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对策分析

2024-06-16

中美贸易摩擦对策分析(精选10篇)

中美贸易摩擦对策分析 第1篇

(一) 经济原因

1.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美国, 但经济实力弱于美国, 两国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产生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贸易摩擦是贸易增长的副产品, 经贸合作和发展的伴生物。而始终作用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不可避免地刺激了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 由此导致贸易摩擦频繁发生。从国际贸易的发展史来看, 西方国家在贸易领域的争端也主要是由西方国家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对市场的激烈争夺。

2.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当前, 我国与美国贸易摩擦增多, 总体上讲是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结果。近年来, 美国经济的低迷与中国经济的繁荣形成明显反差。美国面临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的压力, 出于国内政治与经济的目的, 把责任推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上。如2009年12月30日,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批准对价值27.4亿美元的中国产油井管征收10.3%~15.78%的关税, 这是当年美国对华最大的反倾销反补贴案。

3.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 工业制成品比重显著提高, 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外贸发展模式。由于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国家, 尤其是美国的某些产业造成了冲击, 因而围绕这些产业的摩擦接连不断。中美贸易结构事实上反映出两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 政治原因

在理论上, 美国的政治家完全清楚自由贸易优于保护贸易。经济学理论证明, 自由贸易有助于改善资源配置, 增进社会福利。但是, 进入21世纪以来, 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对外贸易政策倾向,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 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 在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 要求实现所谓的“公平贸易”。在这种政策的主导下, 只要美国经济衰退或者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 就会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增强, 从而引发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

(三) 其他原因

中美贸易关系是两国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看, 双边贸易关系的正常发展都是双边关系的稳定剂。但是, 正是由于双边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性, 在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进程中, 诸如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军事战略、核不扩散、意识形态、人权、宗教问题、能源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东突”问题等各种因素总会借机利用贸易关系作为借题发挥的舞台, 乘机制造干扰贸易关系正常发展的摩擦和争端。

二、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

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其市场对我国来说十分重要, 我国不可能因为摩擦的存在而放弃这一市场。虽然我国加入了WTO, 但贸易摩擦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相反在某些领域还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我国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齐心协力,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和解决摩擦, 以实现中美贸易健康持续发展。

(一) 政府方面

政府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应对上有着自身的明显优势, 即可以从宏观角度调控经济, 把握经济发展大方向。

1.加快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而体制既是引发贸易摩擦的原因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应对贸易摩擦过程中, 加快相关制度的调整和创新是政府的首要任务。首先, 政府应该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严格按市场经济的国际惯例办事, 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其次, 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要“让位”和“就位”改革同步进行。“让位”是“让位”于市场, 并努力营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就位”是“就位”于公共管理,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 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

2.合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根据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谅解》的规定, WTO争端解决机制由适用范围、管理与运作、一般原则、基本程序、建议与裁决的实施和监督、补偿与减让的中止、涉及最不发达成员国的特殊程序、专家组的工作程序、专家组复审等环节构成。该规定指出, 争端解决机制是保障多边贸易体制的可靠性和可预见性的核心因素。WTO成员承诺, 不应采取单边行动以对抗其他成员违反WTO的事件, 而应在多边争端解决机制下寻求救济方法, 并遵守其规则和裁决。其中, 该规定详细规定了争端解决所应遵循的程序和时间表, 这是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核心部分, 也直接体现了WTO争端解决机制具有特别显著的准司法性。

(二) 行业协会方面

政府应加大力度, 尽快培育符合国际惯例和运作模式的行业协会, 帮助和促进国内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针对我国目前行业协会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运行模式, 建立适应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协会组织,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规范的行业协会

首先, 要改变政府“办”协会的现状, 将协会的生存与行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联。各级行业协会, 应成为财政独立、盈亏自负、依靠会员支持和会费保证的独立法人组织。其次, 要充分吸收一些本行业企业熟悉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的管理精英, 参与协会管理工作。选用素质过硬、有影响力的人才担任主要领导。协会领导在任期间必须与原所属企业经营、管理脱钩, 不兼任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单位、团体的负责人, 防止以权谋私。

2.明确行业协会的职能

改革行业协会内部的组织机构, 突出服务职能, 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 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行业协会的职能主要包括市场准入、信息咨询、价格协调、产品标准化建设、规范行业经营行为等。国际市场倾销与反倾销的情况十分复杂, 行业协会应尽快提高其对国际市场上倾销与反倾销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 以协会的名义出面干预, 帮助企业起诉和应诉, 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 企业方面

贸易摩擦发生后受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企业, 所以企业应成为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力军, 中国企业应该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为自己争取有利的发展空间。

1.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培育自主品牌

我国目前被诉倾销的产品大多是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 本身很容易被替代。事实证明, 技术层次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不容易被反倾销, 从而减少与其他国家之间在技术贸易等方面的摩擦。因此, 无论是为了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 还是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都应从提高产品档次, 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入手, 打造国际品牌。只有让产品本身具有价值感, 才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反倾销, 另一方面又可形成稳定的顾客群。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趋势看, 塑造品牌形象, 提升中国产品在世界消费市场的信誉, 走品牌竞争的策略才是出路。

2.积极应诉

企业遇到有关贸易救济措施等起诉时, 首先就要克服畏惧心理, 积极应诉, 否则将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企业要利用贸易救济措施有关规则, 争取有利的诉讼地位。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应积极争取获得重要企业地位, 从而取得独立调查资格, 争取在一个可控的环境里, 证明本企业的“清白”。此外, 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 为打赢官司创造条件。一是积极寻求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帮助。企业在应诉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 可寻求商务部、商会或是我驻外使馆经商处的帮助, 亦可向本行业协会求助。通过外交渠道, 对进口国的调查施加影响, 争取案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二是充分发挥进口商的作用。进口商熟悉全球的成本核算体系, 在“替代国”问题上可以提供大量信息。企业要紧密联合进口商和经销商, 通过他们去做其所在成员国政府的工作, 此举常常会对案件裁决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结论

中美贸易摩擦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起飞和国际贸易快速发展而出现和加剧的。中美经贸关系源远流长, 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及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巩固, 这些问题都将逐步解决。应对中美贸易摩擦问题, 仅仅依靠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 必须把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系起来。中美贸易摩擦也不是单方面能够解决的问题, 中美双方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求解决办法。美国需要采取一些务实的、理智的行动, 不纠缠于对华贸易逆差, 而是积极扩大双边贸易, 进一步拓展服务贸易、取消对华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等;而中国方面可以采取促进产业升级, 扩大内需, 取消某些不符合多边规则的鼓励出口的措施, 促进中国企业对美投资以及市场多样化战略等方法解决。妥善处理好中美贸易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两国人民, 更有利于世界的繁荣发展与和平。

摘要:中美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 自建交以来, 两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 贸易摩擦也在逐步加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中国已经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行业协会, 引导广大企业适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以利于在双方贸易摩擦中争取主动地位。

关键词:中美贸易,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

参考文献

[1]谭伊茗.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和影响及应对策略[D].兰州商学院, 2007.

[2]胡音音.论中美贸易摩擦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郑州大学, 2006.

[3]那宏.入世后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6.

中美贸易摩擦对策分析 第2篇

综合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服务贸易的领先优势来源于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间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具体而言,美国高度发达且结构合理的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保证了美国服务贸易的全球持续领先地位。服务出口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国际更多资本和人才流入各个服务行业,这样既有利于先进技术和各个生产要素有效结合,保证了服务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发挥,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美国服务贸易在原来基础上逐步趋向于服务贸易方式的网络化、服务贸易内容的广泛化和多元化以及服务贸易区域的国际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简言之,就是“国内经济领先—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发展”的循环路线。当然,美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健全的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服务业立法是分不开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全球服务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就服务贸易本身而言,其受到世界和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货物贸易,换言之,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缓了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1.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搞活经济,增强经济的灵活性,这样能有效应对外界冲击,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通过此次危机,各国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产业结构将继续作用于服务贸易,驱动其快速发展。第一,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将持续扩大。一是服务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其转移重心将从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二是服务业发展有一定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转移重心更倾向于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金融、保险和咨询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这些服务业也会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第二,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许多原本依赖于制造业的服务行业逐步独立出来,使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三,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这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服务贸易自身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度、吸纳就业人数多的特点正好符合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新动力。

因此,危机过后,伴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当前以货物贸易及传统服务贸易占较大比重的局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将更加平衡。

2.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此次危机中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使发展中国家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并逐步开放各自服务市场,涉及旅游、运输、保险、咨询、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服务市场,吸引外国资本和国际人才注入本国服务业,通过提升行业资本构成和人力资本构成,全面融入到全球服务市场中。近年来,亚洲地区普遍的开放性政策为亚洲各国自身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机会,推动亚洲地区逐步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市场。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各国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开放服务市场,还是外部因素作用被动开放服务市场,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服务业将更加开放,各国将逐步实现“服务业—服务贸易—国内经济”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伴随着服务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逐步开放,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服务业竞争力差距较大,但这种差距最终会越来越小。为了扩大服务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服务市场上,伴随着服务提供者逐渐增多,出现同一市场存在多个服务提供者的局面,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

当代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传统的货物贸易拓展到了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更广泛的领域。同时,伴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成为各国政府贸易保护的重点领域。第一,世界各国逐步开放相关服务业,服务业整体开放度不断上升,伴随全球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业各部门间融合度不断提高,新的服务贸易摩擦应运而生,这些摩擦不仅来源于发达国家,也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第二,由于国际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复杂化、服务范围的广泛化,世界服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保护本国银行、保险、信息等敏感部门免受外来竞争纷纷设立贸易壁垒。第三,危机过后,在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缓慢复苏的进程中,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的差异性,部分国家为提高国内就业率和保护国内市场,贸易摩擦也从货物贸易各项产品向服务贸易单个部门及整个行业扩散,这对未来产业遭受损害埋下隐患,由此进一步体现出服务贸易壁垒广泛化的趋势。

后危机时代,无论是世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导致的服务贸易摩擦增多,还是由于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经济和国内市场设立服务贸易壁垒,其涉及服务业内容将更加广泛,服务贸易壁垒将更加普遍。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在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的背景下,中国应依据国情,加快国内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缩小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在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同时,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提升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1.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强化微观主体竞争能力

中国无论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动力度,还是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拉动力度均不足,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无论是出口方面还是进口方面均较弱。因此,中国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竞争力,缩小与美国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必须从提高微观主体竞争力着手,在加大服务业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重点关注服务业人才培养。第一,加大服务业各部门技术投资,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投资具体表现为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经济技术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等,为技术创新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服务业不能一味引进而不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保证科学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结合中国自身经济特点,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再创新,真正达到“科学技术—服务业—服务贸易”三者的循环效应。第二,注重服务业人才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先进技术的引进必须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才能促使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因此,一是针对中国现有服务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多渠道设立职业培训机构。二是依据中国服务业从业人数特点及其分布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适时调整高等院校及职业类院校相应专业设置。三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引进高级短缺人才。通过人才培训、人才培育、人才引进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专业服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2.缩小国内服务贸易逆差,把握服务业开放速度

服务业拉动经济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服务业只有个别部门如旅游、运输、建筑等发展突出,大部分行业及部门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和资讯类等新兴服务业表现尤为明显。所以,中国应以缩小服务贸易逆差为目的,积极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分层次、有重点地开放中国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6],并控制服务业开放速度。第一,维持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固有优势,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一是加大传统服务部门的营销力度,提升传统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提高传统服务部门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如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借助中国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二是重点发展运输服务贸易中的海运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来源,而海运服务贸易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开始这一比重就已超过60%。伴随着中国海运运力的快速上升,积极调整海运结构,加大海运领域国货国运的比重,在遵循海运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政府通过引导海运企业联合与重组,提升中国海运乃至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适度开放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掌握服务业各部门开放速度。一是适度开放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开放的同时,完善这些行业的竞争机制,提高其在市场机制下承受考验的能力。同时,通过采用和引进国际标准,促进国内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相关标准的规范化。二是关注经济安全。服务业掌控大量资金、技术、信息的流进流出,影响着国内市场的稳定。如果本国服务业尚未具备国际竞争能力,过快开放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在服务业开放的问题上,做到履行承诺但不做出超承诺的让渡。

3.拓展服务贸易地理方向,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来源地都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呈现市场单一化特点,这对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寻求大发展极为不利。一旦贸易伙伴中个别区域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中国服务贸易及相关服务业必定受到牵连,这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快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订的进程,有效扩大市场半径,并拓展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有效地分散服务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和单一的风险。第一,对于已经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应强化其所涉及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如在中国与新加坡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主要服务合作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和会计等服务业,因此中国要根据自由贸易协定侧重点的不同,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效促进中国卫生医疗、教育和财务会计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二,对于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中国与海合会、澳大利亚、冰岛和挪威等,一是在谈判进程中,加强并拓展服务业合作领域,保障双方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做出重要承诺。二是积极推进谈判进程,争取早日实现自由贸易区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使双边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实现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三,对于那些尚未与中国建立优惠制度安排的国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如在金融、保险、咨询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中日本和韩国与中国有诸多合作,且日韩双方在以上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所以,中国在积极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日韩具有优势而中国缺乏竞争力的相关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4.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救济制度

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并不符合GATS要求。因此,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实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法规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服务贸易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言,实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性,同时,在贸易救济政策制定方面,经过全球经济危机后,更应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第一,从中国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出发,优先制定那些有利于环境、信息、能源、卫生医疗、交通物流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这些代表新经济的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无论是对现存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还是新制定相关政策,需要通过引入国际竞争政策推动这一进程。第二,完善现存服务贸易的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一是针对服务贸易风险分布的主要行业,及时跟踪国外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对中国某些行业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动向,迅速发布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从商务部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的顺利传递,同时实现预警信息从地方向中央政府的有效反馈。二是针对国外对中国服务企业贸易救济调查中的不合理、不公正做法,中国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应积极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制度进行申诉。三是中国政府应积极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要求外国取消具有歧视性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对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和敏感性服务业制定具有保护性质的法律条款,达到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曙霄,蒋庚华.中国服务贸易商品结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4).

[2] 杨丹辉.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

[3] 焦克.中美服务贸易对比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9,(11).

[4] 谢康,陈燕,黄林军.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12).

[5] 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

[6] 王珏.分层次: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一种思路[J].经济管理,2009,(11).

中美贸易摩擦对策分析 第3篇

一、中美贸易失衡现状分析

(一)中美贸易逆差不断加大

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美国贸易额持续增长。据美国商务部数据统计,2015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5906.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5.1%。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额为1240.2亿美元,同比增长1.9%,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6%;美国对中国进口额为4666.6亿美元,和上年相比增长6%,占美国全年进口总额的19.9%。美方贸易逆差为3426.3亿美元,同2014年相比增长7.5%。2005-2015年间,中美双边贸易额从2115 亿美元增加到5906.8亿美元,增长了3791.8亿美元。此外,截止2015年底,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同时,中美贸易逆差随着中美贸易额的增大而不断加大。据中方统计数据显示,中美贸易逆差,首次出现在1993年。而据美方统计数据显示,中美贸易逆差自1983 年首次出现,为3.1 亿美元,此后一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到2000年达838.33 亿美元。2000年之后,中美贸易逆差处于迅猛增长阶段,除 2009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回落外,从 2001 年的 830.96 亿美元增大到 2015年的 3647.6 亿美元。两国统计的中美逆差基本呈相同趋势,仅仅是在起始年份和逆差总额上有差异。截止目前,中美逆差仍在进一步扩大(见图 1)。

(二)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由于中美贸易逆差逐渐加大,美国不断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严重。 将中国商务部从2000 年起的统计数据和美国商务部从1994 年起的统计数据对比发现, 2007 年中美贸易逆差高达256 亿美元,大约相当于美国全年对外贸易总差额1/3。之后受经济危机影响,中美贸易差额在2009年时出现大幅下降,降幅达14.83%。此后,从2009年开始世界经济出现回暖现象,中美贸易逆差又开始新一轮的增长。近年来,中美贸易逆差扩大的同时,中国遭到美国的贸易壁垒也日益频繁。2016年2月5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将要对中国生产的木制卧室家具展开反倾销全面日落复审产业损害调查,审查如果取消反倾销,在合理并且可预见的时间内,产自中国的木制卧室家具给美国产业带来的经济损害是否有再次发生的可能。在此事件过去的6天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再次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缝碳钢和合金钢规范管、管线管和压力管作出反倾销疾速日落复审调查终裁:若取消反倾销措施,涉案产品对美国国际产业的损害将会依照98.74%的倾销幅度持续发作。由此可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导致中国将面临更多贸易摩擦。

(三)中美贸易商品中劳动技能和技术含量发生变化

据商务部历年统计数据显示,1995—2015 年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中等劳动技能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则是以高级劳动技能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与中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为主。从商务部公布的历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商品分类及变化趋势分析可知,从金融危机过后至今,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出口产品数量总体上稳步增加,而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高级劳动技能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2008年后开始快速下降,在经济回暖后开始增加,但是增速远不及以前。甚至在 2011年被中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替代,后者在美国向中国出口量排名中排在首位。从美国商务部网站公布数据可知,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比例是以美国向全世界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比重为标准上下浮动。另外,从2008年以来,在高科技产品出口中,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远远低于对其他国家的出口额,这个比重从2001年的18.3%降到2015年的7.6%,显然是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中美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数据分析可得,中美双方贸易结构自 2011 后发生了较大变化。如图3所示,2011 年前,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和价值均呈上涨趋势。2011 年后,尽管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宗商品价值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然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下降,中国从美国开始大量进口大宗商品,数量总体上得到快速提升。相应的,总值也呈不断上升趋势,而在2011年之后大宗商品中的食品类产品、农业原材料、金属矿产品、燃料的价格均出现明显下降。由此可知, 2011 年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宗商品数量和2011 年前相比有较大增幅,从而,贸易结构发生了实质性改变。

二、中美贸易失衡原因分析

(一)统计误差因素增大中美贸易差额,美方严重高估逆差实际数额

由于中美两国采取不同的统计方法,致使中美双方的统计数据一直存在差距。商务部2016年1月28日发布消息称,根据中方统计,2015年中美贸易额达5583.9亿美元,同比增长0.6%。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根据美方统计,2015年1-11月,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5691.7亿美元,同比上升2.4%,占美货物贸易总额的16.2%,占比较去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美方统计方法严重高估了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如下:第一,美国将中国香港转口贸易额也计算在内,但是它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到除了中国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香港的贸易转口;第二,计算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时,出口额往往按离岸价格来计算,进口额通常按到岸价格来计算,这样一来,在计算中美贸易逆差时,就对装卸、运输和保险等费用进行了双倍计算。根据中美双方近5年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双方计算的贸易逆差出入虽然在逐年减少,但是逆差额仍然较大,美国现在采用的统计方法严重高估了逆差的实际数额。

(二)中美贸易逆差主要源于实体经济本身,美国对中国的限制有增无减

中美贸易收支中的美国实际收入弹性是1.5523,说明伴随着美国GDP 的不断增长,贸易逆差也在进一步扩大。再者,随着美国经济日益凸显的虚拟化和去工业化特点,美国未来将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繁荣来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所以美国人的生产生活必需品一般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同时,美国政府长期以来采取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消费,但是美国国内难以满足民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所以直接促进了进口的增长。另外,美国对中国一贯采用的歧视性出口政策致使美国的出口受到限制,中美贸易差额进一步加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激烈,美国为了不和贫穷国家竞争,提高其他国家的准入标准,进而提高了外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目的是削弱外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美国政策干预导致贸易结构失衡,建立严密的技术出口管制政策

面对全球产业结构和市场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美国依然实行以往所采用的贸易政策,继续推行“出口保护主义”和“市场限制主义”。美国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技术出口管制方案,例如《2014 财年综合拨款法案》中就包含了“限制部分政府机构采购中国生产的信息技术产品、限制对华出口商业卫星和零部件”等歧视对华贸易的内容。例如,在农业、航空等先进制造领域,美国对其他国家的限制一直有增无减,尤其是对中国,限制更加严重,结果是美国的可出口商品不断减少,美国在全球出口总规模的比重降低。相反,那些政策弹性较大的国家例如德国,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对华出口,诸如此类的“国家卖方竞争”肯定会对美国产生“挤出效应”,大量减少美国出口。虽然表面上保护了美国本土的高新技术,但是无形中也因为放弃了中国市场而削弱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

(四)美国对中国实行产业转移,客观上加大了美对华贸易逆差

从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全球制造业逐渐向中国转移,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生产基地”。从全球化产业链视角来看,美国处在价值链的顶端主要从事销售、研发、服务等工作,而中国处在一个较低位置,主要负责加工和组装。从商务部外资司官网数据分析得出,美国的国家战略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而将附加值较低的基础加工制造业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相比,中国恰好相反。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表示,90%的美国自华进口产品仅仅是代替了从东亚和东南亚主要国家的进口,其中大部分是低附加值的电子机械、玩具和服装等,只有将近10%自华进口的高附加值产品能够和美国本国产品形成竞争。此外, 美国的对外投资数量排在世界首位,不仅海外投资给美国带来了巨大收益,而且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贸易转移,也给美国带来了大量贸易逆差。近年来,美国很多公司将生产地转移到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的中国,再将制成品返销回美国,产生的贸易额在外贸统计时归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内。据中国海关统计, 如果除去跨国公司此类关联贸易额, 中美贸易逆差将下降2/3, 对华贸易逆差将下降30%左右; 如果再除去美国在中国外资企业的顺差, 中美贸易逆差将减少73%;而扣除加工贸易顺差,中美贸易逆差将减少91%。总而言之,发达国家向中国的产业转移, 从客观角度上来看加大了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

三、平抑中美贸易失衡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计协调机制,统一统计口径

中美两国贸易统计误差存在的原因在于统计方法不同,但是双方都坚持使用自己的统计方法,虽然双方曾经有过争执,但是都没有提出一致认同的解决办法。国外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美国和日本以及韩国等国都建立了专门的贸易统计协调机制,尤其美国和加拿大的贸易协调机制非常完善,双方统计误差极小。从中美贸易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应该建立统计协调机制,统一统计口径,在统计时运用真实、可靠的数据,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以此来协调两国之间的贸易统计数字。

(二)加快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现阶段,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很不完善,存在大量缺口,现有的知识产权竞争力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因此,中国要投入更多物力和财力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尽全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上的综合竞争力。还要在产品设计方面向国外学习,对产品进行整体包装,提高产品本身质量,运用现代营销方式等大打品牌战,向争创国际名牌迈进。在承接产业时应该多选择附加值高或高新技术产业,舍弃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加大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承接比例,积极扩展新兴市场,挖掘一些有新的出口比较优势产品。我国还应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转移到其他国家生产,鼓励企业走出去,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三)积极促进与美国谈判,尽力使美国放松对华出口管制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美国带来了威胁,美国对中国实行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愈演愈烈,中美贸易逆差受其影响不断扩大。中美两国的贸易失衡问题通过制裁和限制是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只有两国建立友好的对话谈判才能缓解。减小中美贸易逆差需要两个国家的共同努力,我国需要致力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以此来增强国际话语权,同时也可以选用以柔克刚的迂回战术,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向美国强调并且建议其放松对华出口管制,逐步放开军品、军民两用品以及民用高新技术品的对华限制,缩小中美贸易逆差,促进中美贸易协调发展。

(四)减少对外资的依赖,鼓励内资企业发展

对于中国而言,引进外资并没有带来先进的技术,而是简单的成为外国企业的加工者,收益微薄。因为在中国设厂的外资企业,其研发总部以及战略制定中心都设在我国境外,而这些公司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此。同时美国在高新技术出口的问题上对中国留有出口限制,因此,外资的加入很难将外国高新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营模式输出到中国,而中国的企业想要以合理的价格购买美国的高新技术则更是困难重重。所以中国只有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培养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年青一代,才能够逐步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从政府方面来说,首先,政府应该重点建设国内市场,努力为扩大内需提供资源保障,使其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其次,应该稳定物价,在房地产投资方面采取限制措施,提升大众对于普通生活消费品的购买欲望。再次,应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完善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秦倩.中美贸易失衡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3(05).[2]张心宇.中美贸易摩擦现状与对策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3).

[3]王晓丹.中美贸易产品结构不平衡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02).

[4]黄晓凤,廖雄飞.中美贸易失衡主因分析[J].财贸经济,2011(04).

[5] 朱维巍.究竟谁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因——来自中美分行业产品异质性视角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研究, 2014(09).

[6] 杨珺晖.汇率制度改革对中美贸易失衡影响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5(11).

中美贸易摩擦及对策研究 第4篇

中美贸易自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 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 T O以来, 中美两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从而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1、中美贸易摩擦的领域不断扩大。

近年来, 在货物贸易领域, 中美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从最初的农产品、化工原料、鞋类、纺织品等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向钢铁、彩电、电信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转移。

1.2、中美贸易摩擦的手段多样化。

反倾销仍然是中美贸易的主要摩擦形式, 保障措施 (尤其是特别保障措施) 、“337条款”调查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美国对华实行贸易保护的新手段。

1.3、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有所变化。

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已由微观层面上升到宏观层面, 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非市场经济地位”、履行入世承诺等问题已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焦点。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分析

现在看来, 改善中美贸易关系, 消除贸易摩擦已经迫在眉睫, 彻底解决中美贸易摩擦应该从长计议。在此, 笔者认为解决中美贸易摩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2.1、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

中国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体制存在着差异。缩小这种体制上差异将使得两国信任程度增加, 从而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 这种控制范围的缩小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中国得到了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二是减缓和消除中国对美国贸易的出超, 使中美贸易实现平衡, 从而使中美贸易在进出口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健康发展。

二十几年来中美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 中国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一方面, 不仅带来人民币很大的升值压力, 而且大量的外汇储备也造成了财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中国又有很多急需用钱的地方, 例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三农问题、教育和医疗改革、政府补偿等诸多社会问题。第二, 长期的出口导向政策造成中国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外贸。在外贸的迅速发展下, 中国经济确实起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随着中国某些行业出口的不断增长,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出口的限制也不断增加。数量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案件, 正好说明中国的出口前景是不容乐观的, 把中国经济发展的赌注押在出口贸易上是有很大的风险的。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完全依赖外贸刺激经济增长是不理性的。在新世纪我们面临的新环境和新目标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适当调整我们的经济结构,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走可持续的、均衡的、长远的发展道路。

2.2、中国应该在诸多方面对美国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中国必须学会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认识与思考中美之间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美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通过这种了解的增进, 可以避免在对美国交往的过程中和处理贸易纠纷的过程中不对症下药的问题。以使对美贸易政策与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过去中美贸易大大小小的摩擦中, 我们见惯了的是中国在处理中美贸易逆差问题时, 经常采用的是安抚政策。具体做法是, 当贸易摩擦出现时, 政府立即派出高级别的政府采购团, 大笔购买美国的以飞机为代表的少数几种产品。例如, 从2005年至今, 中国就签订了三次、总数达210架的购买波音737飞机的商业协议, 但这种应对政策存在一定问题:第一, 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派出采购团只能暂时减缓矛盾。从发展的角度来说, 由于这种摩擦的存在与升级, 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对从中国的进口进行限制或制裁, 这种限制或制裁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业及社会稳定将会产生比较严重的负效应。第二, 这种安抚政策也不是一种对症下药的良方。具体而言,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幅度增长所受负面影响较大的地区或利益集团, 没有从这种安抚中获利, 从而摩擦没有通过这种安抚政策得以解决。第三, 这种以大规模的政府采购为主体的安抚政策, 往往还会起到很强的负面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将近30年,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了比较成功的转轨, 民营企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上的新兴市场经济主体。然而, 这种大规模的政府采购企业所用的设备, 会给美国及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一种中国还是由政府高度控制的非市场经济的国家的错误印象, 这会影响中国作为一个W T O成员国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形象, 从而给美国和其他国家在处理贸易事务时对中国施加不利的条件提供了借口。

2.3遵守和利用WTO的规则。

在中美贸易摩擦中, 只要中国严格遵守了W T O的规则, 就应该积极寻求世界贸易组织裁决和保护, 将两国的贸易争端置于统一公平的规则下进行解决。首先, 在处理中美贸易逆差与具体的贸易摩擦中, 在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 中国有必要采取国际上常用的贸易政策, 诸如自动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措施。这样既起到了安抚的作用, 又减少了贸易摩擦的代价,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中国在时机成熟的前提下, 可以积极筹划、组织、实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 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 大大减少贸易摩擦, 而且通过投资设厂可以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提高中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例如, 海尔成功地在美国投资设厂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厂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榜样。

摘要:近年来, 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在某种特定的背景下, 它会成为中美政治经济恶化的触媒。因此, 探究中美贸易逆差存在的原因, 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将成为维持良好的中美政治经济关系, 改善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中地位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分析 第5篇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因素分析;措施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

自从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以来,贸易关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双边经贸合作的内容已从单一的贸易扩展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从双边贸易额来看,中国作为美国目前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对美贸易顺差为中国实现整体对外贸易顺差起到重要作用。从目前来看,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外资来源地;中国则是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

在双向投资方面,对美贸易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1-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对外汇储备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0%、57.6%、50.1%、38.9%、54.6%、58.3%、35.4%。但是,中国累计的很大一部分外汇储备最终以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回流美国,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二、中美贸易摩擦存在的问题

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为双方带来了诸多实惠。但是,在中美贸易关系快速发展、利益不断交织的同时,双边经贸摩擦也开始增多,成为干扰中美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已由最初的两国纺织品贸易纠纷,逐步扩大到市场准入规则、知识产权保护、“两反两保”调查、人民币汇率调整、企业跨国并购等众多领域,且中美贸易摩擦领域在日益扩大。

三、中美贸易摩擦的因素分析

中美贸易摩擦是从贸易一开始就产生的,有贸易就有摩擦。针对这些摩擦,我们有必要对其根源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双边贸易关系铺平道路。

1.美国强化对中国的歧视性贸易行动

近年来,美国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采取或明或暗的对华歧视性贸易政策,即运用反倾销的保护措施和中国入世保障条款等明显歧视性贸易政策对中国出口商品筑起高壁垒;通过在与美国市场上与中国竞争国家签订优惠待遇协定等暗的歧视性条款对非中国出口商降低壁垒,而不利于中国竞争者。

2.贸易流向不合理,外贸依存度过大

从贸易流向来看,中国对外商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美欧市场,持续多年的外贸顺差也主要来自美国,造成对美的依存度过大。根据中美两国商务部门统计,中国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长,外贸依存度从2000年的40%升到2007年的70%。中国产品成为了美国的有力竞争者,从而使美国产生了顾忌,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较大,一旦美国挑起贸易摩擦,中国只能被动应付。

3.外贸经营管理体制不善,出口商品结构低下

我国企业有“薄利多销”的传统,不少企业对待特定的市场缺乏长远的打算。同行业之间打开“价格战”,既丧失了正常利润,也降低了出口商品的档次,又为美国指责中国破坏公平竞争、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提供了口实。

从贸易结构上看,中国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对美出口产品中占主要地位。这些产业技术含量低、替代性强,加之美国该类产业处于劣势,在国内就业压力下,美国不愿意出让既得利益,因而不断挑起贸易摩擦。

四、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措施

1.鼓励企业对美直接投资,转变对美出口方式

在中美贸易发展不平衡和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可以达到双重目的:一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加,将减少资本项目顺差;二是国内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收购或者新设企业从事生产或者销售活动,可以绕开各种贸易壁垒,提高我国产品的市场份额。

我国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连续数年保持在20%以上,对美贸易的依存度过大。因此,政府要着力调整出口导向政策,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鼓励和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扭转我国对美出口市场过度依赖的局面,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顺利解决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2.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拉动内需

我国人口众多,潜在的市场需求不可估量。就当前而言,我国应该把宏观调控的着眼点放在扩大内需上,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格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经济增长受到外需下降的冲击。

另外,我国政府应该以更加关注微观市场主体的广大居民消费需求为核心,加强财政、货币、贸易、产业、投资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努力实现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3.灵活运用WTO有关条款,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WTO条款的规则,掌握灵活运用WTO规则的技巧,提高中国利用WTO条款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加强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以外的方法对中国外贸保护作用,并努力推动制定有利的国际规则约束美国的贸易保护行为。

五、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的愈趋成熟,可能会对美国相关产品造成更多的冲击。未来的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可能会更加激烈,中国应该正确认识中美的贸易摩擦,认真研究WTO条款,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从而推动中美贸易关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承德:中美双边贸易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4月.

[2]林斐婷:中美贸易失衡及应对建议[J].发展研究,2008年05期.

论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对策 第6篇

关键词:中美贸易,贸易摩擦,贸易不平衡,对策

中美两国自1979年1月1日建交至今, 已有三十多年。同一时期, 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中美经贸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 两国贸易保持着稳定健康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 从1979年到2008年的30年中, 中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贸易额从24.5亿美元增至3337.4亿美元, 年均增长18.5%, 增长130多倍。据美方统计, 双边贸易额由1979年的23.7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4092.5亿美元, 年均增速19.4%。由于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沉重打击, 2009年中美贸易额有所下降, 据中方统计双边贸易额为2982.6亿美元, 对美出口仅下降12.5%, 低于对全球出口降幅3.5个百分点;自美进口仅下降4.8%, 低于自全球进口降幅6.4个百分点。目前, 中美两国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 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中美贸易蓬勃发展, 但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双方贸易量的不断增长, 两国在农产品、纺织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摩擦从未间断, 摩擦明显增多, 手段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反倾销, 技术贸易壁垒之外, 入世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摩擦手段, 如特保条款、非市场经济条款、337调查以及反补贴等。据统计, 2009年, 美对华发起各类贸易救济调查29起, 涉及中国76亿美元产品的出口, 案件数量增长53%, 金额增长了8倍, 分别占全球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总数量和总金额的25%和65%, 对中国相关行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一) 贸易不平衡问题

贸易不平衡是中美贸易摩擦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中方的统计数据显示, 中美贸易逆差始自1993年, 当年中方贸易顺差为62.7亿美元。从1993-2008年,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逐年增加, 2008年已达1708.6亿美元, 2009年减少至1433.8亿美元。中国自2001年起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货物贸易逆差来源国。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用经济模型证明, 两国间经常项目收支的逆差, 超过GNP的1.5%, 会发生激烈摩擦;超过2%, 就会引发报复行为;如果对一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 那就是政治问题了。统计数据表明 (如表1) , 我国对美贸易顺差从2002起至2009年, 已占我国对美贸易总额的44%—54.9%。因此, 就双方贸易不平衡的规模而言, 已经足够达到贸易摩擦频发的程度。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1. 美国对华实行高科技出口管制

美国长期实行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 2007年还将中国单列, 专门增加了包括纤维材料、数字机床、部分集成电路设备在内的47个出口管制项目。近年来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口快速增长, 但自美进口比重从2001年的18.3%下降到2009年的7.5%, 如果仍按2001年的进口比例推算, 2009年美国对华出口至少损失330亿美元。在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美国的同时, 美国却对出口中国的优势产品大加限制, 无疑加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2.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国际转移的结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过程中, 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中国, 以中国为加工基地, 产品输往其他国家市场, 其中相当部分进入了美国市场。这实际上等于是把欧、日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过去与美国的贸易摩擦转换成为中美贸易摩擦。有关统计数字表明,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扩大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对美贸易顺差的下降是同步发生的。另有资料表明, 如果扣除在华外资企业出口的因素, 美国对华逆差将减少73%。因此, 产业国际转移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3. 由于统计差异,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程度被明显高估

美方对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统计高于中方统计。造成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是中国出口的货物经第三地 (如香港、韩国、墨西哥等) 转运至美国过程中的增值部分被计算为中方顺差;二是在对美加工贸易出口中, 中国企业通常只负责接单生产, 不掌控设计、运输、销售等环节, 美方进口报关价格高于中方出口报关价格, 进而推高中方顺差。如按此推算, 2009年美国实际对华贸易逆差应在美方公布数据基础上减少约600亿美元。

(二) 美方原因分析

1.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 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 在进口贸易上则坚持贸易保护主义, 要求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 美国国内如果出现经济衰退, 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受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 美国的经济连续下滑, 失业率上升。虽然国内经济已出现好转的迹象, 但经济复苏的前景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在此情形下, 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抬头。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 成为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2009年的“中国轮胎特保案”即为奥巴马政府对华实施的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2. 美国对华的贸易歧视政策

美国在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时往往具有歧视性, 主要体现在“非市场经济国家”和“特保条款”的运用上。中国在加入WTO时, 根据中美协议中国加入WTO15年内美国仍可以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世贸组织的《反倾销协议》, 对于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 用其国内价格进行比较可能是不适当的, 而用替代国类似产品国内价格来比较。该替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应当与该“非市场经济国家”相当。但在实践中, 美国常选择经济发展水平比我国高出数倍的国家, 甚至是发达国家作为替代国。这导致确定我国出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行为时的价格标准过高, 裁定的倾销幅度过大, 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过高。关于特保条款, 它本身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单方面强加给我国的歧视性条款, 原因就在于认为中国是政府主导的“非市场经济国家”, 对我国来说具有很大的歧视性和不公平性。加入WTO以来, 美国曾多次针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特保措施, 涉及产品包括轴承制动器、缝纫机针、座椅升降装置、家具、纺织品等。

3. 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 担心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会导致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 因而制造所谓“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论”;同时经常将贸易问题政治化, 如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横加干涉, 又如将贸易问题与人权问题、政治问题挂钩, 力图用贸易迫使中方在政治问题和许多原则上对美国妥协。在制定贸易政策的时候, 并不是把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作为目标, 而更多的是考虑政治利益等诸多因素。中美贸易摩擦也与美国国内的政治需要及政治局势有关。在历届总统选战中, 美国政客们经常为了自身利益集团的需要, 在对华的政策问题上做文章。如为了获得产业阶层的选票, 而找各种借口对中国的贸易发展制造障碍, 挑起贸易争端等。

(三) 中方原因分析

1. 对美贸易依存度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 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外贸依存度基本呈上升趋势, 2006年外贸依存度高达67%。而中美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历来较高, 如表2所示, 2006年中国对美贸易依存度高达9.9%。对美贸易依存度过大, 对美国市场过度依赖, 导致中美贸易关系存在严重的不对等, 使得美国拥有较大的主动权, 时常挑起贸易争端, 而很多情况下中国只能被动应对。美国作为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 2008年对美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7%, 出口量过大, 容易对当地市场造成冲击, 从而也易于引发当地企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

数据来源:《2003-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中国GDP (亿美元) 数值根据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计算而得。注:中国对美贸易依存度= (中国对美贸易总额/中国GDP) ×100%

2. 出口商品结构与竞争不合理

我国对美出口的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包括纺织品、服装、鞋类、箱包、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技术含量较低, 产品差异化水平较小。而且我国长期对外贸企业存在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有的企业为了获得出口退税, 即使价格无利润也要出口。这些行为的存在造成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基本以价格竞争为主, 因此, 在出口的过程中极易引发低价竞销, 无序竞争。我国出口商品频繁遭遇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也与此有关。

3. 企业的自我防护意识差

我国企业在遭遇贸易摩擦时, 应对不够积极, 缺乏应对的技巧与经验也是加剧我国对美贸易遭遇摩擦的重要因素。企业在应诉时, 经常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愿应诉, 如对国外反倾销法规不够了解, 应诉所需成本过高, 不能及时获得应诉信息等。这不仅引发反倾销案的高比例裁定, 还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进口国企业不断运用反倾销手段对我国施压。

二、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

(一) 通过双边对话与磋商解决分歧

中美双方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就双边贸易问题进行磋商与沟通, 逐步建立双边磋商和协调机制, 定期讨论两国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中美之间已经构建了一些对话渠道, 如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 中美商贸联委会等, 对中美贸易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 尽早使美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中国应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完善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但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问题, 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 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 同时要与美国努力交涉, 在政治层面上通过外交与谈判的努力促使美国早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三)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我国企业应当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 提升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水平,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把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和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相结合。在出口市场方面, 在巩固并扩大传统的欧美市场的同时, 逐步向拉美、中东及非洲市场进军, 通过全面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分散贸易摩擦的风险。

(四) 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 中国企业可以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这是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的有效手段, 可以避开美国的贸易壁垒, 并减少对当地的出口总量, 一定程度上缓解对美贸易顺差巨大而带来的压力。

(五) 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建立出口预警机制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出口预警机制, 不仅可以把可能出现的贸易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同时也为及时有效地解决出口中发生的问题奠定基础。建立预警机制的关键是以现代化信息手段为依托建立一套出口监控体系, 并根据出口发展的态势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措施。政府主管部门要对主要的出口产品进行监控, 利用监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 一旦发现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异常变动, 应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而出口企业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下要迅速调整出口计划, 将贸易摩擦和争端解决在预警阶段。

(六) 合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和相关规则

我国企业应熟悉并合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和相关规则, 这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化解贸易摩擦, 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有效途径, 可以更为高效、公正的解决问题, 减少由于反复磋商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中国还应该积极参与WTO规则的制定, 积极转变观念, 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身的贸易利益。

参考文献

[1]柳剑平, 郑绪涛.中美贸易摩擦的未来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7) .

[2]蓝庆新.产业国际转移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 2007 (8) .

[3]卞钰.中国“入世”以来中美贸易的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5 (2) .

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第7篇

一、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因素分析

(一) 外贸规模的逐渐加大

我们国家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国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刺激出口, 到现在为止也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出口规模。现在国际上的很多发达国家都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来遏制我国的出口, 特别是美国最为明显, 这种做法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越来越不平衡, 贸易摩擦越来越大。

(二) 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

当一个国家出口的产品主要依靠另一个国家的市场时, 那个国家就会凭借着这种优势主动挑起事端。我国家目前的海外市场主要就是美国市场, 而且出口的产品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因此价格非常低廉, 很容易让美国政府认为我国在进行倾销, 误认为这是争夺市场的一种手段, 进而引起中美之间的经济摩擦, 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张, 贸易摩擦越来越大。

(三) 美国对自有产业的保护政策

我国是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而美国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因此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有着很大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因为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都是物美价廉的, 因此很受美国消费者的喜爱;但是美国出口的中国的产品大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品, 价格较高, 很难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心。所以在外人看来, 美国的产品在我国基本上无利可图, 这种错误的直观看法使得美国开始实行了自有产品保护政策, 不仅是保护那些朝阳产业, 更重要的是保护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夕阳产业, 特别是纺织业。纺织业在美国的生产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国家的生产成本, 因此这类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大幅度减少, 而中国的纺织产品大量的出口到美国的市场, 使得中美纺织品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这也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之一。[1]

(四) 市场扩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是靠这个国家占据市场分额的多少来决定的,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市场更是成了每一个国家都争夺的焦点, 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开发。我国由于人口较多, 市场开发潜力较大, 因此很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市场的开发上, 我国与美国原本就有着贸易往来的关系, 因此就市场问题与美国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矛盾就是造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二、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加大的政治因素分析

(一) 公平贸易代替了自由贸易

美国最开始实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 但是在二战之后, 美国在自由贸易下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 于是美国开始进行贸易转换, 实行公平交易政策, 这种政策的实施大大增加了美国市场的开放程度, 提高了美国的竞争力, 直到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与美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 美国经常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中国实行一些经济制裁, 使得中美贸易摩擦越来越明显。

(二) 利益集团和非利益集团对美国贸易政策的干预

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他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经常会参与一些贸易政策, 通过干预贸易政策来实现扩大或者是限制中美贸易关系的目的。另外还有很多非利益集团, 例如美国工会、宗教等, 也会干预到其中。美国政府一般不会出面制止, 除非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利益集团和非利益集团的干预都加大了中美贸易摩擦。[2]

(三) 政府对中美贸易的干预

政府应该是推动中美贸易关系发展的积极力量, 但是美国的各界政府都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来考虑的, 因此政府的干预特别是美国国会的干预, 这已经成了影响中美贸易关系发展的一大障碍。美国宪法规定, 国会享有管理外国贸易商务合同、制定和征收关税的权利,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美国政府为了更好的进行贸易保护会提高关税, 来减少其它国家向美国出口产品。这种任意提高关税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中美贸易摩擦。

三、减少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

(一) 重视国内需求, 发展内需

我国人口众多, 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 但是因为过多的重视海外市场的开发而忽略的本国国内的需求, 因此应该提高国内需求的重视, 扩大内需, 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的优势, 更好的满足国内需求以减少产品出口的压力, 扩大国内需求还能减少出口过程中贸易风险带来的损失。另外, 还应该扩大进口, 通过扩大美国产品的进口量和减少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 改善贸易环境, 减少两国的贸易争端, 缓解人民币不断升值带来的压力。

(二) 注重贸易升级, 优化出口结构

我国向美国出口的大多数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的产品, 这些产品是以加工为主, 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我国在这种加工贸易中取得的利润仅占出口贸易额的一小部分, 我国仅用着一小部分来背负美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因此必须要进行贸易升级, 优化贸易出口的结构,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可以从当前零部件组装逐渐转向零部件出售, 这样可以把零部件组装的工序转移到其它的国家进行, 不但能转变我国产品出口的结构, 还减少了零部件组装的成本, 进而减少了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3]

(三) 注意海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避免出口市场过度集中

我国目前的海外市场主要就是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 其中美国又居于首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很容易引起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所以要注重海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调整出口地区的结构, 保证出口市场的比列分配均匀。可以尝试着向欧洲市场、美洲市场和非洲市场进军, 提高这些地区的市场占有份额, 以达到分散贸易摩擦的目的。另外, 也可以到周围的一些国家建厂, 这样不仅能减少出口的成本, 还能避开贸易壁垒。例如纺织品产业我们可以到越南等国家建厂, 将生产出来的多余的产品再出口到一些其它的国家, 减少中美之间纺织品上的贸易摩擦。

(四) 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 加快自主品牌的研发

知识产权也是容易引起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可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通过这个体系来鼓励产业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国家要鼓励企业去外国申请专利, 这样不仅能获得国外市创新带来的利润, 还能降低产品在出口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带来的风险, 以应对其它国家同类产品带来的竞争。

(五) 对外贸秩序进行规范, 避免恶性竞争

国家应该完善有关产品之间进行竞争的有关条例, 并加强执法的力度, 对出口海外的产品进行严格的监管, 并且要按照出口产品的质量来划分档次, 每一个档次都要有一个最低的价格标准和质量标准, 通过这种“最低价”的设定来避免同行业、同产品之间的恶性竞争, 减小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4]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 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贸易中不可避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单靠一方的努力就能解决的, 所以中美双方都应该用一个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 通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来减小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促进两国贸易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帅建林.中美贸易摩擦成因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2) :11-13.

[2]朱玮玮.论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对策[J].北方经贸, 2010 (10) :22-23.

[3]李思淼.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12 (6) :12-13.

促进中美贸易对策探讨 第8篇

中美自建交以来, 双边贸易高速发展, 优势互补明显, 贸易结构日趋多元化。贸易的飞速增长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惠, 给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但贸易摩擦也在增加。2001年底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以来, 中美贸易出现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问题、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人民币汇率、纺织品配额问题以及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等。例如, 2002年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实施钢铁保障行动;2003年美国对华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2004年,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彩电和寝室木家具征收反倾销税, 美国商务部还明令禁止美国进口中国购物袋, 美国主要纺织品服装协会和工会要求推迟取消纺织品配额。

2 中美贸易现状原因分析

(1) 美国的对华贸易限制制约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

在美国可以自由进口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 美国却对其国内企业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设置了诸多限制。这种贸易的不对称无疑是导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在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时, 人们的绝大多数支出都将集中在食品等必需品上, 即此时的恩格尔系数非常高。而当收入水平比较高时, 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还可以购买高端产品来提高其福利水平。而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 美国一般是高技术高档产品。显然, 不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高低生活必需品都是必须购买的, 这就导致美国会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由于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 对美国生产的高端产品的需求却非常低。这种由于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2) 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美国总统大选每四年举行一次, 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历次美国总统大选中, 美国对华政策都是两党总统候选人相互攻击的重要议题, 这也是赢得选举最方便的武器之一。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共有三次, 从这一时期的情况看, 每逢大选临近, 两党总统候选人就会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各种问题显示强硬立场, 发表颇具贸易保护色彩的言论, 这几乎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3) 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美国出口的下滑。

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 美国贸易逆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出口贸易额的下滑, 而不是进口贸易的激增。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透露, 在过去两年中, 美国制造业的出口贸易额减少了850亿美元, 主要原因在于海外需求的疲软。相反, 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却在增加。

(4) 中美两国彼此对外直接投资 (FDI) 比例极不对称。

中美两国间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很大程度上与两国之间的接投资结构相关。美国近年来对华直接投资额均在40亿~50亿美元以上。美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代替了前者对后者的出口, 中国吸引的美国直接投资又促进了前者对后者的出口。因此, 如果中国具有同美国同样发达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直接在美国设厂, 生产美国原本要从中国进口的商品, 那么双方的贸易差额将会大幅度下降, 贸易摩擦的几率也会随之降低。因此, 中国资本国际化程度应大大提升。

(5)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低下, 出口市场范围狭小。

现阶段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的低端, 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一些加工工业。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 许多产品在消耗了大量资源出口后换回的只是少量的经济利益, 甚至还不断地被指责为低价倾销。我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纺织品、服装、鞋类等。这些价格竞争力较强的商品一旦大量出口极易引起美国的警惕, 导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种种限制。

(6) 中国企业自身和政府部门一些做法也有不当之处。

中国企业有“薄利多销”的传统, 再加上中国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出口补贴, 导致不少外贸企业为完成出口指标对出口产品定价过低, 因而经常被控倾销。甚至还有企业为了换取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无利也要销售, 造成不规范的定价行为, 结果为美国指责中国破坏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的准则提供了口实。另外, 中国国内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中国政府全面履行世贸组织协议的进程。

3 促进中美贸易的相关对策

(1) 早日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对中美双方来说, “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政治问题。它代表着美国对中国经济性质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成绩的认可度。因此, 中国应在政治层面上对美国等采取歧视性措施的主要成员施加压力, 使其早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2)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 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 从而缩小中国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体制差异。这种差异的缩小可以使得信任程度增加和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 使中美贸易实现平衡, 从而使中美贸易在进出口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健康发展。

(3) 改变中美两国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 由外贸拉动向内需拉动过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中美两国经济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状况, 但这种依存是不对称的。因此, 从长远发展战略来看, 我国应将宏观调控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我国拥有13亿人口, 国内市场十分庞大, 而且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在现阶段, 扩大内需应将满足内需作为前提, 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包括贫困群体的要求。

(4)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解决贸易摩擦。有效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包括三个部分:市场预警, 政策预警和政企沟通。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 需要加强三个主体的作用:①政府, 政府有关部门要跟踪一些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尤其是进口与出口激增, 进口与出口价格急速变化的产品驻国外新闻记者也应具备极强的经济意识, 及时跟踪和报导国外反倾销或限制进口的动向性信息, 特别是对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一切限制进口措施要进行详细报道。②建立对政府有影响力的全国性行业协会组织, 以发挥其协调, 谈判和行业约束及服务的功能行业协会, 积极主动地应对, 指导、协调涉案国内企业参与应诉, 力争取得对我有利的结果。③国内企业不但要学会规则解决国际贸易摩擦, 更要学会如何避免摩擦。我国应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 进一步完善我国反倾销, 反补贴, 保障措施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规,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 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

(5) 慎重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与汇率机制问题。增加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灵活性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 也是更好地发挥汇率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 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必然要求。但是, 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必须慎重, 应选择就业压力较小、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市场相对平稳的时机改革。增加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增加外汇交易工具、培育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汇率风险意识等, 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积极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佳.新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美贸易摩擦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7, (4) .

[2]李丽.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1) .

[3]贾海基, 李春顶.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频繁爆发之合理性研究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7) .

[4]齐东峰.美国利益集团对美中贸易摩擦的影响[J].开放导报, 2006, (3) .

中美贸易摩擦分析 第9篇

一、中美贸易现状

近年来, 中美两国的贸易实力不断增强, 都已成为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经济贸易大国,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也不断增加。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来看, 2001年中美贸易总额为804.8亿美元, 中国贸易顺差280.8亿美元;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美贸易总额较2008年下降了10.6%, 为2, 982.6亿美元, 中国贸易顺差降为1, 433.8亿美元;到了2012年中美贸易总额为4, 846.8亿美元, 中国贸易顺差达到了2, 189.2亿美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自中国加入WTO以来, 中美之间的经济贸易发展的增长幅很快, 从2001年至2012年, 中美贸易总额平均以每年45.7%的速度增加, 中国贸易顺差额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为61.8%。由此可见, 中美之间的贸易总额、中国贸易顺差额均在不断地增加, 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越来越明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 美国对中国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退缩, 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了, 中美之间发生的贸易摩擦问题也更加频繁了。

二、中美贸易摩擦分析

(一)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

近年来, 美国为了扭转本国与中国之间巨额的贸易逆差, 对中国很多领域的商品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2002年8月, 美国首次援引美国贸易法421条款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6条专门针对中国特定产品进行反倾销和特殊保障调查。根据《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可知, 2002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调查案件为11起, 随后, 美国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中又出现了反补贴、反规避调查等方式。另外, 美国在服务产品、知识产权等方面也设置障碍, 不断地制造摩擦, 自金融危机以来, 美国的337调查使用比较频繁, 2008年美国发起的337调查中针对中国产品的就有11起, 约占其发起调查案件总数的28.2%, 2012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调查案件26起, 其中337调查就有18起。从2008~2012年期间, 美国针对中国产品平均每年发起的调查案件28.2起, 其中337调查15.8起。

(二) 从产业特征的角度分析中美贸易摩擦

1、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

在2002~2007年的6年间, 中美贸易摩擦涉案产品大多集中在低附加值的轻工产品、化工染料、农土畜品以及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中, 在这期间, 中美之间共发生97起贸易救济案件, 其中对纺织品39起、对轻工产品22起、对农土畜产品14起、对化工产品12起。这是因为中国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非常有限, 对美国出口的产品也就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型产品上。2008年与2009年是中美贸易摩擦发生最为频繁的两年, 在这个期间, 美国针对中国产品所发起的贸易救济案, 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化工、轻工以及钢铁及附加管材等机电行业, 极少涉及纺织行业, 这一阶段的机电产品涉案比例上升, 由之前的8.2%上升为2008年的31.3%、2009年的56.6%。同样, 在2010~2012年, 机电产品贸易摩擦所占的比例也很高, 如2010年的66.7%、2011年的44.5%、2012年的50%。所以, 自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开始由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领域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领域。

2、以G-L指数低的产业摩擦为主。

中美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间贸易, 即在资源禀赋和产业技术差异上实行分工, 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从美国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 但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多发生在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的产业。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分析一般采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 即G-L指数。一般以0.5作为区分产业内贸易或产业间贸易的标准, 本文选取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 计算其G-L指数。

由联合国商品和贸易统计数据库可知, 在2002~2012年期间, 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为化工产品、轻工产品、机电产品, 并且通过计算结果可知, 这些产品中大部分的G-L指数都低于0.5, 这不仅证实中美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间贸易, 也说明贸易摩擦主要发生在G-L指数较低的产业内。

3、知识产权和服务贸易逐渐成为摩擦焦点。

近年来, 美国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加大了有关专利权、商标权及版权的调查力度, 多次使用337调查。据统计, 2002~2012年, 美国共计对中国发起“337调查”134起, 主要原因为专利侵权, 涉案行业集中于机电、轻工、石化等。同时, 服务贸易也正在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对象, 中国在加入WTO时对服务贸易做出了广泛的承诺, 如开放包括通讯服务、教育服务、金融服务、旅游和与旅游相关的服务、运输服务等9个部门及其70多个分部门和子部门, 美国一边利用这些“入世”承诺来缓解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 一边又对来自中国服务产品进行诉讼, 像在2007年4月美国向WTO提起诉讼指责中国打击盗版不力 (DS362) 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中美贸易摩擦呈现出以下规律:从低档产品摩擦向高档产品摩擦转变, 从特定产品摩擦向整个产业摩擦转变, 从低附加值产业摩擦向高附加值产业摩擦转变, 从货物产品摩擦向服务产品、知识产权相关产品 (产业) 的摩擦转变等。

三、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

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日益突出, 美国更是以贸易失衡为借口频繁发起对中国的贸易摩擦, 妥善处理好中美贸易之间的矛盾, 积极探求减缓或消除两国贸易摩擦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 更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 调整中国进出口产品结构。

目前, 中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特点是:出口产品中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商品,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有了较快的增长, 但产品技术含量低;中国依然是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国。为缩减中美贸易失衡, 中国首先要突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现状, 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尽快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促进外贸出口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 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 提高中国出口产业的技术含量。

(二) 加强两国政府之间的沟通与磋商。

中美两国政府应通过加强沟通与磋商来研究和探讨中美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慎重处理中美经贸关系。两国政府必须从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源问题找对策, 中国应重视贸易顺差, 采取进一步措施增加自美进口, 促进两国贸易平衡以加强对美官方交流, 为企业参与国际间的分工合作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美国应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解除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 促进美国产品对华出口减少贸易保护主义, 以实现互利共赢。

(三) 增强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竞争力。

为增强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的竞争力, 应从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在政府方面, 积极参与WTO标准和规则的制定, 使WTO相关规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 并且要建立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实现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接轨政府, 要为企业国际贸易提供良好的制度和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在企业方面, 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 独立自主, 提高自己知识产权创新能力, 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靠自主创新来推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企业要注重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参考文献

[1]樊勇明, 贺平, 黄河.贸易摩擦与大国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姚芳.中美利益摩擦背景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D].福建:厦门大学, 2009.

中美贸易摩擦对策分析 第10篇

美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 而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很快, 给两国都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2008年, 中美贸易额达到3337亿美元, 比2007年增长了10%,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美贸易额下降至2983亿美元, 即便如此, 中国依然是美国最大的逆差国和最大的债权国。2010年,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 中美贸易额上升至3853亿美元。中美贸易的快速发展, 根本原因在于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但是, 随着中美贸易的不断加深, 两国贸易的不平衡也开始显现。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存在着巨额的赤字, 2008年,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达到了1710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4.7%。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不利于两国贸易的正常发展, 由于大量的逆差存在, 中美贸易纠纷不断, 引发人们对于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担忧。中美贸易失衡的问题日益引起两国的重视, 它的重要性已经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金融危机以来, 美国就双边贸易平衡问题大做文章, 意图让中国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代价, 并以此向中国施压, 要求人民币升值及金融系统的进一步开放。

►►二、 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

(一) 美国对于贸易失衡原因的观点

对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 美国观点认为, 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于中国的开放程度还不够, 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扶持出口部门。美国指责其产品遭遇中国的贸易壁垒, 缺乏中国市场准入;中国政府缺乏政策的透明度;中国有意压低工人工资和人民币币值以促进出口。然而, 这只是美国的片面观点, 中美贸易失衡并不能说明中国推行贸易保护政策。近些年, 中国经济的开放速度不断加快,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中, 中国的开放程度也属较高。美国认为贸易失衡源于中国国内开放度及贸易政策的原因显然不符合实事。

美国还认为中国操纵汇率, 利用人民币币值低估来实现出口的大幅增长, 从而造成了贸易失衡的状况, 这种说法也有悖现实情况。从理论上讲, 汇率对于调节国际收支有着重要作用。一国货币的升值将导致出口商品价格上升, 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从而减少出口, 扩大进口, 国际收支顺差减小或逆差扩大。相反, 货币贬值将导致国际收支顺差扩大或逆差减小。但是, 就中美汇率走势和贸易差额变化来看, 这种说法并不成立。

从现实数据来看, 图1显示了近十年人民币币值的变化趋势, 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2000年的1美元兑换8.2784人民币下降到2009年的1美元兑6.831人民币。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 中美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即便在2000年到2005年, 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中美贸易顺差的增加速度也非常快。由此可见, 人民币升值并未缓解中美贸易失衡的状况。因此, 关于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不应被人为放大, 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汇率的问题。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 中美贸易失衡的真实原因

从贸易差额的来源和两国的经济结构的角度进行研究, 中美贸易失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分工的不同

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比较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劳动力, 因而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而美国的优势在于科研能力、技术和资本。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美国很多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转移到中国,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承接了世界很多国家的组装加工生产环节。中国出口美国最多的产品主要是机械电器、家居玩具等, 这些类别也是中美顺差额最大的部分。美国出口中国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 但是,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实行严格的控制, 使得美国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下无法发挥自身优势。中美两国出口产品结构相差很大, 中国产品附加值很低, 同美国产品附加值存在巨大差距, 也导致两国之间巨大的贸易差额。

2、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其它国家和地区转移过来的

随着沿海地区的不断开放, 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在中国发展很快。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加工贸易都转移至中国, 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零配件等, 加工组装之后出口到欧美各国。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所获取的附加值其实很低。但是, 由于各国对进口商品的原产地认定规则, 加工产品的出口则全部归为中国出口。从美国贸易逆差产生的来源看, 中美贸易差额增加的同时, 美国对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差额正不断减少。而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进口也不断增加, 逆差成不断扩大趋势。1由此可见, 中美贸易差额有很大一部分是其它国家对美贸易顺差的转移。

3、 外商直接投资扩大了中美贸易差额

国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 (FDI) 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 FDI对东道国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效应, 即通过外商投资企业自身的出口来带动东道国的出口;另外一个是间接效应, 即FDI通过对当地企业的影响促进其出口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 外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09年, 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为6722亿美元, 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6%。中国对外出口、进口贸易中很大程度上已为外资企业所主导。1998年以来, 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外贸易出口中, 出口市场最大的就是美国。从图2中可以看出, 外商直接投资额和中美贸易差额有着一致的走势,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 中美贸易差额也在不断扩大。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4、 中美两国储蓄率的差异也是导致贸易失衡的原因之一

美国储蓄率长期以来处于较低的水平, 经济结构处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状态, 这也根本导致了美国贸易逆差。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 总投资与总储蓄的差额要用贸易差额平衡, 这就是贸易逆差和顺差的根源。中国经济的情况正好相反, 由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和人口结构的特点, 中国储蓄率一直较高, 国内需求增长较慢, 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进而造成了我国贸易项目的巨大顺差。

5、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

美国对华出口限制很严, 尤其是一些高技术领域。美国特别关注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出口的限制也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竞争力和商业利益。美国对中国的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限制了对中国的出口, 使得原本可以出口的优势难以发挥, 加剧了其贸易逆差的形成。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表明, 由于实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政策, 美国每年丧失对中国出口高达35亿至135亿美元的贸易机会。

►►三、 中美贸易失衡对我国的影响

(一) 中美贸易的大量差额反映了中国出口对美国的依赖

随着中美贸易规模的逐年扩大, 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性也随之加深。中国对美国出口依存度一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 中国对美国出口依存度为7.6, 比1997年的2倍还多2。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 这种不断上升的依存度对中国来说都意味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不利于经济和贸易的健康长远发展。

(二) 中美贸易严重失衡加重了中国管理外汇储备的难度

贸易顺差对一国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 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对于应对国际经济动荡, 维护国内经济稳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 巨额的储备则带来了一定的管理难度和成本。金融危机以来, 美元的贬值造成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大量缩水。另外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资产为主要组成部分, 这就为我国巨额的储备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 贸易失衡对双边经贸关系造成的不利影响

国际经济失衡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议题, G20峰会上, 美国也不断拿中美贸易失衡做文章, 向中国施压。美国对中国的长期贸易逆差引发了一系列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 限制了中国对美出口的同时也影响了双边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美国对华的各种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不断增加。

►►四、 应对中美贸易失衡的措施建议

(一) 稳步调整产业结构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是解决两国贸易失衡问题的根本。但是, 中国劳动密集优势短期之内很难改变, 过于匆忙的调整产业结构容易在高技术产业尚未形成竞争力的同时丧失我国原本的优势, 造成我国大量劳动力的失业。因此, 虽然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但应稳步推进, 逐渐转型。拓展外贸出口的多元化发展, 减少加工贸易等低附加值产业的比重, 并逐步减少对少数地区出口过于依赖的现状。

(二) 扩大内需, 增加进口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直以来有赖于出口的带动, 国内需求长期不足。寻求贸易的平衡应建立在国内经济平衡的基础上, 国内经济不能从高度依赖出口转向消费、出口和投资平衡发展的状态, 我国无法实现根本上的转变。另外, 也应该有计划的增加进口, 引进高新技术, 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尽管如此, 中美贸易失衡的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这种失衡仍将存在一段时间。在积极调整失衡问题的同时, 更应该积极应对失衡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 积极应对贸易失衡带来的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美国对华巨额的贸易逆差直接导致了中美贸易摩擦的频发。对于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 中国应积极应对, 加强对外谈判交涉技巧, 妥善处理好双边经贸关系, 利用政治、经济等各种手段打破贸易壁垒。同时, 对于美国不断对人民币升值问题施压, 我国应积极回应, 并以国内经济平衡发展为前提, 防止汇率的过大波动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摘要:随着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 中美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两国贸易形成了大量的差额。中美贸易的不平衡给两国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并日益引起两国的高度重视。金融危机以来, 美国就双边贸易平衡问题大做文章, 意图让中国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代价, 并以此不断向中国施压。本文分析了中美贸易失衡产生的原因, 指出美国对于失衡原因及汇率原因的不足之处, 并分析了国际分工、贸易转移、外商直接投资、储蓄率差异和美国出口管制等实际因素。此外, 本文分析了中美贸易失衡对我国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美贸易失衡,贸易顺差,贸易逆差

参考文献

[1]张燕生、刘旭、平新乔.《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

[2]刘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美中贸易失衡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年

[3]苗迎春.“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影响”.《当代亚太》, 2004年第三期

[4]安春明.“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及对策探析”.《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6月

[5]何家乐.“中美贸易失衡原因与对策分析”.《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第19期

上一篇:综合医院电气设计概述下一篇: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