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的情趣教学

2024-07-26

历史课的情趣教学(精选10篇)

历史课的情趣教学 第1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一名教师, 要上好课、教好学生, 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和娴熟的教学方法, 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教师上课不能没有语言, 教师的语言质量,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艺术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幽默的巧妙运用, 素质教育将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这里是我在20年总结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首先要创设有趣情景,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创造有趣的情景应该是和谐的自然衔接, 教学活动不牵强附会, 这需要教师动脑筋设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立, 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 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没有压力。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倡导教学民主, 推崇教师“寓教于乐”, 学生“寓学于乐”, 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多给学生恰当的表扬和鼓励,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 笔者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浓浓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气息。我在每接一个新班级的第一堂课中, 总是把我编的顺口溜:“要想混得好, 就要学电脑;工作要自由, 就要学导游;生活有意义, 就要学茶艺;要是不想‘死’, 就要学历史。”传授给新同学, 让他们在第一堂历史课中就能体会到学历史的快乐及学史的重要性。研究表明, 一个人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 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 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

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课时, 1984年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14个城市, 如果没有去过, 并不是很好记。我就让去过的同学分别讲讲这几个城市的特点。然后放一些跟这些城市有关的图片给同学们看, 看完后把它们编成顺口溜:连秦津烟青, 连通海波温, 福广州湛北海。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表现欲大大增强, 学生的思维活跃, 想法标新立异, 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智慧的天地, 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 历史课堂的效率才会得到提升, 为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活跃式课堂气氛打破了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轻松掌握了知识,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利用课堂情景创设幽默也要求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思想状态和心理活动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及时发挥良好的幽默感。我在讲述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过程中, 讲到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构桥事变”, 开始全面侵华时, 同学们被我激昂愤恨的声调所感染, 课堂静寂无声。这时, 窗外突然吹进一阵大风, 教学挂图被吹落在地, 课堂气氛被打断了。此刻, 我一边从容不迫地走过去将教学挂图捡起, 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来大风也在抵抗日本的侵略!”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 我也由衷地笑了。如此一句话, 师生同乐, 接下去的课就好上。 (当然, 这堂课的主导气氛应体现出反抗日本侵略的慷慨悲愤。)

二、幽默的产生, 需要良好的心境

老师在课堂上, 笑着看学生, 学生也会笑着看老师, 只有笑着看学生, 才可能有幽默的心情。教师要有一个友好的、平和的心态, 要有一颗爱心。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一个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冷冰冰地拒人于千里之外, 那么他的话可能充满的就是讽刺、挖苦、火药味。教师也会常常遇到不满意、不愉快的事情, 但是, 千万不可将任何个人不良情绪带进教室。由于教师是一个特殊职业,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更需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我在课堂四十五分钟这段时间里, 经常从课前三分钟抓起, 捕捉各种契机, 以拉近师生距离, 活跃课堂气氛。有一次, 我刚接了一个别人的班, 上课的第一天, 我走进教室上课, 发现学生起立时有一位学生想站不站地起立, 没有站直。我便平静地说“全班除了四十五分之一的同学外, 现在都初步具备了军人的风度。”那位同学立即端正站立的姿势, 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坐下。这种幽默避免了学生的难堪, 也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后来这位同学每节历史课都非常认真, 并积极发言, 历史成绩始终保持在年段前列。

三、幽默源于生活

我们可从喜剧、相声、漫画、小品等艺术中“移植”———提取净化并融入到教学中, 也可以直接用歌谣、谚语、歇后语表达, 增强历史课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师语言新颖、生动, 形象, 幽默, 夸张含蓄是教学幽默的精髓。教师教学语气的高低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节奏的快慢急缓是形成教学幽默的催化剂。

如在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课时, 我打破以往常规的教学方式, 即先讲为什么变, 再讲怎样变, 而是先放一段小品———赵本山和宋丹丹表演的《火炬手》, 宋丹丹表演白云, 赵本山表演黑土。精彩的表演的确是引人入胜, 正当同学们看得高兴时, 我关掉视频, 提出问题:“这个小品的主题是什么啊?”同学们很容易就总结出:“变”。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 我国近代历史上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是如何变迁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这样借用小品“变”的幽默来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师要善于总结, 适度运用幽默的语言

历史知识对当代学生来说, 比较难以记忆的是时间问题。尤其是高一的学生, 因为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 让学生养成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忽略不记。而高一必修课是专题史, 对于史实记忆没有基础, 再加上高一要学九科,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 找出规律。

如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这课, 这节的时间特别多, 跨度大, 从1949年到2002年, 我就用加“3年”规律帮学生记忆。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然后加“3年”, 即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然后再加“3年”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然后还加“3年”, 1973年,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灿型杂交水稻。而1964年刚好是赫鲁晓夫下台的时间, 我就说“中国的原子弹把赫鲁晓夫炸下台了”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样对于1964年这个时间他们就记得很牢, 而由此引申的其它时间也记得很牢固了。

又如讲到《马克思主义诞生》时, 本来是先讲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的,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 我先讲马克思的生平 (1818~1883年) , 可以这样记:一爬一爬, 一爬就爬上山。引起学生轰堂大笑, 学生马上对马克思的生平感兴趣起来。然后, 向学生提出问题:“马克思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出伟大的理论呢?”由此引入课题, 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的心情进入教学重难点的学习, 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运用地理知识达到幽默教学的效果

俗话说, 史地不分家, 文史不分家。在历史教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与地理知识相联系的知识, 这样可以达到学一反三的目的。

如学习《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这课时,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著名法典。大家都知道古巴比伦王国在两河流域, 但对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哪个在东哪个在西经常分不清楚, 我就借历史课帮他们总结地理知识, 告诉他们“叮咚 (底东) , 叮咚 (底东) ”, 这样同学们就很容易记住底格里斯河在东了。

在学习《疯狂的战车》这课时, 在讲到1941年6月22日, 德国实行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时, 我就问学生:“大家知道6月22日是什么日子吗?”……课堂一下子从德国闪电战的激战中沉寂了下来, 突然有个同学说:“是夏至日”哦, 大家一下子明白了, 我表扬了这个同学, 同时也教同学们如何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以达到学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 历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 历史教学在培养跨世纪人才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师必须肩负责任, 努力充实自己, 在教学中要更加努力, 多出“花样”, 逐步将历史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正所谓快乐历史课堂, 情趣相得益彰。以上是笔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幽默教学的经验, 在此作为引玉之砖, 抛出来, 恳请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 教学幽默不但能引人入胜, 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知识,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达出特殊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近年来,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运用幽默方式, 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提高了基本技能。

关键词:教学幽默,创设情景,应用及快乐教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历史课的情趣教学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趣化;尝试;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在通常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告诉”的手法推进教学的过程。老师只是负责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则是被动地把教师灌注的知识听清楚、记牢。历史中一个个栩栩如生、胆见卓识的人物形象不见了;一个个惊心动魄、发人省醒的社会大变革没影了;一曲曲悲壮宏伟、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无声了,一幅幅波澜壮、万马奔腾的战争场面消失了;一本本蕴藏哲理,充满智慧结晶的篇章失真了。课堂上,字里行间少了情感的交流,言谈举止没了心灵的沟通,圈点勾画不再是心智的交融。学生就像学习的机器,在枯燥、呆板、陈旧的教学环境中听啊、记啊、写啊、背啊,一张张本该充满青春活力的脸上变得神情茫然,一双双本该闪烁智慧光芒的眸子暗淡无光。对学习完全是种强忍和无耐,渐渐对学习少了情趣,多了厌恶。因此,历史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刻不容缓。

我認为历史教学改革,首先应从情趣着手。情趣化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还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之健康成长。在教学的实践中,我选择了“情趣”为突破口,注意挖掘教材中各种情趣化资源,同时以其他情趣形式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让情趣化的情景打动学生,让情趣化的语言感染学生,让情趣化的创意吸引学生,让情趣化的教育启迪学生,师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教与学,学生愿学、爱学、学得好。学生从情趣化的教学中感到了学习生活的充实、乐趣———学习是幸福的,以此实现了“快乐学习”的教育目的。

二、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创造情趣

以“情趣”为突破口,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现情趣、体现情趣、创造情趣呢?具体有下列做法:

1、创造情趣的环境。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引用丰富的史料、图片、不同的史学观点等创造情趣的环境。历史教材中有许多情趣的意境可发掘。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发掘情趣。图文并茂是现行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新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历史图片,以引言和课文中插图的形式出现。这些图片范围很广,有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有历史场景的照片,有历史文献照片,甚至还有绘画、拓片、文物图片、名胜古迹照片等。历史插图能够生动形象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是历史教科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中学生而言,丰富写实的历史图片能够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情趣。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些图片来创设学习的情趣。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献史料资源发掘情趣。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就必须像历史学家一样,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面对复杂难懂的文献史料,情趣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情趣就显得犹其重要。

2、使用情趣的语言。情趣的语言是初中历史老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大多要用语言的描述来完成,情趣的语言是融洽畅达的沟通。新鲜有趣的导入,发人深思的提问,天衣无缝的衔接,动静交错的起伏,耐人寻味的结束语,是教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是历史教学最后的落脚点。在中国古代文化部分,教师可用富有情趣的语言,一步步诱导学生步入艺术化的殿堂。可选有代表性,优美的古诗词让学生合着音乐吟诵。有准备地精编一些有趣的寓言神话故事讲给学生听,讲述中不时留下悬念,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用情趣的语言来完善故事,看谁回答得最精彩。教师语言生动得体,就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跃学生思维能力,煽起学生表现欲望,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教师用情趣的语言开启智慧,学生在情趣的语言中激发情绪接受熏陶,领悟爱憎,培养能力。

讲究激趣方法让历史教学充满情趣 第3篇

一、导入激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或新颖别致, 或诙谐幽默, 或富有哲理的导言, 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开始时就被吸引, 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在上课时, 借助故事轶闻、影像图片、时事焦点, 一上来就抓学生的眼球。在讲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时, 我采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部分场景图片, 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古代科技文化的绚丽多彩, 大气磅礴。把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传统儒学文化串连起来,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参与激趣

人类历史一去不复返。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存在呢?这是一个让历史十分为难的事情。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手段或各种教具, 努力再现历史面貌,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情景之中去体验历史, 理解历史。

讲课故事化。在上课时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硬的填鸭式教学,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讲授“华佗与张仲景”时, 学生通过讲述华佗和张仲景的故事, 明白“神医”和“医圣”的主要事迹。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 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 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 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

手段形象化。运用网上文字和图片资源创设历史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纪录片, 教科片、文献片、专题片和历史题材的故事、影视片, 这些电视录像能突破时间、空间和地域, 把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增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利用挂图,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激发其直接的兴趣。如讲《秦汉时期的文化》, 出示了张衡的地动仪模型。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 挂出《时局图》, 引导学生观察黑熊、老虎、太阳、青蛙等各代表哪一个帝国主义强盗?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当指出甲午战争以后, 帝国主义就像只毒蛇猛兽扑向祖国大地, 吸吮着祖国的乳汁, 可爱的祖国被帝国主义瓜分殆尽, 引起学生反抗外来侵略的极大斗志。

三、竞争激趣

布鲁纳在它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在教学中, 合理引进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 结合教材内容, 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 引导学生搞一些竞赛, 如朗读、朗诵、演讲、讲故事、猜谜语、介绍名胜古迹等等, 同桌之间比, 小组之间比, 男女生之间比, 把竞争带入课堂, 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 积极地参与到竞争学习中, 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

四、形式激趣

在教学中,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能针对问题, 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启发他们对问题深入思考。如在讲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隋唐历史的教学中, 有个学生提出:“隋炀帝心胸狭窄, 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时与唐太宗爱护人才, 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学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 这在以往历史著述中, 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时大胆可贵的。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多方面探究问题, 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 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下了良好基础。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教师教得投入, 学生学得愉悦。

五、结尾激趣

记得小时候听评书时, 每当听到关键时候:“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每每让人牵肠挂肚, 浮想联翩, 甚至连做梦都猜想着下回故事的情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也能够运用一些技巧, 想方设法使学生在每节课结束时都意犹未尽, 回味不绝之感, 那么何愁历史课没有情趣?在讲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缔约结盟的狂潮》时, 师总结:“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阵营的成立, 使世界局势进一步紧张,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接下来, 世界会发生什么, 且听下回分解。

六、板书激趣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 不仅需要老师高超的授课技巧, 更需要精当的板书设计。板书是否精当适用,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人物事件法。就是按照课文内容先主后此的顺序进行板书, 即先板书主要人物和时间, 后板书次要人物和时间, 时间年代则附写其后, 这种方法便于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掌握知识要点。

时间引导法。就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边讲边板书。这种方法便于学生按照时间的先后来掌握知识要点。

感悟历史真谛 激发学习情趣 第4篇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学习情趣;情境教学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若想让一堂课上得成功,首先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而新课改的主题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兴趣的诱导又何谈学习的主动性呢?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当务之急应以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尽全力发掘历史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素材,运用新颖多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摆脱传统教学中学生厌恶历史学科的状态。

“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这往往是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因。历史虽然不能重演,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能够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 所谓历史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历史情境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情境”作为历史课程教学中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亲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亲历那一场场清晰诱人,风光高远的思想智慧之旅。只有经历了,才能有切身的体验与判断,才能深谙历史的价值与内涵。因此,让学生借助特定的情境“经历历史”,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现对初中历史新课改的实践,以教材为例浅谈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巧妙导入,营造有效情境

如课例《明朝君权的加强》,在导入本课时用了一首改编过的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然后设问皇帝愁什么?他是怎样解决自己的愁事的?顺理成章地就导入了新课。又如课例《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在导入本课时用了一张图片和一个历史故事:与康熙帝国同时代的有“太阳王”之称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历史上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开创了法国封建时代的高峰。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在他的卧室摆放着中式家具,饮食用餐使用的是中国瓷器,最有甚者,在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到来,这位“太阳王”在凡尔赛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化妆舞会,当巴黎上流社会的显贵们到场后,随着一阵音乐响起,只见国王身着中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式八抬大轿里隆重出场,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路易十四如此喜欢中国文化?文化又与经济有什么关系?”自然而然便导入本课第一个框题:“明清经济的发展”。

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忽略思维本质。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是教师能够紧密结合教材提出新颖的、需要积极思考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思维活动,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在思考中不断擦出火花。

二、结合现实,构建实用情境

距现实太远往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的劣势,然而历史学本身就具有鉴古知今的本质功能,历史和人类生活古今相连的客观规律,赋予了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实用的历史情境无疑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价值,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如课例《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材讲述了日军的全面侵华及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如果仅仅停留在教材上一些陈旧的知识的认识上,显然没有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同时也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讲课时联系现实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篡改初中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制造钓鱼岛事件等,使学生明确自己身负振兴中华的重任,将学生放在主人翁的地位,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也就主动多了。

三、利用资源,“再现”真实情境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如课例《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在讲到二十九军的英勇抗战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电影《七七事变》的一些片段,然后提问:“请结合影音资料与教材回答我们应该学习二十九军将士的什么精神?”

由于有了影音资料和教材知识做基础,学生很容易活跃起来,这就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在讲到中央红军长征路线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效果,来展现路线图会使内容变得直观、形象,更有利于學生接受、记忆。

再如在讲述《两汉经济的发展》时,需在讲解时不断插入两汉新型农具的照片资料,试想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教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再现这些农具的形象,更谈何讲解应用原理,也就难与学生达成共识,进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因此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我认为多媒体创设情境在再现历史的真实性方面是其他手段难以企及的。

四、开展活动,创设参与情境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最佳办法是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

历史活动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教学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而言,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模拟角色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所谓“成功的情境”,即能使学生成功的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历史认识活动的快乐,感受到“自我发现”的愉快情境。

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评价目标已发生重大转变,评价的核心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突出强调评价“以人为本”的精神,评价内容不仅要考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更要考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把隐性的情感、价值观的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之中,并把此当作至关重要的部分。这为历史教师创设成功的情境提供了众多机会。

新课改要求不能单纯依靠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帮助学生创建成功的情境、建立自信,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先导和持续的驱动力,历史情境的创设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升华为目标意识,让学生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使学习的过程充满诱惑、新颖和回味。一旦学习摆脱了枯燥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精神便会进入新境界。这就要我们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科学地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愉悦中自主去实践、去创新,使新课改的精神真正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 陈录生.马剑侠.新编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2002

2 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3

3 刘慧贤.教育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

版社.2003

浅谈如何让历史课充满情趣 第5篇

一、导课要引人入胜

导课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音乐的前奏可以奠定整首乐曲的基调, 新颖独特的导入可以在一节课的刚开始就打开学生思维的兴奋之门, 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迫切了解本课知识的兴趣。在备课时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的导课方式。如在导入《解放战争》一课时, 可以播放“胡连会”的视频, 让学生用前面所学知识分析连战所说“渡尽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含义, 通过此方式可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国共两党的斗争和合作, 并有利于进一步设疑:在抗日战争中合作打败日本的侵略后, 国共两党又经历了怎么样的恩仇呢?从而进入新课。

在导入《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时, 可出示神农氏的图片, 让同学们讲讲神农氏的传说, 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下面农业真实发展历程的学习。导入的方法是多样的, 可以通过放音乐、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 但是目的只有一个———激发下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善于创设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进而开发他们智力的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问题, 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探知、思考问题, 并推进教学的深度和进度, 如在讲授罗马习惯法时可以先讲故事:罗莫洛是一个仁慈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 生前立遗嘱, 希望在他死后把自己的一半财产捐给那些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诺言, 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提出疑问:大家认为当时罗马法官会怎么宣判?为什么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们会很轻松的掌握罗马习惯法的概况和缺陷, 若再设疑:在习惯法下平民的利益总是受到损害, 那么后来这种矛盾有没有得到缓解呢?则又轻松的把学生带入到了下一内容。当然, 创设问题时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 尽量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并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 创设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注意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 艺术性的设疑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的过程实际是思维与思维交流的过程, 传统的历史教学多教师一人唱主角, 学生被动的接受, 这仅仅只是知识的单向传递, 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 不利于调动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特有条件。并且。所谓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教学的真正目的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 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使学生感受自身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尊重、信任,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开创其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快乐地学习, 并逐渐掌握、领悟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教授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时可提前布置学生围绕分封制巩固还是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准备一场辩论赛, 学生必然充分准备、主动探究, 并积极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以这样的方式完成对学习要比教师的讲述生动有趣得多, 使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不过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就像放风筝一样教师要牵住风筝的线, 适时收放, 引导教学过程逐步推进,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四、结语画龙点睛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 文章开头要响亮, 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 使人觉得余音绕梁, 不绝于耳。说的是写文章要有一个好的结尾, 对于课堂教学同样适用, 结语并不是教学过程的结束, 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继续深化、继续扩展的重要一步, 好的结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对下一课知识的好奇心。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语可以这样设计: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这样的农民阶级的探索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的强国之梦何时才能实现呢?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意犹未尽、引人深思的作用。

历史课的情趣教学 第6篇

一、创设活动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学生们来说, 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 还是高中生及大学生, 他们都不喜欢没有生机的课堂。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只感觉像是在听天书, 没有任何价值。所以, 教学要转变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创设活动情境, 用活动代替死板僵化的填压式教学,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 学生在活动中既能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使学生不再厌烦学习历史, 最终, 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和激情。

我们都知道, 复习课既不能让学生感觉知识的重复, 又要让学生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就给复习课无形中增加了难度。所以, 在复习的过程中, 我采用了活动式的复习方式, 让学生模仿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节目的形式, 让学生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复习。如, 在复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章节时, 我就采用了这种方式。首先,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轮流应战, 题目各异, 难度相当, 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设计的题目如下: (1) 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贞观年间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 ; (2) 隋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社会繁荣景象被史学界称为 () ; (3)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唐为 () ; (4) 吸取隋亡教训, 非常重视生产, 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同时注意“戒奢从简”的唐朝皇帝是 () ; (5) 我国历史上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 () ……问题的设置都要紧扣本章节的内容, 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 熟练掌握本节的重点内容, 让学生在激烈的活动中找到学习历史的快乐, 提高历史课堂的情趣感。

二、自主学习, 展现学生主体性

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 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 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自主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 找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愿意学习历史, 真正发挥历史的育人作用。

例如, 在学习《三国鼎立》时, 由于这部分历史被翻拍成了许多电视、电影, 学生对这里面的一些著名的事件和战役已有一定了解, 所以,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 我让学生进行自学, 为了避免学生避重就轻, 在上课之前, 我将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内容中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进行了明确, 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明确的目的性, 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且, 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 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进而, 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三、借助多媒体, 将课堂形象化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 我们不能像小说、电视剧那样穿越到当时去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将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事件的发展过程等等, 以最靠近的还原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 目的是改变历史课堂的单一性, 让课堂形象化, 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 在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 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1997年香港回归的纪实片和99回归的一些视频, 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港澳回归对我国的意义。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能够让历史“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让历史人物“站”起来, 使学生印象深刻, 有效地创设情境,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任何人的注意力都不可能在45分钟内专注不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的角度, 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 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所以,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历史教学, 让它充满情趣, 促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摘要: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综合素质, 得到全面发展。所以,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 让历史课堂充满情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活动情境,自主学习,问题情境,多媒体

参考文献

[1]赵树立.如何使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情趣[J].学周刊.2011年11期

[2]周雪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高中政治的情趣教学法 第7篇

一、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表现力开展情趣化教学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多媒体迅速渗透教学课堂, 并成为现代课堂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所具备的强大的表现力, 可以将学习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为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这一章节时, 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的幻灯片让学生观看两幅漫画, 其中一幅的内容是:一个小小年纪的牧童悠哉悠哉地牵着一根绳子, 绳子的另一端拴着牛鼻子, 健硕的牛顺从地跟着牧童往前走。而另一幅画的内容则是:一个高大的壮汉用尽全力拽着牛尾巴, 试图让牛跟他走, 但牛却四肢铆足了劲抵抗他, 使壮汉寸步难移。这两幅漫画通过多媒体予以展示后, 顿时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有效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然后, 教师借势导入新课, 通过循循善诱, 使学生对“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这一课的内容加深了理解和认识, 并与多媒体所展现的风趣漫画形成了“记忆链接”, 使学生对该学习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利用多媒体, 使教学内容充满了情趣, 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 不能“喧宾夺主”, 即多媒体毕竟只是教学辅助设备, 如果为了片面迎合学生的爱好, 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 而使多媒体的展示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那么就失去其应有的辅助意义而本末倒置了。

二、利用热点新闻激发学生的兴趣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说理课”,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 那么, 势必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因此, 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教材内容, 联系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建立国际新秩序》时, 可以就最近菲律宾染指中国南海黄岩岛这一热点新闻,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因为教师所提出的讨论话题正是目前上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下到平民百姓的茶余饭后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所以, 学生的讨论非常投入, 情绪非常高涨、气氛非常热烈, 从而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 教师再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既然和平与发展互相联系、互为条件, 那么, 是不是有了和平, 经济就一定发展?经济发展了就一定能维护和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新闻热点组织教学内容, 开展教学活动, 从而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鲜活生动, 贴近生活, 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通过师生互动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施情趣化的教学活动, 首先要以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基础为前提。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努力营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 促进师生间的平等合作和积极互动。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章节时, 可以精心设计教案, 事先准备一个与该学习内容有关的小笑话, 在课堂上采取“抖包袱”的方式讲出来, 从而在唤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 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 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张三和李四是住得不远的邻居, 他们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人。张三卖红枣, 李四卖核桃。李四发现张三的生意总是做得比他好, 于是, 有一天李四借故来到张三的摊位前, 只听得张三亮开嗓门喊道:“卖枣喽, 新鲜的红枣, 大枣小核, 小枣无核, 香甜可口, 快来买喽。”随着吆喝声, 顾客纷纷前来, 一会儿, 张三就卖出许多红枣。李四一听, 大受启发, 回去后, 模仿张三的叫卖用语“如法炮制”, 但顾客不听则罢, 一听掉头就走, 一天下来, 李四的嗓子都快喊破了, 却连一颗核桃也没卖掉, 同学们, 你们想一想, 李四到底在叫卖时是怎么吆喝的?

教师讲完这个小笑话的上半段, 留个“包袱”让学生开动脑筋“往外抖”,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群策群力”, 完成了这个笑话的下半段内容。

学生:李四从张三那儿回来后, 扯着嗓门底气十足地喊道:“卖核桃喽, 新鲜的核桃, 大核桃小核, 小核桃无核, 香甜可口, 快来买喽。”顾客一听, 心想, 吃核桃就指望吃中间的核呢, 这核桃没法吃, 可别在他家买了。所以, 一天下来, 李四一个核桃也没卖出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促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通过幽默诙谐的小笑话, 使政治教材中的思想观点深入浅出, 使得学生在快乐的心境中心领神会,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 情趣教学法是以兴趣为学习动力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 采取这种教学方法,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优化了课堂结构, 从而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保证。

阅读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第8篇

一、善抓课文动情点,让阅读有情可“感”

美是一种精神快乐,美是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生理享受,它的“乐”绝不是饱餐美食那样愉快和舒服,而是一种“情”的陶醉,“情”能使人内心产生喜悦和兴奋,在兴奋中启迪智慧,领悟人生真谛,不同程度地完善道德。语文教学中学生“情”的产生靠的是学生对课文意境、人物形象、事件情节的“感”,感之深,情之切,意之浓。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有感”,要达到“有感于”,涉及教学方法上的诱导,要“寓教于乐”。由于受到教材的制约和限定,要让学生有情可“感”,教师必须做到善于发现、发挥教材中语文本身的美,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感悟到美的乐趣。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人物的言语、神情和感受,把握能产生美感体验的教材内容,让学生有情可“感”。如《忆铁人》一文通过对事件经过和主人公感情发展的描写,突出铁人王进喜的心理特征:焦急心理—内疚心情—高尚心境。引导学生剖析铁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铁人为什么“辗转反侧”?为什么白天发生的事使他“辗转反侧”?“辗转反侧”反映了铁人什么样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抓住铁人对待他人的侧面:铁人之所以自责,是自己粗心大意,错怪他人;铁人之所以内疚,因为别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更何况别人的痛苦是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的。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阿姨的不辩解与铁人的“辗转反侧”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体会到阿姨的不辩解、不埋怨使铁人思绪万千,形象地刻画出铁人自怨自恨、自责自鞭的感慨之心,感悟到铁人对自己的过错检查之深、责备之厉、要求之严、诚恳之切、态度之坚,让铁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层层升华,使学生领悟英雄有血有肉的人格情操,产生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受到英雄主义教育,享受人物崇高精神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之情。

二、善创课文情境,使阅读有情可“染”

美有具体形象,不是抽象概念化的,只有把美的形式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时,才能激发情感,引发想象,让学生迅速打开心灵的闸门,把个人的情感融于美的感受之中,激起情感共鸣,这就是“感染”。“染”来源于形象的作用,语文教学要达到“染”,必须采取直观形象化的教学。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协调一致的意境、音韵、气韵,引导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激发联想和想象,在特定的氛围中产生情感,发展认识,陶冶情操,以情悟文,以情悟道,让情与美交融共享。如教学《瀑布》一文,“还没看见瀑布,就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特定的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染”于声“,想”于景,再造美的形象。

三、善用课文词句,感受美的“熏陶”

美是以情感人而不是以理服人,是从感情上领悟生活价值。美作为人自由本质的感情显现,以真善为基础,并深深扎根于真善之中,不论是读文的“咬牙切齿”“痛心疾首”,还是“心旷神怡”,都是沉醉于真善之中的自发感情,人的积极向上也是在情感的熏陶下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应该怎么做”而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语文教学应遵循审美情趣,体验美的规律,讲究“熏陶”,注重“默化”。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词句教学入手,通过“品”“比”“画”“赏”,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品”。古诗《梅花》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整体朗读,感悟诗句,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诗的意境,使学生明白贯穿全诗的情感红线是怒放的雪梅。指导学生抓住线索,欣赏画面,通过品味“数枝”,了解梅花形单影只的外形与“凌寒”“独自”相映衬,凸现出雪梅斗寒饮雪、英姿勃发、气压群芳的气势,从形的角度赞美雪梅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坚贞不屈”精神的教育。

2.“比”。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学,在学习总结詹天佑“开凿隧道”部分时,教师板书“开凿隧道”,此时,有学生质疑应用“智”而不用“开”,教师此时因势利导,启发比较。通过讨论,学生在对“智”与“开”的异同比较中,明白“开”只是一个动词,揭示的是一个行为动作,而“智”则能与“凿”连缀,揭示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3.“画”。教学《梅花》时,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之后,自己动笔绘画诗作所描写的情境,让学生勾勒寒雪和梅花,图文对照,领悟梅花的香味四溢、凌寒开放的意境,揭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让学生从“数枝”绘单形,“独自”显气派,“雪”喻玉质,“香”呈生机中领悟对梅花的赞美之情,领悟到不畏强暴的做人道理。

4.“赏”。《可爱的草塘》一文,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看影像,欣赏草塘广阔无边而又一派鲜绿、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气派,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追求充满情趣的有效教学 第9篇

关键词 陶行知思想 激发兴趣 联系生活 从容学写 展示成果

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生活与教育有机而辩证地联系起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理论自成体系,简单中蕴涵着丰富,通俗中渗透着深刻。

那么,如何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让语文教学更有情趣更为有效呢?下面仅以《春联》一课的教学为例,试谈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兴趣爱好是焕发智慧潜力的内在动力,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探索的欲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在创造线上,若无发明欲,便依然不会探寻未知之境界,以开发科学之源泉。”可见,兴趣不仅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之母。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的自动力,也就没有创造的智慧和灵感。

《语文课程新标准》指出,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轻负担地投入学习,乐于学习。其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有了探索和追求知识的动力。

《春联》教学一开始,我就这样导入:如果把一副春联中的一个字略微改动一下,竟能气死一个人,你们相信吗?看着学生们将信将疑的样子,我便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改春联》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有个土财主,对待长工非常刻薄。在他66寿辰之际,有人送他一副春联:“家大门大好出官,年年岁岁官不断。”他非常喜欢,叫长工挂在中堂上。有个长工悄悄地给上联和下联中的一个字加上了同一个偏旁。土财主一见,被活活地气死了。长工到底给哪个字加上了什么偏旁呢?故事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学生的兴趣来了。我趁势投影出示了那副春联,请他们琢磨琢磨。很快,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有的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原来是在做官的官左边加了个木字旁,变成了棺材的棺呀。”瞧,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了!

二、联系生活,为学生奠定基础

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陶行知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要与儿童的生活沟通,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教师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语文知识,也就是“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立足课内,引入或迁移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生活性和生动性。

学习《春联》一文正好是元旦前,于是我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来搜集春联。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去商店、企业、家庭搜集,有的说可以请教父母,也有的说可以翻阅书本,甚至还可以上网查詢……我说:“方法多得很,大家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后布置了如下作业:⑴每人搜集两到三副春联;⑵感兴趣的同学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写成大红春联,带到学校交流。

“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只有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加深对个人与社会、与自然、与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提高语文素养。

三、从容学写,让学生合作学习

“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一切教学都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学进步。”语文课程新标准同样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学习《春联》时,在诵读了大量的春联之后,学写春联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我请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由小组长带领讨论,共同创作一副春联,比比哪个小组创作的春联最成功。孩子们情趣高涨,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很快,一副副春联从他们的口中、笔下诞生。

学生创作的春联,也许粗糙了点,幼稚了点,在大人看来似乎并不特别合乎情理。但是,孩子们在积极创作的过程中,不是对字词反复推敲、研究一番了吗?不是在学习使用文字的技巧吗?他们创作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闪现,同时也享受到了创作成功的乐趣。

陶行知说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不是旧时代的继承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想、能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四、展示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的兴趣能够焕发积极的学习过程并带来成果,而学习成果反过来又会使学生产生满足和喜悦,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可以说,真正的学习兴趣是来自学习获得的成功!成功是兴趣之母。

在教学《春联》一课前,有不少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的春联喜滋滋地给我看。我不时地鼓励他们:好好读,课上请你读,好吗?此时,他们已经跃跃欲试。在课上的小组交流中,孩子们有的离开自己的位置,聚在一起,大声诵读着、品味着,场面很热闹,也很有趣。我也成了一名参与者,这一组看看,那一组听听,真正地与学生融为一体了。

全班交流开始了,代表小组最高水平的学生上台亮相了。他们有的带着本子,有的拿着课前书写好的大红春联,上阵比武了。春联的内容更让人大开眼界。有庆贺开张的:“红杏一枝开店外,春风满面待君来!”有描绘春光的:“百花迎春香满地,万事如意喜盈门。”有祝福新春的:“东西南北八方吉庆,春夏秋冬四季平安。”“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有歌颂祖国的:“风光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

聆听着台上抑扬顿挫的诵读,台下的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附和着。顿时,台上台下一片诵读声。而评比诵读难分上下,只能举手表决。学生上台表演诵读,得到锻炼的还有他们的自信和胆量。当语文课堂里呈现出鲜活的情景时,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

当小组朗读春联获得成功之后,我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展示春联,展示他们创造的成果,更是展示他们的自信与成功。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作业要求:⑴与父母合作,将创作的春联写到大红纸上,贴于自家门上。⑵中午,由学习委员负责、学习小组长配合将课前搜集和课上创作的春联书写于大红纸上,贴挂在教室里;午自习时举办春联展示活动;⑶感兴趣的同学可自己创作春联,交给老师。

中午,教室里成了春联的世界,同学们有的在浏览,有的在诵读,有的在介绍自己的作品。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上神采飞扬。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连我也为他们自豪。课后,有不少学生都在日记中记下了这难忘的一课。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策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凭借自身的力量不断取得成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哪怕是点点滴滴、微不足道的学习成功,对孩子都会构成巨大的动力,并成为他们获得“自由”、探求新知的起点。

浅论诗词教学的情趣美 第10篇

语文教学是培养我国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能力的重要方式, 对于学生在社会中养成良好的精神状态有重要作用。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包含着历代诗人们各自的精神追求, 是诗人表达个人情操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大量诗词可以看出, 情趣美广泛存在于大部分诗词中。在语文教学中突出诗词的情趣美, 让学生情操获得提升, 避免学生机械式的记忆诗词。本文根据教学经验, 分析了诗词教学存在的情趣美, 并相应的提出了教学改进意见。

二、诗词中的情趣美分析

诗词中的情趣美是从诗人创作中获得, 情趣美是诗词给人的思想上的洗礼, 让学生能够融身诗词塑造的优美境界。诗词中的情趣美要从其诗词本身分析,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词汇塑造的情趣美

诗词都是由四句、六句、八句或者更多的组成, 是诗人展现个人情操的外在表现。通过分析词句的变化和词结构形式就能体会到其中情趣所在。在用词方面, 诗人能够将丰富的感情通过一个或者多个词语, 将本来单调的叙述转变为感情的宣泄, 表达出诗人的用心之处, 也体现诗词中词语塑造的情趣美。词语塑造情趣美的方法有许多, 包括拟人化、比喻化和象征化, 都能够达到实现情趣美的效果。

(2) 结构塑造情趣美

在词结构形式方面, 运用律句、拗句、单句和偶句就能展现诗词的变化, 在变化中形成一种情趣美。诗词中常用的结构变化方式有词语对仗、平仄相对、粘对与救拗、平声收脚, 达到抒发诗词的情趣美的目的。诗词的情趣美在于其让学生感受到的情趣认知程度, 让学生在朗读完诗词后感受到词汇的节奏感, 在心中形成情趣美, 从而达到鉴赏的效果。例如, 辛弃疾的诗词,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在结构上上下阕相同, 出句无韵, 各两平韵、一仄韵, 平仄通押。

(3) 格调塑造情趣美

诗词的格调是从整体角度分析, 依靠不同的长短句组合、不同的节奏组合、不同的声调组合, 组成彰显诗词情趣的文学形式, 类似于其他文学作品, 都是通过本身情趣美打动读者。诗词格调就构成了情趣的波动, 让学生在感受的诗词情趣美中获得成长, 正是“诗言志”、“词言情”、“文载道”、“曲出心声”。

(4) 意境塑造情趣美

意境是诗词表现内在含义的方式, 是直接展现诗词情趣美的形式。优秀的诗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完后意识中自然形成意境, 将个人的思想融入到诗人的诗词中, 达到人与世界的融合, 让学生感受诗人高深的文化修养。例如, 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这就还原了三国群雄征战, 烽火连天, 英雄辈出, 一幅幅战争场景, 让学生置身于三国时代, 也就理解了诗人当时的情况, 意识到其中的情趣所在。

三、诗词教学的情趣美分析

新课标对于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情趣美应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主要方法如下:

(1) 提高自身诗词情操美鉴赏能力

传统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往往都参考于教材辅导书, 按照辅导书上的讲解进行教学, 该过程实际上存在知识的二次传递, 不利于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到诗词的情操美, 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能够独立鉴赏诗词的情操美。并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引领作用, 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操转达给学生, 让他们形成鉴赏的能力。

(2) 转变教学方式, 拓展教学渠道

词汇教学要避免机械式的灌输, 不能将诗词的意义全部翻译让学生背诵, 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形成, 不能从根本上掌握诗词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索为主, 教师教学为辅导, 并增加教学的方式, 拓展教学渠道。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让学生能够从画面、声音和视频中领略到诗词的情趣美, 更加具体的感受到诗词的情趣美。鼓励学生讨论, 积极抒发个人对诗词的理解, 将个人认识到的情操美形成文字, 在讨论中新成新的认识。

(3) 促进学生形成学习主动性

学生对诗词的情操美的理解必须要发自内心, 从个人意识中区体会诗词的情操美。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 带领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外, 教师要结合诗词的内容, 让学生围绕诗词叙述个人的认识, 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四、总结

诗词中情趣美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注重分析诗词的特点, 从诗词本身去体会情操美, 并且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学生的需求, 改变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提高诗词情操美的感受能力。此外, 教师应意识到诗词对学生的美育作用, 从社会角度来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洁.诗歌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途径[J].广东教育 (教研版) , 2007 (02)

[2]陈祝华.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9 (04)

上一篇:定位试验下一篇:聚合物应用