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病害识别范文

2024-08-23

蔬菜病害识别范文(精选7篇)

蔬菜病害识别 第1篇

1 病害识别方法

1.1 认别时间

对于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 其最佳识别时间为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 如温室和大棚应在放风前或晚间, 叶片潮湿为宜;露地宜在早晨叶片结露或雨后, 可明显看到病部霉污或病原菌的分泌物[1]。

1.2 根据发生条件识别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1种或几种病害发生, 因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黄萎病等。

1.3 根据发生时期识别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 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 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 如黄瓜苗期易发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 绝大多数病虫害都在此期间发生, 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开花期发生, 炭疽病多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1.4 根据发生部位进行识别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 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 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 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2]。另外, 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 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 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 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 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1.5 根据主要症状进行识别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 (即症状) 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 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 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 也没有必要, 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 潮湿时无霉 (粉) 状物, 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溃疡及腐烂现象, 有时发生臭味, 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 或呈线状厥叶形, 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 顶部叶片变小, 中下部叶片内卷[3]。真菌病害发病部位有不同形状 (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 病斑, 潮湿条件下, 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 (粉) 状物, 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 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 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 炭疽病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2 防治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 以经济、安全、高效为防治宗旨, 采取生态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其他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力求防治的科学性, 蔬菜病害防治有三防:一是不让病原菌进入本区域, 二是充分减少病原基数, 三是减少和降低病害暴发成灾的几率。

2.1 生态防治

通过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湿度防治, 通常适宜的温、湿度指标为:上午25~30℃, 湿度60%~70%, 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 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 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 湿度低于85%, 20℃及时盖帘保温, 利于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 不低于10℃, 湿度90%左右。如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时, 进行高温闷棚, 维持棚温45℃约2h后再放风, 这样连闷2~3次, 防效显著。

2.2 物理防治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达到防治病害目的, 如选择抗病品种, 培育无病壮苗, 实行轮作、间作、套种, 清洁田园, 摘除老病叶, 加强肥水管理, 合理施肥, 科学管理, 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微肥。叶菜类施肥以氮肥为主, 适当配合磷钾肥。花果菜类生长中氮磷钾配合要适当, 按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肥水管理, 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好, 注意配合使用硼、镁、钼肥。

2.3 药剂防治

一是对症用药。菜农们既要掌握病害识别技术, 又要了解一些常用药剂的应用范围, 以防乱用。如防治真菌性病害应选用普力克、甲霜灵 (瑞毒霉) 、乙磷铝 (疫霉灵) 、百菌清、三唑酮、杀毒矾、扑海因、速克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细菌病害应选用琥胶肥酸铜 (DT) 、醋酸铜 (CT) 、铬氨铜、可杀得、波尔多液等铜制剂及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83增抗剂、抗病毒剂1号等[4]。这些农药的防治对象和范围不同, 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 例如三唑酮 (粉锈宁) 对白粉病和锈病有特效;瑞毒霉可防治蔬菜多种真菌病害, 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及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二是严格把握用药浓度和次数。生产中有些菜农常因治疗心切而任意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 不仅增加成本, 还易造成药害, 加重污染;有的为求经济而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 不能达到防治目的, 而只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 准确配制药量、浓度, 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三是适期防治。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 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 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用药。在病害初发期, 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 然后全面施药防治, 这样既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 又提高防效。四是广泛使用低毒农药。在选用农药上, 要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这也是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 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是轮换用药。为避免病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 降低农药残留量, 不可长期单用一种农药, 应交替使用, 一般一种农药使用2~3次后, 应换其他农药品种。六是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目前, 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及可溶性粉剂等, 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 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 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 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 脂铜粉剂防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参考文献

[1]吴扣兰, 刘裕岭.蔬菜细菌性病害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J].上海蔬菜, 2009 (5) :68.

[2]孟令法.大棚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知识 (科技与三农) , 2009 (6) :57-59.

[3]孙海军, 刘玉波.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J].吉林蔬菜, 2009 (2) :41-42.

温室蔬菜苗期病害的识别和防治 第2篇

关键词:苗期病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应急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措施

蔬菜苗期出现问题主要是环境条件不适宜、温室内病原指数高、管理措施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一、蔬菜苗期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及应急防治措施

蔬菜苗期容易发生的侵染性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茎基腐病、疫病、根腐病、病毒病等, 管理措施不当容易引起沤根、肥害、药害等非侵染性 (生理性) 病害, 有些病害的发生症状有相似之处, 菜农较难区分, 所以有时不能对症用药, 耽误防病的最佳时期, 造成病害的大面积发生。菜农只有弄清每种病害发生时的症状特点和发病规律, 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对症用药。

1猝倒病症状:猝倒病是瓜类、茄果类、豆科、十字花科等多种蔬菜苗期的常发病害之一, 在播种后到幼苗期均可发病, 在两片子叶前发病最多。菜农俗称“卡脖子病”, 是蔬菜整个栽培过程中最早发生的一种病害, 在播种后出苗前病菌侵染能造成烂种和烂芽, 使苗床出苗不齐或缺苗;幼苗期发病, 开始时胚茎基部或中部呈水渍状, 像开水烫过似的, 后变褐缢缩, 子叶未凋萎, 幼苗就倒折, 严重时出现大片幼苗倒伏的现象, 发病速度极快, 湿度大时发病部位产生少量白色霉层, 即病菌的菌丝体。

该病是由藻物界卵菌门中的瓜果腐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病残体、土壤中越冬, 只要条件适宜猝倒病全年都有发生, 病菌在田间主要通过水流、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 病菌侵染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 以后在病部产生孢子囊, 进行再侵染, 最后在病组织内产生卵孢子越冬。苗床土壤、基质湿度大, 幼苗生长弱, 高温、高湿及忽冷忽热的天气最利于发病;播种量大、光照不足、幼苗徒长等情况也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流行。

应急防治措施:发病初期在拔除病苗的同时, 用50%克菌丹 (美派安)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72.2%霜霉威水剂 (普力克) 800倍液等喷药、灌根, 5天左右一次, 连续喷药、灌根2-3次即可控制病害的发展。

2立枯病:幼苗及大苗均可受害, 多是零星发病, 发病初期在幼苗茎基部或根茎部产生椭圆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病斑, 后病斑逐渐扩大凹陷, 绕茎一周后病部萎缩干枯, 最后幼苗叶片萎蔫枯死, 枯死苗多立而不倒伏, 故称立枯病, 这点区别于猝倒病。湿度大时可看到浅褐色蛛丝网状的菌丝, 该病比猝倒病发病要晚, 一般在出苗后经过一段时间生长或移栽后发生, 发病速度较慢。

该病是由真菌界半知菌类中的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病残体分解后, 病菌还可以在土中腐生存活2-3年。条件适宜时, 病菌菌丝可直接侵染幼苗, 引起发病。病菌通过水流、农具、带菌粪肥等进行传播, 高温高湿的条件利于此病的发生蔓延。

应急防治措施:及时拔除病苗, 用50%克菌丹 (美派安)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77%硫酸铜钙 (多宁)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15%恶霉灵水剂1500倍液等喷药、灌根, 5-7天一次, 连续用药2-3次。

3茎基腐病:主要危害大苗或定植后的苗子的茎基部或地下侧根, 是近几年来温室蔬菜定植后的主要病害之一, 发病时茎基部呈暗褐色或浅褐色, 后绕茎基或根茎扩展, 致皮层腐烂, 初期地上部叶片变黄、萎蔫, 严重时整株枯死, 湿度大时可见病斑上有白色霉层, 病部表面还能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

该病是由真菌界半知菌类中的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腐生性强, 可在土中生存2-3年, 幼苗定植过深、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大水漫灌且遇到地温过高等易引起此病的发生蔓延。

应急防治措施:及时拔除病苗并划锄土壤, 同时用50%克菌丹 (美派安)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硫酸铜钙 (多宁)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 或15%恶霉灵水剂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等灌根, 5-7天一次, 连续用药2-3次。

4疫病:是瓜类、茄果类等蔬菜的常见病害, 危害严重, 在苗期主要危害茎基部, 发病时近地面茎杆上出现黑褐色病斑, 并向上、下扩展, 向上时可扩展到下部分枝的枝节处, 向下扩展到根部, 湿度大时病部像开水烫过一样, 且在发病部位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

该病是由藻物界卵菌门中的疫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 温度变化异常、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等, 易造成病害的发生流行。

应急防治措施:及时拔除病苗, 选用50%克菌丹 (美派安)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硫酸铜钙 (多宁)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72.2%霜霉威水剂 (普力克) 800倍液, 或7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药防治, 5-7天一次, 连续用药2-3次。

5根腐病:由于引起根腐病的病原菌有多种, 所以根腐病就有多种, 但常见的有疫霉根腐、镰孢菌根腐、腐霉根腐等, 主要危害主根或毛细根, 根系变褐腐烂, 皮层被破坏, 造成下部叶片先变黄早落, 甚至枯死, 严重时全株枯死。

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借流水、农具、种子等进行传播。土壤高湿极易诱发此病。幼苗子叶中养分快耗尽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 抗病力最弱, 易受根腐病病菌的侵染。

应急防治措施:及时拔除病苗, 并划锄土壤、控制浇水, 可选用50%克菌丹 (美派安)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硫酸铜钙 (多宁)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15%恶霉灵水剂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等灌根, 灌根时可加入生根壮苗剂, 每株灌药液150-200克, 5-7天一次, 连续用药2-3次。

6病毒病:现在由于设施蔬菜的大面积种植, 基本全年都有病毒病的发生, 越夏蔬菜和秋冬茬蔬菜苗期病毒病都比较严重, 一般常见的有花叶病毒病、蕨叶病毒病、斑萎病毒病、黄化曲叶病毒病、条斑病毒病、枯顶病毒病等, 发病初期病株表现生长缓慢、叶片变小、皱缩、黄化等, 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造成绝产绝收, 是近年来棚室蔬菜栽培的重要病害之一。

病毒病的发病条件是高温干旱强光照, 主要是通过伤口进行传染, 所以最重要的是避免高温、干旱、强光照的环境条件, 同时避免造成伤口。

应急防治措施:及时拔除病株;高温季节使用遮阳网, 浇水要适时适量, 防止土壤和空气湿度过小;温室上、下通风口要使用防虫网, 幼苗定植后棚内悬挂黄色、蓝色粘虫板, 降低棚内的虫口数, 棚内蚜虫、白粉虱、烟粉虱、蓟马等较多时要及早喷施吡虫啉、阿维菌素、噻嗪酮等药物;打杈、绑蔓、授粉等农事操作注意减少植株碰撞, 中耕时减少伤根;发病初期及时喷洒3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2%宁南霉素水剂200倍液等, 可同时加入硫酸锌1500倍液或爱增美1000倍液等效果更好。

7沤根:苗期常见的非侵染性病害, 育苗期和定植后都有发生, 造成严重缺苗的同时还影响幼苗的质量。发病幼苗出土后较长时间不发新根和不定根, 幼根表面初呈锈褐色而后腐烂, 表皮易脱落, 植株叶片变黄, 严重的叶缘枯焦、萎蔫枯死, 极易拔起。

沤根主要是由于高湿、阴雨天多、光照不足、低温等原因引起的。

应急防治措施:一旦发现有沤根现象, 要尽量降低土壤湿度, 定植后的棚室要划锄土壤以降低土壤的湿度、增强土壤的透气性, 并在叶面喷施爱增美3000倍液或全树果1500倍液等以促进植株的生长。

8肥害、药害:是由于施肥、用药不当引起的, 一般是因施用了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过量施用化肥、用药量大或用药不均匀等造成的, 会造成蔬菜的烧根、熏苗。幼苗发生烧根时根尖发黄变褐、不生新根, 植株表现心叶皱缩、叶片暗绿、生长迟缓、植株矮小;肥料、农药施用不当在温室内还能放出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 容易造成蔬菜发生气害, 使叶片出现水渍状斑点或点状、块状的坏死斑, 严重时叶片变褐色甚至枯死。

应急防治措施:一旦出现肥害或药害, 首先要查明原因, 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及时浇小水, 间隔3-5天浇一水, 连续浇水2-3次, 浇水时可随水冲施能加速有机肥发酵的生物菌剂如肥力高等, 同时加强通风, 避免有害气体对叶片产生毒害作用。同时叶面喷施爱增美3000倍液或全树果1500倍液等以促进植株的生长。

二、温室蔬菜苗期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1在休茬期采取高温闷棚、大水漫灌、化学处理等方法对温室进行杀菌灭虫处理, 最大限度的降低温室内的菌源和虫源。

2选用抗病品种、采取嫁接等方式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3对种子进行温汤浸种和药剂处理以减少种子带菌。

4对苗床土进行消毒处理或直接用基质进行穴盘育苗, 以培育壮苗, 增强植株的抗逆能力。

5高温季节进行遮阴降温及使用防虫网等措施防止生理性病害和病毒病的发生, 同时创造不利于病菌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通过生态调控防止病害的发生。

6定植前提前造墒, 合理覆盖地膜, 以利于降低温室内土壤和空气的湿度, 抑制病菌的繁殖、侵染。

7在定植穴里用药, 并在定植后及时浇小水, 第二水在定植后的4-7天内浇, 这次水量可适当大些, 每次浇水后只要条件允许都要进行划锄以减少水分蒸发并增强土壤的透气性。

参考文献

[1]李洪奎, 李明立, 孙平.出口蔬菜病虫图谱[M].中国农业迷信技术出版社, 2011.

[2]郑建秋.现代蔬菜病虫鉴别与防治手册[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科学防治设施蔬菜病害 第3篇

1. 换茬后及时清棚

在前茬蔬菜收获后或后茬蔬菜种植前, 把棚内蔬菜的秸秆、杂草、病果、病花等清除出棚, 然后放火焚烧或深埋于离棚较远的地方。

2. 扣棚前消毒彻底

扣棚前一个月使用98%棉隆每亩20~25公斤全面进行土壤熏蒸消毒, 或定植前每亩用3公斤1%申嗪霉素药剂按400~500倍稀释, 对水均匀泼浇或喷淋, 使药液充分渗入土层, 对土壤内部和表面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定植前用甲醛 (福尔马林) 对墙体表面及墙缝内的杂菌进行消毒, 通风晾棚后再定植。

3. 提高植株综合抗性

施基肥多施生物菌肥, 可药肥双效。有益菌群在蔬菜根部土壤环境中大量繁殖并与多种病原菌竞争营养, 从而抑制病原菌产生各种酶类以破坏植物病原菌细胞, 产生抗生素, 抑制各种病原菌生长;疏松土壤使蔬菜根系发达, 提高自身抗逆性。可选用E M菌肥料、腐殖酸冲施肥、高分子有机肥等, 每亩用100~200公斤为宜。

4. 大棚温度控制合理

菜农朋友应特别注意, 在大棚蔬菜的霜霉病、细菌性病害、灰霉病、菌核病发病严重时, 通风排湿是非常关键的, 但棚内温度不可过低, 否则影响蔬菜正常花芽分化, 蔬菜品质下降, 如茄子出现短花针或僵茄;黄瓜植株烂头或花打顶;椒类蔬菜易出现盘型果等。要想提高治疗效果, 可控制棚内温度在30~40℃, 2小时后再放风, 然后结合喷药防治, 会增强治疗效果。

5. 对症用药

设施蔬菜病害生态防治技术 第4篇

1 发病原因

1) 温室、大棚一旦建成难于移动, 加上重茬连作, 造成土传病害严重。

2) 湿度常处于饱和状态, 宜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3) 设施蔬菜生产为病菌提供了越冬场所。

4) 设施内密闭条件好, 多种有害气体易对植株造成损害。

5) 温度急剧变化, 引起生理障碍频繁发生。

2 生态防治技术

2.1 育苗1种子消毒

1) 温汤浸种:用55℃的热水浸种15~20min。

2) 药剂消毒:用40%甲醛100倍水溶液浸10~15min;或1%硫酸铜水溶液浸种5min;或10%磷酸三钠水溶液浸种20min;或2%氢氧化钠水溶液浸种20min;捞出后反复清洗。

2.2 移植

采用营养钵移植, 钵内装营养基质以利护根、保苗。

2.3 加强苗期管理

注意增光、保温、通风降湿, 及时覆土复壮, 保证幼苗整齐、均匀、茁壮。如发现病苗及时拔除。定植前进行低温炼苗, 提高秧苗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2.4 深翻土壤与整地晒田

1) 深翻:一般在秋季进行。通过深翻可把遗留在土表的病残体、菌核等翻到土壤深层, 促进病残体分解腐烂, 加速潜伏在病残体内越冬病菌死亡, 使菌核不能萌发出土。

2) 晒田:是指整地后的晒田。晒田可直接利用阳光紫外线杀菌。软腐细菌在表土干燥和阳光直射几个小时即可大部分死亡。

2.5 合理轮作与间套作

1) 合理轮作的基本原则: (1) 将深性与浅根性以及对养分要求差异较大的蔬菜轮作。 (2) 将豆科作物安排在轮作计划之中。轮作中适当配合豆科、禾本科蔬菜, 可增加有机质, 改良土壤, 提高肥力。 (3) 将有同种病虫害的蔬菜在年限上隔离开, 如黄瓜需隔2~3年, 番茄需隔3~4年, 西瓜、甜瓜需隔5~6年以上;尽量避免同科蔬菜连作。 (4) 选择根系分泌物相互促进或互不影响的蔬菜作为前后作。

2) 间套作的原则: (1) 生长期长短不同的蔬菜间套作; (2) 高矮秧不同的蔬菜间套作; (3) 喜光与耐荫的蔬菜间套作; (4) 根系深浅不同的蔬菜间套作; (5) 直立性与开展性蔬菜间套作。

2.6 合理灌溉

田间灌水过多或保护地内湿度过大, 是诱发许多病害的重要因素。在保证蔬菜对水的基本需求前提下, 应尽量减少灌水量。我区多采用膜下微灌技术。

2.7 病害防治

利用保护地环境可人为控制的特点, 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综合管理, 调控温、湿度等环境条件, 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菌繁殖和侵染的条件, 从而抑制或减轻病害的发生。

1) 四段变温防治黄瓜霜霉病:揭苫后至14时, 温度控制在28±2℃, 14时至闭风, 温度控制在22±2℃, 盖苫至午夜, 温度控制在17±2℃, 午夜至揭苫, 温度控制在13±2℃。

2) 三段变温防治番茄灰霉病:揭苫至盖苫温度控制在24±2℃, 盖苫至午夜14±1℃, 午夜至揭苫温度控制在10±3℃。

3) 放风:外界最低气温低于10℃不能放夜风, 10℃时放夜风1h, 11℃时放夜风2h, 12℃时放夜风3h, 13℃时整夜放风, 15℃时夜脚薄膜全部揭开加大昼夜放风量。

4) 高温闷棚:黄瓜用44~46℃闷棚2h可抑制霜霉病7~10d不发展, 番茄灰霉病、叶霉病用38~40℃高温闷棚2h, 有明显抑制作用。

白菜类蔬菜主要病害的防治 第5篇

1霜霉病

俗称黄炸叶、霜叶、龙头拐等。此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和包心期发病重。叶片发病后呈黄褐色角斑,叶背面产生白色稀疏霉层,最后叶片干枯变为褐色。花梗与种荚发病,则肥肿畸形,潮湿时病部表面出现白霉。冷凉高湿、 天气阴晴交替时,易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选用抗病、耐病、青杆型品种。选择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清除病残体和深翻晒垡,深沟窄畦栽培。施足基肥,重施莲座期肥,保证包心期不脱肥。(2)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3%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4% 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用72%g露可湿粉600~800倍液,或58%瑞毒霉锰锌可湿粉600倍液,或65.5%普力g水剂600倍液等,交替喷施2~3次,间隔7~10天1次。

2软腐病

俗称白菜烂葫芦、烂疙瘩、 水烂等。普通白菜心部先发病,发病部位为浸润半透明状褐色,后变为黏滑软腐状,最后菜株枯死,病部水分蒸发呈干缩状。有的从茎基部或肥厚叶柄处发病,引起全株萎蔫。大白菜莲座期到包心后发生, 病菌多从菜帮基部伤口处侵入,形成水浸状浸润区,后病部逐渐扩大并变为淡灰褐色。开始受害时,病株外叶在中午萎蔫,但是早晚能够恢复,后期则不能恢复。病株茎基部腐烂,脱帮,外叶脱落或枯焦, 心叶顶部腐烂,最后全株腐烂,严重时植株倾倒。有时病部也失水而干缩。腐烂后的组织呈现粘滑软腐状,分泌出粘液,散发出腥臭味。 植株在出现伤口后易发病。

防治方法:防治白菜软腐病应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及时消灭害虫,再进行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采用大垄栽培,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 便于排水。禁止大水漫灌,包心前及时追肥,在浇水、追肥、铲地等过程中尽量避免人为造成伤口,从而减轻软腐病的发生。(2)药剂防治: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菜田,再用生石灰对病穴消毒。 在莲座期就开始喷洒硫酸链霉素或72%的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3000~4000倍液,或70%敌g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也可用敌g松灌根。每隔7~10天进行一次,视病情防治2~3次。防治地蛆等害虫可用50%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

3病毒病

病毒病又叫花叶病,各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受害,心叶的叶脉失绿透明,以后出现花叶皱缩,植株矮小僵死。成株期病状为皱缩花叶,发病重的花茎短、荚果弯曲、 结实不良。高温干旱、管理粗放或蚜虫及跳甲发生量大、植株抗病力差,发病重。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选种抗病品种,可以利用杂种一代苗期生长快、抗病性较强的优势达到防病目的。大白菜苗期多浇水, 及时施肥,促使植株生长良好,增强抗病能力。避免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或间作,可与豆、韭菜、葱、 蒜等蔬菜轮作或间作。注意剔除病苗、弱苗,加强水肥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培养健壮苗,增强幼苗抗病力。(2)药剂防治:从白菜2~3片真叶开始,喷施对病毒具有抑制作用的药剂。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4~5次,可用的药剂为植病灵1500倍液,或病毒A500~700倍液。白菜出苗后至7片真叶前,每隔5~7天喷药防治蚜虫1次,共喷3~4次。常用的防蚜虫药剂为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

4炭疽病

主要为害叶片和叶柄,也可为害花梗、种荚等。病叶初为苍白色水浸状小斑点,近圆形,半透明,易穿孔;后扩大为灰褐色, 边缘为褐色并微凸起的圆满斑,最后病斑中央褪为灰白色。叶柄病斑长圆形或纺锤形至梭形凹陷,灰褐色,潮湿时病斑现红点。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秋季多雨有利于发病,并易造成植株软腐,加重为害。种植过密,地势低洼,通风透光差,白菜发病重。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 实行与非十字花科蔬菜隔年轮作。 清沟沥水,防止田间积水。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收获后及时深翻土地,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发病较重的地区,应适期晚播,避开高温多雨季节,控制莲座期的水肥。 (2)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4% 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喷25%溴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苯咪甲环唑15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5菌核病

幼苗受害,幼茎基部生水浸状污斑,并迅速腐烂或猝倒,且拌有白色菌丝和黑色鼠粪状菌核出现。 成株白菜、甘蓝叶片受害,初呈水浸状青褐色圆斑,潮湿时病部迅速腐烂,并生白色和黑色菌核;干燥时病斑干枯呈穿孔状。春秋季雨水多的年份,或低洼潮湿,或大水漫灌,湿度过大,氮肥过多,栽植过密,田间通风差,或倒伏的采种田及连作地等,均易发病。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选用无病种子。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清沟排水,使土壤适度干燥;出现病株立即拔除。(2)药剂防治:播前筛去菌核,用10%食盐水漂种,除去浮在水面的菌核和杂质,反复2~3次。 用菜丰宁100g对水15~20L,把白菜类蔬菜的根在药水中浸蘸一下后定植。发病初期喷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 甲基硫菌灵500倍液等。重点喷洒植株茎基部、老叶及地面。

6黑腐病

幼苗感病,子叶呈水浸状,根髓部变黑,不久幼苗枯死。成株期叶片发病,形成叶斑或黑脉。叶斑多从叶缘向内扩展形成“V”字形黄褐色枯斑,病斑周围淡黄色。病斑沿脉向里扩展时形成大块黄褐色斑或网状黑脉。空气干燥时病部干脆易裂,空气潮湿时病部腐烂。叶梗发病时引起维管束变黑坏死。高温、高湿利于发病。连作地,肥水管理不当,偏施氮肥,缺肥早衰, 植株上伤口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的青帮、直筒型品种。 实行2~3年轮作,与非十字花科作物隔年轮作,邻作也忌十字花科作物,最好是水旱轮作。适时播种,适期蹲苗。夏季大白菜播期可适当提前,秋冬大白菜播期可适当延后,以避开高温和多雨季节。深翻土地,减少病源。施足有机肥, 增施磷、钾肥,施用充分腐熟的圈肥。生长期及时浇水,做好开沟排水,不留潭水。(2)药剂防治:用0.1%代森铵液浸种15分钟, 或者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浸种15~20分钟,洗净晾干后播种。 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干种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均可有效杀死种子上的病原。 发病初期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60%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白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散生灰褐色细小斑点,后渐扩大呈圆形病斑,病斑中部渐变为灰白色,边缘有淡黄绿色晕圈。潮湿时病斑背面生一层淡淡的灰霉,后期病斑呈白色半透明薄纸状,易破裂穿孔。严重时许多病斑连成一片, 引起叶片干枯死亡。该病属低温型病害。长江流域春秋雨季均有发生。北方从8月中下旬开始,9月份为发病盛期。植株生长衰弱易发病。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与非十字花科蔬菜隔年轮作。清沟沥水;适期播种,增施有机肥;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2)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0.3%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4%的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喷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每隔15天喷1次, 连续2~3次。

8黑斑病

近年为害呈上升趋势,成为白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流行年份可造成减产20%~30%,重病地块发病率可达到100%。叶片感病, 出现直径2~6毫米的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外围有黄色晕圈,上生黑色霉状物;多雨天气,病斑内部常脱落穿孔。茎部和种荚感病,出现长棱形、暗褐色病斑。严重时,叶柄腐烂、病叶枯黄、种荚瘦小并污染种子。当温度在10~35℃的条件下均能引起发病,低温、高湿易发病。 连作、缺肥、植株生长弱的地块, 发病重。

甘蓝类蔬菜常见病害的防治 第6篇

1霜霉病

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初为淡绿色,以后变为黄褐色、紫褐色或暗褐色。天气潮湿时,叶背面产生白色霉层,有时叶正面也产生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叶片变黄枯死。防治方法:1.种子消毒。用50℃温水浸种20~30分钟,或用50%福美双可湿粉(按种子重量0.4%),或50% 扑海因可湿粉(按种子重0.3%) 进行拌种。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2~3年,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水旱轮作。 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避免过施、 偏施氮肥。早间苗,晚定苗,适度蹲苗。小水勤灌,雨后及时排水。 清除病苗,把病叶、病株清除出田外深埋或烧毁。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64%的杀毒矾500倍液, 或65.5%的普力克水剂600倍液, 或72%的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8%的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2黑根病

主要侵染幼苗根颈部,使病部变黑、缢缩,潮湿时可见其上有少许白色霉状物。植株发病后不久即可见叶片萎蔫、下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病苗一般定植后停止发展,但个别田仍可继续死苗,造成田间缺苗断垄。防治方法:1.种子消毒。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拌种。2.床土消毒。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每平方米取9~10克混入3~4kg细土中拌匀,播前把药土的1/3撒在打好底水的畦面上,播后再将余下的药土覆盖再种子上。3.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有条件的可实行水旱轮作。施用腐熟粪肥,播种不要过密,覆土不宜过厚。保护地生产时要密切注意棚室内温湿度变化, 防止高湿,及时放风排湿,特别是地表湿度不宜太大。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结合深翻整地, 清除田间病残体。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1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喷雾,7~10天1次,连喷2~3次。

3黑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该病多发生在外叶或外层球叶上,初在病部产生小黑斑,温度高时病斑迅速扩大为灰褐色圆形病斑,轮纹不明显,病斑上产生的黑霉多而明显。叶上病斑多时,病斑汇合成大斑或致叶片变黄早枯。茎、叶柄染病,病斑呈纵条形,有黑霉。防治方法:1.种子消毒。用50℃温水浸种20~30分钟,或用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4%) 拌种,或用50%的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0.3%)拌种。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重病地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二年以上轮作。 增施基肥,注意氮磷钾配合,避免缺肥,增强抗病力。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及时摘除病叶,减少菌源。收获后清洁田园,并深翻土壤。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5%的百菌清加70%的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1)1500倍液,或50% 的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用50%的速克灵1500倍液, 或3%的农抗120水剂100~150倍液喷施。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4黑腐病

主要危害甘蓝外围叶片,也侵害叶球或球茎。幼苗发病,子叶呈水浸状,病苗自叶缘顶部凹陷处开始变黑,以叶脉为中心扩大,逐渐子叶枯萎垂下。叶片发病时,新叶变黑,苗枯死。如未枯死时,仅未受害处生长,呈畸形。老熟的叶子,叶缘呈“V”字形或不正圆形黄变,之后变褐色,病斑边缘具黄色晕环,局部的叶脉变褐色或紫黑色,呈明显的脉络状。被害部渐干燥变薄后坏死。结球后的甘蓝发病时,叶球上生出淡黑色病斑,局部的叶脉变紫黑色并逐渐扩大,但不会软化腐败。根茎部被侵害时, 导管部变黑而渐腐败,根茎内生出空洞。剖开球茎,可见维管束全部变黑或腐烂,但不臭,干燥条件下球茎黑心或干腐状,区别于甘蓝软腐病。防治方法:1.种子消毒。播种前可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浸种。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发病地块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南瓜、西瓜、豆角、辣椒、番茄、甜糯玉米等实行3~4年轮作。控制氮肥施入量,增施磷钾肥,适当增施钙肥、镁肥等,以增强其抗病性。采用高畦种植,合理密植,适时播种,适期蹲苗,避免过旱、过涝。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农事操作过程中注意减少伤口。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粉1500倍液等,交替喷施3~4次,每隔7~10天喷1次。必要时喷施、淋施和灌根相结合。

5软腐病

一般始于结球期。初在外叶或叶球基部出现水浸状斑,植株外层包叶中午萎蔫,早晚恢复。数天后,外层叶片不再恢复,病部开始腐烂,叶球外露或植株基部逐渐腐烂成泥状,或塌倒溃烂,叶柄或根茎基部的组织呈灰褐色软腐, 严重的全株腐烂。病部散发出恶臭味,别于黑腐病。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尽量避免与茄类、瓜类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整治排灌系统,深沟高畦种植,实行配方施肥,忌偏施过施氮肥。施用的粪肥必须充分腐熟,化肥施用要适量,避免施用不当烧伤根系。均匀灌水,防止土壤忽干忽湿。雨后、灌水后地面不应有积水。及时防治菜青虫、根蛆、跳甲等害虫,田间农事操作时不要碰伤植株造成伤口。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用石灰消毒。2.药剂防治。发现病株,及时用72%硫酸链霉素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50% 代森铵水剂800~1000倍液,或10%抗菌剂“401”600倍液等交替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喷药时应注意喷洒接近地面的叶柄和根茎部,必要时喷施与淋施相结合。

6菌核病

主要为害茎基部、叶片或叶球。初期边缘呈现水浸状淡褐色不规形斑,后病组织软腐,产生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并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后致全株枯死。防治方法:1.种子消毒。播种前用10%的盐水浸泡种子两次,去除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和瘪粒,下面的种子用清水洗净后播种。2.农业防治。及时清理沟系,降低田间湿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远离蔬菜种植区集中销毁。摘除病叶、黄叶和贴近地面的老叶,避免植株自身传病。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 立即喷施50%速克灵可湿粉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粉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粉,或40% 菌核净可湿粉700~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粉1000~1500倍液,重点喷射植株中下部。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必要时喷施与淋施相结合。

7根肿病

发病后根部肿大,呈肿瘤状, 故称根肿病。一般主根染病后呈块状,细根、支根、侧根、须根染病后局部多肿大畸形。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与葱蒜类作物实行轮作,深沟高畦栽培。配方施肥,多施腐熟的农家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施用量。小水勤浇,切忌大水漫灌。在收获后或病田换茬时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并将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在作物生长期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撒施生石灰消毒。对重病田块适当施用草木灰或生石灰等碱性肥料,调节土壤酸碱度至弱碱性。2.化学防治。(1) 土壤消毒,每亩用70%敌克松药粉3kg对细土30kg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kg对细土30kg拌匀后撒施。(2)苗床消毒,播种前2周,每平方米苗床用福尔马林40倍液(湿土情况下)或80倍液(干土情况下)浇在床面上,覆盖塑料薄膜消毒后5~6天,刨松土壤,以利于通风透气,1周后便可播种育苗。 (3)种子消毒,播种前用55℃的温水浸种15分钟,晾干种子后用占种子重量0.3~0.4%的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4)在发病初期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进行灌根,或淋施75%五氯硝基苯700~1000倍液。

8黑胫病

多侵染幼苗,子叶和真叶产生边缘不太明显的灰白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幼茎病斑长形,微凹陷,边缘紫色。重病苗很快枯萎死亡,轻病苗症状不易被发现,可能造成植株带病定植,引起成株受害。成株期叶部病斑与苗期相同,并在主根和侧根上生紫黑色条斑,使根部发生腐朽,或从病茎处折倒。发病重时植株外部叶片产生带有黑粒点的病斑,或变黄后凋萎。防治方法:1.种子消毒。用50℃温水浸泡种子20分钟,用占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2.床土消毒。每平方米用敌克松原粉5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克,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克,与10~15kg干细土拌成药土,播种时垫底和盖土。3.农业防治。重病地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及芹菜进行3年以上轮作。高畦种植,施用腐熟粪肥,精细定植,尽量减少伤根。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雨后排水。保护地加强放风排湿。及时发现并拔除病苗,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并深翻土壤。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隔8~10天喷1次,连喷2次。

9灰霉病

设施蔬菜病害诊断技术发展综述 第7篇

在设施蔬菜栽培的过程中, 作物会受到其他生物的侵害或受到不适宜的环境条件 的影响而产 生病害现象 ,造成设施蔬菜的品质下降, 影响其质量和经济效益,导致难以估量的损失[3]。在田间生产的实际过程中, 尽管有农业专家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 但是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 农业专家往往不能给农民提供及时的帮助, 农民往往采用肉眼观察蔬菜形态上所呈现出的症状, 根据经验来判断蔬菜得了哪一种病害, 这种方法对于有经验的种植户来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对于经验不足的种植户来说, 却是非常不可取的; 并且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对农民的专业知识要求也相对较高[3,4,5]。因此,研究能够使农民在田间生产过程中实 时准确掌 握蔬菜病 害信息的方 法 , 对于及时 防治设施 蔬菜病害 , 降低经济 损失 , 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

当作物出现病害情况时, 会导致作物的形态产生相应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人们判断病害种类的依据。病害诊断专家系统通过人们输入的病症信息可以得到诊断结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光谱成像技术逐渐被用来读取这些病症信息( 叶片颜色、纹 理、形状等特 征) ,从而用作诊断蔬菜病害的依据[5,6,7,8,9,10,11,12,13]。笔者对计算机视觉技术、光谱成像技术和专家系统在病害诊断上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1 计算机视觉的作物病害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病害诊断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利用计算机视觉进行植物病害诊断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套路:首先进行图像分割,将病斑提取出来;其次进行病斑特征提取,病斑的特征包括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和形状特征;最后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以提取的病斑特征为输入, 构建病害诊断分类器,进行病害诊断。

1.1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最早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作物病害诊断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安冈善文[14]研究作物 叶片受到 二氧化硫污染后的红外图像, 发现受到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的部分在叶片红外图像上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来, 因此可以通过叶片来诊断作物病害。穗波信雄[15]通过图像对茨菇缺素症进行了研究, 并对用茨菇叶片图像的R、G、B值作为其缺乏微量元素的判别指标进行了尝试。

El - Hel l y等[16]开发了一个 综合图像处理系统, 该系统以人工神经网络为分类器, 可以通过自动检测叶片病斑来识别病害类型, 能较好地识别3种黄瓜病害的叶片。Pydipat i等[13]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识别4种柑橘叶片疾病, 通过彩色共生矩阵方法来进行特征提取,利用传统的统计分类器,采用SAS判别分析来进行特征筛选和识别准确率评估 , 取得了理 想的成果 。Sammany等 [17] 利用遗传算法优化 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参数来识别植物病害图像, 同时把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应用于识别植物病害。后来,他们利用粗糙集来减少神经网络分类 器的输入特征向量,以此提高分类效率。

Camar go等 [12] 提出了一 种用于识别 作物病害 视觉特征 的图像处 理算法,这个算法主要包括4个部分:图像颜色系统转换, 寻找一个最优的颜色系统突出图像中的病害区域; 图像增强 ,进一步增强 病害区域 ;图像分割 ,识别图像中的病害区域;图像后处理,去掉图像中的背景区域。通过测试表明, 该算法能够较好地识别图像中的病害区域。随后,Camargo等[12]又构建了一个机器视觉系统, 利用彩色数字图像对作物 病害视觉特 征进行识 别。以棉花为例, 通过对棉花彩色图像进行增强、分割,利用他们先前的图像处理算法, 从图像中提取一系列的病害特征, 将这些特征输入到一个SVM分类器中,从而实现作物病害的识别。

Zhang等 [18] 提出了一 种机器视 觉的方法来检测柑橘溃疡病, 利用从田间实际生产环境中获取的彩色数字图像, 通过改进的Ada Boost算法进行图像分割,提取病斑;然后提出了一种二级病斑特征优化的思想, 第一级全局特征用来区分病斑和背景噪声, 第二级局部特征区分溃疡病和其他病造成的病斑;最后,对不同的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比较。St egmayer等[4]提出了一种自动识别柑橘检疫疾病远程诊断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两部分:特征选择方法和分类器, 将柑橘检疫疾病的特征以二进制的形式进行描述, 将分类器存储在一个服务器中, 当检疫员发现病害时, 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将病害的二进制数据发送给服务器, 从而利用分类器来进行病害诊断。

Wang等 [5] 提出了一 种算法识 别6种枣树疾病, 初始选取了9个颜色特征、4个纹理特征和1 1个形状特征作为算法的输入, 然后通过STEPDISC方法,将特征优选为1 2个,利用1 2个特征和神经网络识别器, 实现了对6种疾病的识别。

1.2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展诊断植物病害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田有文等[19]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支持向量机识别方法研究了葡萄叶部病害的识别, 首先采用统计模式识别方法和数学形态学对病叶图像进行了分割,提取葡萄叶部病害,然后提取了葡萄病叶彩色图像的纹理特征、病斑的形状特征和颜色特征,并用支持向量机的模式识别方法来识别葡萄病害。刘君等[20]构建了一个基于叶片病斑图像处 理的计算 机诊断系 统 ,该系统首先依 据作物病 叶颜色差 异 ,用EM算法和偏微分 方程水平 集模型等图像分割算法, 从图像中获取完整准确的病斑; 然后提取了病斑的9个颜色、4个形状和5个纹理特征,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前6个主成分作为分类特征;最后采用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对这些特征进行学习与分类,实现病害识别。

贾建楠等[7]研究了利 用形状特 征对黄瓜病害进行诊断, 选取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霜 霉病作为 研究对象 ,利用边缘检测法和最大类间方差进行图像处理;选择1 0个形状特征作为基于神经网络分类器的输入, 达到了1 00%的正确识别率。彭占武等[9]运用图像处理和模糊识别技术, 进行黄瓜霜霉病自动识别的试验研究,从病斑形状、纹理和颜色3个方面提取了1 6个特征参数, 采用模糊聚类方法构建识别分类器,对样本图像分类。

张飞云[8]以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K_ means硬聚类算法进行小麦 叶部病害彩色分割和二值化分割处理, 将病斑与图像背景分离, 然后利用提升小波变换、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和多重分形谱的算 法提取了病 斑的1 2个颜色特征参数、1 2个纹理特征参数和8个形状特征参数, 最后利用学习向量化神经网络构建模式识别分类器, 对小麦病害进行识别。邓继忠等[21]利用小麦腥黑穗病害显微图像, 采用图像分析与识别技 术进行了小 麦的网腥 、印度腥及矮腥3类病害的分类识别,选择了6个形状特征和1个纹理特征作为小麦3种腥黑穗 病的分类 特征参数, 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对小麦腥黑穗病害孢子图像进行了分类试验。

2 基于光谱成像技术的作物病害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进展

Sasaki等 [22] 通过研究 不同的分 光反射特性和光学滤波对病害识别的影响, 开展了黄瓜炭疽病的自动诊断技术研究,并采用遗传算法构建分类器,从分光反射特性和形状特性的角度建立了识别参 数 , 对病害进 行了识别 。Qi n等 [23] 利用光谱 信息散度 的方法和波长范围在450~ 930 nm的高光谱图像进行红葡萄柚溃疡病和其他表面损伤、疾病的检测,取得了接近96%的准确率。

Shaf r i等[24] 采用空中高 光谱成像技术 检测油棕 种植园灵 芝基底茎 腐病, 通过不同的植被指数和红边技术来识别患病的和健康的种植园, 而红边技术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研究表明采用空中高光谱成像技术能够进行大面积的病害检测和管理。Gast on等[25]以蘑菇为研究对象, 利用可见 - 近红高光谱图像对健康蘑菇、微生物损害的蘑菇和机械外力损伤的蘑菇进行分类研究, 并使用决策树分类法对图像的像素点进行了分类, 分类准确率超过了95%。Rumpf等[11]利用支持向量机和光谱植被指数对甜菜病害的早期诊断和区分进行了研究, 展示了病害症状出现前对甜菜叶片病害进行诊断的可行性。

Dammer等[26]分析比较了多光谱技术和彩色图像处理技术对冬小麦赤霉病诊断的效果,结果表明,多光谱系统对冬小麦赤霉病的诊断效果要优于彩色图像处理系统, 多光谱系统在进行诊断之前只需要进行一次校准, 而彩色图像处理系统对冬小麦赤霉病进行诊断时,每变换一次品种,都需要重新校准。Bauriegel等[27]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来进行小麦镰刀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研究,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 分别在500~ 533、560~ 675、682~ 733和927~ 931 nm波长范围 下检测患病 麦穗与正 常麦穗的 光谱范围。 随后 , 再利用Spect ral AngleMapper方法来判断疾病的程度 , 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 然而这种方法耗时较长,并且算法复杂,因此很难在实际中进行应用。Li等[28]利用波长范围在550~ 900 nm的高光谱 反射图像 来检测橙子表面的常见损伤,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691、769和875 nm的波长简化融合为一个多光谱图像系统,利用这个多光谱系统,使用一个简单的阈值法就实现了对橙子表面常见损伤的准确检测。

2.2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利用光谱成像技术对作物病害进行诊断, 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孙光明等[29]提出了一种根据大麦多光谱图像实时识别大麦赤霉病害的方法, 首先对获取大麦穗的多光谱图像进行处理 ,提取1 2个颜色特征 ,然后利用偏 最小二乘 法( PLS) 提取最佳 主成分, 将其作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LS- SVM) 的输入 , 对大麦赤 霉病进行识别。

田有文等[30]以黄瓜霜霉病、白粉病为研究对象, 利用高光谱图像采集系统获取黄瓜病叶450~900 nm范围内的高光谱图像数据, 选出特征波长下的图像; 然后提取该图像中黄瓜病叶的色度矩纹理特征向量, 最终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对黄瓜病害进行诊断,对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的正确诊断率达1 00%。柴阿丽等[31]采用光谱成像技术对黄瓜 白粉病、角斑病 、霜霉病、褐 斑病和无病 区域进行了 识别研究 ,首先构建高光谱图像采集系统进行样本图像的采样, 分别采用逐步判别分析和典型判别分析两种方法对采样的数据进行降 维并构建分 类器模型 ,利用逐步判别分析选择1 2个波段,采用典型判别分析 选择了2个典型变 量 ,均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

冯雷等[33]以LS- SVM为识别模型,开展了大豆豆荚炭疽病的早期快速无损检测研 究 , 分别用主 成分分析 法( PCA) 和连续投影算法( SPA) 提取最佳主成分 和有效波 长 , 并将其作 为LS- SVM的输入变 量 , 分别构建 了PCA- LS- SVM和SPA- LS- SVM模型 , 通过对比试验得出,SPA- LS- SVM模型的准确率较高, 从而得出可见 - 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大豆豆荚炭疽病是可行的结论。

袁琳等[33]研究了采用光谱分析对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进行区分识别及严重度监测的可行性, 通过相关分析和独立T检验, 筛选出对白粉病和条锈病敏感度差异较显著的波段及光谱特征,在这些波段和特征的基础上,采用费氏线性判别分析构建病害判别模型, 借助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构建病情严重度反演模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识别精度达到80%以上,两种病害估测均方根误差均低于1 5%。

孔汶汶等[10]利用收集到的光谱范围在400~ 1 300 nm的1 1 2个番茄茎秆高光谱数据进行番茄茎秆灰霉病早期诊断, 通过图像处理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诊断模型, 应用PLS模型的隐含变量载荷分布选取了7个特征波长( EW) ,并建立了LS- SVM模型 ,经过校正后, 该模型能够准确地对番茄茎秆灰霉病进行识别。

3 病害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现状

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系统[34],专家系统中包含大量的领域专家知识, 能够根据用户提供的问题, 模拟领域专家解决问题的过程, 利用包含的领域专家知识处理用户提出的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专家系统逐步应用于农业领域并 且取得了很 多研究成 果 ,到了20世纪80年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专家系统在病害诊断领域有了较大的发展[35]。

3.1 国外研究进展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农业科学院的专家系 统开发小 组ESDG( Expertsyst ems devel opment gr oup) 开发的MAIZE是一个运行于Maci nt osh计算机上的大田 玉米病虫害 管理专家 系统 ,这个系统的功能非常强大, 包括病虫害的预测及危害程度计算, 针对不同的田块提供病虫害的相关信息( 类型、分布规律、生命周期等) 及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Haverkort等[36]构建了一个马铃薯栽培专家系统, 将马铃薯栽培的一些概念、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用标准化的本体语言描述出来, 为农民科学地种植马铃薯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Mansingh等[37]设计了一个适用于牙买加咖啡豆病虫害管理的专家系统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系统的初步评价显示这个系统能够提供正确、可靠的建议, 并且这个系统方便易用。Gonzal ez- Anduj ar[38]设计了一个橄榄作物专家系统, 该系统基于IF- THEN规则的领域专家知识, 能够识别9种杂草、1 4种害虫和1 4种病害,通过系统测试,该系统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 在教育方面,该系统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Zhu等 [39] 设计了一个机遇Agent的农产品质量控制系统, 该系统利用Agent理论方法和技术来实现农作物的生长控制、智能检测,并且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农产品质量。Pert ot等[3]设计了一个基于症状选择的作物病害诊断专家系统, 用户通过在系统中选择与其看到的症状相似的描述,或者是图片、文字,从而实现作物病害诊断,并以蓝莓为例对系统进行了测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国内研究进展

相比而言, 我国病害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起步晚,近年来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加大了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一大批新兴的病害诊断专家系统研究涌现了出来。邵刚等[40]研发了北京市蔬菜病虫害远程诊治专家系统, 该系统针对北京地区1 40余种蔬菜的 常见病虫害 ,进行远程辅助诊治和信息查询、管理。英明等[41]开发了基于Web的葡萄病害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该系统能够通过网络为葡萄种植户提供远程病虫害诊断支持和服务,利用面向对象的XML葡萄病害知识表示方法,并结合模糊人工神经网络构建推理机,能给葡萄种植户提供客观、准确的病害诊断结果。

闫飞燕等[42]研发了广西玉米病虫害诊断决策专家系统, 该系统是在一个自主研发的农业智能系统平台PAID上进行的二次开发, 可以对广西地区常见的玉米病虫害进行诊断, 并提供防治方案。明博等[43]开发的“基于图像规则的玉米病害诊断系统”将图像规则引入推理, 利用二叉判定树模型作为推理模型, 可以对玉米病害进行诊断, 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温皓杰等[44]设计了一个基于Web的黄瓜病害诊断系统,该系统采用数值诊断与RBR规则推理相结合的推理机制,利用症状选择的方法实现黄瓜病害的诊断,提高了单纯使用数值诊断法诊断的效率。

4 设施蔬菜病害诊断技术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在基于无损检测技术的作物病害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方法与实践经验。这些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 1) 利用无损检测技术进行作物病害诊断已经成为了病害诊断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的破坏性实验方法相比,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在不破坏植物组织的前提下,提供快速、准确的结果。这种技术更适合进行推广应用, 也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 2) 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作物病害诊断是目前的主流技术之一, 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诊断模式,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的研究多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实验室中的环境单一,噪声干扰较少, 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在实际的田间生产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干扰; 并且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作物病害诊断, 图像往往需要进行人工采集, 无法实现实时的病害自动检测, 因此研究一种实时快速作物病害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 3) 光谱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准确地进行作物病害的诊断,但是光谱成像技术需要利用复杂的设备获取作物病害的光谱图像,对图像进行光谱分析处理。这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显然一个普通的农作物种植户无法做到。因此,基于光谱成像技术的作物病害诊断方法在当前农业发展阶段,很难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蔬菜病害识别】相关文章:

吉林省蔬菜病害防治09-20

作物病害识别06-21

病害总结06-03

病害问题06-08

线路病害06-30

车辙病害07-11

道桥病害07-23

病害加固07-26

病害处治08-22

典型病害08-26

上一篇: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下一篇:皮肤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