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范文

2024-08-07

教育学教育范文(精选12篇)

教育学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关系,未来

一、前言

从某种意义而言, 教育学历史悠久, 历程独特, 但却仍未有辉煌的成就。至今, 其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迷雾重重。教育学诞生之时, 以普通教育为其研究对象, 旨在研究师资培训及学生培养, 因此被视为“普通教育学”。随着普通教育学的兴起, 学前教育学亦渐而步入学者的视野。但是, 由于教育学被几乎等同为普通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则只能一直地独自发展着。二战之后,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学者们共同提出“高等教育学”这一概念。

至此, 教育学已经进入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而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间的关系如何, 其未来在哪, 三者能否统一, 均为研究者必须探究的问题。

二、教育学的概述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 以及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其旨在有目的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 其是借对教育现象及问题的研究, 以揭示教育规律的。

三、教育学的分裂

虽与其他学科一样, 均以研究对象去命名, 但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却极为模糊, 甚至其真正存在与否皆令人怀疑。下面, 笔者就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1、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化

就广义而言, 学前教育应为人类最先经历的教育阶段, 但是教育并非严格地依照教育阶段先后进行的, 系统的教育研究亦与教育阶段无关。在教育学被等同于“普通教育学”的背景下, 规模很小的学前教育仍得到了研究者的格外关注, 相关先进理论层出不穷。

目前, 一般认为福禄贝尔为学前教育学的鼻祖, 其在《慈母游戏和儿歌》、《幼儿园教育学》、《幼儿园书信集》等著作中提出了学前教育需适应儿童的成长, 需以儿童自我活动作为基础等非常重要的学术观点, 进而自理论上使得学前教育学开始由普通教育学分化出去。加以霍尔、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乌申斯基、罗伯特·欧文、杜威等教育学家或心理学家对学前教育学创立做出突出贡献, 促进了学前教育学得以分化出来, 最终独立为一门针对性强的学科。至此可以说, 学前教育学在某一意义上可能比当时学前教育的实践发展需要还要超前。

2、教育学等同于普通教育学

随着国民教育运动的兴起, 师范教育的兴起成为了一种必然, 而师范教育是对中小学的教师进行培养, 其中, 教育学成为了一门必需课程, 而教育学则以学生可塑性为其基本概念。基于此概念下, 当时教育学所研究的对象则只能是普通教育, 且所关注的为课堂教学, 其动力源自于实践经验的迫切需求, 最初的目的在于指导及规范学校的教育实践。

由此可见,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在其发展之初并非完备, 且一直皆未能得以完备起来。自学科分类而论, 应该有将一切教育视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与将普通教育视为研究对象的“普通教育学”之分, 但是在目前大多的师范类院校中, “教育学”应正名成为“普通学校教育学”, 抑或是“普通教育学”。此外, 鉴于对于普通教育学而言, 师资培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促使了教育学一直皆被认为是关注“教什么”和“怎样教”的艺术或学问, 而未能转变成为一门关注“什么是教育”的学术性学科, 而是被等同于普通教育学。

3、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学并列

据笔者分析, 不管是于学科建制上, 抑或是与研究对象上, 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学之间的关系皆应为并列的兄弟关系。

但是, 鉴于教育学自身局限性的影响, 不管是于历史中, 还是现实里, 高等教育却一直皆未能从传统教育学者得到应有的关注。传统教育学则一直来皆将普通教育视为其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者的兴趣在别的领域, 特别是较为容易得出较强普遍性理论的领域;而教育学研究者亦主要关注中小学教育问题, 但是对于高等教育却是不关注。导致了中学后的教育被教育领域研究者以及社会学研究者所忽视。

因此, 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 使得了高等教育成为了教育学的弃儿, 因而被迫自立门户。其结果是导致了不管是于研究对象上, 还是学科建制上, 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 皆成为了并列的兄弟关系。

四、教育学的未来

教育学的未来如何, 是否会总结, 皆为教育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不仅关系到了教育学研究评价的历史及现状, 且关系到了教育学是未来探测。

对此, 学术界中存在着对立的两派, 其中一派是以吴钢为代表, 其认为教育学应终结;另一派则以郑金洲为代表, 其则认为教育学不应终结。两派间的争论焦点落于两个问题上, 即:教育研究已突破赫尔巴特模式, 且已走向分化, 是否意味教育学已步入终结;逻辑起点问题、体系问题、元教育学问题, 是否是研究已步入误区的迹象。

对于第一个问题, 前者则认为今天破赫尔巴特模式仍以教育原理、教育概论的面目延续, 且得到了广泛表达, 但是在各分支研究的入侵下, 其除剪贴各研究成果外, 理论价值日渐萎缩应予以终结;后者则对该观点提出异议, 其肯定了前者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也指出了前者只分析、不综合的事实, 认为分析为研究的进化, 综合为研究的深入, 因此教育学不仅不会被终结, 相反会趋向更为深入。

此外, 就第二个问题而论, 前者则将焦点转移到“体系”上, 其认为“体系”本质是学科分析框架, 若教育学不存在其稳定分析框架, 则无体系存在, 而是剪贴其他各知识, 以组合建成, 随后断言模仿开始便是学术创造结束, 并认为教育学的研究一直皆在研究老问题, 无创新可言;后者则认为前者的结论来自对国内教育学生长及发展所处的背景的无知, 失去了历史和传统内容, 并认为前者那种和传统决裂的学术态度是不科学的。

五、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必然会“三分天下”的局面, 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必然能得以有机融合, 进而促进我国教育的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Altbach, Philip G.Higher education:a worldwide inventory of center and program.The Orxy Press, 2001:2.

[2]约翰.怀特, 再论教育目的[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3]侯怀银等, 20世纪下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

教育学教育 第2篇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校长。他是二战后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成为美国一所学校校长。每当有新老师来到学校时,他就会给这位老师一封信,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人所不应该见到的悲剧: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妇女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儿童是由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所以,我怀疑教育的意义,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请回到教育的根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不应该造就学识渊博的怪物,或者是多才多艺的变态狂或受过教育的屠夫。我始终相信,只有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书写字算术的能力才有价值……

我想,作为教育者,要使学生具有人性的人首先是用自己的言行教他们永远不要伤害别人;然而反观教育群体,时有老师奸污学生、体罚学生等现象发生,何也?

当下的教育过分强调学生的发展,反而忽略了教师的自我发展。一旦教师离开了自我发展,教育就难以深入发展;教育之所以称之为教育,在于教育者首先是自我教育的人,唯有自我教育方可教育他人。

试问一些不讲诚信的老师如何教学生去讲诚信?不懂得感恩的教师如何教学生去懂得感恩?古人讲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追求的便是自我教育。

想起某年高考,由于学生要去另一所中学考试,我班学生由别班班主任带队,但晚上返校时一学生很委屈地跟我说:“某某班的班主任不让我们上车,她说先让她的学生上了,我们才上,我们都被赶了下来。”听了这话,我当时真不敢相信,但学生委屈的眼神告诉我,这是真的。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位班主任却是一名优秀班主任。这样的教育如何谈得上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自私狭隘的人。

七年前福建《新教师》杂志卷首语栏目曾推出我的“一点教育”观:对于立人,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幸福一点、诗意一点、快乐一点、阳光一点、高尚一点、纯粹一点、无私一点、诚信一点、自主一点、自由一点、发展一点、个性一点。

“一点教育”观当初主要指向学生的,现在我以为更适合在教育者身上,让我们主动成为这样的人,方可把学生培养成这这样的人。因为我更相信教育是言传身教的。

而让我们感到危机的是,教育者并没充当好教育者该有的角色。比方说,现在一些学校为了迎合检查,教师公然作假,做假事、做假人、说假话,教育之瘤毒可见一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成长,教育的土壤何其恶也。

教育,当让教育者自我教育,让我们主动成长。唯有如此,教育的源头才有活水,教育的清流才可润泽孩子,教育才能称得上教育。

作者:吴春来

教育学教育 第3篇

问:我的孩子在学习上一点耐性也没有,好几次都是做着做着就不耐烦地把作业本一丢,说:“老师要我们做这么多习题,我做到明天早上也做不完!”然后,不是起身吃水果就是上厕所。看得出来,他就是不想再做作业了。我很生气,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康馨

答: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能会有如下反应:

1.“说的什么话!做功课专心点,赶快做!”

2.“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得做完,要有耐性!”

教导孩子学习要有耐性,需要智慧和方法。上述两种反应中的教训语气,很难让孩子培养出学习耐性。其实,家长可以有第三种反应。你可以对孩子说:“我有个主意,你做完6道题后拿来给我看看。”这种渐进式的完成作业的方法,不仅让孩子不会因功课太多而感到压力,还能帮助孩子培养耐性。

要说,孩子就是孩子。面对挑战,碰到困难,有些孩子很容易放弃,父母们常因此生气,并感到无奈。其实,与其抱怨孩子没耐性,不如着手培养孩子的耐性。

培养孩子的耐性不是跟孩子讲大道理,除了让孩子在游戏或运动中学习“等待”来磨炼耐性外,父母也应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比如,外出用餐,通常孩子吃得较快,他们不会像大人那样慢慢地品尝食物,或者边吃边聊,而是吃完饭后就坐不住了,到处乱跑,或者催促父母快吃。此时,父母不要生气、斥责或限制孩子的行动。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对孩子说:“你不是带了纸和笔吗?趁现在有空,给妈妈画一张画吧。”从而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帮助孩子学习等待。

举一反三,父母在陪孩子看医生时,别忘了让他带本喜欢的书或玩具,以免孩子因候诊太久而失去耐性。父母在打电话时,为避免干扰,不妨让孩子做个生日卡片给外婆。父母带孩子上街购物,不妨给他一张清单,让他帮助自己找要买的东西。诸如此类的做法,相信聪明的父母们能想到更多。

此外,父母的以身作则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连开车和做家务都显得烦躁不安或忍不住生气的话,那么,孩子自然也很难学会做一个有耐性的人。

自理教育要狠心

问:我的孩子不知怎么搞的,老要大人跟在他的屁股后面催着、喊着,他才懒洋洋地行动起来。从早上起床、吃饭、上学,到放学后做功课、洗澡、睡觉等,无一不需要我催促、提醒,甚至要大声吼叫才能完成。这简直让我烦死了!不过即便如此,孩子做事依然慢慢吞吞,有时还对我的催促装聋作哑,充耳不闻。对此,我苦恼万分。

李文娟

答:这是许多妈妈共有的困扰,妈妈们之所以成了“闹钟”妈妈,是因为她们给了孩子过多的不必要的注意力和服务,反而让孩子无法独立自主地生活。如果你不想再做“闹钟”妈妈,如果你期望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有责任心的孩子,就需要采取一些策略。

面对孩子以不当行为来获得注意,妈妈应停止原先的不断提醒或唠叨,尽量忽视其不当的行为,不给予注意。但是,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你应该立即给予注意和鼓励,如“今天功课做得很快,我看到你很用功、很认真!”“早上不需要叫你,你自己就起床了,而且准时出门上学,我很高兴!”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孩子的不当行为会愈来愈少,适当的行为会愈来愈多。

同时,要使孩子能够照顾自己的生活,除了忽视和鼓励外,妈妈还可以让孩子面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如赖床的结果是来不及吃早餐就去上学或者上学迟到,做功课拖拉的结果是晚睡而导致第二天精神不佳等。

一位妈妈告诉我,她女儿总是赖床,让她格外烦恼。还有一位妈妈告诉我,她在天天催女儿起床的情形下,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大发脾气,质问女儿:“天天这样喊你,我真受不了!如果你是我的话,你会怎么办?”谁知,女儿悠悠地回答:“妈妈,如果我是你的话,我就不会管她,由着她。起床晚了,上学迟到,自然有校规和老师处理。”真是太棒了!这种做法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让孩子自己承担“自然的行为结果”。

许多研究发现,不只是青少年讨厌父母的唠叨,小学阶段的儿童也不喜欢父母唠叨。他们害怕爸妈开口闭口的“想当年……”更受不了父母的一堆大道理。其实,孩子在成长中自然会学习到道理,我们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但是,父母总是忍不住地说大道理,且非要像念经似的多说几遍才安心。然而,多说无益。停止做“闹钟”父母吧!父母们,请放下忧虑,让你的孩子自主学习责任感,即使他会有一些错误和过失,不过请你放心,他会成长的!

安全教育要细心

问:前天一家人去商场购物,孩子的妈妈、姥姥在看衣服,我和孩子在一旁无聊地等着。突然,我想可以借商场环境教育一下孩子。“如果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你怎么办?”我问。孩子有点疑惑,赶紧上前一把抓住我的手。的确,商场里人这么多,万一孩子走丢了,如何是好?由此,我想到孩子的安全教育不是小事,尤其现在孩子放假或春节期间,父母必须加倍小心。请问,父母平时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在与父母走散时,把危险降到最低呢?

王鹏

答:总结平时的安全教育及其他家长的经验,提炼出以下几点友情提示,已经做到的家长们请继续绷紧安全之弦,没有做到的家长对照之后,可以加强训练,给孩子提前打好预防针。总结如下:

1.出门前要提醒孩子,一旦与大人走散,如果周围没有警察、保安或者工作人员,最好站在原地等爸爸妈妈,不能乱走乱窜。

2.不要害怕、惊慌,更不能哭闹。一旦哭闹,就会让坏人知道孩子和大人走散了,这样会更危险。

3.如果周围有警察、保安或者工作人员,最好在第一时间请求他们的帮助(让孩子认准穿制服的人),能够清楚描述自己的处境、状况,并提供家长的联系方式,或让工作人员帮忙广播寻找父母,请他们来认领。一旦联系上爸爸妈妈后,就要乖乖在服务台等候大人。

4.对于可疑的陌生人坚决不予理睬,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要、给的食物不能吃,一定不能跟陌生人走(有些骗子会说要带孩子去找爸爸妈妈)。

nlc202309032309

5.在平时,教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工作单位和姓名。这样有助于孩子在求助时及时找到家人。

6.平时可以通过绘本、动画片、视频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从中学会保护自己,分辨好坏,并适当地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与警示案例,不可盲目相信陌生人。

7.父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时,一定要牵住孩子的手,叮嘱孩子紧跟大人。

8.父母不得已要暂时离开孩子,一定要交代孩子自己去哪里,多久回来,叮嘱孩子别乱跑。

自尊教育别灰心

问:我常常感到孩子没脸没皮的,每次批评他之后,他一点也不在乎,有些时候甚至还有破罐子破摔的倾向。这让我很痛苦,也很焦虑。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怎么会生下这么一个毫无自尊心的孩子呢?

吴静

答:孩子的自尊主要来自父母对他的评价,当孩子深感父母爱他又尊重他时,他的自尊便会迅速提升。很多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爱他,但未必尊重他。比如,当孩子与客人攀谈时,你可能会命令他不要多嘴,或者代他表达某种意思,甚至嘲笑他的幼稚和愚蠢……这些不明智的举动无疑会极大地损伤孩子们的自尊心。

建议你:

1.带孩子多做一些“平等”的活动,让孩子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在父母心中有他的位置,比如听他讲故事。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它们正是在孩子心中筑起自尊之宫的砖瓦!

2.帮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父母的任务便是当孩子可靠的同盟军。当他沮丧时,为他鼓气;当他遇到困难时,为他提供克服困难的“工具”,其中一个“工具”就是“补偿”——不仅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短处,还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绝不把自己看得没有一处闪光点。

3.为孩子在竞争中鼓劲:当孩子在智力、体质或外貌上“相形见绌”时,父母应帮助他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中学会适应,并勇于拼搏。孩子得知有父母作强大后盾时都会勇气倍增的。不过,在鼓励孩子勇于拼搏的同时,你也应教育他领悟真正的人生价值,很多时候,善良、正直、真诚,比成功更重要。

4.让孩子学会严于律己:处罚会不会使孩子灰心丧气?答案取决于父母处罚孩子的方式和动机。切记不要在众人,尤其在孩子的朋友面前处罚孩子,也绝不能将处罚孩子当做父母泄愤的手段。还要让孩子认识到,如果一个人完全不要纪律约束,那么他便没有人尊重。

5.别过于看重成绩:入学后,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会使孩子很快就失去自尊。这时,如有可能,请家庭教师也许能助孩子一臂之力。要是孩子尽了全力成绩依然不佳,别训斥或讥笑他,原因很简单,人人都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

6.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成年人的许多能力,实际上是在童年时培养起来的,因而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具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责任心,不能什么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长大一点后,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自作主张”。

【编辑:杨子】

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 第4篇

1 如何进行教育成功或者失败的判断

经过漫长的改革开放岁月, 我国已经和世界接轨, 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我国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现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已经全面落实, 实现了教育大众化, 并且已经成为了位居世界首位的教育大国, 这就目前取得成绩来看, 我国教育已经算的上是非常的“成功”了, 但是在社会上还是有诸多人对其不满。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就是教育公正性与公平性, 这也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在我国人们普遍都觉得只有享用良好的教育资源才能够让教育获得成功, 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人都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这就导致教育不公的现象出现, 所以人们就觉得享用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就意味着教育失败。对此不难看出, 人们认为教育公平性是基于社会公平基础上的, 如果不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 那么在社会当中的发展情况自然也就是不同的, 这就导致不公平现象出现。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是个人以及家庭的不幸。

教育是为家国以及人民群众服务而开展, 同时还肩负着道德塑立以及知识传承的重任, 所以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满意程度是判断教育成功或者失败的一个最为客观的指标, 但是在理论上对教育指标分析, 我们分别要从外在向度以及内在向度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观察。

1.1 外在的向度

对于外在向度的观察相对较为简单, 主要就是通过一些市场调查, 收集具体的数据, 然而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考评, 另一方面, 也可以将我国教育发展的速度作为切入点, 将其进行比较, 经由我国教育历史以及国际教育的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并且还在继续以惊人的速度进行扩张, 并且人们配到教育资源也逐渐变多, 教育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可见我国在教育行业的投资之大。综上所述, 外在向度对于教育成功和失败判断的客观指标就是:享有教育资源的充裕性以及可获得性。目前, 我国在这一方面所获得成就相当惊人。

1.2 内在的向度

对教育事业成功判断的内在向度具有三项指标:人们是否能够获得公平对待、是否能够保持对个人潜能的尊重、教育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但是这三项指标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 非常难以进行客观评定, 但是相对外在向度来说, 内在向度更具影响力。

(1) 人们是否能够获得公平对待。

公平往往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所以人们想要获得教育的公平, 就必须要在基于社会公平的基础上, 然而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想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十分的困难。

(2) 是否能够保持对个人潜能的尊重。

这个问题相比公平对待的要求而言, 难度更高, 因为想要保持对个人潜能的尊重, 就必须建立在平等的上, 就目前我国的国情而言, 想要实现教育平等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3) 教育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希望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然而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是重视智的发展, 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力量相对薄弱,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也是当下对于教育失败判断最为主要的原因, 对于这样的教育模式人们叫做“填鸭式”教育。

2 我国的教育焦虑现状

在我国教育焦虑的状况普遍存在, 具体就是指的担心孩子分配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从而影响到孩子社会上的发展,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2.1 独生子女居多

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的实施, 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这就使得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投资力度加大, 因为其高成本投入, 所以害怕失败的心理也就越严重, 提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等等口号, 各个各样的培训班, 甚至是胎教层出不穷, 就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教育情结。

2.2 地域发展不均衡

由于我国经济资源分配不是很均匀, 就导致教育资源分配出现不公平现象, 然而这一情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行不通的, 这就导致教育竞争越演越烈, 使得处于竞争劣势的群体获得教育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差。

3 社会参加教育治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已经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联系紧密, 虽然也提出了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理念, 但是其结果还是差强人意。

在当下有的教育甚至已经在向商业化转变, 严重的脱离教育本质, 目前由于一些重点院校的优势资源就是应试教育, 并且这些学校已经和当地政府利益精密结合, 要是一旦实行素质教育, 其优势将荡然无存, 对此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一般喊着素质教育, 然而却在推行这应试教育。事实上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产业化教育, 比如:择校费、资料费、创建培训班、重点班、普通班等等, 这样就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并且利用教育来创造经济效益是有害无利的。对此, 我们需要社会参与, 让其反映出社会诉求, 强化教育组织的自律性, 从本质上实现教育治理。

摘要:当下教育的成功或者失败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上去衡量, 然而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却是一个基本指标。当下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导致教育出现不公的现象, 另一方面, 也有教育机构逐渐将教育事业商业化, 这就要大大降低了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这样就会使得人们对教育焦虑, 并且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 这不仅仅让我国的教育事业得不很好的发展, 并且还容易让学生走上歧途。对此我们需要对教育进行治理, 这就需要社会的参与, 充分发挥教育专业精神, 加强其自律性, 并且要彻底的摒弃教育功利主义, 从而实现教育的内在追求, 让教育本质得到体现, 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肩负起社会责任, 让教育走向成功。

关键词:教育失败,驾驭焦虑,教育治理

参考文献

[1]王洪才.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J].探索与争鸣, 2012 (2) :65-70.

[2]王安全.教育失败的人性理念及其修正[J].教育导刊 (上半月) , 2010, 3 (3) :5-7.

[3]宋园园.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大学语文教育滑坡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探索与争鸣, 2012 (4) :77-79.

[4]于海阔.教育失败与不教而诛——《青春禁忌游戏》不只是游戏[J].电影评介, 2011 (7) :111-112.

[5]何康.不要轻易判断教育失败——回应《小刺猬》[J].思想理论教育 (下半月行动版) , 2009 (11) :91-92.

幼儿教育学外国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第5篇

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著有《忏悔录》、《爱弥儿》等书,被誉为“儿童的发现者”。

卢梭是西方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开一代风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教育。他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从儿童中发现儿童,并按照儿童的特殊的年龄阶段来认识儿童,发展儿童。

2、感官教育。他认为应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让儿童多摸、多看、多嗅、多接触外界事物,最好利用自然界的种种问题,使儿童学习有关轻重、大小、长短、远近等方面的知识,切忌进行知识和道德方面的灌输教育。

3、性教育。他反对在性的问题上一味欺骗儿童的做法,强调应使儿童对“性”的自然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用适宜的工作和活动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的精力有发泄的出路。

4、德育。他是一位性善论者,提出“天赋良心说”,主张“博爱”,认为道德教育应经历“自爱”——“爱亲近的人”——“爱全人类”三个情感阶段。

5、“自然后果律”。他主张用“自然后果”去教育儿童,即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卢梭

福禄贝尔(也译成福禄培尔)

德国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世界学前教育的先驱,《人的教育》是他的教育代表作。福禄培尔对教育目的、教育本质、教育任务、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观点构成了他教育思想的主体。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人类内在的精神本性和力量,培养万物统一的人生观。基于教育的目的,他提出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的发展,挖掘儿童内在生命的潜力。为了实现以上教育目的和任务,福禄培尔为儿童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

1、体育卫生。他既重视对儿童的体育活动和锻炼,也要求向儿童传递一些知识,养成必要的卫生习惯。

2、游戏活动。在教育史上,他第一次将游戏列入幼儿课程中。

3、恩物。这是他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球体、圆柱体、立方体、三角体等为幼儿设计制造的一套玩具。

4、语言。包括说话、听讲故事、叙述小说、学习文法和文字等。

5、手工。具体包括排列积木、折叠纸等。

6、绘画和颜色辨别。他让儿童在由横线、直线构成的空白图形中填充作画,而颜色主要用来训练儿童的视觉与和谐感。

7、自然科学常识。他重视对儿童进行自然常识方面的教育,主张让儿童在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学到自然知识、科学常识等等。

在课程教学中,他主要强调了三种教育方法:

1、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

2、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3、充分利用恩物,让儿童在操作中获得发展。

来吧,为我们的儿童生活吧!——福禄培尔 赫伯特·斯宾塞

19世纪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科学教育的倡导者,其代表作为《教育论》。

在教育史上,斯宾塞以哲学和社会学为基础来论证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科学教育思想,对近代各国实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应该放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使教育伟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就课程而言,他认为课程应符合知识的实用价值、比较价值、训练价值和教育价值等标准,并据此提出了一个以科学为中心的门类繁多的课程体系:

1、为完成“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需要学习生理学、卫生学等。

2、为完成“准备间接保存在自己的教育”,除了必学读、写、算之外,还需要开设逻辑学、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等。

3、为了准备从事抚养和教育后代的生活,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外,还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

4、为完成“准备做公民的教育”,要开设历史学等。

5、为完成“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要开设美术、音乐、诗歌等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了“自然教学”的问题,认为在教学中要找出儿童能力自然发展的次序,据以供给所需的知识,同时注意给儿童提供练习的机会,使他们通过各种教学的实践,在学习一定的知识、技巧的基础上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赫伯特·斯宾塞

维果斯基

苏联早期卓越的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著有《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学龄前期的教学与发展》《思维和语言》等书。

维果斯基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着重探讨思维与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始自儿童出生之日,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以儿童一定的成就作为基础。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必须确定儿童现在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使教学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他还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理论,认为儿童只有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才能使学习某一学科成为可能,但是如果超过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则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充分利用儿童学习的最佳期。

教学必须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是通过经验而确立,并多次验证过的不可争辩的事实。

——维果斯基 玛利亚·蒙台梭利

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著有《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发现儿童》等书。

蒙台梭利博士于1907年在意大利创办了“儿童之家”,用来研究智障儿童的教育问题。她认为教育过程应是儿童在适应环境中的“自我教育”和“自动学习”,应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使儿童能够自由表现和自由发展;她认为纪律对儿童来说必须是主动的,应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让儿童在“工作”中形成纪律。以这些理论为指导,蒙台梭利博士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1、实际生活练习实验,包括清洁、秩序和安静练习、日常活动中的实际生活练习、园艺活动和制陶作业。

2、感觉教育实验,儿童之家设计了具有“自我纠正”性能和系统性的感官教具,并将各项感官循序渐进地独立训练。

3、读、写、算教育实验,儿童之家运用简单的字母教具让儿童进行练习,使视觉、触觉、听觉和发音结合起来,并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帮助幼儿练习计数。

4、新型教师的培养实验,儿童之家要培养会使用仪器、“进行实验”的教师,其应能积极观察儿童,随时准备着指导儿童的工作。

以这些实验为基础,蒙台梭利博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主要有:

1、以儿童为中心:她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她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征,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她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5、混龄教育:她主张让1岁到6岁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的身心自然发展。

——蒙台梭利

张宗麟

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是我国第一位当幼稚园老师的男性大学生,为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宗麟先生非常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提出“明日的幼稚教育必定是普及的”“必定是‘教’与‘养’并重”“必定与家庭沟通”等9点设想。并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提出了实施社会活动的七条原则:一是要把学校生活和社会实际生活打成一片;二是个别学习而能互助合作;三是“朋友制”的师生关系;四是成功与有效;五是继续不断地练习;六是兴趣与目的;七是交替反应。

张宗麟先生非常重视幼稚园课程,他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应是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应是“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其内容应来源于:

1、儿童自发的各种活动。

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

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产生的活动。

4、人类流传下来的经验,合于儿童需要的部分。

张宗麟先生还非常重视幼稚园教师的培养,认为幼稚园教师的任务实际上重于小学教师,提出了“中国急需有富于国家精神的幼稚园教师,所以急需设立完美的、富于研究试验精神的幼稚师范”。

教育之第一义为谋儿童之健康,若徒有知识增进而身体不健康,是畸形的教育。

——张宗麟

苏霍姆利斯基

是前苏联最有名望和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教育专著。

苏霍姆林斯基从德、智、体等方面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关于德育,他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需要;他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提出“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认为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没有“差生”,只有“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关于智育,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并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

就教学而言,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学发展的统一论。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股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因此,他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为“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的大树。

——苏霍姆林斯基

约翰·杜威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就教育本质而言,杜威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

1、“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2、“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

就教学论而言,杜威一是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他还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这就使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二是论述了“思维与教学”的关系,他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学校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景。由“思维五步”出发,他提出了“教学五步”:

1、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

2、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

3、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

4、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

5、儿童自己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

心理化的教材是有兴趣的——这就是把教材放在整个有意识的生活之中,以便它分享生活的价值。

——约翰·杜威

陈鹤琴

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先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奠基人。

陈鹤琴先生认为,要挽救病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儿童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儿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幼稚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幼儿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因此必须“从小教起、从小教好”,呼吁全社会都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抨击“全盘洋化”,疾呼“幼稚教育抄袭西洋,不切合中华民族性,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使中国儿童适应。”他决心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中国化、科学化、民主化、大众化的现代幼教之路。

陈鹤琴先生指出,要使儿童教育科学化,首先要正确了解儿童,正确对待和教育儿童。他的儿童观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这表现在对儿童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充分体现了民主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有生命力和生长力的,富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都可以成才;儿童应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幸福。他把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作为弃旧立新、改革教育的突破口。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为教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了儿童。

——陈鹤琴

罗里斯·马拉古兹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是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领导者。二战结束后,他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市民学校的创建活动之中,1952年在罗马国家研究中心攻读心理学,后回到瑞吉欧参加心理康复服务和学校教学工作。从1993年瑞吉欧第一所“鲁滨逊”幼儿园诞生起,马拉古兹先生一直致力于幼教研究工作。他的杰出贡献,获得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赏。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

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

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

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

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和发现.

一百个世界,去发明.

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孩子有

一百种语言

(一百一百再一百)

但被偷去九十九种.

学校与文明,使他的身心分离. 他们告诉孩子:

不需用手思考,不需用头脑行事,只需听不许说,不必带着快乐来理解.

爱和惊喜,只属于复活节和圣诞节.

他们催促孩子

去发现已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个,他们告诉孩子:

游戏与工作

现实与幻想

科学与想象

天空与大地

理智与梦想

这些事

都是水火不容的. 总之,他们告诉孩子;

没有一百存在,然而,孩子则说:

不,其实真的有一百!张雪门

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与陈鹤琴先生并称为“南陈北张”。张雪门先生主张以发展儿童个性和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从幼稚园的课程入手研究幼稚教育,主要致力于幼稚园课程的研究,主张实施“幼稚园行为课程”。

就课程的本质而言,他认为:

1、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是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

2、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就课程的来源而言,他认为课程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1、儿童自发活动。

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的活动。

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生的活动。

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就课程的编制而言,他认为应注意三点:

1、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们看宇宙间的一切,都是整个的。

2、幼稚生时期,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需求,编制课程时,不能忽视社会的需求,但更应注意儿童现在的需要和能力。

3、幼稚园的课程,应根据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

张雪门名言选萃

1、从行动中所得知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驾驭环境的能力。

2、好多人以为课程就是知识,甚至于将课程当作了书本上的知识看待。其实课程的范围很大,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等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换一句话来说,课程是适应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

3、课程的来源是出于人类的经验。可是儿童的经验,决不是成人的经验;儿童的生活,又决不是成人的生活;而儿童的社会,也决不是成人的社会。

4、教材和方法是分不开的一件事,实不是两件事。没有教材就没有方法;没有方法,也就得不到教材。方法,本来就是从教材上产生,并不是离开了教材,另有方法。

5、人类生长的历程,并不是一步能够跨过的;所谓历程,就含有一步进一步的意思。教师所应注意的,儿童现在究竟发展到哪一步,就从哪一步起开始引导,使他一步进一步地学习,也就是使他一步进一步地生长。

6、一个人的生长,本来是一种活动,除活动以外,更没有别的种种。但是人类的生活,是团体的生活,是社会的生活。幼稚园是社会生活的小团体,于是对于事物的活动,常附带有对己对人的两种关系。

教育学教育 第6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专业 教育实习    问卷调查    实习基地

一、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教育实习是高师师范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学校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师范生从学生角色转变成正式教师角色的重要环节,这一重要环节既是学生教学生涯的起点又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关键。如果将师范院校比喻成教师培养的工厂,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一道道生产工序,教育实习就是工厂成品出厂前的检验工序,对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帮助形成教师的个性品质、巩固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思想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大都是书本上的、分散的、间接的知识,要让这些知识被理解,变成直接知识进而形成一个知识群或适合教学要求的合理知识结构,就必须反复不断地进行实践应用。教育界普遍认为教师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教育,教师应该着重教学实际工作中的“摸爬滚打”和“师徒相授”。

教育实习的内涵界定:教育实习指师范院校根据培养目标和任务,在实习指导老师的统一带领和指导下,到实习学校从事教学活动,担任班主任工作,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和教育行政工作,等等。

二、我校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的基本状况

我校教育技术专业主要是面向基础教育学校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为加强准教师和基础教育的双向沟通和联系,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我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实习工作安排如下:整个教育实习包含两部分,一是一到两周的参观或见习安排在大学一年级进行;二是集中教育实习,安排在大专第六学期,时间是八周,一般安排在毕业前夕进行,主要内容包括参观、试教、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工作等。

三、我校教育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调查

本次调查,我们着重关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四大基本问题,即实习生的基本状况,教育实习基本过程,实习生主体和教育实习指导老师。

调查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座谈访问法相结合。我们设置了《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现状调查问卷》。

从实习生和带队指导老师的角度,问卷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调查:(1)教育实习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2)教育实习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3)实习情景对教育实习的影响;(4)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在实习前后的对比;(5)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和实习学校期望度的差异问题;(6)实习生参加完教育实习后的收获状况;(7)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习形式的期待;(8)师生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我们利用电话访谈和实地座谈的方法,与实习带队指导老师、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实习单位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了解他们对教育实习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育实习各个参与方对于实习的期望。

按照实习指导要求,实习指导老师每周两次随堂听课,了解实际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情况,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软件和硬件状况、教师上课的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等。

四、调查结果分析和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在教育实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实习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

教育实习准备阶段的工作容易被忽略,准备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参加教育实习的师生都认为在正式进入实习学校之前有必要开展实习指导方面的课程,为学生接下来的实习做好各方面准备,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所以学校在开展实习工作之前,要为学生做好必要的教育和督促工作,让学生了解小学信息教育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认为在教育实习当中,自己的信息教育技术实践技能、电教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网站的建设和维护能力较弱。同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实习生在课堂管理、师生沟通、课堂语言能力和课堂板书方面有很多欠缺。

实习准备工作要提前一个学期开始,从思想准备、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和技能准备四个方面开始指导性课程。首先,从思想上端正学生的态度,既不过度紧张又不掉以轻心,信心满满地参与到教育实习当中,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第一次站上讲台,在教材、学生、教学情况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必须认真地下一番工夫做准备工作。接下来,在物质准备方面,主要指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要求,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物质模拟条件,从相关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前沿理论和技能重点、微格教室到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方法。知识准备指学生既要熟悉掌握信息教育技术专业的知识,又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教法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解决的是在工作岗位上教什么的问题,而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教法则是解决如何教和怎么教的问题。技术准备方面,强调师范生的板书能力(包括三笔一画,即钢笔、毛笔、粉笔和简笔画)、语言能力(包括普通话水平和语言组织的逻辑能力)和讲解技能(指教师运用语言和各种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习时间上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我校教学实践安排(大一第一学期见习一周,大三第六学期实习八周)较为合理。但有同学表示,一次实习不能满足需要,诸多曝露在实习当中的问题没有机会经过二次修改后的检验,所以为了保证良好实习效果建议实施二次实习。第一次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中段为期四到八周,那时大部分信息教育技术课程和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已经修完,基本满足小学信息教育教育岗位的需求,而且经过两年半的大学学习生活,学生心理日趋成熟,可以基本胜任小学教师的工作。

(2)实习内容上的问题

就实习内容而言,教育技术专业的实习偏重技术方面且内容纷繁复杂,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学校机房的管理、学校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学校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班级管理工作等。有的实习学校怕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主要安排实习生担任技术方面的工作,如从事课件制作、视频编辑、建设网站、制作网页,但讲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机会不多。

在实习内容上,学生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加强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整合,了解和掌握多功能网络教室的工作原理及正常使用和维护,掌握实际的组网技术和校园网的维护管理。

(3)指导教师上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99%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态度思想、教育技术专业技能、讲课技能、生活方面有积极影响,是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担任教育实习指导工作的指导老师,校方应该精心挑选。他们不但是信息教育技术方面的行家,而且要了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其教学模式和教改动态,同时热爱学生和实习指导工作,善于沟通交流。

(4)实习生自己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0%的实习生认为指导老师对实习效果的帮助最大,近30%的学生认为实习学校在实习当中的积极配合有助于实习工作完成,18%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会大大增强实习效果。同时,80%的学生认为教育实习中最难的三个问题分别是: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难管,以及理论知识讲解。

实习前的准备工作要认真完成,包括要有端正的实习态度、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职业技能。同时,实习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建立实习网站为自身实习提供实习动态、实习资源、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平台。

3.教育实习结束存在的问题

实习生在教育实习结束后,通常会有实习质量总结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8%的实习生对实习结束后的评价整改表示满意。实习评价的打分流于形式,一般都会给学生打优秀;实习生回到学校后,实习总结也是没有实质性的反馈交流,他们的体会和困惑没有真正的交流平台。

建立完善全程性教育实习评价体系,帮助实习生从实习条件、过程、结果三个维度,明确实习目标,让其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4.教育实习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育实习多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但实际上,联系合适的学校安置一个年级的教育技术专业实习生是非常困难的事。同时存在指导工作只是象征性巡视,實习完成后实习报告没有及时反馈。

从学校层面和系层面要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和安排实习工作事宜,跟踪了解实习生和指导老师的情况。同时,注意实习基地建设,力求做到合作共赢。

五、结语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纽带,是促进师范生职业化的重要环节。本调查从实习前的准备、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束后三个时间段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教育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着手,期望能够优化实习工作,培养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嘉卫.影响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汪琼,熊澄宇.论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2,(4).

[3]徐方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前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8.

[4]刘力为.吉林省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

教育学教育 第7篇

关键词:教育,生命教育,内涵,途径

当代中国的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转型, 这既是学校教育实现重新定位、自我更新的机遇, 同时也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转型的根本在于对个体生命教育的重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是一种人性化的事业。它应当引导青少年学生认识自己, 理解生命, 了解生活, 丰富心灵, 培育灵性, 养成高尚的道德和坚定的信仰。因此, 教育应当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来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所以, 生命教育不能忽视,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 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几十年来, 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开展。从美国学者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到日本1989 年修改的新 《教学大纲》中, 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 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再到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中小学系统地开设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内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倡导以人为本和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开端。1997 年, 叶澜先生从改革传统教育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号召。2003 年9月,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2004年清华大学开展了生命教育的拓展训练活动;2004 年11月, 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在沈阳启动;2005 年3 月,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正式公布;2005 年12 月,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主办了中国首届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 吴甘霖先生在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华生命教育的前景与策划”的主题发言, 提出了生命教育的九个策略;2006 年12月, “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 北京大学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年度立项报告》, 并决定自2007 年起全面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并列入科研计划, 争取尽早发布中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白皮书。

目前的教育领域,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派都意识到“生命”应该成为教育的原点。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而在中小学阶段探索和实践生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必要在孩童时期就开始实施生命教育, 让儿童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生活与生命的本质有较深刻的体会, 以便与他人、与社会环境、与自然能和谐相处。素质教育要求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 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 把“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因而也可以这样说, 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只有将对人的认识与理解置于生命之中, 将对人的教育落实在促进每一个鲜活的人的生命健康成长之中, 才可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 什么是生命教育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引导个体去了解生命发展的历程, 通过体会与实践实现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价值性活动;是一种生命关怀下的教育;是一种渗透着生命意义的抽象的教育理念。

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孕育、发展和生命价值, 学会包容、接纳、欣赏他人, 培养对他人和社会的爱心, 从而使他们建立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具体的教育, 更加关注实践层面和操作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博士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 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

我认为, 生命教育的宗旨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 捍卫生命的尊严, 激发生命的潜能, 提升生命的品质, 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 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有助于揭示教育真谛。教育的真谛就是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很明显, 这些都依托于人的生命和生命教育。没有生命, 就不可能有人的地位、价值、潜能、个性和力量。只有引入生命教育, 才可把教育的真谛揭示出来。

生命教育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作为生命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命意识及其所包含的生命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 都属于人的素质, 所以, 作为培养人的素质的素质教育, 也要包含生命教育所要培养的方面。也就是说, 素质教育应当包含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因为生命是素质之载体, 没有生命, 就没有素质。因此, 没有生命教育, 也就没有素质教育。要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加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助于加强主体教育。生命承载主体, 没有生命就没有主体。没有生命教育, 那还有什么主体教育可言呢?要加强主体教育, 就必须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助于改进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人的内在需要。生命是道德的基础, 道德则关怀生命, 满足生命的需要, 提升生命的意义, 完善生命的品格, 为生命“锦上添花”。要改进道德教育, 就应当加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有助于推动健康教育。所谓健康, 归根结底是生命健康;没有生命还有什么健康可言?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说, 健康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而加强生命教育就能够推动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 主体教育的加强, 道德教育的改进, 健康教育的推动等, 都体现着教育改革的精神, 而这些都是在生命教育的推动下取得的。可见要进行教育改革就必须引进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需要。调查表明, 学生因耐受力低下而导致受挫后情绪波动强烈;交往能力不强而出现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认识能力不足而缺乏足够的自信等等。要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唯有进行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中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 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突出重点, 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更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重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 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一) 打造活力课堂——课堂育人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要开展生命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

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命体与生命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是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凭借课堂教学渠道“有意识、无痕迹”地渗透生命教育。语文学科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 渗透人性教育和人文意识, 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体育学科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音乐与美术学科教会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心理健康课程疏导学生心理,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等。在生命教育的活力课堂里, 师生双方都是主人, 都把对方看作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 学生把教师作为人而非神来尊敬、对待, 在此过程中, 学生对教师少了一些服从, 多了一些独立;少了一些盲从, 多了一些质疑;少了一些被动, 多了一些主动。教师也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个体来尊重、引导, 在此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少了几分灌输, 多了几分引导;少了对知识的盲目崇拜, 多了对情感的适当关注;少了对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 多了对学习过程的因势利导。总之, 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精神与精神的碰撞过程。

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命成长与形成的过程。在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过程中, 有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情感的培育、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养成, 整个生命在此过程中得以展开, 得到提升。对于学生来说, 教学过程就是发掘其潜力并加以展现的过程, 这一过程决定了其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方向。对于教师来说, 教学过程就是其发挥能力并展现智慧的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实现其生命价值、提升其生命意义的过程。因此, 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是生命成长与形成的过程。

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高效获取知识的过程。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需要改变。对教师的教, 要求精讲精练, 打造活力课堂;对学生的学, 要求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学习;对课堂氛围的要求是民主和谐、充满智慧, 以学生为主体, 高效灵动;对课堂秩序的要求是:活而不乱, 实而不死;对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效果好起来。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下, 教师就会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 用生命去温暖生命, 用生命去滋润生命, 用生命去撞击生命。每一节课教师与学生一起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完善生命、释放生命活力, 共同成长。

(二) 开发校本课程——课程育人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 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 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 开发主体是教师, 它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应科学与人文并存。随着生命伦理学的发展, 各国的生命教育都不约而同地将生命科学的内容纳入其中, 将人类的三大知识领域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纳入教学范围, 从而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鉴于此, 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是科学与人文并存的, 这不仅意味着二者应该并举, 而且意味着要深入挖掘科学的人文价值。从科学的发展不难看出, 科学发展的每一步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反映出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品格以及人类在科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自信、胆识、气魄, 尊重事实、批判谬误的求实创新精神, 造福于人类的高尚道德精神, 追求统一、和谐、秩序的审美精神等。而这一切, 都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性, 因而可以肯定, 人文价值是科学的本然价值, 生命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应知识、情感、能力并重, 科学与人文并存。在教学内容中具体表现为知识、情感、能力并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能力, 表现在学习上, 就是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表现在生活上, 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生存技能的训练, 提高其生存能力, 让学生学会生存。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要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感。这里的情感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 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目标, 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

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应使课堂与生活交汇。由于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试图启迪学生的智慧、培育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养成学生的个性, 因而课堂教学应该回归到它的本真意义上,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理性认识, 还要帮助学生实现其生命价值。而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并不是单纯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 生活作为人的生命价值实现的基础, 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为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一事件、每一环节, 都与个体和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和行为文化的需要有关, 个体通过生活提高了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劳动能力, 丰富了社会关系, 促进了个体身心的发展。

(三) 营造良好氛围——文化育人

学校办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就是形成学校文化, 用文化来育人。文化包括管理文化、组织文化、研究文化等。在学校层面上, 学校要重视人文环境, 塑造学校的优质文化, 营造校园的和谐气氛, 建构快乐学习、热情生活的校园环境, 提供给学生成功的经验, 使师生和谐、行政协调, 突出学校特色, 在学校内推动环境教育, 建立关怀生命的校园环境, 建构多元智能的学习环境。

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中, 力争体现生命的活力, 营造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营造有生命活力环境的基础上, 精心打造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走廊文化建设。例如:以认识生命为主题, 介绍生命的起源、人从哪里来、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多彩的生命世界等, 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珍爱生命为主题, 介绍远离毒品、拒绝自杀、吃出健康、学会健身等, 强调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尊重生命为主题, 通过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学会做人等, 强调人与他人的关系;以超越生命为主题, 介绍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 启迪学生认识到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校园文化让生命教育的四个维度“知我、知人、知物、知天”近在眼前。

(四) 开展体验活动——实践育人

体验是主体内在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和验证, 具有自由创造性、自主选择性、情感通融性、形象直观性和操作实践性等特征。“体验、实践式”活动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方式的体验活动, 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 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心理, 体会其中的各种情感, 然后彼此交流分享。

具体可以开展以下体验式教育活动:

模拟情境——角色体验。模拟情境要求教育者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受到熏陶、感染。情境感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具体、情境交融的特点, 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激起情感共鸣。可以用校园健康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素质、思维;用教师高尚的人格威望感化学生;通过丰富的艺术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或实践性的活动、实习等方式的体验活动, 让学生直接参与, 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 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 由此了解自己今后可能碰到的挫折、困难及各种情况, 进而学会生活, 学会在生活中坚强;理解他人的处境, 学会体谅别人, 学会与人相处。

主题班会——心灵体验。寓生命教育于主题班会中,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精心设计和周密组织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富有意义、反映时代特征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 提高素质。主题式班会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 可以分年级按专题制定生命教育目标。依据目标分年级开展诸如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教育。

社会实践——行为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充分挖掘潜在的社会资源, 建设生命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 建立活动基地, 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在体验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节日资源——情感体验。传统节日也蕴藏着生命教育的资源。结合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节日, 引导学生开展制作尊老卡、尊师卡、心愿卡等活动, 表达学生对老师、对父母、对亲人的关心与感激, 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

“三结合”教育——多元体验。“三结合”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模式, 把家长和社区的力量调动起来, 使生命教育不再只是学校的孤军奋战, 而要把它变成全社会的事情, 让学生的生命教育体验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肖川说过, 如果一个人从未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 从未走过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 从未读到一部让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书, 从未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 从未有过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 从未有过让他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 从未有过对自然界的丰富与多样产生深深的敬畏, 也未有过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 那我们就可以说, 他没有受到过真正良好的教育。我们也可以认为, 这种教育就是缺失了生存感受、生命情感、生命之趣的教育。

教育学教育 第8篇

那么,2013年,中国教育会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期待呢?我认为,教育的热点往往就是难点,问题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公平能否做到。十八大报告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明确教育资源优先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配置的同时,特别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有用之才。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教育公平问题重视不够,区域间、学校间的教育差距有所扩大,“择校热”“补习风”等与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密切的关系。各级政府如何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多一点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如何努力把条件最差的学校优先办好;如何有效地解决入园难、上学难的问题,仍然是全社会高度关心的首要问题。

第二,教育经费能否用好。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了21984.63亿元,第一次实现了占国民生产总值4%以上的目标。2013年,教育经费的总量会继续增加,在教育经费有了基本保障以后,如何用好这笔钱;如何在“保运转、保工资、保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能不能成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对重大教育投入进行可行性研究,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教育公共政策的走向。

第三,教育立法能否加快。2013年,新一届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将召开大会,教育立法将成为新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工作内容。在上一届人大,虽然对职业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进行了立法调研,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执法检查,但是,这五年没有通过任何一项教育立法。所以,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都面临着亟需修订的问题,学前教育法、学校法、特殊教育法、终身教育法等也面临着亟需立法的问题。如果开局之年不尽快上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教育立法计划就很难如期完成。

第四,学生负担能否减轻。多少年来,尽管出台了诸如取消周六周日上课、“阳光体育”等一系列政策,但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减负令,但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格局也一直没有得到改变,“学生苦,老师累,父母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能否下决心改变教育评价方法,能否下决心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能否让孩子们学得更主动积极、生动活泼一些,仍然是全社会关注和期待的问题。

从“穷人教育学”到“无忧教育” 第9篇

从2013年秋季起, 陕西省高陵县实施19年“无忧教育”工程, 县政府全额承担本县新考入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大学学费, 成为全国首个全额承担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费的县级政府。此消息经媒体报道后, 引起了社会对政府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读大学的“无忧教育”的广泛关注。

高陵县实施的“无忧教育”工程, 令笔者惊喜、欣慰与感慨万千, 也让笔者想起2007年9月9日,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免费师范生时, 曾提出的“穷人教育学”问题。他说:“我以前讲过穷人经济学, 今天讲讲穷人教育学。我们国家太大, 尽管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很快, 但发展很不平衡, 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还很困难。因此, 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圆上学梦。”高陵县从“穷人教育学”到“无忧教育”的努力, 无疑对我国各级政府起到了示范作用。

然而, 2012年11月16日《光明日报》的有关报道显示, 2006年至2011年, 我国资助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 从1530万人次增长至4170万人次, 增长近2倍, 说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和比重呈增长趋势。另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放弃走进大学”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尽管从“穷人教育学”到“无忧教育”, 需要全社会从多方面付出努力, 但政府的主导作用不能缺席。各级政府应该像高陵县政府一样, 勇敢地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并付出艰辛的工作。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放弃走进大学”是社会之隐忧

2013年5月28日, 据中国广播网报道, 我国有部分地区放弃高考的农村考生占比超过30%。尽管考生“放弃走进大学”原因众多, 但“家庭负担不起上大学的费用”是重要原因之一。2013年2月22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2012) 》显示, 我国教育发展中公共教育投入偏低, 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 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从1989年到今天, 我国高校的学费增长了至少25倍。

有学者认为, 合乎正义的社会分层机制必须体现机会均等意义上的公正, 即在努力做到起点公平的前提下, 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所有社会地位, 每个人都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 占据相应的社会地位。如果我国不能很好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的“穷人教育学”问题, 则不利于弱势群体通过教育改变社会地位, 使社会精英阶层向凝固化方向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由此产生的社会焦虑, 会抑制社会阶层分化产生的激励效应, 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是教育之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 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 就不会世世代代地穷。”相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放弃走进大学”会使教育天平倾斜, 社会底层上升通道受阻、阶层固化趋势加剧, 出现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恶性循环。因此, “穷人教育学”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基本的教育权利, 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拥有公平的机会享受教育, 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素质, 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如果教育“嫌贫爱富”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拒之学校门外, 就违背了“穷人教育学”的宗旨, 破坏了基本的教育公平。

2012年, 尽管我国4%的GDP教育投入目标已经实现, 但“嫌贫爱富”的教育现象依然存在, 越是城市名校投入越多, 而农村与普通学校投入增长缓慢, 优质教育资源继续向城市与名校集中。要改变这种“马太效应”, 实施“穷人教育学”, 政府除每年用数百亿元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 (包括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外, 更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 通过实施非均衡教育投资战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公平问题。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无忧教育”是政府之责任

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不起大学的教育困境, 社会舆论更多的是呼吁降低学费、建议高校开通入学绿色通道、实行社会救助机制、设立更多扶贫基金等。事实上, 这些年来社会的捐助帮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圆了求学梦, 但仅仅依靠社会捐助而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难问题的, 充其量只能是部分幸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益。我们看到, 一个地处西北并不富裕的高陵县, 能够拿出经费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无忧教育”, 不仅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更是政府担起了应有的教育责任的体现。

高陵县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行19年“无忧教育”, 我国其他县政府没想做也没做, 或者是想了却做得不够。这中间差的不是财力, 尤其对富裕地区的县政府更是如此, 差的是政府有关领导执政为民的理念和教育兴县的远见。19年不是一个数字, 而是一个县级政府的责任担当, 这也不只是一个教育学命题, 更是一个社会学与政治学命题。因此, 我国各级政府应以此为鉴, 不再作实施“穷人教育学”的旁观者, 而应积极负起责任并发挥主导作用, 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参与的教育资助体系,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再因贫困而失学, 让所有学生沐浴在教育公平的阳光雨露里。

四、实施“无忧教育”要惠及穷人

教育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确定成员地位的关键性因素, 也因此成为富人“最舍得花钱”的地方。我们通过媒体耳闻目睹, 一些高校从银行高额贷款建楼堂馆所、盖豪华校舍、修豪华校门……中小学择校费动辄数万元, 高校学费不断地上涨, 在这种奢侈风盛行的背景下, 供孩子上学尤其是上大学成为“穷人”难以承担的重负。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说,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 教育公平不在于给富人提供了多少优质的教育机会, 而在于给穷人提供了多少受教育的机会, 评价教育公平与否, 要看穷人的教育满足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人民贫, 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 非教育莫与智之。政府的第一要务……施以相当之教育, 而养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格。”高陵县“无忧教育”的适时实施, 为我国各级政府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实施“无忧教育”就是要坚持“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理念, 制定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制度, 杜绝教育发展中的奢侈之风, 使教育经费惠及全体人民尤其是穷人, 最终避免贫困的自我复制, 消解社会阶层的固化, 达到人人去享受根据自身的理由而珍视的那种生活, 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地和谐发展。

五、实施“无忧教育”要持久公平

在高陵县,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 上大学是同等的权利, 不会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而影响到这一权利的实现。但是, “无忧教育”这项长久可持续的惠民政策, 需要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高陵县能否保证持久公平, 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疑问。高陵县县长范九利表示, 县政府每年拿出专项资金,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规范的操作流程实施此项工作, 确保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实现大学梦。2013年起, 高陵县把新增财力全部用于民生工程, 19年“无忧教育”工程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近年, 高陵县保持平均每年25%的财政收入增速。高陵县委书记李毅说:“在经济高速发展中,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加快19年‘无忧教育’的保障力度, 人人接受无忧的教育, 人人享受公平的机遇, 就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陵县从“15年”到“19年”, 从“免费”到“无忧”, 这项具有延续性的“无忧教育”保障机制具有示范意义。我国各级政府可以借鉴高陵经验, 政府除了必要的行政开支、基础设施投资, 应该赋予公共资金更多的民生和公共服务职能, 尤其要加大教育投入, 尽快转变观念创造条件启动“无忧教育”工程。

六、实施“无忧教育”要星火燎原

令人欣慰的是, 我国各级政府实施“无忧教育”的改革正在不断向前推进。多年来, 教育部要求高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 必须附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关政策的介绍材料, 把有关资助政策告知每位新生, 确保所有新生顺利入学。早在2007年, 江西省正式实施的“贫困家庭学生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制度投入0.78亿元, 对江西籍当年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不含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 的家庭经济困难考生, 每人一次性给予5000元的政府资助, 以帮助他们顺利到校学习。此项经费由省、市 (县、区) 财政按8∶2比例负担, 受惠学生人数达1.6万名。

教育学教育 第10篇

一、四类教育形式教育对象的界定

1. 继续教育。

要理清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问题,必须对其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梳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对象有不同的定位,形成5种不同的官方界定。具体而言,第一,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改革与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在这个文件中,首次提到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第二,1987年,在国家教委联合国家科委、劳动人事部等六部委共同颁布《企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在这个文件中,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在职人员,且需要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第三,1990年在国家教委主持召开的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会议公报明确表示,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在职人员。第四,199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通知》,在这个通知中,将继续教育的对象定为是具有一定学历及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范围较前几次有所扩大[1]。第五,2003年,周济在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我国继续教育的对象是高中后和大学后的在职人员。由此可见,官方的这五种界定均明确提出了继续教育对学习者的学历、职称的要求,但不同的是对学历、职称的层次要求有所差异。

首先,从学历层次上看,只有1991年的政策对此规范较为笼统,明确学历要求,但并没有划定某个层次;1987年的两个文件均提及学历要求,分别是大专及中专;界定三规定必须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界定五进行适度的放宽,只有具备高中学历即可。其次,从职称上看,5个文件政策均有所要求,且要求的层次与学历层次是对应的,比如本科对应的是中级职称,中专对应的是初级职称等。再次,在相关的5个文件中,均明确要求继续教育的人员必须是在职在岗人员,但界定五虽然也提到在职人员,但其作为学校的后续教育,并没有完全排斥非在职人员。当然,关于对继续教育对象的学历、职称要求,能否适应当前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是否能够促进继续教育对学习型社会的贡献,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从前述分析可知,继续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在职在岗人员提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在职人员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看,继续教育包含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那么,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到底是什么关系?2004年教育部在远程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社会个体知识更新及终身学习的需要。由此可见,远程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是继续教育在信息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这样继续教育也包含远程教育。

2. 成人教育。

从继续教育的官方文件政策中可知,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在岗的成人。如此,我国成人教育的对象又是哪些群体?从官方的文件或政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三种界定:第一,1987年,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这个文件明确提出,成人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生产技能及工作效率提升的教育形式。第二,1997年,国家教委成教司在《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几点意见》中提及,我国成人教育范围极其广泛,其范围可以涵盖从扫盲教育到继续教育,从正规教育到非正规教育,且能够一直延伸到终身教育中。第三,2006年,教育部在《中国教育发展概况白皮书》中表示,中国成人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各级各类以成人为教育对象的扫盲教育、成人学校教育以及成人初等、中等、高等、成人大学后继续教育等发展势头良好。从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分析可知,我国成人教育的对象也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以成人为教育对象的各类教育形式,其范围不仅涵盖继续教育,还包括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及各种非职业教育。

3. 职业教育。

前述可知,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在对象上是相互重叠的,均是成人。如此,职业教育与它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也可以从官方相关的政策文件中进行分析,相关的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的对象有三种基本界定:第一,2006年,温家宝在考察重庆第二财贸学校后发表“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明确表示,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阶层、面向人人的教育体系。第二,2006年,教育部在“职业教育年度工作要点”中论及,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工作任务是要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积极发展各类围绕成人继续教育及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工程的培训教育。第三,2006年,教育部在《中国教育发展概况白皮书》中提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各级农校、农机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电视理工中专等各类面授及远程教育方式,大力举办各类再就业工程、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从上述官方的三种界定可知,职业教育的主体既是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其范围既涵盖成人教育,也涉及继续教育;其形式不仅有面授,还有远程教育模式。因此,职业教育同样也包括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与远程教育在内。

4. 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代下形成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远程教育从一种技术手段发展到一门成熟的学科。那么,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或体系,其在教育对象方面,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有何不同,有无重叠之处?从官方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到有三种界定:第一,2001年,教育部在“远程教育工作试点总结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远程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其主要教育对象是成人,在教育方式上既可以实施学历教育,也可以实施非学历培训教育。第二,2004年,教育部在“远程教育年度工作要点”中提到,远程教育的学习者通常是在职人员,一般是肩负家庭及工作的双重职责,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在社会中不属于优势群体。第三,2005年,教育部在《加强远程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及,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发展形态,既要利用远程学习的灵活性为在职人员提供学历教育及职业培训,也要积极利用远程教育方式为不方便进行面授的群体如女性、老年人、外来人员、残疾人士等提供学习的机会。可见,远程教育的适用范围是很广泛的,不仅适用于不同的群体,还能够通过远程模式来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形式。如此一来,远程教育可以分别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

二、分析与讨论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如果缺少一个明确而恰当的分类标准,就会引起教育体系之间的交叉与重复。从前述分析看,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就是如此,对象的重复导致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包含的,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

1. 继续教育是社会个体离开正规学校教育后的后续教育,这种后续教育形式可以延伸到每个社会个体的一生之中。如此,就学习者的年龄看,主要是成人;从学制形式看,既可以进行全日制学习,也可以进行非全日制学习;从学习的内容上看,既可以是与职业有关的,也可以是与职业无关的一般内容;从教学组织形式看,既可以进行面授教育,也可以进行网络远程学习。可见,继续教育是从教育连续性上分类的,其包含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

2.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其对象是一致的,均是成人。既然教育对象是成人,那么就可以归结为成人教育。况且我国的成人教育本身范围就很广泛,从扫盲教育到大学后继续教育,从职业教育到社区闲暇教育,从面授教育到远程教育等[2]。如此来看,成人教育是按照教育者的年龄来分类的,其当然也包含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在内。

3.职业教育主要是从教育内容这个角度划分的,即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是与其工作、职业相关的。职业教育是所有的社会个体踏入工作岗位后需要接受的教育,这种教育既可以是面授的也可以是远程的。因此,从教育内容的分类视角看,职业教育自然也包含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与远程教育。

4.远程教育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结果,最初其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存在的,经过多年的发展,远程教育现在已经演化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也演变成一个独立的教育学科。远程教育的各种理念及方法,既可以在远程教育中实施,也可以在传统面授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其完全可以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因此,远程教育是从教育技术上分类的,其当然包含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与远程教育。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总结上述四种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这四者之间由于对象的重复而相互包含,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关系模式,主要原因就是这四个教育形式并不是同一个分类标准下的概念。继续教育是基于教育连续性分类的,其相对概念是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是按照学习者年龄分类的,其对应概念是未成年人教育;职业教育是按照教育内容来分类的,其对应概念是学术性教育;远程教育是按照教育方式及教育技术来分类的,其对应概念是面授教育。正是由于标准的不同,不是同一标准下的分类,故而在实践中产生重合。

三、重构:四种教育形式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当前,这四种教育形式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类型的概念出现的相互包含、相互重合。因此,要处理好这四种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纯就这四种教育形式来处理,还要将这四种教育形式置于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考察,明白我国整体教育体系,方能明确其各自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8年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建议”,我国教育体系整体上可以分为八个层次,分别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各种短期培训教育。按照这样的整体情况,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要纳入到这个体系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列、八个层次及三种模式。具体而言,两个系列是指正规教育与继续教育,其对象是全日制学生及成人学习者,这两个系列之间的连接点是义务教育;八个层次分别是指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及同等水平的职业教育(中专)、专科教育及同等水平的职业教育(高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无法限定层次的各种短期培训教育;三种模式分别是指面授教育(课堂)、远程教育(网络)及面授与远程相结合模式[3]。从这个整体教育体系上考察,继续教育是相对正规教育而言的,其内容既可以是职业的,也可以是非职业的;其对象是成人;其模式既可以是面授的,也可以是远程的,还可以是面授与远程结合的。

四、建议与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教育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传统工业社会金字塔式的人力资源需求也要随之改变,扁平式的人力资源要求正在形成,人人均可以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与技能。在新的社会结构体系中,企业不再依靠少数精英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而是需要所有职工能够通过终身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技能与知识更新,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的劳动者。因此,作为教育必须回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要求。此时,继续教育应该是面向社会的人人教育,让所有的社会个体能够有机会从教育中获取知识与技能,随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故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其内容既可以是职业的,也可以是非职业的,其对象十分广泛,只要是成人均可以参与学习,是一种真正的全民化教育。

通过本文的总体分析,要正确理顺四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教育体系的整体上考察。为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继续教育对应的是正规教育,是正规教育的补充;职业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成人是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远程教育是其发展模式及方向。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继续教育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是一种真正的全民化教育。

摘要:无论是从管理体制还是办学方式上看,我国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及远程教育等四类教育模式是独立并存的。文章通过对相关的政策文献分析得知,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等四种教育形式相互重叠、相互包含。这种重复性资源建设的教育模式不利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要重构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必须以继续教育为主导,职业教育是其主要内容,成人是其教育对象,远程教育是其发展方向,并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以学历与职称为限制的学习准入制,将继续教育定位于全民化教育。

关键词:教育形式,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

参考文献

[1]张伟远.继续教育应是一种全民化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1):15-19.

[2]吴建玲.高校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沟通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12-14.

跳出教育看教育 第11篇

最近几年,教育一直被高度聚焦,自身也一直处在“高烧”状态。跳出教育看教育,感慨良多。

高期待带来的集体焦躁、整体浮华,使教育从上到下、由内而外,充满着高压与牢骚。高频度的教育改革,“动听”却不管用,“出奇”而未能“制胜”。

吃着肉而骂着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当全社会把出人头地的“宝”押在教育这一注上时,“输不起”就成了教育系统内外的痼疾与心病。

我以为,当下教育病的根本诱因就在于:

一是成长的高风险。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啻为控制中国人口数量无序增长的良策,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还是不可轻易动摇的国策之一。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累积,其副作用乃至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平均生育率为1.5,无形中把“人口红利”逆转为了“人口风险”。理论上讲,2.1才是维持世代更替的正常系数。就连疾呼控制生育的马寅初老先生当年也明确地把生育底线设置在一对夫妻生2个小孩上面。当今中国家庭结构普遍为“421模式”(2家老人+1对小夫妻+1根独苗),这是极其脆弱的高风险模式。如此一来,这一棵“独苗”,在享受着“三代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承受着“一族希望于一体”的压力。成长的高危,转嫁到教育上,你说学校还敢“冒险”吗?教育改革还敢动真格“深水探险”吗?谁都输不起,谁也赔不起!这就是当今中国教育平庸与集体无意识怂恿“揠苗助长”的要害外因。

二是成才的曲解与用人机制的扭曲。如果说受教育解决了一个成才的“进口”问题,那么,学以致用,就业、创业,才是关键的成才“出口”。不畅通出口,最强大的教育也将徒劳无益。心照不宣的“大学生就业计划”(戏称为“被就业”),有苦说不出的“有专业无对口”,让上大学成了某种“高级游戏”,其终极目标仅是为了图个名分,领取一块“上路牌”而已。本末倒置,你说教育能不患上“浮肿病”“多动症”以致“躁狂症”吗(这是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诊断)?读书无用,却不得不读书;明明离“一流大学”的境界十万八千里,却动辄标榜“创世界一流大学”,以至于连“国字一号”的北大,其教育成果也只能鉴定为“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北大教授钱理群的痛心评语)。初级上路(就业),看文凭,看名校,这让基础教育不敢“分流”,让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次级上路(成业),或重新洗牌,重起炉灶,或再抱“奶瓶”,读研考公务员。由此,“蚁居”“啃老”“守园”,也就见怪不怪了。在量化的现实面前,“理想”“担当”“创造”统统成了“天真的笑话”;而扭曲的用人机制和潜规则,又掀起了一轮教育场外的可笑竞争——“拼爹”!拼不起的就只能“愤学”“弃考”,终究“改变不了命运”。这是教育的耻辱,更是社会的悲哀。

三是起跳板不一样,跑道不一样,裁判的结果也不一样。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壁垒,让每一个“学子”与生俱来地在教育的“起点”上不公平(这是由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决定的)。地区的差异、种族的差异、行业的差异,使教育在每一程都烙上了令人不解却不得不服从的“中国特色”。农民工子弟的“求学路”为什么那么艰难?高价“择校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是是非非的“奥赛”何以“剪不断,理还乱”?校长实名推荐制又何以难逃“分数论英雄”的窠臼?高考大移民究竟蕴藏着什么苦衷与玄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基地”到底实现了怎样的互补与双赢?高校自主招生怎么就变成了几大“名校联盟”的“加餐”甚至“霸王餐”?高考加分与高校点招最终加给了谁,又点招出了什么花招?……凡此种种弊端,当属整个社会的“系统病”,仅靠教育内部的调理,是无法化解的,更别指望能够根除。

说到底,不是教育不想拥抱理想,而是理想无法愉悦地登录教育这一条热航线。谁都匆匆,谁都等不及,更是停不下。这又该去怪谁呢?

当教育不能“成人之美”,当受教育者感受不到教育带来的“必要的”希望与幸福,我们的教育也许已经游离了教育的出发点了。

“到此一游”:集体隐痛

埃及神庙浮雕被划上中国文字“丁××到此一游”,引起了一时的轰动。事件的小主角在江苏,很不幸。但其留下的教训远非针对孩子,也非局限于学校。说得严重些,“到此一游”的深处是教育之觞,是对“中国式教育”的一场集体拷问。

独子风险与家族风光,让国人极为自然地产生“输不起”的恐慌与“比拼抢跑”的欲望。对于“个体”这很正常,但如果是“集体”以至于“举国上下”,那就很危险了。于是,肩负着“培养”重任的教育,就被极端地狭隘化、极度地功利化了,以至于成功可以不择手段,出名可以唯我独尊。

君不见,考上清华,母校为你塑像;进入北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唤之欲出。人生被切成若干段,教育整个儿绩效化了。于是,知识“提前量”输入——学前教育变相为提前教学;而做人做事的常识则“倒灌”不及——幼儿园里那点事到博士还补救不上。教育失重,失衡,再加上失律,让学子“到此一游”,到头来只学会“到此为止”。

——比。一俊遮百丑。比什么?比成绩!可以说,当今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裸奔”:教育“约分”为教学,应试则“通分”成目标。难怪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感喟道:“中国式教育体制下永远只是比分数而不比别的,这样越‘比’学生的心灵也就越狭隘,有些孩子由此种下自卑和仇恨。”而“比”的推力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的三力合一,于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成为最富鼓动性的妖言与魔咒!

——炫。有成绩“比”,没成绩如何?炫!资本多元,现在的孩子几乎从小就“入世”,官本位,金钱至上,这些通则、潜规则,仿佛无师自通。有钱的炫富“招展”,动不动就名牌挂帅;有势的显势“招惹”,脱口而出的就一句“我爹是李刚”。小学就懂得送礼、拉选票,大学毕业了还不明白“一技之长即为立身之本”。谁之过?站立在幕后的法人和法定监护人,难道不应该反省一下那句没商量(事实是非理性)的诺言“最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绩效教育,教人竞争与营销。而浮躁与膨胀的教育,则让人在“速成”后两眼茫然。就业维艰,压力山大。单枪匹马,凭学力,靠努力,在这不再单纯的时代,可能不再顶事了。于是,我们的社会(特别是家长)又赤膊上阵,在有意无意间,怂恿或放任着孩子去做“损人而不立己”的蠢事。

——拼。不是拼学力,也不是拼一技之长,而是拼爹,拼家底。富二代开跑车引领潮流,官二代坐火箭梦想成真,星二代泡美妞幸福无比。拼得威猛,拼得忘乎所以,最终落得个“坑爹”的悲剧(应该叫“恶剧”)。自我感觉特棒,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要是哪天从火星跌落到了地球,就委屈得直叫“我是天一”。

——泄。拼不起就泄愤。仇富,仇官,仇超越者。理想缺失,人格扭曲,让马加爵、林某们一“泄愤”就惊天动地,或拔刀子,或下毒药,一念之差,天之骄子沦为地狱魔鬼。悲剧的深层诱因还在竞争不公,通道不通,价值体系不正。“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痛的深处便是病。教育失律,与全社会有关。

建设中“先发展,后治理”的代价不啻于1:10,得不偿失;教育上“先上学,后做人”贻害无穷,谁也没法统计。今天,“到此一游”的败笔划在神像表面,或许还可以擦掉或风化掉;明天,“到此为止”的人生填写到履历中,那就别说“梦”了,就连“世界”都给毁了,这才是真正的“输不起”与“救不了”!■

教育学教育 第12篇

没有人会否认, 支撑一座城市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是人才, 而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广州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态势, 就在于高品质、有活力的教育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尽管如此, 广州教育也面临着时代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双重挑战, 面临着中国教育普遍问题和广州教育特殊问题的双重压力, 面临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人才成长多样化的双重需求。为有效应对挑战、充分满足需求、稳健发展教育, 2011年以来, 广州以“好教育”作为教育的发展目标与前进方向, 不断挖掘其内涵, 不断扩大其外延, 不断寻找好教育的突破口与创生点, 不断将对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推向纵深, 广州教育由此迈上新的台阶,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交上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好教育征途上的“哨兵”

只有拥有深厚教育情怀的人才能办出令人民满意的教育。

广州“好教育”的提出和推进, 得益于一位有情怀的人, 他就是今日广州教育的掌舵人与总设计师—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在广州教育发展的征途上, 屈哨兵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刚正、坚毅、有责任心, 是一位恪尽职守的“哨兵”, 他充分展现出了儒雅大方、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 对教育功能、教育发展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以及几十年投身教育事业、初心不改的教育情怀。

屈哨兵在广州大学任教19年, 曾著有《广州大学赋》, 其中“托怀万里, 但放胸襟无际”深刻表达了一位人文知识分子和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和情怀。任市教育局局长之后, 他又以一篇《广州教育赋》歌咏广州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有德智体美兼举, 立我山河健儿, 看南北东西诸区, 达彼万家愿意”一句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美好期待以及对自己的任职要求。哨兵局长说, 没有理想的教育, 但是得有教育的理想。人类发展总是会对自身的目标和精神追求提出不同的需求, 如果教育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所有生长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话, 可谓之理想, 但这种纯粹的理想只是一个目标, 不是可能存在的状态, 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目标营造我们的教育氛围, 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 推动我们的教育实践, 使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种氛围中得到养护、培养和发展, 最后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好教育。

哨兵局长提出好教育应当有“五好”, 即好的学校、好的校长、好的教师、好的学生及好的教育生态。好校长的素质体现在教育情怀、办学眼光、办学思想、担当精神四个方面;好教师应该有师德、懂规律、能坚持、成气候;好的学校应该面向所有学生, 领导班子成熟、教师队伍优良, 特色鲜明, 贡献社会;好的生态体现为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发达、公众参与支持、媒体舆论和谐共进。他励精图治, 意气风发, 把好教育做成了一个整体提升广州教育质量、全面打造广州教育形象的系统工程。2015年, 市教育局召集举办了“好教育进行时”“建好教育现场、说好教育故事”“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如何提升校长营造学校育人文化”“我们能够为好学生做些什么”, “好教育需要有好的教育生态”6次大型主题讨论活动, 以深化对“广州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所谓“好教育”, 无非就是回归教育的本真, 坚守教育的规律, 扭转应试教育高温不降的局面, 让孩子们的书包轻一点, 脸上的笑脸多一点,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让老百姓能在家门口为孩子找到好学校。

屈哨兵提出了发展好教育的广州路径, 分阶段启动卓越校长培养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新一轮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等, 使得广州好教育的五重内涵都有了抓手与方向,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广州好教育”这盘棋也因此下得更精彩、更久远。

在对“好教育”有了充分理解和广泛共识之后, 广州市12个区也结合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优势与特色, 寻找着力点与突破口, 于是就有了天河区的经典教育、番禺区的上品教化、黄埔区的阳光体育、萝岗区的智慧教育、海珠区基于公平的教育、荔湾区的特色教育、从化市的教育生态、增城区的幸福教育、花都区的至善教育、南沙区的教育国际化、越秀区的教育综合改革、白云区的创新教育。这些“和而不同, 各美其美”的好教育样态, 使得“广州好教育”更加丰富、更加多样, 同时又整体为一, 共同打造了“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广州好教育美好形象。

尔乃世之光——寻“好教育”之根

9月的广州还处在南方城市特有的暑热当中, 可是一到校园, 那一棵棵身形高大、枝叶纷披的大榕树所营造出的绿荫, 那一幢幢或活泼清新或典雅庄重的校舍让记者的心顷刻变得清凉起来了。

这是一个美好的机缘, 这是一次幸福的走访。在“走进广州好教育”系列丛书编写过程中, 我们走进了中小学校, 走进了广州好教育。

广州的中小学校散发出了与北方完全不同的气质。一些学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经历了岁月流转与时代更替, 让人忍不住屏住呼吸, 心怀敬意, 如广雅中学的前身是晚清重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 山长楼、冠冕楼、湖心亭、百岁桥等古迹, 张之洞手书的四块石碑等, 都是官办书院的遗珍。真光中学、培英中学、广州市第七中学等由最初的教会学校一代代传承着“尔乃世之光”“信、望、爱”“爱、诚、真、毅”的古老训导, 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那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学校、历史虽短但成长迅速的学校也各有各的神韵, 各有各的风采。广东华侨中学洋气, “侨”是一座桥, 学子们从这里走向世界;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英气, 部队学校的建校背景早已将亮剑精神和英雄气概注入学校的血脉;广州市第五中学大气,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广州所建的第一所公办学校, 五中追求卓越, 把高度、力度、广度、温度作为办学的尺度;华阳小学神气, 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地, 智慧开花, 学校走出了一个个、一群群英才;番禺区沙湾镇中心小学瑞气, 学校办学过程中融入了和美的岭南风范和地方文化;开发区第二小学帅气, 因为积极的肯定、微笑的表情把自信写进了孩子们的心扉……

好教育需要好校长

“你们大胆地想, 大胆地干。做成了功劳是你们的, 失败了责任我来担。”这是广州大学附中校长邓云洲对下属的叮嘱。他把管理比作是画画, 好的画家, 疏可走马, 密不缝针。他让分管校长有职有权, 自己就管两件事, 最大的事与最小的事。前者是学校的办学策略, 后者即日常之事。他认为校长一定要天天在学校里面转, 用眼睛去发现问题, 让相应的负责人去解决。邓校长就是这样一位不断为大家创造条件、提供机遇, 然后让大家放手去干的校长。邓校长说, 自己想要给广大附中留下一批拖不垮、打不烂、有着强烈上进心的干部队伍。将来不管谁当校长, 这样一股气势, 这样一个决心, 这样一种不服输的精神都为成为学校的灵魂, 它会引领学校一代又一代的校长, 一代又一代的管理者。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 像邓云洲这样的好校长, 广州还有很多很多。柯中明、张锦庭、陈晓、彭娅……他们一个一个走进广州“好校长”的行列。与此同时, 又有哪一所好学校的校长不是好校长呢?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突破的广雅中学叶丽琳校长, 帮助师生追梦与圆梦的执信中学何勇校长, 让每一位师生都能找到卓越领域的五中何树声校长, 带领学校走出发展瓶颈、为师生搭建成长平台的华侨中学黄河校长, 被学生亲切地唤为“秋兰姐姐”的真光中学陈秋兰校长, 像鸡蛋花树一样一天24小时扎根在学校、生长在学校的培英中学张瑞凯校长, 大气磅礴、春风化雨的华阳小学周洁校长, 胸怀大爱、文润德泽的文德路小学陆蓓校长, 干劲儿十足、一意求真的沙湾镇中心小学谢锦棠校长, 经验丰富、锐意创新的朝天小学孔虹校长……他们的梦想、努力和业绩融入了学校的进步、光华之中, 正是这一批批有理想、有信念、有爱心的校长成就了一批优秀的学校, 创造了一个个教育传奇。

好教育呼唤好教师

毫无疑问, 好教师是好学校的坚强柱石。冯耀堂老师在番禺沙湾镇中心小学任教已经17年了, 他主导创办了蒲公英版画社, 并主动担任专业技能扎实但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赖国华的师傅, 一当便是9年。

冯老师不但向赖老师传授个人经验和感受, 还与赖老师一起进行备课、上研讨课并相互听课评课。为了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两人多次深入沙湾古镇取材, 合力编写了《沙湾镇乡土美术》《沙湾民间艺术剪影》等教材, 还共同创作了一批沙湾文化题材的版画作品。9年过去了, 在师徒二人的共同努力下, 版画教学已成为学校的品牌项目, 赖国华老师也从初出茅庐的新手教师, 变成新秀老师, 再一跃成为“广州市小学美术专业技能十佳教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在广州, 这样的优秀教师比比皆是, 他们的故事书之不尽。华阳小学的曹定金老师为了放飞学生的梦想, 独创了“第30号课室”;文德路小学的陈秀茹老师把一个不幸的孩子送的罐子作为自己的能量罐, 让爱充盈课堂;开发区二小的余雪云老师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给学生的心灵“解套”, 连续4年对学生做思想工作, 用不伤害孩子尊严的方法纠正了孩子的坏毛病……正是这些好教师, 把教育梦想写成教育故事, 在教育现场书写教育传奇, 支撑起了广州好学校、广州好教育的高楼大厦。

好教育培养好学生

“好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好学生评价标准是怎样的呢?广州版的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体系涵盖了品德与社会化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潜能、学业负担状况和对学校的认同六个维度, 22个分级指标, 学业发展水平仅占其三。也就是要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评价指标下, 涌现出了一大批好学生, 他们德才兼备、兴趣广泛, 成长得健康、自然。“鲨鱼妹”邓茜元是广州市第七中学一名普通的学生, 2011年3月, 她花费两个月的所有周末时间, 制作出了呼吁保护鲨鱼的手抄海报, 在学校附近举牌宣告“鲨SOS”, 引起网友和媒体的关注。劳永霖是越秀区旧部前小学五年级 (1) 班少先队副大队长、越秀区少先队理事, 也是广州市首届科技小达人小学组冠军, 更是全国青少年纸飞机大赛冠军获得者。他兴趣广泛, 不仅是一个科技小达人, 还是书法达人、羽毛球达人、文艺达人, 多才多艺的他成绩也名列前茅。广州五中科技馆的墙上贴着一张不起眼却又醒目的纸, 上面记录着学生发明的13项国家专利……

显然, 因为评价标准的变化, 学生的兴趣得到了重视与培养, 天性得到了解放与舒展, 随之而来的是他们潜能的最大发挥, 创新能力的最大增进, 而这, 不正是教育的初衷和教育的职责吗?

好的生态, 好的未来

近年来, “好教育”的推进使得广州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十二五”时期, 广州市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 广州好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市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 (2015) 》显示, 4个教育现代化一级监测指标中, 广州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其中教育普及发展第二、教育条件保障第二、教育质量要素第四。

如今, 广州“好教育”这颗星在持续发光、发亮,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及特殊教育全面布局, 并且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一大批义务教育特色学校走上前台;师资流动更加科学, 教育均衡成果显著, 择校热大幅度降温……与此同时, 5年来, 好教育的推进使得一大批家门口的好学校脱颖而出, 还培养了578名“卓越校长”, 出现了一个个杰出校长群落,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代表, 也出现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好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 “广州好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已经深入人心, 社会各界积极响应, 学生家长全力配合, 广州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宏观决策方面, 在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基础上, 《广州市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规划》已完成终期成果工作汇报和专家评审, 《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已拟定, 正在征求意见中, 一种好的政策生态正在发挥效用, 形成保障。社会联动机制方面, 广州正动员政府及全社会各种力量办好教育, 让大家都来关心教育、支持教育, 并建立涉及重大民生的教育决策事项公众征询制度, 广州的媒体和民众互动密切, 真正做到了全社会总动员, 办人民群众满意的好教育。

上一篇:东北化工销售公司下一篇:《好久不见》歌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