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运用范文

2024-07-25

意识运用范文(精选12篇)

意识运用 第1篇

综合性学习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语文意识,积极调动已有的语文知识储备,从语文的角度去分析,运用语文知识去答题。灵活处理,把握关键。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平时仔细观察生活,留心周围发生的事,认真总结积极思考,便能巧妙解题。

能力训练

1.开学了,同学们在新的学校,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请完成下题

(1)请写出三个与友情有关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与友情有关的古诗词一句: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

步人中学的大门,我们就步人了文学的世界,为了更好地激发大家对文学的热爱,某中学七年级语文老师准备办一份“小小文学报”手抄报,大家都认为这名称不好,现在请你给它重新起一个你喜欢的名称,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同时在第一期手抄报上推荐一部你喜欢的文学名著。

报刊名称: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或想法:_________________

我推荐的名著是:《_______________》

3.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语文课上学习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是,也还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活动。

(1)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人类语言发展长河中一道奇异的风景。猜猜下列网络语言的意思。

菜鸟:_______________

酱紫:_________________

草根:________________

给力: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一句适合在校园花圃里悬挂的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广告,猜猜看,下面几句话分别是哪些店铺的广告词。

1虽是毫末技巧,却是顶上功夫。( )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你的心灵,请给你的窗户装上玻璃吧!( )

贴告示。说说这些告示语应该贴在或立在校园里的什么地方?

1求知而来,载知而归。( )

2小草也会疼的。( )

4.七年级(3)班决定开展“我心中的语文”专题活动,请你参加。

(1)【感悟语文】语文是什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不同的解释,有同学说:“语文是一片金灿灿的麦地,学语文就是割麦子。”也有同学说:“语文是一块绿油油的西瓜地,学语文就是啃西瓜。”

你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 。

(2)【品味语文】学好语文读为先,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鲁迅先生曾说:“读书要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美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读书应当像石床的矿工一样,把‘渣’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这两位大师关于读书的过程见解中表述的主要意思分别是什么?

鲁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柯勒律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5.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通讯工具,手机也逐渐进入校园。为此,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手机进校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为了了解学校不同人对“手机进校园”的态度,你选择 ____(填调查对象),提了如下问题:___________

(2)为了了解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用途”,某同学调查100名在校园使用手机的同学后,作了如下统计,请你为他归纳出结论并对此向学校提出建议。

结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同桌不顾学校的纪律要求,不仅将手机带进校园,还在课堂上偷偷玩游戏。你认为这样既不利于他的学习,也不尊重老师,还会影响别人听课。你会这样劝他: 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任务。

2013年,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火爆全国。观众与参赛选手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知识的快乐、汉字的魅力和竞赛的乐趣。

【材料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全国第一档原创形态的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活动主宣传语: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材料二】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数千年,每一个过程都是艺术的精华。而信息技术却将中国的汉字变得苍白无力,消弱了方块字的神韵。教育部的“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不合格的占七八成。“书写危机”悄悄蔓延到校园。

【材料三】汉字有感情,有色彩,有气味,源远流长,意趣无穷。《汉字的魅力》一文指出,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

(1)为了激起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热情,实验中学准备策划一次汉字听写大赛活动。请你仿照材料一中的活动主宣传语,为实验中学的活动拟写一条大赛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受到广泛关注,人们纷纷在网上发帖,呼吁寻找失落在键盘中的汉字。假如你是网民“上下求索”,你会说什么?

网民“东方不败”:中国人应该担当起传承老祖先留给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责任。

网民“不变风云”:记住汉字,这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可不能在我们手上断线!

网民“上下求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赏析下面对联中用字的妙处。(2分)

【对联】: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

(4)请听题,写词语。(2分)

1“gān’gà”, 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例句:在这种gān’gà的处境中,我继续待了近一年。(《我的早年生活》)

请写出这个词语:___________

2“yùn niàng”, 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例句: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春》)

请写出这个词语:___________

7.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普通百姓的餐桌,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某中学某班准备举行“关注食品卫生,共创安全家园”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以唤起人们的责任意识。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班级需要在校园公告栏上张贴一条“食品安全”的宣传标语,请你代为拟写一则:(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注食品安全,首先应该有一双慧眼:面对着包装精美的食品,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其是否安全呢 ? 至少说出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在超市购买了一块巧克力.在外包装上没有发现“QS’标志,你该怎样处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近段时间,由于空气质量恶化,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严重雾霾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有些学校甚至因此被迫停课,针对这一情况,七(3)班班委向全班发起了保护环境的号召。

(1)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这个现象,请你为保护环境、提高空气质量拟写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星期天,小林到毕升公园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毕升公园怎么走?还有多远 ?”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 !”

(1)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包涵”。

A、说别人的父亲,可以说“您的父亲”,也可以说“_______”。

B、欢迎别人到自己家,可以说“欢迎你到我家来”,也可以说“________”。

C、请别人不要步行送自己了,可以说“请回去吧”,也可以说“________”。

10.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国民人均阅读图书为4.39本,远远低于欧美人均16本。然而,多项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电子读物的阅读量却在逐年上升,人们普遍“手不释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由此可见, __________。

殊不知,电子化阅读与纸质阅读之间有着质的区别。电子化阅读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浅阅读”的盛行和阅读的“碎片化”。令人担忧的是,校园也出现了“手不释机”的电子阅读群体,他们被称为“低头族”。他们的阅读浮躁,不求甚解,让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空谈。可喜的是,许多学校和社区开展了“书香校园”“书香进社区”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们亲近纸质图书,在慢下来、静下来、沉下来中回归经典“深阅读”。

(1)联系上下文,请在横线处补写一个总结句,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大学为治理校园“低头族”现象,倡议同学们课堂上不要使用手机,课后多读好书。请你为这个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二则材料,完成以下两题。

【材料A】歌词《时间都去哪了》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儿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她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材料B】人一生的时间表

(以平均年龄72岁计算)

(1)围绕“时间去哪儿了”,二则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请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材料A与材料B,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肝胆相照、情同手足、志同道合、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生死之交、莫逆之交、义结金兰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示例:晨星文苑;早晨的星星是启明星,带来光明和希望;《三国演义》

3.(1)菜鸟:对于某些事务操作不熟悉,或是刚刚进入某些圈子的人;

酱紫:这样子;草根:基础民众;

给力:给劲,带劲。

(2)示例:小草对您笑一笑,请您把路绕一绕。

(3)1理发店;2眼镜店;

(4)1图书馆,阅览室。2草坪

4.(1)略

(2)要博览群书,读各种各样的书;

读书过程要有思考,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5.(1)选择对象应是校内人员,提问要紧扣“态度”。

(2)结论: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大多用于听歌、看视频、玩游戏等娱乐方面。

建议:学校应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或者加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3)扣住题干中的理由作答。

6.(1)示例: 书写学子梦想、传承华夏文明;

(2)示例:拯救汉字书写危机,从我做起;

(3)“鸿”由“江”“鸟”二字组成,“蚕”由“天”“虫”二字组成。一是左右结构,一是上下结构。别具匠心,构思巧妙。

(4)尴尬;酝酿。

7.(1)示例:1品放心食品,享健康生活 ; 2欲食天下鲜,安全记心间。

(2)我的判断:示例:1看是否有食品安全标志 ; 2看日期是否过期、是否变质 ; 3看是否是绿色食品 ; 4看是否是三无产品等。

(3)我的办法:示例 ; 找超市协商退货并向消费者协会等专业部门举报。

8.(1)略;(2)示例: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

9.(1)你这个孩子太不懂礼貌了。(2)“老爷爷,请问到莫愁湖怎么走,还有多远啊!”(意思对即可)(3)A. 令尊;B. 寒舍;C. 留步

10.【答案】(1)示例1电子阅读冲击纸质阅读。2电子阅读成为主流阅读。3人们更喜欢电子阅读。(2)示例:课堂无手机,校园满书香。阅读启迪人生,书香陪伴成长。我们一起去参加“书香校园”阅读活动吧!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题根据文中所述书本阅读与“手机阅读”的情况比较,从“手机阅读”对书本阅读的不良影响方面来要来即可。用对偶修辞手法,强调读书的好处,告诫大家少用手机阅读。标语语言要简洁生动,内容与主题一目了然。

11.【答案】

(1)材料A抒发了对时间不知不觉流逝的感慨。材料B告诉人们一生时间分别去了哪里?

运用潜意识实现梦想的故事 第2篇

故事一

几年前,有一位女大学生,在圣诞节的早上,在一家高级服饰店的橱窗里,看到一个相当昂贵的旅行皮箱,运用潜意识实现梦想的二则故事

。当时她正准备回乡下渡假。她差一点就说出:「我很想要那个旅行箱,但是我没有那么多钱买。」还好她想起摩菲理论,那就是

否定的事,绝不要说出口,立刻将它改为肯定的事情,这样才能使潜意识发挥作用,而出现奇迹。

因此她立刻改变方式,告诉自己说:「我要把那个旅行箱当成是自己的东西,来接受它。以后的.事,就让潜意识来安排吧!

耶诞夜晚上,这个女孩的未婚夫,送给她一件礼物,而这件礼物正是当天早上,她在橱窗看到的旅行箱,如果只把这件事当成巧合的人,那么他一定还不知道潜意识是什么!

故事二

一位七十五岁的寡妇,希望在晚年时,还能找到一位结婚的对像,于是她利用摩菲博士的理论,不断的对自己说:我是对方所盼望的,我已经和一位温柔的男士结婚了,过着幸福的生活。不久她的心中产生一股温暖的感觉,还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真的被对方爱上,并且结婚了。

运用符号意识 提升数学智慧 第3篇

[关键词]符号意识 创设情境 数形结合 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70

课程标准把符号意识作为课程内容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它要求我们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能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并且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符号化思想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归纳和应用数学符号。

一、巧妙创设情境,理解符号意识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联系身边的事情,通过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关系式、表达式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和逻辑思维。

如教学“认识负数”时,我就从气温入手设计教案。

师:这是中国三个城市12月份某天的气温情况:哈尔滨-15℃~-3℃,北京-5℃~5℃,深圳11℃~23℃。气温的表示中有正数也有负数。在数学上,我们规定-15℃表示零下15摄氏度,根据你的经验猜猜5℃表示什么呢?

生1:5℃表示零上5摄氏度。

师:(课件出示没有刻度数的温度计)你能在这个温度计上找到-15℃和5℃所在的刻度吗?为什么?

生2:不能。因为温度计上没有刻度。

师:(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现在你能找到-15℃和5℃所在的刻度吗?请你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3:先找0℃,然后在它的下面找到-15℃,在它的上面找到5℃。

师:仔细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和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4:我发现温度计上面的0℃很关键,它把这个温度计分成了两部分。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

该案例中,我通过让学生在没有刻度和有刻度的温度计上表示零上5摄氏度和零下15摄氏度,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来区别这两个温度,从而顺利引出负号“-”,让学生充分感受符号的简洁之美。

二、借助数形结合,树立符号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在分享合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允许学生创意性、个性化地表现符号,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感受符号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如教学“1~5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师:(课件出示动物园的图片)请你看看动物园里有什么?数一数,你数到了有多少?

生1:我看到了2只鹿……

师:是的,我们可以用两个点子表示2只鹿,也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能找到用“2”来表示的事物吗?

生2:我的身上有2只手,2只眼睛,2只耳朵。

生3:我们教室里有2块黑板,2幅对联。

师:是的,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两件同类物品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接下来我们练习写数字“2”。

该案例属于一年级“认数”单元,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十分注重加强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经历从“实物——点子——数”的抽象过程,帮助学生感知符号的简洁性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三、灵活拓展运用,强化符号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应当把学生原有的常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数学符号意识的形成同样应该依照这样的规律。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出示例题“已知三角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三角形的底为20厘米,求三角形的高。”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来解决问题了。

生1:这里不能直接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需要先变形。S=ah÷2→S×2=ah→S×2÷a=h,则三角形的高为40×2÷20=4(厘米)。

师:很好,你们知道式子中的“S×2”表示什么吗?

生2:“S×2”表示先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S×2÷a”又表示什么呢?

生3:“S×2÷a”表示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等于高,也就是三角形的高。

该案例中,我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符号运算,简化了复杂的计算过程。同时,利用符号化公式去推导出一般结论后再计算,提高了学生对符号的灵活使用,也增强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数学离不开符号,简练的符号给数学记录带来了很多便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符号的方法和思想,才有可能利用它们进行正确地运算、解决问题和推理演绎,最终提升数学智慧。

运用“支架”理论培养口译技能意识 第4篇

支架式教学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是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借建筑业中使用的脚手架 (Scaffolding) 来形象地说明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 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技能, 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通过支架 (教师的帮助) 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 最后撤去支架。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 (第一个发展水平) 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 (第二个发展水平) 之间的距离理论, 主要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支架式教学模式由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组成: (1)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 按“最临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景,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 (2)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 让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3) 协作学习:通过小组协商、讨论的方法,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4) 效果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 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和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口译技能意识

较之于笔译, 口译强调译者的参与。由于说话者的有声语链瞬间即逝, 口译工作有很强的“当下性”, 要求译员根据讲演者和现场听众或者主题的需要, 把所听到的词、词组或句子记住并迅速做出的准确的判断, 加工成意群, 然后作为一个意义整体记存起来, 在说话者话语结束的2~4秒钟内用目的语自然地传达发言者的思想。

巴黎释意学派认为翻译的关键目的在于“释意”, 只要译者做到恰当地“释意”即可, 不苛求结构与语义的对等或对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口译者能发挥的空间不大。如果他们没有扎实丰富的语言及语言外知识与极强的应变能力, “释义”难以做到。此外, 翻译尤其是口译中, 必须而且应该关注语言之外的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可以统称为“不在场性”。“不在场性”是根据后结构主义提出的“在场性”概念衍生而来。“在场性”表示“传统”的主导地位, 而“不在场性”是指一切可以影响在场者谈话内容、谈话态度、指导思想、谈话策略的因素, 包括定论, 定见、偏见成见等, 可以是文化心理或意识形态, 也可以是既定或内定的政策方针。可见, 口译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而口译教学“要让学习者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坚实的知识底蕴,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口头表达能力, 进而掌握双语思维和转换技能”。

很多翻译理论学者强调翻译的“技能意识”, 认为促使译者翻译游刃有余的, 不是实践的数量, 而是技能意识。“技能意识建立得越早, 登堂入室的那一天就会来得越早。”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 通过训练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按照性质, 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抽象思维因素在其中占最主要的位置。培养智力技能要进行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练习, 要求教师精讲多练;要举一反三, 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口译中所需的技能属智力技能, 口译教学中要有效地指导学习者进行这种技能训练。而事实上, 造成译者表现不佳的原因有时并不是语言素养的欠缺, 而是缺乏技能意识, 训练不到位。

三、培养途径

根据支架式教学方法, 在教授口译时, 教师仅是学生训练口译技能的“教练”,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练”的指导与帮助下独立训练。在训练时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 举一反三;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提供有益的指导和中肯的建议。训练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 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结合。具体步骤是:

1. 制定“最临近发展区”。

根据学习者原有的双语交际能力与水平, 帮助他们制定出“最临近发展区”, 给出略高于现有水平的任务, 着重训练他们从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提取交叉信息和运用知识的方法。这要求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双语交际能力及其语言潜能有较全面的了解, 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这种目标应适中, 目标太高易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 尤其自我效能感较弱的学生。这里的“适中”指学生经过主观努力能够完成的、能够从中体验成功的、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能够提高学习动机的目标。

2. 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

口译中任何“不在场性”因素都会影响口译的顺利进行。因此, 口译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习者对训练项目作深入的理解, 提请注意翻译任务中可能会碰到的语言和语言外障碍, 介绍有关演讲者和听众的情况, 如相关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 帮助学生从永久记忆中找出有关主题的知识, 进行知识和心理的前期准备工作, 尽量减少“不在场性”可能发生的负面效应。要求学生积累不同民族的民风、民情、民俗的知识, 关注国际局势与国际热点问题、热点人物, 逐渐引导其养成关注“不在场性”的习惯, 帮助搭建学习的“脚手架”。

3. 引导学生独立和协作学习。

根据对口译练习任务的主题及其发生的特定环境的理解, 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翻译练习。这是口译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无须过多地介入, 只须认真观察, 发现学生个体差异和风格, 以进行有效的点评。这里的“独立”并非指“学生个体”,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协作学习, 相互合作, 共享集体思维成果。

4. 科学地评价学习。

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学习者的认知过程, 注意把整个学习过程与效果结合起来考虑, 多肯定多鼓励。成功的体验会使学习者信心大增, 并逐渐形成元认知,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进而获得口译所需要的技能意识。这时, 教师可撤去“脚手架”, 让学生在实际翻译中获取更多经验, 不断提高口译水平, 最终在译场上口若悬河, 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陈琦, 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996, 1:49-51.

[2]吕俊, 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146-149.

[3]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69-74.

环保意识在化学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第5篇

摘要:

高校化学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化学实验、化学药品,化学专业毕业所从事的行业中也涉及到大量的化学物品和实践工作,而化工行业的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或者污染物,这些废弃物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极易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所以在高校化学教育中必须要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成为绿色环保的践行者。因此主要对高校化学教育中环保意识的提升策略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高校化学教育;环保意识;渗透;策略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实验教学内容,同时也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化学工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先进、便捷,但是也为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其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因此我们需要适当的放缓化学工业发展的脚步,将环境保护融入到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强化学生们的生态理念。

1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是高校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好基础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还需要能够引导学生将化学与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基础上也能够关注到化学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等。在高校的化学教材中存在很多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是对化学知识的延伸,不仅能够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同时也能够将化学与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比如在学习关于氮元素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通过其在战争中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知识的阅读,来将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看到化学的工业介质以及化学污染对环境的危害等,帮助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有机化肥工业的相关内容,为学生设置研讨课,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有机化肥厂的地址、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要求通过学生的设计既要能够保证化肥厂的效益,同时也能够做到对环境的保护。

2通过化学实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点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高校的化学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对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验证以及理化性质的分析,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的观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化学反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能力,为培养实践型人才奠定基础。高校的化学实验室中具有大量的实验药品和仪器,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但是同时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化学药品的无公害处理,有毒有害气体的收集装备等都不够完善,容易对实验室中的人员造成身体上的损伤。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来提升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比如对于一些产生大量废气物的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减少药品用量的方式来进行实验,开发微型实验,进而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对于能够生成有害气体的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气体的性质,研究气体收集装置来减少气体的污染。此外,在化学实验中还可以采用真实与模拟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对于一些危害性比较大的化学实验,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器材和装置,然后通过虚拟实验的方式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播放,这样学生既能够观察到实验程序以及现象,同时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对于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发出模拟软件,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来完成实验,体现真实实验的过程。

3通过社会实践鼓励环保行为

通过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的工作中,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在传统的高校化学教学中,都是通过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得与社会实践分离,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无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化学,更不利于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所以在高校的化学教学中,还需要能够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更好的应用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直观的看到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而为学生树立环保理念。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化工厂进行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以及这些物质的处理方式等,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被污染的河流附近进行调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污染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化学生产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学生在认识到化学价值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其对环境的污染,并鼓励学生能够根据化学生产或者环境的具体污染情况,设计一些能够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或者修复环境的相关实验设计,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够有意识的将环保作为生产的第一考虑要素,能够科学的设计化学反应和化学生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化学专业是培养化工行业的理论研究人才以及技术生产人才的主要途径,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其创造出很多的新型材料、物质等,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甚至殃及子孙后代,所以在当前高校的化学人才培养中,需要能够渗透环保意识,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同时还能够具有理性的化学研究思路,保证化学工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培丽,孟继本,黄华鸣,等.浅析高校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索和应用[J].能源与节能,,(7):72,94.

运用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科技意识 第6篇

关键词:物理 教学 培养 意识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物理试验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專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总之,加强学生科技意思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善于运用创新意识来优化班级管理 第7篇

传统的班级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教师就好比是学生的一位全职保姆, 全面管理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学生则是按照教师安排好的计划一步步开展学习。这样长久下去, 学生在学习中便会严重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抑制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会让教师感觉到身心疲惫, 还会不自觉地剥夺学生的民主参与权利, 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此, 我们班级管理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 把学生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运用新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创新式的班级管理方法, 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组织和管理下积极发挥自己主人翁的权利, 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逐渐锻炼和提高自理能力。那么, 在实际的班级管理过程中, 我们应该如何应用创新的思想来优化我们的班级管理呢?在此, 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观念和看法。

一、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美化外部环境, 渲染浓厚的文化氛围

众所周知, 舒适美好的外部环境总是会给人一种心情舒畅、愉悦的感觉, 人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思维便会十分灵活, 有利于学习和思考。班级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 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如果整个班集体中能够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强烈的奋斗氛围, 学生便会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内心深处滋生出努力学习、不断奋进的思想。为此, 我们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一定要努力为学生设置适应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的班级环境, 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能够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怀揣着高尚的情操去努力学习。

1. 班级管理需要开辟多种多样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班级管理过程要比课堂教学有着超强的灵活性, 它不需要固定在某一个领域的知识, 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或是学生的情况随意安排管理过程中的教育活动。为此, 我们可以把很多比较灵活的教育形式引入到班级管理过程中来。例如, 我们可以引入谜语的形式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养成爱思考、爱动脑的良好习惯;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名言名句, 不断激励学生, 给予学生奋发向前的动力;利用智力大拼搏的游戏来开发学生的智力, 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等等。这样就会使原本呆板、枯燥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变成了一种十分有意义的充满诱惑力的活动形式, 能够帮助教师有效组织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和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

2. 利用争夺小红花的奖励机制,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我们可以利用班级后面的黑板设计一个小小的表格, 在表格中填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赢得的小星星。当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或是顺利自主解决问题之后, 教师就会奖励一个星星;当学生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或是做出了贡献, 会得到一个奖励的星星;当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进步或是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也会再填一个小星星……这样, 学生便会为了自己星星的个数而发奋的努力, 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养成积极向上高尚的素质能力。

3. 设置高尚道德素质的聚宝盒, 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道德。

在这个聚宝盒中清楚地记录着每一个学生拾金不昧、勤俭节约等高尚的精神和行为。当学生做出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高尚的行为举止之后, 教师就会将他的名字和实践记录在这个聚宝盒中, 最后看在这个聚宝盒中谁的事件最多, 在这个学期就会颁给谁一个“高尚道德素质”奖。正因为如此, 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做好事, 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素质氛围。

二、强化科学、创新的班级管理意识,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班级管理需要科学的依据做教师实施管理活动的强大后盾, 督促和控制着教师形成特色的、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为此,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具有核心力量的班级领导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设计和实施良好的管理策略。在坚持科学与民主相结合的班级管理原则之下, 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并运用竞争来强化学生学习和成长目标。同时, 我们还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 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来完善和改进我们的管理方式, 为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全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作为出色的班主任, 我们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要学会放权, 或是有意识地放低自己的智商, 给学生留有更多参与和思考的空间, 增减学生在班级中主人翁的意识, 让学生能够积极地选择自己的任务, 体现班级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 从而在每一个管理的细节和环节中渗透给学生创新的思想, 从而在班级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有利于实现班级管理的自主化。

三、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中来

素养与能力并不直接附属于学生, 而是一个不断激发、激励与内化的过程。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是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 即教师要求学生如何做, 而是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将全体学生纳入班级中来, 让这个班集体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管理与建设的班集体。只有赢得学生的尊重, 学生积极配合, 班集体才能成为全体学生共同的家,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正是优化班级管理的核心。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 而非整齐划一的机器部件, 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 要想将全体学生融合到班级管理中来, 教师就必须打破以往一刀切的管理模式, 要深入地了解学生, 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与情感, 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 全面而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与进步, 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 教育教学面向学生, 能够切身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活动, 处理问题。这样才能缩短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心理距离, 融洽师生关系, 建立积极的师生情感。只有这样, 全体学生才会积极地团结在班主任的周围, 大家拧成一股绳, 强化自身的主人翁意识, 积极地配合班主任。

高校考务工作中服务意识的运用 第8篇

考务工作管理的核心是服务, 为教学服务, 为师生服务。服务意识有强烈与淡漠之分, 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服务就是SERVICE, S—smile (微笑) 给每个需要服务的人提供微笑, E—excellent (出色) 将每一项细小的服务工作都做得出色, R—redady (准备好) 要随时准备好为师生服务, V—viewing (看待) 用心观察, 把需要服务的师生看作是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贵宾, I—inviting (邀请) 每次服务结束时都邀请师生再次对我们的工作给与一定的评价, C—creating (创造) 要精心创造出使师生能享受热情服务的氛围, E—eye (眼光) 始终要用热情好客的眼光光注师生, 预测师生的需求, 并提供服务, 使师生感受到我们在关心他们。

综上所述, 考务工作中的服务意识提升了, 才能更好地检测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能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同时也能检查教学质量以及教学任务落实情况。从而也可以掌握到一些信息 (比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的情况) 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误区等。考务工作是一所高校教学效果、教务管理的综合反映。因此教学管理部门能够通过考试得知教学质量, 甚至针对考试后出现的情况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出更加完善的调整。由此可见, 考务管理工作对教学质量的作用是巨大的, 不可或缺的。因此, 考务管理人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个人修养, 提升服务意识。

第一, 专业素养方面。考务管理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教师与学生, 那么在管理工作中能广泛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就要求考务管理者一是要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从而更好地把握教育规律。二是要加强考务管理人员对服务意识重要性的认识。人的行为具有主观能动性, 一切的行为都受思想认识所支配。作为服务于一线的考务管理人员来说, 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中, 就必须首先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只有我们每个人真正从思想上树立了无怨无悔地为基层服务的意识, 才能把服务做得更细致, 工作更到位。

第二, 协调、沟通能力方面。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 考务管理是—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只有通过对考务工作中考试科目、各专业学生、各系部任课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才能实现校内考试资源的优化配置, 真正实现考务工作高效率。实现这一目标, 仅仅靠死板的规章制度远远不够的。因此, 在考务管理过程中, 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 才能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保证考务工作中各阶段任务的顺利完成。从管理职能来看, 考务管理主要包括对考试科目、考查科目的规划、组织指导、控制协调;要使这些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考务管理人员就必须具有娴熟的协调、沟通能力。从管理对象来看,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和教师这类特殊的知识群体, 目前大学老师奉行“教学民主, 学术自由”。他们的工作是教学和科研。从传播知识角度来讲, 大学教师的工作是相对集中的。要按时上下课, 遵守教学秩序;从搞科学研究角度来看, 大学教师又是相对自由和独立的, 只要有时间, 在他们愿意的任何地方, 以任何形式从事科研工作。针对大学教师工作特点, 给考务管理人员的协调工作带来很大麻烦。协调是一切管理基础。考务管理人员在协调沟通过程中既要讲究艺术和策略, 又要讲究我们的个人人格魅力, 要把协调沟通看作是一门学科来认真对待。作为考务管理者, 要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思想, 不断总结, 不断学习, 敢于实践, 充分运用当代信息技术, 提高考务管理水平。

当今世界的竞争, 实质上是科技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是教育的竞争。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域, 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了社会大舞台的中心, 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 大学之间的竞争, 特别是围绕生源的竞争开始显露, 教育由供给方决定正向着由需求方决定的方向演变。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承担者, 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确保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是高校服务育人的一个窗口, 是最能体现服务质量的地方, 其素质代表着整个学校的形象。作为教务管理工作中的考务工作者同样肩负着不平凡的使命。一方面, 我们长期从事大量繁琐、重复的行政事务。与高校高职称高学历高层次的教学和科研相比, 我们的工作岗位是非常平凡的。但是每一位考务管理人员都必须要有耐心为学生、教师服务的角色定位, 更应该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每一位考务管理人员都不能仅满足于干好日常事务, 而是要不断地思考新问题, 产生新思路、制定新措施、实践新成果, 使考务管理工作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校在开学初召开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 这标志着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教育实践活动已经正式启动, 各党支部都积极行动起来, 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 教务处十分重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把活动作为强化教务处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扎扎实实地搞好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全教务处同仁的共同努力, 结合实际深入开展活动, 为实现学校的“成才梦”、“幸福梦”、“发展梦”, 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优秀院校提供强大动力, 打下坚实基础。教务处全体人员表示要以优良的作风搞好服务工作, 要以熟练的技能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为学校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摘要:要保证高校教学工作的良好运行, 离不开学校教务管理的有效组织和协调, 而教务管理人员是其直接参与者, 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考务管理工作被包含在教务管理工作中, 所以考务管理人员更要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工作。过硬的业务能力是提高服务的首要条件, 没有过硬的服务本领就谈不上服务, 更谈不上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考务工作,服务意识,创新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恩平.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制度分析[J].江苏高教, 2005

[2] .茹明霞.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初探[J].青海师专学报, 2004

如何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第9篇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 即使是应用题教学, 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题目出示给学生, 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须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来做, 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 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首先要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如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 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自行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并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 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 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 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 帮助他们在掌握知、技能的同时, 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二、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提炼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例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 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 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 光盘是圆的, 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这时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 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像这样,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 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 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 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在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 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 可以有多少种设计方案。学生对做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 他们几人一组, 一边测量一边设计, 显得十分投入, 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 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 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 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 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 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 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 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 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 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 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有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 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 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意识运用 第10篇

1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力求知识和探索事物的倾向,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 可以利用网络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设计中, 我们要力求使这些教学课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并使之富有趣味性和美感。这样, 就可以深深地吸引、打动学生, 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激发起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例如, 我们在教授有关Birthday Party时, 可以这样设计课件:首先呈现一个Birthday Party的场面, 并附之于一首Birthday Party的歌曲, 让学生伴着音乐参与到歌曲中, 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角色去。教师适时地引导:“举办Birthday Party需要什么?”学生自然想到Card, Present, Cake, Candles等物品及出现Party的人物。教师随之在屏幕上显现配有动画及声音的物品及人物,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真实, 使他们的语言器官受到刺激, 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并用英语表达思想, 相互提问, 解答疑惑。

现代教学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加上教师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 必定会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 促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思维拓展及语言表达得到发展。

2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沃迈特说:“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育改革。”其主要方式便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 其实质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互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深受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 并已广泛地运用到的课堂教学当中。而现代教学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无疑为这种教学方式创设了无可比拟的语言学习环境。我们知道新目标英语教科书Section A和Section B中, 都设计了诸如:Pairwork, Makeaservey, Interview等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为了让这种活动更加有效,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这样的语境。例如, 在学习七年级新目标英语Unit4时, 我们可将常见的职业如:Policeman, Doctor, Actor, Teacher, Worker, Bankclerk等一一呈现 在大屏幕 上, 然后展开Pairwork:A:What do you want to be?B:I want to be…, 之后, 让屏幕上的人物讲话:A:Really?Why do you want to be…?B:Because I……. 学生在动画合作的氛围中受到感染, 两人之间看着大屏幕, 互相询问未来的职业及原因, 兴趣盎然。最后在大屏幕上呈现一段Interview的场面, 让学生模仿, 在小组内进行Makeasurvey, 最终将小组成员对未来的职业及原因, 做成一个表格。这样,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不但让学生在这种愉悦的语境中掌握了语言点,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 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 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因此, 探究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动实践的能力, 因此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 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现代教学中视听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地探求英语知识、享受成功的快乐,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也是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拦路虎。如果持之以恒地借助视听工具, 加上教师巧妙的指导, 学生会在自己的努力探求下, 克服听力方面的障碍, 获得很大的提高。例如, 我们在让学生听对话、短文时:首先简要介绍对话、短文的场景, 然后设计与之相配套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即由Yes/No的问题, 然后到When, Where, Who, What, Why等, 可将这些问题呈现在屏幕上,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录音。这样, 由浅到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必定会促使他们全神贯注, 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 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长此以往, 学生的听力水平比将会有大的突破。

4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更是教育的灵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 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把学生的创新学习摆在了突出地位, 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 我们应充分运用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创设情境, 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状态, 并不断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邻近发展区”, 诱发学生思考, 探求知识。例如, 我们在学习英语有关失物招领的对话时, 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巧妙设疑, 步步引导, 激发起学生创造的火花, 自主完成对话的内容。①动画呈现一位男士拣到钱包, 并把钱包送到了Lost and Found Department, 不久来了一位满脸焦急的女士, 一位女孩接待了她, 并让其辨认。教师引导:Can you guess what they will say? ②呈现出钱包打开前与后的场面?引导学生思考:What is in it?What will they talk about?③呈现领走钱包, 女孩记录的场面。让学生Discussion:What will the girl write down? 让学生三人一组进行角色表演, 最后大家一起听对话的录音进行校对。这样, 教师巧妙引导, 学生主动思维, 并依靠他们自己的思维及学习活动, 自己主动地完成了本课内容。学生也会欣喜地发现, 自己创设的对话与原始录音差之甚微, 从而更加激发其他们创新的意识。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学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为其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立春.新课程改革实用导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

[2]宋桂月, 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意识运用 第11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教育的重点。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精心设计创新情境、巧用课文中的留白三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做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 情境 留白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0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要求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入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鼓励质疑问难,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贵知疑。”质疑辩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内驱力,是通向创新的第一步阶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极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在质疑问难中不断地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怎样提问,提什么问题,应因文而定,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设计提纲挈领、统领全篇的问题;可以从文章的重点段落或重点句子入手,抓住关键,把握要旨;可以从自己在文章中的疑点处入手,深入思索,以疑促思;可以从文章的结尾入手,拓展延伸,总结升华;也可以从文章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入手,学习借鉴作者在取舍材料、谋篇布局等方面的独具匠心,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在教学时,笔者选取不同的阅读文本通过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目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逐步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掌握提问的角度以及提问的方法,逐步实现由扶到放的飞跃。因为任何创新都是从思考开始,任何智慧的火花、独特的见解都是通过思考获得的。

二、精心设计创新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阅读情境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激励学生大胆想象、联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例如,用《三国演义》的片头导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主题曲悠远而雄浑,图像镜头形象地再现了复杂而多变的历史场景,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将曲和景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进入诗歌所反映的历史情景,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加强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品,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避免教师过多而繁复的讲解,更有效的是学生的认知、理解更多的来自自我的思考、整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不断形成自我创造意识。

三、巧用课文中的留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留白,本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之法。如只画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即使如此,却能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初中教材中精选的文章大都是大家之作,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使许多作品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人留下思索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像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留出大片空白, 相机诱导学生补充这些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在学习《河中石兽》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老河兵的讲述通过电脑绘制简易的石兽逆流而上的原理图,学生兴趣盎然,其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故乡》的结尾写道:“我”不愿意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这里所说的“新的生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为宏儿和水生这样的一些人勾画一幅新生活的蓝图,可以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也可以绘制一幅图画。几分钟过后,学生陆续在多媒体上展出了自己的创作,他们一边欣赏别人的创作,一边完善自己的作品,一个个像艺术家一样,创造出了令人惊奇的作品。教材留白处的适当延伸与拓展迎合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利用好课文中的联想想象处、情节延伸处、观点碰撞处等留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技巧性地进行补白,挖掘出课文留白的魅力,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就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课堂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现代教育技术声光色同时兼备,具有形象直观的外观感受、动静结合的动态感知、灵活多变容量大等诸多优点,教师如果能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整合和深度融合,语文课堂教学自然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不但激活了教材与课堂,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拓展了学生感知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12篇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 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场所。

师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 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过程。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 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多媒体以强大的表现力, 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 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1.形象感知, 使学生受到“情”的诱导。

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手段, 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极强的表现力, 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 展示在学生面前, 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语文教学中,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揭题后, 以多媒体演示各种生动化的形象。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 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 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

运用多媒体, 通过场景的对比, 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觉上的差别, 学生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产生“情”的冲动。

2.模拟过程, 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

模拟, 即写真。通过程序设计, 模拟过程, 达到目的, 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熟悉的真人真事, 更具有感召力。多媒体的模拟功能, 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 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 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 又增加课堂信息量,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视听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运用词语把它表达出来, 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模拟过程, 视听结合, 学生身临其境, 词语理解更深刻透彻。模拟过程能使课文重点理解更方便, 使学生很快就能了解重点, 进入课文情境。

3.创设情境, 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运用多媒体, 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1) 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 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以音乐渲染情境, 直接而有效。

(2) 以画面再现情境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时, 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 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 蓝白交错, 美丽极了后, 教师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 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 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一一出现在学生面前。地球多美, 我们要保护地球, 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 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 小鱼死亡;树林乱砍乱伐, 山上一片荒芜, 到哪里寻找绿色?

展现美的画面, 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丑的情景, 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突破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用多媒体, 设计课件, 突出重点、分化难点, 化难为易, 逐步解决问题。

1.化抽象为形象, 化概括为具体。

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 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 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 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化难为易。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一个难点, “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 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 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 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悟了“颤动”一词, 并进行说话训练。这样, 从感知→理解→运用, 从抽象→具体→抽象, 词语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化静为动, 化虚为实。

想象、联想是作者从客观实体上生发的。以多媒体为载体,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 化虚为实, 化静为动, 虚实结合, 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过程中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 积极参与教学。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 生动形象, 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 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发潜能, 培养创新意识。

1.运 用 多 媒 体 , 激 发 学生 灵 感 , 让 他 们 能 从不 同 方 面 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灵感, 引导学生大胆说话。如让学生听录制的各种声音, 展开想象, 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课件展示故事的情节, 想象故事的开头, 或交代故事的结尾, 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 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

2.运用多媒体,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寓学于乐。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对课文情境的体会“妙不可言”, 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语言显得苍白无力, 传统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模式遇到挑战。必须应用“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对象”等新的教学式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电化教学手段传达给学生。

实践表明,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 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以兴趣激发为先导, 以视听为手段, 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

摘要: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激发求知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肖文雅.多媒体教学现状的分析.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6.

上一篇:奶牛前胃疾病防治下一篇: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