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范文

2024-07-21

城市街道范文(精选12篇)

城市街道 第1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地,规划

城市道路绿地是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大量收集与查阅资料、文献, 从理论上详细论证与探讨道路绿地规划在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 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 为园林绿地规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 城市街道景观的研究

作为地理名词, 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 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

1.1 街道景观功能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 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 在城市交通运输, 购物, 交往, 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1.1.1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 其街道格局也不同, 随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用地不断增加, 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 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 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 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 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 蕴涵城市的文化。

1.1.2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 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 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 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 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 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 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1.1.3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

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 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 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 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 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 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 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例如法国巴黎老城内的乡榭丽舍大道, 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 容纳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 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一起构成法国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1.2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来看城市街道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功能设施不健全

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在交通环境方面, 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却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 如交通标志, 街道照明, 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 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1.2.2 环境质量差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 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 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 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 整体性较差。

1.2.3 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 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为满足交通的需要, 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来拓宽机动车道, 使步行者不得以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 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1.2.4 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在设计时, 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人行空间缺少, 缺乏街头广场, 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 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多彩的活动。

2 针对存在问题, 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 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地位。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 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要考虑不同的要求, 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2.2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

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 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着历史意义的场所, 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 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 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 唤起对过去的回忆, 产生文化认同感。

2.3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2.4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 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 城市道路、增多, 功能各异, 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 要表现建筑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 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 通过隔离带, 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 以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 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3 结语

在道路绿地规划设计中, 我们要严格执行规划规范, 合理布置道路所占面积, 满足道路功能要求。同时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 协调道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且要增强自身艺术素质及业务素质, 避免矫揉造作, 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谢来漫.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小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3 (1) .

[2]赵宏生.怎样绿化公路[M].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9, 8.

[3]孟兆祯.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J].中国园林, 2002, 4:13~16.

街道城市创建表态发言 第2篇

一是凝心聚力,积极营造“创建”氛围。利用宣传栏、标语、干部群众大会等手段,把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传达到位,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努力形成人人关注创建、支持创建、投身创建的良好氛围,真正使“城市创建”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真抓实干,坚决完成“创建”任务。严格做到职责、人员、资金“三到位”。投入XX万元,用于为每个社区增配5名保洁员(总计增加到65名),增加垃圾桶、垃圾窖、垃圾转运车等投放数量,整治沿街店面等工作,力求彻底解决里弄小巷、卫生死角等老大难问题。其次是精益求精,争创亮点。在“城市创建”工作整体上水平的前提下,精心打造一批“城市创建”示范亮点工程,成为展示街道“城市创建”工作的窗口。同时,加强部门联动配合,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街道主动进行沟通;需要我们配合的,我们将鼎力相助,全力支持。努力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的生动局面。

最美街道里的城市语境 第3篇

有街道的地方就会有社会生态

首先,街道是什么?

当我们抛出这个概念的时候,脑海中会想到街道是城市的神经脉络,抵达中心也扩散到边缘。描述街道,便可触碰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其实,早在几年前,中国唯一的城市研究型杂志《城市中国》便系统的研究探讨“街道”千丝万缕的关联互动和共生:

街道=城市 街道=神经 街道=权力 街道=电子眼 街道=风景 街道=临时聚会 街道=社区 街道=攻防 街道=变迁 街道=改造 街道=控制 街道=购物 街道=战争 街道=工具 街道=商标 街道=邻里 街道=中心 街道=可能性 街道=时间 街道=拼贴 街道=行走 街道=卖场 街道=公务 街道=舞台 街道=体力 街道=物品 街道=情缘 街道=江湖 街道=青春

城市中的每个人都被格式化了。我路过的那些街道风景,以及被公认或未被发觉的的风景,浅尝辄止,仅以此专题向我最爱的杂志致敬。或者连致敬也说不上,因为《城市中国》是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杂志,也是一本结合了深层问题和浅层表述,正统的官方话语和生动的民间叙事,面向未来的主题性媒体平台。通过多向度的框架,以新闻、故事、评论、法规、引文、对话、辞典、图纸、漫画、图解等不同的文本类型,渲染多样化的城市语境,融合工具说明书式的图解、侦探小说式的推理、商业广告式的台词和娱乐八卦的流行元素,将深层问题可读化……都是超赞的研究城市的课题,因为框架的延展,连模仿都无从下手。

古街最让人流连忘返

了解一座城市,先从对街道的向往开始。街道的物种是多样的,生动的生活也出现在街道上。在城市的气息中,小地方,性情最朴素,风景也更是原生态。我想我之前对古镇古街的向往也如此,如果一座城市,拥有几条古街,或是在这个城市的某个区域里还有一个“古城”或几条“古街道”,非去不可的欲望便会十分强烈。城市里的古街古镇是被划分在一个区域里的,就像我们所指的大理是大理古城,而不是大理下关;向往的丽江是大研束河古镇;而不是繁华的新城街道,凤凰不是凤凰县而是对沱江边摆渡和吊脚楼的向往,这些城市是被浓缩的,因为人们想了解的只是它的局部,若要谈上其他街道形态,每座城市都拥有CBD,无法拥有的,也在努力缔造实现。CBD长德都一样,最人文的地方还是小街小巷,若古街古镇长得都和丽江大研一个模样,生动性便被削弱了。关于城市与街道微妙联系的直观感受,忍不住想说说河内36古街。

前往越南河内古街,许是中了陈英雄的毒,在他的影像里摩托车载人穿过细雨濛濛均街道,溅起坑洼里的雨水,男女主角在凤凰花开的街角遇见,青木瓜从树上割下来流淌着白色浆液,这些画面构成美丽的意向和向往。

由于时代的变迁,古街已经没有36条,36只是一个形容词。进入古街,倒会有些眼花缭乱,窄窄的街道,两边穿梭不停的摩托车,炎热潮湿,古街靠近还剑湖,偶尔身着传统奥黛服饰的女子经过,娉婷婀娜。

36古街是很有特点的街,每条街卖的东西都不一样,而且每条街就只卖一种东西,比如说有专卖鞋子的街,有专卖围巾的街,有卖扣子毛线的街,有卖布匹的街,有卖席子的街,还有卖玩具的街,总之每条街都是“各司其职”,很有针对性,你要是想买什么东西,就直接去那条街就行了。据说,过去来自各地的人们到河内谋生,为了生意方便,他们聚集起来,渐渐形成不同的行业街,故有了一条街一个行业之称。游客们爱逛这里,欧美人也时常在这一带出没,吃越南米粉,法式面包,乘坐越式三轮车:这种后推式的人力三轮车,也成了街道上的风景。笔者曾体验过,很多三轮车夫聚集在还剑湖,他们会说英文和中文,他们会按照时间收费,越南人自己出行几乎都用摩托车,所以三轮车就成了供游客观赏古街的工具。关于三轮车,肯定不会忘了陈英雄的电影《三轮车夫》,一个与祖父和姐妹相依为命的三轮车夫,因车子被盗,被迫“卖身赎车”加入黑社会,与此同时,他的姐姐也被逼卖淫,与一个沉郁神秘的诗人发生联系,从此卷入到一个充满着性、犯罪、暴力和疯狂的世界。影片始终对这片土地保有一种敞开的诗意和视野。

半空中的房子也很迷人

房子架半空,廊下走行人,这便是骑楼街的迷人之处。

骑楼是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南洋返乡所建,一栋栋饱尝岁月沧桑的骑楼浓缩了那个年代的历史烙印。

文昌市铺前镇胜利街南洋风格的骑楼,是海南第二大骑楼老街,仅次于省城海口骑楼老街。这里有100多年历史的骑楼老街,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令人充满想象和好奇,静静地站在老街看着这一栋栋历经沧桑的骑楼,时光仿佛停留在那久远的年代……

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华南地区的。十八世纪后半期,正处于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殖民势力,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南亚的气候就是多雨、多烈日,长期生活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的英国人,很难适应,但为了克服这个生活E的不利因素,他们改善居住环境,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这种“外廊式建筑”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这种“外廊式建筑”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人们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ouveranda。接着,新加坡的开埠者菜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0尺,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谋生救生意的场所。从此,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外廊结构的建筑。外廊的位置在店屋的前部或一边,典型的还必须包括可供行走的地板,高度至少一层,有挡避风雨尖阳的顶盖。这种连续廊住形成的走廊,新加坡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巷”(FiveFootway),直到传入福建、广东、海南后,开始称为“骑楼”。

nlc202309022107

海口骑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百多年前。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5年),太祖朱元璋把连同“白沙津”一带的岛屿和渡口,按兵制改建为“海口所”,为防倭寇而筑成海口千户所城,后又增筑市场街。这时,类似骑楼的“长廊”开始产生,起主导作用的也是商业因素。历史上的海口曾是中国通商重镇,在海口拥有一片家产,成为所有下南洋的海南华侨的梦想。上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当时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五层楼”如今在得胜沙路还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用从南洋运回来的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作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它一度是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并经营过大剧院、放电影等。

现在漫步老城,还能看到白色的南洋骑楼,一栋紧挨一栋。柱廊、敞廊、巴洛克风格尖顶,乍一看,十分欧化。走近仔细端详,墙面上有细致雕刻工艺,都是中国民间特色的图案:龙凤呈祥、松鹤延年。

骑楼的历史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晚清时期,《天津条约》签订,海口是当时全国十大对外开放的口岸,是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家乡投资建设。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骑楼样式主要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建筑上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拦、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

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邻一起,店屋前连廊连住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既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昕。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建成,这里之所以叫水巷口,过去水域比现在宽,能把船直接开进来,整片骑楼街区就是从这里延伸开来,形成了规模。

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

我走在老街上,欣赏着街边建筑的美。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在建筑美学上,楼的宽和高符合审美比例。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顶覆盖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建筑结构上,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模式,还有南洋的建筑及装饰风格;骑楼下的长廊贯通成排,行人逛街时可躲避风雨烈日,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

20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是海口的特色,集中分布在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解放东路、博爱路、长堤路、新民路、振东街、大兴街等。柱廊相连,骑楼式建筑达200余座,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的骑楼样式最多,约有39座。

骑楼在创新的基础上,又不失海南民房实用的特点,内部楼层是传统的木板结构;骑楼的功能结构是前店后居式、或者是楼下店铺楼上住人式,一直沿用至今。海口骑楼街区的发展是源于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当时海口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厦门、台湾、广州、北海等,因而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商户和劳工成为携带和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这些骑楼建筑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

我漫步在骑楼街,能感受到一种中西交融之感扑面而来。文艺复兴的气息穿梭在风洞墙旁,南洋的海风漂流在美妙的浮雕上,巴洛克的音符化为长廊的回声。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尤其在外墙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与这古香古色交相辉映的是各色西式装饰,无论你钟情巴洛克式,还是挚爱罗马式,抑或文艺复兴式,在这里都可以一饱眼福。每座骑楼建筑的楼顶,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这西方古建筑特有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山花是在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海口骑楼的山花,以顶部的形态为分类依据,大致分一字、凹字、凸字、凹凸复合等四种类型。海口的山花没有像中国其他城市那股高大复杂与富丽堂皇,与其他城市的骑楼相比,更显平矮、明快而简洁。山花则依据骑楼主人的不同喜好,进行不同的造型,设置不同形状的透窗。透窗除显示主人的喜好外,主要是减弱海洋性气候风力带来的危害。

檐口均为带孔洞的女儿墙,俗称“风洞墙”,造型主要是欧洲巴洛克式,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根据造型,可分为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一道贯通整个门面的水平向矮墙,栏杆有的是宝瓶式的)、欧亚混交的巴洛克式(波山墙两翼被突出处理成像一片片巴洛克武风格的山墙)、海口南洋式(在女儿墙上开一个个圆形的洞口,以减弱台风带来的危害)。由于各条骑楼街的建筑年代不同,这些女儿墙的集中路段也不同,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多出现在水巷口、解放东路、长堤路;巴洛克式风格的墙面装饰多集中在得胜沙路、中山路及博爱北路;而南洋式的也多出现在水巷口、解放东路以及长提路。底楼为开敞的柱廊,柱子外表大多带有简单的阴刻中式框纹;二楼则是极其纷繁的窗楣,壁柱和大量的中国传统的浮雕砖刻窗楣浩型更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大荟萃——罗马式圆拱状,高直式尖拱状,伊斯兰式火焰状,中式三角状,平框状不一而足。窗楣都带有山花板,且大多是多个窗洞并列连排。壁柱则是中式或罗马式的,方形、半圆形、六角形、麻花形,形态各异。

骑楼,这种带着浓郁南洋味的建筑,不仅风隋万种,而且记载着那段特殊的岁月。一条条建满骑楼的海口老街犹如百年老窖,在现代之都散发出独特幽香,使人流连忘返。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八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海口骑楼反映了海口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保护价值;具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具有重要的建筑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如今,以前卖米卖油的得胜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以卖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为五金灯饰一条街;新华路、博爱路也都分别成了家电、小商品及纺织面料一条街。

我沿着五条街漫步溜达,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这些地方白色骑楼建筑虽然十分欧化,可墙面上细致雕刻全都是中国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形成一座骑楼就是一副风景画,一条街就是一个文化景区。(by 博学为主,请作者及时与SOHI联系)

城市街道尺度之辨 第4篇

除了上述理论背景,另一重要的实践背景是,当下我国不同城市对其持续进行巨额投入的同时却并未能收获与预期相符的成效。反观欧洲等地,在其交通领域目前所倡导的多为绿色、低碳交通以及“瘦身街道”(Thin Street)等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国内相关部门所惯用的街道拓宽等措施并不一致。因为,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街道尺度。

正是因为街道的功能多样性以及中西方在街道尺度问题上的迥异态度,产生了基于不同视角的有关街道尺度或街道宽度的思考,并进而产生了如下文的辨析与思考。

1街道功能视角

英国人屈普是伦敦市警察局副总监,他根据管制伦敦市街道交通的经验,写了一本书名为 《城市计划与道路交通》。书中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区分街道的性质或街道功能[1]。1978年通过的《马丘比丘宣言》认为,实践证明“把交通看作为城市基本功能之一,街道应按功能性质进行分类,改进交叉口设计等”是正确的[2]。随着汽车的普及,街道更多地是从交通效率出发,增加了更多的通行规则和信号控制系统等,街道宽度也完全按照小汽车的尺寸模数进行规划设计,机动车道越修越多、越扩越大,人行道越挤越窄,立体交通、高架桥等庞然大物逐渐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宽马路的修建不仅成为交通功能的需求表现,更成为了城市展现气派形象的表达手段。以汽车通行为主导的城市街道建设过程是诱发一些城市沿交通线路无节制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3,4,5]。

可见,这类功能分类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分类思路,却没有认识到街道所承担交通的本质特性,并导致后来单纯以小汽车行驶速度及适应这种小汽车行驶速度而生的街道尺度为依据的道路或街道等级划分。现如今,我们仿佛生活在小汽车纵横的城市里,这不得不归功于当年的速度和效率导向,以及并生的宽阔街道。换个角度,此类宽阔街道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汽车的使用,因为大尺度和拥有稀疏车流的街道只会给人以开车的冲动。

而相对较窄的街道所发挥的交通作用则与之有所区别,其在交通功能层面所服务的对象更为多元,既在一定程度上为机动车的通行提供空间,同时更是慢行交通运行的最主要场所。在对城市整体交通进行疏散的方面,支路等等级相对较低、宽度相对较窄的街道则更多的发挥着组织局部交通并为高等级街道汇集和疏散交通的作用。此外,在具体的交通行为发生过程中,这一类街道则似乎在警示准备开车的人们,你们还是转而寻求其它的交通工具吧。

因此,从街道功能视角,我们不能再忽视街道尺度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当公交导向已成为城市交通模式的主导,并由此带来对慢行友好的诉求时,有利于小汽车通行和以小汽车通行效率为目标的街道分级思路应当得以反思[6]。

2路网框架视角

从路网框架视角,宽阔街道主要体现为发挥骨干作用组织大流量的“线状”交通并统领路网整体布局。结合不同的路网形态,其具体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在环形放射状街道中,放射状的主干道及快速路主要为疏散城市中心的交通服务;环线则发挥着屏蔽非出入境交通的作用; 在方格网状路网中,较为宽阔的街道主要发挥汇集不同方向的相对低等级街道交通流并为其提供通行空间的作用。

如前文所述,小尺度街道将鼓励慢行,因此,在整座城市的路网层级来看,既需要框架性或骨架级街道,同时需要在此之外的小尺度路网。小尺度街道不同于框架性街道的"线性"特征, 而以“面状”交通为主体,通过为不同距离、方向的交通需求提供更多通行空间的选择来发挥其功能。"面状"小尺度路网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其可以多条平行街道相组合并结合单向交通组织等控制手段实现对交通的疏散,欧美的曼哈顿、巴塞罗那等城市莫不如此。

因此,从路网框架的视角,宽阔街道并非不需要,因为城市中的街道快速反映系统极为重要,这在救灾、医疗、对外联系等方面发挥着非常特殊和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类街道的规模必须适宜[7,8]。而具体到城市内部,小尺度街道则因其密度高和可有效结合交通管制措施而凸显其灵活性并被广泛采用。一座城市的整体路网则应是框架路网与小尺度路网的叠加。

3美学景观视角

在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中,笔直而体量庞大的街道体现着城市的宏伟及人类社会自上而下进行管理与统治的伟力,其中,结合对沿路景观的设计与布置,也不乏诸如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等成功展现了纪念性与设计美感的例子。然而,欧洲一些城市宽阔宏伟的街道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历史积累下保留下来的,这其中有更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因而并不是所有的城市或其新城建设都适合推进宽阔街道。如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比较时髦的对“轴线”的塑造便常常以宽阔的街道作为主体并以超过实际功能的尺度进行布局,但往往这些尝试并不能很好体现设计意图并显得与人的尺度不符。

与之相对应,以欧洲城市中蜿蜒曲折的小径及我国北方城市中的胡同等代表着当地文化及特有气候与地理特征的较窄街道则更好地体现着城市特色,这些街道在为城市提供交通通行空间的同时也分别塑造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各异的城市肌理,如意大利威尼斯、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城市都以其窄而密的街道及城市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因反对呆板、规则和宽阔的统一街道建设模式,英国规划师贝德福德否定了1875年提出的“拜-诺”街道法令(Bye-law street),并规划建设了被称为“世界上最健康的地方”和“第一个花园城郊”的贝德福德园,它借由建筑的变换和不规则的街道模式营造出许多相异的视觉观感[3,5]。

由于与人类日常行为的尺度相宜,较窄街道能够为行人提供可接近且连续而完整的景观空间。此外,较窄街道在形态上表现着一种自下而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沉淀的空间格局形成过程,这能够给人以一种与大规模改造完全不同的时空感受[9,10],如若贸然对其进行拓宽,不仅难以真正改善交通状况,反而会对其原有的景观风貌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4人文社交视角

我国大城市广泛存在的“大马路大街坊”现象在将社会群体分割在不同区块里的同时,也人为地抑制了彼此之间进行交往的需求与可能,从长期来看,这甚至有可能造成社会阶层分异等社会问题。由于符合传统邻里社区的尺度与空间氛围,较窄街道则更有利于民众间交往的发生且更能够体现所谓的社区感(sense of community)。 人性化的街道尺度一定不是汽车通行优先的尺度,因此要提供合理的步行宽度。根据人际交往距离,当人际距离在0.5米以下时,人们不会选择再靠近;当人际距离在0.5-3米时,达到个人距离和社会距离,可以看清对方的表情,进行交谈、 呼应办公;当人际距离在3米以上时,可以搭讪、 挥手和大声寒暄,此时是公众距离;当人际距离在20米左右,可以看到对方表情,知道是熟人; 在50米以上只可以看到脸的朝向[11]。显然,20米以下的街道尺度才是人性化的。较窄的街道不仅不会产生宽阔大街所造成的空间分割,其本身就可以作为社会交往的空间而存在,而在这样一种汽车与行人间地位与权力相对均衡的场所中,也能够为人-车之间关系的协调创造平台。

反观欧洲历史空间肌理相对完整的城市以及国内现存的一些传统街区[12],街道与其周边功能地块之间的关系则显得更为紧密,由于车行速度一般不及宽阔街道,人在较窄街道上能够体会到更多的安全感。而在街道为人提供可进入性更强的空间的同时,人的活动也更多地将其作为了很多日常行为发生的场所。近期在欧美部分地区推广的“街道稳静化”(Traffic Calming)、街道共享(Street Sharing) 等相关行动及策略[13]即体现了希望通过缩小街道车型空间并创造适宜于人日常活动空间的目的,在不同的地区,类似的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促进了人与场所间的相互融合并指出了一种处理交通及场所使用相关问题的方向。

5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城市街道尺度或街道宽度, 需要审慎的加以设定。我们以往单纯的以小汽车行驶速度为依据划分街道等级和街道宽度的做法已经被证明导向有误,也因此,对于街道尺度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目标与要求,也即城市街道主要作为哪一类或几类交通方式的载体。如果目标是公交和慢行交通,自然需要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街道宽度。换个视角,街道是开放空间(Open Space),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这就更加表明了上述立场--适应小汽车行驶的过宽的街道是机械和枯燥的,这不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最后以美国著名规划评论家简·雅各布斯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一个城市的街道越是成功融合了日常生活的多样性和各种各样的使用者,也就越能得到人们随时随地的包括经济上的支持,促使其更加成功"[14]。就让我们从塑造合理的街道尺度开始吧。

摘要:街道功能呈现多样化,中西方在塑造街道尺度时存在差异性。因此,本文提出针对街道尺度的辨析。分别从街道功能、路网框架、美学景观和人文社交4个视角展开并讨论大尺度与小尺度街道之利弊。最后指出:街道尺度必须充分考虑优先通行的交通方式,同时不能忽视街道的公共空间角色,并应以融合日常生活的多样性和各种各样的使用者为街道宽度设计原则。

街道城市管理工作计划 第5篇

1、提升品质,全面与市区考核接轨

,我街道通过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城市面貌、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但总体水平离市区考核标准还存在一些距离,诸如区域保洁品质不一样,人员存在一定侥幸心理等现象说明我街道城市管理工作整体未能形成常态化。,我们要提高认识,结合市区考核政策,不断调整、优化街道城市管理方法和考核制度,要充分发挥城管综合执法队的执法优势和社区先锋主导作用,严格按外包物业维护合同要求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管理和考核,确保以新姿态、新面貌全面与市区考核接轨。

2、加强监管,做好市政下移相关工作

做好市政下移监管工作,自208月城区背街小巷市政部分下移街道以来,我街道根据数字化平台采集案件,联系市政队伍先后对安置区后街零星破损进行了维护,明年我街道将加强监管,做好市政下移相关工作。

3、查漏补缺,提升城区整体绿化品质

按照年县委县政府对城区绿化全面提档提质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今年我街道将继续查漏补缺,对城区裸露黄土进行绿化缺株补植和覆绿,全面提升辖区绿化品质。

4、齐抓共管,加强对外包物业公司监管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手法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街道;应用

一、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连续性

众多的城市设计理论都已指出,好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对于其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的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定制。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侵入城市中的传统区域仍然不可避免。

城市道路改建中,原先尺度宜人的空间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红线50米的空旷的街道,一幢幢仿古底层建筑和现状的高层办公大搂交错布置,空旷的街道将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显现在建筑轮廓中。街道界面不连续了,原先那种致密而富质地、连续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被打断了,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场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高层建筑几乎每幢建筑都有独特的体形,都设置各自的广场,或圆或方、或凹或凸、或在正面或在转角。虽然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裙房都用作商场,但人行路经常会被办公人口、停车场所打断。与此相对的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构想:针对各个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根据此区段内保护建筑的特征,对新建筑分别制定一些指导性纲要。有的要求底层作骑楼设计,表面材料为天然石材;有的则要求形式活跃,材料色彩均不限。所有的构想和措施都力求保持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景观的魅力,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最有力的因素。这种连续性和明确性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比例、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的位置样式等方面。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界面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这种特征沿路不断出现,那么街道景观就将以连续的统一的构成令人难忘。

二、街景艺术处理

许多历史城市不仅在街景艺术处理,如曲折、进退、对景、框景、节律等方面,而且在街坊与建筑,以及与步行空间的配合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节点的处理中,将街道交叉点或转折点处扩大形成广场,是很常见的处理手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处理,加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沿连续的衔道空间局部扩大,不仅有利于街道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可以吞吐吸纳人流,形成空间的集聚点。这种空间往往和重要公共建筑的人口广场相结合。此外,街道转折时的对景以及门式景观创造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和斟酌。合理的安排视线通廊是丰富街道景观层次,提高节点处理想景物的视觉频率的重要手段。

三、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

为了强化街道景观的整体性,在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方面得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的处理:第一层面在对作为景观载体的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协调,也就是街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第二层面是街道景观两大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即各物质构成要素与时代文化环境与价值取向的协调;第三层面街道两大构成要素下各子要素之间的尺度、位置、功能、感受(色彩、肌理、形态、印象等)之间的协调。

功能定位合理直接决定街道景观设计的成败,憋足的仿古建筑无法让人追忆失去的城市记忆,保留的深宅大院成为路边微缩的景观模型。这些都说明合理的功能定位是优秀景观设计的先决条件各物质构成要素与时代文化环境与价值取向的协调体现在提高街道的整体文化品位,充分发掘街道现状的景观资源,保持街道地方文脉的延续,保持街道传统特色的活力和再生。而不是跨越时空去创造所谓的新潮和仿古。

各子要素与人的尺度更加接近,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直接决定着街道自身的形象,其形式、色彩、尺度、纹理及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等,都给人们提供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并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景观质量。因此,各要素之间应形成一个系统,拥有统一的母题,例如每个店面和门面装修风格的统一,沿街牌匾的尺度、作法、色彩、悬挂高度、距地尺寸、以及霓虹做法、金属卷帘栅栏造型、空调散热器位置等的具体要求,都关系到街道的总体环境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细部设施的配置应该是有规律的,而不是随意乱放的。

四、街道设施的配置与整合

设施的功能并不是独立的,往往是复合的,而且从景观要求出发,它们都应具有审美性的要求。通过对设施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可以使街道景观更加丰富宜人。它可以塑造城市街道景观的特色,使空间引发活动,使活动强化空间。它可以明确地界定人、车的使用空间,使它们互不干扰而又能紧密地转换。它可以塑造活动空间品格,强调空间的运动感或滞留性,以促发不同性质的动态与静态活动。同时具有某些相同功能的设施应整合而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例如灯箱广告和路灯的整合、座椅和花坛的整合、空间界定的小品与绿化的整合等。

五、人的感受和需求

景观设计的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艺术处理,合理的表达设计意图,满足人的精神上的愉悦,二是通过创作,创造一种意境和氛围,让感受者参入进去,满足人的自我表现、参与或使用需求,并使其成为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开敞空间的设置应结合功能考虑,赋予场所一定的功能有益于提高空间的使用率,休闲性的街头绿地应结合冷饮、小卖等设施;而休息的座椅的设置的位置应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而避免成为摆设。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建设,则根据不同区段的性质,对细部设施分别进行设计。在纯步行街,采用统一的地面标高,运用不同肌理、色彩的人行道板铺砌,分为“驻留区”和“流动区”。

“驻留区”采用较小的铺砌单元,并设置椅、凳、庭园灯,栽种乔木,设置花坛,放置各类街道家具和小型环境艺术品,供购物观光人流停留休息;“流动区”采用较大的铺砌单元,该区域是贯穿步行街的无阻碍通道,可供观光车缓行。必要时可行驶特种车辆。在准步行街,车行通道比两侧标高稍低,用较大的铺砌单元,表面肌理较粗糙,使汽车在行驶时能感觉颠簸,并配合平面曲线的变化,以减缓车速。

城市街道家具表情初探 第7篇

关键词:街道家具,街具表情,城市风貌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The Death and life of American Cities)中曾说“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是人们停留时间较长的户外公共场所,人们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行进要穿越不同的街道,因此街道对于人们形成城市的意象尤为重要。街道展现给观者的不仅仅是街道的外在景观,而且还展示了城市景观以及街道中人的活动所体现的不同城市的各自空间特点和传承已久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场所精神。”然而在这种街道对城市意象的塑造当中,街道家具是满足城市居民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在街道中不断重复出现,与周围建筑、场所空间等完美结合构成一个城市协调的视觉环境,构成了现代城市街道的一种标志性景观,为现代化大都市增添无穷魅力。正是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街具,通过它们表达的表情,使普通的街道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使一座座城市看上去生动活泼、富有特色。

1 街道家具表情释义

表情本来是用于描述人的脸部特征,它是最能表达人的内心和精神状态的部位。18世纪法国思想家迪伯罗说:“一般说来,表情就是情感的形象。”表情是以人的面部、姿态的变化,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其中又以眼睛最为传神,而脸部肌肉的紧绷或者松弛,嘴角张开、上翘或者下垂,眼睛的开合,眉毛的上挑与低垂,构成了脸部形状的不同组合状态,表现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构成了人脸部不同的表情。

“符号论”学者苏珊·朗格的完善的文艺符号学把文艺看作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她认为文艺作品就是一种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表现的不是个人情感,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是人类普遍情感的物质载体。“一件艺术作品往往就是一种自发的情感表达方式,即艺术家思想状态的征候(即符号)。如果它们代表人的话,很可能就表达某种面部表情,以显示人所应具有的情感。”

对于城市形形色色的街道家具来说,它们不仅有着功能特性,而且具有自身的艺术表现性。这种艺术表现的功能就是对街道家具情感概念的显现或呈现,是人对街具的一种感性表现。每一种现象都可以以两种方式体验,它们取自现象的本质即两种特征:外在的和内在的。对于街道家具来说,内在的体验即指设计师通过街道家具外在的特征要素表达情感,当街具唤起的感觉融入一定情形之中,表现了特定的氛围,这种就是街道家具意蕴的表现,是街道家具唤起的抽象的心理体验和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街道家具呈现出来的表情。但街道家具表情的表达是受社会理性功能影响的。因此街道家具表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即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感性意蕴:是街道家具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对街道家具本身造型特征风格的认知及判别和意境氛围的情感体验,包括街道家具物理心理层面上的静态美和意境层面上的动态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态表情和情态表情。理性价值:是街道家具的社会属性,它们是具有功能性的,即设施服务功能,文化映射功能,生态美化功能,技术经济功能及其他社会功能,这是街道家具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

2 街具表情的特征要素

2.1 物态表情

2.1.1 形态表情

形态是空间形状与造型艺术的结合,也是形状与姿态的总和,是营造形象的重要方面之一。设计的本质和特性必须通过一定的形态造型而得以明确化、具体化、实体化。不管是价值设计、情调设计还是以人为本的设计,都要通过一定的视觉符号才能表现出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不同形态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好比浑然饱满的造型让人感觉到安全,柔和的曲线造型流露出女性温柔可爱的感觉,简洁的造型带来轻盈的感觉,直线感造型则代表厚重、坚实等等。因此可以说,形态是情感交流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

2.1.2 色彩表情

色彩本身并无美丑,无表情,但是它却可以折射人的感情,它与人们的心情息息相关。无论是兴奋还是忧郁、欢快还是平静、轻松还是沉重,都能从色彩中寻出“知音”。色彩给人的感受是极强的,各种色彩有其不同的性格倾向,不同的色彩和色彩组合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即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前人的大量研究已经对好多典型的色彩作了精彩的描述,在此基础上针对街道家具目前常用的自然色和一些自然材质的色彩,谈谈它们的表情特征。

一般的规律是:暖色调表达温暖、热烈;冷色调表达凉爽、宁静;高明度表达明朗、轻快;低明度表达稳重、坚实;高彩度表达华丽、鲜艳;低彩度表达朴素、柔和;基调色的选择可以是单色的,突出表现某种色彩的表现力,如红色的热情、诚挚性格;绿色的平和、宁静;灰色的柔和、质朴等等。也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对比组合表现色彩丰富的一面。色彩在各种存在条件下的对比关系,如色相对比、明度对比以及彩度对比都对色彩的表情形成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色彩诱人的魅力恰是在这种相互比较和衬托中显现的。

2.1.3 材质表情

材料作为街道家具表情表达载体,其本身除具有功能特性外,还具有其特有的质感特征,其本身隐含着与人类心理对应的情感信息。不同的材质、美感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情趣。任何一种材料都具有自己的表情和语言,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特点,它们通过人们的视觉、触觉和情感,以自身的造型潜能来表达自己的秉性,体现自己的天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材质表情。

在街道家具的设计中,材料同样以其自身的固有特性和质感特征传达给我们不同的信息和判断,直接影响到街道家具表情的形成。街道家具的材质表情通过材料表面的色彩、光泽、肌理和材料的质地等,产生光滑与粗糙,粗犷与精细,透明与不透明,坚硬与柔软,冷与暖,轻与重,粗俗与典雅等等生理感受。同时,材质与肌理还具备生命与无生命,新颖与古老,舒畅与恶心,轻快与笨重,鲜活与老化,冷硬与松软等不同的心理效果和信息符号反应。

2.2 情态表情

所谓情态描写,在人物形象描绘当中最为多见,即是对人物的表情、姿态、行为、动作的描写,它是人物的情感、心理的直接外在表现。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有所谓“化美为媚”说,如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说:“诗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在描绘物体美时赶上艺术,那就是化美为媚。媚是在动态中的美。正因为是在动态中,媚由诗人写比画家写就更适宜。”而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美》中也认为:“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胜于服饰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单纯仪容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并非人力所能创造。”这里所谓“美”即我们所说的外貌美,形态美,它是一种偏于静态的美;而“媚”则是由女性的表情、姿态、行为、动作所传达出来的动态的美,这种动态的美往往高于静态的美。

2.3 理性价值

1)空间福利——设施服务功能。街道家具作为一种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是有设施服务功能的,即街道家具所具有的功能,如休憩、卫生、信息、交通、市政、售卖、照明、小品装饰、绿化辅助、广告宣传等。除此之外街道家具起到塑造街景风貌的作用,它可以是装饰强化街景风貌,也可以通过反衬来烘托街景风貌。2)社会功能——文化展示功能。街道家具可以展示城市街道的历史和文化,反映街道的某种文化历史价值。3)环境功能——生态美化功能。改善美化环境、提升环境品质和魅力,从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加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4)财政功能——技术经济功能。街道家具应本着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原则,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3 结语

洮南城市街道景观建设 第8篇

1.1 功能设施不健全

洮南的城市道路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 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 如交通标志, 街道照明, 以及其它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 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1.2 环境质量差

洮南市的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 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 没有特色;主街道两侧多为低矮的2层楼结构;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 整体性较差。

1.3 街道环境质量差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 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 小商小贩挤占人行道, 行人不能在人行道上行走, 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 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

1.4 街道设施水平低下

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 施工质量低, 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没有长久的持续的规划, 街道经常被切开, 修复的质量太差;辅助设施严重短缺, 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 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 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 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1.5 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 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 今天不管城市历史背景, 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 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 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 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 缺乏可识性。

1.6 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 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人行空间缺少, 缺乏街头广场, 人们在城市街道上, 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 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2 问题存在的原因

2.1 历史原因

由于历史的原因, 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 供需失调, 再加上近几年来, 人口涌入城市, 加剧了这一矛盾。

2.2 观念问题

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这个原则在解放初期, 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修复战争的创伤, 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之更新。

2.3 管理不严密

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 由于界限不清, 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都来管又都不管, 往往出现管理失调的现象, 较为典型的现象是同一段城市街道不断的开挖。

2.4 立法不健全

目前, 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 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城市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 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3 城市景观建设分析

3.1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建设

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 它需要强调刺激, 为此尺寸较大, 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 因此, 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 既增添了不少乐趣, 又节省了空间。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 强调形式美观, 功能多样, 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 有趣, 活泼, 轻松。例如, 大胆地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3.2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 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和谐、开放的景观。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 城市道路、增多, 功能各异, 形成了各种绿带, 也要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建设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和谐,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街道形式的选择, 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 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 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 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 通过隔离带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 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 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城市街道空间活力要素分析 第9篇

本文选取天津市作为城市活力现状调研的样本城市, 因其人口众多、拥有大量城市公共空间, 为研究活力的状态可提供对比数据, 同时较易提取城市街道空间活力影响因子, 选取天津六区调研地点12处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实地勘察、问卷调查和“质性研究”中深度访谈的方法, 详细调研了所选取案例。问卷发放采取随机发放、面对面填写的方式。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596份有效问卷。

2 街道空间活力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对街道空间活力的认知和需求现状与问题

城市居民对街道空间活力的认知存在广泛性与局限性并存的矛盾。一方面, 广大的城市居民对街道空间活力都有所了解, 从问卷分析来看, 72%的城市居民知道什么是街道空间活力, 84%的城市居民认为提高街道空间活力非常必要。可见, 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开始享受精神生活, 提高街道空间活力已经被广大居民普遍接受。另一方面, 居民对街道空间活力的理解又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他们大部分都将塑造街道空间活力与提高人车共存、增强公共设施便利性结合到一起, 而对于其他方面的认知比较模糊。

2.2 街道空间活力物质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物质层面是营造街道空间活力的硬件设施和物质载体。物质层面可以分为物质设施和物质环境两个层面。其中, 物质设施指直接承载街道空间的活动场所、设施等, 物质环境指能体现街道居民风貌特色的物质环境设施。在物质设施配套上, 通过走访调查12处街道空间, 归纳总结了居民对各类设施的需求程度, 经调查发现, 所有街道基本都考虑了设置路灯。新街道的设施较老街道齐全, 如垃圾箱、休闲座椅、公共厕所、报刊亭等。但是从公共活动场所来讲, 相比于有些新街道“车本位”的大空间思想, 老街道的活动场所似乎更为人考虑。

物质环境突出表现在街道建筑风格、绿化、景观、色彩、环境设施等的设计与使用方面, 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某一区域内居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文化风貌特色。通过对12处街道空间的调查, 同样归纳出居民对各类物质环境的需求程度。并且得出建设年代晚的街道环境质量优于建设年代早的街道;设施齐全、环境质量好的街道的使用率明显高于设施缺乏、环境恶劣的街道。

2.3 街道空间活力非物质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对比得出:46%的居民认为人车和谐共存是营造街道空间活力非物质层面的重要内容, 如今多数街道人车矛盾日益突出, 车辆乱行乱停情况十分严重, 使得整个街道毫无秩序可言, 也给行人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其次是交混的街区功能, 一些街道缺乏活力甚至空无一人的原因就在于街道功能的单一单调;再次是宜人的街道尺度, 当今街道尺度日益扩大, 同时街道两侧建筑不断拔高, 使得D/H值不断加大, 街道空间己毫无亲切感可言, 街道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交通性;而后是围合的街区形式, 有10%的居民认为围合的街区能给他们提供私密的公共活动空间, 从而创造了更多人与人交流的平台, 增加了他们公共活动的参与度和对街道的归属感;除此之外, 还有部分居民认为新老建筑的融合使得街道建筑风格、色彩、质感丰富多样, 对营造街道空间活力也十分必要。

3 城市街道空间活力要素分析

(1) 公共设施的便利性:人是街道空间的使用主体, 而街道中的公共设施是为人服务的, 其在街道空间中的规划是否合理对人们在街道空间中的活动频率与活动时间带来很大影响; (2) 人车共存的交融性:让行人和车辆共用街道, 并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恰当的平衡, 比如利用步行区、空中走廊或地下通道等方式将行人和车辆完全分开, 显得更加具有现代高效性; (3) 空间尺度的适宜性:尺度是构成街道空间的主要空间要素, 给人以心理和视觉上的感受, 设计适宜的、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可以激发人们潜在的活动欲望, 并促使人们在其中停留更长的时间; (4) 城市街区的生活性:促进城市活力的街区功能与形式, 交混的街区功能与围合式的街区形式; (5)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即指新与旧的混合, 新旧建筑混合可以适应城市不同收益和规模的企业不同的租金水平和使用需求, 且新旧建筑的不同风格与质感的碰撞也能给穿梭于街道中的行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使人感觉到历史的积淀, 给古老的地区带来新的活力。

4 总结

浅析城市街道紧急警力调度 第10篇

当前,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 城市基础交通变得日益复杂, 主要表现为道路结构的复杂化 (道路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和拓扑结构的复杂化) 和交通流的复杂化 (人、车流具有随时间和城市区域分布的特性) , 这给复杂城市地形下的警力指挥调度与犯罪分子逃逸追踪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目前的研究中, 警力指挥调度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在国外, 警力指挥调度一般以成熟的业务机制为基础, 通过情报分析研判来辅助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来做出决策。例如肇始于美国纽约、现在在世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盛行的CompStat模式就是一种警力指挥调度模式。该模式以计算机信息分析为基础, 通过对大量的情报信息进行综合研判, 提出当前犯罪问题的主要热点区域分布, 并对一段时间以内的犯罪问题进行预测, 随后决策人员根据现有的警力分布来做出针对性的部署。这种指挥调度模式主要以专家经验为基础, 优点是反应快, 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立即作出响应, 但也存在着可靠性不高、效率低等不足。

本文基于格子气模型和交通流模型, 结合实际路网运行状况和路网拓扑结构图, 对城市道路上车辆的运行路线进行初步的研究, 通过探询缉捕过程中可疑车辆出现可能性最大的区间, 为城市街道紧急警力的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二、原理与方法

(一) 格子气模型

从本质上来讲, 格子气模型属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一种特殊情况。格子气模型最初并未被用于城市道路规划等领域, 而是在流体力学等研究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后来, 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有偏向行走格子气”, 将格子气模型应用于人的运动仿真中, 格子气模型才逐渐在运动仿真领域被广泛应用。

格子气模型将一个特定区域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方格, 每个方格只允许容纳一个研究对象, 而这个研究对象也只能向与它相邻的方格移动, 不能跳跃, 也不能向后运动。在研究中, 我们可以赋给每一个方格不同的权重, 使研究对象向不同方向运动的概率不同, 通常我们将这个概率用“偏向强度D”表示。格子气模型属于离散型仿真模型, 所以无法精确的考虑到对象与对象之间的相关作用, 但由于格子气模型运行规则简单, 使用方便, 计算量较小, 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

(二) M/M/1车辆排队模型

车辆排队模型是交通流模型的一个分支, 其主要基于排队论, 对由信号灯、收费站等因素影响而导致的车辆排队现象进行讨论。排队论也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 属于运筹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解决“服务”与“需求”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丹麦哥本哈根电话公司工程师爱尔朗最早在电话自动交换机设计上应用了排队论。在城市道路上, 车辆的排队现象通常由信号灯的变化和道路突发状况导致。

M/M/1模型中, 顾客源和对长是无限的, 同时到达间隔时间与服务时间相互独立。我们设车辆随机单个到达某个信号灯的概率是e, 则两辆不同的车辆到达此信号灯的概率应为1/e, 设从每辆车从一条车道通过信号灯的概率为∓, 则平均通过此信号灯的概率为1/∓。这两者的比率 = e/∓, 即交通强度。

三、车辆行驶情况分析

当车辆行驶至交叉路口处时, 不同的车辆对各个行驶方向的选择概率必然不同。但对于某一特定的路口来说, 每天车辆选择向某一特定方向行驶的概率是稳定在一个较小的区间范围内的, 这也就意味着, 对于长期负责这一片区的派出所或其他公安机关来说, 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统计, 得到车辆对每个行驶方向的选择概率是一件较为容易的事情。

在拥有车辆在路段的行驶时间和对不同道路的选择概率后, 我们可以得到从某一点出发, 一定时间内车辆出现在各个可能地点的概率。设某车从一地点出发, 通过了n个路口, 在每个路口其选择最后实际选择的道路的概率一次为p1, p2, ……pn, 经过了m个路段, 所用时间分别为t t1, t2, ……tm, 那么它最终使用的时间为p p1p2p3……pn, 到达该点的概率为 。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研究方法, 基层公安机关可根据辖区内的路网数据, 可针对犯罪多发路段制作追捕或堵截目标车辆最佳路线图, 并根据案发时间的不同形成多级包围圈。图2所示为当t tx和t ty两个时刻目标车辆可能出现的所有点连接而成的两级包围圈, 其中tx大于ty。

四、结论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 城市的路网建设也日新月异, 各大城市的车有量大幅增长, 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选择驾车逃逸, 这意味着警方需要一套完整并与时俱进的行动方案针对城市街道紧急警力的调度。美国联邦调查局显示, 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 有12%的出行时间都被浪费掉了。兵贵神速, 这些宝贵的时间, 对于警方对犯罪车辆的缉捕工作将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基于基础信息采集分析, 利用分步研究然后合成的方法对城市警力资源调动和复杂环境下的运动目标追踪开展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日常数据积累和交通流模型的城市紧急警力调度方案。研究成果可以为公安实战部门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在此成果的基础上若加以软件开发等改进后可应用到智能交通领域, 以指导城市道路规划和犯罪辑逃, 推进当前日益突出的城市交通犯罪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兆升.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19-20.

基于城镇街道空间的城市设计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街道;空间;城市设计;探讨

在一座城市当中,街道空间主要是指由街道的一侧或是两侧所围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其侧界面属于街道空间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多是由连续的植物、建筑物、各种设施所构成的。当街道两侧的空间连续起来时,便可形成具有秩序性的空间组织,而对于城市的城镇街道空间而言,任何街道都因其连续性而具有鲜明的特色。

1城镇街道空间的概念

在城市当中,其公共开放空间主要由花园、公园、广场、城市轴线、街道等所组成。而在这些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构成元素当中,城镇街道空间在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城镇街道中,构成城镇街道的物质结构主要有:街道的材质、街道的断面、街道的模式、街道的绿化、街道的公共设施、街道的尺度比例等等。

相对于城市当中其他的公共开放空间而言,城镇街道与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十分地密切,其属于人们每天出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接触最多,范围最广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一。一个城市的街道,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与特色,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其上学、上班、购物、探亲、娱乐等等活动,都离不开对城镇街道的使用。因此,一个城市的街道给人的感觉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便可得知这个城市是否具有深厚的底蕴。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轻轨、汽车等先进交通工具大量融入人们生活,穿梭于城镇街道的各个角落,城镇街道空间也由传统的人际交往空间模式渐渐朝着交通大幅流动的空间模式进行转变。

2基于城镇街道空间的城市设计

基于人们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需要,在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对城镇街道空间的规划,其一定要基于社会结构形态与物质结构形态两大方面去考虑。社会结构形态主要是指在城镇街道空间中所包括的社会网络、文化水平、生活居住形态等等;而物质结构形态主要是指城镇街道空間中各类有形物质的存在、结构、分布、使用等等。本文将结合某市城镇街道空间的实例进行分析,通过对此城镇街道的现状进行介绍、并根据其现状提出一些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法。

2.1城镇街道的概况

此城镇隶属于我国某二线城市所管辖,其在历史上属于比较繁华的城镇之一,因其环山靠水,交通较为便利,历来是商家云集,货物争流之地。而此城镇最繁华的一条街道处于镇中心,全长2200余米,至今仍是贸易往来较为频繁之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此城镇街道也在原来基础之上不断地发展与建设,但是,因为人口的密集,每日购物、旅游、交通等活动的往来频繁,也使此处城镇街道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虽然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此城镇相关的设计规划部门也不断积极地进行解决,但因为城镇的快速发展,往往旧的问题还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所以,也给此城镇整体的形象带来了影响。

2.2城镇街道空间的设计理念

通过对此城镇街道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充分考虑城镇街道空间的实际情况之下,其城市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点理念进行。

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针对此城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特色,在设计当中,应将历史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从而,在带给人们怀旧情怀与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使其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于多样化城镇街道空间的需求。

⑵便捷与自由相结合的设计。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来大。因此,也更需要一些能给日常生活所需带来便捷快速的设施设备。再者,针对大多数人在生活与工作中均有较大压力的现象,在城镇街道空间的设计中,也应该加入一些自由的理念与元素,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多的处于多功能、多元化的空间当中,从而能够享受自由生活的乐趣,适当地减轻自己的压力。

⑶文化与灵动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基于城镇街道空间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性,在城市设计理念当中,也应充分地结合文化内涵与灵动性进行设计,从而能够更好地彰显城市城镇的特色出来。

2.3城镇街道空间的设计方法

基于此城镇街道空间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在城市设计方面除了要结合相应的理念之外,其设计方法也应根据实际的街道空间格局进行。

⑴延续城镇街道空间本身的格局进行设计。此处街道空间进行设计时,在基于城镇资金投入有限的考虑之下,为避免大幅的改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应在此街道空间本身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延续设计,并对街道空间进行适当的线形柔化,从而有效地避免因长距离直线形的城镇街道空间给人带来的视觉疲劳与单调感觉。另外,在街道空间格局当中,应重视对街道凹凸空间的利用,通过有效地利用这些空间对街道进行规划与点缀,从而形成波澜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更能呈现出街道丰富多彩的气氛。

⑵在保持城镇街道空间原有优良意象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此处的城镇街道空间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源于悠久历史的原因,使得其也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气息。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尽最大程度保持此街道空间的美好意象与特色风格,如对一些古建筑,应进行合理的保护与修缮。且最好不要在设计过程当中忽略了对我国古代文化与遗产的保护。

⑶结合城镇街道空间多样化的节点进行拓展设计。对城镇街道结合多样化的节点进行拓展设计,在设计方法中也十分的重要,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城镇街道空间的环境特质。如在街道空间当中,结合街道本身所具备的各种元素,设计一些景观绿化、小型花园、游憩场所、便捷设施等等具有人性化、多样化的配置,从而使得城镇街道空间之间的节点与各个功能均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

2.4城镇街道空间的总体对策

基于城镇街道空间代表着城镇的精神与形象,对其进行设计时,一定要遵从人性化的原则进行。且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到城镇的发展需要与居民的商务生活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并在充分尊重公众意愿的前提下,来进行城镇街道空间的总体设计。

在城镇街道空间的设计对策中,一定要引入绿色概念,增加绿地的面积指数,创造出适宜人们居住的气候环境,从而有效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另外,也应在设计中考虑到对节点环境小品景观的设计,如在街道旁树立与城镇相关的历史名人、动物图腾等,使城镇街道空间呈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通过在城镇街道的总体设计对策中考虑到绿化、水景、灯光、节点小品等街道空间构成要点,从而能够使城镇街道空间得到良好的改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当中大小街道的错综密布,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基于城镇街道空间在人们商务及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在城市设计当中,相关的设计人员也应该根据城镇街道空间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考虑,构建设计出具有宜居、宜游、宜业的多功能特色的城镇街道空间。

【参考文献】

[1]蒋正良,王伯伟.青岛德占时期城市街道形态中的西特城市设计理念[J].华中建筑,2011,29(3)

[2]俞孔坚,刘向军,凌世红,边文光.城市设计彰显生态与人文精神——北京昌平新城商务中心区设计方安[J].城市规划,2010,34(7)

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设计 第12篇

1.1 植物景观规则式设计思路

在古代国外城市, 由于哲学的思想和文化传统等原因的影响, 植物设计一般采用规则式的设计思路。它指的是采用中轴对称或者放射延生的一种植物设计布局, 植物一般使用规则的花坛、树木和草地。这种规则的设计理念植物需要经常的修剪以保证其规则对称性。

1.2 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思路

对于现代城市而言单一的规范设计和自然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对园林植物景观的要求。所以设计时一般采用两者的混合, 这不仅让人感受到规范的美感也能体会到自然风格的魅力。在当今城市园林中也得到广泛运用。

2 城市街道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2.1 实用功能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它的实用性, 它在城市中组织交通和遮荫作用最大地体现了植物的实用性。通过不同的种植方式和植物种类。可以让人与车分流, 这样既保证了人车安全又保证交通的顺畅通行。许多植物在雨天, 在热天起到一种遮蔽风雨和乘凉防暑的作用。这些都是植物在实用功能上的体现和发挥。

2.2 营造功能

城市街道的植物景观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在街道中的作用非常巨大, 它是景观的基础, 也更加丰富城市景观和增添了城市景观的活力。在植物不同的生长季节人们可以感受不同风格的风景景观, 能让人不会感觉审美疲劳。植物的空间时间组合更是使得街道在不同的位置和时间都更加显得与众不同与别具一格。

2.3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植物好比城市的生态环境中的肺, 它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新鲜的氧气, 它净化了空气对城市的生态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 它还能有效地减低粉尘、调节城市小气候、增加城市湿度, 减少噪音等。所以植物的本身就对城市的生态建设有巨大贡献。一个城市的生态水平和宜居环境很大的参考依据就是城市的绿化面积和城市的植被覆盖率。

3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植物设计存在的问题

(1) 植物景观缺乏个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许多城市盲目地照搬照抄, 城市景观建设有同质化的现象, 不能彰显自我的个性和自己的城市文化, 让人很难记住这个城市。 (2) 植物选择过于单一, 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市街道植物设计中, 植物以行道书为主要树种。其他的绿化占的比例很小。这导致树种过于单一, 而且在结构分布和设计时缺乏科学性, 导致设计分布混乱。设计不能达到很好的美化效果。 (3) 景观植物的养护管理水平低。在许多城市由于市容管理混乱不到位导致有树但是没人管的现象, 严重地影响了植物在城市街道绿化中的作用。减低了城市街道景观建设的水平。 (4) 城市在引进树种时不能根据自身特点, 盲目地引进一些不适合城市环境的物种造成资源的浪费达不到绿化的作用。 (5) 设计缺乏科学性。设计和施工缺乏必要的配合统一。导致设计和施工脱节, 影响了使用效果。

4 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设计原则

4.1 变化和统一的原则

在城市街道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设计要坚持变化与统一、多样与协调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 如果植物设计变化太多, 城区的整体园林景观就会显得支离破碎, 失去美感。如果设计的不合理会让人感觉十分的不适应。而如果城市植物设计过于单调和平铺又会显得城市园林景观过于单调呆板缺乏活力。所以在植物设计中要注意统一中求变化, 变化中不乏整齐的原则。在小范围内让人感觉色彩的丰富与融合;线条的流动与奔放。大范围整体让人感受到和谐统一。

4.2 对比均匀和节拍韵律的原则

在城市街道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设计将一些对比度高的植物按照一种顺序排列组合, 均匀配置, 达到一种良好的搭配效果。这种布局中的原则在于从质量、质地、数量、色彩等方面对比来体现均匀之美。在城市街道园林景观设计中, 植物的设计选择时要考虑树种搭配韵律变化和节拍变化, 人们置身在园林景观中会拥有更加开心和愉悦的心情。在城市街道园林景观中植物设计不能看做孤立的植物存在。应当把它与周围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变化结合在一起, 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的设计规划。

4.3 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宣传城市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 在进行城市街道园林景观设计中时, 尤其是在植物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将当地的文化内涵、文化习惯、民俗风情融入其中,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让人们从城市街道园林景观中品味出独特的城市风格, 感受到城市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城市园林景观的高雅气质。

5 总结

植物的设计使用是城市街道园林设计的基础, 要以和谐统一的思想来进行植物的设计选择, 既要彰显植物的独特魅力又要符合城市的独特魅力。

摘要:通过对城市街道园林景观的植物设计, 提出了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的栽培布局植被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建设园林市。

上一篇:信息化一体化下一篇:灰色关联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