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阅读法范文

2024-09-17

三步阅读法范文(精选12篇)

三步阅读法 第1篇

一、课前延伸时“留白”, 指导学生记下发现的问题, 写好“预习感言”

在阅读赏析课的预习中, 我不再提出任何初读的要求, 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走进文本, 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心灵自由了, 阅读的行为越发显现出个性:同一篇课文, 有同学体会它的立意, 有同学点评它的结构, 还有同学对重点语段提出质疑……为了收集这些充满个性的问题, 我在预习学案中设计了“预习感言”这一板块。有时, 一篇课文, 50多个学生的预习学案上会出现50多种个性感言, 全班学生不再纠结于同一问题之上, 交上了一份多姿多彩的答卷。

二、课内探究中“留白”, 给予学生充足的听、说、读、写的空间

(一) 听

在小组学习中, 有的学生不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我告诉学生要耐心地去倾听别人的发言, 既是为别人留出表达的空间, 也借机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信息。经过训练, 95%以上的学生善于倾听了, 同时他们的发言也更精彩了。

(二) 说

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形, 需要学生参与发言时他们却无“话”可说。怎样让学生爱说、会说, 并且说到“点”上呢?我的做法是多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自我展示。小组讨论是学生表达自我的小舞台,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言, 拓宽说话的空间, 人人参与, 人人点评。

在课堂自我展示这一环节中, 我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探究小说《孔乙己》的主题时, 我引导学生从“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角度进行讨论。我问学生:“孔乙己努力学习知识了吗?”学生们回答:“是的”。我又问:“那他学习知识的结果怎样呢?”我观察到学生们听到此问题后表情复杂, 似乎有许多的无奈。一阵沉默后语文课代表张伟发话了:“孔乙己满腹经纶, 却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可见知识无用!”其他同学也随声附和。我趁此时机, 抓紧引导:“今天我们也在学习知识, 大家和当年的孔乙己比一比, 我们会有那样的结局吗?”学生顿时兴趣大增, 纷纷从学习的目的、环境、结果等角度谈自己的观点, 最后达成了共识:时代变化了, “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努力学好知识才能有自己的长远发展。通过组织这样的课堂展示, 学生们的思维日渐成熟, 在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 走向了生活, 关注了成长。

(三) 读

读是阅读课的主旋律, 学生的自主阅读空间不可侵犯。我的做法一是给学生时间自由阅读, 预设的问题不必急着抛给学生, 以免挤压他们的阅读空间。二是不以齐读来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 只有经过独立的阅读, 每一个学生才能感悟体验文本, 激起情感的共鸣。三是阅读形式的多样化。如在学习《春》这篇优美的散文时, 我没有提出任何阅读问题, 让学生先听范读, 之后自读, 最后同伴互读, 以达到取长补短、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而《皇帝的新装》一文则让学生分角色读, 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一些叙事类文章, 我还常常作为叙述者, 和学生合作朗读。据我的计算, 一节阅读课上, 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法去读一篇文章, 一般不少于十次。这样, 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了课堂, 阅读课也真正还给了学生。

(四) 写

当阅读课接近尾声时, 学生在对课文理解和积累的基础上, 需要一个提升的空间, 这就是写。每一节阅读课, 我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如在读了《藤野先生》后, 我让学生写写自己心目中的老师。调皮的刘晗是这样写的:老师, 那天我上课违反纪律, 您没有当面指责我, 而只用一个眼神给了我严厉的批评, 给了我做人的自尊……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这样的练笔, 既是知识的历练, 更汇聚着对生活的感悟。

三、课后提升时“留白”, 指导学生选做作业并自主选择主题阅读

学生选做作业时, 我给出作业量的一个“底线”, 并且细化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比如, 基础薄弱的学生, 我让他们必做基本题型;阅读能力差的学生, 则做好文章的赏析;而对写作能力弱的, 就多练笔。这样的作业形式, 不再“整齐划一”, 它针对性强,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提高与拓展的时间和空间, 唤醒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提高了作业的质量。

自主选择主题阅读材料时, 我要求学生:阅读时既可范读, 又可精读。范读时, 要总结多个文章的异同, 就阅读的主题写下感悟;精读时, 则要读出文章的精妙, 做好赏析。我让学生建立阅读积累本, 定时批改, 并在班内传阅。这样的主题阅读方式, 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张扬了个性,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四、取得的效果

三步九法结题 第2篇

陕西省丹凤县西河中学 余亚军

[摘 要] “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三年多来课堂教学改革自我探索的实践结晶,也是我校承担丹凤县2011年教科研课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题研究的成果。“三步”指每节课按照预习、精讲、当堂训练三步组织安排课堂教学。“九法”是指在每一步教学中提供“三种教学方法”供教师选择,“三步”是固定动作,“九法”属自选动作。近几年学校采用“三步九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成果形成的背景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1、成果形成的背景

2008-2009学年度,在我县启动校园文化建设,强化质量管理的大环境下,我校教学质量却跌入了低谷!通过认真思考,2009-2010学年度,我校提出了“立足课堂提质量”的教学策略,以江苏省洋思中学教学经验为范例,将教学改革当做提升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以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理念为指导,推行“522”教学模式,(即5分钟预习检查,20分钟精讲,20分钟精练)。2011年我县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我校乘着全县课改的东风进一步深化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依据我校的课改实践、吸收“以学论教”的教学思想、将我校的“522”教学模式完善为“三步九法”教学模式,并做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训。从此“三步九法”课堂改革实践在我校全面推开。

2、成果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把教师教法从满堂灌的讲授中改变过来。“三步九法”模式采用强有力的刚性要求,使全体教师从耗时、低效的讲授教学方法转变为高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第二个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堂中加大预习、练习的时间,促进学生自学,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减少学生对老师教学的依赖性。

第三个解决的问题是尽快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无论怎么改革,质量是关键,传统的讲授法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不断下滑成为现实,亟需通过教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个解决的问题是通过研究,为教师找到一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寻求一条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途径。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及方法

1、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1)“522”教学模式试行阶段

2010学年度我校在教学计划中首次提出很抓常规教学中的三个关键环节“预习、精讲、当堂训练”。同时规定课堂预习不少于5分钟,精讲不超过20分钟,当堂训练不少于20分钟的钢性要求,从此拉开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序幕。

(2)“三步九法”模式试行阶段 2010年暑期学习会上徐晓黎同志向全体教工做了《让教学变成研究》的专题理论培训。同年10月12日启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2011年6月,学校将学校课题研究与县教研室提出的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及落实四清制度的课题研究合并,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2011年暑期学习会上,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将我校提出的“522”教学模式完善为“三步九法”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具体操作方面的培训,交由广大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修正完善。2012年3月1针对“三步九法”课改实践中的问题徐晓黎同志做了《课改与高效课堂》的辅导培训,进一步完善了“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

2、总结提高阶段

将教学改革的资料汇编成《校本研修》专辑,每年出版三期,在学校应用。在2010年省、市基础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中,我校的《课题研究》、《研究专著》获得文本类成果商洛市一等奖。在2011年省、市基础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中,我校的《校本课程》和《校本研修》分别获得商洛市二等奖、三等奖。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三步九法”的教学模式

“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五环”课堂教学基础上,吸收“以学论教”的教学思想,借鉴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而在西河中学两年课改初中逐步探索总结出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方法。“三步”指每节课按照预习、精讲、当堂训练三步组织安排课堂教学。“九法”是指在每一步教学中提供“三种教学方法”供教师选择,“三步”是固定动作,“九法”属自选动作。

1、第一步课内预习:学习能力是从预习开始的,而且提倡当堂预习,这样可以防止教师一上讲台,不顾学生实际就开讲现象发生。

方法一:导学提示(适用于实践的起始阶段,教师编制导学稿或者预习提纲,最简单的是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本课学习要点。)

方法二:自学解疑(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后可不用出示预习题,指导学生自学:一看教材,二回顾内容,三提问题,四做练习。)

方法三:学情检测(每节开课之初必做,学什么,知道了什么,有何问题,还想学啥,通过检测题能够迅速反馈。)

2、第二步课堂精讲:讲学生在预习中疑难的,讲学生不了解的知识。讲要讲得精彩,富有激情,有感染力。(一般不超过15分钟)

方法一:探究释疑(针对学生预习中疑难讲,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解决过程,教师须规范板书,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方法二:点精升华(解一题,得一法;会一题,通一类;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方法三:总结归纳(旨在总结方法,归纳规律性的东西)

3、第三步当堂训练(练是传统的,应该得到发展。语文练习可以是练习朗读、练习背诵、练习默写、练习仿写,还可以当堂练习创作,也可以进行答题训练。)

方法一:达标检测(针对当堂知识的练习,检测课堂知识掌握。)方法二:纠错温习(针对教学中的易错的问题,强化训练。)

方法三:运用拓展(运用当堂所学知识,联系以前所学知识,结合学生实际,适当进行拓展训练,体现综合的练习。)

四、实践效果及影响

“三步九法”教学模式促进了一批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近两年多来学校教学名师、骨干辈出。其中2名同志参加省级教学比赛,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称号。4名同志参加商洛市教学比赛,获得商洛市教学能手称号。同时涌现一批县、校名师。学校教学名师骨干群体已经形成。

“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三毕业水平测试2010—2012三年间在参考人数递减的情况下全县前1000人数逐年增加:10年参考335人,1000名前75人占22.7%;11年参考271人,1000名前86人占31.7%;12年参考267人,1000名前100人占37.5%。初

一、初

二、初三成绩在原有基础上分别逐年提升。

西河中学“三步九法”教学经验在全县已经获得一定的影响。2012年12月27日,丹凤县“高效课堂推进会”在我校举行,“三步九法”教学模式得到与会的商洛市教研室领导、丹凤县教研室领导,丹凤县教育局领导,及各校参加会议老师的一致好评。在教育局召开的推进会经验报告中,教研室将“三步九法”向全县推广。

三步阅读法 第3篇

一、提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是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就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学生除了课堂中读读文本外,课前很少自主阅读文本,即使阅读了也只是泛泛而读,没有养成系统的预习习惯。如此,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也就被架空,阅读效率自然不高。以明确的目标来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先对文本进行解构,然后再组织实施探究活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一般而言,在自主阅读阶段教师所提目标不应太高,而要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在自主阅读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是首要的,其次是要把握文本的特点。如《故都的秋》的自主阅读中,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是重点,而作者是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也就不可或缺。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在初读时做到心中有数。

在自主阅读环节,为保证自主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可采用导学案形式来实施,可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本基本内容、结构、写作特点、关键句子等进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完成导学案来获得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而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学生阅读后完成导学案,教师要及时对导学案进行批阅,从中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中进行引导。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阅读对文本有了初步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借助问题这一主要互动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探究,在探究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教学《边城》时,教师将竹笛和古筝合奏的江南民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背景音乐,用多媒体播放几幅湘西风景的画面,同时用画外音朗诵下面这段话:“《边城》这块‘千古不磨的珠玉……去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教师过渡:“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那么,翠翠和傩送种下情苗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是怎样的一种爱情土壤?”通过问题来引入对边城环境的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其次,注重在探究中及时引导学生。如在《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分析,教师提出问题:“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引导学生讨论后及时总结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寻人时也仍然是“踱”,从而可见他对祥林嫂没有丝毫的同情。

在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学生发表意见后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学生形成共性认识,也能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充分肯定。教学中尤其不能忽视了教师的讲授,不然课堂就容易走入自由散漫的极端。

三、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体验感受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要结合阅读教学内容,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首先,要注重从作品出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作品的再次理解。常用的方式有写读后感、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等。以此种方式进行拓展,教师要求不宜过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可融入自己的理解而展开论述。其次,要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如阅读《北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离骚》等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赛诗会”,让学生在尝试写诗中体会爱国之情,也可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的朗诵活动,让学生抒发爱国之情。这样,学生在读中感悟,课后体验,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目标来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深化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体验,构建三维一体的阅读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从而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明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9).

[2]王志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情境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3).

[3]张蓓蓓.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人文建构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3).

学习文言文三步阅读法 第4篇

一、课前熟读

教育专家研究证明:学生在教师讲 课之前,独立预先自学新课内容,在学习当中能够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尤其是语文(又特别是文言文),课前能自觉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或预习提示,给生字生词注音、了解课文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把握课文大意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上《童趣》这课时,就拿了两 个班的学 生作尝试。课前我叫一个班的学生查阅工具书,认真自读课文乃至熟读课文,并教会他们抓住“物外之趣”中主要写了哪三件事来熟读课文。结果相当多的学生更能够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亦做到在课堂上能够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掌握听课的主动权,轻松、愉快地学习这篇课文,背诵这篇课文,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既省时又省力。而另一 个班的学生呢?课前没有 预习,没有熟读 课文。上课一 开始,我就让学生查找不懂的字词,注上拼音,全班齐读生字生词,然后再朗读课文一遍,接下来就直接分析课文、赏析课文。结果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总是漫无目的地跟在老师的思维后面跑,很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模棱两可,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之前,学生不但 要做好课 文预习,还要熟读课文,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存疑,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认真听课、质疑。如此,学习文言 文的疑难杂症便迎 刃而解,学习效率 也就可以 大大提高了。

二、课内解读

有些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总是感到很苦恼,课堂上害怕老师向自己提问题;他们觉得自己课内很认真听课,但自己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总是不提高,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没有掌握课内学习 文言文的 方法———解读。

解读就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 知课文的 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情感。在阅读中,首先要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准确把握课文意思。比如我在上《岳阳楼记》这篇文言文时,就抓住“谪”、“重修”、“属予作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几个关键词句来让学生把握文意;其次,结合文章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最后,再通过专题讨论,分析解疑,进行语言训练来达到解读课文的目的。比 如,我在上《陈 太丘与友 期》一课时,就抓住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意思的连贯性,来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品读课文前,我按课文大意设置一道补充残缺人物的填空题:

()与()期行,()其中不至,()舍去。()去后()乃至。()便对 ()怒骂:“()非人哉!”()勇敢地据礼指责():“()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惭,()下车引之,()入门不顾。

用这样的题型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地回答了括号中的残缺人物,轻松理解了这个问题,轻而易举地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共同讨论翻译,找出古今异义不同用法。同时,我指导他们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并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强化能力训练。这样,学生就在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了轻松解读,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学习上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课后悟读

在解读文言文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鉴赏性的阅读和评价,把文章放在具体时代和历史发展中去进行宏观分析,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客观评价。我在上《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结合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诚信”来教育学生,为人应该真诚守信,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诚实有信的人。再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让学生写出自己学习这篇文言文后的感悟。这既能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又能达到训练学生写作的效果,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最后,再通过反复朗读 品味,背诵名句、名 段、名篇,达到扩大知识面,扩展文言文阅读、研读的效果。

当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能把文言文的难点一一突破,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学好文言文就易如反掌了。

摘要: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集中在与语法和词义上。学好文言文,关键要在阅读上下功夫。三步阅读法就是学习文言文中的一种好途径

浅谈营销三步定位法 第5篇

么需要?如何满足这些需要?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步营销定位法。

第一步:找位满足谁的需要(Who)即选择目标市场的过程

在市场分化的今天,任何一家公司和任何一种产品的目标顾客都不可能是所有的人,因为顾客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群体,你不能使他们都满意;同时也不是每位顾客都能给他带来正价值,优秀顾客带来大价值,一般顾客带来小价值,劣质顾客带来负价值,事实上,诸多企业的营销成本并没有花在带来价值的顾客身上,而花在了不产生价值或产生负价值的顾客身上,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因此,裁减顾客与裁减成本一样重要。中国有个词为“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因此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裁减顾客的过程,也是选择目标顾客的过程,当然也是顾客选择你的过程。

对于选择目标顾客的过程,任何一本营销学教科书都为我们提供了大体相同方法:确定细分市场的标准,对整体市场进行细分,对细分后的市场进行评估,最终确定所选择的目标市场。

在这一步,确定的是一个大的范围,因为目标市场是指企业决定进入的、具有共同需要或特征的购买者集合。例如生产家庭用的电视机或是宾馆用的电视机,再细一些无非是确定为城市家庭生产还是为农村家庭生产。又如生产西服或是休闲服,再细一点会确定男士休闲服或是女士休闲服。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不是先选择一个目标市场,然后再决定为他们生产什么,而是确定了生产哪类产品之后,再去寻找它的市场。因为吃、穿、用、住、行,每一类产品都必然是人们需要的,先确定产品大类后确定相应的市场,并不违背顾客导向的营销观念。

在选择目标市场过程中,有三种策略可供采用:一是无视差异,对整个市场仅提供一种产品;二是重视差异,为每一个细分的子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三是仅选择一个细分后的子市场,提供相应的产品。

第二步:定位满足谁的什么需要(What)即产品定位的过程

产品定位过程是细分目标市场并进行子市场选择的过程。这里的细分目标市场与选择目标市场之前的细分市场不同,后者是细分整体市场,选择目标市场的过程,前者是对选择后的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在选择一个或几个目标子市场的过程。

对目标市场的再细分,不是根据产品的类别进行,也不是根据消费者的表面特性来进行,而是根据顾客的价值来细分。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总是为了获取某种产品的价值。产品价值组合是由产品功能组合实现的,不同的顾客对产品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这就要求厂商提供诉求点不同的产品。

对于彩电厂商来说,在选择目标市场的同时,也就确定了满足这个目标市场对彩电的需求。但是,目标市场中的顾客对彩电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着各自不同的诉求点,我们需要对目标市场中的不同诉求点进行归类,而推出相适应的彩电。例如,日本松下公司确定中国大中城市居民为中高档彩电的目标市场后,对这个目标市场进行了细分,发现目标顾客购买彩电最关心的利益点为:画质好,声音好,社交需要,还有造型奇特,小尺寸等。为此,他们推出画质好的“画王”,声音好的“音飞”,便于社交的“新潮一族”等。宝洁洗发水也采取了类似的定位做法。

中国20世纪80年代是十个人用一种产品,90年代是十个人用十种产品,今天是一个人用10种产品。因此,任何企业都不能指望用一种产品满足十种需要,最好推出十种产品满足十种需要,甚至满足一种需要。而这种需要应该是研究消费者的结果,而非自己想出来的。如果说在选择目标市场时细分市场的标志是人们主观判断的话,那么,在这里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的依据是顾客购买产品的原因,即关注的产品价值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公司都难以在三个以上的子市场占据优势。因此,采取集中定位的策略是后来居上的法宝。东芝彩电进入中国市场时,松下的“画王”已经受到市场青睐,而“音飞”的推广力度较小,东芝放弃画面好的市场,推出“火箭炮”定位于声音好这一诉求点,取得了成功。

在第二步解决的问题,是产品定位的问题。但是,它已经不是定位于一个笼统的需要满足,诸如电视机满足人们看电视的需要,羽绒服满足人们保暖和漂亮的需要,洗衣粉满足人们洗干净衣服的需要,而是更为具体化的需要,即找出人们在观看电视机、穿着羽绒服和使用洗衣粉时的各种诉求利益,如洗衣粉漂白、香气、强力、泡沫、保护衣服等,顾客对上述利益有着不同的侧重,从而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寻求各自特殊的利益组合,企业设计相应的产品,满足各类顾客所选择

利益的需要,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第三步:到位如何满足需要(How)即进行营销定位的过程

在确定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之后,你需要设计一个营销组合方案并实施这个方案,使定位到位。这不仅仅是品牌推广的过程,也是产品价格、渠道策略和沟通策略有机组合的过程。可见,整个营销过程,就是定位和到位的过程,到位也应该成为广

义定位的内容之一。例如东芝的“火箭炮”,定位于“音质绝好”,那么产品配备了“超重火箭炮低音”,并不断改进音质,品牌命名为“火箭炮”,推出较高价位,将其放在高档和专业商店分销,广告推广重点诉求伴音技术。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言,解决定位问题,能帮助企业解决营销组合问题,营销组合——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是定位战略战术运用的结果。

在有的情况下,到位过程也是一个再定位的过程。因为在产品差异化很难实现时,必须通过营销差异化来定位,在今天,你推出任何一种新产品畅销不过一个月,就马上会有模仿品出现在市场上,而营销差异化要比产品模仿难得多。因此,仅有产品定位已经远远不够了,企业必须从产品定位扩展至整个营销的定位。

两位美国人弗雷德·克劳福德和瑞安·马修斯,通过对世界著名成功公司的研究,总结出他们成功的共同特征:产品稳定、价格诚实、距离便利(容易接近)、独特体验和服务践诺。这基本上与营销的4P要素相吻合。更令人惊奇的是,调查结果显示:最出色的公司也只是在5个属性中的一个属性方面有绝对优势,在另一个属性上保持领先,而在其它3个属性上保持平均水平。这就使每一家公司面临着选择:把哪一个属性做得最出色,把哪一个属性做得优秀,而把哪三个做成平均水平。这是一个取舍的过程,也是营销定位的过程。营销定位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而非产品差异化),戴尔电脑成功于易接近性,星巴克成功于独特体验,沃尔玛成功于天天低价,而他们的产品并非与别人有多大的不同。

消费者在购买洗发水时,无非是去头屑、柔顺、营养、护发、黑发,与其相适应,宝洁就推出了相应的品牌海飞丝、飘柔、潘婷、沙宣、润妍。接下来,洗发水产品定位差异化已经变得很难实现,但从服务、价格、渠道、沟通等方面还有差异化的空间,这就要求企业进行营销定位,那是定位的又一片天地。借用一句套话,就是:营销定位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好范文版权所有

总之,营销定位法的核心是在确定目标市场后,通过对目标市场的细分找到产品差异化的定位点,然后通过营销组合来突出这一定位点,或曰固化这一定位点。如果无法找到产品差异化的定位点,那么就在营销差异化方面找到定位点。

在“飘一代”、“小资”、“BoBo”等新群体不断出现的时代,一个公司、一种产品、一个品牌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要,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一部分需要,也不可能满足一部分人的所有需要,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一部分需要,而找到这部分需要,并用可行的营销差异化策略去满足它,就是定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中英语“三步”探究法运用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探究;协作;情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是英语课程的核心要义,是学生积淀语言文化知识和提升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从学生自主阅读开始,突出任务探究和情景互动,帮助他们在深入探知的过程中发现难点,一方面,对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必将起到引导推动作用,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另一方面,能使得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他们跳出教师讲解窠臼,主动探寻更多未知的世界。运用好自探、互动、活动等“三步”探究法,对丰富学生认知视野思维,增强整体综合运用能力必将起到深入推动作用。

一、探读找疑,带着问题融进课堂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来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在探读的过程中产生疑虑,能有效活跃学生认知思维和增强理解感知。运用导读案例的形式指导学生探究阅读,让课堂始终成为学生问题交流集散地。

指导探读,帮助学生摸清文脉结构层次,利于他们深化感知。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Fog”阅读指导中,结合“Reading A”思考题目,教师不妨以上世纪50年代英国伦敦大雾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What did happen in London? Can you guess what did the people do in the fog? 让学生带着各种猜测主动走进阅读文本素材,帮助他们打开思维的大门。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就“What can you find from Polly and the old blind man?”让学生能够从切合文章表达主题的角度分析其中的思想情感,以此来帮助他们深入课堂教学互动。

探读找疑使得学生在先学中摸清自己的认知思维缺陷,帮助他们在查找短路的过程中获取破解密码。自读探疑,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主动围绕自身不足,搜集与文本相关的素材,给他们更多自我参与和主动思考的机会。

二、任务协作,彼此探究主动求解

自读探疑是学生个体自我思考的过程,但个体思维认知范围有限,需要依照群策群力来完善相关的探学,让学生在带着任务进行合作交流中获得取长补短的机会。任务探学,使得探究目标和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更利于学生集思广益。

设计多元化与层次式任务,给学生提供合作机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机活力。如,在模块七Unit 1 Living with technology的“Reading B TV and audio devices:a review”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就“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V and audio devices?”主动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让他们在广泛占有相应的素材中开阔阅读视野。同时,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Which information did you read in the article?”和“Why did we need TV and audio devices in our life?”进行讨论,让他们能够就语篇表达核心要义进行深入探究,引导他们在主动交流中增强问题探知的综合运用能力。

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需要,紧扣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多思考交流,让他们在丰富理解感知的过程中大胆表达,定能使得任务探究更有价值导向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在享有更多表达话语权和自由权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发现问题探究规则,形成全面的学习思维方法。

三、情景模拟,搭建平台深入探究

探是为了究,是为了解决英语学习中的疑惑。创设相似的情景氛围,让学生通过展学的形式来深入探究,定能使得课程教学在体现人文性和生本主义色彩中强化感知。情景模拟运用使得学生有了更多自我展示的意会。

运用情景模拟,让学生创意与探究形成有效的融合。如,在模块七 Unit 2 Fit for life的“Reading Two life-saving medicines”教学中,可建议学生运用主题演讲、药物科普知识介绍、电视采访等不同的情景模式,围绕“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aspirin and penicillin?”和“What other do you know about aspirin and penicillin?”进行深入模拟交流,让他们能够结合阅读素材内容主动拓展,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感知。

搭建宽广的舞台,为学生互动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氛围,帮助他们在积极展示的过程中深化认知,利于他们主动调整探究学习策略。多运用形成评价关注学生的展示过程,让他们在自由互动的过程中找到认知切入点,利于他们形成敏锐语言学习感知。

如上所言,高中英语三步法探究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探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找到了课程学习要点,掌握破解难点的思维方法。以自主阅读探疑为起点,注重任务协作和情景再现,能使得学生突破教师讲解的单一模式,获得更多的自我修正、主动完善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尝试实践运用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于若洋.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探究[J].中学生英语,2016(4)

[3]曹克兵.探究高中英语的创新课堂教学[J].速读·旬刊,2016(4)

谈三步训练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第7篇

一、带进去, 深体验

中学的课文篇目多, 知识点也多, 对长课文, 往往想求全、求细, 为全面落实那些“知识点”而忽视了阅读的训练。短课文, 知识点不多, 讲的东西少, 学生虽然“热热闹闹”地多读了几遍, 学起来却觉得索然无味, 得到的也只有一鳞半爪的知识。总之, 训诂式的教法, 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是对时间的浪费。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悟出得失之后, 就尝试着简化或淡化某些知识点, 尽量避免机械的、乏味的肢解式剖析, 调动多种手段, 采用多种方法, 强化阅读训练, 把学生的思绪带入课文中, 让他们真正感知、感受到文章语言文字表象中蕴涵的丰富内涵, 寻找到作品的深层宝藏。

首先要抓好预习, 诵读课文。一般地说, 学生在预习阶段的自读, 对课文的理解是粗浅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当好“导演”, 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角色, 然后带领他们进入课文, 去体验其中的情与境。如初中课文《诗词五首》让学生预习阅读后, 课堂上我就让学生回味自己在农村种植“桑麻”的田园生活, 让个别学生讲述自己临江“垂钓”的生活情景与体验, 然后咀嚼、细读课文, 使学生感知作者在诗中所描写的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 感受到“诗中有画”。先把学生带入了作品的意境, 然后剖析写作特点及其作用,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者与作者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差异大的课文和那些运用想象、联想等诸多修辞方法的课文, 要把学生“带进去”有一定的难度。如刘绍棠的散文《榆钱饭》, 课堂上我讲述自己与作品中“我”类似的生活历程, 也让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祖辈、父辈的苦难生活, 比两代人的生活状况, 谈两代人的思想感情, 如此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理之中。

二、领出来, 细品味

如果说第一步已经把学生带进去了, 使学生感知到“诗中有画”或“知其然”了, 那也不过只求得一种内心的体验, 第二步便要把学生“领出来”, 通过重点精读, 去理解作品的内涵, 品味其“画中之情”, 领悟其“所以然”。如《渔歌子》首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是对江南水乡诱人自然风光的描写, 后两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些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诗句表面上只写了两件实物, 而实际上是垂钓人的装束, 也就是渔人的形象。在“斜风细雨”中, 他为什么“不须归”?如果他“归”去了, 又将如何呢?通过启发、分析, 学生可领会到垂钓人沉醉于美好的大自然之中已到了“忘我”的程度, 这就是诗韵内涵所在, 其意境无穷, 耐人寻味。

不同的文学式样, 不同的文体, 阅读的方法也不同。记叙文、散文类的, 就是抓住重点或关键的语句和段落, 学生粗读、细读后已可“知其然”, 但还要经过精读才能品味出课文的意义。如秦牧散文《土地》末段:“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这是我们的土地啊!怎样保卫每一寸土地呢?”这看似平常、朴素的语言文字, 恰是作者对土地热爱之情的集中流露, 是文章的灵魂。对加点的词语和“设问”句式, 只有深入地品味, 才能感悟到它强劲的生命力。

三、抓复读, 促升华

课堂上, 通过细读、精读, 学生悟得了文章的意蕴和妙处。要使初获的知识不成为过眼云烟, 课后的反复诵读仍不可忽视和放松。我要求学生课后反复朗读, 反刍品味。对精巧的篇、段, 要求熟记、背诵、检查验收。

教育家叶圣陶说:“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能驾驭文字。”可见“读”之重要。课文都是典范文章, 我们何不好好读, 读好它呢?叶老又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 习惯不能凭空养成, 必须有所凭借, 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我们教学生通过读, 从“教本”上获得知识, 积累、储存到典范、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 但这还不能完全自然而然地就形成能力, 还要经过反复的迁移训练。如《土地》末段, 我的阅读迁移训练设计是: (1) 流利、有表情地朗读; (2) 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3) 模仿课文, 写一段议论抒情的文字, 用上“设问”的修辞方法。这种对知识迁移的训练, 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重点而定, 而且使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 只有读懂课文, 才能学好课文, 只有经过有目的的、有次序的训练、实践、应用, 才能使基础知识升华为语文能力。

诗歌鉴赏“五看三步”法 第8篇

学生初学诗歌鉴赏, 理解不到位是普遍现象, 对各种技巧无法把握也是可以理解的, 背诵条条框框, 时间一长就混淆遗忘也是人之常情。那么怎么做才可以让初学诗歌的学生有进步呢?“五看三步”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的“五看”就是:一看题目, 二看作者, 三看注解, 四看关键词, 五看关键句。“五看”是理解诗歌时必须做到的。

诗歌的题目, 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 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 确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王昌龄《西宫春怨》说明诗的内容是宫女失宠后的哀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明诗的内容是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倾慕, 通过对诗歌题目的揣摩玩味, 便可感知诗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某种情感, 或诗人对生命、生活、社会的某种见解, 甚至是诗人所寄予的某种理想、抱负等。

诗歌的作者也有一些有用的信息, 如果作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学生就可以根据作者的风格答题了, 当然, 如果是不了解的作者, 这个信息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比如,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 普遍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 其诗歌风格的形成, 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 杜甫处于盛世末期, 少时有雄心壮志,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 国运衰微, 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 趋近现实主义。因此, 抒发他悲天悯人、仁民爱物、壮志难酬、忧国忧民情怀, 就是他诗歌的主调了。

诗歌的注解也是重要的信息源, 注释虽小, 却有着不可或缺的大作用。知人论事, 了解一定计量的背景, 一定计量中生涩用典, 了解一些生僻词的简易注解, 巧妙利用注释的作用, 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解答试题, 获取一个较高的分数。

例如:

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注:白云泉在苏州市西南, 二十里号称“关中第一泉”, 白居易题以绝句, 白云泉遂名显于世。

这个注释让我们知道这是白居易贬到江州后的作品, 而被贬的白居易济世抱负渐减、随遇而安、独善其身的思想日增, 反映了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关键句最能表现诗歌的主旨, 理解了诗歌的主旨就知道怎么答题了, 在此不多赘述。

所谓的“三步”是答题的方法, 是无论题目怎么问, 都必须使用的方法。我必须强调的是, 这不是解题最好的方法, 只是对初学诗歌鉴赏的学生最有用的方法。就像学习武术, 开始一定按套路来练习的, 等到功夫练成, 自然可以得心应手, 随心所欲了。第一步:要答词性、意思、表达方法。第二步:翻译诗句或列举关键词。第三部:升华内容, 揭示主题。无论诗歌鉴赏问什么, 都这样答, 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做只能多答, 不能少答, 而多答是不扣分的。下面用实例来证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 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 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 年年长自清。

(1) 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 清澈见底, 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 水石相击, 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 却有映地照天, 兴风作雨的奇观。

(2)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 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 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 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 任性自然的情怀。

这是山东高考题及标准答案。下面按“三步”法答题试试。 (1) 手法:欲扬先抑, 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翻译句子:山泉平缓流淌时, 清澈见底, 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 水石相击, 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 却有映地照天, 兴风作雨的奇观。 (2) 本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写山泉平缓流淌时, 清澈见底, 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 水石相击, 如风雨之声, 体现了山泉恬淡自然, 清高自守的品格, (3)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 任性自然的情怀。

中考历史学科三步复习法 第9篇

第一步:夯实基础

1.主干知识复习法。我精读课标, 根据课标要求, 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基本的历史线索等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让学生对所有的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如中国历史部分, 先把中国历史分为近代史和现代史, 近代史时间从1840年至1949年, 现代史从1949年开始, 然后把两段历史时间里的所有历史事件串联起来。

2.精读部分知识复习法。

(1) 浓缩要点法。为了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我通常采用此方法, 即对每一课的要点进行提炼, 如复习《洋务运动》一课时, 可以抓住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目的、口号、主要内容、失败原因以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几大要点。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以及内在的联系, 就可以牢固地掌握这个历史事件。按照这样的方法把几本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要点逐一梳理、浓缩。这样, 基础知识也就牢牢地掌握了。

(2) 归类复习法。即对课本知识进行整合, 提取重要会议类 (如中共一大、中共七大、一届人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等) 、重大改革类 (如俄国1861年奴隶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 、革命战争类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中国抗日战争等) 、科学技术类 (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 等, 逐类进行复习巩固。

(3) 联系复习法。即由一个问题联系到同类其他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如复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联系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与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与鸦片战争的关系等等。让学生觉得一个个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 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这样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中外历史结合法。即在复习到某些世界史知识点时, 可以将它与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如复习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一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按照明治维新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平型关大捷→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田中角荣访华这样的线索来复习。

第二步:专题复习

学习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 因此在中考题中经常会看到历史问题与社会热点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人类和自然发展的重大问题, 要善于把握时政热点、焦点问题, 扩大视野, 获取信息, 加以分析。教会学生把时事热点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 精心组编知识热点专题并进行强化训练。专题主要是综合性专题和时事热点专题。经过第一轮复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每个考点的基础知识, 在学生掌握了较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同时, 在复习过程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2012年的时事热点问题是十八大的召开, 可以组织学生复习历史中的重大会议。又如目前的钓鱼岛问题, 可以联系历史上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及重大事件如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等等。

第三步:模拟演练, 教给答题方法, 提高答题能力

首先, 训练必须有的放矢。要选择内容新颖、覆盖面宽、设问巧、质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进行训练, 要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锻炼心理品质, 反对题海战术, 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材料、同一知识点进行思考, 全面把握。

其次, 要教会学生审题。读题过程中, 首先要找关键词, 要知道题目问什么, 同时要注意限制性的词语, (如有些题目有时间限制, 有些题目有地域性的限制) , 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 还要注意题目的附分情况, 看分数答题, 一般一分答一点, 分点分行答题。

最后, 要注意讲评, 提高训练效果, 讲评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答题, 要运用课本知识答题, 学会知识迁移。在平时的测验中, 我们都会发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答题, 凭自己的思维去想象, 而不会运用课本知识点, 这样的答案在中考中是被扣分的, 教师要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训练, 可以专门定义为“找对应知识点训练”。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 全面掌握中考历史的知识、技巧、方法, 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 轻松迎接中考。

“读—想—品”三步诵读法浅探 第10篇

那么, 今天的学生们如何才能学好古代诗文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 有朗读、背诵、吟咏之义。古人对“读”有比较经典的概括和诠释——“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等。可见, 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是一种切实有用的语言训练方法。

那么, 教师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训练呢?《文心雕龙》中说:古者教以诗乐, 诵之歌之, 弦之舞之。笔者根据自己指导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经验, 结合新课改以来古诗文教学经典案例, 提出“读——想——品”三步诵读教学法, 所取得的成效较为令人满意。在此, 冒昧提出与诸位专家交流, 敬请指教。

“读——想——品”三步诵读教学法的基础和核心就在一个“读”字, 诵读贯穿学习的始终。

一、读, 就是读出语感, 读懂情感

“诗言志”, 任何一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 古代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 与我们今天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 “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要诵出语感、读懂感情, 就要读准字音, 读明节奏, 读出语气。

读准字音, 只要结合字典, 注意古音今音的差别就可以了。

读明节奏, 就要适当了解古诗文诵读节奏的划分。古诗文节奏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 或按语意划分。例如:“国破山河在”一句, 依音节可划分为“国破/山河/在”;依意义可划分为“国破/山河在”。一般来说, 诗歌中按音节划分节奏的多, 古文按意义划分节奏的居多。

语气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 或为某种表达效果, 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 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 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读《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 “商女”读得平缓, “不知”开始上升, “亡国恨”达到顶点, “恨”最重。通过模仿吟咏, 读出正确的语调, 就能激起学生心中的共鸣, 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 从而自然读出诗的韵味。

二、想, 就是联想想象, 欣赏画面

古诗文可是说一种精练而又综合的文学艺术, 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等有机地统一, 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只有反复诵读, 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翅膀”, 只有读出感情, 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 联想想象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 从中体会到美, 感受到妙。

现代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也是此意。其中的“音乐美”可理解为我们前文说的“读”, 而“图画美”则是“想”。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 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 (一)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熟读成诵, 自然水到渠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再现画面,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三、品, 就是品味美点, 赏析妙处

古人云:“三分诗, 七分读”。这里的“读”指的是吟咏, 也就是品味。在读出语调、读明节奏之后, 于反复吟咏中理解诗的意蕴, 欣赏诗人遣词造句中独具匠心的妙处。简单说就是学会赏析。学生自己要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这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赏析的角度多样, 可以针对整体做些风格、意境和思路的点评;也可以选取某句话来字词品味, 修辞辨识。如学习“诗圣”杜甫的《望岳》, 我们可以从颔联“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中一个“割”字中品味到如下妙处: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成两断, 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但再高大巍峨, 诗人也要“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这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 只有不畏艰难险阻, 奋力登上“绝顶”, 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这样的美点举不胜举:或深沉含蓄, 蕴含哲理;或缠绵悱恻, 真情动人;或抑扬铿锵, 迭沓酣畅;或悠扬明快, 清新含蓄。在读中品, 在品中读, 使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 也读出了画面, 读透了意境, 品味了妙处。在这个过程中, 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 认真读诗, 用心品诗, 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 他们有些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 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 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 不论能否创新, 都是值得肯定的。

古代人采用“讽诵言语”的办法教养国家子弟, 注家说是“倍文曰讽”, “文”即指文学作品, “倍”即背, “讽”如小儿背书, “诵”则有抑扬顿挫, 以声音调节之增加吟咏的音乐性。可见诵读它体现的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和智慧, 对于指导今天的古诗文教学, 也具有颇深的意义。

特级教师钱正权先生说:“古诗文教学的最大难点是什么?难就难在怎样引导学生诵读, 并读出感情来。”这是针对当前脱离诗情诗境的古诗文教学所作的精辟论述。

“文章不是无情物”, 通过以上“读——想——品”的层层递进的诵读指导, 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象:刚开始上课时孩子们还读不流畅、读不出味, 到下课时已经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声情并茂!

摘要: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在于诵读, 诵读的关键在于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想得眉开眼笑、美不胜收, 品得意味深长、妙不可言。把握了这一点, 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把孩子们引入古代诗文的王国, 让他们自由地翱翔, 从而享受生活的无限快乐。

三步阅读法 第11篇

注意集中训练法是通过引导人们注意一个中性或愉快的刺激,转移人们对产生压力感的刺激物的注意。它包括三个办法:默想法、意象指导练习和催眠。催眠的方法不太适合自己单独练习,即使是一些自我催眠的方法,也要在专业人员的讲授后应用。所以,我们这里主要介绍默想法和意象指导的具体练习步骤。

默想法

在默想法中,我们可以注视一个物体,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重复的语言指令上。当我们能成功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地方时,自然就不会注意产生压力的刺激了。

首先,找一个安静的能使身体和精神愉快的地方。坐着或者躺着都行。闭上眼,全身放松。如果采取坐姿,使头、颈、背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1坐好或躺好后,有节奏地深呼吸。

2然后,反复地默念某一暗示语。比如,一个词或一个简短的句子。要注意呼吸的涨落和暗示语的节奏尽量保持一致。

3默念一会后,当感到完全安静和放松时,开始做下述动作:先慢慢地将头倾向右边,然后移到左边,再回到中间。反复几次后,慢慢地把眼睛睁开,结束练习。

意象指导练习

在意象指导练习中,我们可以设想或想象愉快的情境或影像。这个练习也是为了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从产生压力的想法或影像上转移出来。

比如,可以回忆或者想象美好舒适的情景和影像。当这种想象产生时,我们要努力去体会这些景象、声音甚至情境中的气味。回忆的景象越多,我们就更有可能充分想象。并且,更容易从那些会产生压力的想法或影像中转移出来。

准备姿势:

1马车夫式:想象一位车夫从容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头微微向前。手和胳膊轻松地放在大腿上。两腿自然放松,感觉舒适就好。脚尖微微朝外。闭上双眼。

2软椅式:舒适地坐在一张软椅上。胳膊和手放在椅子的扶手或自己的腿上。双腿和脚自然放松。脚尖略向外。闭上双眼。

3躺式:仰面躺下。头舒服地靠在枕上。两臂微微弯曲。手心向下放在身体两旁。两腿放松,稍分开。脚尖略朝外。闭上双眼。

在想象的时候,可以借助录音。比如,自己事先录下一段配乐的美好“情境”,在做意象指导时播放。

例如,最常见的情境是在大海边,可以这样录制:

我静静地躺在海滩上。周围没有其他人。我听到了风吹过耳旁的声音。我感受到了阳光温暖的照射。我触摸到身下海滩上的沙子。我全身感到无比的舒适。海风带来清新的味道。海涛有节奏地唱着自己的歌。我静静地,静静地谛听着这永恒的波涛声……

我坐上了小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荡漾。小船轻轻地摇呀。它有节奏地朝着最美丽的地方摇去。我的呼吸渐渐慢而深。和着小船的节奏,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我尽情地享受着。

天上的白云倒映在镜子一样的水面上。不知哪儿是水面,哪儿是天空。几只海鸥贴近水面掠过,翅膀几乎触到水面。一会儿,它们又飞向蓝天,尽情地炫耀它们的飞行技巧,非常轻巧,潇洒自如……

每次练习多长时间?

三步阅读法 第12篇

1. 在观察中体验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作文,贵在真实。学生只有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观察和练笔有机地统一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说话、写话训练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1.1 指导课堂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观察,表现为:(1)看图写话。指导学生看图写话,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按顺序。在一幅图中,人、景、物往往很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可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等顺序进行逐步观察。 (2) 抓特点。在观察时,对于画面上人、物、景等要抓住特点。如观察“人”可从容貌、神情、姿态、衣着、身份、年龄等方面着眼;观察“景物”时要把握物体的形状、色彩、结构、大小、位置,注意观察的季节、气氛、时间、地点等内容。 (3) 分主次。在观察图画时只有分清主次,才能准确地领会图画的中心思想,做到详略突出。(2)观物作文。如在指导学生写《我最喜欢的玩具》一文时,我通过出示几个不同的玩具,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比较不同玩具的外形,从而写出每个玩具的不同特点。

1.2 观注生活细节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观察是习作的基础。面对生活的多姿多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察方式,产生不同的体验感受。如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忽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我借机指导学生自由观察下雨时的天空、田野,体验雨后的舒爽,听雨的声音,品尝雨的滋味,看一看雨中的动植物,并把看到的写下来。由于学生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因此,均能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雨像挂在天地间的一幕白纱,把世间的一切都笼罩在其中。看,雨似珍珠,如丝线,像牛毛,掉在我头上,滑滑的,掉在我脸上,爽爽的,掉在我的嘴里,甜甜的。夜晚,绵绵的细雨下了一夜,好像怕惊动了熟睡的人们。”

2. 在阅读中积累

2.1 指导阅读方法

为了提高读书质量,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于精读的内容,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通读一遍的基础上反复阅读,像吃面包一样,一口一口地咀嚼、吸收。对于特别精彩的片断,生动形象的成语、词汇,教师可鼓励学生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并经常翻阅,从而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手摘记、写心得体会的好习惯。

2.2 鼓励课内外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大多为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每组都有各自的训练目标,课文中无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还是意境优美的诗歌、散文,都是学生写作的优秀范文,在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会学生读懂课文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从而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拓宽知识层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

2.3 挖掘读写结合点

众所周知,“读书”是被动地理解别的文章,而“写作”则是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两者相比,“主动”应该比“被动”显得容易些。深入挖掘一篇课文,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读写结合点:(1)课题与课文的关系———学习作文如何审题、拟题的结合点;(2)捕捉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学习读书积累、作读书摘抄笔记的结合点;(3)区分课文内容的主次———学习作文怎样确定详略的结合点;(4)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结合点;(5)品评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感受、想象、描述事物的方法———学习作文怎样连句成段、把内容写具体的结合点。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各班习作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文自身的写作特点,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抓住一两个读写结合点,把抽象的写作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读写结合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3. 在评价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要求为:(1)学会欣赏学生的作文。在进行作文评价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习作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赏识。(2)展示作文的成功。教师可通过班级、校园佳作展示栏、学校广播站、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天地,从而增强学生写作发展的动力。

总之,作文能力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其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只有在思想上长期重视作文教学的指导,努力探索、研究规律,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有希望让作文课堂从“必然王国”步入“自由王国”,从而真正达到“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自如”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郭根福.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 1998, 12.

[2]洪希莉.小学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J].教育评论, 2000, 02.

[3]刘悦, 韩军.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北京教育, 2002, 08.

[4]王正祥.兴趣积累练笔评改——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上一篇:初中思维导图下一篇:达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