, 应用抗旱保水剂可以提高土壤持水量40%左右。代县磨坊乡在2000年应用抗旱保水剂对“大红谷”进行拌种处理, 并进行了平衡施肥。与对照田相比, 谷子苗期叶色深绿, 收获期穗长增加0.6 cm, 有效穗数增加24 855个/hm2, 产量增加549 kg/hm2, 增产10%, 增产效果明显。

2.6 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这种模式是抗旱品种改良、繁育和应用技术的组合。应用这种技术模式可以利用作物对干旱的生理响应和调节, 实现对光、热、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提高作物适应干旱的能力, 达到抗旱节水、在同等水分供应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农业产出的效果。目前全省推广应用的玉米抗旱良种主要有晋单35号、晋单47号等;小麦有晋麦33号、晋麦47号、晋麦57号、晋麦68号等;大豆有晋豆21号;高粱有晋杂5号、晋杂7号、晋杂12等;谷子有晋谷21号、大同14号等;胡麻有晋亚6号、7号等。全省从1996年开始推广应用晋麦47号小麦抗旱品种, 到2000年累计推广应用66.67×104 hm2, 最高单产达4 500 kg/hm2, 平均增产375kg/hm2, 总增产小麦25×104 t, 为实现全省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立了大功。

3 旱作节水农业布局规划

根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的相似性、旱作农业存在问题和采取技术措施与节水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致性以及行政区域的相对完整性、区域的相对独立性[10], 将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划分为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四大区域[11]。

3.1 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

包括太岳山与太行山南段、五台山一带的丘陵、盆地和土石山区。行政区划包括忻州、晋中、长治、晋城、临汾、阳泉6个地市、30个县 (市、区) 。总耕地面积88.7×104 hm2, 其中旱地76.35×104 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86.1%。该区水热条件较好, 年均气温7℃~11.5℃, 积温2 700℃~3 900℃, 无霜期130~180 d, 年降水量500~650 mm。主要种植玉米、谷子等, 二年三作或一年一作。每1 mm降水粮食生产能力为0.3~0.7 kg, 该区旱作农业水平较高, 但基本农田建设与耕作技术结合不够紧密, 春旱发生频率较高。

本区农业的主要问题是春旱严重, 冬春风蚀较重,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水资源紧缺, 耕地资源不足、土壤贫瘠, 生产能力低下, 节水设施和技术落后, 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下。

3.2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

包括吕梁山西坡, 北起兴县, 南至乡宁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行政区划包括临汾、吕梁、太原、忻州4个地市、25个县。总耕地面积79.7×104 hm2, 其中纯旱地76.8×104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96.32%。区内年平均气温6℃~10℃, 积温2 700℃~3 400℃, 无霜期120~165 d, 年降水量450~560 mm, 多种植玉米、谷子和小杂粮, 一年一作或二年三作, 每1 mm降水的粮食生产能力为0.3 kg。

本区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干旱少雨, 水资源紧缺, 节水设施和技术落后, 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下, 植被稀少, 常年风多风大, 土壤沙化严重, 耕地土壤瘠薄, 耕作粗放, 生态环境恶劣, 是全省人均占有耕地最多的区域, 也是全省粮食单产最低地区。

3.3 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

包括忻定盆地、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及周围广大的边山丘陵、垣地、洪积扇, 涉及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忻州、吕梁6个地市、44个县 (市、区) 。总耕地面积158.8×104hm2, 其中, 旱地74.5×104 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47%。年平均气温8℃~13.7℃, 积温3 000℃~4 500℃, 无霜期100~205 d, 年降水量460~600 mm,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瓜果等, 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目前, 每1 mm降水的粮食生产能力0.3~0.6 kg, 是4个区域中农业条件最好, 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一个区域。

本区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降水不足,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春旱伏旱发生频率高, 蒸发量大, 集雨节水设施和技术落后, 水资源利用率低, 有机肥用量不足, 土壤肥力差, 抗旱能力较弱, 生产能力不高, 作物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 年际变幅较大。

3.4 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

包括恒山、芦芽山以北的盆地、丘陵、山地, 行政区划涉及忻州、朔州、大同3地市、16个县 (市、区) 。总耕地面积108.4×104 hm2, 其中旱地83.4×104 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77%。本区海拔、纬度较高, 气候冷凉, 年均气温3.5℃~8.5℃, 积温2 100℃~3 200℃, 无霜期90~145 d, 年降水370~460 mm, 种植作物以小杂粮为主, 一年一作。目前, 每1 mm降水的粮食生产力为0.2~0.4 kg。

本区农业存在主要问题是降水少, 水资源严重缺乏, 春季风多风大, 土壤沙化严重, 虽人均占有耕地较多, 但耕作粗放、广种薄收, 土壤贫瘠, 蓄水保墒能力差, 节水设施和技术落后, 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下,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4 旱作节水农业建设模式

4.1 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节水农业模式

针对本区生态特点, 以调整农业结构, 以玉米、小杂粮, 特种经济作物为主导作物, 培育和建立优质玉米、杂粮、中药材产业带和生产基地。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的主攻方向是以改土培肥为基础, 保墒、蓄肥为中心, 因地制宜实施秸秆、地膜覆盖、秸秆翻压还田、石埂梯田建设、修建集雨旱井和以抗旱耕作为主的旱作培肥措施。重点推广土壤水库营造技术、覆盖保墒培肥技术、集雨补灌高效种植技术、生物节水高效种植技术、化学调控节水技术等五大骨干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形成晋东南丘陵边山覆盖加保护性耕作区、晋东土石山培肥改土集雨节水区二大节水农业示范片。

4.2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节水农业模式

针对本区生态特点, 应以特种小杂粮、果品、牧草为三大主导作物, 建设优质小杂粮、优质果品和优质牧草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建立粮—草—畜—果—特色农产品综合发展模式。实施生土熟化、改土培肥技术, 控制水土流失, 提高土壤肥力,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推广土壤水库营造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W”型地膜覆盖、生物节水高效种植技术、化学调控节水技术、集雨补灌等六大骨干旱作节水技术, 形成临汾西山小麦、果品示范片, 西山杂粮、干果示范片, 晋中、吕梁晋西北牧草、杂粮示范片三大旱作节水农业示范片。

4.3 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节水农业模式

针对本区生态特点, 以调整农业结构, 以小麦、玉米、水果为三大主导作物, 建立优质小麦、玉米和水果产业带和生产基地。实施旱作农业的重点是蓄水保墒、培肥土壤。重点推广土壤水库营造技术、覆盖保墒培肥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生物节水高效种植技术、化学调控节水技术、农田节水技术等六大骨干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形成晋南麦、棉、果示范片, 中部玉米、小麦、水果示范片二大旱作节水农业示范片。

4.4 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节水农业模式

针对本区生态特点, 结合雁门关外生态牧业的发展, 以粮 (薯) 、草为主导作物, 建立优质马铃薯、小杂粮和牧草产业带和生产基地。旱作节水农业重点推广节水培肥模式、粮草轮作、保护性耕作模式和地膜覆盖模式。重点推广土壤水库营造技术、覆盖保墒培肥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生物节水高效种植技术、抗旱保苗播种技术、化学调控节水技术等六大骨干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形成雁门关外农牧结合区。

通过以上规划布局与旱作节水技术的实施, 实现以下效益:一是提高降水利用率。农田降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 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在4.5~6 kg/mm·hm2的基础上提高3 kg/mm·hm2。二是增加经济效益。按33.33×104hm2集水补灌田和66.67×104hm2高标准旱作节水农田测算, 每年可增产农产品100×104~150×104t, 增加直接经济效益12亿~18亿元。三是生态效益显著。农田水土流失可减少50%左右, 有效防治沙尘暴, 保障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5 保障措施

5.1 强化政府投入责任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 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 国家应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要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领导, 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 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强化政府责任, 加大投资力度, 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 逐步扩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补助专项资金规模, 继续实行良种补贴、膜下滴灌设备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 大力推进节水农业技术。各级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一方面, 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 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 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另一方面, 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 规范其行为。

5.2 建立多元融资机制

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 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融资机制, 积极改善节水农业的投资环境, 吸引民间和海外资本, 投资节水农业。鼓励探索节水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由以政府为主体, 转向以政府为主导, 努力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节水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

5.3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提高节水意识, 是促进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 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严重影响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相对于水资源严重浪费的现实, 旱区的农业节水意识更为薄弱。因此, 发展节水农业, 不仅要注意加大节水农业的宣传和示范推广力度, 更要把提高农民和地方政府的节水意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建议各级政府要确立农民培训专项资金, 加强对旱作节水农业的宣传和培训, 提高全社会和广大农民的节水意识。

5.4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建设, 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是要将引进、消化和改造国内外先进技术作为重要任务, 让高科技、新技术在节水农业建设中成为支撑点。二是努力提高农业部门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加强技术研究, 装备仪器设备, 改善工作条件和手段, 提高服务功能。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和技术标准体系。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与总结, 建立和制定适宜各地的技术模式和技术标准体系, 不断提高节水农业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山西省统计局.2005年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2]张藕珠.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集锦[M].北京: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1.

[3]贾大林.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9:2123.

[4]康宇.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现状及技术模式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 2007, 35 (9) :68.

[5]王维敏, 沈善敏, 王经武, 等.中国北方早地农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35141.

[6]王海景, 张国进, 康宇.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 2008, 36 (12) :36.

[7]王维敏, 沈善敏, 王经武, 等.中国北方早地农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6368.

[8]周计伟.山西省旱作农业发展战略探讨[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4.

[9]陶毓汾, 王立祥, 韩仕峰, 等.中国北方早农地区水分生产潜力及开发[M].北京:北京气象出版, 1993:133152.

[10]黄占斌, 山仑.论我国旱地农业建设的技术路线与途径[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0, 18 (2) :l6.

旱作节水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第7篇

1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意义

1.1 是因日益严重的外部气候条件因时因地产生的

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降雨量减少, 导致“春旱”、“伏旱”现象频发, 相继出现的严重干旱造成粮食减产损失严重, 农业缺水形势极为突出[1]。我国东北地区, 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区, 农业生产丰欠波动较大。而旱作节水技术的运用, 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2 节本增效, 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发展要靠科技、投入, 节水农业同样如此。为此, 在实践中要初步形成以改进耕作方式为根本, 立足于田间节水, 以先进的栽培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为主体, 强调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 以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增产增收为目标, 集成配套创新节水模式, 普及推广旱作节水技术, 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2]。

1.3 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目前, 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业经营管理粗放, 农业节水技术普及率低, 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特别是风沙土区遇干旱年份减产严重, 干旱已经成为限制粮食产量和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要保证农业稳产、高产、可持续发展, 节水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2 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的措施

2.1 合理分区布点, 建立旱作节水试验示范基地

(1) 用于研究玉米节水灌溉施肥技术的田块, 每块示范田面积不小于1 hm2, 要选择交通便利、适于参观的地块, 旨在探索大田玉米滴灌种植方式对肥料施用的影响, 从而达到高效、节水、节肥、增产的目的[3]。

(2) 针对不同区域和土壤立地条件, 设立示范点, 特别是沙土区玉米创高产技术, 同时结合应用玉米宽窄行种植方式, 集成配套应用测土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及化控措施等。

(3) 旱作节水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有利于相关学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如植株营养诊断与养分调控技术、高产高效测土配方施肥关键技术、不同氮素、磷素和钾素、不同时期施用及调控技术等。

2.2 因地制宜, 着重实施

针对当地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水平, 进行统一规划布局。从农民需求出发, 着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 突出农技服务、科技示范, 加强农民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2.3 循序渐进, 稳步发展

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程序, 准确把握不同区域内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特征, 根据试验、示范、推广适宜的节水技术, 有步骤地开展旱作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4 分区谋划, 突出重点

根据区域资源和环境条件, 在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坚持节本增效,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核心, 加强相关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

2.5 引入资金技术, 加强合作

与科研部门紧密结合, 注重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 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在吉林省梨树县, 县农业总站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10余个单位合作, 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2.6 搭建平台, 畅通网络

建立信息平台, 畅通农村科技服务渠道, 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及节水信息技术体系建设, 提高节水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4]。以电视、电台、网络、电话为载体, 扩大旱作节水技术示范辐射层面, 提高宣传效果, 加速旱作节水技术普及应用。

3 发展旱作节水技术的成效

3.1 加快对中低产田的改造, 提高粮食产量

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 增加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在试范区, 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田玉米产量可达13.2 t/hm2, 个别试验小区玉米产量超过14.0 t/hm2, 而常年玉米产量平均仅为7 500 kg/hm2。

3.2 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保护性耕作技术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 采用免耕播种, 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一次完成, 简化工序, 减少机械进地次数, 省工、省时降低作业成本, 产量可比常规种植平均增产10%以上。

3.3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用水方式, 为农村提供一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5]。通过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指导, 普及旱作节水技术知识, 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

3.4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由于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 要强调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 科研院校将全面开展配套技术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包括先进的栽培技术、管理措施及节水农业信息化服务等, 推动旱作节水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 科学指导农业生产, 提高技术到田率, 从而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总之,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建设现代高产农田, 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一个方向, 能进一步对促进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实施和转化, 达到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与综合运用, 实现粮食增产, 农业增收, 农民增效。

参考文献

[1]周更强.果树滴灌工程设计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5) :116-117.

[2]母付玲, 刘勇.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推广[J].甘肃科技纵横, 2007 (3) :55, 58.

[3]马学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 2011 (6) :33-36.

[4]孔令波.辽宁省喀左县旱作节水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北京农业, 2011 (12) :6-7.

旱作节水农业机械 第8篇

1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宁夏中部干旱带是极度干旱缺水地区。干旱、水资源缺乏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宁夏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始终把抗旱、保水、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节水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为了探索旱作农业发展道路, 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 如铺设地膜、修建梯田、打井窖等。截至目前, 已治理坡耕地、修建基本农田22万hm2, 控制水土流失面积97万hm2, 占应治理面积的25%。在此基础上, 各地还采取了多种工程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把有效的天然降水储存在土壤中, 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有效地解决了干旱缺水困难, 改变了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局面[1,2,3]。

2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模式

2.1 坡耕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示范区

该示范区以机修反坡梯田技术为核心, 配套水土保护林栽培技术。利用80 k W以上推土机在20°~35°的梁上沿等高线修筑宽2.5~3.0 m、与山体自然坡度相反, 反坡夹角为5°、隔坡宽度3.0~3.5 m的反坡梯田;在<20°的梁上修筑水平梯田, 田间宽度>10 m, 在隔坡梯田上种植灌木和牧草, 在水平梯田上种植粮食作物, 既防止隔带水土流失, 又解决了农林牧争地的矛盾。据测定:反坡梯田在50 mm/h雨强的作用下地表不发生径流, 水平梯田20 cm土层的含水量增加15.7 m3, 另据宁夏彭阳县姚世平[1]等测定:反坡梯田种植柠条3~5年可成林, 生物量达6 000 kg/hm2, 产鲜草7 500 kg/hm2, 水平梯田粮食增产20%以上[4,5]。

2.2 集雨水窖工程+施水播种机械化示范区

该示范区以配套集雨水窖工程技术为核心, 配套机械化施水播种技术, 目的在于保证作物的适期播种, 变绝收为丰收, 目前, 主要用于盐池县等虽然干旱缺水, 但有补灌条件的地区。机械化施水补墒穴播机与11 k W小四轮拖拉机配套, 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施水、覆土、镇压、复式作业, 播深、施水、施肥量均可调节, 贮水袋容积1.3~1.5 m3, 灌水量为45~90 m3/hm2。该技术在平罗、盐池县的试验示范取得了很好成效。与常规播种相比[2], 玉米平均增产465kg/hm2, 增幅20%。

2.3 小麦机械化高茬收获+玉米免耕播种+节水补灌机械化示范区

该示范区以玉米免耕开沟播种技术为核心, 以小麦机械化高茬收获、秸秆覆盖、节水补灌等为配套技术, 目前主要应用于有扬黄灌溉之便的红寺堡等区 (县) 。配套的玉米开沟施肥硬茬播种机具有2个明显特点:一是其可形成深度为10 cm左右的沟, 可为沟灌奠定基础;二是秸秆和根茬覆盖地表, 可减少水土流失, 蓄水保墒,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据试验示范表明[3]:与大水漫灌相比, 沟灌节水750 m3/hm2, 还可解决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 具有良好的生态及社会效益。

2.4保护性耕作示范区

保护性耕作是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 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 减少风蚀、水蚀, 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根据中部干旱带的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 可采用黄土高原一年一熟玉米、冬小麦、谷子—豆类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在西北绿洲农业区可采用留茬覆盖免耕、留茬覆盖深松浅耙少耕等技术模式[4]均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果。据试验测定[5,6,7], 一年一熟玉米保护性耕作田5~10、10~15、15~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7.1%、25.5%、19.3%;一年一熟冬小麦保护性耕作田5~10、10~15、15~20 cm土层的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 平均高约22.4%;同时比传统耕作渗入速度提高5~10倍, 当一次降雨50 mm时, 坡度10°左右的坡地、地表不形成径流, 从根本上解决了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 人为营造了“土壤水库”;谷子—豆类轮作较传统耕作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深松机械化技术由于加深了耕作层, 疏松了土壤, 增加了土壤中的孔隙度, 形成了“上虚下实”的土壤结构, 为雨水的快速入渗创造了条件, 因而避免了地表径流的产生, 从而增加了田间蓄水量, 0~5 cm、20~30 cm的裸地深松, 田间含水量分别较传统翻耕地 (对照田) 高17.1%、14.3%。目前宁夏中部干旱带6个县 (市、区) 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6,7,8]。

3结语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当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各部门要通力合作, 加快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二是继续扩大示范区建设规模;三是优化技术模式, 不断加强相应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

参考文献

[1]兰俊田.行走式节水种植机械的生产试验研究[J].农业机械, 2005 (7) :72-73.

[2]张振国.行走式节水种植技术应用效果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1999, 15 (4) :104-107.

[3]郭瑞, 季书勤, 王汉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 2007 (7) :5-9.

[4]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中国保护性耕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9.

[5]王旭红.盐池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与生态效应[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52 (8) :5-6.

[6]李宁.盐池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研究[J].宁夏农机, 2006 (2) :45-48.

[7]孙海健.宁夏中部干旱带豌豆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7) :90-91.

旱作节水农业机械 第9篇

1 因地制宜进行基本农田建设,稳定和增强农产品供给

1.1 修筑梯田,促进生物多样化

盐池县南部的黄土丘陵区是我国黄土高原的西部边缘部分,也是陇东黄土地貌的北部边缘。在行政区域上包括麻黄山乡的全部、大水坑和惠安堡镇的部分,总面积1 786.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0.63%,海拔>1 600 m,无霜期128 d,年均降水量310 mm,70%集中在7—9月,且多为暴雨冲刷剧烈。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地块狭小而分散,结构疏松、植被稀少、抗冲击性差、梁坡黄土覆盖30~50m,日降雨>15 mm便汇径成流而造成水土流失。

近年来,盐池县结合全县秋季基本农田建设,在坡度15~35°的梁、峁斜坡上,用80 k W以上推土机在20~35°的梁上沿等高线修筑宽2.5~3.0 m、与山体自然坡度相反,反坡夹角为5°、隔坡宽度3.0~3.5 m的反坡梯田;在<20°的梁上修筑田间宽度10~15 m,反坡角2~3°的水平梯田,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梯田种植柠条3~5年可成林,生物量达6000kg/hm2,产鲜草7 500 kg/hm2,梯田粮食增产20%以上。机修梯田的蓄水量达1 290 m3/hm2,土壤蓄水量比原始提高65%[1]。在梯田的地埂上种植灌木和牧草,既防止隔带水土流失,又解决了农林牧争地的矛盾。据测算,修1 hm2梯田即形成0.3 hm2的地埂,在梯田内种植荞麦平均产量达1 425 kg/hm2,较以前增加1倍以上;在地埂上种植紫花苜蓿平均单产达12 t/hm2、地埂上种植柠条生物量可达4 500 kg/hm2,既做到寸土必争,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梯田在50 mm/h雨强的作用下地表不发生径流,水平梯田20 cm土层的含水量增加18.6%。另据宁夏彭阳县姚世平[2]的测定:反坡梯田种植柠条3~5年可成林,生物量达6 000 kg/hm2,产鲜草7 500kg/hm2,水平梯田粮食增产20%以上。

1.2 加强小流域治理,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

近年来,盐池县水务工作以合理开发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为突破口,建立稳定的农业基础;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为重点,建立健全综合防护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大力发展林草产业,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治理区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一是兴建控制性骨干坝、中小型水保工程、打水窖、修蓄水池、打浅机井、架设低压节水管灌等水利工程,实现灌木上山坡、乔木进沟岔、沟道工程形成坝系、沟岸平台变成水浇地,经果林遍布房前屋后的治理模式,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翻了2.5倍的“致富”模式;二是山顶林草“戴帽子”、山坡梯田成“台子”、地埂种苜蓿、黄花“系带子”、沟壑田林草封锁“穿靴子”,从而做到泥不下山、水不出沟,水土完全控制,农民人均有粮500 kg、人均纯收入过1 000元的“双千”模式[3];三是根据汇流区的不同,修建洪漫坝,并依据地形条件设置不同的砼进出水口,使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水患得到控制,过去“遇大水大灾、遇小水小灾”的旱涝均不保收的农田,成为当地农民率先脱贫的旱“三田”模式。

2 实行农田补偿机制,大力倡导秸秆还田

盐池县北部鄂尔多斯缓坡地包括高沙窝镇、花马池镇、王乐井乡、青山乡和冯记沟乡的全部,大水坑镇和惠安堡镇的部分地区,面积为6 874.4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9.37%。海拔1 400~1 600 m,无霜期132 d,年均降水量290 mm,时空分布不均,年变率大(荒漠草原区-70%~98%,干旱草原区-38%~60%)。大部分为缓坡滩地,有扬黄灌溉之利,但风多沙大,蒸发剧烈,土壤肥力偏低,是该县的粮、经、草生产基地。长期以来,由于农作物秸秆养分低,只作为养畜的补充饲草料,秸秆饲用利用率不足30%,有的地方甚至以焚烧的方法进行处理。近年来,该县农机部门试验、示范了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免耕覆盖秸秆还田、机械化根茬粉碎还田、机械化秸秆整株还田等几种形式。考虑到当地农作物秸秆多用于养畜,故在作物收获时采用人工或机器留高茬的方式,在作物休闲期可挡风固土,拦截冬雪和雨水,春播时旋耕灭茬还田。盐池县花马池镇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经过10多年的机械化根茬粉碎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0.96%增长到目前的2.21%,平均每年增加0.1%左右,大大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为增产增收奠定了良好的水肥基础[4]。王旭红等的试验研究也表明[5],≥20 cm的玉米根茬粉碎还田,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了2.29%,平均增产玉米375 kg/hm2。

3 多方投入,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主要包括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等。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所限,盐池县目前主要推行能一次性完成开沟、膜下铺管、施肥、播种、覆土及铺膜的机械化滴灌节水播种技术。该技术以节水保墒与节约灌溉用水为目标,在北部鄂尔多斯缓坡地具备补灌条件下,将保水与节水相结合,把覆盖保墒技术和非充分灌溉技术融为一体,采用膜下种子中间铺设滴灌带,根据土壤墒情,每次灌水180~270 m3/hm2,相当于过去定额灌溉的12%~18%,可节约灌溉用水1 125~1 320 m3,从而达到节水效果。

4 结语

在盐池县南部黄土丘陵区,应通过修筑梯田、加强小流域治理的基本途径来实现旱作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北部鄂尔多斯缓坡地,应通过根茬的机械化粉碎还田、发展机械化节水滴灌技术的基本途径来实现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2]姚世平.彭阳县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研究[C]//全国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

[3]曹玉栋.盐池县农业节水技术及其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200-201.

[4]李宁.盐池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研究[J].宁夏农机,2006(2):35.

旱作节水农业机械 第10篇

1 项目区基本情况

海原县高崖乡地处海原县东部, 路网发达, 为农产品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信息传播畅通, 农业信息化发展刚刚起步并前景看好。项目区范围包括高崖、草场、联合、三分湾、红古、高湾6个行政村。高效节水灌溉覆盖面积为2 320 hm2, 其中:设施瓜菜面积2 003.73 hm2, 经果林面积316.2 hm2。工程总投资10 039.61万元。

2 水利工程现状

高崖乡为扬黄灌区, 灌溉系统条件较好, 粮食作物产量较高, 是海原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 对周边地区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但近年来由于灌区开发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项目区内水资源紧缺情况日渐显现。由于灌溉系统扬水量不足, 阻碍了项目区农业发展, 水资源缺乏与浪费同时存在, 加上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传统用水结构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2,3]。

3 工程规模

供水规模:灌溉工程年毛供水量466.99万m3, 新建3个调蓄水池, 1#蓄水池蓄水量35万m3, 引水设计流量为0.7m3/s, 2#蓄水池蓄水量21.5万m3, 引水设计流量为0.6 m3/s, 3#蓄水池蓄水量10万m3, 泵站设计流量为0.15 m3/s。种植规模:总种植面积为2 320 hm2, 其中拱棚甜瓜种植面积为2 000 hm2, 经果林种植面积为313.33 hm2。

4 效益分析

4.1 水资源高效利用效益

工程实施后, 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超过0.9, 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施后, 项目区年毛用水量466.99万m3, 平均综合灌溉2 013 m3/hm2。

4.2 经济效益

工程效益的直接效益主要指灌溉效益;间接效益指社会和环境效益。国民经济评价只包括直接效益, 对间接效益只作定性分析。经过项目的实施, 在高崖乡发展节水农业示范基地2 003.73 hm2, 经果林316.2 hm2。项目区经济效益统计结果见表1。高效农业节水灌溉产生的效益是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方面。灌溉效益为农业、水利等综合投入产出, 水利工程的具体效益应采用合理分摊的方法, 一般分摊系数为0.35, 灌溉效益为5 427.7万元[4,5,6,7]。

4.3 社会效益

项目区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成后, 将带动全县周边地区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通过培训、示范可使项目区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甜瓜种植科技含量提高到40%以上, 同时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 幅射带动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抗旱节水高效农业, 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为贫困地区优势农产品的种植树立样板。另外, 通过项目建设, 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为海原县高效农业和振兴经济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4.4 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 项目区防护林体系基本完善。村镇绿化改善, 森林植被覆盖率将达到15%。随着灌溉面积的增加, 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 农田作物覆盖时间延长, 防风固沙功能增强, 水土流失减弱, 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明显好转。

4.5 供水成本分析

工程总投资10 039.61万元, 总成本1 199.82万元, 其中经营成本363.19万元。工程折旧费按30年计, 根据平均年限法计算, 年折旧费为334.65万元。工程摊销费按15年计, 不计残值, 年摊销费501.98万元。年工程维修养护费200.79万元。职工人均工资及福利费根据每年1.5万元计, 24人总工资及福利费用36万元。年管理费用12万元, 水资源费用为93.40万元, 电费为15.00万元。年供水量443.64万m3, 年取水量为466.99万m3。单方供水经营成本为0.78元/m3, 全成本为2.57元/m3。

5 综合评价

供水工程是一项关系中卫市海原县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工程。该项工程实施后, 有效促进了该地区的节水灌溉项目发展, 同时也解决了作物种植的水资源供给问题, 为高效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要:海原县高崖乡旱作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基地供水工程是海原县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工程。介绍了项目区基本情况、水利工程现状及工程规模, 并从水资源高效利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供水成本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效益分析, 最后对该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以期为海原县高崖乡旱作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基地供水工程的高效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旱作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基地,供水工程,效益分析,宁夏海原,高崖乡

参考文献

[1]牛红霞.浅谈塔城市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的改革[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2) :78-79.

[2]崔国锋, 张彦光, 贾国华.浅析聊城市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模式[J].山东水利, 2009 (8) :59-60.

[3]方宝秋.浅谈县级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及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浙江建筑, 2009 (5) :75-76.

[4]张凌峰.太钢岚县项目供水工程总体方案比选[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36) :187-189.

[5]张卫萍.大荔县育红水源地供水工程可行性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 2013 (28) :107-108.

[6]康璐, 詹继峰, 徐贺娜.舞钢市产业聚集区供水工程取水合理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1) :179-181.

上一篇:教育途径下一篇:资本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