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联合人胰岛素

2024-08-25

胰岛素泵联合人胰岛素(精选9篇)

胰岛素泵联合人胰岛素 第1篇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优质护理,胰岛素泵

妊娠糖尿病是指未怀孕时并未出现血糖增高的情况,而在妊娠后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糖耐量的异常[1]。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妇女怀孕后的饮食更上一个档次而运动量却骤减。这便造成我国的妊娠糖尿病发病几率逐年升高。怀孕期间的血糖对孕妇及胎儿影响极大,过高的血糖极容易造成巨大儿、早产、甚至畸形的严重不良后果。为了避免这些不良后果的发生,孕妇各个方面的护理及血糖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为止最好的血糖控制手段就是胰岛素泵[2]。笔者通过对2014年6月-2015年3月妇科收治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治疗,现报告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1日-2015年3月31日到小东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就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42人,入院时患者空腹血糖最低为7.9 mmol/L,最高为15.4 mmol/L,平均(12.31±1.2)mmol/L;餐后2h血糖最低为10.3 mmol/L,最高为25.4mmol/L,平均(16.93±1.4)mmol/L。所选患者均符合2013年版《中国Ⅱ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中关于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最大的年龄为33岁,最小的年龄为26岁,平均(29.3±1.1)岁,孕周为20-34周,平均(27.4±0.9)周。患者怀孕前均未发现糖尿病史。将42名患者随即分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及孕周等基本信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Disetronic公司(罗氏集团成员)生产的H-TRONplus胰岛素泵。胰岛素采用Lilly France(分包装: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和25R(国药准字J20140145)。依据患者孕周、体重、血糖测出基础的胰岛素用量。将基础用量分为两部分,一半作为基础值,另一半分成三部分伴随三餐一并注入。每日凌晨时分应注意减少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

1.3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中国Ⅱ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显效:空腹及凌晨血糖降低47%以上或者低于7.4 m mol/L,餐后2h血糖降低47%以上或者低于8.7 mmol/L;有效:空腹血糖降低35%~47%或者低于8.5 mmol/L,餐后2 h血糖降低25%~35%或者低于9.8 mmol/L;无效:各时间段血糖无变化或者降低量<25%。

1.4优质护理方法包括胰岛素泵使用、饮食、运动和心理护理。

1.4.1胰岛素泵的使用护理放置胰岛素泵前向孕妇及其家属充分的说明胰岛素泵的价格,疗效及为其他可能出项的不良反应做好心理准备。放置胰岛素泵时护理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放置胰岛素泵后密切注意胰岛素泵的使用情况,包括最大剂量、胰岛素泵的电池使用情况、是否有针头脱落情况及报警与否。

1.4.2饮食护理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合理的饮食应该是既能提供妊娠的热量和营养,又不引起餐后血糖过高,饮食应定时定量,以达到正常血糖水平而孕妇又无饥饿感为最佳,以孕妇体重每月增加≤1.5 kg为宜。注意餐次热量分配,控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适量摄入。

1.4.3运动护理结合饮食干预的个体化的运动指导。

1.4.4心理护理对孕妇及其家属讲解糖尿病对母子的影响以及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消除他们对糖尿病和控制血糖措施对胎儿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减少负面情绪真正的影响了胎儿发育。

1.5观察指标按要求测定孕妇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及凌晨血糖。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凌晨血糖及餐后血糖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2观察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3讨论

观察组在空腹血糖、凌晨血糖及餐后血糖方面较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并且观察组显效率也高于对照组。因此,使用我们的日常护理方法够较好避免使用胰岛素泵时因为操作原因对孕妇及胎儿造成的人为损伤[4]。使血糖不会因为药物原因波动太大。而且通过饮食、运动及心理护理三种优质方法可以使患者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把血糖维持在正常区间,从而摆脱依赖药物,有必要深入总结经验,使孕妇过上正常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江俊霞,王红美,焦静.妊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的应用与护理[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4,34(3):197-198.

[2]陆桂荣,于健,江仁美,等.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妊娠糖尿病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14,28(9):3293-3295.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88(8)26-89.

胰岛素泵和动态血糖仪的联合应用 第2篇

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血糖控制不理想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高额的医疗费用。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的胰岛素注射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胰岛素泵是一种电脑控制的、如寻呼机大小的装置,便于携带。泵的工作原理是内部装有一个类似注射器的储药器,储存有可供数日使用的短效作用的胰岛素,作为一种注射装置,储药器的推杆可被一个泵马达推动,因此该装置被称为胰岛素泵。胰岛素通过一条细管输注到皮下。胰岛素泵的安装和分离过程快速简易。某些型号的胰岛素泵还配有一微型的遥控器,不用直接按胰岛素泵的按钮就能隐秘地、安全地注射胰岛素。泵的工作具有精确性和符合人体需求的特点。有经验的医生和经过指导的病友按照血糖的波动规律,通过调节泵中的电脑控制,设定一天中各时段相应的胰岛素输注量,并根据进餐的量,餐前打一次大剂量,从而能够模拟胰腺的胰岛素分泌模式。胰岛素泵可以改善糖尿病病友的自我管理条件,减少多次注射带来的焦虑和不便,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消除顽固的黎明现象,使进餐时间更加灵活,不再受制于胰岛素注射时间,可通过随时调节胰岛素剂量,即兴参加运动,获得更大的自由。强化而平稳的血糖控制可有效降低眼、肾脏和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危险。

在使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的同时,人们也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掌握血糖波动的信息。通常使用快速血糖仪进行监测,但即使多次监测,也只能反映某几个点的“瞬间”的血糖,难以评估整体血糖水平,而24小时动态血糖仪(CGMS)可动态连续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其由三部分构成:(1)寻呼机大小的血糖监测仪;(2)无菌皮下血糖探头;(3)记录并分析血糖数据的软件系统。每10秒钟测定一次,并每5分钟保存一次平均值.每日测288个点。可分析为期3天的2.2—22.Ommol/L(40—400mg/dI)范围内的血糖变化。这种连续地监测,有助于全面反映血糖波动,根据一天中某些时段的血糖高低相应地调整胰岛素的输注量,比如CGMS可侦查到夜间睡觉期间发生的低血糖,可指导胰岛素泵的使用者减少这一时段的胰岛素量,而黎明现象对血糖的影响也能通过增加这一时段的胰岛素量而得以解决。因此,CGMS有助于发现某些不可能使用血糖仪发现的,血糖过低或过高的一段时间的血糖波动,并通过胰岛素泵的调整,减少这些血糖波动的情况。这两种连续工作装置的联合应用,使胰岛素泵的设定更契合血糖变化规律以及胰岛素的实际需要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胰岛素泵的作用,并使血糖控制更加稳定,更加安全。

胰岛素泵联合人胰岛素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46 例患者均符合1999 年WTO颁布的诊断标准, 其中2 型糖尿病44 例, 1 型糖尿病2 例; 男27例, 女19 例;年龄19~72 岁, 病程1~20 年。 将46 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3C治疗组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arelink糖尿病综合管理软件) , 双C治疗组 (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联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 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表1) 。 排除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急性并发症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饮食、运动教育, 第2 天进行采血 (标准75 g葡萄糖OGTT试验, 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 然后3C组患者应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联合胰岛素泵治疗, 每次持续72 h, 每日都采用Carelink糖尿病综合管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同时糖尿病基础护理及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的实时图谱的图解、 高低血糖报警,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双C组患者应用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 7 次/d末梢血糖监测, 每次持续72 h, 根据获得的血糖信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连续3 次。 患者若合并其它疾病给予相应治疗, 入院10 d后复查OGTT试验, 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对比两组间及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和胰岛功能恢复情况, 并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患者24 h的血糖波动曲线, 计算血糖波动相关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波动情况。 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血糖达标的天数, 胰岛素泵治疗均采用门冬胰岛素 (诺和锐) 持续皮下注射。 详细记录患者饮食、运动情况, 记录发生低血糖的次数及持续时间、病人的特殊感觉或不适感。

1.3 观察指标

1.3.1 OGTT试验、 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对比两组空腹血浆葡萄糖 (FPG) 、2 h葡萄糖、空腹胰岛素、2 h胰岛素、空腹C肽、2 h C肽。

1.3.2血糖波动的评估采用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MAGE) 、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 (MODD) 、血糖波动系数 (CV) 、全天平均血糖水平 (MBG) 评估血糖波动情况。

1.3.3血糖达标天数对比两组血糖达标的天数。血糖控制达标标准:空腹3.9~7.2 mmol/L, 餐后血糖≤10.0 mmol/L。

1.3.4低血糖发生次数对比两组低血糖的发生次数。根据2005年ADA公布的低血糖标准:2型糖尿病任意时刻血糖≤3.9 mmol/L即为低血糖。

1.4 统计方法

血糖波动系数采用动态血糖 (CGM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其他数据均应用SPSS for Windows 17.0 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空腹血糖、2 h血糖、空腹胰岛素、2 h胰岛素、空腹C肽、2 h C肽治疗前后对比

两组治疗前后效果对比如表2 所示。

2.2 治疗后两组血糖波动情况对比及达标天数、低血糖发生次数对比

两组血糖波动情况对比及达标天数如表3 所示, 低血糖次数3C组和双C组分别为22 次和38 次。

通过对46 例糖尿病患者10 d的治疗观察, 3C组与双C组空腹血糖及2 h血糖均有显著降低, 但3C组降低幅度更明显;两组空腹胰岛素、2 h胰岛素、空腹C肽、2 h C肽均有明显升高, 3C组升高较双C组更为显著;3C组血糖达标时间更短, 与双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C组发生低血糖次数少, 与双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24 h血糖波动情况的分析, 发现3C组的全天平均血糖水平 (MBG) 、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MAGE) 、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 (MODD) 、血糖波动系数 (CV) 均较双C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说明:3C治疗可以有效降糖, 提高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 且达标速度快, 发生低血糖的次数少, 可以减少血糖波动幅度,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4 讨论

Cryer曾指出:“一次严重的低血糖事件或因此引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掉终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1], 所以, 在临床治疗中, 的治疗目标不应仅仅是降糖, 而是在合理控制血糖的同时, 也应该将减少低血糖发生率及控制血糖波动作为工作的重点。该研究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Carelink糖尿病综合管理软件 (即3C疗法) ,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对比, 3C治疗不仅在短期降糖、恢复胰岛功能、减少低血糖方面疗效确切, 在减少血糖波动方面也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相关研究表明, 血糖波动程度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 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甚至血糖波动幅度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比持续性高血糖的损伤更大[3], 其原因可能与细胞的适应能力有关, 且血糖波动幅度较大者其胰岛功能更差。 血糖波动使得血管EPCS (循环内皮祖细胞) 数量显著减少, 从而使NO表达量减少, 血管再生及修复能力降低, 进而促进微血管病变程度加深[4], 减少血糖波动可以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Hb Alc、 平均血糖可反映血糖的平均控制水平, 但不能完整反映各时段血糖波动情况, 而反映血糖波动最精确、最客观的方法就是动态血糖监测。

该研究发现3C治疗是调节血糖、恢复胰岛功能、减少血糖波动的有效快速的方法之一, 对于血糖水平较高的患者, 3C治疗可以给予更快更安全的治疗。也相信3C疗法通过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会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出现,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通过对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观察, 探讨其在临床中的治疗意义。方法 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3C治疗组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arelink糖尿病综合管理软件) , 双C治疗组 (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联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 10 d后比较两组的血糖水平、胰岛功能、达标时间、低血糖情况和血糖波动情况。结果 3C组治疗后血糖水平、胰岛功能、达标天数均优于双C组, 血糖波动和低血糖发生次数均低于双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可以更好、更安全地调控血糖, 提升胰岛功能, 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减少血糖波动。

关键词: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低血糖,血糖波动

参考文献

[1]Cryer PE, Davis SN, Shamoon H.Hypoglycemia in 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03, 26 (6) :1902-1912.

[2]杨少勇.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血管并发症关系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5) :62-64.

[3]陈王灵.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血糖波动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34 (14) :3824-3825.

人工胰岛——胰岛素泵 第4篇

胰岛素泵是目前最准确、简捷和自由的胰岛素输注系统,也是能够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最好的实用设备。

模拟人的胰岛素工作

人体的胰岛平均每10~14分钟就分泌一次胰岛素,称为基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泵可以模拟胰岛工作方式,将一段或几段微小剂量的胰岛素不分昼夜地连续输注,保持体内的胰岛素维持在一个基础量,以确保正常的生理需要,这称为基础率。基础胰岛素分泌可以使基础血糖(如空腹血糖)控制良好;而进餐时胰岛根据血糖升高的情况分泌相应的餐时胰岛素,可以使进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胰岛素泵可以让糖尿病患者根据进餐的时间和进餐量、进餐种类和血糖水平,在进餐前输注适宜剂量的餐前胰岛素,模拟进餐时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使餐后血糖控制良好。

提高患者生活自由度

胰岛素泵一经临床应用,就被发现其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非常方便有效,同时又可使患者的生活自由度提高,接近胰岛素生理性分泌的状况,故被称为“人工胰岛”。

有了胰岛素泵,患者在就餐、工作、睡眠及运动的安排上获得更多的自由。即使轮班的工作甚至跨时区的旅行,血糖也较容易控制。例如,现正使用的美敦力胰岛素泵有多种餐前大剂量的输注方式,进餐较慢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餐前输注大剂量,这样既可理想控制餐后血糖,又不会因进餐较慢而引起低血糖。

用了胰岛素泵,也不能“想吃就吃”

在临床中,常常有患者问我,应用了胰岛素泵是不是就可以“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往往会让他们失望。虽然胰岛素的自由控制性比较好,但还不能完全像正常胰岛素那样能够很好地控制血糖。

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是一种自动化过程,也就是根据血糖的升高水平及时间自动分泌相应剂量的胰岛素。而目前胰岛素泵还处于“开环”阶段,无法“自动”根据血糖的升高水平及时输注相应剂量的胰岛素,仍需要人们根据饮食、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动的规律,计算、摸索和设定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的方式方法。换句话说,胰岛素泵是模拟而不能完全达到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情况,使用后不能完全达到“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将来有可能会出现“闭环”胰岛素泵,能“自动”地根据血糖的升高水平及时间输注相应的胰岛素,但必要的糖尿病饮食原则还是不能违背的。

胰岛素泵联合人胰岛素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该院收治的12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 (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 均为初发病例, 未曾接受治疗。其中男76例, 女44例, 年龄34~58岁, BMI (27.0±1.8) kg/m2, FBG≥11.1 mmol/L。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尚未发生糖尿病并发症, 无严重脏器功能不全, 无外伤、感染等应激状态。将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60例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51.2岁, BMI (27.2±1.5) kg/m2, 病程5个月~2年;试验组60例患者, 其中男3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50.4岁, BMI (26.9±1.7) kg/m2, 病程4个月~1.7年。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及BMI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相同的糖尿病基础知识宣教, 合理安排饮食及活动并基本保持恒定, 在适度的锻炼后再接受治疗。两组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 (美敦力胰岛素泵712E, 胰岛素诺和灵R) , 起始每日总量 (U/d) =体重 (kg) ×0.44, 其中约50%为24 h内注射量 , 每小时平均输注 ;余下的约50%在每天3餐前输注, 平均分配于3餐前15 min。试验组在胰岛素泵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二甲双胍, 0.25~0.5 g, 3/d。两组疗程均为两周。在治疗期间, 每天监测FBG、3餐后2 h血糖 (2 hBG) 、睡前血糖以及凌晨3点血糖 (瑞特Bionime GM300血糖仪测指端毛细血管血糖) [2]。治疗前后均要查OGTT, 并且检测0、30、120 minC肽, C肽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由公式HOMA-β (C-P) =0.27×FC -P/ (FBG -3.5) ;AUCC -P =0.25× (C0 +4×C30 +3×C120) ;HOMA-IR (C-P) 1.5+FBG×FC-P/2800[3], HOMA-β和AUCC-P可以反映胰岛细胞的功能, HOMA-IR反映胰岛素抵抗情况。

1.3 疗效评价指标

在监测FBG、3餐后2 h血糖 (2 hBG) 、睡前血糖以及凌晨3点血糖的基础上, 纪录血糖完全达标人数、胰岛素用量、C肽、HbAlc变化值、HOMA-β变化值、AUCC-P变化值和HOMA-IR变化值等, 绘制成表格。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患者在6个月以及1年后的疗效进行比较,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后FBG、2hBG、睡前血糖以及凌晨3点血糖均明显下降, 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HOMA-β、AUCC-P都明显升高, 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对照组与试验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后C肽值的下降与HbAlc值的下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整理得到两组治疗后胰岛素用量、血糖完全达标人数、C肽变化值、HbAlc变化值、HOMA-β变化值、AUCC-P变化值和HOMA—IR值的对比, 见表1。

3 讨论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90%, 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4]。研究显示, 胰岛素抵抗是造成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机制, 在降低血糖的同时必须找到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临床试验表明, 为了控制血糖, 在单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情况下, 有些患者体内具有胰岛素抵抗, 需要增加胰岛素输注量, 但增加药量的同时, 胰岛素血症加重, 体重增加。

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药物, 并不直接刺激胰岛素抵抗, 作用机制是抑制肝脏糖异生, 促进外周胰岛素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降低血浆游离脂肪酸和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效果一般需用量1 500 mg/d。通过动物试验显示, 二甲双胍增加了小肠的无氧酵解, 使得空肠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了20%, 收到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利用没有改变, 但是内源性葡萄糖的产生明显减少, 提示患者服药后葡萄糖毒性减少, 随着葡萄糖毒性的减少, 胰岛素抵抗就会得到缓解[5]。二甲双胍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更可以排除脂肪, 减轻体重。在此基础上, 我院进行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以观察其疗效。

该次研究通过胰岛素用量、血糖完全达标人数、血糖达标时间和HOMA-IR下降值指标对比分析联用二甲双胍的疗效,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 消除高血糖毒性, 可延缓胰岛B细胞功能的衰退, 安全可靠, 临床上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观察并评价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对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院选取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单用胰岛素泵) 和试验组 (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 , 持续治疗, 于治疗6个月以及1年时分别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血糖 (FBG) 、糖化血红蛋白 (HbAlc) 、C肽、空腹胰岛素、体质量、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 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组较单用胰岛素组胰岛素用量更少, 血糖达标时间更少, HbAlc下降更明显, 胰岛素敏感性较前明显增加, HOMA—IR下降值更大。结论 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可迅速有效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 消除高血糖毒性, 使受糖毒性损伤的残存胰岛B细胞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可延缓胰岛B细胞功能的衰退, 及减少胰岛素用量, 减轻胰岛素抵抗, 和减轻体重。

关键词:胰岛素泵,二甲双胍,初发2型糖尿病,C肽水平,胰岛素抵抗

参考文献

[1]陈尹, 张林.胰岛素泵和常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对比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 26 (2) :133-134.

[2]梁凯勇, 卢燕琼, 欧小娟, 等.胰岛素泵合用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3 (28) :3916-3917.

[3]熊静, 莫朝晖, 谢艳红.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场促胰岛素的变化[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20 (2) :120-123.

[4]孙治华.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80例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 2012, 10 (7) :410-411.

胰岛素泵联合人胰岛素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就诊的年龄大于60岁的68例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41例, 女27例, 平均 (64.8±3.5) 岁, 入选标准:①年龄>60岁;②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③FPG≥11.1 mmol/L, HbA1c≥9.0%;④病程在1年以上。排除1型糖尿病、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及严重肝肾疾患。随机分为:A组, 应用胰岛素泵;B组, 应用诺和锐联合甘精胰岛素。每组各34名。两组间年龄、性别、平均FPG与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给药方法

A组:给予持续胰岛素泵 (712型, 购自美国Minimed公司) 皮下输注诺和锐治疗, 全日胰岛素起始总量0.6U/ (kg·d) , 50%全日量作为起始时基础量。余下50%全日量按早餐20%、中餐15%、晚餐15%的比例, 于进餐前10 min给药。B组:三餐前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 (诺和锐) , 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全日胰岛素起始总量0.6U/ (kg·d) , 睡前甘精胰岛素为0.2U/ (kg·d) , 全日量减去睡前用量为三餐前平均追加量。每组均根据每日血糖监测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1.3 检测指标

1.3.1 血糖达标情况

以三餐前及睡前血糖< 7.8 mmol / L、三餐后2 h血糖在< 9 mmol / L为血糖达标。通过检测三餐前后及睡前手指末梢血糖, 观察治疗前后FPG及餐后2 h血糖数值及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时间。

1.3.2 安全性评价

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低血糖及Somogyi现象发生率, 其中严重低血糖定义为出现突发意识障碍或清醒时无力自救者, 辅助进食或供糖后病情迅速缓解, 血糖<2.8 mmol/L。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血糖控制情况

A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血糖达标时间皆较B组明显改善 (P<0.05) (见表1) 。

2.2 两组安全性评价情况

A组的严重低血糖以及Somogyi现象发生率皆较B组明显减少 (P<0.05) (见表2) 。

3 讨论

糖尿病老年患者治疗原则是尽可能控制血糖, 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要严防低血糖的发生[4]。由于糖尿病老年患者临床特点是较易出现严重高血糖且不易控制, 血糖漂移过大, 并发症快速进展等。为使血糖尽快达标, 选择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有益的, 目前用于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即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 (睡前中长效胰岛素联合三餐前短效胰岛素) 和连续皮下胰岛素注射 (胰岛素泵) , 本研究发现两种方法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 但是应用胰岛素泵的血糖控制更理想, 血糖达标时间更快。

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发生严重低血糖会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爱你, 因此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为重要。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 尤其是应用胰岛素泵的老年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最少, 因此应用上述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老年患者是安全可靠的。

综上所述,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老年患者, 给予胰岛素泵强化胰岛素治疗是十分有益的, 其安全性更好且能在更短时间内降低血糖, 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比较胰岛素泵和诺和锐联合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糖尿病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年龄大于60岁的68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A组, 应用胰岛素泵;B组, 应用诺和锐联合甘精胰岛素。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与B组相比, A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血糖达标时间明显较优 (P<0.05) , 而低血糖反应、Somogyi现象发生率明显较低 (P<0.05) 。结论 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诺和锐联合甘精胰岛素。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素泵

参考文献

[1]徐武夷, 姚合斌, 刘月琴.老年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人民军医, 2010, 53 (12) :955-957.

[2]Retnakaran R, Yakubovich N, Qi Y, et al.The response to short-term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Diabetes ObesMetab, 2010, 12 (1) :65-71.

[3]张红杰, 纪立农.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与馒头餐试验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代谢及酮症发生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 11 (4) :275-277.

胰岛素泵联合人胰岛素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42例在该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6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为32~67岁,平均年龄为(41.2± 5.2)岁,根据1999年颁布的WHO标准诊断 ,所有患者均被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 除外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等并发症与临床感染等应激情况, 所有患者没有严重心、脑、肝及肾等临床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签署临床治疗知情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及时佩戴CGMS,对其血糖变化进行全天候监测,连续观察3 d后,对患者实施胰岛素泵治疗, 所选仪器为507C胰岛素泵, 所选胰岛素为优泌林R,20~40 U/d的胰岛素起始剂量, 采用胰岛素泵进行3 d的治疗后,为患者佩带CGMS,对其全天血糖变化进行观察,观察时间为3 d。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24 h动态血糖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具体包括空腹血糖、凌晨2:00血糖、三餐后血糖以及晚22:00血糖。

1.4 统计方法

采用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3 d的胰岛素泵治疗后,患者早餐后2 h、空腹血糖 、晚餐后2 h、中餐后2 h、凌晨2:00及晚22:00血糖显著下降 ,相比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患者血糖变化对比。见图1,表1。

3 讨论

以往临床血糖监测是利用1 d内7个点对患者血糖波动状况进行反应, 然而, 该监测方式存在大量缺点:1每次血糖测量时都必须采血,这就无形中提升了患者血糖测量的痛苦,降低患者血糖测量依从性;2因为以往血糖监测属于点式血糖, 很容易疏漏没有被患者发现的低血糖,特别是无症状与夜间低血糖,很多患者甚至在对其餐后血糖进行测量前故意降低饮食量。 所以, 以往血糖测量无法对患者血糖波动特点进行客观反应;3以往血糖测量不能和患者运动、饮食直接联系, 必须由临床医师深入咨询才可对其进行判断与分析。 临床中新出现的CGMS可以在每10 d接收1次患者组织间液中来自葡萄糖值的实际变化信号,再平均5 min数值后存储转化为的血糖值,每24 h可可记录的血糖值为288个,并在计算机中下载下来,转化为血糖图。 相关科研结果显示,从患者皮下组织间液中获取的葡萄糖浓度能够将患者血糖浓度充分反映出来,CGMS检测结果和以往血糖监测结果存在优良相关性[2]。

CGMS的特点主要包括:1皮下植入1次能够对患者72~120 h血糖进行连续性监测;2利用指血糖、大事件的 输入能够 直接对照 患者血糖 分析 ;3动态监测,能够监测出患者没有发现的高血糖或低血糖,对患者血糖严重程度、时间等进行客观记录;4利用软件直接传输血糖信息至胰岛素泵, 以便于临床应用。 由此可见,CGMS可以对患者血糖波动特点进行科学、 全面反映。

胰岛素泵在预先设置微电脑程序调控下将胰岛素不断输注患者体内, 胰岛素泵对人体胰岛 β 细胞脉冲式胰岛素分泌与人体进餐时胰岛素发亮分泌进行模拟,可以全天候控制血糖于正常水平,逐渐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减少胰岛素用量, 有助于减轻患者体重,使Hb A1C得到显著降低。 现阶段,调节胰岛素泵依旧在经验调节阶段,若在胰岛素泵调节中加用CGMS,可对胰岛素泵进行更为客观、科学的调节。 首先胰岛素泵使用前,利用CGMS监测72 h内患者血糖水平,逐渐将患者血糖波动特点找出, 对个性化餐前量和基础率予以制定。 在应用胰岛素泵过程中,依照患者血糖波动对胰岛素泵实施有效调整,最后利用CGMS对糖尿病治疗效果进行判断[3]。 通过该研究结果显示,对患者实施CGMS联合胰岛素泵治疗3 d后,所有患者凌晨2:00血糖、三餐后血糖、晚22:00血糖以及空腹血糖均显著下降,相比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依照患者治疗前血糖波动曲线, 对个性化胰岛素泵治疗方案进行设置,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餐前后血糖水平,而且该治疗方法安全、方便,而且治疗周期比较短。 此外,胰岛素泵本身具有体积小、易携带的优势,可以有效减轻由于多次皮下注射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而且通过本研究各项指标对比, 进一步将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泵的有效性与优越性体现出来。

胰岛素泵联合人胰岛素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自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7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全部患者空腹血糖高于11 mmol/L, 并将患有严重酮症酸中毒, 心肝肾功能不全病例进行排除。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每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5例, 年龄在62~7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8.9±2.2) 岁, 病程在1~8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 (4.2±0.9) 年。试验组中男23例, 女13例, 年龄在61~7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7.6±2.3) 岁, 病程在2~7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 (3.5±1.1)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了适当的饮食及运动控制, 并接受了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 治疗方法为:于每日早或晚定时行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 (国药准字:S20050051) , 加用三餐前行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 (国药准字:S20133006, 诺和诺德) 。对照组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用量则根据患者体重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式下血糖控制水平情况, 包括空腹血糖 (FPG) 、早餐后2 h血糖、中餐后2 h血糖、晚餐后2 h血糖以及3:00血糖。另外,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以及治疗费用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 (FPG) 、早餐后2 h血糖、中餐后2 h血糖、晚餐后2 h血糖以及3:00血糖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 (FPG) 、早餐后2 h血糖、中餐后2h血糖、晚餐后2h血糖以及3:00血糖变化情况无明显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 组 患 者 血糖达标 时间 、日胰岛素用量 、低 血糖 发生率以及治疗费用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对照组低血糖2例 (5.56%) , 试验组低血糖1例 (2.78%) 。试验组患者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胰岛素作为目前一类发病率较高的老年常见病, 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即为口服降糖药, 当血糖控制情况较不理想时, 则可配合胰岛素治疗[2]。现主要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与胰岛素泵两种治疗手段, 其中胰岛素泵作为一项可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的治疗方法已取得显著效果, 具有灵活且精确调整用药剂量的优势, 不仅能够持续的向患者体内输入未经过稀释的胰岛素, 使患者的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 同时还可控制患者的血糖全天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下[3]。另外, 胰岛素泵的注射部位较为固定, 能够保证患者机体的平稳吸收, 不会造成因胰岛素过多的储存于患者皮下部位, 同时缩短了胰岛素从注射部位到起效部位的时间, 加快血糖恢复时间[4]。除此之外, 利用胰岛素泵注射胰岛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因运动后出现胰岛素加速吸收的情况, 降低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 提升了用药的安全性[5]。但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胰岛素泵虽具有上述诸多优点, 但因其价格较为昂贵, 操作方法较为复杂, 多数患者无法保证较高的依从性, 这就使得此种方法无法在基层医院以及所有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6]。为此, 临床工作者现逐渐寻找具有同样临床疗效且价格低廉的治疗方法。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也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7]。甘精胰岛素作为一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新型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将其注射到人体之后可在1~2 h时间内起效, 且在患者体内的作用规定时间当中, 能够保证药动力学曲线平缓, 不会为患者的血糖带来较大的波动[8]。另外, 甘精胰岛素不仅具有较短的起效时间, 同时具有较长的维持时间, 一般作用时间可延长至24 h之间, 且不会在此段时间内出现峰值。因此, 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 比较符合人体生理基础胰岛素分泌的规律[9]。而门冬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则可通过下列机制完成:将门冬胰岛素作用于患者体内后, 其可与患者脂肪细胞上面的胰岛素受体相结合, 有效的促进糖原的吸收, 并抑制与阻碍了肝糖原的释放, 双方面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10]。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 (FPG) 、早餐后2 h血糖、中餐后2 h血糖、晚餐后2 h血糖以及3:00血糖变化情况较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但二者变化水平无明显差异。另外,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但其费用有明显差异。结果可见, 在达到同等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 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所花分费用较低, 更适于基层医院以及广大人民所使用。综上所述, 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与胰岛素泵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过程中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且安全性较高, 但因前者费用较低, 更佳适用于基层医院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20 (1) :13-14.

[2]劳丹华, 符俊祖, 任志玲, 等.皮下注射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 2010, 50 (43) :51-52.

[3]张超, 潘桂秋, 于萍, 等.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与胰岛素类似物多次皮下注射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 33 (9) :26-27.

[4]黄文森.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50 (3) :87-89.

[5]李锦华, 曾兆良, 邱宁.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J].右江医学, 2009, 37 (6) :662-663.

[6]杨浩, 姜涛, 宋秀霞, 赵霞.甘精胰岛素与胰岛素泵在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对比分析[J].北京医学, 2011, 33 (5) :399-402.

[7]黄敏瑜, 梁东辉.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4) :129-140.

[8]吴全能.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对比[J].临床医学, 2010, 30 (7) :45-46.

[9]Ravinder G, AbdulJ, Narayana PK, et al.Insulinantibody responset obovinsul interapy:fuctional significance among insulinrequiring young diabet icsin Inida[J].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 2001, 23 (44) :929-945.

胰岛素泵联合人胰岛素 第9篇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干预,胰岛素泵,效益分析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主要危害是其并发症。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UKPDS[1]及DCCT[2]实验结果证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泵(胰岛素泵),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提供持续的24 h基础输注量及餐前给予追加释放量,可在短期内获得理想的血糖控制,逆转高血糖的某些毒性作用,对控制和稳定血糖具有良好的作用[3,4,5]。但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应用胰岛素泵治疗费用昂贵。目前防治糖尿病的费用是国际研究的热点,从药物经济学分析,治疗疾病时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处于同等位置,不仅节约卫生资源,还有利于合理用药[6]。胰岛素泵为本院新引进的高新仪器,应用时患者或家属可能会产生许多顾虑,如仪器是否安全、疗效是否确切、治疗费用是否昂贵等。患者的血糖控制与情绪密切相关[7]。笔者采用住院费用及血糖控制时间等对其进行经济学评价,为人们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本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泵强化降糖治疗,旨在探讨胰岛素泵强化降糖疗法的成本及效益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8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及伴有严重循环障碍的高血糖者。其中初诊断糖尿病患者23例,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47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30例。全部患者均在入院时抽取静脉血及留取尿液标本,检测血糖、血酮、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尿糖、尿酮等。此后动态监测血糖(测微机血糖4~8次/d)。将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30例)、B组(30例)及对照组(40例)。三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情及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综合治疗措施:应用胰岛素类似物降血糖,处理诱发病和防治并发症,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健康教育等处理。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定,根据评分确定患者情感障碍的分级。治疗A组:心理干预(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胰岛素泵泵入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治疗B组:胰岛素泵泵入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对照组:每天三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22:00诺和灵-N治疗。所有患者控制血糖达标,血糖平稳后1~2 d出院。

1.3 血糖达标判定

空腹血糖:4.4~6.0 mmol/L<60岁,4.4~8 mmol/L>60岁;餐后2 h血糖:4.4~8 mmol/L<60岁,4.4~10 mmol/L>60岁。

1.4 住院费用

费用以人民币表示,根据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收费价格来计算。治疗A、B组均应用美敦力512胰岛素泵,胰岛素泵输注管路120元/套,每小时胰岛素泵治疗费用为5元。对照组应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应用传统的三餐前加睡前注射。1 ml一次性注射器0.5元/支。皮下注射每次收费2.5元。有16例患者需要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他们的费用计算到血糖平稳后2 d为止。比较三组在达到良好控制血糖的治疗中所需要的时间、总住院时间、费用(总医疗费用、日均医疗费用、总药费、日均药费)。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研究结果显示DM患者绝大多数合并有负性情绪,其中正常者为30例(30%),轻度焦虑或抑郁20例(20%),中度焦虑或抑郁43例(43%),重度焦虑或抑郁7例(7%)。

2.2 A组有2例发生4次低血糖反应,均为睡前低血糖;有3例出现注射部位硬结伴疼痛红肿、渗出。B组有3例发生4次低血糖反应,2例均为睡前低血糖,1例为晚餐前低血糖,1例为夜间低血糖;有3例出现注射部位硬结伴疼痛红肿、渗出。对照组有7例发生12次低血糖反应,其中8次为夜间低血糖;5例发生注射部位红肿、渗血。三组低血糖反应及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A、B组治疗次日血糖即明显下降,A组血糖达标时间为(3.07±0.94)d,B组血糖达标时间为(3.87±0.99)d,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为(7.08±2.34)d。三组血糖达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A组住院时间(9.57±3.76)d,B组住院时间(12.03±3.06)d,对照组住院时间(13.68±4.34)d。三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各组住院总费用、总药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日均药费A、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9240万[8]。糖尿病不仅能引发多种慢性并发症,还影响精神健康[9]。血糖达标是有效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仅为25%[8,2],追求更高的达标率依然是我国糖尿病患者管理的主题。糖尿病已是公认的心身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抑郁、焦虑是糖尿病患者临床常见的心理障碍。糖代谢紊乱可直接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稳定的情绪可以使糖尿病病情缓解,而忧郁、紧张和悲愤等情绪常导致病情加剧或恶化[10]。一般认为下列因素与患者的情绪有密切关系:(1)糖尿病病程:一般认为糖尿病病程越长,焦虑的发生率越高;(2)是否存在并发症:Leedom等[11]发现,已经出现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其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3)性别及年龄因素:女性较男性容易发生精神障碍,另外,青春期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也较为多见;(4)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是患者的病前个性特征,病前个性有明显缺陷者在病后比个性健全者更易出现焦虑问题[12]。社会因素包括患者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经济地位、教育水平等[10]。

综合本研究结果,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其发生率达70%,尤其在采用新的治疗方式前,患者的心理障碍可能明显加重。由于个体环境、教育程度、经验、阅历的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也存在差异,所以医生与患者沟通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应通过心理干预,使患者不但提高糖尿病知识水平,对胰岛素泵治疗有正确的认识,还可以坚定信心,消除焦虑、抑郁情绪,进而控制病情。胰岛素泵和胰岛素每日多点注射是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疗效确切[6]。

本研究中,胰岛素泵治疗组在血糖达标时间较每日多点注射治疗组明显缩短,其原因可能胰岛素泵方案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提供持续24 h基础输注量及餐前大剂量,能更精细调节基础率,接近人体胰岛素的分泌曲线,更好地控制血糖。每日多点注射治疗方案则需要在每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作为餐前大剂量,夜间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是基因工程合成的中效人胰岛素,每天1次皮下注射后可维持12 h以上;每日多点注射两种胰岛素时,胰岛素进入血流的速度,受到运动或安静因素的影响,或快或慢,从而使患者血糖波动较大,给患者控制血糖带来困难[1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胰岛素泵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每日多点注射治疗组(P<0.05),主要是因为胰岛素泵可精确细微调节夜间基础率,能更好地控制“黎明现象”,减少夜间及早餐前低血糖的发生。A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优于B组,主要是因为A组患者经过合适的心理干预后其负性情绪得到缓解[14],提高了治疗的主观能动性、改善了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15]。

上一篇:博物馆展陈设计下一篇:程序实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